我去年买的水滴筹保险在哪里查询?

难道真的是互联网保险的必由之路吗?

给互联网保险了一条生路

前两天听水滴一个同志讲:虽然我们是错的,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错,可能就没有互联网保险这个行业了。

这算是写这篇文章的药引子吧,脑袋有点迷糊,我没听错吧,怎么会有这样的论调?

大概意思是,互联网保险一直不温不火,是他们掌握了流量密码,通过0元购、1元购保险的模式,将互联网保险推火了,虽然知道是违规的,但是,却是他们给互联网保险了一条生路。

很难想象是持这样观点的一帮人在做着所谓“引领”互联网保险的事。

水滴自成立以来,通过水滴筹、水滴互助、然后水滴保险,从一开始就掌握了流量密码,通过大病众筹的扩散,通过借助人们献爱心的优良传统,用两年多的时间快速收获了上亿的用户,水滴筹主打“大病筹款0手续费”,收获了流量和口碑。

水滴筹之所以免费,很大原因应该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流量入口,然后通过水滴互助、水滴保给这些用户卖保险,赚取超额利润。

水滴沈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水滴筹是一个免费的大病筹款平台,水滴筹成立到现在从来不向患者收取筹款服务费,水滴筹业务没有为公司产生任何收入。”

他说的没错,只不过玩的是左手做公益,右手卖保险。充分利用了广大人民的爱心罢了。

您还没有买保险吧,再买一份保险吧

是互联网给了水滴一条生路

而他把互联网保险干掉半条命

如果真要说谁给谁一条生路的话,

互联网保险一直都在,而且互联网保险从16年开始就展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场景,业内人士大多寄予厚望。

行业内更是希望互联网保险能给社会普及保险、同时通过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提升保险行业的专业度、提升在消费者中的美誉度。

确实,16年以后的支付宝保险、微信、以及行业内“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有志保险青年或机构,在做着保险新青年的事

而且,他们都在基于“保险”两个字本身所代表的价值观在做事。

这个时候,应该叫保险互联网。

将信息发出去,以授业解惑之心行事

将保险卖出去,以保险姓保之名,把口碑赚回来

那时候,用欣欣向荣四个字来形容,真不为过。

业内资深人士发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声音,虽然互联网保险未来是什么并不知道,但是大家看到了方向,让很多从业者看到了行业美好的明天。

可能是比较慢,但是对于保险、金融来讲,尤其是保险行业,慢就是快!规范是未来!

闭着眼睛买保险的时代到来了吗

各类媒体铺天盖地的首月“0元”,首月1元、3元的百万医疗,让人眼前忽然一片空白。

闭着眼睛买保险的时代到来了吗?然而并不是,现在看来某些公司大肆搞的首月1元保险,一下子把行业好不容易攒下了一点好口碑又给败坏掉了。

通过0元购百万医疗险,实现了公司保险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年度保费突破百亿规模。

这甚至是一些保险公司经营数十年不能达到的高度。

但是,如果把客户投诉、所售保险公司产品继续率等数据拿出来,估计会吓人一大跳。

在水滴官网公布的这些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里面,水滴敢不敢公布一下,销售他们的产品的年度投诉指标和继续率数据指标?

这是卖保险吗?忽悠人的吧

因在宣传销售页面列出“首月元”诱导销售,且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水滴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被罚100万元,相关责任人分别被处以罚款10万元并予以警告。

这与一年200亿保费的收入,就是个九牛一毛。

甚至连一天的营销投放广告费用都算不上。

水滴那位同志讲,虽然做法有些不对,但是流量红利可能很快就过去了。

这是不是在承认明知道是违反监管规定的,但是为了短期的流量和商业目的,知道违规也要干。

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

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

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最近有个新闻让水滴筹又引起了关注

原本免费帮大家大病众筹的水滴筹,宣布计划试点收取手续费。水滴公司对每个筹款案例收取除了0.6%支付通道费再加3%手续费(目前已逐步开始实施)。

也就是说水滴筹不再免费了。

筹款7986元,到账7698.5元,相当于收了287.5元的手续费,

至于为什么会收费,水滴客服这样回答

“水滴筹自上线以来,已帮助220万大病患者,超过5亿元的人力和运营成本,随着平台日益庞大,需要提高技术实力、运营效率和风控能力,给患者更好的服务,基于以上考虑,会收取维护费用,也是帮患者更多筹集费用。”

大家还记得外卖行业吗?

当外卖起步需要流量的时候,各大平台给消费者和商家各种补贴,

当大家都习惯了外卖后,平台开始加码收取卖家手续费,然后对消费者杀熟。

这纯正的互联网流量汇聚然后进行一网收割的套路,一点都没有变。

按照水滴筹客服的说法,水滴筹自上线以来,付出了很高的成本,现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筹钱,所以开始收费了。

根据水滴公司发布的2021财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业绩报告: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约有3.94亿用户通过水滴筹向近240万名大病患者捐赠了累计超过484亿元。2021年通过水滴保产生的首年保费达到163.63亿元,同比增长13.4%。

也就是说,水滴筹用了5个亿的成本,获得了近4亿的用户,平均获得一个用户的成本约是1.24元。

熟悉互联网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数字代表的价值。

你现在看到众筹,还乐于捐款吗?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水滴已经占领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筹款市场,基本上只要知道众筹这件事的,都知道水滴筹。

所以,他已经没有拉新、获得用户的强烈需求。或者拉新的效果已经非常低,无法再给保险输送大量的潜在买保险的客户了。

至于说缺钱,可信度不高。

水滴筹6年成本5个亿。而在疫情期间,2020年,2021年水滴每个月在抖音和快手上投放的保险广告费用,可能都不止5个亿。

保险真的是越简单越好吗

一个自诩非常靠谱的保险平台,一再将保险的投保流程简化、再简化!

这是一件多么不靠谱的事情。

互联网的打法难道只有,让付钱变得简单,让退钱变得难上加难。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一搜水滴,有2000多条记录

每当我听到有人讲保险投保要化繁为简的时候,心里就是一咯噔,

化的有多简,就给保险公司挖的坑有多深。

当然,我们也希望保险越简单越好,但是并不简单的投保简单和缴费简单。

而是要从服务上、理赔上,客户关怀上下功夫,只想把钱简单的从消费者手里掏出来,这样合理吗?

投保简单的前提有很多,绝大多数连保险是啥,意外险是什么?医疗险是什么?免赔额是什么?健康告知是什么?等等这些可能都不知道。

你说你告诉消费者了?广告上说两句,就尽到了义务吗?

他们只是一个保险经代公司,最后兜底的是保险公司。

试问和某滴合作过的保险公司们,你们害怕不?

顶多算是保险的践踏者之一吧,

今天的文章算是有感而发吧,只是想说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也听一听大家的看法,“水滴”是一个概念,非特指某公司。

水滴看似很美丽,可能带来的是毁灭!

最后问一下同业的朋友们,

大家觉得0元购保险给保险行业带来的是正面影响大一点,还是负面影响大一点?

3亿中国人的爱心,即将撑起一个IPO。

4月17日,中国互联网筹款巨头—水滴筹正式向美国证监会递交IPO招股书,向上市发起冲击,高盛、摩根斯坦利、美银美林为承销商,估值或达百亿美金。

其在招股书明确表示,作为国内领先的保险和健康服务平台,水滴公司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保险科技公司。

水滴公司在这份IPO招股书中刻意淡化互助、筹款的标签,而更多强调的是保险、健康科技平台。

但无论如何修饰、淡化,水滴公司都无法摆脱互助筹款、爱心公益的在公众的印象。截止2020年6月底,水滴公司全平台独立付费用户数超过3.3亿。

那么问题来了,一旦登陆资本市场,在逐利的资本驱使下,水滴筹的爱心公益还能初心不改吗?一旦业绩不及预期,是否会“收割”病人、献爱心人士?

一年入账30亿,水滴是卖保险的?

从诞生第一天起,水滴筹便披上了“爱心公益”外衣,其财务数据一直备受关注,随着IPO推进,水滴筹也首次全面披露了财务数据。

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到2020年,水滴公司营收分别为2.38亿元、15.12亿元、30.28亿元,其2019年营收同比增速达到了535.3%,2020年增速有所下降,仍然达到了100.30%。

招股书显示,水滴营收主要来源于四部分:保险经纪收入、管理费收入、技术服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其中,保险佣金收入是水滴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20年营收占比接近90%。水滴保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别实现了9.73亿、66.68亿和144.26亿的首年保费收入,带给水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1.22亿、13.08亿和26.95亿。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水滴保险业务累计服务的用户约为7940万人,累计付费保单数为3070万张。

在水滴的营收中,保险佣金一直占据高位,且对保险业务的依赖度迅速上升,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其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水滴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保险科技公司。

但卖保险的费用代价也非常高。据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营销费用一直是水滴支出费用中的主力,分别为1.85亿元、10.56亿元、21.31亿元,2020年营销费用的营收占比为70.4%。

直接导致水滴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从2018年至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2.09亿元、3.22亿元及6.64亿元。对于亏损原因,水滴表示,亏损来自于销售营销费用以及因涉足保险业务带来的成本增长。

水滴,到底是一家怎么样的公司?

很显然,这份IPO招股书,刷新了大部分人对水滴筹的认知:做公益的水滴筹,怎么突然卖起了保险?

水滴公司创始人沈鹏曾在采访中坦言,“公众把我们当公益组织,是比较大的误解。”

而这一切都要从水滴筹的商业模式讲起。

水滴筹于2016年上线,彼时轻松筹等网络众筹产品已经开始推行网络众筹+互助的模式,水滴在这一基础上,在2017年迅速推出了保险商城,迅速跑通了平台用户到消费变现的环节,并拿下了最早一批下沉市场的潜在健康保障用户。

目前水滴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块,网络筹款(水滴筹)、网络互助(水滴互助)与互联网保险(水滴保险商城)形成了稳定的导流、沉淀、变现三角模式。其中,通过爱心捐款的水滴筹利用社交裂变式传播,恰好解决用户的流量问题,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水滴公司跑通这套商业闭环,离不开两大巨头的帮助。

水滴背后最大的巨头便是腾讯,其从天使轮便开始投资水滴,并领投A轮、B轮融资,C、D轮系列融资也未缺席,如此坚定的投资策略,在腾讯的投资版图中鲜有。

榜上腾讯,水滴自然不用为流量发愁,首先是微信的社交裂变式的筹款,获客成本极低,非常类似于拼多多的打法,让水滴迅速抢占了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用户。

另外,腾讯还给水滴筹额外提供了广告营销拉流。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水滴还付给了腾讯1.872亿元的营销费用。

而水滴的另一个巨头是瑞士再保险集团。在D轮融资中,腾讯拉上了瑞士再保险集团联合领投了水滴公司。

瑞士再保险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人寿与健康险再保险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标的如、平安好医生、保险等量级的医疗保险公司。而这种顶级保险公司,不仅是水滴布局大健康的必要资源,也为其在产品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据招股书显示,IPO前夕,水滴创始人、CEO兼董事会主席沈鹏、联合创始人兼董事杨光、联合创始人兼董事胡尧核心管理层持有26.4%股权。腾讯持股比例22.1%,瑞士再保险持有5.7%股权。

其中,腾讯除了是第二大股东以外,还在水滴公司占有一个董事会席位,紧密参与到了水滴的业务运作中。

爱心捐款、众筹互助、裂变式传播,无疑是水滴公司低成本获取流量的最重要手段,而流量又是保险业务变现的基础。

但需要注意的是,水滴公司起家的水滴筹业务在整体流量占比却正在逐年下降。据招股书显示,水滴筹为公司带来的流量自2018年至2020年的占比分别为46.5%、23%、13%,而第三方流量渠道的占比逐渐增加,三年占比变化分别为1.9%、34.8%、44.9%。

意味着,水滴公司正在面临低成本流量下滑的压力,水滴筹的内部流量已经无法支撑保险业务的增长,无奈选择花钱从外部购买流量,这也使得水滴公司的费用迅速攀升。

另外,水滴公司的另一大流量来源:水滴互助已于2021年3月31日18点正式终止。据报道,水滴互助累计服务了8000多万会员,其中70%以上来自国内三线以下城市和地区。随着水滴互助的关停,如此庞大且低成本的流量池也付诸东流,进一步加剧了水滴公司的流量焦虑。

而水滴互助关停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加强了对网络互助行业的监管。银保监会曾点名一些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属于非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存在跑路风险,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到位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水滴公司的流量焦虑,在线下推广中被无限放大。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在各个医院病房进行“扫楼”,引导患者发起筹款。据梨视频报道,水滴筹的地推人员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末位淘汰。

2020年4月,因在医院“地推”是相互抢生意,水滴筹员工“毒打”轻松筹员工的新闻一度引发刷屏。

而这或许与水滴公司创始人沈鹏的管理风格相关,年仅33岁的沈鹏在创业之前,是美团的第10号员工,曾与王兴、王慧文等大佬并肩作战,不仅具备强大的互联网思维,且线下地推能力极强。

水滴公司的“网络众筹”+“卖保险”低成本流量-变现的模式,与美团的“外卖”+“旅游酒店”的低成本流量-高毛利变现的模式,也有着异曲同工的意味。

我是有次同学摔成重伤,在水滴筹筹款,我捐了200元,后来又有几次捐款,但没想到水滴筹会自动扣保险款,没经我允许的保险,我可要回吗?

*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 关于保险理赔,保险人在履行赔偿或给付的义务和责任时,必须根据保险契约的规定,对遭受物质上的损失、灭失,或人身伤害,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处理。

  • 不是的,您可千万别忘了注意下列事项:——再次认真阅读保单条款,保证自己能够完全理解当中的内容注意检查您收到的保险合同是否完整:除了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买的水滴筹保险单在哪能看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