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博士想问一下,正确的创业方式是什么?

马佳佳的PPT,赫畅的众筹学费文件,有着陈第、雕爷、申音等名字的第一批录取名单……马年春节前,微信朋友圈里几乎时刻都能刷到这些内容,甚至到了“审美疲劳”的程度。大胆出位的表达,颠覆传统的创新,不可思议的影响力,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下称“中欧”)的校友们,那些商业管理精英,都惊呼中欧创业营为何招来如此多的“奇葩”创业者?

这些创业者,和他们即将进入的中欧创业营,瞬间被 “架到”了“互联网思维”的引爆点上。

中欧创业营是谁做的?在公众视线消失了两年多的前酷六创始人李善友出现了,现在,他的身份是中欧创业学兼职教授。

没有博士学位的创业学教授

将酷六卖给盛大并且加入后者刚过百日,李善友离开。履历上有过高阶职业经理人的经历,也有过创业者的经历,李善友将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定位在了职业投资人上。

看似顺理成章的计划并没有顺利进行下去。约翰·奎尔奇教授邀请他见面,打乱了那个计划。

加盟中欧仅一个月有余的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约翰·奎尔奇,此前曾经担任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再之前是伦敦商学院院长。作为全球商学院“系统”里闻名的管理创新者,奎尔奇的声望来自于他对最佳教授的执着发掘和对最佳实践的大胆实验。

奎尔奇试图将多年前在伦敦商学院的成功案例带到中欧,他起用了一位前创业者组建伦敦商学院创业中心获得成功,时至今日,这家创业中心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起初,李善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另一条跑道中。他曾在中欧的校园里度过了两年的学习时光,每个月四天密集的课程,最终取得了EMBA学位。

偶尔他会和朋友们谈及自己希望成为一名老师的梦想,尽管他自己并不相信有实现的可能性。中欧市场营销学教授周东生博士却记得,并且向奎尔奇推荐了李善友。

不是行政职务,偏重创业实践,没有收入指标,加上“不需要博士学位”——最后这个理由,成为奎尔奇说服李善友的杀手锏。要知道,这是特权中的特权,意味着决策者的决心。

实际上,在这之前,奎尔奇已经获得了克隆伦敦商学院成功经验的“特许”,中欧的中方院长朱晓明教授,决意要建一个更偏重实践的创业中心——正是后者力邀奎尔奇进入中欧。

李善友入职中欧后,先去了百森商学院和斯坦福商学院,这是美国两所做创业教育做得最好的商学院。前者的培训覆盖商业模式到企业上市之间的所有实战技巧;后者则围绕培育创业精神,将创业课程与每个学院的专业方向相结合。再去了IESE,这家商学院与中欧渊源颇深,在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上的研究颇有建树。

“打造教创业学教得最好的中国商学院”,在这个目标逐渐清晰之后,李善友打算做一个名为“中欧创业营”的创业者培训计划。但他面对的是一些现实问题,最紧迫的是教谁?教什么?

寻找这个时代创业者的痛点

李善友把自己创业时的痛点一一摆在面前,“创业精神是不能培训出来的,但是创业者的管理水平是可以提高的,创业者的视野也是需要提升的,创业者的心境更是需要分享的。”

不对商学院的在校学生讲创业课,而是发现这个时代最好的创业者,把他们聚拢在一起,陪伴他们共同成长。确定了教谁之后,李善友开始在中欧宣讲,并用自己的微博当作营销工具,第一期49名学生很快招满了。营员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为1.16亿元人民币,平均融资规模为5700万元人民币,平均年龄为39岁,平均员工人数为300人,平均创业年限为6年。有意思的是,读了一个项目再读一个项目的“商学院回头客”比例颇大,32%为中欧校友。

第一期的课程设计,是拼盘式的。李善友并不讳言,“到第二年才搞清楚要弄什么。”

不过,“把一生人脉都筛选了一遍”的李善友,并没有让学生们失望,季琦、江南春、沈南鹏、邓锋、蔡明泼、吴晓波、黄怒波、童世豪、周鸿?、古永锵、冯仑、郭广昌、张涛、王石……李善友选择的标准,是有“温度感”的大佬。

他们被要求不励志、不讲管理。凡是涉及到MBA教的内容,或者管理技巧、投资对接,统统去掉。

除了自己授课,其余的时间,李善友会在中欧经典的环形教室里找一个位置,从头到尾听完每一位讲者的授课。他并不避讳谈自己的边摸索边实践,2013年第二期创业营开营前,他才将教什么弄得清清楚楚。李寻找的路径,仍然是拷问曾经的自己,创业者最大的痛点,到底是什么?

“你以为你见得够多”,他用叉子在自己面前的一小盘蔬菜沙拉里挑了两片菜叶,他把那些自视颇高的创业者的心态也摊在面前,“解决它的只有一点——颠覆性创新”。结合时代背景,中欧创业营最后聚焦到“移动互联网的颠覆式创新”。

这个点,触发了两个方向,其一是互联网思维,其二是颠覆性创新。“你可以说,互联网思维是正在发生的颠覆性创新。”

中欧创业营把互联网思维用到了极致,一是产品,一是社群。

学员就是产品,产品能不能合格甚至超水平出厂,取决于课程,课程迭代的时间,堪称互联网速度——一个月,其间随时调整。因为太过追求完美,惊险的状况一再发生,两个月一次的课程,有时候还有一个星期开课,讲者却还是空缺状态。

商业世界里的创新发生在哪里,谁是最接近创新的人(也即最有温度感的人),他们能不能来中欧创业营讲课?李善友宁愿等待到最后一刻,等到最合适的讲者。比如,去年7月的案例可以说明李善友的策略,那个月,组织创新的课程讲者是搜狗CEO王小川,腾讯刚刚宣布4.48亿美元投资搜狗。

“思想特别新”的一类人,中欧创业营也大胆使用,比如敢于谈性在社交媒体上聚拢大量粉丝的“90后”情趣用品体验店店主马佳佳。不过,马佳佳作为讲者在中欧创业营上课,此后成为风靡一时的话题人物。之前,李善友毙掉了她的第一版PPT,理由是“太保守”。

李善友本人则在讲授互联网思维这一课时,大量引用了畅销科幻小说《三体》中的理论。

“新”让课程变得有血有肉,骨架当然也不能忽视。用于支撑的,是三本书中的理论,在中欧创业营,《创新者的窘境》、《精益创业》、《定位》是创业者们的“圣经”。这远远不够,李善友还在寻找更多能做支撑的经典理论,目前他最焦虑的是组织创新模块。“大时代变化下组织需要巨大的创新,上升到学术上,没有。”

社群则代表着互联网思维的另一个维度,一旦社群运营成功,意味着互联网思维真正落地。

最初,中欧创业营的学生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创业者中不太一样的一群,自发地形成了一个社群,但人们之间交流互动的程度,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峰值。第三期招生时,一群创业营的学生在微信群里热烈地讨论,竟然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模式——众筹学费。在学生们看来,众筹有其合理性,既然你鼓吹或者希望鼓吹自己是“互联网思维的信徒”,你有没有拿得出手的实践?你能不能尽可能大地影响你所在的社群?

众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力,让中欧创业营的社群价值几乎达到了峰值,李善友迅速在课程表里增加了“建立个人社群”的个人课题,学生们被要求经营社群,与粉丝互动,与业务/产品结合。

少数的几次,李善友会提及发现并陪伴这个时代1000个最好的创业者成长的目标,当被人进一步解读为中欧正在划定一个对中国商业或者未来商业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群时,他会少有地纠正道:“意思的确是这样,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这么宏大的话。”

将中欧创业营视作自己人生的又一次创业的李善友,太清楚突如其来的失败让多少循规蹈矩灰飞烟灭,他相信的是,坚持基本面,将眼前的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不断地进行创新,就会顺其自然地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下一步发生什么,我真的不知道。”

还记得2003年那个夏天,我在人去楼空的宿舍里,在凌乱的书桌上,柜子里,慢慢收拾着属于自己最后的一点衣物和书。
毕业了,曾经亲如姐妹的S去了德国读研,X去了复旦读研,我拿了宝洁的offer,开始要迎接新生活。

宝洁十年,创业二年,毕业后的时光我不断在折腾,折腾的过程极有意思,收获到最大的经验是这条:投资自己,是最好的投资。

十年的长度来看,最好的投资原来是投资自己

在宝洁CBD(Customer Business Development),我们每两年都要换一个assignment,你会去到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客户,来负责不同的生意。每两年,你的能力模块都会得到升级,成为新领域的专家。

两年的时间,我们有不成文的,但是大家默认的时间界定,懈怠一点,就有可能落伍。

  1. first 90 days(前90天): 你的学习上岗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可以犯错,可以问基础问题,但同样的错误不要犯两遍;有问题老板和同事会和你一起扛,但不要总是让别人帮你扛。
  2. 第一年:梳理清楚生意脉络,建立自己的生意发展思路和构图,获得当地团队和客户的信任。
  3. 第二年:成熟地掌握生意驱动力,带领你的团队推动你负责的生意成功发展。并开始准备去到下一个岗位,为升职加薪做准备。

而这些时间积累的个人成长,直接体现在价格上,是平均10年10倍的年薪涨幅。

10年涨10倍是什么概念?我们拿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投资方式来做比较:

  • 2004年1月1日前上市的1114支A股中,只有 38支实现了10年涨10倍的增长, 3.4%的比例。
  • 上证指数 04年1月2日收盘价 13年12月31日收盘价,年 1.39倍。
  • 中原地产统计的二手房成交均价(不含郊区),数据显示,从2005年1月到2014年2月,上海市区房价从1.33万元/平方米上涨到3.82万元/平方米,9年涨2.87倍。
  • 信托的平均收益 10%,10年复合收益,涨 2.59倍。
  • 5年国债的利率一般在 5%,10年复合收益,涨 1.63倍。

以10年的长度来看,没有什么,是比投资自己更好的投资。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一毕业就进入了一个牛逼公司的也许是少数,那么只有幸运的少数派才能享受到投资自己带来的高增长么?其他的人就该怨叹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从此只能沉沦么?

我想讲几个身边朋友的故事。

1-月入3000的仓管员 VS. 知名互联网公司设计师

D先生今年30,3年前,他27岁的时候,还在在江浙某我说不上名字的小城市里,做仓库的管理员,月薪3000.

每天上货,下货,出货,开叉车,看电视,日复一日,没有难度,也没有进步。

直到有天,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忍受这样重复无味的生活,不能忍受自己这么浑浑噩噩地变老。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拿着工作4年赚下的3万块钱到了上海。他花接近1万元报了某著名设计培训中心的3个月全天培训班,然后在学校边上的租了房子,每天两点一线地生活学习。

剩余的两万块钱快花完的时候,他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一个创业公司做UI设计,月薪 税前6k。工作的闲暇,他会去参加Google开发者大会,会自学前端的基础知识,会去琢磨那些优秀的产品是如何设计。

第二份工作,税前10K。

遇到现在这家著名网络公司招聘的时候,正好是第二份工作稳定下来的时候。这么著名的创业公司,三年前他完全不敢想象,可这一次,他打算去拼一把。2年多来不断提升的作品质量,同事们的正面评价,以及他对这个机会的渴望,让他最终拿到了offer。

“其实最关键的不是工资又涨了,当然的确涨了好几大千:)”他说。“最关键的,是我又找到了能够加速提升自己的机会,公司更多好项目可以做,身边更多牛人可以学习,更多先进的资讯等等,这才是我觉得更有价值的事情。”

2-中专毕业生 VS. 美食博主+小创业公司创始人

蝴蝶薇安是一个来自广东某小城市的姑娘。
她十八岁中专毕业,从家乡出来找工作的时候,我刚刚进大学。那一年她每个月工资不到800,我一个学期学费4000+生活费2000.

大学毕业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是广告公司部门负责人,一天到晚和团队死磕作品和服务,在业内有了很靠谱的名声。
我在天南地北做assignment的时候,偶尔听说她要转行做游戏,于是打算学手绘。紧接着看到她每天po一张自己的练习作品到微博上,一年多后,突然听说有编辑要找她出手绘童话书。

又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她开始做烘焙,很快的“蝴蝶薇安的甜蜜手作”品牌开始在朋友圈子里面传播开来,食材很优质,做工很精细是大家的一致反馈。又加上有绘画的底子,她做出来的翻糖蛋糕尤其漂亮,有了一批忠实粉丝。

可她也只是凭着兴趣爱好在做这个,正儿八经的工作还是自己带着一个远程创业团队,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你看到她在日本泡温泉学插花,在家乡养小鸡画南瓜,她日积月累地,就把一件件你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做完了,然后赢得了更好的生活。

蝴蝶薇安画的自己的烘焙作品

3- 环境评测从业者 VS. 元曲在读博士

我认识Y,是在大学毕业那年。当时他窝在南京某环境检测公司做工程师,可他总是说,其实我想学的是古代文学,可家里觉得这个没用,养不活自己。听久了,我们也就当做了日常的闲聊。

大概这样过了5,6年,有一天,他突然说,我打算辞职去读研,我要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这才是我真正热爱的事情。
我们当时都以为他和以前一样,说说而已。

他却果断辞职,开始备考。一年后,他考取了西南某高校古代文学研究生。

研究生期间,由于他的热爱,积累,以及本身极聪明,成为了导师的得意门生,顺便还参与了元曲鉴赏辞典和明清散曲鉴赏辞典编撰。

毕业后,直接跟着导师开始读博,目前在参加“古本散曲集成”课题组。

偶尔发发朋友圈,也是这样的句子:

难得蜀中一日晴,持卷煮香茗。有清风香桂,暖日啼莺,池上翩翩小蝶轻。

上次在成都见到他,跟着他在校园里走,听他滔滔不绝讲述求学治学的段子,调侃文科国家研究基金少得可怜还比不上理工科国家研究基金的零头,等等。所有这些,都流露出由衷的自豪和痛快。

[行香子·新年即事]良伴佳朋,岁尾年初。问君能、饮此杯无?书山共踏,学海相扶。更文同赏,歌同和,酒同沽。/功名底事,逃闲吾辈,任他人、笑我愚夫。家中遥问,近日何如?但写些诗,教些课,读些书。

时间是最公平的,不同的结果来自于不同的使用方式

一天24小时,没有谁能多一分少一秒。
有限的资源,你花在休闲无聊上,便没精力再提升自己。
那些看起来走得比你快的人,取得成就的人,不过是比你更早意识到这一点,然后选择将时间投入到了目标领域里。

比如那些在牛逼公司里飞速成长的人,比如D,比如蝴蝶薇安,比如Y博士。

既然现在开始不晚,既然时间这么公平,你想做什么,那就开始去做吧。
时间会给你回馈,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字体:

潜江鲊胡椒,江汉平原家常小菜,过去不登大雅之堂。而在10月底举行的第五届湖北省妇女儿童服务业博览会上,来自湖北贺嘎婆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鲊胡椒”却引来众多观众驻足品尝,购买者络绎不绝。“博览会结束后,我们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多张订单。”11月7日,该公司负责人、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90后有机化学女博士包围笑着说。“潜江鲊胡椒,多指素鲊,可以鲊的食品很多,如藕丝,土豆丝等……”聊起鲊胡椒,包围侃侃而谈。这道带着酸辣味色泽金黄还点缀着一点点红艳的特色美食,在她手里,通过现代化经营迎来了华丽转身。

1991年,包围出生于江苏,小时候在潜江姥姥身边长大,耳濡目染了老一辈人制作鲊胡椒、腌制黄豆酱、发酵豆腐乳等传统食品的过程,并跑前跑后帮助长辈们打下手。“当时条件差,就一口鲊胡椒,吃一口香喷喷的火烧馍,是儿时挥之不去的记忆。”包围说,从那时起,自己就怀揣一个梦想,一定要将鲊胡椒这道地方特色美食传承下去。

为此,她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化学生物系,硕博连读,成为了英国皇家化学协会会员。“我选择了有机化学专业,是希望对传统的发酵食品有一个科学定量的了解。”包围说,每次回到潜江总喜欢在家里吃上这道鲊胡椒美食。

前年,响应国家“双创”号召,包围与在国内的表姐段思思联系,希望通过传统发酵及生物发酵相结合的原理,将地方传统美食发扬光大。

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后,2016年,包围在潜江市成立了一家食品有限公司,自己担任CEO。

贺嘎婆鲊胡椒采用古方秘制、老坛荷叶封口、百日发酵的传统手工制作,配以十七种富有营养价值又互补的食物及佐料,采用独特工艺调制而成,食之口味生津,余味无穷,为佐酒下饭之上品。

“传统美食由于缺乏规范流程和品牌意识,很难做大做强。”包围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办公司之初,他们在鲊系列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基础上,不断改进加工技术与设备,充分利用已有的民间美食标准化生产经验,优化了制作标准、生产工艺、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贺嘎婆”出品的每一颗鲊胡椒都是外婆亲手做的味道。

包围邀请在英国的同学加盟公司创业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公司强化科研投入,获得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二项,产品成功走进第十四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并获得“优质农产品”称号。

“‘贺嘎婆’虽然赢得好口碑,但在市场开拓上还是有一定局限性。”谈起“贺嘎婆”的经营情况,包围坦言,鲊胡椒是荆楚美食,在省外缺乏知名度,“要想家乡的美食走得更远,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如今,为了提高自己对企业的驾驭能力,包围现又在北京商学院进行博士深造,学习市场开拓与经营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企业管理与经营能力。她说,下一步,将和团队继续深耕细作,带领更多的家乡群众创业致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论在创业过程的什么阶段,创业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