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科技今天咋没动?

这是古老湿的第72篇原创

7 27 日,恒生指数公司推出了一个受到市场强烈关注的全新指数——恒生科技指数。这个指数之所以分外引人注目,因为 30 支成分股中,包揽了阿里、京东、腾讯、小米、美团、联想、金蝶等一众中国科技明星——这几乎就是当今中国互联网经济的骨髓级企业。
在此之前,虽然有「纳斯达克中国指数」以及「纳斯达克中概股」这个模糊的概念,但都并未将其成分股严格限定于科技行业范畴中。可以说,恒生科技指数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包含了中国最重要的科技公司的指数。
很明显,恒生科技指数对标的就是美国的纳斯达克 100 指数,我的朋友「房东经济学」称之为「小容量的纳斯达克 100」。对此我意见不同,甚至并不看好恒生科技指数,理由很简单——恒生科技指数的成分股,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和纳斯达克 100 有明显差距,甚至在指数构成思路上,都有巨大的区别。
下面,我来解释一下为何我看衰这支指数。
一、恒生科技指数的长期表现欠佳
恒生科技指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其作为一个投资组合的回报不高、风险却过大。
一般来说,各国的科技指数涵盖了技术上最顶尖、盈利能力最强的科技企业,其市场表现会远远好于大盘平均的整体走势。
我们先来看看恒生科技指数,通过其成分股构成,逆推回测其过去的表现:
(最近1年行情。绿色为恒生科技指数,红色为恒生指数
1 年期中,恒生科技指数还是明显强于恒生指数的。
但我们把时间拉长到 5 年,就可以看到,恒生科技指数仅仅在 20199 月后才狂飙突进般的上涨,才将自己与恒生指数的差距拉大,而在此之前长达 4 年的范围内,虽然大部分时间优于恒生指数,但也出现「收益大,风险更大」的情况
(最近5年行情。绿色为恒生科技指数,红色为恒生指数
具体表现就是,当港股市场情况不好时,恒生科技指数回撤幅度远远大于恒生指数,巨大的投资波动性使之并不能成为一个明显优质的投资组合。毕竟,投资者都是贪心的,又要高增长,又要高安全性,这才是一个完美的指数。
这时候,聪明的小伙伴要说了——又要高增长,又要高安全性,世界上哪有这样完美的投资品呢?
世上的确不存在完美的投资标的,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来看一下纳斯达克 100 指数,或许能借此更好的看清恒生科技指数。
(最近1年行情。蓝色为纳斯达克100指数,紫色为道琼斯工业指数
以代表美股平均水平的道琼斯指数,与代表美国最优质的科技与消费企业的纳斯达克 100 指数进行对比,在最近 1 年的范围内,美股经历了暴跌,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约 23%,纳斯达克 100 指数下跌了约 27%,二者相差无几;但在行情恢复过程中,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了 21%,而纳斯达克 100 则惊人的上涨了 57%,其反弹幅度差不多是道琼斯指数的 3 倍。
若以 10 年期计,则纳斯达克 100 更是将道琼斯工业指数远远甩在身后。如果你在 2010 年投资纳斯达克 100,至今获利应为 400%,而同期投资道琼斯指数则仅能获利 138%.
(最近10年行情。蓝色为纳斯达克100指数,紫色为道琼斯工业指数
这就是美国科技企业的力量,熊,而且回撤小,上涨幅度大。
看到这里,对比明显——在投资回报率、抗风险能力等纯数字指标上,恒生科技指数没有任何优势。
顺便再暴击一下恒生指数。我们将恒生指数与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 100 指数放在一起,以 10 年期看,最下面那只小爬虫,就是恒生指数,10 年回报居然仅为 7.26%,还不如存个余额宝呢。
(最近10年行情。蓝色为纳斯达克100指数,紫色为道琼斯工业指数最下面是恒生指数
二、行业过于单一,经营风险较大
目前,恒生科技指数包含 30 支中国科技公司股票,虽然号称「科技指数」,但其实基本可以理解为中国互联网行业指数,除了比亚迪、中芯国际等少数几家公司和科技工业沾边,其他几乎所有公司都属于典型的互联网公司
一旦发生类似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行情,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指数一定会发生史诗级的全面崩盘,那些原本为了寻求安稳的指数基金投资者,如果投资了恒生科技指数 ETF,未来亏钱的速度恐怕比买个股还快。
那为什么同为科技先锋指数的纳斯达克 100,其抗风险能力几乎不弱于美股大盘呢?
首先,看一下纳斯达克 100 的成分股构成,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也只看前 30 支。
在这 30 支股票中,有科技龙头谷歌、亚马逊,也有消费股大牛苹果、星巴克、百事、Costco,还有这次在新冠肺炎危机中为人所熟知的医药强企吉利德,以及车企特斯拉、通讯行业大哥 T-Mobile 和思科等等。
可以说,仅仅看纳斯达克 100 的前 30 支股票,就能看出这个指数囊括的绝不仅仅是互联网科技企业,其经营范围横跨大众消费、互联网科技、通讯、汽车制造、医药研发等等,并且其榜上有名的均是所在行业的头部公司。
这样由多行业、多品类的头部公司组成的指数,面对风险时,其抵抗能力自然远远强于类似恒生科技指数这样的单一行业指数。更不用说,纳斯达克 100 的这前 30 家公司,其平均实力也远远高于恒生科技指数中的 30 支成分股。
当然,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执牛耳者,有这样的江湖地位并不夸张,恒生科技指数作为一名新秀,不能与纳斯达克 100 匹敌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金钱不讲情面,当一个收益稳定、风险可控的指数摆在你面前时,任何理性人都知道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三、市场过于集中,非全球性企业
和上文所述类似,恒生科技指数的 30 支成分股,其主营业务几乎全部位于中国大陆,即便是强大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其营收表现也严重依赖于中国国内经济表现。绝大部分利润来源于中国单一地区,给这些企业带来了潜在的系统性宏观经济风险。
指数,其微软、苹果、谷歌、脸书、特斯拉、思科、吉利德、星巴克……无一不是布局全球、利润来源多样的超级跨国企业。美国经济不好,可以从亚洲赚钱;亚洲经济不好,可以看欧洲;欧洲经济不好,可以看南美、非洲等地。总之,对这些企业来说,月有阴晴圆缺,全球经济固然不可能同步向好,但也因此为企业的利润制造了厚厚的保护垫,规避了系统性市场风险。
以苹果为例,通过下图,可以明显看到,苹果的营收可以大致分为北美、欧洲+大中华、日本+亚太(不含大中华)这三个区域,任何一个区域的营收出了问题,都不会对苹果的经营情况产生致命的影响,足见其营收分布非常健康。

四、成分股数量过少,波动大
目前,恒生科技指数仅囊括了 30 支股票,数量明显偏少。最直接后果,就是较少的成分股数量带来更大的波动。
如果考虑到上面我们说过的业务区域过于集中、行业归属也过于集中,那么这种波动性会被进一步放大。长期来看,指数的抗风险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指标,在这一点上,我对恒生科技指数持悲观态度。
其实,恒生科技指数的缺点,本质上反应的是中国科技公司的缺点
首先,成熟的中国科技公司基本集中于互联网行业,而对于芯片制造、航天开发、甚至汽车制造,则要么尚存空白、要么是刚入行的新玩家,不足以与全球对手一争长短。单一的行业特征,显然严重限制了恒生科技指数的行业范围。
其次,中国科技公司过于依赖于中国本土市场,能顺利「出海」的企业屈指可数;而很多企业即便出海,其主要营收也依然依赖于中国本土。这是上市公司在营收结构上的硬伤。
最后,中国科技公司在基础研发上的能力较弱,如在芯片等行业上实力孱弱,使得这些企业自身很难有史诗性的突破,而这种重大突破却经常发生在国外企业身上。能力高下,一望可知。
因此,短期内,我不看好恒生科技指数,而长期来看,还要看这些成分股能否突破自我,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作为投资者,将自己的钱放在收益更高、安全性更好、且能够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福祉的地方,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整个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负责。

本文系作者: 授权发表,鸟哥笔记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鸟哥笔记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点击

3月15日,港股继续大幅下挫,恒指日内跌逾千点。

截至当日收盘,恒指收跌5.72%,报18415.08点,日内跌逾千点,创2015年7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恒生科技指数跌8.10%,报3472.42点,前一日刚创下11%的跌幅。

个股方面,腾讯控股尾盘跌超10%,报298.6港元,跌破300港元关口,成交额超350亿港元;蔚来跌近13%,阿里巴巴、携程集团跌近12%,小鹏汽车跌超10%,网易、百度跌约8%。

截至3月15日收盘,与2021年初高点相比,恒生科技指数累计跌幅已经超过65%。

与近期的最高价相比,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中,回撤幅度最大的平安好医生和阿里健康已超89%,回测幅度最小的联想集团也已达33%。曾经风光无限的科技股,为何近期持续出现大跌?

“现在股价下跌脱离了基本面。”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兴证国际认为,中概股持续下跌,是最近空头肆虐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中概股大跌对港股相关公司股价的打压,另外就是转移市场可能带来扩容压力。近期总体的情况并没有变得更糟,市场的非理性下跌更多是情绪化和非市场因素主导的。同时,很多高估值概念股加速下跌,再次应验了跌时重质的说法。

格雷资产总经理张可兴认为,从数据上来看,外资撤出新兴市场,是这轮大跌的主要原因。

分析港股市场的参与主体结构,张可兴表示,港股市场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虽然目前南下资金有一定的占比,但是整体还是以海外资金为主,如果海外资金面临着持续加息的趋势和预期,那么可能更多的资金会流入本土,特别是流入美国。

“最近一两周的大跌,更多的是市场层面或者宏观层面的,比如说俄乌战争导致高油价带来通胀,加上美国加息导致新兴市场的资金外流到美国。”张可兴认为。

兴证国际分析称,资金方面,外资持续抛售为主要不稳定因素;对应的港股通南下资金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净流入,单日出现近100亿的净增额,说明目前港股对内地居民的吸引力上升,会逐渐达到动态平衡。

在最新研报中,摩根大通分析师Alex Yao将近30家在美、在港上市中概股评级、目标价大幅下调,并称这些股票短期之内 “不可投资”。

“目前‘接飞刀’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需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张可兴称。

张可兴认为,当下最理想的布局方案是分批定投。“在目前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宏观形势或是港股估值,还是世界地缘政治的问题等各种因素叠加,以及最近疫情反复,我们很难说找到一个最佳的入场时机。”

但他坦言,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港股市场赚钱时机难以捕捉。张可兴建议,目前可阶段观望,等到各种因素、指标、地缘的局势缓和之后,才考虑选择优秀的股票,同时价格又比较便宜,再开始去考虑做投资。

颜招骏对澎湃新闻记者分析称,对于科技股来说,投资者已经把更高的风险溢价及流动性折价纳入其估值定价,因此估值收缩是无法避免,主要是由于美股是全球流动性最高的市场,如阿里及百济神州美股的日均成交金额分别是港股的5倍及4.5倍左右;而京东美股的日均成交金额是港股的2-3倍,而且美股的衍生工具如期权、期货或收益互换产品成交活跃,即使所有ADR换转成港股,港股的流动性亦无法与美股媲美,造成流动性折价。

此外,目前市值前列的中概股股东主要以外资机构性投资者为主,部分机构可能因投资章程限制而无法投资港股,而美国散户或在美的华人投资者亦可能无意投资港股。

“不建议左侧,长线投资者要有做好极大波幅的心理准备。”颜招骏表示。

不过,也有投资大佬真金白银的加持科技股。

3月14日午间,知名投资人段永平接连更新两条动态,称“这个礼拜五有一批145的苹果的put到期,很久以前卖的。这笔钱出来可以考虑放一半在腾讯上。”

3月15日一早,段永平再发动态称:“明天准备拿BRKB(伯克希尔)换点,不等了。”

不少机构对港股的前景保持乐观态度。

重阳投资认为,由于近期市场的大幅下挫,当前股市投资价值的确定性却在罕见大幅地上升。

经重阳投资测算,目前港股的风险溢价已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最底部时水平,当时市场隐含的假设是全球经济大萧条。换言之,即便接下去面临全球大萧条的局面,港股也已经定价充分。

其次,中概股的权重股绝大部分已经回归港股。在最极端假设下,这些公司会从美国退市,回到港股。最初阶段或许还会因为部分美股投资者不再投资而被抛售,但作为整个经济体内最优质资产代表,这些公司肯定会吸引国内资金大量配置(这几周南下资金非常坚决),不用担心是否有买家的问题。再退一步说,这些公司的内生现金流能力非常强,自己将是自己股票的最终买家。可以说,这些以前被看成成长股的板块,已经成为了隐含高息股板块。

方正证券认为,不确定性过后港股将受益于内地的稳增长政策,在二季度有望反弹。对于港股的担心不应完全脱离上市公司本身的发展和价值,为此对二季度的港股保持一定程度的乐观。

兴证国际认为,龙头公司回归,中短期或有冲击成本,但对港股长期来说,也不完全是坏事,会加强其全球地位。

“两万点对于港股来说是一个中期的分水岭,这个位置以下,将是多头的防守区域,跌到目前的位置,虽然短期波动未消,但长线已经有较好的安全边际,很多个股的PE只有较低的个股数,并且不乏成长性,比起很多的一级市场股权投资更具吸引力,不妨战略投资思路进行配置。”兴证国际分析称。

展望后市,招商基金认为,目前港股情绪影响超过基本面因素,短期市场波动仍有可能放大,在缺乏明显利好的情况下,港股较难底部反弹。但短期市场的快速下跌基本反映了大部分利空消息。后续在国内经济企稳、加息落地等催化下,悲观情绪将会缓解。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以邻为鉴:为什么用纳斯达克100指数来对比恒生科技指数?

恒生科技指数代表了中国未来十年的新经济发展方向,但投资者如何评价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由于恒生科技指数正式推出时间为2020年7月,难以直接通过历史数据来评价其估值情况,选取一个合适的相似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进行比较,或许是一个更好的评价方式。我们挑选了纳斯达克100指数作为参考。纳斯达克100指数是美股科技龙头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具有较高相似性。1)二者的成分股均是科技类的龙头股。2)“软科技”公司权重较高。3)主要投资者来源于海外。4) 市值分布具有相似性,前50%的证券权重分布基本一致。

纳斯达克100指数估值影响因素分析盈利预期增速是纳斯达克100指数估值的主导因素。对于估值而言,盈利预期、流动性与风险偏好是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纳斯达克100的市盈率与未来12个月的盈利预期增速有很高相关性。从2002年以来的数据来看,纳斯达克100指数市盈率与未来12个月的滚动盈利预期增速相关系数达到0.76。流动性对于纳斯达克100指数估值有阶段性影响。近几年流动性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估值有较高的相关性。企业债券实际收益率可以更好地刻画近几年的流动性。但无论是何种流动性指标,长期来看都不稳定,而且出现过严重的阶段性负相关,流动性与估值的关系或许与资产的景气程度相关。

如何衡量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

盈利预期增速同样是恒生科技指数估值的决定因素。我们以权重股拟合了恒生科技指数,数据上来看,盈利预期增速是恒生科技指数估值的主导因素。2015年以来,恒生科技指数未来一年的滚动EPS预期增速与市盈率出现较高关联性,相关系数高达0.66。同时在市场拐点上,两者也大多出现同向同频变化特征。恒生科技指数与海外流动性相关度更高,但其相关性同样不稳定。当前恒生科技指数究竟是不是“低估”?从过往数据来看,恒生科技指数像是一个增长更快的纳斯达克100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点,但与之相匹配的是历史最低的盈利预期。从盈利预期与估值的匹配程度来看,当前的估值仅有小幅的低估。如果对比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历史数据来看,即使是当前恒生科技指数,其估值也仅处于相对偏低水平,而并非处于绝对低估的极值点。对于当前的恒生科技指数,相比于“低估”,或许“悲观”是更加严重的问题。当前恒生科技指数的悲观预期主要来自于政策的影响,何时指数层面的悲观预期扭转或许才更为关键,“低估”可能会带来反弹,但悲观预期的扭转才可能带来系统性的反转。悲观的预期将何时扭转?当前悲观的预期主要受到了政策的影响。2020年11月反垄断指南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掀起了本轮国内反垄断浪潮。短期来看,由于并未见到显著的政策底信号,恒生科技指数可能仍处于左侧,短期或维持震荡。但我们并未看到海外资金持续撤出中国资产。我们认为,由于互联网公司近期的股价调整,投资价值已经凸显。

以邻为鉴:用纳斯达克100指数来对比恒生科技指数

恒生科技指数代表了中国未来十年的新经济发展方向。由于港股市场的特殊性,吸引了如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优质的中概股回归香港二次上市。而恒生指数公司也恰逢其时地推出了恒生科技指数,该指数选取了港股市场上最大的30家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上市公司,公司所属行业包括网络、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贸及数码业务。这些新经济股代表了中国未来十年新经济的发展方向,是投资者分享中国新经济资产的未来发展红利的最优选择之一。但投资者如何评价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虽然从长期的维度看,恒生科技指数的价值毋庸置疑,但短期内如何评价恒生科技指数估值合理与否,以及当前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投资时点?由于恒生科技指数正式推出时间为2020年7月,推出时间较短,我们难以直接通过历史数据来评价其估值情况,因此选取一个合适的相似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做比较,或许是一个更好的评价方式。经过比较,我们挑选了纳斯达克100指数作为恒生科技指数的参考。

纳斯达克100指数是美股科技龙头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选取了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前100名非金融公司。虽然纳斯达克综指投资者更加熟悉,但其中多数公司的市值较低,集中于5亿美元以下,而纳斯达克100指数主要由大型科技公司组成,相比之下,纳斯达克100指数更能反映纳斯达克市场的真实状况。纳斯达克100指数的成分股交易相对更为活跃。与港股类似,纳斯达克指数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流动性分层现象,较小的公司通常交易并不活跃。虽然小公司可能具有较高的换手率,但以绝对的交易量来看,较大的公司流动性更好。纳斯达克100指数要求每月最低交易量大于等于20万股,这个筛选标准能够有效剔除成交不活跃的证券。

纳斯达克100指数长期跑赢纳斯达克综指。除了2000年科网泡沫破灭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纳斯达克100指数长期跑赢纳斯达克指数。这一方面是由于纳斯达克指数整体退市率较高,这意味着只有龙头企业才能脱颖而出。另外一方面也是龙头公司拥有较高的盈利增速与盈利能力。

纳斯达克100指数盈利增速更高也更为稳定。长期来看,纳斯达克100指数盈利增速与纳斯达克综指及美股其他宽基指数相比,都有较好的表现,而且其盈利增速也更加稳定。这一方面是由于科技龙头公司能够维持较高的营收增长,从2003年一季度开始计算,纳斯达克100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的成分股营业收入季度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56%、7.98%和4.22%。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回购更加积极。纳斯达克100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较强。科技信息公司通过不断研发,持续性创造新产品与新需求,不断获得市场份额与利润的持续增长。其技术研发与变革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使其具有更高的定价能力与资产回报。因此纳斯达克100指数的成分股具有较高销售毛利率与ROE,这也使得纳斯达克100指数长期跑赢其他指数。

1.2 纳斯达克100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在四个方面具有较高相似性

1)恒生科技和纳斯达克100指数选取的均是科技类的龙头股。纳斯达克100指数选取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100只非金融股作为成分股(主要是市值较大的高科技成长股)。恒生科技指数入选公司所属行业必须属于工业、非必需性消费、医疗保健、金融类、资讯科技类之一,且需要与网络(含移动通讯)、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贸或数码的主题高度相关。恒生科技指数要求入选公司至少需要符合以下一项对于创新的要求:1)利用科技平台营运(如网络或移动通讯平台);2)研究发展开支占收入比例>=5%;3)年度收入同比增长>= 10%。2)恒生科技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行业分布更为相似。从GICS子行业来看,纳斯达克100指数中媒体与娱乐(谷歌、百度、Facebook、Netflix、网易)以及零售业(京东、亚马逊、ebay、拼多多)等带有“互联网概念”或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公司权重占比较高,加上软件服务行业之后的总体比重高达52.58%。而同样地,恒生科技指数也具有这个特点。根据恒生指数公司官网公布最新一期的权重数据,电商平台(美团-W、阿里巴巴-W、京东集团-SW、京东健康)和软件服务业(快手、腾讯控股、网易、微盟集团)占比较高,达到56.76%。

3)恒生科技的主要投资者来源于海外。港股市场作为离岸市场,本身海外投资者占比相对较高。同时海外投资者对港股优质稀缺的新经济股更为青睐,因此历史上恒生科技龙头股的投资者主要来源于海外。另外恒生科技指数中包含了大量二次上市的公司及同股不同权公司,前者目前无法通过港股通投资,后者需要上市一段时间且满足相应条件后才能被纳入到港股通中,这也进一步限制了内资对于恒生科技指数的参与度。因此当前来看,恒生科技指数的投资者主要仍由海外投资者及香港本地投资者组成,内地投资者并不是参与的主导力量,这也导致了恒生科技的定价规律与海外市场更为接近。

4)恒生科技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前50%的证券权重分布基本一致。以每5年的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历史成分股权重来看,可以发现近20年的成分股权重分布维持稳定。排名第一的证券权重基本处于10%到15%之间。前七大权重股的权重占比达到指数一半以上。而恒生科技指数与纳斯达克100指数权重分布较为相似。为避免指数完全受上市公司股价走势影响,恒生指数公司编制时要求单家公司权重上限一般不得超过8%,尽管恒生科技指数中阿里巴巴、腾讯、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市值规模庞大,但受到上限比例限制后恒生科技指数的权重分布尤其是前50%的证券权重分与纳斯达克100指数较为相似。

纳斯达克100指数估值影响因素分析

2.1 估值在短期股价波动中不可忽视

长周期中纳斯达克100指数上涨主要源于盈利贡献。长期来看,纳斯达克确实是一个盈利驱动的市场。我们对2002年以来的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变动贡献因素进行拆解可以发现,纳斯达克100指数的涨幅中,EPS上涨贡献高达102%,而市盈率反向贡献了-2%。从长期来看,估值的贡献较小,而且估值的贡献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间区间的选取,因此其贡献水平并不稳定。究其原因,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长期来看估值的扩张都是有限度的,最终指数的表现还是要落回到基本面之上。

但短周期中,估值的影响不可忽视。如果聚焦于年度市场的变化,可以发现估值的影响通常是不可忽视的。从2001年以来每年指数表现与盈利增速的表现来看,两者的线性关系并不明显,大约有15%的概率指数盈利表现与市场表现并不一致,这说明市场的波动主要来自于估值波动的影响。对年度贡献因素进行拆解发现,估值的重要性非常显著。大概有55%的年份市盈率的贡献要超过盈利增速。分季度来看,大概有48%的季度市盈率的贡献要超过盈利增速。

2.2 盈利预期增速是纳斯达克100指数估值的主导因素

对于估值而言,盈利预期、流动性与风险偏好是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盈利预期、流动性与风险偏好是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由于风险偏好难以定义与衡量,我们将主要考虑盈利预期与流动性对于估值的影响。纳斯达克100的市盈率与未来12个月的盈利预期增速有很高相关性。从2002年以来的数据来看,纳斯达克100指数市盈率与未来12个月的滚动盈利预期增速相关系数达到了0.76。同时,在大多数的市场拐点,二者都基本上同步出现变化。从这一点来看,未来一年的盈利预期是影响市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当期财年的盈利预期也与市盈率有较高的相关性,但相对而言表现不如未来12个月的盈利预期增速。纳斯达克100的市盈率和实际盈利变化相关性较低。已实现盈利情况对市场市盈率的影响较小。从历史数据来看,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市盈率和实际盈利变化以及盈利同比增速变化之间相关性较低,相关系数分别仅为0.13与0.18。

科技企业相对来说经营不确定性更大。由于科技公司的前景具有不确定性,科技行业竞争格局难以稳定,科技公司更容易面临经营层面的巨大波动。1971年以来纳斯达克市场有超过70%的退市率。而即使是排名前十的科技龙头,也曾出现因经营不善股价下跌最终被收购退市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科技公司形成坚固护城河的难度较大。与消费品先发者构筑品牌和渠道壁垒不同,科技领域的先发优势和市场份额并非护城河,功能更优的新产品和技术随时可能颠覆当前优势。增长预期对于科技指数的估值更加重要。正是由于经营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未来的增长预期的重要性要远强于已实现的当期增长。在市场环境不佳时,估值往往会随着预期EPS增速下降而大幅回落;当市场回暖时,投资者对公司前景再次转为乐观,预期EPS增速快速回升带动科技指数估值上调。未来成长预期对科技指数估值的影响较大。这也是科技指数在熊市时下跌得更多,而在牛市时涨幅更高的原因。

2.3 流动性对于纳斯达克100指数估值有阶段性影响

近几年流动性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估值有较高的相关性。我们以美国10Y国债收益率作为市场流动性指标,其在2014年之后与纳斯达克100指数市盈率的倒数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而美国10Y国债实际收益率在2014年之后与市盈率倒数的相关性更高,高达0.83。这或许说明近几年美债实际收益率对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市盈率有较大影响。企业债券实际收益率可以更好地刻画近几年的流动性。除了国债,我们也尝试用其他类型的债券来刻画流动性。从近几年来看,穆迪Aaa企业债有比国债更好的效果,其2014年之后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9左右。而穆迪Aaa企业债实际收益率在2014年之后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相关性更为显著,相关系数高达0.91。但无论是何种流动性指标,长期来看都不稳定。虽然近几年,流动性对于估值的影响较为显著,但在更长的时间区间来看,流动性与估值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而且出现过严重的阶段性负相关,例如年以及2006年之前。数据上来看,2002年至今流动性与估值实际上是负相关的。流动性与估值的关系或许与资产的景气度(成长前景)相关。对于流动性与估值的不稳定性,我们的一个可能的猜想是,流动性与估值的关系可能受到了资产景气的影响。当资产的景气度高(或者相对景气较高)时,充裕的流动性会转化为对于资产估值的支撑,但当景气平平时,流动性与估值之间可能并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综合来看,盈利预期增速是纳斯达克100指数市盈率的首要影响因素。大多数时候纳斯达克100的市盈率拐点与盈利预期拐点保持一致,即使在盈利预期与流动性相悖期间,市盈率通常也与盈利预期增速方向一致。流动性阶段性会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有的时候会起到市盈率“加速器”的效果。例如2014年之后企业债实际收益率的作用更为显著。另外2021年以来,美联储因新冠疫情而大幅扩表,此时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市盈率受流动性影响较大,向上大幅抬升。

如何衡量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

3.1 盈利预期增速同样是恒生科技指数估值的决定因素

我们以权重股拟合了恒生科技指数。由于恒生科技指数的历史数据实在太短,因此我们用恒生科技指数权重排名靠前、同时上市日期早于2015年之前的权重股,来拟合一个更长时间的恒生科技指数,以便测算。拟合的恒生科技指数权重股包含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美股)、舜宇光学科技、京东(美股)、阿里健康、中芯国际、网易(美股)、联想集团、金山软件、瑞声科技、比亚迪电子、ASM PACIFIC、华虹半导体公司等13个公司,在当前实际恒生科技指数的权重约为60%。盈利预期增速是恒生科技指数估值的主导因素。参考纳斯达克100指数,我们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情况。2015年以来的数据显示,恒生科技指数未来一年的滚动EPS预期增速与市盈率出现较高关联性,相关系数高达0.66。同时在市场拐点上,两者也大多数出现同向同频变化特征。恒生科技指数未来一年的滚动盈利预期增速对于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无论在波动范围与波动方向上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恒生科技指数与海外流动性相关度更高。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与中国长期国债实际收益率的相关性并不高,而与美国国债实际利率具有更高的相关性。这是因为海外资金在港股市场上占比更高,如果以国际券商持股作为外资的代表,港股的外资持股比例稳定在30%左右,而市值占比更加突出,稳定在40%以上。但其相关性同样不稳定。整体来看,2014年之后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与十年期美债实际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25,与美国穆迪Aaa级企业债实际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51。但其同样不稳定,在2018年之后二者出现了显著的背离。考虑到2015年之前海外科技股与流动性的显著背离,在更长的时间范围之内,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与流动性关系或许也并不稳定。盈利预期增速仍然是市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3.2 当前恒生科技指数究竟是“低估”还是“悲观”?

从过往数据来看,恒生科技指数像是一个增长更快的纳斯达克100指数。我们将历史上的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盈利增速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相应数据放在一起,这二者的历史数据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或许我们可以把恒生科技指数看做一个增长更快的纳斯达克指数。而从历史上看,更高的盈利预期增长也支撑着更高的估值。恒生科技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点,但与之相匹配的是历史最低的盈利预期。近期恒生科技指数中权重靠前的互联网龙头股受到一系列反垄断政策的负面影响,指数最新的估值大幅回调,通过权重股拟合算出的市盈率已回落至22,恒生科技指数的实际值已回落至36.97,均为有数据以来的最低值。与此同时,恒生科技指数的盈利预期也降到了历史的最低值,拟合指数的盈利预期增速为26%。从盈利预期与估值的匹配程度来看,当前的估值仅有小幅的低估。由于当前极低的盈利预期,虽然当前的估值是历史极低,但也仅有小幅的低估。如果对比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历史数据来看,即使是当前恒生科技指数,其估值也仅处于相对偏低水平,而并非处于绝对低估的极值点。对于当前的恒生科技指数,相比于“低估”,或许“悲观”是更加严重的问题。当前恒生科技指数的悲观预期主要来自于政策的影响,何时对于指数层面悲观预期的扭转或许才更为关键,“低估”可能会带来反弹,但悲观预期的扭转才可能带来系统性的反转。

3.3 悲观的预期将何时扭转?

当前悲观的预期主要受到了政策的影响。2020年11月反垄断指南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掀起了本轮国内反垄断浪潮。随后反垄断措施陆续出台,众多互联网龙头企业收到巨额罚单或其他有针对性的整改要求。反垄断相关政策的出台造成行业盈利逻辑的改变,市场对于相关企业的盈利预期也随之调整。7月末“双减”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加重了市场的悲观情绪,也使得当前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跌至了历史最低。短期来看,由于并未见到显著的政策底信号,恒生科技可能仍处于左侧,短期或维持震荡。就目前来看,我们很难说相关的监管措施已经完全出台,或许还会有新的政策消息出台。政策的底部或还未确认,这在交易层面会带来较大的压力,一方面相关公司股价存在继续下行的风险,另一方面在政策真正见底之前,投资者的持仓信心也会受到较大影响。但我们并未看到海外资金持续撤出中国资产。从国际中介持股数量变化来看,在互联网板块大跌的7月末,外资并未大量撤出腾讯控股和美团-W。从持股数量来看,与7月23日相比,美团-W的国际中介持股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腾讯控股的国际中介持股数量不降反增。从北上资金来看,海外资金近期仍在持续加仓A股资产。这说明外资对中国资产仍然具备信心,海外资金流入人民币优质资产的趋势依然存在。

由于互联网公司近期的股价调整,投资价值已经凸显。我们比较确认的是,监管意图不是遏制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未来政策大概率是倾向于规范、平衡行业发展而非颠覆行业。规范后的互联网公司未来仍将是中国经济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此外,从美股的经验来看,互联网公司也面临过多次监管压力,但业务拆分的风险较低,多数公司在规范后依然蓬勃发展,再次焕发生机。目前港股互联网巨头们在监管压力下,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低估值水平,这对长线资金来讲,或是难得的买入时机。

1、反垄断措施超预期;2、海外市场波动加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恒久科技为什么不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