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便利店倒闭?

  “如果有储值卡最好还是尽早来用掉,后面肯定东西越来越少。”“通知说是5月20日关店,最好在这之前来。”“关掉之后,后面可能也不会再开了。”

  5月11日,在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家全时便利店门店中,店内的收银员如此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意味着,曾于2018年年底深陷倒闭旋涡的全时便利店,如今再度陷入了风雨飘摇中。

  5月11日,全时便利店北京、天津运营方,北京山海蓝图商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海蓝图”)在北京OurHours全时便利店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全时便利店”停业营业告知函。告知函中称,因公司经营战略调整,全时便利店北京区域所有门店将于2020年5月20日24点0分结束经营。同时,告知函中还给出了全时便利店对消费者所拥有其储值卡、会员卡余额及积分的处理方式。

  信息一经发布引起业内关注。但记者注意到,在该微信公众号发出上述消息不久后,随后又将这一消息删除了。

  这并非全时便利店第一次陷入倒闭风波,但此时的全时已非彼时的全时。

  2018年11月,当时的全时母公司北京复华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被爆出受到爆雷事件的影响,导致全时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最终,全时选择了分拆出售,其中北京、天津、成都归山海蓝图,华东、重庆归罗森便利店。

  而随着此次山海蓝图告知函的发出,似乎也意味着,由山海蓝图接盘的北京全时便利店,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后,似乎又陷入了僵局。但截至记者发稿,由山海蓝图同时接手的成都全时便利店似乎并未受到波及。至于华东、重庆方面由罗森接手的全时便利店运营是否会受此影响,截至记者发稿,罗森方面也尚未给出回复。

  与此同时,上已经有不少网友反映北京的全时便利店打六折,从网友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少货架上的商品已经被一扫而空。

  京津不再有全时便利店?

"1">供应商表示,收到全时通知说停止合作,让不要给继续供货。另有消息称,同是由山海蓝图负责运营的天津地区全时便利店也已全部撤店。

  对此,记者通过即时配送平台美团外卖定位天津多个城区搜索全时便利店时注意到,包括位于红桥区天津西站、河西区绍兴道、南开区南开三马路、河北区平安街等多个地区附近的全时便利店都显示“休息中”。而当记者尝试拨打几家留有联系方式的全时门店电话时,却被告知“电话已停机”或“为空号”。

图片来源:“北京OurHours全时便利”微信公众号

  “一纸”告知函,再度将全时这一曾经在北京颇具名气的本土便利店品牌推回到大众视野,但这也可能是它在北京乃至天津地区最后的亮相。

  实际上,全时便利店也曾有过辉煌。

  公开资料显示,全时便利店成立于2011年,曾是北京门店最多的便利店品牌。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早年发布的《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全时便利店曾以290家门店、45%的门店增长率,在“2016年中国连锁百强”名单中名列第32位。此外,在2017年时,全时便利店还曾推出“百城百万”计划,即要耗资百亿元资金,五年进驻100城,覆盖100万个终端。

  但有着雄心壮志的全时便利店最终没能如愿。2018年11月,因受复华控股集团资金链问题影响,全时便利店曾出现持续多月的缺断货现象,随后就是闭店、裁员消息不断。

  到2019年2月22日,全时微信公众号账户主体由“北京全时叁陆伍连锁便利有限公司”改为“北京山海蓝图商业有限公司”。至此,全时便利店被分拆出售的消息曝光。其中位于北京、天津、成都、廊坊约500家全时便利店及“全时”品牌由山海蓝图斥资近3亿元收购,位于华东、重庆地区的90余家店铺则由罗森便利店接手。

  根据山海蓝图官网信息显示,山海蓝图由蔡学彦、陈火那、陈场联合出资设立,他们也都是厦门银鹭集团的创始。银鹭是家喻户晓的饮料龙头企业,旗下的“银鹭”品牌八宝粥、花生牛奶等产品多年来畅销全国。银鹭与雀巢合资后,蔡学彦、陈火那、陈场三位股东,敏锐把握到了零售行业的风口与增长趋势,又将事业拓展到以24小时便利店为代表的新零售领域,先后投资了福建“见福”、长沙“珊珊”等多个区域性头部便利店企业。

  同时,山海蓝图在官网中还提到,2019年6月,山海蓝图收购了全时便利店所有资产,门店遍布北京、成都、天津、廊坊四个城市,目前拥有门店数量500家,员工2500人。山海蓝图通过“资产转让”模式,收购了“全时”商标、软件系统及门店资产,并与门店业主换签了房屋租赁。同时,为维护广大员工的利益,保持就业稳定,山海蓝图主动担当,收购完成后,将大部分从全时离职的员工重新聘用。

  另外,山海蓝图此前还表示,收购全时便利店后,山海蓝图进行了积极调整转型,不仅重新办理了各项经营证件,并注入大量流动资金,使得全面恢复商品供应。重生的全时将致力于追求至臻完美的品质,不以短期利益为中心,而将基于未来发展潜力趋势及结合现实情况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力求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及更优质的服务。

  如今,距离山海蓝图接盘全时不过一年半的时间。更准确的说,根据山海蓝图此前披露的信息显示,其实实际负责全时便利店运营的时间不过一年。而且,山海蓝图对全时便利店展开了积极自救,并也曾寄予厚望。但为何此时的全时便利店却“突然死亡”?对此,行业中众说纷纭。

  根据《北京商报》报道,有全时门店员工表示,门店关闭是由于母公司资金链断裂。但根据《新京报》报道,全时相关负责人对此次关店的回应时,不是资金链断裂,而是因为疫情影响严重,将进行战略调整,便利店业务先收缩,停业之后会有其他合作。

图片来源:“北京OurHours全时便利”微信公众号

  谁能迎来便利店发展的“黄金期”?

"1">品牌化连锁发展的通知,提出在全国推进品牌连锁便利店建设工作。仅就北京市场而言,北京市也曾于201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但在政策利好的同时,行业内的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而且门槛也在抬高。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46%的门店店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店租的上涨对于门店的可持续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门店用工费用方面,2018年/item/%E4%BA%A7%E4%B8%9A" target="_blank" web="1">产业朱丹蓬曾告诉记者,便利店行业的竞争其实主要就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比拼规模,只有做大规模,在供应链管理的话语权也会更大;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精细化运营,要精准设置单店营业模式,形成总部从宏观控制、门店对供应链进行更成熟调整的机制。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路过的一个罗森便利店倒闭了……

他大概营业了6个月,应该是这次下一个季度的租金到期了,就不做了……工人在拆了……

租金到期的时候,会有很多小企业作出艰难抉择……最近1个多月,将眼睁睁看着很多店面倒掉……

没复工的时候,会有个希望,等到复工就好了……复工之后,1,2个月了,如果一切还是很糟糕……

所以,这关键的1,2个月,应该用强心剂,先让小企业最起码能活着……才能等待将来……

编辑:江瀚视野观察 来源:融360专栏 日期:

2015年开始,大量的快速消费产业面临着倒闭的大潮,百货商场、超市卖场、品牌专卖店,都在2015年掀起了“关店潮”,至今没有减退的迹象。

  本文系融360专栏作者“江瀚视野观察”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融360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这个冬天很冷,甚至是格外的冷,这个冷不仅在于雾霾笼罩着的天气,极度严寒的气温,更是实体店挥之不去的寒潮。2015年开始,大量的快速消费产业面临着倒闭的大潮,百货商场、超市卖场、品牌专卖店,都在2015年掀起了“关店潮”,至今没有减退的迹象。

  仅主要超市和百货就已经关店138家(除华润万家),而华润万家一家超市关店达到727家。对2015年关闭的43家大型超市与31家百货店的统计显示,这些店铺的平均存续时间还不到5年,仅为4.89年,而且百货比超市还短暂。

  去年的11月11日,双十一的盛典创造了中国消费的一个奇迹,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全天交易额1207亿元,几乎等于中国最顶尖的20个购物中心一年的销售额。此外,我们看到的是电商的销售额是中国所有购物中心销售额的2.5倍。在这鲜明对比的背后,凸显的是中国实体商业的郁闷,如此的寒冬,到底怎么才能生存下去?

  一、实体商业的困局

  曾几何时,实体商业是世界经济中的奇迹,无论是消费分期付款的超前消费方式,还是沃尔玛的超级大卖场模式,实体商业都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为实体商业的成功,我们看到了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强势崛起,而伟大的拿破仑大帝更是称呼海峡对岸的英国是小店主的国家,但是正是小店主的商业颠覆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

  因此,实体商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可谓是不容忽视,在中国也是如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被实体商业引动的市场变革,最早的超级市场在中国出现的时候,正式颠覆了中国百货公司的历史,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以美国沃尔玛模式的大卖场开始了在中国的疯狂扩张,在城郊建立起大卖场,从而吸引大量的顾客来采购商品,形成了美国式的中国卖场模式。

  在中国零售业中,一直流传着location法则,也就是区位法则,谁先得到了最好的地块,占据最好的市口,拥有最多的门店,就一定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在这个法则的影响下,中国的实体商业曾经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快速增长,甚至在最近的十年范围之内,一二线城市大量的shopping mall出现,这些购物商场成为了中国实体商业崛起的最好代表。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实体商业的建设也出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据笔者的观察,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二线市场的市场饱和。中国虽然是世界少见的庞大市场,但是只要是市场就不可能是无限的,市场的边界一直会存在着,举例来说,早在90年代,或者2000年初的时间内,一般一座城市也就几个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门庭若市,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但是现在,基本上是五六公里范围内就有一个不弱于当年的商业中心,里面有着超市,商店,电影院,饭馆,可谓是吃喝住行娱应有尽有。

  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件事,就是这个市场人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在初期,面对着几乎无限的需求,极为有限的市场供给,开大型商场就等于开印钞机,真可谓大门一开黄金万两,但是随着大型商场越来越多,每个商场所分担的消费者却在逐渐减少,最终的结果就是商超的产能过剩。

  二是三四线城市的渠道成本过高。与一二线城市的大型商超集中爆发不同,三四线城市的商超却呈现出发展良莠不齐的现象,笔者曾经去过一些欠发达的地级市,那里的商超数量非常有限,既然市场如此庞大,商超却为什么这么稀少呢?究其根源,还是渠道成本过高,经济学上产业集聚的根源就是通过集聚的规模效益降低交易的成本,但是由于三四线城市的渠道成本过高,商超的聚集也就变得稀少。

  三是互联网的颠覆。在2000年初的时候,最有名的电子商务实验,将一群互联网高手关在一家宾馆里,给他们一笔现金和一张银行卡让他们在里面不出来利用互联网生存三天,然而所有人都出局了,但是今天别说三天,有些宅男宅女甚至三个月不出房门都很正常。

  这就是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消费品流通领域的大量应用,让淘宝、京东、美团、饿了么等电子商务企业强势崛起,通过更加有效率的流通和交易,大大地降低了流通成本,自然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大发展。但是,我们再反观实体商业,由于高昂的房租、水电、物管、人力等实际成本,最终导致其在成本上的无法下降,在市场竞争中必然会一败涂地,近日大量关店退出市场的玛莎百货、太平洋百货,严重亏损的苏宁、国美其实都是这样的原因。

  在上述三个原因的冲击下,实体商业已经形成了困局,而这个困局一时间尚无法破解。

  二、一枝独秀的24小时便利店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物流速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大件商品的购买都不再通过复杂昂贵的传统商业,网上商城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最近,中国第300亿件快递出现了,据统计,中国快递业务量连续6年每年增长超过50%,现已位居世界第一;年快递业务量从100亿件到200亿件用了432天,从200亿件到300亿件仅用了361天。

  在快递的高速发展情况下,像京东都不少企业,上午下订单下午就能够到达,那么我还有什么需求要去大的购物中心呢?但是,需求还是有的,这个需求就是2小时需求。

  笔者认为,凡是消费者8小时之外的需求都极其容易被电商行业所替代,唯一的问题就是,电商速度再快也需要从配货到物流流转的一整套过程,这个时间一定会超过2个小时,那么比如说烧菜缺贷盐,跑步缺瓶水,这些2小时内的及时性需求电商就没办法处理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另一种商业形式来满足,这个形式在大多数人的小时候是杂货铺,是街边小店,在现在这个时代就是24小时便利店,不在于价格而是在于便利,及时。

  根据尼尔森《2016年度中国卖场超市购物者趋势报告》显示,便利店的渗透率从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网购高3个百分点。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便利店市场规模可能达到创纪录的1000亿元,在日本,便利店和超市的市场份额比例约为54%:46%,中国这一比例目前大致是8%:92%。

  于是,大量2小时消费圈内的需求开始增长,笔者认为便利店是从电子商务到消费者家庭的最后一公里,而实体商业寒冬中的便利店一枝独秀,则正是解决消费者痛点的优秀表现。

  想获取财富的秘密,关注微信号:融360财秘(rong360licai)回复【2016】可获取【2016吸金大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让别人加盟我的便利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