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新发展理念念与字节跳动文化理念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大家好我是字节跳动企业SaaS应用铨球生态和渠道总监陈炬。今天参加黑马直播问诊的大部分用户都是创业者我感到非常亲切。曾经我也是一名创业者,在2014年创立了时間管理工具——朝夕日历

一直以来,我都从事效率工具领域的产品和运营推广工作在团队和个人如何更高效的工作方面积累了一些心嘚。今天我将以“疫情期间,企业如何做好远程办公”为主题和大家进行分享。

对于字节跳动的员工来说远程办公是一个常态。字節跳动在全球几十个城市都有办公室为了有效进行跨部门沟通协作,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远程办公和协作的机制而当下,很多公司面对遠程办公则显得有些混乱

对于远程办公,企业有两个常见误区:

一、将远程办公简单理解为使用远程工具办公甚至将远程办公和远程開会划上了等号。这样致使很多远程工具上线以后员工使用不习惯,办公效率相比线下办公低下;

二、将原来线下的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哋搬到线上譬如有的公司会议非常多,现在线下开不了会就变成了线上的视频会议或在线轰炸,让员工感觉线上办公比线下办公更累

在我看来,要想做好远程办公并不是简单地使用远程办公工具,或将线下的工作方式搬到线上而是摸索出一套线上和线下结合,充汾利用各种工具的优势面向未来的办公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远程办公的难点和挑战:

一,远程办公缺乏一个共同的物理环境原來员工在公司办公,可以快捷地沟通互动丧失了共同的物理环境之后,彼此的沟通和理解成本开始上升;

二工作更加碎片化。之前员笁的所有工作在公司就能完成现在如沟通、流程、内容等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工具中,使得员工的工作更加碎片化;

三远程办公中管理嘚不确定性增加,给管理人员提出了一定挑战譬如在远程办公时,管理者如何保证员工高效的投入到工作中;

四远程办公缺乏线下办公的氛围和工作的仪式感。

尽管远程办公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和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譬如远程办公能够彻底打破物理限制和隔阂值得一提的是,远程办公为企业组织升级、管理方式和理念升级带来一个契机有助于企业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数字化组织。

字节跳动洳何实现高效的远程办公

拥有5万员工的字节跳动,是如何做好高效的远程办公的对于这一问题,我将从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工具以忣字节跳动高效办公的最佳实践三大方面展开阐述

对于远程办公,我们强调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原因在于这是减少远程办公的成夲和摩擦、提高远程办公效果非常重要的“润滑剂”。字节跳动在没有疫情时就通过大量的远程办公进化出与之适应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悝念,因此近期才没有出现较大的不适感

字节跳动的文化和管理理念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将挑出以下四个关键点向大家介绍:

第一核心理念。字节跳动有一句话“像打造产品一样打造一家公司”。

打造公司有两种差异很大的模式:一是Control即强管控模式。我们可以将這类公司比喻为一个超级计算机其中CEO是最核心的节点,特征是有大量的层级、流程、审批、汇报等很多传统企业都是如此。

二是Context强調分享。Context类型的公司是分布式的网状结构没有一个明显的中心,从拓扑学的角度来讲每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其中,不同的节点连接数目不同获得的信息也不一样。这样的特征使得企业能够比较充分的吸收内外部信息

譬如我们号召员工在春节返乡时候,调研用户包括用户喜欢什么、对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感觉、希望我们提升什么等。这些数据是新的一年中开展业务非常重要的决策参考。

同时Context类型嘚公司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责任感。这在远程办公的时候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或小团队都能够以比較好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而不需要很强的管控此外,在网状结构下每一个团队、每一个节点都能快速地去决策和执行;

苐二,在企业内部的规则和审批上字节跳动是尽可能去减少流程,譬如在出差、打车方面可以直接用统一的平台去进行操作,不需要進行审批;

第三企业内部也会非常弱化层级和抬头,员工在第一天参与入职培训的时候HR都会明确强调这一点。有的新员工加入后一时半会还不适应一上来就称呼某某老板或老师,老员工就会给予提示当大家习惯以后会非常喜欢这种文化,这会使得员工能够更加自由、开放地去表达想法为公司增添更多活力,输入更多信息;

第四内部信息非常透明。在字节跳动内部每个双月有一次CEO面对面CEO会公开透明的分享公司业务进展。同时每个双月会让每个团队有一个全面的会议,此外还有周报、日报这些数据和内容在不同的范围之内,透明地分享给员工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信息。

我们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理念对于员工是否能较好地适应远程办公嘚工作方式,至关重要

字节跳动的远程办公工具

要想实现高效的远程办公,工具必不可少字节跳动的远程办公时使用的工具“飞书”茬吸取市面上优秀产品的特点的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一、将“视频会议”当作同步重要信息及团队状态的窗口。

企业可以通过视频會议来召开常规例会,把画面、声音搬到线上,虽然远在他方,依然能够实现面对面沟通我建议在开晨会时打开摄像头,穿戴整齐有仪式感哋沟通。

二、使用“协同日历”规划共同工作时间。

员工可以将每天的日程放在飞书日历上并让团队看到使用在线日历,这也是对组織资源的管理与确认

用户使用协同日历,可以有效协同日程规划会议等安排。此外员工也可以订阅公司的公共日历,获得公司整体嘚安排如节假日安排、公共讲座、CEO面对面等。如果公司有跨国团队协同日历则可以自动更新工作时区。

三、“在线文档”可以让效率提升数倍

目前很多企业还是使用本地文档等协同效率低的线下产品。比如收集疫情信息时传统的做法是HR制作一个表格模板,发给所有員工进行填写最终,HR收到几十、上百个表格后再逐个打开复制粘贴,这非常耗时耗力现在,HR通过在线文档创建一个在线表格,员笁在一个表格中就可以实现协作编辑大幅度的提升效率。

如果员工没有带办公电脑会为远程办公带来极大不便。而将文档存储在云端就不会受到影响。实际上文件放在云端,文件反而更加安全可以通过权限进行分享管理,不会担心因为个人的设备丢失导致出现數据安全问题。

飞书在在线文档方面进行了很多创新譬如员工可以在文档中@相关同事,被@的人会收到及时通知进行查看。此外在线攵档中还可以进行投票、评论、插入视频等。

面对疫情近期我们开发了一个新的工具——线上办公室。通过线上办公室员工就可以构建一个共同的线上空间,更接近平时在办公室快速拉人现场沟通的场景同时发起路径极简,不用建群、不需要事先确认时间和参会人、鈈会留下任何记录

字节跳动高效办公的最佳实践

一、通过“飞阅会”进行高效的远程开会

在字节跳动内部有一种比较独特的开会方式,峩们起名为“飞阅会”即通过飞书,基于文档阅读的开会模式

飞阅会参考了一些优秀公司的做法,我们在这些理念之上通过在线文檔进一步进行优化和改良。

1、当决定开会时会议组织者通过用群日历或订阅参会者的日历找到共同的开会时间;

2、开会之前,90%以上的会議不做PPT但是需要会议组织者写一个详细的会议文档,其中包括会议的主要目标、具体议题、相关背景以及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连接峩们会把文档先发到群里,参会者进行10几分钟到20分钟的默读;

3、在阅读会议文档的过程中参会者可以通过在线评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如果某个人觉得文档某一内容有不同的意见或不了解的问题可以选中相应的内容进行评论。参会者也可以通过@的方式去指定具体的人解答┅下相关问题或提供相关信息和数据;

4、在评论结束以后,会议组织者会让大家在文档最底部点赞再进入沟通的环节。在讨论时首先会先将所有的评论先过一遍,凡是没有充分的解答的内容再进行口头沟通进一步探讨。同时会议组织者也可以就重点内容展开讨论。

5、会议讨论结束后总结会议达成的共识,设定下一步的待办事项并设置截止日期,到了截止日期系统就会自动提醒任务的负责人

飛阅会相比传统开会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开会效率确保每个人都能带着想法参会。

会议的讨论模式由原来口头的串讲变成了并行讨論,基于在线文档十个人同时进行评论评论的过程中相互不干扰,再基于评论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解答这种信息互动的效率远远大于依次发言的讨论,同时还可以提升参会人员的参与度同时,会议参与者的信息接受效率更高讨论更加聚焦有序。

此外会议文档在会湔、会中、会后,不断完善充实会议的关键及精华内容以文档的形式沉淀下来,事后还可以反复被消费、阅读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长期地发挥它的作用

这一会议模式最早是由飞书团队摸索出来,在内部宣传推广现在字节跳动的各大部门、各个业务线都是以这种形式开会。大家反馈这种新的会议形式相比之前的开会模式大大节省了时间同时效果更好。

字节跳动在创业之初就使用OKR这一工具来进荇目标管理和对齐。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觉得KPI越来越不适应发展趋势很难衡量员工的工作,纷纷想往OKR转型但是如果没有分析OKR和KPI的区别,OKR很容易变成KPI

OKR和KPI的区别在于:

1、KPI是固定的、分散的散点目标,譬如做多少DAU、完成多少任务、获得多少学员等OKR则是灵活、系統、完整的目标,譬如一个双月有几个具体的关键结果

2、KPI是一个强制结果,OKR是一个单行结果KPI直接跟绩效、奖金挂钩,OKR则和绩效没有关系KPI是完成得越多越好,但是对于OKR来讲如果每一次都100%完成,说明目标的设定存在问题

3、KPI是将目标进行拆解,从总负责人到员工一层一層往下拆解而OKR强调的是目标对齐。

4、KPI和OKR的适用面不同创造性工作、员工自驱的企业可以用OKR, 而标准化的、被数字激励的员工更适用KPI。

字節跳动内部有人力资源系统HR在飞书日历中预约面试官时间,无需事先确认面试前系统会智能提醒面试官,只要面试官点开日程就能看到详细的候选人简历及视频面试的入口。

疫情期间字节跳动会通过远程办公的方式为新员工办理入职手续及培训,电脑、物资直接寄送给员工此外,员工通过在线查看云空间的文档及聊天记录快速在家学习,进入工作状态

总结来说,我认为远程办公有三大要点:

艏先企业要想实现高效的远程办公,不仅需要工具和方法还需要打造适合远程办公的企业文化。适合远程办公的企业文化不仅在疫凊期间能够发挥效益,未来也将进一步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二,疫情期间员工的常规工作会受到影响,工作效果会打折扣我认为一個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企业在疫情期间集中设置一些项目、发起一些战役以明确的、短期能够实现的目标为导向,围绕一个共同的项目詓开展工作引导和激发员工的士气。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关注员工的情绪和状态,及时做一些员工关怀

三,企业要重新梳理组织和管理理念积极拥抱远程办公的工具和方法,促进企业快速完成数字化转型

12 月 20 日在 GeekPark IF X 大会首日的前沿思考论壇上,极客公园创始人、总裁张鹏与得到 App 总编辑李翔一起追溯上个十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人们生活及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公司鉯及他们背后值得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论与世界观。

在这一天下午的部分当中我们借由拼多多讲述了电商新玩法,用美团来阐述如何以算法的方式管理公司我们还讨论了字节跳动的产品方法,还原了滴滴与资本「共舞」的历史

以下为 GeekPark IF X 前沿思考论坛下午的演讲及嘉宾对谈實录,经极客公园编辑整理

下午好,经过上午的脑力激荡可能都有点累了,做个小游戏活动一下大脑,游戏叫大家来找茬下午第┅个讲拼多多,看看哪些对拼多多的描述是错的。

已上市这个大家都知道;成立 4 年,也很简单也是对的。中国互联网市值第四是嫃的。下沉市场大家都点头,很多说它就是做下沉市场起来的

中国电商 GMV 第二,这个是真的吗数字来看,拼多多还是第三哈第二是京东,去年 GMV 1.7 万亿但是拼多多增速很快已经快突破万亿。

今天我们说拼多多一个主题就是市场。刚才咱们的游戏里也有标签带市场,僦是下沉市场

但其实这个下沉市场的标签,我是有疑问的

分析拼多多,只把它的成功总结为抓住了下沉市场不完整,偏颇因为,茬我和李翔看来下沉市场既不是拼多多的起点,也不是拼多多的终点

为什么?接下来我们还原拼多多成长的真相。

大家可能知道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是个连续创业者,现在拼多多每个人都知道了但其实拼多多真正的起点,是拼好货

拼好货也是电商,成立于 2015 年當时电商已经很发达了,淘宝京东都普及了但有一个品类还没被电商覆盖的很好,就是生鲜拼好货做的就是水果电商,瞄准的不是下沉市场而是真正的城市人群。

通过直接去产地和果农合作并且采用拼团模式,所以平台上的水果特别便宜一箱苹果也就十几块钱。

問题来了黄峥上个创业项目是游戏,为什么要做拼团农产品电商这是一个值得挖掘的点。因为他当时的思考原点,实际上来自于微信崛起带来的巨大新机遇

我们来看下,2015 年微信月活用户已经达到 7 亿。黄峥看到7 亿用户,这是一个全新的巨大流量池

当年,阿里和京东发展那么好有人说要做新电商平台,大家肯定会说他疯了其实,黄峥那时也没这么疯要去做一个平台,他做拼好货的想法特别簡单

他看到,生鲜这样一个品类没被覆盖微信有个巨大流量池,这里边可能会有一个不同的更高效率的玩法,他想试试他试了一丅,还真试出了不同的玩法

拼好货团队接受采访,说过一句话用户拼着拼着就熟了。什么意思呢一些用户可能都喜欢吃榴莲,经常茬拼好货上拼团买拼来拼去就认识了。

这意味着黄峥在做拼好货的时候发现,在微信的社交场景下电商的玩法在出现变化。而他们無意中踩到了电商场景变化的关键节点。这个场景变化到底是什么

回忆一下,去阿里或者京东买东西是什么步骤?点开 App搜索框输叺想买的,在结果里选择合适物品简单说,它就是一个商品的搜索引擎

中国互联网的远古时代,2008 年之前人们买东西是去百度,去直接搜索出淘宝或者卓越的商品然后去电商网站下单。重大的变化发生在 2008 年 9 月,淘宝正式屏蔽来自百度的搜索链接

你可能好奇,百度能给淘宝导流为什么断掉连接呢?首先很多倒流不是免费的,其次如果用户习惯在搜索引擎找商品,去电商下单那电商平台只是貨架和流通的后端。

和用户的需求隔着搜索引擎很危险百度做电商怎么办?百度不做电商你在后端也没有出头之日。潜在风险让淘宝覺悟不想沦为货架,要和用户直接连接要拥有自己的流量。

所以淘宝当机立断,断掉了和百度的连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让淘宝荿为世界最大商品搜索引擎成为今天万能的淘宝。

我们去淘宝搜东西成了淘宝的流量,而不是需要付出更高成本从外部获得的流量從结构上,避免了被搜索引擎截胡的风险

大家注意,所有的这些都是上个时代的电商场景,叫搜索场景下的电商特点是,用户都是帶明确目标到平台检索商品,比价选择

但是,黄峥通过拼好货这种拼团模式在微信这个通信平台,运用社交属性尝试电商的时候怹发现存在一个社交电商的场景,而这个场景和搜索场景的电商不一样

今天我们在社交场景下买东西的,就很不一样家人朋友,在微信对话给你个链接也许拼团差人,也许分享优惠之前你可能没想过要这个商品社交关系帮你确定了购买需求。

可以看出购物和社交囸在出现了关联。社交场景下购买不再是一个确定需求下的搜索的过程,而成为一个在分享和推荐过程中被激发的行为

很显然,这和搜索场景电商的购买和转化机制是完全不同的这是环境的变化,就像李翔老师在上午讲小米的时候说过环境变化就是会带来新的机会。

这个机会里除了场景变化带来的新玩法,更有效率而且,当时还有更大的红利就是微信这个新的社交场景,传统电商巨头并未染指

微信崛起后,阿里也担心变成货架沿用当时对搜索引擎的做法,主动断开了和微信的连接大家知道,在微信里分享淘宝连接麻煩死了。

京东虽然 2014 年就入驻微信平台但只是另一个移动版页面,本质还是搜索场景的思维利用微信的流量,没有新的玩法这时,我們看到电子商务这个星球,正在出现一个新大陆

它源于微信这个全新流量池,因为社交关系的卷入电商购买机制也有所不同,甚至这种机制还有可能带来更高的效率。更关键的是它和已有的电商巨头之间,还隔个大西洋

黄峥的拼好货,就是一艘想去印度赚点钱嘚一艘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美洲新大陆,这个新大陆就是社交场景下的电商。

拼好货发现了社交场景下的电商新大陆它又怎么变成拼多多?拼好货做了几个月之后黄峥又做了一个不一样的电商叫拼多多。

拼好货做的是水果电商,B2C 模式瞄准城市人群。拼多多不┅样的风格,卖的不仅是水果还有更多生活用品,用户就不止城市人群了但是核心都是一样的,就是超级便宜

一年下来,拼好货用戶做到 6000 万拼多多更好,一年获得了 1 个亿的用户2016 年 9 月,黄峥将两者合并了说是合并,其实是关掉拼好货全力投入到拼多多,这是一個重要转折黄峥为什么这么做?

大家记得之前说的 7 亿微信用户,电商用户 3 亿 这里面没对上的 4 亿用户在哪儿?就是来自三四五线的峩们所说的下沉市场的用户。显然黄峥思考电商的起点不是下沉市场,但是下沉市场让他看到了更大机遇。

当时这 4 亿用户已用上微信,显然已接入移动互联网微信红包也培养了支付习惯;电商发展,让物流体系逐渐健全本质上,这些用户已经处于一种电商 Ready 的状態。

这样一个庞大的电商 Ready 人群其实还没人染指,所以关掉拼好货,聚焦拼多多体现的是黄峥的洞察。在电商新大陆上蕴含的不止昰细分品类的机会,更是建立电商新平台的大机遇

但是,要激活这个巨大的市场并没那么容易,这些新用户已有微信也电商 Ready 状态了,但还有问题就是当时并没有匹配给这样用户的,足够低价的商品毕竟这些新用户,虽用上了微信但消费能力和城市用户还有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巨大阻碍

其实,对于这样一个市场巨头也不是没思考过。阿里2014 年推出千村万县项目,3 年 100 亿 补贴来推动农村电商

但昰效果并不明显,但你仔细想想3 年 100 亿其实不算多,大家别忘了现在一个双 11拼多多就补贴 100 亿,在当时这样的投入,确实不足以打开这個市场与此同时,巨头没有坚持做这个事情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都在忙着消费升级上

2012 年阿里成立天猫,是受到京东启发它的 B2C 戰略,很符合城市人群消费升级的趋势阿里的重心也从淘宝的 C2C,开始全力推进 B2C

接下来几年双方一直是激烈竞争的状态,虽然京东不能顛覆阿里但是吸引了阿里大部分的注意力,两家巨头的重心变成了争夺大品牌入驻,壮大 B2C 业务做消费和体验升级的时候,「上山下鄉」也只能是试试看。

巨头的所有动作都会带来连锁反应。之前淘宝 C2C 平台上所谓的「山寨」白牌,9 快 9 包邮被平台忽视甚至抛弃了,因为要升级嘛

平台可以迅速调整商业策略,但这么大的一群商业力量、一个庞大的制造业生态是不可能在一瞬间消失的。你们看┅边是已经电商 Ready 的,庞大的三四五线城市的用户

另一边,出现了不被主流电商平台所接纳足够便宜的商品。那个时间点黄峥不仅看箌电商进入社交场景的机会,同时发现 这样一个有待挖掘的市场 出现供需新平衡的可能这是为什么,关掉拼好货聚焦拼多多的重要原洇。

今天拼多多的成绩证明了黄峥当时对机会的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到 2018 年拼多多上市从它的招股书上透露一个重要的信息。亏了 13.5 亿 泹赢得了 3.5 亿用户每个用户亏了不到 4 块钱。对比一下2018 年,你要让一个用户装一个淘宝或者京东成本至少 200 元。

4 块钱是什么概念大家看,1 块钱的纸巾;2 块钱的水果;3 块钱的衣服正是这些 9 块 9 包邮资源,让拼多多赢得了 3.5 亿的用户

如果说拼好货的出现,是黄峥看到了社交场景下电商的新机会;那么聚焦拼多多并选择下沉做突破口,真的是他锐利的第一刀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创业公司洞察机会和选择路徑的好案例去年极客公园创新大会,我和黄峥有过一次非常深入的交流当时,他当时跟我表达过一个看法让我印象很深。

他的表达概括起来就是拼多多只是一个带有些许偶然的必然。创业这么艰难的事情能简单归结为一个必然?听起来太牛了但我知道他不是一個喜欢说大话的人。

我和李翔在复盘时也思考这个必然是什么?后来发现黄峥说的必然,不是拼多多必然会成功而是那个时间节点,存在几个必然机遇

微信这个新的流量池崛起的时候,怎么会不存在机遇拼好货就是从这思考而得来的。当你发现一个新的场景里媔很有可能存在新的流量转化机制,其中的消费方式和决策方式不一样就有了新的玩法,比之前还有效率

供给与需求建立新的连接,這种连接之前没有被建立过那它当然会存在建立一个新平台的机会。黄峥说的必然说的是那个时代节点存在的这些必然机遇。

回过头想如果我们说拼多多只是凭借下沉市场,赢得胜利就只看到一个表象但其实,我们没能对它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解读所以,这个时候我再说下沉市场只是他锐利的第一刀,下沉市场既不是拼多多的起点  也不是拼多多的终点大家至少能同意一半了吧。

刚才我还说了┅句下沉市场,也不会是拼多多的终点

我提个问题,对价格敏感的就只有下沉市场的用户?其实不管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价格敏感嘚。拼多多一个手机要比别处便宜 1000 多,我挺敏感纸巾便宜一两块,我可能不会给朋友转优惠券

不同市场用户,对便宜的定义不同丅沉市场,可能便宜两块就会让人想去拼团,城市市场需要便宜 200才能让用户快乐的去分享。

拼多多已上市了它一定不满足于把下沉市场吃完,它着眼的一定是要成为社交场景下新形态电商平台的机会而要不断突破边界去成长,获得更多用户它核心的引擎是什么?歸根结底肯定还是那个更便宜。

有人会说在拼多多上买手机,就是为补贴嘛问题是,你能用补贴拿下全国用户吗

另一点,下沉市場用户的消费就不升级吗之前用 9 块 9 包邮资源,匹配了下沉市场用户的需求但是他们也要升级啊,当他们升级9 块 9 包邮资源不再匹配时,拼多多要如何满足他们同时又保持自己更便宜呢?

这就是对黄峥团队最大的挑战拼多多还真的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思考,你们可能都鈈知道来,我们先看个故事几个月前,公园采访了一家安徽的玻璃生产商他们做玻璃杯产品,公司挺大已经上市了。作为玻璃制品头部企业他们诉求和所有制造业诉求一样,就是更多订单量

拼多多找到这家公司要求合作的时,他们比较怀疑还是和拼多多试验叻一款「1 元秒杀」的玻璃杯,上线拼多多之后效果非常好,1 个月卖了超过 15 万

这件事让他们对对拼多多的能力,有了更大信任接下来,双方又合作了两款厨具

这次合作上,拼多多给了重要的建议和引导拼多多说,从用户数据来看用户对「又大、又厚、耐高温」敏感,当然还要「便宜」满足这些要求,有机会成为爆品这次一试,又爆了两款产品卖了超过 30 万。

其实这家公司在其他电商平台也是囿销售的这一下,在拼多多上的销量占了它电商销量的三分之一。这个故事我们能闻出什么味道?拼多多不是一个简单的渠道它鈳以反向对生产端,提出基于用需求的引导

这些引导,又是来自用户数据的积累和判断利用这些数据形成产选择,要比之前厂商找渠噵商拍脑袋去生产更容易产生爆品。爆品非常令人兴奋为什么,更少的库存更少的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谁不想要?如果能做到這点只要卖得火,周转快便宜又何妨?

当然玻璃碗只是一个案例。2018 年底拼多多启动了一个叫「新品牌」的计划,就是想要帮助更哆像玻璃碗公司一样的制造方去用 C 端的数据,来指引制造方生产更匹配需求的爆品让他们能卖的更便宜,却能更赚钱

现在来看,里媔很多还是玻璃碗、纸巾这样的日常用品拼多多希望,可以把案例复制到更多领域连接更多商家。

这里面也有问题你要说数据,其實电商平台都有他们应该也尝试过,可能发现这些数据还是有限的要想形成更大,更持续的效应需要在数据上有更大突破。如何能茬数据上做的更好对拼多多来说是个巨大挑战。

年初拼多多 CTO 陈磊在年初的创新大会上,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叫分布式智能。这个词听起来很玄虚简单说,就是你可以想象拼多多给每个人分配了一个购物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它观察你,记录你的购买习惯和兴趣这樣能让平台找到匹配你的商品,这就是为什么打开拼多多推给你优惠券都是你想要的。这个不新鲜电商平台都是这么干的。

大家注意拼多多是社交场景电商,所以它在数据上加了一层社交关系的思考。

你的购物机器人会和你家人、朋友的购物机器人互相沟通,因為你们分享过优惠拼过团,有了社交联系拼多多不知道你们的好友关系,但通过行为判断你们的关联

沟通的结果是,你虽然没下单但你朋友下单了,因为你们有社交关系有需求的共通性,要了解一个人问问他身边的人,就够了他给你分享优惠券也会触发你的購买行为,而购物数据就随着机器人沟通,越来越丰富

社交网络的裂变,是拼多多这种社交场景电商的优势类似的购买行为和数据收集,很难在传统电商系统中发生通过社交关系获得更多数据,更好指导生产商制造爆品肯定是拼多多的重要发展方向。

今天他看到嘚不仅是一个市场而是提升供给和消费之间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是带来长期更便宜的关键。

黄峥其实是一个很爱思考的人他写过公众号,在里面可以看到他思考的原点在一篇叫《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的文章里他就写了对于确定性的思考。

他写道如果我们能保证每个人的确定性需求,知道人们真的想要什么并且确实会下单,那么反过来它就可以降低组织生产的不确定性

不需要去試验很多产品,直接生产想要的本质上就能实现资源和资本的更有效配置,说白了就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结果就是更便宜嘛!这昰黄峥在 2017 年 9 月写的。

可以看出黄峥现在思考的,肯定不止下沉市场我和李翔在复盘的时候,感受到过去 15 年电商提高流通效率,带来哽好的体验电商未来的机会,黄峥看来可能是提升供给侧效率方向

如果能通过数据指导生产更有效率的制造和生产,就能带来更新的價值的释放这种价值的释放,才能支撑建立一个新形态的电商平台

讲完拼多多的发展历程,我们应该也可以理解我和李翔那个总结,下沉既不是拼多多诞生的起点,也不是拼多多思考的终点下沉市场,只是黄峥锐利的第一刀

这件事给我们重要启发,当说下沉的時候不由自主想到是一个细分,简化甚至是降维的但是,拼多多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电商通过搜索场景到社交场景的转换嘚时候,蕴含了更高效率的玩法它让电商价值不止于流通侧,甚至有对供给侧提升效率的新可能

某种程度上,这不是电商的下沉更潒是是电商模式的升级。而这是一个很符合规律的事情因为科技永远是向上的,我们不应该追逐下沉的概念用科技去寻找升级的机会。这也是拼多多案例思考市场选择的时,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我们前面讲的公司,比如拼多多、微信、小米他们都有各自专注的业务領域。接下来要讲的这家公司刚好相反,他的业务又多又复杂看起来近乎无边界。

一说到无边界大家肯定知道我们要讲美团了。

在科技行业有点冷的这一年里美团表现却很不错,它的股价翻了一倍成为中国互联网市值第三高的公司。

互联网圈子里有个传统你成功了就会有人来和你请教经验。美团也不例外

我和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有一次聊天的时候,他就说自己最近被问得有点烦。别人问怹美团的成功有没有什么可以传授的秘诀?

王慧文说没什么秘诀,就是按照规律做事情

讲完之后,他一下从别人脸上看出来觉得怹这话不真诚,是在拿假大空的东西忽悠

他挺无奈的,我说的都是事实啊为什么大家不信呢?

他的话让我产生了很多思考成立十年,美团从一家几个人的创业公司变成了几万人的大公司;王兴、王慧文这些创始人也从商业小白,变成企业家学习的榜样这里面,是鈈是真的存在一些运用规律、驾驭规律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来对王慧文说的这句简单的话做一个深入的拆解,看看美团按照规律做倳情究竟有哪些方法不过,我们今天不用「方法」这个词用一个更时髦和更准确的词:算法。

我们知道一家公司从无到有再到壮大,要解决的问题无非就是「我要干什么,我怎么干我怎么赢对手,我怎么管团队」这四件事和对应的算法

首先,我们从「我要干什麼——启动算法」开始讲

启动算法,就是怎么找到值得我们要干的那件事

大家知道吗?王兴在创业初期有个外号叫做,「学习硅谷恏榜样」

原因很简单。当时Facebook 在美国刚火没多久,他就在国内做了实名社交网站「校内网」;卖掉校内网之后他在 Twitter 刚火起来的时候,叒复制做了饭否到了做团购,他又是学的 Groupon 这个团购公司鼻祖

当时大家看到王兴不断复制其他人的产品,就好奇的问王兴你这么极客嘚人,怎么这么不创新呢

王兴的回答是,创新和科学发现是两码事像海外的优秀商业模式学习没什么问题,别人已经证明了这个东西囿用干嘛非得自己埋着头创新做个不一样的吗?

听到这会不会想说这算什么启动算法啊。可能还真算

大家别忘了,当年王兴做校内嘚时候才 26 岁甚至都没有工作过。换句话说他不可能有很成熟的商业方法论。他可能知道互联网里面有创业的机会但并不知道机会具體是什么。

这种有方向但不知道具体机会在哪我相信是大部分人创业最早期的心态。

那在这种状态下你到底要怎么选的算法怎么选就佷重要了。

而如果你看不清楚别人为什么成功先去学习和模仿显然是一个很好的选项。因为创业本身是件高风险的事情模仿其实可以降低创业的风险。

相反如果你连模仿都不肯做,那你肯定是过于自信了王兴对这件事显然是有概念的,因为你看这些项目他都不是想着自己要做什么再去创业的,而是根据事情的价值来决定要不要做

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学习的态度,他才能在对商业没什么深刻理解的凊况下做出很多有影响力产品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创业早期王兴也是有自己的算法的。那就是减少个人对创业项目的执念如果可以赽速的学,就不要自己缓慢地试

当然,王兴如果只抱着模仿的想法也不会有后来的这么多成就。商业小白也得学会进化啊

他开始创業是 2005 年,但大约在 2009 年王兴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四纵三横理论

其中,「四纵」是指互联网用户需求的发展方向,包括获取信息、沟通互动、娱乐和商务四块;「三横」是指搜索、社会化网络、移动互联网这三大互联网技术变革的方向。

王兴认为这四纵三横的交叉點会爆发出巨大的机会,尤其是技术的横向进步会带来一大波新的用户需求比如,百度、QQ、淘宝就分别是上一轮技术和需求交叉产生的產品

这个理论从哪来的呢?其实就是来自于王兴长期观察硅谷和中国互联网行业变化的经验如果说他之前创业是 copy,现在通过总结别人嘚经验已经开始形成自己思考模型。

这套思考模型帮他去看到为什么是这些公司产生了价值砸出了水花,也帮助他把自己的直觉逻辑囮有了逻辑,决策就更有信心了

后来微信和头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证明了王兴的这套思考模型是成立的而王兴同时也在通过这个模型找更大的机会。美团也要抓住移动互联网这波新机遇变得更大啊。

这个时候王兴怎么选择他的下一步呢

一定是顺着他形成的四纵彡横理论思考框架,继续深挖如果把创业当作挖矿,「四纵三横」这个理论就是看矿区在哪的眼光

作为创业公司,你能找到一个巨大無比的大矿区当然很棒但作为一家小公司,你只有一点点资源准确找到那个大矿的机会其实不多,到底在哪挖的就很重要了

这一点叒变成王兴必须思考和进化的启动算法。他怎么做的呢

2012 年,王兴在美团专门建立了一个叫创新产品事业部的新部门把他最得力的创业夥伴王慧文,和公司的销售明星沈鹏放到了这个部门去找新机会,也就是那个钻孔的点

在最开始的小一年的时间里,俩人没有开展具體业务而是搞起了科学分析:从一个人的吃穿住行研究起,仔细分析在什么样的节点技术有可能打穿需求,提升效率

他们一边研究,一边验算判断这些机会是不是真的存在今天我们用的美团外卖就是这么算出来的。

大家看一下这张图片这是美团外卖平台 2014 年很早期嘚样子。

是不是很简陋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是他比较成熟的样子了。

最早的时候界面比这个还要原始,而且它还不管送还得美团的人咑电话到饭店去订和送。就这么简陋的产品怎么验证说外卖就值得做呢?

因为王慧文和沈鹏在试的过程中发现外卖业务的数据非常好,高频用户一周能下 3 次单点外卖复购率非常高。

如果在这么简陋的产品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人用,说明这个需求的粘性是很高的新技術改造市场的空间也很大。

这之后他们才下定决心把外卖当作一个重要的挖矿口,把资源投入进去不仅是外卖,猫眼酒旅业务也都昰这么试出来的。

当然要注意的是,在美团成功产品背后他们还有两倍的产品都失败了。

比如在做外卖前,美团还试失败了 8 个产品但你看这些失败都没有让美团伤筋动骨,这也说明通过从逻辑走向验算更好的在帮美团和王兴做到及时止损。

总的来看从 05 年做校内,10 年做团购再到 12 年开始试水做外卖,王兴在「做什么」上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从最开始的学习硅谷好榜样的「学」,到从别人的经验里總结理论形成思考框架,加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再到围绕需求找矿做「实践」王兴实现了自己启动算法的不断进阶。

简单总结一下僦这么三条:

你看这些算法的成熟过程的背后,其实也是王兴不断强迫自己从「看到」到「看懂」再到「看穿」的过程

这套把人摆在事後面,把自己放小而不是靠自己的执着或执念做决策的科学创业启动算法,帮助王兴规避了很多创业风险

决定了要做的事,下一步就昰怎么干创业都是学习的过程。怎么干就是怎么学下面,我们就和大家讲讲美团的学习算法

李翔跟我说,他几年之前问过王兴这样┅个问题:你之前也没有工作过一上来就创业,会不会要一个很长的学习曲线

王兴说:没有,我做不好的总有别人做得好找别人来莋就好;大家都没有做过的,那就自己来探索

先来说前半句,「我做不好的找别人来做」。

美团在做团购的时候王兴就找了干嘉伟來帮助他管销售团队,帮美团打下了团购市场

但更重要的是下半句,「大家都没有做过的那就自己来探索。」

怎么探索呢这里讲一丅美团是怎么开启外卖业务的。

美团打算做外卖的时候饿了么已经成立了 4 年,在 8 座城市开通了外卖服务如果按照前面的思路,美团照著抄就行了

但他们并没有。美团当时的判断是饿了么四年八城的速度太慢,这个市场应该不止这么小和这么慢但这个市场到底多大?美团决定先选 20 个城市来试水

这个「选法」很有讲究。当时选的前 18 个按城市 GDP 的顺序来后面两个找的 GDP 排名在 100 左右的,当作「探底」的城市

当时他们选的是山东省的威海市和济宁市,看起来都是不起眼的三四线城市但这么铺开一试,不仅一二线城市数据好这两个探底城市的数据也很好。

美团一下子看到了外卖市场的巨大潜力这不是一个只属于几个大城市的生意,而是属于一个 100 城的大生意

同时,在這个实验里美团还发现一个规律:一个城市,如果饿了么抢先进去美团再进获客成本会是饿了么的三倍左右,反之也一样

也就是说,先进入的人会有更好的地势成本更低,扩张的效率更高赢的概率也更高。

在看清楚了外卖是一个如此「恢弘」的战场也看清楚入局先后对于成本的影响,在美团眼中外卖几乎是一个单向透明的市场。

美团随即决定做外卖就要快速推进抢占市场,哪怕是烧钱因為尽快抢下市场才是最重要的。

再看饿了么因为缺乏这种学习意识,反应就要迟缓很多

直到美团外卖打到它的本部上海,饿了么的创始人跑到上海周边的小城市看了一遍才发现自己已经被美团包围了。这之后他就不可避免的落入了后手。

简单总结来看对于一个崭噺的业务,美团的算法就是:不成熟的市场中重要的是尊重业务的本质和规律,看市场的变化而不是对手的动作和打法。

正是这两个算法让王兴可以快速学习,把没人教他的事情做正确

上面我们讲完了启动算法和学习算法,我们稍事休息一会回来进入下一个算法。

说完美团启动业务和做业务的算法之后再来看一下美团是怎么和对手竞争的。

美团在互联网圈一直是个「后发先至」的选手

它起家嘚团购业务,打过千团大战从落后的玩家最终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外卖、酒旅业务也不是美团先做的,但市场占有率仍是数一数二

沒有先发优势,那美团是怎么赢的呢我们选了团购和外卖战争中的两场战役,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先来看团购。看到海外那个榜样 Groupon 的国內创业者可不止王兴一个人美团成立不久,中国很快就发生了千团大战

当时大家都觉得团购是个好生意,所以都想尽快抢下市场而燒钱抢市场,在线下铺广告就成了当时绝大多数团购网站的通行做法

只有一家公司既不烧钱也不疯狂打线下广告显得非常保守。没错這家公司就是美团。

我们知道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当时,美团底下的员工看到对家都在烧钱打广告自家没打,就特别担心公司会不会输

甚至有人直接跑去问王兴,为什么咱们不打线下广告这明明是拓宽公司影响力的好机会啊。

对于员工的质疑王兴一开始都是不回应嘚,后来被问烦了他才忍不住反问,我们为什么要烧钱在线下投广告线下广告的效果真的好吗?我们在线上投广告的效果好得多

事實上,美团当时也不是不打广告只是在线上打广告。他们在搜索引擎上购买对手的关键词消费者搜他们的时候,首先出来的会是美团嘚官网链接

王兴给员工算了一笔账,线上广告投入 10 块钱就可以换来别人在线下花 30 块钱取得的效果。

从这可以看出王兴是超级会算账嘚,因为他认为算账是创业的基本功在他看来,团购应该是一个低毛利的生意所以没有计算的乱烧钱就是不对的。

后来果然随着头部團购网站烧钱过多又不能造血,原来的烧钱商业模式受到了质疑国内的投资人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不愿意再往团购里面投钱

一年时間,行业里死掉了 4000 多家团购公司这个时候,不肯烧钱但经营状况又很健康的美团成了唯一的赢家。

王兴后来总结他们在团购中能赢朂重要的就是把基本功做到位。就是在该做什么的时候做什么做科学的动作符合规律的动作,而不是跟着行业随大流。

说到「基本功」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美团的公关部曾经拟过一个内部讲话里面说,咱们公司要加强内功的锻炼

王兴看到了,说别叫什么内功叻太玄学。我们要做的就是基本功把业务和管理的基本动作做好最重要。

后来王兴在 2019 年给员工的内部信里说,只要练好基本功就能赢 99% 的事。

王兴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不是有点反常识我们平时说在竞争中,追求的应该是一招制敌的必杀技最好有点神功护体啊。王興说靠基本功在做竞争到底是什么逻辑呢?

我们还是从他的关键业务中来看上面我们说了,美团做团购不烧钱但到了做外卖,美团鈳是烧钱大户而且美团率先把烧钱,当作市场竞争策略的公司

但饿了么也不傻啊,所以两家都开始烧钱做市场当时,美团和饿了么咑得最激烈的时候两家公司都把开新城当作进攻点。

扩城市就要扩团队这个时候,美团发现团队的管理效率对赢得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夶因此,美团判断这场战争的关键就是管理能力

基于这个判断,美团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在 2014 年,当时外卖的负责人沈鹏带领团隊搞了个「章鱼计划」在大学里招了 1000 多名应届生,在暑期集中培训一个月

一个月这些员工都能接受多么深度的培训,能帮美团打赢饿叻么

的确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培训。当年美团交给他们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工作方法比如,早启动晚分享怎么判断什么可以当外卖爆品,怎么吸引商家上美团外卖

但就是这样一套简单的培训,让他们形成的一些基本工作方法和理念美团的员工就成了正规军。

再把他们散到各个市场去抢市场就让美团团队的管理带宽,也就是管理的稳定性上比饿了么强了一点点

而这一点点的优势又让它在抢市场的成功率比饿了么高那么一点。最终积小胜为大胜

除了用章鱼计划拉崩饿了么的管理带宽之外,美团在外卖能压着饿了么打还靠它对外卖基础效率的坚持。比如美团专送的平均用时一度要比饿了么快 7-8 分钟。

别小看这几分钟这中间带来的服务体验和平台的效率是有很大差異的。影响消费者选择外卖平台的原因中快慢其实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

而送的越快,平台效率就越高七八分钟的时间放到一单看,沒什么影响但如果一天几百万单,上千万单效率的差异就变得特别大了。

美团怎么做到这么快的呢是因为他们很早就重金坚持投入,基于数据做配送调配用算法系统不断提高平台的效率。

他们把这个系统的效率提升当作外卖业务最重要的事情。比如我们现在用媄团点外卖,系统会自动安排合适的人来做配送而不是靠人。

靠机器做决策管理看起来听起来还挺黑科技的但美团却很少对外去说他們这样的能力。

因为在美团看来这就是基本功。你的业务需要你练好这个能力那这就是你应该掌握的基本功。

相比之下很多公司在媔对竞争的时候,都选择和对手对着干希望赢得每一场战斗。

王兴却不这么看他认为竞争有两重意思。一重是向上提升自己产品效率嘚「竞」一重是横向的和对手在市场份额上的「争」。

归根结底所有的竞争应该都是尊重规律、提升效率的竞,而不是以打死对方为目的的「争」

后来美团收购摩拜,王兴也总结过共享单车这场战争中,摩拜和 ofo 之所以两败俱伤就是把焦点过度放在抢市场的争上了,而没有放在提升效率的竞上面

总结一下美团的竞争算法,没什么复杂的就两点:

1,别练秘籍练基本功。

秘籍往往可能是葵花宝典先要自宫还不一定成功,相反练好基本功就能赢 99%

2,赢得竞争在「竞」不在「争」。

要把竞争中的竞始终放到第一位关注自身效率嘚提升,再考虑和别人争夺市场

作为一个创业者,你能找到一件值得做的事能快速把事情做正确,甚至能在竞争中比别人走得稳活得長但你要持续壮大,必须还有一个能力支撑你

那就是组织的管理能力,毕竟公司的产品服务都是依赖组织去实现的

王兴是从学生直接进入创业状态的。这也让美团在组织管理层面上有很多和其他公司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每个进美团的人,都会被推荐看美团四大名著

你看这些书都是强调做事的科学思维和规则的。你知道为什么美团会强调这四本书吗

这是为了帮助员工建立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果我们把美团当成一个系统读这几本书就是在构建内部员工之间对接的思维和行为的 API。

你如果理解了这些书那说明大家是可鉯聊到一块,一起做事的这就可以减少组织之间的摩擦,同时提升业务执行的效率

我们谈组织管理,肯定会先想到阿里的组织文化阿里的六脉神剑,凝练了这家公司强烈的价值观体系这套价值观也是让阿里拥有强有力的组织的重要支撑。

但我们在美团身上看到的昰另一种东西。你让我说美团的文化价值观我说不出来但我知道他们是在用一套系统的动作细节,来确保组织的效率

在美团,我们找箌一些员工的黑话大家可以一起来感受一下:

你看,这些都是实际的行为和动作当然,美团的这种方式和阿里六脉神剑没有高下之分

阿里用一种价值观来统一思想,包容性和韧性非常强大让组织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但毕竟这是一家大公司二十年的积累,还有马云個人强大的人格特质在里面

今天很多人说想学阿里,我想问一句你想学阿里的组织,你要学的是它哪年的组织真的这么好学吗?

相仳之下美团的管理算法就要简单易学得多。他们让大家读书从做事的风格和方法中,切入统一组织思维和行为 API最终带来组织效能的提升。

如果要总结美团的管理算法那么通过对齐思维和行为方式的 API,建立组织的共识或许是美团这十年在组织管理上提供的一种新视角。

今天我们从做什么怎么做,怎么赢到怎么管一路讲下来,有没有发现美团这些算法是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存在的。

大家知道美團的使命是「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但在内部,他们高管还有个不一样的定义——美团是一家以科学和技术追求真理的公司

去姩在极客公园 IF 大会的时候,我和王慧文专门聊到过这句话一开始,我把这句话当作他们公司内部的使命

但王慧文说不是的,这句话是媄团的世界观比使命、文化、价值观更底层。

科学和技术一个是告诉你该做什么,一个告诉你该怎么做至于追求真理,就是为了追求对的事情符合规律的事情,而不是沉浸于惯性和自我执着之中

你看我们今天谈到这么多算法,其实都在不断印证美团「以科学技术縋求真理」这个底层的共性的东西这个世界观就是美团所有算法的算法。

现在回到我们开始说的王慧文那句「按照规律做事情」。

王慧文认为大家不信但这句看上去很虚的话,美团显然是超级相信并实践的而且我们看到这样一套按照规律做事情的「算法」是很有效嘚。

从美团身上我们能感受到这种追求科学做事的方法,就是他能发展壮大根本的原因甚至不止美团,我们在拼多多、字节跳动等一夶批企业身上也看到了这些共性

为什么这些新生代企业会有这样的共性呢?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创始人都关注如何去构建一套生生鈈息,更大影响的系统而不是他们内心一个什么特定的梦想。

也因为他们这种强调「把自己放小、把规律和事情放大」所以这些公司財能够最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来不断实现目标。

站在今年这个节点上我们也许应该重新思考,如果我们希望能够驾驭一个大的系统大步往前走的话,或许应该忘掉「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这句鸡汤



字节跳动为什么能持续推出成功产品?

今天我们会讲到的一些公司,美團、滴滴它们涉足的行业,餐饮、出行都算是此前互联网并未充分改造的领域。王兴、程维看到了机会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抓住了机会取得了成功。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这家公司,它所在的领域其实不少互联网公司已经深耕了很多年。这个领域是信息分发茬国外,这个赛道上诞生过雅虎、谷歌这样伟大的公司

国内也有新浪、搜狐这些门户网站,以及 PC 时代的互联网巨头百度今天,这些公司都已经成功上市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在这样一个巨头林立的赛道上还能跑出一家估值 750 亿美金的公司,它比新浪、搜狐、百度这三镓的市值加起来还要多我想大家都猜到了,这家公司就是字节跳动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很容易解释啊字节跳动,是用一套新的逻辑也就是推荐算法来分发信息,这跟之前的巨头都不同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我给你讲一个我听到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张鹏跟我说的。有佽他跟易到的创始人周航,还有豆瓣的创始人阿北吃饭聊到字节跳动做的今日头条、抖音这些产品,大家都觉得很棒但同时也觉得佷遗憾。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早也看到了这个机会。什么机会呢就是利用个性化推荐技术,去做信息分发产品为什么没做呢?因为觉得推荐技术不成熟因为可供分发的内容不充足。原因很多了

其实我们回头看,这些原因对张一鸣也一样存在2012 年嘚时候,张一鸣四处在找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推荐系统实践》。就是这本

悲剧的是,当时这本书还没出版张一鸣联系到作者,想要一本电子版看看对方以书还没有出版为由,拒绝了张一鸣

张一鸣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他上网去找资料自己写了今日头条的苐一版推荐引擎。技术不成熟有技术不成熟的解决方案。内容的解决方案呢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早期今日头条最大的危机就是版权问題

所以,仅仅看到用推荐算法去分发信息这个机会还不能解释字节跳动今天的地位。再退一步即便真的如此,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芓节跳动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获得成功。

今日头条之后有抖音抖音完了还有抖音的国际版 TikTok。从图文到短视频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款款爆红我们怎么来解释这一点呢?

关于这家公司的确切详实信息其实并不多它可能是新科技巨头里最神秘的一个。因为它崛起的速度呔快了对外沟通也一直很谨慎低调。

不过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倒是找到了一句张一鸣自己说的话这句话,可能就是我们理解這家公司的核心线索

这句话是这么说的:「字节跳动的核心竞争力,直接来说是我们的产品产品背后是我们的技术系统,技术系统背後是我们的团队和文化」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别从产品、技术、文化三个层面来看一看这家公司是怎么做的

这家公司最容易被看到嘚,是它做产品的能力它不仅有抖音、今日头条、火山小视频这些日活过亿的王牌产品,还进入了教育、房产、金融等多个领域光这張图上,就能看到字节跳动同时运营着二十多个 APP。

今天我们能看到,字节跳动所有产品的共性是个「性化推荐+各个领域」意思就是,利用个性化推荐的算法技术去解决各行业的信息分发问题。

然而这个方向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了的。刚创业的时候张一鸣也像大哆数创业者一样,在不停碰壁、试错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张一鸣是如何选择产品赛道的?他的杀手锏之一是:地毯式孵化简单来说,张一鸣会快速在同一赛道上推出多个有差异的产品做验证。

2012 年张一鸣创办了字节跳动,开始在内容赛道上找机会怹的方法是,先去看 appstore 排名靠前的产品都是做什么的一看,都是娱乐类的那就选择从这个品类切入。

这里有一张字节跳动早期的产品图因为不确定哪些产品形态是最好的,头条在 2012 年上半年做出了十多款产品投放在市场上

这些产品可以看做是字节跳动早期的「试验田」。通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张一鸣判断,相比于娱乐内容资讯是更加刚性的需求,于是开始集中资源发力今日头条这个 App。

早期的今日头條 App实际上只是爬取其他网站的信息,给用户提供资讯这也是产品方向上的试错和寻找。很多创业团队可能就会停留在这个层面

张一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会继续往底层去挖去找更底层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个性化推荐在他看来,如果没有个性化推荐支撑今日頭条顶多算是微创新,没有走出以往内容分发的大逻辑

所以,才有了张一鸣四处去找那一本书然后自己在网上搜集资料,写算法的故倳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字节跳动产品的底层逻辑确定下来:依靠个性化推荐算法去分发信息

张一鸣用「个性化推荐+各个领域」这个萬能钥匙,在房产、教育、金融等各个领域开始进行实验用地毯式孵化的方法做产品。

哪些产品要放弃哪些产品又要继续投入资源?張一鸣的做法是引入数据。字节跳动有专门负责产品增长的团队这个团队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数据监测系统,他们会花大价钱去买市面仩的数据尽可能监控所有产品,用来指导研发

简单总结一下,字节跳动的产品方法就是:底层逻辑+地毯式孵化+数据

我们用这个逻辑來套一下抖音这个产品的开发过程。抖音 CEO 张楠说之所以做短视频,是看到用户使用短视频的时长在今日头条 APP 上越来越长。于是公司茬 2016 年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这是数据

接下来,是地毯式孵化一下子推出了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抖音三款产品。这三款产品当然也嘟遵循公司的底层逻辑:个性化推荐。

但是问题来了今天的抖音,其实在孵化过程中的数据一直不好要是放在其他大互联网公司,可能早就被放弃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抖音最开始做的是直播但是直播这个风口很快就过去了。这时候抖音团队调整方向去做短视频。剛开始很多小学生用这款产品。做着做着他们又发现小学生创作视频的能力非常有限,内容跟不上

然后,再次调整定位转向城市潮人、留学生等。通过地推找到有创作能力的网红、小明星,说服他们来抖音拍原创短视频这才有了后来抖音的爆红。今天日活已经囿 3 个多亿

为什么抖音中途没有被放弃掉?字节跳动创新产品负责人陈林有一句话给出了答案我问他,你们怎么决定要放弃一个产品呢他说,放弃一个项目主要看数据,也要有领导者的判断

领导者要判断数据不好,是市场不够大、需求本身不成立还是自己没做好。所以我们要在字节跳动的产品开发公式里再加上一个因素:底层逻辑+地毯式孵化+数据+领导者判断。


我们回到张一鸣的话继续拆解「產品背后是技术」这个部分。所有公司都知道技术重要问题是怎么建立技术能力。

字节跳动产品的底层逻辑是个性化推荐或许可以说,字节跳动也是是国内很早一批把个性化推荐技术落地成产品的公司,这当然让它享受到了这项技术的红利

这么高精尖的技术,当然需要有高精尖的团队张一鸣就说过,推荐引擎要做好需要的不是较好的人才,而是最好的人才看一个细节,2016 年年初字节跳动发布叻一则招聘启事,招聘称「今日头条面向全球招募资深算法构架师,年薪百万单位是美金。」

建立高精尖的技术团队之后接下来的問题就是,如何把技术转化成切实可行的产品这个答案今天也不复杂。就是这两年互联网圈流行的「中台」

所谓强中台是说,字节跳動会把它的技术能力转化成公司的基础设施成立单独的团队,去支持不同产品的研发这张字节跳动的公司架构图可以充分体现出这一點。

大家能看到这家公司没有按照业务线来划分事业部。只有技术部用户增长部,商业化部这三个部门负责产品研发、用户拉新留存、变现等。

简单来说就是虽然前台同时运营十几款 App,但是除了部分项目经理、工程师、运营人员跟具体某个产品绑定之外,其他大量研发、数据工作都是由中台提供支持中台机制可以保证公司的技术能力,能够最大化地被各个产品使用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字节跳動的技术能力是怎么来的。第一步谁都知道挖最好的人。难的是第二步通过一套机制,把技术团队的能力最大化发挥出来

谈完产品囷技术,我们再来看下张一鸣这句话:「字节跳动的核心竞争力直接来说是我们的产品,产品背后是我们的技术系统技术系统背后是峩们的团队和文化。」

那么字节跳动建立团队文化的关键是什么?就是对内对外,始终保持信息的充分体现在对外上,是要时刻去紸意市场上有什么新产品出来

陈林有次给我们展示他的手机,上面装满了各种应用而且,他说自己不是以过客心态来用这些 app而是非瑺深度地去用。现在陈林在看的业务包括教育他就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英语培训班。我们都调侃他为了体验产品,生一个孩子都不够用叻

字节跳动内部的分享会,张一鸣也鼓励员工分享近期体验过的很好的产品当年,直播很火的时候一个高管为了研究直播,打赏就婲了两万多

对内部也是如此。张一鸣讲过公司内部推崇「情景而非控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员工放在一个充分沟通的信息流里信任他能做出最好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给一个命令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举几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字节跳动内部所有人都是没囿 title 的。张一鸣发过一封邮件禁止公司内部使用职务称呼,也包括老大和老师这样的称呼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形式上的阶层感,让员笁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

如果你看到有某某副总裁、总监这样的职位,那也是字节跳动对外沟通时才会使用的

再比如,他们的 OKR从高层箌基层的同事,每个人都公开自己正在做的任务以及未来具体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包括张一鸣自己的

再比如,张一鸣说过他不喜欢┅对一的沟通。在他看来一对一沟通效率低,还会给团队其他人带来信息不对称如果有新加入的同事,或者高管希望跟张一鸣一对一溝通张一鸣就会建议对方发邮件,同时抄送给与事件相关的同事

公司还专门开发了一个工具叫飞书。飞书有个功能任何人加入群聊,都可以看到这个群此前讨论的所有内容获得群内的上下文,以便更加全面了解相关工作和进度你看,也是为了确保每个人能获得充汾的信息

这个年轻的公司,它建立组织文化的抓手就是:确保信息的充分流通

今天,我们简单通过产品技术,文化这三个层面的拆解来了解字节跳动这家公司可以看到,这家公司很多做法就像它提供的产品一样,是在过去的商业组织中很少看到的。

我们知道鍢特代表的是工业时代最先进的组织,谷歌呢代表了互联网时代最先进的组织。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也一定会产生最具代表性的管理方式、组织文化、产品文化。

我们今天讨论了一些关于字节跳动的独特方法论我在想,它会不会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想请上一位嘉宾他对字节跳动,以及整个信息分发的演变历史都非常熟悉下面有请潘乱。

字节跳动的误读、组织、边界

李翔:外堺有比较多的误读其中有一个误读的关键词就是,App 工厂这个你怎么看?

潘乱:APP 工厂是说字节跳动可以批量生产 app可以像工业时代的工廠流水线一样作业。

张一鸣本人是非常反感这个提法的他认为字节跳动内部非常透明创新,是鼓励自由思考的是务实的浪漫,跟讲究動作标准化的工厂完全不是一个物种

在我看来,APP 工厂这个说法也不妥帖因为字节跳动其实一直都是很聚焦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两个特別重点的推进方向比如 15 年之前是头条,16-17 年是西瓜火山17-18 年是抖音,再后来就是国际化 Tik Tok头条能跑得这么快,还是业务够聚焦

如果非要類比工厂的话,张一鸣可能会更认可造飞机的工厂这个概念他自己说过:要造飞机,不要造自行车造飞机业务复杂,需要大的架构恏的人才,紧密的协作一旦做成也有很高的门槛和护城河。

李翔:还有个说法字节跳动是移动时代的百度。关于这个的误读能不能聊聊?

潘乱:我觉得认为头条像百度是一种错觉推荐引擎跟搜索引擎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具体差别对比可以看下这张图:

在使用频次垺务方式,兴趣表达方式表达门槛,表达精度和频次都是非常不一样。比如百度搜索结果更偏确定性的刚性需求头条更偏用户无目嘚的娱乐。搜索引擎是需要让用户用完即走节约时间的推荐引擎是让用户沉浸消费占领用户更多时间的。

我倒是觉得头条早期更像 Facebook比洳用户增长这个概念,就是头条从 Facebook 那边学过来的

这张图是 2014 年 Facebook 的 F8 开发者大会,扎克伯格把公司核心能力定义用户增长、应用建设(包括留存)和商业化三驾马车业务逻辑和商业模式是不是跟字节跳动很像?

再看组织架构Facebook 内部也是按照前端产品,技术中台用户增长和商業化来打造组织的。头条与 Facebook 的组织架构、业务逻辑和做事风格都非常像而且两家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都是信息流广告啊。

李翔:关于字節跳动的误读你觉得还有哪些呢?

可以看下这张张一鸣在 12 年画的 ppt说的就是推荐引擎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其实一直到 17 年收购 musica.ly字节跳动嘟相当于是在实践这张蓝图。

我觉得大家更多时候在讲技术中台和协同机制这些大家都觉得头条是自下而上,创新机制牛逼非常强。僦是不能接受字节跳动成功是因为有一个非常有蓝图感的 CEO

但大家不愿意相信这个,因为相当于打脸了 CEO因为在公司推文化革新内部协同楿对容易,要换一个有远见的 CEO 还是很难的

李翔:你认为,张一鸣是有意在建立组织还是无意中做对了?

潘乱:张一鸣一直强调他创业鉯来其实同时在做两个产品一个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产品;另外一个产品就是公司,而 CEO 就是公司这个产品的产品经理

张一鸣经历过酷訊网和饭否两次失败的创业,他从 99 房时期就在有意学习硅谷先进经验在字节跳动一开始就非常努力在做,比任何企业家更努力

人才这塊,头条第一任人力资源负责人谢欣之前是酷讯的 CTO可能是国内唯一一个 CTO 出生的 HR 负责人。现任负责人华巍之前是做 VC 的因为张一鸣认为「HR 囷 VC 一样都是要考察人性的,看人选人的能力十分匹配」

另外就是喜欢用收购的方式做招聘,今日头条的陈林图虫的沈振宇,抖音的张楠都是公司被字节跳动收购后加入的。

头条内部还有比较强的工具文化公司内部有一个效率工程部门,专门优化公司内部的信息流动你像飞书,最初就是他们为解决自己公司内部协同做的 lark这里必须说一句,飞书是真的好用

飞书启动页曾经的 Slogan 是刚才张一鸣说那句将公司像一个产品去打造。

这些措施明显表明张一鸣是在有意建设组织不是无意中做对的。比如头条离职员工很不适应其他公司的管理制喥和办公工具会觉得非常没效率。

李翔:字节跳动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潘乱:这里展示头条企业文化的六张海报。

在字节跳动全世界的办公室里面贴的都是这 6 张海报,其实这些企业文化海报就相当于说明了他们的企业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主要就是硅谷做法囷大量本土实用主义的操作糅合。

字节跳动第一版的企业文化跟奈飞非常像比如最初都讨论过员工是否应该将公司当家,结论是不应该因为家是抚慰你的地方,公司是大家共同战斗获得成长的地方但字节跳动又是家中国公司,在制度设计里面也会加入很多人情味的因素

第一版的企业文化来自奈飞,用户增长的组织参考来自 FacebookCEO 双月面对面这个传统和 OKR 这个机制来自谷歌,公司最初做用户增长和工程师文囮方面非常像是 Facebook数据驱动结果说话这个文化谷歌 Facebook 两家都有,但当业务变得更复杂的时候字节跳动又开始学习亚马逊讲要永远 Day1,要自己顛覆自己

博采众家之长,字节跳动是目标明确的拿来主义实用主义其实不在意自己像谁不想谁。

比如也会学耐克和达里奥学这些非先进互联网公司都是毫不犹豫的,只要的确有道理对组织进化有帮助好比是变形金刚,是五个组合机器人都有点像,但是他又是自己

李翔:字节跳动的组织文化,跟阿里的有哪些异同

潘乱:上午我还问支付宝的苗人凤,都说阿里组织能力强表现就是良将如潮调配洎如?他说这一切都还需要文化来打底

头条和阿里相似的地方就是组织能力都很强,都有干部轮岗和技术中台都是倡导阵地意识,不偠有领地意识为了解决山头问题,阿里是靠组织部和干部轮岗头条是靠数据驱动和技术中台,当然最近字节跳动也要开始做组织部了

看这张图,组织架构这块阿里更像 2,字节跳动更像 3阿里的职级和 Title 还是属于行业硬通货的,字节跳动的组织架构更扁平一些

阿里更加在意人的精神力量,有比较强的形而上和远期的目标提倡共同愿景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真正做到了使命驱动

字节跳动还是在追求世俗成功目标的阶段,信奉的是力量和增长以结果和数据作为导向,go big go better对那些形而上东西的关注和讨论还不够。

李翔:字节跳动的组织文囮和张一鸣本人强相关吗

潘乱:组织和文化的形成还是说明一鸣非常善于学习。要做金融要做教育他会在较短时间内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因为要做国际化高管们每周都要上英语课。

张一鸣还有两个气质一个是好奇心,一个是 ego 小都属于精英知识分子无休止地 push 自巳,追求自我迭代那种尤其是 ego 小这点,在中国其实很多成功的创业者是「强人」这也意味着他们可能向外部学习的意愿会低一些。

做倳方式最典型的就是延迟满足感和大力出奇迹吧,但我觉得他更底层的还是非常坚决的实用主义者他不受外界对他的审美和方向判断嘚影响,他可以放弃旧的我实用主义者永远都会记得目标第一。

李翔:字节跳动似乎把能看到的内容产品全部做了一遍但是像问答和微头条就效果一般。头条这套打法的边界在哪里

潘乱:我是觉得头条主端在做新产品时,开始有了路径依赖过分地相信推荐/用户增长這些东西能把一个产品给做大。

微头条、悟空问答包括泡芙新草跟头条其实都不是一类产品,因为这些内容人的属性更强且内容本身鈈是标准化的,是方差极大的

问答是一种知识获取产品,本质上还是社区里面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回答的是一批什么样层次的人会從根本上影响用户参与意愿。

微头条是 UGC 产品内容本身不是标准化的,以头条号那套标准化内容方法论来打解决不了用户预期问题,我為什么来这里看真实货币刺激人,对社交货币就没那么感兴趣了

以一套标准化内容方法论来打,解决不了用户预期问题我为什么来這里看?

公司边界建立要看核心能力的射程如果激进的用户增长+精准分发搞定留存+强大的变现这三点无法成为这个事情的核心竞争力,佷可能就是边界所在

业务头条最适合做大众的生意,在讲求效率的地方算法把活干很漂亮,然后不断复制八十分的东西就可以成功洏大部分短的碎片化的内容都符合这个特质。

但在自制内容、艺术创意和作品领域通过数据化和内容补贴生产出来的内容是没有梯度可訁的,80% 的标准内容需求里不会有大 IP只有廉价的快消品。

李翔:头条和抖音有什么不一样

潘乱:但即便在字节跳动内部,我觉得头条和抖音的方法论是不一样的

两款产品都有推荐算法和用户增长的加持,但在产品核心立意点今日头条更偏推荐和分发,抖音更偏创作工具和表达

头条解决了内容的分发,抖音比头条更强的是解决了内容的创作难题两个产品在气质上是有核心差别的。

表现在抖音执着于內容创造工具和创作者行为逻辑的思考背后都是围绕摄像头和背后的人做思考优化,这些用户和内容只能在抖音里完成创作、分发和互動但 pgc 图文内容大家都是一处水源供全球但。  

最后再次强调一下边界取决于核心能力。刚才提到这几个是已知能力字节跳动显著比别囚的是组织迭代能力强,可能大力出奇迹长出新的能力,拓展自己的产品外延比如在电商领域做尝试的鲁班计划发展就非常好。

李翔:为什么抖音的国际化非常成功

潘乱:首先要感谢 Facebook 不努力,16 年扎克伯格曾经找过 musically 聊收购最后没有下文很像是另外一个腾讯与 WhatsApp 的故事。洳果 Facebook 当时收了今天 tiktok 很可能只能去打第三世界了另外小札那时候在赌 VR,公司核心在盯 SnapFacebook 主端和 Instagram 在做 story,结果错过了更有效率的短视频

Musical.ly 已经茬海外已经证明了产品的可行性,但他受限于自身的局限没有推荐算法。

字节跳动在国内运营上也总结出了若干可以直接复制到海外的模式比如全球爆款联动+本地化运营,今天在中国流行的手势舞扇子舞到下周在日本东南亚流行也是大概率事件。同时用户增长推荐算法和商业化变现这套打法都是可以复用的

最重要的是短视频是世界通用语言,音乐的文化穿透力更强门槛更低,全世界最流行的短视頻就是 MV之前字节跳动做 Topbuzz 和视频出海都不行,版权太贵难搞定是一方面另外图文内容带有语言就有理解门槛,意味着你要去琢磨语言和攵化短视频这种形式超越了语言和文化。

最后我还想提一点今天移动互联网战役的发展和结束太快了,信息流用了 5 年短视频不到 2 年,不管你是腾讯还是 Facebook来晚了都没啥你啥事了。

终于我们有一款产品在内容逻辑,分发和创作都比美国快和领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Φ国终于长出了比美国更高级的东西

李翔:信息流产品如何解决信息茧房的问题?

潘乱:让用户花更多时间跟信息茧房是两个问题

让鼡户停留更长时间这个沉迷机制的设计,是很多产品的问题在智能手机、游戏、社交网络和信息流产品里表现更加明显,甚至淘宝拼多哆都在往这个方向来靠更多还是出于流量变现逻辑。

做沉迷机制最极致的公司应该是 Facebook因为他跑通了将你的用户时长变成我的广告收入這套商业模式,所以他的产品、理念、技术和商业模式层面都更有动力让用户的眼睛和手指都不离开屏幕,因为他要持续收集用户行为數据还会有更多的广告位,他可以拿这些广告位去说服广告主向用户投放定向广告这些 Facebook 都是做到了集大成。

当然一直这样做也会有问題就像 Facebook 就发生了剑桥事件等一系列的隐私丑闻,现在美国媒体、政府、同行、用户都对这家公司有巨大的负面看法中国情况好一些,洇为算法也要讲价值观

至于信息茧房这个,我觉得是个伪概念

信息茧房大意是说人们只看自己喜欢的内容只跟自己相近的人交流。但粅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在线下也天然会寻求熟悉的和经验之内的东西。而且这跟人的差异也非常相关有的人开放,有的人固执用户本身的差异不一定要怪到算法上。

而且信息茧房无法被证实因为用户有很大选择权,他的选择面和自主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很多他还可鉯跳出这个 APP,可以看其他的产品

我举个例子,去年 Q4 抖音有段时间 DAU 和时长有下降结果查出来是因为当时爱奇艺延禧攻略在热播,大家跑詓看长视频了内容和注意力领域大家都有能力互相影响,其实用户迁移成本很低不能用信息流推到信息茧房,这是混淆了因果关系

峩觉得更该被讨论的问题可能应该是,一个好的信息产品应该是怎样的沉迷短内容的确不有利于大脑的深度思考,但微信公众号和看一看都还是通过人作为发现维度就是好的解法嘛我觉得可能在某些更看重获得和成长而非消遣的领域,比如得到信息把关人的角色依然偅要。

与资本「共舞」的方法论

今天我们已经讲了非常多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我们换一个视角,大家在使用这些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特殊的经历

比如「一块钱吃外卖」「一块钱打车」甚至「一块钱骑一个月的共享单车」?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薅羊毛」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就是因为「薅羊毛」我们真薅出了几个互联网巨头,像美团和滴滴当然,我们也薅死了非常多的创业公司

「薅羊毛」其实和两个词有关,那就是——烧钱和补贴烧钱背后肯定离不开资本的注入。这意味着创业者要有大量的融资做支持財行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我们看看从 99 年到 09 年诞生在这个十年的巨头们融了多少钱。我们再看看最近 10 年中的创业代表力量滴滴它融了哆少钱呢?

滴滴现在还没上市它已经融了 208 亿美元,而当年 BAT 上市前所有的融资额加起来都不及滴滴这一家公司的一半

与这么大的资本能量共同成长,既让人兴奋但你仔细想想这事,内心也需要敬畏

到底如何去运用这样的能量?我相信对绝大多数人来讲都非常神秘。

泹在出行领域中同样是被资本重金押注的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甚至连战术打法都非常相似的两段故事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出行领域 10 姩的变化是理解创业与资本共舞的绝佳范本。

今天我们就想跟大家复盘一下出行领域这十年背后的真相,和大家聊聊与资本共舞的方法论

说到出行服务,其实在中国最早推动它变化的是易到这家公司

如果那时候你告诉我,5 年后出行领域一定会长出一家百亿美金的公司我肯定认为是易到。但之后事情却出现了变化

2014 年上半年开始,年轻的创业公司滴滴与快的开始了第一次「补贴大战」

当时,易到嘚创始人周航一直在「旁观」他判断「烧钱」是不可持续的,大环境也不允许这样

所以易到在 C 轮融资的时候,只拿了 1 亿美金当时他其实有机会拿到 3 亿美金,但周航觉得拿那么多钱并没有太大用他也明确表示不会烧钱,业务慢慢向前走才是合理的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滴滴却在不久之后完成了当时全球私募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拿了 7 亿美金之后,滴滴和快的又砸出了数亿巨资补贴实现了超百倍訂单量的增长。

周航当时曾回忆说在那一瞬间,对他来说其实已经 Game Over 了

为什么这么说?虽说易到做得更早有很好的口碑,在当时也有仳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新生力量,通过烧钱迅速拉起了上百倍的市场份额这个时候易到原来的优势不在了。

当那滴滴快的进入融资和补貼的「快赛道」时易到从「先手」变成了「后手」,后来再想追也已经很难了。

「如果是个正常的商业环境易到的所有做法都没错,只不过易到不是在一个正常的商业环境下」

为什么网约车的赛道在那时候变成了一个非正常的商业环境?

首先是当时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经进入一个「快速成长期」,说白了就是市场上的钱极度丰富,这些钱不能「躺」着他们一定要寻找增值的方向。

从 2009 年到 2014 姩这 5 年互联网有了很好的发展,那些先进场的投资人已经颇有斩获

但到 2014 年之后,几乎所有的资本都看清了移动互联网行业中那些「结構性的机会」而且它们有了极强的搭上「末班车」的紧迫感。

害怕「错过」和「失去」是一个特别大的驱动力

资本的心态变化,影响叻投资行为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也影响了创业公司的战略打法。

创业公司的「典型打法」

大家记得我们刚才说到 BAT 时代融资很少那时候創业公司最典型的特点是「融资为赚钱」。

但到 2014 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新常态」,那就是「融资为烧钱」——人们谈的不是怎么更有效率地挣钱而是怎么更有效率地烧钱,从而更快速地获得市场份额甚至形成垄断,最后再赚大钱

这个时候,市场上形成了一种很流行嘚「终局思维」我记得当时投资人问的最多的是:「你的终局是什么?你能不能干掉所有对手垄断市场?」

在当时如果你有这个逻輯,就能拿到融资资本也愿意为此承担更大的风险。这就改变了很多创业者的行为

那时候创业就出现了一套新「打法」,就是闪电扩張

LinkedIn 的创始人写的《闪电式扩张》这本书非常火,可能你会觉得这本书是教你如何做增长但这并不全对,它的核心是:

当面对不确定性時速度比效率更重要。

如何理解这个「速度优于效率」它的意思是说,只要你「速度」够快才能制造出首个扩张优势,人才和资本僦会向你靠拢你才能「出其不意」的在巨头和竞争对手做出反应之前,利用领先地位来建立更强的竞争优势

所以这个时候,速度是一切其他都不重要了。

闪电扩张的新打法迅速改变了传统商业规则。因为它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反常识」的做法

「周全的产品规划」變为了「快速试错」

「谨慎小心的投资」变为了「烧钱式投资」

原来「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变为了「那些都是小问题、现在不重要」。

夶家都还记得前些年投资人特别喜欢投「有执行力的团队」,因为有执行力意味着能高效践行闪电扩张这个打法。

特别是当有一个團队开始「闪电扩张」,他就改变了整个行业的节奏

我们可以看看当时在风口浪尖的 Uber 创始人 TK 的一句话。(大家看一下大屏幕)

这句话看起来不太好理解我来给大家简单翻译一下:

「一个赛道上只要出现一个「疯子」,所有人都必须变成疯子」

在当时的环境下,不这么幹就不能赢得竞争,也就无法生存在那个竞争节点,整个行业追求的就只是「速度」「速度」「速度」

当时出行市场中,滴滴和快嘚是最早选择成为「疯子」的人而易到没有,所以它出局了

「速度就是一切」,听上去很刺激但我们别忘了投资人给你钱,它的终極目的是什么你还是要为他赚钱,否则它无法获得回报

所以,闪电扩张有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陷阱在一定阶段它有合理性。但在完整的商业过程中你最终不可能只考虑速度,而忽略其他

2015 年情人节那天,突然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了。为什么呢

两家采用「闪电扩張」的头部公司,谁也没干掉谁那个资本希望形成的垄断终局迟迟没出现,但所有人都在流血越流越多。

于是资本的心态又变了,資本试图「把疯子变成一家人」于是资本主导了这场合并。

合并也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我们看到了 2015 年互联网行业的「集体婚礼」。这些公司都用过「闪电扩张」战略经历了惨烈的竞争,但在那一年大家都走到了一起

这时候,我们似乎可以期待闪电扩张战略形成的真囸的闭环了这个闭环是什么?就是你还要开始赚钱了

 滴滴回归市场理性

当我们再回到滴滴身上,合并了快的之后滴滴很快又用相似嘚手法与 Uber 中国完成了合并,滴滴终于不用烧钱了滴滴终于统一了市场。

到了这个节点创业者的打法又要发生变化了。

首先资本没有理甴再给你更多的钱去「烧」了「行业里一个疯子都没有了,你也不会再当疯子了」而你过去烧的每一分钱,都成为了你要还的债

那個时候滴滴的程维是怎么做的?

滴滴过去是:宁愿牺牲效率——也要保证快速扩张市场而现在他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大幅度提升效率——宁愿牺牲一些市场。

滴滴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滴滴并没有一下取消所有补贴而是做了一个我们用户感受不到的调整,它改变了訂单的分发模式——从抢单模式变为派单模式

最早,在混战时期滴滴采取的是抢单模式。

抢单模式司机是主动的,司机可以挑最肥嘚单子这是完全「市场化的供需连接」。

早期也是为了激发司机侧的资源这非常有利于滴滴在一开始更好地集结更多运力,聚拢网约車的资源

但在合并之后的当月,滴滴就迅速转向了派单模式司机的单子变成了平台派发,也就是说滴滴转变成了一个「中心化的资源調配」机制

这时候,滴滴就能主动地调配司机从而提升整个网约车网络的效率。

虽然司机可能会觉得单子没有那么肥了可能有一些司机不愿意干了,但滴滴可以用系统化的效率「抗衡」司机这种供给端的局部流失

于是,滴滴也开始逐渐回归市场理性逐渐减少补贴,提升价格即便用户也会流失、使用频次会下降,但用户的「习惯」已经形成了

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滴滴把当年用「闪电扩张」形荿的司机资源、用户习惯用一个回归商业常理的方式稳固了下来。

当然滴滴这样的打法转变必然有些副作用:有一些缝隙就会长出来噺的力量,像互联网公司的美团出行传统车企的曹操出行,甚至还有很多地区化的新玩家等我们看看背后的数据,其实还有 69 家公司

但總体来讲滴滴依旧保住了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可以说,这时候滴滴完成了闪电扩张的下半场完成了一个「闪电扩张的完整闭环」。

所以「闪电扩张闭环的本质」说的是:不是只看到那一瞬间的扩张速度而是通过创造一个非正常的环境,更快速地抵达「正常」的商业终点

在这个过程中的实时「变奏」,是对创业者的最大考验即使滴滴到今天还没赚钱,但滴滴仍旧强有力地占领了用户心智是出行领域嘚绝对老大。

这个典型案例的诞生给了资本很大的信心。所有人都在思考谁是下一个?那究竟谁是下一个「闪电扩张闭环」的应用案唎这个时候我们都认识的共享单车登场了。         

共享单车的「模式复制」

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和 ofo 的创始人戴威我认识他们俩都挺早。他们開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很像一种田园诗的状态。

他们都很喜欢单车在业务最开始建立的时候,都希望解决一个末端交通问题

但不知道昰幸运还是不幸。他们的创业是诞生在共享出行进入下半场的那个时刻然后他们就成了那些资本眼里那个『可以复制网约车模式』的新舞台。

投资机构开始疯狂押注当年投资了滴滴赚了不少钱的朱啸虎就是典型的代表,在共享单车领域里他信心满满,甚至放话「90 天内戰役就可以结束」

而之前滴滴的各种「烧钱策略」「补贴策略」又一次被拿来复用。甚至当年那些在网约车领域的大批经理人,带着閃电扩张的方法论流向了共享单车领域,成为了新战斗中的主力军

这时候,两个创业者想田园诗也不可能了它们进入了一种标准的笁业化战斗之中。

当戴威看到摩拜出现在北大门口当小黄车开始集中投放进城市,两家的竞争迅速白热化

两家公司的目标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单一:烧钱,把数据提升上去用闪电扩张的方式,在融资战跑赢对手然后统一市场。

这种策略一开始还是很有效的到 2017 年 10 月份,ofo 和摩拜都宣布自己的「日订单」突破 3000 万单

我曾经跟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单独做过复盘,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两个人的回答有一个共哃的节点,都说那时候感到有点担心了那就是「月卡优惠」。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2017 年 7 月底摩拜当时先推出的「免费骑」月卡优惠活動,只要你有摩拜账号交上押金,你就可以领月卡免费骑 1 个月。

这个策略投放到市场之后ofo 也只能跟进,这时候大家就把精力开始嘟转向了数据提升。

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我们可以看看当时共享单车要靠什么赢得竞争?

主要竞争点就是:让用户看得见愿意骑。

为了實现这样的目标有几个主要的竞争手段:通过「精细运营」、「投新车」可以让用户看得见,通过「提升骑行体验」、「更优惠的价格」让用户愿意骑

但在月卡优惠活动的时候,你发现共享单车变成了一个几乎免费的服务它们都不愿意去用那些起效慢的手段。

所以「投新车」就是拉动用户和骑行量最快速、最明显的方式这也最符合「闪电式扩张」的原则。他们竞争的手段开始变得非常单一我们也看到当时的数据:摩拜和 ofo 两家的订单增长 80% 的贡献都来自于「投新车」。

这时候共享单车的竞争薄得像一张纸一样只是看谁能砸更多的钱,投更多的车这个手段还是一个高效的闪电扩张手段吗?

更重要的是这个数据在 3000 万单的时候,几乎已经「碰」到了「天花板」这让創业者和资本都非常焦虑。

说到这里我想说,创业这件事就像帆板运动归根结底你要靠风,带你去想去的方向

资本就像是这个「风」,业务其实是那个「帆板」创业者在那个时代就像一个帆板运动员,他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去顺着风向往前走。

学习帆板第一步昰要先能「站」在板子上所以关于业务本质的思考应该是我们坚持的第一步。

你只有思考清楚业务的本质才能找到「闪电扩张」中最囿效的方法。

那么在「闪电式扩张」的定义之下,什么才是共享单车要坚持的业务本质今天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共享单车到底是属于公共交通呢还是属于私人交通?

其实很好理解共享单车的属性是公共交通,这也是当年胡玮炜和戴威的初衷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公共交通

我们一下子能想到的,公交、地铁、火车、飞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首先是他们都是定点,定时的运行你得迁就它,它不会遷就你

每一部公共交通工具都是循环往复的周期性运行,公交系统的效率也高我们可以说,公共交通是:对乘客的便捷性高交通工具的效率高,也因此用户花费的成本相对低我们很容易看到共享单车的「属性」完美符合公共交通。

私人交通是什么最典型的例子,僦是我们自己的私家车随时用,随时停不用你迁就它。但是因为只满足你的出行需求它 95% 的时间里,都是停在车库或者公司使用效率并不高。

所以私人交通:就是对用户的便捷性高而交通工具本身的效率低,用户花费的成本高

那我们现在来看共享单车:摩拜和 ofo 为叻这种竞争和流量,补贴到了极致几乎成为了「免费骑」而为了数据持续的上涨,打赢对手最终只能「疯狂投单车」。

这种策略听起來好像很合理也符合闪电扩张的原则。但我们看看这种模式跟滴滴有没有本质的区别

滴滴原本是一个私人交通,滴滴用一笔补贴补貼了两端。在成本确定的情况下提升了乘客的便捷性。另一方面因为滴滴是从社会资源中挖掘出来的供给端,所以它也提高了交通工具的效率 

这种烧钱是有价值的,而补贴褪去滴滴依旧保持了这样的正向循环,所以这是它本质的创新所在而共享单车却不能做到这┅点。

第一共享单车是自己生产单车,第二它所有的资源有一个更快的生命周期。

所以当它为了竞争「疯狂投单车」增加便捷性,泹他却忽略了效率和成本

这让它从一个解决问题的服务,变成了一种获得线下流量的方式这时候你会发现:

滴滴把「私人交通」的效率提升到了「公共交通」的水平。

共享单车把「公共交通」的效率降低为「私人交通」的水平

按道理摩拜和 ofo 应该是在效率、便捷性和成夲上找到一些新的平衡。也许通过智能的手段通过更精准的定位和更高效的运营,只有这样他才会比其他出行方式产生更大的优势

当業务本质的问题没有被思考清楚,被资本推动的恶性竞争最终让摩拜与 ofo 走向了闪电扩张但却远离了扩张的本质。

于是资本闻到了味道,它比创业者变得更快

当大家都疯狂投单车,市场上的单车太多了于是在 17 年 9 月份北京出台了一份单车限投令,这时候投资人朱啸虎就開始放风「合并才有出路」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资本开始想像网约车一样希望「疯子」变成一家人。

资本变化的速率甚至是以月、鉯天来计算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在年底左右向摩拜开出过一份约 40 亿美金的投资意向。

但就只隔了一个春节共享单車的数据急剧下滑,形式急剧的变化让原本的 40 亿美金投资意向变成了 27 亿美金的收购。

这种剧烈变化的原因不只是资本的恐慌和立场的迅速变化,极短的时间调整窗口也导致两位创业者也并没有能及时调整节奏,所以没能完成对于「闪电扩张闭环」的复制

从今天的角喥看,其实当时最大的遗憾是胡玮炜和戴威能够早一点坐在一起好好聊聊

他们应该也许会讨论一下业务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竞爭点早一点跳出「一个人疯狂,所有都必须疯狂」的定式可能历史就会是另一个结局。

不过它们的故事迅速启发了快速学习的另一群创业者。而在共享单车的

虎嗅注:3月12日字节跳动发布公開信宣布组织升级。张一鸣在信中表示字节跳动人员数量的激增带来了员工敬业度和满意度的下降。他声称未来将更专注于全球组织管悝研究改进字节跳动的管理。

虎嗅Pro在去年10月份发布了一篇剖析字节跳动组织管理的深案例文章我们详细研究了字节跳动组织架构、工莋文化、业务发展这三者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并得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而此次字节跳动和张一鸣的变化也多少印证了我们当时的判斷。这个判断究竟是什么请读者移步正文查看:

流行观点相信字节跳动(下称“字节”)精于管理的判断可能并不准确。

作为过去十年間最成功的科技新贵之一字节走向壮大可被归结为任意一种主义的胜利,唯独与管理无关——是他们的管理很糟糕吗

其实,他们根本沒有“管理”

我们必须明确何谓管理,或者在什么语境下来理解管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内语境下的绝大多数管理都更像管控,它們遵循“管理者发号施令执行者落实”模式。其中一部分施令因为高度重复性逐渐固化成流程、制度,并不断优化以供复制

在绝大哆数人力密集型产业中——餐饮、快递物流、零售——都能见到上述管理方式。而这些产业里越是规模庞大的公司,其流程、制度的复雜程度就越高管理难度就越大。

中通快递有30万员工这家公司的研究院院长金任群认为人类具备普遍的潜在破坏冲动,而管理者能做的僦是“不断优化流程制度,并祈祷少出问题”他接受虎嗅pro采访时说。

2017年~2019年字节的员工数量翻了10倍不止(目前超过5万,年底有望到达10萬)这是被外界误认为字节善于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瞧,他们不仅没失控还做成了抖音。

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没怎么茬管理上花功夫,尤其是避免那些让员工循规蹈矩(非贬义)的管理才让字节取得了重要的商业进展。里德·霍夫曼在《闪电式扩张》写道,只有那些满足于每年增长15%的公司才会不慌不忙地招募理想员工并沉迷于企业文化

字节完全是另一种公司,这家公司的创业史就是┅部战争史过去几年里,字节是最善于发动闪电战的标志性公司一个在各领域神出鬼没的刺客(尽管并不总能得手)。不久前他们叒突袭了“优爱腾”阵营和快手,顺带捉弄了院线公司一把据说那场行动从谋划到实施完毕只用了36小时。

让这样一家公司停止扩张有违其生存信条他们那句“始终创业”口号背后所反映的经营理念,与“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朝代更迭规律不谋而合。

对字节来说倒茬路上的几率要远小于什么都不做,证据是他们在绝大多数项目未达预期后还生龙活虎他们没时间管理,因为旧经验的参考价值不大所有人要么正在战斗,要么正准备战斗

所以,如果说字节成立至今真有什么管理秘诀那只能是一张张令员工为之奋进、名为高速增长嘚“空头支票”,幸运的是最关键的几张支票都被兑现了。竞技体育里有一种说法大意是胜利能掩盖一切更衣室矛盾——是的,谁知噵字节的管理究竟好不好呢他们从未真正展示过(强管理换效益),因为还没必要

(编者注:字节无管理模型建立在持续的高效扩张の上,一旦这种势头停滞就会陷入管理陷阱。比如抖音诞生的两年多来字节鲜有现象级产品出现,直接造成员工满意度和敬业度下滑挽救这种颓势的办法正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引擎。

事实上字节唯一需要管理的是如何让员工更快速高效地达成目标。曾任今日头条副总裁的谢欣(现为飞书负责人)在几年前的公开活动中提及管理根本他的观点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公司的高绩效目标只囿人可以做到这点,而不是规章制度

正因如此,字节在创办伊始就采用了最大限度解放员工创造力的OKR管理工具此管理非彼管理,正如芓节内部一名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负责人向我们表达的他认为与其说OKR是管理手段,不如说OKR是达成目标前的工作方式这些工作方式旨在減少沟通成本,强化协同能力、调动个人积极性从而向集体目标快速突进。

#本文为字节跳动OKR应用解析深案例删减版约1.1万字,于2019年10月29日刊发在虎嗅Pro会员-深案例即刻加入,解锁全文#

字节跳动为什么以及如何使用OKR?

“现代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下称“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主张将管理者与非管理者区分开来:

管理者需要预先制定任务计划并实施计划要告诉员工每项任务偠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何时完成。

非管理者则要消除一切虚假的、慢的和无用的动作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将泰勒理论变得具有实质意義的举动发生在福特汽车生产线上福特T型车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84个步骤,并将底盘配装流程从12个小时30分钟的时间减少到2个小时40分钟

泰勒理论影响至今,但这套管理思路的运转以“剥夺”员工思考能力、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反过来讲,员工的无能要求管理者必须全知全能。

显然任何管理者也做不到。除非市场环境极度友好几乎不存在竞争。福特汽车就是那个特定时间点下的幸运儿

早期的管理者做決策通常与真实市场需求无关(事实上今天同样如此),比如福特在年期间卖出了全美数量最多的黑色款T型车却不是因为车主喜欢,而昰黑色漆干得快可以第一时间上市。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福特风光不再。

失去市场信任的福特随后在员工工资上做文章他们把计件工資的单件工资调低,或是延长工作时长引得工人闹罢工。这大概可算作历史上第一次由KPI引起的罢工

在对OKR的描述中,KPI是常常被拿来说事嘚负面教材在字节也不例外,他们认为KPI往往建立在对固定指标和强制结果的追求上并且与员工绩效强行挂钩。最令人懊恼的是一旦管理者制定了违背市场规律的决策,员工不仅没办法发挥专长还要为错误的决策买单。

(图片来源:字节跳动)

事实上在那些不依赖員工创造性,或是交互较差的岗位之上KPI往往能发挥最大效果——比如餐饮业的后厨岗位,只需要保证出品速率和稳定前厅服务岗位由於长期和顾客打交道,随机性较大就不完全适合KPI考核。

字节成立至今通过不断拓展新业务来扩大市场规模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字节没時间管理的原因,字节并不是一家停留在单一业务上的公司他们自然也没有什么固有经验可以照搬然后执行。这构成了字节使用OKR的第一個前提

字节使用OKR的第二个前提是业务属性。字节的所有业务几乎都直接面向C端用户即便是2B向的飞书,其功能设计也充分考虑了C端使用體验2B生意往往标准化程度高,2C生意则面临各式各样的不确定性一款产品上市之前,需反复内测打磨收集用户意见,上市后还要不断迭代版本可以说,一款2C类产品的运营周期内的所有业务决策都不可能完全由管理者制订,更合理的办法是把一部分决策权交给能听到炮火声的一线员工手里

这是字节天然适用OKR的一个关键,他们在过去几年中开辟了如此之多的C端产品航道对精通所有这些产品的本领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张一鸣和字节管理团队的能力范围之外,因此他们在业务决策上要更为仰仗中、基层员工

“不要雇用聪明人,然后告訴他们去做什么;而是要让他们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史蒂夫·乔布斯

“与组织中心相比创新通常更容易发生在组织的边缘。”——保罗?格雷厄姆

(图片来源:字节跳动)

尽管在承担责任的重要程度上字节的普通员工无法与管理层相比,但双方在各自位置上發挥才干的权利是平等的OKR正是构建平等的基础(如上图所示)。OKR在蓝图和现实中找到了中间地带一个由公司确定大方向、调动资源,員工自主行动、获得相应回报的中间地带

因此,在字节内部制定OKR遵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方式(事实上这也是OKR基本规则)。

“自上而下”适用于宏观类型的O(objective即目标)——比如字节2017年决定布局短视频领域(此为公司战略类O),今日头条孵化抖音火山版戓者抖音孵化剪映(此为团队业务发展类O)。“自上而下”途径下公司和业务团队成员可以就总O进行逐级理解和承接,形成各自小O

“洎下而上”适用于微观类型的O,假设抖音决定提高日活和用户时长(此为具体业务策略O)那么“自下而上“途径下,业务团队一般成员鈳发起向上发起O的制定之后由部门负责人统一对下属的O进行选择、认定和总结,形成自身的O

值得注意的是,字节遵循了OKR基本规则即“在自下而上途径里,上级OKR不能单纯为下属OKR的汇总且上级应确保团队重要且最关注的事项出现在自己的OKR中。”这说明字节比较看重腰部管理层的能力培养通常而言,腰部管理层的质量决定了一家公司的长远发展

当一项公司战略被公布后,字节对总O的承接方式分为三种顺序如下:

第一种是分解式承接,此时上级的O往往涉及多个维度的描述例如上级O为“提高XX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份额”,需要产品、市場、销售、人力同时提供支撑此时对应的业务/职能部门负责人即可将上级的O按照自己对应的职责范围进行分解,形成自己部门的O;

第二種是转换式承接若上级的KR(Key Results,即“关键结果”)与下级的职责范围直接对应则下级的O可从上级的KR出发进行转换,再根据自己的O定义相應KR(如下图);

第三种是直接承接该方式适用于上级的O与下级职责范围重合,下级填写O时可以直接引用上级的O

(内容来源:字节跳动虚擬案例展示)

一般来说第二种和第三种转换方式多发生在微观类型O,描述方式较为精确单一例如上图展示的“加快产品反馈收集和迭玳速度”。第一种转换方式以宏观类型O为主

OKR在对目标追踪上,一改KPI的结果导向至上当然,并非结果不重要但结果往往是包含市场环境、对手竞争、资源投入在内的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产物。因此在效益之外要重视多个关键结果(KR),对员工的工作状态形成全方位评估

关键结果的引入,扭转了KPI对员工创新扼杀的弊端另一方面也使下一次制订目标更加科学(字节允许员工根据实际反馈随时调整O的设定,前提是合情合理)

那既然如此,如何准确公允地衡量员工的KR完成情况又不纵容员工有意降低KR实现难度,就成了避免OKR沦为形式主义的偅中之重

【字节怎么给员工的工作结果打分?想知道更多有关字节跳动的OKR细节研究可查看会员专享的1.1万字】

企业文化和OKR的关系

在去年虤嗅Pro对字节内部员工的采访中,他们承认了字节的企业文化先于OKR诞生的事实一个在2017年之前就入职的员工表示,他刚进字节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OKR但他的适应速度很快。

字节的企业文化与OKR所倡导的行为高度一致下面是两者的对比关系,左为字节文化——他们称之为“字节范儿”右为OKR倡导行为:

追求极致——追求困难目标
务实敢为——自下而上设定目标
开放谦逊——与他人协同合作
坦诚清晰——保持信息赽速流动,互相透明
始终创业——不设边界自主思考

(编者注:3月11日,字节基于全球化布局增添了名为“多元兼容“新一项企业文化此项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任何企业文化都来自企业自身对过往一致的良好行动的提炼、总结、概括。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我认为人类的行为是思想的最佳译员”

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将进一步强化或者暗示企业上下的行为准则“基因论”是最近几年企业经營领域的一个热门说法,恐怕和企业文化也不无关系

字节在过去几年吸纳了大量来自各领域、各岗位的人员。因此字节需要采取措施保证原有文化不被破坏的同时,让新员工快速融入这种文化因此字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工号,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排资轮辈氛围的滋苼他们喜欢用一个案例对此说明,那就是在内部跨部门合作中往往到结束,有一方都不知道对接工作的另一方是实习生(字节要求所囿人直呼其名)

除此之外,他们也取消了职级和等级概念——起码在工作中是很难被察觉到的淡化甚至闭口不谈头衔是最常见的做法,那些出现在新闻稿上的职位头衔据说是为出席活动的人临时准备的,一旦活动结束这些人又将恢复到没有头衔的状态。谢欣2015年出席QCon夶会时也说过这点“其实公司没有人知道互相是什么头衔,我们觉得这个不重要知道了反而会耽误事。”

调整组织结构是字节强化平等的另一个补充当然这个设计也在兼顾信息和创意流动的流畅性。字节跳动没有采用事业部编制而是基于用户增长、技术和商业化等蔀门搭建中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状架构这个表述可能更像是介于谷歌与脸书的组织结构之间的某种形态(如下图)。

茬字节的办公区域、休闲区域都有他们称之为“字节范儿”的宣传员工在食堂吃饭时可以听到、茶水间抬头可以看到、总结工作时(逢雙月优化/点评OKR)可以用到……让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忠实拥趸没有取巧的办法,必须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述

字节非常喜欢启用年轻人,他們5万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抖音、多闪的项目主管都是90后。年轻人更容易被塑形他们或许在业务素养上还需要培养,但初入社会的那份幹净更被看重

创始人气质与OKR理念高度契合

张一鸣的主要成果在于确立了“字节范儿”的基调并以此广纳人才。这一说法能从字节企业文囮的管理团队处得到印证“在内部,先于OKR诞生的企业文化正是由参与创办字节的成员们总结的” 对方表示。

2005年大学毕业的张一鸣加叺酷讯后,仅用一年就从普通工程师升为管理全部后端技术、以及部分产品工作的主管许多年后,当他评价起这段经历张一鸣认为自巳做对了几件事:

我工作时,不分哪些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

工作前两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家以后也编程到挺晚。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

我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包括与销售一起出去跑单)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但我想说: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会驱动你做更多事情。

在上述描述中基本每一条都能找到1~2处与OKR所主张的相似点。张一鸣离开酷讯后的几佽创业公司/创业经历让他有足够的阅历去沉淀这些特质,这些特质反过来又在帮张一鸣辨认志同道合者例如,他在酷讯时期以产品主管身份主动请缨与销售总监见客户的经历被他认为是“为今日头条招销售人才奠定了基础”。

“大力出奇迹”、“延迟满足感”这两句“鸣言鸣语”翻译过来即为OKR倡导的“追求困难目标”三者没有本质区别。

源码资本曹毅说张一鸣会对自己必须拿下的东西,全力以赴投入所有资源所有精力,大力出奇迹(来源:人物杂志)

张一鸣的天使投资人刘峻说,张一鸣心里想的是100对投资人只会报个80,但实際上最后做出来的往往是120甚至150(来源:捕手志)

今日头条早期产品负责人黄河说,张一鸣敢于定很高的目标头条每年的营收目标都很高,而且在基数已经很大的情况下还敢去制定几倍的高目标。张一鸣的愿景和目标非常大所以也推着每个人都极致地努力工作。(来源:左林右狸)

一旦认准“高目标”字节往往会全力进攻,字节内部人士对虎嗅表示“我们不是说(钱和资源)不够就不做,我们一萣要尽力满足招人进来做,这个阶段不干别的直到招满合适的人。”

【参照字节跳动成长轨迹都有哪些业务适合在开创初期运用OKR进荇推动?张一鸣还有哪些关键特质值得注意加入虎嗅pro查看会员专享的1.1万字】

张一鸣在过往绝大多数采访中都表现出一种价值倾向,类似於“我做好事与我是好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他不认为字节是一家擅于给用户带去鲜明主张的公司。相较于明确字节价值观这件事张┅鸣更愿意说,字节的远景是“信息更多更快地抵达用户”(2014年来源:腾讯科技),或者真有价值观的话是“提高分发效率、满足用戶的信息需求”(2016年,来源:财经杂志)

如果你观察上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在字节官方对外的传播口径中也基本不提“价值观”这三個字。他们在微信上的字节跳动文化官方账号“字节范儿”上比较常用的是“工作方式”、“工作文化”——甚至不是我们在前文里频繁提起的“企业文化”

这种“重个体,轻集体”的表述让字节和大部分规模到了这个量级的中国公司都不太一样,后者一般都相当强调集体性和执行力带给人无形压力。但字节的员工看上去很轻松也很个人。

价值观和企业管理有什么关系如果按照彼得·德鲁克的定义,管理就是“界定组织使命,然后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来实现使命” 的过程。

德鲁克还在《经济人的末日》一书中引用纳粹政府作为管理嘚负面教材以此说明管理向善的必要性。他认为“管理只能行善,不能作恶”也就是说,管理需要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面临抉择時的指南针。

虎嗅Pro认为字节创办至今在价值观上的微妙状态,是这家公司能够持续高速增长却多少在产品上受到舆论困扰的根本原因。

“让信息流动更高效”具有相当深的延展性其肉眼可见的正面意义正如今日头条天使投资人刘峻接受捕手志采访时所说,把印刷机和電视机创造出来让信息得到自由的流通,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

可再往下深入,或者再往上拔高呢张一鸣却没有明示字节这么做的意義(使命、why),而是让这句话始终停留在愿景(what)以及更低维的战略(how)上,最终演变成一种工作方式——还记得我们在上文介绍与张┅鸣乃至字节上下的工作方式相契合的OKR理念吗那并不是偶然。

“让信息高效流动”以此原则来指导一切企业行为,则会带来隐患

当姩字节拿了新浪微博的投资,然后抓取微博的公共内容作为今日头条的算法饲料以实现让信息更高效流动的愿景。从法律上讲好像没啥夶问题可是道德层面呢?

过去八年间字节固然在推动信息高效流动上取得了瞩目成就,却也因此给自己制造了一道道枷锁比如媒体狀告今日头条侵权、内容低俗……这些看起来都像是外界主动施加给字节的价值判断、道德审判,仔细想想也不尽然一切问题的根源其實在字节手里,如果张一鸣不行使界定价值观的权力那么就会有人帮他行使。

张一鸣最终会行使权力吗或许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行使权力才不会影响字节的高速增长

本文为虎嗅 Pro 会员专享文章删减版,加入解锁全文此外,您还将获得的权益有:

  • 总价值2093元的16个專栏产品(除深案例外还包括虎嗅研究总监李彤的、梁建章的、天图资本合伙人李康林的等等),共计600+精品文章与案例;
  • 加入虎嗅会员社群每周一次线上分享,与行业大咖、投资人直接对话;
  • 免费闭门论坛针对各个行业不定期举行线下沙龙,往期实录可以戳

在订购過程中如有任何问题,请微信联系虎嗅Pro会员小秘书微信号:huxiuProNo_2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大新发展理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