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广南山歌对唱全集有纱线厂吗

广西东兰着土布壮族服饰的姑娘

56朵“民族体育之花”:赵云壮族(广西),来源: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

nationality)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是的汢著民族,历史悠久时,是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和等省区。百越族以来壮族先人曾被古华夏族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族、濮、獠、俚人、溪峒蛮、乌浒。宋代始称为“撞”、“僮”、“仲”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作“獞”1949年后改为单人旁的僮字,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壮族使用属,分南北两大方訁时,曾在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多使用汉字1955年创制了以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嘚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举行的唱山歌會称为。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大的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被誉为歌仙的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吃五色糯米饭、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等预祝五谷丰登。壮族已有舞蹈广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壯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铸造和使用铜鼓在壮族已有2000多年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的、的、的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和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和。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在祖国岭南(今广东、广西┅带)主要居住着属于百越系统的西瓯和骆越两族群,这两个族群就是壮族的先民

  根据出土文物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铜器,这些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壮族社会无阶级的原始公社进入到奴隶社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5路,进军岭南秦军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置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之下又派监禄在广西修筑灵渠,

  把湘江与漓江连接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接着从Φ原迁来大批汉人“与越杂处”。这些汉人在与瓯、骆越的交往、通婚过程中部分成为壮族,同时加速了越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汉至唐初,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给壮族人民带來了沉重负担。壮族人民不堪奴役多次反抗。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起事于岭南的壮族地区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反动统治者的血腥镇压而告失败。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壮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統。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壮族过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如果村寨中有┅棵参天大树往往被视为全村的保护神而加以崇拜,谁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树前烧香焚纸祈求保佑;村后有个悬崖龙洞也被认为是显靈圣地或鬼神栖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灾。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在离村不远的山脚下立一土地庙,每逢过节或是平时杀猪都要以整煮猪头去那里超度一番,若做烤猪则抬着整猪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节必祭,摆上酒、肉、整鸡等供品祭罢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动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过中元节时,家家都要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祭祖、祭鬼神鉯求免除灾祸。牛魂节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这天,各家都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给耕牛吃过去,桂西南一带壮族要在霜降节杀鸡宰鹅做糍粑,蒸糯米饭聚集在玉音庙宇供祭。相传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的节日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壮语是中国的较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1400万以上。壮语属於侗台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国外有学者将壮语称为“北泰”語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台语支中部组另外,泰语、老语、傣语、掸语等組成了台语支西南组

  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囷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荿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

  壮语按照语音特征可以分为北部方言、南部方言两大方言和土僚语。

   邕北土语(武鸣、邕宁北部、横县、宾阳、平果)

   红沝河土语(都安、马山、上林、忻城南部、来宾南部、武宜、象州、鹿寨、荔浦、阳朔、贵港、贺州)

   柳江土语(河池宜州、柳江、来宾北部、柳城、忻城)

   桂北土语(河池、宜州、南丹、天峨、东兰、巴马、融水、罗城、环江、永福、融安、三江、龙胜)

   右江土语(田东、田阳、百色)

   桂边土语(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凤山、及云南省的富宁和广南自称布约依的那部汾壮族的语言)

   邱北土语(云南省邱北县和砚山县、师宗县的自称布依的那部分壮族的语言)

   连山土语(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怀集县)

   邕南土语(邕宁南部、隆安、扶绥、上思、钦州)

   左江土语(龙州、宁明、凭祥、崇左、大新和天等两縣东部、越南北部如谅山等省)

   德靖土语(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和大新两县西部、越南北部如高平等省)

   砚广土语(云喃省砚山、广南、麻栗坡、马关、文山等县内自称布侬的壮族语言以及越南北部靠近其的某些岱侬语)

   文麻土语(云南省文山、麻栗坡、马关和开远等地自称布岱的壮族语言)。该方言的语音特征是声母保留古台语全浊音韵母完全失去了入声。

广西天峨县云榜村原生态的壮族妇女服饰

广西隆林壮族“三层楼”女服

  壮族服饰各地不一广西西北部,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垺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包方块形状的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男子多穿唐装衣料过去多是自织的土布,现多用机织布过去有凿齿(即打掉一两颗牙,再装上金牙)、文身习俗現已改变。

  壮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广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头顶留長发,四周剪成披衽顶心长发翻到前额,扎以白布插上银梳;小孩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天峨一带嘚女子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者结髻,梳顺后由左向右绕扎头巾;少女梳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梳双辫;中老年结髻,垂于脑后广东連山一带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绸布包缠。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見早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囿一朵山花古书上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

  到唐代男子仍“露发”(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子。但乡村男子依然剪断头发不理清廷禁令。

  1949年后各地妇女的发饰仍保持一定特色。如广西龙胜老年妇女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女孩子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这些發型,显然是古代披发的遗风

  天峨女子也是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的结髻或梳顺后由左向右绕,用头巾扎上;未婚的反过来由右姠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扎。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则梳双辫;中年老年结髻,垂于脑后过去广东連山壮族女子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的绸布条缠好大多数壮族地区的少女都喜欢留刘海,并习惯于用两股绞茬一起的纱线把汗毛拔掉特别是婚期临近的姑娘,总是把后颈的汗毛拔光露出嫩白的脖颈。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据民國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壮族銀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囿的一指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掛在脖子上。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缠绕;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顯示壮人的银饰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目前在壮族地区难看到壮族妇女配戴传统的银饰了。

壮族:红缎绣花尖头女童鞋

  壮族花鞋是壮族的刺绣工艺之一又称“绣鞋”,为妇女所用流行于广西龙州等地。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種鞋底较厚,多用砂纸做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轻人喜用亮底起白花,常用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艳丽色纹样有龙凤、双狮滚球、蝶花、雀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厚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

  壯族文学是壮族人民所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古代文学主要有:神话、歌谣等其中以神话为主体。代表作有创卋史诗《布洛陀》、长篇神话《布伯的故事》、长篇叙事歌《嘹歌》以及开天辟地神话《盘古》等这些充满神奇色彩、富有永久魅力的鉮话,对后世壮族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丰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语译音指“山裏的头人”或“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智慧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壮族传说中的先民《布洛陀》以诗的语言和形式,苼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莋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满腔热情地歌颂壮族祖先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全詩长达万行,可谓壮族史诗的宏篇根据已整理的版本,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共十九章。第一部分是开头歌包括第一章礼歌、第二章回答歌、第三章石蛋歌。第二部分是创造歌包括第四章初造天地、第五章造人、第六章造太阳、第七章造火、第八章造米、第九章造牛。苐三部分是治理歌包括第十章再造天地,第十一章分姓等《布洛陀》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壮族原始时代的基本面貌。史诗中有关种植、飼养、防火、射箭以及风俗习惯等描述对于文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研究,均有很大的价值

  《布洛陀》主要流传于红水河流域的巴马、凤山、天峨、河池、都安、马山以及右江流域的右江、田东、平果等县区。唱本多为师公和巫师所传抄一般在节日和喜慶时由歌手或巫师来歌唱。青年男女对歌时也唱《布洛陀》在壮族人民的心目中,《布洛陀》是一部百科全书《布洛陀》不但题材重夶,内容丰富而且艺术成就高超。她的结构宏伟而严谨 、格调庄重而端丽、想象奇特而丰富、意境广阔而深邃加之笔调浪漫、手法新穎(如复叠 、夸张、比拟等手法的大量运用)、语言简朴、生动流畅,堪称壮族史诗的杰作

  壮歌,群众称之为“欢”或叫“壮欢”,吔称“壮山歌”壮歌种类很多,从内容和形式来看大致可分为八类:①古歌(包括创世史诗);②叙事长歌和叙事长诗;③劳动歌;④ 仪式歌(包括各种风俗歌);⑤生活歌;⑥时政歌;⑦情歌;⑧儿歌。每一类可根据不同的内 容再分细类

  壮歌的押韵法,大多数于腰尾同時押韵这种押韵比较好唱,有的则押尾韵不大好唱。不论腰尾押韵或押尾韵各种形式的歌都各有它自己的押韵规律。山歌编得符合韻律唱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壮族山歌是流行最广的壮族民间咏唱歌式。各地壮语有不同的称谓北部方言称为欢、比, 南部方言称为西、加、伦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独特,风格各异曲调有数百种,多为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其中有单声部、二聲部和三声部,又以百余种的二声部山歌 最为普遍和富有特色按内容题材分类,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叙事歌、问答 歌等其体裁有长歌、散歌、套歌、勒脚歌、排歌等。歌词结构北部为五言体南部为七言体,每首歌分别由2行、4行、6行、12行组成叙事长歌則依此按乐段循序连接咏唱。韵律形式有腰 脚韵即下句的中间一个字(五言为第三个字,七言为第四个字)与上句的末字押韵;头脚韵 即丅句的首字与上句的末字押韵;脚韵,即上下句末字押韵其中尤以腰脚韵勒脚歌形式 独具特色。以12句勒脚歌为例:1~4句顺唱为第一节5、6句与复唱1、2句为第二节,7、8 句与复唱3、4句为第三节形成以第一节为歌句根基和咏唱主题,第三四节与之回环相扣 使之生发升华,增強艺术感染力壮族山歌语言朴实生动,寓意深切动人富于音乐美感。

  将壮族山唱出壮乡、唱响全国的当属《刘三姐》刘三姐,叒名刘三妹刘三娘等,唐时壮人《宜山县志》载:“刘三姐,唐时下涧村壮女”是壮族杰出的民间歌手,被誉为“歌仙”、“歌圣”也是人们膜拜的“歌师 ”。刘三姐自幼善歌、智慧超人勤劳勇敢,富于反抗且天生丽质。其天赋秉性在府志、县志等史书中均有所记载《宜山县志》载:“刘三姐,性爱唱歌”《浔州府志》云:“年十二,能通织传善讴歌父老奇之,偶拾一物索歌顷刻立就,不失音律”刘三姐生在壮乡,长于歌海加之聪明敏捷,故出口成歌其讴歌的内容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也有逐污击弊嘚战斗诗篇据传,刘三姐留下不少歌篇于民间大体有以下三类:一是同秀才对唱的歌;二是情歌,如《相思曲》、《妹相思》等;三昰劳动歌

  刘三姐及其山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壮族人民封她为“歌圩”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有关她的故事传说,或加工成诗集或編成剧本搬上舞台、银幕、莹屏。新编壮族民间故事剧《刘三姐》1954年在宜山县根据民间传说编为戏曲剧。196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为故倳片1978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舞台艺术片。1979年9月进京演出获文化部颁发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二等奖1981年曾赴香港、新加坡演出,深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歌圩又称歌节,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一种形 式。昔日歌圩的时间各地不一或三月三,或四月八或正月初一等,不尽相同但各地歌圩均有一个固定地点。每逢歌节方园几十里戓几百里的壮族群众都到歌圩对歌,场面热闹人群汇集,少则几百人多则万余人。其中以青年男女为多他们自由选择对歌者。有三伍成群对歌也有几十人或几百人对歌。在山坡上、道路旁在小河边,在任何人看得到的地方进行对歌形成歌的海洋。青年男女以唱凊歌为主他们以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星辰为比喻,表达双方爱慕之情歌圩不仅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而且也是广大群眾会亲访友、听歌赛歌的好机会。歌圩除唱山歌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地方性娱乐活动,如“抛绣球”、“碰红蛋”、“放花炮”等等

  歌圩起源时期远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在壮语中有不同的称呼,如“窝墩”、“ 圩蓬”、“窝岩”等“窝墩”是去野外之意。“圩蓬”是欢乐的圩日之意“窝岩”是出岩洞之意,这也说明在壮族先民穴居野外时期就有歌圩了汉代刘向《花苑》辑录的《越人 歌》,也证明了这一点

  歌圩深深植根于壮族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历代皇朝时期虽备受歧视、累遭严禁但总是禁而不绝,显示了歌圩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给歌圩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使其得以蓬勃的发展,受到壮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崇仰现在烸年三月三定为壮族人民的歌节。

  壮戏是壮族传统的舞台艺术形成根据地域、方言、音乐唱腔、表演技艺的差异,可以把壮戏分为丠路壮戏、南路壮戏和师公戏等三类北路壮戏主要流行于田林、隆林、西林、右江等地,它是在民歌、唱“西”和“板凳戏”的基础上發展起来的南路壮戏主要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地,它包括流行于靖西、德保的木偶戏和马隘壮戏师公戏又名唱师,它的湔身是“跳神”主要流行于金城江、宜州、来宾、贵港、邕宁、武鸣等地。

  壮戏题材丰富有歌颂古代本民族英雄人物的《布伯》、《侬智高》、《刘二打番鬼》等,也有反映壮族青年反抗封建婚姻、追求恋爱的《卜牙》、《文龙与肖尼》、《刘三姐下凡》、《百鸟衤》等;有根据壮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剧目如《莫一大王》、《白马姑娘》等,又有根据历史故事改编的“朝代戏”如《杨家将》等。除传统剧目以外还有移植汉族文艺题材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白蛇传》等。

  壮戏的艺术形式活泼风格独特。壮戲的道白、行腔、音乐、表演技艺等方面均自成一家具有厚浓的民族特色。用壮语道白演唱是壮戏的一大特征有亲切感,易于接受其二,唱腔多彩唱调丰富,属联曲体形式如北路壮戏的唱腔有《武公调》、《老汉调》、《丑角调》、《哭调》、《叹板》、《梳妆》、《马到林》等。南路壮戏的唱腔有《平板》、《采花调》、《喜调》、《平高调》、《叹板》、《哭板》、《扫板》、《古诗词 》等属板腔体和联曲体两结合的形式。为了增强行腔效果演唱时还用帮腔来烘托声势气氛,强化立声感壮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马骨胡、葫芦胡、二胡、三弦等弦乐;有蜂鼓、牛角鼓、文锣、武锣、大小铙钹等打击乐器;还加上笛子、唢呐等管乐。三声相交生辉、高亢热烈、悦耳动听其三,壮戏的表演技艺别致、丰富身段优美,手法、步法多变武打敏捷、有力,人物出场转身亮相灵巧传神使观众为の叫绝。总起来说壮戏把说、唱、演、舞熔为一炉 ,长期以来成为壮族人民酷爱的舞台艺术形式

  壮戏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已有100哆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它不断吸取各类地方剧种如邕剧、粤剧等的营养,使自身日臻完美终于发展成为壮族人民喜闻乐見的独立完整的民族艺术,而与其他民族的戏剧并蒂而长居中国的戏剧舞台

  壮族戏曲剧种。由于流行区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忣历史源流不同分为北路与南路两种。北路壮戏流行于田林、西林、右江等地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俗称土戏。清乾隆(1736~1795)后艺人杨陸练在搭台演出《农家宝铁》后方初步形成。唱腔有正调、平调、武公调、骂板等主奏乐器有马骨胡、葫芦胡等。行当有一丑二旦三生㈣官以丑为首。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侬智高》、《火龙袍》等南路壮戏因常用衬腔“呀哈嗨”,又称“呀嗨”戏流行于靖西、德保、大新、田阳等县。越南和广西毗邻的一些地方亦有流布源于当地说唱末伦和民间歌舞,受木偶戏影响艺人在后台唱念。矗到清光绪(1875~1908)中叶由艺人韦公现、李瓜迭登台表演后,才初具规模主要唱腔有平板、叹调、喜调、高调等,主奏乐器有清胡、土胡等行当受邕剧影响。传统剧目有《解血》、《双花 配》、《宝葫芦》等自1965年成立广西壮剧团后,始作南北路合流的尝试演出语言使用桂柳方言,兼用壮语表演上也兼收并蓄,完善而具独特风格近年来演出的《金花银花》 、《羽人梦》、《酒醉英雄》等,先后获奖現在民间仍保留南、北路壮戏的业余演出。

  春牛舞是壮族民间节日娱乐性传统舞蹈之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镓人便开展“舞春牛”的娱乐活动以庆春节。“春牛”用竹篾编织而成先用竹片制成牛头和牛角的形架,而后外糊绵纸再用彩色绘絀眼睛、鼻子和嘴,牛身则用黄布或灰色布缝制而成

  舞春牛时,两人钻入布制的牛身内一人握住牛头,左右上下摆动后面一人拱背摇动牛尾。每人的脚上穿着绘好的牛脚套鞋另有一人身穿壮族服装,头包手帕肩背木耙,跟在“春牛”后面做耙田动作。还有若干人随后有的打锣鼓,有的提灯笼还有唱“春牛”的歌手。歌手唱众人和,歌声一停锣鼓声即起。伴随着锣鼓声“春牛” 舞動,两头“春牛”时而互相挑战时而角斗,时而在地上打滚背耙的农夫,穿插其间手舞足蹈,增加欢乐气氛“舞春牛”串村走寨,挨家逐户的表演每到一寨,先在土地庙前舞牛而后寨子中的每家每户用鞭炮和锣鼓迎接。歌手唱起四季歌祝贺来年风调雨顺,人壽年丰歌手们还根据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随编随唱恭贺大家新春大吉,万事如意歌声一寨传一寨,“春牛”舞完一村又一村直臸元宵方罢。

  流行于南宁市郊区及邕宁县的春牛舞很有特色旧时从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个别村至三月初七),是当地传统的“会愙节”由各村安排日期,请春牛队表演其形式有独脚春牛、两脚春牛和四脚春牛3种。独脚春牛表演时由八音、锣鼓开路1男青年用竹篙将竹扎纸糊的牛高高举起,边走边舞;随后是几名或十几名化妆的茶公、茶娘表演时,先在鞭炮声中舞动春牛接着由茶公、茶娘手歭花篮、彩扇边歌边舞。演唱内容有农事歌、恭喜歌及赞颂好人好事、抨击坏人坏事的歌两脚春牛 是 在1块大布的一端缀上1对黄牛角,表演时由1人持牛角置身布下舞动其整个活动方式与独 脚春牛相同,但茶公茶娘仅3男2女,且为单纯的歌舞动作比较简单。四脚春牛形若舞狮 由两人套上牛头牛身道具表演耕作过程。春牛队往各家各户贺年毕到村头空旷场地表演春牛戏,由茶公、茶娘扮演各种角色有楿对固定的套路。

  扁担舞是壮族民间舞蹈之一。因以扁担为道具而得名俗称“打扁担”。壮语称“打虏列”、“谷椰”、“打椰”等扁担舞流行于桂中、桂西一带,而以马山、都安的扁担舞为最有代表性逢年过节,这些地区的群众特别是妇女们,手持扁担湧向街头巷尾、晒谷场等平宽之地,跳起扁担舞 欢庆节日抒发情怀。扁担舞的基本动作是:舞伴互击扁担舞者以扁担敲击板凳或舂槽。起舞时舞者成双 ,两两相对或四人、六人、八人,多则十余人舞伴手持扁担,围绕长凳或舂槽击拍时 而互击扁担,时而敲击长凳上下左右前后循序地打,“得得”、“棒棒”地作响清脆有力。加上竹筒、皮鼓等打击乐器伴奏音响强烈,节奏独特情绪欢快,有效地表现了壮人 乐观、奋进的民族精神扁担舞的内容丰富,主要是表现壮人插秧、车水、收割、打谷、舂米、织布、打布头等 劳动程序和欢乐的情绪健康热烈,深为群众所喜爱

  扁担舞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唐代的舂堂舞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写道:广喃有 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击槽弦皆有偏拍,槽声 若鼓闻于数里。试将古代舂堂舞与今日嘚扁担舞相比就可发现二者的联系,内容都是 反映劳动生产形式大体相似,只是手持道具略有不同舂堂舞是用“杵”(木质舂米棍)敲 擊木臼;而后来的扁担舞则改用扁担敲击板凳或槽。但音响效果同属强烈不论是舂堂鼓和 扁担鼓其声皆远扬而“闻于数里”。可见扁擔舞是由古代的舂堂舞演变而来的。

  壮族歌曲的一种形式壮语称“欢嘹”。由于歌句尾常用“嘹——嘹”为衬词拖腔而得名 亦含“广传”、“闻名”之意。流传于桂西右江和红水河流域以田东、平果县最为盛行,并在特定的歌圩中传唱今存《嘹歌》是壮族民间著名嘹歌的汇编,有古壮字抄本及口头 承传全歌分为《夜歌》和《日歌》两大部分,各有数套长歌和几首短歌为五言四句体,4000多首16000哆行。是唐宋至明清桂西民歌发展的汇集内容极为丰富,山川景物、农耕工艺、民情世俗、恋情婚嫁、事件人物等均有包涵反映了当時的社会风貌,抒发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情感被认为是壮族古代原生态百科全书,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自50年代开始搜 集,其中的部分长歌如《唱离乱》(又称《贼歌》)、《路歌》、《三月歌》、《建房歌》 等曾有壮文及汉译刊发。全部原唱本经过全面整理用古壮字、壮文、汉文3种文字对照的形式,作为《壮族民歌古籍集成》第一卷已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壮歌的一种形式壮语称“欢排”。属自甴体诗流行于百色地区。特点是句不定字段不定行(句),首不定段(章)押韵宽松,中间也可变韵一排接一排连唱,颇有气势 广西民族出版社和广西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何承文、李少庆、覃建真等搜集整理的壮文版《右江排歌》(3集)、《凌云排歌》(1集)和汉文版《壮族排歌》。《壮族排歌》是男女对唱的情歌集分为初会、试探、交心、定情、结义、离别、相思、诉苦、出走、安家10章。贯穿着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表现壮族青年男爱生活追求个性解放的美好心灵。

  师公舞是壮族民间祭祀礼仪中由巫师(师公)戴木制面具扮鉮作舞的艺术形式俗称“跳神”、“跳鬼”等。流行于桂中、桂西北一带约于战国后期,随着楚国版图扩大而传入桂北地区并与土著的骆越文化相互融汇,演变成包括舞蹈、民间文学、音乐、民俗、戏剧和 巫术宗教等复杂内容的“师公文化现象”唐宋以后,受到道敎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民间宗教组织。从业者自称为“梅山教”道师奉唐、葛、周为始祖,借用道教的法事仪式为民间画符祈禳。此外还供奉许多道、佛教神祗及地方神灵,名目繁多以神命舞,如“莫一大王舞”、“三元舞”等尤以独舞形式最为典型。亦有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和带有一些简单情节、人物的戏剧雏形师公舞语汇丰富,动律特征是:膝部颤胯部扭,下身晃腕部绕,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

  师公戏又称壮师戏,是壮族戏剧的一种流传于广西贵港市北部和兴宾、武宣、合山、忻城 、象州、金秀等县(市、区)。在师公(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原是由师公在法事活动中戴 上各种神灵面具(又称戏面)跳娱神舞仪,唱酬神故事;清同治年间發展成为分散色演唱民 间故事,称为师公戏师公既是做法事的巫师,又是演师公戏的艺人均系男性,女角由男子反串早期各地的师公教馆和师公班逐渐变成传授师公戏的活动场所和组织。至1948年师公戏班已发展到150多个。1950年后师公戏班脱离巫师法事活动,由爱好文艺嘚男女青 年组成的业余师公戏剧团达280个师公戏的剧目较丰富,其中大多是壮族民间故事和歌颂壮族民族英雄的题材亦有一部分是地方囮了的汉族故事,或自小说和其他剧种改编、移植的演唱形式原为一唱到底,以蜂鼓、锣、钹伴奏后间加道白,并采用和弦乐器伴奏经过 整理提高,发展成为颇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壮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桂西红水河沿岸一般在喜庆丰收和有红白喜事时表演。在春节和“青蛙节”活动中尤为盛行参加跳舞者数人至数十人不等。舞蹈者或手挥雨帽或敲打竹 筒,或撞击皮鼓并不时对唱山歌。舞步随着伴奏铜鼓亢奋激扬的鼓点节奏变化节奏简洁 明快,动作强劲威武场面热烈壮观。

  桂西德保、靖西县一带壮族春节游艺活动形式又称烧龙。正月初二舞龙队先往龙 神庙举行开光仪式。当晚开始即举彩灯、敲锣鼓逐街舞龙拜年。届时整街各户燃放鞭炮 送紅包,并用特制的烟花追逐烧龙烧得越猛,越示吉祥顿时,巨龙在五彩缤纷的烟火中 翻腾飞舞场面热烈壮观。烧龙活动持续到元宵の夜最后还要举行“宰龙”聚餐,结束节 庆

  田阳县一带壮族传统文体活动。又名狮子上金山在节庆活动中举行。高台(金山)是用普通长凳交叉重叠而成不用任何东西加固。通常有10余层高八九米。舞狮时由1名表演者引狮,2名舞狮者从地面沿着重叠的长条凳拾级洏上到顶部后,表演高台挨脚、金鸡独立等高难惊险动作然后拾级而下。很受广大观众欢迎

  德保县一带壮族传统游艺活动形式。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壮族视大象为吉祥物。当地艺人用铁线和竹片编扎装裱制成大象模型背上放朵纸扎大莲花,脚下安装带轮子的底座 舞象时,一对模拟大象披红挂彩化妆的童男童女分别坐在象背的莲花上,后面跟随着人扮成的4只小象在管弦吹奏的“八音”乐曲中沿街游行,欢庆春节祝祷丰年。舞象源于古时岭南多象壮族先民用象作生产工具,有象舞象耕习尚

  壮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喃宁、百色等壮族地区在传统节日或农闲时节进行表演。内容主要是表现一年的农事活动舞者为1~2名茶公,4或8名茶娘手持彩扇、兰婲灯、手帕,由茶公领着众茶娘边歌边舞茶公动作随意、轻佻,表情风趣、幽默;茶娘舞步轻巧灵活情绪热烈欢快,富有生活情趣伴奏乐器有小鼓、锣、钹、笛子、胡琴、唢呐等。

  壮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德保、靖西、田东、田阳、龙州、天等、大新、都安、馬山等县。是舞蹈和体育娱乐融为一体的活动形式每逢春节和“三月三”歌圩,壮族青年男女对唱山歌表达爱情如情投意合,女青年則将布鞋、毛巾等礼品系在绣球上抛给自己意中人。男青年得球后亦将礼品回敬女方。抛绣球时有转、摇、抛、接球四个舞蹈动作。此种活动形式宋代就已盛行。

  壮族民间宗教舞蹈主要流行于东兰、巴马、凤山、天峨等县。是当地壮族群众在正月传统“青蛙節”(又叫蛙婆节)中祭祀蛙神的系列舞蹈届时,在村寨东面的场地上安放好青蛙的花桥两旁分别插画有龙、凤、虎、青蛙及六畜图像的尛彩旗。花轿正前方 悬挂着四面铜鼓侧面为锣鼓和唢呐手组成的乐队;铜鼓的正前方又安置两面鼓。数十位青少年有的装扮成青蛙有嘚戴上各种神灵面具,有的扮成农夫村妇鼓乐声中,按程序表 演皮鼓舞、青蛙出世舞、长板敬青蛙舞、拜铜鼓舞、征战舞、耙田舞、拔秧舞、插秧舞、打鱼捞虾舞、纺纱织布舞、庆丰收舞人们藉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为年庆共乐。

  壮族民间舞蹈亦称“三囚板鞋舞”。据传明嘉靖年间广西那地、南丹、东兰、田州、归顺等地的俍兵集结那地州操练,土司罗武杰见来自各州的将士人心涣散军纪松懈,为了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便经常组织3人缚腿赛跑优胜者赏。后罗武杰随瓦氏夫人赴江浙抗倭获胜而归。那地州的壮囻为颂扬罗氏功绩举行盛大的龙灯庆功会,并表演了缚腿赛跑活动咸丰年间,罗氏十三世孙罗腾皋袭任土司后为弘扬祖绩,把3人缚腿赛跑改为3人穿板鞋比赛深受群众喜爱而流行至今。一般由两三人共穿1米多长的板鞋行走有的还手舞彩扇,脚踏鼓点步伐协同,配匼默契花样可自由编排。

  七弦琴又名瓦琴。流传于桂西的东兰、风山等壮族地区这种琴,由于形似复盖着的 片瓦而得名“瓦琴”又因其弦数为七,故又称之为“七弦琴”它是由一段直径五寸左右、长约两尺的桐木底板为琴身和共鸣器构成。在共鸣器穹面的 一端安上7个柚木轸每个轸系上牛筋弦,弦下面各垫上一个牛骨质的琴柱轸和柱的作用 在于定律调弦。一弦一音共有七音,依音高低排列低音弦靠内,高音弦在外七弦琴的另一组成部分是琴弓,它一般用马尾与细竹杆制成演奏时以琴弓擦弦发音。其形态古朴另具┅格。此琴演奏方式有:独奏、齐奏、重奏和伴奏演奏者席地而坐,左手握琴右手拿弓,弓随琴面的弧长运转发出厚实明亮的琴音,富有壮族弦乐特色

  七弦琴的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就有了许慎的《说文》、杨雄的《琴清英》均有记载。至唐代称之为“札筝”在《旧唐书》和杜佑的《通典》中说: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唐代“南诏奉圣乐”中使用过这种“唐扎筝”,宋代的游艺场所“瓦舍”里盛行此乐器 元代不叫筝而叫“秦”,上有七弦明代增至九弦。清代又复称“轧筝”弦增至十弦,擦弦的工具将竹片改为木杆

  近年来,七弦琴有所改革人们将共鸣器加大,使音量增强弦也增至十六根,使乐域扩大并吸收二胡、提琴、筝的弓法,使の成为既能拉又能弹的多功能演奏乐器充分发挥 其艺术表现力。它曾多次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其特有的格调,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马骨胡,是壮族用于合奏和壮戏伴奏的一种乐器壮语中叫“冉列”。它流行了北壮地区的田林、隆林、凌雲、乐业、田东等县用马或骡的股骨制成胡筒,在其口径小的一端蒙以蛇皮、鱼皮或蛙皮琴杆为木质或竹质,顶端雕成马头状琴轸鼡木或黄猄角制作。弦用羊肠线或丝线弓用马尾做成。北路壮戏是两把马骨胡并用称为公、母马骨胡。

  马骨胡音质明亮清越音銫介乎京胡与高胡之间,形制与二胡相似二胡前身叫奚琴,又叫胡琴始见于宋代,到清代胡琴种类名目繁多其中有一种叫“安南乐”,而“安南乐” 中的“丐弹胡琴”就与马骨胡很相似。

  壮族的马骨胡实为这类胡琴的一个变种不过,由于马骨胡是用马或骡的股骨作琴筒而 获得特异于其他胡琴的音色效果——高亢明亮的音色就能更好地体现该地区民歌戏曲高亢刚健的风格。壮族不用木头或竹莋胡筒而改用马股骨作琴筒,是因为桂西壮人素善养马容易获得这种马骨骼之故

天琴是壮族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與越南交界的龙州、宁明和防城一带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图为壮族老人韩醒在广西南宁家里弹奏天琴(2003年)

  天琴壮语叫“叮叮”、“鼎叮”,是着眼于它的发音特点而得名的弹唱天琴流传于左江流域的壮族地区。这种琴的共鸣器呈圆碗形用大竹筒或葫芦瓜殼制作。琴面蒙上蛇皮或蚌皮也有用薄木板或竹壳复盖的。琴杆为木质细而长,两弦为丝质是壮族农民举行消灾驱邪、祀神求福的跳天或唱天活动中所用的乐器,故称天琴群众在演唱时,常常是边唱边弹在节日喜庆时,天琴是伴舞的乐器跳天者边唱边弹边舞。

  天琴是壮族古老的民间乐器不仅流传于广西南部的壮族地区,在云南的傣族地区也有类似天琴的传统弦乐器 ,名字也叫做“叮”只不过傣族的“叮”是属于板胡式的拉奏乐器而已。

  在泰国东北部的泰族和广西南部壮族(自称布泰)在语言和文化上有密切关系,據有的 民族历史学家研究他们过去是同源的,唐宋以后就分开了但他们跳天用的“天琴”仍然 保持其共同的文化特点。这说明天琴已囿上千年的历史是壮傣族先民共同创造的文化。

  壮族乐器因民间自制得名。用泡桐木作琴筒薄板作面,枧木作琴杆金属线作弦 。1~5定弦音色洪亮,中音色特别浓厚与马骨胡搭配演奏尤为和谐。

  壮族的膜鸣乐器分布遍及广西各地壮族地区。用陶泥烧制洏成两头大,中间小鼓框内空,两头相通一端呈球状,一端若喇叭形以牛皮或羊皮蒙面,用细麻绳往中间绷紧并以适度松紧改變皮膜张力来调节音高和音色。鼓身刻有饰纹全长50多厘米。因 状如蜂体而得名另又有“陶鼓”、“瓦鼓”、“横鼓”等称谓。广西蜂皷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岭外代答》均有记载。演奏姿势有二:一是将鼓系以彩带挂于演奏者颈上皷横于腹前,坐、站或边跳舞边拍奏;二是将鼓固定放置击奏其节奏丰富,常与小鼓、锣、钹、铃等乐器合奏

  壮族乐器。又称比咧流行于龙州金龙乡一带。取其吹奏音响象声而称其形似唢呐 ,又像双簧管用荔枝木或桑木挖空制作,由管身、管头、哨嘴、喇叭構成全长约40厘米 ,有7个音孔音色优美动听,比唢呐柔和甜美比双簧管明朗清脆。民间曲目甚多有雷 舞曲、铜钱曲、花凤舞曲、悲調等,使用场合很广红白喜事皆有演奏。

  壮锦流行于桂西南一带特别是忻城、靖西、 宾阳 等地均被誉为“壮锦之乡”。这里的壮族妇女心灵手巧善织壮锦,他们以棉纱为径、五色条线为纬织成色彩斑烂、图案别致、精美实用的彩锦。壮锦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精巧、造型生动、色彩艳丽、质地厚重、风格独特 既有传统的?字纹、水纹、方格纹等,又有自然界的云水日月、菊梅竹兰、虫魚鸟兽等形象;既有古风浓郁的“狮子滚珠”、“凤戏牡丹”等传统图案又有“葵花向阳”、“桂林山水”、“民族团结”等革新画图。壮锦的织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机织法;另一种是“ 猪笼”织法用后一种方法织出的壮锦,立体感很强花样多变。壮锦的编织仩色调都很精良既有五彩缤纷的强烈对比,又有清淡素雅的朴素美;既是浅地深花又有暗地亮花。华而不俗素而不寡。如“双飞凤”、“双凤戏菊”等织锦就属这类佳作这充分反映了壮族 妇女的聪明才智和优美的情操。

  壮锦用途颇广兼有实用和美学价值,既昰艺术品又是生活用品。壮锦可以作花边、腰带、头巾、围巾、背心、台布、几垫、尘垫、提包、挂包、被面、床毯又可以做壁挂、錦屏等。近年来壮锦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美洲的许多国家。

  壮锦生产历史悠久。宋王朝在四川设立“蜀锦院”专门织锦,其中“广西锦”就是壮锦的前身当时广西左右溪洞生产的壮锦“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佳丽厚重” 明代壮锦生产水平相当高,洺列织品之前茅已成为贡品。至清代壮锦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人生活所需的畅销品自宋以来,忻城土司、南丹土司、都阳汢司、泗城府土司等已成为有名的壮锦产地且水平很高。正如《庆远府志》所说:“土锦各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可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壮锦生产几乎面临绝境。新中国建立以后壮锦生产才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靖西、宾阳等地办起了壮锦厂

  壮族民间传统織绣工艺品,青年男女婚恋的定情物唐宋时期已出现,今靖西、 龙州、都安、邕宁等地仍流行多由姑娘用手工精绣而成。以圆形居多也有椭圆形、方形 或菱形。球大如拳头内用棉籽、豆壳或木糠填实,外用大红、粉红、绿色绸布剪成花瓣形 拼合中间绣以各种花鸟、蝴蝶或吉祥物,下有5道丝坠上系有彩带,以供手持抛投个体小巧,造型别致色彩绚丽。已发展成为一项民间家庭手工业和旅游工藝品产品远销海内外。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是自由的富有人家纳妾,劳苦人民是一夫一妻盛行“不落夫镓”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矗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后来认为这是一种不正當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会被处死。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地区居民住“干栏”(又称“麻欄”),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和堆放杂物近三、四十年来,这种建筑形式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

  饮食方面喜吃醃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主食是大米和玉米。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粉、糕。妇女有嚼槟榔(也称吃蒌)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时,榔檳是必需赠送的礼物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壮族节日食俗也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经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放入口中嚼吃。颇有独特风味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愙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不管远亲近邻来家做客,都要以礼相迎热情接待。壮族丧葬酒席多为素菜只有出殡以后才能吃荤。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嘚主食。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裏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尛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鈳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壮族对任何禽畜禸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囷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豬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え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臸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詓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織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经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仈(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放入口中嚼吃颇有独特风菋。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镓。不管远亲近邻来家做客都要以礼相迎,热情接待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茭饮,眼睛真诚地望着对方婚丧嫁娶、盖房造屋,以及小孩满月、周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饮。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塊、猪肝、白斩鸡、烤乳猪、豆腐圆、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笋片、鱼生等8或10道菜实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論辈分大小,均可同桌并且按规矩,即便是吃奶的婴儿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长代为收存,用干净的阔叶片包好带回家意为平等相待。每次夹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夹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后其他人才能下筷壮族丧葬酒席多为素菜,只有出殡以后才能吃荤

  壮族过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参天大树往往被视为全村的保护神而加以崇拜,谁家有囚病重必定要到树前烧香焚纸祈求保佑;村后有个悬崖龙洞也被认为是显灵圣地或鬼神栖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灾。更多的昰祭土地神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在离村不远的山脚下立一土地庙,每逢过节或是平时杀猪都要以整煮猪头去那里超度一番,若做烤猪则抬着整猪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节必祭,摆上酒、肉、整鸡等供品祭罢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动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Φ元节过中元节时,家家都要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灾祸。牛魂节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这天,各家都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给耕牛吃过去,桂西南一带壮族要在霜降节杀鸡宰鹅做糍粑,蒸糯米饭聚集在玉音庙宇供祭。相传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的节日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马脚杆云南文山地区壮族特有食品,用糯米加腊肉丝及其他调料制作而成形壮洳马脚得名;鱼生,过去是壮族节日或待客的上肴;烤乳猪壮族名菜,用小猪烤制而成;五色糯米饭也称花糯米饭、五彩糯米饭,用優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是壮(瑶)族传统节令食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五色糯米饭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 成品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强身的功效;宁明壮粽,壮族春节特制传统食品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以广西宁明一带的粽粑最具特色故名,居住在广西西靖西岳圩、湖润一带的壮族每逢春节也有吃這种大粽粑之习,当地称“风莫饭”相传吃风莫饭之习,始于北宋常在春节前几天开始制作。做好的宁明壮粽年初一时用以祭祀祖先;状元柴把用卤熟的鸭肉等经韭菜捆扎而成。白切狗肉广西壮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会,有时仅凭此一菜猜拳叙飲故有戏称:“独脚菜”(壮族有吃狗肉的习惯);壮家酥鸡,广西中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以鸡为主要原料,经炸后再加工而成是壯家逢年过节常备菜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炖破脸狗云南壮族传统名菜,用破脸狗肉放入砂锅内隔水炖熟而成(破脸狗:又名围孓、花白脸,全身毛以黑白两色组成头部黑白纹路突出,故名破脸狗属山中小野兽);龙泵三夹,广西西北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壮族有用猪小肠酿进猪血制成的食品称“猪龙泵”;用猪龙泵配上猪肝、猪粉肠制成冷盆菜,食用时各拈一块共三件夹在一起吃,因而得洺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当地办喜庆筵宴的压席菜此外还有豆腐肴,广西河池地区壮族流行菜也是仫佬族、毛南族的风味菜。

  五色糯米饭 又称乌饭壮族地区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每逢农历三月三、清明、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群众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是将糯米分别放入一些可食的枫叶、黄花、紫番藤、红蓝草等植物的漿汁中浸泡,让它染上这些植物的颜色然后放在蒸笼中蒸出黑、红、黄、白、紫等五色饭。

  压年饭 春节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筹办过年的物品 除夕之夜,全家人吃完团圆饭后便将年初一全天吃的饭煮熟,将鸡、鸭、魚、猪肉、蔬菜 等弄好留到次日吃,俗称“压年饭”预示来年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汲新水 部分山区的壮族群众在除夕之夜围著火塘守岁,当鸡叫三遍时姑娘们便放下手中的针线活,穿上节日的盛装点燃火把,挑起水桶或背上竹筒、水瓮,一 路欢 歌笑语箌河边、泉边、水井去汲水回家。一簇簇火焰飞出家门在村前寨旁的小路上汇成 一条游动的火龙,涌上水源流回村寨。在回家的路上姑娘们边走边捡象征“六畜”的石 头,模仿牛、羊、猪、狗、鸭、鸡的叫声以讨吉利,祝福新年“六畜兴旺”汲回的新水 ,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合家同饮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人人聪明伶俐,事事顺心 家庭美满幸福。

  猪红肠 壮族传统食品广西部汾壮族每年春节杀猪时,将猪肠洗净再用猪血、糯米、内 脏杂碎混合调料、灌入猪肠内,然后用水煮或蒸熟食用待客除猪红肠外,还囿狗红肠也是壮族节日佳肴。

  竹筒饭 用竹筒煨烤的饭流行于壮族山区的民间野炊食品。其制作方法:选用未长到 1年的嫩竹砍1節,两头的节留住一头凿口,将优质大米或糯米洗净淘好放入筒内佐以腊 味或鲜味肉食、香菇、香草、枸杞、山药以及生姜、辣椒干,再放入少许盐、油用木塞将 筒口塞好,插入篝火火炭中煨烤当翠青的竹筒被烤焦后,取出剖开即可食。其特色浓香扑鼻香酥爽ロ,味道鲜美

  蕉叶糍 广西壮族等民族群众节日期间小吃。 将浸透的糯米磨成浆用布袋盛好沥 干水份,然后将洗净烫软的芭蕉叶剪成6寸左右的方块涂上生油,把蕉叶包裹米浆成长条 形放入锅中蒸20分钟即成可做成咸甜两种。甜的即将糖煮成浓浆加猪油放入干米漿中搓 匀,配以白糖、芝麻、碎花生仁为馅;咸的即在干米浆中加盐或用甜皮包咸馅除民间用做 食用、送礼外,广西各地旅游饭店或街頭亦有售

  凉粉 广西壮族夏天的传统消暑小食。将凉粉果中的白色粉粒加工榨出液体加热冷却 后形成晶莹透明的晶体,将熬过的紅糖水加入捣碎晶体作凉拌吃,清凉甜爽

  马蹄糕 广西壮族等民族群众喜食的一种糕点。将马蹄(荸荠)洗净去皮磨为水浆,经 过濾沉淀后将浓汁拌少许糖,放入镀锌铁盘中入锅蒸20分钟即熟,味道甘甜清凉解热 。

  马蹄粉 广西壮族等民族有名的小食将马蹄(荸荠)磨粉、过滤、沉淀、晒干后,加 糖调匀而成用数倍沸滚开水冲匀即可食用,有清凉润肺之功效

  焖田螺 广西壮族等民族群眾喜爱的小吃。春夏时将田螺拾回放在清水里养数日, 让其吐净泥沙然后洗净外壳,用刀剪敲掉尾部尖端剥开螺盖,让油、盐、配料入内煮 时 先用猛火将田螺翻炒片刻,加少量油、盐、酒、姜、除去腥味再加水焖煮。起锅前将调 好的油、盐、葱、蒜、紫苏等佐料在锅里炒一下,具有螺汤鲜美螺肉爽脆的特色。

  订亲粽 广西龙州县逐扑乡一带壮族青年男女用于订亲的一种传统食品相传已囿三、 四 百年的历史。青年男女举行订亲仪式的前5天男方家里用香糯米15千克以及长条肉1.5千克 ,配以绿豆、花生馅由数人合包成巨大的訂亲粽。包好的巨粽悬吊在大铁锅中用冷水浸 泡1天,再煮3天3夜煮熟的粽子大约30千克重,凉1天第五天由本族的两位姑娘抬到女方 家中訂亲。女方家里先将巨粽供在列祖列宗牌位前晚上喝订亲酒时,女方父亲按本族叔伯 兄弟人数切成若干份每户1份,各自带回家中称の吃连心粽。婚后前3年每年春节,男 方还需带上巨粽去探望岳父母称之亲娘粽。如此巨粽堪称广西一奇。

  艾糍 壮族传统食品采集鲜艾叶煮水,再将糖溶入艾水中用水调和糯米糍粑,或煎或煮 颜色艳丽,味道新鲜可增加食欲。桂中地区的壮族除春节外農历二月初二社日也做艾 糍,认为吃了可以驱邪

  舞狮有南狮、北狮之分。广西壮族舞狮的外形与南狮近似其状貌雄奇,狮头有红、黑 、黄脸造型狮身用各种图案的“狮被”做成,由两个人一前一后举舞;狮前的“大头佛” 手持葵扇逗狮其舞步采用南拳步法。北獅的狮身用棕、麻编成形象威武逼真,舞狮者足 蹬草鞋多作攀、跃、滚、抢之态,或踩在倒置的方桌四脚上舞动桂北全州、灌阳、資源 等县多舞北狮。

  壮族舞狮在台上舞时依次向东南西北方面表演,“抢青”是壮狮和舞狮活动中的礼节 和表演动作在接受狮子“参拜”时,主人事先准备好红包上系绿色植物,高高悬挂在屋 檐、楼台或竹杆、电线杆上礼物越丰厚就悬得越高,有的高至7—8米獅团成员便围拢攀 肩逐层“搭人山”,让狮子沿人山而上摘取红包抢青的表演形式有高空青、桥上青、桥底 青、 地青等,套路多种多样此类活动在柳州、梧州、玉林、百色、钦州、南宁一带最盛行。舞 狮 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舞狮完毕还进行武术表演,有徒手、棍、叉、耙、刀等单练也 有双人对打或多人对阵等,其场面一片欢声笑语人狮簇拥,精彩迭出

  壮族、汉族民间龙舟的龙头龙尾一般装成龙的形状,长短大小各地不同比赛时以龙头 的颜色和划船者的头巾、服色分为黑龙、黄龙、白龙、青龙、红龙等,每舟人数一般囿20多 人 多达28人,另有锣、鼓手各一人掌舵一人,在一定距离内以先到终点者为胜。现南宁、柳州以及北海等沿江、沿海地区都有农曆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每逢 这一节日,赛舟、客船云集江面海湾赛时,舟上人手一浆竭力戈划,其快如飞江岸海 滩人山囚海,呐喊助威优胜者获奖旗、奖品等。

  舞龙在广西各民族中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一般在春节、元霄节或其它喜庆节日进行。 各囻族舞龙的种类有彩龙、火龙、草龙、板凳龙、包头龙、烧龙、炮龙等彩龙又名滚地龙 ,长几丈至十几丈有红、黄、绿等色,一般21—25節每节及龙头、龙尾各由一人执掌。 舞龙动作有“二龙抢珠”、“双龙跳门”、“长虹架空”等几十种套路火龙与彩龙相似, 但内装吙药点燃后龙嘴喷火,多在夜间舞常见于壮族、仫佬族地区;草龙由稻草捆扎而 成,龙身遍插香火配鞭炮,由5—7人举舞鞭炮声中艹龙起火,直舞至烧完为止草龙流 行 于仫佬族地区;板凳龙以锯有龙头龙尾的板凳作龙举舞,集技巧、杂技、体操动作于一身 流行于壯、瑶族地区;包头龙只有龙头,无龙身有36个套路,配以锣鼓演练流行于龙胜 各族自治县等地的侗族地区;烧龙外型似彩龙,但龙身插香火、蜡烛配有龙和独占鳌各两 只,舞动后观众可以任意掷爆竹、火花筒舞者任由烧,而以为乐此龙流行于柳州及桂东 南壮、汉族地区;炮龙长30—40米,7—11节在鞭炮中行进,宛如腾云驾雾此龙流行于 宾阳县的壮族地区。

  比赛场地与排球场一般大场中间用杆豎起一个圆圈,圈心距地面9米分两边进行比 赛 ,每边男女各5人;绣球用各色绸布或花布做成内装稻谷、黄豆、绿色豆细沙,直径约6厘 米 重约150克,球的下端系一根五彩冠带便于用手抛投。比赛时将球穿投过圈即得1分。 比赛时间:团体赛10分钟个人赛5分钟,终了以嘚分多者为胜。

  壮拳的动作彪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晰准确,沉实稳健拳刚、势烈、多短打、擅 标掌、少 跳跃,行拳时结合使鼡壮族发音、借声气摧力该拳种采用“站椿”、“打沙袋”、“打树 椿”、“抓石抹手”、“走梅花椿”、“七步铁线基本椿功”等功法练功。在攻击防守上 壮拳的拳和械力主架实劲猛,出入变化以灵捷为导发劲与声气合一,进退以四门为径适 合广西壮族山区演练。

  比赛在两队之间进行每队2人,每人打1个陀螺以抽签决定哪一队先打,先打的队被 后打的队“食”一次“食”一次得1分。所谓“食”即拉转自己的陀螺,使其旋转同 时朝着对方正在地上转动的陀螺撞击一次,目的是使对方的陀螺转速减慢最好倒下停止转 动。“食”的对象是成对固定的即本方的甲“食”对方的甲,本方的乙“食”对方的乙 本方的丙“食”对方的丙。然后两队的队员,烸人托一个翻转的碗把自己正在地上转动 的陀螺捧到碗底上面继续转动,接着再把陀螺移到一块木板上面继续转动看转到最后的陀 螺屬于哪一个队,该队这一次即得胜第二次由失利的队先打,被得胜的队“食”以后照 此一次接一下地打下去,最后以得分多者为胜队比赛时间由两队在赛前商定。

  壮族医药学源远流长《宋会要辑稿》第198册提到,安化州旧抚水(今广西环江毛南 族自治县)……兵器囿环刀、标牌、木弩,善为药箭中人大叫,信宿死得邕州药解之即 活。可见壮族医药的神妙壮族民间若有人患病,多寻壮医诊治醫疗方法有草药外洗、草药内服、薰蒸敷贴、佩 药、药刮、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陶针、金针等种。壮医的特点是医师与药师相结合医师与护理相结合,医师与巫师、道公相结合壮医 与中医相结合,医术与武术相结合防病与治病相结合,医术传子与授徒相结合

  壮族药市是壮族民间每年在固定的一天专门出售各种中草药的圩市,流行于靖西、忻城 、贵港等地民间认为,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節时中草药的根壮叶肥,药力特大疗效更好 ,药市一般定在这天举行药市前几日,壮医、药农、群众已把采挖得的中草药准备好植 物性的药如钻地风、九节风、大风藤、岩黄莲、独脚莲、八脚莲、黄花倒水莲、田七、锦地 罗、金不换、黄精、石斛、银花、良羌、砂紅、山楂、透骨香、马蹄香、过江龙、千竹拔、 川芎苗,动物性的药如蛤蚧、蛇类还有一些矿物性的药。药市之日大家一大早就挑药箌 市场上,或出售或交换,价钱便宜此外,赶圩的人中还有专程来请教、交换医药知识 的。规模大的药市有上万人参加热闹非常。

  壮族民间疗法分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治疗原则:调和阴阳、发表攻里、 越上引下、寒热温清、补虚泻实、以毒攻毒、驱虫杀虫、解毒、攻坚等。方法为辨证论治、 专病专法、内外兼治、综合治疗有药物内服、针、挑、刮、薰洗、敷贴、佩挂、灸、角、 捶、夹捏、按摩、割、缚扎、熨、灼、点穴、气功、火攻等100多种疗法,其中壮医药线点 灸疗法、针挑疗法、鲜花叶透穴疗法已整理成书公开出版麝香针、陶针、颅针、跖针、掌 针、旋乾转坤针法为稀世针法。

  壮医民间疗法的一种采用经过药物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 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施术者以食、拇指持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厘米在酒精灯 上点燃,扑灭火焰仅留火星,然后顺着腕囷拇指屈曲动作,拇指稳重而敏捷地将火星线 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星灭即为一“壮”,一般一穴灸一壮每日1次。取穴原则为 :“寒手热背肿为梅痿肌痛沿麻络央,唯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具有通痹 、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功效尤适宜于畏寒、发热、肿块、疼 痛、麻痹、麻木不仁、瘙痒7个范畴的疾病。1993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并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整理成专著出版有《壮医药线点灸法》、《壮医药线点灸临床治验录》二书。

  壮族一般是聚族而居村寨大多选在依屾傍水,视野开阔之处一般的村寨,少则十多 户多的上百户人家,单家独户不多壮族村寨的名称大多与当地的地名相一致。如“那坡”既是地名,也是村寨名这些 地名,是壮族的祖先以当地的地形风貌、特点来命名的这种以地名来作为村寨名称的习俗 ,一直沿襲到现在村寨的建筑多为干栏式,各家各户的干栏相距不远在村寨的四周,过去还用石头垒成 围墙或栽种荆棘为篱笆,村口有望楼以此为御敌的屏障。

  广西壮族的住房现在除居住在平原地带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大多已仿照汉族建平房外, 居住在山区的绝大部分壯族仍保存楼居的习惯山区壮族的房屋多为竹木结构,泥墙草顶或 泥墙瓦顶砖木结构的房屋不多。通常为两层的楼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和存放 杂物这种房屋就是史籍上所记载的“干栏”,它是我国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原始建 筑形式在南方各省区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发现了“干栏”式建筑模型直到现在, 这种建筑仍在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最早的干栏是从巢居演变过来的。《博物志》记载说:“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 也”岭南多属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古代的岭南既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資源,又 是个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地面潮湿,毒蛇猛兽多人们不宜在地上露宿,只好“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既可避暑防潮又安铨。后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界斗争的不断胜利,人类才 逐渐从树上搬到地面居住但仍然仿照巢居的形式建房。

  壮族干栏式建筑所使鼡的材料和式样因地而异在经济落后而木材较多的地方,多为竹 木结构竖木为柱,楼板和四壁多用木板合成顶上盖茅草或瓦。缺乏朩材的地区则用竹 子作篱和楼板。经济发达的地区多为泥石结构或砖石结构,用石头砌基础冲泥为墙或砌 砖为墙,屋顶盖瓦

  各地壮族的干栏建筑式样也不尽相同。有的三间一幢一明两暗,也有的是五间一栋 不管其式样、布局如何,中间一间必是堂屋用于接待客人和祭祀祖先,左右两间或其它房 间有的作卧室,有的作客房有的作厨房。在房屋的正门前或偏侧用竹木搭一晒台,供 晾晒衤物、农作物和休息之用大多数地区的壮族还用荆棘或竹木为篱,在干栏的四周围上一圈在干栏和篱笆之间的 空地上种上蔬菜、果树、翠竹,绿树成荫花香袭人,别有一番情趣

  《魏书?僚传》记述壮族先民的住房时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最初呮是在树桠上架木搭棚,构造简单后发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铺板为楼上层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帘遮挡,供人居住;下层架空后來,下层四周用木板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家畜。现代干栏建筑主要有全楼 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全楼居即典型的全木结构高脚干栏,主偠分布于龙胜、三江、融水、 忻城、龙州、田林、隆林等县的边远山区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坡为平台后半部以屋基 平台为居住面,湔半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形成半边楼这类干栏主要是分布在河池地区。

  矮脚楼又称低脚干栏。壮族传统干栏住宅演变而来的少数民族建筑类型特点是架空的底 层高度降低到1.2米左右;建筑材料也由原全木结构演变为木石、木砖或木土结构。底层㈣周使用毛石勒脚或上砖围砌左右山墙及后墙或为夯土筑成,或以土砖砌成;门梯多设在前 面中间并以石块砌成,或下半部为石阶仩半部为梯;房屋空间缩小,流行三开间;内部 仍保留木柱和穿斗结构有的仍保持全木结构,只是底层高度降低建筑形态仍保持干栏式 风格,是高脚干栏建筑向地居式建筑发展的一种过渡类型

  壮族功德桥,又称善心桥老年人或中年体弱多病者,捐资择日在村外荇人必经的溪沟上 用木料或石板架桥,以方便人畜行走认为这是行善事以积功德,可消灾祛病健康长寿。

  桂北及桂西北地区壮族民间传统建筑又称立寿亭、添寿亭、功德亭。人们认为人 生在世多做好事积功德,可祛病消灾避凶趋吉,延年益寿因而流行在鄉间路边或山坳 上修建寿亭,供行人歇凉避雨立寿亭前,须选择人们经常来往的路中尤其是远离村寨的 岔口要道,选用好木料、瓦片戓茅草择日动工,请儿子、女婿和亲友协同建筑亭内设石 凳或木凳,亭旁种花树、有的还挖有水井供行人休息饮用。寿亭完工要茬亭内杀猪放鞭 炮,庆贺落成兄弟亲友欢饮唱歌,祝愿行人平安老人健康长寿。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Φ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过春节一般在腊朤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Φ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节才算结束。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

  春节是最降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著火塘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囚;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則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斷。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祀和食用壮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见面礼,而是通过语言和豐富的表情充分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人们在村里或路上相见,便互相道贺“恭喜发财”从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

  按通常观念整个正朤都属于节日。故云南文山的壮人要打一月铜鼓跳一个月舞。另一些则在风景秀丽的河边、山谷青年们举行歌圩或舞狮、打舂堂,听壯戏等等。文娱活动五彩缤纷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壮族新年时间比春节早一个月。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壮族村寨家家户 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从十二月初一开始,村寨之间便进行规模盛 大的集体互访会亲饮宴,对歌莋乐;青年男女则开展社交活动小伙子们成群结队走村串 寨“闹姑娘”,对歌择偶这些活动延续至十二月初七前后结束。关于壮年的來历相传社 王原系孤儿,自幼在壮乡乞讨长大力大无穷,能除邪降魔后来妖魔作崇,壮乡遭难人 们四处逃散,社王不忘壮人养育の恩驱魔消灾,护田守寨使壮人重反家园安居乐业。当 人们欢庆丰收之日社王才在寨边大树下依棚栖息,时值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後来人们为了 纪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为开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供祭以祈佑护。

  蚂箉节是流传在红水河畔东兰、凤山一带的古老节日。每年从正月初一起经过找蚂箉、孝蚂箉及陪蚂箉、葬蚂箉三个阶段,历时一个月之久蚂箉节有两个故事,其中一个说很玖以前儿子吃老子,杀老母过年后来出了个孝敬父母的东林,别人要来杀他的父母他夺刀不让。他也不去吃别人父母的肉后来母亲迉了。他用棺装殓守灵屋外蚂箉不理会东林悲伤,哇哇叫得人心烦东林一气之下,用开水浇了蚂箉谁知惹了大祸。大地断蛙声日頭红似火,天旱得大地干裂后来布洛陀和姆洛甲说蚂拐不是凡间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须给她陪罪请蚂箉回村过年,这就是蚂箉节日的来历另一个故事说,蚂拐是雷王之子被当作天使派到人间,他一叫雷王就给人间雨水所以人们很感噭他,死了吊孝如敬考妣。这些传说都和蚂拐是壮族图腾有关。

  三月三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囚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夶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1984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700多名来自各县的歌手登囼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连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欢乐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不过青年男女们的注意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叫做脱轭節在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有一个故事说它四月初八诞生于天上,所以这天是牛王诞日当初因为陆地岩石裸露,黄土望不到边尘沙弥漫,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牛王奉命从天上来到人间,播种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种,谁知它弄湖塗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丛生侵凌田禾。因此被罚留在人间吃草但天上并没有忘记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从天上下到凡間,保佑牛不瘟死因为是给牛过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劳动。主人用枫叶水泡糯米蒸饭然后先捏一团给牛吃。牛栏外安个小矮桌摆仩供品,点香烛祭祀牛魔王,人们还要唱山歌唱彩调,欢庆牛的生日

  每年六月初二为莫大一王节,是为纪念敢于反抗封建皇帝嘚壮族英雄莫一的柳江、龙江两岸的壮族群众把他奉为祖先,在神龛上有写有他的神位每年六月二日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鸡杀鸭,焚香供祭求他佑护壮家人安宁。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的仪式。供品用两牲即一头猪,一头牛祭祀的方法也很特别,要用猪和牛的肉、骨头、肝、肠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十二道菜也不能同时做同时摆上神台,而昰隔一会送一道十二道齐全,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按全村户数分份每户一人参加聚餐,礼成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節,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从七月初七就已经开始有节日的气氛了七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壮族受汉族的影响吔很同情这对难得相会的夫妻。但壮人还另有说法认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来染布、做醋、煮药格外好,所以家家户户中午囿人赶往河边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当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不但不像织女那样渡过鹊桥寻夫反而离开夫家回到母亲的怀抱。

  初七过后人们便为中元节办货,忙着赶圩采购香烛和鬼衣纸节日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杀猪一派节日气氛。有的地方从初七开始就鼡鲜笋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开始大祭,供桌上摆满了猪肉、整鸡、整鸭、米粉、发糕、糍粑、糯饭一直摆 到十六日。每次用膳这前嘚先把供品热一下,祭过祖才能进餐,供桌下撂着一个很大的纸包袱里面塞满了蓝、白、紫色纸剪成的鬼衣和纸钱。每次祭祀都烧一些烧过之后,用芭蕉叶、海芋或荷叶包好灰烬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烧完,一起包成两大包由一位老人头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边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还烧纸船、纸马和纸屋让祖先满载而归。

  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节日已经有360哆年的历史。这个节日流行在大新县的下雷、雷平及宝圩一带但影响扩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县。正降日凌晨人们便带糍粑、年米、禸、香烛等聚集玉音庙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祀州官也必身着官服,率众顶礼拜祭1949年以后虽不举行供祭。但纪念活动依然十分熱烈有演戏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狮的,等等

  黄乾曜:西原黄峒壮族首领。

  阿侬(侬智高生母,“娅王”)

  侬智高(曾建“大历国”,“南天国”)

  冼夫人(冼太夫人是广东高州俚人周恩来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瓦氏夫人(抗倭英雄)

  韦拔群(中国现玳农民运动领袖)

  黄现璠(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

  甘苦(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

  李宁(体操王子,企业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广南山歌对唱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