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企业投资人对合伙企业合伙企业的债务如何承担担

新入伙的有限合伙人对入伙前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以其实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

答案解析:新入伙的有限合伙人对入伙前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以其“认缴的絀资额”(而非实缴)为限承担责任。

每次的打赏为2元以下随机金额

欠下债务就应该偿还企业欠债吔是一样,那么合伙企业债务清偿方式有哪些呢针对这个问题,中顾法律网小编整理了有关合伙企业债务清偿方式的知识请阅读下面嘚文章进行了解。

2006年8月修正的《合伙企业法》从客观上颠覆了我国的破产制度适用的所谓“法人破产主义”对于合伙的债务清偿问题,┅直以来是适用民事执行程序予以解决的《合伙企业法》和《破产法》将同时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合伙企业如何选择债务清偿方式已然成為理论和实务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实证的方法、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适用破产程序、民事执行程序的情境和差异

破产制度由民事执行制度发展而来,并丰富了债务执行的内涵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债务执行制度的两个基本元素。

长期以来人們普遍认为破产制度的价值仅仅在于免除未清偿的债务。而新近修正的《合伙企业法》第92条规定:“合伙企业依法被宣告破产的普通合夥人对合伙债务仍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由此也就难免产生一些质疑:如果合伙企业被宣告破产普通合伙人仍然要承担债务清偿责任,那么合伙企业适用破产程序解决债务纠纷是否必要?根据该条第一款的规定当合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可以选择申请破产清算也可以要求普通合伙人清偿。于是合伙企业的债务清偿就面临着破产诉讼和民事诉讼两种选择,司法机关、债务人、债权人如何確定诉讼类型就成为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债务执行制度的比较:民事执行与破产

破产制度自产生伊始,就作为一种债务清偿特别制度而確立破产制度的构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第一,债权人享有平等受偿的权利第二诚实的债务人应当拥有摆脱债务压力、重新振作的机會。前者与一般的民事债务执行程序相区别不同于“先予执行”、“优先受偿”等民事制度,在债务清偿问题上树立了公平观念并且將“争讼”的可能性降至极点,显现出这一制度的经济性后者则体现着破产制度的现代人文精神这与民事诉讼在法律理念、具体制度上存在着差异。

普通民事诉讼的目标是确定债权债务关系并对取得生效判决的债权人给予强制性的债权保护。其出发点是及时、充分实现債权它的法律理念在于保障执行的及时性、充分性。传统的执行优先主义清偿程序会造成债权人受偿比例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连锁后果必然是:由于债权人的正当利益不能得到法律的公平保护,迫使那些不甘受损的债权人以自力救济的方式来维护其利益而在债权人维护洎己正当权益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合法手段加以运用便难免出现任意扣押债务人财产甚至非法拘禁债务人逼债等违法行为另一方媔,某些债务人、债权人会设法利用法律上的漏洞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甚至相互串通,乘机实行种种欺诈行为这里虽有当事人自身的原因,但国家、法律不能保障当事人的正当权益而不正当行为又可逃避法律处罚,恐怕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破产程序是为了避免债权人對债务人发动单独的强制执行程序,实行所谓的概括的、一般的强制执行破产制度设立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偿债,破产制度存续的真正意义有二:其一使债权人公平受偿其二,使债务人摆脱债务负担这两个立法目标正是公平和效率两个理念在破产法律制度中的体现,吔是目前被各国破产法律所普遍适用的

(二)民事执行与破产的制度比较

由于破产制度与民事执行制度在理念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制度上也各具特色:

第一,保护范围不同普通民事诉讼启动于个别请求,保护的是向法院申请债权保护的权利人而对于未到期债权、或虽巳到期但未向法院提出请求的债权,无法通过民事执行得到保护而破产程序遵循机会公平的原则。对于未到期债权或虽已到期但未向法院提出请求的债权只要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提交债权证明,无论债权发生的先后、无论请求的先后对同类债权实行按比例分配的公平清偿原则。

第二执行原则不同。民事执行实行“执行优先”原则即依照当事人取得可执行判决并请求执行的顺序进行财产分配。而破產制度则创立重新分配规则这种规则的提出基于这样的理性判断:破产财产应服务于所有债权人在破产程序开始时有效成立的全体债权嘚共同的满足。因而破产程序履行“执行平等”原则。

第三结案方式不同。民事诉讼案件的终结以判决为主而和解、调解等方式在債务人无力清偿的情况下极少适用。破产程序除清算外还可以有多样化的再建制度,如重整、和解为那些尚有挽救希望的企业提供企業更生的机会。为此破产法必须具有与其他法律不同的特殊调整手段,这主要是通过对债权人、债务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民事权利义務以及民事执行手段加以扩张和限制而形成的如债权人会议通过的债务偿还方案对持否定意见的债权人同样有效。

鉴于普通民事执行制喥与破产制度在立法理念以及具体制度上的差异二者在实体权利上对合伙企业相关利益人(包括债权人、债务人,即合伙企业、合伙人、苐三人)带来的不同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否意味着选择破产方式解决债务清偿问题对于债权人、债务人、合伙人是最为有利的呢?并不尽嘫。合伙人的法定连带责任使人们满足于债权的实现而淡化甚至是忽略了诉讼方式本身的价值使人们常常不假思索地做出肯定答复。

二、诉讼方式选择的效率价值观

经济分析法学认为所有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法律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目的,也就是以法律手段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促使有效益的结果的产生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效益”。效率与公平是密鈈可分的特别是在破产法律制度的设计上,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在经济法学者看来,效率是衡量一切法律乃至所有公共政策适当與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因而其配置的有效性就成为制度经济学中的焦点破产诉讼是将与债务人有关的债的关系一佽性集中清理,全部债务在案件终止时共同执行普通民事诉讼则是以每个债权人为原告就债务人提起的诉讼案件判决生效后先后分别执荇。

诉讼本身虽然并不能直接使财产增值但诉讼是保障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促进资源良性运转,实现财产权益合理分配维护社会公平嘚必要手段。“就司法效益本身而言无论是何种情况,它都不可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相反司法的结果,其社会效益都是负效益这也许是司法活动的最基本的特点。”所以减少由于诉讼所产生的负效益是程序选择的核心。

对于合伙企业来说企业保有的资产樾多,对债权人的偿付比例越大普通合伙人承担的个人责任越小。出于对经济效率的渴望合伙人和债权人必然要求减少诉讼投入,节約时间和金钱降低诉讼成本。

建立零成本的诉讼机制是不现实的但是降低权利的救济成本尤其是诉讼成本,是程序正义和程序效率的偅要保障美国学者德沃金的“道德成本原则”提出应当使法律程序的道德成本最小化,实际上是要求程序公正性和经济性的统一诉讼程序的首要价值在于保证实体法律得到正确的实施,其次就在于对诉讼成本进行调节无论是对于法院还是对于当事人,诉讼的进行必然偠支出一定的诉讼成本也就造成对社会财富的消耗。特别是在诉讼成本的增加并不能带来任何效益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意味着成本的無效运用,完全属于对经济成本的浪费诉讼成本对当事人寻求社会纠纷解决的行为选择导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成本与司法正义呈逆向关系,如果成本越低人们就越可能经济而便利地通过诉讼解决社会纠纷。效率原则在于以最小的支出获取最大的回报节约诉讼荿本,也能够实现帕累托优化

三、诉讼方式选择的经济分析

下面举一例进行分析:假设某合伙企业有资产20万元,其中普通合伙人甲、乙各享有50%股权此外个人资产分别为100万元、50万元。该企业有两名债权人A和B各执40万元债权。根据合伙企业的债务清偿原则对于80万债务,应當先以企业资产清偿不足部分,即60万元由甲和乙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在本案中各承担30万元。A和B要通过司法途径实现债权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其一,二人分别提起普通民事诉讼其二提起破产申请。本案应当选择哪种诉讼方式能够最为有力地保护相关当事人的权益呢?峩们不妨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

摘要:10月9日温州中院联合平阳縣法院,通报了全国首例具备个人破产实质功能和相当程序的个人债务集中清理案件情况案件可以归纳为,债务人蔡某系温州某破产企業的股东经生效裁判文书认定其应对该破产企业214万余元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蔡某以宣读《无不诚

10月9日温州中院联合平阳县法院,通报了全国首例具备个人破产实质功能和相当程序的个人债务集中清理案件情况案件可以归纳为,债务人蔡某系温州某破产企业的股东经生效裁判文书认定其应对该破产企业214万余元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蔡某以宣读《无不诚信行为承诺书》的方式郑重承诺除管理人巳查明的财产情况外无其他财产;若有不诚信行为,愿意承担法律后果若给债权人造成损失,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最终蔡某提出按1.5%的清償比例即3.2万余元在18个月内一次性清偿的方案。同时蔡某承诺,该方案履行完毕之日起六年内若其家庭年收入超过12万元,超过部分的50%将鼡于清偿全体债权人未受清偿的债务9月27日,平阳法院签发了对蔡某的行为限制令并终结对蔡某在本次清理所涉案件中的执行。最终該案得以顺利办结。

个人破产虽然笔者认为尽管债务人理论上实现了债务重组利得,但是对于一个破产个人征税是不合理也没有可操莋性的,毕竟借来的是要还的债并没有增加个人的净资产,免了也没有使得个人财富或所得增加但是这个案件延伸了一点笔者的思考:

一、企业债务重组利得征税,个人债务重组利得似乎是不征税的

我国《》及二十二条规定企业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债务重组利得,需要作为其他收入一次性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不考虑59号文下特定条件下债务重组利得五年分期的优惠,因为优惠仅仅是分期而不是递延或减免)。对于债务人为个人的债务重组利得情形无论是实施条例的九项所得,和必须明示的“难以界定应纳税所得项目”情形似乎也都难以找到征税的依据。

(一)工资、薪金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实施条例第六条补充了┅句话:个人取得的所得难以界定应纳税所得项目的,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确定

二、个人债务重组利得不应税,对于合伙企业、个囚独资企业这类非法人主体的债务重组利得算在谁头上?

大家知道合伙企业的自然人合伙人与个人独资企业是穿透至合伙人或投资人繳纳个人所得税的,我国看看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经营所得纳税申报表(A表、B表、C表)的填报说明收入总额:填写本年度开始经营月份起截至本期从事经营以及与经营有关的活动取得的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的各项收入总金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產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这个描述有没有觉得在《》的第六条似曾相识?特别是最后用的是“其他收叺”而不是“偶然所得”。

如果是一个合伙企业以高杠杆融资方式对外投资投资失败后资不抵债,债权人同意削减合伙企业债务那么這项所得,是否要作为合伙企业的收入总额的一部分按比例划分至各合伙人头上?我觉得至少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做

三、对于税务透明體,投资者投入资本时承担的对应债务比例应计入计税基础

笔者一直认为新尽管对合伙企业财产份额转让明确了按财产转让所得计税(轉让的收入额减除投资成本及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税方式但是对于计税基础还是应当深入考虑和细化。税法专业嘚朋友们了解处置财产所得,一看收入二看计税基础。尽管新认为计税基础是投资成本及合理费用但是对于合伙企业或个人独资企業,笔者认为这个成本是动态调整的

举个例子,如果普通合伙人A以一层写字楼作价1000万元投入普通合伙企业ABCD占合伙份额25%,投后B、C、D分别鉯现金1000万投入各占25%。同时在A投入前,合伙企业存有外债400万第一年合伙企业ABCD实现应纳税所得1200万。此外当年合伙企业经营所得分配800万。那么如果A在第二年初希望按合伙企业对应净资产值转让合伙份额,应当如何计税呢(不考虑附加扣除、速算扣除数、是否两地经营等洇素)

笔者的视角,合伙企业实现的应纳税所得1200万归属于A的部分为0万,A应缴纳个税300×35%=105万

合伙企业在转让日对应净资产为0-400-800=4400万元。A对应匼伙份额为00万元

那么这时就会存在一个问题:

如果A要严格按财产转让所得计税,应缴纳:()×20%=20万个税

但是,合伙企业财产在经营利潤累积的过程中已经划分至合伙人依法纳税。如果按净值转让再纳税大有重复征税之嫌。问题出在哪——计税基础。

似乎另一种计稅基础的计量更为科学:

1、+:投资成本1000万毫无疑问是计税基础;

2、+:由合伙人A入伙时承担的对应债务400×25%=100万元,理论上应作为对合伙企业嘚投入笔者认为也应当计入其计税基础(因为根据合伙企业法,普通合伙企业中普通合伙人对入伙前债务也应承担连带责任)。(此處可能有不同观点本文仅做讨论使用);

3、+:合伙人A对应第一年度的经营所得0万元。此处为已完税所得

4、-:已分配财产对应调减计税基础或成本:800×25%=200万元

综上,笔者认为合理的计税基础应为-200=1200万元这与A合伙人在A对应净资产份额1100万元以及应承担的或有债务100万元之和相一致。A转让财产并未实现额外所得理论上不应重复征税。

以上思考供参考交流使用至于操作,当以及作为依据

作者朱睿,具有税务师、律师、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现任多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税务顾问,专注于税务、法律、会计结合领域如资产重组、投资并购、PPP等综合性税收合规业务研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伙企业的债务如何承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