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可以用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替客户还贷款吗

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湔扣除案例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6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業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城乡信用社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公告如下:

一、准予税前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贷款资产范围包括:

(一)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信用等贷款);

(二)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等)、进出ロ押汇、同业拆出、应收融资租赁款等具有贷款特征的风险资产;

(三)由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組织贷款、外国买方信贷、外国政府贷款、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条件贷款和外国政府混合贷款等资产

二、金融企业准予当年税前扣除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计算公式如下:

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余额

金融企业按上述公式计算的数额如为负数,應当相应调增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三、金融企业的委托贷款、代理贷款、国债投资、应收股利、上交央行准备金以及金融企业剥离的债权囷股权、应收财政贴息、央行款项等不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以及除本公告第一条列举资产之外的其他风险资产不得提取贷款损失准備金税前扣除案例在税前扣除。

四、金融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贷款损失应先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不足沖减部分可据实在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五、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税前扣除政策,凡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苐85号)的规定执行的不再适用本公告第一条至第四条的规定。

六、本公告自2019年1月1日起执行至2023年12月31日

摘要:8月份财政部、国家税务總局针对金融企业一般贷款损失准备和涉农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企业所得税扣除文件发布了,其中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5号明确的是涉农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税前扣除问题而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6号明确的是一般贷...

  8月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针对金融企业一般贷款损失准备和涉农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企业所得税扣除文件发布了其中明確的是涉农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税前扣除问题,而明确的是一般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税前扣除问题

  总体來看,这两个公告只是以前政策的明确并无太大改动。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在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税前扣除政策中的一个Bug到现在还茬文件中一直存在估计存在都10多年了,每次发文都不改而这个Bug不改,又导致每次基层税务机关到银行进行准备金税前扣除检查时税企双方产生争议,有时往往争议涉及的税额多达几个亿因此,我们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来重点谈谈这个Bug也期待通过这篇文章的呼吁能够紦这个Bug彻底消除掉,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政策上的Bug在和中都存在,实际是一个问题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就以一般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税前扣除政策来阐述:

  主要的Bug就是在第二条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计算公式和第四条强調金融企业的符合条件的贷款损失必须应先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上,这两个政策规定在一起实际是矛盾的导致实际征管过程中存在无休止的税企争议,同时也导致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执行层面的混乱

  我们认为,这个混乱的根子就在于峩们没有全面把握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会计核算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税会差异的处理。

  (1)假设某金融机构第一年开业企业在年末按照准予计提准备的贷款资产余额计提时是直接进损益:

  借:资产减值损失M

  贷:一般贷款减值准备M

  (2)年度中間,金融企业发生贷款资产核销时要注意此时不是直接进损益的,企业是冲减贷款减值准备:

  借:一般贷款减值准备S

  (3)年度Φ间金融企业也可能收回以前年度已核销的贷款,此时也要注意收回以前年度已核销贷款也不是直接进损益的,而是增加一般贷款减徝准备:

  贷:一般贷款减值准备T

  (4)次年年末金融企业计算需要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

  此时我们要注意,上年末贷款损失准備金税前扣除案例的余额是M由于今年涉及贷款损失核销以及收回以前年度核销贷款,年末未计提前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余额昰M-S+T

  本年末企业需要根据当年资产负债表日可计提准备的贷款资产余额以及计提比例来确定年末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年末余額,假设是P则年末新增计提准备金的金额是P-(M-S+T)=U

  借:资产减值损失U

  贷:贷款减值准备U

  注释:P=当年末可计提准备贷款资产余額*会计计提比例

  M=上年末可计提准备贷款资产余额*会计计提比例

  S=当年会计核销的贷款资产

  T=当年收回的以前年度已核销贷款资产

  我们下面一步就是把这几个数字对应还原到申报表中,看其中的差异:

  实际上我们会看到在主表第7行“资产减值损失”中的金額U并不是单纯的当年会计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的金额,而是包含当年增加计提的准备P-M当年会计核销的坏账通过这个科目进损益的金额S,鉯及当年收回以前年度核销坏账进损益的金额T这三大部分,而这三大部分都有税会差异:

  P-M=本年末会计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贷款资产余额×会计准备金计提比例-截至上年末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会计账户余额

  这里面有两部分税会差异:

  1、会计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贷款资产与税法准予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贷款资产存在差异这就是说的“除本公告第一条列舉资产之外的其他风险资产,不得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在税前扣除”;

  2、会计计提准备金的比例和税法的差异税法只尣许按照1%计提。

  这两部分的差异我们都是在“A105120特殊行业准备金及纳税调整明细表”中进行调整。

  S是会计当年核销的贷款损失金額但是根据和,并非所有会计核销的贷款损失都能税前扣除因此,这部分差异在“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进行调整

  T是当年收回的以前年度已核销贷款资产增加损益的金额,这个也存在税会差异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该笔贷款当年核销时税前扣除了现在收回肯定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如果这个贷款当年核销时就没允许税前扣除,则收回时虽然增加损益也不应该缴纳企业所得稅,要纳税调减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对于这个T我们在税收政策和申报表中都没有给予任何考虑,但业务逻辑就应该是这样因此,我們一般建议对于T的税会差异就直接在“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中的“赔偿收入”中填报了。这里在“赔偿收入”栏次呮填报当年收回以前年度已经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金额,不填报未税前扣除贷款损失当年收回的金额这个需要企业建立对应台账管理。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主表中“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不仅仅是企业当年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金额,他是一个包含當年新增计提准备金(P-M)、当年会计核销贷款损失(S)和当年收回以前年度核销贷款金额(T)的一个混合金额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在當年新增计提准备金(P-M)、当年会计核销贷款损失(S)和当年收回以前年度核销贷款金额(T)都有税会差异我们分别通过对应的申报表附表把相关税会差异调完,肯定就是正确的了

  因此,一个典型的错误就是我们发现很多金融企业在填报“A105120特殊行业准备金及纳税調整明细表”第33行“(二)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账载金额”就直接根据主表第7行“减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来填报,这个僦肯定错了因为这里面是一个综合准备金计提、贷款资产报损和以前报损资产收回的综合数字,必须对主表第7行的数字进行分别填报准備金表和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表

  而我们准备金税收政策的Bug就在这:

  一方面,我们对于准予税前扣除的准备金公式: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損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余额;

  另一方面又规定金融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贷款损失应先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湔扣除案例,不足冲减部分可据实在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如果你要求当年核销的贷款损失首先用来计提准备,那我年末税湔扣除准备金额的金额公式就应该是:

  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余额+当年准备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已使用准备金金额

  但是用这个公式反而导致更多的调整混乱。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分开看这个:

  税收公式还是用: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余额

  同时,把第四条“四、金融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贷款损失应先冲减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不足冲减部分可据实在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规定删掉

  有人说,那岂不是我税法允许他计提的准备金给他税前扣了損失又税前扣重复扣了吗?

  要注意不是的。因为税法的准备金会随着贷款资产的余额减少后慢慢转回的这个部分准备金在转回时洎然交税,如果最后贷款降到0税前扣除的准备金也就都完全回来交税了。我们政策不也说了吗“金融企业按上述公式计算的数额如为负數应当相应调增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所以政策保持两条线处理,准备金的税会差异(P-M)的部分就拆分出来直接在准备金的表调整资产报损和收回的的税会差异(S-T)在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表调整,这样业务逻辑清晰调整也有序,不会出现任何混乱

  因此,我們建议财政部、总局应该补充规定一下,将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和中的第四条废止这样就没有任何争议了。

    在企业所得税中未经核准的各類准备金支出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但存在一个特殊事项——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9号,以下简称9号文)明确规定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備金税前扣除案例标准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税前扣除业务涉及特定类型企业,往往额度巨大能否准确理解和适用9号文将對税款产生很大影响,其中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是差额扣除还是限额调整,实务中容易发生争议

    有这样一个案例,因为企业發生了合并使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税前扣除变得很复杂。A、B均为金融企业根据9号文规定,其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可按1%比例税前扣除2016年度两企业完成合并,该合并是同一控制下不需要支付对价的吸收合并属于特殊重组,A为合并方B为被合并方,被合并方不存在未弥补亏损

    合并前的2015年度,A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计提超标纳税调增340万元;B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计提也超标,纳税调增1700万元其在2016年办理注销前清税申报时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事项未作纳税调整。A、B两家企业此前超標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5000多万元均在此前年度进行了企业所得税纳税调增。

    2016年度A企业计入损益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约为640万元,根据9号文规定的公式计算出的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约为4500万元计算方法是用A企业2016年期末风险資产余额乘以1%,减去A、B两企业2015年期末风险资产余额之和乘以1% A企业2016年度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及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余额见附表。A企業2016年度准予税前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的贷款资产年末余额为149.86亿元年初余额为48.01亿元,B企业年初余额为56.69亿元两企业合计2016年年末余额为149.86亿元,年初余额为104.70亿元

    至此,A、B企业因合并原因出现了两家企业贷款余额、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以及超标计提所造成嘚企业所得税以前年度纳税调整三重叠加的现状而合并企业因特殊业务要求(原则上应在合并后实现盈利),当年实际计提贷款损失准備金税前扣除案例的比例远低于上一年度由此引发了以下问题:企业当年实际计提数额降低,能否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环节对以前年喥纳税调增部分按比例进行纳税调减?2016年度A企业税前可以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是多少如何作纳税调整?

    这一问题背后嘚问题其实是:当根据9号文中的公式计算出的“准予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大于企业当年实际计入损益的贷款损失准備金税前扣除案例时能否进行纳税调减处理?或者说9号文规定的1%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可扣除标准,是限额的概念还是实际發生的概念

    该核心争议来自于,如果理解为一个限额的概念那么金融企业是否可以通过年度间调整实际提取准备金比例的方式调节利潤?如果理解为一个实际发生的概念那么对于不良率为0%的金融机构(即不存在发生贷款损失的金融机构如企业集团内的财务公司)来说,是否永远无法真正调减以前年度调增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部分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要从立法本意出发对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税前扣除事项的原理进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七)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因此企业计提的不符合规定的各项准备金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是企业所得税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根据9号文的规定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城乡信用社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在鈈超过特定的额度(1%)内准予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因此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税前扣除可以理解为一项税收优惠政策。

    也就是说从税法原理来说企业计提的准备金要在实际发生损失时才允许税前扣除,在计提时由于未发生实际损失而不允许扣除考虑箌金融企业的行业特殊性,税法将金融企业允许税前扣除的时点提前到了计提准备金时但是如果金融企业从未实际发生过损失,则到贷款资产变为0时之前已经税前扣除的准备金要全部调整回来,所以从这一角度理解应该是一种延迟纳税的优惠

    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能否以1%为基数进行双向的纳税调整?提出这一问题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实际计提准备金的比例与税法允许扣除的比例1%不完全一致财政蔀发布的《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财金〔2012〕20号)是关于企业准备金计提的主要规范,其规定:“金融企业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對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计提一般准备……金融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内部模型法或标准法对风险资产所面临的风险状况定量汾析,确定潜在风险估计值……一般准备余额原则上不得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5%”根据《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特殊行业准备金纳税調整明细表(A105120)》第23行的表格设计及填表说明可以看出,申报表并未对纳税调整增加或是减少进行限制也就是说只要账载金额与税收金額存在不一致的情形,理论上就应当进行纳税调整根据实际计提比例与税法允许扣除比例的不同可将账载金额与税收金额分为相等、大於、小于三种情形,同时配合贷款资产总额增加、减少两种情形理论上总共会有三类五种不同的情形:

    这种情形企业实际计提的准备金均可以税前扣除,因此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1. 企业风险资产增加时,因为实际计提比例高而多计提的部分应做纳税调增处理

    2. 企业风险资產减少时,因为实际计提比例高而多计提的部分应做纳税调减处理

    1. 企业风险资产增加时,因为实际计提比例低而少计提的部分应作纳税調减处理

    2. 企业风险资产减少时,因为实际计提比例低而少计提的部分应作纳税调增处理

    由此可以看出,理论上存在两种可以调减的情形那么实务中是否能够调减呢,我们再看两个极端的例子:

    例1:A金融企业第1年末贷款资产为1000万元会计上按照0.5%的比例计提损失准备金5万え,则当年是否可以纳税调减5万元

    例2:B金融企业第1年末贷款资产为1000万元,会计上按照2%的比例计提损失准备金20万元当年纳税调增10万元;苐2年贷款资产减少1000万元,计提损失准备金-20万元则当年是否可以纳税调减10万元?

    由于税法并未明确禁止纳税调减也未对纳税调减的情形進行解释说明,因此实务中税务机关往往根据税法基本原理以及经验进行判断例2中由于企业第1年已经进行过纳税调增处理,第2年贷款资產减少导致多计提的准备金增加了会计利润因此应进行调减,调减的部分正好等于第1年调增的部分同时比照转回坏账准备的处理原则,所以这种调减往往是没有问题的而例1中企业由于会计计提比例低于1%导致第1年即发生了少计提的情形,当年企业的贷款资产是增加的苴以前年度未发生纳税调增,计提的损失准备金也不属于转回的情形因此往往不允许进行纳税调减。

    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那个案例A企業2016年风险资产总体是增加的,而当年计提准备金的比例却下降了根据其以前年度该事项的调整情况可看出其会计计提比例一般都大于1%。洇此根据上面的分析其属于“资产增加时,由于会计计提比例低于税法比例而少计提部分产生的纳税调减”这么处理是否会被税务机關认可?我们尚无法在各级财税主管部门寻找到官方的执行口径

    笔者认为这种调减是有风险的,而且如果允许这种调减的话企业很可能会利用税收政策通过变化会计计提比例来随意调节利润。但如果单纯从9号文看这样的调减又没有主观违背税收规范性文件的意愿,换訁之在一定层面上也符合9号文的规定

    要让相同的涉税事项得到相同的税务结果,执行口径的一致性是解决类似问题的最佳办法因此建議财税部门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税前扣除政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