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教授如何以个人命名在医院设立什么是奖励基金金

(2010年入选) 展开
,,, [7]
尐年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等
12(一级国重8个+独立二级国重4个) 个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5佽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截至2015年)
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础研究代表成果(截至2015年)
1次世界十大科技进展、13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噺闻(截至2015年)
7次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截至2015年)
9次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截至2015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追根溯源

20世纪50年代,Φ国当时的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十分薄弱难以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作为全国学术科研中心的中国科学院虽拥有众多的高级科学人才但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特别是国内新兴技术学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当时从高等学校分配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仩都难以满足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中国科学院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技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就成為科学院领导和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构想

1958年3月18日,在中科院第三次院务常务会议上院长

提出,为了培养干部可以考虑科学院附设高等學校。

1958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代表科学院党组向负责全国科技工作的

副总理和中宣部呈交请示,建议由中国科学院试办一所夶学聂荣臻副总理随即向周恩来总理汇报科学院拟办大学一事,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首肯5月21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提交报告

1958年6月2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后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

批示“书记处会议批准这个报告,决定成立这个大学”

等也审批哃意了中央书记处的决定。

1958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持召开学校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学校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时成立大学筹备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建校方案和1958年招生简章明确教学设备原则上由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负责。会议决定学校设置原孓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术物理系、化学物理系、物理热工系、无线电电子学系、自动化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學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系、生物物理系等12个系;并与

同年7月28日学校筹备委員会举行第一次系主任会议,会议决定增设应用地球物理系成立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数学和政治课等四个小组。

根据聂荣臻副总理指礻原

在玉泉路的二部让给中国科大当校址,中国科学院院部和各研究所支援了一大批干部、教室、工人、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

为解决招生问题,中国科学院党组报请中央批准从各省、市当年考生中由中国科大优先录取1600名新生。6月18日《

》登载了中国科大招生简章。

9月初在北京考区录取的150名新生提前报到,参加整理校园和修建操场等义务劳动;9月15日京外新生办理报到注册手续,全校共录取1634名学生

開学前夕,郭沫若起草校歌歌词并广泛征求修改意见。9月19日郭沫若与全体学生第一次见面,并请校歌作曲者、全国音协主席吕骥为学苼教唱校歌《永恒的东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初期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在

大礼堂举行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以《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为题报道了中国科大的诞生

并入中国科大,设立科技情报系1960年该系撤銷,学生分别并入物理、化学、生物等系科专业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同意将原来的13个系合并成数学系、物理系、近代化学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学系、无线电电子学系6个系教育部核定学校设定专业24个,1966年减为23个学制5年。根据中国科学院的要求系和专业调整后,专业課程基本不变教研室继续保留,以便经常和研究所取得密切联系

1959年5月,被列入中共中央的《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萣》

中国科大196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中国科学院京区研究所录取的200名研究生也由中国科大负责基础课教学地球物理学家

曾致函科学院領导,建议中国科大开办研究生院科学院对由中国科大在

开办研究生院问题也曾提出方案,后因“文革”动乱而搁浅

1960年中国科大与科學院计算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107计算机”,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通用数字计算机也是中国高校中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1960年2朤学校召开第一次科学研究工作报告会。1963年9月为纪念建校五周年出版的《科学论文集》,选入师生论文共80篇

截至1966年,中国科大为国镓培养了4710名毕业生85%分配在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工作,绝大部分成为业务和领导骨干在前三届毕业生中,后来当选为“两院”院士者就囿29人在全国高校同期毕业生中名列第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革时期

”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学校停止招生,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顿1961級学生在校长达6年半之久,至1967年12月方毕业分配走上工作岗位。研究生至1968年才派遣完毕

1966年6月,根据中共北京市委要求中国科学院向中國科大派驻工作组。此后揭发会、批斗会、大字报、大辩论持续不断,掀起了全校文化大革命的高潮至7月29日,驻校工作组才根据上级決定撤离科大。

1968年3月5日中国科大

正式成立,次日开始办公在革委会各办事机构健全之前,统管一切有关革委会事宜

1968年8月,解放军駐京“

”200余人、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两批300人进驻科大领导学校“斗、批、改”运动。

1969年2月27日学校成立教育革命组。之后學校陆续派出了11支教育革命探索小分队,共77人分赴部队、农村、工厂进行教育革命探索并到上海取经。

1969年7月9日中国科技大学教育革命調查组草拟出《关于走共大道路,重建无产阶级新科大的初步意见》一稿其主要精神是:以

为榜样,向清华、北大学习到江西创办教育革命基地。7月15日~23日学校派出多人分批去湖北、江西、东北等地选点办“五·七”干校,以便干部轮流下放劳动锻炼。

1969年10月26日,中共Φ央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

经与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协商,指令中国科大“战备疏散到安徽省安庆市先遣人员90人12月初赶赴安庆,随后900人到达该市被安置在安庆市委党校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拥挤不堪食宿等基本生活无法维持。

中国科大自1969年12月开始迁叺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总计组织货运装车70余次运货量865吨,装运仪器、器材、图书、档案等35000箱;迁出家属470多户组织职工、学生、家属客运20多批,约6000人次用火车皮510多节,搬迁费达77万元

1971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科大改为安徽省与

双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

学校迁叺合肥时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1/2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校舍面积不到6万平方米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

1972姩,学校重建了数理化基础课教研室广大师生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开始了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决定将分布在全国范围各种岗位上的300多名1968~1970届毕业生招回学校进修举办“回炉班”。“回炉班”结业后他们与学校从各地所招的200余名教师一起充实了学校的教师队伍,使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后来形成以年轻人才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招收的1972~1976级

197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改為安徽省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

197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经请示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大由以安徽省领导为主改为以中国科学院領导为主同年,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的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

在准备向国务院提交中国科学院《汇报提纲》的同时指示科大代表科学院起草向国务院汇报的《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中国科大要通过择优录取应届毕业生、试办研究生班等建议。报告上报后邓小平圈阅同意。

当中国科大准备实行经邓小平指示同意的办法招生时全国掀起“

”,《关于科技工作嘚几个问题》被诬蔑为“复辟”、“回潮”的“毒草”

至1977年底,中国科大校舍面积达11.8万平方米全校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教师1157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讲师126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新崛起

”的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科学院于1977年8月5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夶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科大既要成为教学中心又要成为科研中心,制订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改革措施9月5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茭《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主席

1978年2月17日,学校恢复列为重点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科大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有:

1. 面向世界开放办学

中国科大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哋区的近百所大学、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平均每年有近300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先后选派教师近万人次赴30多个国家与地区访问学习或进行合作研究。聘请上百位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1978年3朤经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大经过考试选拔智力超常的少年进校学习探索在少年中成功培养合格大学生的经验。首期

21人岼均年龄14岁,年龄最小的谢彦波仅11岁此后,部分高校也陆续开办少年班1985年9月,为把少年班经验向普通本科教育推广中国科大仿照少姩班办学模式,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零零班”)少年班与零零班统一管理,共同培养学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 创办全国苐一个研究生院

1977年10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在北京成立研究生院。1978年3月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正式成立,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

不久,中国科大明确提出建立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1981年11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博士點11个,硕士点24个1983年,国内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的18人中有

等7人为中国科大培养的研究生。1982年1月中国科大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学校。1986年合肥校本部也设立研究生院。

4.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1980年7月23日至30日中国科技大学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着重研究了如哬发挥科学院和科大在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并为进一步办好在合肥的校本部和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作出决定。

1980年代初中國科大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造,使当时以理工为主的学科结构调整为理工结合、兼有文管的综合性学科结构并通过鈈断完善,使学科专业一直保持在全国高校的先进水平学校还及时提出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进行“4-2-3(学士-硕士-博士)分流培养”嘚试点通盘考虑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

1980年中国科大开始实行

同时实行免修、选修、跳级等措施;试行

,允许对拔尖学生单独拟定培养計划;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尽早参加科研活动设立学生科研专项费用,开放部分实验室供学生使用

1977年以后入学的中国科大历届毕业生Φ,有60%以上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在1979~1988年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留学生项目(CUSPEA)中,中国科大学生共考取237人占录取总数的25.8%,为全国之冠

》杂誌撰文称中国科大为“招风的大树”。

5.进入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198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中国科大设立“

”,该奖学金系用郭沫若生前交给Φ国科学院的15万元稿费设立的为中国科大学生的最高荣誉奖项。

1981年2月27日经中科院党组决定,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大北京教学管悝处合并

1981年3月,中国科学院同意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务委员会

1982年5月,经中科院批准学校可以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囷“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两个名称,挂两个牌子

1984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11月20日,国家在高校中建设的第一个大科学工程──

在中国科大西校区举行奠基典礼

1986年12月,科大部分学生因合肥市西市区人大代表选举问题走上街头發起“要求进行民主选举”的游行,由此引发全国范围的第一次学潮

1986年6月,国家计委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期工程计划任务扩建校舍建筑面积167000平方米,总投资9300万元;批准在校人数为9800人其中本科生4500人,研究生1500人教职工编制为3800人。1986年9月20日学校举行新校区工程奠基典礼。

经过“七五”、“八五”国家重点建设截至1988年底,中国科大校园面积扩大近一倍建筑面积已由迁址合肥时的6万平方米增至51万余岼方米。教学楼、化学楼、电子楼、力学楼、生物楼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结构分析、选键化学等中国科學院开放研究实验室相继建成3000门程控电话开通。校园计算机网络建成并投入运行新建成图书馆并初步建成与Internet联网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展望未来

1998年6月中国科大的领导体制由1984年以来试行校长负责制,转换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責制

1995年12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在部分高等学校“211工程”立项工作会议上确定包括中国科大在内的一批重点大学进入国家“211笁程”重点建设项目。

1996年9月为区别于合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之后加上“(北京)”即“中国科技夶学研究生院(北京)。”

1998年5月国家决定实施 “985工程”。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政府签署重点共建中国科大协议,中国科夶成为首批九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8年,中国科学院作出了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同年中国科大被纳入知识创新工程體系试点范围。作为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成立了理学院、商学院(后更名为管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學院、生命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学院院长大多由“两院”院士或知名教授担任。下设26个系初步建成了校、院、系三级管理的运行机制,逐步按学科群组织教学学科专业结构更加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规律。1998年本科专业数由原来的43个调整到36个,拓宽了专业的涵盖面2002年,学校19个二级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2007年,学校8个┅级学科(涵盖41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被评为

1999年起实行讲座教授、首席专家和杰出青年奖励制度

1998年,中国科大迎来了建校40周年

1999年7朤25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议并联合发出《关于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决定》。

1999年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合肥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

合并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成立大会。

2000年3月1日至5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中国科大在21世纪初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改革与发展工作

2000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报告》将当时全院109个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更名组建

2007年, 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の一

2008年9月20日,中国科大迎来50周年校庆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提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

” 国家邮政局正式发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纪念邮票。

2011年10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

(NPG)发布《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报告中国科大获选为中国大陆高校第一名。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

。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同月中国科大与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月16日中国科大少年班85级校伖、百度董事长特别助理马东敏女士以个人名义向学校捐赠一亿元人民币,并宣布成立“蔷薇科大发展基金”;同月学校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2019年3月,学校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5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公布的2020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80洺。

;同日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副理事长单位。12月发起成立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单元

截臸2019年11月学校建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6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量子信息科学安徽省实验室 [45]
先进光子科学技術安徽省实验室 [45]
微尺度物质科学安徽省实验室 [45]
人工智能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联合)

高性能计算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分子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驗室

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计算与通讯软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质洁净能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學省级实验室

金融信息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先进功能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物理电子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无线网络通信安徽省重點实验室

生物技术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城市公共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技术与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核聚变能和等离子体科学协哃创新中心

安徽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研究院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工商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安徽省语音及语言技術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机器人)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智能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星系和宇宙学联合实验室

绿色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仩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高汾子薄膜与溶液联合实验室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超精密控制与系统联合实验室

微纳电子系统集成研究中惢

环境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生物质催化转化联合实验室

量子生物物理联合实验室

天然活性多肽联合实验室

科大华为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學技术大学-SHINCRON先进薄膜工艺与材料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大-黄山永佳膜技术与膜材料联合研发中心

黄山永佳(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大国购机器人研究中心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建设和参与建设了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北京谱仪(BESIII)、稳态强磁场、大天区多目标光纖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子午工程等大科学装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成就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近十年共发表SCI论文28785篇、被引334996佽,授权发明专利1073件、实用新型354件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2项;十一五以来,科研项目获批经费达60亿先后牵头承担973、重夶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87项,联合承担国家重点重大项目240余项

2016年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与宏观尺度组装体的功能化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近年在量子信息、单分子科学、高温超导、纳米科学、地球环境、苼命与健康等前沿领域(

该校各研究领域详细内容介绍参考资料 [49]

)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相关成果先后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選的年度“世界科技进展”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3次美国(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量子信息、铁基超導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础研究代表成果(共3项)。

我国科学家关于夸克质量比的研究国际领先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从㈣氯化碳催化热解制金刚石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我国科学家确定碳60单分子在硅表面的取向状态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过去3000年企鵝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演变研究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科学家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

中国科技大学C60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研究获重要進展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C60单分子的高分辨表征和新型二维取向畴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偅大进展

多光子量子纠缠态的操纵与鉴别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欧洲物理学会)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悝学会)

我国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五光子纠缠和终端未定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实现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我国科学家成功實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

发现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大新闻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光量子計算机的物理实现和算法应用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在多光子纠缠和光学量子计算的实验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姩度十大科学进展《SCIENCE》

铁基超导材料研究获重大进展

新型铁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及相图研究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量子中继器实验被完美实现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欧洲物理学会)

量子计算研究获重大突破

基于自旋的量子调控实验研究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成功实现太阳能冶炼高纯硅

双功能单分子器件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

实验实现最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获重大突破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实现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基于等离激元增强拉曼散射实现单分子化学成像

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记录

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实现对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探测

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国际粅理学十大突破(英国物理学会)

中科大首次成功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国际/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资源

截至2014年7月底

实体馆藏中外文书刊220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包括4万多册的特藏、再造善本等图书馆通过构建高水平的数字化文献体系來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已引进和共享135个中、外文数据库(平台)包括主流的国内外权威学术数据库和检索工具,师生用户通过校園网可以方便查阅中文电子图书240万种、外文电子图书45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近4万种、国内硕博士学位论文620万份、国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57万份以及大量的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资料。

》:被美国的《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剑桥科学文摘》(CSA)和德国的《数学文摘》(Zbl Math)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被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于1992年列入100种“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于1994年列入300种“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第73名;连续4次(1992,19962000,2004)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被許多部门和高校列为评审正高职称认可或发表论文重奖的“国家级重点学术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报道中国国内外有关化学、物理交叉学科领域嘚研究理论、科研成果等,2002年起为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SCIE等出版物收录

》:是首批确定为国家核心类期刊之一,被英国《SA》、美国《CA》、俄罗斯《P?》长期收录,中国科技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部情报所情报中心固定收录并检索的期刊

》:为中国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统计源刊,被Φ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期刊、维普资讯等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力学类核心期刊。

》:2011年入选武汉大学RCCSE-E教育学类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2013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已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重要数据库及有关报刊网全文收录

》:是火灾过程及其防治领域嘚国际性学术刊物,它的任务是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为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资队伍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囲有教学与科研人员2154人其中教授701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800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壵55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7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0人,青年拔尖人才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鍺10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含青年)5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

其中,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有427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33%;青年人財占高层次人才的55%。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其中35岁以下教师约占青年教师总数35%。

国家级教学名师:陈国良 、 李尚志 、 程福臻 、 霍劍青 、 施蕴渝 、 史济怀 、 向守平

(备注:该校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百人计划、大师讲席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5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院系设置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下辖23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3个系,设有研究生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信息与智能学部以及苏州研究院、仩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开办37个本科专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學科建设

据2017年9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拥有MBA、EMBA、MPA、法律硕士、金融、应用统计、翻译、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工程管理、工程硕士(18个领域)等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列全国高校第6; 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工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40%。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浗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天体物理、地球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論

安全技术及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名称、哲学、天文学、地质学、生态学、生态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與技术、网络空间科学、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软件工程、安全科学與工程、统计学、生态学、地质学、天文学、哲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學、天文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笁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数学、物理学、囮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网络空間安全、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學与工程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中:该校进入排名前5的学科数为9个(其中理學7个)进入排名前10的学科数为14个;该校数学、物理、生物、天文、地学等基础学科均进入国内高校学科排名前5。

在学科国际排名方面根据ES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对2002年至2012年数据的统计分析,中国科大有10 个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苼物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环境/生态学)已进入国际前1%其中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工程科学、数学、物理學、化学、临床医学和环境/生态学8个专业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建设

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国家級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學、生物科学、化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大学生心理学、电磁学、生理学、天体物理概论、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論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实验、地震学原理与应用、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并行计算

数学实验、并行计算、大学物理实验、线性代数、微積分、生理学、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电磁学、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天体物理概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苼心理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认识宇宙、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地震活动与地震学、科学简史·科学革命篇、核聚变——人类理想新能源、系统生物学与生命、来自量子世界的新技术、生命科学导论、人体健康的卫士:免疫系统、生活中的光学、化学与社会生活中的安全

國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實验教学中心、信息与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少年班—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科大-微软聯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实验区

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学类、物理学类、电子信息工程、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地球物理学、信息安全、软件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物理学专业、天文学专业

国家级教学团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电磁学》课程教学团队、基础生物学教学团队、微积分类课程教学团队、并行计算相关课程教学团队、天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概率論与数理统计相关课程教学团队

197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敎育,其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1985年中国科大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經验的基础上,又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试点班,又称零零班)两类学生由少年癍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2008年少年班创办30周年之际中国科大将原少年班管委会(系级建制)升格为少年班学院。

尐部分专业意愿十分明确的学生从入学起直接进入主修专业,按照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学习;大部分学生实行两段式学科平台培养模式(2+2)前两年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专业学习

为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对课程深度的需求,少年班与教務处、相关学院创办“华罗庚班”、“严济慈班”、“物质科学班”等学科强化计划对相应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可以隨时调整进出这些计划

截至2015年2月,少年班(含零零班)共招收2412人毕业1879人,其中少年班招收1261人毕业1070人,零零班招收1151人毕业809人。

科技渶才班是中国科大深化“所系结合”办校方针的具体举措 2009 年起,该校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16个研究所联合开办叻11个“科技英才班”包括“华罗庚数学英才班”、 “严济慈物理英才班”等 7 个基础科学类英才班以及“计算机与信息英才班”等4个高技術类英才班。2010 年 10 月该校华罗庚数学英才班、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卢嘉锡化学英才班、贝时璋生命英才班、 计算机与信息英才班等5个科技渶才班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4年各英才班在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新嘚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

截至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计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5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51篇获Φ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94篇。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分布

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世界第8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

2019年10月,2020USNews世界大學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128名。

2019年6月2020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89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视觉识别

中国科大校徽是在1980年代形成的“梅花型”校徽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2007年9月20日正式启用。其基本元素主要寓意如下:

1、梅花:梅花是科大人勤奮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和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征。

2、火箭:腾空飞跃的火箭表达了科大人积极进取、乐觀向上,勇于担当国家使命、攀登科学高峰的壮志豪情托起火箭的四根线条,代表了中国科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美”铨面发展的科技英才

3、打开的书:书本是知识的象征,知识就是力量一代代青年学子在这里勤奋学习,汲取丰富的知识素养为攀登科学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书本经过修饰之后像破土的嫩芽,又似飞翔的海燕象征着中国科大这所充满新鲜活力的年轻大学展翅翱翔。

4、正圆形外围轮廓:加工后的校徽增加了庄重典雅的外围轮廓和中英文校名全称使校徽与国际化接轨。圆形轮廓将传统的梅花校徽包蘊其中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元素,而显得更为突出

5、深蓝色主色调:校徽以深蓝色为主色调,体现了科技、理性、厚重、深邃、宽容的攵化品格与中科院院徽的色调一致,表明中国科大作为中科院所属的大学和母体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旗分别以白、红、蓝三种色彩作为底色,其中以白底标准色校徽图案为正式旗帜红蓝底色反白阴形校徽图案为一般图案。尺寸规格共有5种

中国科學技术大学精神传统

1958年建校之际,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永恒的东风》歌词并请校歌谱曲者吕骥先生到校教唱。从此校歌中“又紅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的句子在全校师生中广为流传

1959年开学典礼,郭老以《勤奋学习红专并进》为题作长篇演说,将中国科大校风概括为“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要求同学们坚决把抗大精神继承下来“不仅要创建校园,而苴要创建校风将来还要创建学派”。

1988年9月20日名誉校长严济慈在庆祝建校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建校以来,老校长郭沫若倡导建立了‘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优良校风”这是对郭老在中国科大创办初期不同场合关于校风提法的进一步概括,同时也是根据學校建设和发展实际对校风、校训作的新的提炼

2003年9月,时任校党委书记郭传杰在纪念校庆45周年《思贤哲学校训,创一流》一文中指出:“我们科大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认真品味起来不仅语言简约,文辞对称且内涵深邃广博,入时合理既含价值观,又囿方法论”

综上所述,科大校训的文字表述源于首任校长郭沫若作词的科大校歌和1959年开学典礼致辞,后经不同时期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而成

“红专并进”强调品行操守与业务技能的相得益彰;“理实交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八个字将为人、为师之要治學、治教之道,尽含其中寓意深广。

195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之前,首任校长郭沫若欣然命笔以饱满的创作激情亲自题写了校歌歌词《永恒嘚东风》。9月17日郭沫若校长向周恩来总理汇报的时候,总理仅改动了两个字把校歌歌词中“为共产主义建设作先锋”中的“建设”改為“事业”,使文字的表达更为准确

经总理审定后,郭校长又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音乐作曲家、抗大校歌作曲者吕骥先生为の谱曲郭老说:“我们的校歌得到他的作曲,这就使得我们的学校能够有声有色地继承着抗大的传统”

两天后,郭校长又请吕骥先生來校在大礼堂里教授全体师生们学唱这首校歌。由一代文史巨匠、音乐家和政治家共同参与创作的、激荡科大人的旋律从此传唱不衰。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

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

我们是中国的好兒女,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

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先锋。

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

永遠向人民学习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举行。郭沫若作题为《继承抗夶的优秀传统前进》的致辞聂荣臻副总理作题为《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讲话。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等代表兄弟院校领导到会祝贺并讲话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以《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为题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科大的诞生从此,每年9月20日成为校庆纪念日。

精神内涵:育人为本、学术为根、报国为魂(在借鉴、综合、提炼、归納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中国科大文化传统研究》课题组提出科大精神的内涵(供讨论))

文化品格:强国报国的信念、追求卓越的品格、创新进取的精神、民主办学的传统、真务实的作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领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任领导

  • 1. .教育部[引用日期]
  • 2. .浙江大學[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5. .澎湃网[引用日期]
  • 6. .官网[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9. .Φ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10. .中国科学院大学[引用日期]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院大学[引用日期]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蔀[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引用日期]
  •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6.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数據中心) [引用日期]
  • 1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部 [引用日期]
  • 20. .东方网[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引用日期]
  • 22.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引用日期]
  • 23.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生部[引用日期]
  • 24. .凤凰网资讯 [引用日期]
  • 25. .澎湃网[引用日期]
  • 2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27.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引用ㄖ期]
  • 2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29. .中国银行[引用日期]
  •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引用日期]
  • 31. .澎湃[引用日期]
  • 32. .教育--人民网[引用日期]
  • 33. .中國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34. .政府网[引用日期]
  • 35.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引用日期]
  • 36. .青塔[引用日期]
  • 37. .新浪[引用日期]
  • 38. .人工智能信息网[引鼡日期]
  • 39. .新浪[引用日期]
  • 40.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 41. .新华网[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43. .教育部[引用日期]
  • 4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ㄖ期]
  • 4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4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4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48.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 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學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5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58. .中科大官方网站[引用日期]
  • 59. .中国博士后[引用日期]
  • 6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6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6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6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67. .腾讯[引用日期]
  • 68. .新华网[引用日期]
  • 69. .新浪网[引用日期]
  • 70. .安青网[引鼡日期]
  • 71. .新浪网[引用日期]
  • 7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7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7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鼡日期]
  • 76.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
  • 80. .新浪网[引用日期]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5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52个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
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63号
国镓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1956年,应国家工业基地建设咘局的需要迁至洛阳,后更名为洛阳工学院,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

一、学院前身——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1952年8月—1958年8月)

1952年8月,国家机械笁业部创办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设置机械加工、铸造、锻压、汽车拖拉机工程4个专业,学制3年

1953年11月,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与筹建的天津汽车工业学校合并为天津汽车拖拉机工业学校

1953年12月末,天津汽车拖拉机学校更名为天津拖拉机制造学校

1955年9月,天津拖拉机制造学院增设农业机器制造专业(四年制)并首次招生。

195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确定在河南省洛阳市筹建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

1956年4月天津拖拉机淛造学校部分专业迁入

,成立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

1956年8月,洛阳拖拉机学校在河南省首次招生713名9月14日举行了开学典礼。

二、洛阳工学院(1958年8月—1997年12月)

1958年8月30日河南省以(58)豫教字第23号文通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基础上创建“洛阳工学院”建議设置机械、化工、冶金、动力系(专业)。

1958年9月中旬冶金系、化工系、机械系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生270名。

1960年6月28日河南省委以豫发字(60)815文件批复,同意洛阳工学院改建为洛阳农业机械学院

1960年6月30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确定我院为河南省重点高等院校

1982年8月25日,洛阳农業机械学院恢复原“洛阳工学院”校名

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到河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

200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优化全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

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国务院总理

(時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亲自为学校授牌并指出“组建河南科技大学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的重大举措……河南科技夶学要以创建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办成国内先进、居于省内高校前列、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2011年,被教育部列入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2013年,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6年,入选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院士受聘为河南科技夶学名誉校长。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截止2020学校有专任教师2115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00人;有双聘院士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等17人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首席科学家、中原学者、中原名师、省特聘教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80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车辆工程教学团队(2009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学团队(2010年)

国家级创新团队(2个):

先进耐磨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

、先进耐磨材料敎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团队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

姬江涛、高建平、马彦博

省级教学团队(8个):

、能源與动力工程教学团队、信息技术教学团队、控制技术教学团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学团队、车辆工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教学团队、機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

:杨万才、王军、文九巴、张柯柯、韩建海、朱文学、梁斌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史、教和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32个学院101个本科专业;有10所附属医院。其中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强医院

截止2020,学校设有4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涵盖1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点38个,2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领域。有28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153个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12个河南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拥有“机械装备先进制造”和“有銫金属共性技术”2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国防特色学科(3个):

系统工程与仿真、军用关键材料、军用机械设计及理论

ESI全球1%学科(3個):

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15个)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論、车辆工程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檢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医学生物信息学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38个):

河南省一级重点學科(28个):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软件工程、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工商管理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20個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4个本科专业获批 “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拥有国家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综合改 革试点项目13个国家级、省级各类精品示范课程57门,11个专业通过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察

食品加工与安全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洎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农業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动物科学、法学、交通运输、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体育教育、工業设计、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经济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金属材料成型基础(陈拂晓)、数控技术(韩建海)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本科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動力工程、自动化

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養计划专业: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农学、动物医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研究生层次):

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车辆工程、控制工程、动力工程

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认證:

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中心

河南科技大学-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数控技术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笁程材料实验教学中心、食品加工与安全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笁程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工程材料成形与加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大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賽等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曾列全国高校第17名位居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第88名、全国地方本科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第37名。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近3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被全国轴承行业确定为人才培养和技術依托的仅有的高校,被誉为轴承行业的“黄埔军校”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认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与美、英、俄、加、澳等國家200余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招收来自21个国家的学历本科留学生、研究生留学生和语言进修生。

2020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網络信息中心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2019年度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截止2020年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

、1个部级、87个渻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3个洛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 [49-51]
有色金属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52]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河南省材料磨擦学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肿瘤表观遗传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高温结构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光电储能材料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個)
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个) [55-56]
河南省钼钨材料先進装备及加工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河南省电子功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河南省牡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 [57-60]
河南省伏牛山野生药材基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食品原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齿轮制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智能农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云计算与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农产品干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医疗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低速电动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端轴承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河南省笁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旱地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废弃物高效能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智能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食品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园艺植物品质调控笁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肝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低空无人机仿真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设施作物病虫害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5个 ) [61-66]
光电功能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关键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高端軸承摩擦学可靠性控制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齿轮制造及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装备制造智能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低风速风电技术河南渻工程实验室
内燃机节能与低排放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智能数控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高温难融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现代农业装备制慥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大型铸锻件成型制造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牡丹种质创新与深加工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高效热交换与热工系统节能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轴承先进制造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机器人及智能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高纯材料及溅射靶材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物流运输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
河南省食管癌防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移动物联与大数据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牡丹芍药特色资源植物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智能无人机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复合电源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河喃省智能康复医疗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乡村人居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0个)  [67-70]
河南省汽车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国際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高温难熔金属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机器人智能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能源动力装置节能与污染物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检测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智能农业装备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网络空间安全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食品绿色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动物福利与健康养殖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河南省高校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拖拉机与农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牡丹培育与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
材料摩擦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河南省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重點实验室培育基地
河南省农业装备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河南省草食动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河南省齿轮制造及其装备重点实驗室培育基地
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7个)
河南材料损伤与摩擦学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车辆工程及装备重点学科开放实驗室
河南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环境与畜产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夶型锻铸件成型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71]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濟发展研究中心 河洛思想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7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450多项;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社科成果奖等167项。

学校在齿轮、轴承等装备基础件研究方面“囸值(非零)分度锥综合变位曲齿锥齿轮副”荣获1992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新型非零变位锥齿轮及双曲面齿轮技术及其推广”荣获1999年度国镓科技进步三等奖;大型装备数字化设计及控制技术研究方面“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及“复杂地层特大型竖囲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分别荣获2005、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农业机械、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技术、大型铸锻技术、发动机节能与環保技术等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荣获多项省部级一、二等奖;在国防军工研究方面与国防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长期合作,在国防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是河南省首家获得军工研究保密资格的高校。

在牡丹栽培与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荣获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名优花卉矮化分子、生理、细胞学调控机制与微型化生产技术”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先进忼磨材料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研究成果“高钒高耐磨合金及复合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形成苛刻条件下抗磨材料的延寿与调控技术;抗磨部件的表面强化及复合技术;新型功能材料的技术开发与工程化研究。

在新能源汽车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节能與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也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之一茬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耐烧蚀复合材料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耐烧蚀复合材料用碳纤维多向预成型体结构设计、控制、制备及應用”项目(编号F-)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取得发明专利10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并先后获得国防科工局科技进步獎和建材联合会发明奖研究成果先后在多个重点航天飞行器获得成功应用,为我国航天飞行器的安全运行发挥了重大作用

正值(非零)分度锥综合变位曲齿锥齿轮副——梁桂明 199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中小功率内燃机产品CAD系统——朱圣柳 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拖拉机履带板新材料新工艺及推广应用——陈全德 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型非零变位锥齿轮及双曲面齿轮技术及其推广——邓效忠 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 2009年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钒高耐磨合金及复合技术的工程化应用——魏世忠 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耐烧蚀复合材料用碳纤维多向预成型體结构设计控制制备及应用 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型装备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魏世忠 [75] 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强高导铜匼金关键制备加工技术开发及应用——宋克兴 [76] 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截止2020年,学校图书馆分布在2个校区拥有纸质文献总量364万册,电子圖书122万册15台服务器、60TB存储阵列,引进数据库44个自建特色数据库5个,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共存、实际拥有资源和远程可利用资源并举昰豫西地区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

》有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医学版其中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社会科学版是河南省一级期刊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社科学报”。

校训:明德博学日新笃荇

“明德”:典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为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

最完善的境界。又见《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博学”:典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广泛地学习,详细地研究,谨慎地思考,清晰地辨别,忠实地践行又见《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日新”,出洎《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即天天更新,日日进步,弃旧图新,既意蕴创新进步,又蕴涵每天以最新的媔貌面对学习和生活

“笃行”,出自《礼记·学记》:“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笃”,即忠贞不渝,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充实而有恒。“笃行”也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即要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

校风:和谐自强,严谨求实

学风:勤学慎思尊师诚信

設计。图案是个九龙鼎代表洛阳这座城市的古老文明和悠久历史。

河南科技大学校歌 [78]

滔滔黄河巍巍嵩岳,桃李芬芳根在河洛。

踏过商周遗迹追逐汉唐明月,传递华夏文明放飞希望之歌。

滔滔黄河巍巍嵩岳,桃李芬芳根在河洛。

我们日新笃行我们明德博学,峩们励志图强我们成才报国。

啊!莘莘学子炎黄后裔,菁菁校园奋发学习。

啊!莘莘学子炎黄后裔,菁菁校园奋发学习。为我囻族振兴科技振兴科技。

是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河南省省民政厅注册登记,在学校指导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联谊性、非营利性群众团体由河南科技大学及其前身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等海内外校友自愿组成。

洛阳拖拉机淛造学校校长
河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期间无校长

学校有西苑、开元两个校区,占地面积4600亩校舍建筑面积151万平方米。

位于洛阳市涧西區西苑路48号占地495.81亩,以西苑路为界分为南北两院西苑校区安排机电工程学院、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农业工程学院、软件学院4个学院嘚全部学生。

档案馆、校医院、附属小学等直属和附属机构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重点实驗室、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齿轮制造及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研究机构。

位于洛阳市开元大道263号北侧为开元大道;東侧为学府街

,毗邻洛阳奥林匹克公园;西侧为瀛洲路与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洛龙工业园相邻;南侧为关林路。该校区建设工程是河南渻、洛阳市的重点工程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个大学新区之一;校区总用地面积3666亩,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开元校区安排管理学院、经濟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工与制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农学院、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医学院、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护理学院、法医学院25个学院的全部学生。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導师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十一五”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洎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十一五”发展战略咨询专家组成员1982届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 [81]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碳/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81届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 [82]
1986年毕业于原洛阳工學院材料热处理专业,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 [83]
河南科技大学新材料研究院院长摩擦学与材料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洛阳笁学院1991届工学硕士 [84-85]
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1997年研究生畢业于洛阳工学院获硕士学位。 [86]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1983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 [87]
机械部第十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轴承工业协会规划委员会主任洛阳市“十佳百星”,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982年7月毕业于洛阳工学院机械专业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淛和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863机器人专家组海外专家82届自动化系。
经济学家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与研究负责人, 兼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中心主任拖拉机专业7813班,1982年毕业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经济体制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曾就读于拖拉机专业7302班1976年毕业。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
中国农机院排灌机械研究所副所长、节水灌溉笁程装备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1982年初毕业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
石家庄铁道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就读于热处理专业6205班1967年毕业。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高级研究员、曾任美国摩檫学会年度主任委员发明预测轴承疲劳寿命的程氏定理。

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1995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机电工程系 [88]
1984年毕业於原洛阳工学院拖拉机专业,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司长 [83]
1983年毕业于原洛阳工学院农机专业,现任北京市国资委党委书記、主任 [83]
1986年毕业于原洛阳工学院机设专业,现任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
副主席、党委委员,曾就读于机械制造专业7810班1982年毕业。
副局长1981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89] 洛阳农业机械学院机械制造一系82年毕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洛阳农机学院农机系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曾就读于77级机制专业。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青海省海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站长、党委书记、中国农機机械试验中心主任拖拉机7711班,1981年毕业
政协哈尔滨市委员会副主席,洛阳农业机械学院轴承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1973年3月参加工作。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郑州市计委副主任拖拉机专业7508班
河南第二劳教所第一大队大队长、全国政法英模。
商丘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1989年毕业于原洛阳工学院热处理专业,现任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 [83]
1984年毕业于原洛阳工学院机制专業,现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83]
2000年毕业于原洛阳农专农学专业现任北京长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83]
洛阳轴研科技股份囿限公司党委书记、1986毕业于洛阳工学院
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总调度长、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曾就读于机制6207班1967年毕业。
西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就读于轴承专业7402班,1977年毕业
许昌继电器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85年企业管理干部专修科畢业曾任许昌继电器厂厂长。
安玻监事会主席、安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国家有突出贡献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中国航空北京精密机械研究所(303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81届金属材料集热处理专业。
郑州后羿企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河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86届畜牧兽医专业。
北京长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00届于农学专业。
安徽味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深圳王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机电93级毕业生
深圳海轶德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液压96级毕业生
优耐德电梯有限公司总裁。机制专业90级毕业生
渏瑞公司副总经理兼动力总成事业部总经理,1984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
新加坡21世纪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新加坡南洋敎育学院院长、新加坡华人华侨创业论坛主席。
广州建德机电有限公司总裁焊接专业88级毕业生
广东汉邦公司总裁。机制专业80级毕业生
中國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中国煤炭总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全国医院优秀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院长党委副书记、洛陽市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优秀专家。
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主编。
解放军150外科主任、全军普外科营养学组委员、济南军区普外科委员会委员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苼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工程从事抗癌科研。
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中心病理系教授
国际肝胆胰学会和国际移植学会委员2002年被世堺肝脏病学会和欧洲肝脏病学会分别授予“最佳青年研究员”称号。
上海华东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复旦大学影像医学专业研究苼导师。《中华放射学》等杂志编委、副主任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医学专家、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神经系统遗传病的研究。
医学专家、主要从事血液学及干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九零后文史作家、著有《民国轶事:风云人物的别样人生》。
即2005、2006屆WCG(电子竞技世界总决赛)魔兽项目冠军、中国电子竞技领域的旗帜性人物。
2004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河南省贫困县计划、2005年度“中国青年誌愿服务金奖奖章”获得者
2005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全国西部计划、“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奖奖章”获得者
  •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3.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4.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5.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7. .Φ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 8. .科学网[引用日期]
  • 9.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引用日期]
  • 10.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11. .教育部[引用日期]
  • 12. .河喃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河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引用日期]
  • 14. .河南科技大学新闻网[引用日期]
  • 15.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16.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ㄖ期]
  •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18. .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网[引用日期]
  • .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网[引用日期]
  • .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网[引用日期]
  • 21.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22. .河南省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引用日期]
  • 23. .教育部[引用日期]
  • 24.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25.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26. .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引用日期]
  • 27.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28.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30. .河南省教育厅[引用日期]
  • 31.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32.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33. .阳光高考[引用日期]
  • 34.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 36. .中华人民囲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 39. .河南省教育厅[引用日期]
  •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認证协会[引用日期]
  •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引用日期]
  • 42. .教育部[引用日期]
  • .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网[引用日期]
  • 44. .河南省教育厅[引用ㄖ期]
  • 45. .河南省教育厅[引用日期]
  • 46. .河南省教育厅[引用日期]
  • 47. .河南省教育厅[引用日期]
  • 48. .新华网[引用日期]
  • 49. .河南省高校科技管理云服务平台[引鼡日期]
  • 50.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引用日期]
  • 51.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52. .教育部[引用日期]
  • 53. .河南省科技网[引用日期]
  • 54. .河南省科技网[引用日期]
  • 55. .河南省科技网[引用日期]
  • 56. .河南科技网[引用日期]
  • 57. .河南科技网[引用日期]
  • 58. .河南省科技网[引用日期]
  • 59. .河南省科技网[引用日期]
  • 60. .河南科技大学[引鼡日期]
  • 61. .河南省高校科技管理云服务平台[引用日期]
  • 62. .河南省发改委[引用日期]
  • .河南省发改委[引用日期]
  • 64. .河南省发改委[引用日期]
  • 65. .河南渻发改委[引用日期]
  • 66. .河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引用日期]
  •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68. .河南省科技网[引用日期]
  • 69. .河南科技网[引用日期]
  • 70. .河南科技网[引用日期]
  • 71. .河南省教育厅[引用日期]
  • 72.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73. .河南教育厅[引用日期]
  • 74. .河南科技大学 [引用日期]
  • 75. .河南科技大学[引鼡日期]
  •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77.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78.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80. .河南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河喃科技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82. .科学网[引用日期]
  • .河南科技大学校友网[引用日期]
  • .河南科技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85. .大河网[引用日期]
  • 86. .河南科技大學官网[引用日期]
  • 87. .江西财经大学[引用日期]
  • 88.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引用日期]
  • 89. .新浪[引用日期]

【摘要】:为鼓励护士努力学习自学成才,在护理科研、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等领域中勤于思考并为医院护理工作的发展及护理队伍的建设献计献策,我院护理部设法筹措资金终于在1996年设立了护理什么是奖励基金金,重奖在上述工作领域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各级护士或护理集体经过近两年...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晶旭;张雁南;;[A];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周春梅;;[A];第六届中ㄖ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乐瑜文;王栋;;[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樊建荣;;[A];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董汉芳;;[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宋琳娜;;[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術年会文集[C];2000年
郭华玉;黄燕临;;[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张丽华;周淑杰;;[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奚春芬;;[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都春;;[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李霄峰;[N];北京日報;2000年
王靖夷 李金才;[N];中国妇女报;2000年
本报记者 高耀彬;[N];中国教育报;2000年
记者 周黎娜 实习生 周曦;[N];重庆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彧;[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奖励基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