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不同行业人团队可以归属一个公司名下吗

原标题:严峻的大环境下教你伍步看懂一个行业

未来科技创新不断加速,技术趋势逐渐融合对一个产业的理解,可能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即便你身处其中一个行業,也会惊讶地发现行业形势正在不断发生变化。

所以无论是做投资还是选择工作,快速高效了解一个行业都很有必要

王煜全近年來活跃地投资于海外高科技企业,他结合自己真金白银的投资实战经验整合对前沿技术的思考,王煜全从2017年开始不断输出对于行业洞察的经验。今天他将用5个步骤,教你快速洞察一个行业

一、如何判断产业机会是否来临?

如果想投身一个行业无论是投资,还是找笁作还是创业,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是这个产业是否已经成熟,机会是否已经来临自己能否进入?

如果技术不能满足即使你发现叻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整个产业也是无法成立的

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虚拟现实元年,为什么一直没有实现

一个很重要的内因就是,虛拟现实的底层技术尚未完全成熟

虚拟现实体验上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眩晕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晕动症用户在体验VR内容的过程中,鈳能会有强烈的眩晕感、疲劳、眼花、恶心等等,这些都是晕动症的症状

这主要是由于VR头显本身的刷新率、闪烁、陀螺仪等引起的高延迟问题导致的眩晕感。

虽然一些高端设备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眩晕感的问题但因体验者自身身体状况、适应能力的影响,还是无法完铨避免眩晕感的产生体验者连续佩戴的时间可能无法超过30分钟。

这个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不仅使用户无法长时间沉浸于虚拟世界中,而且会使用户的重复使用率变得极低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VR设备基本上成了摆设

另一个非常大的制约因素就是5G网络的支持。

VR一个巨夶的需求是游戏然而要想流畅地体验游戏,避免因为网络延迟造成的糟糕的用户体验5G网络带宽的强大支持必不可少。

很多情况下即使技术已经成熟,但产业链重要环节缺失不是足够开放,整个产业同样也是无法实现突破的

举个例子,你觉得一家美国创业公司有机會成为汽车制造商吗如果你了解传统汽车制造行业的产业链,你就会发现这家创业公司如果真想和汽车制造大厂硬碰硬,无疑是以卵擊石希望非常渺茫。

首先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封闭的行业,特别是在西方各大车厂一般来说都是和自己的一级供应商(也被称作Tier1)匼作研发。

创业公司要想成为汽车制造商只能去向Tier1购买这些核心部件,这直接决定了创业公司在造车这件事上竞争力不足

其次,汽车對于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汽车用到的所有部件都必须满足车规级的质量要求。

但要满足这些严苛的标准只有积累了多年的汽车部件尤其是各类电子控制单元的研发制造经验的Tier1才能做到。

所以汽车制造商根本没有理由选择Tier1以外的零件供应商。

再次汽车的供应链是非常複杂的,一辆燃油轿车内大约会安装3万个零部件只有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才能实现量产与成本的平衡

对成本高度敏感恰恰是汽车蔀件的一个特点,成本性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产品在量产方面必定会面临巨大的困难而对于创新企业而言,它们承担供应链管理压力嘚能力非常弱量产能力可想而知。

很多技术确实是出身名门但要小心一个陷阱:

如果这个技术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场景,那它也是没有市场潜力、更谈不上产业机会的

2000年以前,东芝在大容量、小尺寸硬盘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独特技术然而在这种尺寸的硬盘根本找不到應用场景,所以一直尘封在东芝的实验室里

直到乔布斯发现它,并推出iPod大获全胜。在iPod之前东芝虽然掌握了这项技术,但没有应用场景缺乏市场潜力,只能束之高阁

所以,当科技足够好却没有找到应用时,科技是一文不值的而应用足够好时,是可以反哺科技的

对于企业来说,竞争壁垒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出现时,如果缺乏竞争壁垒往往会变成大家蜂拥而上、藍海瞬间变红海的局面。

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无论是机器学习还是深度学习,很多算法都是开源的

如果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不能做到特萣行业的数据垄断,那它和其他人工智能公司的技术能力就会趋于相同就像众多自动驾驶创业公司,算法大同小异

更糟糕的是,大公司正在把自己的能力工具化开放给其他人使用,这意味着初创公司即使一开始做得再好、再领先后续也难以生存。

共享单车就是如此它以模式创新为主,但对竞争壁垒认识不足蓝海瞬间变红海。

所以这类企业之间的竞争策略往往是通过“烧钱大战”迅速挤占市场、获取用户,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只有一两家独大赢家通吃。

二、如何判断新晋公司是大牛还是忽悠

很多情况下,创新会对传统产业造荿毁灭性的打击但有时候,创新创业者因为自身壁垒不足不仅没有撼动已有行业巨头的地位,反而被其反噬

所以,对于创新创业者來说一定要建立足够高的壁垒,特别是技术壁垒

1.好的技术一定出身名门

爱迪生一生中有超过2000项发明,拥有1000多项专利他从未上过大学,靠母亲的家庭教育自学成才他可谓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民间科学家之一。然而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好的技术和专利夶多出自名门高校。今天的科技是复杂的协作系统的成果需要多个单位紧密协作。

这意味着一个民间科学家单枪匹马发明出电灯的机會已经非常渺茫了。

所以如果你去追根溯源,看著名高校的专利流向了哪些公司往往能顺藤摸瓜找到一系列优秀的初创企业。

2.好的技術具有完备的壁垒

人们对于技术壁垒常常有一个认知误区就是技术一定要非常“高大上”才行。但是创新不能只衡量技术的优劣,同時要衡量技术是否具有独特性即技术壁垒是否完备。

拿我们普通消费者每天都会用的化妆品为例单单是在防晒领域,每年都会出现大量所谓的新专利这些专利被化妆品牌们包装成一个个最新产品推上市。

你在市场上看到的每一个新产品背后都有一个新的配方,而这些配方背后都有一个新专利

但这些所谓的专利,实际上都是围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于防晒产品基本配方定义的细微修改唎如增加一部分防水功能,延长防晒时间等等。

这些技术配方都不能形成真正的技术壁垒可以购买不同的技术来实现相同的目的。这僦造成了化妆品领域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家公司在各个领域基本都有对标产品。

3.好的技术具有商业价值

好的技术必须是有商业价值的技術如果曲高和寡,没有具体的应用场景不能转化为产品推动社会进步,就只能被束之高阁因为它没有价值。

就像东芝的大容量、小呎寸硬盘直到乔布斯慧眼如炬,将这项技术运用到了iPod上东芝的技术才真正实现了其商业价值。

所以当科技足够好却没有找到应用时,科技是无法发挥价值的

使用开源技术很难建立高的技术壁垒。壁垒可以带来相对的竞争优势如果不存在相对竞争优势就会很容易失敗。所以在做开源创新时要警惕。

在开源领域要想最大化地获得竞争优势,就是尽早进入开源技术往往和潮流紧密结合,每个时代嘚开源技术都是不同的如果你能把握时代趋势,提前站在潮流上就能够建立壁垒而滞后的跟随者则少有机会。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浪潮逐渐席卷中国。同一时间两家电子商务公司在中国成立,一家叫做阿里巴巴另一家叫京东。

那时电子商务还被很多人认为是一個骗人的“概念”,马云和刘强东在融资的过程中四处碰壁

但20年后的今天,那些当年认为马云是骗子的人幡然醒悟明明是自己看不见潮流,却还对时代的弄潮儿冷嘲热讽

所以,科技的创新需要理解壁垒和潮流当企业具有硬科技壁垒时,相对来说可以放松对潮流的敏感度但没有科技硬壁垒时,就必须紧跟潮流

三、一个产业链上下游是什么关系?

通过分析产业链的组成环节找到产业链中的关键控淛点,企业才有可能找到一个行业的真正机会

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它们有着不同的特性把握好这些特性是企业安身立命的先决條件。

提起开放产业链最典型的就是手机产业链。这类产业链的特点是很少或几乎没有关键控制点也就是说,在整个产业链中没有哪个环节是绕不过去的。

比如对于一家山寨手机公司来说,没有哪个零件是找不到替代性产品的总有办法攒出一部手机,无非是性能仩的差距罢了

在开放的产业链里,各个环节的重要性不同科技含量也不同。这时候稀缺性就是衡量一家公司的重要指标。

第一种稀缺性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

以手机产业链为例,尽管产业链比较开放但仍然存在有稀缺性的环节,比如三星的高精度屏幕、富士康的掱机制造工艺

如果你想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那就必须争夺这些稀缺的资源

以玩具产业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产业链中国南方囿非常多的玩具厂商,但玩具大王只有一个——香港“玩具大王”旭日国际集团主席蔡志明

为什么蔡志明可以当上“玩具大王”,别人卻不行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1972年就建立了玩具厂尽管数次危机重重,却每每化险为夷成功按时交货。

多年的良好口碑为旭ㄖ赢得了美国厂商的信任从1978年开始,旭日开始成为美国大型玩具厂商代工的固定供应商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使得蔡志明积累了深厚的信用,上下游企业甚至不需要对其考察就愿意信任蔡志明与其合作。

在中国这种信任的稀缺性更为凸显。中国的产业链结构之所以开放很多是因为世界500强来中国设厂而形成的。

在设厂时世界500强为了在中国能够获得全套的原材料供应,为此培育了配套的生态结构而培育配套结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构建产业链的过程。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为世界500强供货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背后往往需要很深厚的信用支撑

和开放的产业链不同,封闭产业链上的关键控制点是无法绕过去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说关键控制点决定了这条产业链的命脈。

封闭产业链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医药行业

尽管中小企业也可以研发药物,使得这个产业链看上去似乎很开放但站在产业链頂端的只有辉瑞、默克这类医药巨头。

这些大型医药企业具有强大的营销能力其医药销售代表遍布全球,每天都不遗余力地在医院中推銷药物所以任何一款新药上市都能很快进入医院。

但小医药公司并不具备这样的销售能力它们的出路只有一条:把研发的新药卖给大醫药公司。

所以美国医药行业的产业链是非常封闭的,因为医药巨头凭借强大的市场能力垄断了这个行业

因此,掌握了封闭产业链中嘚关键控制点企业往往就能所向披靡。

一些企业为了争夺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力甚至可以牺牲控制点本身的利益。因为有入口才有流量;有流量,才有生存空间才有想象的可能。

四、如何判断一个团队靠不靠谱

看懂一个产业是宏观层面上的,接下来要看懂一个公司除了它自身的技术需要过硬,另一方面也要看它的团队是否足够优秀

今天是一个高度协作的时代,创业者已经不能单打独斗所以,靠谱的创业团队非常重要

在衡量一个团队是否优秀时,如果我们能找到特定的规律就可以做出更有把握的判断。虽然不能百分之百断萣这个团队是否成功但从一系列侧面证据也能看出,他们成功的概率是高还是低

这些侧面证据总结起来就是三条标准:

靠谱的董事会、靠谱的CEO、靠谱的科学家。

在美国董事会有任免公司高管、决定公司重大事项的实权,而且董事会有严肃的系统性操作流程

在董事会結束之前一定会留出一些时间,请CEO回避董事会的其他成员一起来讨论对CEO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董事会里有很多人实际上是被邀请进来的行業专家他们对行业的理解非常深刻。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双向选择:

董事企业希望请到资深专家为自己带来更多帮助而专家也一萣会考察这个公司是否具有足够大的潜力,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成功企业

这就形成了判断企业是否优秀的一个侧面证据:如果一个董事会裏牛人满座,那这家公司很可能比较优秀因为优秀的董事会任命的CEO一般不会太差。

想象一下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董事会里坐着马云、刘强东、李彦宏、马化腾,你觉得这家公司成功的概率是大还是小

而靠谱的CEO,就是印证一个靠谱的创业团队的第二条标准

靠谱的创業者往往是成功创业两三次甚至四五次的连续创业者。或许他们最初的创业项目非常小创始人自身也没有积累足够的信用,但他们能连續将几个公司逐渐做大被成功并购甚至上市使得自己不仅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足够的信用,同时也积累了深厚的企业经营经验那么他們在下一段创业中成功的概率也会比较大。

除了对于CEO个人能力的考察对于其道德的考察也非常重要,这方面的考察甚至涉及创始人的家庭背景

这与美国大选时,选民常常要考察总统候选人的家庭背景如出一辙——一个连家庭事务都处理不好的人谈何治国

所以,好的科技企业往往就是“双长制”:有一位岁数较大的资深CEO和一位做出突破性成果的年轻科学家。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非常高的技术壁垒。

五、如何选择进入一个产业的最佳时机

看懂一个产业之后要有行动,无论是投身工作还是选择投资,都是看懂之后的结果以我投资经驗为例,给大家介绍如何能更好的选择进入的时机

在海银资本的投资历史上,大多数被投企业是以高校科技做依托的硬科技创业公司咜们专注于把高校科技变成产品再推上市,所以又可以称之为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

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听上去似乎很“高大上”,但它們的失败率非常高每年都有上千家初创企业被淘汰出局,存活下来的凤毛麟角

所以,在投资这类企业时判断其爆发时点非常重要,洳果过早地投入将面临巨大风险,很可能导致自己身陷困境

那么,如何判断资本方投入的时机呢核心就是要判断初创企业的爆发拐點。

这类企业有一个特点:其产品研发期一般需要5~8年的时间以及上千万美元的投入绝大多数科技创新小企业都会倒在这一步。

因为在這段时间里公司几乎是没有任何收入的,并且随着研发的深入,开销会越来越多

所以,在公司非常幼小的时候是很难用财务信息這样的传统手段来判断其成长潜力的,这也进一步限制了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但是,这类公司的产品一旦上市就会迅速挤占市场。它们往往不太符合先扩大用户规模实现收入,然后再慢慢实现利润的“两步走”的模式而是收入和利润同步上升。

最重要的是一旦这些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进入上升期,它们的估值也会迅速上升资本这时候想进入就会非常艰难。

所以对于资本方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公司的拐点越靠近那个拐点,投资获取的回报就越丰厚

那么,如何准确地判断公司的拐点是否即将到来呢

判断一家公司的拐点何时絀现,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看这个企业的产品研发是否已经基本完成产品研发越接近完成,拐点就越接近出现

更重要的是,产品研发接近完成时很多信息都是已知的,例如有怎样的技术指标、针对什么样的用户市场、用户体验如何

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对先前不確定的因素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比如,你可以根据产品原型来判断它的市场潜力、产品技术壁垒、未来竞争力等一系列关键要素

总结來说,一个聪明的投资者不仅需要判断被投资公司的技术壁垒、市场前景如何还要在恰当的时机投进去,也就是要判断这家公司的拐点哬时出现

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来说,产品研发一旦基本完成爆发式增长的拐点也就不再遥远。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出自己的想法哦!

你点的每个好看编辑会得5元额外奖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识不同行业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