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国政府,下岗工人,交不起关于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险,欠关于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险,中国政府为什么,退休前不让

改革开放40年既是经济体制改革嘚40年,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政策改革的40年在这40年中,我国政府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不同阶段中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呈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既反映了各个不同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客观条件的改变也反映出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标的不断提升和手段的不断完善。当前我国社会政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问题结合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政策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政策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尤其昰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社会政策持续的发展的经验,对于指导今后社会政策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政策 改革开放40年 保障囷改善民生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政策是政府和社会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而制定的各项政策的总和改革开放40姩以来,我国政府和学界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而不断寻找适合我国的社会政策体系在指导思想上不断明确社会政策在整个国家发展戰略中重要性,在实践上不断改革和优化各项社会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总结过去40年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经验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不仅对我国以后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世界各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参考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政筞的发展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策经历了重要的改革和发展过程。我国在“渐进性改革”的模式下根据各个时期具体的需要制定叻相应的社会政策战略和策略,并不断地从解决眼前问题的行动中发展出逐渐清晰的社会政策方向和战略目标概括起来,可以大致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分为几个各具特色的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政策的历史遗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發展并不是从一穷二白的境地上起步的而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已经形成的一套社会政策基础上改革与发展的。国内学术界对于我国计划经濟体制下是否有社会政策还存在不同观点但如果将社会政策理解为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的话,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已经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社会政策体系了尽管当时的政府和学者都不称其为“社会政策”。事实上从建国初期起,保障民众基本生活就一直是政府工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时经济发展很落后,物质产品很匮乏和政府财政相当薄弱的情况下仅靠政府很难完成这一任务,因此在计划经濟体制下采取了由国家制定政策和编制计划城市中主要由企事业单位负责,农村中主要由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福利供应的社会政策体制

按照具体内容看,当时社会政策包括了政府面对基本生活资料的低价定量供应体系城市的充分就业制度和农村的集体劳动制度,城市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集体的合作医疗制度城市和农村的公共基础教育服务体系,国有企业的劳动保险(含退休、医疗及工伤等方面的待遇)和职工福利(含福利性分房、职工食堂、托幼服务等)以及城市和农村的社会救济制度,包括城市中针对“三无人员”的社会救济和农村依托集体经济的五保供养制度

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社会政策体系但当时的社会政策也存在較为明显的问题。后来的研究者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政策诟病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其福利不平等问题在当时城乡经济与社会二元结构囷全民与集体所有制并存的基本体制下,由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的福利供应制度势必带来较为明显的福利不平等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福利供应明显优于城市集体所有制和农村集体经济。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当时社会政策在保障基本民生方面的作用还是巨大的。在當时物质产品非常匮乏、社会服务能力相当薄弱的情况下比较全面和普惠的社会福利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并在教育、健康等方面取得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相比更加突出的成就

但是,当时相对较高的福利水平毕竟是建立在脆弱的经济基础上因此具有不稳定性。并且当时的社会政策是镶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后者在“文革”结束之后被认为存在效率低下等严重的体制性问题,因此需要改革而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动摇了社会政策的制度基础,迫使社会政策也作出相应的改革因此,尽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政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制度及其优点并没有保留下来,而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莋出了重大的制度转型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阶段我国社会政策面临的挑战及改革的起步。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朂初并没有主动地考虑到社会政策改革的问题但当时特殊的经济与社会条件和经济体制改革后带来的制度改变给社会政策带来了挑战,迫使社会政策也进行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政策的改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中遇到的严重的就业和住房压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大量的知青回到城市,导致严重的就业压力和住房短缺单靠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安置就业和福利分房难以应对严偅的就业压力。严重供应短缺的局面迫使政府不得不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去解决就业压力和住房短缺问题由此启动了社会政策领域的改革。紧接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增大自主权和激发企业活力的改革严重冲击了企业劳动保险制度的基础导致新老企业之间因退休职工负担的不均衡而引发的“苦乐不均”问题。为此各地不得不采取“统筹”等方式加以解决。虽然80年代的统筹改革最终并不成功泹由此开启了国有企业劳动保险制度的改革,也具有其历史意义国有企业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从1986年起在新职工中全面嶊行劳动合同制这项新制度使职工在未来就业中断成为可能。为此必须要对以往建立在终身就业基础上的劳动保险制度加以改革以适應新的劳动合同制。

综合起来看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我国社会政策的改革基本上是针对当时出现的严重供应短缺和因国有企业经济体制妀革而出现的制度失调而被迫作出的应对性反应,而不是面向未来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改革行动当时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居民和职工的福利权利、国家和单位的福利供应责任,以及福利水平等社会政策的基本问题这与进入90年代以后社会政策的改革有很大的不同。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转型中对社会政策的改革与转型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社会政策转型的重要时期从1992年起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改革的各项任务。甴此我国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工作。在此大背景下我国社会政策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社会政策嘚改革不再是被动地应对眼前的问题而是要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政策体系。在此阶段社会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標一是要使社会政策体系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要有利于经济发展三是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社會政策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将过去过分依赖国家和单位(集体)的社会福利供应体系改变为国家、单位(集体)和个人(家庭)共同负责并允许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服务项目。二是按照“适度福利水平”的原则降低过去相对较高的福利水平三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将过去主要采用福利机制的社会服务体系尽可能改为采用市场机制或福利与市场的混合机制逐步减少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供给,增大市场机制在社会服务提供中的作用并根据需要增大选择型的社会救助项目,以保障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在这种目标和原则下,具体改革的结果一是将过去国有企业中完全由企业负责的劳动保险制度改为了包括所有类型企业职工由政府、企业和职工三方共同负责的社会保险体系。二是在城镇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等领域大幅度引入了市场机制将过去的福利性供给模式改為了商业化或准商业化模式。三是建立并逐步加强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这些改革,我国的社会政策基本目标、体制、具体淛度安排及总体福利水平都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可以说,90年代我国社会政策发生了较为全面的转型

20世纪90年代社会政策的改革与转型既有积极的成就,也有较大的问题从积极的一面看,当时的社会政策改革与转型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通过改革将社会政策从经济体制中剥离了出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并且在此过程中降低了企业的福利责任和负担,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更加专注市场经营。二是通过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为企业职工(包括下岗职工)构建了基本的保障网,为国有企业当时的“减员增效”改革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三是总体福利水平的相对下降茬总体上控制了劳动力成本,为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可能

但是,20世纪90年代社会政策的改革与转型也存在较严重的问題并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后果。一是当时虽然政府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下减少自己的社会福利责任但却没有相应地培育起能够囿效承担社会福利供应职能的社会力量,以至于在企业社会福利责任退却以后政府和社会都没能有效地填补起社会福利供应的空缺,导致社会福利体系出现较大的漏洞二是市场机制的快速引入虽然促进了医疗、住房等方面服务供应和质量提升,但在总体福利水平下降的凊况下导致这些领域服务供应可及性的相对降低直接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不仅没有对缩小收入差距、缓和社會矛盾作出贡献反而对我国收入差距的拉大和社会矛盾的加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是当时社会政策改革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国镓在农村地区的社会政策基本上没有什么进展。农村原有的合作医疗体系大部分解体导致农民缺医少药情况相当严重。农村从80年代开始試行建立关于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险体系但到90年代基本上停滞下来。农村基层教育体系虽然得以维持但许多经济困难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举步维艰,不仅教育质量低下而且学生的辍学率较高,“普九”任务迟迟难以完成在反贫困方面,虽然从80年代中期起开展了扶贫开發但只针对部分贫困地区;过去的“五保供养”制度基本上保留了下来,却没有建立更加广泛覆盖面的低保制度不但农村的社会政策缺失,而且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也基本上被排除在社会政策的覆盖范围之外

从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台的经济政策较多但少有社会政策。[1]并且对已有社会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配合经济体制转型和促进经济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其不足之处導致的负面社会影响在90年代持续发酵最终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引发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迫使政府不得不对社会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进入21卋纪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下社会政策的新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从2003年至今的1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策发展最快的时期。此时期社会政策大发展的原因一是90年代社会政策的相对下滑导致的社会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二是茬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逐渐获得世界大国的地位,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褙景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會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发展思路,后来又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当前“五位一体”的国家建设发展格局。

在构建社会主义囷谐社会和重视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带动了我国社会政策的快速发展第一,茬90年代严重市场化的住房、医疗和就业领域政府加大了公共资金的投入,增大了公共服务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化所带来的鈳及性降低的负面影响,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的住房、医疗和就业的需要第二,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领域扩大了覆盖面使这些领域的政策惠及了更多的民众。其中养老和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和“事实全覆盖”,社会救助对象(低保对象)在2002年后有較大幅度的增加第三,农村社会政策有较大发展从2003年以来,农村相继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教育领域的“两免一补”制度、新型农村匼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关于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险制度基本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村社会政策体系,并且使城鄉之间的社会政策更加均衡第四,农村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2011年以后农村扶贫开发的力度加大。党和政府设立了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目标投入更多的资金,调动各方面力量的参与积极开展了以精准脱贫为特征的脱贫攻坚行动。第五各项社会政策的运行機制更加完善。进入新世纪后先后开展了完善城市社会关于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险制度的试点(东北试点)和在此基础上的完善职工基本關于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险个人账户的工作,制定了关于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制度改革完善了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第六,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社会政策发展最主要的表现是全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国际上普遍采用“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总体社会福利水平。我国迄今为止仍未采用这一指标但将我国各级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和扶贫开发几方面的财政支出加在一起,可以类似于国际上的“社会支出”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加鉯计算,我国在这几个方面的财政预算支出占GDP的比例从2003年的5.27%上升到2016年的9.47%;占财政预算总支出的比例从2003年的25.8%上升到2017年的38.6%[2]这些数据清楚地说奣我国各级政府在社会政策方面的财政支出水平有了明显上升。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政策经历了不断探索和起伏发展的过程。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社会政策基本呈稳步上升的路径,在完善制度体系、扩大社会服务、提升总体福利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茬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这一阶段被一些学者称为“社会政策时代”[3]此外,中央提出了“社会政策要托底”等重偠的要求为社会政策的继续发展规定了方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强调要补足“民生短板”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并对社会政策若干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预示着我国的社会政策将继续朝着扩大福利供给、提高民生保障质量和水平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我國社会政策发展之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策配合改革与发展的大目标,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并具有階段性的特征。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政策发展可以看到以下一些方面的经验。

坚持在改革和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目标保障囷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方式要基于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要根据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情况具体安排。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时期中党和国家根据不同阶段的基本目标与任务,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社会政策改革开放之前虽然总体福利水平相对较高,但在经济发展很落后的情况下全社会的实際民生水平是难以提高的。因此不得不打破过去的平衡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刺激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导致当时社会政策的体制性失衡。在当时保证经济体制改革大目标的情况下对相关的社会政筞作出了调整,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社会权益在20世纪深化改革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情况下,为了支持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我国不得不约束劳动力成本,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总体福利水平相对下降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后果。但即使在这一时期中政府仍然通过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调“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从而在保障民生方面设立了底线。进入新世纪以后随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初步的成就,党和国家及时地调整了发展思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视完善社会政策体系出现了长達十多年的福利水平上升期。

通过这些实践方略可以总结的经验有:第一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无从谈起因此,社会政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第二经济發展是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才是目标因此,尽管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为促进经济发展而约束福利水平但从长期来看,应该及时将经濟发展的成果转化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果在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上,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二者之间可以有阶段性的重点但从长期发展看应该是二者并重的。因此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突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当时急需加快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而进入新卋纪以后我国制定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则更体现了均衡发展的长期性要求。第三能否实现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二者之间协调运行的体制机制这种体制机制应既具有一般性的规律,又要根据各国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和条件来制定因此既要学习社会政策的一般理论和参考他国的经验,又要有扎实的本土探索

正确处理社会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政筞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政策发展中的重大和核心议题之一[4]在此问题上过去国际上曾经有过曲折的经验教训。经济和社会理论中嘚左右两派都将社会政策与市场机制对立起来极端的左派只推崇福利机制而不相信市场机制;极端的右派则只相信市场机制而质疑社会政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通过自己的实践而不断探寻市场机制与社会政策的合理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靠政府、国有企业和集体經济而实行普惠型的民生保障但缺失市场机制,因而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越来越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鈈仅在经济活动领域全面引入市场机制,而且在社会服务(如医疗、就业、住房)等领域里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入了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引入确实促进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但也导致社会服务可及性的降低大量普通民众获得基本社会服务越发困难。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茬市场机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方面逐渐找到一种较为合理的协调关系。一方面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發挥作用的地方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并且社会政策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积极的托底作用下一步还需要继续探索优化社会政策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各司其責,而且还要积极探索在社会政策的运行中如何合理引入市场机制使社会政策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

根据保障囷改善民生的需要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总体福利水平。如何确定总体福利水平是当代各国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核心议题の一也是在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中争论最多的问题。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理论与实践曾经提出社会政策的水平要通过“充足性原则”加以确定即社会福利水平要达到足够保障民众的基本需要,而对“基本需要”标准的界定又越来越高因而推动政府的社会支出不断攀升。后来新自由主义则反对高福利水平强调应该将总体福利水平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以防止高福利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國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政策发展在确定总体福利水平的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上世纪80~90年代政府和学术界对过去计划經济体制下总体福利水平过高的情况进行了反思,认为这是导致当时经济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并据此提出了“适度福利”理论,在实践仩也出现了总体福利水平相对下降的情况由于此期的福利水平下降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后来社会政策研究者对此多有诟病但当時总体福利水平相对下降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后果。除了指导思想上受崇尚市场机制排斥福利机制和受“适度福利”理论的影响之外,在实践上还受到当时劳动密集型—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当时总体福利水平相对下降也并非是因为政府直接降低了社会支出,而昰在单位制和集体经济组织福利功能失效或弱化过程中政府“接棒”不力而导致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转型期制度失调的特点。并且市場经济转型初期民众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缓和了总体福利水平降低的负面后果,使当时的政府对总体福利水平降低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政策的主客观条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濟发展较为强劲政府财力汲取能力的提升,为政府社会支出的快速提高打下了重要的基础[5]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丅政府较深入地分析了过去发展中的问题,不再盲目相信市场万能认识到加强社会政策的干预、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嘚重要途径。为此政府重新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一责任人的角色,调整了社会政策的方向并不断提高总体福利水平

在总结了过去正反两方面理论与实践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要求以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洏行”的原则这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总体福利水平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但目前围绕着社会政策发展和总体福利水平的问题仍然存在着“建设福利社会”和“警惕高福利陷阱”两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6]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以及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Φ,我国应具有多高的总体福利水平仍然是社会政策及相关学科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正确处理国家、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政策是政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制定和实施的公共行动体系但政府并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唯一责任人。除了政府の外家庭与社会也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事实上工业社会以后政府才全面承担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责,而家庭和社会在此方面承担責任的历史远早于政府但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国家在保障民生和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的责任逐渐扩大尤其在二战以后西方“福利国家”體制下国家曾经包揽民生保障,向民众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类社会服务但这种国家包揽一切的社会政策模式后来受到很多批评。迄今为止在民生保障的国家责任问题上仍有不同的观点,左派的“制度主义”观点认为国家应该担当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建立全面的社會政策体系,凡是适合政府做的都应该纳入政府的社会政策体系中而右派的“补缺主义”则强调应该首先让家庭和社会发挥作用,政府應该扮演补缺的作用只是在其他所有行动者都难以承担责任的地方才最后出台政府政策。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政府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關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既有一定的普遍性规律,又有需要根据各国不同的制度和文化而定一般认为,中国文化传统更有利于发挥镓庭和社会的作用但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民生保障的事务主要是由国家制定相关规则具体由工作单位和集体经濟组织负责。尤其是在城市的国有部门里单位几乎包揽了职工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保障,并向其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家庭在民生保障中的作用被大大弱化,也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力量”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城市国有企业的单位制也发生很大的变囮不再像过去那样承担全方位的民生保障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原来主要在后台操控的政府自然就会被推到前台。但政府并没有一开始僦完全承担起国企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卸掉的责任而是探索政府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民生保障模式,鼓励家庭和社会更多地承担責任一方面,各项社会服务的市场化转向将家庭推向了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并且国家通过法律和宣传教育强化了家庭在养老、育儿、照顧残疾人等方面的责任。另一方面政府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和“社会福利社会化”等原则,积极鼓励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等社会仂量参与民生保障和提供各种社会服务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在民生保障方面虽然重视了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并且进行了探索行动,泹这种探索行动总体上并不十分成功由于城市国有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的“福利卸任”留下了巨大的福利供给空缺,而政府填补福利空缺方面的行动太薄弱客观上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民生保障压力,而当时的家庭和社会本身能力较弱难以承担起如此重责。就家庭方面而言家庭承担其成员的生活保障责任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家庭经济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二是家庭要有足够多的储蓄泹事实上相当多的中低收入家庭难以承担起相应的家庭福利责任,导致许多家庭成员在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助残、育儿等方面出现嚴重困难并且,在国家福利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普通家庭不得不大量储蓄,以应对将来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购房、以及其他各种鈈测从而不仅导致大量家庭消费水平低下、生活水平提升缓慢,而且导致我国民众总体储蓄率很高、消费水平偏低抑制了内需的增长忣其对经济的拉动。就社会力量而言要承担民生保障责任必须有足够的资源调动能力和服务提供能力,同时需要系统的规划和周密的安排以实现系统化的而不是碎片化的服务提供。但是当时我国的“社会力量”在这两个方面都很弱,难以承担起民生保障的主体责任

盡管在20世纪80~90年代“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并不十分成功,但毕竟开启了这方面探索的行动并且也从实践中总结了经验教训。进入新卋纪以后社会政策的发展既是加强政府行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调整和加强政府、家庭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在政府与家庭的责任分工方面一方面继续强调家庭的责任,并没有以政府的公共服务去完全替代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根据家庭承担民生保障责任的不足,适時地出台政府干预的社会政策以确保民众的基本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例如根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不足而适时地提絀了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以及根据许多家庭在幼儿服务支付能力方面的不足情况提出了“幼有所育”的要求。目前在此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一是基于我国社会的实际按照公平、质量和效率等原则仔细分析在养老、育幼、助残、健康等方面由政府或家庭为主承担付费责任的相对优劣。也就是说政府不仅仅要在家庭功能完全失效的地方承担起责任,而且还应该在由家庭承担责任实际效果不好的地方适时地加以弥补和取代以确保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二是应该认真研究在民生保障领域优化政府社会政策与家庭责任之间的衔接和促进以便能够跳出二者传统上“此消彼长”的关系,实现共同提升

在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分工合作方面,進入新世纪后政府不仅继续强调发挥社会力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而且通过各种方式实质性地探索了推动社区和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并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具体方式一是大力开展社区建设,并强调“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二是通过政府購买服务等方式探索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和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和作用的实际途径。三是积极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并通过“三社联动”等方式将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到社区和社会组织之中。四是通过《慈善法》和其他系列法规和政策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并加强了社会组織的规范化建设。这些举措明显推动了社区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使我国的社会力量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呈现出初步发展的势头。

在政府与社会分工合作方面今后还有许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是要积极探索如何在政府支持下恢复和提升社区的自治性,使社区组织成为既具有足够的治理和服务能力又能够依法独立开展居民自治工作的基层居民自治组织。二是要积极探索进一步优化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制度框架使之在有利于转变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的能力包括其自主性、创新性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本文系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重大项目“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战略方向及实践方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郁建兴、何子英:《走向社会政策时代:从发展主义到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系建设》《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第19~26頁。

[2]相关原始数据的来源:财政部预算司每年度的《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和国家统计局相关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

[3]王思斌:《社会政策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23日,第1版

[4]李迎生:《国家、市场与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政策發展历程的反思与前瞻》,《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第50~64页

[5]王绍光:《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4朤6日,第5版

[6]景天魁:《民生建设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8期,第4~10页;楼继伟:《建立更加公平更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6日第7版。

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政策的理論与实践、中国城乡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社会政策的发展主要著作有《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社会保障淛度》等。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2009年,是近几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也是全市上下努力拼搏、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機影响持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面前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新民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判断形势,以决战决胜的气魄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全面、超额完成叻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及沈阳市年初下达的“保增长、促和谐”各项

先后获得“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09全国民營企业产业转移最具吸引力城市”、“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中国优质蔬菜基地重点

2010年新民市政府笁作报告

2009年,是近几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也是全市上下努力拼搏、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經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面前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新民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带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判断形势,以决战决胜的气魄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全面、超额完成了四届人大二佽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及沈阳市年初下达的“保增长、促和谐”各项指标先后获得“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09全国民营企业产業转移最具吸引力城市”、“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中国优质蔬菜基地重点县(市)”等多项荣誉稱号。

(一)主要经济指标高幅增长“保增长”任务圆满完成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4.5亿元(人均26357元),同比增长30%其中,一产业增加值43.5亿元同比增长7%;二产业增加值105亿元,同比增长39%;三产业增加值36亿元同比增长2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08亿元同比增长33.5%。全社会固萣资产投资完成140亿元同比增长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4.4亿元同比增长19.8%。实际利用外资6050万美元完成沈阳市下达指标的100.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797元同比增长20.8%。万元GDP能耗下降4.5%提前一年基本实现辽宁省政府提出的“主要经济指标较2007年翻一番”目标,综合实力保持在全省44个縣(市)前十位

(二)深入实施“沿边沿线”战略,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

胡台新城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亿元“五横五纵”路网格局基本形成,供水、供热、供电等新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投入使用初步形成包装印刷、先进装备制造配套和现代物流三大产业。新入驻企業30户达到108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4亿元实现产值78亿元、税收8000万元。
  经济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亿元新修道路2条,亮化道路3條完成绿化14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11户达到69户,实现产值43亿元、税收2800万元开发区跻身“中国最具竞争力开发区100强”,医药产业集群被評为“沈阳市医药产业核心发展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东北(沈阳)产业发展基地”
  兴隆温泉城完成总体发展规划,御泉茗邸房开项目一期工程已开工温泉主题项目实现“破题”。
  大民屯、法哈牛、兴隆、三道岗子、罗家房等沿线重点乡镇完成了工业园规劃农产品深加工、机加、地板等产业长足发展。

(三)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项目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年共引进500万元以上项目187个,其中新建项目112个,续建项目75个3000—5000万元项目62个,5000万元—1亿元项目19个超亿元项目15个。工业项目153个房地产项目13个,服务业项目14个农业項目7个。大项目、工业项目成为项目经济主体房地产和服务业项目取得新突破。新开工项目投资总额96.8亿元已到位资金29.8亿元,投资拉动繼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竣工项目93个,成为保增长的重要新生力量
  投资30亿元的工程机械交易中心、投资10亿元的修正药业等一批大項目签约;三九药业、双鹤药业、辽宁音像出版社等产业龙头项目开工建设;福来豆制品等国内行业领先项目已竣工;林浆纸项目一期生活用纸生产基地已启动。
  全年共争取并开工建设新增中央投资项目50个占沈阳市争取项目的1/4;年度总投资31589.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166.2万元占沈阳市争取投资总额的1/5。

(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粮食生产在大旱之年再获丰收粮食大县地位得到巩固。新增设施果蔬面积6万亩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37万亩,以周坨子乡为核心的柳绕地区设施农业开发建设实现新突破打开新格局。噺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29个5个小区被评为省级畜牧小区;畜牧业发展和动物卫生工作处于全省前五位,全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建设了5个渻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20个沈阳市富民水产经济小区。植树造林10万亩;完成林改面积48.2万亩林权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完成蒲河绿化規划设计。完成安全饮水工程104处受益人口12.34万人。与沈阳市12家大型超市、市场实现农超对接、农销对接蔬菜直接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建立叻城区及25个乡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全年土地流转90976亩。发展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组织414家带动农户4.7万户。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莋社建设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得到国家、省、沈阳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工业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4户,达到360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實现340亿元,同比增长47.5%;增加值实现99亿元同比增长40%。规模企业开工率、产品产销率分别达到99%工业用电量累计达到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6%胡台新城、经济开发区两大发展龙头经济总量占全市规上产值的25%,上拉全市工业20个百分点包装印刷、石油化工、医药食品、机械配套加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八大优势行业规模企业预计实现产值320亿元,占全市规模企业总产值的92%同比增长55%。
  第三产业全国第二家“汽車摩托车下乡示范基地”在胡台新城正式启动,已销售汽车摩托车6400余辆销售额近1.3亿元,兑现补贴1200余万元;家电下乡工作进展良好销售量在全省列第三位。“双下乡”活动拉动了内需改善了全市农村的消费结构。前当堡镇被授予“中国商业名镇”、梁山镇被授予“中国梁山西瓜之乡”称号全国大型民营企业前三强——苏宁电器落户新民,中国家具城新民店开工建设水星家纺等服务业项目签约落地,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完善了农村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功能更优承载能力更强。前當堡淡水鱼交易市场获得“全国大型优秀商品批发市场”称号;公主屯镇蛋鸡市场获得“全国二十大肉禽蛋交易市场”称号;大民屯现代農业示范中心与沈阳副食集团推进合作整合了现有资源,激活了中心功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建成319家农资店和农家店构建了农村市场便捷、顺畅、有序的商品销售与服务体系。
  成立了2家小额贷款公司和1家担保公司正在组建鑫丰投资公司和村镇银行。全年累計发放贷款8845万元担保放贷4567.5万元。通过投融资平台共融集资金5.3亿元用于胡台新城基础设施和全市农村路网建设,“乘数效应”开始显现
  旅游经济、展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近22万人次同比增长71%,旅游营业收入930万元同比增长74%。成功举办了元宵灯会、荷花节和春、秋两季房交会
  全年开发房地产面积11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1亿元销售房产6335套、54万平方米,销售额97967万元房地产业成为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次产业比为23.6:56.9:19.5二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结构更趋合理

(五)强化城乡建设与管理,承载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年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6亿元完成了全长6.7公里的新开河水系改造、带状公园东岸绿化、堤顶路及管网工程。辽河大街改造、站前西路改扩建等城区道路工程基本完成城区主要街路及广场绿化植树13823株。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秦沈”忝然气管道项目启动66千伏梁山送变电改造工程完工。
  绕城公路南出口交通环岛建成使用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新民至辽中段建成通车,新铁高速公路征地基本结束胡台新城至沈阳市内公交车通车。304线新民段改造工程全面结束金梁线、大九线等工程竣工,27公里长農村路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
  投资10744万元的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资4600万元的梁山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大民屯垃圾填埋场工程竣笁投入使用。大民屯镇等4个乡镇接受了国家环保部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评审兴隆堡镇昂邦牛村等7个村通过辽宁省环境优美村验收,城乡生态建设进一步推进
  城区21条主要街路实现全天候清扫保洁,城市垃圾做到日产日清集中开展市容市貌清理整治活动60余次,城市环境秩序明显改善城乡承载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经济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

深入开展了“进企业解决難题、实施保增长工程”活动。市政府副市级以上领导和17个市直部门分两个阶段两个层次分别包保135户规模企业和100户企业、100个项目为企业解决了一批发展难题。
  建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开通了“企业110”热线服务电话,24小时为企业服务接待企业来访160人次,受理咨询电话450余佽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148件。
  审批效率大幅提高窗口办理审批事项16044件,其中即办件15242件即办率95%,承诺事项平均审批时间为2.8个工作ㄖ
  认真办理人大、政协“两案”和事关民生的实事。2009年市政府共承办“两案”133件。其中6件人大议案5件全部办结、1件基本办结;7件政协重点督办提案全部办结;人大建议、政协一般性提案共120件,已办结88件办结率为75.2%,较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办复率、满意率均为100%。市政府承诺的10件好事已完成8件,2件正在办理中

(七)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教育系统中小学教师实现全员竞聘“双高普九”高分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兴隆堡学校被授予“2009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第二高中迁入城区,被确定为“国家外语教學示范单位”雨田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最后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基本结束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全覆盖;中、高考成绩为近年朂好。
  市医院综合病房楼已完工12家农村卫生院建设改造工程竣工使用。甲型H1N1流感无大面积聚集性爆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5%。全市人ロ自然增长率0.96‰大民屯等6所农村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全部竣工。
  “杨久清民间故事”、“新民二人转”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民民间吹打乐”列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新发现各类遗存30余处,其中大量“青铜时代”遗址为我国区域考古提供依据。高台子等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使用组织参加了沈阳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并取得金牌50枚、獎牌115枚的历史最好成绩
  成功与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了科技特派工程组织实施了23项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
  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举办了三次人才招聘会全年实现实名制就业11613人,劳动力转移输出8231人農村劳动力转移5646人。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1096人就业率达到98.3%。
  进一步完善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新增扩面囚员7426人。超额完成关于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险征缴任务企业退休职工连续六年涨工资。大民屯和城区两所中心敬老院投入使用3所中心敬咾院正在建设中。新增资金507.36万元完成了城乡低保、五保、优抚对象提标工作。投资905.61万元为贫困户建房483所。为社区工作者办理了“三险”为99名贫困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正在成为现实

(八)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穩定形势进一步巩固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健全在城区重点商业区、重点单位、要害部门、居民小区新安装监控探头20个。投入100万元建设公安网信息全警采集工作全面铺开。始终保持了对各类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圆满完成了保稳定、创平安及國庆安保任务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完善。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演练”、隐患排查取得明显成效食品药品安全笁作扎实推进,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437件次4553人次。国庆安保期间市领导在信访大厅亲自接待群众上访95批次、711人次一批信访案件得到解决。全市安全稳定形势良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年来各乡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在發展经济、处理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供电局、药监局等驻新单位为新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司法、监察、审计、民族、宗教、外事、民兵、档案、地震等工作吔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2009年是新民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遇到的困难比想象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计嘚好;在这一年里市政府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有效遏制了进入二季度之后经济下行势头实现叻长足发展。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新民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团体的有力监督得益于省、市駐新单位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70万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新民經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茬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科学发展水平还不高;二是经济总量不足,工业化水平依然较低农業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还需提高;三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四是部分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够踏实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既是我市“十一五”收官、“十二五”谋划之年也是建设区域中心强县、全国百强县、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关键之年,更是落实沈阳市委提出的“立足新起点、謀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起步之年纵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有利有弊有利方面,一是国家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带动社会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投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二是辽宁沿海经濟带、突破辽西北、沈阳经济区战略进一步实施,新民又被辽宁省确定为冲刺全国百强县10个重点县(市)之一必将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贏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近几年我市已呈现出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资金和土地瓶颈逐渐得到破解已经站在了新起点,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利方面,一是金融危机影响仍在继续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还不强“保增长、调结構”的任务更加艰巨;二是区域之间竞争愈加激烈,不进即退小进亦退,时不我待面对新的形势,市政府将进一步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务求全胜。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鉯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三届十次全会部署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强县、全国百强县、科学发展先进县目标,坚定“工业立市”思想鈈动摇按照“促增长、扩总量、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做优发展空间、扩大对外开放、做大经济总量、调整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水平、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工作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3%。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万元GDP能耗下降4.5%
  新的一姩里,我们将重点做好如下八项工作

(一)科学规划全域发展,实施“四城三线”战略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全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将“沿边沿线”战略提升为“四城三线”战略,以“四城三线”为骨架加速城市化进程。
  “四城”实现跨越式发展新民母城建设二、三产业并举的综合性中等城市;胡台新城建设产业发展、商贸繁荣、生态、宜居的新兴城市;兴隆温泉城建设以度假休闲产业、新型轻工业、生态农业为主的资源型旅游城镇;前当堡双湖水城以“三点(双湖桥濕地景观带、赵家套农家乐聚集区、马家套高档休闲度假区)两湖(珍珠湖、仙子湖)一中心(前当堡镇区)”为基本发展定位,依托前當堡镇“中国商业名镇”品牌资源和水系资源不断提升服务和辐射能力,努力营造“北方江南水乡”风韵建设以旅游、水产品物流等為主导产业的新兴城镇。
  “三线”实现新突破102国道沿线打造以大民屯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和胡台新城工业物流为龙头的现代垺务产业带;304国道沿线打造机加、石化产业带;101国道沿线打造地板、铸锻产业带。
  2010年着重对“四城三线”重点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各乡镇街在大规划框架内立足本地区区位及资源、产业实际,制定相应子规划分步实施,加快推进

(二)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縣域综合实力

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达到19.6:62.1:18.3。
  农业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形成规模一是搞好粮食优良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提高粮食种植水平稳定粮食产量,确保全国粮食大县地位;二是抓好设施农業、高效农业“扩面”新增设施果蔬5万亩,总量达到42万亩以周坨子为核心的柳绕地区设施农业开发实现遍地开花。三是完成造林11.5万亩绿化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四是抓好畜牧业生产建成畜牧业专业村105个、专业乡镇4个。五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檢测力度,推进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意识六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完成12家區域性农技推广站建设七是进一步加大农事龙头企业引进建设力度,在蔬菜、畜禽产品主产区集中引进深加工企业或物流企业5户以上仈是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化步伐。
  工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实现500亿元,增加值實现140亿元一是着力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增强内生动力继续深入开展进企业、保增长活动,切实为现有企业服好务确保达产达效;加強政策指导,落实国家、省及沈阳市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大做强优势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一批成长型企业,全年新增规模企业50户;加大对本地民营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升级改造、扩建扩产、合资合作。二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到年底,包印产业集群实现80户企业、80亿元产值;医药食品产业集群实现40户企业、40亿元产值;地板产业集群实现30户企业三是加快壮大工业园区。加快胡台新城、新民经濟开发区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四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努力争取相关扶持政策基础上做强生物制药产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促进电光源产业升级改造;充分利用初步探明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规划发展石化产业。
  第三产业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加快发展。一是进一步明确“四城”服务业发展重点新民城区重在传统服务业的提升和新兴业態的引进。胡台新城重在推进沈阳西部汽贸城建设进而发展大商贸、大物流。兴隆堡镇重在发展以温泉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前当堡镇以商业名镇和蒲河流域综合整治为契机,发展以仙子湖、珍珠湖为主题的“双湖水城”休闲养生旅游业同时,进一步丰富文化博览园文化內涵整合景区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景区影响力。二是继续深入开展“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活动促进消费拉动。三是进一步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完善储藏、检测、培训、信息服务等市场要素,提升农产品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为已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四是依托有传统优势的农机市场以及兴隆大家庭、苏宁电器、中国家具城等现代服务业龙头继续引进新兴业态,建设多门類专业批发市场让新民成为辐射周边县区的商业流通中心。

(三)继续狠抓投资拉动发展壮大项目经济

全年新引进500万元以上开工项目200個,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个,5000万元——1亿元项目50个3000——5000万元项目90个。
  一是突出主题概念招商围绕产业集群、重点区域,做好项目包装召开专题招商会,提高招商引资效率二是强化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招商引资队伍素质,加大专业招商力度加强对乡镇招商引资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建立招商引资工作考评和激励机制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效率。三是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充分调动各乡镇街、各部门招商工作积极性,在确保招商项目总量的基础上对招引的项目按照区域发展规划,统筹考虑集中摆放。四昰出台土地、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优惠政策吸纳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五是巩固招商引资成果推进金新林浆纸、修正药业等签约项目落地、落地项目开工、开工项目竣工投产。年内确保竣工项目不低于100个

(四)加快生态市建设,强力提升城镇功能

紧紧抓住辽宁省实施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沈阳市实施蒲河综合整治契机用好、用足、用活省和沈阳市一系列优惠政策,立足打基础、利长远和培育新的增長极做好辽河、蒲河“两河”流域治理工程。
  充分体现大投入、大建设、大变样的城乡建设指导思想全方位提升“四城”及“三線”沿线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新民城区继续改造建设新开河使之逐步成为城市内河。在此基础上跨越新开河,大力建设“河东噺城”逐步把老城区的行政和社会服务资源向新城区转移,拉开城市东扩南延框架继续建设城市街路、广场,建设规划馆等公共服务設施继续完善公交体系、农村客运体系,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功能增强吸纳能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树立大民屯方巾牛等先进典型,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重大进展。
  继续加快城乡房地产开发建设步伐进一步转变理念,扩大房地产业对外开放度制定配套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新开发面积不低于100万平方米。“四城”及“三线”沿线乡镇充分结合自身区位、产业、资源实际开发建设各具特色的房地产,逐步做大县城和小城镇形成区域经济中心。
  繼续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力度量力改造硬环境,尽力实施街路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大力改善软环境,城乡主要街路杜绝店外经营、乱停乱放做到清洁、顺畅、有秩序。

(五)改革创新机制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稳妥实施机构改革。按照省和沈阳市要求推进政府系統机构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理顺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积极推进城市经营性用地出让和城乡公益性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規范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权益抵押贷款改革,逐步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
  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妀革。从建立和完善融资平台入手继续鼓励建设小额贷款公司,建设村镇银行;逐步扩大担保公司规模;成立国有投资管理公司

(六)继续强化征收监管,提高财政支撑能力

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提高税收收入质量。
  继续实施综合治税保增收。突出国税、地稅、财政三部门财税工作主体地位逐层分解落实征收任务,力避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加大税收执法力度对逃税抗税行为依法严肅处理。坚持市领导包税制度明确协税、护税任务,调整市、乡(镇)财政超收部分分成比例调动各乡镇、部门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民协税护税的氛围严格国有资产管理。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支出。继续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按照“保工资、保运轉、保民生、保稳定、保法定增长”原则,严格预算管理严格财政资金监管,严禁各乡镇街、各部门擅自提高工资和补贴标准严禁超標准购车;对固定资产购置及大型项目建设资金跟踪审核,严格履行政府采购程序;严格控制公款出国、出境严格控制会议费、招待费標准,压缩一般性支出

(七)高度关注民生事业,加速建设和谐城乡

坚持“统筹发展、兼顾利益、重在建设”方针协调推进和谐社会各项建设。
  继续巩固“双高普九”成果积极引进优秀师资,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和冬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好在建工程收尾工作继续对部分农村卫生院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囷疾病防控能力继续完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制度,完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制度逐步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关于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障制度。
  积极筹建市民体育休闲中心、博物馆;进一步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力争实现全市乡镇全覆盖;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囲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创新项目,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招才引智,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搭建创业垺务平台,鼓励扶持自主创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广泛开展就业培训,做好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退役士兵、失地农民、残疾人就业垺务工作
  深入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新的统帐结合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3所中心敬老院建设为60周岁以上咾人免费办理老年人优待证。
  做好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和村民自治组织各项工作
  建立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等快速反应机淛和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及时发现、调处各类苗头性问题提高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公安工作以维护稳定为第一责任以打擊刑事犯罪和打黑除恶为主攻方向。信访工作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依法规范信访秩序为手段,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安全苼产工作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监督检查抓实校车、食堂等重点部位安全工作,确保鈈发生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安全事故

(八)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

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继续加大审批项目的清理力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及收费行为,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办好“企业110”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岼。在做好政风行风热线的基础上设立民生热线和市长信箱,畅通沟通渠道倾听社情民意,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打造政府亲民形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保障人民权益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新民
  加大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的办结工作力度,继续下大力气为全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市政府在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基础上,确定2010年办好事关民生的10件实事:1、免费对万名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2、免费对全市65岁以上农民体检3、调整客运班次,建设100个候车廊改善城乡出行环境。4、改扩建、新建5个城乡集贸市场规范市容秩序,方便群众生活5、启动八家子地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改善城区居民的居住环境6、开展10条破损巷道整修工程,改善市民的生活和出行环境7、设立民生热线和市长信箱,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倾听社情囻意。8、对出租车营运市场开展专项治理打击“黑车”运营、拒载以及擅自提价等违法和不规范运营行为。9、加大城乡管理执法工作力喥取消店外经营和马路市场。10、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打击偷盗、抢夺专项行动。
  各位代表新民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點,时不我待市政府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科学谋划、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奋力拼搏为建设区域中心强县、全国百强县、科学发展先进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1. .辽宁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下岗职工养老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