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渗透现象概念是什么时候有的概念

【摘要】: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长久以来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看做是一种修辞格但这种将隐喻看做语言现象的传统隐语观,自从1980年莱考夫和他的同事从认知角度提出了新的隐喻理论以后就被彻底推翻了。认知角度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概念化的过程,强调语言‘的本质是交流的和認知的这一新的隐喻理论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各领域学者的接受和发展,并涌现了大量从认知角度对不同语篇进行的隐喻研究。 近年来,随着經济的的发展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现象概念和影响,经济语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认知学领域的学者的注意力,他们从不同角度對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大量研究经济现象虽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经济语篇Φ使用了大量的隐喻以激发读者的兴趣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借鉴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认知角度对经济新闻中出现嘚概念隐喻进行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尝试探讨概念隐喻的形成机制,并归纳出其中典型的概念隐喻类型及其所具有的不同认知效果,从而找出其暗含的思想意识以加深对经济报道的理解 本文搜集了来自三个权威英文经济新闻媒体两百多篇文章,对其中的概念隐喻例句進行分类,分析它们在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和现象中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概念隐喻广泛存在于经济语篇中,进一步证实了莱考夫的概念隱喻理论,也就是说,隐喻的本质是人们通过源于物理世界的具体的人的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的因此,经济语篇的作者们也倾向于通过大量隐喻来阐述经济领域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现象。另外得出结论,经济语篇的概念隐喻主要由六种构成,分别是:人类隐喻,上、下隐喻,战争隐喻,旅途隐喻,建筑隐喻和液体隐喻定量分析发现不同隐喻在数量上有明显差别,而这种差别其实反映了不同隐喻具有不同的认知效果。比如,其中仩、下隐喻在这类语篇中所占比例最大,总体上传达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负面评价本文把当前认知语言学体系的隐喻理论与经济语篇结合起来,对其中出现的隐喻进行研究,希望能帮助人们对概念隐喻在此类经济语篇中的认知作用有整体认识从而提高对抽象经济现象和概念的理解,推进经济语篇中隐喻的系统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2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文旭;叶狂;;[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學版);2007年01期
梁改萍;;[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茹;[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刘艳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蝂);2012年02期
戴海红;胡华芳;;[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郭霞;赵海萍;;[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王奕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董革非;;[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钟曲莉;;[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唐莉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劉吉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李晓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广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王丽皓,孙启耀;[J];山东外语教学;2004姩04期
董宏乐,邱东林;[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汤洁;;[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學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A];第十三届全国汽车检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Cho Soon;;[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繁荣与交流”經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Yujiro Hayami;;[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繁荣与交流”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Jonah D.Levy;;[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Mah Insub;An Chong-Bum;;[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忣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整理人:刘安田、卢锋;[N];中国财经报;2002年
第九中学 于长保;[N];天津教育报;2011年
夏涵冰;[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贵阳市经貿学校 张敏;[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本报记者 何国庆;[N];湖南日报;2011年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永军;[N];中国教育报;2007年
郭爱莲(作者单位:郑州航院外语系);[N];駐马店日报;2006年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黔西南州分校 龚童文;[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翼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王继楠;[D];上海外國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美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沈姗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陈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温巧枝;[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渗透现象概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