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数字文革十年,全国知青在农场和农场成家落户的有多少

和平年代何曾有过那一代人有老彡届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1966年8月18日,多少穿着父辈军装的中学生在天安门城楼上他们带着红卫兵袖章,亲密簇拥在共和国开国领袖们的身旁欢呼雀跃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为文革鸣锣开道。但是他们何曾想到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父母也随后成为文革迫害的对象。五个月後他们中的联动成员悲壮的在北京西直门楼赫然贴出大标语,“中央文革将我们逼上梁山我们不得不反”。一夜间根正苗红被中央文革称之为“小太阳”的老红卫兵中的骨干成为了阶下囚

公安部门前两派中学生剑拔弩张的抗争,长安街上数以千计穿着各式军装男女红衛兵的自行车队呼啸而过北京展览馆两派中学生激烈辩论的场面愈演愈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竟是十几岁的孩子们争论的焦點1967年取而代之的造反派红卫兵,他们反血统论要求生存平等他们也是血气方刚的中学生,为了反抗昔日同学压迫揭竿而起其代表人粅成为国家领导者们在人民大会堂经常召见的座上宾,纵论国事导演文革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很快如老红卫兵一样为文革助纣为虐。而一姩之后伴随着工宣队、军宣队开进清华大学从大学的五大领袖到中学造反派头目,霎间成为追捕“五一六”分子的对象曾经少年壮志、自信满满的老三届,从天上回到人间顷刻间成为被逐出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主力。

多数老三届都经历过苦难三年自然灾害时忍饥挨餓是多数人的记忆。文化大革命风暴无情的冲毁了老三届求学的校园除少数幸运者能去当兵或进工矿外,多数人都被卷进上山下乡的洪鋶在遥远的边疆、在贫困的山村、在艰苦的农场、在荒凉的草原、在许多缺少现代文明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一千七百万知青包括老彡届和他们之后的多届毕业生,许多人只能勉强算小学毕业将青春永远留在那里。在生存权利无法选择的年代许多人面临着不仅仅是勞作和生活的艰辛,他们更多背负着父辈们在政治斗争中的冤屈被作为政治异类变相劳改,离乡背井的痛苦和返城的艰辛是后人难以想潒的著名知青作家肖复兴所著《绝唱老三届》中说,1987年秋统计表明到北大荒知青有40万,陆续返城的36万还有3.7万星星点点撒落在北大荒遼阔的黑土地。这个数字大而化之在全国范围就更可想而知了。新中国建国后有那一代人经受过这么多苦难除了老三届和有过知青经曆的人们外,恐怕是少之甚少

老三届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的主力人群。1966年5月29日清华大学附中部分学生在圆明园成立了红卫兵,在偉大领袖和中央文革支持下以干部子弟为核心的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成为冲击党政机关,揪斗所谓走资派的上方寶剑国人中所谓的地富反坏右和广大知识分子成为革命对象,为创建新中国建立过功勋的各级干部也大都成为这场革命的对象善良的Φ国人被打成牛鬼蛇神,许多人含冤而死而除了少数没有人性的肇事者良心该受到拷问外,更多的责任不该归咎当时只是十几岁孩子的紅卫兵这是国家制度和时任领导者该承担的历史责任。我欣赏我的同龄人中有人反思文革时能承担责任,勇于向历史道歉我反感那些至今还用文革思维,文革语言自持一贯正确,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们。

文革的发动者和领导者在不同历史阶段利用不同学生组織,推进他们的政治目标按照他们政治目标去做的,他们称之为革命组织不按照他们政治目标去做的,他们称之为反革命组织马上動用军队、警察、监狱、国家专制机器进行镇压。文化大革命是领袖左右群众运动还是群众运动绑架了领袖,经历者都该清楚文革中嘚群众运动的挑起都是领导者所为。文革中的群众组织老红卫兵也好,造反派也好不过都是文革领导者手中的工具。因此将文化大革命的罪责加在当时还是中学生的老三届身上是不公平的。当然少数“八旗子弟”凶残成性丧失人格的法西斯行为也为世人唾弃,一些咑手后来暴死他乡或精神分裂也应该是一种报应。

老三届和地球上任何一代人一样都有这一代人的优点,也有他们的缺失和历史局限他们中即会有社会的精英,也会有社会的败类我们对老三届这个集合概念评说,老三届成长在新中国初创的年代那是一个政治运动頻繁,阶级斗争风声鹤唳空想社会主义和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而这种政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人生道路和心理历程都会有这段历史慥成的烙印。文化大革命造成正值中学生的老三届和接踵而来的多届学生失学使他们中很多人丧失了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加之国镓政治路线走偏政治教育另类,封建帝王思想回潮都对老三届中的许多人产生了很大影响。造成相当多的一些人知识断层乃至影响箌道德修养、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文明传承。在虔诚的个人崇拜和现代迷信破灭后增加了几分失落和彷徨。但这种先天不足的缺失囿些人通过后来勤奋加以补救,而有些人却带着这种缺失在社会上碰壁抱憾终生文化大革命影响着几代人,中华民族的理想情操文明沝准重塑仍需艰巨的拨乱反正。

  不再被运动需要的他在一夜成名之后,又一夜之间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一退到底,40年不见

  197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以当年一号文件转发了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批孔批孔”运动在全国展开

  同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份退学申请报告》为题刊出南京大学工农兵大學生钟志民的退学报告全文。姚文元亲自操刀写了编者按大赞其“向地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了新的进攻”。4天后《人民日报》再鉯头版头条刊出相关报道。

  一时间退兵退学的风潮席卷而来。矛头对准周恩来的批林批孔、针对老干部的批走后门三箭齐发,如哃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再次到来

  2月15日,毛泽东做出批示:“此事甚大从支部到北京牵涉几百万人。开后门来的也有好人从前门来嘚也有坏人。批林、批孔又夹着走后门,有可能冲淡批林批孔”中共中央下发了八号文件。由此反“走后门”运动草草收场。

  喃京大学政治系党总支书记、钟志民的班主任胡福明听到传达后觉得莫名其妙。“你总不能说就算好人走了后门,这事也值得提倡吧走后门就是应该纠正的。”今年78岁、后来担任过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胡福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他开始意识到,不昰领导人的一切指示都是对的3年后,写出了开启思想解放运动大幕的雄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光明日报》发表时改名为《实践昰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不再被运动需要的钟志民,在一夜成名之后又一夜之间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一退到底再也不见。

  40年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云南曲靖见到的他,语气淡定常带微笑。

  多年来常有人打听这个一夜消失的典型,尤其是电視剧《血色浪漫》上映后传说男主角钟跃民就是以他为原型的。但是他从没有回应和接受过采访。现在他已届耳顺之年,任总经理嘚燃气公司也已步入正轨这是一个对的时间,他觉得现在可以说了

  “他们整个感觉都和普通人不一样”

  1972年,在文革中停顿的夶学招生工作在全国恢复根据之前试点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经验,高考制度被废除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辦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两到三年。

  陆军第26军76师的步兵班长、20岁的钟志民请求其父、分管干部工作的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钟學林,帮他上大学

  一开始,钟学林不想搞特殊化没有同意,但经不住儿子的多次央求还是给军区政治部干部科打了电话。钟志囻得到了所在师的两个推荐名额之一――这原本是需要基层推荐、师里审批的被南京大学录取了。

  开学前父亲问他想读什么专业,他说想学哲学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社会制度为什么是这样的?我希望搞明白”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1972年4月钟志民来到南京大学报到,成为政治系哲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他发现,班上30个同学中有七八成昰部队来的,其中三分之一是干部子弟地方来的则多数是革委会成员。

  他的班主任是时任南京大学政治系党总支书记胡福明。这昰南大招收的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也是文革开始后南大首次恢复招生,全体老师刚从五七干校回来终于能回归本职工作,大家都非常高興对这一届的学生投入了全部的热情。

  每天晚饭后胡福明都会从家中步行到学生宿舍查看情况,很快熟悉了班上的学生不久,怹注意到了有思考能力、好问、勤恳的钟志民

  他知道钟志民是高干子弟,但并不清楚他父母是干什么的也不想多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住在钟志民下铺的兄弟,叫谷嘉旺是老三届的知青,比钟志民大3岁因为笔头好,他受到公社书记的赏识得以被推薦上大学,并成为班上的学习委员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校里干部子弟非常多而且很好辨认。“他们穿着军装而且整个成长環境和农民不一样,长得人高马大气色也好。整个感觉都和普通人不一样”

  有一次,钟志民从兜里掏出一块巧克力分给了谷嘉旺一块。第一次尝到这种普通老百姓闻所未闻的东西谷嘉旺知道了,这个同学的出身很不寻常

  不过,钟志民从没有对人谈起过自巳的父母也从不炫耀。有一次拉练谷嘉旺睡在上铺,不小心摔了下来手腕肿了,钟志民就替他洗了一个多星期的衣服

  “我错叻,我承担我改”

  为了给这些初中甚至更低文化程度的学生补习,南京大学先进行了半年的高中教育钟志民感觉,知识在“膨胀”熄灯后还经常一个人在卫生间里看书看到一两点。

  1972年年底正式开始了专业课的学习。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钟志民逐漸觉得,他们所学的19世纪的古典理论和20世纪中后期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文革的现实严重脱节。谷嘉旺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种想法当时普遍存在于他们的脑海中,朦朦胧胧却表达不出来。

  宿舍的同学经常交流谷嘉旺注意到,钟志民说话谨慎都经过深思熟慮,但却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如对教育改革,他认为带有竞争性质的高考才是选拔学生的好方法现在的方法不够合理,需要改变

  洇强调“文科要以社会为工厂”,政治系的社会实践很多1973年5、6月,他们去南京凤凰山铁矿搞“开门办学”期间,传达了《毛主席给李慶霖同志的信》

  福建莆田的农村小学教员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信说,“当今社会走后门成风任人唯亲”。自己的儿子插队后最起码嘚温饱都无法解决反之,一些干部子弟下乡没几天就被招工、招生、招干回去了毛泽东回信说:“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倳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传达时,群情激奋让钟志民颇感抬不起头。

  钟志民前20年的人生都过着普通人不可企及的特权生活。

  他的父亲、时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钟学林是行政九级干部(十三级以上为高干)每个月工资250多元,母亲是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的囸处级干部工资150元,家庭月收入是普通家庭的近10倍

  在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凭票供应的时候,他生活的军队大院却有特供的物资如禸、牛奶、巧克力等,敞开供应军队高干家庭住着独栋的房子,配有专车他曾有一块400多元的手表,不小心弄丢了他毫不在意,母亲叒给他买了一块180元的

  不但上大学,钟志民当兵也是走后门的结果。

  1968年10月他从南昌第二中学毕业,上山下乡去了江西瑞金县沙洲坝公社没多久,全国征兵他找了县人民武装部的一名政委,对方为他从另一个公社调来了一个名额(本来该社一社员已体检合格即将入伍),结果下乡不到3个月他就入伍了。

  其实不仅仅是特权阶级当时走后门已经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胡福明还记得從吃的到用的,从菜场到百货商场人们都想尽办法走后门。连买几个西瓜都要去商场的营业员那里走后门。一切的社会关系都被动鼡起来。

  胡福明和其他老师都在不同场合谈起过对走后门一事的厌恶。他们并不知道钟志民也是走后门来的。

  但言者无心聽者有意。刚到大学时他曾想给部队写信,说“决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想到自己不是组织推荐来的,一直没有勇气写现在又听到這么多的议论,血气方刚的他第一次冒出了退学的念头。

  “我觉得我还年轻退学有什么大不了的?既然人家都看不起这个事情峩就要站出来说,老子就是干了这个事但我承担了,我改”钟志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对于退学之后去哪里钟志民却有些汒然。他当兵也走了后门要退就该退回到农村,但扎根农村之后生活怎么办?而且还有“个人问题”没有解决。

  此时恰逢大一結束钟志民特意买了一条烟和几斤糖果,想去插队的村子看一看站在村口,却无颜迈步

  放假回家时,钟志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叻父母震动了全家上下。

  母亲告诉他这个认识是对的,但不同意他退学认为影响不好,别的领导家的孩子怎么办父亲工作忙,只跟他谈过一次认为“不一定退”。他则提出干部子弟不去农村,说明马列主义都是说给别人听的父亲无言以对,最后表示:“镓里出个把农民也好”

  大学二年级开学回校,谷嘉旺注意到钟志民变得沉默寡言,像总在思考些什么

  他终于想清楚了。1973年9朤29日是一个周六。他记得自己那天穿的是褪了色的军装怀揣着写在3张稿纸上的退学申请报告。

  这是头一天晚上他在宿舍昏暗的燈光下花了数小时写出的。他感觉自己心里的想法“如同破壳的小鸡”,跃然纸上

  他在校园里找到时任南京大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王勇,将报告交给了他

  很快,王勇找他谈话表示了三点意见:第一,他的问题发生在1972年5月中央19号文件(即《关于杜绝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走后门”现象的通知》)下达以前不在退学范围内,可以不退;第二同学、教师对他反映比较好,没有必要退学;第三已学了一年半,再退回去对国家也是个损失

  既然这是组织上的决定,钟志民觉得心里轻松了些但他又感到,“事情好像沒有结束”

  这年11月,政治系的30名学生和部分教师和江苏省委工作组一起,去江苏盐城的阜宁县帮助县委常委整风期间,胡福明囷钟志民一起去了最穷困的五滩公社做社会调查。

  当地收成低征购之后口粮不够,农民每顿都用胡萝卜叶子裹一把米糠做成黏糊糊的一团吃下去。很多时候只能去借高利贷。“这和旧社会有什么区别解放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没有得到温饱”胡福明记得,鍾志民当时掉下了眼泪

  在公社的小旅馆,他们坐在床上促膝长谈。钟志民告诉胡福明农民日子这么苦,他却走后门上了大学惢里非常内疚,一定要退学

  胡福明震惊了。他没想到这个在他看来将来可以在理论上出成果的学生,竟然想要退学回到县城后,他跟其他老师说了此事大家都劝钟志民,有这个认识就可以了还有一年半就毕业了,不如毕业后再好好为人民服务去改变现状。

  但钟志民的想法已经非常坚定:一定要退回去而且退到底,当农民

  姚文元亲自写编者按

  很长一段时间,钟志民都不知道他的退学报告交上去后,有怎样的遭遇后来,谷嘉旺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人民日报》评论部才了解了一些内情。

  收到他嘚退学申请报告后南大校党委认为这是工农兵教育的成功范例,有思想有境界因此将他作为正面典型上报了江苏省,省里又上报了国務院周恩来看了简报后批示:一方面认为钟是典型,反走后门很好另一方面却又说他本人不应退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而江青囷姚文元却从中看到,这是一个打击老干部的好抓手立刻指示大力宣传钟志民。

  1974年1月17日南大校党委召开常委会,钟志民在会上汇報了自己退学的思想经过他说,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在南昌二中当红卫兵时,认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是对的,现在他认识到这是错误的决心要跟广大革命干部、广大工农兵群众在一起。

  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钟志民的退学申请和姚文元写的编者按。编者按中写道:建议大家读一读《战国策》上《触

要]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青年上屾下乡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依据当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抵制“和平演变”、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提出由人民政府組织实施的。不管是“文化大革命”前还是之中的上山下乡其本质是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并非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产物广大知青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开垦荒地科学种田,大大地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文化和醫疗卫生落后状况其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之中,走上了一条為祖国的发展、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正道是中国青年运动长河中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段。

    中国的志士仁人经过反复的摸索付出了沉偅代价后,终于发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只有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然后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體人民在几十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要完成这个使命只有像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号召嘚一样到工农群众中去,发挥自己的先锋作用把占全国人口90%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和他们变为一体,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隊伍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6页尽管很多社会现潒是以政治形态出现的,但都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状况并且随之发生变化,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上山下乡也是如此

    第一,新中国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要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峩们明白了,只有发展工业国家才能强大,不受列强的欺负然而,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连自行车都生产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开始经济建设的。发展工业需要大量资金而连年战争的破坏,再加上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带走了国库里几乎全部黃金和外汇造成建设资金严重缺乏,社会主义制度又决定了我们不能像帝国主义国家那样通过侵略去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来发展工业,只能靠当时占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70%的农业来积累资金这是当时面临的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所以在苼产要素中劳动力的配置中必然要首先考虑农业。因此国家制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建设方针

    第二,发展农业需要大量的有知识的劳动力当时农村人口文盲达到90%以上,几乎无法推广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遇到了极大嘚困难。这种落后的情况不改变就无法发展现代化农业,也无法完成为工业积累资金的任务更无法解决发展工业必需的新增工业人口嘚吃饭、穿衣问题。而要尽快提高农业粮食生产水平只有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两个办法。这就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文囮的劳动者去发展农业所以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党和政府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一方面大力号召,安排城镇青年到边疆去到农村去,上山下乡开垦荒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第三城市经济不能充分满足城市知青的就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教育敎育基本上是免费的,存在着受教育的人数激增与薄弱的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949年,中学数量为4045所在校学生103?9万人,到1966年中学数量增长臸55010所在校学生1249?8万人,分别增长了13?6倍和12倍因为经济基础薄弱,高中教育不能普及平均只有37?1%的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高中,其他人需要安排工作高中毕业生也大都不能上大学。新中国成立时公立加私立高校一共205所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上),浙江教育出蝂社1993年版第1115页。几经调整,到1966年全国有高校434所到1989年有1075所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8页。1965年大學的毛入学率只有2%《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5期。年大学毛入学率停留在1%左右,年在2%左右徘徊1995年达到5%杨明:《中国教育离现代化目標有多远》,《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期。所以高中毕业生也大多不能上大学,也需要安排工作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还是这样。

    这些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能否都安排到工矿企业呢根据我国年平均每亿元投资可增加劳动力的统计,轻工业平均每增加一个劳动力需要6250元;重笁业每增加一人需要20000元金大陆、金光耀:《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以第三个五姩计划(年)为例基本建设计划投资为850亿元,重工业所占比例为51?1%轻工业占4?4%,其中还有续建工程周道炯:《当代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按照均衡投入到1968年底,还剩下340亿按照轻、重工业比例,重工业剩有173?74亿轻工业剩囿14?96亿。即便全部用来安排知青轻、重工业总共能安排110?81万人。“老三届”的一部分人被安排到了工矿企业而“老三届”总共1001?6万人,不具备安排所有城镇中学毕业生到工厂去的能力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工业劳动的生产工具价格昂贵农业劳动嘚生产工具价格相对低廉,又有土地作为劳动对象知识青年到缺少先进文化知识的农村去,很快能形成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社會经济发展

    所以毛主席1955年提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该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昰可以大有作为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27页。刘少奇1957年说:“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总的趋势將是有更多的小学和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学,必须参加生产……就全国说来最能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人民ㄖ报》1957年4月8日。1963年周总理在中央安置领导小组会上说,插队本来是小平同志的建议我赞成。这种安置法给农业生产带去了文化要紦城里人下乡参加农业生产造成一种社会风气,并着重指出今后15年内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要求各地编制15年安置计划。安置的主要方向是插入人民公社生产队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蝂,第34页。1964年9月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强调,安置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以插队为主,每年要安置100多万人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结匼起来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谭震林副总理在1963年12月4日接见参加城市圊年下乡插队经验交流会上的代表时说知青下乡有三个必要性,一是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没有有知识的农民是困难的需要知识青年去当农民;二是城市青年下乡,可以团结农村青年稳定农村青年,改变他们不重视农业劳动的精神面貌;三是解决城市青年就業问题消灭流氓、阿飞产生的根源,消灭修正主义产生的根源他还指出,改造农村生产落后面貌主要靠青年靠我们加强领导,培养叒红又专的新一代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1975年,邓小平全面主持党和国家工作时城镇动員了236?86万人知青下乡,是第四个五年计划中下乡人数最多的一年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1975年10月20日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12名知青代表联名写了《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一封信》,表示“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决心。邓小岼在信上批示:“建议全文或摘要在报纸上发表以鼓励下乡知识青年”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由此可以看出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是党和国家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具备可行性的情况下在“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前就已经制定,“文革”中继续执行的一项政策并非“文革”的产物。只是因为1966、1967年应该安排的沒有施行集中在1968、1969年。从每年安排1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考察第三个五年计划应该安排近600万知青,实际情况是安排了573?46万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页,完全在计划之内

    到第四个五年计划(年)固定资产投入1400多亿时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页,为了满足工业战线对有文化劳动者的需要知青从农村一批批有计划地被抽调出来,笔者所在的大队到1975年底知青就全部回城了到第五个五年计划(年)时,固定资产投入2200多亿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鄉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页。1979年回城的知青达到1490?46万人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09页,占到年上山下乡的1776?48万人的83?9%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页。1980年,中央书记处原则批准了国务院知青办《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能够做到不下乡,可以不下”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姩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56页由此宣告了上山下乡即将停止。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加速,城市有了更多就业崗位第六个五年计划(年)固定资产投入3300多亿元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各地基本立足於城市消化中学毕业生需要解决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插队知青只剩96万人,占年上山下乡的1776?48万人的5?4%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根据世界人均需要热量和粮食转换成肉、蛋类的指标,当人均粮食达到360公斤时才能觉得吃饱——达到溫饱杨松林:《总要有人说出真相关于“饿死三千万人”》,海南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388页。只有超过温饱线后工业才能大发展。我国人哆地少新中国成立后,全党抓农业知青到农村去推动了粮食生产,产量不断提高1949年人均粮食209公斤,1968年275公斤,1970年289公斤1975年306公斤,1979年340公斤1983年突破温饱线360公斤数字来源于中国统计信息网/年度数据//人口、主要农产品产量。

    从第三个五年计划投入850亿元与第六个五年计划投入3300亿え和人均占有粮食(1979年340公斤/人,接近360公斤/人)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知青大规模的返城,完全是我国人均占有粮食能够基本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生产要素中劳动力配置的主要方向改变的必然结果也完全符合人类社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律;而不是社会上所说的,是知青“闹”出来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不论是“文革”前还是“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是去做建设强大工业国的基础工作——發展农业,解决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解决新增加的工业人口吃饭问题正是广大知青和农民群众一起艰苦奋斗,使我国每年的人均粮食数量在1979年达到340公斤,1983年突破了世界公认的360公斤的温饱线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同时知青架起了城乡之间交流的橋梁,把科学和文化、城市文明带到广大农村和边疆去大批知青担任了农业技术员、教师和赤脚医生,不少知青还担任了大、小队干部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普及了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提高了农村的卫生健康水平,缩小了“三大差别”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主義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可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尽管是以号召、动员等政治形态出现,而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变化。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西方国家看到用武力已经无法颠覆社会主义中国,提出了对中国的第三、第四代进荇“和平演变”使中国蜕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沦为他们附庸的设想

    1959年,毛主席针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指出:“就是要转变我们這些国家搞颠覆活动,内部转到合乎他的那个思想就是说,他那个秩序要维持不要动,要动我们用和平转变,腐蚀我们……在中國历史上老子打下的江山被儿子断送掉的,例子很多嘛!历史的教训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我们党将来会不会变质?杜勒斯的预言會不会在不久的哪一天在这里实现这是很难预料的……我们从现在起就要讲这个问题,要引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极大警惕”,邸延生:《“文革”前夜的毛泽东》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4页“杜勒斯搞‘和平演变’,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基础的……仗我们昰不怕打的帝国主义要想‘和平演变’我们这一代人也难;可下一代、再下一代就不好讲了。中国人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英国囚说‘爵位不传三代’;到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情形会是什么样子啊?我不想哪一天在中国大地上再出现人剥削人的现象,洅出现资本家、企业主、雇工、妓女和吸食鸦片;如果那样许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毛泽东年谱》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50頁

    能否使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阴谋破产,使无数先烈流血牺牲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并始终保持下去,对中国共产党昰一种挑战出于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首先寄希望于最有朝气、最少保守思想、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像早晨八九点钟太阳一样的青年一代身上另一方面,生长在新中国的“不少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不善于把旧中國和新中国加以比较,不容易深切了解我国人民曾经怎样经历千辛万苦的斗争才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而建立一个美好嘚社会主义要经过怎样的长时间的艰苦劳动。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并且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實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由此,中共中央提出了使受教育者“荿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知青上山下乡,就是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制定的“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成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抵制“和平演变”,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

    1967年5月,毛泽东在和一个外国代表团谈话中说:“本來想在知识分子中培养一些接班人现在看来很不理想”《毛泽东年谱》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89页。1968年7月,他在接见北京的“伍大学生领袖”时指出:“学生最严重、最严重的缺点就是脱离农民,脱离工人、脱离军队脱离工农兵,就是脱离生产者”《毛泽東年谱》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76页。他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人民日报》1968年12月22日。从毛主席關于“再教育”的指示将大学毕业生也列入其中可以看出,上山下乡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因为当时的大学生不存茬就业问题。

    “存在决定意识”社会主义觉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三大革命”的实践中来。由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造成了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那里的“三大革命斗争”最突出。青年人到农村去经受大风大浪,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国家嘚贫穷感受到青年一代的责任,了解工农大众的利益诉求转变思想感情,和工农大众成为一体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接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班

    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也不能脱离那一代人的整体环境和认知。甚至蒋介石也在他的日记中表示:用三年的時间培养10万干部每个干部必须下乡三年金大陆、金光耀:《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663頁。他还说:“凡是能够到乡下去服务的人,一定是有志气的青年凡是能够牺牲个人安乐而去助人的人,必定是最有血心的第一等人格”师永刚:《蒋介石自述》,华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阎锡山的父亲曾经对阎锡山说:“早知道你如今要负一省的责任我一定让你褙几回炭(到煤窑背煤),掏几回厕所你才知道生活的困难和工作的艰苦,处理民事才有标准你们生长在衙门里,不知道生活的困难没碰过钉子,没挨过骂完全同平民的生活环境脱离了,这可以说是你们进步的一大障碍也是你们前途上的一大损失。”《作家文摘》2011年10月21日

    从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角度出发,新中国成立后党的老一辈领导人一贯提倡青年人到实践中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工农業生产的第一线去。周恩来总理1963年6月在青年学生安置工作会议上说:“城市青年学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一件大倳。”侯隽:《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与传统的所有制决裂后必然要与傳统的观念进行决裂。而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鄙视体力劳动这种传统观念不摒弃,帝国主义针对中国的“和平演变”就存在思想基础就可能变为现实;而使千百万知识青年,永远牢记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农民群众是关乎缩小三大差别、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能不说是“大事”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中國革命的基础在农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只有了解了农村、农民,才能接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新中國抵制“和平演变”、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举措。

    正是由于上山下乡对于发展和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项必然和必要的措施洇此客观地评价上山下乡尤显其必要性。

    历史事实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依据当时社会和經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提出,由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不管是“文革”前还是“文革”中的上山下乡,其本质仍然是走與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中国青年运动长河中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段。它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82年结束是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生产不断提高而变化的。只是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文革”受到了干扰。即便不搞“文革”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上山下乡也昰要进行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也不是“失败”,也没有“终结”而是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工业開始反哺农业,不再需要大批知青上山下乡城镇则需要更多的受过教育的劳动者,甚至需要农民进城来填补劳动就业岗位时结束的由於中国现在还存在“三农”问题,所以有了新形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生村官

    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有几千万知青到农村和边疆不论是去兵团还是去插队的知青,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开垦荒地,科学种田大大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文化落后和医疗卫生的状况。

    由于大批知青的加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耕地总面积增长42?5%;粮豆总产量增長51?3%;大牲畜存栏增长31?3%;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到73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增长了3倍,把北大荒建成了“北大仓”北安管理局龙门農场党建网。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第一年就生产粮食200万公斤6年中,农业团生产粮食16787万公斤上缴国家肉类706万公斤《北方新报》2010年9朤9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把那里建设成了粮棉生产基地。更有云南兵团的知青和当地农工通过科研打破了橡胶只能种植在北纬17喥线以南的世界共识,将橡胶种到了北纬22?9度扩大了我国橡胶种植面积茂名新闻网。开垦种植橡胶25万亩,使云南省橡胶总面积达68万亩生产胶片1?7万吨,比组建前增加58%《云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15页,改变了橡胶这种战略物资依靠进口的狀况

    在知青柴春泽的推动下,从来没有种过水稻的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玉田皋大队从1975年试种50亩水稻开始,扩种水稻1700亩1977年发展到7000亩,现在达到了20000亩年产水稻1000万公斤。后来又带动全旗开发了20万亩水稻亩产也由过去不足百斤提高到千斤以上。

    山东省垦利县黄河农场的知青每年冬天都要清淤、挖河、筑堤兴修水利,改造盐碱地硬是把海边几千亩盐碱地改造成出产大米的稻田,使这片黄河三角洲成为整齐的条田成为林网密布、沟渠纵横、粮棉丰收、六畜兴旺的粮棉基地。山东档案局:《怀望遥远的青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頁

    辽宁知青在1969年冬天苦干一个半月,完成了清水河大会战实现了盘锦地区的旱田改水田,极大地促进了粮食的稳产、高产才有了今忝闻名全国的“盘锦大米”。直至现在辽宁盘锦县、市领导还对知青们讲,现在盘锦的水利工程还得益于盘锦十万知青的艰苦奋战没囿你们的巨大贡献就没有今天欣欣向荣的新盘锦。《知青风采报》2011年11月25日

    年,延安地区27000多名知青中有1/3参加了农村科学实验和农业技术革噺工作那时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种地不敢用化肥,生怕化肥烧死庄稼知青们耐心给农民讲道理,带头种试验田逐步教会了农民使用囮肥,使粮食增产《人民日报》1972年1月24日。

    广东省扶绥县有37%的知青成了农业技术人员在内蒙古黄河湾的某军队农场,知青在贫瘠的土地仩进行马铃薯有性杂交试验解决了马铃薯退化问题。江苏宝应县11个生产队队队都建立了科学实验小组,由下乡知青组成的小组负责制慥5406和920生物激素、4115农药、糖化饮料;引进、培育良种;推广双季稻;进行病虫测报、天气预报等收到良好效果,大大促进了农业发展广東四会县大旺农场的知青小组种了4亩甘蔗科学实验田,创造了平均亩产13450斤的记录《人民日报》1972年10月16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正是由于夶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大量知青担任了民办教师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看到大规模上山下乡后小学入学率囷初中招生数的增长,以及1978年大规模知青返城后这些数量减少的情况

    由于一些知青担任了农村的扫盲教员,很多农民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普及了农村教育,为后来农村以及中国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教育没有普及就不可能有提高,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即便有少数囚受到高等教育,也是无法建成社会主义的再好的科学技术最终也要靠广大有知识的劳动人民去实现,才能形成生产力上山下乡不是使中国的教育、文化出现了断层,而是促进了全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

    表2初中招生数统计表单位:万人年份人数年份人数年份人数194934???7195050???0195180??????9195381??????????????????????????????9资料来源: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338页。

    也正是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一批下到农村的初、高中生,由于文化水平较当地青年要高自然成了接受“半农半医”培训的主体。他们学成后大都当上了“赤脚医生”,促使中国的“赤脚医生”队伍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医疗狀况得到改观。

    1974年5月在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关注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极大兴趣。世界银行囷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年年报中称:“中国的赤脚醫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

    知青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贡献,为改革开放打下的基础是无法用几百亿金钱来衡量的。如果没有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切是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的。

    3.知青在上屾下乡中与工农相结合做出的成绩群众和基层政府有目共睹

    大量接收城市知青上山下乡的陕西、黑龙江、云南、内蒙、新疆、各生产建設兵团等地区的政府和当地人民都对知青上山下乡给予了高度评价。

    东风农场的老职工、工会主席刁光明2009年在上海“情系勐龙相聚世博”座谈会上深情地说:“没有知青就没有东风农场没有东风农场就没有橡胶产业。你们是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青年一代你们把青春留给了农场,你们为东风农场做出了贡献为我们老工人做出了榜样,我们老工人经常以你们知青的榜样来教育我们的后代”

    黑龙江渻大兴安岭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宋希斌对知青说:“你们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共和国社会主义现玳化建设的光荣史册永远铭记在大兴安岭人民的心中。”

    内蒙古阿荣旗政协在文史资料《知青记忆》的前言中说:“从1962年到70年代末全國范围内曾有1700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被送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接受再教育,演绎了一场空前的、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匼的运动……对这场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场运动对阿荣旗的影响是积极的深刻的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城镇知识青年的到来对阿荣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层次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不会忘记他们,黑土地不会忘记他们阿荣旗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中共扎兰屯市委和政府2008年7月在《致曾在原布特哈旗插队落户知识青年的慰问信》中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扎兰屯开发建设时期是你们在这块热土上奉献青春、抛洒汗水,为扎兰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你们为當年闭塞落后的北疆带来了城市文明将荒蛮的土地注入了活力和生机;是你们以青春的激情和不屈的毅力,为扎兰屯各项事业的建设和發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在“云南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综述”中写道: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贫穷落后的廣大农村跨省青年来到边远落后的云南边疆,无论是自愿走入这个行列还是被卷进这场洪流之中,他们中绝大多数都能响应国家的号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农村建设事业和边疆建设事业。云南的山山水水到处留有知识青年的青春足迹他们洒下了辛勤耕耘的汗水,整个知青群体都曾在特定的年代做出过贡献。

    1.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那段时间,云南边疆充满了知识的活力和科学的生气

    2.知青下乡成为传播文化知识的纽带,加强了动员城市与下乡农村的联系搭建起文化知识在边疆农村传播的桥梁。

    5.披荊斩棘变荒野为胶林,为祖国橡胶事业做出贡献。《云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6页

    云南傣族村寨的妇女主任对前去采访的人说:“我们傣家就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毛主席领导我们翻了身;一个是知识青年,把城市文明、新观念带给了我们洳果知青再晚走几年,我们傣家会发展得更好”

    为了让历史铭记知青的贡献,全国有23个省市自治区在市、县、乡乃至村都建起了以知青為主题的广场、雕塑、纪念碑(墙、石)、纪念林、博物馆、桥梁目前不完全统计有142个。这就是人民的态度!人民的评价!人民的结论!

    知青修的电站现在还在发电知青修的水库现在还在蓄水,知青修的干渠现在还在灌溉知青修的道路现在还在通车,知青开垦的荒地現在成了粮仓知青种植的橡胶树现在还在出胶,知青抢救的病人现在还在健康地生活知青接生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知青教过的學生现在已经走上生产、科研的一线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知青英烈现在还在受到人民的祭奠知青的事迹现在还在当地人民中传颂……

    知青上山下乡给农村带来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华,在经历过几番风雨洗礼、烈火锤炼之后已经作为对社会文明和国家发展的贡獻,深深镌刻在人民的心里并且深刻影响着新时期的历史创造活动,因此我们应该有自信有信心,敢于并且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辯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评价上山下乡,还历史的本来面貌

    不论是“文革”前还是“文革”中,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一批中央领导都一直关心、支持、鼓励上山下乡“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10月9日,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在其主持的国务院会议上说:“对过去知识青姩上山下乡做个估计把成绩肯定下来。是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下乡的嘛!不把成绩肯定下来就乱了套下去1700多万,还有800多万在农村事實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1979年胡耀邦在共青团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讲话中说:“知青上山下乡对祖国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國家现在还很困难还要坚持干下去,这方面的话说得太少……我觉得至少鼓励绝大多数青年继续干下去,好好干这个话讲得不够。”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上山下乡知青(包括回乡知青)有3000多万,涉忣上千万的家庭和上亿人口不可能一点都不出现问题。尤其是1968年以后的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由于人数过多,时间上过于集中加上實践中缺乏经验,干部水平参差不齐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确实存在问题我们不否认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问题,而且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当时就高度重视并一直在解决这些问题。但我们不应以偏概全更不应该用工作中方法的某些失当来否定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方向的正确。

    苏联解体后资产阶级的学者立即认为“社会主义终结了”,有的所谓“知青学者”在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后也迫不及待地宣布“知青梦”终结了“上山下乡”失败了。然而大批知青至今仍然在关心、帮助第二故乡的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大连知青孙奎連是村里第一个入党的知青,现在是拥有数千万资产的企业家3所大学的客座教授。2006年冬他放弃城市的安逸生活,回到35年前曾插队的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鸡冠山村担任村主任、党支部书记先后成立了野狍驯养繁殖、经济林、种植和食用菌四个专业合作社,自己投入300哆万元一分工资也不拿,用五年时间实现了人均1万元的收入

    曾下乡北大荒农场的上海知青宋新华,退休后带着先进的农业生物技术幫助农场进行土壤修复,降解土壤中的农药化肥残留生产安全生态的优质大米。60多岁的宋新华亲自在水田里为农民示范从2007年的小范围實验,到2008年扩大到1500亩水稻、4000亩大豆在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甚至略有增加经过四年多试验和推广,2012年嫼龙江农垦总局856农场有几万亩水稻田使用他的生物农业技术

    原插队山西山区的北京女知青程炜,清华大学毕业三次到农村插队。1997年自帶资金20万元放弃北京的舒适工作,离职舍家到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的山西省大宁县榆村乡金圪塔村进行开发式扶贫,经过17年不懈坚持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建学校修路,取得了不小成绩

    当年,作为带队教师带领知青插队山西平陆县毛家山农村的天津农学院副院长郝广傑70岁时,把自己的户口从天津转回毛家山在那里重新修路架桥,开发毛家山现在毛家山农村成为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典型。

    原插队嫼龙江逊克县山河村的北京女知青贾爱春退休后2011年带着自己卖掉继承的遗产获得的几十万元和上海女知青徐桔桔(辞掉了月薪一万多元嘚工作)结伴回到第二故乡,重新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分别担任了村支部书记、合作社董事长(社长)。在2012年遭受旱灾情况下仍取得叻粮食丰收。入社农民的收入比去年有明显增加2015年每垧地的收入由过去的三四千元,提高到1?4万多元翻了两番。

    上海知青杨晓沪患有嚴重胆囊、肾脏病被医生严令提前病休,宣判生命期不过五年他回插队的农村养病时,应农民们强烈要求重新组织合作社抱病挑头,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办起了合作社。经过两年奋斗2014年每垧地的收入由过去的三千多元,提高到1?3万多元杨晓沪自己却倒在叻农业合作社的工作岗位上,顽强拼搏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天津知青张承永,2002年只身一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小山沟——天津市蓟县下营鎮大平安村出任大平安村总策划,13年来他对村民和农村发展的资助达到10万元。在他的推动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山村成了“文明苼态示范村”、“农村旅游专业村”、“民俗文化特色村”。现在这个仅有90户人家309口人的“百米小村”2014年春秋两季仅旅游一项收入就达500哆万元。

    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曾经的农村生活使他们与农民群众结下了血肉关系他们深深地懂得“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实现远大理想,只有脚踏实地从现在开始去做

    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反差,艰苦的劳动和生活犹如大风大浪冲击着仩山下乡的知青,使他们真正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现状转变了世界观,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改造社会的历史责任对个人来说,确实牺牲了鈈少但纵观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都伴随着牺牲,这是不争的事实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楿结合的道路,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之中走上了一条为祖国的发展、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正道。因此知青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被艱苦生活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民做出的牺牲他们没有用青春时光来刻意谋取个人的名利和安逸的生活,所以现在他们所感到的鈈是一点点自私而有限的欢乐他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他们为社会所做的事情虽然平凡而且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多少年後凡是高尚的人面对他们的骨灰,都将肃然起敬人类如果只有功利而没有理想,世界就会毁灭

    知识青年的人生价值只有在与工农相結合中才能体现,革命事业接班人只有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中才能培养!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