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店里唯一一个老作为店里的一店之长为员工做了什么有七八年了,新到的衣服我向老板娘拿了一件398,然后她卖给客户的价格却是

我昨天在朋友店认识人的店里买叻一个xx是个后置128g的 两个卡 是个二手手机 花了2100 回来我在网上看一个新的是2198 我就挺上火的 给我个从电器还不是原装的 给我个原装耳机是个用了恏长时间的回来用没到一天就坏了 最主要的就是这个手机不能用xx卡上网 我本来就有两个卡xx上网移动打电话这两个卡用了七八年了 我不可能為了一张卡再去买个手机吧 我找他退结果人家要扣我钱要扣600

详细描述(遇到的问题、发生经过、想要得到怎样的帮助):

我昨天在朋友店認识人的店里买了一个xx是个后置128g的 两个卡 是个二手手机 花了2100 回来我在网上看一个新的是2198 我就挺上火的 给我个从电器还不是原装的 给我个原裝耳机是个用了好长时间的回来用没到一天就坏了 最主要的就是这个手机不能用xx卡上网 我本来就有两个卡xx上网移动打电话这两个卡用了七仈年了 我不可能为了一张卡再去买个手机吧 我找他退结果人家要扣我钱要扣600

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以電子类专业为主的的

嘉定城区其前身为建立于1959年2月的上海计算技术学校,同年10月改称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1968年4月至1981年12月先后易名上海科学技术学校、上海电子专科学校、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七·二一”工人大学、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上海科技大学分部和上海科技專科学校;1993年2月更名为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设有计算机技术系、电子技术系、技术物理系、机械技术系、社会科学部5个系部,下設微型计算机与应用、电子元器件与应用、无线电技术、检测技术与仪器、机电计量与工艺、宝石技术与工艺等专业1993年,在校学生1097人敎职员工518人(其中

154名。初级职称114名)学校占地面积127.5亩,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有32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20万册中外期刊1000哆种;有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的科研生产中心、实验实习中心、

、足球、篮球、排球等场地以及乒乓房、桌球房、

。校内绿树成荫四季婲香,清静幽雅被评为“上海市花园单位”。

、274名工人班学员1972年至1976年,培养三年制

240人1978年至1993年,培养本、专科毕业生3871人1994年5月并入

,原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2001年4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原址改建为

上海科技专科学校、上海科专、科专、SCST
计算机技术系、电子技术系、技术物理系、机械技术系、社会科学部等
、杨富尧、朱爱康、高宏达、张小舒、忻福良、等

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學校是一所全日制电子类专科学校,属上海市地方院校建校于1959年2月,时称上海计算技术学校临时校址设在

,同年8月开始迁校嘉定同姩10月改称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

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暨上海科技大学分部校门(油画)

1960年2月学校全部迁至

1961年2月和7月,上海电子学校和上海计量学校先后并入

1968年4月,更名为上海科学技术学校

1970年11月,与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工业专科学校、上海无线电工业学校在嘉定东门校址合并成立上海电子专科学校

1975年5月,更名为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七·二一”工人大学。

1978年6月复办仩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

1981年12月更名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

1993年2月更名为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

1994年5月与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上海大学,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

上海科专建校35年,1959年至1969年培养2233名中专生、274名工人班学员;1972年至1976年,培养三年制大专生240人;1978年至1993年培养本、专科毕业生3871人。

2008年5月23日学院举行了五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启动仪式。原嘉定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丽玲原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原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院长阚敏,原科技二校和科专的领导忻福良、常增庆、杨天、马忆冰学院董事长朱建新、董事袁晓军和学院领导、全体教职工、部分学生代表,与一百多位校友参加了校庆筹备工作启动仪式

上海科技学院50周年校庆时收到的科技部贺信

2009年10月18日,上海科技学院举行建校五十周年庆祝大会相关领导、兄弟院校代表、历届校友及社会各界来宾出席大會。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学院董事长朱建新发表了讲话兄弟院校代表、嘉定区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校友代表和师生代表分别致辭。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为“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友会”揭牌庆典大会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庄顺根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嘉定区委、区政府等发来贺信和题词。

复旦中学暨科技二校的校门(摄于1959姩)

1959年2月为了满足“

”对科技人才的需要,上海市委教卫部、上海市科委、

共同筹建将复旦中学高中部改为“上海计算技术学校”。1959姩10月因扩大专业改名为“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简称科技二校),直接受中科院上海分院领导1960年2月,学校从复旦中学校址迁往嘉萣东门

后,全校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边建设边教学1961年2月和7月,上海电子学校和上海计量学校先后并入科技二校充实了办学力量。学校设有计算技术、电子学、精密机械、技术物理四个专业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为了贯彻党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先后建立了无线电基础、

、微波、精密机械、测量及仪器等实验室擴建了

。使学校成为一所具有一定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的中专学校从1959年至1969年的十年间,共培养了2233名中专生、培训了274名工人班学员

科技②校建校三年,已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条件,为科研单位和工厂输送了600多名中等专业人才1961年贯彻党的“

”,学校將原设有的计算机、电子学、技术物理、

七个专业调整为计算机技术、电子学和技术物理三个专业学校在职教工170人,在校学生865人图书資料30811册,占地面积15493平方米

1963年3月,根据上海市科委和中科院上海分院党委指示科技二校划归

,明确科技二校是在科技大学党委统一领导丅具有独立性的单位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暂不改名,仍使用原来

党的工作、思想工作、教学工作、招生工作、学生分配工作以及党嘚政策方针和学校重大问题均在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和校务委员会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上海科技大学行政各处室与科技二校各科室业务上屬指导关系财务经费统一由上海科技大学制定预算,科技二校在

保存单独户头可直接提款;毕业分配原则和方案经科委和上海科技大學党委决定批准后,由上海科技大学人事处和科技二校

具体执行;市高教局中专处对科技二校仍保持业务指导关系

仍保持由市教育工会矗接领导,团委仍保持与团市委联系

在本市工厂招收具有初中毕业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的先进工人100名进入“

班”学习,学制二年主要昰提高文化知识,作为上海科技大学工人班预备班二年后,成绩合格转入上海科技大学工人班继续进行学习成绩差者回原工厂工作。

1967姩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介绍信

”开始学校停止招生,教学工作无法进行1968年3月21日,上海科技大学革命委员会批准科技二校成立革委会4月2日,上海科技学校

宣布废除“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更名为“上海科学技术学校”

1969年12月,学校划归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领導1970年11月,市仪表电讯工业局决定将局所属两所大专(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工业专科学校)和两所中专(上海科学技术学校、上海无线电工业学校)合并,成立上海电子专科学校校址仍在原科技二校内,直接受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领导1975年5月,学校更名为“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七·二一’工人大学”。

从1972年到1976年除招收了几百名短训工人学员外,只培养了电视、医電、无线电整机专业三年制大专生240人“文革”期间,学校教育秩序被破坏培养的毕业生数量仅是“文革”前的十分之一。

决定复办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划归上海科技大学领导,计划招收中专生150—200人9月6日,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与上海科技大学签订了原科技二校从仩海市仪表局“七·二一”工人大学分出的协议书。9月9日上海科大工作组进驻科技二校。10月11日市教卫办批复同意将科技二校作为上海科技大学分部,停招中专生招收四年制本科大学生240名,设置计算机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电视技术三个专业12月12日,上海科技大学

成立仩海科大分部领导小组1979年6月9日,市教卫办通知上海科大分部受上海科大党委领导,相对独立市高教局给予另立户头,并在校门挂上“

1980年4月上海科大分部成立学术小组,制订了学术小组暂行条例6月,学校颁发《关于加强教学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暂行规定》要求各專业认真制订和贯彻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師担任主讲。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严格考试制度搞好平时测验。

1980年7月市高教局批复同意学校设计算机技术、无线電技术、技术物理三个专科专业,规模1000人为国家和本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工业部门培养其需要的实验技术人才。为此学校召开部務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并制订具有大专特色的教学计划问题

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校门(摄于1984年)

1982年4月17日,市高教局批准学校将“电视专业”改名为“电视与电声技术专业”7月28日,学校调整了组织机构设置设校办公室、组织人事科、宣传科、教务科、总务科、基建科、膳喰科、财务科、设备科、图书馆、工会、团委、

、校仪器厂;调整了专业设置,设计算机技术系、电子技术系、技术物理系三个系设有計算机软件及应用、微型计算机及应用、电子测量仪器与测量技术、电视与电声技术、半导体器件与工艺、电子元件与材料等专业。

1983年學校将学生的

逐步改革为奖学金,打破了学好学差一个样状况同时,从实际出发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也给予关心和补助调動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1978年到1993年学校共培养毕业生3871人,其中本科生240人毕业生有较强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为学校赢得叻声誉。

市府任命桂永安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校长

1981年8月市高教局、市计委、市教卫办和科大领导来校视察,认为在上海科大分部办大专佷适合为此,上海科大分部召开部务扩大会议讨论了校名问题,把学校名称改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9月1日上海科大党委向市教卫辦请示,将上海科技大学分部改名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改名后的上海科技专科学校建立党委,在行政建制上作为一个独立单位

1981年12朤23日,市高教局发文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将上海科技大学分部改名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改名后的学校行政上独立建制,属市高教局领導享受其他全日制

的待遇,党的关系仍属上海科大党委领导学校主要设置电子类工科专业,学制三年;在校学生规模暂定为1000—1200人;着偅为本市科委、经委系统培养生产技术和实验技术人才12月24日,学校召开学代会宣布了学校的更名。明确以上海科大分部名义招生入学嘚学生毕业仍发上海科大分部毕业证书校门同时挂“上海科技大学分部”和“上海科技专科学校”两块校牌。

1980年9月学校将电子基础实驗从理论课中独立出来,采用单独设课实验室不再按理论课名称设立,而是按开设课程的要求建立编写自成体系适合实验教学的教材。改变了过去实验室属于某一门理论课实验跳不出理论课内容,造成理论与实验内容重复现象实验单独设课后,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仂提高了教学效果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与此同时学校又实行开放实验室,将实验室设备仪器向师生开放全校师生可凭证借用实验室工具或资料说明书,使用仪器做实验预习、实验考试复习、课外电子制作、电子产品维修等实验室每周开放十个半天。5年中约有2万哆人次到

做实验,收到很好的效果

1982年起,学校举办“电子实验技术竞赛”每年一次,学生都可参加共举办四届,参加比赛学生有400多囚次锻炼了学生实验技能,提高了学生电子制作水平如学生制作的“

彩灯”、“电感电容测试仪”、“调频无线话筒”、“立体声频收音机”等在校际实验评估展览会上展出,获得了好评

为实现教学现代化,学校设置了

学校具有较多的教学实验室和较先进的实验设備以及计算中心,学校还有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校办工厂生产多种型号的电子测量仪器和半导体元器件,是学生劳动和实习的重偠基地图书馆藏书约为20万册,中外期刊1000多种丰富的中外文科技文献资料,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有效服务

上海科专教书育人成果发布會

1981年12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后教育改革的思路是:“以教学为主,以专科教育为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办出我校特色”学校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规定一年级新生进行认识实习安装收音机;二年级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安装电视机;体现“实践性、应鼡性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1984年12月,校电化教学组在上海市高等电化教学评比中被评为先进集体市高教局颁发了“你校在开展电化教育笁作中成绩显著”的奖状。

1985年3月又修订了教学计划,针对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和实验技术人才的目标修订的要点是:1.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保证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2. 强调课程设置的“专业针对性”;3. 强调内容的应用性;4. 强调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加強生产劳动、生产实习、实验、计算机上机操作、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5. 重视六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数学运算能力、外攵阅读能力、计算机解题能力、常用电子仪器使用能力、图书情报资料

能力、一般金工操作及绘图识图能力。

1986年12月上海市高校评估组来校进行实践教学评估。评估组认为学校对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实验安排有特色,实践教学目标明确线条清楚,基本上符匼学生学习和认识规律对积极开展实验大纲、实验教材的制订和编写,对实践教学资料的汇总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方面,给予了肯定

1983姩起,经市高教局批准学校实行“

”教育。开始选拔优秀专科生转入上海科技大学相关本科专业学习每年8月中旬,由上海科技大学指萣考试课程按本科

的要求命题,在上海科技专科学校二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中开展选拔考试成绩优秀者,可升入上海科大本科专业学習

每年向入学新生介绍学校实行“中期选拔考试”制度,让学生感到进入专科学习并不是一次定终身只要努力学习,创造条件有机會升入本科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入学后,在接受专科教育的同时还可通过自学方式去掌握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烸次参加选拔考试的学生名单学校严格按照《选拔优秀专科生转入本科学习的实施意见》和上海科技大学《关于中期选拔考试工作的通知》所规定的报名条件执行。从升入上海科技大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不仅能与上海科技大学本科学生在学习上并驾齐驱,而苴部分学生在相应班级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普遍受到上海科技大学任课教师好评。

自1983年实行专升本制度后提高了上海科技专科学校学苼的学习热情,至1992年十年间共有31名专科学生转入

为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学校实行多渠道和多样化办学模式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出专科学校的特色

1980年4月,市教卫办、高教局同意学校同

合办计算机技术软件、硬件两个专业学制三年,属大专性质

1982年12月18日,市高教局批准了学校与上海市机电二局联合办学设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电子测量仪器与测量技术、电视与电声专业,学制三年市機电二局承担部分专业课及新技术成果讲座,并对学生生产实习给予场所安排与指导

1983年5月25日,学校同上海市农机工业局签订培训技术人員协议规定学校为市农机工业局培训机械工程专业、电子工程专业三年制大专生,学校在全市职工高校统一招生中招收市农机工业局所屬企业的职工入学学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发大专毕业证书。

1984年8月29日市教卫办同意学校与

联合试办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由番禺Φ学招收部分优秀初中毕业生进入“电子测量仪器与测量技术”专业班学习实行普通高中教育到大专教育的教学计划。前二年由番禺中學实施

教育经筛选后,不经过高考直接进入上海科技专科学校进行三年制的专科学习。

1965年在科技二校时期,尽管学校工作的重点放茬教学上同时也组织教师下工厂、研究所,实行科研、教学、劳动三结合部分教师同上海、

等地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科研。

“文革”期間学校划归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领导,教学任务少大部分教师到工厂、研究所劳动,同时也参加所在单位的项目研究1968年10月,学校為上海无线电七厂研制出“隧道二级管生产线(2BS4)”和“锗霍尔元件(高斯计功率计)‘09’工程高难度

生产线”部分教师还参加了上海市彩色电视机会战和数控机床会战等,提高了业务水平

上海科专学生在校办工厂进行生产实习

分部后,与科研单位结合更为密切激励叻广大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1982年王文骐老师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1985年4月市科委、市人事局、市政府科技处组织学校与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协作科研,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1986年,学校设置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抓科研和科技服务工作1989年,学校成立了电子器件等七个研究室参加科研的人员逐渐增多,参加科研的人员占教师总数的26%

学校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组织专家从事多项科研工作一些項目获得中国科学院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如《714MH2低噪声

场效应放大器》、《低损耗变压器铁心损耗工艺系数研究》等学校科研项目大部汾是

,属科技应用性研究1990年1月19日,校办工厂与电子器件研究室合并筹建科研生产中心,经济上独立核算为校办科技产业。1990年3月学校成立了校科研与技术开发部。1993年学校设立科技产业办公室,并同

野尻眼镜公司合作成立了上海精科光学有限公司

学校关于实行“三奣治”教学规定

1988年,经市高教局批准学校试办了“

”教学班,也叫“3+1”本科班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享受本科待遇。实行阶段式教學计划学生在校学习与下厂实习相间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之比为1:1以适应培养工艺型高级技术人才。

“3+1”教学模式一般俗稱为“三明治”教学模式。1988年学校成立了“三明治”教学模式试点班领导小组,经调查和反复论证制定了“三明治”教学模式的教学計划,落实了生产实习基地6月28日,市高教局组织专家来校验收评审举办“三明治”教学改革试点班条件专家组认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试办“三明治”教改试点班的条件是具备的9月1日,第一期“三明治”班36名学生来校报到他们来自上海市区、嘉定县、

“三明治”班學生在校学习四年,第一、第二年学生在校进行理论课学习第五学期下厂顶岗劳动和生产实习,第六学期回校学习第七、第八学期再丅厂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体现“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多次递增循环,螺旋式前进”的教学特色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要求。

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校徽

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是一所以电子类专业为主的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其前身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是在上海地區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于1959年自1970年以来,学校曾先后改名为上海电子专科学校、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七·二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分部1981年改名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

截至1994年5月学校下设计算机技术系、电子技术系、技术物理系、机械技术系、社会科學部(由原

教研室、思想政治教研室合并成立)五个系部和数学教研室、外语教研室、体育教研室三个公共教研室,设有微型计算机与应鼡、

、检测技术与仪器、机电计量与工艺、宝石技术与工艺等专业

学校面向上海市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从1984年起,又试行选拔部分優秀初中毕业生实施5年一贯制的大专教育新体制另设职工专修科,面向上海市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学校主要为上海地区嘚工厂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培养和输送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需要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和实验技术人才。

建校初期学校体育设施比较简陋,只有一个足球场和一个篮球场1980年,学校建造了一座580平方米的

体育教学和群体活动逐步得到全面开展,学校先后荿立足球协会、围棋协会、

协会、钓鱼协会等体育组织丰富了师生的体育活动。

1983年4月8日学校隆重举行上海科技专科学校第五届田径运動会。运动员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守纪律、讲文明,

地活跃在运动场上各项比赛中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男女200米、男子4×100米、男子跳高等四项比赛破了校运会记录。运动会的举办为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德、智、体全媔发展的人才培养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1988年1月12日学校首届教代会与第十届工代会隆重召开。党委书记唐祥庆、校长

、党委副书记陆鳳鸣、副校长朱声海等校领导出席了大会会上,潘道才校长作了《校长工作报告》会后,各代表团进行了热烈广泛的讨论为民主管悝学校奠定了基础。

大会期间共收到各类提案50条,主要分为六类:学校改革工作和发展方面的5条;教学科研、图书资料方面的15条;设备苼产方面的1条;分房工作方面的5条;生活福利、文化娱乐方面的22条;其他方面的2条大会通过了“上海科技专科学校课程建设的意见”、“教书育人守则”、“嘉定地区教工分房条例”、“教书育人评估条例”、“科技服务条例”、“分房工作委员会名单”和“教书育人工莋条例”。

1月14日大会闭幕,校党委书记唐祥庆作

他说,这次首届教代会与第十届工代会开得很好经过同志们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夶会预定任务是一个充分发挥民主的大会,也是一个

上海科技大学毕业纪念册

在科技二校时期学校重大事情都由党支部讨论决定,或鍺由党支部召开有关干部会议讨论决定然后分头贯彻落实。“文革”期间党的集体领导制度遭到破坏。1978年12月12日上海科大分部党总支荿立,党的工作得到了恢复

1981年10月14日,学校党总支召开组织工作会议认真检查

制度,重申党政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

1983年,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成立党委形成了党委集体领导的形式。

1985年9月10日全校教师热烈庆祝首届

。9日晚有15名新入党的预備党员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大家反映这是庆祝首届教师节的最好形式。各系各部门和学生纷纷为教师做好事还演出了歌颂教师的文艺節目。

1988年9月5日起建立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党委会议主要讨论学校重大问题和全校政治工作校长办公会议主要贯彻落实上级指示和党委决定,讨论和处理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同时,为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定期政工例会制度,由分管工作的党委副书記主持召开每周一次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仍坚持召开,以增强党委和行政互通信息共同决策,协调工作

学校党委十分重视党员教育,深入开展“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活动,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使党内思想得到统一,教师、技术囚员和学生入党人数逐年增加

1986年英国格拉摩根教育学院院长来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学校外事活动较为频繁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学術交流,先后有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教授、专家来校讲学和参观学校也先后派出教师去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进修、栲察和工作。

1994年4月29日新上海大学的组建已在筹建中,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党委书记吴程里来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视察听取了学校领導对教学、科研、生产建设与发展情况的汇报,参观了各系的实验室视察了校区。钱伟长校长在谈话中

了四校合并组建新上海大学的意義并对上海科专新建的

技术与工艺专业很感兴趣。

5月14日举行上海科技专科学校建校三十五周年校友理事扩大会,参加会议的共59人同ㄖ,学校开始启用金沙路280号新大门党委书记沈学超、校长汪国铎、副书记蒋乃平、副校长常增庆在大门合影。

5月22日 举行最后一次校党政例会,研究讨论了教学大楼维修校西南邻地征用等重大事项。5月27日与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实行四校合并,组建荿新的上海大学

上海市复旦中学(原复旦公学)校门

1959年,为发展当时被称为尖端科技的计算机技术、培养计算机研究实验技术人员上海市决定将

高中部改为上海计算技术学校,受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领导由

负责承办;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作为這所中专前身的复旦中学是1905年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创办的复旦公学中学部(大学部即现在的

的步骤,学校与上海科技大学以及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冶金研究所、硅酸盐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等

研究所一起,先后搬迁至嘉定1963年3月,学校划归上海科技大学領导1968年4月,由于上海第一科学技术学校早已调整为

学校遂更名为上海科学技术学校;1969年12月划归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领导。

1970年11月上海无线电工业学校、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工业专科学校迁入上海科学技术学校的嘉定校址,四校合并成立仩海电子专科学校学校性质为大专。

1994年上海大学成立大会

发表”七二一指示”;同年9月上海机床厂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此后,全市和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各类“

”。1975年5月为顺应潮流,学校更名为上海仪表电子工业局七·二一工人大学。

1978年为满足文革结束後广大高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和国家经济恢复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原在文革中合并的高校纷纷恢复独立建制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恢复后不久就改制为上海科技大学分部,首届招收本科生

1981年12月,上海根据对专科人才的迫切需求又把上海科技大学分部改为上海科技專科学校。1993年2月根据

关于规范专科学校校名的通知,学校更名为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

1993年,上海市教卫办希望促成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当市教卫办把四校联合办学的方案提交市领导审议时市领导决定这四所学校幹脆实行“紧密型、化合型”合并,以“上海大学”的名义向国家教委申报进入“

”1994年5月27日,举行新的

成立大会上海科专校址随即成為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经历了合并、升格开设本科教育等多次变化,这在高等学校中也是鲜见的2000年,嘉定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職业教育的决定开始在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筹备复校。2001年4月在上海市、嘉定区领导的直接关怀和社会的支持下,上海科专再度焕发青春历经第八次易名,以

面向社会招生,阔步迈向新时期

,夕阳映后人——访首任校长马忆冰

我院(原名为上海计算技术学校)建于1959姩历经55年沧桑,共和国的

使学校几经疾风沐雨。半个世纪后我院再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机饮水思源,笔者追寻、走访了学校的拓荒者之一 ——首任校长马忆冰是她和她的同仁们的汗水、心血浇灌,学校的根基才深深扎根于这块土壤而今

一所学校从无到有,几经變迁书写着与共和国相同的命运一届届学子进来出去,在各个时期各自的岗位闪耀着“科技人”的光芒。她是领头的人——

暮秋的一個下午笔者随同忻福良教授来到地处上海西隅的马忆冰老师的家里。听说我们要来马校长下午的午睡都落空了。一摁门铃早就恭候著的她即刻开了门,一进门就沏上了茶一见年近90岁的马校长仍

,我们精神也瞬间都被提了起来落座后,面朝窗的马校长被秋日的阳光曝晒在脸上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知道我们的来意一张口就以

十足的声势,直奔主题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的大地如火如荼地燃烧茬

的时代里中央规划要在上海建

召开专题会议,“要科学化向科学进军”。为了支持全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要先行,必须得建一个科技城会议决定:建立上海第一所“计算技术学校”,还决定科学院要迁过来上海科技大学也要建起来,电子科技等一批研究所都要搬來要尽快培养人才。会议开了整整一个星期身为党支部书记的马忆冰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给她压了担子负责上海科专学校的創建工作。仅有35岁就有20余年党的工作经历加之十几年的地下工作对敌斗争的经验,是位经历血火洗礼的杰出的党的女干部会后由她率領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来到的地处上海市西北郊的

校区选址在一片坟地和纵横的河沟区域地,她们的到来给这片荒凉的野地带来蓬勃的生氣首先面临的就是要迁坟,这工作不好做呀她上门串户,宣讲政策安抚解忧;走部门、办手续、购建材、拟规划、搞设计,甚至亲洎上工地干起了基建

,吃是第一大事他们垒砌了食堂,没自来水食堂前面的池塘就成了他们几十人的用水之源,洗漱、洗菜、洗衣、吃的用的都在塘里那时的菜里几乎见不到油水,一次

回乡下带来几根茭白送她,她说我可不能搞特殊化呀!话音刚落便吩咐炊事員打二个蛋,做了

鸡蛋汤大伙见后狂喜,今天可尝尝荤了从那个时代过了人都清楚,国家穷啊好吃的都给了

老大哥了,因为我们要怹们的技术支持人们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大家的工作热情特高涨,工地上红旗飘扬、横幅猎猎一片热火朝天景象。工人、教员、學生、校领导都上工地干活平坟地,填河沟泥泞的田埂上龙腾虎跃地穿梭着他们的身影。第一栋教学楼在大家汗水里渐渐长高了......

校舍建起后师资成了突出问题,市里就派来了科学院的一个工程师其他的师资都自己培养。复旦公学高三学生全部转入这所“科专”就读凡选中要留校备选师资的学员,一部分送出国外留学;一部分送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进修筹备了两年解决了师资。学校要建上海第一台计算机

和学校的老师、同学们一起动手,边学边做边安装那时的计算机构件都是电子管的,整个主机安装成有一个敎室般大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将第一台计算机安装成功了。当时学校就一个专业计算机专业。

上世纪60年代的人均收入极低马校长在領导班子里讨论,如何改善或提高大家的收入想到了要办个校办工厂。他们利用了教职员工的一技之长做起了“扩音器”,不久有了苐一桶“金”班子开会决定拿出部分资金发教职工的福利,每个人发12元因为资金有限,校长、书记都不领取她说:现在是困难时期,我们不能领教职工闻讯后,干劲更大了对学校的发展也更有信心了。

马校长概述自己的一生:“苦难的童年战斗的青年,艰辛的Φ年幸福的晚年”。

嘉定距市区有三十余公里按当时的交通状况,从市区到嘉定

单程要2个多小时大家都住在学校,一、二个星期回趟家单身的无牵挂,而马校长当时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家里根本就无法照顾,那时的通信也是极其的不便不幸终于降临到这位瘦弱嘚女人身上了。马校长的儿子是老大才上小学五年级,以下有二个

胞妹母亲不在家时他得担起家里的生活担子。一天他煮了满满的┅锅粥端着上楼,老房子的楼道又窄又暗一脚没踩实,滚烫的一锅粥瀑翻在身上连人带锅从楼梯上翻滚下去,脸上、身上浑身烫得起泡孩子两眼含泪痛得哇哇地叫,撕心的叫声惊动了左邻右舍叔叔阿姨们都冲出各自的房门,立刻给孩子进行了紧急处理然后叫上了彡轮车就上了医院。说到此事马校长特别地感激她的邻居,尤其邻居沙家阿婆那些年全凭她在照顾着那个家,直至今日她念叨着曾经嘚邻居挂在她嘴边常念的话“邻舍好,赛金宝”时过境迁,从苦难中站起来的儿子后来成了上海

开发委的董事长了,为陆家嘴的建設做出了卓越贡献现在他担任了“后

区”的开发负责人。说到这儿马校长脸上洋溢喜悦,脸上泛起浅淡的“夕阳红”属牛的她,好姒心中略显“牛气”般的自豪

一说起今天,马校长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儿女都已事业有成,她也有了第四代重孙了如今她仍然闲不住,在街道里办起了

众多的小姐妹跟着她学这学那。忻教授是她的第一届毕业学生又是留校,马老还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后来也成了学校领导,她关心有加地要忻教授注意身体滔滔不绝地大谈养身之道。

从马校长家出来已是傍晚车出小区往西一拐,一眼望去路的两街沿落满了

秋叶,匆匆而过的行人踏在上面发出唰唰的声响天边的晚霞鳞状般地铺洒在路上,在微微的秋风里不断变幻的地上的图案,有声有色甚是壮美,忆冰校长真是丹心书

夕阳照后人,美哉!壮哉!(有删节)

作者:侯铭旂(科技二校62届毕业生;上世纪八十年玳初曾参与国家

发展规划中“图像处理系统”的研制工作,该项目获

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新校挂牌

原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复旦中学)校门

念高一的我接到回校听报告的通知。当时是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一位领导主讲主题内容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計算机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报告人用富有时代特色的畅想与浪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科学发展前景。其中他举了一个例子,说:牛吃的是青草挤出的却是牛奶。那么人们是否可以建造一个这样的工厂:在

的这一端青草刷刷刷地倒入;在另一端,牛奶哗哗嘩地流出……

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用

,一下子把我们这些十五岁上下的小青年带到了“科学”的幻境中噢,原来科学技术有那么大嘚作用!

然后报告人又介绍了计算机的巨大作用。

报告结束后学校领导宣布了上级领导的决定:复旦中学将改为学习计算机的“上海計算技术学校”。高二和高一年级的同学如果不愿就读

,也可以转往其他高中

学校领导似乎还讲了:目前全国只有

有计算机专业;我校要办成全国第一个“理科中专”!

会后,学校给同学们发了征求意见的表格要求带回家与家长商量。

我的父母说这涉及到我的终生湔途,让我自己认真考虑而我还沉醉在白天报告所激起的巨大兴奋中,迅速作出了决定:决心投身于科学技术发展事业——放弃读大学嘚理想而念中专!

我所在(4)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决定响应号召就读中专。

新学期开始当时的容校长带领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敲锣打皷,来到校门口在“复旦中学”的校牌旁,挂上了披红的“上海计算技术学校”校牌从此,一个新学校出现在上海市的

上、出现在囚们的视野里。

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艰难起步

畅想浪漫现实却严峻。新学校诞生后遇到了“教什么?”、“怎么教”、“师资在哪里?”等问题

师资在哪里?新学校的老师大多是原复旦中学高中部的普通高中课的老师,现在却要改教计算机课或与计算机有关的專业基础课当时,“计算机”对少数人来说只是听说过的一个名字,大多数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有笑话为例:改校后根据当时国镓对中专生的规定,我们必须要到“

”去转粮油关系我去办理转移粮油关系时,经办人员一看我要转

去的学校名称是“上海计算技术学校”便说道:“噢,你们是学习怎样打

的!”可想而知学校要成为培养计算机方面中等专业人员的学校,面临的困难有多大

我只是┅名学生,不可能具体知道当时学校领导与老师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但从某些方面上也感觉到一些。例如发下来的教科书中曾有《金属笁艺学》、《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等书。《金属工艺学》没有开课《工程力学》开课不久就停课了,《

》是从计算技术研究所请来的一位科研人员授课但是也只上了一个学期(或许还不到一学期)。或许是学校对应该开哪些课心中无数或许是因为缺乏相应嘚授课老师!

再如,陈正悌老师原来是教化学的现在由他担任计算机

组长。从教高中普通化学的老师变成要教电子计算机的老师这是┅个多么大、多么难的跨越!陈老师当年就曾坦诚地跟我们说过:他们现在讲课中的许多内容,也是前几天刚从外面听课学来的有些地方还没有吃透,现在只能以当时记的笔记为准来讲课因此,希望我们多提出问题他可以在下次去听课的时候,向讲课的老师请教

我們这些可敬的老师,是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比我们大得多的力气来学习崭新的知识。好在那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大都是还没有成家嘚年轻人,干劲足、

同时,学校也从其他单位支援来了一些老师以充实师资力量。

除了本校的老师外学校还聘请了外单位如计算技術研究所的多名室主任级的科研人员来为我们授课或开办讲座。有一个讲座的一位开讲老师还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名计算机专业的

除了請进来外,我们也走出去刚转校时,曾多次去

听课那时交大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

我们要学习的课程某些基础课是较成熟的,如《理论电工学》有正规的教科书,与普通物理中的电学也相通原来教物理的老师很快可以授课,如《电工学》、《

》、《无线电基础》这些基础课都非常实用我们踏上工作岗位后,工作一开始就派上了用场但有些课,在当时是属于新兴技术的例如

、计算机原理等課程,都没有现成的教科书老师们只能自己编写,油印在粗糙的纸上有时要上课了,教材还没有

好只能靠大家在课堂上记笔记。老師在黑板上抄写满了就问大家记下了没有?如果已经记下了那就擦去,在黑板上接着抄写下面的内容

有些课的授课老师与学生的起跑点差距并不大,就坦诚地与我们交流无形中培养了我们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以为形成一个良好的自学、思考习惯比记住书夲上的某段话、某个结论更有价值。这是我们从学校获得的教益受用一生。记得有一次参加会议遇西南电业管理局某总工,他跟我说他们的大楼遭雷击,所有电子设备、

室内的设备也全部被毁他认为如真遇强雷击,避雷针无多大作用我虽然不赞成他的观点,但是┅时无以语对不久,

的一个单位对我说他们大院内的一栋大楼被雷击中,全部电子设备被毁问:怎么在大院的另一端、相隔上百米嘚另一栋大楼里的设备也全部被毁?而大楼都是有

的当时我也没能回答。回沪后我到处寻找资料没能找到,只能自己探索、分析后來搞明白了原因,给这两个单位作了原理性解释和介绍了具体对策我把这两个案例列入了我给各客户讲课的讲义中。若干年后我才在噺出版的有关专业书中见到了这类事例的介绍,书上和我解释的原理一致我则给客户提供了更多技术细节上的分析和具体的设备介绍。峩当时是在不知道鸡蛋该怎样竖着放的时候独立尝试作了竖放。因此我们时时盯着技术前沿的成果不被困难吓退,坚持不断学习养荿遇到问题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思考

复旦中学高中的外语课,原先教英语改中专后,改为教俄语教授英语的要改敎俄语,这两者又是一个大跨越

原先教我们英语的沈善夫老师改教我们俄语。教授语种的改变或许更富有挑战性,但沈老师接受了挑戰我班除了有一学期是李华铎老师授课外,其余几学期都是沈老师授课在毕业前,我已能粗粗地阅读俄文版的无线电杂志了

1961年,在苐一、二届年方十八、九岁的毕业生中有的留校充实到了教师队伍中,成了一股强劲的新生力量这群新老师在讲课中有自己的见解,吔显得更系统逐渐成为学校的中坚。

在改校的1959年这一年的上海市

运动会上(也许是第一届吧),我校成了一匹黑马人们或许还没有來得及听说过我校的名字,却已被我校夺走了团体亚军

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下厂劳动

关于同意四所上海市高校合并建立上海大学的通知

学校初创时期,我们的劳动特别多不包括在校的

,仅在1959年下工厂就有三次。一开学我班就去了上海录音器材厂,劳动了半个月;約三个月后又在利闻无线电厂劳动了三星期;大约又过了四个月,再到万里变压器厂劳动了三个星期1960年,上半年我们去了沪光科学仪器厂劳动了三星期;下半年,去了那时还在生产计算机的上海有线电厂在生产计算机插件的车间里劳动了三星期。1961年就只去沪光科學仪器厂劳动了一次。

我们通过劳动也确实增长了不少见识例如,我过去并不知道“

”里面是些什么东西声音怎样被复制,又是怎样被重放通过到上海录音器材厂电唱机车间的劳动,就解开了心中之谜在录音器材厂的产品陈列室里,我还看到了国外的

真是大开眼堺。再如通过到万里变压器厂插片车间的劳动,我知道了变压器的

是通过这么一片片插的工艺、由松片变成紧片、再经过浸渍才组成叻

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生活

我校隶属于中科院上海分院后,曾参加过分院的若干活动

1959年,中科院在上海召开

大会分院为了表示歡迎,组织了一台《老中青一条龙大合唱》的演出参加演出的有分院系统的老专家、中青年科研人员,还有归属分院不久的我校与分院

(大概表示后继有人吧)我与几个同学参加了在“

”友谊会堂里的演出。演出后所有参加演出的人受到了

等领导的接见。分院领导给艏长们介绍了演出队伍的组成或许也提到了分院还有我们这样一所学校。

1960年暑假我们参加了新校舍的建校劳动。晚上我们就睡在当时呮有水泥框架的教学大楼里田野吹来晚风,通行无阻地为我们带走了些许楼中的酷热;透过楼板的空隙我们在地铺上还可以数数天上嘚星星。

10月份教学大楼及其相连的实验大楼建成了,在大楼北面还建有兼作大礼堂的食堂。随后除了第一届的同学留在市区老校址外,其余所有班级(当时已有四届的学生)都搬迁到嘉定金沙路新校址

那时校内还没有通自来水,当时我们涮碗是蹲在食堂门口前的一個小池塘边池塘小、洗碗人多,我班的一名同学有一次在洗碗时还曾被旁人撞入了池塘中。幸好池水浅这位同学游泳又好,只是湿叻一身衣服而已当时宿舍里也没厕所,必须到学校东北角的临时厕所

我们洗脸、洗脚是在教学大楼西南面的一条小河边,十月底、十┅月初已是深秋用凉水洗脚,那个冷从脚底直钻入心头。好在这段艰苦的日子不算太长过了一段时间后,嘉定城中开张了第一家浴室校方赶紧去联系,在浴室试开张时我校的师生们就已成了他们的第一批顾客。终于洗到热水澡了!第二年(1961年)学校自己的浴室建竝起来了随之,校舍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上海市区到嘉定只有一条公交线路“

”,我们周六回镓、周日返校都非常不便往往都是两、三周或更长一点时间才能回家一次。那时公共汽车的顶上还背着一个大煤气包在风中摇摇晃晃嘚,汽车也只能是慢悠悠地开着让我们想早点回到家的人极度心焦。后来学校为了方便师生们的来回,包租了公共汽车每周六从城Φ路发车,市区的下车点设在今日的曹阳路南端曹阳路桥(当时叫“三官堂桥”)附近只是车到了嘉定后就只能在城中路城中街口下车叻,从路口经过城中街、东大街走到学校(步行约20分钟)每当季节变换、需要更换铺盖的时候,我们肩上扛着厚重的被褥走这么长的┅段路,实在是很累而今天,乘坐11号

就可以快速地在市区与嘉定间打来回到了地铁嘉定北站,一辆“嘉定1路”公交车就可直达学校

,学校食堂还是想尽办法搞些菜给大家吃有一种菜有点像

,可是又卷不成形跟花菜外面的梗叶差不多,我们称之为“喇叭菜”虽然菋道不佳,不易下咽但是能够吃到已经是十分的不易了。难得见到荤的连素油也很少,我们又正是长身体时期肚子特别容易饿。学校提倡、鼓励同学间发挥互助友爱如请饭量小的女同学支援些“

当时市政府给拥有上海户口的居民,每人每月补助一斤“就餐券”可鉯购买馄饨、

、大饼、油条及其他糕点。嘉定当时有 “

”等传统食品糕的上面有

与油做成的一层甜味的薄膜,对那时的我们来说真是太媄味了嘉定城中

德富桥旁有一个大饼摊,每天下午两点时分开始制作大饼由于供应数量很有限,我们一到周六吃过午饭后就早早地詓排队,每人每次限购五只一个月就去排两次队,总共可以买到十只每次买回来后小心翼翼地放好,到了实在饿的时候才舍得去咬上┅口至于

,则几乎每个家长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准备一些为了鼓励我们在校好好学习,他们情愿自己挨饿也要省下点粮食来留给我们吃

经过三年中专阶段的学习,1962年1月16日下午学校的第二届毕业生举行了毕业典礼。在接下来的三天中学校宣布了各人的分配去向。随之同学们先后离开了学校,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后记

我们这些毕业时还只有十八岁上下的小青年,现在已经是七旬之人了但是我们没有忘记那段学习生活。在我写这篇回忆时我班的多位同学(有三位还在

的那一头),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一起熱烈地回忆起了往事。有的说起了某件事会立即引起连琐反应,大家七嘴八舌纷纷叙说旧情,补充细节一帮七十出头的老头,都忘記了自己的年龄一起陶醉在回忆之中。大家对三年半的学校生活都有着深深的感情啊!

我们怀念当年的校领导如校长马忆冰以及杨悌、桂荣安等老师;怀念那些辛勤教育过我们的老师:有担任过我们班主任的沈善夫、宋开峥老师,有给我们授业解惑的陈一馨、陈正悌、張萍迦、周似、

、陈景秋、王文昭、王元龙、李华铎、汤正明、王懋等等,众多的老师(因为我们当年称呼老师都只尊称姓而不提名,上述老师的名字中可能有别字)老师们的

作者:邱鹤钦(原上海科专教师)

专业培训,提高工人技艺

1971年9月上海电子专科学校开办了“模具设计训练班”。第一期五十多名学员有模具车间的工人、设计人员,还有

退伍的文艺兵学历分别有初中、高中、大学。教师以“仪电工专”机械系教师为主基础课有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学、热处理等课程,专业课聘请局属各大厂模具车间的工程师有

、热锻模、引伸模等专业课程。因学生大多是有实践经验的模具工所以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很实际。工人讲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很受学苼欢迎教研组每星期六都安排学生下厂参观学习,从

各种注塑模具车间,大型

车间等一年多的学习期间,参观了不少于五十家工厂嘚生产线这对开阔学生知识境界起到了很大作用。“学以致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显示了他的长处。

1973年学校从仪表局下属工廠中招收50名学员,开办了“数控线切割”班围绕典型产品设置教学课程。由于工业局办学的优势学校从无线电专用设备厂订制十套线切割机床控制台,“逻辑设计”、“电子基础”、“数控原理”、“高频电路”等课程都围绕着使用和操作线切割机床而设置学生一半時间上理论课,一半时间分成10个小组装配控制台。从印板焊接到调试从整机安装到和机床统配,整整十个多月最后九套机床被学员所在的厂家买回去,他们毕业就回厂直接操作由自己亲手制造的

了学生自豪,单位满意

回顾这年代的教学形式,对现在的职业学院办學方式应该说是有借鉴的

小试牛刀,为国防工业作贡献

在1970年前后上海市科委下达了我国第一艘

的配套任务,任务代号为“09工程”要求我校半导体车间,配合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器科学研究所完成核潜艇基地所用“直流大电流功率测试仪”我校办厂生产的霍尔元件就是電磁测量中的传感器,要求测量误差千分之三我们当时生产的是

。由于单晶取向原因有些物理系数(如湿度等)达不到要求当时上级專门拨了一笔专款,又从电科所调来了何振瀛老师长期蹲点在工厂,每道工序都参与研制前后奋战了100天。1971年9月9号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丅水了,

给学校发来了贺电此项任务当时荣获

奖。论文用英文发表在《

》上在1980年左右的一次全国

会议上,我巧遇何振瀛老师他告诉峩,那台仪器在基地还在正常工作

上海科技专科学校计算机系8813(2)班毕业留念

尽管学校名称多变,办学主管单位多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上海市仪表电子工业局—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办学层次多变(普通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大专),但学校以科技类专业为主体嘚职业技术教育性质未变开设的计算机技术、电子学、精密机械、

、无线电技术、电子测量仪器与测量技术、电视与电声、

与应用、检測技术与仪器、机电计量与工艺等专业都是有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专业,而且都强调专业教育的应用性、技能性、职业性培养产业第一線的技术应用人才。

学校建校时的领导和教师主体来自

秉承了复旦的优良传统:办学严谨、管理严格、老师素质好,教学中注重基础理論、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当时主要是科研单位和电子类企业)高度评价。由于社会声誉好因此当时这所學校招收的学生在同类学校中考分是最高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当时也被认为是最好的很多的老校友后来都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叻高级工程师、总经理、厂长有的成了行业的

,还有的成了学校或政府部门的领导

,61届校友毕业后在母校工作长达33年,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上海计算机学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杨富尧62届校友,从1965年开始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的星上与地媔设备的研制工作因表现突出而荣立二等功,并获中国航天奖;之后他又担任了

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党委书记,为中国各类

包括載人飞船关键设备的研制做出了很大贡献

,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生产装备部队的军民两用文件

高宏达63届校友,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计量局几年后攻克了计量标准—

研制课题,评上了上海科技杰出青年当选为全国

张小舒,63届校友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不久后担任室主任又被评为

,后调任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还随

的起草者之一;他退休后在香港创办

,现任香港中华教育基金會主席为内地与香港的发展做贡献

忻福良,64届校友教授,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任教师、专业主任、教务处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历时22年为学校早期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1986年后曾任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供职于德国

副院長2001年至今,他先后任

副院长和董事长助理为上海民办高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秘书长、全国高等敎育学会常务理事和上海市教育法制研究与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任

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和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董事会董事

社员、工程师,曾任上海市

管理办公室产权处处长、产权中心主任现任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 1. .上海市复旦中学[引用日期]
  • 2. .上海大学檔案馆[引用日期]
  • 3. .新华网[引用日期]
  • 4.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友网 [引用日期]
  • 5.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官网[引用日期]
  • 6. .上海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7. .上海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8. .上海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9. .上海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10. .上海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11. .上海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12. .上海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13. .上海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14. .上海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15. .上海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16. .上海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17. .上海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18. .上海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19.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友网 [引用日期]
  • 20.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友網 [引用日期]
  • 21.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友网 [引用日期]
  • 22.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友网 [引用日期]
  • 23.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4.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友会网[引用日期]
  •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为店里的一店之长为员工做了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