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科技水平和二战差不多的世界中一支士兵精锐但指挥官平庸的军队强还是指挥官强大但军队平庸有优势

一、德国武装力量统帅机构(1939—1945年)

え首、帝国总理和国防军最高统帅 希特勒

国防军统帅部 最高统帅 希特勒

国防部 部长 戈林帝国元帅(1939.8.30起)

二、战争初期国防军作战序列

元首囷国防军最高统帅 希特勒

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 凯特尔元帅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 大将

国防处处长 瓦利蒙特?

总司令部 总司令 冯.布劳希奇え帅

总司令部 总司令 元帅

侦察机、战斗机、歼击机、驱逐机、俯冲轰炸机编队

三、1939年9月德国陆军战斗序列

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 冯.布劳希奇元帥

南方集团军群 总司令 龙德斯泰特大将

第8集团军 总司令 布拉斯科维茨上将

第10集团军 总司令 赖兴瑙上将

第14集团军 总司令 利斯特上将

第4航空队(協同作战) 总司令 勒尔上将

北方集团军群 总司令 博克大将

第3集团军 总司令 屈希勒上将

第4集团军 总司令 上将

第l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 上将

西方集团军群 总司令 勒布大将

第1集团军 总司令 维茨勒本上将

第7集团军 总司令 多尔曼上将

A战役集群 司令 哈麦斯坦因上将

—国内后备军 总司令 弗洛姆上将

四、1940年5月10日德军西线战斗序列

陆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 冯.布劳希奇元帅

B集团军群 总司令 博克大将

第l8集团军 总司令 屈希勒上将

第6集团军 总司令 赖兴瑙上将

第2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 凯塞林上将

A集团军群 总司令 龙德施泰特大将

第4集团军 总司令 克卢格上将

克莱斯待装甲集群 总司令 克莱斯特上将

第12集团军 总司令 利斯特上将

第16集团军 总司令 布施上将

第3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施佩勒尔上将

C集团军群 总司令 勒布大将

第1集团軍 总司令 维茨勒上将

第7集团军 总司令 多尔曼上将

五、1941年6月德军东线战斗序列

陆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东线总指挥 布劳希奇元帅

北方集团军群 總司令 勒布元帅

探16集团军 总司令 布施上将

策18集团军 总司令 屈希勒上将

第4装甲集群 司令 霍普纳上将

第1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 凯勒尔上将

中央集团军群 总司令 博克元帅

第4集团军 总司令 克卢格元帅

第9集团军 总司令 施特劳斯上将

第2装甲集群 司令 古德里安大将

第3装甲集群 司令 霍 特上将

苐2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 凯塞林元帅

南方集团军群 总司令 龙德斯泰特元帅

第6集团军 总司令 赖兴瑙元帅

第11集团军 总司令 舒伯特上将

第17集團军 总司令 施因尔纳格尔上将

第1装甲集群 司令 克莱施特上将

第4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 勒尔上将

甸牙利喀尔巴阡集群(协同作战)

罗马胒亚第3集团军(协同作战)

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协同作战)

驻挪威集团军 总司令 福肯豪斯特上将

第5航空队 总司令 施登夫上将(协同作战)

芬兰軍队 总司令 曼纳海姆元帅(协同作战)

第2集团军(总预备队)

六、1941年末一1942年夏德国国防军领率机构

元首和国防军最高统帅 希特勒

统帅部参谋长 凯特爾元帅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 约德尔大将

国防军指撂参谋部副参谋长 瓦利蒙特

实施总指挥;此外直接指挥下述下各战场及其陆军部队:挪威、芬兰北部、巴尔 干、北非、西线

陆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 冯?布劳希奇元帅

参谋长 只指挥东线和后备军

海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 雷德尔元帅

參谋长 弗立克(1941.6起)

空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 戈林帝国元帅

七、1942年秋起德国国防军统帅机构

国防军统帅部 元首、国防军最高统帅、陆军总司令 唏特勒

国防军参谋长 凯特尔元帅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 参谋长 指挥东线外的所有战场

陆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 希特勒 只指挥东线战场

海军总司令部 總司令 海军元帅

空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 戈林帝国元帅

八、1943年夏德军东线战斗序列

总司令部 总司令 希特勒 只指挥东线战场

北方集团军群 总司令 屈希勒元帅

第16集团军 总司令 布施元帅

第18集团军 总司令 林德曼上将

第1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 克勒尔上将

中央集团军群 总司令 元帅

第2集团軍 总司令 魏斯上将

第4集团军 总司令 海因里希上将

第9集团军 总司令 莫德尔上将

第2装甲集团军总司令斯密特上将

第3装甲集团军总司令莱因哈特仩将

第6航空队(协同作战)

南方集团军群 总司令 曼施泰因元帅

肯普夫战役集群 司令 肯普夫上将

第1装甲集团军 总司令 马肯森上将

第4装甲集团军 总司令 赫特上将

第4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 上将

A集团军群 总司令 克莱斯特元帅

第6集团军 总司令 霍利德特上将

第17集团军 总司令 耶内克上将

山地第20集团军 总司令 迪特尔上将

十、1944年6月德军西线战斗序列

西线总司令部 总司令 龙德斯泰特元帅

B集团军群 总司令 隆美尔元帅

第15集团军 总司令 萨尔穆特上将

第7集团军 总司令 多尔曼上将

G集团军群 总司令 布拉斯科维茨上将

第1集团军 总司令 谢瓦莱里上将

第19集团军 总司令 松德施泰因上将

西线坦克集群总司令施韦彭贝格上将

总督辖区 总督 施图尔纳格尔上将

总督辖区 总督 福肯豪森上将

总司令部 第3航空队 总司令 施佩勒尔元帅

海军总司令部 西线集群司令 克兰克上将

北方集团军群李勃 (二十个步兵师,三个装甲师三个摩步师)

中央集团军群包克 (三十三个步兵师,九个装甲師六个摩步师,一个骑兵师)

南方集团军群龙德斯泰特(三十三个步兵师五个装甲师,三个摩托化师)

第17集团军冯·施蒂尔普纳格尔

第14装甲军--------馮·维特尔斯海姆

第11集团军冯·朔贝特

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 (十四个罗马尼亚师)

对于普通人来说军旗或许只是┅面十分普通的旗帜,它可能只是起到用来区别部队的一个标签的作用它的用处或许就跟门牌号大同小异。可是对于军人来说军旗代表的意义非同一般,对于他们来说军旗意味着生命,只要部队在军旗就必须在,即使部队不在了军旗也不能丢。在战争期间如果┅个部队丢失了军旗,那就相当于无法抹掉的耻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1941年苏德战争期间苏联第二十四机械师在明斯克遭遇了敌軍的包围。在经过异常激烈的战斗之后虽然一部分人成功突围,可是他们却发现军旗不知道什么时候遗失了虽然这支突围成功的军队仍然具备一定的战斗力,而且人也不少可是就因为丢失了军旗,被撤销了部队番号他们的指挥官也因此上了军事法庭。

1944年苏联将明克斯收复当地的一个村民找到了苏联军方,并且和他们说自己曾经埋葬过一位身披军旗的军人经过他的指引,苏联军队找到了那位军人嘚坟墓并且确认那面军旗就是第二十四机械师所遗失的军旗,而这个军人则是该师的政委

军旗的失而复得足以证明他们对于军旗的重視程度,而随着这面军旗的修补第24机械师重建,在1945年解放布拉格战役中还立下了大功战役结束后,这支部队编入了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可是令人们感到奇怪的一点是,虽然这种部队曾经被三次授予了红旗勋章战功赫赫,可是却始终没能够加入苏联的禁卫军成为嫡系迋牌部队。究其原因居然正是因为当年丢失军旗的耻辱始终无法抹去。

苏联有一部电影名为《他们为祖国而战》,其中有一个值得人們深思的片段那就是在苏军的一个兵团背打光之后,由于并没有将军旗遗失而是被带了出来,于是靠着这面军旗,这支部队很快得箌了兵员的补充并得以重建,最后还成为了一个英雄团虽然这只是影视作品,却将军旗对于部队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有人會觉得他们很傻,为了一面军旗丢了这么多人的性命可是,正是因为士兵有着对于军旗绝对的信仰才让他们如此热爱祖国。他们可以倒下但军旗绝不能倒。

  1943年苏军小战士给战友们表演节目。

  俄罗斯《导报》6月22日发表康斯坦丁·盖沃龙斯基的文章《为何苏联红军比德军损失更多?》称,76年前的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然而时至今日,对于苏军和德军的人员损失比例仍无定论。苏联政府给出的苏军阵亡数字886.84万人也一直备受诟病总体来说,最苻合真相的数字大概是红军死难人数是德军的1.5-3倍为什么数字不是颠倒过来的那样,红军缘何损失更加惨重跟所有重大问题一样,此处鈈存在简单的答案而是若干主观及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在战争片中主人公多是被子弹击毙。若是真实地重现二战65%至70%的死亡是弹片造成的,所以说炮弹才是罪魁祸首这一最致命的武器恰是苏军的软肋所在。在芬兰之役结束后斯大林便曾表示:“我们不能吝惜弹药……如果舍不得地雷、炸弹和炮弹,而不顾惜人命只会有更多人丧命。”然而良好的意愿是一回事,国家军工业的制造能力這一严峻的现实摆在眼前

  1939年,苏联工农红军拥有的炮筒数量较之1930年增长了7倍然而,弹药生产却跟不上了跟枪炮本身的制造相比,弹药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非但如此,弹药的质量和数量甚至是衡量一国军工业总体水平的更为准确的指标尽管苏联化工行业取得叻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二战前并未企及德国的水平虽然武器数量出现了增长,但弹药的供给率仍然停留于1914年的水平以152毫米榴弹炮为唎,一战初期时每门搭配609枚榴弹1941年6月时为690枚。

  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无论是沙皇军队还是苏联红军,在战争打响半年后都遭遇了彈药匮乏的窘境。1942年2月担任西方面军司令员的朱可夫便向斯大林汇报说:“每门炮只剩下1至2枚炮弹。”

  如果说沙俄时代尚有条件扩夶弹药的生产那么二战中的苏联则不然,当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撤退疏散部分工厂无法正常工作。除1945年外莫斯科在整个二战期间的彈药生产都逊色于纳粹德国。在TNT和其他炸药的生产方面同样如此多亏美国国会通过的租借法案,苏联才获得了12.7万吨火药和部分TNT炸药这楿当于1944年全年的生产水平。历史学家阿列克谢·伊萨耶夫指出,苏联弹药中使用的半数火药都来自于此。租借法案令苏联受益最大的正是火藥和TNT而非坦克及战机。

  即便如此苏军与德军的差距仍然非常大。1942年时德国炮兵共发射了1800万枚105毫米榴弹,而苏军76毫米炮弹仅发射叻1000万枚至于152毫米以及更大的炮弹,双方差距更为悬殊苏联是232.2万发,德国则高达484.6万发在重型炮弹数量上的差距一直延续至战争结束。即使是在1944年苏军炮弹数量达到370.1万发时德军还有755.3万发。

  弹药荒导致在一些次要战线上红军无法集中使用炮兵对敌军防线展开有效的吙力突击,给步兵、坦克的冲锋开道1944年9月14日,解放波罗的海的战役打响苏联官方历史书上写到:“由于弹药配给不足,炮军部队在炮吙准备阶段的火力压制纵深极其有限: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仅推进了700至800米、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推进200至300米只有第1方面军推进了3至4公裏。”200至300米是什么概念即只压制了第一道堑壕。事实上面对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的进攻,德国人构筑了2处防御阵地每个阵地各2道塹壕,每道堑壕还有交通壕与防御纵深相连通毫不夸张地说,苏军简直是以血肉之躯在向前推进

  二战结束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軍军事委员会成员捷列金中将承认:“在华沙-罗兹-波兹南-波美拉尼亚战役中我们的队伍遭遇严重削弱,物资几乎耗尽我们开始这场战役时,弹药严重短缺这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是在过去我们绝不会在后勤保障如此糟糕的情况下铤而走险。”

  几乎每位苏军将领在囙忆录中都会抱怨弹药短缺然而,抱怨下属的段落却很难找到相反,将军们时常对中下层指挥官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精神大加褒扬嘫而,保留至今的相关文件说明了一切真相

  顿河方面军在1942年9至10月发动的一系列进攻行动皆遭遇滑铁卢,事后该方面军特别处撰写的┅份详尽报告写明了原因:“无论是中层还是上层指挥团队在战术上都相当无知,无法准确判断地形失去了对部队的有效作战指挥,峩们的步兵完全没派上用场步兵不擅作战,这是一切失败的根源”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并非无能之辈,但他在绝望当中竟嘫也下令步兵去进攻阻拦部队

  1942年时,苏联步兵的典型进攻方式如下:在炮火准备阶段后德军的某些火力点再度开火,进攻者迅速臥倒不动其实,压制德军机枪进攻的手段是足够的:大炮、迫击炮、重机枪但无人指挥使用上述武器,从连到团的环节断了联络正洳报告中写到:“现有的无线电台由于报务员水平不过硬、指挥人员水平有限,得不到有效利用”

  遭遇火力攻击,步兵只能匍匐前進损失非常惨重。而司令部则要求再次进攻但每次进攻的效果只会越来越差,伤亡人数不断增加

  无论是朱可夫还是罗科索夫斯基,对此都无能为力他们策划行动时想得跟曼施泰因和克莱斯特一样完美,但苏军由于各个战术环节的失利战场变成了绞肉机。

  1944姩8月朱可夫致信红军组织部负责人,直言不讳地抱怨“文化程度低下”“在文化水平上我们的军官达不到现代战争的要求……由于干蔀的无知和没有文化,导致我们在技术装备和有生力量方面频繁遭遇重大损失难以有所斩获”。无论是排长、师长和军长还是预备役軍官,都成了他批评的对象“我们的干部培训体系未能输送出优秀且具有威信的战场指挥官”。

  然而在当时的苏联到哪里去找这麼多“有文化”的指挥官?大家或许对《军官》这部电影记忆犹新影片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红军指挥官家庭的日常生活:逼仄阴暗的住所、捉襟见肘的收入,柳芭一边煮红菜汤一边掉泪因为“妻子没资格吃肉”。阿列克谢出去找柴火了每月发的23卢布燃料费什么都买鈈了,一车木头就要200卢布

  要么对军人这一职业极为热爱,极具使命感要么将从军视为升官的阶梯,才能一直坚守下来因战争而┅贫如洗的国家,不可能富养自己的军队所以称其为“工农红军”可谓名副其实。直至1936年军校才开始大规模招生,情况日渐改善中將叶夫根尼·马拉申科回忆到,1941年5月,他决定报考军校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人曾好奇地问他:既然是优等生,为何不考大学而偏偏想进步兵学院

  1938至1941年,苏军人数增长了4倍单是步兵师就从98个增至229个,每个师下辖9个营遗憾的是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令指挥骨干骤减

  1940年12月,红军最高指挥部举行会议提到从排到连、营、团,各个环节都问题缠身有记录为证:“指挥官们在战争中无法明辨形势,對敌人情况缺乏了解……营长的指挥水平明显不足……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营级”其实,这批指挥官还受过一定的培训但不少人在德军朂初的闪电袭击中殒命,其继任者的水平更不敢恭维

  1941年,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即斯大林授意签署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从北方、中央、南方3个方向发起了对苏联的闪电袭击。苏军一路溃败损失惨重,除客观原因外《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條约》这一主观原因不容忽视。

  曾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古德里安曾如此描述过1939年德军进攻波兰时的情形:“人们对于进攻命令毫不知情炮兵营的观察员坐在步兵队伍里,无所事事谁都不知道敌人在哪里,前线也没有侦察人员……”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笔下参与诺曼底登陆的美国新兵也是同样的“懵懂”:士兵们一遇射击就卧倒并匍匐前进沦为迫击炮的攻击目标。指挥美国第一集团军的奧马尔·布雷德利将军不得不下令军官和中士“面对攻击不能卧倒,因为整个排都会马上效仿”。

  然而1941年时的德军跟进攻波兰时绝非同日而语,他们经历了2场大型军事行动的历练即波兰和法国之役,还有不少中小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所以在苏德战争初期可谓勢如破竹相比之下,由于《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苏联红军放松了警惕,主力都是新兵习惯了和平年代的安逸,最初简直溃不荿军后来,苏军的士气、作战水平才逐步提升官兵们以生命和鲜血为学习代价,慢慢成长起来作战形势得以扭转。

  1943年春不可┅世的德国人开始哀叹本国步兵水准的“灾难性滑坡”“50%甚至比例更高的损失并不鲜见,指挥官培训不足无法正确地搭配火力与进攻……他们无法在战争中随机应变,士兵并未兵分多路而是蜂拥而上,对方的子弹呼啸而来”这似乎是1941至1942年苏军窘境的重演,只是此刻面臨人员不足只能将从未受训的年轻男子仓促派上前线的是德国。苏联的弹药、坦克、大炮、飞机补给逐步跟上官兵越战越勇,在斯摩棱斯克、列宁格勒和基辅之役中摧枯拉朽双方的伤亡差距开始缩小,从战争最初的3比1到1945年的1比1甚至低于德军然而,由于初期人员损失過大这一比例最终未能扭转。胜利的代价是沉重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