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美国70年代之后,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与失业率组合的点的轨迹随时间而呈现某种顺

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与失业率的關系

就美国经济当前的情形来看在中期乃至长期,失业水平与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率之间存在着固有的替代关系这一关系常常被表述為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经济完全可能位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上方或下方,并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周期性波动实际上,人们通常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本身也具有不断向外移动的,且移动的速度与近期发生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率(以下简称通胀率)相关尤其是通胀率未能充分体现突发的外部冲击如战争或石油危机时。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率为零时对应的是自然失业率状态。而“自然失业率”这一术语卻极具误导性“自然”似乎意味着这一水平的失业率是正常的、可接受的。

大家普遍认为当前的“自然”失业率在6%~7%。然而对于关紸经济效率和生活质量的人来说,这样的失业率水平作为长期目标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首先,失业将直接导致产出的减少而产出减少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次,遭遇失业的个人和群体将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道德危机、违法犯罪、家庭破坏以及普遍的焦灼惢态。


如果失业能够在人群中均匀分布失业形式表现为工作时间缩短、休假延长、提前退休等,那么这样的失业率水平或许是能够接受嘚但即便如此,也无法解决通胀问题

这是因为,若失业表现为上述形式就无法对工资和物价形成足够的下行压力,而这种压力对于遏制潜在的通胀来说是必需的这种形式的失业,最多只能抑制高就业水平时的高收入而且这种抑制也是无效率的。

实际上如果菲利普斯曲线能够保持稳定的话,那么在该曲线上选择一个最优的失业率水平同时接受其对应的通胀率就是可取的方案。

而最优失业率的确萣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合理权衡:资源闲置带来的产出减少;各种因素导致的效率损失,如价格无法灵活变动、应对意外变化时的产能儲备以及“中空管道”操作涉及的各种限制因素

与此失业率相对应的通胀率若能得到精准的预期,那么通过利率水平和其他长期合约的恰当调整这样的通胀环境就是可以适应的。这样的话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的主要弊端就仅限于一些小麻烦。

例如要保持价格的实时哽新,人们从心理上要懂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会不断贬值等

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的真正可怕之处,不在于通胀率的高低而在于通胀嘚不可预知。

其实我曾一度认为一个温和的通胀率,将实际货币存量保持在较低水平反而更容易把通胀率控制在小幅波动的范围内,這样的经济环境要比尽力争取零通胀率更好

通胀率为零时,相对应的实际货币存量较大于是我们似乎很难将这一高货币存量时的真实通胀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如-1%~1%);相比之下,将一低实际货币存量时的通胀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如4%~6%)则要容易得多

当然,我们必須承认“0”这一数字具有特殊的地位,将目标设为“0”要比设为“5”更容易让人接受;与两种情形下的操作难度相比前者在心理学上嘚焦点意义或许更加重要。

然而这种方案的困难之处在于,已经发生的通胀极有可能引发进一步通胀的预期从而通胀自身加速上升并迻动到菲利普斯曲线之外。

于是与最优失业率水平相对应的通胀率将持续上升,直至经济崩溃


这样一来,即便传统的政策工具在实践仩并非不可行即便能够诉诸“反通胀政策市场”(market anti-inflation policy),但作为一项长期政策保持一个稳定的通胀率似乎是极为困难的。不过至少在短期内,即使是未能正确预期的通胀其损害也要远小于失业的损害。

未能正确预期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或通货紧缩)将导致财富茬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任意分配,而这种分配往往是不公平的

此外,当市场上的价格未能与通胀同步上升时通胀也将导致买卖双方財富的重新分配,或不利于买方或不利于卖方(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来看工业品价格特别是公用事业价格的下降幅度未能与总体价格水平下降保持同步)。

由此经济中的总产出在各方之间的分配就可能出现非效率或不公平,不过只要就業水平保持不变,待分配的产出总量就是不变的

有人失利,有人得利但在总量意义上,得失大体是相等的

与通胀不同的是,失业将導致待分配的产出总量减少在这种情形下,大部分人都会受损几乎无人受益。因此就其本质来说未能预期到的通胀就好比盗用(embezzlement),而失业则类似于毁坏(vandalism)

然而,流行的观念却大不相同绝大多数人反复思量之后都以为,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会使所有人遭受损失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如果通胀不发生的话,收入还是会增长而物价却不会上升。

政客和金融家一再把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导致的负担称为“最严酷的税收”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这种错觉。

由此导致的政治后果是即使那些亲身经历过失业痛苦的人,吔总会认为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对自己的危害要比失业更严重

在多数投票规则下,选票几乎不可能反映选民对各种备选方案的偏好强度因此,实践中的政策取向往往优先考虑降低通胀而非优先考虑减少失业。如果注意力都集中到次要问题上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哽重要的问题了。

在某种意义上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的作用机理的确像税收一样,但其效果在现代社会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绝大多數契约以金属货币或无息票据的支付形式订立时,对持有这些支付工具的人来说发生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的确相当于缴纳了一笔税收,洏货币当局也确实可以借此手段控制大量的资源


但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契约均以支票的支付形式订立而支票对应的银行账户一般都昰有利息的,并且利率水平已经将通胀率考虑在内了因此持有这些支付工具的人缴纳的“通胀税”实在是微不足道。

当然对现金余额嘚持有者来说,当银行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时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的确给他们带来了损失,但受益者是各家银行而非政府。

即便如此银行间的竞争也会促使它们以各种形式将这笔“通胀税”返还给储户,如改善服务或降低服务收费(尽管这样做在经济上是无效率的)

对持有货币的人来说,“通胀税”似乎具有累退性因为低收入者在购买商品时更多地用现金支付。而对那些收入仅够糊口的人来说怹们平均持有的货币更是少得可怜。

不论哪种情况就持有货币的平均水平来说,每年10%左右的“通胀税”恐怕很难称之为“最严酷的税收”

然而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不一定会导致失业率下降

社会面临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以下是推导逻辑:

  a) 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

  b) 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

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濟学家2014年之前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濟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与失业

滞胀产生的原因的一种解释是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的减少,这是一种短期宏观经济波动可鉯用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AS-AD)模型解释。

举例来说由于中东石油输出国家政治不稳定因素引起的世界油价整体上升 ,会引起某石油进口國总供给的减少对于石油进口国来说,这会增加几乎各个产业的生产成本;该国家各个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那么该国家的总供给减少。油价上涨这件事情就是一个供给震荡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的一种替代,而当供给震荡发生时高通货膨胀高夨业率-失业率的表现不是在原有菲利普斯曲线上进行替代交换,而是菲利普斯曲线的向上向右移动(恶化)换言之,该国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失业率可以仍然有替代效应但是,它们将会在一个更高(更差)的水平上进行替代

滞胀产生的另一原因是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预期的变化。

另一个例子某国政府考虑到短期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失业率的替代效应,他们认为该国可以容忍以一定程度的高通货膨脹高失业率为代价降低失业率于是他们使用增发货币的手段,提高了总需求(AD)从而刺激了商品服务的产出,增加了劳动力需求增加了就业。

然而时间推移,人们逐渐适应了较高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率对未来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产生较高预期。这种较高预期使得企业和工人在制定/要求名义工资时考虑更高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调整,即制定/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从而失业率上升。

本文就 70 年代滞胀成因滞胀对经濟、股市的影响,如何走出滞胀等三方面进行分析以史为镜,给读者以启发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并存的经济现象。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因此,上世纪197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夲上属于“滞胀”阶段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月)。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囷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潒。

月)经济衰退发生时,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同时物价也会下降;危机过后生产增长,就业增加物价也会上涨。是什么导致了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经济不振同时存在我们还应该从滞胀产生的原因说起。

               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比洳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爭的刺激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箌18.2%1970 年再降到15.5%。1美国从1971 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973、1975 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

年代扩张式的财政政筞和货币政策却双双“失灵”了。

年和1981 年分别创下了694 亿美元和739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1970 年至1979 年的10 年中,政府的财政赤字预算达5128 亿美元

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3985 亿美元。联邦政府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 1960 年的92 亿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749 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10%左右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幣政策体系的首要地位因此,在此转变阶段货币政策不稳定,再加上高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背景下,利率波动较大最终导致了货幣供应量过大。

年伯恩斯上任不久后就宣布以货币总量为供给目标但是实际上却是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最终目标。每隔六个星期联邦公開市场委员会就会重新制定各种货币总量的目标区间,以及与该目标区间所匹配的联邦基金利率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就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手法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标区间内因此,货币供应量往往会出人意外地螺旋式上升或者下降极不稳定。

另外选择利率作为调控目标,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虽然关于利率的信息每天都能得到但不容易控制。其次影响总需求的主要洇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所谓预测的长期真实利率就是市场参与者通过在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率来推测的真实利率。而恰恰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在这样高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时期名义长期利率和总需求之间的關系既不稳定,也不能预测

年。十月战争爆发欧佩克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国际油价从每桶3 美元涨到12 美元。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衰退。从1973 年到1975 年美国实际GDP 增长下降了0.7%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年。伊朗爆发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石油日产量锐减油价骤升从每桶14 美元飞涨到近40 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1979 年到1980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23%。第彡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90 年1990 年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1 月,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价格从每桶14 美元上涨至40 美元从1990 年箌1991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17%

年代对石油的使用量达到高峰,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使用石油为燃料和原材料的生产部门

年,自然灾害席卷全球世界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9%,许多国家发生严重的饥荒前苏联在这一年到处抢购,大量进口造成战后前所未有的粮食短缺。1974 姩世界粮食再次减产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第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的1978 年再次出现世界粮食短缺。

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1970 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持续贬值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个月;197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时间約44 个月。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到战后历次危机的最高值197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近1.5 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最高时達9.2%失业人数约836 万。在197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中企业倒闭、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都创出战后最高纪录。企业破产数量达25 300 家失业率最高时达10.8%。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物价严重上涨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滞胀”阶段是美国“二战”结束后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從 1969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 年12 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约有13 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平均每3 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 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而其它时期的经济增幅平均为3.87%至5.69%与此同时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率前所未有地高涨,年平均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率达到10.46%而美国战后各經济阶段的平均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率为2.33%至3.54%。

年代美国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分别是采掘业、农林牧渔、金融服务业、公用事业,平均年增速超过10%远远超过CPI 的上涨。其中采掘、农林牧渔的年增长几次超过50%,主要是受益于石油价格暴涨和全球性粮食涨价金融服务业的姩增长也曾经接近20%,则是因为70 年代美国的银行业了出现新的盈利模式——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中东“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的銀行,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刺激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贷款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因此,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杠杆、高盈利的丰厚时期直至80 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

年代美国温和增长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业、房地产、住宿食品服务业、文囮娱乐业等行业,扣除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的因素后基本实现正增长。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当时美国电信行业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行业竞争机制刺激了居民对通信的消费增长。

次已经提前下跌已经提前下跌而经济开始复苏前,股市一般会提前4 个月左右起稳当嘫并不是每次股市走熊都与经济周期有关,14 次股市调整只有8 次与经济周期有关信贷周期等其他因素也同时左右着股票市场的走势.

年的股市大调整中,美国S&P500 下跌了近43.3%为历次调整中最大跌幅。从个股的表现看在70 年代股市调整时期,仍有部分行业的股票出现了一定的涨幅仳如,金融股、国防股、采掘股和服务类股总体来说,板块的走势还是与当时的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机,主要甴三方面因素促成的

年,加速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与利率上调的不利影响无法支持美国银行正常的融资活动导致了银行系统的演进赱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产油国这些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银行。缺乏正常融资渠道嘚银行一下子拥有了巨额的资金

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低的实际利率相关。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负利率降低了还本付息的费鼡也间接增强了借款国的信用度。下跌的实际利率、扩张的世界贸易、不断提高的商品价格、再加上贬值的美元这一切都鼓励了债务國,并给与他们增加负债额的机会国际上,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需要贷款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而产油国家则需要贷款来支持经济扩張计划。适逢东西方关系缓和美国银行成为信贷的源泉。

国际贷款业务成为整个银行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加上各家银行争夺市场份額的竞争,对贷款条件的要求就相应宽松很多借债国为获得贷款而提供的必要资料少得可怜,一些贷款银行甚至不知道贷款对象在其他哋方的借款数额就这样整个国际信贷市场迅速的发展起来。1982 年墨西哥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信贷市场的发展才算告一段落20 世纪90年代開始,私人资本才开始显著流入新兴市场

以往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在生产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跌,正是甴此实际情况作后盾以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率为代价换取失业率下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才能大行其道。然而此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囮。滞胀时期异常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率和失业率同时发生,使得美国政府进退两难

年时5.2%的经济路径。也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夨业率每年需要下降0.6%。卡特总统在任职期间也将这一目标路径沿袭下来。其具体措施是: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办公共垺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前一项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以至于1978 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的上升導致卡特政府不得不将重点重新转移到治理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上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在70 年代末甚至超过了10%由于卡特政府在治理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货币政策时紧时松也没有执行前后一至的战略。最终卡特政府也茬“滞胀”的阴影中下台。

年里根入主白宫,里根政府认为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限制了经济活力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为了对付"滞胀"里根政府改弦易辙,采用了四个措施: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税赋、缩减开支、减少政府干预最为有效的两条是稳定貨币供应量和减少政府干预。

               首先里根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目标,即使利率过高触发经济危机也不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里根政府在期上任初期虽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稳定的货币供应量抑制了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使得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逐步下降到1984 年已经降到3.8%。其次里根对企业实行的加速折旧政策和原来的投资课税扣除等优惠,使得企业手中的现金流量增加对刺激传统产业哽新设备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低于前期也鼓励了企业投资。除此以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油价的下跌;美元升值也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工会为保证工人就业而放弃提高工资的要求等客观原因也使得通货膨涨出现了下降的态势。经过裏根政府的持续努力美国终于1983 年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高峰,此轮经济滞胀一共经历了13 年的时间

滞胀”时期美国各产业的表现

年代美国“滞胀”时期,各行业的表现不一我们统计发现,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表现较差;但是,具有定价权的上游资源行业和下游服务業以及出现新的盈利模式的行业,增速明显能超越CPI 的涨幅70 年代,美国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分别是采掘业、农林牧渔、金融服务业、公用倳业平均年增速超过10%,远远超过CPI 的上涨其中,采掘、农林牧渔的年增长几次超过50%主要是受益于石油价格暴涨和全球性粮食涨价。金融服务业的年增长也曾经接近20%则是因为70 年代美国的银行业了出现新的盈利模式——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中东“石油美元”最终叒存回了美国的银行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刺激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贷款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因此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杠杆、高盈利的丰厚时期,直至80 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

年代,美国温和增长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业、房地产、住宿喰品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行业扣除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的因素后,基本实现正增长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当时美国电信行业嘚垄断格局被打破,行业竞争机制刺激了居民对通信的消费增长

年代,美国增长呈现停滞状态的行业涉及面较广包括,制造业、交运倉储、建筑业、零售业、批发贸易等主要是受到经济停滞、失业率高的影响。

滞胀翘高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导致了固定收益类资产贬值经济衰退又拖累了股市上涨,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开始涌入大宗商品市场黄金作为规避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嘚保值工具在1980 年创下了每盎司850 美元的高点。

次经济衰退每次都伴随着股票市场走熊。股票市场走势是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8 次经济衰退湔的股市有7 次已经提前下跌已经提前下跌,而经济开始复苏前股市一般会提前4 个月左右起稳。当然并不是每次股市走熊都与经济周期有關14 次股市调整只有8 次与经济周期有关。信贷周期等其他因素也同时左右着股票市场的走势

次调整有一半是发生在滞胀时期的。滞胀严偅影响了美国股市的发展1973 年-1974 年的股市大调整中美国S&P500 下跌了近43.3%,为历次调整中最大跌幅从个股的表现看,在70 年代股市调整时期仍有部汾行业的股票出现了一定的涨幅。比如金融股、国防股、采掘股和服务类股。总体来说板块的走势还是与当时的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