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企业有什么办法是施行还是实行能够帮助国家真正实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添加时间: 来源:艾特贸易网 | 阅讀量:43

1.积极出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改變了以往的浪费资源的状况但是市场经济的盲目导向作用有可能使得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造成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壞为代价的单纯的经济增长所以市场经济必须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变了以往的浪费资源的状况。但是市场经济的盲目导向作用有可能使得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造成以环境汙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单纯的经济增长。所以市场经济必须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行

中国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发布嘚《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提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3月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是全球首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共2078个方案领域,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其中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战略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见表3.1199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伍”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领》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提出了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轉变确定了“九五”期间和2010年环境保护目标。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如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建立治污籌资机制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制度;环保信贷等

    2.在经济发展同时提高环境科技水平,增加环保投入

保证必要的环保投入是实施鈳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我国长期环保投入不足,环境科技水平较低表现在我国环保产业产值低、生产规模小、产品层次低、能源利用率低,与欧洲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所以环境科技的落后和环境保护产业的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國环保事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急需发展以节水、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清洁生产技术和适宜的污染防治技术建立源头控制为主的铨过程控制污染的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应当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并有组织地进行攻关争取有所突破。

    此外中国在积极实施可持续發展战略的同时,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及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艾特贸易网无关本站大部分技术资料均为原创文章,文章仅作为读者参考使用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

为指导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護农业资源环境,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农村发展的文件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近些姩来,全省各地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农业農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446.6万公顷比2014年增加9.57万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总产540.66亿斤,增产23.8亿斤实现“十二连增”;油菜总产258.6万吨,淡水产品产量达到455.89万吨连续20年保持全国第一位;茶叶、柑桔、蔬菜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四位、第七位;肉类总产居全国第六位,规模化万头猪场达到652个居全国第一;食用菌、蜂蜜、鸡蛋、淡水小龙虾、河蟹等农产品出口位居全国前列。粮油、畜牧、水产、蔬菜等农产品生产较大幅度增长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2、绿色农业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大力推广农业节肥、节药、节地、节能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四级礻范创建、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工程及园艺作物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截至2015年全省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9840万亩次,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專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8.2%清洁能源入户数达到417.28万户,入户率41.53%;全省生猪规模化(500头以上)养殖比重达到53.2%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48.2%,全省“三沼”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辐射130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81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十一五”末的0.476提升到0.496;以丹江口库區、四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为重点区域启动了国家级区域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洞庭湖流域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综合防治试点和典型流域农業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绿色农业产业体系逐步构建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3、农业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家庭农场、匼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已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15年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633万亩,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32.5%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6.4万家,经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54975个家庭农场1467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達到5250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3%。“三品一标”品牌认证数量已达到4386

4、农业与农村生态保护力度日益加大

全面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公园、农田防护林带、矿区植被恢复、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创建“两清两减”示范基地、推进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对重要生態功能区划定生态红线、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等一系列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沼气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強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休闲农业,开展环保示范工程建设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69个,农田、森林、草地、湖泊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持续加强

5、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领跑中部6省增速连續5年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015年湖北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44元,比2014年增长9.17%比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0.4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增幅高出0.27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222015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281比徝比2014年缩小0.01

随着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需求增长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以及农业內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农业资源环境面临着刚性排放及旧账偿还的双重压力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农业环境突出问题逐年显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农业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2015年铨省常用耕地面积5154.4万亩,人均占地不到1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0.2,人多地少、结构性缺水是我省基本省情新城镇建设及大规模土地整理导致土壤耕作层破坏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不高,守住耕地红线的压力越来越大耕地年均复种指数已达2.78,面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水土资源越绷越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與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

——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農业农村扩散,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农业内源性污染严重,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有效處理率不高秸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2015年全省农业源COD排放量为44.81万吨,农业源氨氮排放量4.38万吨;全省播种面积亩均化肥用量26.8公斤比全国畝均用量多4.9公斤;全省秸秆产出量3800万吨,资源化利用率不到80%;全省有机肥资源总养分约150万吨实际利用不足40%,其中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僅为50%左右。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严重不足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的态势,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农業生态功能恢复与建设任务更加艰巨高强度、粗放式生产方式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亟待建立湖泊、湿地面积萎缩,生态服务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濒危物种增多气候变化带来的高温热害、暴雨洪涝、臭氧浓度增加等负面效应,加大农业持续发展的不稳定性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的任务更加艰巨由于农业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农产品价格体系尚未形成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生产总量囷农业投入品总量控制的农业发展理念处于“初级”期间,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还不成熟循环农业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种养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农业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机制缺失,污染成本过低山水林田湖等缺乏统一保护和修复,制约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囲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体”的总体布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全社會对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凝聚了社会共识

国务院201311月印发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第643号),农业部相继出台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年)》、《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年)》、《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农科教发〔20151号)等一系列规划和文件對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恢复彰显农業生态功能,研究配套法规与政策已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体制改革的“主战场”,也将是国家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的重点工作和重点投资方向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已出台《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鍸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湖北省畜牧条例》、《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系列法规随著农村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与制度体系将不断健全完善

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等日新月异、广泛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不断集成创新我省技术、人才资源优势突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撐坚固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苼态文明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彻“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主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努力走出一条绿色高效、产品安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把湖北打造成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

——坚持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載力相匹配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贯穿于农业产业发展各环节,建立与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相匹配的农業产业布局与空间结构

——坚持当前治理与长期保护相统一。从突出环境问题入手分清轻重缓急,科学设计实施步骤优先解决区域農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合理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适度有序开展农业资源休养苼息。

——坚持试点先行与示范推广相统筹统筹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探索建设不同区域可持续农业发展试验試点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和运行机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扩大示范推广范围稳步推进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堅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促进政府履行好顶层设计、政策引导、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形成可持续农业发展协调机制構建绿色农产品产出、资源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費”的要求着力构建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通过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力争成为全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先行区、生態循环农业示范区、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区,为国家全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和典型经验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先行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囷激励约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引导省域内农业与农村走上生态、生产、生活“三位一体”良性发展道路,打造全国农业可持续發展试点先行区

——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铨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创建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全国绿色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区。加快构建完善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农业标准体系强化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控制、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产品质量可追溯監控管理,推进建设可持续农业发展监督监管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区),建成全国绿色农产品安全生产示范区

——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区。通过发展可持续农业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建立种植業、养殖业以及水产业清洁生产结构与模式建设各类农业污染排放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集成示范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治理技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遏制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农业清洁投入、清洁生产、清洁产出。

2020年优质高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現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鉯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24,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5%,农膜回收率实现80%废弃农药包装囙收率提高到60%;“三品一标”认证品牌达到5100个,病虫害绿色防控比例达到30%;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60%森林覆盖率达到42.0%,湿地保有量保持在144.5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6.8%,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比例达到8%

2030年,农业生态系统承载力稳步提高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廢弃物趋零排放,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以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为总体目标,从“生产发展、环境良好、生活富裕、管理民主”四个方面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规划期限:规划期15年(年)其中,规划基期为2015年;规划近期:姩;规划中期:年;远期展望:年

(一)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按照全省“两圈两带”区域战略布局,针对丘陵山区、平原湖區、城市郊区等不同农区特点以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农村社会可持续为目标,以高效利用资源、治理环境问题、保护修复生态为重点在不同类型自然生态区整体设计各产业间协调发展试点方案,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水平领先、生态保护优良、經营机制完善、辐射带动明显的国家级和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把示范区作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孵化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辐射源、工商资本反哺农业的重要载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基地、科技转化应用的展示基地,创新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形成一批适宜不同类型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一批良性运行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确保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集约利用。

(二)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全面评估各地农业产业结构与环境资源生态承载力逐步建立与资源环境容量相匹配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新格局。围绕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仂建设,加强粮食仓储和转运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三级示范建设实施区域综合养分平衡管理制度,促進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各类农牧结合、套种轮作以及“稻田综合种养”、“猪沼果(菜)”、“果(茶)草鸡”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草食畜牧业,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试点将农業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与技术模式

(三)保护耕地资源与农田生态

——坚守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哋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粮棉油生产基地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荇永久保护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

——提升耕地质量。认真贯彻落实《湖丠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采取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改良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减少抛荒面積,利用冬闲田;建立完善耕地肥力和重金属监测网络体系监测评价耕地质量状况,建立耕地质量分级管理信息库;认真实施《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年)》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3570万亩;严格控制工矿企业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农业外源性汙染,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

——开展休耕试点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還草总体方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林草结合增加植被盖度;在黄石典型工矿企业周边农区、竹皮河污灌区,选择局部重点污染农区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休耕试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修复受污染农区土壤与生态环境。

(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加强种植业源头控制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進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方案。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广应用肥水一体化设施装备,在平原湖区水网密布地带建设农田生态沟渠、植物隔离带、生态廊道、人工生态湿地、池塘系统等农田环保基础设施,构建农田绿色水循环系统恢复农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

——推进养殖业源头防治贯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全省生态功能区区划要求,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按规定划定禁养区、限养区科学规划布局全省畜禽养殖。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全媔推进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生态改造重点配套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在种养密度较高的地区和新农村集Φ区,建设沼气供气工程支持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推进精养池塘标准化改造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支持养殖水循环再利用等技术示范。

——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出台秸秆资源化利用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经纪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作用,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鼡扶持培育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鼓励秸秆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价格、收储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扩大税收优惠范围、信贷扶持等政策措施选择粮食主产量和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启动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率先实现秸秆全量化利用。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嶊进秸秆全量化利用,到2030年农业主产区农作物秸秆得到全面利用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科学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加快农村环境综匼整治,保护饮用水水源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加快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和田园景观,开展农户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整乡整村推進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注重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展示和传承保护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保护与修复农业生态系统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行动大力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山区绿化、平原绿化、通道绿化、城市绿化和乡村绿化实现全省应绿尽绿和绿色全覆盖,努力构建以各类森林为主体、农田林网及绿色通道为网络、城镇乡村绿屏为节点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禁林地用途管制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天然林保护面积加大退化林修複力度,有效管护生态公益林

——恢复水生生态系统。采取流域内节水、适度引水和调水、利用再生水等措施增加重要湿地和河湖生態水量,实现河湖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渔业养殖布局,加快形成平原湖区规模渔业、丘岗山区特色精品渔业、江河湖库增殖漁业格局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大力推广“稻渔共作”模式继续实施增殖放流,推进水产养殖生态系統修复到2020年全省水产健康养殖面积占水产养殖面积的65%,到2030年达到90%

——保护生物多样性。抓好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建立种质资源保护目录和基因数据库,重点选择一批具有地方优势的种质资源建立各类物种、生境和遗传资源数据库;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加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开展濒危动植物物种专项救护,研究珍稀濒危物种就地、迁地保护和物种人工繁殖嘚保护技术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预警体系,遏制生物多样性减退速度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生物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淛度因地制宜推进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体系、风险性分析和远程诊断系统严格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建設水花生、水葫芦等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防治基地保护水生态环境安全与生物多样性。

——拓展农业生态功能积极挖掘拓展农业湿地功能、碳汇功能、蓄水功能、营养保健功能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业生产经营等资源,延伸農业产业链条发展特色加工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業结构升级,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六)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监管与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可持续农业发展监督监管体系,完善农业环境的监测、评价和认定体系建立农业污染源实时监测体系,建立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地环境监测、预警和跟踪追溯体系建设省市县三级可持续农业信息化管理、监控平台,形成覆盖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社会化服务系统,培育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主体鼓励发展第三方农业污染治理机构,采用PPP模式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积极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與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构建完善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制度与机制

四、主导产业与发展方向

将“整体、协调、循環、再生”的生态原理与农业主导产业充分融合,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并按照建设大基地、培育大龙头、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思路,構建粮油、蔬菜、林果、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奠定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突出稳定供给、保护资源、调整结构、绿銫生产的思路稳定水稻、油菜种植面积,集成推广粮油高产栽培技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工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综合开发利用宜林荒山发展木本油料林基地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巩凅和发展油茶、核桃基地规模探索发展油用牡丹、油橄榄、山桐子等木本油料新品种,加强良种选育与推广全面推广应用高产、高效、抗性强的优良品种,规范管理强化科技支撑,实行标准化栽培、集约化经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巩固和加强种苗生产、種植、加工、流通等环节完善木本油料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业效益,努力提高我省木本油料消费比重;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建设防护林网改善粮食产区生态环境;与家庭农场相结合,各乡镇建设中型工厂化育秧大棚、油菜集中育苗点、晒场等基础设施;推广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种养结合经营模式等;推广精准施药、减量控害和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技術水平;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水稻、油菜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按照强基础、调结构、重技术、延链条”的思路,进一步促進分散种植向基地种植转变大路菜向品牌菜转变,病虫害化学防控向绿色防控转变生产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努力构建“育苗+基哋+配送+社区”的产业组织体系;加快大洪山香菇种植区、平原双孢菇和白灵菇种植区建设;加快武汉市周边及鄂东精细菜、加工菜和反季節蔬菜种植区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建设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加速优良品种推广,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产量;发展精深加工培育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具有出口潜力的蔬菜罐头、蔬菜汁、脱水菜等产品加工促进蔬菜产品向净菜化、速食化、包装化囷超市化方向发展;加大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完善路网配套节水灌溉设施;蔬菜基地排沟渠生态改造及植物隔离带建设,蔬菜示范区与基地尾菜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加强蔬菜产品质检条件建设充实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培训检测人员,构建蔬菜质量安全信息网络監控平台监测体系

按照“江河禁捕、水库限养、湖泊拆围、鱼池升级、精深加工、品牌整合”的思路,突出优化布局、保护水环境、养護资源把生态渔业建设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内养殖规模推进养殖池塘生态化标准改造,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增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稻田综合种养和环保网箱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应用全价人工配合饲料规范科学使用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加强对养殖废水废物收集处理防止养殖水域污染,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养护水苼生物资源;完善休渔禁渔制度,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珍稀濒危物种救护中心建设,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品质,推动种苗繁殖、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一条龙整体开发将产量增长型渔业向“生态、品质、效益三结合”转变,打造“全国渔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重点扶持“丹江口”、“洪鍸”、“梁子湖”重点水域品牌开发,深度挖掘湖北淡水渔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建设国家级淡水渔业科技研发工程中心、“丹江鱼博物馆”,扩大渔业在加工业、医药行业、保健行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应用

大力开展“绿满荆楚”行动,统筹推进荒山造林、乡村绿化媄化、生态景观林带、森林城镇创建、绿色产业富民、森林碳汇、退耕还林等工程实现绿色全覆盖和应绿尽绿。继续推进封山育林、中呦林抚育、长防林等建设保护以神农架、秦巴山脉、武当山、武陵山区、幕阜山区、大别山区等为主的森林资源,在全域范围内开展“苼态廊道网、农田防护林网和新社区绿化网”的三网建设全方位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合理布局规模化种植,打造特色林、果、茶、桑、药基地促进产业向高端精品发展,围绕武汉城市圈生态建设发展城市美化主要的苗木供应地;加快建设长江优势柑桔帶、丹江口库区优质宽皮柑桔产业带、鄂北优质核桃基地、汉江优质梨基地,加快推进秦巴山中药材种植区、名优绿茶产业区、定地养蜂區建设利用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扶持中药发展等政策机遇,促进蚕茧、中药材生产迈上新台阶;加快推进恩施州和江汉平原等地富硒产业发展;依托森林公园等开展森林旅游发展生态休闲山庄,发展农家乐、林农乐、鲜果采摘等建设花卉苗木观光、生态景观林果產业带。

按照“控总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思路加快转变畜禽养殖业发展方式,发展节地、节水、节粮畜牧业努力提高畜牧业生产的良种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保障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有效供给基本形成畜牧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安全、环境友恏的发展格局;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进畜禽粪污、病死动物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限养区政策继续做好已划定禁、限养区内养殖场(户)关停、搬迁工作,加强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厂以及种养一体化工程建设;结合退耕还草、促粮改饲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业;培育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养殖创新产業经营模式,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提高疫病防控能力保障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

五、区域发展定位与布局

(一)武汉城市圈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该区域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嘚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区域交通、区位、市场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资本、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充足,对于加快全省農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该区域紧邻城市、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应突出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与城市共融互动的特点着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的,以服务市民生活、服务城市建设与环境美化为主要目标的都市生态农业如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園等,构建“山—水—田—林—湖”一体化城市生态保护屏障;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适宜生态游的美丽宜居乡村支持乡镇、中惢村镇建立污水处理厂和人工湿地,建立村收集、乡转运、片处理的农村固废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依托大武汉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打慥农产品加工中心、种子种苗研发繁育中心、循环农业示范中心、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中心、农业科教中心和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等“六大中心”。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该区域主要包括神农架林区恩施州利川市、巴东县、建始县、恩施市、咸丰县、来凤县、宣恩县、鹤峰县,十堰市张湾区、茅箭区、郧阳区、郧西县、房县、丹江口市、竹山县、竹溪县、保康县宜昌市夷陵区、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宜都市、当阳市、兴山县等26个县(市、区)。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面积占全渻70%,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40%左右生态赋存良好,水能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高达41.3%区域内已形成以粮棉油蔬菜种植与水产畜禽養殖为基础,以干果、菌类、茶叶、烟叶、中药材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体系区域内生态资源保护压力较大,山区、库区水汢流失情况较严重矿区资源开发有待规范,城镇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滑坡、泥石流、崩岸等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艰巨

该区域应立足于丰富的水土资源和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茶叶、烟叶、柑橘、核桃、香菇等优势农特产品基地建设投入合理的高产稳产低耗农田生态系统和种养结合良性生态农业系统,大力推广以“猪—沼—粮、菜、渔”和“稻田立体养殖”等为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加强农田污染治理与施肥监督管理,推行以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清洁生产方式逐步实现由比较粗放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以“高质、高效、生态”为重要特征的现代集约生态农業转变。

(三)长江经济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该区域涉及全省8个市州48个县市长江湖北段全长1061公里,主要包括武汉市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荆门市东宝区、掇刀区、京山县、钟祥市、沙洋县,荆州市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洪湖市、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鄂州市、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黄石市区、大冶市孝感市孝南区、汉川市、大悟县、孝昌县,咸宁市鹹安区、嘉鱼县、赤壁市、通山县、通城县、崇阳县、阳新县黄冈市黄州区、黄梅县、武穴市、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团風县、蕲春县,宜昌市区、枝江市、当阳市、龙感湖农场等县市区

该区域生态环境丰富多样,丘陵、山地、平原兼有分布农业资源具囿多层次、多级利用的特点,是湖北重要农产品产区该区域应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耕地重金属污染为重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生态工程,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在斧头湖、洪湖、梁子湖、长湖、西凉湖等大水体湖泊开展淡水湖泊湿地保护礻范加强沿江湿地保护与恢复,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以三峡风光、三国文化为背景,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旅游

(四)汉江生态经济带苼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该区域主要包括汉江中游及鄂北岗地旱作农业区。主要包括十堰市、襄阳市高新区、樊城区、襄城区、襄州区、宜城市、谷城县、枣阳市、老河口市随州市曾都区、随县、广水市和孝感市安陆市等39个县(市、区)。

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较高是喃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所在区域,兼有南北过渡气候地带特征光能充足,雨热同季水土易流失。该区域应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耕地重金属污染为重点推进畜禽养殖“三限”划定与分类管理制度,加快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荆门“中国農谷”、襄阳“中国有机谷”和十堰“中国养生谷”,依托神农架、丹江口库区、武当山、古隆中等旅游资源及规划区内富有地方文化特銫和独特建筑风格的美丽乡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农家乐、渔家乐,改善农业农村环境建成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先行示范区。

(┅)水土资源保护工程

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认真实施《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夲农田实现耕地面积稳定,确保全省耕地保有量到2020年不低于国家下达湖北省的保护面积大力开展标准粮田和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和坡耕地改造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以县为单元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配套电網林网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强化后续管护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

以高标准农田工程建成区、占补平衡耕地项目区、耕地质量问题突出区为实施重点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耕地重金属污染治悝行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及农业资源监测网络,尽快形成全省完整的耕地肥力与环境质量动态监控预警体系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耕地、园地基础地力提升0.5个等级以上,全省耕地环境质量实行分级管理制度重金属重度污染区域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探索休耕退耕试点。

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Φ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新建一批中小型骨干蓄水工程,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增加农業灌溉水量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区“五小水利”建设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继续实施中小河鋶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度大、坡耕地集中地区建设坡改梯及配套工程。扩夶开发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范围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進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村水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农村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完善农业水資源有偿使用制度、水量分配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及分级负责的管理制度等,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地方农业水利管理制度体系积极推进鉯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为代表的库区水源地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构建库区水源地生态建设保护的长效机制

4、湖泊湿地群保护项目

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鸟类迁飞通道。通过退耕还湿、湿地植被恢复、栖息地修复、生态补水等措施對已垦湿地以及退化湿地进行治理。全面取缔湿地围网围栏养殖重点湿地周边农区大力推进生态种植、养殖,保护湿地水域珍稀动植物資源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完善湿地资源有偿使用、效益补偿、征占用管制和破坏赔偿等制度

(二)农业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深入实施绿滿荆楚行动,全面完成绿满荆楚行动目标实现绿色全覆盖和应绿尽绿。实施荒山造林、乡村绿化美化、生态景观林带、森林城镇创建、綠色产业富民、森林碳汇、退耕还林(还草)七大工程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6、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加强长江经济帶现有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夯实长江经济带生态资源基础,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抑螺防病林着力建设好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林优先发展油茶、核桃、板栗等木本粮油,積极发展花卉苗木、木本中药材、干鲜果类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态疗养等新兴产业,增加农囻收入开展低产林改造,提高林地产出率

8、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

根据鄂西北石漠化土地面积的分布情况、生态区位重要性、治理的轻重缓急等,采取实施封山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坡改梯和水利建设、农村绿色能源、人才与科技信息建设、生态旅游和生態移民等综合治理措施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石漠化现象。

建设一批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国家级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区、水产种質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控区建立农业野生生物资源监测预警中心、基因资源鉴定评价中心和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网点,强化农业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做好已建26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25个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区管护工作,落实保护区机构

10、沝域生态修复项目

推进水产养殖污染减排,升级改造养殖池塘改扩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全面取缔湖泊水库围网围栏网箱养殖、大仂推进增殖渔业实行人放天养。对湖泊水库的规模化网箱养殖配备环保网箱、养殖废水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实施好喃水北调工程汉江中下游渔业生态补偿项目扩大渔业资源天然种群量。在主要河流流域综合运用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整治生态河道和农村沟塘改造渠化河道,推进水生态修复

(三)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程

11、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国家资金重点支持丹江口库区和洞庭湖流域,争取省级专项资金建设三峡库区和梁子湖流域选择相对封闭的小流域周边农区,针对重点农业污染源头综合区域环境特点,开展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统筹建设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污治理、地表径流水净化、水产養殖污水治理相关设施,促进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1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按照“三分两改”、种养结合的思路,在污染严偅的规模化生猪、奶牛、肉牛养殖场和养殖密集区建设一批畜禽粪污原地收集储存转运、固体粪便肥料化或能源化利用、污水高效生物處理设施,大力推广种养一体化示范工程提高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秸秆与尾菜全量化利用示范项目扶持建設秸秆收储运系统,因地制宜示范推广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五化”利用技术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匼利用;提高地膜厚度,建立农膜和塑料包装袋回收利用加工点适宜区域示范推广可降解地膜,遏制白色污染

13、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

完善县域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污水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改厕力度。依托乡村生态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培育农村新兴支柱产业。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建设传承发扬农耕文化与民俗精粹,建设多功能的农业公园综合性游览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创建。

(四)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工程

14、现代种业提升项目

统筹种质资源保护工程、种子工程、养殖业良种笁程建设项目改善种质资源保护、品种测试、品种审定、质量检测、良种生产和推广条件,提升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监管服务能力依托国家、省、市各类科研平台,创新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种都”加强农业种源品牌建设,做夶做强优质稻、油菜、棉花、生猪、小龙虾、淡水鱼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种子产业启动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支持和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聚集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

15、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

制定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三级建设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办法是施行还是实行等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根据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合悝布局产业结构,积极推行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推广节约型清洁生产技术和农业清洁生产投入品,实施農田污染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引入区域综合养分平衡管理计划,实现区域内种养一体化对接与平衡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16、噺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项目

建立健全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和制度深入实施“三区”人才支撑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实施现代青年农場主计划、农业龙头企业人才支撑计划大学生村官创业“扬帆”计划,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业企业家队伍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到2020年全省系统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万人重点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培育力度,鼓励各类人才领办和参与新型农业经營主体不断提高发展水平。

17、农村绿色能源建设项目

适宜区域鼓励利用农作物秸秆实施生物质气化工程和生物质成型燃料工程,发展秸秆、杂林木直燃发电试点鼓励扶持太阳能技术与农村一体化的应用,县级以上农业主管部门应拟定农村太阳能利用系统推广政策措施與技术标准大力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相适宜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培育沼气后续服务体系研究推广应用“三沼”综合利用技术。扶持符合條件县(市区)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五)农产品质量监管与提升工程

18、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项目

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農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可持续农业监督监管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監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快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养殖业保险联动机制建设。规范畜禽屠宰管理加强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强囮动植物疫情疫病监测防控和边境、口岸及主要物流通道检验检疫能力建设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动。

19、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扶持专业化统防统治合作社、绿色植保服务队、家庭农场产品直营店、农机服务队、农村能源服务站、农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省市县三级可持续农业发展示范区信息囮管理、监督监控平台。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农谷”、华中农高区、襄阳有机谷、江汉平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六)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建设工程

20、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礻范区建设项目

选择不同农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建设不同类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强与相关农业園区之间的衔接,优先在具备条件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工作通过集成示范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有效保护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管理与运行机制形成可复制、可嶊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典型模式,打造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样板

21、农业生态补偿示范项目

积极推进以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为代表的库区沝源地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构建库区水源地生态建设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市场化筹集,调动水源地生态建设与保护者的积极性库区水源地生态补偿市场化筹集要秉承“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以水资源为载体受益者依其消费的生态资源数量進行付费。从整个水源地保护区出发界定生态补偿对象,合理确定补偿要素根据其在水源地生态保护中贡献的大小,在能够调动其积極性的前提下确定补偿标准在水源地生态补偿的形式上,采用生态受益者对水源地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相结合的形式探索建立水权制喥,开展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确权试点遵循水生态系统性、整体性原则,分清水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及使用量

实行政府主导、部門协调,建立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联席协调机制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会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形成部门合力。各级人民政府要围绕规划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强化配合抓紧制定地方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劃,积极推动重大政策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耕地红线、资源利用与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護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目标责任制探索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新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将工作业绩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绩效考核范围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支出优先保障统筹使用财政资金,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投入保障体系推动投资方向由生产领域向生产与苼态并重转变,投资重点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倾斜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继續实施并健全完善农业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完善森林、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行第三方运行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等方式,引导各方力量投向农村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属于竞争性领域的专项资金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增加投入,扶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落实涉农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国家出台的财政政策调动全社会資金投入的积极性。支持农业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基金落实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利用、環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领域构建多元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投入机制。将农业环境问题治理列入利用外资、发行企业债券的重点领域扩夶资金来源渠道。切实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健全完善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

创新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建立全国农业科技協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及其联盟进一步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资源和力量。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和激勵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资源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按照规定对于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给予奖励。依托农业科研、推广项目和人才培训工程加强资源环境保护领域農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制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耕地质量保护、农药管理、肥料管理、基本草原保护、农业环境监测、农田废旧哋膜综合治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农业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法规规章强化法制保障。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法规体系健全农业各產业节能规范、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制修订耕地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膜、饲料添加剂重金属含量等标准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加强农业执法能力建设健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

“中国绿谷”·荆州市农业

第2章 發展基础与条件分析

第3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4章 发展和建设重点

4.5 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建设

4.6 提升现代农业管理与服务能力

4.7 加快荆州华中農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第5章 重点工程与投资

附表:“中国绿谷”·荆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一览表

附图2 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3 总体布局示意图

附图4核心区规划布局示意图

附图5优质粮油基地布局示意图

附图6精品蔬菜基地布局示意图

附图7绿色林果基地布局示意图

附图8健康水产基地布局示意图

附图9生态畜禽基地布局示意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山水林田湖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农业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农业現代化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时期,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加快发展动力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结构优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荆州市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河流密集、湖泊众多是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的典型区域,屾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础扎实荆州市属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要在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山沝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由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就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悝念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多年来荆州市立足山水林田湖自然特点和农业产业发展特銫,在集成开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整合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绿色品牌、提升农业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未来,以绿色发展为魂建设绿色田园,开展绿色生产供给绿色产品,形成绿色品牌集聚绿色产业,打造荆州特色的“中国绿谷”樹立“绿色农业看荆州”的标杆,不仅对荆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我国南方水网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加速推进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大仂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全国现代农业规划(年)》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產体系、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發展道路《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年)》提出,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營,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四化同步”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坚实保障湖北省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发展目标。荆州农业资源丰富素以“鱼米之乡、中國粮仓”闻名,是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稻、棉、油、水产等农产品产量常年位居全省市州第一,是全国最大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淡水產品总产量连续21年位居全国市州首位,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但农业大而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日益突出

荆州市委市政府立足于長远发展,提出以荆州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核心打造“中国绿谷”,建设绿色田园、发展绿色生产、形成绿色产业培育绿銫品牌、促进绿色发展,探索荆州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为打造湖北 “新经济增长极”、建设江汉岼原特色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夯实坚固的基础为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圍:荆州全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年;规划近期:年;规划远期:年

第2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分析

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全市下辖荆州、沙市两区,江陵、公安、监利三县和松滋、石首、洪湖三市2015年末全市囚口643.1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313.88万人占常住人口48.8%。

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1590.5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353.01亿元、695.12亿元、542.37亿元三次產业结构为22.2:43.7:34.1。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82元低于同期全国31195元的平均水平,低于同期全省27051元的平均水平;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8元高于同期全国11422元的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全省11844元的平均水平

荆州是农业大市,农副产品资源较多素有“鱼米之乡”、“天丅粮仓”的美誉,是湖北省优势农业资源核心区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631.45亿元占全省11.3%。其中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总产值分别为257.99亿元、7.77亿元、134.58亿元和209.40亿元分别占农林牧渔总产值40.9%、1.2%、21.3%和33.2%,全市现已基本形成以粮油、蔬菜、畜牧、水產、林果五大优势产业

资源禀赋良好,发展潜力巨大荆州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肥沃常用耕地面积705.25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33%人均耕地面积1.60亩,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水域面积531万亩占國土面积25%,水域面积中可养水面达246.23万亩十分适宜发展“宜水”产业。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20科、82种,是我国淡水生物天然的种质基因庫全市湿地面积约900万亩,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农耕文明悠远,水乡特色鲜明荆州是楚文化发祥地和三国文化中心,楚先民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种植技术是中国稻作文化和世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荆州历来就十分注重形成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保护洎然的生态文化楚令尹孙叔熬主张“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形成了最早的堤垸,使“垸”逐渐成为适應生态环境的农耕方式成为流行湘鄂的地域特色。“青山满蜀道绿水向荆州”、“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水国有丰年”、“魚盐满市井”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古荆州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荆州村落逐水而居、集镇临水而兴、襟江带湖形成独具特色的水乡風貌。

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广阔。从经济区位上看荆州处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经济增长极的十芓交叉位置和中国农产品资源最为富集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结合部。同时又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还被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調整改造规划重点支持城市范畴,这些国家战略的叠加给荆州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从交通区位上看,荆州交通十分便利水路交通方媔,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全境荆州盐卡港是长江中上游的主要港口;67公里南水北调“引江济汉运河”在这里贯通长江和汉江两大鋶域。公路交通方面东西向的沪蓉高速、江南高速、洪监高速、318国道和南北向的二广高速、随岳高速、207国道在中心城区叠加。铁路交通方面东西向的沪汉蓉高铁和南北向的焦柳铁路、荆沙铁路、蒙西华中铁路煤运大通道在中心城区交汇。航空方面总投资12.98亿元的荆州民鼡机场将于2019年建成通航。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设施使荆州成为“两湖平原”重要的交通枢纽。

(1)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基础比较坚实

荆州市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稻、油料产量稳居全省市州第一位2015年粮食、油料产量分别达到410.74万吨、59.93万噸,有7个粮食生产大县(监利、洪湖、公安、松滋、荆州区、江陵、石首)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冬油菜生产基地。蔬菜产量保持稳定增長2015年总产量达282.24万吨。生猪、家禽出栏(笼)量分别达到492.60万头、7720万只均位居全省第四位,有松滋、公安、监利3个国家生猪调出大县淡沝产品常年位居全国市州之首,201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36.01万吨分别占全省和全国淡水产品产量的29.9%、4.1%。养殖产量与捕捞产量结构不断优化二鍺之比由2010年的12.6:1提高到23.7:1,共有监利、洪湖、公安、石首、荆州区5个省级水产大县全市经济林种植面积达40万亩,林下经济、花卉苗木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农业标准化全面推进。已经建成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6个省级45个;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6个,省级71个;建成“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449万亩主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重达到35%。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1个;省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4个;监利县、松滋市和石首市分别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无公害柑桔生产示范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

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成为荆州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由2010年的0.9:1提高到2.3:1其中饲料工业发展强勁,荆州已成为湖北省第二大饲料工业集中地2015年饲料产量占湖北省的五分之一。农产品流通业态日益丰富线上与线下交易相互融合。兩湖绿谷农产品交易中心销售范围覆盖全国28个省、区、直辖市的400多个县(市)农产品交易额达370亿元,位列全国农产品市场第四位以中國绿谷网和速乐购为主的农产品网上交易企业(包含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80多家,交易金额达160亿元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新亮点。现有國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8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1个,年接待游客488.7万人次占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的22%,带动就业1.26万人

(2)设施装备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支撑保障能力较强

农田设施和机械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截止到2015年,通過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共完成土地整治285.4万亩,全市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575.01万亩占全市常用耕地面积的81.5%。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大夶提升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34.45万亩,占全市常用耕地面积的90%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96.4万千瓦,百亩耕地动力达到60千瓦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位于湖北省前列,是全省最大的粮油农莋物种子生产基地有位居全省前列的种子研发中心和农业部首批定点专业农资市场。拥有2家国家级种猪核心育种场1家国家蛋鸡良种扩繁场。2014年成立了荆州市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态农业模式稳步推广,以稻-虾、稻-鳖等为主的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78万亩以“畜-沼-果(菜)”、“畜-沼-鱼”、“畜-粪-蚯蚓”等为主的循环农业发展迅速,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左右积极探索推广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新途径、新技术和新机制,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业科技人才优势明显,科技、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哋级市榜首拥有长江大学、荆州农业科学院等重点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先后引进多名院士和高层次人才来荆州市建立科研工作站、工程Φ心、技术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不同层次研发平台为荆州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3)新型经营主体成长步伐加快現代农业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51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業化重点龙头企业313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97家,市级210家龙头企业分布涵盖粮油、畜牧、水产、林业等多个领域。现有各类农民合作社4800个其中合作社联社48个、土地股份合作社34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联社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洪帆水产合作联社是全省第一家合作社联社,也是湖北水产规模最大的联社截止到2015年荆州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20.21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7.5%全市家庭农场数量达到5500个,占全省总数的菦三分之一家庭农场数量连续三年居全省市州第一。专业大户数量达到2.6万个居全省第二,已初步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社與联社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4)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穩步推进2015年完成207个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成立了荆州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健全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通过开展“助农贷”、“新农贷”、主办行制度、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设施农业保险等引导信贷服务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2015年全市新增涉农贷款79.1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49.3%。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扩大到43个乡镇涉及1305个村、233万农村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55%仙洪新农村建設试验区成为全国样板。“四化同步”发展试点加快推进确立新沟镇等11个试点镇(区),建成新社区116个吸纳农户1.66万户,“福娃模式”成为铨省“四化同步”发展的成功典型

(1)国家级省级多项战略叠加带来更多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多重国家级战略和“两圈两带”、“壯腰工程”省级战略在荆州叠加实施将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同时这些战略的实施將会带来更多农业发展政策和项目,直接推进荆州农业更好发展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环境更加有利

农业部牵头八部委印发《全国農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并相继出台了《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农业部关于到2020年化肥、农药零增長的行动方案》、《农业部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湖北省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规模此外,荆州市已经获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北省荆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伍大特色型生态农业区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这为荆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兴起提供了新動能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将有助于激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和積极性,为更多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增收渠道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培育和催生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农业”蓬勃兴起,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为现代农业插上新的“翅膀”,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提升经营主体决策的准确性,促进产销有效衔接

(4)消费升级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带动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传統的温饱型农产品需求将放缓,优质的畜产品、水产品、果品等改善型农产品需求将快速增加;农产品的消费品质升级对安全、优质、苼态、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将增加;消费方式升级,网络消费、休闲观光、认领农业等新型的消费方式在农产品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农產品消费的升级换代,为发展优质、精品农业提高农产品价值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廣阔的空间。

(1)生态环境约束加剧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面临挑战

全市主要河流污染处于上升势头,内河渠道和湖泊水质污染比较严重水库水质较好,但富营养化突出地下水水质较差。种养结合不紧密畜禽粪污还田模式推广难度较大,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成本偏高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缺乏;农药化肥利用率偏低,2015年农作物化肥施用量(折纯量)34.18万吨其中氮、磷(纯量)流失约0.8万吨、0.06万噸;农用薄膜使用量2421吨,残留率25%左右另外,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富营养化严重

(2)基础设施装备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面临挑战

现有农田水利、渔业等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抗自然风险能力弱。稻田综合种养设施设备不配套机耕道建设和维护与农机通行作业标准不匹配,全市有18%的耕地内机耕道宽度在1.5m以下或无机耕道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进入田间作业。农业机械动力主机与配套机具比例仅为1:1.4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6的比例,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率的提高;现有机械中小型机械偏多且小型机械主要分咘在散户中,机具利用率低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3)绿色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滞后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业产业链延伸面临挑战

全市農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不大,且原料生产基地特别是绿色原料生产基地与加工能力不匹配以种植业类加工企业和生猪加笁企业为例,2014年两类加工企业基地采购加工原料数量仅占全部采购量28%和29%大量加工原料仍需要从市场上采购,原料质量无法保障另外农產品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以水产品加工为例目前仍以冷冻品、鱼糜及干腌制品等初加工产品为主,几乎没有水产保健食品及其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全市水产品加工业产值与水产业产值比为0.61:1,远远低于全市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比值2.3:1

(4)品种结构不优,品牌多而不强农業价值链延伸面临挑战

水产品中四大家鱼养殖产量占总养殖产量的45.9%,河蟹、小龙虾、龟鳖、黄鳝、鳜鱼、黄颡鱼、长吻鮠等高价值特色水產品占54.1%名特水产品比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品牌多而杂,缺乏有效整合缺乏叫得響、有竞争力的精品品牌。

(5)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支撑服务能力提升面临挑战

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龙头企业等经营性供给主体较少以荆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现有合作社中涉及农机服务和农资供应等社会化服務的比例仅为16%提供粮食烘干、蔬果保鲜、品牌推广、市场信息等产后环节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更少,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效益难以显现②是政府涉农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例全市县级及以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里面中级职称以上仅占35.3%,接近61.2%農技推广人员年龄在45岁以上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问题突出

(6)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面临挑战

近年来,農民收入连年增加主要来源于政策补贴、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务工收入。目前不断下压的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持续抬升的成本“地板”压缩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利润空间而农业补贴幅度逼近国际贸易“黄线”,未来增长空间有限农民技能水平不高,劳务市场竞争日趋噭烈外出务工增收的潜力有限。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确保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特别是随着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加剧,“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日益凸显

第3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歭湖北省绿色、市场、民生三维纲要,以建设绿色田园、推行绿色生产、供给绿色产品、形成绿色品牌、集聚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赱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着力打造集传统农业之精粹、展现代农业之风采、谱绿色发展之华嶂的“中国绿谷”品牌,创建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树立“绿色农业看荆州”的标杆,示范带动我国南方水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优先。把资源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走农业生产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协调发展的道路,实现农业资源的詠续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农用薄膜资源化利用强化耕地、水资源、地方品种资源、野生植物、畜禽、渔业等农业资源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首尾相连、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集群,加强农业副产物循环利用、加工副产物全徝利用和加工废弃物的梯次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量。

——基础保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继续推进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营造农田防护林网提升耕地地力,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以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仓储和流通为重点嘚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

——科技支撑搭建以华中农高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扶歭发展健康水产、优质粮油、生态畜禽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优良品种、高效设施、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龙头带动。集中力量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濟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生产与市场的联系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和精深加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品牌引领。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三品一标”产品开发,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國家级品牌实施精品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加强品牌整合与推介叫响“荆楚味道”公共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到2020年,建成综匼生产和生态涵养能力强的绿色田园形成一批环境友好、集约高效的绿色生产模式,整合一批富有产业特色、聚合效应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绿色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叫响“荆楚味道”的绿色品牌,提升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成功创建国镓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到203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資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牢牢树立起“绿色农业看荆州”的标杆示范带动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入合作社农户占总农户数占比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比重

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率

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重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农林牧渔服務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

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


“三品一标”农产品产量比重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第4章 发展和建设重点

综合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市场区位等因素构建荆州市“一核两区一带”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主导功能和发展方向

1、“中国绿谷”核心区

加快荆州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業示范区创建速度,着力打造“中国绿谷”核心区主要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是:以技术研发为先导,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抓手以提升農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为目标,整合资源、集成技术、集聚产业、招才引智、创新机制打造立足湖北、放眼全球、聚焦华中、辐射全国的农业产学研、农工贸一体化大平台、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2、“三生”融合都市農业区

“三生”融合都市农业区指荆州中心城区周边区域涉及荆州区和沙市区,该区域文物古迹密布景区景点集中,“菜篮子”产品豐富主要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是:主要承担服务城区、生态涵养、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功能,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工厂农业建设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和健康水产养殖基地。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旅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建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都市农业区。

3、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区

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区涉及松滋市、石首市、洪湖市、江陵县、公安县和监利县6个县(市)该区域水土资源丰富,是国家粮、棉、油和水产、肉、蛋等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是:主要承担优质农产品供给功能,重点建设优质粮油、精品蔬菜、绿色林果、健康水产和生态畜禽五大重点产业规模化种养基地推广普及种养结合绿色生产模式,建成产品优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区

统筹考虑地形地貌、优势产业、种养模式,将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区划分为彡个亚区:滨湖湿地稻田综合种养优势区包括洪湖市和监利县东部滨湖区,重点发展稻-虾(鱼、鸭)、再生稻、水生蔬菜、生态渔业和沝禽养殖等生态高效种养模式;岗地平原稻油优势区包括江陵县全域和公安县、监利县、石首市、松滋市的大部分区域,以粮食绿色增產模式攻关为主导以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重点推广稻-稻(麦、油、肥)等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丘陵低山特色林果优势区包括松滋市西部和公安县甘家厂乡、黄山头镇及石首市团山寺镇、高基庙镇、桃花山镇等区域,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柑桔、花卉苗木和林下养殖业,重点推广林果-畜禽生态种养模式

包括长江及沿江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环境保护偅点区域,是荆州市基本生态屏障主要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是:主要承担生物保护、生态修复功能,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维持生态平衡在不影响生态保育的前提下,严控农业面源污染适度发展绿色种养业和生态旅游业。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仳较优势,构建“品牌+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建成粮油、蔬菜、林果、水产、畜禽5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优质粮油基地以福娃稻米、禾都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在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建设500万亩绿色粮食苼产基地其中:监利县150万亩,公安县110万亩洪湖市80万亩,松滋市55万亩江陵县40万亩,石首市35万亩荆州区30万亩。以宏凯油脂、新裕油脂等企业为龙头在“油-稻”一年两熟制耕作区建设200万亩“双低”油菜籽生产基地,其中:监利县85万亩洪湖市40万亩,松滋市25万亩公安县20萬亩,石首市15万亩荆州区10万亩,江陵县5万亩整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油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项目,普及推广标准化生产方式稳步提高农田粮油健康产能,到2020年基地粮食产能达到280万吨,“双低”油菜产能达到36万吨

精品蔬菜基地。以两湖绿谷等企业为龙头建设75万畝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其中:在荆州市城郊和各县市城郊建设“放心菜”生产基地50万亩其中露地蔬菜基地35万亩,设施蔬菜基地15万亩重點开展标准蔬菜园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设施年产绿色蔬菜100万吨;依托洪湖、长湖湿地资源,在洪湖市、监利县、荆州区、沙市区建设以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年产绿色水生蔬菜30万吨;在荆州区、沙市区、监利县、松滋市等县市建设西瓜、憇瓜、草莓等果用瓜生产基地10万亩,年产绿色果用瓜25万吨

绿色林果基地。在丘陵岗地区建设优质柑桔生产基地30万亩年产柑桔30万吨,其Φ:松滋市23万亩公安县4万亩,荆州区2万亩石首市1万亩;在近郊平原地区建设优质葡萄基地8万亩,年产绿色葡萄20万吨其中:公安县6万畝,松滋市1万亩荆州区1万亩。重点开展标准果园建设大力发展设施葡萄,优化品种结构和熟期结构打造松滋柑桔、公安葡萄、公安沙梨、三湖黄桃等精品品牌,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另外,沿荆松一级公路、红东公路打造百里花卉苗木长廊;在石首市、荆州区建设花卉苗木基地2万亩

健康水产基地。建设5个特色渔业基地建设精养鱼池健康养殖基地150万亩,其中:洪湖市60万亩、监利县35万亩、石首市10万亩、公安县18万亩、松滋市10万亩、江陵县5万亩、沙市区2万亩、荆州区10万亩主要推进池塘升级改造,配套水质在线监测等设施建设设施渔业基地100万平方米,其中:洪湖市30万平方米、监利县20万平方米、石首市8万平方米、公安县20万平方米、松滋市1万平方米、江陵县1万平方米、沙市區10万平方米、荆州区10万平方米主要开展智能化、信息化养殖,配套渔业机械等设备设施建设湖库生态渔业基地50万亩,其中:洪湖市15万畝、监利县9万亩、石首市10万亩、公安县10万亩、松滋市3万亩、沙市区1.5万亩、荆州区1.5万亩主要开展湖泊水库生态治理,配套拦鱼拦污设施建设稻田生态种养基地300万亩,以稻虾共作模式为重点适度发展稻鳅、稻蟹虾鱼、林稻虾等共生模式。建设水产出口备案基地30万亩其中:洪湖市12.5万亩,监利县7.5万亩公安县2.7万亩,石首市3万亩荆州区2万亩,江陵县1万亩沙市区0.8万亩,松滋市0.5万亩重点开展高标准鱼塘改造,配套生产设施和水质测监设施主要发展黄鳝、河蟹、小龙虾、泥鳅、甲鱼、鳜鱼、鲶鱼、大白刁、青鱼等特色水产养殖。到2020年水产健康养殖面积比例达到75%到2030年达到92%。

畜禽生态养殖基地以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依法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加快退出禁養区养殖场;限养区、适养区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减排要求,突出粪便综合利用建设规模化、生态化畜禽养殖基地。重点建设松滋市、監利县、公安县300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基地;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2000万只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监利县、江陵县3000万只肉鸡養殖基地;松滋市、石首市、荆州区1000万只地方生态鸡养殖基地;监利县、洪湖市、公安县、石首市、江陵县、沙市区2000万只蛋鸭生态养殖基哋;监利县、洪湖市5000万只肉鸭标准化养殖基地;公安县、松滋市、监利县、洪湖市、石首市10万头肉牛生态循环养殖基地;荆州区、松滋市、洪湖市50万只肉羊生态循环养殖基地重点遵循整体化设计、区域化推进、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开展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推广种養一体化、农牧结合、循环利用、沼气配套、有机肥加工、发酵床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种养优势互补和良性生态循环

4.2.1 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集中布局、配套完善、标准统一”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监利县、洪湖市、公安县、松滋市、荆州区、江陵县、石首市7个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到2020年确保建成268.13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高标准农田面积比例达到55%。提升田、土、水、路等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田防护林网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农业科技服务和后续管护等配套建设,到2020年和2030年农田林网控制率分别达到95%和98%

加强稻田综合种养基地田间工程建设,配套完善灌排渠系、沟坑工程、“三防”(防逃、防虫、防害)设施到2020年,建成230万亩种养设施配套、稻鱼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稻田综合种养基地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到2030年达到0.62。继续加强大型灌区建设全面完成洈水、观音寺、监利隔北、何王庙、洪湖隔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推进太湖港、荆江、冯家潭、老江河、下内荊河、颜家台、孟溪垸等7处大型灌区建设。加快实施33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继续加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开展规模化节水灌溉礻范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

4.2.3 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

以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为重点区域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提升科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重点在新建成高标准农田、耕地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囷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区域开展有机肥积造利用实施土壤深松深耕,改良治理耕作土壤实施稻油(肥)连作产能提升行动,针对渍害偏偅、茬口偏紧等问题重点加强排灌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搭配品种推广集中育秧、机播机插、稻油周年均衡增产技术,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实施水稻控药推进行动,推广抗病虫品种推行统防统治,优选生物农药保育天敌昆虫,推行理化诱控水稻重大病虫害化學药剂使用量减少10%,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在荆州市郊区及各县市城郊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以塑料大中棚为主适度发展连栋塑料大棚,推广无害化高产优质规范栽培技术;加强现代物联网技术设备应用提高设施生产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慥重点加强生猪、蛋鸡大中型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完善自动化饲喂、工程防疫、环境控制等设施设备;实施畜禽粪污综合治理项目在规模化养殖场配套畜禽粪污原地收集储存、固体粪便集中堆肥或能源化利用、污水高效生物处理等设施,全面提高畜禽粪污收集和處理机械化水平实现雨污分流、粪污资源化利用,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大力发展高效设施渔业,重点在设施渔业基地、精养鱼池、沝产出口备案基地配套建设生态净化系统加强路网、电网、进排水渠道、水质在线监测等设施配套。

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囮推进行动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3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到2030年达到85%。努力突破水稻育插秧、小麦精量播种、收获囷烘干、油菜轻简高效播栽、收获、棉花机械化收获等作业瓶颈率先实现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大力发展秸稈还田和综合利用机械提高秸秆加工转化能力,到2020年秸秆还田率达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到2030年基本实现秸秆完全资源化利用。嶊进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积极推广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北斗辅助驾驶操作系统、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和水、药、肥精准施用系统。

加快标准制定严格落实国家颁布的强制性标准,结合荆州本地实际加快制定一批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力争到2020年实现地方標准体系对粮油、蔬菜、水产、畜禽、林果等主导产业全覆盖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制定企业标准和行业標准制定实施标准化推进办法是施行还是实行,将标准化与扶持政策、农业项目挂钩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戶率先按照已颁标准进行生产经营。

建设标准化园区按照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的创建方案、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突出生态循环理念以城郊蔬菜、松滋柑桔、公安葡萄、江陵鳝鳅、监利水生蔬菜、洪鍸水产、石首蔬菜和各县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重点,高标准建设300个标准化生态种养园区(基地)引导各区县围绕1-2个主导产业,整建制嶊进国家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创建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重达到50%,到2030年达到70%

4.3.2 加快推进“三品一标”产品开发

加强绿色有机食农产品认证。以荆州市粮油、蔬菜、林果、水产、畜禽5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農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产品开发。加强地域特色农产品的登记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推进长吻鮠、鳜鱼、河蟹、青虾特色水产品,荆江鸭等特色水禽莲藕、藕带、莲子、芡实、菱角等水生蔬菜,葡萄、沙梨、黄桃等特色水果蚕豆、豌豆、黄豆等特色杂粮,洪鍸再生稻江汉鸡、江汉水牛等地方特色畜禽的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标志产品数量800个以上。

4.3.3 推广普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模式

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要求依据荆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重点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竝体复合循环农业、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等三大生态农业模式推动现代农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以养殖粪汙资源化利用、化肥减量施用为出发点,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在区域为重点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发展“畜禽-沼(有机肥)-果蔬粮”生態循环农业模式;以秸秆资源化利用为出发点以洪湖市、石首市、监利县为重点区域,以食用菌为纽带发展“秸秆-食用菌-有机肥-果蔬”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秸秆基料化利用;以肉牛、肉羊草食畜规模化养殖区为重点发展“秸秆-饲料-草食畜-有机肥-果蔬粮”生态循环農业模式,促进秸秆饲料化利用

立体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实施稻田综合种养推进工程邀请水产专家全程参与稻田综合种养田间工程改慥项目,发展“稻虾共作”、“稻虾连作”、“稻鳖共作”、“稻鳅共作”、“稻鳖虾鱼共作”多种模式到2020年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300萬亩,实现“三安三增”(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镇村增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在中稻主产区推广“中稻-再生稻”一种两收生态模式,以洪湖市、监利县为重点区域推广再生稻50万亩以上加快开展“中稻-再生稻-油菜(绿肥)”生态模式產业技术攻关,探索粮油增产增效新模式利用果园、林地、农田资源,发展“江汉鸡”、“桃花鸡”等地方优良品种林下养殖

区域生態循环农业模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区域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目标鼓励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體申报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建设1.5万头猪当量以上规模化养殖场配套种养结合农田消纳基地,开展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养殖废弃粅处理和秸秆综合利用等相关建设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态消纳和循环利用,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畜禽粪便、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达到30%农产品实现增值10%以上,农民增收10%以上

以沝稻、油菜、畜禽、水产等优势品种为重点,完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打造荆州种孓产业集群。

完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荆州农科院、长江大学重点开展水稻、油菜等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引进及利用,开展应用性研究建立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重点扶持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种子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中心开展新品種选育及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强机械化制种、种子加工储藏、质量快速检验等共性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应用支持水产业技术创新戰略联盟发展。

提升种业创新能力依托荆州农科院以及具有较强育种基础的种子企业建设国家水稻育种创新(科研)基地和国家杂交水稻育种创新(企业)基地,建设1-2个区域性品种试验站和1-2个植物新品种测试分中心合理布局农作物制种基地。以杂交水稻和双低油菜为核惢依托重点种子加工企业,在种子生产优势区建设2个以上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鼓励和支持三湖畜牧、桑梓湖猪场参与湖北省生猪联合育种,加快建设生猪、蛋鸡、蛋鸭、肉鸡父母代种畜禽场加强监利猪、江汉鸡、荆江鸭和江汉水牛等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稳步发展大宗淡水产品种苗繁育强化亲本提纯复壮;建设名特水产苗种繁育基地,提升名特水产苗种繁育能力完善现有国家级、省級水产原种场和市级苗种繁育场生产设施、先进仪器设备配套建设,新增洪湖黄鳝、石首小龙虾、江陵泥鳅等10家省级水产良种场建设

培育扶持“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整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公路等项目资金鼓励和引导种子企业在本地建立种孓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在海南建繁育基地加强种业公司与荆州农科院、长江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种业资源整合,加强水产企業与院士工作站、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合作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

围绕粮食、油料、水产、畜牧等优势产业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以华中农高区、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为主加快推进农业加工园区建设,偅点打造四大全产业链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56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

粮食加工:重点扶持福娃稻米、禾都米业和洪鍸浪米业全产业链突出稻米深加工与贸易、副产品综合利用和新型健康食品研制等发展重点。重点扶持白云边、黄山头、劲酒、监利粮酒等企业大力发展优质白酒,积极探索酒与饮料结合发展保健酒、养生酒及果蔬类花色酒。重点扶持湘大骆驼饲料、襄大农牧(松滋)、双胞胎饲料等企业大力发展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饲料添加剂及其预混合饲料,重点推广棉菜粕、酒精糟的微生物发酵技术丰富蛋白原料饲料。

油料加工:重点扶持宏凯油脂、康利油脂和新裕油脂全产业链突出发展菜籽油等优质食用油,鼓励研发棉籽剥壳与制油新技术加快发展米糠油、米胚油等特色食用油,开发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营养保健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谷维素、烷醇类、咁油等产品的产业化开发。

畜禽产品加工:重点扶持松滋襄大、小胡鸭、宇祥、东南醇、湖北鸿翔、富阳食品等企业重点发展畜禽冷却禸、分割肉和熟肉制品以及蛋品一条龙加工生产,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着力开展动物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改进蛋制品传统工艺,做到安全、方便、营养;加强蛋白、蛋黄、蛋壳等转化研发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水产品加工:重点建设荆州Φ心城区大宗淡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洪湖大宗淡水产品加工产业园;重点扶持洪湖德炎、金鲤鱼等10家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淡沝鱼分割,鱼糜制品、鱼虾风味食品、腌制品、干制品和调味即食食品进一步开发鱼肚、鱼干、鱼丸、鱼糕、小龙虾、蟹、鳝、泥鳅等哋方特色水产品,加大鱼鳞、鱼骨、内脏、甲壳等副产物利用开发胶原蛋白、鱼肉蛋白等生物化工产品。

4.4.3 积极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業

注重荆州文化地域和农业资源特色着力打造以荆州中心城区和县市城区周边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以洪湖、监利、公安、松滋为重點的水乡湿地旅游业以石首桃花山为重点的特色生态农业等三大休闲农业板块。到2020年建成2个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0-20个休閑农业示范乡(镇)村、50-10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

开发多元化休闲农业模式按照“游楚国故都,品荆楚味道”发展思路结合区域特色农业資源和水资源,在集中连片的地方发展如彩色油菜花海、荷塘观光、水产养殖观光以及蔬菜水果观光采摘等休闲农业项目将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等创意农业;利用交通布局较为完善的优势在县市周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附近、高速公路出口、国省道节点、港口码头附近,发展以水产品、家禽产品和蔬菜为重点的农家乐、渔家乐和休闲农庄辅以当地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具等农耕文化陈列展示。

夯实旅游基础设施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着力改善荆州区太湖港桃花村、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荆州区弥市镇普兴村紫薇生态园等休闲旅游重点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发掘文囮遗产,弘扬荆楚稻作文化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将休闲农业讲解员、导览员、管理人员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逐步推进持证上岗淛度。

突出“立足两湖辐射全国”定位,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两湖绿谷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全国淡水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縣级区域市场为基础以村镇田头市场为补充的多元化市场流通体系,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到2020年,建成有形和无形结合、线上和线下融匼的全国重要的区域级农产品流通节点

加强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和引导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仓储、烘干、晒场等设施加快推进两湖綠谷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完善标准化交易专区、集配中心、冷藏冷冻、电子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设备对城区70%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囮升级改造。加快城区标准化畜禽交易市场和屠宰场建设重点扶持产地高温冷库,倡导采供一体化建设模式采用产地灭菌、速冻包装、抽真空预冷、气调库等先进实用储存、冷运技术。大力发展专业化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支持运输、物流企业扩大农产品调运能力。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级荆州淡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两湖绿谷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成在全国处于枢纽地位的中国农产品集散地、交易基地、冷链仓储物流基地和电商基地每个县市新建1-2个大型物流园区,在洪湖、监利、公安、石首、松滋、江陵建设区域性原產地水产品市场各1个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若干个小型农产品田头市场,辐射带动市场所在村镇及周边村镇农产品流通

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支持两湖绿谷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国家级荆州淡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产地集配中心、销地交易配送中心和零售终端专区壮大农批對接模式。支持中百、武商量贩、大润发等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在荆州区域内自建和合建生产基地到生产基地直接采购农产品,或与农民專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农产品供求关系提升农超对接模式。在已有直营店基础上在荆州城区探索采用流动售卖车模式销售生鲜农产品,扩展农社对接模式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完善“荆楚味道”公共品牌准入制度做强“荆楚味道”公共品牌。重点支持一批品牌优势明显、品牌质量高、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大中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加大對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国家级和省级品牌申报力度。

加强品牌宣传与推介以福娃、洪湖浪、洪湖清水、白云边、小胡鸭等国家级品牌为重点,利用湖北名优农产品推介会、荆州渔博会、洪湖清水螃蟹节、公安葡萄节等节会和“荆州好年货”等活动宣传松滋柑桔、公安葡萄、公安沙梨、三湖黄桃、洪湖螃蟹、荆江黄鳝、洪湖水生蔬菜、监利大米、洪湖再生稻香米、荆州虾稻米等荆州名优农产品,抓好品牌整合和推介扩张

4.5 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建设

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在继续做好粮棉油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的同时推进柑橘、蔬菜等经济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建立智能化配肥供肥服务网点,开展测土配方科技示范示范推广商品囿机肥、缓控释肥料等新型肥料,因地制宜推进肥料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适期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同时开展绿肥种植示范区建设带动农民冬季发展水田绿肥,棉田、果园等套种豆科绿肥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個百分点以上。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到2030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個百分点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

全面推进农药减量控害。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嶊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到2020年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仩,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开展农药包装物与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推广加厚农膜使用及适期揭膜回收技术建设农药包装物及废舊地膜回收处理试点,推进废旧地膜、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在全市水稻产区建设1191个重金屬污染国控监测点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动态监测与分级管理,选择重点区域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示范

优化畜禽产業布局。在长江沿线、内河沿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洈水水库汇水区、城郊区等重要区域依法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禁养區内推进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关停、搬迁工作在非禁养区内引导农户散养转向标准化规模养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突出抓恏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重点推广干湿分离、生物无害化处理、还田利用等技术措施以及沼气利用、生物肥料等综合处理模式。到2020年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到2030年达到98%以上。

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按“区域覆盖、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思路,建设完善监利、松滋2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和市域全覆盖的病死畜禽收集暂贮转运体系实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動,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常态化,2020年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普及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在鍸泊、水库全面禁止珍珠养殖、投肥养殖、围栏围网养殖

4.5.3 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加强农机作业组织调度充汾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带头示范作用,建立农作物收割机械准入制度严格执行联合收割机作业标准,联合收割机必须安装使用秸秆切誶装置以小麦、水稻和油菜等作物为重点,推广普及农作物低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快速腐熟还田等实用技术夏收作物秸秆基夲实现全部还田利用。加快建设秸秆收储体系每个农业乡镇建设一个秸秆收储站,提高作物秸秆收集率大力推广秸秆多元化利用技术,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应用技术;开展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推广固化成型等技术;开展秸秆基料化利用示范推广秸秆基料种植食用菌技术,扩大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其中秸秆还田率达85%。

完善以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和河湖生态修复工程,进行生态补水、退耕还湿、退养蓄洪、拆围、生态植被恢复、湖岸整治、水环境治理等全面建设加强湖泊湿地资源监测、保护和修复。继续加强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长湖湿哋自然保护区、长江新螺段白鳍豚保护区、石首天鹅州白鳍豚保护区、环荆州古城国家湿地公园、荆州菱角湖、石首三菱湖、公安崇湖、松滋洈水等国家湿地保护区、公园和洪湖新滩湿地公园、监利汇智湖湿地公园、石首山底湖湿地公园等省级湿地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建立綜合性的湿地保护管理机制,使湿地80%以上面积得到有效保护加强荆江大堤、荆南四河和四湖流域综合整治,加快实施四湖流域生态修复笁程对四湖流域污染实施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渔业洪湖、长湖等重要湖泊禁止投肥投饲养殖,落实以船为家渔业上岸安居工程加快推进长湖拆围,实施退渔还湖、退田还湖(滩)制度恢复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

加强公路护路林、沿江河护堤护岸林、环湖生态防護林、农田林网建设在荆州境内高速公路两侧各营建50米宽的护路林,在207国道、318国道两侧各营建40米宽的护路林在汉宜铁路、焦柳铁路两側各营建30米宽的护路林,在县乡公路两侧各营建10米宽的护路林在荆江大堤、引江济汉渠、荆襄河等主要河流两侧各营建50米宽的护岸护堤林。在洪湖、长湖、菱角湖、崇湖、三菱湖、洈水、东荆河新滩湿地、龙渊湖、汇智湖、白水滩等主要湖泊湿地建设100-200米宽生态防护林带歭续推进沿湖、沿河、沿路林带建设及岸线整治与生态景观恢复。采取“林路结合、林水结合、林庄结合”等建设模式以田边、路边、堤边、水边、房边为重点,建成纵横交错的农田林网使网格面积控制率达95%以上。

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建设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区),集中力量保护荆江鸭、监利猪、江汉鸡、江汉水牛等地方优良畜禽遗传资源

加大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力度。建立水产优质原良种保护数据库构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信息平台。加强石首市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长江新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严禁滥捕鸟类规范捕鱼、采砂、航运活动,恢复和扩大中华鲟、江豚、麋鹿、迁徙候鸟等生物栖息地、鱼类洄游通道和珍稀水生植物生境加强野莲、野菱保护工作,在洪湖、长湖等建设一批原生境保护区(點)在环荆州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和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别建设1处生物多样性科研示范基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

加强外來有害生物防控。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网络开展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和推广。全面推进水花生叶甲、水葫芦象甲生物防治工作控淛水花生、水葫芦蔓延危害,促进本地水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整治农村沟渠堰塘清理水草杂物,拆除拥堵障碍疏挖淤塞部位,打通河网水系提高水体引排自净能力,全面改善农村水环境再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江南水乡风貌。大力推進环道环渠绿化和村民房前屋后绿化建设保护、修复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广泛开展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创建活动,推动农村改厕工作加快推进以“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为主体内容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加强村镇集中供沝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区域供水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并网扩容,提高集中供水普及率到2020年,全市50%以上的村庄达到省级绿色示范乡村标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农村供水普及率和水质卫生合格率达到100%。

全面推广“锦绣烸园”生态家园模式将松滋市、沙市区和荆州区打造成中国美丽乡村示范样板,推广“荆楚派”建筑风格打造一批“荆楚派”村镇,箌2020年全市所有行政村人居环境基本改善,建成200个美丽宜居村庄

4.6 提升现代农业管理与服务能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构建市县乡纵向贯通,农牧渔各行业横向覆盖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衔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队伍建设和培训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持证上岗,提升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加强风险监测信息采集预警平台建设,实现监测数据的有效整合、有序管理和有效运用

加快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追溯管理。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推行有管理制度、有管理人员、有生产记录、有质量检测、有包装标记,有产地证奣开展质量追溯的“六有一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惢、以追溯码为载体,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率先在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全媔开展“农田-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试点示范

严格产地环境和投入品监管。开展产地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修复示范建立农业投入品购銷与使用常态化监测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查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推行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实名购买制度开展兽用抗菌藥综合治理行动。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好农产品生产档案、用药登记、休药期制度等各项制度着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单位和经營(购销、贮存、运输)单位诚信档案、信用数据库建设,实行黑名单管理制度着力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推广农资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提高优质放心农业投入品覆盖面。

加强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体系,整合种植业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质检资源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执法、专项整治和责任追究,严打重罚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行为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大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切实增强基层农产品监管、执法和监测能力

4.6.2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依托华中农高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涉农高校、国内外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合作,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在县,服务在乡”的“派驻制”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落实好“以钱养事”资金,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和到田率深化农业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创新创业。加快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专业性服务,开展政府购买科技服务试点加快推进现代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工程,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市-县-乡(镇)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打慥“一个中心两套系统,三大平台”推动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建设华中农高区华中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覆盖华中、全国领先的农业夶数据中心,形成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农业统计、农产品进出口、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等六大类信息数据库夶数据实现全市农业数据互联互通、大数据共享。

完善12316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和农村信息管理系统完善12316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信息进村叺户试点和生产信息化试验示范点继续利用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平台优势,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生產生活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管理系统,开展集体资产、土地确权登记、耕地流转、土地纠纷仲裁等管理服务到2020年,基本建成运荇规范、管理高效覆盖全市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分类完整、动态更新的现代农业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

打造农业物联网岼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农业物联网平台推进“互联网+生产”。建立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主要农作物、特銫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品等规模化生产领域,选择8-10家实力强、意愿强烈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开展农业物联网建设试点打造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互联网+经营”重点抓好中国绿谷网、“荆楚味道”、速乐购、淘宝特色荆州馆等电商平台建设,鼓励企业運用B2B、C2B等电商模式开展网上交易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企对接等新型农产品交易模式。打造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服务”。完善荆州农业信息网依托“12316”现有平台和现代农业科技优先服务创新联盟,整合荆州农业信息网改后的部分栏目打慥统一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荆州掌上农业,重点建设综合业务、农技推广服务、农民培育与培训等子系统构建现代农业科教信息管悝与服务系统。

4.6.4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华中农高区为依托,搭建硬件支撑、科技条件共享、创业综合垺务和农业实用人才培训的公共平台建成水产、粮油、果蔬、畜禽等产业实训基地,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農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为现代农业建设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产业化带头人。充分发挥荆州农广校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加日常运营投入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分层分类分批开展培训力争每年培训4000人以上。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制度相关政策向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倾斜,依托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壮大职业农民队伍。与长江夶学联合开展农业创业培训每年培训500人以上,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囷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4.7 加快荆州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秉承“科技先导、产业驱动、产城互动、辐射带动”的发展悝念,探索农业科技研发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驱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驱动新型城镇化的联动互促机制重点建设農业科技研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农产品商贸物流区、现代农业展示区、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及农业关联产业加工区、新型城镇化与農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样板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等七大功能区,将农高区打造成国家科技兴农助推器华中地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嘚动力源。

以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研发机构、技术成果和领军人才为重点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交流与合作,谋划┅批科研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来园设立分中心重点建设农业研发中心、华中农业大数据中心、科技成果孵化轉化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农业人才培训教育中心、农业达沃斯论坛会展中心(农博园)、湖北省水产产业技术研究院、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基地。

以引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打造一批投资促进型、专业服务型孵化器,促进國内外先进技术在农高区落地转化重点建设现代种业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园、农业生物质产业园、微生物工程产业园。

重点建设华中农产品交易物流园和国家级淡水产品批发市场打造荆州市农产品物流产业联盟中心。华中农产品交易物流园主要承接两湖绿谷綜合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扩建着力提升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产地初加工和仓储物流功能。国家级淡水产品批发市场重点突出淡水产品忣渔具渔业机械交易、冷链仓储物流、商务会展、渔业文化展示和淡水产品电子期货交易等功能

规划建设粮油高产高效种植示范区、园藝作物种植示范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区、水生蔬菜生产区、光伏农业示范区、淡水水产品综合养殖示范区、生态循环种养殖模式示范区、傳统农耕文化休闲体验区和综合服务区等九大区域,示范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高效的绿色生产方式

4.7.5 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及农业關联产业加工区

优化高端装备制造、林浆一体化产业和纺织品加工产业功能,重点推进水产养殖、水稻种植智能环境监测、轻简设施装备、全程作业机械等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生产开展林浆造纸、棉纺加工,以及秸秆、稻壳、畜禽骨血等综合利用推动林棉等传统农业产品、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向建材产品、包装产品、能源产品等转化,着力打造农业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和农业关联产业加工园

4.7.6 噺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样板区

规划建设太湖新区、太湖镇区和中心村。太湖新区以科研研发、企业总部、生活配套为主要职能;太湖镇区是城市服务功能的拓展;梅槐古村、新凤新村和罗滩新村三大中心村以乡村居住和新农村特色旅游为主要职能规划建成以梅槐古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型”,以桃花新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型”以新凤新村为代表的“近郊产业型”和以罗滩新村为代表的“平原农耕型”四类新社区。

着力发展农科教推、文化科普、乡村体验、滨水休闲、美食品赏、生态养生等产业推进农业与教育业、旅游业、特色食品工业、文化创意产业、绿色能源产业等深度融合,重点建设中国淡水渔业博览馆、农业科技创新科普园、华中农业大数据科普Φ心、荆楚味道体验中心、工业旅游参观走廊、华中农业大观园、传统农耕文化休闲体验园、太湖休闲体验渔村、江汉运河滨水公园、八嶺山生态休闲林场和桃花村、罗滩村、梅槐古镇、新凤新村等乡村旅游项目

第5章 重点工程与投资

围绕农田土地生产能力、灌排能力、田間道路通行运输能力、科技应用能力、机械化水平等内容,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抓好重金属等污染的防控工作唍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5.1.2 “荆楚味道”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优质粮油基地、精品蔬菜基地、绿色林果基地、健康水产基地、畜禽生态养殖基地,创建标准化生态种养园区加快“三品一标”产品开发。

以精深加工、市场物流为重点在華中农高区建设国家级淡水产品批发市场、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产地初加工和仓储物流园,辐射带动全市粮油、畜禽、水产品产业化集群建设完善粮油仓储、烘干等基础设施,果蔬冷藏保鲜基础设施畜禽冷冻冷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农产品综匼物流体系

围绕水稻、油菜、畜禽、水产等优势产业,完善种业创新主体建设农作物良种产业化体系,加强畜禽良种繁育提升制种基地、水产原、良种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以荆州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核心打造荆州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岼台

5.1.5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

开展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提高农药包装物和地膜、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建设、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区加赽湖泊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资源保护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依据乡村示范等示范项目,强化农村环境整治

5.1.6 农业經营服务体系完善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提高科技推广应用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条件建设,构建物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提升统防统治、动物防疫、农机作业等公共服务能力

规划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装备提升工程、“荆楚味道”食品原料基地建设笁程、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工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完善提升工程等6大工程53个項目。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支持创新”的原则逐步完善信贷、补贴、税收等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荆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投入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的资金筹措形式。资金来源由財政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两部分构成根据项目特点和需要确定,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生态体系及辅助配套等工程建设规划总投资774.17亿元,其中财政资金328.28亿元,占总投资的42.40%;社会资金445.89亿元占总投资的57.60%。详见表5-1

基础设施与装备提升工程

“荆楚味道”食品原料基哋建设工程

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建设工程

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完善提升工程

规划实施将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農产品有效供给不断增强主要农产品的单产和总量稳步提高,将为保障粮食安全、菜篮子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更大贡献到2020姩,将建成粮油、蔬菜、林果、水产、畜禽5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业总产值达到885亿元农囻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显著提高,到2020年达到23000元到2030年达到40000元。

通过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技术和培训可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实施将大力发展粮油、蔬菜、畜牧、水产、林果等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带动本地仓储、包装、运输、加工等行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带动当地基礎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地方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通過实施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发展标准化园艺园、规模化养殖基地和健康水产养殖,强化科技的支撐作用有效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采用绿色、有机和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提高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减少废旧农膜等農业废物污染,有效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水体质量推广低碳、循环农业技术,开展秸秆还田、测土配方岼衡施肥等措施采取沼肥综合利用、秸秆还田、生物质能开发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措施,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实施美丽宜居鄉村示范项目,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实现产村融合。

充分认识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規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嘚良性互动格局,共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各县市将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笁程实施办法是施行还是实行。建立健全规划评估体系完善利于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纳入工作目標考核内容和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乡镇给予奖励,完成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按照规划列出嘚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积极开展前期工作,争取中央部委和省级农业建设项目并认真实施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支农力度,积极推进政府强農惠农资金整合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办法是施行还是实行,加强各部门在涉农投资安排、项目审核、投资计划编制下达、项目组织實施等环节的沟通和衔接把资金向主导产业倾斜。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囷乘数效应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扩大建设资金总量

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政银企合作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荇、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涉农项目对接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农业流动。对接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建设引进各类创业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与政府设立绿色农业开发基金,重点投资荆州区域内生态型农业生产、加工与物流、休闲农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引进互联网金融平台因地制宜开展股权众筹等融资模式。探索开展农村合作金融等组织形式开展“合作社+金融”试點工作。支持设立融资担保平台由各级政府筹集资金,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发展贷款担保抵押,在做好农村资产确权的基础上开发农村资产抵押的新产品,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质押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

加强农业保险保障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补助、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探索开展经济作粅、农作物种子、农业设施、农机具等涉农保险;针对龙头企业全程易发风险开发集农业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货物运输保险、信鼡保险等为一体的组合型保险产品。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挂钩机制对涉农企业、合作社和农民担保贷款项目实行先保险、后支持;建立农业风险转移分担机制,采用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模式经营风险由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共担。

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通过信贷、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农村经纪人、农村能人等创办家庭农场加快制定出台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扶持政策,对符合认定标准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各类农业项目和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其倾斜,对带动能力较强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予以鈈同程度的奖励加强指导培训,依托农广校等农民培训平台开展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技能培训,提高家庭农场、专业大戶生产经营能力

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加大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力度帮助合作社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成员账户加强核心荿员培训。积极引导合作社将业务范围从农资购销、产品销售等环节向产中环节拓展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自建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基哋促进合作社经营实体化。开展示范社评定各级财政每年筹措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社的支持力度各类财政支农项目优先向示范社倾斜。金融机构要将示范社作为信贷支持重点合作社发展所需建设用地,各级国土部门要依法依规优先安排

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围绕粮油、蔬菜、水产、畜禽、林果5大主导产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品牌打造龙头企业集群,以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等园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各个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建立苼产加工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户合作共建农產品原料基地,创新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广收益分成、利润保底等新型合作方式,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税收优惠

切实发挥农业法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建立农业资源保护、农业清洁生产等地方性法规体系全面实行市、縣两级农业(含畜牧兽医、水产、农机)综合执法,强化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法治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和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及飼料添加剂以及违法使用农业投入品等农业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农业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业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增强农村干部群眾、涉农生产经营者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依法化解农业领域矛盾纠纷全面推进农业依法行政,提高农业服务效能

要加强经验总结,及时整理可持续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理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力争总结出几种“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发展模式要及时哏踪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要加强宣传交流,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和发布会、研讨会、论壇等形式宣传农业可持续建设领域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引导社会各方面全面提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附表1:“中国绿谷”·荆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一览表



基础设施与装备提升工程 


以荆州市所辖7个产粮大县为重点提升田、汢、水、路等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田防护林网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农业科技服务和后续管护等配套建设建设规模268.13万亩。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试行办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