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哆啦因果律律是错误的因为因也是果只不过好解决如果因不是果的话那解决也不用解决了所以果因论是对的?

那不叫可逆那叫可以改变,也昰修善因得善果比如下面祖师大德讲的改变命运,你看完就知道道理了

净空法师---佛家承认有命运,但不是定命为什么? 你每天行善它僦加分,你作恶就减分天天有加减,做大善就乘做大恶就除,加减乘除天天不一样

释迦如来当年在世,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㈣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只有一个目的帮助我们这些众生个个成佛。这经上讲的「一切皆成佛」这还得了!他成佛的方法跟诸佛不一样。诸佛教学真的是无量劫像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生生世世,不是一世这一生我们看到的,做大官的、发大财的那是修什么因来的?一個人发财都是命里有,命里没有发不了财人要相信命运,「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强求来的就是灾难我们看到这个人怹得到财富,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他还是享受,那是什么?命里有的如果命里没有,他这个财到手他就生病,这个钱全部花在医药费上花光了,这就说明什么?他命里没有这个财要不然就出祸,灾祸会把这个钱丢掉,命里没有这是说不正当的手段。不正当手段命里財富打折了命里头你有一百个亿,你用不正常的手段得来的你命里就少了一半,就五十个亿打对折了;再造作一些罪孽,又打折扣了五十个亿可能以后就变成十个亿。十个亿觉得自己很不错其实你是百亿富翁,现在才十亿算什么?亏吃大了但是没有人晓得,他还自巳很得意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地位也是如此升官,我年轻时在台湾遇到这么一桩事情一位将军,少将升中将听说上面长官批准了升中将,这个命令没发布里面内部的朋友传给他。他高兴得不得了请朋友,庆贺他升中将就在这个宴会当中,他喝酒酒醉倒下去僦死掉了。大家说他命里只有个少将没有中将,加一颗星就压死了在宴会当中就死在桌子上,没那个命!他要没有升中将那回事情他僦没事,他就不会遇到祸事古人所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你命中有多高的地位就是那样,如果你想高的时候也行积善修德。你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十五岁遇到一个算命的先生,算得非常准他母亲很相信这个算命先生,云南人孔先生让他给了凡算終身流年,就是一生的命运这个算命先生告诉他,你这个小孩是做官的是仕途中人,要好好念书去参加考试。他将来官做到什么程喥?做到一个县长小县分的县长在四川。寿命五十三岁五十三岁他还在做官,就告诉他五十三岁那年你就辞职,你回老家寿终正寝伱寿命到了。命里面只有秀才举人、进士都没有,这叫没有功名命里头没有儿女,生活还能过得过去他每年参加考试考多少名,每姩国家给他的粮食那个时候是给粮食,大概是八、九十石每年跟孔先生算的完全准确,一点都不差

二十年,他十五岁到三十五岁怹完全相信人真有命运,二十年不差错一点他争取功名那个念头就死掉了,不跟人竞争真正做到佛法上所说的,「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不需要求我命里有的,不用求到时候一定得到;命里没有,我求也求不来他心就定了。三十五岁那年跟云谷老和尚在禅堂裏面坐了三天三夜,他没有一个念头老和尚非常佩服他,一个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这个功夫很高。就问他你怎么修的?他就告诉禪师,他说我没有修那你怎么三天不起心?我的命给人算准、算定,我想也没用所以干脆就不想了。老和尚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有楿当好的功夫原来你还是个凡人。他就问为什么?他说你二十年来你的命运一点都没有转,完全照单行事你不是凡夫,谁是凡夫?他向咾和尚请教那命运能改吗?老和尚告诉他,命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造的你怎么会自己不能改?当然能改。说明你这二十年也没作善也没囿作恶,所以就那么准作恶就减分,行善就加分每天都有加减乘除,了凡先生每天都不动的不作恶也不行善。云谷禅师就告诉他怹明白了,到底是个读书人聪明人。

云谷教他断恶修善你的命运会改,你的寿命会延长进士、举人你可以得到。他相信了回家就發了个愿,做三千桩善事他每次行善记下来,三千桩善事这个愿一发到第二年参加考试就变化,第二年考试孔先生算他是第三名,怹考取第一名公家给他的米也增加,就真的应验了所以更努力,一生到最后全家行善积德没有儿子,他求儿子就真的生了一个儿孓,儿子好像给他生了六个孙子在晚年的时候儿孙满堂。寿命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就是延寿二十一年本来官运最高是个小小嘚知县,结果他做的是一个很大的县宝坻知县。宝坻是直接归皇上管的就好像一个特别市、好像一个特区首长一样,那么高的地位命里头没有进士,没有举人举人考中了,进士也考中证明命运是在自己手上,自己可以创造命运不是一成不变。

佛家承认有命运泹不是定命,为什么?你每天行善它就加分你作恶就减分,天天有加减做大善就乘,做大恶就除加减乘除天天不一样。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不干?你干准有好处。云谷禅师给他一本「功过格」那就是个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恶要断,善要修功过格就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里面说了一百九十多桩事情都是讲善恶的标准。他就依照这个修每天反省,恶我有没有做?做了赶快改善有没有修?烸天认真干这桩事情,干了一辈子效果非常卓著。临终的时候告诉他儿子他没有求长寿,寿命是自然延长的延长二十一年。所以写叻家庭四训(四篇文章)留给他儿子那是他们家的传家之宝,世世代代都要记住都要好好学。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个家庭世世代代兴旺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应当要学习。

我们看这段经文法藏比丘,这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没成佛之前他修善积德成就了极乐世界,这昰断恶修善做到了极处才有这么大的感应。建成极乐世界不是自己享受是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头的六道众生,到他这个哋方来学习他亲自来教诲,让每个人成佛成佛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每个人将来的国土成佛之后教化众生的国土,也跟极乐世界相哃这个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看黄念老这个注解「以上盖表菩萨以善根力,感得生生尊贵」我们要知道,生生世世都有福报有大福報,一定要修善一定要断恶才能做得到。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得来的善福,也是你过去生中修的善根很快享完,享完之后就没有了我们细心观察,这个世间富贵人家他能享多长?能享几代?就知道了有很多富贵人家保不了自己一生,到晚年的时候经营失败倒闭宣告破产,你看一世都保不住几个富贵人家能保两世的、能保三世的?保三世的好像现在都看不到了,两世都不到头很多一世都不到头。这昰什么原因?只知道享福不知道造福了凡先生是我们的好榜样,他懂得造福享福又造福,造福比享福多所以他的福报就愈来愈大。

下載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佛教二谛与科学真理——暨论佛敎肯定世间法的相关理论

上海大学文学院 林国良

摘要:佛教中观应成派认为二谛只是一理,即缘起性空之理但宗喀巴大师为成立世间法而作了努力。他反对将世间法说成是“无”的断灭见依照佛陀随顺世间的态度来区分正世俗(正确认识)和倒世俗(错误认识)。唯識宗坚持世界的终极原因是众生的第八识及其种子但唯识的四重二谛中,中间层次都是亦俗亦真谛这意味着世人的认识也可是真理。此外《成唯识论》区分了所遍计与遍计所执,不再将世人的认识都看作是虚妄分别因此,从教理上说中观应成派和唯识宗都包含了接纳科学、承认科学为真理的可能性。

关键词:佛教 二谛 中观应成派 唯识宗 科学真理

曾有一个学唯识的研究生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在百法中自然规律属何法?”这个问题从准确性来说,并不准确但蕴涵的问题却非常深刻,值得深入讨论

“百法”是法相唯识学的基础。学人入此门一般先要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由此产生的一个印象就是:百法已将世间和出世间一切现象囊括无遗。但这是一个爿面乃至错误的认识“百法”实际上只是对一切现象进行分类的一个概念体系,而那些以判断和推理形式形成的唯识学和佛学的思想观念都没有包含于其中如原始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唯识的三自性等这些思想观念不属“百法”,而属“谛”(即理)

当然,“法”一词还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如在“境行果”的分类中,“境”指佛教信众修行所应分别观察的诸法境界既包括三科、五位百法等,也包括四谛、十二因缘等但这些“法”(诸法境界)的差别还是如上所说,一类属于概念(事相)另一类属于谛(事理)。

由此來看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也是以判断和推理形式形成的思想观念,自然不能纳入百法的概念体系自然科学认为,自然规律是反映世界真實面目的由此看来,自然规律也应属于“谛”的范畴但自然规律究竟是不是“谛”(真理),佛教界人士还有些不同的看法

佛教关於真理的判别标准,有法印、二谛等法印与二谛的区别在于:法印是专门判别某种思想观点是不是符合佛教真理,小乘有三法印大乘囿一实相印。二谛指胜义谛与世俗谛或真谛与俗谛。但对二谛的确切含义佛教各宗的观念不尽相同。与法印专指佛教真理不同各宗嘚二谛,包含了更为广泛的真理判别标准如下文将要说明的那样,唯识宗的二谛也可以包括世间真理。

自然规律是以科学定理来表述嘚本文将要探讨:按佛教中观应成派和唯识宗的二谛来看,自然科学所形成的知识和定理是否属于真理?佛教能否接受科学为真理

┅、 科学内部的分歧和佛教内部的分歧

科学是不是真理?佛教能否接受科学为真理这对大多数佛教信众来说,或许不是问题他们对此夶都持肯定的看法。近代以来一些科学家出身的佛教信众还撰文阐明佛法与科学的相通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各種哲学思想的出现,有些佛教信众特别是一些从事理科研究的佛教信众,对科学能否认识真理和佛教能否与科学相通等问题开始采取否定的态度。尤其是一些持中观应成派见解的佛教信众对科学的批评尤为严厉。他们本着应成派的“一切法(无论胜义谛还是世俗谛都)无自性”、“二谛只是一理”、“真理唯是性空”等观点断言科学根本无法认识真理。

这种观点首先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中有着一定嘚理论基础,但也不能作为定论让我们对有关的历程作一简略考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最早是一种常识实在论,即认为我们外部有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无论是山河大地还是我们身边的桌子椅子房子,都是实实在在的近代经典物理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種常识实在论原来物质世界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身并不实在但经典物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似乎更坚实的实在——原子和分子,因而實在论的思想并未因此而崩溃反而更为坚实。但无论是常识实在论还是经典物理学的实在论,现在回过头来看都是一种传统实在论戓朴素实在论。这种实在论相信事物都有一个坚固不变的实体或物质世界存在着终极实体。相应地人们对科学能认识真理的观点,也產生了一种坚定的信仰但在上世纪量子力学诞生后,朴素实在论和对科学的朴素信仰都被打破了出现了种种反实在论,甚至是反实在論盛行并占了上风但可以说,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对科学作用的争论至今仍未形成定论。以哲学中的科学哲学为例在上世纪絀现了逻辑经验主义、伪证论、科学历史主义后,又出现了科学实在论在80年代,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争论的焦点昰不可观察的理论对象(包括粒子、场、结构、状态、社会科学的理论对象)的真实性。

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塞拉斯、夏皮尔、普特喃、邦格以及克里普克等他们认为:A 科学研究的对象、状态和过程是真实存在的,微观观察不到的客体也是真实的B 认识是外部世界的映象,理论对象只要在认识上有效它便是实在的。C 科学理论是似真的、趋近于真理的过程

反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劳丹、黑崎宏、弗拉森、实用主义者以及实证主义者等。他们认为:电子、光子根本不存在之所以建立关于微观状态、过程和对象的理论,仅仅是为了预測和产生我们感兴趣的情形所以电子等是虚构的,认识不一定反映外部世界关于认识的理论只不过是工具罢了。即使最有效的理论也鈈是真的劳丹认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不成功即使成功,也不要求其词语都有指称实用主义者不相信电子,因为看不见它们黑崎宏认为,科学世界只是日常世界的概念之网理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弗拉森认为科学只旨在给我们经验上适合的理论,科学规律是虛设的[1]

由此可见,在科学和哲学范围内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对科学作用的争论,还未见得有定论而在佛教内部,实在论與反实在论的争论也早已有之

中观应成派将外道、小乘的有部、经部、大乘的唯识、中观自续派,都称为“实事师”说他们遵循的是“假必依实”的原则。这一分析应该说是准确的“实事师”实际上就是实在论者,而应成派实际上是反实在论者[2]上述各宗之间的争论,至今也未见得有个定论观点鲜明的,大有与其他宗水火不相容之势;即使进行圆融的一般也有个特定立场,或以中观应成见、或以唯识见、或以真常见进行圆融。而即使在中观应成派中也有分歧,有遮破太狭的有遮破太过的,也有稳健的如宗喀巴大师就持稳健的中观见,在坚持“一切法无自性”时又为成立世间法而作出努力。

因此虽是坚持佛教本位的立场,我们仍当仔细谨慎地分析科学昰否是真理、佛教能否接纳科学为真理等问题本文为避免讨论过于冗长,主要分析大乘的中观应成派和唯识宗两家的二谛观

二、中观②谛与科学真理

中观应成派的特点是坚持彻底的“一切法无自性”,无论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中都无自性因此是一些佛教信众反对科学昰真理的最有力的理论。但应成派是否真的绝无可能承认科学是真理呢对此结论恐怕还须仔细谨慎。

中观应成派的二谛观主要有以下內容。

月称的《入中论》中有首偈:

“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

法尊解释说:“这是就內外一切诸法来说:有是凡夫所能了知的也就是世间名言识所获得的,这是世俗谛法;有是修习圣道所求通达的也就是由观察真理的智慧所获得的,这是胜义谛法前者如青色等诸缘起法,后者即青色等法的无自性真理青色等诸法,由世间凡夫的俱生无明之力总计洳谛实,故名‘世俗谛’;青色等法的无自性真理对于能见它的圣慧,都不现欺枉相(即本身无自性上不妄现为有自性)故名胜义谛……。这胜义谛即是世俗谛法的真理并非离开青色等世俗法外另有一种实法为胜义谛。换句话说这二谛就是缘起诸法的两方面,因缘所生有能作所作等作用的一面是世俗谛;无实自性的一面,就是胜义谛极概括而又全面地说,即“缘起性空”是缘起性空,是一法仩的两种性质并非对立的两个东西。”[3]

所以在中观应成派看来二谛只是一理。谛是正确与真实诸法究竟的真实,不能是二应是不②。这唯一的真实就是“缘起性空”之理。其中“缘起”是世俗谛,“性空”是胜义谛或者说,缘起的一切法就是世间一切法;性空就是谛、即真理。或者说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妄的,只有解脱才是真理

但另一方面,二谛虽是一理世俗谛却不能抛弃。《中论》指出: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所以世俗谛的偅要性,绝不容低估而世俗谛的成立,在于安立世间法

世俗谛法(即世间一切法)虽属虚妄,却是有并非没有。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指出在中观内部对世间法的遮破中,有的遮破太狭有的遮破太过。

“现自许为释中观义者多作是言:就真实义,觀察生等有无之理从色乃至一切种智一切诸法,皆能破除随许何法,若以正理而正观察皆无尘许能忍观察。由破一切有无四边非囿一法此不摄故。”[4]这就是说有些中观宗人认为,在作胜义谛的观察中无有一法成立。所以一切世间法都是没有的。宗喀巴大师将這种观点称为“遮破太过”

宗喀巴认为,世间法虽无自性但不能说没有。世间法是无自性的有即其存在是无自性的存在。至于在胜義谛观察中无有一法这是因为,胜义谛观察的对象不是世间法不是世间法的生灭,而是空性胜义谛观察到的是空性,意味着一切法無自性但在胜义谛中,一切法不显现并不表明一切法就不存在。如在东边没有观察到瓶子并不意味着在西边也没有瓶子。实际上茬胜义谛中一切法不显现,但在世俗谛中一切法都能显现“正理非能破除诸世俗法。”[5]

但既然世俗法无自性那么它们又是如何成立、洳何存在的呢?

宗喀巴大师指出:“此于名言许有许无为从何门而安立耶?谓若有一于名言识是所共许;如所许义,余名言量无能违害;及能如理观察真实或有无自性以此正理亦无违害,则于名言许彼为有与此相违,即许为无”[6]

法尊(《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苐论〉》)对此作了说明。

“般若部经中观诸论,都说‘一切法都无自性’所以学中观见的,多偏于空不善安立世俗谛,易堕所见本论说明中观宗虽破一切诸法自性,但要安立无自性的缘起──世俗谛安立俗谛,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名言识所共许:名訁识通指一般人的眼等六识。名言识于境只随所现而转,不再推求其境是否有自性世俗谛法,必须是这种名言识所一致承认的

(②)无余名言量妨难:名言量,是指正确的名言识如错乱识见绳为蛇,他人不错乱识见是绳非蛇就不能安立错乱识所见的蛇为世俗有,因为与他人不错乱识所见不同的缘故

(三)无观真实量妨难:观真实量,就是观诸法是否实有的正量有情由无明习气的力量,任见哬物时很自然的便执为实有体性。如见房屋时便觉房屋是实有房屋是名言识共许,也无余名言量妨难若不推求其是否有自性,也就鈈为观真实量所妨难因此所见的房屋,可安立为世俗有但房屋是否实有体性,就要由观真实量来判断以观真实量观察,就见房屋并無实体因此有情所执房屋实体,不能安立为世俗有

具备这三种条件的,才可安立为世俗谛这样安立的世俗谛,既无实体不堕‘常邊’,也有哆啦因果律作用不堕‘断边’。这是本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宗喀巴的安立世间法,有其深刻含义中观应成派中的见解实際上也并不一致。有遮破太狭的有遮破太过的。遮破太狭的易落入常见;遮破太过的,则会落入断见例如,说到证空性绝大多数囚(包括中观,也包括真常系)都认为要尽破一切法才能见空性但这样一来,不但在知识论上一切知识都属虚妄;而且从宗教实践来說,善与恶、持戒与破戒等差别也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宗喀巴尤其反对此类断见佛教各宗都讲中道,对常见与断见都反对但两者相仳,一般都更反对断见《无上依经》说:“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怖,亦不毁訾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汾,我不许可”《楞伽经》卷三说:“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宗喀巴的安立无自性的世间法,就是要反对斷见坚持中观的中道。

3.世俗谛认识正确与错误的标准

上述世俗法安立的三个条件或准则还有更简洁的表述:(一)“世俗有”是由“名言识”所“现量增上而呈现”。(二)“世俗有”不违“名言量”(三)“世俗有”亦不违“胜义量”。[7]上述“名言量”指世俗谛嘚标准“胜义量”指胜义谛的标准。

第一条准则的大意是说凡是世人认识中呈现的,就是世俗法第二条准则是说,凡是违背世人认識标准的就不能认为这种现象存在。如幻觉、错觉第三条准则说的是,世俗法虽在世人看来是有自性的实际上是无自性的。

佛陀曾說过:“我接受世所接受亦拒绝世所拒绝者。”[8]上述第一、二条准则实际上就是佛陀这一说法的翻版。虽然世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没囿达到事物无自性的认识,因而都是虚妄错误的认识但如果不将此点作为标准,则世人的认识还是能区分正确与错误例如,天上的那個月亮是真正的月亮水中的月亮只是倒影,不是真正的月亮对此人们还是能正确区分的。中观将这两种认识称为正世俗和倒世俗而應成派本身对世俗法不提出其他标准,只是根据世人的认识或世人的标准来区分正确与错误。

这样看来中观应成派对真理的标准只有┅条,那就是“一切法无自性”除此之外,应成派不对世俗法的正确与错误设立标准但也同意,世间认识有正确(正世俗)有错误(倒世俗)而世间认识的正确与错误,世人自有标准自能解决。佛教在此问题上只要顺应世人的认识就可以了。

如此而言应成派(臸少是按宗喀巴大师的中观见)怎么不能接受科学知识和科学定理是世间法中的正世俗,即正确认识、世俗真理呢

三、唯识二谛与科学嫃理

唯识宗与科学的差距,似乎更为明显唯识学有一套由众生第八识生起世界万物的独特理论,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唯识学能否接受科學为真理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唯识的二谛观

唯识宗的二谛观,是一种非常精致化的理论称为“四重二谛”,即有四层世俗谛和四层胜義谛具体如下:

(一)瓶(衣服)等世间物品,并无实体存在被称为“世间世俗谛”(第一世俗谛)。

(二)色、受、想、行、识等伍蕴是由因缘所生,虽也会坏灭但有实体与作用,被称为“道理世俗谛”(第二世俗谛);同时圣者依后得智即可了知,也称为世間胜义谛(第一胜义谛)

(三)四谛之理,能使修行者趋入涅盘但须借助言语来说明迷悟哆啦因果律之差别,才能了知其相被称为證得世俗谛(第三世俗谛);同时,圣者依无漏智即能了知也称为道理胜义谛(第二胜义谛)。

(四)“我空”与“法空”之二空真如超越一切有为法,只能由圣者之智慧所证知故须假借二空之名,用言语表诠其道理被称为胜义世俗谛(第四世俗谛);同时,此二涳真如须由圣者之智慧观照才能彰显其真实之理并非凡夫所能了知,也称为证得胜义谛(第三胜义谛)

(五)“一真法界”,是超越訁语思维的绝对境界是圣者的根本无分别智所证悟的境界,被称为胜义胜义谛(第四胜义谛)

分析上述四层世俗谛和四层胜义谛,可嘚出以下结论:(一)瓶等第一世俗谛实际是世俗有。(二)五蕴等第一胜义谛实际是胜义有。(三)四谛和二空真如属于理,它們既是由圣者证得的也是可由世俗语言表述的,所以既具有胜义谛性质也具有世俗谛性质。五蕴也同时具有二谛性质(四)“一真法界”,只可智证无可言说,所以只是胜义谛不属世俗谛。

与小乘相比唯识宗将二谛判别的依据,从小乘的经验依据转变为自宗的超经验依据

小乘的二谛判别依据,是一种经验依据以小乘有部的二谛为例,《俱舍论》二十二卷说:

“谛有二种:一世俗谛二胜义諦。如是二谛其相云何?

颂曰:彼觉破便无慧析余亦尔,如瓶水世俗异此名胜义。

论曰:若彼物觉彼破,便无彼物;应知名世俗諦如瓶被破为碎瓦时,瓶觉则无衣等亦尔。又若有物以慧析余,彼觉便无;亦是世俗如水被慧析色等时,水觉则无火等亦尔。即于彼物未破析时以世想名,施设为彼施设有故,名为世俗依世俗理,说有瓶等是实非虚,名世俗谛若物异此,名胜义谛谓彼物觉,彼破不无;及慧析余彼觉仍有。应知彼物名胜义谛。如色等物碎至极微,或以胜慧析除味等彼觉恒有。爱等亦然此真實有,故名胜义依胜义理,说有色等是实非虚;名胜义谛”

《俱舍论》的这段文字是在区分:什么是世俗谛,什么是胜义谛这里实際上还可以再区分世俗谛与世俗有(也称世俗谛法)、胜义谛与胜义有。因为“谛”是真实的意思既可指事,也可指理所以,若要精細地说明则将事(现象)称为“有”(世俗有与胜义有),将理称为谛(世俗谛和胜义谛)更为合理。而《俱舍论》上述文字实际仩是在说明:什么是世俗有,什么是胜义有

论中的意思大体是这样的:如果对某一物的知觉(认识),在该物被破坏后就不存在了那麼该物就属于世俗有。如陶瓷瓶被打破后成为一堆碎瓦,这时原来那个瓶的知觉(认识)就不存在了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堆碎瓦,再也看不到瓶了所以瓶是世俗有。衣服也是如此被破坏后,只见一堆破布再也生不起衣服的知觉了。另外还有一种判断世俗有的方法那就是分析。如果有某物用理智分析,分析到头来原先对该物的知觉(认识)也就不再存在了,那也是世俗有例如,水是由色、香、味、触等要素构成如将水分析到色等要素,那么对水的知觉(认识)也就不再存在火等现象也是如此。所以这些事物现象都是在未被破坏分析时,用世俗概念体系中的相应名称(世想名)来为该事物建立名称。因为是人为地建立的名称所以说是世俗(有)。如此依照世俗之理,说有瓶等事物它们是实有的,并非虚无的称为世俗谛(世俗有)。与此相反的对那些事物现象的知觉(认识),在那些事物现象被破坏后仍然存在;或者用理智分析后那些事物现象的知觉(认识)仍然存在,那样的事物现象就称为胜义谛(胜义囿)如青色等颜色,将它破碎至极微那青色等颜色的知觉也永远存在。在心理现象上爱等现象也是如此。这些现象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称胜义谛(胜义有)。也就是说依据胜义的道理,说有色等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并非虚无的称为胜义谛(胜义有)。

由上文看来有部二谛的判别标准是主观的“觉”,即依破坏或分析后“有觉”还是“无觉”来区分胜义有与世俗有

唯识宗则将小乘的经验标准转变为超经验标准。在唯识学的体系里实有(即胜义有)事物生起的根本依据是自己的种子。一切实有事物的种子都储藏在众生的第仈识中第八识中的种子,在没有遇到合适条件时在第八识中刹那生灭,随灭即生同类种子延续不断;在遇到相应的条件时,种子就苼起现行事物因此,实有(胜义有)事物的生起是依据第八识中的自种。而假有(世俗有)事物(如瓶、衣服等)没有种子他们是實有(胜义有)事物的聚集,如一般物体都是由色、香、味、触等基本要素聚集而成这样,胜义有与世俗有的区分就在于有无第八识Φ的自种。但种子及第八识都是超经验的存在

由此来看科学与唯识学,在理论体系上两者是有本质性差别的。科学强调可观察性因此是经验性的(小乘在这一点上是能与之相应的);唯识学认为事物存在的根本依据在第八识及其种子,因此是超经验的进而在认识产苼的模式中,科学是两要素说唯识是三要素说。如人眼看到一道红光将一切次要条件忽略不计,最重要的因素唯识学认为有根(从眼睛到大脑)、境(红光)、眼识种子三要素,而科学只承认根、境二要素科学认为,用视觉器官到大脑皮质的生理活动过程足以说奣视觉的产生。再增加眼识种子不说其不可观察性,单是从物理学崇尚的质朴性原理来说也是不必要的。而唯识学的旨趣不但在于說明物质的生生灭灭,还在于说明众生生命的无穷流转诚然,一块石头风化了一道光线消失了,这都无关紧要但一个生命在死后什麼也没有了,这是不可接受的况且,佛教还有自己的实证性的证据那就是:佛陀已证得了解脱,佛陀观察到了众生生命在三界内无始無终地轮回流转而唯识宗认为,种子及保存种子的第八识就是众生轮回和解脱的根本依据。

3.唯识二谛与科学真理

如上所说科学与唯识学在理论体系上有着本质性差别,那是否意味着唯识学无法接受科学,无法承认科学具有真理性那也未必。

首先从四重二谛来汾析,在四重二谛中世间世俗谛(即第一世俗谛)是纯粹的世俗谛,胜义胜义谛(即第四胜义谛)是纯粹的胜义谛,除此之外其余諸谛,都是亦俗亦真谛如五蕴既是“道理世俗谛”(第二世俗谛),又是世间胜义谛(第一胜义谛);四谛、二空真如也都属此类情況。这种亦俗亦真的表述实际上意味着唯识学认为世间认识也有真理成分,所以从原则上说唯识学接受科学为真理是可能的。

进而茬唯识学和科学两理论体系中,还是有些具体的理论是相通的如唯识学认为,极微非实有即并非真有极微的实体,极微只是一种思维嘚产物极微不是真实的存在。而现代科学也发现原子不是物质的终极实体,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基本粒子具有不确定性(可由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来描述),因此也不能说是一种有实体的存在物不能说是终极实体。因此在不存在极微或物质的终极实体这┅点上,唯识学与科学是相通的

最后,按唯识学理论物质世界是由众生的共业形成的。虽说每一众生变现了各自的物质世界但不能隨心所欲地改变自己变现的物质世界。这与具有神通者以神通力变现的物质不一样神通力变现的物质是可以由具有神通者随意使之产生戓消失。相反地每一众生在每一期生命一开始就变现出了属于自己的物质世界,这一物质世界与同地(三界九地之地)众生变现出的粅质世界相同(这就是共业的力量),表现出了一种外在于该众生的独立性不是由任何一众生可随心所欲地改变的。例如门前有一座夶山挡住了外出的路。此山实际上是由此户(此村、此地区)居民自己的第八识变现的是他们先前世的业力决定了他们要出生在一个偏僻落后、交通不便之处。但这座山虽是他们自己第八识变现的却不能随心所欲地使之消失。他们要改变自己的生存困境必须付出努力,开山造路无论是用传统的工具,还是用现代的机械总之需要他们付出新的艰巨努力,才能改变先前世的业力结出的果

这物质世界昰众生共业的产物,同时按佛教理论它也必定遵循缘起理论(即哆啦因果律理论),所以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这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有一种规律性。由于个人无法随意改变这世界所以,这种规律性对个人或所有人(即整个人类)来说就有了一种客观性和實在性。唯识学安排了物质世界的终极原因:第八识种子、共业等。但由于唯识学的宗旨与佛教的宗旨一致即追求解脱,因此对于由囲业和缘起决定的规律性只是指明了有这回事,但没有对此深入探究另一方面,科学的基础也是哆啦因果律关系科学定理实际上是指明了事物间具体的哆啦因果律联系。因此在不讨论物质世界的终极原因(第八识和种子等)的前提下,科学与唯识学的缘起论和哆啦洇果律律是可以相通的或者说,唯识学可以通过科学的知识和定理来补足其在缘起哆啦因果律研究上的不足

4.《成唯识论》肯定世人認识的理论

与中观宗喀巴大师成立世间法的努力相仿,唯识宗的《成唯识论》也作了肯定世人认识的努力除了四重二谛外,《成唯识论》在讨论遍计所执自性时区分了三要素:能遍计,所遍计和遍计所执《成唯识论》采取护法的观点为“正义”,即正确观点按护法(包括玄奘)的观点来看,并非八识都是能遍计只有第六识和第七识是能遍计。能遍计就是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这意味着,五识不是能遍计所以五识的感觉认识还是正确认识。至于第六识和第七识的认识有可能正确,有可能错误第七识的正确认识是指证道后的认識,在未证道时总是错误认识即将第八识的见分作为自我。因此关于第七识以下就不讨论了。第六识的认识是正确还是错误,还可從被认识对象来区分这就是所遍计与遍计所执的区分。在这一问题上护法的观点与安慧的观点不一样。按安慧的观点对遍计所执不必再作区分,人们的认识都属虚妄都是遍计所执。而护法、玄奘认为应将认识对象分为所遍计与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是指在依他起的倳物上虚妄执着一定有自性、有自性的种种差别(即每一事物都有各自的自性),才是遍计所执所遍计则是人们的认识还未加上遍计所执,所以是正确认识这样,人们的认识可以是正确认识也可以是错误认识。如果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按依他起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加上遍计所执或去除掉已有的遍计所执,就是圆成实就是胜义谛认识。这里说的胜义谛当然是亦俗亦真谛。

《摄大乘论》中有一比喻可说明问题如黑暗中有人看见绳而误以为是蛇,此蛇实际上没有比作遍计所执自性。绳是色、香、味、触四要素因缘和合后的假有比作依他起自性。绳的本体是色、香、味、触四要素比作圆成实自性。此比喻中的圆成实自性就是五蕴等亦俗亦真谛,而《摄大乘論》将它们直接称作圆成实自性所以,去除了依他起事物上的遍计所执就是胜义谛,就是正确认识而此胜义谛,换个角度也是世俗谛,这样说来世俗谛同样可以是正确认识。

再比较唯识学和科学唯识学认为,第八识中的种子生起了世间的基本物质但基本物质洳何进一步构成世界万物(即由实法如何形成假法),唯识学除了因缘和合这一原则性的笼统说法外没有更具体的说法;而科学则有一套原子分子如何发生物理变化、进行化学反应构成世界万物的详尽知识和定理。因此唯识学完全可以在坚持第八识及其种子作用的前提丅,接纳科学知识和定理作为自己知识体系的补充。

最后让我们对中观应成派和唯识宗的二谛以及两家能否接受科学为真理作一总结。

1.中观的胜义谛(性空)和唯识的最高胜义谛(一真法界)中都无有一法。或者说无分别智生起时,无有一法可见但这并不意味著没有世间法,只是(最高)胜义谛和无分别智不以世间法为认识对象

2.中观应成派的世间法,是无自性的不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嘟无自性。唯识学的世间法如处在亦俗亦真谛层面上,则不但在世俗谛中有自性而且在胜义谛中也有自性。如《辨中边论》在认蛇为繩的比喻中将色、香、味、触比作圆成实自性。

3.中观应成派(宗喀巴大师)肯定世间法是为了使中观见不落断灭空,为了维护中道唯识学的亦俗亦真谛,承认世俗谛就是胜义谛意味着世人的认识并不纯属虚妄,世人认识也有真理成分此外,唯识学将所遍计与遍計所执区分开所遍计是对依他起对象的认识,既不是遍计所执也不是圆成实,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中性的认识(就正确与错误而訁)但实际上世人的认识不可能保持中性的状态,一般都在遍计所执状态中即都执着所认识的事物有实体(自性)。如看到一道红光就认为红光有实体。如去除掉对事物实体的根深蒂固的执着那就是正确的,即圆成实但世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先天就带上了事物囿实体的观念所以,世人的认识是正确与错误的混合体即世人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性质(所遍计境),这正是科学的有效性和威力所茬但同时人们又错误地认为事物有实体,所以是遍计所执[9]

4.关于佛教能否与科学相通

就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来说,佛教的宗旨是追求解脫其对世界有所说明,往往也是为了解脱之需虽然部派佛教中出现过研究世界的强烈兴趣,但这终非主流中观对世界的说明,只是說:缘起法无实体是相观待而起。(即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的不但生成的果无实体,就是因也无实体只是相互依赖而生起。)除此之外对物质世界没有更多说明。唯识宗继承和发展了部派佛教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即将七十五法发展为百法)更为物质现象(以及惢理现象)的生生灭灭,安排了一个终极原因即第八识及其种子。这样唯识学将基本物质(以及基本心理现象)如何由种子而生起的噵理说清楚了,但对于基本物质如何形成世界万物仍没有详加说明。

从原始佛教起佛陀对世间法的态度就是:“我接受世所接受,亦拒绝世所拒绝者”换种说法就是:“世人认为正确的,我也认为正确;世人认为错误的我也认为错误。”实际上这也成为佛教各宗對待世间法的基本态度,因而那些认为佛教不能承认科学是真理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在中观坚持性空是最高真理、唯识坚持第仈识及其种子是世界万物的终极原因的前提下,两家可以接受科学可以认为科学在其讨论的范围内(即世俗法范围内)是正确的、是真悝,可以认为佛教能与科学相通

5.关于科学能否解决物质世界实相问题

大乘佛教一直提倡学习“五明”,所以对世间法的态度一直持開放的态度。但“五明”(除内明外)只处在技术层面上而现代科学对于微观世界的探索,直逼物质世界实相于是,有些佛教信众断訁科学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科学不是真理持此观点的依据一般有二:一是科学的历史表明,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又会出现新的問题二是认识了世界实相,就是证道解脱了科学不可能有此效果。

关于上述两种看法笔者以为:(一)目前科学内部的实在论与反實在论之争,是一个具体问题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可能解决以过去不能解决,断言未来也不能解决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当嘫在此问题解决后,科学也决不会无所事事它还会有新的问题需要研究,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所以,目前说一定能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或许没有道理;但说一定不能解决,就更没有道理

(二)设想科学最终得出结论:反实在论是正确的。这将意味着物质卋界没有终极实体没有终极原因,因而本性空这与佛教说的就差不多了(至少与中观应成派的法空思想差不多了),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认识到此道理的科学家就此证道解脱了呢并非。因为科学家得出此结论是出于理智。佛教中有解悟与证悟之分出于理智的悟,只是解悟不是证悟。就像佛教信众都在读《金刚经》、《心经》一般也都能懂性空之理,但真正解脱的又有几人一般说,解脱嘚首要条件是“我空”由“我空”进而达“法空”。(说二空一体的又是一种理论,此处不予评论)对科学家来说,他们根本没有認识和发起“我空”的需要和愿望所以根本不可能解悟和证悟“我空”,所以单是从理论上认识到物质世界没有终极实体、没有终极原洇是不可能就此解脱的。当然真到了这一步,那确实离佛教的真理也不远了由此而接受佛教也不难了。

[1] 引自《新世纪科技新知词典》京华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2] 但中观应成派也不能说是彻底的反实在论者。彻底的反实在论者一般持怀疑论和虚无主义立场应成派还是承認有缘起(虽说缘起的因和果都无自性);更广泛地说,在无自性的前提下应成派承认有轮回、有解脱、有一切世间法。这在文中有分析关于中观应成派是非彻底的反实在论,笔者将另行撰文论述

[3] 法尊:《中观宗“不许诸法有自相"的问题》,《法尊文集》中国佛敎文化研究所2000年出版。

[4] 宗喀巴大师着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第442页

[5] 宗喀巴大师着,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第430页。

[6] 宗喀巴大师着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第442页

[7] Elizabeth Napper 着,刘宇光译:《缘起与性空》第90页,志莲净苑文化部2003年5月版。

[9] 另需说明唯识学嘚三自性,不是指实体自性而是指特性自性。这点是本人最近形成的认识在本文中无法展开,将另外撰文论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哆啦因果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