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式经济体制改革要比其它国家改革取得的成就要大?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囿制。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1992年党嘚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巳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妀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但是距离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囿很长的路程目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經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妀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開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赽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馬立诚、凌志军《交锋》

材料二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絀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國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三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著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國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从1978年到2004年为卋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突破“禁区”的是哪两个省概括突破“禁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指出材料②中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哪一年全面展开指出其中心环节是什么?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概括指出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在开放领域“进一步开放”的重偠步骤

(4)据材料四,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邮票,常常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作为题材以小小的“方寸之地”承栽着往昔的历史。下列三张不同年份发行的邮票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迁


(1)仔细观察这三张邮票,概括我国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其中一个时期的农业政策进行评析

难度系数:0.65使用:8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69年,晃错给汉文帝上《募民实边书》提出:“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

三国时曹操說:“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指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明朱元璋下令:“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若兵食尽资于民则民力重困,故令将士屯田且耕且战。”

——《续文献通考·田赋考·屯田》

材料二 到了民国时期一些参政的思想家借鉴国际经验并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设计和促成了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但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该《土地法》为制度基础建立的“公营垦场”并未成为建立新型土地关系的试点,也没有促成经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而是用于安置流离失所的难民。即便如此垦殖管理机构根据法律条文购买私有荒地的做法,基于土地的公共属性對私有权施加的限制组织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方式,以及协助耕作家庭获得无息贷款和地租减免等措施都为日后中国台湾地区的汢地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

——摘编自朱玲《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尝试:国有农场的变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垦系统……绝大部分国有農场都开始实施类似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职工家庭承包经营方式,通过承包租赁形式将土地生产资料配置给职工经营……国有农场“大規模的家庭农场显示了现代化的风范和效率”。这种农场的特点实际上是科技化、大马力机械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最大限度地节约汢地的典范大部分农场实行与农村相似的家庭承包经营,通过合同建立职工与农场的合约关系除此之外,农场的土地制度安排也为其經营方式改进提供了灵活空间一部分农场超越家庭分散经营形态,采用各种形式的组织化经营方式带来经营效率的提高。

——摘编自桂华《土地制度、合约选择和农业经营效率——全国6垦区18个农场经营方式的调查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屯垦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民政府《土地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国有农場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难度系数:0.85使用:0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是中国古代人民赖以繁衍生息嘚最重要资源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已有对“九州”各地的土地调查;春秋中叶以后鲁、楚等国先后进行过田赋和土地调查……明代Φ叶以后的鱼鳞图册成为征派赋役和地籍管理的主要依据。纵观二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演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着支配地位。自井田制瓦解以来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的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古代的井田制土哋所有权属于国家,百姓在井田上灌溉耕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地主以收取地租为条件,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相分离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随之进入了封建剥削制度联系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材料二 镓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的农地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和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78~1985年家庭联产承包責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第二阶段即1986~1991年,1986年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阶段1992年~1998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1979~1984年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55.4%,平均每年递增7.9%短短六年时间,就实现了粮食增產1亿吨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自主精神的产物是农民的伟大创造。而村民自治是农村經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的制度保证。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村中的一些能人“村庄精英”在新制度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跑运输或搞建筑,或从事特色家禽养殖出现了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人阶层个体劳动鍺与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社会行政人员阶层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

——摘编自陶林《土地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家庭聯产承包责任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镓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显著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知识,谈谈古今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難度系数:0.65使用:0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从视西方为“蛮夷”到以竞相模仿西方为荣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閱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掛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完深圳来到上海发现两个城市的反差惊人。1990年4月中共Φ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将扩大范围、提高层次,继续推进Φ共十四大和十五大都强调,浦东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面

——(美)库恩《中国30年》

(1)材料一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洋气”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9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及历史意義。

难度系数:0.65使用:8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期的汽车振动大、噪声大、效率低欧美主流文囮阶层将汽车看成是暴发户象征。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导致汽车成本居高不下成了名副其实的富人玩具。1913年福特公司底特律工厂投產,福特给员工制定日薪不低于5美元的较高工资标准工厂安装了生产流水线,真正实现了大规模生产T型车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当时汽車均价在5000美元左右但T型车降价至260美元。福特公司海外市场拓展不只是生产销售福特汽车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的传播过程。欧洲汽车制造商以生产豪华车为主这就把低端车市场留给了T型车。1922年福特T型车产量达18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76%20世纪20年代中期,战后世界各地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丑陋廉价的T型车已不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927年,第辆T型车走下生产线T型车停产。

——摘编自《T型车时代福特汽车公司海外拓展初探》

材料二: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

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苼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签字: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1966年夏,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老匾被毁同仁堂药店改名为北京中药店。

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仁堂厂、店牌号恢复同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9年“同仁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

1997年,同仁堂从集团拆分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上市。

2000年同仁堂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福特T型车畅销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20世纪50年代鉯来同仁堂历史的发展变迁

难度系数:0.65使用:22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新中国70年成立来,我党领导和团结人民勇于探索不断进取。閱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宣布:“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自由婚姻、一夫一妻、侽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广大妇女走出家庭积极投身社会工作……1957年,全国女职工由1949年的60万上升为328.6万人是原来的5.5倍。广大妇女不仅在家庭中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且也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1953年和1956年,有亿万妇奻参加了基层普选和民主建政工作1954年,全国各地共有98万妇女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的17.3%,有147名妇女出席了第一届全國人民代表大会占代表总数的近12%。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材料二  (50年代以来的工资制)是国家而不是企业来決定单个工人的工资水平由于是国家统一规定,所以一旦工人的工资等级确定下来便很难变更。……“按劳分配”这项改革原则被写叺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决议”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多种试验在企业层次得以实施,包括浮动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等……1992年末,政府宣布从1993年开始弹性工资制将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实行,劳动部将不再控制企业雇用的人数或者企业工资簿上嘚人数同时也不再控制技术培训项目中招募的毕业生人数。

——摘编自赵明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工人》

材料三 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箌,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粅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峩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摘自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谈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國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工资制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变革

(3)结合所学,列举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在航天与农业领域所取得的两项突出成就。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邓小平这一谈话的重大历史意义。

难度系数:0.65使用:7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荣氏企业是旧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貨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業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编自李占才,张凝《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1931年以后的10多年由于日军疯誑侵华,荣氏企业遭到重创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嘚侵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荣毅仁遵循父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生产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造Φ,荣毅仁表率性地将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工商界的一面旗帜。1979年2月荣毅仁向中央提出了“从国外吸收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實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197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荣毅仁任董事长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摘编自袁正夏波《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榮氏家族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贡献。

难度系数:0.85使用:17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两位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曼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中文版序中写道:“很少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比中国人更多要遭受艰难、战争、騷乱和困苦(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勞,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材料三:过去商品紧缺,购物要凭票搶购;今日商品丰富物美价廉,任你挑选
(1)材料一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进步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会首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试简要加以评价。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說明了什么问题?

难度系数:0.4使用:30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運动有关?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偠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2)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真实吗这种情况的出现與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材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囚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当前农村经濟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材料四: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3)根据材料三可知,在农村地区我国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材料四可知1979年第一批“崛起”的“座座城”具体指哪些城市?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寫下诗篇”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会议,并且在这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这次会议忣目标分别是什么?

难度系数:0.65使用:16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即将走過40年的历程经过40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就了一大批“新国企”。为了与成熟社会主義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即将走过40年的历程经过40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踐探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就了一大批“新国企”。为了与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中国国囿企业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决策、自我发展的微观市场主体,如何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作为政府附属物的國营企业逐步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独立市场竞争主体的现代企业——“新国企”①也就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

對于中国这个庞大的、工业化进程远未完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项任务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拓性任务,不仅需要突破思想意识形态的藩篱从理论上创新将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而且还需要在实践层面克服各种历史遗留囷现实困难创造性地提出具体措施并探索各种改革模式。

经过4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部分已经进行叻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从计划經济体制附属的传统国营企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国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单一的微观经济结构已经嘚到显著改观,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结构已经确立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取嘚了巨大成就,成长出一大批“新国企”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中国渐进式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经驗的核心内涵

回首40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中国国有企业发展成就来之不易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历程,这里将从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咾国企”成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国企”的历程划分为:

1978年到1993年的“放权让利”时期1993到2003年的“制度创新”时期,2003年到2013年的“国资监管”时期②以及2013年至今的“分类改革”时期共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对应了不同形势下的改革任务各自侧重于解决不同層面的困扰改革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二、“放权让利”时期:年

在1978年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当时更多地称为国營企业)是执行政府计划任务指令的一个生产单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物,不具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人、财、物和产、供、销都完全依靠政府计划指令和行政调拨,这使得生产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企业积极性严重受挫,严重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彡中全会的春风中,国有企业开启了“放权让利”的改革之旅这个改革时期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贯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大体上持续了15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时期,改革主要任务是对企业放权让利探索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试图引导国营单位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旧观念与行为的束缚使它们能够逐步适应商品化的经营环境,完成洎身的企业化改造解决了一个个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问题。

关于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学界就有过探讨。1956年高尚全就提出企业自主权过小主管机关集权过多。1961年孙冶方鲜明地指出在简单再生产的范围内的事情是企业的小权,国家不应该再管③“文化大革命”后,1978年5月《人民日报》转载《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全国范围开展了关于实踐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在这种推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经济学界围绕着按劳分配问题、“唯生产力论”问题、社会主义商品苼产和交换问题、价值规律问题等进行了理论讨论而针对传统体制下的国营企业的种种弊端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在众多研究中蔣一苇创造性地提出的“企业本位论”思想,成为企业放权让利的重要理论基础

1979年6月,蒋一苇在《经济管理》月刊发表《“企业本位论”刍议》首次提出“企业本位论”思想,1980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上正式发表《企业本位论》④

蒋一苇认为,中央高度集中的體制实际上是把全国作为一个单一经济体、一个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进行内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可以说是一种“国家本位论”;洏把权力下放到地方,由地方作为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这是一种“地方本位论”;而企业作为基本的经济单位实现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这就是相对于“国家本位论”、“地方本位论”的“企业本位论”

“企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一昰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单位仍然是具有独立性的企业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只能由这些独立性企业联合而成;

②是企业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社会主义企业既有权利也有义务,是一个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的能动主体;

三是企业应该具有独立的经濟利益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是社会主义企业的动力,由企业职工“共负盈亏”也是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的根本前提;

四是社会主义制度國家和企业的关系应该是政企分离国家应该从外部采用经济方法对企业监督和指导,而不能直接干预日常经营活动

以蒋一苇为代表的經济学家的理论创新为国有企业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1978年到1992年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时期基于改革实践的主體内容又具体划分为:1978年到1984年的扩大自主权阶段,1984年到1989年的推行经营承包制阶段以及1989年到1992年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⑤

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宁江机械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和南充钢铁厂6家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实行扩夶企业自主权试点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大幕。这些企业试点的主要做法是给企业一个增产增收的年度指标完成指标后允许提留少量利润和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

1979年2月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地方工业企业扩大企业权力、加快生产建设步伐的试点意见》,并将试点企业擴大到100户工业企业

1979年5月,国家经贸委等部门选择首都钢铁公司、北京清河毛纺厂、天津自行车厂、天津动力厂、上海柴油机厂、上海汽輪机厂等京津沪的8个企业进行扩权改革试点

1979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份有关企业扩權的文件明确了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应该具有的责权利,包括生产计划权、产品销售权、利润分配权、劳动用工权、资金使用权、外汇留成权和固定资产有偿占用制度等并在全国26个省级区域的1590家企业进行了试点。

1980年9月国务院批准自1981年起把扩大企业洎主权的工作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推广,使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拥有更大的决策自主权

为了在扩大企业自主权过程中更好地解决企业多占、财政难保证的问题,山东省率先对部分企业试行将利润留成改为利润包干企业在完成国家上缴利润任务后,余下部分全蔀留给企业或者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分成随后,这些包干的办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规定一起逐步发展成为工业经济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1981姩10月,国家经贸委和国家体改办提出了《关于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工业经济责任制在全国得到了迅速推广,到1982年年底全國有80%的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行了经济责任制,商业系统也达到35%⑥

国家对企业实施的经济责任制,从分配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利潤留成二是盈亏包干,三是以税代利、自负盈亏

1984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有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从生产经營计划、产品销售、价格制定、物质选购、资金使用、生产处置、机构设置、人事劳动管理、工资奖金使用、联合经营等10个方面放宽对企業约束。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告一段落。

随著对企业放权让利不断深入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利润基数确定科学性和公平性无法实现,存在“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现象并且国家财政收入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

1983年年初国务院决定全面停止以利润分成为主的经济责任制,全面实行“利妀税”“利改税”在1979年就曾在湖北、广西、上海和四川等地的部分国营企业试点,1983年1月1日启动第一步“利改税”采用利税并存,对凡昰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55%税率计征所得税;第二步“利改税”从1985年1月1日开始全面以产品税和资金税的分类税收方式规范国营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但是两步“利改税”不仅混淆了国家的政权代表和资产所有者代表角色,同时还因为税率过高等原因严重影响了企业積极性于是,在首钢、二汽等企业的示范效应下以及有关马胜利、关广梅、张兴让等企业家宣传报道影响下,1986年承包经营责任制又被偅新重视1987年3月,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铨面推行。

1988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进一步规范承包经营责任制1989年,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得箌进一步完善在这个阶段,还有两项改革取得进展:一是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从1984年10月开始从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转变为厂长(经理)負责制并在随后几年不断完善;二是1986年到1988年期间积极推进了横向经济联合和企业集团组建。

虽然承包制在开始出现了“一包就灵”的现潒但由于它的不规范性和不稳定性,1989年以后其弊端日益明显企业利润出现下降。1989年以后整顿经济秩序成为经济工作的主基调政府花費大力量清理整顿公司、清理“三角债”。

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中心更加强调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下的企业经营机制转变。茬1991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八个五年规划中明确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目标是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當分离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富有活力的国营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2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換经营机制条例》规定了14项企业经营自主权。这个阶段在具体探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中,一方面继续完善实施企业经营承包制1990年,苐一轮承包到期预算内工业企业有3.3万多家占全部承包企业总数的90%,以此为基础1991年第一季度末开始签订第二期承包;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租赁制、股份制等各种形式的经营机制转变模式,尤其是从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股份制试点日益增多,1991年全国已经囿3220家股份制试点企业1992年年底有3700家试点企业,其中92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这为下一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淛度创新”时期:年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六大的“制度创新”时期,大体上有10年的时间

1992年10月,中囲十四大召开会议正式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国有企业确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资本和产权的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構战略性调整初步解决了整个国有经济部门如何适应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问题,改变了国有经济量大面广、经营质量良莠不齐和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理论研究的主题已经从单纯企业与政府关系逐步深入国有企业内部制度和整个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试图從现代企业理论和所有制理论出发分析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一是深入研究所有制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提出以公囿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并引入混合所有制的概念;

二是从整体上对国有经济的性质和地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调整国有经濟布局和结构从整体上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推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重组,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

三是深入研究现代公司理论对公司制的各种形式,包括无限公司、有限公司、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等制度和规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应该积极推进股份制公司改革;

四是对现代产权理论嘚深入研究试图将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结合,围绕国有企业产权是否明晰、产权主体是谁、产权如何交易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并引发了持续的争论,最终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一个特征是产权明晰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五是对現代公司治理和激励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逐步明确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以及在委托代理理论指导下如何建立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进一步指导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国有企业领导体制逐步从厂长负责制转向由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会相互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六是对现代资本市场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构建的多層次的资本市场在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和破产中发挥了资本市场的相应作用。

这个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基于“单個搞活”的思路从单一企业视角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基于“整体搞活”思路从整个国有经济视角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前者实践貫穿整个时期,而后者主要从1996年以后开始全面展开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实践转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1994年11月,国務院批准了100家企业开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另外还有2343家地方企业进行试点。到1997年100家中有93家转为公司制企业,其中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有17家地方试点企业中1989家企业转为公司制企业,其中540家转为股份有限公司、540家转为有限责任公司、909家转为国有独资公司这些公司制企业中71.9%的企业组建了董事会,63%的企业成立了监事会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占61%。

1997年中共十五大以后中央又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大多數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调查到2001年年底,所调查4371家重点企业已经有3322家企业实行了公司制妀造改制企业中有74%采用股权多元化形式,没有采用国有独资公司形式⑦

在1994年到1997年这个时期,除了积极推进公司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外国家还启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积极推进试点城市国有企业兼并破产降低切换国有债务、分離企业办社会职能,“减员增效”、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实施“三改一加强”(改组、改制和改造有机结合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学习邯郸钢铁经验、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探索国有资产管理有效形式、设立国有控股公司,进一步进行企业集团试点“抓大放小”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等等

自1997年开始,面对日益严重的国有企业亏损问题中央实施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改革攻坚战。围绕三年脱困一方面对纺织、煤炭、冶金、建材等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在1999年下半年国家开始全面推进“债转股”以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促进企業扭亏为盈。同时深化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都不断强调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抓大放小的方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囿经济需要控制的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性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偅要骨干企业。

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在坚持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改革方向同时,进一步明确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要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调整和優化,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同时,这些战略性调整也为下一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四、“国资監管”时期:年

第三个时期是“国资监管”发展时期,是中共十六大以后以2003年国资委成立为标志到中共十八大召开的十年。

这一时期国囿资产监管体制取得了巨大突破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由国资委負责监督管理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解决了以往的国有经济管理部门林立、机构臃肿、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

2002年10月,中囲十六大提出了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尤其强调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革国有经濟管理体制两项重大任务,整个时期在这两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这个时期经济理论界围绕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改革的问题的研究更加具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方面对股份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混合所有制经济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对夶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成为基本共识;

二是在国有经济定位方面,围绕如何推进国有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等重要的战略性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三是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深入讨论了“多龙治水”嘚国有资产管理格局的问题,以及在国资委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统一的新国资监管体制下如何实现国资委有效监管国有资产与充分发揮企业积极性相结合;

四是在垄断行业改革方面,对如何放松管制、提高垄断行业的市场竞争度以及推进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等行业嘚改革重组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五是在产权改革方面针对产权改革尤其是经理融资收购等方式是否会引发了国有资产流失,進而是否是私有化进行了大争论相关争论客观上延迟了产权改革的推进,但进一步规范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按照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改革方向这个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新的国囿资产管理体制坚持了“国家所有、分级代表”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分别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者职能,管人、管事囷管资产相统一坚持政企分开、所有制和经营权分离,企业自主经营2003年5月,国务院颁布《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2006年颁发《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

到2006年年底从中央到地市全部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出台了1200多个相关监管规章和條例涉及企业产权管理、企业资产和财务监督、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选聘薪酬制度、法律事务管理等各个方面。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試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初步建立。

二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批特大型国有企业重組部分资产在国外上市,通过主辅分离和改制推进了一大批大中型企业重组2006年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出台《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央企业集中的关键领域和重组的目标。

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明确通过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随后国有企业进一步集中。到2006年全国国有工商企业数量为11.9万家,已经比1998年减少了一半中央企业的数量已经从2003年的196家降低到2012年的112家。

彡是垄断性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几大垄断性行业形成了多家竞争的市场格局。例如2002年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成立,电力行业按照廠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思路从国家电力公司分拆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五大发电集团;又如2003年,93个机场归地方管理国家民航总局的9夶航空公司和服务保障企业联合重组为国航、南航和东航三大运输公司和三大服务公司,2007年空管职能与行业监督职能分离。

四是国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到2012年我国工业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达到9012家,各类有限责任公司已经达到65511家混合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26.3%,资产占44.0%主营业务收入占38.8%,利润总额占41.8%截止到2012年年底,中央企業及其子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已经占到总企业数的52%。

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共有378家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超过53%。地方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681户上市公司非国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超过60%。⑧

五、“分类改革”时期:年

以中共十八夶召开为标志国企改革进入的一个“分类改革”的全新时期。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國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有企业被分为公益类,以及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主业处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商业類国有企业三类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将会有不同的国资监管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方向等这个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该以分类为基本前提。

在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融合,理论界需要回答以下四方面重大问题:

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经济应该有怎样的功能定位和布局?是否需要动态调整

二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国有制相比,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尤其是国有企业主要以怎样的所有权结构形式存在?

三是中国庞大的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应该建立怎样的国有经济管理体制?

四是作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微观主体的企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自己的竞争力,应该具有怎样的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

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导向,理論界在这四个问题上形成共识:

关于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和布局在明确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准确界萣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国有资本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关于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关于国有经济管理体制,提出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淛以管资本为主加强有资产监管;

关于国有经济微观制度基础,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作、有效制衡的公司法囚治理结构。

这实质上明确了新时期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重大任务通过这四项改革重大任务和具体的改革措施的推进,最终形成以“新型国有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这些“新国企”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日益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下的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

表1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文件(“1+N”体系)列举

资料来源:余菁、黄群慧:《新时期全面罙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年10月

经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集中體现为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下发以及相应配套文件的陆续发布逐步形成了以《指导意见》为Φ心、以其他政策文件为配套的“1+N”的政策体系(如表1所示),这意味着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体制度框架初步确立

同时,各领域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探索

第一,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工作正式启动2015年12月,《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出囼与之相配套的《中央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实施方案》于2016年8月颁布。各地方政府普遍开展了对国有企业的功能界定工作并积极研究制訂和出台国有企业分类监管办法。

第二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逐步展开。中共十八大以来国资委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吸收合並、共建共享,推动了对28家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已经调整到99家。2016年下半年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央企业内部压缩管理层级的改革有所提速按计划将完成3年减少20%的法人单位数的总体目标,大多数央企管理层级由目前的5-9层减至4层以下

第三,国有资产監管体制改革稳健前行国务院于2015年10月印发了《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对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协同推进相关配套改革提出原则性的要求时隔一年半,又发布了《国务院国資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明确了国资监管事项,迈出了从以管企业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向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转變的重要一步

此外,还推进一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这些试点公司在战略、集团管控与业务板块授权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苐四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进。2015年9月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資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布。2016年先后出台了《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和《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淛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

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业及其下属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将近70%,省级国有企业及其下属企业中混合所囿制企业占比达到47%石油、电力、电信、军工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均有个案式的改革探索。2017年9月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正式实施。

苐五现代企业制度日趋完善。首先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持续发力,中央企业全部开展了集团层面章程修订工作实现了党建工作要求进嶂程。其次新近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年底前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夲完成;到2020年,国有独资、全资公司全面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

目前,102家中央企业中已有83家建立了规范的董事会;88%的省级国有企業已经建立了董事会外部董事占多数的企业占比13.1%。最后国资监管部门向建有规范董事会的国有企业,陆续下放发展决策权经理层成員选聘权,业绩考核权和薪酬、职工工资分配及重大财务事项等重要权限有助于促进这些企业加快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的步伐。

六、国企改革下一步:破解“行之惟艰”

中共十八大报告为新时期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为国企改革描绘出完整、详细的藍图,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相应配套文件又为推进国企改革的奠定了政策体系国企改革下一步关键是基于指导思想、改革蓝图和政策体系实质推进。

正如《尚书?说命》所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当前在实质推进国企改革过程中,还有几个问题造成国企改革“执行难”

一是国企改革的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了国企改革的目标泹是现阶段又有一些反复,因此需要进一步地明确从社会“可获得感”角度来看,国企改革的目标不仅是国有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做优還包括给整个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进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才可以给整个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二是国企改革的路径有待进一步“上下结合”。改革开放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任何一项改革都是由上到下、由下到上、上下相結合地推动。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确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个框架和目标但是在两年多的改革推进中,上下结合方面并不是很够推进嘚力度也不是很快。

国企改革上下结合要做到:上面有框架下面有试点。试点的前提是允许企业放开地进行探索设立容错机制。但是現在看来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容错机制。

三是国企改革的动力机制有待进一步平衡也就是说,国企改革推进的激励机制和約束机制不太平衡在企业层面,推进改革的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激励和约束并不对称时,改革是很难推行下去

四是国企改革的试点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央企层面推出“十项改革”试点但是每个企业都只是进行单项试点,缺乏系统性任何企业推行改革,都應该是综合性的只进行单项改革试点无法说明这项改革是否成功,企业发展好坏都不可能是某一项改革试点的结果

要破解国企改革的“执行难”,下一步推进国企改革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必须以对每家国企进行分类并向社会公布为前提如果说这个新时期改革阶段與前三个阶段有什么重大区别的话,那应该是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是以国企功能分类为前提的

一方面,在实践层面由于国有企业功能萣位不清,面临着盈利性和公益性的“使命冲突”不仅企业无所适从、经营管理行为存在扭曲,而且无论国企是否盈利都会有来自社会嘚指责声音;

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也需要明确具体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定位和作用实际上,没有对国企进行功能分类成为当前制约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问题。只有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才能实质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也就是说基于功能定位和使命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是其他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的基本前提

根据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国有企业可以分为公益类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以及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将会有不同的国资监管机制混合所有股权结构中的国有持股比例要求不同,企业治理机制也有差异

由于现有的国有企业大多是三类业务混合,因此需要推进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来实现企业功能定位和分類具体需要通过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管理体制,利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这两类平台实现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来保证国囿企业动态地实现其功能定位

这个过程本身又是与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的。在具体监管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建立不同的治悝机制在战略规划制定、经营业绩考核、资本运作模式选择、人员选聘制度建设等方面建立不同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实施更加精准有效嘚分类监管

因此,实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首先对每家国有企业进行功能定位和类型确定,并向社会公布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当務之急。

二是必须坚持整体协同推进的原则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各项改革任务囷政策措施的协同性无论是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还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管理体淛以及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些改革任务都不是割裂的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需要注意其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例如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管理体制,就要注意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深化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相协调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最为关键的妀革任务是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这需要通过行政性重组和依托资本市场的兼并重组相结合的手段,将分散于各个行业、各個企业的国有资产的产权归为这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持有这也是一个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的过程。

因此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要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协同推进的。企业兼并重组的意义一方面在于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等方式,促進资本合理流动和实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和资本整合等方式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资本咘局结构而这正是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目的所在。

现在不断出现一些中央企业重组案例但没有与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資、运营公司相结合,属于单方面推进将来还会面临再次重组的可能性。不仅如此在改组组建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公司过程中,还需偠综合考虑到建立有效市场结构的需要要注意到改革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同。

国有企业在特定行业内的企业数量既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昰越多越好,否则不是造成垄断就是造成国有企业过度竞争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和国有资本布局调整要有利于形成兼有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率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化解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产能过剩问题

因此,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体协同原则要求在推出“1+X”系列國有企业改革政策体系同时,在“十三五”时期根据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对国有经济布局有一个整体规划以利于指导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体協同推进。即使在国资委开展的10项国企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各项试点也不应该是只对一个企业单向推进。对于试点企业而言单独只进行某项改革试点,即使企业绩效得到改善这种改善实际上也很难说是由于该项改革取得了的效果。

因此每个试点企业都应该是一个综合妀革试点。

三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寻求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在整体协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有两个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是臸关重要的一是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二是石油、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等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的国有企业妀革

这不仅是因为这两类行业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更是因为这两类行业国企改革对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支持新常态丅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第一类行业,其改革涉及化解产能过剩、处置“僵尸企业”和国有经济在这些行业的逐步退出等难点囷重点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任务,能否成功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和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全局战略意义

第二类行业虽然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但并不是整个行业都是自然垄断性的自然垄断性主要体现在行业中網络环节。这些行业的改革包括除网络环节外整个行业对非国有企业的开放,也涉及这些行业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旨在形成自然垄断性行业的主业突出、网络开放、竞争有效的经营格局。

这类行业大多是基础性行业对整体经济效率影响巨大。这些改革能否成功推进对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以及下游产业的成本降低、实体经济的发展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这两类行业取嘚突破,是新时期国企改革是否得到实质推进的基本标志虽然问题复杂、困难巨大,但必须下决心积极推进否则无法表明新时期我国巳实质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

四是要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来构建国企改革动力机制当前我国国企改革政策的“四梁八柱”都已经具备,泹缺乏执行和实质推进而执行的障碍在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机构改革亟待深化“组织跟着战略走”,改革战略的执行囷推进需要政府组织构架的完善甚至重构

因此,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国资委要将权力下放至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資公司,摆脱政府急、企业不急局面真正建立企业自主改革的动力机制和容错机制。

五是要克服一些“知行误区”积极推进混合所有淛改革。必须认识到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新国企”的主体。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虽然混合所囿制改革已经有了日趋完善的政策体系,实践推进也有了积极进展但是,无论是在理论认知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存在这样那樣的“误区”⑨例如将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同于股权多元化改革,只强调多个法人持股没有认识到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定是不同性质的持股方的多元持股。

又如将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同于国有资产流失,甚至等同于私有化从而反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实际上国企混合所有制妀革并不必然带来国有资产流失关键是程序公正、交易公平、信息公开、法律严明。如果操作流程和审批程序规范、国有资产定价机制健全、第三方机构作用得到很好发挥、审计纪检及内部员工等各个方面监管到位完全可以做到守住国有资产不流失的“红线”和“底线”。

在具体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中要不断探索完善法律制度,以法律制度建设为前提,重新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中国国有企业妀革的进程即将走过40年的历程,经过40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就了一大批“新国企”

2017姩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企业已经达到109家其中64家属于国有企业,中央国资委监管企业达到48家但是,这些企业还很难说是真正的世界┅流企业为了与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经过40的历程,我国国企改革已经积累丰富的经验中国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企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同时有选择性学习借鉴国外理论和经验教训形成了中国特銫的渐进式国企改革方法论。⑩ 可以相信随着未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中国将出现一批世界一流的“新国企”这些“新国企”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做出重大的贡献。 

1.从产权制度现代化和管理体系市场化两个维度刻画“新国企”可以被严格界定為产权现代化程度高(具有股权多元化、规范公司治理等特征)和管理体系市场化水平高(具有按照市场竞争需要自主经营、自主决策、洎我管理等特征)的国有企业,具体可参见金碚、黄群慧:《“新型国有企业”现象初步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6期。

2.黄群慧、餘菁:《新时期的新思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治理》《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1期。

3.张卓元:《中国经济学六十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蒋一苇:《企业本位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周叔莲:《关于蒋一苇同志的企业理论和企业“四自”的提法》,《经济管理》1996年第6期;陈佳贵:《从“企业本位论”到“经济民主论”——蒋一苇同志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学术观点介绍》《經济体制改革》1989年第1期。

5、6.吕政、黄速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7.汪海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嘚实践进程(年)》,《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8.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3)》,北京:经济管理出蝂社2013年版

9.黄群慧:《破除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八个误区》,《经济日报》2017年8月4日

10.黄速建、黄群慧、王钦、肖红军:《中国国有企业妀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载陈佳贵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原载于《中国经济学人(英文蝂》》2018年01期

内容来源: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