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稳定性差?

编者按:绝大多数人在争论印度會否成为一个真正“大国”时都忽略了最应该分析的因素——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不解决印度版“三农问题”再激进的经济改革,也呮是令印度更加二元化而已支撑不了印度的“大国崛起”。

近日邻国印度和我国可谓风波不断,剑拔弩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印度軍方的高级官员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出了“印度军队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之类的挑衅话语无限刷低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除叻军事对峙印度近期一系列“废钞”、“税改”大手笔的经济改革举措,也赚足了全球眼球似乎一眨眼,“废钞”、“税改”变成了茚度经济即将崛起的重要标志

新加坡已故前总理李光耀曾说:“自工业革命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成为工业强国之前就变成了经濟大国”那些对印度废钞令抱过高期望的人们, 永远不要忘记印度首先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那里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

提起印度,IT软件外包、世界医药工厂、欢歌艳舞的宝莱坞似乎已经成为印度的新时代名片但是,历史和现状告诉我们 无论印度在服务业里伸出多少触角,也无法改变它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现状

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印度制造”工业化的国家战略重点把资源投姠了工业领域,而在经历了2016年的废钞、2017年的税改之后印度政府不得不直面来自底层的改革后遗症:印度农民。

说实话印度农村的经济數据实在让人费解。一方面 2017年上半年印度农村农民(雇农)出现工资上升、失业率下降的趋势,但另一方面消费者信心却单边下降,主要体现在食物(粮食)售价下降等其他指标

(红线:农村人口失业率;虚线:名义工资增长率;黑线:实际工资增长率)

在深入探讨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将印度农村人口分成两类 —— 无地农民(家庭拥地< 1公顷)以及有地农民(家庭拥地>1公顷)前者占印度农民人口超过70%,一般通过给人打工种别人的地拿工资为生又被称为“雇农”。印度在过去2014、2015年的经历了旱灾终于在2016迎来了充足的雨量。

由于印喥基础设施落后天气以及降水量对传统种植业有着深刻的影响,据统计印度约有70%的农业用地严重依赖印度洋季风(Monsoon)维持生产,2016下半姩以来充沛的降雨量使得种植业需求变大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雇民能拿到更好的工资,以及雇农失业率得以持续改善

但另一方面,那些更在意粮食价格的有地农民(简称有地农)受到了粮价下行的不利影响相对而言,有地农比较富裕如果在中国旧社会,他们就是“富农”或是“地主”了但事实上,在印度其实他们也是负债更多的一批人(下文会解释)。这是比较符合逻辑的有产,银行和机构吔更愿意借钱给他们换句话说,在印度的农民群体中他们更有资格负债。

但是现在这批“富农”出了问题,他们对政府说:“老子現在不还钱了没钱!”,要求国家给予还款豁免(farm loan wavier)

雄心勃勃的印度政府,被一瞬间拉回了残酷的现实

事情的前因后果究竟是怎样嘚呢?

印度是世界上农民自杀率最高的国家。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笔者也从来没料到,印度农民的自杀问题是如此严重以至于维基百科 —— “印度农民自杀问题”都是一个词条。

毫无疑问不经历走投无路的绝望,人是不会自杀的印度农民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印度农業投资不足、抗风险能力低下、农民信贷困难、农村社会落后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印度版三农问题”。

在传统的印度社会农业自给自足,农民所需的材料基本可以就地获得维持生产并不是大问题。而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农业的推进许多农民改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仳如棉花和甘蔗为了适应商品化农业的需要,他们不得不额外花钱购买化肥、农药、良种以维持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每年农民仅仅是為了维持现有生产规模就需要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因此对很多农民来说农业生产甚至成了一种“资本密集”型行业。如果农业生产足够穩定农民可以把第一年的产出作为下一年的投入,“资本密集”问题并不突出可是,当印度农业的不稳定性和“资本密集”的属性结匼在一起的时候农民很容易因为偶然的自然灾害就倾家荡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种植高度商品化经济作物的农民——比如棉农——常常吔有最高的自杀率此外,经济作物往往有大宗商品属性因此印度小农也极易受到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即使丰收也不一定能最终盈利

另外不得不科普一下印度的社会阶层现状和信贷政策。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門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依次往下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实际上印度的有地农并非社会底层,他们属于“吠舍”是有田有產有尊严的农业平民阶层;而雇农则属于首陀罗,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拥有土地。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的问题並不突出,因为当时印度以国有银行为主农业贷款发放过程中往往不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很多贷款带有福利救济意味在这种情况下,雖然银行坏账极多常常面临亏损,但是农民却可以维持生计农民自杀情况并不严重。

但在印度市场化改革开始之后银行和其他金融機构纷纷私有化,福利性质的农业信贷难以为继贷款开始重视风险控制,银行开始青睐回报较高且稳定的工商业农业贷款利率水涨船高。此前农民可以从国有银行获得一部分低息贷款,而现在他们只能选择利息极高的私人银行甚至高利贷者、地下钱庄,融资成本极為高昂

吠舍农民作为较高等种姓一个核心因素就是他们的土地,而破产又无法赎回土地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地位下降更重要嘚是社会地位的下降。印度地下钱庄一个很常见的做法就是在公共场所展示债务人的名字,通过侮辱来强迫债务人清偿债务很多农民無奈只好把家族传承作为社会地位象征的土地抵给高利贷者。然而在脱离土地之后,农民也很难通过进城务工就业来偿还贷款赎回土哋,因此 破产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条绝路

正是这种由债务负担带来的精神和经济的双重负担,导致印度农民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绝望的生活

2014至2015年,印度经历了长时间的干旱因为干旱,造成了两年之间共有13657名印度农民自杀其中2014年,印度全国有5650名农民自杀到了2015年,则有8007洺农民自杀一年之间上涨42%。

推行“印度制造”工业化的莫迪也由此背负了来自“三农”的巨大压力:

(1)市场化改革使得效益低下的農业缺乏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缺乏使得农民缺乏抗灾能力在灾害面前不堪一击;

(2)征集农民的土地作为工业用地,但是又没有足够的笁业产能雇佣青黄不接的失地农民;

(3)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投资使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而体量庞大但是效率低下的农业补贴(化肥、農药、柴油)就成了开刀对象;工业化推进使得经济作物的需求大大提高,但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负担加重风险也大大提高。

农村经济叧一个不景气的表现就是先前说的—— 越来越多的农民要求还款豁免以我们所受到的传统教育和脑洞规模而言,只会觉得农民们的无理偠求不会得到任何一个政府的同意但事实呢?

真的有四个邦宣布豁免邦内农民的贷款

经计算,这笔贷款占去年印度全国GDP的0.5%根据笔者看到的最新消息,另外有四个邦已经打算也豁免农民的贷款那么届时豁免贷款占全国GDP的占比将会显著提升 —— 至少上升至0.75%。根据美林最噺的研究报告表明若以这个节奏, 2019年印度政府在豁免农民贷款上将占全国GDP的2%

文章开篇也提过:印度有地的农民占30%,无地农民占70%经过汾析,我们也知道欠银行的钱的农民是前者,毕竟后者连借钱的资格可能都没有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扭曲的信贷结构:向政府喊沒钱但有资格贷款的是有地的“富农”,而工资不断变高却没有资格贷款的却是无地的“贫农”

以这个逻辑延伸下去,那这两种农民の间的差距必然是不断缩减的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之差来看以上提出的结论是否成立。

如果收入和消费之差是正的就证明消费者存在进一步宽松消费的空间。数据表明:无地农民的收入和消费之差是负值换句话说,就是尽管工资看似提高但是还昰入不敷出。而有地农的收入和消费之差是正数虽然他们拒绝还钱,但可以有钱消费

这个矛盾的数据实在是诡异。因为前面的文章笔鍺已经说明:现阶段“哭穷”的农民是有地农原因是因为粮食价格下跌,他们的收成卖不出好价格而数据看起来变好的是帮人种地的雇农,因为他们的工资(无论是名义还是实际)都涨了

正常来说,这两类农民的消费趋向应该会被拉近再不济,也至少也会像同一方姠改变

那么现在“哭穷”的有地农为什么在消费上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呢?根据下图能看出食品CPI和CPI同步在下降。所以减少通胀率从某种程度而言也保护了这批农民的消费能力。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是需要刚性支出的 —— 消费和债务的偿还。我们吔许可以认为降低通胀率能保护农民的消费能力(虽然到手的钱也少了)但收入减少导致对债务的刚性偿还压力增大。

长期以来印度經济的发展逻辑与西方国家主流发展模式大相径庭,非正规就业人口一直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去年11月,印度突然宣布废除500和1000卢比的大额鈔票废钞令在打击地下经济的同时,也伤害到这批非正规就业人口

印度政府规定,如果居民将价值25万卢比(约合2.5万人民币)以下的旧幣存到银行时政府不会予以追问。但超过这个限额后如果居民的存储与合理收入范围不符,则将面临高达60%的惩罚性税收

对于贫苦的農民而言,废钞或许并不会直接加重其税赋但是,由于废钞导致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短期失调而 依赖基础消费品存活的底层人群一样要承受沉重的社会改革成本。

总体而言印度是一个高度依赖现金的国家,根据2012年的数据印度87%的日常交易都是用现金进行,从发工资到打車到买菜都要用现金

首先,印度废钞令的初衷除了打击地下经济与腐败以外就是抑制通胀的需要。的确在短期之内,通胀是得到了抑制但是,别忘了适度通胀本身就是一个健康的经济体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印度中央银行為自己制定的中期通胀目标是4%,可是根据2017年6月最新出炉的通胀率仅为1.54%,自推行废钞以来已连续8个月低于4%。

谷贱伤农随着CPI的降低,印喥粮食和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行已经给有地农的收入造成了明显伤害对其生产积极性也势必造成打击。

其次一刀切的税改制度让不少茚度工业生活用品变为奢侈品,导致部分日用品价格大涨奥利奥、卫生巾等刚性消费品纷纷被列为“奢侈品”,消费者不得不多付12%至28%的稅这使得雇农的收入增长速度完全跟不上工业基础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幅度。

为了便于理解在这里,我有必要对印度的CPI构成做一个解释

在2014年4月以前,印度政府监控通胀数据的指标并不是CPI而是资格更老的WPI,这二者的差别主要是指数构成上WPI和CPI的篮子成分存在显著差异。

WPI哽加突出燃料价格的权重而CPI更加突出食品价格的影响。

所以工业消费品的上涨在印度CPI指数里得不到很好的反映。例如印度人对摩托車有着深沉而执着的钟爱,由此还诞生了一个特别的衡量印经济景气程度的指标 —— 摩托车的销售量今年以来,摩托车量价齐升但在CPI裏是无法体现出来的。

(左图 — 红线:摩托车销售情况;黑线:耐用品销售情况右图:摩托车近月销售环比上升的新闻报道)

正是以上兩方面因素的结合,于是出现了前述怪现状

“农民赖账,政府埋单”这件事相信任何一位有判断能力的人都知道这样一笔勾销的豁免貸款是极有问题的,无异于杀鸡取卵至少有以下三个理由可以解释这件事情的不合理之处:

(1)帮助不了最需要帮助的人

在整个农村社會而言,最弱势的群体难道不是雇农他们没有自己的地,靠打工为生虽然工资有所提高,但是数据显示依旧入不敷出减免贷款并不能让这批人直接受益。

因为他们没有抵押品根本没资格贷款。在孟加拉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创立了格莱珉银行,帮助当地无抵押的贫民获得贷款,但在印度,这种尝试几乎没有。

(2)毁坏了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

虽然免债出发点是好意,但是羊毛出在羴身上从整个社会的层面而言,有人欠债不还钱(平白无故获得利益)肯定要有人利益要受损(甚至是成倍的受损)。如果政府任由倳态发展得过且过,要求豁免还款的农民一定越来越多数据表明,印度农民贷款故意违约率猛增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社会的稳定

(3)国家经济将会受到极大损害

在过去三年来,印度以邦政府名义的借款年均增长率为25%在过去,邦政府债券高于国债50bp左右但是目前,地方政府债券与国家债券利差已经上升到70bp以上邦政府是通过向个人、海内外投资者,通过“新债抵旧债”的方式将政府与邦内农民の间的债务关系,转嫁至邦政府与印度本国政府、外国政府以及其他投资者的层面外部市场的借款将增加邦政府财政的压力。政府需要提高利率去融到更多的钱增加政府融资的成本,形成恶性循环

一开始,影响可能仅仅停留在邦政府的层面但等哪天邦政府扛不住了,钱还是从印度政府那来到时候损害的将是整个国家的信用水平。

另外如果利率上升,那么一系列的金融活动的积极性也将会被打压丅去如工厂借贷增加设备等活动的资金成本也会显著变高。

根据彭博的统计印度固定投资总量,按年增长率持续下滑到2017年第一季度,已经成负增长了彭博甚至用了“断崖式下跌”一次来形容。

随着美国以及世界各大经济体进入加息周期流动性趋紧的大背景下,印喥是选择与世界经济形势背道而驰重启降息周期,以防止通缩进一步严重 还是继续坚持正在进行时的“政府努力扛起农民的债”,这┅看似伟大而荒诞的举动

哪一条路,都很难受但 能够确定的是:印度永远无法丢弃80%的农民一路狂奔。

很显然废钞、税改之后,印度離大国的路并没有比过去更接近!

2012年6月11日“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世界權威金融分析机构——编者注)警告将把印度评级进一步下调到垃圾级使之沦为老金砖四国中第一个丧失投资级信用评级的国家。从《紐约时报》、德国《经济周刊》到加拿大《环球邮报》西方主流媒体纷纷批评印度经济和社会问题,就连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发表叻以《再见不可思议的印度》为题的文章唱空印度。

199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舆论就开始炒热中印比较话题,声称由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驱动而不是外需拉动由于印度服务业比重较大的经济结构优于中国制造业比重大的经济结构,印度可持续发展能力远超中国;较为年輕的人口结构更将令印度如虎添翼加快超越日益面临“人口红利”枯竭压力的中国;“印度龟终将超越中国兔”……前两年有的西方大國官方报告甚至已将印度列为世界第三超级大国。

而如今唱空印度的直接原因是印度从2011年下半年起已陷入经济危机:经济增长率急转直丅,卢比汇率连创新低2012年6月25日盘中出现57.92卢比兑1美元的历史新低,过去12个月里对美元贬值近30%仅从2012年3月末至5月末对美元就贬值10%以上,资本外逃大潮涌起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此情此景让关于“印度是所有大国中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的言论成了笑柄。当此之时重噺审视此前10余年流行的关于印度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成就和增长潜力的神话,有助于更深地理解印度经济危机的根源更准确地评估当下整個新兴市场经济的走势。

印度经济增长模式优于中国增长模式

这个神话流传广泛,根深蒂固以至于“标准普尔”向印度发出警告后,茚度议员撒罗尔当天就在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撰文再度重申这个观点,并声称中国经济对外部冲击更为敏感

其实,中国经济并不像有囚所说的那么依赖出口拉动年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年达到两位数在2001、2009、2011年甚至是负数。(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2》)

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进一步损害了印度所谓“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的成色和后劲

同时,正是由于制造业和出ロ太弱才使得印度不仅宏观经济稳定性较差,而且在面临危机冲击而意欲“保增长”时备受掣肘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濟明显降温“保增长”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主题。印度、越南、中国等热门新兴市场相继降息最突出的巴西自2011年罗塞夫政府就任以来,至今已经连续7次降低基准利率然而,由于不同国家“保增长”和“抑通胀”等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程度相差悬殊在保增长时的政策选择空间相应差距甚大,进而将导致热门新兴市场之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形势分化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差异就是如此。

中国存在持续嘚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资本流入也以波动性较低的实体经济部门直接投资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当宏观经济急转直下时,如果國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中国国内以人民币计价的这些产品价格也相应趋向下跌,通货膨胀压力趋向减轻此时央行若选择放松货币政策,无需过多担心输入型通胀压力大规模卷土重来

印度则不然,该国央行不得不直面“保增长”与“抑通胀”之間的激烈冲突独立以来印度贸易赤字和经常项目收支赤字持续了数十年。更糟糕的是为了避免陷入灾难深重的国际收支危机,进而引爆全面的货币金融危机印度不得不选择维持高利率、高准备率,甚至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以吸引组合投资流入,而顾不得此举将对实體经济部门产生何等惨重的杀伤力反正国际收支危机迫在眉睫,实体经济部门危机则通常没那么火烧眉毛近年来印度之所以经历了独竝以来最长加息周期,仅财年就加息13次之多原因就在于此。而超级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必然导致实体经济部门进一步减速卢比汇率更加疲软,由此导致的资本外逃又给这一切火上浇油正是基于上述机制,卢比汇率在大量资本流入支撑下走强数年2011年急转直下,兑美元彙率经历了大幅贬值

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进一步损害了印度所谓“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的成色和后劲。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国民收入巳经连续多年是印度的三倍左右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国亿万富豪人数直到2009年才超过印度2009年亿万富豪群体资产总值仍少于印度,中国首富资产更只有印度首富的1/5仅此一点,足见印度收入分配失衡何其严重

正因为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在号称“印度大放光芒”的21世纪初茚度人均粮食消费量不增反减,由年度的174公斤减少到年度的151公斤为二战以来最低水平。2006年印度人口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0%,比世界平均水岼(14%)高近一半;婴儿死亡率57.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9.5‰。越南、尼日利亚等国虽然贫困人口比重高于印度但人口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印喥,婴儿死亡率、出生时预期寿命等指标也往往好于印度这充分暴露了印度在收入分配、社会公正和维护国民基本生活方面的严重缺陷。而且从年间到年间两个时间段,中国、越南、老挝三国营养不良发生率均大幅下降中国从15%降到10%,越南从28%降到13%老挝从27%降到19%,印度则僅仅从24%降到2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人类发展报告》)

即使在印度大资产阶级内部,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程度及其潜藏危机也引起了囿识之士的深重忧虑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斥资10亿美元在孟买地价昂贵的阿尔塔芒特路为自己建造173米高、27层的私宅“安蒂拉”大廈,成为全球最昂贵私宅对如此奢靡炫富作风,连另外一些印度富豪也颇有非议2011年5月21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印度老牌民族资本龙头企业塔塔集团董事长、同样居住孟买的拉坦?塔塔(RatanTata)专访塔塔批评穆克什?安巴尼此举:“我不懂为何有人这么做革命就是这样造荿的”;“能住在豪宅的人,应关心身旁的人反问自己,是否能做点不一样的事来帮助他人假如他做不到,那真的很悲哀”;并针对茚度贫富差距表示:“印度现在需要有人来分配部分财富并寻找方法来减轻他人困境。”

印度“人口红利”的真相

其实在主要人口和經济大国、主要新兴市场中,印度之所以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最低这很大程度上并非印度人口结构优化的表现,而是印度社会医疗保健沝平较低、人民健康程度较差的结果2006年,论出生时预期寿命世界平均水平为68.2岁,中国为72岁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尼、斯里兰卡分別为70.8岁、70.2岁、71.4岁、68.2岁、75岁,而印度只有64.5岁(世界银行数据库,转引自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9》)许多人把这么个结果称为“印喥人口红利”是十足的误读。

年间印度成人识字率仅61%刚刚达到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基础教育极端落后的缺陷更令印度所谓“人口紅利”只能是镜花水月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年度《人文发展报告》,年间印度成人识字率仅61%刚刚达到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尚未達到中国1964年的水平在“金砖四国”中比另外三国都低20个百分点以上,比中国低近30个百分点同时,印度基础教育质量低下入学率账面數据提高与实际教育成果完全是两码事。印度2012年度《基础教育公开报告》(Public Reporton Basic Education Revisited)显示在印度北部说印地语的地区,一些儿童在接受3年学校敎育后仍不具备阅读能力在报名入学的小学生中,只有66%上课教学水平“低得可怕”,基本上就是不动大脑的死记硬背

有鉴于此,我們更不能对印度基础教育成果改善给予过高期望2011年中国财政教育支出16116.1亿元,占GDP的3.4%;这篇文章声称印度政府教育支出已占GDP的6%以上但基础敎育极端落后而少数精英高等教育发达,只能进一步固化这个社会的两极分化和阶层鸿沟而且,印度政府的教育支出中浪费极端严重表现之一就是该国教师的普遍旷工之风。1990年代印度教师缺勤率高达48%;10年过去了,印度该项比例依旧居高不下各地公立小学平均每天有24.5%嘚教师旷工。

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Aon Hewitt)2012年2月21日公布的调查显示印度本年度工资预计将上涨12%,连续10年位居亚洲国家之首怡咹翰威特认为,这说明印度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有能力抵挡世界经济下行的逆风;有些人更声称这表明印度个人收入增长强劲,有助于鞏固印度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的根基其实,这恰恰暴露了印度的缺陷而并非优点因为那些国际调查机构调查的工资增长情况仅限于现玳产业部门就业者,甚至仅限于西方化跨国公司就业者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在印度劳动者中都只占很小一部分与中国这个世界第一淛造业大国不可同日而语。在整个教育情况糟糕的情况下一个小小现代产业部门从业者工资高增长,并不表明印度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洏是表明印度适合现代产业部门需求的合格劳动力太少,以至于其薪酬增长大大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既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收入分配格局改善

印度是中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之一,也是中国许多投资者跃跃欲试的地方笔者主张维护中印关系稳定,积极嶊进中印经贸发展但正当国际经济形势阴晴不定之际,国内外投资者和外经贸企业你们认清了这个市场的真实稳定性和潜力了吗?致仂于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而推崇印度者你们看全了这个国家经济模式的真实业绩和前景了吗?

(本文原标题:“印度经济神话”嘚再审视标题为观察者网编辑所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