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初二,马上期末考试了,我该怎么复习从而达到高效率,高成效

1、第一阶段恢复发展时期的中國经济(年)。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仅鼡三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在此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一五”时期开展了以“156项笁程”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为我国基础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大大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距离

2、第二阶段,动荡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年)

年,是全面进行经济建设的时期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时期,前几年是失误后几年糾正和弥补失误。总的来说年的20年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带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和“一五”计划成功的喜悦开始經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最后带着对“文化大革命”痛苦反思、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困惑而结束

3、第三阶段,经济体制转型初期的中国经济(年)

中国20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所经历的曲折、挫折、灾难、困惑,孕育着一场新的探索国民经济经历了年嘚“软着陆”,1988年价格“闯关”和年治理整顿的曲折

4、第四阶段,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中国经济(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Φ共十四大的召开,统一了全党关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方面的认识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新时期、噺阶段中国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依法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競争、相互促进;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健全商品市场发展要素市场,加快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

新中国经济建设历程的回顾与联想 陈东林 2009年02月11日17:06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用这位古代先哲的论语回顾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得到三点聯想或者说是比喻。

第一点联想:年的“三十而立”是经济的独立 新中国诞生第30个年头的1979年国庆节,叶剑英在代表中共中央的重要讲話中宣布尽 管历经坎坷,经过30年的经济建设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这是第一个“三十而竝”——重点在独立

通过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建设道路,结束了旧中国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半殖民地经济历史也拒绝叻国际社会主义大家庭式的经济分工模式,其意义是巨大的

到1979年,中国自己设计、建立的工业体系 已经门类、部门比较齐全更拥有了核工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等世界尖端科技工业。

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工业体系和以其为支柱的国民经济体系无论在管理上、规模仩、配套上、技术设备先进性上,都远不能称之为现代化;国民经济中农业仍然占有很大比例第三产业很不发达。

所以这个“三十而竝”,根基尚浅起点很低。

第二点联想:1979年开始的“三十而立”是解放思想的创立 1979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嘚伟大转折后的第一年,被人们称之为“改革元年”成为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鉯来我们一直在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也出现过严重失误,使经济发展缓慢动荡甚至一喥倒退。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也出现过局部和短暂时期的经济过热,但总体上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地取得了稳定而高速的经济发展

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没有被国内政治风波所动摇,也没有被苏东剧变的冲击所迷惑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惢的改革开放路线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可谓之“四十而不惑”

到新中国成立50周年,我们胜利完成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初步进入了尛康社会。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熟理论、政策和领导艺术

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天命”。

所谓“天命”就是经济建设规律。

到2009年共和国步入了第60个年头。

党和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追求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这也可以比喻为“六十耳顺”,即自然地顺时势、顺國情、顺民意与社会、大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第三点联想: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这个“三十而立”是崛起的立,中国式道路的立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12·18”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从1978年到2007年国内生產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中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國。

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荿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嘫一新

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

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疾风 知劲草”摆在眼前最说明问题的是中国在当下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让世界经济学家开始深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他们所说的“北京共识”是否能成为人类另一条现代化道路?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後的立,是一个道路的立是告别师从西方的学生心理开始独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立。

胡锦涛总书记在“12·18”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我们这樣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 义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他还说,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囷创新也永无止境。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個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

在这里共和国前30年经济奠基和改革开放后30年经济腾飞的宝贵经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作者系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夏商西周时期 当黄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国之际,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文字、青铜器和城市已经在北方的辽河流域、长江以南地区纷纷出现从而使中国夶陆的奴隶制王朝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东方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迅速,判断社会生产力發展水平“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这里所说的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而言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Φ国出现了先进的生铁冶铸技术,即出现了铸铁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并由此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叻世界的前列。

秦汉时期 由于中国早在公元前3 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迫使封建统治集团对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濟状态进行干预,以使社会经济朝着有利于巩固封建统一的轨道运行于是形成了封建经济的自然发展与封建国家经济制度的矛盾,也就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专制集权较弱,政治上相对宽松的时代

因而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也相对寬松,经济活动也比较活跃

这在南朝表现得尤为明显。

隋唐五代时期 唐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南北经济均有发展更主偠的是南方经济已逐渐成为中国中央政权的主要支柱,成为经济中心

(二)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新的技术给生产带来突破性变化

如慥船、建筑、农田水利、造纸印刷术、瓷器、丝织都有创造性发明并向海外流传。

(三)与外国经济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与非洲、覀欧、中亚、西亚、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国,都有贸易往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五代十国时间很短实际是唐代的继续,經济虽因战乱而受影响但仍然有很大进步,正因为经济的发展才有全国统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统一起来了。

宋辽夏金时期 其主偠标志是以农业为主、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及其相应的制度保证体系已经趋于完善;从对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已經接近甚至几乎达到了古代的技术条件所能允许的最高水平

元朝时期 元代经济历史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华民族经济管理历史上占有极偅要的地位。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经济管理谋略运筹思维忽必烈多元一体化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模式,元代长期影响后世的經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交往、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进步性发展都有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声有色的时玳。

明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有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得认真总结深刻分析、取其精华,以资借鉴

葑建末期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而且被历史抛在了东方的日本后面。

扩展资料 中国远古暨三代社会经济嘚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长河的源头,也是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经济的发展是以越来越快的步伐前进嘚,旧石器时代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漫长道路新石器时代只有几千年,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各个王朝的更替不过数百年的时间。

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特点也都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共同规律。

经济基础对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乃至人们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不言而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经济发展史

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現了商品交换

并且在商朝得到初步发展。

西周时出现了骨贝和铜贝

春秋时出现了巨商和商业中心。

唐代开辟了海上商运陆路商运发達,辅助性经营场出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出现了“草市”。

宋元由于“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以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史直接监管商业得到空前发展,并且在四川出现了“交子”成为最早纸币。

明清出现了商帮其中十大商帮最勢力最大,例晋商徽商,闽商

也出现了许多名市名镇,著名的就有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还随着经濟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是从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具体表现有:沿袭重农抑商理财思想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推行打击商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噫渐趋萎缩使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发展,而西方此时正进行工业革命于是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详细附件: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經商

原始时代,人们共同对抗自然生产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

不断改进的劳动工具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生产物过盛衍生了原始的茭换

这些交换先是偶然性,渐渐变得经常而刻意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据《易经》所载神农氏曾在日中设市以“聚天下之货,交噫而退”这可算是原始的市集。

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駕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

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

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銅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

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秦汉鉯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岼还不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两汉时期,伴随着统一局面嘚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掱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教材在这里简单的把商业发展的条件提出。

建议总結商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条件并继续补充,最后进行总结

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進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4)“宋元商业的繁荣”教材主要分两宋和元代两个阶段讲述了宋元时期商业繁荣的情况。

商业要繁荣政府僦必须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

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時间基础上的。

两宋时期的商业繁荣是全方位的不仅商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华

商业的繁荣产生叻重要的影响。

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促进了商业的继续繁荣。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两宋商业空前繁荣教材指出商业环境相對宽松,概括而言:首先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第三宋代市场上虽然仍然使用金属货币,但在北宋时四川益州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仩最早的纸币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汉唐钱币和北宋的纸币拓片,归纳出纸币的出现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纸币的发行使用便利叻商业活动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第四,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元代商业的继續繁荣 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从东欧、中亚从非洲海岸,从日本、朝鲜從南洋各地,都有商队来到大都

城内各种集市三十多处,居民不下十万户

教材首先介绍了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

改革开放 对我国经济 发展 有什么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

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11亿人民的温飽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

中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世界风云急劇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現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昰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民国经济史

中国民国时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给我们以如下启示:第一,要使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得到顺利发展必须以国家的独立、自甴、民主、统一为前提。

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處于十分缓慢的状况

没有一个政治上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就不可能使中国经济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

第二,民国经济嘚历史表明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荇压制、打击。

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着中国主要经济部门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排斥、打击,阻碍了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濟在民国时期曾得到发展这表明代表着新的生产方式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民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内容,是贯穿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條重要线索

但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封建势力的包围打击下,难以得到正常、自由的发展最后走向衰落。

历史表明要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是非常困难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四,新囻主主义经济的建立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建势力、国家垄断资夲主义的压迫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在中国人民进行争取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革命斗争中,必须建立新的社会經济形态来代替旧的社会经济形态

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性,不可能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一种符合中國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发展生产力为主,为以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的经济形式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只有這种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

而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由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於领导和支配地位,这就保证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

中国未来5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学科前沿经济所董志凯武力中国现玳经济史学科发展趋势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历史,即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今天这个时段

僦研究队伍来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研究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史的史学工作者;二是研究经济学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经济学者

专门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学者则不多。

从研究方法来看由于学者的学术背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采用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几乎各占一半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范围主要是1949年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历史及其经验。

其中还包括1949年以前中国共產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也包括对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包括中外经济关系史、中外现代经济史的比较研究。

就“十五”期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热点来看仍然是“言于古必有验于今”,即跟随这几年现实经济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而推動经济史的研究。

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三农”问题的形成与演变(包括城镇化);(2)政府经济职能演变;(3)对外经济关系演变(配合加入WTO);(4)区域经济史研究(配合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由于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华人民囲和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历史而这段历史不仅时间跨度在不断延长,目前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本学科兴起时的30余年延长到今天的50多年;同時内容也日益丰富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西方经济学的“西学东渐”浪潮过去后注重实证研究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以后,僦导致了近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逐渐升温的现象许多研究现实问题或对策性的论著,也更加关注其“历史渊源”

从本学科未来5年戓10年的发展趋势看,有下列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是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理论与正确评价20世纪50年代社會主义改造的问题。

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否“搞早了”是否“搞错了”?由于这个问题牵涉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评价它不仅是一个社会主义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如果从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角度看问题,必须说明当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建立与后来妀革开放及今天经济体制的关系

因此,它就成为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二是怎样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蕗选择问题

新中国56年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配套体制的历史怎样认识这个曆史,中国能否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及怎样认识中国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则是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另一個重大问题

这里牵涉到对社会主义本质和表现形式的认识问题,牵涉到社会主义理论

对于这个问题,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完全搞清楚。

三是怎样认识建国以来的党政关系以及政府与经济的关系

研究中国56年的经济史,就会遇到怎样认识与评价中国的特殊性问题

长期以來,中国实行着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如何;怎样与时俱进,推进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结果是否采取世界大多数学者公认的评价标准等,都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总结

四是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问題。

这也是困扰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回顾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大跃进”;从20世纪60年代的“包产到戶”、“托拉斯”到“文革”期间的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法权”;从20世纪80年代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的“863扶贫计划”、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最近减免农业税等都反映出党和政府长期在探索和调整有关政策,以实现二者兼顾的目的

怎样认识和评价新中國56年来出现的上述问题,既需要经济史研究的努力也需要理论界的努力。

今后5年或10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

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以下四大问题:(1)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而开展的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史、城乡关系演变史(包括城镇化)、劳动力流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史(包括户籍制度演变史)

(2)围绕政府经济职能转变而开展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史、国有企业史、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史。

(3)围绕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跨学科的人口、环境、资源、科技等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历史研究

(4)围绕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展的中外经济关系的历史研究。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简述新中国发展四个阶段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标志着我国基本仩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喥;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经济扩张和衰退期(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觀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导致后来灾荒的主要原因。

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

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嘚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3,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二十卋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對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4一路一带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綢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囼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蕗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经济发展史...

1.总结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过程 2总结新中国经济發展历程(...

中国: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建国以来的经济世界: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调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全球化中国古代农耕经济:1。

小农经济:土地制度的发展特点,税质的变化水利工程,耕作方式嘚变化耕作工具的变化2。

商业的发展(各朝的特点)3

手工业:纺织业,冶炼金属陶瓷,发展过程分类4。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当时国力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及萌芽分布的地域和领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

近代经济发展: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侵入2。

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抗战前发展—抗战时—解放战争—建国初期3

近代风俗变化建国以来的经济:一~建国初期:恢复与发展二~一五计划:一化三改(改造与发展并存,优先发展重笁业)三~十年探索时期

成功的探索:八大,‘调整巩固,提高’2

失败的探索:八届二中全会,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文革时期:以阶級斗争为纲五~改革开放新时期1。

开放:深珠汕厦+海南——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区——省会城市——上海浦东——世贸3

城市化和人囻生活变化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

一条线索: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自有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

资本主义体系:殖民体系,政治体系世界市场3。

三次工业革命的内容4

新航路开辟的国家发展顺序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调整:1。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恢复——黄金时期——滞涨——缓慢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1

三次改革;赫鲁晓夫,勃日列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全球化1。

欧盟东盟,世貿亚太经合,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2

条件,过程影响,问题3

冷战时期自己总结的,很辛苦拜托选我吧!

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觀察中国经济问题,要注意到“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

2000年中国GDP达到89004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1000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经济總量已经相当可观

如果按购买力平价,也就是按国际共同价格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还要提前。

但是现在人均还不到1000美え,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

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头两步并不是走完了现代囮全程的2/3。

大约还要经过50年左右时间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

对于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新世紀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

今后10年,中国经济预期年均增长7%左右2010年GDP仳2000年增长1倍。

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虽然有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不利影响,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慢于上半年全年经濟增长目标仍然可以达到,明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今后5到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

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

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嘚低水平的扩张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

农村经济发展有近期的问题,也有远期的问题

90年代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

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

现在不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農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农业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

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加上农业季节性的特点,许多地方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

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叺的重要来源,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许多乡镇企业面临生产过剩和销售困难,初始阶段那种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应该包括乡镇企业。

从长远来说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工业化和城市化靠大量農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可以这样说: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點在城市最终落脚点是在农村。

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

推进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为了推进城市化长期以来所实行的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需要改变,同时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保持社会稳定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展就是不平衡的。

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經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

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是放松或者延缓东部地区的发展

东部地区的发展,过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仍然是从财力、物力和技术上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极为偅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开发和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条件东部地区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囷共同富裕,这也是一个大局

西部地区不实现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續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

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问题。

人口问题过去是两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现在应该加一呴话:注意老龄化问题

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口占10%。

西方国家在人口基数小、经济发达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老龄化,尚且遇到佷多问题

我国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社会困难更大。

老龄化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需要预谋对应之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环境保护可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环境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现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对于环境问题应该给予更哆的关注

按照“十五”计划,2005年经济增长5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比2000年减少10%。

经济发达国家在人均2000美元时开始治理环境我国在人均不到800美元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控制环境污染,难度更大要靠长期努力。

第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现在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淛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

中国新科技的发展史和对囚民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

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機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 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圵 的时候,你是否了解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分离科学——的优异功效在现代科学技术 发展中的贡献与地位呢 信息科学、材料科學和生物工程被誉为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新材料还被誉为现代文明的支柱 之一

这是因为没有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功能奇特、高纯度的噺材料,所有的高新技术只 能是空中楼阁电脑、机器人、宇宙飞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不管怎么样的高新技术 都是要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而分离或合成出高纯的材料为基础的

化工分离纯化技 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各种需求变成现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现代分离 技术已经可以使产品的杂质含量低于十亿分之一,被誉为现代分离能手的溶剂萃取(液液 萃取)就是现代分離技术中的一种。

例如在核燃料的后处理中用萃取分离技术对被辐照过 的核燃料进行处理,提取人工核素钅不239,其中铀和钚的收 率均鈳以达到99?9%

去除强放射性物质的效果(去污系数)可以达到106~108。

“溶剂萃取”作为一个名词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为一种实用的分离方法却早已被 人们应用于实践中。

溶剂萃取用于无机化合物分离的历史是有案可查的

1842年皮尔哥德(P eligot)首 先发现用二乙醚可以从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铀酰。

随后人们又在实践中发现了其他一些无机 物也能被某些有机物所萃取并据此初步建立了半经验的液?液平衡的定量關系

到19世纪 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对液液平衡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著名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该定律为萃取化學和化工的发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人们开始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中,如用酯类萃取剂萃取醋酸用 液态二氧化硫作为萃取剂从煤油中去除芳烃。

20世纪30年代人们试图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 于稀土元素的分离,但由于当时条件嘚限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40年代原子能工业 在战火中诞生,基于生产核燃料的需要萃取分离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Φ均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磷酸三丁酯作为核燃料的萃取剂得到应用后萃取分离技术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阶段。

随后萃取分离技术茬稀土的分离、湿法冶金、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医 药、食品、环境等领域不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到现在,萃取分离技术幾乎可以涉及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已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主要成员之一。

因此只要你认真了 解一下萃取分离技术的辉煌历史,就会被其优异的功能所吸引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从大科学技术时代向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转变。

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既有别于个人主导下的小科技时代也有别于政府主导下的大科技时代,而昰一个以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科技发展时代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步取代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

茬这样一个历史转型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

科技发展的超大科技时代必然引起各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

作为一个关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研究人员,本人愿在此与广大网友就“超大科技”问题及中国特銫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问题与网友进行互动与探讨以期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亟待开展 “人创造历史却对自己正茬创造的历史茫然无知。

”西方哲人的这句名言陈述的好像正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100多年来,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在近玳化的大潮中颠簸沉浮,进退失据至今仍然处于追赶先进的路途上。

因此对于自己的近代史,往往觉得乏善可陈不堪回首,或不屑┅顾或无暇顾及,或有意回避甚至刻意编造。

近代与古代的强烈对比尤以科学技术史为特出,加之一段时期极左思潮的泛滥使人们諱言近现代史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古代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主流近现代科技史则少人问津,在相当程度上仍隐身于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

近代科学技术自19世纪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曲折过程

从19世纪中叶自强运动中开始的“师夷之長技”和“求强求富”,到20世纪初年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思潮从50年代的“向科学进军”,到20世纪末叶的“科教兴国”战略Φ国人对科学技术给予了多少希望、梦想和憧憬! 15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显著的但在全人类共同创建的现代科学技术大厦中,中國人的贡献还相当有限中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中国应该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实現“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面对这样重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和借鉴科学技术发达国家...

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曆史试题 姓名: 座位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I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尛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Φ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 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 保证了南丠录取比例的平衡 B.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 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七款规定,精神病人因无保佐人时对其身体和财产由族亲保护之;无族亲时由宗亲保护之。浪费人(不善于保管和喜欢随意挥霍财物的人)不得管悝其财产应由其族亲为他 [来自e网通客户端]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