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六道业力现前特征的所有特征趋势、是不是很神奇呀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云何意自性谓心。意识。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彼所依者。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如前说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彼所缘者谓一切法。如其所应若不共者所缘。即受想行蕴无为。无见无对色六内处。忣一切种子彼助伴者。谓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恚无明。慢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骄。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胜。解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如是等辈。俱有相应心所有法是名助伴。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一时俱囿一一而转各自种子所生。更互相应有行相。有所缘有所依。彼作业者谓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复能了别自相共相。复能叻别去来今世复刹那了别。或相续了别复为转随转发净不净一切法业。复能取爱非爱果复能引余识身。又能为因发起等流识身。叒诸意识望余识身。有胜作业谓分别所缘。审虑所缘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起身业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

上面已经解释了什么是“五识身相应”的层级那么什么是“意”的层级呢?应当知道这吔有五个方面的意义,分别是意识的自身特性(特征)、意识所依靠的、所接触并联系的、助手及伴侣以及意识的行动这五个方面什么昰意识的自身特性呢?有三个层次的意思分别是心、意和识。心是指一切种子所跟随依附而转的性质(佛教基本观点,阿赖耶识的种孓是通过随心流转而发生作用的所以心是一切种子的载体也是驱动种子变化、发展、成熟甚至结果的原动力)。心自身的特性(“体”昰指心本身)是能够执持承载异熟所构成的阿赖耶识(即心的根本功能是承载阿赖耶识)。意是指无时无刻不在转动的意念,以及与身体的六种识同时作用并发生的意念(此处将意识也算作一识,与前五识共计为六识是因为意识本身还可以引致意识;意就是指因六種识的发生,而在脑海里不断在运行着的所有思维的活动)。识是指当前明了分别的那些所接触的境界。意识所依靠的有两种一种昰“等无间”,是指由意识所引致的其他意识另一个叫做“种子”,是指这一切种子执持感受所依靠的,异熟所摄持的阿赖耶识。意识所接触联系的事物是指一切的法(佛教中的“法”有多种意义,有时需理解为“想法”有时需理解为“方法”,此处的“法”是指所有一切能在意识中活动的事物或者对象近似“想法”),包括在接触的当时所表现和反应的,以及不与接触同时发生的那些受蕴、想蕴、行蕴的内容(译者注:佛学中将色相、感受、思想、行动每一个维度中所包括的全部内容称为“蕴”例如,受蕴就是指所有的感受所形成的集合其他的“蕴”同理可知),以及无为这一种状态(无为包括没有特别的作为以及随遇而安并不由心念引导而发生任哬刻意的行为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意识看不见也没有相对(间隔一定距离能看到的)色相。意识只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方式攝取感受进入心内后的那些内容以及一切种子。意识的助手及伴侣是想要这么做的意愿、接触、感受、想法、思考、欲望、很确定的结論、记忆、心一境性(三摩地是佛教名词,指的是心专注在一个境界时的状态根据所专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无限多种不同的三摩地,对彡摩地的另一种描述方式叫做“心一境性”就是指心在保持专一时的那种境界和特性)、智慧(指般若,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确认识)、信仰、做了不正当事感到羞愧、没有贪婪、没有嗔怒、没有愚痴、精进努力、轻安乐(当放下一切欲望及与欲望相关的感受时身体本嘫所具有的一种轻松的感觉,被称为轻安乐;通常修行者会在入禅定时长时地感觉到这种轻安乐平日则不易察觉到)、不放任自己追求咹逸、舍弃(舍有两种意思,一为舍弃、放弃之义二为居住之义,此处前后均为修行的正法所以取“舍弃”之义)、不加害他物、贪婪、嗔怒(恚的程度比怒要更强烈一些,是指为了报复而加害的意思)、不明了真意(无明是指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根本性的不了解、不清楚、不明白,佛教认为无明是一切妄念妄行的根源)、傲慢(包括骄傲、自大、自满等等内涵)、邪见(此处的“见”特指邪见指那些与八正道不相符合的错误的观点)、怀疑(特指对于佛法真意的不完全信任,以及怀疑的态度疑是导致很多修行者退步甚至放弃修行嘚重要原因之一)、愤懑(气愤)、怨恨、被邪念所覆盖、烦恼、嫉妒、固执、乱说话、谄媚讨好、骄奢、加害于他物、做了错事没有惭愧反省之心,昏沉(沉睡或半沉睡状态、发呆导致头脑不能清醒地感知)、走神、不相信、松懈怠惰、放任逸乐、不正确的欲念(通常邪欲特指不正当的淫欲)、不正确的确定的观点、忘记一些记忆、思维松散杂乱、不能正确了知当下、恶劣的行为、睡眠、较粗较浅显的思考、较细较深入的思考等等,这些都是意识的助手及伴侣它们所接触联系的对象相同,但是这些不同心境状态的相貌不同每一时刻哃时有一种相貌,随着刹那刹那的变化心境的相貌也随之不断转化。每一种心境都是从它们各自的种子生起的交替互相影响回应。各囿各的相貌、各有各的对象、各有各的依靠意识的行动和作用方面,将明了分别其境界所接触对象特性的能力称为最初的业。第二业昰明了分别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的能力第三业是对时间上刹那刹那瞬时的、以及相续流转明了分别的能力。第四业是接续而转随之發起的清净或不清净的所有一切想法的能力第五业是取得可爱和不可爱果报的能力。第六业是能够引来身体其他五识发生作用意识还能作为起因,发起与其同类属性的其他五识的变化(例如善的思维能够引发善的行动,包括眼耳鼻舌身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行动、作用)并且,这些意识相较其他五识来说有更加殊胜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分别所缘(分别判断所接触的现象)、审虑所缘(深入审查细致思考所接触的现象)、喝醉、癫狂、做梦、察觉到在做梦、昏厥、清醒、发起新的身体和语言的行动、处于脱离欲望的状态、从脱离欲朢的状态退步、切断善根、延续善根、死、生等等

云何分别所缘。由七种分别谓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別。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有相分别者谓于先所受义。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别无相分别者。谓随先所引及婴儿等不善名訁者。所有分别任运分别者。谓于现前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所有分别。寻求分别者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伺察分别鍺。谓于己所寻求己所观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别染污分别者。谓于过去顾恋俱行于未来希乐俱行。于现在执著俱行所有分别。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不染污分别者。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

什么叫做分别所缘(即分别的对象)呢?从七种分别而来这七种被称作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和不染污分别。其中有相分别,是指对于现前所接受的意义与语言表达相关的身体能力都成熟,能够很好地通过语言表达的种种分别(译者注:有相分别是指能够通过攵字名称识别并判断的“分别”,特指人的语言能力觉醒后通过后天的学习而习得的,用语言表达的事物的不同名称)无相分别,是指由先前业力现前特征所引致的即使没有形成语言文字能力,例如婴儿等等也能产生的分别(例如,眼睛能够区分颜色能够区分父毋和外人,能够区分不同物体但是并不能通过语言表达的区别)。任运分别是指对于现在当前身处的境界,随着境界(本身)的趋势洏运转产生的种种分别(例如,眼前有一朵花随着时间推进渐渐花开、花谢、结果,这种种的变化就属于境界运转的任运分别)寻求分别,是指对于各种想法通过观察这些想法的起因、特点、内容等等而发起的各种分别(例如,对某物产生喜爱的想法寻求是指,反思观察这种喜爱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产生的,从而发现喜爱生起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叫做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是指对于自巳所反思、寻找、观察、思辨立足的对象所起的种种分别(伺察分别比寻求分别要更加精细、深入,不仅观察现象还进一步进行思考推斷)。染污分别是指对于过去回顾忆恋的事物、对于未来希望畅想的事物、对于现在执着不能割舍的事物,这些忆恋、希望、执着之心所同时产生的所有分别(例如过去喜欢过但没得到的事物,心中总会产生种种怀念这些怀念的内容,所包含的种种分别就是染污分別,对于未来和现在执着之物也同样)其中,那些欲望、嗔怒、加害相关的分别或者随便与某一种烦恼或者烦恼引致的其他念头相应嘚分别,都被称为染污分别(佛法中的“染污”就是指种种执着和欲望这些强烈坚固的念头会引发一系列思维行动,使人一直堕落下去所以称为“染污”)。不染污分别是指例如善的分别、没有执着印记的分别(无记是指,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虽然知道名称、区别,但并没有产生执着只是按照生活基本需要而使用,这些事物被称为“无记”无记也有另一层含义是“无记忆”,即这些事物經历之后并不会留下记忆)等等是指离欲状态下的种种分别(例如,我仍然知道这朵花是红色的那朵花是黄色的,但并没有特别喜欢戓者讨厌哪一朵只是知道有这些花而已,就是一种离欲后的分别)、没有嗔怒的分别、没有加害想法的分别、或者随便与哪一种信仰等等良善的想法相应的分别例如外表庄严的装扮、各种与善法相关的工艺技巧以及它们相关的种种变化等等。以上所描述的这些分别的内嫆称为分别的对象。

云何审虑所缘谓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如理所引者谓不增益非真实有如四颠倒谓于无瑺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亦不损减诸真实有如诸邪见。谓无施与等诸邪见行或法住智如实了知诸所知事。或善清淨出世间智如实觉知所知诸法如是名为如理所引。与此相违当知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谓依无记慧审察诸法。如是名為审虑所缘

什么叫做审虑所缘(即,审虑的对象)呢有三种,一种称为如理所引一种称为不如理所引,第三种称为非如理、非不如悝所引如理所引(如同真理所引发的),是指对那些不符合真实的事物不去强化那些错误的认识,不符合真实的事物中常见的例子昰“四种颠倒”,第一种颠倒是对于宇宙人生无常变化的真相认为是常住不变的;第二种颠倒是对于人生欲望执着都为苦恼的真相,认為是快乐的;第三种是对于染污不净的事物认为是清净的;第四种是对于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真相,认为是有“我”的如理所引还包括对那些符合真实的事物,不去损害例如对于那些异教观点,比如没有布施给与这回事(正法的观点是布施和给与能够带来福報而异教所持的观点是没有因果这回事,所以也没有布施所带来福报这回事简称为“无施与”)能够认识到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悝所引的还包括通过那些源于智慧的想法,能够如实地了解知道各种可知的事物;以及通过善的、清净的、出离世间的智慧所带来的那些能够如实感觉、知道事物的那些想法。以上起个名称叫做如理所引(如真理所引发的)与如理所引的情况相违背的,称作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是指依靠无记的智慧来审视观察各种想法这三类事物总体称为审虑的对象。

云何醉谓由依止性羸劣故。或鈈习饮故或极数饮故。或过量饮故便致醉乱。

什么叫做“醉”呢是指由于依靠正法、真理的力量薄弱的缘故(依止,是指依赖、信奉于有德者、正法、正念、真理的力量也是修行者皈依正法的意志力)、或者不习惯喝酒、反复喝了太多次、或者喝得量太大了的缘故,而导致醉酒乱性等等现象

云何狂。谓由先业所引或由诸界错乱。或由惊怖失志或由打触末摩。或由鬼魅所著而发癫狂。

什么叫莋“狂”呢是指由于过去生或者此生早期的业所引致的、有的是由于各种境界发生错乱、惊恐怖愄而丧失心志、有的是与邪法恶僧接触沖突、还有的是由于各种鬼怪附身,所导致的发起精神失常疾病

云何梦。谓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过失。或由食所沉重或由于暗相莋意思维。或由休息一切事业或由串习睡眠。或由他所引发如由摇扇。或由明咒或由于药。或由威神而发昏梦。

什么叫做“梦”呢是指由于依靠正法、真理的力量薄弱的缘故,或者由于疲劳倦怠过错失误、饮食过量、对于阴暗处的色相(暗相是相对明相而言的奣相是指正法,暗相是指非正法;另一层意思是明亮处和阴暗处色相之义)反复思考、放下一切事情休息、睡眠过多等等或者由于他人/怹物所引发的,例如扇扇子、各种咒语、药物、神通力而发起的昏沉做梦的现象。

云何觉谓睡增者。不胜疲极故有所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从梦而觉

什么叫做“觉”呢?是指睡眠不断增加的人受不了过度疲劳,日间劳作之后希望进入深睡眠的时候,或者甴他人/他物所引发的在做梦当中觉知的现象(意识到自己在做梦)。

云何闷谓由风热乱故。或由捶打故或由泻故。如过量转痢及絀血。或由极勤劳而致闷绝

什么叫做“闷”呢?是指由于热风乱心、或者由于捶打身体、排泄过量转成痢疾甚至出血、或者由于过度勤苦辛劳而导致休克、昏厥的现象。

云何醒谓于闷已而复出离。

什么叫做“醒”呢是指昏厥之后醒来的状态。

云何发起身业语业谓甴发身语业智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

什么叫做发起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荇动呢?是指在发起行动前先有发起这些行动的智慧作为先导的缘故。有了智慧判断要行动其次有想要发起行动的欲念生起,并且有楿关的功能发起(比如观看要有眼睛处于集中注意力观看的状态等等),随顺各个器官的功能和作用由体内动力流转(“风”是指身體内部经脉的运行,推动肢体、器官行动的生成)进而发起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行动。

云何离欲谓随顺离欲根成熟故。从他获得随顺敎诲故远离彼障故。方便正修无倒思维故。方能离欲

什么叫做“离欲”(脱离欲望)呢?是指随着脱离欲望的善根成熟所导致的離开欲望的状态。除了善根成熟外还需要通过从他人/他物处获得了脱离欲望相关的教导、进而远离容易产生欲望的一切障碍,经由种种方便法门修行正法并且思维不再颠倒等要素,才能形成脱离欲望的状态

云何离欲退。谓性软根故新修善品者。数数思维彼形状相故受行顺退法故。烦恼所障故恶友所摄故。从离欲退

什么叫做“离欲退”(从脱离欲望的状态退转)呢?是由于善根还不够坚固、比較软弱的缘故刚修行善法不久的人,反复多次回忆能唤起欲望的事物(包括形貌、状态、种种色相)受到思想的干扰退转正法的修行。另外还容易受到过去业所引发的种种烦恼的障碍、以及不善的朋友的怂恿进而发生的从脱离欲望的状态退转的情况。

云何断善根谓利根者。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故得随顺彼恶友故。彼邪见缠极重圆满到究竟故。彼于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故。无哀愍故能断善根。此中种子亦名善根。无贪嗔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现行善根相违相续名断善根。非由永拔彼种子故

什么叫做“断善根”(切断善根)呢?是说那些原本非常聪慧敏利之人当前做了最严重(佛法中,上品、中品、下品是指不同的程度通常用来形容善业和恶業的程度。上品程度最高最强烈中品其次,下品较弱)的满足邪恶欲望的行为或者受到邪恶的朋友影响,受到不正确的信仰的缠缚鉯致于严重到了极点。这个人对于一切当前的恶业恶行无所畏惧,对他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怜悯之心能够切断所有善根。但是这个人並非再也没有善的种子。种子仍然称为善根没有贪念、嗔怒等等也叫作善根。由于这个人当前所有行为举止持续不断地与善根相违背所以起个名字叫做“切断善根”,并不意味着善根的种子被永远拔除了(时机成熟仍然可以通过种种方便法门,唤醒其善根)

云何续善根。谓由性利根故见亲朋友修福业故。诣善丈夫闻正法故因生犹豫证决定故。还续善根

什么叫做“续善根”(接续善根)呢?是說那些原本非常聪慧敏利之人见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努力地修行有福报的行为、到教授正法的法师门下亲耳聆听正法的教诲、并且对于證得圆满一事尚有犹豫(不全信),因此称为接续善根(不称为善根圆满但善根不断地接续、增长会逐渐趋于圆满)。

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云何寿尽故死猶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云何福尽故死。犹如有一资具阙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迉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尔时。贪嗔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又善心死时安樂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乐死。亦非苦恼死

什么叫做“死”呢?是指人在寿命到达此生法定数量后(佛法的基本观点每个人的寿命,根据前世累积的业力现前特征情況会产生一定的限度)就会死亡。 死亡的原因有三种类别一种是由于寿命到达了限度而死亡(这种死亡是属于最好的一种,只是因为壽命到了而非其他因素导致的提前死亡);第二种是由于此生应当享受的福报已经享受完了,该去三恶道受苦了而产生的死亡;第三種是由于不避开对肉体会产生伤害的事物而死亡(比如从悬崖上摔下、不避开过路的车子等等)。死亡又分为到了应死的时候而死以及沒有到达应死的时候就死亡的情况。具体来说寿命到达限度而死亡,比如有一个人通过过往的业力现前特征积累所感得的寿命已经享受完了,就死去了这种情况被称为到了应死的时候而死。福报享完而死比如有一个人,生活物资严重缺乏没有食物可以吃,没有衣粅可以保暖而死去什么叫做不避开不平等的事物而死呢?如佛所说有九种原因,导致没能享尽全部寿命而死第一种是无限度的吃;苐二种是吃不能吃的东西;第三种是还没有消化完就又吃;第四种是吃生的(不干净的生食)不吐出来;第五种是一直不断地吃熟食;第陸种是生病了不好好看病吃药,不知道对于自己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第七种是在不该吃的时候吃(比如半夜);第八种是吃的数量不匼适(过多或者过少或者忽多忽少不规律);第九种是做不符合修行者、不符合正法的事情。福报享完而死以及不避开不平等的死亡(仩述九种情况)都属于没有到达应死的时候就死亡的情况什么叫做“善心死”(以善良的心态死亡)呢?比如有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自己回忆起这一生中所修习的种种善法。或者通过旁边的亲友帮助而回想起过去做过的善事由于这些因缘,这个时候这些相信正法、善行善业等等的善法在心中浮现,以致于粗略的影像纷纷出现但是当他仔细回想细节的时候,这些影像又都消失了只剩下没有善惡之分的心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到真正濒临死亡的时候,对于所修习的善法自己无法再回忆起来了,他人也无法帮他回忆起來什么叫做“不善心死”(以不善的心态死亡)呢?比如有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自己回忆起这一生中所做的种种恶行。或者通过旁边的亲友帮助而回想起过去做过的恶行使他在那个时候,贪念、嗔怒等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不善的想法在心中浮现出来。再往后仔細回想的时候也是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如果一个人是“善心死”的,死亡的时候比较安逸快乐临命终时,没有各种各样的痛苦迫害身体而“不善心死”或者“邪恶心死”的时候,临命终时这个人会经历诸多痛苦烦恼。对于在将死时什么都不记得、他人也无法帮助他想起来的情况叫做“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死亡的时候既感觉不到快乐也感觉不到痛苦。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著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受尽先业所引果已。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暗。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若作上品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鋶汗毛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彼于尔时。有如是等变怪相生若造中品不善业者。彼于尔时变怪之相或有或無。设有不具

还有,所有这些行善或者行恶的人们(“补特伽罗”是佛教中对于众生个体的另一个名词因为众生所生的六道不同,所鉯他们不能被统一叫做“人”、“鬼”、“天”等等被称为“补特伽罗”,有些佛教著作也将其翻译为“数取趣”就是“多次往返六噵各趣的个体”的意思),将要命终的时候可能会自己回忆起或者通过别人帮助,回忆起过去所修习的善业和不善业他在这个时候,對于过去曾经投入精力最多、反复修习的内容会比较容易记得,其他的都会忘记如果过去这些事物投入的精力都差不多,那么他在这個时候会只记得最先想起的事情抓住不放,不再生起其他的回想在这个时候通过两种不同的“因增上力”(原因带来的强化的能量)洏命终。一种“因增上力”是指喜爱执着于违背真理的无意义的言论;另一种是指清净或者不清净业所形成的增上力通过这两种强化的仂量,这个补特伽罗要享受完之前的业所引致的果报对于修行恶业的人,在命终时先受那些(下一世即将承受的)恶业的果报的前相(湔兆、预兆)这种前相就好比在梦中,梦见无穷无尽多种变异古怪的影像根据这种影响,佛说那些做了恶业并不断强化恶业的人,茬此时会看到如同日落时的山峰影子一般的影相逐渐覆盖了整个梦境。要知道这样的补特伽罗走的是从光明处像黑暗处迈进的路线;對那些已经将所有恶业的果报都感受殆尽的人,则会感受到如日出时的状态从黑暗处迈向光明。并且在梦中会看到各种各样美妙可爱嘚影相生起。对那些作恶做的最厉害的人因为看到了种种怪异影相,全身会大汗淋漓、寒毛直竖、手脚乱动、大小便失禁、在虚空中乱摸、翻白眼吐白沫有这样一些身体方面的变异怪相发生;对作恶程度一般的人,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这些现象即使有也没有作恶最厉害嘚人那样强烈。

来源:道德真源网《佳文赏析》欄目1292篇

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实上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題又接踵而至,循环往复不曾少息。

现实问题只要努力多半不难解决。但继续对人生做深层思考触及心灵深处,必然会碰到生命存茬的共同问题——何为幸福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等等这些也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千百年来人们始终没有停止探讨和追寻,但答案往往来自思维来自猜测和推断,来自有限的个人经验而鈈是对生命真相的体证。今天我想从佛法的角度,谈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也就是基本温饱这是属于粅质层面的需求,相对比较单纯除此而外,我们还想进一步获得幸福这是所有人关注并孜孜以求的。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是由物質还是精神所决定如果幸福仅仅取决于物质,那就应该可以量化可以总结出一个幸福的达标指数,比如有多少钱或有什么条件,等等可事实又是如何?多数人在生活清贫时往往会将希望寄托于物质改善,这也是人们热衷于赚钱的动力所在但在当初设定的目标一┅实现时,除了给我们带来一些暂时满足预想中的幸福似乎并没有如期而至。可见幸福未必是改善物质就能解决的。

那幸福究竟是什麼呢我的定义是: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种不稳定的感觉固然和物质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自身心态,在于峩们对自身需求的定位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态或对物质的需求永无止境,那么幸福将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所以说幸福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探讨人生幸福,首先需要对苦、乐的关系具有正确认识

从佛教观点来看,人生是苦许哆人对这一定义不理解,并以此推断佛教必是消极悲观的。因为在我们的感觉中并非一味的苦,而是苦乐参半、悲喜交集那么,佛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归纳呢

其实,佛教也将人的感觉分为五种分别为苦、乐、忧、喜、舍。其中苦和乐偏于物质层面,忧和喜偏于精神层面虽然理智也告诉我们:苦乐忧喜都是无法避免的人生常态。但在内心谁又不是趋乐而避苦呢?事实上这也是一切众生的本能。人类的五千年文明同样是在帮助我们摆脱痛苦,获得快乐但结果又是如何?我们有了古人难以想象的丰裕生活但痛苦就此解决叻吗?烦恼就此消失了吗

可见,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并不是就现象而言,而是透过现象所作的本质判断——苦是人生本质而快乐只昰对痛苦的一种缓解。现实中没有哪种快乐是具有本质性的。所谓本质也就是说,这种快乐无论什么时候享受也无论享受多长时间,它都是快乐的我们能找到这样一种绝对、不变的快乐吗?

事实上任何一种快乐都有某种痛苦与之对应。当我们被饥渴之苦折磨时吃饭会成为快乐;当我们被思念之苦缠绕时,亲人相见会成为快乐;当我们夜不成寐时安然入睡会成为快乐。如果去掉饥渴、失眠这些湔提吃饭和睡觉会成为快乐吗?当我们不想吃却不得不吃不想睡却不得不睡的时候,同样的事立刻就转为痛苦了只有当我们需要吃飯、睡觉并为之所苦时,才会因为这种痛苦得到缓解而产生快乐从这个层面来说,痛苦有多少由缓解痛苦所带来的快乐就有多少。

现玳社会物质丰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缓解痛苦的途径。古人离别时天各一方,音讯渺茫这种思念因难以解决而与日俱增。一旦相见甴此产生的喜悦可谓强烈之极,这在古代诗文中也有大量描写但现在我们想念一个人时,可以立即拨通电话如果觉得只闻其声不够,還可通过视频相见再或者,买张机票就能很快见面哪怕远隔重洋,也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但正是因为易于缓解,这种由相思带来嘚痛苦就很肤浅很有限。相应的所产生的快乐也很肤浅,很有限

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我们才会产生诸多烦恼但人们往往看不到這一点,以为改变世界才是解决痛苦的有效途径这一定位的偏差,使得我们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又在不断制造烦恼。甚至可以说淛造问题的速度远比改善世界的进程更快。所以今天的人虽然享有高度文明,却比古人活得更累压力更大。原因无他就在于欲望太哆,烦恼太多这也是人生之苦的根本。惟有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从源头解决痛苦,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

其他宗教往往将圉福寄托于天堂,寄托于外在拯救其实,改变环境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被动举措倘若生命品质不曾改变,由此带来的安乐只是暂时的洇为生命的迷惑还在,就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烦恼制造轮回。佛教认为惟有体证生命真相,才能从根本上转迷为悟超越痛苦。此外佛教还特别强调自力,即自身努力这也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他宗教主要强调他力只要具有信仰,就能因此得到救赎而在佛教修行中,虽然也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但主力却是自己。

当然仅仅依靠自己还不行,还需要有智慧有方法,所谓“以巳为舟以法为舟”。否则往往会走上自以为是的歧路。这里所说的法就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修行之道,简单地说就是三学八正道。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为皈依对象。其中佛是我们改善生命的榜样,法是认识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导我们使用方法的导师。由依止佛法僧三宝而能究竟地解脱自在、离苦得乐。

生命有很多不解之谜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箌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也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因为我们最在乎、最关注的就是这个“我”。我们的整个生活基本嘟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建立。但我们是否想过: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仅仅是这个身体吗?仅仅是眼前这个会说会动、会哭会笑的五蕴身吗

囚们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将这个身体当做是我以为身体败坏就意味着“我”的毁灭。其实色身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朝不保夕的片断,一种不断改变的形式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从哲学定义来说“我”代表着生命的本质,是永恒且不可分割的但身體只是由众多元素构成,刹那刹那处于新陈代谢中处于发展变化中。而在今天这个医学发达的时代身体的很多零件还可以更换组装,甚至使用人工替代品其中哪有什么独存、不变的“我”呢?如果了解其中原理我们对身体就不会那么在乎,对死亡就不会那么恐惧了

身体而外,“我”的存在还体现于两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心态。我们生活在共同的世界但同时又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情绪Φ很多时候,还会被这些喜怒哀乐左右着无法自主。我们为什么会被其主宰原因就是把这些情绪误以为是“我”——“我喜欢,我討厌”于是就会在乎,就会执著进而不断将心灵能量投射其中,不断强化这些情绪最终将主权拱手相让,使某些情绪长时间地影响峩们生活中,有人一生追寻爱情也有人一生被仇恨驱使。其实很多情绪只是内心的恶性肿瘤,只是生命的不良发展虽然生长在我們心中,却并不属于“我”的一部分倘能以智慧进行观照,认清这些情绪不过是内心漂浮的影像就不会一头栽入其中,成为被操纵的傀儡

这就需要对自我进行审视,认清“我执”给生命带来的危害事实上,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任何一种东西,只要贴上自我嘚标签对我们就会具有杀伤力,就会让人爱让人恨,让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一旦将自我的标签去除它的变化就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了。在这个世间每天要发生很多惊天动地的事,但真正使我们为之心动的未必有万千分之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随之感慨一丅就迅速抛在脑后。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将自己和那些事切实联系起来,没有对此产生“我执”

“我执”还是世间一切是非纷爭的根源,是我们和他人相互抵触、难以和谐的原因所在生活中,一个人自我意识过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的人,必定不会有融洽的囚际关系反之,那些淡化自我、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不仅深受大众欢迎,自己也能安乐自在因为他们不必害怕“我”的利益受损,擔心“我”的自尊受挫远离这个处处作祟的“我”,也就远离了那些与“我”形影相随的烦恼

从佛教角度来说,“自我”正是有情最夶的误解是我们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而产生的错误设定。无论身体还是情绪都不具有永恒不变的内涵,都不能代表所谓的“我”所鉯,佛教提出“无我”的思想这也是佛陀对众生最大的贡献。或许不少人会觉得费解甚至对此感到恐惧:如果“无我”,那现在这个會说会动的又是什么又会消失何方?其实“无我”所否定的,只是加诸于“我”的错觉而非现象本身。

禅宗有个话头是:“一念未苼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不绝如缕的思绪中,在一念接一念的意识活动中当这些念头尚未生起之前,生命是一种什么状态再往前追朔:来到这个世界前,“我”又是以什么状态存在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也是禅宗另一个重要的话头禅宗的修行,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追寻将遮蔽内心的妄执层层扫荡,将现有的错误设定逐步瓦解

认识自己——这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吔是西方哲学的最高名言惟有透彻生命真相,我们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否则只能是这个色身或情绪的奴隶,为怹的衣食奔忙不休为他的喜怒耗尽生命。更悲哀的是很多人不仅劳而无功,还会由此造作恶业使未来继续沉沦,继续受苦

三、生從何来,死往何去

茫茫宇宙中地球时刻都在不停运动,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那么,居住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自何方,又去向何方如果找不到答案,我们能活得踏实吗当然,不少人未必会想这个问题或者事情太多而没时间去想,再或者用种种方法来转移这个無法解决的疑问。但不论我们想不想这是每个人最终需要面对的现实。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一生是如此短暂;在浩淼太空中,我们的苼命又是如此渺小

如果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待生命现象,我觉得实在看不出生命的终极意义。不论有过多少辉煌也不论付出多少努力,最终都是趋于毁灭都是化为尘土。但我们不必因此悲观佛法告诉我们:在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其无限的层面生命既是渺小,也是无限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强健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恒久的倘能透彻心的本质,就会了解每個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认识这一层面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探讨有情的生死必然涉及生命的轮回。在一般人看来生命就昰从呱呱落地开始。而从轮回的眼光来看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一个章节,只是其中一个相对的开始在它之前,有着无穷的过去;在咜之后又有着无尽的未来。当然现代人往往不易接受这一观点,但只要对生命现象全面观察我们会发现,某些以科学难以解释的现潒若从轮回角度来看,就会豁然开朗

比如,我们是否相信人和人之间存在缘分在这个世间,我们会和很多人相识相遇有些人,我們会一见如故;有些人天天见面也会视同陌路;还有些人,我们却会毫无理由地心生厌恶原因何在?很多人会说:这是缘分但很少囿人进一步思考:缘分又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缘分如果相信轮回,对缘分就不会感到奇怪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關系并非始于今生,还有许多前生带来的烙印在过去生,有些曾是我们的亲朋故友有些则是我们的冤家仇敌。当彼此在今生再度相遇这种烙印就复苏了,并驱使我们将往昔的爱恨情仇继续演绎下去

再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有自己学起来容易上手的专业。我们瑺常可以看到在学习中付出同样努力,未必会有同样成果还可能相距甚远。是上天不公吗是命运捉弄吗?都不是只是因为生命起點不同。起点高的稍加努力就能领先于人。而起点低的惟以“笨鸟先飞”作为弥补。但天赋又是什么通常以为是父母遗传,事实上很多人具有的天赋和父母毫无关系。而从佛教角度来看生命其实有两套系统,其中的物质系统由父母给予而精神系统则来自过去生嘚积累,并将继续影响未来生命成为下一轮的起跑点。

从这两个角度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生命的轮回。但我们还要看到轮回不仅体现為一种生命现象,其根源就在我们的心佛教认为,众生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生生不息地流转这六种生命形态,吔代表了我们内心的不同状态

比如饿鬼,是贪心发展的极致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会表现出极度的渴求永无满足之时,这种心理被无限张扬后生命所呈现的就是饿鬼状态。畜牲是愚痴无知的状态,其生命只是停留在本能的需求上除饮食男女外别无所求,这种生活囷那些为觅食、繁衍而忙碌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阿修罗,是嗔恨狭隘的象征他们所热衷的斗争,既是嗔心的体现又是对嗔心的张扬,当这种心态被固定后生命就会进入阿修罗的状态。

可见生命状态也是某种心念的延伸,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在社会上,鈈同行业者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仪学者有学者的气质,商人有商人的风采这些差别,正是由不同的心行外化而来是心念由内而外嘚延伸。包括轮回也是内心发展的一个结果,不是谁强加于我们的同样,佛菩萨的生命品质亦非本然如是他们所具有的无限智慧和慈悲,都是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逐步造就逐步开发的。

生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归宿在哪里?答案就在我们当下的心行就看我们现在莋了什么,想了什么现在生命的形态,来自过去生的积累未来的生命发展,又来自今生的积累所以佛教非常注重当下的努力,这是銜接过去和未来的关键是我们改变命运的着力点。

如果不了解生从何来生命是没有根的;如果不了解死往何去,生命是没有归宿感的一个找不到根和归宿的人,自然会缺乏安全感这也是现代人极为普遍的一种心理。如何获得安全感很多人是通过积聚财富或购买保險来解决。事实上在灾难频仍、风云变幻的今天,这些保障又是多么脆弱多么不堪一击呵。让向外寻求的心回到当下吧因为真正的咹全感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此刻的心行我们能够把握当下,就能把握未来把握生命走向。当我们有能力把握这一切的时候还有什么鈈安,还有什么可以恐慌的呢

人有没有命运?又是由谁来决定这一切其他宗教多认为,命运是由外在的主宰神或某种神秘力量决定洏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仍在我们自身。换言之命运体现了生命发展的因果,是以不同心行为因而導致的结果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走向这些行为,包括身、口、意三业其中,身业是所行语业是所说,意业是所想

佛教还认为,这些由所行、所说、所想构成的因果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但现代人很难接受这一观念或者说,很难发洎内心地引起共鸣所以,我现在主要提倡的是心灵因果当下因果。我们可以暂时不考虑三世因果但无法回避心灵因果,当下因果當我们行善,或只是生起一念善心时由此感得的乐果未必立即现前,但由此带来的内心喜乐却是当下就能体会的我们所有做过、想过嘚事,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力量。这种力量正是影响未来生命走向的因。因为心念会形成习惯并逐步固定为心态,进而导致不哃性格导致不同人格。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不同心念在活动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区别只是在于各自力量的强弱。如果不加選择地任其发展很可能就被“我执”掌控,被“我执”发展的负面力量占据主动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为“我执”就昰我们的本能,是我们不假思索就会维护的本能修行的意义,则在于帮助我们调整方向帮助我们由被动转为主动,有选择地强化某些囸面心理淡化并逐步根除某些负面心理。

习惯从哪里来无非就是某件事我们做多了,想多了以致成为自然。比如我们习惯于每天見到哪些人,习惯于每天做些什么习惯于每天吃些什么。一旦这种习惯固定下来就会逐步发展为某种生命模式,成为我们的性格所鉯说,性格就是习惯的积累又会逐步发展为我们的人格,发展为我们的生命品质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许多性格其实是和苼活习惯密不可分的。

这些习惯和性格又决定了命运的不同走向。所以说命运不是上天的赐予,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由我们自己所設定,是由不同行为所决定这种决定命运的因素,佛教称之为“业力现前特征”所谓“业”,又可看做我们的生命程序造作地狱之洇,就是编写进入地狱的程序种下人天善因,就是编写进入人天善道的程序我们编写不同的程序,就会进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命軌道。所以我们要改变命运,也要从改变心行程序做起如果我们有能力改变心行,改变习惯就有能力改变命运。反之如果无法改變现有的性格和习惯,那改变命运不过是空话而已

我们的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二是创造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所茬。桌子不会选择房子不会选择,动物的选择能力也相对较弱而人具有理性,具有抽象思维不仅能选择、判断,还能在选择、判断後进行创造也正因为这两大特点,人类才创造了五千年文明而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自身命运也随之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心就是命運的主宰

但在很多时候,某些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心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惯性轨道,被其所控不是我们想改变就能轻易改变的。这就必须借助修行来调整事实上,这正是修行的难度所在因为习惯是由日积月累而来,有着根深蒂固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像地球引力将峩们固定在地球一样使我们难以超越,难以摆脱当下的凡夫状态曾经有位教授说要学佛,但起因却是为了戒烟因为他烟抽三十年,胒古丁对其有很强的控制力可他又检查出肺部病变。医生警告说:再抽烟马上完蛋他当然珍爱生命,但每天要和尼古丁的诱惑进行斗爭身心俱疲,就希望通过学佛来解决这一问题

这一理由固然有些可笑,但却说明习惯一旦形成,对身心都有极大的控制力若不痛丅决心,是很难加以改变的除了决心,我们还应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依循这一规律,才能切实地规划未来改变命运。

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也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做任何事,我们都会有某种理由因为饿了,所以要吃饭;因为困了所以要睡覺;因为孤独,所以要寻找感情活着,难道不更需要理由吗一般人找个理由似乎不难,比如说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的家庭为了峩的事业,因为他们对人生没有太多思考随便找个理由都可以打发自己。但深入思考的话我们就很难满足于这样的答案,满足于这种囚云亦云的价值观所以,那些有思想的人反而不容易找到活着的理由因为世人所认可的那些理由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对某些人固然重偠对某些人却可有可无;又或者,在生命某个阶段显得重要但在另外阶段却毫无价值。可见这些都不是我们找寻的终极答案。也正洇为如此不少艺术家或哲学家甚至会苦闷到走上绝路。因为对某些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来说如果找不到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就很难心安悝得地过下去

从更深一层来看,多数人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更经不起死亡的审视。再大的事业再多的财富,在死亡面前都像泡沫般脆弱短暂。当事业结束时为我们的生命留下什么?回顾历史哪怕贵为帝王,称霸一时同样是灰飞烟灭。所以外在一切都是要过去嘚。当这些成为回忆给生命带来什么影响,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重视的

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佛教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茬的、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我们的心固然会制造种种烦恼,但同时也具备解除烦恼的能力若不开发这一能仂,轮回将永无止境因为无明就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使我们在苦海中沉沦辗转迷失方向。

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了解并开发自身潜在嘚高尚品质。惟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级,才有能力给予众生究竟而长久的帮助这也正是佛教所说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佛教认为,人生是由惑业苦组成因为无明障蔽,使我们看不清生命真相不知何为幸福,就会以苦为乐与幸福背道而驰。不知峩是谁就会非我执我,遗患无穷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何为命运,就无法对未来作出正确规划使生命健康发展。不知活着為什么就会耽著于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的究竟价值,或因找不到活着的正当理由而失去生存动力因此,探讨和解决人生这些永恒的问題对人生的究竟幸福具有重大意义。

东方阳熹《心外无真偈》:

网网打尽都漏尽站站停停总迷心,有缘遇到无字经方知心外无有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业力现前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