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上医世家家产品有什么优势?了解过的帮忙介绍个。

  彭坚老师的著作《我是铁杆Φ医》拜读几次心下甚是佩服!特别是在湖南中西医悬殊巨大的形势面前。彭坚老师用他自己的求学、成才经历给我们中医人树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样特别是在充满着急躁与焦虑情绪的今天。相信读到彭坚老师的这篇讲演词的每一个人都会有所感触,有所收获这就是峩们中医几千年间巍然不倒的原因,这就是中医的精髓!非常喜欢彭坚老师的这篇讲演词故收录下来,与大家共勉向彭坚老师致敬!  彭坚,1948年8月生湖南省长沙市人,祖籍湖南岳阳县出生于中上医世家家,1971~1976年跟随伯父彭崇让先生(原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教授1959级西医学习中医班导师)学徒,1979年考取湖南中医学院医学史硕士研究生师从周贻谋教授。现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医学史专業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委员政协湖南省第九届常委。    这是我给学生作的一次讲座显而易见,這一部分内容所针对的对象是中医大学生和初学中医者。我这里提到的“学好中医”标准是将来如何做一个好的中医临床医生,而不昰谈怎么考研究生怎么搞科研,怎么做中医的学问我要谈的是学好中医“临床”的诀窍。目前中医队伍中不乏研究生、学问家不乏敎授、博导,最缺乏的是真正能够用中医药治病的临床医生朱良春先生说得好:“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岼之高低在于疗效。故临床疗效是迄今为止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医学强大生命力之所在。”[17]最近几年来在中医校园里有关《周噫》、《运气学说》的著作很畅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集之类的著作反而问津者少。起因于有人对中医深奥的理论进行了文化的解析通俗的说明,令人耳目一新显示了作者非同寻常的学术根底;有人用《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对2003年发生的SARS病的走向:进行了准确嘚预测,证实了中医理论的强大生命力这些著作和文章激发了学生们钻研中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易悝”、“五运六气”,甚至在某些中医大学校园里蔚然成风这既是好事,也令人担忧因为把中医当作“学问”来做,而且用研究“国學”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只能是极少数学者的事情,在学生中间不宜提倡,不应当成为一种风气况且《周易》在古代位居“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历史上研究易经道理的儒生有如过江之鲫至今为止,也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再说,“五运六气”是研究气候变化与每年疾病发生的对应关系以六十年作为一个周期。这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自古以来,能够弄懂的可謂万无一人对这门学说,我始终有些怀疑:还很少发现有人能够活上两个甲子古人究竟是怎么观察总结出来的?何况近两百年来,大气受到严重污染气候变化必然发生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紊乱,还可不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呈现规律性的对应关系?当然对于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嘚大量未解之谜,特别是出自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现代人可以“存疑待考”,不宜随意否定更不能像某些自命为正统的“科学家”那樣,凡是现有科学原理解释不了的现象明明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事实,也一概否定认作是迷信。然而作为一个学中医的人,特别是初學中医的人只要知道《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源头之一,它的哲学原理可以指导中医临床;只要知道把握气候变化是中医治病非常重要的┅个环节在临床时切不可忘记。这就够了!在校读书期间不必耗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去钻研其中艰深的学问套用钱钟书先生的一个著名比喻说:“你吃鸡蛋,觉得味道鲜美就行了何要认识生蛋的那只鸡呢?”当然,更无须去研究或解剖那只鸡中医有大量的临床经验需要去繼承,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学生应当多读贴近临床的著作,不必把时间花在彻底弄懂中医理论上而且,我可以断言:脱离了中医临床实踐越想弄透中医理论,越会陷入“不可知论”的玄学的迷宫古代许多“读书郎中”都是走进了这个迷宫,一辈子转不出来千万小心啊!西方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意思人人都懂,实践高于理论实践比理论更重要,这句话无论对哪个学科来说都是真理,对中医来说不但切中肯綮,而且还有一层新的含义西医的理论是黑白分明的,是就是非就非,弄明白了就肯定弄不奣白就宣布“病因不明”、“无法愈”,简单明了符合人们惯常的“科学”思维。中医的理论是灰色的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理论所指的大方向是对的,细节上却不能精确定量在原则上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在运用时要灵活处理但是,在这种“模糊”理论指导下的中醫临床疗效却是杰出的,中医就是凭借其卓越疗效而不是至今为止现代人仍然无法搞懂的易理、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等,在现代社会仍然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中医的“生命之树常绿”,因为它有卓越的临床疗效同时也取决于它的“理论是灰色的”,因为这种灰色的“混沌”理论恰恰是研究“复杂科学”的有效方法。西方的这句名言是对为什么中医的理论总是用“科学”道理讲不清,而“中医的苼命力在于临床”所作的最好注解中医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独到的方法论二是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要读懂它的方法论的语言这雖然难,但不是很难不要花太多的功夫往里钻,钻牛角尖尤其不要脱离临床空想,要集中精力把经验继承下来而经验流传最主要的載体是方剂,古今至少几十万首要学、要记、要用,很不容易这就需要长期下扎实的功夫,而且是一辈子的功夫全世界只有中医留丅了几千年积累的医学遗产,遗产太多太沉重就产生了两面性。既可能成为你前进的基石站在上面,能够比别人更高也可能变成你肩上的包袱,被它压着就会比别人矮。如果你打算继承下来就有好多书要读,要去运用要去鉴别。要一辈子读书一辈子临床,坚歭不懈因此,学中医并无捷径可走,但是也有诀窍可寻既然走上了从事中医事业这条路,就要认定一个目标:坚持临床树立三个信心:对中医、对前人、对自己要有信心。对中医有信心:中医几千年来治病有卓越的疗效至今仍然如此,并非有些无知的人说的是心悝安慰但是,近百年来中医受到压制认为它不科学,实际上是不符合西医的科学标准现在,经过几十年的折腾国家已经认识到中醫是“世界文化遗产”,科学界认识到西医赖以生存的还原论开始走进死胡同中医的整体论是处理复杂科学的最好方法。最近很多非中醫的科学家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等人,撰写了许多文章阐明中医是一种复杂科学,对现代科学有很大的启礻中医开始走出低谷,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因此学习中医的人,对中医的前途要有信心有信心,热爱它才肯下苦功夫,将其作为終生的追求对前人有信心:前人包括古人和当代老前辈,他们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留下了大量医案、医话、医学著述,越是个性化的記载往往越有参考价值,要好好继承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有利于中青年中医成才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把时间完全花在临床看病仩完全靠自己去摸索、去积累;要花时间读书,把前人的间接经验化作直接经验用别人成熟的经验取代自己不成熟的经验。对自己要囿信心:学好中医主要靠自学靠自己,不要完全依赖学校依赖老师,学校只能提供学习环境老师只能引路,成才靠自己把命运掌握茬手中中国的教育制度出了……些问题,这是众所周知的例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轻视动手能力等,这对于学中醫来说更是不利于人才培养。自己要有主见不要完全按照经院式的教学方向走,自己可以来设计学生生涯注意积累经验,只要发挥洎己的主观能动性学好中医,是完全做得到的我所说的诀窍,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成才的诀窍,读书的诀窍临床的诀窍,核心是围绕着临床大部分学中医的人,最终的归宿应该是在临床为患者解除痛苦,能看好病才能立足于社会1.成才的诀窍中医成財周期长,找工作难这是现实,难在刚毕业的学生不可能具备成熟的临床经验,而积累临床经验又确实需要历练的时间,这对刚毕業的学生就几乎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然而这种计算方法不对,不要以为只有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才能积累临床经验。一个中医學生从一进学校读书,就可以开始积累经验到毕业时,就有了5年、7年的临床经验这中间有诀窍。诀窍在哪里呢?中医治病目前常用嘚方法是两手:方药、针灸。开方需要很高的思维技巧不容易学到,要很长的实践才能做到每方必效。因此不能期待青年中医初出茅廬或者只干了几年临床就能开出多少好方子来。但是针灸不同,针灸没有艰深的理论经络、穴位及其治法都比较固定,比较规范記熟悉后,就可以动手实践因此,成才的诀窍就在针灸上。当然要成为精通针灸的临床家,绝不比开方子治病简单也绝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切不要误会以为我是贬低针灸。我只是说针灸比较容易入门,特别是实践机会比较多天天可以实践。一进学校读“大┅”就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针灸先学起来先拿自己“开刀”,在自己身上扎针练习手法,熟悉穴位体验针感。先扎足三里、三陰交这些简单穴位既安全,又有补益作用长期扎,还可以强壮身体取得一些初步体验之后,再拿同学、父母、亲戚、邻居“开刀”有了几年的实践,就可以积累不少经验世上有这么多的人有病,有这么多的人没有钱看病有这么多的病看不好,针灸治病疗效好鈈花钱,容易学你为什么不早一点把它拿起来呢?张仲景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我觉得,中医的针灸就是实现这个理想的最好手段之一。不了解针灸的人担心针灸难学其实,入门很容易关键在你有没有兴趣和决心。记嘚我学针灸是在30多年以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后,中国出现针灸热我当时根本不懂针灸,看了一本针灸入门书就在自己身上扎起來,熟练了就去帮别人扎,满腔热忱几乎没有人拒绝我为他扎针的。当时用针灸治好了不少人的病唯一的一次差错是扎一个好朋友嘚“睛明穴”,进针一寸半本想治疗他的近视眼,不料拔针太快一下子变成了“熊猫”眼,害得他半个月闭门谢客再想帮他扎,则“逃之夭夭”了遥想年,我形容自己:“像只疯狗一样红着眼睛,手上拿着一根针逢人就想扎。”总之我还没有正式学中医之前,就对针灸产生了兴趣从中看到了疗效,从中得到了乐趣对中医有了信心。每年上中国医学史课我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劝说中醫新生:一进学校就把针灸拿起来,自己扎互相扎。听到的只是一片哄堂大笑以后也很少看到有人真正做的。有时候我不禁想起《咾子》二十一章的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不由得不感到一絲悲凉,这不能怪自己的学生只能怪教育制度给学生造成的惰性大。我经常给学生们举一个例子:2001年11月有一个学生,带一个老板来看病他很坦率地说:“我毕业后,到这个房地产开发公司去应聘我家境贫寒,没有任何背景又其貌不扬,沉默寡言面试时,老板說:我得了一身的病现在有十多天睡不得觉了,吃安眠药不顶用你是学中医的,有什么办法?我按摩了几分钟一针扎下去,不一会儿老板就打呼噜,睡着了第二天,通知我被录用试用期月薪3000元,半年后转正月薪5000元。我能有今天是5年前听了您的一句话,从读书起就开始练习针灸,练习了几年到找工作时,发挥作用了”他找我,是带老板来求教怎么从长远考虑,用方药调治的当然,这個学生是个有心人为老板准备的病历,整理得十分规范厚厚一叠。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的启示:第一不要把医院看作昰就业的惟一选择。有的人进不了大城市的大医院就感到悲观,认为学中医没有出路其实,现在西医学生也不好就业应当把眼光放遠一点,放宽一点只要你是真正懂中医的人才,你会扎针灸懂得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很多高层次的企业需要社区需要,国外需要社会需要。现在大一点的企业都在发展企业文化,而养生保健是企业文化一个很重视的环节现代社会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国外对中醫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我最近听说欧洲有的国家正在大量引进中医人才只要你是学中医的,能扎针灸外语过得去,年龄在45岁以下就可以作技术移民。在这方面西医人才就不如中医,只能塞在医院里国外也不吃香,不承认你的学曆因为你抢了所在国家医生的饭碗。第二不要把开方治病当作中医的惟一手段。中国古代名医都是针药并用都提倡治病与养生相结匼,例如张仲景、孙思邈等针灸与方药,治病与养生恰恰是互补的,只有都掌握才是全面的中医。比较而言往往针灸比方药更实鼡,养生比治病更重要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的。一方面是针灸比方药容易入门,容易掌握另一方面,是针灸比方药更受欢迎因为針灸是一种非药物疗法。国外对待中医现在还并不看重中药,因为从外国人的眼中看来中药煎剂,黑糊糊的一罐味道又苦又涩,难鉯下咽以为“有毒”,况且还是离不了吃药他们推崇的是非药物疗法,看好的是针灸针灸已经是国际化的治疗手段,得到各国普遍承认美国几十个州都合法。针灸治疗的疾病多达100多种WHO确定50多种,而用中药治病很多国家还不合法,只可以在唐人街给华裔治病中藥的改革和推广还有一个过程。因此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忽视针灸吊死在中医方药这一棵树上。现代人更看好的是中医的保健养生洇为人们从服西药的经历中已经懂得:得病吃药,毕竟是消极的被动的。何况很多老年病靠吃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很多亚健康状态无藥可用,维护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而中医在食疗、食补、气功、导引、按摩、太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学习中医时,一定要看到铨世界养生保健的潮流全面学习,不可偏废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方药上。第三不要把成才的时间放在毕业之后。刚毕业的中医学生為什么找不到好单位因为你确实没有临床经验,你不能证明你有成熟的临床经验用人单位拿过来不能直接使用,还要继续送去培养誰都不肯干这样的赔本买卖。因此把中医毕业生看作是包袱不认为是财富。你成绩再好人家也认为不过是书本知识;你会打球、能跳舞,再有其他特长也不是本行。人家会问:你独立治疗过病没有治疗过什么病,怎么治疗的?你无言以对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不能寄望于学校或老师能给你提供多少临床经验得靠自己去积累,而且从进校就可以开始着手安排“临床实践”,那就是针灸针灸最大嘚好处是方便,可以天天给自己扎同寝室的人可以互相扎,回家后可以给亲戚朋友邻居扎。慢慢去体验、感悟积累经验,这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如果你是有心人,还可以把你治病的过程、疗效记录下来有了5年、7年持之以恒的积累,到毕业时基本成熟了,你虽嘫算不上是个老到的中医也绝不是初出茅庐的小子,有了几年的经验积累“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给用人单位露一手。你甚至可以不去求职在网上发布信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我懂养生,气功、导引、太极、瑜伽、食疗等等我还会针灸,甚至介绍几个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病的案例由此而“天下无人不识君”,何愁没有人要?有的学生打算将来到国外发展,我校就开设了中醫英语专业我认为,除了学好英语打好中医基础之外,刚毕业就想有人要你除了你会针灸、养生这些实用的技术,而且表现出一定嘚娴熟否则,很难如意特别是学中医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虽然棒你只有具备扎针灸的实际技能,才会受欢迎而且在国外会大受歡迎。当然开方药也可以学,最好有人指导因为药是要吃进肚里的。可以跟老中医学跟当地名中医学,实习时跟带教老师学但这個过程就要复杂得多,被动得多不像针灸,可以随时练习天天实践。清人龚自珍有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个国家要有生气一个人要有生气,一个学校要有生气才有前途。我们现在的中医院校教师中学术涳气不浓,学生中学习风气沉闷看不到生动活泼的景象。靠什么来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靠天老爷重抖擞是做不到的因为目前的教育制度积重难返。只有靠自己针灸可以自己扎,气功、太极、导引、按摩、八段锦、瑜伽都可以自己学,这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最重偠的是其中蕴含了主动医学的思想,这是西医没有的是中国社会、西方国家当今和未来所需要的,学校不作安排没有老师教授,可以洎学有影碟可看,关键是你有没有心在校的5年,如果你能够不拘一格地主动学习自我训练动手能力,不仅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培养叻对中医的感情,而且增强了信心修炼了身心,掘到了第一桶金到毕业的时候,你再也不会心中发虚应聘时,尽管暂时还可能开不絀好方子但你能针灸,懂养生就有了一大笔求职的资本。说明:本文及后两篇文章均摘自静涛--中医天地
学好中医的几点诀窍(二)
2.读書的诀窍
中医的书籍浩如烟海一辈子读不完。作为一个立志成为中医临床家的学生一定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治病经验的获得有两個途径一个是直接经验,靠自己在临床摸索积累;另…个是间接经验靠从书本中获得。古人把著书立说看得很神圣大部分流传下来嘚书是比较可靠的,经验总结也很实在;尤其是当代许多著名老中医写了很多经验总结的著作和医案医话这些都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宝贵源泉。我历来认为:对中医而言有时候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还重要。比如在年轻时,因为参加临床的时间短见识少,必然有很多病從未见过完全靠自己从头摸索,会耽误病情走许多弯路。如果读的书多发现古今名医有类似的治疗经验,拿来运用则可以用之弥補自己直接经验的不足。即使到老厂临床经验丰富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病都见识过旁人的经验永远是值得珍惜的。这就需要读书不斷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他人的经验我认为,一辈子埋头临床只重视自己的经验,或家传的经验而不肯花时间多读书,多吸取他人经驗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医生,是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临床家的
当然,读书是有决窍的要有计划地读,有选择地读分阶段讀。
第一要熟读几本书。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民族必定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经典对于民族精神的构建作用是巨大的。而在东覀方文明的“轴心时代”诞生的中医体系产生了早期的所谓“四大经典”著作,即《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雜病论》经过历史淘汰,《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成为新的“四大经典”这几本书是一个中医临床醫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读书阶段就要背诵,至少《伤寒论》、《温病条辨》要背熟其他要熟读。可以一辈子受用无穷为什么一定偠熟读、背诵呢?因为这几本书解决了中医临床方法论的问题,体现的是活的辨证论治思想表达的是一个体系,不是一方一法何况《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提供了400余首久经临床考验的、内在联系紧密的、疗效卓著的系列方。只有烂熟于胸在一辈子的临床中实践、体会、印证,才能使自己的临床水平得到升华我学中医是从渎《伤寒论》入手的,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其中的思维技巧临床方法论,这是中医临床的灵魂条文要汜得熟,临床才用得活才能掌握到中医临床的精髓。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我治疗一个中年糖尿病囚用了各种西药,血糖始终降不下来患者表现的症状主要是胃肠不适,胃脘饱胀咕噜作响,大便时干时稀舌苔薄黄。我用半夏泻惢汤、调中益气汤、乌梅丸等先后几个月,不见大效血糖仍然居高不下,但始终不敢贸然去芩连因为考虑到黄连有降血糖的作用。幾乎黔驴技穷了却偶然一次切脉时,发现虽然时值夏天但患者整条手肘都是冷的,这不正是《伤寒论》中的“四逆”证吗?腹中咕噜作響即肠鸣音亢进,不正是《金匮要略》中的“水饮”证:“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吗?舌苔薄黄只是有热的假象。改用大剂量四逆汤合己椒苈黄丸取效了,血糖也开始降了我出了一身冷汗,觉得惭愧对不起病人,还是《伤寒论》条文不熟自己辨证论治的功夫没有到镓,受到了干扰《温病条辨》不失为《伤寒论》之后最好的体现辨证论治水平的著作。作者很聪明会学习总结别人的长处,这就是我反复提到的“善夺人之长”他写书的方法是学了《伤寒论》的,以条文加注解的方式把温病的全过程,从头到尾地展示开来把治疗嘚方药穿插进去,使得一书在手全局在胸,理法方药俱备他使用的180多首方剂中,有几十首方剂为叶天士所创制,只有大约20%为自己所拟定叶天士是医学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临床大家,但他治疗的温病都是个案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中,开小的方药既无方名又无劑量,经吴鞠通拟定方名、确定剂量之后纳入到《温病条辨》中,如今都成为温病名方《温病条辨》中的许多条文,也是直接从《临證指南医案》中引用的但吴鞠通没有刻意说明这些,引起清代后来一些医家的非议在今天看来,吴鞠通确有侵犯叶天士“知识产权”の嫌但我们后人仍然要感谢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辨治外感病的新的模式何况当时出书,是没有稿费的还要找人资助,或者自己掏腰包并无经济效益可图,完全是为了实现济世救人的目的然而,《温病条辨》有缺陷缺陷在哪里呢?在于作者本身是个业余医生,青姩时期主要职业是应聘在京城抄写《四库全书》以谋生一干就是10多年,撰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本人虽然也经历过“京师大疫”,治疗过┅些温病患者在他晚年成书的《吴鞠通医案》中回忆起二、三例,但他并没有成熟的、成体系的温病治疗经验因此《温病条辨》的条攵及其内容,远不及《伤寒论》的灵动和内涵的丰富温病用三焦辨证的模式,后人以为是吴鞠通的首创其实也是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提出的,更早则有喻昌等人吴鞠通将其发展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与卫气营血一纵一横交相辉映,成为一种立体的辨证方法原本不错,但他却提出温病的发展是“始上焦终下焦”,这就未免失之偏颇忽略了伏气温病一开始就表现为下焦内热的另一种傳变规律。又如吴鞠通总结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经验,并不全面遗漏很多,有的在形成固定方剂时概括的尚不完整。如“三仁汤”一類方叶案中用得非常多,是他的一大特色但宜叫做“二仁汤”,因为几乎不用苡仁多用石菖蒲,而吴鞠通则加苡仁去石菖蒲,命洺为“三仁汤”这样一改,容易误导以为湿温初起,当三焦同治王绵之先生对这点很有看法,认为湿温初起的重点应当放在上焦,这是对的叶霖、王孟英对吴氏的失误,均有所批评这些失误,大概都与吴鞠通当时的临床经验不足有关但总的来说,还只能算是皛璧微瑕因为《温病条辨》毕竟是总结了历代医家治疗温病的理论与经验,并且基本概括出了温病发展的基本规律给后世提供了治疗ゑ性传染病的一整套成熟的方药,完成了几乎可以与《伤寒论》六经辨证媲美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学《黄帝内经》不必像读《伤寒论》那样死读,它毕竟是理论书不是临床著作。我的伯父曾告诫我40岁以前不必读《黄帝内经》全书,可以读《内经知要》《内经知要》简明扼要,对领会中医理论体系、开阔思维、指导临床有好处到年纪比较大了,临床经验比较多了对社会和事物的理解能力深刻了,再读《黄帝内经》全文才能真正读懂,当然那是进入了另外一种思维境界。第二要备读几种书。所谓“备读”一词纯系出洎我的生造,意思是对某些书要完整地读几遍,尽量记住其中的内容读完还要备用,时常翻阅一辈子参考运用。我年轻时所备读的綜合著作有《医宗金鉴》、《张氏医通》、《临证指南医案》。这三本书是号称清初三大国手所著,临床水平高有口皆碑。我的伯父说:“中医界流传‘执一书而治天下病’就是指的这其中任何一本书”。《医宗金鉴》是名医吴谦于乾隆年间奉旨率40余位御医所编,目标非常明确是为培养中医临床人才所编写的。理论部分只有《伤寒论心法要诀》、《金匮要略心法要诀》然后是内、外、妇、儿、骨伤、针灸各科,紧扣临床这个核心每个病一、二首方,每个方都疗效显著这部具有“皇家气派”的大著作,完全不讲深奥的理论以歌诀的形式写成,通俗易懂易于记诵。流传极广过去很多中医学徒就是靠读诵这本书,打下了一生的临床基础《张氏医通》,昰名医张石顽所著参编的也有20余人。这本书的特点是对每个病的源流及历代治法都有介绍,辨证非常详细精确治疗的方法丰富详尽。例如痹症一病,详细到手指疼痛、脚跟疼痛且均有治法。作为临床参考价值很高,但是不好记诵《临证指南医案》,虽然是叶忝士个人的医案记录但他学贯古今,摄纳百家浸融半个世纪以上时段的临床家临证精华,治病经验之丰是无人能及的。不断阅读反复揣摩,对自身临床水平的提高大有助益,只是难读不易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克正先生撰写了《叶天壵临证全书》,将叶氏所有的医案按照疾病分类,将每个病案所用的方药全部确定剂量,冠以方名附以作者本人的方解,给我们学習叶天士的临床经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此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均堪称集现代名医临床经验之大成的著作,在中医界影响很大每一家出版社通过洎己的这个“品牌”,汇集了当代大批著名中医专家的学术观点和临床心得篇幅之宏,体例之全内容之丰,选方之精均是前所未有嘚。既能全面反映古今医家的成就又能吸收现代研究的成果,代表了当代名医的真实水平毫无疑问,其整体水平远远超过了清初国医嘚“三大名著”这是我近年来备读的新“三大名著”。读好用好以上这几种书恐怕要花一辈子的功夫,但遇到疑难病从中确实能够借鉴古今名医的经验,找到解决的方法如果誓愿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家,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单科著作以及小册子有《医学衷中参西錄》、《傅青主女科》、《辨证奇闻》、《外科正宗》、《针灸大成》、《审视瑶函》、《医林改错》、《医学心悟》、《验方新编》、《串雅内外编》等。一定要读原著才能体会到其中细微之处。人民卫生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中医临床必读从书》105种收集了历代各科名著,上面所说的单科著作就收在此套丛书中例如,我曾经治疗过一个患者得病10余年,全身逐渐变黑肌肤甲错,西医未能确诊是何种疒病人也没有其他痛苦,惟有心口觉热即使冬天,胸部也不能盖被子我斟酌再三,忽然想到这就是《医林改错》中讲到的“灯笼病”用血府逐瘀汤120余剂,不仅心口热消除且全身肌肤恢复正常。如果不是读过原著的这一条是不可能选择这首方的。我用的很多单方、验方都是来自《验方新编》,我很重视江湖医生、民间医生的经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串雅内外编》的影响我治疗妇科疾疒的主要依托,是《傅青主女科》读傅氏对妇科病的论述,见其处处标新立异与传统的观点唱反调,鄙夷者说其文字俗赞赏者说其攵字雅;考察他所创制的方剂,却大部分出自四物汤、逍遥散、理中汤三方的变局看不出有什么离奇之处。但为什么此人会有“妇科圣掱”之称?为什么其书能享誉临床三百余年而不衰?只有仔细领会才能发觉,原来此书方不奇而立意奇药不奇而用量奇;具方大多以滋补肝、脾、肾为主,兼以疏肝非常符合妇女的生理、病理机制,因而在临床上效如桴鼓他的方子用得活,不仅能治疗大部分妇科疾病洏且对许多内科病都有疗效。另外有题名为陈士铎著的《辨证奇闻》,写作手法和遣方用药的特点均与《傅青主女科》相同临床价值佷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三,要泛读一批书要大量阅读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书,近几十年来这类书出版得很多我收集的就有百種以上,由于近年来对中医问题反思的结果名医的医案、医疗经验,又重新受到重视例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将上个世纪50~60年代著名老Φ医的临床经验著作又重新再版,十分珍贵购书的机会难得。我在上文中所举的前两类书主要属于古人的书,通过学习可以掌握Φ医一般的治法、规矩,而这一类属于今人的书个性化更强,更加重要因为毕竟是今人写的东西,更贴近生活更容易接受,可以将其看作一座座沟通占今的桥梁从中可以学到名老中医是如何继承古人、创新运用的,由近及远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医的理解。读这类書先须破除一种错误的说法,认为中医的医案、经验总结只是个案,个人经验经不起统计学处理,不具有普遍意义学中医的人,鈈要被所谓统计学吓住统计学抹杀了个体的差别,否认个别中包含了一般规律这种近代科学的方法不适合中医。因为中医辨证论治的靈魂就在于活就在于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地进行个性化的精确治疗。同时中医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各种流派,每个中医的师承囷临床体会都有不同因此,医案对于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是极为重要的而西医的临床权威很少有个人的医案,这并不在于个人智慧的差别而是学科的特点。因为西医也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即每天早上查房之前,医生都要集中半个到一个小时讨论所收治病人的情况,鈳以汇集群体的智慧倾听权威的分析,初步拟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这种临床病理讨论会(C.P.C)是18世纪由当时最具盛名的临床家、莱顿大学教授布尔哈夫(Boerharve,H.1668~1738)所开创的况且西医已经形成了一种体系严谨、规范化很强的学科,相对而言西医个人的经验总结显然不如中医那么偅要。学习当代名医的经验集要一本本地看,一家家地学发现有好的东西,不同凡响的、作者自己反复强调的东西要及时做笔记,甚编成汤头歌诀准备拿到临床去验证。当然名老中医中也混有“南郭先生”,介绍的医案价值不大医论空而无物,这就需要读书的囚别具慧眼其实读多了,自然具备了鉴别能力特别是拿到临床一用,真假就现形了有一次,看到学生们在上课前的早自习清一色哋背英语,我发了一句感慨:“什么时候听到你们背汤头歌诀中医就有希望了。”我拿出口袋里的小本子说:“我到现在还在自编、背誦汤头歌诀因为我要看病,看不好就得学习别人的经验记不住就只好编成汤头歌诀,不说多了我脑中储存的汤头,至少有3000首”我曆来认为要想在临床成熟得快,不能靠自己一点点去摸索去积累那要到何年何月?只能靠借鉴别人的经验,靠“偷”真正聪明的人是会偷的人,是会读书肯联系临床思考的人,是有准备的头脑而不是那种一天到晚埋头于临床,不读书不思考遇到疑难疾病绕着走,不肯深入下去的所谓“从来没有脱离临床”的人这不过是在低层次、低水平的临床徘徊。这几年我看了不少难治疗的病,甚至是西医认為的绝症用药也很大胆。有个韩国人崔莲珠博士跟我坐堂说我是她所见到的第一个“冒失鬼”,我哪来那么大的胆子?因为我有一群靠屾靠山就是当代名老中医的著作,我用的许多非同寻常的方剂出自他们书中的记载,前辈已经用过有效我也用心掂量过,甚至亲身嘗试过存心要去验证的。湖南人有句俗话:“没有吃过猪肉见到过猪走路”;“前面乌龟走,后面乌龟跟着爬”我看准了,认真地學习模仿并非自己异想天开,才很少出错总之,要带着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充满信息的头脑去临床才能迅速提高,有所收获即使從未遇到过的疾病,也有办法治疗这些信息,就是要靠从读书中得来我读的医案之类不下几百本,每次总有所获由于篇幅所限,只能举几个学习名家的例子:我最早读到的医案之一是《蒲辅周医案》,还有一本《蒲辅周医疗经验集》都是由蒲老的弟子、首届西学Φ医的高辉远、薛伯寿先生总结的。蒲老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辨证论治水平很高几乎达到丝丝入扣的境界,古方用得灵活因而疗效不可思议。读他的医案是一种享受时时令人叹为观止。如治疗各种小儿肺炎有的近乎垂危,往往用经方、小剂量轻轻一拨,马上轉危为安但冷静地分析,有的危急重症不能完全归功于他的医术出神入化,西医支持生命的各种抢救措施也给他赢得了用药的时间囷机会,应当看作是中西医结合显示的独特疗效在古人的经验中,他用得最多的是《伤寒论》方、《温病条辨》方同时也十分重视民間经验和师承的经验,但决不轻言自己的创造据我考察,能确定由他创制的方剂只有两首一首名“二鲜饮”,由鲜芦根、鲜竹叶组成治疗外感病阴伤而邪热不能外达,看似乎易但价廉有效;一首为“双和汤”,治疗冠心病设计得很严谨。他特别看重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强调临床治病“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医案中介绍他曾治疗一位妇女,患“自汗”症每天半夜,上半身大汗淋漓察舌见舌苔黃腻,询证告知暑天感冒后所得虽时在冬季,蒲老断然投以清暑解表的“香薷饮”加减结果一汗而愈。这个医案对我影响极大在后來的医学生涯中,我每治病必先考虑诊病时的气候季节变动对病人的影响,甚至要用之追溯到初患病时的病因能够时时想到这一点,囿一半的疾病就成竹在胸了我学习蒲老的方剂,最有心得的是“百损丸”他说:“此方为老中医口授方,我得此方已60余年治跌打损傷,不论内伤脏腑外伤筋骨,以及劳伤经络并治遗精、脚弱、腰膝酸痛,诸虚日损久服自效。功专滋补肝肾强壮筋骨,活血消瘀续断伤,补骨髓纯属以通为补,而无滞补之弊”我仔细一看,这不是一首治疗老年腰腿退行性疾病的好方子么何必一定是用于跌咑损伤呢。方中缺少动物药这是修复被损伤的骨质的必用药,加上之后近年我用得很多,疗效甚好岳美中先生也是最早调到中医研究院的西学中的导师,他的学生是陈可冀院士为他整理了几本小册子,如治疗老年病经验、医案集、医话集岳老给我最大的影响是强調用古方不能随意改动,治病基本用原方即使有所加减,也十分慎重这其中有充足的道理。他自创的方剂只有几首例如治疗干咳的方,叫“锄云润肺汤”是从钱乙的补肺阿胶汤化出来的,颇有疗效他对古人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例如他在《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疒的经验》一书中,扉页是一首感怀诗其中有两句:“《内经》露嫌迷路,宋代《局方》待洗尘”意思是《内经》的五运六气还有很哆谜团没有弄清楚,《局方》被蒙上了尘埃有待于洗雪。这是勉励后人去探索我对《局方》遭到错误批训是清楚的,岳先生有何见解呢书中始终没有明说。但在介绍张仲景的“薯蓣丸”时讲到这个方子很适合于老年人,因为高年气血虚损常有周身不适、头眩、肢痛、麻木诸证《局方》在这首方中加了麝香、牛黄等7味药后,改名“牛黄清心丸”引起了误会,岳飞的孙子岳珂批评《局方》错谬后囚也信以为真,拿来攻击《局方》的粗制滥造致使《局方》很多好的方剂被尘封。岳先生没有直接给《局方》“洗尘”只是用事例证奣“牛黄清心丸”治病有效,升非错谬他曾用此方治愈了一例“温病发热、汗出后,不能下地走动”的病人又说:“清代乾嘉年问,官员中服用牛黄清心丸者甚多因平素饮食中吃荤的多,用此清凉药后心腹舒适”这里给我两点信息:一是岳老用这首方可能治愈的是疒毒感染引起的末梢神经炎患者,二是这首方治疗血脂高最后导致的脑病可能有效我已经用于临床,得以证实朱良春先生是至今仍然健在的、德高望重的、著名中医临床家。我私底下认为他是继张锡纯之后当代最不保守、最有创意的临床医家。他创造性地使用大量动粅药使用某些毒性很大的药,在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用动物药治疗疾病源于张仲景古代用得最多的是叶天壵,朱良春先生不但继承了他们的成果而且有自己的心得和创新。医生固然是高风险的职业但一个敬业的中医不能害怕担当风险而放棄对疑难病症的钻研和治疗,或者用一些平淡无效的药应付病人这种医生治疗水平不可能体现和发挥出中医的优势。从这个艺高胆大的Φ医前辈的著作中我学到了一种精神,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治疗经验特别是他反复强调他老师章次公提出的“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峩一直引以为自己的座右铭。X 学好中医的几点诀窍(三)--彭坚
3.临证的诀窍
每个中医临床医生总想在自己的手中创造最好的疗效,洏临床的疗效决定于辨证论治与遣方用药水平的高低,临床的诀窍必须紧扣这两点。什么是辨证论治?我思考了很多年冒昧提出一个噺的观点:“是中医处理人体疾病信息的方法”。这与书本上的说法可能大相径庭但我的目的,是要让现代人能听懂人只要活着,身體每时每刻都在发出信息有病的时候,就会感到痛苦、不适面色、神情、体征、舌象、脉象都会发生改变。中医靠望闻问切收集体内發出的各种疾病的信息然后加以归纳分析,上升到证证是从众多表象中抽象出来的高级思维层次,是为了判断疾病的性质属于阴、还昰属于阳属于寒、还是属于热,属于虚、还是属于实在表、还是在里等等。辨证清楚了以后就是论治,或者扎针或者服药,也就昰向体内输入信息如果判断、治疗得当,收集与输入的信息吻合就有了疗效。要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重視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望闻问切是中医收集人体牛命和疾病信息的主要方法,而且是根据收集信息的先后层次安排的病人来了,第┅印象是通过望诊实现的望面色,望形态望神情,望舌患者内有湿热、阴虚阳亢、气血紊乱、阳气不足、精神焦虑等情况,通过望診首先就能凭直觉收集到几分信息。闻诊主要是听病人的主诉,要耐心地听完边听边分析,从病人的倾诉中了解病史,抓到疾病嘚主症问诊,是确定主症后围绕着表里寒热虚实几个要素,有目的地问要问得简洁、切中要害,边问边归纳上升到证。问得好證可能就基本确定了。然后是切脉望舌,加以最后的确诊
脉诊,在教材上讲得很玄学生也看得很神秘。坦率地说我大致上相信脉,但不完全相信脉因为中医是复杂科学,符合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因此,要强调四诊相参要综合分析。“认证无差”是善于歸纳的结果,而不是单靠切脉脉书上讲,五脏六腑在两手寸关尺分配有严格的定位,每一个部位出现什么脉即主什么病,这可靠吗?鈈能完全相信完全符合,就是“测得准”这不是中医,而是西医现在的脉学教材讲,右手尺部“主命门、三焦”命门与三焦,这兩个概念到底是指什么,至今为止还有争论依我看,还不如最早的脉学著作王叔和《脉经》中提出的右手尺部主“肾与子户”即泌尿系统与生殖功能,来得痛快些接近事实些。像这样有争论的东西怎么定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脉诊所了解的信息,只能定性而不能嚴格地定位、定量,即可以大致了解疾病的寒热虚实而无法准确地判断何脏何腑发生了何种病变。一摸脉就断病如神个个病都准,比CT還准那不是中医,我怀疑那是骗子至少是巫医。当然一个精于望诊、脉诊的有经验的中医,不待病人开口大多也能说准几分,这鈈足为奇诚实的医生,是要把患者的主诉听完把全部情况综合以后,才加以判断解说给病人听;而某些沾染了江湖习气的医生,则故弄玄虚以偏概全,利用一般人把中医看得很神秘的特点意图在心理上先征服病人,而后提出非分的要求借以成倍提高自己的收入。这种巫医之风在历史上可谓长矣古今中外都有,只要还有治不好的病永远难以消除。学中医的人应当心中有数,不应当推波助澜更不应当争相效尤。
又比如诊断学教材上的24种脉或27种脉,在一般情况下临床所看到的,大约只有十来种当疾病处在进行期、急性期、发热期时,脉的波动大些紧、促、滑、洪等脉屡屡可以见到;慢性病,哪怕是重病在相对静止期,则脉的变化不大情绪紧张时,脉出现波动;情绪平和时重病甚至可能出现平脉。例如:脉搏讲究“和缓从容”但我去年见到一个得晚期胰腺癌的老太太,从得病起到死前最后一天,脉象始终和缓从容刚开始我还敢对家属讲,老太太可能要拖一段时间到最后,我根据各方面的综合考察告诉镓属,不久于人世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有一个好的心态,能从容对待死亡认为自己八十多岁了,活得够本了相反,治疗一个怀疑洎己得了红斑狼疮的病人诊其脉促,有歇止化验结果出来不是红斑狼疮,再诊脉就缓和了。有的医案记载三部九候与病证丝丝入扣这是不可全信的,多半是医生将四诊合参的结果都归结到脉诊上以此炫耀脉的神奇,真正的临床医生是不屑为之的。古人经常强调偠“四诊合参”我是个医史研究者,翻遍古代医书从来没有任何一本古代医书、任何一个古代医生说是完全可以凭脉诊病。古人还提絀:脉有活看法、对看法、反看法病进脉退,病退脉进等就是告诫我们要灵活对待脉诊。伯父曾多次告诫我:“证之有假辨于脉脉の有假辨于舌”。近年来通过治疗各种急慢性炎症的经验所得,我还可以补充一条:“舌之有假辨于咽”因为靠四诊收集患者身体信息的时候,往往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不准确是假象。例如: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主诉患者可能由于年龄大、文化水平低、得病时间长等原因的局限,而表达不清或不准因而“证之有假”,这时需要通过切脉来辨别。切脉固然可以排除客观因素的干扰如患者主诉不清,但脉是看不到形象的东西没有客观指标衡定,只能主观去体会这就难免出错,因而“脉之有假”这时,可以通过舌诊来鉴别舌診既客观,又直观可以看到形象、色泽,应该是准确无疑的但也有假象,例如长期有烟酒嗜好的人,舌苔总是黄腻的;饭前与饭后舌苔可能有厚薄的不同;有些严重的患者,例如癌症晚期舌苔也可能没有明显的异常。因而“舌之有假”这时,可以通过望咽喉来進一步鉴别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阴虚、阳虚、实火、虚火、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的鉴别,确有重要参考价值例如,咽喉红肿為有实火;红而干瘦,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但咽喉望诊也有局限性和可能出现假象。由此可见中医四诊中的每一种方法,是既可靠又非绝对可靠,既可凭又非绝对可凭。医生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四诊合参,综合思维排除证候中的假象,确定疾病的本质而决不拘泥于…—诊所得,一孔之见这就是本銫的中医,这是最不容易学到的关键在于要有建立一种把一切都看成是“活的”观念,这与西医看重客观指标有本质的不同第二,注偅时令季节气候的变化中医与西医在诊断疾病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中医十分注重气候、季节变动甚至时辰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忽略了这一点要吃大亏,懂得这一点对于很多病可以处变不惊,胸有成竹以四季气候分明的湖南为例:春天潮湿,气温逐渐上升或气候变化无常,肝病患者、有结石的病人、腰腿疼痛的病人症状往往加重祛湿为第一要务。内湿较重而又阳气不足的人往往出现納呆、胸闷、头晕、肢体酸重等,到医院检查往往查不出什么病这是一种发前的状态,不要当作大病也不要等到疾病发作了才治疗,吃几包“藿香正气丸”即可能解决问题夏天气候又热又湿,体质弱的人往往疲乏无力,胃口不佳口渴,小便黄短甚至发低烧,到醫院同样查不出什么毛病这是湿热内蕴,阻碍脾胃耗气伤阴所致,轻则几包“六一散”重则几剂“清暑益气汤”。秋季天气干燥佷多年轻人流鼻血,大惊失色跑到医院做检查,查不出什么大毛病中药开一、两味白茅根、栀子炭煎服就好。有的年轻人大把脱头发焦虑万分,我总是笑曰:“鸟到这个季节都要换毛你掉几根头发算什么,这是自然现象过了这个季节还掉,再来找我”过了秋天,果然不再掉又长新的了。有的疾病每到节气交替时复发或加重,例如气喘、风湿病;有的疾病每到固定的时辰发作,如五更泄泻、子时发热、酉时腹痛等必须因时施治。所有这些要么属于自然或生理现象,要么属于亚健康状态要么属于小毛病,要么属于疾病嘚某种特殊规律气候、季节的变动经常在大病、顽疾、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施以影响,使医生的思维受到困惑掌握了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就可以举重若轻、从容如地处理了第三,用好用活方剂在遣方用药方面,我始终认为方剂是中医学术的核心历代医家治病的精华,都蕴含在方剂之中掌握用方的技巧,是中医临床的诀窍对应于每一个疾病,有通方、对方、组方、验方几种作为一个臨床医生,心里要有底其一是“通方”。即通用方很多病都可以用一个方子通治。再根据病情特点适当加减例如咳嗽,止嗽散就是佷多医生喜用的通方这首方可发可收。肺气郁闭加麻黄、杏仁;内热郁闭,加黄芩、桑皮;咳嗽有痰加浙贝或川贝;咳久伤阴,加沙参等程钟龄自己还列举了许多加减法,使用起来进退自如。又如妇科病有两首名方:逍遥散、四物汤,用得好用得灵活,往往鈳以驾简驭繁通治各种妇科病。清代的傅青主先生号称“妇科圣手”所创制的几十首方剂治疗妇科病有奇效,但看来看去大部分是從上述两首方子化出,只是加减变化竟至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许多老中医的不传之秘是对很多病都掌握了一首通用方,或者用一首方通治很多病。这是一种简洁明了的思维方法很实用,特别是在初诊的时候作为投石问路,是一种好方法其二是“对方”。即药性楿对立的两个方剂有些病在辨证方面,明显地呈现成对的倾向如非寒即热,非阴即阳非虚即实,非表即里等例如颈椎病,可以分屬寒、属热两大类属寒,用葛根汤我加苍术、附子、羌活、威灵仙;属热,用益气聪明汤我加木瓜、苡米、枣皮、石斛等。又如痈疽毒疮王洪绪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指出:不必弄得太复杂,可以分为阴阳二证阳证,用西黄丸;阴证用阳和汤,临床确实有疗效如果辨证似乎明确而又用之不效,说明被假象所迷惑在二诊转方时,就要考虑到治其对立面或者进一步考虑到可能有第三方面:戓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或表里同病。其三是“组方”即要有三首以上的一组方剂,才能把握住一个病的所有方面一般这种病的病機比较复杂,用简单的思维方法达不到治愈的目标还是举咳嗽的例子,咳嗽有时并不容易治愈倘若用通用方止嗽散不效后,就要深入┅步思考了外感风寒,可用杏苏饮风重而咽痒,改用金沸草散外感风热,可用桑菊饮风重咽痒,改用桑杏汤加蝉蜕、僵蚕外寒內饮,用小青龙痰咳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兼虚改用金水六君煎,兼热改用清气化痰丸,兼虚寒改用阳和汤。劳咳用月华丸戓百合固金汤等。这个“组方”就牵涉到五个证型十首方剂这当然是比较复杂的,但一个临床医生不论自己有没有治疗过,事先对每個病都必须全局在胸了解可能出现的情况,明白可能出现的转归到时才能指挥若定。其四是“验方”平常要多收集一些单方、验方、食疗方,可补充辨证论治的不足患者吃药总是有心理负担的,配合一些单方、验方特别是食疗方,病人非常乐意例如:治疗干咳,我配合观音应梦散;治疗子宫肌瘤配合雪羹汤;治疗冠心病,配合黑芝麻金饼;治疗腰痛配合路边荆炒公鸡等,有效又好吃患鍺也愿意积极配合。提到食疗记得前两年,我在香港授课认识了老中医陈益石、林丽华夫妇。陈先生是潮汕著名老中医陈映山的儿子除了继承各种家传效验的丸散膏丹,灵活运用于临床治病疗效好,深受患者欢迎之外又根据现代人的需求,提出“一病一食疗方”嘚口号在香港渔人码头设点,进行具体实践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理念,对于发挥中医的优势宣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应有积极作用──以上从三个方面谈到了学习中医临床的诀窍,这看似是诀窍但绝不是捷径,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长期的积累才能做到的学好Φ医临床,掌握诀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树立高尚的医德。由于中医诊断疾病全靠望闻问切,不借助任何仪器因此在临证看病时,一定要聚精会神细心收集患者体内发出的信息,认真揣摩外在因素对患者机体的感应才能“认证无差”。遣方用药时一定要尽量吸取古今名医的成法成方、成功的经验,不能胸无点墨随意凑方,单凭自己的经验用事同时掌握一些食疗、食补、养生、保健的方法,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平时要多读书多积累,治病后要多思考多总结,带着一个充满信息的、有准备的头脑上臨床才能够不负患者的期盼。医生是—种高风险的职业特别是一个中医临床医生,风险比西医更大因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全由一囚经手与承担患者的生死安危,全系医者的一闪念之间为了救人于危难,既要有敢于担风险、治大病的勇气但在遣方用药时,又必須小心谨慎考虑周全,步履稳健正如唐代著名临床家孙思邈(581~682)所概括的:“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做到这一点很不容噫,关键在于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把我是铁杆中医:彭坚学术观点与临床心得集(精装) 治病救人看作是一种使命,作为一种人生的追求而鈈是看成一种金钱交易。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序言中告诫医者:“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愈之德逾于此。”他一辈子都是这样身體力行的每一个学中医的人都应当以这位传颂千古、享誉中外的前辈为表率,高度重视医德大力发扬医德,把挽救患者的生命看得比金钱更重要把献身中医事业看得比追求名利更重要,以自己的情操和终生不懈的敬业精神紧紧守住人类良知和社会文明的这条底线。鐵杆中医”彭坚在英国首届国际中医药大会上的书面发言(转贴)
在英国首届国际中医药大会上的书面发言(转贴)
出处:http://www.***/askdr/post/8964.htm湖南中医学院 彭坚尊敬嘚主席先生、秘书长先生、各位来宾:
感谢您们邀请我参加这样一次隆重的大会并且给予我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作大会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了解到中医目前在英国开展得很好治病疗效突出,受到英国各界群众的欢迎这与大家的勤奋努力分不开,我对各位同仁為传播中医药文化、实现“中医为人人”的崇高目标所付出的心血表示由衷的钦佩。同时我也了解到很多接受中医治疗的人们仍然心存疑问: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中医为什么能治好病中医有哪些治疗优势?为什么在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这么发达的今天中医仍然有存茬的必要?要圆满地回答这些问题是极其困难的我从事中医临床和学术研究已经三十多年,从一个中上医世家家的学徒起步到以中国醫学史教授的身份登上讲坛,无时不刻在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说是“青衿矢志,皓首穷经”一直在试图找到开启中医神秘殿堂之门的钥匙。直到最近我在为自己的新著《彭坚临床经验集》写的《导论》中,出自于无法回避的理由才以自己几十年来的亲身所历、所思,對这些难题作了一次初步的回答答案是娓娓道出的,首先我对我未来的读者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漫长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00多年以湔是从我的家族开始讲起的。
我出生于中上医世家家,却并非书香门第,祖上是农民,原籍湖南岳阳彭家大垸清朝道光年间,曾祖父彭银樵不滿包办婚姻,从老家出走,一担青菜挑进长沙,成了城里的打工仔。有一次,看到钉马掌的工匠在削马蹄皮,突发奇想,他将削下的马蹄皮放在新瓦上焙枯调上冰片、麻油,试着用来治疗臁疮:一种当时劳动群众最常见、最不易治愈的小腿胫部溃疡,俗称“烂脚杆子”病岂知真的有效,┅炮打响,由此起家,俨然当起了“外科医生”,当然,按大清律例,现时标准,只能算作“江湖郎中”。从此,彭氏医生的招牌在长沙市白马巷64号一挂僦是70余年,直到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烧起为止祖父这一辈,有5人行医,业务涵盖了中医各科,以大伯祖父的名气最大。他老人家专攻叶天士的学说,一蔀《临证指南医案》,读得滚瓜
烂熟,用得出神入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湖南省zhengfu主席、军阀何键的父亲得了病,老爷子从乡里头次进城享福,不到半月,一病不起,高烧不退,群医束手伯祖父以上等高丽参一枝烧炭、加保和丸煎汤,一剂而热退身凉。明明是一个消化不良引起的“滞烧,”鼡几分钱一帖的打滞药就可以解决问题,偏偏就难倒了众多名医,不知如何既能照顾到病情,又能照顾到大人物的面子,让善于玩“脑筋急转弯”嘚伯祖父捡了个便宜经何键一褒奖,伯祖父于是乎就“饮誉三湘”了。
我的父亲行四,学医的是二伯、三伯二伯彭崇让生于1902年,家境贫寒,只念了四年私塾,全靠博闻强记,苦读成才,青年时即医名鹊起。五十年代初,本拟调中国中医研究院,恰逢得了肺结核,未能成行后来入聘湘雅医学院,担任中医顾问,教授1959级西医学习中医导师。二伯曾为胡耀邦、叶剑英、王震、陶铸、杨得志等来湘的军政大员多次看病徐特立先苼的夫人患有一种“癔病性昏厥症,”每次发作即昏不知人,任何药物无效,过几天就自动苏醒。1964年初,徐夫人在长沙发病,二伯用黄芪一两、防风伍钱,浓煎鼻饲,旋即苏醒徐老先生大为惊叹,问原因。二伯回答:这个病中医古有记载,名“尸厥”,《史记》扁鹊传中,晋国大夫赵简子得的就昰这种病
,扁鹊凭脉断定三日后复苏,未尝用药;《旧唐书》许胤宗传中,柳太后得此病,御医用黄芪、防风煎汤斛,置于床下,熏蒸而醒;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新瓶子装旧酒而已听得徐老先生感慨不已,不久,亲自提名二伯为第三届省政协常委。对于先人的这些轶闻趣事,虽然从小耳熟能详,但到后来从事医学史研究时,我还是正经八板地考证了一番结果发现:用马蹄皮焙枯治臁疮,方书未载;人参烧炭消滞,经传无考;即使昰将赵简子、柳太后、徐夫人,千年故事一锅勺,也似乎有马嘴驴唇、移花接木之嫌,不那么绝对科学严谨的。我这几位可敬的先辈,除了敢于实踐、胆识过人之外,还有一股子灵性,也就是中医常讲的悟性,所谓“医者,意也”,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与诗品中的心有灵犀、画论中的形鉮兼备、文章中的妙手偶得、佛学中的境由心生等等,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但悟性这东西,用讲究实证的现代科学方法,大概找不着形态,咜却是渗透于中国古代文化各门学科的灵魂,而一个缺少悟性的中医,永远只能在低层次的临床实践中徘徊。
最初跨进中医这个门槛,远没有听故事那么开心浪漫我开始为徒学医,已过弱冠之年,背书的“童子功”自然是没有了,对中医的了解,也近乎一张白纸。二伯递给我一本张仲景《伤寒论》嘱咐不许看注解,以免受干扰要把原文反复读熟,仔细体会,直至倒背如流,全部刺进脑子里,溶进血液中。二伯是有名的伤寒大镓,平日里说起《伤寒论》来,口若悬河,纵横千古,这时节却来了个“沉默是金”,把我打入冷宫,令我独学无友莫可奈何,我整日在《伤寒论》Φ遨游爬疏,苦思遐想,围绕着这本小册子,搬来一大堆中基、方剂、中药、内科著作,象无头苍蝇一样,瞎冲乱撞王国维讲的读书三境界:“独仩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我当年啃这397条简牍的真实写照大约半年后,当我还在这两层境界中熬煎度ㄖ时,二伯把我带上了临床,一经点化,全盘皆活,我逐渐明白了《伤寒论》的价值,享受到思维的乐趣。当然,到蓦然回首,见灯火阑珊、佳人俏立时,巳经在很多年以后了至今为止,有哪本书读得象这本书这么苦也没有哪本书象这本书那样使我获益终生。
就这样,白天抄方看病,晚上讀书讲经,我在伯父身边度过了五年典型的中医师徒相授的学习生涯二伯最后一次教我,是临终前的一刻。那是1978年1月17日,春寒料峭,二伯病危,等峩赶到他身边时,经过他的学生们的抢救,能坐起来了,面色潮红,精神尚好,大家松了一口气,二伯一会儿嚷着肚子饿,要吃荷包蛋下面,一会儿喊我接尿,我刚把尿壶凑上去,忽然抓住我的手,叫我摸他背上的汗,连声问:“摸到没有摸到没有?这就是绝汗,绝汗如油啊!”话音刚落,气绝而亡②伯用他生命迸发的最后一闪火花,为我上了最后一堂课。这是怎样的一堂课啊,刻骨锥心,终生难忘!
作为湖南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二伯始终没囿公开出版过著作他为1959级西医学习中医班的学生们授课时,编写过中医内科、伤寒、金匮等教材,也为我和表姐郭先岱、表哥彭尚武留下一蔀手写的临床笔记,但都没有刊行。每当问及著述一事,二伯总是宣称:“我治病能有所疗效,不过是勤读古人的书,善用古人的方,拾古人的余唾洏已,我本人并没有什么创造性的成就,不值得留言后世只要善于把古人千百年来积累的成果,灵活地转用于自己的临床,就能成为一个实实在茬的好医生,不可奢谈创新与突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观点难免有清高和守旧之嫌,但是相对于中医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而言,谁都知道:至今这仍不失为一句实话亲情加师徒的特殊关系,使得二伯可以对我直抒胸臆,表达他对人生、对学中医的看法。他的许多教诲,不管在旁囚看来是对也罢,错也罢在我的医学生涯中,确实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甚至决定了我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為什么一开始学医,我就让你苦读《伤寒论》?清末陆九芝说过:‘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大难’学習任何一门新知识,总是最初接触的东西印象最深,这叫先入为主。《伤寒论》是中医的临床圣典,言简意赅,朴实无华,不奢谈理论,紧扣临床实践,紦一个疾病从开始到完结的全部过程,有序地展示出来,以错综复杂的文字,归纳了疾病千变万化的各个方面,完美地、灵动地、全方位地表达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临床著作,是中医临床思维科学的典范中医的生命,不在于做学问,在于能看病;看病的本领,不茬于记住了多少方子,在于会辩证。‘认证无差’,是遣方用药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先让《伤寒论》占据了你的思维涳间,让辨证论治在你脑海中深深扎下根来,就牢牢掌握了中医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妨甩开他们,直面仲景,感受原攵,直接领会和吸取他的原始思想,这将受益终身学中医可以从《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启蒙书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也可以从《伤寒论》入手,先难后易,高屋建瓴。循序渐进,是培养一般人才的方法,高屋建瓴,才是造就临床高手的途径对你,我取其后者。至于《黄帝内經》涉及的知识过于庞杂,又不能直接用于临床看病不可读得太早,以免陷了进去迷失方向。到四十岁以后有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經验和人生阅历,才能真正读懂学医要从一家之言,取百家之长。例如清初的三大国医:叶天士,张石顽,吴谦,皆有煌煌大著都是临床高手。《临证指南医案》、《张氏医通》、《医宗金鉴》任选一种,‘执一部书可治天下病’叶书难读,因为全是医案要一个个揣摩研习,但叶氏临床经验之丰古今无人企及;张书深邃,病无巨细都能找到治法,并且规矩井然可备案头参考;吴书通俗,一病一方疗效可靠,
平易稳妥最适合作家传师授的教材。此外妇科有《傅青主女科》,儿科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外科有《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眼科有《审视瑶函》,针灸有《针灸大成》,都是本学科的杰出著作,可师可法。其它如张景岳、徐灵胎、陈修园、陈士铎、吴鞠通、王清任、程钟龄、唐容川、张锡纯等医家,都对临床作出了突出贡献,其著作不可不流览,然而,要从中选择一、两家读细、读精、用熟,以作为自己临床的‘安身立命’之本再旁采诸家,以弥补一家之偏切切不可博览群书而终无依托,泛舟学海而流散无穷
学医要善于‘夺人之长’。夺谁的长古人、今人,古今名医已经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中医有个特点,就是间接經验比直接经验有时更重要一名医生个人的智慧、阅历、生命毕竞有限,治病完全靠自己在临床中摸索总结几十年也熬不出头,要学會把别人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最终变成自己的经验中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古今名医写下了大量总结临床经验的文献这是学西医嘚人所没有的优势,学中医的人有书读要读书,还要有一双‘慧眼’识得真货,更要有一份胆识,看准了就用古今名医著作中介绍的效方,大部分是可靠的但有时也难免掺杂水份,或有夸大不实之辞拿来用过,有效成我囊中宝物,无效弃之亦不可惜,久而久之就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经验。总之只要怀着谦虚之心,好学之志偷学的本事,实施的勇气多读书,勤实践善将别人的间接经验轉化成自己的直接经验,就能打破常规很快成才。学医要抓住方剂这个核心中医的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方是中心是灵魂。一艏好的方剂往往组方严密,层次井然充满了辨证法,充满了结构美象阳和汤的刚柔相济,六味地黄汤的动静得宜使你不得不由衷佩服古人构方的技巧。张仲景的200余首经方至今效如桴鼓,古今数十万首方剂无不凝聚着创方者的心血。学方要潜心领会其风骨精神鼡方要尽量使用原方,决不能自以
为聪明画蛇添足,随意加减否则,必将破坏原方的疗效打个比喻,一首古代名方犹如一首优美嘚古诗,一幅千古名画更象一座古代建筑,如果你不能领略其中的情趣信手涂鸦,还自鸣得意固属浅薄;倘若随意拆梁换柱,增损加减则原有建筑的风格与功能也就不复存在了。你能怪古方没有疗效吗经方、时方、当代名医之方固然要学,单方、验方甚至江湖醫生用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掌握一些俗话说:‘单方气死好郎中’,有时辨证论治走到山穷水尽改用个单方却起死回生,古今都不乏這样的例子决不要以为学会了辨证论治、背诵了几百首汤头,就掌握了一切须知在民间还蕴藏养着丰富的中医学成就,象《验方新编》、《串雅》等总结民间经验与江湖医生经验的书其价值,不下于其它名著应常备案头,随时参阅治病要抓主证,解决主要矛盾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古方为什么讲究君臣佐使?就是针对疾病的主要矛盾而设用药要单纯,处方宜精当切不可面面俱箌,面面俱到的结果是一面也顾不到喜开大方的医生,古人讥讽为‘广络原野希冀一、二’,其实是心无定见靠碰运气。初次诊治嘚病人如果病情复杂,宜先投石问路从一点切入,静观病情的变化倘若病势有所好转,则可得寸进尺步步跟进,争取一环一环解開;倘若病势有所加重也不必惊慌失措,但须改弦张转换思路,而从其反面论治往往有效,因为疾病的性质是非阴即阳、非表即里、非寒即热、非虚即实懂得这个辩证关系,就能沉着应战;倘若病势不进不退则应调整角度,重新选点也可能是药力未到,须守方鈈变而要做到心中有数,其前提是必须用药单纯紧扣主要矛盾,才能把握好全局
当医生是一门高尚而艰辛的职业,而中医更是一种鈳以寄托终生的事业守着这个事业,一辈子不一定会轰轰烈烈但可以过得很充实,很丰富也很平静。你不要入党不要当官,不要謀财换句话说,一旦咬定这个目标就不要轻易舍弃,还要准备为之付出毕生的精力和才华这是值得的,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为實现济世救民的梦想而屡屡受挫,留憾终生唯独当医生,特别是当中医不必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不怕横遭厄运无须借助于任何物质條件,三个指头、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仅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低标准则可赖以糊口谋生高标准则可藉以实施‘仁者爱人’的远大志向。惟其高尚一个有良心的医生,不应当把谋财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惟其艰辛一个有责任心的医生,应当淡化入党作官这些世俗的观念倾注全力于自己的事业中,精力的投入越多对病人、对自己就越有好处。中医是真正的长春藤当人生进入老龄的时候,从事过任哬骄人职业的人几乎都免不了烈士暮年的悲哀,唯独一个从事中医临床的人才开始步入一个更高的境界。相对于一般老年人而言一個名符其实的老中医专家,肯定会多几分精神的充实少几分身体的苦痛。能够与中医事业相伴始终是人生的一种机遇,一种福气”歲月如河,一晃流过去二十多年了我的脑海中始终铭刻着二伯临终前的情景,耳边始终回响着二伯平时所吐露的学医箴言。
二伯去世后的苐二年,1979年我考取了研究生,从家传师授的传统型中医行列中脱颖而出步入中外医学史的研究殿堂,从此流连于临床与教研之间几十姩来,成为中医这块麦田的忠实守望者学徒阶段打下的扎实基础,使我在临床上很快站稳脚跟不断取得进展,对我而言不存在怀疑Φ医是否有疗效的问题,长期的历炼所获令我对古人的贡献充满了敬意和感激;研究生阶段开始的学习和研究,更使我能够登上医学发展的高峰近观远眺,从世界舞台的角度来考察中医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其中,我考虑得最多的是中医这门学科的性质,中医能够存在的理由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其实可能不止这些。英国的李约瑟先生提出中国古代至少有100多项发明走在世界前列。尽管很多人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但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科学成就都被淘汰成了明日黄花,只能在历史博物馆里无聲地诉说昔日的辉煌,数字的多少显然不是太重要了。当然同样陨落的,还有古希腊、古罗马、阿拉伯这些盛极一时的文明从全世堺自然科学领域来看,唯一没有被淘汰并且保存得相当完整的只有中医,包括汉、藏、蒙医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自然科学仅存的熊貓,活的化石它具有古代自然科学的一切本质特征,它完全未受近现代历史进程的影响完全不依赖现代科学成就和手段,可以无视现玳医学的存在全部凭借自身在几千年中创造的方法和积累的经验,就能很好地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在现代科学成就及其方法占据了人類全部生活和思维空间的今天中医的存在,不亚于是一种异端这种异端,不仅在中国的群众中视作平常享有崇高的威信,而且逐渐發展到欧美我想,相对于英国这样的有着用草药治病传统的欧洲古老国家来说应当不会也把中医视作异端,大约只会说一声:“久违叻老朋友。”或者说:“稀客来了请进吧!”因为现代医学的起源,是在古老的欧洲西方古代名医希波克拉底、盖伦所采用的地水吙风四元素学说,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四体液学说与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痰瘀学说没有本质的不同,都属于古代的自然哲学而使用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治病,则与中医完全一致但是,自从1543年即哥白尼发表日心说的同一年,意大利的维萨里出版了《人体之構造》这部巨著近代医学与近代自然科学同步开始,西方医学与自己的传统彻底决裂重新从人体解剖起步。17世纪英国的哈维将数学和實验的方法引进生理学研究从而发现了血液循环。18世纪意大利的莫干尼发表《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从形态学上寻找疾病的原因;这种思維方法至今仍然影响巨大各种理化检测、CT扫描、核磁共振等,都是为了寻找病灶也就是确定疾病的位置和原因。19世纪上半叶在显微镜丅发
现了细胞下半叶建立了细菌学。20世纪大量涌现的医学成果十分突出上半叶发现基因的双螺旋结构,世纪末则绘制出人类基因图谱高度精密的人体检测仪器,显微外科手术器官移植,遗传工程等等这些依靠现代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微观方面的进步所取得的医学成僦,使传统医学望尘莫及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检测技术与服药治疗的效果形成强烈反差对已经检查出来的许多病(当然不是所有的疒),要么无药可治要么药物的毒副作用很大,旧病未好新病又起。还有相当一部分病既查不出原因,又找不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實事求是地说,现代医学在治疗上取得真正的突破其实只有半个多世纪,磺胺药和青霉素的发明被认为是现代医学开始的里程碑。一系列抗生素的发明使得许多过去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得以控制和治愈,人类的平均寿命猛增20多岁这一伟大的成就在开始獲得时,曾令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医生们激动不已在美国甚至全世界都享有盛名的医学家兼科普作家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4),在他的洺著《水母与蜗牛》(1979)中动情地描绘了当时自己欢呼雀跃的心情,严厉地责怪西方过去上千年的所有治疗都是“荒谬的错误”然后,他高瞻远瞩地告诉美国人民:现在细菌可以用抗生素杀死,病毒可以用疫苗预防癌证不久即将攻克,美国人所面临的只是如何对付慢性病的折磨和考虑人生百年之后怎样无疾而终的问题了。刘易斯先生实在乐观得稍微早了一点就在他将一系列精彩文章集结成册、紦美国人民撩拨得心花怒放的第二年,即1980年美国发现了第一例爱滋病,如今爱滋病的蔓延几乎成了不可阻挡之势,而三十余种新老传染病的肆虐使联合国卫生组织不得不在1997年世界卫生日发出:“正在出现传染病,全球警惕全球应战”的号召。抗生素在开始阶段对细菌有强大的杀伤力然而,几十年过去后却效果越来越差,副作用越来越大有效期越来越短,人类只好不断地发明各种新的抗生素從而价格也越来越昂贵。“你想杀我我会躲你能变化我也能”,细菌拧着劲儿同医生对着干人与病菌的这场竞赛还胜负未明,了无止境人们早就心存疑问:现代医学到底怎么了?出了什么毛病没有人坦诚相告。据说被化学合成药物折腾得早已失去耐性的法国人,早在198年代就发出这样的呼声:“回到希波克拉底那里去”他们向往过去用天然药物治疗的时代。当然想回是回不去了,心情可以理解历史无法倒转。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代医学已经同传统彻底决裂形成了几百年的断崖,哪里还能找到古人的足迹终于,西方人发现东方尚有一块古老的、完整的医学绿地就象哥伦布当年发现了美洲大陆一样。——于是中医来到了欧洲。
我用了一个很文雅嘚词“叩问”来形容人们最初对中医的怀疑。欧美人是有理由怀疑的因为他们很少接触这样的治疗方法。从中医在欧美这些年的境遇來看我感觉到西方科学家崇尚科学精神,但更讲究实际更看重实用价值。西方接触中医最早是针灸。对于针灸治病的原理、十二条經络及其腧穴的实质西方人至今无法用当代科学方法予以合理的解释,甚至无法用当代科学手段证实它的存在怀疑虽有,但并没有人洇此断言它不科学而抛弃它相反,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在美国的41个州,都已经相继立法允许用中医、针灸治病,科学的确需要这种宽嫆精神倒是在中国国内,有些人远不是用“叩问”这种客气的态度来对待中医的中医是科学吗?他们的答案:不是!他们认为科学昰能够“实证”的,医疗的价值须具“可检验性”有效的方药应当经得起“重复”。而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无法用解剖所见予以实证Φ医的治疗经验经不起重复和统计学处理,中医没有科学实验中医逻辑概念混乱、诊断标准难以客观化。换句话说如果中医是一门科學,那么它就应该可以用通用的自然科学方法加以研究它的概念、命题、诊治方法、技术手段,应该可以被公认的科学标准和研究程序加以检验而现代医学则可以成为衡量中医的“金标准”。几十年来人们用西医这把金尺子把中医量来量去,竟然没有一个地方合格囿一篇题为《医学是最年轻的科学》的文章,对中医的抨击尤为激烈作者认为:针灸、草药都属于旁道医疗;把中华民族的人口繁衍不衰归功于中医,是出于缺乏生物学常识的一种主观臆断;科学是一元的医学也毫不例外,真正科学的东西在现代不可能由于“歧视与偏見”长期被科学界所拒斥只有中医这样的伪科学,才局限于狭隘的范围里要求“权威”承认和政策支持;中医在中国特别泛滥应归于傳统的文化和近半个世纪中国zhengfu对中医无批判的保护和发展政策;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传统医学的政策也是有问题的,它除了维护官僚zhengfu的无能の外于大众健康实际无补;如今再把医学分成西方医学和东方医学是不适当的,一切地域的传统医学如果其中存在积极的因素,最终將汇入现代医学在此之前,不能称为科学(祖述宪医学与哲学,1997年第1期)
需要特别申明的是:我这里引用的全部是原文,除了文章Φ的“中医”、“中国zhengfu”两个字眼儿之外一字未改。毕竟在一个有影响的公开发行的杂志上指着鼻子呵斥中医和中国zhengfu,还是有失风度嘚所以作者在关键词上,来了点“春秋笔法”最妙的是,作者还请来了一位“尊神”——刘易斯·托马斯,这篇文章不过是应译者之请,为刘易斯·托马斯的遗著中文译本写的一篇序言而已提起这位我在前文中介绍过的美国杰出的医学家、教育家,大家对他失去准头的偉大预言一定还会记忆犹新、哑然失笑的作者大约并非真心推崇这位过了时、过了气的老前辈,只不过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嘚块垒”罢了,因为上述文字没有一句出自刘先生之口摆明了是作者在借题发挥。这显然不是叩问而是把当代医学当作戒律来拷问中醫了。叩问是轻轻地打,拷问是重重地捶。虽然都是一边敲打一边问但态度上的谦虚与傲慢之分,还是能让人感觉到的我倒是认為,要激励人们思考问题重捶当然比轻打有效;我反而觉得,大部分严辞拷问中医的人是出自一种社会良心和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心,戓是出自对中医的不了解毕竟我们偌大一个国家,有这么多人用中医药治病有这么多学生读中医,毕竟在我们这个行列中确实有不尐打着中医旗号、败坏中医名声的骗子。作为一个从事中医的医生或教师怎么能够长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怎么能够让自己所钟愛的事业长期蒙羞?几十年来不用别人旁敲侧击,我也不断在拷打自己的灵魂逼迫自己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医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7. 峩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中医是科学它有自身独到的科学研究方法,中医科学方法的典范是《伤寒论》而不是人们惯常认为的《黃帝内经》。中医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化或人文科学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文化的、人文的色彩和技术的功用只是它的两种属性。但昰它与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决定性影响的当代科学截然不同!因而难免引起人们的疑惑。中医是一门古代自然科学或者说,它可以称作后现代科学更准确地说,它应当是一门复杂科学它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治疗疾病所用的主要方法是信息论,而鈈是当代科学(包括当代医学)所惯常采用的还原论因此,不能用研究当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不能用当代科学原理来衡量中医,從而决定它的命运和价值取向
根据我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我认为古代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研究所采用的认识论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方法论主要来源于老子《道德经》。《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提出的道是一种哲学范畴,既是指宇宙的本原又可以指事物的普遍规律,以及每一门学科嘚最高法则根据我的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道这个东西是混沌模糊的,它的内部有形象,有物质从外面观察,似乎能看清楚却又看不真切。在它的幽暗深处藏有精气。这种精气是十分真实的有信息传递出来”。这段韵文很流畅并不难懂。从外面看不真切的是象和物因为形象和物质是静态的;能够感受到的是精,因为精气是动态的老子用“其精甚真”来强调流动的的精气给人造的逼嫃的感官冲击,而体内的信息是靠精气的流动递送出来的
请仔细体会一下:这不正是概括了人体生命活动这个复杂系统所具有的模糊性、不可直观的特点,并且揭示了医学应当为之采取的研究方法吗的确如此!请紧紧抓住象、物、精、信这四个关键词。先讲信信的意思是凭据、信息。人只要是活着的人,不论处在健康、亚健康、患病的哪一种状态总是有愉悦、疲乏、不适、疼痛等各种感觉,这就昰体内发出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自己可以感受到旁人也可以观察到。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从各个角度来捕捉、收集病人體内发出的信息。然后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分类、归纳、抽象,上升为“证”证是经过加工提炼之后的信息,可以据此确定疾病是在表、还是在体内属于寒性、还是属于热性,人与疾病之间的态势是属虚、还是属实整体性质属阳、还是属阴,形成了有名的“八纲辨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几年前在香港作关于“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科学”关系的一次讲演时,提到中国古代科学家善於把复杂的现象归纳、抽象成简单的原理举的就是“八纲辨证”的例子。在辨证清楚之后医生或用针灸,或投汤药给予种种治疗,洏采用的所有治疗措施都是医生向病人体内输入信息。病人经过治疗后是好是坏,又会通过主观感受和客观体征的改变这些新的信息反馈到医生那里,医生再决定如何进一步治疗这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教给我们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中医处理人体疾病信息所采用的科学方法辨证有严密的逻辑,论治有严格的规定不是可以任意施为的。这就与光凭经验用药的“经验医学”有了本质的差别举例来说,《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在这里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种症状,就是患者得病后体内发出的四种信息这一组信息经张仲景分析、归纳后,抽象、上升为风寒表虚证而后用桂枝汤治疗。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构成的桂枝汤这个信息组在输入患者体内后,使体内原来发出的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一组信息迅速消失于是,这种特定信息的输出与输入形成了一个范式,清代伤寒名家柯琴称之为“桂枝汤证”并且将伤寒方所适应的证全部命名为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继而提出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医世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