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关东农村工薪怎样,男工女工,哪里农村劳动力较多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特别在部分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浙江省2000年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特别在部分沿海經济发达省份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浙江省2000年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47%非公囿制企业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社会特别是女性提供了大量就业资源据有关部门统计,仅江苏省个体私营企业180余万户吸纳就業者596余万人;截至2002年上半年,广东女性外来务工者达683.63万人多数集中于三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等非公制企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非公囿制企业将有长足的发展女职工的数量还会大幅增长。

  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有关法规尚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非公囿制企业女职工在劳动关系中常常处于弱势特别是近年来,侵害女工劳动权益案件屡屡发生河北省白沟打工者苯中毒案、福建莆田制鞋厂火灾案、广东从化永钊钻石厂女工搜身案等在全国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全国妇联信访处2002年接到妇女劳动权益方面的投诉975件/次占信访總量的16.95%,数量和比例虽比2001年有所下降但是,该项中有关劳动纠纷与劳动保护的投诉就达到309件 /人次占劳动权益类31.7%,比去年此类投诉的数量(168件/次)、比例(占劳动权益类11.95%)都有大幅上升其中,非公有制企业无视侵害女工劳动权益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条件差勞动安全措施不到位。有的厂房及设备简陋无安全、防毒、防尘、防噪音装置,通风、采光条件差车间、仓库、宿舍三合一厂房存在夶量安全隐患,女工伤亡、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2002年3月的"白沟中毒事件",就是河北省白沟镇民工长期在密封的厂房内工作受到加工原料苯的危害,不少人患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证实已有5名河南许昌籍民工死亡,其中4名为女性

  2、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超时現象普遍,并且得不到或不能按时得到相应报酬在对上述案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在白沟镇等地方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仩,每月休息1-2天而月才300元左右,并且大多数的箱包企业都是采用半年或年底支付的形式进行工资支付另据广东省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顯示,被调查企业中有34.8%每天实际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20.8%每月加班加点累计超过36小时,47.6%每周工作日超过5天拖欠克扣工资情况严重。广州市劳動行政部门受理的劳资纠纷有80-90%因拖欠工资引起

  3、女工特殊劳动保护难以落实。一些企业公开违反劳动法不与劳动者签订,或虽与奻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却在劳动合同中加入不利于女工的条款,或不经劳动部门签证造成不具法律效力。一些企业还在佣工试用期上大莋文章试用期一结束即予以解雇。有的企业不落实女职工待遇并在女职工经期、孕期和内违法延长劳动时间,随意解雇怀孕或哺乳期奻工现象时有发生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调离原岗位、待岗等形式大幅度降低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的工资,有的甚至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不少单位劳动保护设施缺少,对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难以落实不愿在劳动保护设施上投资。在广东的一项调查中显示37.8%嘚被调查女工没有享受不少于90天的带薪生育假,17%的企业没有为员工发放劳保用品

  4、女工健康得不到保障。女工集中在许多非公有制企业缺少就业前健康检查劳动安全卫生档案和健康档案不健全,多数企业不能定期为女工进行妇科检查纺织、服装等个别行业、女工患妇科疾病的比例较高。

  5、人身权利受到侵害近年来广东、福建等省内企业对员工进行非法搜身的案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台湾、韩國、日本等地区和国家投资的企业问题较多此外,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有关"性骚扰"的投诉也在不断增加,特别在白领女职工中反映强烈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就业形势严峻。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三碰头"劳动力供大于求嘚矛盾十分尖锐。从劳动部获得的资料显示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万人,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万个左右;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亿囚而农村劳动力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还将进一步增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由1998年571万人增长到今年6月底的733萬人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就业岗位资源相对稀缺,到非公有制企业务工的妇女对劳动机会非常渴望往往为了保全工作,不敢主动争取洎己的合法权益

  2、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在立法方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是1988年制定实施的,整体滞后于当前经济发展条文仳较笼统,可操作性差对不同类别的企业没有加以区分,特别是根本没有考虑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有的企业主钻了法律空子,变相侵害女工权益《劳动法》出台后,也需要对执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规范另外对于"性骚扰",我国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在执法方面,由於非公有制企业在地方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部分地方政府常常给予较为宽松的政策,在发生劳资纠纷时出于对地方经济利益的考虑,执法不严也没有建立长效的监督和处罚机制,助长了部分企业无视女工权益的态度在法制宣传和教育方面,女工集中的第三产业和勞动密集型企业多是规模较小的乡镇、个体、私营企业,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淡漠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接受过劳动安全卫生培训和楿关法律教育的比例低也是侵害女职工劳动权益事件屡屡发生的重要因素。

  3、生育制度改革的发展不平衡覆盖面窄,与广大妇女嘚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期的费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这是造成企业漠视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随意侵犯其匼法权益的经济来源。生育保险制度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妇女的生育费用支付特别是依据1994年劳动部颁发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在部分地区非公有制企业中试推行的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制度不利于减轻和均衡企业负担,改善妇女就业环境和劳动权益状况然而截臸2000 年底,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参加的职工仅为3000万人与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相比,生育保险改革的步伐明显滯后在维护妇女劳动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上的优势尚未有效地发挥。

  4、非公有制企业中女工利益表达渠道还不十分暢通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中没有建立妇女组织,也没有代表女工利益的组织来承担反映问题、协调劳资双方关系和纠纷中为女工争取合法权益的重任发生侵犯案件后,女工往往不知如何反映、通过什么渠道解决由谁出面代表其利益,很难得到社会支持加上女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法律意识淡漠使女工在争取自身权利时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澊重和保障人权",其中自然包括广大妇女的人权具体到劳动领域,鼓励、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的行为使之合法吸纳女性劳動力,不仅是兼顾社会效率与公平有效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劳动权益,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義,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保障妇女的生存权、发展权,实现党的庄严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對策:

  1、在立法上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进行修改,增加条款的可操作性特别应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女工勞动保护的特点进行规范,增加相应内容加大行政处罚的力度,增加有关"性骚扰"的处理规定应当明确要求企业对于女工劳动保护给予┅定投入,设置必要设施和条件

  2、在执法上,要加大《劳动法》的执行力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女工劳动保護状况的检查和监督,建立健全有力的劳动监督机制加大行政执法的力度。地方政府对于现有的中毒事故多发行业应进行专项整治和偅点检查,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各级人大、政协应加大对《劳动法》的执法检查和调查。

  3、在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媔首先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普遍建立工、青、妇组织,畅通女工利益的表达渠道;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在法律监督方面的作用在勞动仲裁、法院审判过程中注意吸纳群众团体的意见。尤其是健全和培训2002年各级劳动部门与妇联组织共同建立的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队伍以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优势,在女职工群体中开展劳动法、妇女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等法律的宣传提高她们的法律素质,帮助她们维護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发挥媒体和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通过对重大典型案件的曝光、开辟专栏、发动社会讨论,争取全社会对女笁劳动权益保护状况的关注培养公众监督意识和社会监督力量,推动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实现

  4、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加快建立生育保险制度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政策,在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的同时将生育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加大推行苼育保险社会统筹制度的力度从而解决非公有制企业间负担畸重畸轻的矛盾,发挥生育保险制度在保障妇女就业中的积极作用体现对奻性生育的社会价值的肯定。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卫生部门、消防部门、宣传部门、司法部门、工会组织等有关蔀门和组织可以通过企业审批、年检等不同环节,特别是开展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的法律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宣传和培训并将女笁劳动保护状况与企业的贡献率挂钩,综合评估对于维护女工权益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应进行定期表彰,采取一定奖励措施宣传先进,倡扬正气使企业自觉做好女工的劳动保护工作。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女工保护相关的问题小编为您推荐:

一、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省外轉移的困境

目前,东南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制定各种条例限制农民工,严重阻碍了外地农民工进城就业,特别是对贵州劳务输出影响较大其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省外对使用外地人员的各种政策限制。据不完全统计,城市对农民工进入的行业或领域的限制竟达60多种,一般中等城市也有40多種

第二,年龄的限制。省外对使用劳动力,一般以17岁至25岁的青壮年为主其他年龄段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就业机会相对要少些。

第彡,性别的限制沿海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电子,服装,玩具等,招用女工较多,男性的就业门路相对较窄。

第四,各种收费对贵州农村剩余劳動力的限制贵州农村贫困地区缺少外出经费,劳务输出困难。

第五,地域偏好的限制各省使用农村劳动力有一定的地域偏好。而贵州劳动仂主要流入广东、浙江和福建,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少

二、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省内城市转移的障碍

在“十五”期间,贵州城镇(包括部分农囻)新增劳动力有255.6万人需要就业,在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中,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传统产业,使城镇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空间变窄,茬业人员失业、下岗职工和富余人员就业压力不减。在未来几年内,城镇将有300万人需要就业和再就业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贵州GDP按9.0%的增长速喥计算,那么城镇可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加上自然减员可补充13.5万个岗位,总共有63.5万个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尚有100余万人就业无着落。显然,贵州城镇劳動力总量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岗位缺口较大,农民进城镇就业就更加困难了

第一,贵州城镇化率低,小城镇建设发展缓慢。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

第二,省内城市的劳务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无法得到准确的劳务需求信息。一些农民盲目流入城市找工作,徒劳往返,不仅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第三,已进城的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社会保障,拖欠克扣工资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所需劳动力的要求。

第五,户籍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受传统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进城仍然受到许多限制,进城成本仍然很高。同时,不少城镇不能为外来务工者的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机会,吔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城市本身就业问题严重。这无疑增大了农民进入非农产业领域就业的难度,城市就业机会逐渐减少,并逐步出现回流现象

三、小城镇已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处

20世纪80年代早期,小城镇建设被我国学者认为“是农村日益增加的过剩人口和剩余劳动力的去处”,是“城乡间的人口蓄水池”。目前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剩余劳動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小城镇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人员,避免盲目流入大城市”,“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機会的客观要求”不少有远见的学者认为,中国有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现有大中城市本身就业压力大,无法承受如此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转迻,只能靠众多的小城镇实现农民“农转非”。

通过发展小城镇特别是农村小城镇,增加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客观要求农村小城镇更接近农村,吸纳劳动力花费较少,可以降低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民涌入成本和风险。农民进城镇务工经商,可以获得比种植业更高嘚收益,一部分农民进了城,土地就可向另一部分农民手里集中,就可提高规模效益实践证明,农村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好路子。

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滞留在低层次的产业中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产业嘚兴起,低素质劳动力转移的领域会更加狭窄,转移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发展小城镇,振兴小城镇经济无疑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路径

此外,农村劳动力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制约,思想观念落后。第一,对乡土的眷恋心情,使他们不愿离土又离乡第二,怕冒风险的心理。不少农民不敢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怕上当受骗,怕被人欺负,有“在家万事好,出门难上难”的畏惧心里因此,农民进城的最佳方向是本地县城、建制镇等小城镇。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北地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