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领先的京东金融最新消息科技服务商有哪些值得选择

京东光大小白卡好申请吗... 京东光大小白卡好申请吗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让投资理财变得简单快乐

京东金融是京东集团旗下子集团,定位金融科技公司,于2013年10月开始独立运营,已建立起九大业务板块,为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登录京东金融App,点击【首页-白条-小白卡】,选择光大小白卡(visa)/光大小白卡(银联),操作申请即可。温馨提示:路径仅供参考,如有变更,请以实际页面提示为准。

京东光大小白卡好申请吗?

Arise丶爱慕,尝试到:追折网(你必须知道的反.利)

两者没什么关系。能不能成功看你的资质,就是有没有存款,车,房子之类的。

两者没关系能能功看资质没存款车房类

极易被拒,给的额度也很低

京东金融悄悄更名背后:这三年究竟做错了什么?

  短短三年间,京东金融换了两个名字,造了三个概念,究竟为何会将自己陷入如此困境?

  京东金融悄悄地改名了

  近日,有媒体发现京东金融的官方微博更了名,由“京东金融”变成“京东数科”,所谓“数科”即是“数字科技”的简称。此外,京东金融的头像也从黄底白字的“JD.F”变成了蓝底白字的“JD.D”,即从“Finance”变身为“Digtal”。

  对于这个变化,京东方面似乎并不想大肆声张。这与此前京东金融广为宣传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更名之事被发现后,京东金融仅简单回应称,数字科技更能体现公司的定位。

  这个变换令外界感到困惑,京东金融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家数字科技公司?

  此前在公开报道中,京东金融一直宣传拥有11大业务板块——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支付、众筹众创、保险、证券、农村金融、金融科技、海外事业、城市计算。

  至少从业务设计上看,京东金融并没有脱离金融业务范畴。而京东金融官网依然介绍自己是“一站式”在线投融资平台,以“成为国内最值得信赖的互联网投融资平台”为使命。如此看来,京东金融似乎并不想完全抛弃金融业务。

  事实上,这已经是京东金融在短短三年内的第二次更名了。而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京东金融也屡次调整航道,从最初的“互联网金融”到2016年兴起的“金融科技”,再到今时今日的“数字科技”,京东金融在“去金融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明明还在干着金融的业务,却频繁对外展示自己拥有一颗科技的心。京东金融为何如此扭捏?

  三年两更名,多次转换赛道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金融原属于京东旗下的一个部门。2012年,京东金融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原名为“北京京东尚博广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6年,京东金融正式更名为“北京京东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而本次更名,京东金融计划以“京东数科”作为集团整体品牌对外呈现。

  从投资管理公司这样明显带有金融色彩的名称,到金融科技公司,再到数字科技公司,京东金融淡化金融色彩的背后,是其战略方向的不断调整。

  在2016年之前,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方兴未艾。2014年、2015年,“互联网金融”一词连续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措辞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此时,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脱胎于互联网的公司是冉冉升起的明星。

  然而到了2016年,互联网金融行业风向突变。2015年年底,以e租宝的倒台为标志,互联网行业进入严监管的“寒冬”。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2017年,这一表述变成“对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同样是在这一阶段,京东金融频频对外宣传“金融科技”概念。在京东集团2017开年大会上,刘强东曾表示到2020年,京东金融将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TOP3。

  然而,刘强东的雄心壮志还在眼前,京东金融已经再次转换赛道。对此,业界有观点认为,京东金融此举意味着正式由一家金融公司向科技公司转型;但也有人认为,和其他互联网巨头一样,京东金融之所以淡化金融色彩,只是适应互联网金融监管趋势,曲线救国,换汤不换药。

  事实上,京东金融如何定义自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么。亚马逊成立至今从未更名,但不妨碍它已经从一家电商成长为市值过万亿的科技公司;而高盛一直以华尔街金融巨头形象示人,但公司雇佣的程序员和技术工程师数量比Facebook、LinkedIn和Twitter等互联网公司还要多。

  京东金融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最有力的说明是其营结构。而根据今年5月份自媒体曝光的京东金融融资推介资料显示,京东金融的收入组成中,消费金融(京东白条、金条)的收入占比持续上升,到2017年Q4,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55%。京东金融的供应链金融目前已是第二大收入来源,2017年Q4占比已达到16%。

  金融业务的周期性较长,京东金融以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主,即使从现在开始逐渐剥离金融业务,也需要1-3年的周期。在此之前,金融业务的收入还是京东金融的支柱。

  京东金融“一步慢,步步慢”

  纵观京东金融的发展历史,起点低、起步晚,虽然有过迎头追赶的好时光,却最终受制于环境以及自身的局限性,在金融这条赛道上,陷入了“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的困境。京东金融屡次更名的背后,是其战略定位不清晰的体现。

  与阿里巴巴相比,京东虽然也是做电商起家,却没有及时意识到金融业务的重要性。2003年5月,淘宝网成立,同年10月就推出了支付宝。2007年,京东商城改版成功,正式进军国内B2C电商市场。但直到2011年,京东因为与支付宝的一次“决裂”,才意识到支付工具的重要性。

  2011年5月,京东商城以支付宝费率较高为由,宣布终止与支付宝之间的合作。自此之后,用户在京东商城上购买东西时,无法再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

  而此时,支付宝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顺利获得了央行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而京东直到2012年10月,才通过收购网银在线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业内普遍认为,支付对所有开展金融业务的机构都非常重要,因为支付是金融业务最底层的基础设施。京东错失了发展支付业务的最佳窗口期,导致京东金融的成长始终“慢一拍”。

  2014年2月,京东推出白条切入消费金融领域,这种“先消费,后付款”的支付方式在当时的电商中算得上是创新之举。京东金融以白条为业务支点,撬动了如今的11大业务板块。

  然而随着业务量的上涨,京东很快触及到了天花板。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资本决定着公司规模的大小。而此时,京东金融手中却没有一张“过硬”的金融牌照。虽然京东白条做的是消费金融的生意,但京东手中并没有银行牌照,甚至没有消费金融牌照,这也就意味着京东金融不能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获得低成本资金,只能凭借自身资金开展业务。

  而对比京东的竞争对手们,早已在获取金融牌照的路上一骑绝尘。2015年,当京东金融还在努力发展白条业务的时候,蚂蚁金服发起设立的网商银行已经获批开业。而向来低调的苏宁集团也已经拥有包括银行、第三方支付等在内的多张金融牌照,是国内发展最快的民营金融集团之一。

  为了打破资金对业务的限制,京东金融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是更广泛地与金融机构合作;二是积极申请金融牌照。从2016年开始,京东金融开始频繁地对外输出“金融科技”的概念,并加快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步伐。京东金融在此时逐渐淡化身上的金融色彩,或许正是为了“示好”传统金融机构的权宜之计。

  另一方面,京东金融从来没有放弃过申请金融牌照的想法。同样是在2017年京东开年大会上,刘强东称未来京东金融将会进入证券、征信,包括银行。而在今年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上行,刘强东又再次表态,“未来如果有需要还是会申请金融牌照,拿牌照是为了业务能够合规开展。”

  然而,如今的监管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从2016年开始,监管层屡次释放信号,表态金融科技公司将不被允许直接从事金融业务,而是要与持牌机构合作。与此同时,国内各类金融牌照申请的大门正在逐渐关闭。今年以来,没有一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民营银行的审批几乎停摆。

  对于京东金融来说,迟迟拿不下牌照,就无法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做好金融科技服务,甚至是数字科技服务。京东金融的彻底更名,更像是所有出路被堵死之后的无奈之举。

  “去金融化”或因投资者压力

  京东金融并非没有想过坚守。今年5月,京东曾耗资4.83亿元入股安联财险,曲线拿下一块保险牌照。但是仅4个月后,京东金融选择全面更名京东数科。在此期间,外部的监管环境并没有产生大的变化,那么是什么促使京东金融全面“去金融化”呢?

  来自投资人的压力或许是京东金融最大的难题。目前,京东金融共获得两轮融资。2016年京东金融A轮融资引入红杉资本等投资人,同年11月京东启动对京东金融的股权重组。当时,京东方面宣称此举是为了使京东金融成为内资公司,便于开展某些外资被禁止参与的金融业务,并“更好地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

  2017年6月30日,京东金融重组完成交割,A轮及A+轮投资人股权占比48.36%。据媒体报道,在京东金融分拆过程中,与投资者签署的协议包括赎回条款。若京东金融未在约定期限内上市,需要在180天内向投资者赎回股权并按年息8%支付利息。而据传协议规定的最后上市期限为2020年。

  2018年7月,京东金融又宣布完成B轮融资,投后估值约1330亿元。当时,刘强东在社交平台上回应称,这是“借的超级高利贷”、“都要数倍还回去的”。

  虽然外界无法得知刘强东这句话是玩笑还是真心话,但京东金融的盈利情况不大好却是真的。根据京东8月份提交的一份资产支持票据说明书显示,京东金融2016年、2017年净利润为负,其中2017年更是亏损了20.8亿元。今年一季度,京东金融实现净利润2140万元,扭亏为盈。

  而同一时期,蚂蚁金服的盈利水平已经远远甩开京东金融。根据阿里巴巴财报推算,2017年全年,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达到131.89亿元。

  为何两者之间的差距会如此之大?除了起点不同之外,京东金融业务始终无法脱离京东商城发展是主要的原因。与蚂蚁金服的收入来源多样化相比,京东金融的业务主要来源京东商城。一旦离开了京东的“温室”,京东金融的发展并不如意。

  如今看来,2016年京东集团分拆京东金融的举措,算得上双输的结局。对于京东金融来说,尚未打好业务根基即被匆忙推向市场,不仅错判了监管大环境的形势,更是不得不面对投资人要求上市的压力,最终匆忙选择了数字科技公司的道路。

  而盈利艰难、战略定位不清晰的京东金融,也拖累了京东集团盈利需求。对比蚂蚁金服每年能向阿里巴巴集团上缴数十亿的利润,京东金融从剥离至今尚未贡献利润。京东最新二季度财报显示,京东在实现短暂的盈利后再次陷入亏损,当季度京东净亏损达到了22.125亿元人民币(约3.344亿美元)。

  受二季度业绩不理想,以及刘强东涉嫌性侵事件的负面影响,今年以来,京东股价长期走势低迷,仅在年初达到50.68美元的股价峰值后便持续下滑,截至9月24日,今年京东市值缩水至354.48亿美元。

  看来,不仅是刘强东的金融梦碎了,更有可能是刘强东的京东梦也要醒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东金融最新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