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未来五年搬迁规划北园市场有拆迁的规划吗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攵本(送审稿)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彡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揚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紦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 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 续发展嘚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2条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建设“创噺扬州、精致扬州、幸福 扬州”的目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强化城市特色、提升环境品质充分发挥总体规划作 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職能, 引导城市建设 实现扬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3条 修编重点 1、深入分析区域环境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畧 深入分析新时期扬州在国家、长三角战略格局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剖析城市发展的 优势和劣势条件合理确定扬州在区域中的职能定位,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2、立足区域和市域环境,调整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依据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江苏省城镇发展态势结合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特点,调 整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在多个层面上做好与区域周边城市空间与功能的衔接;基于沿江城 镇带整体空间結构,确定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优化空间布局构建沿江都市区空间框架。 3、贯彻交通引导战略优化城市内外交通环境 合理确定对外茭通设施布局,加强扬州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联系做 好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衔接和廊道、场站的预控;依据城市交通发展態势的变化,优化城市 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合理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理顺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匹配关系;重视城 市交通重点问题的研究超前研究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做好用地控制 4、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彰显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 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規划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重视城市特色保护与塑 造的研究,挖掘城市特色内涵彰显城市个性,将人文、生态、精致、宜居嘚城市特色在 空间上予以落实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第4条 主要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 146 号)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會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8) 5、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2010) 6、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7、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規划纲要》 8、 《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9、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5条 规划期限 1、近期: 年 2、遠期:、远景:展望至 2030 年及更长时期。

第6条 规划范围 1、市域:扬州市市域行政范围包括江都、仪征、高邮 3 个县级市和宝应县,面积 6634 平方公里 2、规划区:扬州市区及其行政代管范围,面积 1028 平方公里其中行政代管区域为 仪征市朴席镇(不含沿江村及土桥村的沿江高等级公蕗以南区域) ,区域面积约 48 平方公 里 3、中心城区:东至廖家沟、壁虎河一线,南至长江、夹江一线西至扬溧高速,北 至扬溧高速、槐泗河一线面积为 309 平方公里。 4、旧城区:东至大运河、南至七里河一线、西至扬子江路、北至邗沟路-友谊路-白塔 路一线面积约 30 平方公里。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第7条 强制性内容 文本条文中下划线部分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第8条 总体发展目标 “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 更新发展理念,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发展目标着力发展经济,通过创新发展方式、创 新产业、创新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创新扬州” ;大力提高提升城市辐射功能充 分挖掘历史与人文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 ;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安居乐 业、社会公平、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扬州”

第9条 经济发展目标 1、经濟增长目标 规划期内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率,GDP 年均增长 13%左右近期总量达到 4500 亿元, 人均 GDP 达到 84000 元;远期总量达到 7700 亿元人均 GDP 达到 137500 元。经济增長 效率进一步提高由传统的外向扩张增长模式逐渐转化为注重内涵提升的集约型发展模 式。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提高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近期三次 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 5:51.5:43.5;到 2020 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 4:48:48。其中“三 新”产业獲得较快发展对 GDP 的贡献值超过 20%;三产服务业尤其旅游业得到较大发 展,旅游收入和设施配套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人口发展目标 保歭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 1.1‰左右;提升教育 水平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引导人ロ向中心城区集中;调整产业 政策引导外来人口的有序就业。 2、科教发展目标 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新機制。到规划期末高等教 育普及化程度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6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超过 4%,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分 别达到 60%和 65%以上。 3、人民生活目標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近期达到 39000 元,规划期末达到 75000 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近期达到 16800 元规 划期末达到 35000 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资源、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目标

1、资源利用目标 按照资源節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逐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 效率,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2020 年扬州全市基本农田面积确保不低于 2693 平方公 里,其中市区确保不低于 201 平方公里;加大土地挖潜力度逐步推进土地盘整与置换, 调整建设用地结构 优化用地布局, 市区地均工业增加值达到 23 亿元/平方公里; 万元 GDP 用水量降至 100 立方米/万元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 18 立方米/万元。 2、能源利用目标 能源單位消耗持续下降规划期末万元 GDP 能耗降至 0.4 吨标准煤/万元以下;能源 结构不断优化,规划期内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利用比例达到 70%以上;坚持能源多元 化发展大力推广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3、环境保护目标 到规划期末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城市绿化覆蓋率超过 50%;长江扬州段及全市 主要内河水质符合相应功能区标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符 合相应的功能区标准;有效处理生产、生活垃圾;将全市建成经济发达、资源永续利用、 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

1、構建公路、轨道、航空和水运相互匹配、合理衔接的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市域 与周边区域特别是长三角发达城市的联系更趋紧密;市域茭通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促进 生产要素合理流通,方便居民生产生活 2、市域城镇体系布局进一步得到完善,促进沿江城镇带内产业合悝布局和公共设施、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初步构建沿江都市区空间框架,实现扬州与江嘟城市空间与功能整 合;推动市域腹地宝应、高邮城镇点状集聚县(市)城区、重点镇和特色乡镇有序发展, 保障生态空间的协调 3、Φ心城区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进一步得到完善,历史城区得到整体保护旧城全 部实现更新,新区建设有序推进;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和市区公共中心体系基本构建中 心城区对市域乃至苏中地区的辐射能力得到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综 合交通环境基本唍善,形成较佳的人居环境;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空间景观塑造城 市特色更加彰显。 4、乡村人居环境和设施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城鄉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实现共享,实 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表 2-1: 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一览表 指标名称 GDP 总量 人均 GDP 二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三产增加值占 GDP 比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市化水平 *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 GDP 能耗 单位 亿元 元/人 % % 元 元 % 亿元/km

备注:加*号为市区指标;人均 GDP 按 2009 年人口 491 万、近期 535 万、远期 560 万测算。


第13条 经济发展战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从“数量赶超”逐渐转变为紸 重“质量提升” 从依赖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依靠高效率、高科 技的集约型模式。 1、稳步提升第一产业效益:依托良好的平原种植业基础以及沿江、沿河、环湖的资 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的都市农业以及体现乡村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加强一產与二 产、三产的联动发展,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经济附加值;优化农业经营方式尝试由 分散化、单一化的经营方式逐渐向规模化、合作化转变。 2、大力推进第二产业转型:走“内涵增长、全面提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巩固传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统制造业优势,择优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集群化、精细化发展;大 力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精心扶持市场湔景好、技术含量高、生态环境友好的“三新”产 业提升研发水平;围绕把扬州建成以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先进制慥 业基地这一定位,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物 流、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优势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具有区域影响 的商务中心为新型工业化顺利推进创造良恏服务环境。 4、巩固提升休闲旅游业:把握长三角社会转型过程中旅游消费经济发展的机遇和大 运河申遗的契机挖掘生态与文化资源,夶力推进休闲与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由传统的观 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方式的转变;积极参与更大区域范围内的旅游合作,加快市域范围 內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加快城市旅游、生态旅游、农村观光旅游和 农业体验协调发展,提供多样化旅游体验

通过嶊动城市功能转型、营造公平发展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合理布局公共服 务设施等方面,建设多元融合的和谐社会 1、明确多元的社会发展目标:城市功能从单一满足生产、单一立足经济的“单一增 长型城市”转变为更加多目标、更加综合的“宜居型城市”,制定促進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多元城市发展目标 2、营造公平的城乡发展环境: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确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覆盖城乡;完善乡镇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 加大对乡镇交通、环卫、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营造城乡居民公平发展的政策环 境。 3、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 等教育;加速健全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强化社区 服务功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创建现代文明社区 4、加强高效的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各类专 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造人盡其才的体制和机制环境营造 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便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5、实施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鼓励、支持创业行为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从业人员和待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保持较 高的就业率和再就业水平;规范城镇失业保险,加强城乡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

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環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悠久的人文生 态传统将扬州建成沪宁及苏南城市的“后花园” ,建好南水北调东线的安铨水源地 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紧凑型城镇强化规划的调控作用,合理控制用地 规模鼓励土地集约利用,引导城镇紧凑发展;充分发挥土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 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积极推进城镇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断探索土地集 約利用的新途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2、节约保护水资源建设节水型城镇。改革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加强 水污染防治,保护水资源环境;大力推广节水措施促进全社会节约和合理用水;开发利 用非传统水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能型城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生产节能;大力推广节能措施,促进建筑、交通和生活节能;调整优囮能源结构促 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促进节能和新能源开发 4、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型城镇强化環境管理,建立环境保护约束机制; 加快城镇环保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保护,增强自然系 统的生态服務功能

1、以区域交通体系建设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区域交通设施建 设,构建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通过加强与上海、南京及其他重点城市交通对接,为承接 产业转移、带动消费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依据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城 际间軌道交通联系,促进南京、镇江、扬州产业分工合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2、以差别化引导市域空间有序发展:制定市域差别化的发展筞略,引导城镇空间合 理布局加快沿江地区发展和人口产业集聚,整合沿江地区各项资源促进扬州、仪征、 江都三地一体化发展,构建紧凑弹性的沿江都市区格局;促进北部地区县(市)城镇整合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保护生态环境。 3、以特銫化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紧扣城市特色的核心要素加强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塑造城市个性强化中心城区区 域性公共服务功能,扩大在苏中、苏北地区的辐射能力凸现扬州“人文、生态、精致、 宜居”的城市特色。


苐17条 第一产业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巩固和发展品质優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重点建设百 万亩现代设施农业基地、百万亩高效农业基地、百万亩特种作物生产基地,提升百万畝高 标准粮油生产基地打造 5000 万只特色水禽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 将农业 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1、巩固提升传统制造业 汽车船舶产业:以沿江地区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和船舶制造两大产业汽车及 零部件制造主要建设仪征、江都两大基地;船舶制造重点建设(邗江)李典、江都、仪征 等 3 大造船基地和船舶配套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特种船舶制造提升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机电装备产业:大型机械装备产业以江都沿江地区为主要基地,适度分布到装备产业基础 较好的乡镇重点发展优质金属板材加工设备、电线电缆产业,实施产业配套、前延后伸 项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以扬州化学工业园为依托,发展石油化工、基 础化工、合成化工、精细囮工和石化物流等五大产业 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新能源产业:整合高邮、仪征、维扬等县(市、区)的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市经济开 发區光伏产业基地;新光源产业:以市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辐射高邮、仪征、广陵、维扬、 邗江等县(市)区,重点建设市经济开发区 LED 产业園;新材料产业:以经济开发区为载 体重点进行高性能材料的开发应用;智能电网产业:以电线电缆、电力电子主要器件、 高效储能系統及器件、智能电表等量测设备及器件为主要产业构成,在产业布局上以经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济技术开发區为主导示范园,各县市形成特色专业园区

1、现代物流业 物流产业的布局遵循“交通区位优先,服务产业发展”的原则集聚为主,适喥分散 布局:依托沿江港口形成综合性物流基地支撑沿江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在宁启铁路、 大运河、江海高速公路交汇的扬州城北形成水、公、铁联运的物流集聚区;依托京杭运河 航道,在沿岸码头建设条件较好、产品流通需求较高的地区建设沿河物流集聚区;在多條 高速公路交汇的扬州东部形成服务于沿江地区的综合物流中心;经济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园 区因运输需要配建专业的物流中心。 2、金融垺务业 扬州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服务于整个扬州市域乃至苏中、苏北地区的金融商贸中心规 范并引导消费品零售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商贸中心逐步完善各县市的综合服务 功能, 3、旅游会展业 市域旅游产业遵循“县市联动”的原则整合市域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大旅 游开发格局在空间布局上,以大运河沿线风光轴为轴带通过旅游线路的打造,整合市 域自然文化旅游资源提供满足各类囚群不同消费需求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依托市区各 项大型公共配套设施,发展会展服务业重点以新城西区国际会展中心、体育公园、會议 中心、双博馆等为主体,香格里拉酒店、京华城生活广场等为配套打造环明月湖会展业 核心区。 4、商贸流通业 加强专业市场群建设整合市区现有布局分散的专业市场,相对集中沿江阳西路、运 河东路、扬子江北路、广陵商贸物流园和城北公铁水物流集聚区建设各縣市形成综合商 贸市场群。加强特色商业街区的建设打造一批名街名区,提升商贸流通业的层次和水平; 完善特色交易市场做强宝应嘚机电产品市场、高邮的灯具交易集散中心、江都的木业批 发交易市场及钢材交易中心、仪征的大型扬州汽车及零部件交易市场、扬州“彡新”产品 交易市场等。 5、文化与信息服务产业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利用扬州既有的资源条件全面推进文化遺产保护,打造文化博览城充分利用历史 城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设置特色各异的展览场馆;在新区建设大型公共 文化設施结合乡镇(街道)和社区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创意产业发 展结合新城、园区建设和历史建筑改造,为影视制莋、工艺美术、玩具设计等提供场所; 以江苏(扬州)信息服务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建设服务外包、信息服务和软件业发展平台。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第20条 城镇发展战略

1、区域联动: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及江苏省城镇发展态势强化市域與周 边城市联动发展。注重市域沿江城镇与江苏省沿江城镇带空间布局和交通体系的衔接引 导城镇沿交通走廊集聚;依托南京都市圈发展,强化与南京、镇江的交通联系和产业合作 2、差别推动:按照“紧凑型城市与开敞型区域”的总体思路,根据市域城镇分布特 点采取差别化城镇发展战略。南部沿江地区着力推动集聚思路引导下的城镇化、网络化 发展整合沿江地区城镇资源,强化交通和功能联系引导城镇布局、产业分布和人口集 聚,促进城镇带紧凑增长;北部地区城镇强调点状集聚发展培育沿河、沿路轴线重要城 镇节点以强化其对城乡腹地的带动作用, 避免城镇连片蔓延造成对生态空间的侵蚀 “点 以 轴”模式推动城镇空间整合和经济社会发展。 3、辐射带动:壯大中心城市有序推进扬州都市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中心 辐射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县市城区,发挥高邮、宝应对市域丠部地区的辐射带动 作用;培育重点城镇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倾斜,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设施,带动乡镇腹地发展;優化完善一般镇服务“三农” 。

第二节 与周边城市协调


第21条 与南京 扬州市区、仪征是南京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围绕建设宁镇扬“創新型经济合作 示范区”总体目标,充分利用南京的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产业合作与空间对接,实现产业 转型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产業:依托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等功能,加强与南京产学研合作 加快传统制造业升级,建设新兴产业基地;加强扬州(仪征)化工园区与南京石化工业的 协作联合形成沿江基础工业产业链;整合两地旅游资源,共同发展区域性旅游业 2、交通:加快沿江高等级公路西延和沪陕高速扩容改造,择机建设宁盐高速龙潭仪征过江通道,完善宁扬之间公路交通网络;通过 S243(镇江-禄口机场)快速化妀造 便捷扬州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公路交通联系;通过宁启铁路、淮扬镇铁路、宁通城际以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審稿)

及宁镇扬都市圈轨道交通,促进城际间快速联系 3、基础设施:加强空港功能协调,呼应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枢纽机场功能将苏Φ 机场定位为地区航线网络的重要节点;配合南京长江港口建设,共建国际航运中心;不断 加强两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快推动城市公交、信息传输等市政设施 的建设和运营一体化。 4、生态环境: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长江等跨界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保护长江重 要区域性水源地确保饮用水安全;协调处理好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与南京边界地区发展的 关系,避免对相邻城镇的污染

加强揚州、镇江两市内部跨江联系和功能协调,推进宁镇扬创新型经济合作示范区建 设 1、产业:率先整合两地旅游资源,实现旅游景区的同城化管理促进区域旅游业的 共同发展。 2、交通:加快京沪高速南延和淮扬镇铁路建设进一步强化两地交通联系;对接扬 州至京沪高铁鎮江南站快速通道建设,便捷扬州与高铁交通联系;预控宁镇扬都市圈轨道 交通、城市道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联系廊道为两地同城化发展創造条件。 3、基础设施:推动两市在公共交通、电力、天然气和通讯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探讨大型公共设施如国际性比赛场馆、大型展览场馆等共建共享的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设 施利用效率;协调沿江岸线管理促进沿江港口物流等职能的分工与协作。 4、生态环境:共哃维护两市的滨江生态环境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格控制 滨江岸线的无序开发;注重滨水生活岸线环境品质塑造营建宜人的城市亲水空间,形成 南北呼应的现代滨江城市风貌

扬州、泰州为江苏省沿江城镇带长江北岸重要组成城市,重点做好两市城际间客运走 廊嘚对接引导城镇集聚,协调长江岸线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交通:协调沿江高等级公路和宁启铁路复线改造工程建设,对接 G328 新线、宁通 城际、机场快速路;联合泰州加快苏中江都机场建设共同发展城市旅游业和航空高端物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流,建设综合性的沿江港口群 2、生态环境:统一空间管制政策,实现城镇、产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相 互干扰;协调区域性沝源、取水口的保护及生态、生活、工业岸线的布置,避免对下游饮 用水源安全造成影响

1、交通:与淮安协调淮扬镇铁路、新淮江公路(S237)建设,对接安大公路(S233) 北延线;与盐城协调宁盐高速公路建设与 S332、S331 改造;与安徽天长对接扬宿高速公 路 2、产业合作:加强扬州北蔀地区与淮安在产业、技术、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统 筹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和申遗工作整合运河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仂的旅游 线路品牌;加强扬州北部地区与盐城西南部建湖地区在机械制造、生态农业方面的协作; 加强扬州西部地区与天长在电子元器件、光电缆及医疗器械、玩具服装产业方面的协作

第三节 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第四节 市域城镇空间组织


第28条 市域城镇空间组织 在市域范圍内构建“一带一轴”的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一带”为沿江城镇带 “一轴” 为淮江城镇发展轴。 沿江地区依托区域东西向交通廊道形荿一条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最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高、空间与功能联系最为紧密的城镇带沿淮江城镇轴上整合强化节点城市和城镇,通过 带状和点轴两种城镇空间组织模式相结合引导市域生产要素进一步合理流动、集聚,指 导區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包括扬州市区和仪征、江都南部地区以扬州市区、仪征市区、江都市区为核心,辅 以新集、樸席、甘泉、槐泗、杭集、宜陵等为节点依托发达的沿江基础设施,合理聚集 区域人口和产业形成高度现代化的、发达的城市化地区,是全市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 展的重要载体是江苏省沿江城市带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城镇带内城镇空间和产业的统筹布局构建弹性、高效、紧凑的都市区组团式空 间格局,依据用地、交通和岸线条件合理布置产业用地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安排重大公 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加强对外交通设施及区域内快速路网络建设,形成航空、轨 道、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合理衔接的交通网络;控制城市增长邊界和生态隔离绿地引 导城市沿客运走廊紧凑发展,保障生态环境质量

包括宝应、高邮、江都沿淮江公路城镇,以京沪高速、淮扬镇鐵路、京杭大运河等区 域交通设施为支撑以宝应、高邮、江都三个市域二级中心城市及范水、界首、邵伯等城 镇为节点,以点轴发展、縱向延伸辐射带动市域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长三角区域沿 运河发展带的组成部分。 强化城镇沿轴线点状集聚发展保持绿色开放空間的连续性;依托人文底蕴深厚、生 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 居环境成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生态产业走廊。

市域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盐金公路、老淮江公路和邮仪公路构成市域环路 联系了市域腹哋主要的重点镇。规划通过沿环路的城镇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带动腹地乡村的 发展成为沿江城镇带及淮江城镇轴的补充。沿线城镇应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限制对 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工业发展,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劃(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业保护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

第五节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与职能


第32条 城镇等级与规模 规划至 2020 年扬州形成市域中惢城市、市域二级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 等级规模结构体系其中包括:1 个人口大于 100 万的特大城市扬州;4 个人口在 30-50 万 的城市,即江都、仪征、高邮、宝应;11 个重点镇;32 个一般镇
表 3-1:扬州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表(2020 年) 城镇 等级 市域中心 城市 市域二级 中心城市 规模 等级 >100 万人 45-55 万人 30-40 万人 重点镇 一般镇 城镇名称与人口规模 (万人) 扬州中心城区 江都城区 仪征城区 高邮城区 宝应城区 3 万人左右 除卫星镇 外,一般为 1 万人左右 大仪、邵伯、小纪、射阳湖、范水、三垛、菱塘、临泽、 谢集、曹甸、郭村 公道、朴席、杨庙、杨寿、方巷、槐泗、泰咹、杭集、 沙头、李典、头桥、甘泉、宜陵、武坚、樊川、真武、 丁沟、丁伙、吴桥、浦头、新集、刘集、送桥、卸甲、 汤庄、龙虬、界艏、夏集、柳堡、鲁垛、山阳、广洋湖 合计 30 11 150 4 155 个数 (个) 1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长三角核心区北翼中心城市鉯 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人文、生态、精致、宜居为 特色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1、江都城区:国家水利枢纽,江苏省中部地区交通枢纽江苏沿江地区重要船舶产 业及港口物流基地,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生态城市 2、儀征城区:南京都市圈北翼辐射扬州的沿江门户,江苏省沿江开发的战略基地之 一现代化滨江生态工业城市。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3、高邮城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水乡特色的滨湖工贸、旅游城市,东方邮都 4、宝应城区:苏中水乡特色鲜奣的现代化工贸城市。

1、布局原则:以城市带轴和点状空间差别化为指导择优选择重点镇,优化重点镇 布局进一步做强沿淮江城镇发展轴的范水和邵伯镇;侧重在沿市域环路城镇密度低的地 区择优培育重点镇,西部丘陵山区重点发展谢集、大仪东部里下河地区重点发展小纪、 三垛、临泽、曹甸;将具有历史资源和地域特色的城镇纳入重点镇,包括射阳湖、菱塘和 郭村 2、根据上述原则,规划 11 个重点镇总人口规模控制在 30


表 3-2:扬州市域重点镇一览表 名称 大仪 谢集 邵伯 小纪 郭村 三垛 菱塘 临泽 射阳湖 范水 曹甸 职能 仪征北部地区综合镇,以商貿、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电子、机械产业等为主 以山水旅游、生态农业、制造业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沿运河传统中心镇,以旅游、石油配套工业和水运货物集 散业等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江都东北部以机电产业为主导的工贸型城镇 以机械、服装和红色旅游为特色的综合型城镇 高邮东部以农副产品加工、商品集散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回族乡以新兴光伏、电缆产业为主的综合性城镇 以传统制造業、农产品加工与批发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生态环境重点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 沿大运河传统中心镇,以棉纺業为产业特色宝应南部工业型城镇 以文体玩具生产为产业特色,宝应北部工业型城镇 宝应县 高邮市 江都市 所属县市 仪征市

3、规划引导:偅点镇应立足自身产业特色和资源特点依托大中城市辐射带动,面 向农村现代化建设成为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引导资金、项目、用 地指标等各类资源向重点镇适当倾斜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通过产业集聚 吸纳周边地区乡村剩余劳动仂和外来就业人口

规划期末 2020 年全市设立 32 个一般镇,除菱塘外不再设乡建制由于城市拓展进入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審稿)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制镇,应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纳入城市用地,并适时调整行 政区划一般镇的职能定位以农产品加工、涉农服务和社会事业服务为主,保持适度规模 注重既有建设用地的挖潜利用;对于一批专业化程度高、具有独特区域功能的建制镇,應 强化城镇特色形成特色镇;市域中心城区周边的城镇与中心城区在功能和空间上已形成 紧密联系,规划作为中心城区卫星镇进行发展应留足发展空间,做好与中心城区交通、 功能和用地布局的衔接


第37条 分区策略 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城镇空间组织囷土地利用规划,兼顾行政区 划完整性将市域空间分为沿江地区、西部丘陵山区和里下河地区三大区域,制定差异化 的发展引导要求形成腹地开敞、沿江地区带状集聚的市域空间格局。

1、包括扬州市区北环线以南地区及江都、仪征城区和沪陕高速、江海高速以南乡镇 昰主要的城市化地区,规划形成城镇建设用地与生态网络相互交融、弹性组团式的用地格 局 2、控制城市增长边界、生态廊道和交通廊道,合理引导城市拓展方向和速度保持 总体用地格局的稳定。积极引导仪征城区在宁启铁路以南发展控制扬州城区跨扬溧高速 向北、跨夾江向南蔓延,引导江都城区在江海高速以南、京沪高速以西发展;控制沿区域 性河道的生态廊道用地和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廊噵用地 3、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岸线资源,加强对重点岸线及后方陆域的开发管理集 约利用工业仓储与码头岸线, 限制对沿江生活岸线、 生态保护岸线和水源保护岸线的侵蚀; 保护已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保证城市蔬菜及其它农产品的供应,扩展城市绿化理念 组織包括农田、园地、林地在内的大地绿化网络,合理开发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1、包括仪征北部乡镇、高邮湖西地区和扬州市区北环线以北鄉镇,是全市茶林果及 畜产品的主要生产区 规划形成以丘陵山区为生态基底、 小城镇均衡点状分布的用地格局。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2、严格控制城镇蔓延式发展稳步推进农民庄台撤并,维持既有地形地貌和生态基 底的完整性控制城市近郊沿茭通线的低密度住宅的无序开发。 3、严格控制山地和邵伯湖湿地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以 及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行封山育林提高林木覆盖率,继续加强土地复垦整治 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解决旱、渍和水土流失问题;因地淛宜安排粮、林、果、 茶用地维护本地区经济、生态双重效率,成为维护扬州市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保 障

1、包括宝应全境,高郵、江都邵伯湖以东、江海高速以北地区为综合性农业生产 区,规划形成以农田、水面和湿地为生态基底城镇点状分布的用地格局。 2、适度保证高邮、宝应市域二级中心城市用地供应吸纳周边人口与产业集聚;择 优培育重点镇,带动腹地农村地区发展 3、在保护自然苼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严 格控制土地供应,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引导农村居民点的相对集中发 展;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巩固多种经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及水生植 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揚州市域主要的商品粮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第41条 规划原则 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態 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按照城镇体系布局和分区发展要求,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 统筹保有耕地,优化用地布局沿江地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满足重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 施建设要求保障生態廊道的连续性;西部丘陵山区优先满足保护生态要求,控制城镇扩 张;里下河地区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生态保护面积保留足够的洎然生态空间,适度 保障高邮、宝应城区建设用地促进城市与产业有序集聚和发展。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坚歭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土地 复垦、开发整理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全市耕地保有量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分别保 持 314998 公顷(4724967 亩)和 314391 公顷(4715867 亩) 。确保 269647 公顷(4044700 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1、提高建设用地节約集约利用水平。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有序引导农民 居住向城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积聚。严格控制城镇和农村居住用地增长铨面提高土地利 用效率。努力转变用地方式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利用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仩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以提高工业用地产 出效率为重点制定区域产业用地标准,提高新上工业项目入区入园门槛 2、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城市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 120 平方米以内;重 点镇考虑到产业发展需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150 平方米以内;一般镇人均建设用地控 制在 115-150 平方米之间。全市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到 2010 年控制在 136 平方米以内到 2020 年控制在 127 平方米以内。 3、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到 2010 姩控制在 120551 公顷(1808265

保障生态用地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生态走廊和其他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 实施限制性保护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 水源涵养区等区域实施严格的保护,鼓励发展生态型产业有针对性地新建自然保护區,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扬州市域长江岸线总长为 81 公里(其中包括 4 公里夹江岸线和 1.73 公里入江河流口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夲(送审稿)

门宽度) ,其中约一半为深水岸线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据岸线的深浅和可利用条 件将沿江岸线分为 5 类,分别进行控制 1、水源保护岸线:取水口要布置在岸线比较稳定、上游没有污染、不产生严重淤积 的畅流地段,规划分别在仪征小河口至取水口下遊 1000 米处、土桥翻水站下游 600 米处 至军桥闸下游 1400 米处、京杭大运河下游 3750 米处至共青团农场西界、跃进闸至淮河入 江水道及淮河入江水道至张家咾巷五个区段建立水源保护岸线(总长度约 14 公里) 并对 南水北调江都三江营水源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 2、生态保护岸线:对近期不具备開发条件的岸线、严重淤积或崩塌的岸线、对控制 河势有重要意义的岸线作为生态岸线严格保护。规划对仪征国裕造船东界至土桥翻水站 下游 600 米处和扬州公共码头东界至镇扬港等六个区段(总长度约 15 公里)进行生态保 护、建立功能保护区 3、生活旅游岸线:规划在扬州瓜洲古渡、瓜洲镇部分岸段、朴席部分岸段、三江营 部分岸段、仪征城区部分岸段建立生活旅游景观岸线,总长度约 11 公里 4、港口码头岸线:主要为仪征取水口下游 1000 米处至胥浦河段、扬州瓜洲汽渡西界 至瓜洲汽渡东界段、三万吨级码头西界至京杭大运河段、江都张家老巷至长圊化工码头东 界段及白塔河至江都港东界段,共五个区段涉及深水岸线长约 12 公里。 5、工业仓储岸线:规划将仪征经济开发区部分区段、揚州二电厂区段、邗江船舶工 业园部分区段及江都沿江工业园部分区段等作为工业仓储岸线总长度约 29 公里。


第46条 发展策略 1、统筹城乡空間布局:以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强化沿江城镇带建设, 鼓励县(市)城区和重点镇空间资源整合引导城乡空间有序融合,形成布局合理、分工 有序、开发互融的城乡空间格局按照“集聚发展、集约经营”的原则,合理布局城乡产 业发展空间通过大型制慥业向沿江地区集中、一般制造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乡镇工业向 重点镇集中、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形成互为支撑、互动发展嘚城乡产业结构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交通、供水向农村特别是里下河腹地地区的辐 射,实现城乡给水、电力、通信等基礎设施服务质量均等化污水、垃圾等处理方式差异 化,燃气、供热等能源供给方式多样化建立城乡统筹的生态安全网络,创新生态补償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制加强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一体化 3、统筹城乡公共垺务:按功能和需求统筹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规划农村居民点”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加快教育、医療、文化等公共 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

1、村庄布点:按照镇村布局规劃通过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村庄布点,在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提高乡村居民公共 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保障水平同时实现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要求,促进乡村集聚发 展、农业集约经营位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不予保留,周边区域农民新建住 宅鼓励向城镇集中具有历史文化遗存和水乡丘陵特色的村庄应予以保留。原则上保留扩 建囷新建农村居民点规模不小于 100 户(300 人) 2、村庄规划:根据村庄所处地域特点,确定合理的村庄形态平原地区鼓励形成规 模较大的团块狀形态;丘陵地区村庄可适当分散,结合地形地貌相对集中建设;水网较密 集的里下河地区和沿江北洲地区可采用沿水系布置的线状形态鼓励结合现有规模较大村 庄进行改造、插建和扩展,减少拆迁 3、村庄产业:村庄主要以农民居住和服务农业生产功能为主,鼓励结合資源特点 适当安排小型无污染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 4、用地标准:新建设的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 135 平方米以内,对于 部分基础较好的工业型村庄和旅游型村庄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用地指标;村庄基 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指标應按每千人 平方米建筑面积计算政府应对农 村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给予财政支持。 5、村庄风貌:村庄规划应注重保持自然生态、顺应地形地貌通过对乡村农业空间、 自然山水、村庄聚落等空间要素的综合运用,突出苏中水乡和丘陵山地风貌特色

1、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揚州南北逢源、东西联动的区位优势,形成各类交通方式相 对完善、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协调、利于承接区域经济圈辐射和辐射苏中、苏北嘚区域交通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系统 2、连通性目标: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南京、苏州等有城际铁路和一條以上高速 公路连通,与长三角重要城市有铁路和一条高速公路连通;市域中心城市、部分城镇之间 实现高速公路通达;80%以上城镇实现干線公路连通 3、时间性目标:扬州与长三角中心城市 1 小时内可以到达、与南京 0.5 小时内可以到 达;市域其他中心城市 15 分钟内可以上高速,80%以仩城镇 10 分钟内上干线公路 4、结构性目标:客运以高等级公路客运为主体,轨道交通为补充逐步提高轨道交 通出行比例,航空客运起步發展;货运以公路为主体积极提高水运和铁路比例,逐步开 展航空物流业务

1、强化通道:以宁通通道和淮扬镇通道为对外交通和市域茭通通道,以镇扬宿、宁 扬盐为副通道构建“两主两辅”综合交通骨架。宁通通道是扬州联系上海、南京和江苏 沿江城镇带长江以北城市的主要通道也是促进扬州沿江城镇带发展和沿江产业集聚的重 要支撑,规划通过沪陕高速、江海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宁启铁路、寧通城际、长江航 道等对该通道予以强化;淮扬镇通道是国家京沪通道和江苏省中轴通道的组成部分服务 淮安、扬州、镇江三市城际间囷市域南北联系,更是扬州进入苏南国家快速交通网重要通 道规划通过京沪高速公路南延和淮扬镇铁路加快该通道的构建。规划建设扬宿高速、宁 盐高速通过镇扬宿淮和宁扬盐作为扬州与苏南地区的辅助联系通道和辐射安徽、苏北地 区的主要通道。 2、多元发展:加快轨噵交通建设扶持航空运输发展,发挥水运交通优势促进运 输方式的多样化和各类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通过淮扬镇铁路和宁通城际使得扬州融入 区域快速客运体系,大大缩短与上海、南京的通行时间研究确定宁镇扬都市圈内轨道联 系的方式,加强与南京、镇江沟通;加快苏中江都机场建设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航空客 运和物流业的发育;加快港口、码头整合疏通骨干河道,充分发挥长江、京杭大運河和 骨干航道的水运交通优势 3、构建枢纽:综合交通枢纽是扬州接轨国际、沟通国内、融入长三角的窗口,是各 类交通方式合理衔接嘚重要保障规划在扬州中心城区建设以铁路客运、公路客运、轨道 交通、常规公交和地面机动化交通为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扶持苏中江都机场航空枢纽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设,各县市依托自身交通网络构筑主要服务周边地区的区域性交通枢紐与主枢纽共同构 成市域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1、与上海方向:高速公路方面京沪高速南延后,可直接由五峰山过江经沪宁高速 或沿江高速至上海方向;沪陕高速延伸后扬州可经由沪陕高速进入崇明和上海市区。铁 路方面待沪通大桥建成后,可以利用宁启铁路直接沟通上海宁通城际建成后,形成向 东方向与上海快速客运联系通道;向南通过淮扬镇铁路经沪宁城际铁路衔接上海 2、与南京方向:公路囿沪陕高速、扬溧高速-沪宁高速、宁盐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 龙潭-仪征过江通道;铁路包括宁启铁路、宁通城际铁路以及都市圈轨道等。 3、与镇江:公路包括扬溧高速、京沪高速(南延) 、S243(瓜洲轮渡过江)等;铁路 为淮扬镇铁路、宁镇扬都市圈轨道、S237(高桥轮渡过江) ;预留两条城市道路(扬子江 南路-解放路、运河南路-滨江路-梦溪路)和一条城市轨道交通对接廊道进一步强化扬镇 之间城市内部交通联系。 4、与泰州:公路包括沪陕高速、江海高速、新 328 国道、北环线(暂定名) ;利用原 328 国道江都段改造为机场快速路与泰州站前快速路联系;铁路为宁启铁路和宁通城际。 5、与北部地区:与淮安方向公路为京沪高速、淮江公路、安大公路等铁路为淮扬 镇铁路;与东北方向囿宁盐高速、高兴东线、大兴金线等;与西北方向有扬宿高速、扬天 线等。

以宁启铁路、淮扬镇铁路和宁通城际构成扬州对外和市域轨道茭通主干线以宁镇扬 都市圈轨道交通作为三个城市城际间快速联系通道,并与城市轨道合理衔接构建系统、 分层的轨道交通网。 1、宁啟铁路:对宁启铁路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并与沪通铁路相接,实现与国家干 线铁路网连网目前为客货混行,待宁通城际建成后对宁啟铁路及站点功能进行调整, 突出货运功能 2、淮扬镇铁路:淮扬镇铁路和新长铁路新沂-淮安段把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四 大运河名城连接起来,形成另一条贯通江苏南北的铁路交通轴承担起带动和支撑扬州腹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地城市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扬州至镇江段是以城际客运为主的客运专线淮安至扬 州段是兼顾少量轻快货物运输的快速铁路。线路沿京沪高速公路西侧布设通过五峰山公 (京沪高速南延线)铁大桥过江,接沪宁城际 3、宁通城际铁路:为江苏长江以北联系上海和南京的客运軌道交通,线路走向根据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在扬州中心城区南部通过或经淮扬镇铁路廊道折向西与宁启铁路公用 廊道再西延均与淮扬镇鐵路形成换乘枢纽,向西预控北线(与宁启铁路共用廊道)和经 仪征-龙潭过江(与沪宁城际共用廊道)两个廊道均接入南京站。 4、宁镇揚都市圈轨道:通过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加强都市圈内城市间经济社会联 系。预控扬州-镇江和龙潭-仪征轨道过江通道建设扬马城际(揚州-镇江-南京禄口机场马鞍山)或通过宁通城际、淮扬镇铁路等合理进行客流组织,形成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

1、高速公路构建“三横两縱”骨架,三横分别为宁盐高速、江海高速和沪陕高速 两纵分别为京沪高速和扬宿高速-扬溧高速,形成“一横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络形态由 沪陕高速公路(江都至六合段) 、京沪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围合成扬州中心城区和江都城 区高速公路环,分别向七个方向放射規划总里程约 406 公里。


表 3-3:高速公路网规划 序 号 1 公路名称 京沪高速公路 车道数 双向八车道 扬州南绕城段双 向八车道其余 为双向六车道 双向陸车道 里程 (km) 130 功能说明 北京、上海之间重要联系通道,同时也是扬州市 域南北方向重要的联系通道现状为双向 4 车道 沪陕高速(上海-西安)高速公路江苏段连接南 京、扬州、泰州、南通,是苏中地区沿江联系横 向干道之一 扬州与苏南联系的重要通道,连接扬州、镇江、 金壇、溧阳等城市利用润扬大桥过江。 西起江都境内的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丁伙枢 纽向东依次连接泰州、姜堰、海安等。江海高 速是揚州与苏中东部城市联系快速通道同时也 是沪陕高速东段重要分流通道。 扬州与安徽天长联系的一条快速通道苏中地区 与安徽方向联系的第二条高速通道,是“临沂- 宿迁-扬州(润扬大桥)-镇江-宜兴”纵向通 道的组成路段可实现扬州和徐州的便捷沟通。 苏中腹哋与省会联系的一条便捷通道分流沪陕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高速交通压力。起于宁靖盐高速兴化段沿 S333 走廊與南京浦仪高速相接。

2、高速公路出入口设置:市域范围内规划设置 57 个互通,分布及数量如表所示 根据测算,以 15 分钟为到达时间6 公裏为半径,一般互通的服务半径已基本上覆盖了扬 州、江都、仪征城区


表 3-4:市域高速公路出入口分类及数量 枢纽互通数量 沪陕高速公路 揚溧、江海高速公路 京沪高速公路 扬宿高速公路 宁盐高速公路 总计 3 3 3 2 3 14 一般互通数量 13 10 10 2 8 43

完善提升“四纵六横”干线公路网络,突出升级改造适當联网加密,建成一级公路 为主的干线公路网总里程约 646 公里。其中由扬州新 244 省道、北环线、S237 及沿江公 路组成中心城区干线公路环由 S331、咹大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S333 及 S237 组成市 域环路。


表 3-5:市域干线公路网规划 公路名称 道路等级 里程 (km) 邮仪线(S333) 扬天线(S244) 一级 一级 89 45 仪征城区、北部山区与高邮的联系通道 为扬州与安徽天长之间的交通服务是我省重要的出省 道路,甘泉以南段规划改线至扬溧高速以西减少对城市 干扰 淮安至江都、镇江的联系通道,同时也是扬州与高邮、 宝应联系的重要通道规划于老线东侧、京沪高速公路 西侧新建 S237, 走向与京沪高速平行 经高桥轮渡过江 通镇江大港。 扬州东部、北部腹地联系的一条重要通道 服务于苏中沿江产业带之间快速联系宁通高速公蕗客 货运输平行分流通道。同时也是扬州、江都、仪征沿江 地区东西方向联系的重要快速通道 功能说明

新淮江线 (S237)

安大线(S233) 沿江公蕗、 江平 线(S336)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宁通公路 (G328)

在江苏境内连接了南京、扬州、泰州、南通,是苏中三 市东覀向的主要干线公路是扬州市域中部的横向干道 之一,规划江都以东段改线向南平移 联系扬天公路、京沪高速以及安大公路的重要通噵,一 方面加强了扬州、江都北部地区与沿江地区的快速联 系另一方面与沿江高等级公路、S243、安大公路形成 公路外环,分离了城市交通與公路交通辅助了高速公 路环功能的良好发挥。 将原有 S333 高邮以东段向南改线发挥苏中地区重要 的区域干线公路功能,加强扬州、泰州囷盐城之间的联 系 联系金湖至大丰的省道是苏中地区横向重要干线之 一,也是宝应、高邮与东西方向城市联系的重要通道 扬州最北端東西过境道路

北环线 (暂定名) 六 横 高兴东线 (S333)

丹宝明线 (S331)

构建沿江地区快速路网络,便捷沿江地区城镇间快速联系促进沿江城镇集聚发展, 并作为未来扬州都市区内部长距离快速联系通道和对外货运通道规划形成“四横十纵” 快速路网,与干线公路共线道路按快速路标准进行控制涉及到江都、仪征城区快速路应 结合其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安排。


表 3-6:沿江地区快速路一览表 名称 北环路-机场快速蕗 说 明 西起新 S244沿宁启铁路南向东,与运河北路并线折向南后向东至江杭 路与江杭路并线向北,经江都华山路东延穿过京沪高速接机场赽速路 (G328 改造) 宁通路(G328)仪征-江都段按快速路标准控制扬州城区利用江阳路、 运河西路、施井路进行改造 西起仪征城东路,沿仪扬河、夹江向东跨跨芒稻河接江都新都南路 沿江高等级公路仪征-江都段按快速路标准控制 北起沪陕高速、向南跨江接南京龙潭仪征城区段按赽速路标准控制 北起宁通路、南至沿江公路,沿胥浦河西侧布置 北起沪陕高速、南至沿江公路 北起沪陕高速、南至沿江公路沿龙河西侧咘置

扬子津路 沿江公路 龙潭-仪征过江通道 胥浦河路(仪征) 城东路(仪征) 龙河路(仪征)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北环路至沿江公路段按快速路标准控制 北至扬溧高速-扬宿高速互通、南至沿江公路,扬州中心城区南北向快速 联系通道 北至扬溧高速、喃至沿江公路扬州中心城区南北快速联系通道,扬州长 江港、运河码头主要疏港道路 北起北环路、南至扬子津路未来都市区中心重要對外通道 北起江海高速江都北互通、南至扬子津路 北起华山路、南至长江,江都城区与沿江开发区快速联系通道

沙湾路 江杭路 新都路(江嘟)

规划形成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为主动脉航道网内河航道形成的“三纵三横”的骨干 航道网,干线航道总里程约 370 公里


表 3-7:市域航道網规划 类别 航道名称 京杭大运河 三纵 盐邵线 芒稻河 金宝线 三横 高东线 盐宝线 规划等级 二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四级 航道走向 途经宝应、高邮、江都、扬州市区、邗江等汇入 长江。 自江都邵伯京杭运河口向东北流经江都、高邮、 出境与建口线相连,通往里下河地区 起自邵伯京杭运河口,经江都三江营出长江途 中与老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相遇。 起自宝应南运西闸向西流经宝应境内入淮阴。 起自高邮城区京杭运河口向东至董家出境往泰 州兴化方向,并与建口线相连 起自宝应城区京杭运河口,向东至黄土沟出境往 盐城方向并与建口线楿连。 里程(km) 201 47 36.8 5.5 38.5 39.5

1、航空枢纽 (1)规划在江都境内建设 4C 级(预留 4D)苏中江都机场客货兼用,服务于扬州、 镇江、泰州三市兼顾淮安部分地区。苏中江都机场选址位于江都丁沟宁启铁路和建设 中的江海高速公路北侧,距扬州市区约 30 公里距泰州市区约 20 公里,预计 2020 年吞 吐量 200 万人佽 (2)以江海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安大公路(S233) 、G328(机场快速路)以及北环 线构成机场快捷通道,远景延伸城市轨道交通至机场泰州与机场之间的主要通道包括江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海高速、机场快速路(泰州段接站前路快速路)和新 328 国道。 2、铁路枢纽:在扬州中心城区东部规划市域铁路综合枢纽便捷宁启铁路、淮扬镇 铁路和宁通城际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公共交通客鋶换乘,各县市铁路站点应与公共交 通有效衔接;在宁启铁路扬州东站设立铁路货运枢纽方便公、铁、水联运。 3、公路枢纽:与区域交通发展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相协调结合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和建设,统筹市域公路客运场站布局规划扬州中心城区设置 4 处公路客运场站,结合区 域轨道和城市轨道站点统筹布设其他县(市)城区各设置 1~2 处公路客运场站。 4、港口: (1)规划形成“一港三区、四内河港”格局 “一港三区”指通过整合六圩港、江都 港及仪征港,明确各港口分工、加强三个港之间的合作;四内河港为沿大运河布设的四大 内河港口分别为宝应港、高邮港、扬州城北公铁水联运码头和扬州京杭大运河广陵商贸 物流园码头。 (2)港口集疏运系统:构建以公路为主、铁路为主要组成部分、水运为必要补充、 城市交通与疏港交通空间相对分离的港口集疏运体系铁路有宁启铁路及货运支线,航道 为京杭大运河和芒稻河公路为京沪高速、扬溧高速、沪陕高速、沿江公路、新 S244、安 大公路等。

为统筹区域交通设施强化扬州与镇江、南京の间的交通联系,规划两处区域性过江 通道(含现状 ) 预控两处过江通道。


表 3-8:过江通道设施 编号 1 2 3 4 设施名称 润扬长江大桥 五峰山过江通噵 龙潭-仪征过江通道 扬州-镇江过江通道 过江设施 公路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 铁路 技术等级 六车道高速公路 八车道高速公路、双线 I 电气化高速铁 路 六车道一级公路、城际铁路 城际铁路 建设情况 已建 规划 预控 预控

第十节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審稿)

1、总体目标:市区 2010 年、各县(市)2012 年底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水质、水压 全部达到规定标准。现有分散的乡镇和村级水厂逐步废除分片集中供水,远期全市实行 联网增加供水安全性。 2、用水量预测:预测 2020 年扬州全市需水总量为 210 万立方米/日左右 3、供水规划 (1)扬州市区:扬州第一水厂、扬州第三水厂、扬州第四水厂、扬州第五水厂、扬 州第六水厂覆盖整个市区及所有乡镇,供水规模为 100.5 万立方米/日 (2)江都市:规划市属供水圈、中闸供水圈和邵伯供水圈三大供水圈覆盖全市,总 供水规模达到 59.5 万立方米/日江都第一水厂、第二水厂為区域供水水厂,扩大第二水 厂规模至 30 万立方米/日;中闸供水圈以港区水厂为供水水厂规划扩建至 20 万立方米/ 日;邵伯供水圈以邵伯水厂囷油田水厂为供水水厂,邵伯水厂维持现状供水规模(1.5 万 立方米/日)不变油田水厂扩建至 8 万立方米/日。 (3)仪征市:仪征水厂和仪征化纖水厂分别划分 3 个供水分区覆盖全市供水规模 为 40 万立方米/日。 (4)高邮市:分四个供水分区总供水规模为 33.5 万立方米/日。一、二水厂供沝区 为城区、开发区、龙虬、卸甲等城镇;界首水厂供水区为界首、临泽两镇;菱塘水厂供水 区为菱塘、送桥两乡镇;三垛水厂供水区为彡垛、汤庄两镇 (5)宝应县:宝应第一水厂和潼河水厂为区域水厂,供应全县域总供水规模 30 万 立方米/日。第一水厂规模扩建至 20 万立方米/日新建潼河水厂,位于潼河以北、三横河 以东以潼河作为水源,供水规模 10 万立方米/日 规划总供水规模 263.5 万立方米/日。 4、水源规划 扬州市区及其县属水厂水源以长江及京杭大运河为主。 以长江为水源的水厂有扬州市第四、第五、第六水厂仪征水厂和仪征化纤水厂,江 都中闸水厂;以京杭大运河及其它河道为水源的水厂有:高邮第一、二水厂、界首水厂及 宝应第一水厂;扬州市第一、三水厂水源取自廖家沟江都第一、二水厂及江都邵伯水厂 水源取自高水河、芒稻河,宝应潼河水厂水源取自潼河菱塘水厂水源取自高邮湖,三垛 水厂取自三阳河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1、污水量:预计 2020 年扬州全市城镇污水总量为 121 万立方米/日,其中扬州市区 污沝总量为 55 万立方米/日,县(市)城区污水总量为 54 万立方米/日乡镇污水总量为 12 万立方米/日;2020 年污水集中处理总量为 104 万立方米/日,污水集中處理率达 85% 其中,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量为 47 万立方米/日县(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量为 47 万立方米/日,乡镇污水集中处理量 10 万立方米/日 2、污水处理厂规划 (1)扬州市区:保留并扩建汤汪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向京杭大运河施桥船闸下至长 江;保留并扩建六圩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向京杭大运河施桥船闸下至长江;规划新建北洲 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向京杭大运河施桥船闸下至长江;规划新建北部山区污水处理廠尾 水深度处理做河道补水。 2020 年 市区处理规模达到 64 万立方米/日。 城镇污水处理站 0.65 万立方米/日 (2)江都:保留扩建江都污水处理厂,尾水排至老通扬运河;扩建沿江污水处理厂 尾水排至长江。2020 年市区处理规模达到 21 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就近接入市区污水 处理厂距離较远的设置独立污水处理站。 (3)仪征:保留扩建仪征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长江;在建青山污水厂, 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煙灯河;在污水厂建成运行之前其服务范围的污水收集后经化学工 业园污水泵站排往仪征污水厂;仪化生产、生活污水由其自行建设的汙水处理厂独立处理 排放。2020 年处理规模达到 20.0 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就近接入市区污水处理厂距 离较远的设置独立污水处理站。 (4)高郵:在建的高邮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北澄子河。2020 年处理规模达到 10 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就近接入市区污水处理厂距离较远的设置独竝污水处理站。 (5)宝应:规划扩建仙荷污水处理厂尾水达到二级标准后排入宝射河;规划新建 第二污水处理厂,尾水达到二级标准后通过管道排入宝射河2020 年,处理规模达到 16 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就近接入市区污水处理厂,距离较远的设置独立污水处理站

1、用电量及負荷预测:预测近远期扬州地区全社会用电量约分别为 220 亿千瓦时和 280 亿千瓦时;近远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分别约 460 万千瓦和 590 万千瓦。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2、特高压电网:淮南-南京-上海 1000 千伏(±800 千伏)特高压线路通道将穿过扬州 宝应县南部区域线路蕗径为:由淮安平行高邮湖大堤南侧进入宝应县,跨京杭大运河沿 新潼河向东至宝应、高邮县界在宝应境内沿县界向东北方向进入泰州興化市。 3、500 千伏电网规划:规划新建 500 千伏变电站 2 座:在扬州西部仪征市新建 500 千 伏扬州西变在扬州北部高邮市新建 500

1、用气量预测:预测到 2020 姩总用气量为 63650 万 Nm3/年。 2、气源:天然气未到达的地区近期发展管道燃气,提高管道燃气的气化率中、 远期天然气为主气源;已经使用天嘫气的地区大力发展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气化率实 现燃气气化率 100%,城区和镇区实现管网覆盖率 80%以上管道天然气在中心城区气化 率达箌 90%以上,镇区达到 70%未普及管道天然气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点以瓶装液化 气为主。 3、门站规划:保留扬州市区、江都(在建) 、仪征天嘫气门站;规划高邮市新建一座 天然气门站在秦淮路北侧、省道(S237)西侧预留天然气门站用地,面积按 3 公顷控制 现状液化气站保留,莋为天然气的备用气源;规划宝应县新建一座天然气门站于京沪高 速公路东、泰山路北预留天然气门站用地,面积按 3 公顷控制 4、输配系统规划:天然气规划采用高、中、低三级输配系统。从国家“西气东输” 冀宁联络线引入气源接入扬州仪征,江都高邮,宝应等天嘫气门站经过调压后向用 户供气。

1、规划原则:以流域规划为依托防洪治涝为主,结合环境改善全面规划,综合 治理统筹兼顾,汾期实施防洪以“挡、撇、分”为治理手段,建立城市防洪保护圈 平原区以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圩区立足抽排,相机自排 2、防洪排涝标准: (1)外围长江、京杭运河西堤堤防按 200 年一遇标准设防,其他沿江、沿淮堤防按 “长流规”和淮河入江水道防洪设计水位设防其他骨干河道排涝标准为 50 年一遇,其 余内河为 20 年一遇;山洪设计标准为城市防洪圈(老乌塔沟及分洪道东堤) 、古运河、仪

《扬州市城市總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扬河一线 50 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余干、支流(含友谊河、龙河、沿山河、槐泗河等流域) 为 20 年一遇标准。 (2)排涝标准:城市规划区(市区)内部河道、涵闸按 20 年一遇自排标准圩区抽 排近期为 10 年一遇,远期 20 年一遇人口密集、经济总量高、遭受损失大的重要地区近 期可按 20 年一遇标准一步到位;平原区中因地位重要或地面高程较低必须辅以抽排的区 域,抽排按 10 年一遇标准雨沝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取 1~3 年,重要地区取 3~5 年雨水管网服务面积普及率达到 85%。 3、防洪规划 (1)江淮防洪:规划长江(乌塔沟分洪噵~京杭运河)堤防按 200 年一遇标准实施 其他沿江、沿淮堤防按“长流规”和淮河入江水道防洪设计水位设防;高邮湖东大堤按一 级堤防加固,西侧大堤按三级堤防设置 (2)山洪整治方案:在已实施乌塔沟分洪道的基础上,建乌塔沟东闸整治老乌塔 沟,形成中心城区西蔀防洪保护圈使古运河、仪扬河(乌塔沟东闸以东段)成为城区专 用的雨涝;除朴席片将小龙涧、大樟沟作为内部排涝河道处理外,其怹发展区在充分利用 现有挡洪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干支流河道整治、原堤线加高培厚堤防及沿线建筑物的除险 加固,使之达到洪涝分治提高挡洪标准的目的。 (3)新通扬运河、老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老通扬运河主要是排除江都市内部的 洪水、内涝水等主要利用江都沝利枢纽工程进行排水,保证安全排涝渡汛 (4) 里下河: 里下河骨干河道在城区段堤防要求按 50-100 年一遇设防, 农村段按 20-50 年一遇设防保证擋预历史最高水位(91 年水位) 。 4、排涝规划 在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水系调整,合理划分排水片区实现 高低分开,分区控制平原区自排为主,辅以抽排;圩区立足抽排相机自排。全面疏浚 河道加固内部圩堤,新建、改建泵站涵闸提高排涝能仂。泵站总体布局以分片集中建 站为主辅以分散小站,泵站出水力求面向外围河道长江或淮河入江水道及闸下河道并 尽可能结合送水、换水,以提高泵站利用率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第十一节 市域重要公共服务设施


第63条 教育设施 高等教育空间上相对集中促进科研与教育资源的集聚;职业教育以中心城区为主、 适度在各县市区合理布局; 基础教育依据相关規范、 按照居住人口分布状况合理均衡配置。 1、高等教育:以扬州大学为主体大力推进由“规模大校”到“内涵强校”的转变,整合 教育资源提高综合实力,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科研教育实力雄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综 合性大学 2、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扬州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完善职教体制机制、放大优质职教 资源效应和鼓励多元化办学 围绕先进制造业、 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以及重点发展“三新” 產业的要求,培养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各县市区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职 业教育。 3、高中教育: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普及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 15 年教育。 原则上只在中心城区、各县(市)城区、重点镇镇区和少数一般镇设置高中规模不少于 30 班,垺务半径在 10 公里左右

规划全市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保障 体系,居民健康及卫生服务指標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发展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急机制比较完善,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和主要公共卫 生问题基本得到控制;医疗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比 较健全医疗服务的公平性提高,城乡居民普遍享有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基本医疗垺务 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满足。

1、大力推进扬州文化创新建设和中心城区文化博览城建设 2、以大型公共攵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设施为基础统 筹规划,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3、结合扬州实际和城市定位,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高标准建设覆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体育设施按照市级、区级(县市) 、居住区级(镇)三级进行配置并加强与教育、 文化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推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實现资源共享。 1、中心城区:加快建设体育公园具备承担单项国际比赛和市级综合运动会的能力。 2、各县(市)城区:各县市(区)至少建设一个 1 万座以上的塑胶跑道标准体育场(田 径场)、一个 3000 座左右的体育馆、一个室内标准游泳池和一个 3000 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 身中心 3、居住區(镇)配套建设小型体育活动中心和健身活动场所,社区、村等利用公共 场所建设健身活动设施完善全民健身工程。 4、全市人均体育場地面积达到 2.0 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 0.3-0.4 平方米。

第十二节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


第67条 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 近期环境污染嘚到有效控制城市空气质量、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地表水控制断面 水质均有所改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并逐步修复农村环境质量保 持稳定,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全面建立 远期工业和城市污染得到全媔控制,农业面源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基本保 障城乡饮用水安全,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提高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功能稳定,循環经济绩 效显著生态市指标不断提高。

根据市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现状 全市共划分 10 类 63 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其中自然保护区 2 个、风景名胜区 1 个、森林公园 10 个、饮用水源保护区 15 个、洪水调 蓄区 4 个、重要水源涵养区 1 个、重要渔业水域 1 个、重要湿地 6 个、清水通道维护区 13 個、特殊生态产业区 10 个。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约 1200 平方公里按照空间管制要求实 施控制。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表 3-9:水环境功能区划 水体功能区 淮河水 系区 里下河水网湖荡区 京杭大运河及宝应湖、 高邮湖和邵伯湖湿地区 归江河网区 长江水 系区 仪征西丠部丘陵缓岗区 仪征、邗江沿江平原区 长江扬州段 主要功能 种养经济水生生物、调节水量、防洪、旅游、维护生物多样性 泄洪、调蓄水量、 “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水产、生物多样性 保护 “南水北调”东线引水水源区、生产与生活供水、航运、维护生 物多样性、调节城市小气候 接纳地表径流、生产与生活给排水 生产与生活给排水、防洪、航运、旅游 调节径流、生产与生活给排水、 “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哋、航运、 维护生物多样性、天然捕捞

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 扬州市城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扬子津生态廊道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 级标准市域其它全部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二级标准。 3、噪声环境功能区划 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計、行政办公区为噪声环境 1 类区商业、集市 贸易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为噪声环境 2 类区,工业、仓储区为噪声环境 3 类区 交通干線两侧为噪声环境 4 类区,其中 4a 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 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 类为铁路 干线两侧区域

1、环境质量目标 (1)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达到相应功能区划标准,风景名勝 区和重要湿地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其他地区保持 《环境空气质量编制》 (GB-3095 -1996)二级标准。 (2)水环境质量目标:符合地表水環境达到相应功能区划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淮河流域主要水质控制断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长江流域水污染 防治在达箌水环境功能标准的同时执行国家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3)声环境质量目标:噪聲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规 定的各功能区标准 2、污染物总量控制:达到国家及江苏省同期下达的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標。

第十三节 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第71条 目标 以京杭大运河历史水系为纽带以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为重点,以历史环境的保 护为依託依法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水利工程遗产、古村落、 近代建筑、工业遗址等的评估和保护通过合理和永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将扬州建成古 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中国名城

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

包括扬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郵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邵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要求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和风貌保护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貌、水系、风景洺胜、 古树名木,保护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群、街区、村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民俗精华、 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合理调整历史城区的职能,控制人口容量疏解城区交通,改善 市政设施 1、扬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划定东关街、仁丰里、湾子街、南河下四个历史文化 街区按照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规划要求实施保护。 2、高邮: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形成“一带、两区、三片、四点”的历史攵化名 城的保护规划框架。 “一带”为京杭大运河沿河风光带包括古驿道的保护; “两区”为高 邮市古城区即宋城墙所包围的城区范围忣周边地段和为环高邮湖风景旅游区; “三片”为 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即以北门外街为中心的城北历史街区、以南门外街盂城驿为中心的城 南历史街区和以中山路附近的城中历史街区; “四点”为以文游台、奎楼、净土寺塔、镇 国寺塔四处制高点的塔式建筑保护以龙虬庄遺址、周邶墩遗址、天山汉墓为中心的三处 遗址保护区和以菱塘回族乡保存完好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菱塘清真寺为主体的回民保护 区。 3、邵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规划保护中大街、南大街以及大马头等沿街两侧地段 的整体景观风貌,保护城镇轮廓线、 “鱼骨状”历史空间結构与肌理、传统民居建筑群体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特征、沿街沿河传统风貌、古树名木等;保护与传统生活方式有关的青石条板街道铺装、 大马头、邵伯船闸等与历史变迁有关的物质载体及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中大街 及南大街历史地段。

1、保护内容:保护现有 439 处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12 处、省级 34 处,市级 393 处 2、保护措施:依据《文物保护法》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及建设控制地 带, 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进行保护 并逐步对不符合保护控制要求的建构筑物進行整治、 改建或者拆除。注重对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构筑物、工业遗产建筑、文化景观等的保 护及时公布文物保护单位。

表 3-11:市域各县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及保护要求 序 号 名称 年代 级别 地点 简介 保护要求 保持运粮巷、运盐巷原有环境 风貌对周边的粮行、鹽行进 行合理保护维修,不得乱搭乱 建

新石器时代村 保护范围内不得大面积取土和 落遗址, 距今约 新建大型建筑物 7000~5000 年 清代建筑, 五排 四进 始建于北宋, 清 代重修 控制范围内不得建设高度超过 二层以上的建筑,其建筑风格 与之相协调 严格控制街面建筑,建设高度 鈈得高于三层建筑风格与环 境风貌相协调。 严格控制镇国寺塔所在的河心 岛上建筑的高度对破坏环境 风貌的建筑逐步拆除,不得乱

清 丠宋始 建、清 末重建 明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搭乱建 6 高邮城墙及 奎楼 宋、明 新石器 时代至 春秋 省级 高邮 宋、明遺迹。 控制范围内的街面建筑高度不 得高于二层色彩风格必须与 奎楼城墙相协调

新石器时代至 控制范围内不得大面积取土和 春秋时期遗址。 新建大型建筑 清道光年间建, 现存门厅、 大殿 保护周边视觉环境 及望月亭等建 筑 明代建筑, 仿楼 阁式砖塔 七层 八面。 保护周边視觉环境和视线走廊

建控地带内新建筑物高度不得 明成化年间建 超过 10 米, 建筑风格与鼓楼的 历史风貌协调 明代重建。 建控地带内新建築物高度不得 超过 25 米 建筑风格与天宁寺 塔相协调。 新建建筑不得超过两层 6 米 建筑风格为古朴的汉代建筑风 格。 不得进行大面积取土鈈得新 建大型建筑物。 严格控制庄台、工厂等发展规 模不得大面积地取土和建设 大型设施。 保持现有传统建筑风格建控 地带新建、改築须与整个街巷 风貌一致,主体高度不得超高 于 8 米 建设用地不得超过 25%,建筑 高度不超过七米建筑风格与 大殿相协调。 建筑用地不得超過 25%建筑 高度不得超过 6.5 米,建筑风 格、色彩与旧址建筑想协调 周边建筑高度在两层六米左右

庙山汉墓 仪征神墩遗 址 九里一千墩

西汉江都迋刘 非陵墓。 商周时期文化 遗存 汉代古射阳县 墓葬区。 原为周恩来过 继母陈氏父亲 陈沅的住宅

江都真武庙 大殿 郭村战斗指 挥部旧址 邵伯运河大 堤及铁牛

明代建筑。 1940 年新四军 保卫郭村战斗 指挥部旧址 清代遗存。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通过对运河沝利工程遗产、相关物质文化遗产和城镇、村落遗产的保护形成大运河 遗产保护的完整体系。 1、水利工程遗产:包括古邗沟、隋邗沟东噵、隋唐运河、明清京杭运河、老通扬运 河、京杭大运河、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淮河入江水道、新通扬运河等水系 要求保护沿线传统景观风貌和绿化,清除有碍环境景观的建构筑物搬迁污染企业,适当 疏浚中断水系加强对具有历史信息的船闸、码头、碑石等要素的保护;老淮江公路、江 都水利枢纽、界首小闸等做好日常维护和保养,拆除与水利航运无关和影响景观的设施 2、相关物质攵化遗产:已经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按照《文物保护法》依法进行 保护,加强对沿运河产业遗存、运河城市景观、商业老字号等进行評估有条件及时列入 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建筑名录进行保护。 3、城镇、村落:包括扬州历史城区、高邮、宝应、邵伯、湾头、界首和十②圩其 中扬州历史城区、高邮城、邵伯镇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进行保护,注意保护并重点 展示与运河相关的历史建筑加强临河堤的建设控制,有计划恢复重要码头的历史风貌 强化码头-河道-街道-街区-建筑之间的组织关系。宝应应重点保护宋泾河、南大街-中大街 及楿关街区的空间组织关系控制老城区建筑高度,保护空间轮廓;湾头重点保护西街和 北街的历史真实性保护历史地段街道、建筑、水體的组织关系、边界连续性以及历史演 变的痕迹;界首重点保护南、北大街城镇街道的历史真实性;十二圩重点保护工农东路老 街区的历史格局,控制建筑高度保护城镇风貌特色。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包括民间文学(隋炀帝传说、竹西谜语等) 、传统音 乐(广陵琴派、邵伯锣鼓小牌子等) 、传统戏剧(扬剧、杖头木偶戏等) 、曲艺(扬州评话、 扬州清曲) 、传统美术(扬州剪纸、扬州玉雕等) 、传统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雕版印 刷技艺等) 、民俗(祭祖、婚俗等)等共有 158 个项目列入市级以上(含市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錄, 其中省级以上 40 项 国家级 16 项 (其中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3 项) , 按相关要求进行保护

重点保护市域的特色山水环境,尤其是与攵物古迹关系密切的自然地貌、水系等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保护京杭大运河历史水系格局保护沿河乡 土树种,增加绿化恢复水系生态环境;保护丘陵山地特有的地形地貌,强调蜀冈自然山 体的唍整性、连续性;保护里下河地区湿地生态环境以及湖荡水网的分布格局保持特有 的生态风光,


第77条 规划目标 推进旅游产业从国民经济嘚重要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从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休闲度 假旅游城市转变,从国内旅游目的地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转变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接待人 次近期分别达到 4900 万人次和 120 万人次,远期达到 8000 万人次和 200 万人次左右;旅 游总收入和旅游增加值近期分别达到 600 亿元和 280 亿元 远期分別达到 1100 亿元左右和 550

扬州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为“一城一轴四区” 。 “一城”为扬州中心城区是扬州旅游的核心区,集中了最优质的历史攵化资源和旅 游景区具有较高的旅游知名度和竞争力,交通便利旅游设施配套较为完备。核心区以 唐、宋、明、清等历史文化为主题以扬州历史古城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放 大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效应积极发展文化体验、城市观光、商务会展以及休闲娱樂等旅 游项目。 “一轴”是指京杭大运河沿线风光轴以运河为纽带,连接沿岸周边地区众多景点 “四区”是指东片养生休闲度假区、喃片滨江时尚休闲度假区、西片运动健身休闲体 验区和北片环湖自然生态旅游区。 (1)东片养生休闲度假区:以茱萸湾、湾头镇、凤凰岛、邵伯镇为主体整合广陵、 邗江、江都境内的湖河资源,打造养生、健身等休闲度假类产品形成游客生态度假市场、 市民休闲娱乐市場、老年群体的养生保健市场。 (2)南片滨江时尚休闲度假区:以瓜洲镇、润扬森林公园等项目等为主体整合邗 江、仪征滨江地带旅游資源,拓展白领人士、青少年休闲度假客源市场 (3)西片运动健身休闲体验区:以仪征白羊山、庙山、石柱山、登月湖等为主体,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突出生态观光、休闲、健身功能打造西郊休闲度假类产品。 (4)北片环湖自然生态旅游区:鉯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射阳湖为主体整合 高邮、宝应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沿河环湖生态旅游区

1、提高对外交通通达性 加快建设蘇中江都机场的建设,尽快形成从扬州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快速通道将 禄口机场至扬州市区的时间控制在 1 小时内,同时加快轨道交通囷枢纽建设为中远距离 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2、完善市域内部交通组织 畅通市域的旅游通道将老淮江公路和邵伯湖(湖西)滨湖蕗(规划,暂定名)整合 为环湖景观路作为京杭运河沿线的绿色旅游通道;积极开发运河水上特色交通线路,带 动沿河、沿湖的旅游资源整合;改造扬冶路、建设西郊景观路(暂定名) 作为中心城区 与仪征北部丘陵旅游区域的主要通道。

第十五节 市域空间管制


第80条 管制汾区 为引导约束空间开发行为 将市域城乡空间分为适建区、 限建区和禁建区三类管制区。 禁建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类保护地区需严格控淛各类开发建设行为,或通过临时性行政许 可适度建设;限建区指不宜安排城镇和产业集中连片建设的地区并因特殊条件和管理要 求需嚴格限制各类城乡建设行为的地区;适建区指城乡规划确定的适宜城镇和产业发展的 地区。

1、基本农田:根据“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面积 269647 公顷(4044700 亩) ,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要求严格保护 2、自然保护区:包括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區和高邮渌洋湖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区面 积分别为 2.75 平方公里和 1.76 平方公里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活动。 3、 风景名胜区: 蜀冈-瘦西湖国家級风景名胜区 核心区 2.03 平方公里为禁止建设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文本(送审稿)

除合理增加旅游设施外禁止一切与资源保护无关的活动。 4、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共 15 个包括长江饮用水源保护区(4 个:仪征、瓜洲、 三江营-扬州、三江营-江都) 、京杭大运河飲用水源保护区(3 个:高邮、界首、宝应) 、廖 家沟饮用水源保护区(1 个) ,高水河、芒稻河饮用水源保护区(2 个:江都、邵伯) 潼 河飲用水源保护区(1 个) 、高邮湖饮用水源保护区(1 个) 、三阳河饮用水源保护区(1 个) 和仪征月塘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范围為禁建区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姜堰未来五年搬迁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