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打广告大动干戈是什么意思好大会

土生阿耿法治夜话系列小文: 
     “许传玺院士风波”与“XX—YY—ZZ”反应模式 
    近来,法学界又掀起了一场风波,名曰“许传玺院士风波”。对此,土生阿耿早有耳闻,但从未给予密切关注。然而我阅读了4月28日《法制日报》记者蒋安杰撰写的采访文章——《“许传玺院士”风波透析》,让我进一步了解到此次风波还真不算小。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强力引进风波的主人公许传玺,并委以重任,担任中美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许传玺教授“当选为中美法律研究院院士”之后,徐校长又同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的负责人汇聚人民大会堂,为庆贺中国政法大学许传玺教授“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举行隆重的仪式。 
    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我又在学术批评网上仔细阅读了关于此事件的一系列文章,包括杨玉圣先生的《究竟是“院士”还是“成员”——从“许传玺教授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说起》、袁时伟先生的《过犹不及,名何以堪?——谈谈ALI兼评<许传玺教授谈西方院士制度>》等,这一系列的文章指出许传玺把“American Law Institute”翻译为“美国法律研究院”、把成为“member”翻译为“院士”,是不妥当的。许传玺成为“American Law Institute”的一个“member”,按照准确的或者说是流行的翻译结论,应说成为了“美国法律协会(学会)”的“会员(成员)”,而不能歪曲翻译为成为了“美国法律研究院”的“院士”。此后,吉林大学法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正来学堂店主邓正来先生又在《中国青年报》撰文《“许传玺当选美国院士”事件的追究》,发表了对此事件的深入剖析,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教授也在正来学堂发贴:“告别求全责备,学会理解宽容”,其中心意思也是说像许传玺这样杰出的年轻法学家,法学界少得很,如果吉林大学有这样优秀的人才,他也会像徐显明校长一样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是任何一个研究型大学领导人的本能所在、气派所在(参见蒋安杰:《“许传玺院士”风波透析》,载《法制日报》2005年4月28日)。 
    这么一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许传玺院士风波”的来龙去脉其实是经历了“起因—质疑—点评”这样一个发展模式。“起因”的当事人主要是许传玺、徐显明;质疑的当事人主要是杨玉圣、袁时伟(当然还有一些力作的代表人物,如燕中平、任捕头等);点评的当事人主要是正来、张文显。土生阿耿生理年龄大,心理年龄却很小,所以出于“好玩”,取各当事人的姓氏音序字母,把这个事件的反应模式称为“XX-YY-ZZ”模式。 
    先来解析“XX”。许教授“当选美国院士”,徐校长“人民大会堂庆贺”。我没有仔细推敲过“American Law Institute”和 “member”的中文翻译,也无需对此稳健斟酌。但从中立者评析的角度,我们不妨将此事件分为两种假定情形进行推演。一方面,假如从翻译学原理和翻译惯例来看,“American Law Institute”如果不能翻译为“美国法律研究院”, “member”也不能翻译为“院士”,那么,许传玺教授的用意又何在呢?为何一定要把“Institute”鼓捣成“研究院”呢?如果说“Institute”的中文翻译可以采用“词汇嫁接技术”或者“美名联想方法”,将“Institute”其中两个中文翻译词汇“研究机构”和“学院”嫁接或者联想为“研究院”还算将就的话,那么“member”的中文翻译结果竟是“院士”,稚嫩的我,就实在搞不懂了。尽管我也是一个受过正统高等教育的孩子,但外文水平却一般般,但我突然联想到一个不知是否恰当的类比:根据许传玺教授对“Institute”和“member”的翻译模式,我能不能把“school”嫁接或者联想翻译为“大学”?能不能把“teacher”嫁接或者联想翻译为“教授”?既然“institute”有多个中文翻译词汇,为什么不从中老老实实的选择一个“学会”、“协会”而偏偏去嫁接出一个“研究院”?看来,如果我的上述假设成立,那么,这种“嫁接技术”或者“联想方法”其实正如正来教授所言的“是一种在特定语境支配下的翻译”。假如我把自己充作《皇帝新装》里的那个天真小孩的话,我认为,这种翻译作风其实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故意贴金行为”,支撑这种行为作风的不是“过失的翻译误差”,而是“不良学术品德”。如果把学术不恰当的比喻为“市场”,把教授不恰当的比喻为“产品”的话,那么,这种翻译作风其实与“虚假广告”没有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差别。这是我对第一个“X”的直言抨击。 
    另一方面,假如从翻译学原理和翻译惯例来看,“American Law Institute”如果能翻译为“美国法律研究院”, “member”也能翻译为“院士”,那么,我认为,正如多家媒体纷纷报道的那样,中国政法大学的36岁教授许传玺先生“成为美国法律研究院继日本、印度、新加坡和我国香港7位院士之后的第8位亚洲院士,也是当选该院院士的第一个中国大陆学者,许传玺当选不仅填补了中国大陆空白,还为中美在法律领域的交流搭建起了一座新的桥梁”。这确实一个值得庆贺的喜事。从许传玺教授提供的学术履历以及“美国法律研究院”的来函,就足以看出他已经符合当选条件。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颇有微词。先不说进入“美国法律研究院”当“院士”是否需要真正“有突出法学学术贡献”的实质性条件,单是领取了这样一个国外研究机构的“入场券”,非要必须惊动“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的负责人”不可吗?非要必须不惜耗费巨额经费在“人民大会堂”搞个如此体面的庆典不可吗?为学不同于为官、为商。为学重在“学术”,为官重在“权术”,为商重在“商术”。“三术”分别代表了社会系统之文化、政治和经济三大构成要素。“三术”的精益求精分别应该产出先进(文明)的文化、先进(民主)的政治和先进(富强)的经济。这就是现代化建设的三大目标。历来,政界和商界的“铺张行为”均为民所痛恨。如果这两个“葫芦”还没按下,却又在学界浮起一个铺张的“瓢”,我总觉得很不协调,于是产生了一时半会抹不掉的“失望”。我纯洁的心灵告诉自己:为学者,必须耐得住寂寞,在默默无闻中创造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学术成果,够了。但非要与当下之“宣传环境”合拍的话,也不必那样“轰轰烈烈”,我认为,许传玺教授成为“美国院士”,在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个大一点的阶梯教室宣布一下足以了,或者选择一个学术报告厅,也可以。诺大一个中国政法大学,难道就没有一个教室或者报告厅容得下“XX”?徐显明教授是我仰慕的一个著名学者,也是我敬佩的一个大学校长,能够在人才战略上狠下功夫,强力引进高级专门人才,打造中国政法大学的内涵建设,为政法人才的培养配备优秀的师资,我相信不仅我很赞赏,想必广大法大学子也是拥戴的。但是,功夫太“狠”了,“狠”到了为一个有争议的“美国院士”在人民大会堂庆功,我想,着实是热过了头。采访中的徐校长表现出了一脸的“不后悔”,但内心是否真的毫无“悔意”?我倒是情愿相信你内心为此事件感到“愧疚”,不然,你要是太“狠”了,或许只能招致一些“更狠”的人不再沉睡。这是我对第二个“X”的直言抨击。 
    再来解析“YY”。中国政法大学冒出了一个“美国院士”,同校的一个教授、学术批评网的杨玉圣先生站出来了。他认为,“许传玺教授当选的应是‘美国法律协会外籍(外国)成员(会员)’,而非‘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就此意义而言,中国政法大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隆重、热烈的庆祝仪式,无论是其标题还是其主题,恐怕都未必恰如其分。”作为许传玺教授的同事,杨玉圣先生能够在此时此刻及时(人民大会堂活动发生的当晚)站出来,写出质疑文章,这不仅需要一种敢于挑战的勇气,更需要一种学者应有的良心。在此,我仍然不去管“American Law Institute”和 “member”的中文翻译问题,我也不去附和有人明示或者默示猜疑杨玉圣先生是在“嫉妒同事”。我所极力倡导的就是一种“怀疑精神”。这种怀疑精神是出于一种对事实真相的追求或者追究品格。更何况,《究竟是“院士”还是“成员”——从“许传玺教授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说起》的作者杨玉圣教授,已经不是“怀疑”“American Law Institute”不能翻译为“美国法律研究院”,“member”也不能翻译为“院士”。于是,与其说是一种“怀疑精神”,还不如说是一种“批判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我无条件地反对那些针对杨玉圣教授的指责者。我认为杨玉圣教授的揭批行为不构成“嫉妒行为”。此风波中“嫉妒行为”的构成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基础上,那就是:“American Law Institute”和 “member”的中文翻译可以是“美国法律研究院”和“院士”,并且“XX”在人民大会堂的庆贺也是一种恰如其分的举动。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杨玉圣教授站出来揭批才有构成“嫉妒行为”之可能,然而,事实没有给我这样一个足以得出那个结论的充分印象。这是我对第一个“Y”的直言赞扬。 
    跳出来的另一位“Y”是袁时伟先生,与杨玉圣不同的是,此人不是许传玺的同事,而是他的校友。此君撰写了长篇质疑文章——《过犹不及,名何以堪?——谈谈ALI兼评<许传玺教授谈西方院士制度>》,该文主要针对《许传玺教授谈西方院士制度》一文,对“American Law Institute”和 “member”的中文翻译不应是“美国法律研究院”和“院士”之后,贴心地得出结论:“以许教授在北大、耶鲁、哈佛三所名校所受之教育,又有在美国法律业界学界执业研究的经历,出现如此失误,又以如此冠冕堂皇却又如此经不起推敲的访谈的形式为自己辩护,实是不该。许教授有一般中国学人所没有的经历学历,本当抓住机遇,扎扎实实,潜心问学。然而,勘破名利,谈何容易。同是机遇,态度不正,便成投机。”并语重心长地祝福许传玺教授:“望许传玺校友珍己学问之身,除己轻浮之弊。果如是,日后必有大成。不然,不过一现代高级方鸿渐耳。” 袁时伟先生的文笔雄劲,揭批力度基本到家。土生阿耿向来看不惯学界之种种丑恶,曾经对研究A专业不懂B专业的教授却指导B专业的研究生之现象进行棒喝,并称之为“尿壶理论”(参见拙文《研究生何时不再“喝尿”?》;曾经对一些心术不正的研究生导师对女研究生行色之现象,进行敲打,并称之为“色导理论”(参见拙文《好色导师面面观》)。但这些揭批文章都没有直接点名批评,看到袁时伟先生点名到姓的进行强有力的批评,笔者实在佩服此君之勇气。我认为,这已经不仅仅是学术批评了,而是涉及到对有些学者的“人格”之矫正问题。学界少一些“虚假广告”之制作者,多一些“人格矫正”之帮助者,实在可以推动学术之进步也。这是我对第二个“Y”的直言赞扬。 
    最后再来简要解析一下“ZZ”。向来以学术严谨著称的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正来先生,看到此事之后,没有对纠缠于事件本身,而是认为这“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种‘许传玺现象’,严格来讲并不只是许传玺个人的问题,从更深刻的层面上看,是与当下中国某些与学术相关的制度紧密勾连在一起的,与当下中国的学术制度的关注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指出了“引进人才、打造强校”的制度变异性问题,经过深入剖析,最后得出“三个混淆”的思维方式是祸根。拥有单纯思维方式的我,在读后认为,这是一份十分理性的“追究”。正来先生没有孤立地看“许传玺”,而是看到了“许传玺现象”背后的制度性和思维方式层面上的东西。单纯的我是这样看待的,但在记者采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时,他说:“校内外的一些人士对许传玺本人展开攻击、对政法大学造成伤害,产生目前的后果,是许多人所想象不到的。”这个“X”先生在这个场合使用了“攻击”一词,我不清楚在“X”内心的“意指对象”中有没有正来先生,假如把像正来先生这样的理性批评也一网打进的话,我看这已经构成“不合理反批评”了。这里我比较赞同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先生的评论,他说:“批评的一方有些是知名的学者,有的治学很严谨,成果也很丰富,被法学界所尊敬,被批评的一方他也很了解”,这位著名民商法学家以一个75岁高龄的老学者的身份谈了自己的看法。土生阿耿也认为,在谈论甚至揭批一种现象时,必然要涉及到这种现象的“作庸者”,也就是现象的代表人物。对其进行的评论哪怕是批评式点评,不能一概被反批评者冠以“攻击”的罪名。尤其是批评者是“对事不对人”时,反批评者更应该深刻反省,而不是极力袒护,甚至做出那种不真实的对批评者不公平的反批评。这是我对第一个“Z”的直言赞扬。 
    在“许传玺院士风波”的“XX-YY-ZZ”反应链条上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Z”。他就是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文显先生。他在这个事件的“XX-YY-ZZ”反应进行当中,站出来发言说“告别求全责备,学会理解宽容”,似乎给这场风波划了一个句号。但我认为,这个事件留给别人值得思考的东西确实有很多很多。面对一个事关“院士”资格尤其是“美国院士”荣誉的原则性问题,人们的合理怀疑甚至正当批判,不是一种“求全责备”,而是一种“拨乱反正”;也不是没有“理解宽容”,而是已经很“理解”、很“宽容”了。当然,张书记的这番话本身是善意的,是在试图平息这场风波。然而,如果对这类学术市场上的“虚假广告”行为,不及时地进行揭批,而是一味的“告别求全责备”,那么,这种虚假广告行为则会有“满天飞扬”之危险。果真“学会了理解宽容”,那么,我这种属于“teacher”的“助教”,也可以在名片上刷上“教授”的名号;我这种属于“班主任”的“老师”,也可以打出“导师”甚至是“博导”的招牌。如此乱来的话,学界就大乱也,和谐社会之构建也就成为“天方夜谭”也!这是我对第二个“Z”的直言评论。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笔者呆子屋子里,羡慕着自己的年轻气盛,又生怕老了以后变得“圆滑”。所以,趁着自己还处于一个不通世故的“孩提时代”,于是不失时机的把我所积蓄的“血气”努力地喷洒出来,以便让我在进入“胡子长了”的“老年时代”之后,不要在内心里时刻装着“年轻时白活了”的忏悔。写到这里,我似乎又想通了:尽管我的这些文字可能对“XX-YY-ZZ”多有得罪,但我想,没有敢于“得罪”的勇气,不舍得付出“得罪”的代价,怎能避免“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的夕阳之悲情? 
      2005年5月4日于上海·野马浜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 
    作者联系方式: 
  “许传玺院士”风波透析
    法学界好久没有这样热闹了,一段时间里,围绕中国政法大学许传玺教授“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引起的争议可谓高潮迭起、波澜汹涌。
    先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杨玉圣教授1月2 4日在他主持的学术批评网上发表文章,在肯定许传玺的成就很大,“应该鼓励与表彰”的同时,对“美国法律研究院”(TheAmericanLawInstitute,缩写为ALI)及其“院士”(Member)名称的翻译提出质疑。
    此后,杨的文章被一些法律类网站纷纷转载,争论焦点集中在“美国法律研究院”与“院士”是否翻译得当。
    时隔不久,中国青年报2月28日一篇“首名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身份涉嫌夸大”的消息,虽然字里行间均与网上内容雷同,但被数家媒体争相转载。
    再后来,吉林大学的邓正来3月2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许传玺当选美国院士事件的追究”一文,不仅质疑许传玺院士的真实性,更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国政法大学和教育部,追问校方及教育部是否对此事进行过核查,从而网上讨论更趋激烈。
    上述争议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网贴中被提升为“许传玺现象”与“许传玺事件”,一下子在法学界炒得沸沸扬扬,不断升级的态势更是让业内人士一头雾水,吃惊不已。
    “许传玺院士”风波起因
    风波缘起于2005年1月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的负责人汇聚人民大会堂,为庆贺中国政法大学许传玺教授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举行隆重的仪式。
    之后多家媒体纷纷报道,称今年36岁的许传玺是美国法律研究院继日本、印度、新加坡和我国香港7位院士之后的第8位亚洲院士,也是当选该院院士的第一个中国大陆学者,并称此次许传玺当选不仅填补了中国大陆空白,还为中美在法律领域的交流搭建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引进的优秀人才、2002年底回国组建中美法学院并出任院长的许传玺一下子成为聚焦中心。
    想想看,谁不知道院士意味着什么?谁不知道当选院士该是一道多么耀眼的光环?谁不知道“院士”这个金灿灿的字眼意味着中国学术界最高的荣誉?
    始料不及的是,人们还来不及对这个新闻细细品味,马上便被网上昏天黑地的“院士译法并不确切”、“许传玺涉嫌学术造假”等一片质疑声搞蒙了。
    “许传玺过于抬高自己身份”的传闻像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法学界人士几乎全都对此事有所耳闻,对许传玺进行质疑、攻击、辩解及表示理解、爱护的各方观点在网贴中不停地弹出。
    Institute的中文对译应为“协会”或“研究会”,而不能译成“美国法律研究院”,尽管Institute也可以在中文“研究所”的意义上“升格”为“研究院”,就像中国法学会不能“译”成“中国法学研究院”、中国史学会不能“译”成“中国史学研究院”一样。
    而如果TheAmericanLawInsti-tute不能译成“美国法律研究院”,那么“院士”一说也就无从谈起了,怀疑者几乎都是遵循着这样的逻辑思维。
    想想看,如果不是译成“院士”,而是译成“成员”或“会员”,又如何呢?
    面对网上和中国青年报的质疑,当事人会有何反应?记者由此采访了许传玺先生。
    许传玺何许人也,能够让法学界如此热闹非凡?采访前记者先进行资料搜索,发现许多网站都有许传玺先生的简历。
    “1983年,15岁的许传玺以山东省高考外语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4年后,他又以138位考生中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方向惟一的硕士生;1990年以后,许传玺留学美国,并分别在1996、1999年获得耶鲁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博士和哈佛大学法博士;2000至2002年,许传玺相继担任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客座研究员和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中心首位专职研究员;2001年10月,他同时当选美国比较法学会理事与《美国比较法学刊》编委(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当选该学会理事与该学刊编委);2003至2004年,许传玺曾担任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首席法律专家及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法律专家……”
    从这份简历来看,许传玺真够让人羡慕的,称他为“天之骄子”一点儿也不过分。
    记者不免有些困惑,许传玺的这些资历已经超出别人许多,如果再以锦衣加身,难道他不知道这样会引火烧身、招人嫉恨?难道他在美国留学、工作13年,连“member”一词应该译成院士还是会员自己不清楚?
    4月13日,记者在春意盎然的中政大校园内,见到了文质彬彬的许传玺本人。本以为他会在这个场合选择滔滔不绝地为自己申辩,没想到他对记者表示,他并不想做任何争辩和评论,他只是向记者简单地展示了来自美国法律研究院的有关函件。
    记者不知道不了解AmericanLawInstitute是否会被看作孤陋寡闻,但此事发生之前,对AmericanLawInstitute,记者真的是一无所知,看了美国法律研究院ElenaA.Cappella副主席给中政大和许传玺发来的传真,记者才有所了解。
    传真中写道:“尊敬的徐显明校长,对于您来函咨询ALI在美的地位一事,特向您介绍如下:ALI于1923年成立,在美国享有盛誉……对ALI及其member的恰当的中文译文分别为‘美国法律研究院’和‘院士’。
    研究院的院士候选人必须由三名资深院士提名、推荐,随后由研究院的院士资格委员会审查其专业成就和其他相关资格,如获得院士资格委员会通过,再由研究院理事会(由六十余位资深院士组成,是研究院的核心管理机构)正式讨论、选举,只有获得理事会的通过,才能当选院士。”
    ElenaA.Cappella副主席同时在给许传玺教授的贺信中提到:您的当选是一项重要的荣誉,您可以为此发布新闻,与他人分享这一消息。
    在争议尚未开始之前,许传玺在接受中政大校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虽然院士制度起源于国外,但在国内的语境中,院士这一称号似乎具有比在国外更高的含金量,相比之下,在国外当选院士———在非物质化的荣誉之外———更多地意味着实际的责任。我……从未想过(也绝对不会)在国内的院士意义上期待任何特殊的待遇。”
    许传玺一再表示不愿就此事作出评价,但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2000年他开始翻译对美国法律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法律重述》时就认为“member”一词相对应的中文含义是“院士”,并不是他当选了美国法律研究院的“member”,才赋予了“member”院士的译法。对于目前发生的一切他感到很意外,但他表示这决不是自己的本意。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曾评价可以用两种底色来形容许传玺:做人和蔼谦虚,犹如平和的绿色;做学问则成就斐然,犹如灿烂的金黄色。在采访过程中,他确实给记者留下了一种踏实、平和、不事张扬、谦虚低调的印象。
    作为一个旁观者,坦白地说,记者觉得许传玺即使没有所谓“院士”的光环,他的经历和美国法律研究院的“成员”身份,仍然足够辉煌。他是否有必要并真地夸大了自己的学术身份,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国学大师钱钟书曾在《围城》里勾画出假造学历从大英帝国留学归来的鲜活人物方鸿渐,难道法学界真的又出了一方鸿渐?
    江平教授如是说
    德高望重的中国政法大学老校长江平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许传玺院士”风波,他早已略有耳闻,也一直非常关注该事件的发展。
    江平老先生深切地对记者说,在他个人看来,中国政法大学引进许传玺教授从人才的角度来看没有错,不能说是引进了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也绝对不能说引进了一个骗子。
    学术上有两个重要的东西,一个是学术上要打假,另一个是学术上要懂得宽容,这两个应该同时存在,学术打假主要指学术剽窃和伪造学历,如果说确确实实是学术上存在剽窃,我们一定要反对。
    “院士”这种译法让有的人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往往想把外国的东西完全跟中国的对接,这在事实上是很难的。即使在翻译上出现了一些争议,也绝对和学术上的作假和打假不可同日而语。
    江平:据我所知,ALI在美国具有比较崇高的地位,成为它的成员很不容易,连美国人也不是轻易能够进入,这个研究院有两千多名成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提名和其他程序,才能入选,不能自己申请加入。应该说,能够获得成员的资格,就是一个很大的荣誉。
    一个中国学者能够进入ALI,这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应该持欢迎的态度。我看到美国大使馆裴孝贤公使代表雷德大使给中政大校长写的贺信,对于这个荣誉也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美国大使也是律师出身,又代表美国政府,我想总不至于无中生有、故意抬高吧。
    前一阵,人们对ALI“院士”这个译名有些看法。但是,看法归看法,客观归客观,事物还要还它本来面目。如果因为这种争议,而导致我们学校也好,一个学者也好,承受本不应有的污点和损失,这也没必要。
    记者:您如何评价许传玺?
    江平:许传玺的学术背景跨了三个学科,法学界应该欢迎更多跨学科的人才。按许传玺本身毕业的三所名牌大学和他自己的这个经历、所拿到的学位和在耶鲁法学院工作的经历,他完全可以在美国发展,他在美国也很有成就,美国教授也很喜欢他,但他还是不愿意拿美国国籍,愿意回到中国搞教学和研究工作,愿意到中国政法大学来,这是多好的事情啊!
    政法大学要搞中美法学院,就需要这样的人来主持,这对于我们开展和美国的交流,吸引更多的美国学者很有好处。
    记者:您觉得应该从此事中汲取些什么?
    江平:我觉得文人不要相轻。中国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人才太少了。放开一个更宽的眼界来看,中国在国际上有几个知名的法学家呀?有人说我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坦率地说,我在国际上任何机构没有担任过什么职务,我的外语也不可能在国际上自由交流,现在国家提出政策,学校要尊重人才,同行之间也要尊重人才,这是我们这一辈人特别希望的。
    我是从一个75岁的老学者这个角度谈自己的观点。就像我当年离开中国到苏联学了五年,回来就被打成右派,我特别想不通,作为最优秀的人才被派到苏联学习,我在国外刻苦用功、省吃俭用,回来怎么就成右派了呢?如果人才都是这样,从国外学完了之后,一棍子都被打到了冷宫,有什么好处?我们不应该再重蹈那个时代,成就一个人才不知道要多少年,毁掉一个人却太容易了。
    江平教授在结束访谈时特别向记者强调,批评的一方有些是知名的学者,有的治学很严谨,成果也很丰富,被法学界所尊敬,被批评的一方他也很了解。他本人不是裁判官,也当不好这个法官,他仅仅是以一个老学者的身份谈谈自己的看法而已。
    “许传玺事件”之所以引起这样大的反响,也许是与人们认为学校过分抬高某人而产生抵触情绪有关。有人质疑:中国政法大学有必要为此兴师动众,大出风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高规格的祝贺仪式吗?
    徐校长坦然面对
    面对此等质疑,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校长很坚定地说:如果中国政法大学还有其他人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的院士,他仍然会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行庆贺仪式,因为这不仅是政法人的荣誉,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很多人都说,徐显明是一个自信、果断、有魄力、识才爱才、思想前卫的人,果然名不虚传。
    徐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很沉重地说:校内外的一些人士对许传玺本人展开攻击、对政法大学造成伤害,产生目前的后果,是许多人所想象不到的。
    记者:在您看来,ALI或美国法律研究院在美国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校长:美国法律研究院是美国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主流法学家、法律家团体。它的《美国法律重述》系列、《统一商法典》、《模范刑法典》等对美国和世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它的创立者是塔夫特(前美国总统,当时是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等美国法学界、法律界的领袖。创立研究院的目的是要克服当时美国法律的缺陷,改善对正义的管理。
    前不久举行的中美法学院院(校)长会议上,主桌上有三位美国法律研究院的member(院士或者说成员),我问他们这个研究院在美国到底是什么地位。他们说:“在美国做法律职业的有70多万人,但是能够成为这个研究院院士的仅有2000多人,这个比例大概是0.3%,成为ALI的member,是目前法律界人士的最高荣誉。
    记者:您如何评价许传玺?
    校长:对于一个学者的评价,很重要的是看他的学术经历、学术品德、学术广域和学术潜质。入选美国法律研究院的院士,为什么只发生在许传玺身上,而不是发生在其他人身上?这个时候,面对这样那样的指责、批评和怀疑,甚至谩骂和攻击,作为校长我有责任主持公道,我对许传玺的看法和态度不会改变。
    许传玺英语本科、国际政治研究生均毕业于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加上13年的留美和工作经历,这样的人才在国内还是不多的。
    许传玺在耶鲁大学接受了极为严格的社会科学训练,然后又到哈佛法学院读JD。有人认为,那个JD不是一个什么学位,这是在用无知来评价这个学位。查一查耶鲁、哈佛法学教授的背景,几乎都是以JD为最高学位。在耶鲁时,许传玺曾主编过《耶鲁人类学学刊》,有人质疑,这个学刊现在的名字中有“Student”,就是“学生”,认为许传玺在简历中夸大自己了。其实,许传玺担任主编的时候,这个期刊的名字中并没有“Student”这个词,对许传玺的其他质疑也只是攻击者的想象。
    我在日本滨海道大学留学时,大学发给我的那个证件,就叫做ForeignFellow,外国人研究员,这个研究员就是来自于英文的翻译。这样翻译没有违反惯例,何况许传玺总是在翻译之后附加原文,以免别人误解。
    美国法律研究院主要吸收能与美国院士密切交流、参与美国和国际法改革的国外优秀学者。许传玺能够得到它的提名并最终当选,实在是顺理成章。
    记者:您如何看待对ALI及其member的中文翻译?
    校长: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下事实。许传玺在五年前便开始将ALI和它的member译为“美国法律研究院”和“院士”,台湾也有人把它译成“研究院院士”,这种译法早已得到ALI的批准和认可,ALI副主席还以ALI的名义给我发来传真对此做出正式确认。在采用这种译法时,许传玺并没有预料到他会在几年后得到研究院的提名和选举,不存在他通过选择译名而使自己获益的问题。
    除ALI副主席外,也有ALI美国资深院士写信给我,证实ALI是与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美国工程科学院(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ng)、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ofMedicine)等院士机构对等的主流法律家团体,“院士”之名恰如其分,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研究院的院士在英文中也是用member来表示。
    我认为不能生硬地把member只认定为会员,关键要看相应机构的性质和地位。前年《科技日报》上也曾对美国的院士制度和member的译法做过类似的讨论,文章标题是“院士制度在世界上普遍存在”,是工程院几位老院士写的。
    为什么工程院和科学院的“member”可以译为院士,而“ALI”的“member”就不能译为院士呢?
    记者:在您看来,对词汇的翻译为何造成如此大的差异?
    校长:我们在理解一些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不同的文化背景。现在在语言学或社会学上,通常用“语境”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之下,人们理解同一个概念,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而赋予的内涵完全是赋予者自己的事情。
    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士,然后再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人是用一种等级的眼光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而在美国呢,曾有报道说,中国的一个大学校长问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你那个大学里获诺贝尔奖的有多少?他开玩笑说,今天你不小心踩了一个人,被你踩的那个人可能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然后中国的大学校长又问,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个学校里享有什么特殊的待遇?他想了半天,对这个问题表示出很大的困惑,最后他给中方一个回答,说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哪儿不一样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免费停车,只有这么一个不同。
    在美国的观念里,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意味着你加入了一个组织或者你获得了一个荣誉,和一个人的身份和一个人所享有的待遇没有任何内在联系,而在中国的这种语境当中,大家习惯于把院士当做一种身份、一种待遇,甚至有人理解为副部级,这只是理解者自己赋予的概念。
    所以当把“member”翻译成院士的时候,是理解者赋予它更高的含义,而不是翻译者赋予了他更高的含义,我想重大的差别可能就在这里。
    说到底,翻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许传玺没有学术造假,也没有将身份夸大。如果说要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的话,将“member”译为“院士”已得到美国法律研究院和美国业内人士的认可,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
    记者:一些学者和教授认为,好像徐校长特别偏爱许传玺,因为他是您的山东老乡?
    校长:许传玺其实出生在吉林,只是祖籍山东,后来全家又搬回山东。我不仅仅对许传玺偏爱,我对政法大学所有才华出众的人都是偏爱的。我在全校大会上就讲过,校长就是要爱才如命。
    我在做法学院院长的时候讲过,做院长要有三个基本功,到了政法大学以后,我仍然强调三个基本功。
    第一个基本功是立法者不得制定使自己获利的法律,作为校长或作为院长,任何一个改革的措施,任何一个出台的政策,任何的一次资源分配,第一个受益的人一定不要是自己,而是教师和学生;第二个基本功就是每一个校长和每一个院长,一定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寻找一批比他水平更高的人才,把他请来,使他能够很愉快地和自己一起工作;还有一个基本功就是,应该去寻找本校以外的一些资源,寻找到这个资源以后呢?拿回来配给学校最需要的人,而这个人一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人。
    政法大学组建中美法学院,我不请一个从美国回来的人做法学院的院长,难道我请一个从德国回来的?
    我对许传玺的爱惜始于1998年,当时中国政府法学教育考察团考察美国,这个团的所有成员都有着对许传玺很高的评价。北大副校长吴志攀教授后来得知许传玺到政法大工作后,多次对我说“我们动手晚了,让政法大把这个优秀的人才抢走了”。
    我的看法是,许传玺具备了担当重任的才能,他有资格来担任这个院的院长。
    记者:您觉得有必要一定去人民大会堂举行这个活动吗?
    校长:到人民大会堂去举行这个活动,纯属偶然。本来是教育部要对许传玺进行一次祝贺,但教育部的场地和我们所选的那个时间发生冲突,就临时决定到人民大会堂。这个活动是校方的活动,不是许传玺个人的活动。现在外界有很多揣测,好像是许传玺个人在造势,这完全是对他的一种误解。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样一个活动,我们是事先沟通过的,花钱很少。
    “许传玺事件”的发生,说明政法大学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人才环境,一所大学是一个学术生态系统,妒才与文人相轻是一种学术污染,污染不除,很难吸引更多的像许传玺这样的人才来政法大学工作。
    记者:您认为“许传玺事件”是偶然的,还是可以上升为一个“许传玺现象”?
    校长:我觉得“许传玺事件”不是偶然的。它可能与中国政法大学最近推出的人才政策及分配制度改革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有关。针对许传玺出现如此大的风波,并不能说这是一个“许传玺现象”,许传玺可能仅仅是这种利益冲突的牺牲品而已。作为校长,我对这种事态感到十分痛心。
    记者:难道您就不怕得罪人?不怕改革遭遇失败?
    校长: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改革都是为了恢复优良传统及打造法科强校,所有的措施都已见成效。
    我认为一个大学的竞争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竞争应建立在良性的德行之上,而不是通过诋毁别人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政法大人有先来后到之分,但先来者不能把后来者视为“生物入侵”,所有的政法大人都应齐心协力,把中国政法大学尽快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特色高校。
    徐显明校长向记者描绘了中国政法大学未来的美好蓝图,他说学校正在筹划新的校址,如果有可能,他已经作了一些设想———
    在未来的新校园里,大门会被命名为正义之门;打开正义之门,踏入的将是宪政大道;通向的主建筑将是法学圣殿;校园内将有几个大的特色广场,可以命名为自由广场、民主广场、人权广场;校园内的道路可分别以平等之路、明法之路、致公之路来命名;把中外100个法学家、政治哲人做成雕塑,分散在校园各个角落;宪政大道的两侧,分别是中国法律数据中心和中国法律博物馆,在法律博物馆内人们将穿过时间的隧道,领略雅典古罗马时期法律人物的思想,同时成为对外展示中国法治的窗口;主建筑的后面是十个学院,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法学家集团所在地;校内既有人文之林,也有科学之园……
    采访没有结束,几位记者已经被徐校长的理想深深打动了。
    这就是几年前从山东大学副校长及法学院院长走马上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徐显明,这就是据说断了政法大很多人财路因而备受责难的徐显明,这就是在各种指责中一往无前的徐显明,这就是引进了许多“外来户”让政法大人颇有微词的徐显明,这就是传闻还在折腾要把政法大迁校址的徐显明,这就是把政法大的改革逼到风口浪尖上的徐显明,这就是在所有改革中无私利可图的徐显明,这就是自判“不得罪个人就一定得罪后人”的徐显明。
    顺着想把政法大打造成与北大、清华比肩的徐显明的思路,再来理解像许传玺这样一个没有被北大、清华抢走却选择了政法大的人才。徐显明作为校长为他入选美国法律研究院而在人民大会堂为中国政法大学庆贺,你会不会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联想起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教授3月6日在正来学堂发表的帖子:“告别求全责备,学会理解宽容”,其中心意思也是说像许传玺这样杰出的年轻法学家,法学界少得很,如果吉林大学有这样优秀的人才,他也会像徐显明校长一样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是任何一个研究型大学领导人的本能所在、气派所在。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江平教授、张文显教授那样呼吁理解和宽容不仅是个人的美德,也是民主的本质,即使中国政法大学、即使许传玺本人风头有点过盛,人们也没有必要大动干戈,而应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
    17世纪法国思想家派斯卡尔曾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让我们以善意待人,在爱惜自己的同时也学会爱惜别人吧!

在一次奇遇中,意外获得的另外一套已经失传了的传统八字学问。首先说说,我这套八字学理论的真实由来。老实讲,自我二十出头开始进入易学殿堂,很多年以来,身份都只是一个古筮六爻的学者,对于古筮文化技能实用化的钻研,我一直很敬业也很深入,可能由于自己这方面天赋突出,仅仅只数年功夫,它很快给我带来了实效与技能上的超级自信。但当我抱着这个自信,试图再去征服传统八字学术领域的时候,这个叫“子平八字”的传统四柱学问,竟把我给绕得昏头转向,也无法深入到其中精髓,实践效果的不如意令我兴致索然,面对拐弯抹角的传统八字学,我一直缺乏感知而不得不被迫舍弃,从此只专注于我的古筮研究。就这样一晃又过了十年,直到我遇见了我人生中最为不可思议的一次真实奇遇,八字这门学问,居然神差鬼使地又回到我的身边。
那是某年的冬天,我曾经帮过他忙而成为易友的一位内蒙古医生,给我电话说他一位道长挚友要来广州,让我帮忙给介绍一些人脉,并特意交代我,希望我能结识这位道长,因为据他介绍说,这位道长智慧深奥字字珠玑,重视他的话语一定会深受启发、感触良多的。我开始对这所谓感应的道道并不感冒,即便是古筮研究,我也从来不用外应什么的,我更依赖于学术套路的发掘。但出于朋友关照,我还是主动约了某些富商,出来陪这位道长坐聊。出乎意外,这位道长对我显出特别的兴趣,不断跟我亲切聊天,我遵从朋友的忠告,道长的每句话都在认真听着,席间他特意还问我:“你属相是什么”?我回答:“我生肖属猪的”,他随意说道:“你适合戴一枚虎玉佩”,出于专业习惯,我第一时间就在思索,虎是寅猪是亥,两者在术数上为相合的关系,为什么要用寅虎来合我的八字年支亥水呢?这一想不打紧,我似乎想到一些易学在八字应用的规则,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由相合想到相冲,从相冲想到生克......我竟然象着了魔一样,在整个宴席中,脑袋里都在不由自主地跳跃着这些子丑寅卯,当我装着满脑袋活跃的思维问号回到家,脑子里涌出来的勾兑知识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一开始还可以说是理解出来的,但到后来感觉八字相关的思绪,就象喷涌不止的泉水,新奇思维一个接着一个地浮现眼前,我甚至连理解的时间也没有了,于是趁还记得内容,赶紧拿来纸笔胡乱记上,这种奇怪的感觉一直维持了两三天,我的稿纸上,已经密密麻麻地记载了很多杂乱无章的易学思维点。归纳总结可是我的强项,于是稍作整理,发现这依稀是一套八字学的知识框架轮廓,但与我所了解的传统八字思路,既相似又有很大区别,逻辑与规律性尤为突出。出于好奇,我首先拿自己的八字对照分析,结果似乎很准确的样子;接着拿亲人的八字对照,分析也很到位;我怕这是因为对自己和家人熟悉造成的既定思维,后来干脆招来朋友对应他们的八字,很多关键的信息竟然照样对应无误!朋友们还惊奇地问我:“你怎么突然精通这个了呢”?我兴奋不已:天啊!我竟然在一周之内学会了八字学!对于一个研究了十余年易学的人来说,是从来不轻易相信速成神话的,若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说什么我都绝不会相信。很快道长要离开广州了,我专程去送别他,他望着我微笑:“你人很聪明,努力吧,咱们以后再会”。或许,这只是一句朋友离别时的客套话;又或许,这句话里也饱含着玄机。为了更好地吸收这套突然从天而降的八字学,我立即开始恶补传统八字理论,并以这个八字框架内容为蓝本,不断发掘传统八字学的精华部分与之相配。之后一段时期,随着知识与阅历的日渐丰富,我开始利用我的易学天赋,为这套八字理论框架不断地添加合适的“皮肉”,让它成为一套日趋完整的独特八字理论体系。
自我走上传统易学文化的研究之路,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盼望,就是希望能跳出日常工作的困扰,专心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全心全意地去探索易学术数中的种种奥秘,重新发掘传统易学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并在探索中追寻属于自己的快乐,我觉着这才是我人生真正要追求的目标。而正是这次不期而遇的易学收获,为我在易学技能如何应付社会实际需求上,迈出坚实的一大步,对自己易学能力的实效性、全面性更加之自信,我毅然辞去十多年优薪待遇的工作“包袱”,并依靠自身所掌握的这些过硬易学技能,在短时期内于行内行外全面开花,同时很快获得市场中高端需求的认可与推崇,常年受雇于各类易学风水顾问聘请,如愿以偿成为了周易术数高端应用的研究学者。我终于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刻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研究自己喜欢研究的课题、教授自己喜欢教授的学问。随着这次奇遇为我带来的收获渐入佳境,我开始反思,这样神奇的际遇仅仅是一次偶然事件吗?我以如此意外的方式,轻易获得如此实效的八字学问,难道仅仅是我人聪明的缘故?是否与道长他所修行的教派有些联系呢?我清晰记得这位道长,他说他是道家全真教华山派的传人,我于是上网去查,果然查到全真教华山派,乃南宋(金朝)时期全真七子之一的郝大通所创立,郝大通又号“广宁子”,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史料记载郝大通其人“精通易学、擅长卜筮”,而全真七子中,仅仅只有他会这些易学术数类的学问。而我突然感应到的这套实效八字学,虽然与传统八字学很类似,但其概念与思维框架,于古今八字论著中都是闻所未闻,而且道理特征显著,甚至对比产生于宋代的传统八字学鼻祖“子平八字”,其正财与偏财的十神概念更有逻辑性。我从古筮六爻学中,已经明白到人的意念是可以相互传导的,由此我不禁怀疑我这套东西,可能是一套当时全真华山派独有的八字体系学问,通过道长这位华山派传人的智慧气场沟通,突然被灌输到我的脑海里。我知道,每一套实效的周易术数理论背后,都有一套同类的哲学经典作为指导纲领,就好象古筮实用化的巅峰作品《增删卜易》,它是以明代易学经典《黄金策》为研究纲领一样。为了证实我的推测,我又特意去翻找道家的各类典籍,看看是否可以碰巧搜索到这方面的蛛丝马迹,努力之下竟然真的让我找到了,这本道教经典就是《黄帝阴符经》,它同时也是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养生典籍,此书内容不多,只有聊聊数百文字,其全文分三个章节,内容如下:
神仙抱一演道章: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富国安民演法章: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物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强兵战胜演术章: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擒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仔细领悟此经书中的文字内涵,才顿时醒悟,原来这套八字学所表现的各种框架套路与思维,以及所有的术数理论要领,都尽深藏于此经书的文字之中!对这本经书的内容觉悟越深刻,对这套八字学的易理感悟自然就越深入,应用起来也就越得心应手,《黄帝阴符经》无疑就是我这套八字学的思维纲领。这个发现使我心中更加坚信,我因奇遇而感受到的这套八字学,它的的确确属于道家思维的易学术数产物,估计是根据当时宋代流行的八字学说,综合道家的逻辑理念改良而成,所以与同是始于宋代的传统子平学似是而非;又可能这套学问最终失传了,故而其理论框架至今闻所未闻。不过这终归是一种自我臆测,并没有任何的明证,后来我专门向这位道长谈及此事,求证是否他在有意传导,他只是微笑着摇摇头,由此可见,我们当时彼此间的意识互动,双方都是一个被动者的角色,那么谁是这次奇遇的幕后操纵者呢?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一切看似都永远不会有答案。
不管怎样,事实上这次奇遇之后,实际的受益令我对这位萍水相逢的道长朋友,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于是更主动地去深入了解这位道长,知道其为人忠厚仁善,他为了重铸原本已经一片荒芜的咸阳某处道观,多年以来付出了种种艰辛与精力消耗,四处奔波化缘,出于彼此投缘及感恩戴德,我最后更主动拜他为道家师父,籍此也成为了全真华山派的俗家弟子,以便更好地为道观尽义务行善举,为道观及道长助力与分担,时刻尽自己的一份心力。或许,这正是冥冥之中神奇幕后操手的其中一个目的。也是出于对这段奇遇的感恩,我在易学授徒之时特别告知他们,我所总结出来的这套八字理论,它的名字叫“华山八字”,全称“全真华山派八字学”;而我十余年所总结出来的实用六爻理论,它的名字叫“野鹤六爻”,这两套周易学术理论都非我独创,乃属于古人的易学智慧,虽然我不是没有资格自称发明者,无论八字或六爻理论体系,很多实用学术套路其实都出自我的创意总结,但我认为做人感恩不忘本是最基础的,不能动不动就自称独创或宗师,人在做天在看,饮水要思源。我的八字中独缺木星,木性生发仁慈,故而乐善好施是我的本性,在得到这套实效八字学的时候,我无时无刻存在念头:这么好的一套学问,如果仅仅只有我等少数人独自享用,实在是太可惜了。我总希望在合适的时机,起码将这套学问的其中最通俗易懂、最好吸收消化的部分知识,免费普及于众,也让好东西得以传承普及。后来透过《黄帝阴符经》内“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这句话,使我更加明白到:当你拥有大众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你的心更不应该藏私,这样才会达到得道者多助的境界,同时也因此成就自我。于是更坚定了我将这套八字学,部分免费登载惠及大众的决心。或许,这又是冥冥之中神奇幕后操手的另外一个目的。所以,如果哪位易学者、爱好者、读者在这本书上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与快乐,也需要感恩的话,请把这份感恩之情,化为到各地道观布施的善心就可以了。因为这不是我的功劳,而应该属于道家易学文化奉献给大家的功德。
诚然,八字学说在当今社会上,一直无法引起民众的普遍重视,难获得社会舆论对其价值的认知认可,更难以普及大众。造成这种尴尬现状的原因复杂,但作为一个资深易学研究学者,我更侧重从八字学术理论本身去探究问题所在。我认为,传统八字术数文化走到现在,要实现真正的价值重现,实现真正的宏扬普及,传统八字学首先要剔除掉理论繁复周折、杂乱无章这些弊端,经过两千余年的历史沉积,传统八字的学术内容虽然越来越丰富,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排盘程序复杂,因为要排的信息很多;分析过程也复杂,因为要用到的理论也很多。得出一个简单结论,往往都需要长篇大论一番。相信很多求学者都有这样一种感概:很想知道自己的命运轨迹,了解自己的命运趋势,但苦在一直学不会。不少人还未真正进入分析角色,就已经困在理论里头被搞得晕头转向。至简之说因为内涵太丰富,所以只能算是一种哲学,就好象“阴阳”二字,它的意义涵盖宇宙万变,当然也包含了计算机的运算原理,但其实从周易阴阳理论到计算机的“二进制”,两者还有很大一段的探索距离,不然为什么周易理论是中国人发明的,发明计算机的却是外国人,这就是哲学与科学实践的区别。同样道理,当一项理论变得异常繁复的时候,它带给人的实用效能,实际上也在同步下降,能跨过复杂理论这堵墙深入的人更少,自然越少人懂得它的实用价值,所以古人这套繁复杂乱的理论体系,精华荟萃不在话下,但不知不觉中,却直接危害到这项传统文化的普及,无法普及实用,让更多的人亲身感受到它的实用性,宏扬易学就变成一句空话,再加上众多怪力乱神不断充斥着这个学术领域,八字学受到社会的忽视与冷遇,就变得很正常了。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一个好现象,一种文化要具备生命力,必须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存在价值,理论本身若不能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那只会把更多的求知求学者挡于门外,正知正见更无从谈起,只有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让更多人对它产生兴趣、并切实地掌握这门理论技能,参与实践和验证,才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接受、认同与支持。传统八字文化今天遇到的困惑,与同样历史悠久的古筮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现代人之所以对它们存在偏见或不重视,并不是它们不具备真实内涵与功效,我感觉,关键是缺少正确的价值再现方法,只要找到将这些传统文化精简实用的规律,令古筮、四柱文化真正普及大众,重塑周易术数传统文化价值观之路,不会是太难做到的事。
传统八字学习的艰难我过去已经深有体会,主要是传统八字学各项价值中枢,很多都已构成错综复杂的理论,更要命的是彼此却架构松散,理论的繁杂,难免使到众多观点出现相斥,令推导的方向变得多样化,学者不得不再深入考究,如何将这些矛盾理论分类应用;而松散的架构,无法通过逻辑方法来归纳纲要,无形中更加重学者的脑力与记忆负担,两种情况都不得不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实效无疑大打折扣。如何将传统八字学的价值魅力,重新展现在普罗大众面前,让大家一看就明白、一学就能用,真正体验到八字学问带来的种种实际功效,这是我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避免重蹈古论的覆辙,我在写作思路上将尝试大胆改革创新,希望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演绎思路,以更加另类的构思与文笔,去触发读者的求知欲。学问要尽快入门,就必须精简理论框架,好让知识变得简明易懂;学问要言之成理,就必须让理论更具备逻辑性,读者才能更好吸收;学问要宏扬普及,理念就必须与时俱进,以便所学更适应社会实用;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最终写作框架,就是始于这个思路。本书将分概念篇、应用篇两部分展开论述,以快速带领学者入门为目的,让一般人通过看书自学,即能切实掌握这项传统数术,认识自己的禀赋,了解自己的人生轨迹,利己利人;通过这部书,让大众充分领略传统八字文化的实用价值,使更多人对传统四柱文化产生兴趣。若能达到这些目的,就算是这本书的价值体现了。
(概念篇)第一章:八字的真实内涵
这本书的名字叫《东方代码启示录》,那什么叫做东方代码?就是指中国古代用于纪历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地支;它们彼此的组合循环构成了六十甲子,它们就是东方智慧文化的结晶代码。古人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天干地支纪历,这种纪历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由于天干地支的起源,与天象的循环周期密切相关,古代崇尚“天人合一”,于是总希望透过天干地支的信息,祈求从中寻觅得解读人生轨迹之法,人们将天干地支配以阴阳五行,开始了命运解读法的漫漫探索之路。汉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按个人出生年份的五行纳音(俗称年命)推算命运占了主流,很显然,这是一种粗线条的命理学,实效性就甭提了;进入汉唐时期,命理符号的应用,扩展到个人出生时间的年月日的干支,信息库由两个字变成了六个字,个性化越来越突出,命理探索之途开始渐渐靠谱,此道中的高手当数李虚中,他是唐代官场御史,其命理考究的功力,甚至被同朝为官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称赞为“百不失一二”;至五代宋初,出了一个叫徐子平的命理学家,他在年月日基础上又加上了时辰的干支,六个字的信息变成了八个字,八字命理学就此诞生!年月日时加起来,总共有四套干支组合,所以八字学又称为四柱学。徐先生所著的《渊海子平》,也成为八字命理学的奠基论著,后世也将这种命理学尊称为“子平术”。 明朝之后随着文人的重视参与,八字命理学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明代开国功臣宋濂写的《禄命辨》、万民英著的《三命通汇》、清代进士沈孝瞻著的《子平真诠》、士族任铁樵著的《滴天髓阐微》、民国韦千里著作《千里命稿》等等,它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传统四柱学杰出典籍。
一直以来,无论传统命理或古筮文化,它们给人的印象,似乎都是定数论的应用工具,宣扬人生冥冥之中自有命运安排,是注定不可改变的,所以人的一生轨迹才可以预见、可以预测,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天命”,似乎每个人的未来早已经不由自己主控一样,只是自己被蒙在鼓里而已。 以致在崇尚科学与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今天,这种带着宿命论身影的命理学,大受社会舆论压制,还被定性为封建迷信被广泛批判。我却认为,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踏,八字学的真实意义也被大众观念所误解。我自诩是一个传统术数文化学者,但我本人却从来反对宿命论,也从来不认同人生轨迹将固定不变的观点。我心目中的四柱文化,它是宇宙万物自然运动规律的内涵体现。宇宙由物质构成,不同物质之间的的质量、距离与互动,形成了彼此间特定的时空效应,由此构成了这物质个体先天的惯性特征,一旦轨迹产生,就会在运动中形成惯性轨道。惯性特征会使这些物质个体的运动轨道,变得较有规律,因而可以被某程度预见。人们之所以能够预先推算出某些事物的运行轨道,利用的就是个体的轨迹惯性特征,所谓的规律,其实是轨迹惯性特征的产物。正如道家经典《道德经》的首言:“道,可道”,第一个道字其实指的是“轨迹”,第二个道字指的却是“规律”,这话的意思是说:任何因特征而构成的轨迹,都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个体也属于宇宙间的一种物质,一个人出生的特定时空点,就是他(她)先天的惯性特征基础,随着一个人的不断成长,这种惯性引力在运动中,自然会沿着某种惯性轨道运行,由此可见,人生轨迹可以有限预见,是有科学道理的。这很类似于西方科学的基因研究,通过人体内的特殊基因,可以预见这个人的惯性行为,例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死于自杀,步了其父自杀的后尘,后来科学家解谜,原来他的家族血液内存在一种有自杀倾向的基因,所以他与他父亲、族人自杀的概率会大大高于一般人群。今天的基因分析可以预见人的性格与际遇,古代的科学水平落后,但独特的东方智慧却另辟捷径,从一个人诞生时空的信息入手,从中捕捉人生的个性轨迹特征,预见个人的轨迹惯性,并且通过千年的历史沉积,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探索方法,这应该是我们平民百姓,有机会了解自己人生禀赋、解读自己惯性特征的宝贵知识财富,只要客观地认识它的存在价值,对每个人而言都将是有益无害的。
既然人生的命运,不是定数或神灵在主导,而是自身的物质构成与特定时空,共同塑造出的轨迹惯性在起作用,那人生轨迹就不应该象古人所言的那样“命中注定”,本身将更具有发展方向的未知性与可塑性。在能预见轨迹趋势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事先的主观努力,把控好自己的轨迹惯性,使自己的人生更少波折也更有价值。当然,就象一般人的基因不能随意被改变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彻底去变更这些先天存在的惯性特征。每一个体身上带着的这些个惯性特性,就如同自身先天的身体构造一般,它们都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无法剥离也无从躲避,而且不能拗着只能顺着,就好似每一块牛肉,顺着纹理会很顺利、而逆着纹理就会很难受一个道理。 所以每个人要做的,首先是充分认识的自己惯性特征,然后通过后天自我的主观努力,去尽量发扬优势的禀赋特征,修补负面的惯性元素,或让负面特征通过另外代价不大的途径得到宣泄。假设海明威现在还活着,有科学家告诉他:“你体内存在着自杀冲动的遗传基因,要防范这个魔鬼作恶”。海明威的生命轨迹,可能就不再以自杀的悲剧结束,或可以透过某些伤害不大的自我宣泄手段,把这些与生俱来的的心魔发泄掉。我有个老朋友,他的女儿正在外国进修,有一天他想要我的易学著作,原来他的女儿特喜欢看周易书,现在快毕业了比较清闲,想看书打发打发时间。我要了他女儿的八字,看过后告诉他:“你女儿身带华盖,所以她喜欢神秘文化。但现在不是随性子的时候,她就快要面对社会了,而她八字中火星太多,这是社交能力不足的负面信息,要看书应该多看些交际技巧的书籍,补足自己的惯性缺陷,交际能力是成功立足社会的钥匙,等到在社会上碰钉子后再去补救就晚了”。八字火多之人,一般会遇到交际环境不理想的困扰,未亡羊而先补牢,后天努力补救了先天的惯性缺陷,消灭了以后出现交际尴尬的萌芽,等于是改良了自己的轨迹。我从不认同古代八字理论中什么“贵命”与“贱命”那一套,我的观点是:人无贵贱之分,只有禀赋之别。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但也附带着负面的缺陷元素,认识自己的禀赋与惯性,扬长避短,把握好惯性特征赋与自身的机会,主动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这才是学八字的真正意义所在。
人的生命进程,或多或少会受到自身的轨迹惯性的影响,在不自知的情形下,人往往会不自觉地倾向于惯性的决择,不同的时段,外部环境也会变得与惯性特征契合。例如人在与自身官星相冲的时运内,很容易引发工作变动或变故,不但自己奔波,人的主观思维也变得浮躁,客观的工作环境特別是打工环境,也开始变得不稳定。所以传统的八字理论,基本上可以大致准确地追究过往与预见未来。我们学八字,了解自己的轨迹惯性,不但要从中学会改良自身不利元素,更要从中学会顺势而为的道理,就是古人所说的顺应天意。古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的理解,这个“天”不是指神灵或定数,而是指自身的个性禀赋所带来的惯性趋势。因为很大一部分的禀赋特征,是这个个体于时空惯性引力的浓缩,溶于整个大环境气场之中,不是光靠个人的意志力就可以随意改变的。例如每个人天生的性格,恰似一句俗话:“三岁便可定八十”,它只可以有限度约束与改良,但不能彻底改变,即使你有本事改变个性,也不可能去改变大环境对个体轨迹的约束力。所以通过解读八字信息,学会如何顺应个体的惯性特征,衡量其利害之后再行决策,将更具现实意义。举例一个人在走劫财大运的时候,八字学的劫财是专劫偏财,但它也最怕官来克它,当一个人的八字中带有偏财,他在劫运內因为惯性使然,这段时期对于风险投资与投机博弈性质的生意,失败机率会大增;而当一个人的八字中带的是正官没有偏财,逢劫财运赚投机钱的成功机率,反而比以往要大,大花销的机会也比往常要多,这就是个体在某时段环境引力场中的惯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顺应自己的惯性特征,遇到该花钱的引力场时运,主动多花些钱在正道上,购置新房消遣旅游均无不可;遇到投资生意风险期的时段,就不要硬撑着上马去冒险,便如股民在股票市场,如果能顺应股市起伏的惯性趋势,能在上升波段的小风险环境中劳作,在下跌波段的大风险环境中休养生息,自然是开心快乐的日子居多。当一个人,一切都顺着自己在宇宙时空中的特征惯性,他的人生之路就会少苦恼而多顺畅,恰如《黄帝阴符经》里第一句话:“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者,乃可寓意为自己的先天惯性特征,观察了解自己的惯性规律,然后顺着它的特性行动,人生之顺境,自然该有多尽头就能走多尽了。
传统八字学,是个人惯性轨迹的预见学,我们很需要正视与重视它的内在价值。但我们也不能过于夸大八字学的实际功效,因为无论从理论架构与实际应用中,八字学都不是万能的。即使分秒不差在同一时空内出生的人,各自的禀赋其实也存在着差别,最明显莫过于各自的血型会不一样,各自所带的遗传基因也有不同,但仅从八字学上讲,分析代码却是一模一样,这就是八字学的其中一个盲点。撇开这些内因,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差异也大,最起码,各自父母家族条件会各有千秋,这可是影响一个人以后成长的关键外部元素,另外各自居住生活的环境,周边的人缘差别就更大了。个人的特定时空,只是其惯性特征的一个雏形,随着个体的起步,环绕在周围的气候、地域、人脉,都会随时随刻影响着惯性轨迹的运行程度与角度,自然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这很对!任何人事的发展轨迹,都不是独立的,都有“天地人”的因素掺和在里面,从而形成各自多彩但又绝不会重复的丰富人生。我曾经遇到八字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个出生在都市的富贵人家,一个出生在乡下的农民家庭,他们都是“伤官配印”的事业型命格,结果在都市的那个人做了大官,而在农村生活的那人,成了鸡贩子,就因为各自的家境起点与所接触的地理、人脉都相差巨大,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在各自环境的人群中,他们都算得上是事业成功人士,这是八字信息惯性特征引发的概率在起作用,然而绝对的相同是没有的。可见即使八字相同者,只有惯性性质相似的人生,却没有惯性轨迹相同的人生。由此可知,光靠八字学本身,还不能触摸到全面的人生轨迹奥秘,什么八字注定会成为什么人、成就什么事、什么时候生死,注定富贵不富贵,这些都是十足的谬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八字学中提取有益的养分,只要考究有节有度,客观地去挖掘个中实用性较强的精髓,它一样可以成为照亮自己人生路向的航灯。
最后,谈谈八字信息价值的另外一面,那就是时效。八字内涵的价值信息很丰富,但它们都是一个无形的时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参考价值变得越来越少,直至一个一个地地渐渐消失掉。它是轨迹的一种表现形式,遵循的是轨迹的规律,我们要有效把控轨迹全程,最容易又最有实效的,是尽量从轨迹的初步起始阶段入手,越早改变及早定位,作用就越大。古人研究八字,非常重视年柱的信息,谓之四柱的根本,从轨迹的特征角度,这不无道理,因为整个人生轨迹的方向解读,始于年柱终于时柱,年柱代表着人生轨迹的起始时期,这时段,好象一辆刚刚启动的汽车,你想刹车或变向都会轻而易举,大可以利用人为因素,矫正不良的轨迹趋势,并为利好惯性打好必要的根基;但当人生走了一大半,等于车在道上已经走得正欢的时候,惯性的力道越来越大,想转向就不是那么自如了,这时再去分析命运轨迹,其实际指导意义,已经受到很多既成现实的无奈所束缚;本来是一个某行某业的天才人物,但已经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了长长的一段,时间与精力都已经被耗费掉,最佳的时机也不再复见,残留的只是慨叹与尴尬;当人生步入夕阳,这八字的意义可能只剩下术数考究了。我既是一个传统数术文化的研究者,也是有着深刻体会的过来人,我的八字年干遇偏财,这是较容易造成童年健康欠佳的信息,回顾我刚出生时的老照片,我是一个健康的大胖小子,但刚刚一岁就被父母送去幼儿园全托,结果一次护理的疏忽引发气管炎,既而转化为哮喘病,之后几年的治疗意外又触发另一些慢性病,从此我的一切被改变了,我孩时在医院内度过的时光,甚至比呆在家里的时间还要长,长期的病痛折磨与反复打针吃药,成了我童年的主要回忆,也铸定了我今天积弱难返的体质。所幸的是虽然健康已经不受控,但我木印独缺与身带华盖的综合信息,却昭示了我神秘文化方面的独特研究天赋,很庆幸自己,最终没有再错过这个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机会。童年是人生轨迹的起步阶段,童年的际遇,对今后的人生路向影响十分关键,童年轨迹又是最容易通过人为引导的,而每个孩子都一样,除了喜欢玩乐,其他各个方面都需要父母去启蒙、呵护与正确引导,所以从时效作用的角度,最需要了解轨迹惯性学问的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父母。我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去多了解一下传统的八字学,知道自己孩子的各类惯性禀赋信息,以便及早预见,让自己孩子的未来人生少走弯路,多见坦途。
(概念篇)第二章:认识自己的个性代码
若要了解自己各方面的惯性禀赋信息,前提,首先要知道自己准确的个性代码,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自身“八字”。而要得到一个准确的八字信息,则需要知道这个人出生的具体年、月、日、时辰,和具体的出生地点,这两个必须提供的时间与空间定位条件。现实中,很多人对自己的出生日与出生地比较清楚,父母也记得真切,唯独确切的出生时辰,很多人都比较模糊,父母在意识上也会较为忽视。但时辰,才是构成时空独特惯性特征的支撑作用点,作为四柱整体信息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把年月日的时空特性,维系成一个整体信息包的关键纽带。它若缺失,所带来的负面是连锁性的,会影响很多宏观微观定性与定位的正确解读,假设一个完整的八字价值信息量为100%,那么缺少了时辰的六字信息,其价值信息数据充其量只剩下不足30%,由此可见时辰对八字整体的重要性。忘记金山银山都不要紧,请千万不要忘记自己出生的真实时辰,否则你将失去很多令自己一生受用的价值信息。下面就一步一步地教给大家,怎样去计算出属于自己专用的四柱八字信息。
先找出年月日的干支:找出自己精确到时分的具体出生时间,公历或农历的都没有关系。然后去找一本《万年历》来对照查找,只记得农历的就先用《万年历》换转成公历,接着通过《万年历》查询出年、月、日相应的代表干支,很快就可以找出八字中的其中六字,也就是年、月、日三组干支信息。
举例一个公历在1974年3月5日16时08分,在广州出生的人,据《万年历》的索引,我们按如下程序逐一查询:
(一)查年:查《万年历》,1974年是干支纪历的甲寅年,“甲寅”就是排在第一位的干支组合,称为年柱。查年的时候要注意,因为八字学所用的年月划分,是按中国传统节气中的十二节令划分的,其中的“立春”,又是年与年之间的分界点,而每年的立春又是相对固定的,不是在公历的2月4日,就是在公历的2月5日,所以查年干支,如果出生日期,在该年公历的2月4、5日之前,那么就不应该取当年的干支,而应该取上一年的干支。例如1974年2月4日前出生的人,他的年柱干支就应该是“癸丑”,只有1974年2月4日立春之后出生的人,年柱才取当年的干支“甲寅”。年柱中的年支,就是大众所称谓的生肖,诸如丑代表的生肖是牛,寅代表的生肖是虎等等,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出生日期凡是在当年立春之前的,此人的生肖却是上一年的,而非属当年。记得一位朋友在公历1959年1月份出生的,他一直以为自己生肖属猪,讨老婆的时候,他妻子属虎,他还不断声称:“我自己是属猪的,为人一定老实,猪见老虎,等于把自己奉献给爱人了”。几十年后,无意间从我口中知道真相,他原来竟是头“假”猪,真正的生肖应该是属狗的,当即被他老伴数落:“这回真叫做‘扮猪吃老虎’了”。
(二)查月:公历1974年3月份,查《万年历》可知,属于干支纪历丙寅月,那么“丙寅”就是排在第二位的干支组合,称为月柱。月柱中的月支,有相对固定的规律,我们撇开农历直接以公历与干支纪历对照:公历的1月大致属于丑月范围;公历的2月大致属于寅月范围;公历的3月大致属于卯月范围;公历的4月大致属于辰月范围;公历的5月大致属于巳月范围;公历的6月大致属于午月范围;公历的7月大致属于未月范围;公历的8月大致属于申月范围;公历的9月大致属于酉月范围;公历的10月大致属于戌月范围;公历的11月大致属于亥月范围;公历的12月大致属于子月范围。为什么说大致呢?因为干支纪历的月份,与公历中的月份范围,总是存在几天时间的错位。以下就是八字学中各月令在公历中的时段范围:
月令 起始节令 公历时段
丑月 小寒 1月5或6日 至 2月4或5日
寅月 立春 2月4或5日 至 3月5或6日
卯月 惊蛰 3月5或6日 至 4月4或5日
辰月 清明 4月4或5日 至 5月5或6日
巳月 立夏 5月5或6日 至 6月5或6日
午月 芒种 6月5或6日 至 7月7或8日
未月 小暑 7月7或8日 至 8月7或8日
申月 立秋 8月7或8日 至 9月7或8日
当我们查《万年历》的时候,见到在1974年相关月份的栏目,有什么“丙寅、丁卯、戊辰”的字样,这些就是当年各月的干支。拿自己的公历出生日期按上表对照,圈定属于哪个月令,自然就知道月柱的干支是什么了。在1974年,3月6日才到“惊蛰”,也就是说到了3月6日才到卯月,3月5日的生人还是属于寅月范围,于是套入“丙寅”为月柱。古人套算月柱还另有一套办法,发明了一个“年上起月表”,根据年干来推算月柱的干支,如下:
月\年 甲年己年 乙年庚年 丙年辛年 丁年壬年 戊年癸年
子月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丑月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寅月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月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月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月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未月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申月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酉月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戌月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亥月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根据上表,1974年为天干甲年,只要从公历时段表中查得出生日属于哪个月令,例如知道1974年3月5日属于寅月,即可从该表中查询到当年月柱为“丙寅”。
(三)查日:依据《万年历》,查得1974年3月5日这一天的干支纪历是乙巳日,“乙巳”就是排在第三位的干支组合,称为日柱。八字学的每日间隔延续了古代传统,以每天子时为一天的起始,古代的子时比现代的零时提前了一个小时,子时换算到现代的时令,相当于上一日的23时到当天的1时之间。所以如果某人出生的时间,在当天23时至24时这段时间内,在八字学上看,他其实属于次日出生的,他的日柱干支,就应该按第二天的干支为准。例如出生在1974年23点30分,此人的日柱就不再是当天的“乙巳”,而属于次日的干支“丙午”。
这样,1974年3月5日16时08分生人的年月日六字信息就查出来了,排列如下:甲寅.丙寅.乙巳
再计算出时辰的干支:时辰的干支被称为时柱,在《万年历》内是查不到的,要推算出正确的时柱干支,首先要懂得哪些地支代表哪个时间段。古代按十二地支,将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而现代则把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所以一个古代时辰单位将横跨两个小时,表列如下:
子时:上日23点至1点  丑时:1点至3点 寅时:3点至5点  卯时:5点至7点
辰时:7点至9点  巳时:9点至11点 午时:11点至13点  未时:13点至15点
申时:15点至17点   酉时:17点至19点 戌时:19点至21点  亥时:21点至23点
其次,要知道自己的日柱中是哪个日干,根据日干与出生时辰的信息,通过“日上起时表”来推算时柱的干支
时\日 甲日己日 乙日庚日 丙日辛日 丁日壬日 戊日癸日
子时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丑时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寅时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时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时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时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时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未时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申时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酉时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戌时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亥时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我们已经知道1974年3月5日这天是天干乙日,将16时08分转换为古代时辰,则是申时,依据“日上起时表”便立刻知道,乙日申时出生之人,他的时柱为“甲申”。
在计算时柱干支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根据出生地的“地方时”来调整时差。地方时是天文学中专指某个地方的“真太阳时”———— 按照日光照射到地表角度确定的时刻。它是我国古代一直沿用的计时方法,八字学中的时辰,是以地方时为计算依据的。我国以北京时间为全国统一时令,但北京时间也非北京的地方时,它其实是按照“世界时”的时区划分的,各国的标准时间一般以其首都所处的时区来确定,北京位于东八时区,北京时间其实是东八时区的通用时,它实际上是东经120°的地方时。因为全国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所以在国内出生的人,可以通过北京时间的经度(东经120°)与出生地的经度对比为参考,推算出生的地方时。每1经度的时差约为4分钟,原则上,处于东经120°以东的国内城市要加时间,而处于东经120°以西的国内城市则要减时间。例如北京所在经度约在东经116°,位于东经120°以西,所以北京的地方时就要比北京时间提前16分钟左右。此例出生在广州,广州的经度约在113°,与东八时区通过经度的差距约7°,即广州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时差约为28分钟,广州处于东经120°以西,需要减时间,具体的出生时间在16时08分,这是指北京时间,因此换算到实际的当地时令,应该为15时40分,两个时间都在古代申时的范围内,所以时柱的干支并没有因时差而改变。现代大部分人,以为知道自己精准的出生时间,就一定可以排出正确的八字,却不知道还存在一个地域时差,或可能会影响到时柱的干支构成。而从1986年到1991年的六个年度,国内还曾经实行过为期六年的“夏时制”,那期间内每年从4月中旬开始到9月中旬,北京时间被人为拨快了一个小时,使到这时期内的出生时令更容易失真,除了须调整地域时差,还要去顾及夏令时的纠正。这些都可以造成一部分个性代码排列出现错误,进而影响个人惯性禀赋的正确推算。当然,即使我们能准确推算出各地的地方时,也不可能完全杜绝排错时柱的机率,因为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周期并不十分均匀,一年之内难免有的时期会快些、有的时段会慢些,造成地方时的非匀速偏差,这就没办法太过细考了,只能归入误差率的范畴。
至此,1974年3月5日16时08分广州生人的个性代码,就完全出炉了。它是“甲寅.丙寅.乙巳.甲申”。如果这人是位男性,就在八字前用“乾造”表示;如果是女性,则在八字前用“坤造”表示。
在国外出生的人士,怎样确定他们的四柱八字?虽然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地球每天都在自西往东循环自转当中,对于某个时空点而言,世界各地的区别只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打比方某月某日的中午12点正,地球的每个角落都会迎来这一时刻,不同的只是各地到达这个时点的先后顺序,例如北京会比伦敦早8小时到达这个时点,所以计算外国任何地点生人的个性代码,无需大动干戈,直接把干支纪历,套入当地所在国家的时区就可以,在日本出生就将干支纪历套入东九时区、在欧洲出生的就将干支纪历套入欧洲所在的时区,注意与出生当地的地方时调整时差就可以,在发达国家地区,夏令时也是相当普遍。例如一个在法国时间2008年8月1日20时正出生在巴黎的男士,要计算出他的个性代码,虽然该出生期对应的中国时间是2008年8月2日2时正,但仍旧应该按2008年8月1日20时为依据正确,法国是夏时制国家,这时候的真实时刻应该是2008年8月1日19时;法国虽然地处零时区,但使用东一时区的通用时令,即东经15°的地方时。巴黎的经度约在东经2°,位于东经15°以西,离时区通用经度差距达13°,所以需要在法国时间的基础上减时52分钟,由此算出巴黎的地方时实际为2008年8月1日18时08分,对应该日时点的八字干支为:“乾造:戊子.己未.癸酉.辛酉”。
有一个问题应该重视,中国的干支纪历是中原大地时空与环境地理的一个信息缩影,个中天干地支的属性符号,与当地的时空状态是紧密相连,比如用木代表生发的春季、用火代表炎热的夏季、用金代表萧杀的秋季、用水代表寒冷的冬季等等,中原的这种时空气候特征,其实与整个北半球的气候特征是一致的。所以中国古代这套八字学理论,适用于整个在北半球各地出生的人士,包括亚洲、欧洲、北美各国。而我们知道南半球的时空气候特征,与北半球是恰恰相反的,当北半球处于炎热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正好迎来寒冷的冬天。于是有些思维僵化的易学者,面对南半球的生人,就不懂得如何应对这些属性与时空的知识矛盾,更有个别人为了达到象数一致的目的,竟然动心思去更改四柱八字的内容,例如将水干水支变为火干火支,孰不知四柱的干支组合,是天干地支层层循环勾兑的结果,年柱变化影响月柱构成,日柱变化引发时柱变更,牵一发而四柱皆非,这无疑在杀鸡取卵,是不懂易道易理的愚蠢做法。解决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根据变迁的环境,变通自己的思维方式,令象数保持一致。既然大环境已经春秋、冬夏反转,我们就把原本代表炎夏的火看成是寒冷的象征;把代表春风的木比作是金秋的属性。总之一切一切的推论,都是金与木属性、水与火属性倒置着去思维。比如水主智、火主礼,北半球生人如果八字中缺水而火最多,这人因缺水善于创造性的思维,因火多却不擅长交际;但如果这人出生在南半球,水火属性正好相反,变成了水主礼、火主智,八字中缺水而火最多,这人的特长变成了缺水善于交际,弊端是火多欠创意耐性。只要懂得因时变通之法,不固定把水火五行看成是象,它们只是一个个代表符号,那么很多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都是那么的通顺。又何必去打那些拆台的馊主意。
在古代,四柱八字排盘是一道较为复杂又容易出错的工序,就算对理论很熟悉的人物,要完整排好一个四柱大运小运流年、以及相关神煞,起码要费时一到两刻钟,生疏者更容易排乱排错,光是这道坎,已经阻挡了不少求学者于易学大门之外。幸运的是,现代社会电脑大范围的普及应用,八字排盘的软件程式化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快速地排出我们须要分析的各类信息,就象之上提到的新历农历、四柱排列、地域时差、夏令时,以及很多其他排盘信息,都可以放心地交给电脑去完成,不用再整天抱着本《万年历》去查这查那。这无疑为传统八字学的发展普及,提供了硬件上的方便契机,令到易者学问的发挥更加深入自如。我的其中一个易学弟子郭华擅长程序设计,他就专程为我的易学理论,度身定做了符合我数据要求的八字六爻排盘软件,大幅度提高了易学实操的便利性。希望广大学者们能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更好地认识与掌握传统八字学的各种实用技能,最终能创利于己造福于人。
(概念篇)第三章:熟悉最基础的概念
当我们知晓自己的个性代码后,下一步就要通过周易五行理论的运用,分析这些个性代码所涵盖的寓意,正确预见自己的惯性与禀赋。首先,我们必须熟悉一些最基本的相关知识,八字学分析要用到的术数概念很多,应用层面也各有区别,但如果一下子不分学术层次地都全盘托出,那很容易造成学者思维的消化不良。所以,这章陈列的各个术数概念,都是在八字学分析中最常用到的基础知识点,较复杂或应用层面不重要的概念知识,咱们先予忽略,希望学者先掌握好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打好正确的思维根基,然后随着知识面与理解程度的不断提高,再渐渐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其他术数概念及应用。一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易只有踏踏实实地去研究探索,才会感受到实效带给自己的欢乐。
若仔细分析下面这些基础概念,可以发现它们的定位及彼此作用,都比较的有规律,逻辑勾对明显。对于善于找记忆窍门的人来说,凡是规律性逻辑性较强的学问,都比较好通过推算的方式来掌握,固然可以节省了很多背诵记忆的精力。但我更希望大家对这些知识点的熟悉程度,不仅仅停留在推理形式的认知就够了,最好能熟背至类似本能反应的程度,因为这些知识不是拿来应付考试的,而是日常分析频繁应用的,况且它们都属于基本概念,很多的运算思维,如果连最基本的知识点,脑子里都没有第一时间的清晰概念,都要去推理半天才明白过来的,接着后面的思路分析更加不能通畅连贯,将直接影响运算分析的质量与实效。另外,以下的基础知识点对于没有任何八字学概念的学者,不会有什么障碍;倒是本身就有些传统八字学根底的学者,那要注意,因为这里陈列的是华山八字学概念,相对于传统八字学,有些概念上是有抵触的,例如传统八字学正财的简称是“才”、偏财的简称是“财”,但华山八字学反过来把“财”看作是正财、把“才”看作是偏财;有些概念则更有针对性,例如传统八字学的十神生克规律,依循的是纯粹五行生克原则,诸如七杀或正官都可以生正印,但华山八字学遵循的是磁极五行原则(又称磁铁原理),只有异性才可以相生,因此概念上只有七杀才可以生正印。类似的概念区别,在干支之间定位及作用上也很明显,希望有传统八字底子的学者可以仔细鉴别。华山八字学最基础概念,具体罗列如下:
(1)五行原理及相生、相克
五行:水、木、火、土、金;
原理:顺序五行按旁位相生,隔位相克,循环不息。
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2)十天干顺序及其五行属性、阴阳、冲合、生克的关系
天干顺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行属性: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
阳干:甲、丙、戊、庚、壬
阴干:乙、丁、己、辛、癸
相合:甲己相合、乙庚相合、丙辛相合、丁壬相合、戊癸相合。
相冲:甲庚相冲、乙辛相冲、丙壬相冲、丁癸相冲
生克原理:阴阳对位的五行生克,异性相生不相克、同性相克不相生
相生:甲木(生)丁火, 丁火(生)戊土, 戊土(生)辛金, 辛金(生)壬水, 壬水(生)乙木
乙木(生)丙火, 丙火(生)己土, 己土(生)庚金, 庚金(生)癸水, 癸水(生)甲木
相克:甲木(克)戊土, 戊土(克)壬水, 壬水(克)丙火, 丙火(克)庚金, 庚金(克)甲木
乙木(克)己土, 己土(克)癸水, 癸水(克)丁火, 丁火(克)辛金, 辛金(克)乙木
(3)天干中“十神”的概念、正偏性质、简称(括号内)、生克
十神概念:生我之实者正印、虚者枭神; 我生之实者伤官、虚者食神;
克我之实者七杀、虚者正官; 我克之实者正财、虚者偏财;
同类之如我者比肩、类我者劫财。
正类十神:正印(印)、 比肩(比)、 食神(食)、 正财(财)、 正官(官)
偏类十神:枭神(枭)、 劫财(劫)、 伤官(伤)、 偏财(才)、 七杀(杀)
生克原理:阴阳对位的五行生克,异性相生不相克、同性相克不相生
相生:正印(生)比肩, 比肩(生)伤官, 伤官(生)正财, 正财(生)正官, 正官(生)枭神
枭神(生)劫财, 劫财(生)食神, 食神(生)偏财, 偏财(生)七杀, 七杀(生)正印
相克:正印(克)伤官, 伤官(克)正官, 正官(克)劫财, 劫财(克)偏财, 偏财(克)正印
枭神(克)食神, 食神(克)七杀, 七杀(克)比肩, 比肩(克)正财, 正财(克)枭神
(4)十二地支顺序及其五行属性、阴阳、冲合、生克的关系
地支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行属性: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
阳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支:丑、卯、巳、未、酉、亥
相合:子丑相合、亥寅相合、卯戌相合、辰酉相合、巳申相合、午未相合
相冲: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生克原理:不分阴阳的纯粹五行生克
相生:亥子水(生)寅卯木, 寅卯木(生)巳午火, 巳午火(生)辰戌丑未土,
辰戌丑未土(生)申酉金, 申酉金(生)亥子水
相克:亥子水(克)巳午火,巳午火(克)申酉金,申酉金(克)寅卯木,
寅卯木(克)辰戌丑未土,辰戌丑未土(克)亥子水
(5)天干与地支之间的生克原理
生克原理:同性之间的五行生克。即阴阴相生克,阳阳相生克,阴与阳不存在生克关系
相生:子水(生)甲木, 亥水(生)乙木, 寅木(生)丙火, 卯木(生)丁火,
午火(生)戊土, 巳火(生)己土, 申金(生)壬水, 酉金(生)癸水,
壬水(生)寅木, 癸水(生)卯木, 甲木(生)午火, 乙木(生)巳火,
庚金(生)子水, 辛金(生)亥水, 戊土(生)申金, 己土(生)酉金,
辰戌土(生)庚金, 丑未土(生)辛金, 丙火(生)辰戌土, 丁火(生)丑未土,
相克:子水(克)丙火, 亥水(克)丁火, 寅木(克)戊土, 卯木(克)己土,
午火(克)庚金, 巳火(克)辛金, 申金(克)甲木, 酉金(克)乙木,
壬水(克)午火, 癸水(克)巳火, 丙火(克)申金, 丁火(克)酉金,
庚金(克)寅木, 辛金(克)卯木, 戊土(克)子水, 己土(克)亥水,
辰戌土(克)壬水, 丑未土(克)癸水, 甲木(克)辰戌土, 乙木(克)丑未土,
(6)地支中的三合局与三会局
三合局:巳酉丑三合酉金局; 寅午戌三合午火局; 申子辰三合子水局; 亥卯未三合卯木局。
三会局: 寅卯辰三会木局; 巳午未三会火局; 申酉戌三会金局; 亥子丑三会水局。
显示年份的干支组合,叫年柱。所在天干叫年干,所在地支叫年支(这也是生肖的代表符号)。
显示月份的干支组合,叫月柱。所在天干叫月干,所在地支叫月支(这也称为月令或提纲)。
显示日期的干支组合,叫日柱。所在天干叫日干(也称为日主,是自身的代表符号),所在地支叫日支。
显示时辰的干支组合,叫时柱。所在天干叫时干,所在地支叫时支。
四柱的干与支合计,总共有八个字,所以此学简称四柱学或八字学。
很简单,知道四柱中干支八个字的五行属性,然后分别累加就可以。
例如命局是:“坤造:乙酉.己卯.壬午.辛亥”。柱中的五行分布是:2水、2木、2金、1火、1土
2个水:分别是壬水、亥水 2个木:分别是乙木、卯木
2个金:分别是辛金、酉金 1个火:午火。 1个土:己土。
(概念篇)第四章:八字的思维架构
看八字,可以说简单又可以说复杂。它不象古筮六爻,流程严谨有序目标单一,只要分析过程中某一环节出现误差,或者理论把握火候不足,都可能会影响整件事的最终预测质量,所以古筮技术属于典型的“木桶理论”,只要技能中存在某一块短板,这块短板就可能拉低你的整体水平线。如果将传统筮法的分析过程,比作是物流程序缺一不可,那么传统八字学一开始就好象是个大型超市,虽然八字学的表面代码,只有区区八个元素,但它却可以重复不断地自由组合成各个思维架构,允许你各取所需,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套用特定的思维架构理论,单独提取相关的信息进行专项分析,每一种思维架构就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分析方法,而且各自理论上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所以八字之学,能学会多少种理论架构就用多少,也可以哪方面精通就专攻哪方面,它的准入门槛并不高,就算你仅仅知道八字的五行分布这个思维架构,其他的什么都不懂,一样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一个人某些方面的轨迹特征,说八字学简单,是指入门简单。
但它的学问和中国围棋之道十分相似,易学难精更难全通,恰恰也是因为它的迈入门槛简单,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易见成效,导致学者们墨守成规于原有的思维方式,从而疏于归纳懒于创新,造成从古到今的八字理论多如牛毛,众多散乱无序的经验堆积在一起晒,理论相互排斥冲撞在所难免,反而障碍了这项传统术数文化的普及发展。原因很简单,知识量巨大的同时,又缺乏清晰的架构分类是其弊端。每个大脑对知识的记忆与解析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几乎没有人的脑子内,既能生硬牢记又能灵活运用,如此海量而又相互矛盾的知识点,这令到八字学的实用性被大打折扣。我们知道科学缘于规律,规律必然存在逻辑与功能细化,要有效推广这项传统文化,必须从套路与层次入手,所以这套华山八字学的演绎,将更加重视逻辑思维的套路化,以及分析层次的清晰化,让客观套路代替主观臆断。虽然这样做,可能会被迫舍弃一些繁琐的传统理论精华,但八字学存在目的,是为了发现自身轨迹禀赋,有效指导人生路向,所以深入浅出的表达与简易实用的效果,是必须优先考虑的,这起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认知八字、掌握八字,传统八字学才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欲利其工,必须先利其器。分析八字若要层次清晰,首先要从最根源的思维架构入手,四柱八字,其实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信息网络,它由四组天干地支等信息相互结合而成,虽然只有八个元素,但如果都不分层面地笼统交流,或毫无原则地评价强弱,也是需要以次方来计算的复杂问题,很难以客观的套路方式应用于现实。要高效应用,必须先根据不同需求,套入相对应的思维架构,在个性化的分析框架内依据个性化的套路,透过信息解读来解决各种疑难。八字学的思维架构十分庞大,不同的思维架构下,运用的知识概念都有所区别。经过归纳,我们平日经常应用到的,大约有25种思维架构,现粗略性地介绍如下,好让学者们一个基本的架构概念:
任何术数分析都有主体与客体之分,简单地概括,主体是指分析的承受者,而客体是指分析的目标。八字学中的主体,指的就是针对命主本身定位的一切概念,而客体则是指针对命主各种目标的一切概念,所以分析一个人的事业、财运、婚姻、生活、社交、六亲等等际遇,都属于客体分析范畴。而大部分客体信息,都会集中在八字的天干层面体现,所以了解天干地支之间的沟通渠道很重要。如下图示,在这个分析架构里,我们先将四柱八字分为纵横两个切面:这样通过横切面,可以划分出四个天干之间的作用链,以及四个地支之间的作用链,前者叫“天干链”后者称为“地支链”;然后再通过纵切面,又划分出四个干支之间的作用链,这叫“干支链”。举例四柱:“甲辰.丙寅.戊申.癸丑”, 具体各链的划分如下图示:
(天干作用链) 甲 丙 (戊) 癸
(地支作用链) 辰 寅 申 丑
(干支作用链) 甲辰 丙寅 戊申 癸丑
之上的作用链图谱,就是天支沟通架构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三部分概念组成:
1、天干沟通渠道,除了括号内代表自身的日干不参与互动,其余年干、月干、时干,彼此可以相互作用影响,或者彼此连环作用。作用方式包括彼此的生克与冲合,影响方式主要体现在彼此同材。
2、干支沟通渠道,同柱位的地支可以作用与影响同柱位的天干,而不同柱位的干支一般不能互动。作用方式体现在地支对同柱天干的生克;影响方式体现在,地支作为同柱天干的承载与根源元素存在。
3、地支沟通渠道,各地支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与影响,作用方式主要体现在彼此的冲合,但不存在彼此的生克;影响方式包括彼此同材、或彼此之间构成的三合局与三会局。
客体思维架构的主要用途,是分析每个人的禀赋特征,一生人面对的种种惯性际遇及目标机会等等。
是专门针对命主自身代表元素分析的一种思维架构。八字中有一个专门用来代表命主自身的元素,那就是日干,它是八字中所有信息的承受者,它的强弱定性,直接影响了一个人对际遇与目标追求的承载能力。定性身强的时段,遇到的好事程度会被放大,遇到的阻碍程度会被缩小;定性身弱的时段则相反,遇到的好事程度有限,但遇到不利程度则会被放大。子平八字理论中所研究的身强或身弱,指的就是这个范畴的探讨。主体思维架构之目的,主要是通过某些特定可以影响日干状态的元素,来综合评定日干在哪个时段处于强势或弱势,藉此评价每个人对自身际遇的承受程度。例如某人的八字中,旺身元素只来自于日支的羊刃,日支为家庭配偶的指定信息,那这个人在结婚前都处于身弱状态,即使遇到好运也程度有限,一旦遇到坏运就很糟糕;但结婚之后随着护身的羊刃显现,身变旺了,对各种利好运程的身体承受力也同步增强,人的际遇就反过来对利好敏感,对利差产生抗体,这就是身强与身弱的区别。
万物皆阴阳,任何事物都带有明暗的两面性。八字也一样,既有显露出来的表面信息,同时就有隐藏在表面背后的影子信息,它们彼此间的关系,可以用“有无相生形影相随”八字个字来形容。每个八字内的隐性信息,它们也是一种价值提示,对主客体分析以及各个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实效指导寓意。隐性思维架构的体现方式,主要是通过表象信息的特征及组合,来发掘出其内在的隐性元素指向。例如一个日干为丙火的火命人,每到属鼠的子年,总难免会遇到或身体不好、或自身压力大、或生活感情不顺、或自我失误等等这样或那样的困扰,因为子水就是固定克伤丙火的针对性地支,不管子水是否存在于八字当中,只要这个人是丙火命人,这个制约他的影子元素就已经存在,并且将永远相随,这就是隐性元素的影响力所在。
这是专门针对八字中五行结构产生的思维方式。根据五行的数量比较及其分布特征,来发掘某方面利弊信息的一种分析架构。主要通过五行绝对数量对比数据,以及五行连带与分布特征等方式来发掘信息。例如某八字的五行数量对比中木星最多,它自然会显出这方面的弊端特征,反映出这个人或组织能力不强、或逻辑思维不够、或不善于赋予、或性情过于固执、或从事属木的行业会不顺畅等等劣势。
这里所指的柱位,是指(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个柱的代表含义,以及各柱内藏的信息量。八字中的各柱所代表的内容丰富,它涵盖了一个人的时期特征、空间特征、人脉特征、感压程度、合作控制力等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柱位思维架构,主要是通过对各柱内涵信息的深度发掘,提取人生各个相关环节的价值信息。例如某个八字中年柱是正官、月柱为正财、时柱带伤官,年柱可以代表最远的地域,月柱则可代表周边的地域,时柱代表着本地的地域,虽然无论在哪个柱,都可以解读出“伤生财生官”的事业利好信息特征,但毕竟各个地域的本位特征有别,本地的时柱本位乃损事业的伤官,而周边与外地的月柱年柱本位为财官,所以这个人到周边或远方发展,会比留在本地发展要顺畅得多。
每个八字都含有八个元素,把每个元素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点,是定点思维方式的来源。对一些特定领域的分析,如至亲状态分析、亲缘关系分析、人脉关系分析、家庭状态分析等等,就需要用到这种针对某个元素的思维架构。例如男性八字的年干信息,这个特定元素可代表其父亲或者祖父,若八字中出现了年干被其他干支重叠冲克的信息,他若长期与父辈共处,其父辈不顺的概率就会增大。定点分析的思维框架,也明显有别于客体思维架构。
这个思维架构建立在元素冲合特征的基础上,从干支彼此间的冲合状态,解读出与冲合特征相关的诸如顺畅程度、周折程度、天性倾向、迟早信息、主动或被动等等一系列信息数据。例如某男的八字中正财逢冲,那么这个冲的信息,可以体现他的事业或婚姻不稳定方面,这就需要花更多精力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路,主动去做些频繁调动的工种,对婚姻不要太急于求成,通过人为举措去迎合这种相冲的惯性特征,从而避免不利发生的概率。
这是根据各种时运数据,包括为期十年的大运干支数据,为期一年的流年小运干支数据,以及日月干支这些应期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本身特征,以及这些数据与八字原局的配合,分析出某段时期具有什么惯性特征的思维架构。例如一个人的八字原局中有伤官这个元素,他的大运又碰上了正官,那么在这大运主宰的十年里头,此人的事业总体将不如以前风光了,因为时运数据切入原局数据,构成了“伤官见官”这个不利事业的整体格局,但毕竟人在时运中,而时运元素依然是利于事业的正官,所以这个人即使事业总体不利,但不至于就此解甲归田,还是会有些小的事业期望,这属于细化分析。其实每一个思维架构里,都分别藏有两个分析层面,一个是定性分析层面,一个是细化分析层面。
这是专门通过某些特定星煞所释放出的特征数据,来定位某人的禀赋特征、或在某时期际遇特征的一种思维。星煞数据一向在八字学框架里占有重要地位,以致古今累积起来的星煞种类有过百种之巨,经过本人实用性筛选之后,已经浓缩至十多种,数据的实效性与稳定性由此大幅提升。诸如华盖、羊刃、禄神、贵人、桃花、文昌、学堂、阴差阳错等等星煞,信息指向都非常的明显。例如羊刃带有权柄之意,一个八字原局带着七杀伤官的人,碰到逢羊刃当值的时运,只要他在仕途之内,这个羊刃时运与官杀元素交织,会造就他这段时期内较容易获得权柄。
十、长生十二宫思维架构
长生十二宫数据,是反映物质整个生长盛衰过程的信息库,此架构是通过十二宫数据与八字元素的配合,得出诸如顺序阶段、盛衰定位、特征倾向、亲人际遇等等价值信息的一种思维方法。在八字学里头,长生十二宫理论被资深学者称作是“细化信息之王”,若能用得精通的话,将极大丰富八字学的深入细化分析功力。举个最简单例子来说明这个架构,十二宫里有个位置叫“临官”,它的寓意包括了升官、上任、风光、荣耀、受聘等等受宠信息,当人到了临官信息当值的时运,获得受聘上任的概率就自然变大了。
纳音指的是“甲子纳音”,即六十甲子之中各个纳音的寓意,例如海中金、炉中火等等。通过纳音的五行属性与本质寓意,以及它们和八字相关元素的对比配合,从中提炼出有价值意义的数据,这就是纳音分析的思维方法。例如钗钏金的本质为体面易折,从某人八字的日柱纳音为钗钏金信息,可以了解到这个人对于家庭的惯性观念,更倾向于体面性质,但心理承受也较为脆弱。
藏干乃“地支藏干”,是指八字中各个地支之内所蕴藏的天干。藏干体系在子平八字学地位显要,其八格理论就是藏干被强化的典型。其实地支藏干最开初的定位,或许只是一个备胎的功能,毕竟能透出天干可供分析的十神太少了,当时既没有隐性十神方向的思路,自然希望通过地支来挖掘更多的天干信息,由此产生了藏干的思维架构。对于华山八字简化功能之后藏干理论,在主观能动性、时期倾向性、及某些专项细节分析方面,依然具有不少价值指向信息。
十三、干支类象思维架构
每个天干或者每个地支,它们都具有自己个性寓意;每组相冲或者相合的干支,它们也具有个性化的意象;甚至于每组干支组合,也可以释放出个性化的整体意象,它们构成了一种象数类的思维架构。例如丙辛合为威制之合,象意威仪体面、热情有礼;寅午戌三合为天福星之合,寓意才艺权贵带来福报满盈,等等。这个架构的内容数据十分之庞大,但大部分信息都属于细化类的微观数据,对于学者而言,全部完全掌握几乎不可能,个人看法,也不宜在这上面耗费过多的精力,自己根据自己的记忆能力与记忆倾向,挑选一些适合自己的把握好就行了。
十四、特殊组合思维架构
八字中的某些元素,彼此构成一个特殊的格局,或者彼此拼凑成一个特殊的格式,它们就释放出某方面特殊的启示功能,这就是自古都存在的特殊组合思维架构。我们熟知的三刑、逢三、相害、夹身、天比地冲等等信息,包括不少民间绝招之类的套路,都全部可以归纳到这个思维框架之内。
十五、天干组合思维架构
一个八字中最有表现力的层面,无疑是天干层面。而天干层面中最显著的信息,就是能构成十神格局的天干组合、以及逢双的天干组合。所以一个八字若构成了“十神组合”与“重叠十神”,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特征信息,而且是可以全方位利用的通用信息,其功能之显要,相当于六爻学里面的动兆。这个特征信息不单在客体分析时是重点,也可以渗透进人生的性情、际遇、禀赋、能力、利弊等各个方面的解读,由此构成独特的天干特征思维架构。例如一个构成“偏财坏印”十神组合的八字,不仅仅体现在不利学业与扶持的客体分析上,其特征也体现在社交上容易招人非议,语言上容易口不择言,性格上会不拘体面、观念上会轻视学历等等,这些个人特性,其实都因为受到了“偏财坏印”这个格局的影响。
所谓显像,指的是突出在纸面上的八个干支元素,意思与子平八字学的“透出”相似,不过古论指的仅仅是透出天干,而我们指的透出则涵盖了天干与地支。显像特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运用的是“显像为主”的道理,只要是出现在八字当中,那么这个元素本身就是一种倾向性元素,本身就是反映出一种主导或者倾向的惯性。例如一个八字只有七杀没有正官,那么这个人与事业相关的各个方面,总带有七杀的惯性特征,或事业起伏或当权贵;与事业相关的人事际遇,大多以七杀特征为主导方向,或从事检察或嫁兵警等等,这就是显像特征在起作用。
八字中的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个性干支、个性五行、个性十神、个性位置、个性寓意,这些个性特征构成了自己的“本位”概念。事实上的人事物,性质越接近这个本位概念,就等于越靠近这个元素的本性,由此在八字分析中构成了本位的思维架构。举例一个八字中时柱为正官癸水的学生,在本地学习成绩会更好些,因为本地是时柱正官的本位地域;他在数学方面成绩会更特出一些,因为数学的五行属水,水是正官的本位五行;他在癸年癸运学业会更好些,因为癸是正官的本位时令。
这是根据古代“天地人”的概念对应代入到八字,而产生的一种分析思维。在这个思维架构下,天干层面代表了天时,所以天干层面信息更重点体现在时间方面;地支层面代表了地利,故而地支层面的信息更重点体现在地域方面;藏干层面代表了人和,因此藏干层面的信息,更重点体现在人的主观创造力可以达到的成就方面。例如某八字的某柱是正官丁卯,那么天干正官丁火,着重代表在逢丁逢壬的时期事业会看好;地支卯木,着重代表在东方发展事业会更突出;卯木的藏干为乙木偏财,意思在事业这方面人为的更加努力,将可能获得更多的横财机会。
一个人的身体由躯壳与心灵组合而成,将这个信息对应到八字,产生了专门分析一个人“身心”相关信息的思维架构。在这个架构之下,有特定代表心性、性格表现、躯体、躯体依附等等的定位元素,也有分析身心状态的特定套路。例如从月令相冲这个信息,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心理承受或自信心存在不足,更可以细化到在哪个方面这种负面特征会尤为突出。
就是指把八字格局,代入到身体各部分的一种思维架构,这个思维架构之下,年柱变成头肩部位、月柱变成胸腹部位、日柱变成腰腹部位、时柱变成下肢部位;天干变成身体表面、地支变成身体内部;冲合的元素,成为身体稳定性程度的参考;天干十神状态、同柱干支的组合、不同柱位的特殊对比、极端的五行等等信息,都可成为身体先天条件或隐患的参照数据。这些针对身体的独特分析方法,构成了身体特征思维架构。
这里的“辐射元素”,指的是从自身八字中,发掘出可以对别人八字产生附加影响力的元素,这些能对他人他物构成辐射性的元素,成为人与人关系、人与人结合、人与物结合产生利弊的关键分析数据。由此构成一种专用的思维理论架构,这个架构也是日常选人、择日、合作利弊等等分析的指导性框架。举例某两人的八字中都有“丙寅”,当这两个人合作产生互动的时候,这两个重叠“丙寅”信息就因为双方的聚合行为,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带有辐射性更加影响对方,假设一人的丙火是其枭神,另一人的丙火是其正官,那么两这个人合作,一个将因此而更加劳碌,另一个将因此而提升事业,这都是因为各自的辐射元素,给合作对方带来的利弊影响。
是以“天人合一”理念作为出发点,利用八字的综合信息数据,将每个人自身的惯性特征,有效放大到空间里,让周围空间与人体形成融合式的整体和谐,形成个性风水的良性效应,基于这个目的而产生的分析思维架构。在这个架构里,各个天干地支信息,都将化身为地理或物质等等风水元素,并以“支点原理”为纲,分析出应该调理的地域或者区域,达到个性风水的改善目的。例如一个人八字中有正官壬午,这人若希望将这个正官的能量,放大至自己居住的空间,那可以在居所的南方午位,摆放响水式的鱼池水景,让相应的空间凸显出“壬午”这个意境,那么到了合适的时段,这个风水调理就会产生应有的效用,使到此人的事业得到提升。当然八字风水的干支地域范围所指,与传统风水罗盘上的干支地域是不一样的,这要注意鉴别。
八字信息本身就很浓缩,只有区区八个字,即使在不同的思维架构背景下,各个八字元素有着不同的个性发挥,但因为每一个八字都能对应数百人,而每个人的命运轨迹都不可能一模一样,所以事实上分析若过于微观,其整体的稳定性与准确率必然同步下降,因此纯粹字面上的八字理论,不管有多专业,它也只能在宏观的性质或定性数据上,较为靠谱与稳定,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不是说八字的分析就不能再细化了,当有了特定的分析参照者,八字理论就可以根据各个命主的现实轨迹,对号入座地嵌入到八字框架当中,实现个性化的深入推演,这种分析思路就是对轨思维理论。这个思路方法,也是打开细化分析之门的最关键钥匙。例如一个人在走食神运的时候,对这个人来说是顺运还是败运?对于一般人来讲,这或许是个顺畅回报的运,但对于辛勤学子或追求功名的人士来讲,这却是所追求的事业停滞不前的败运。可见纸上谈兵只具备普遍性,八字理论只有代入到每一个个体之中,才会实现真正到位的细化分析。
整个宇宙世界的各种物质之间,对立与相关无处不在。一个存在物质,必然同时存在着另外一个与之性质对立的反物质,也同时存在着与之性质相似或相关的物质。正如八字里干支的代码一样,就某地支而言,必然存在与之相冲(对立)的反性地支,也存在与之相合(相关)的相关性地支。八字的干支信息,其实就是世间万事万物影像的一个文字投影,我们可以透过干支相冲元素的解读,来认识某些反物质透出的信息特征,在掌握各种元素知识面的基础上,再以反面对立的角度思维,可供分析的视觉,立即会被放大一倍。例如我们知道贵人星代表贵人扶持,假设知道八字中申金是贵人星,从对立思维角度,与申金相冲的寅木信息,就成为反贵人的作祟小人解读。
一个八字就象是一个整体的信息网,由于这个信息网主要是为本人服务的,所以这个信息网的主体与客体定位,是围绕自身展开的,日干代表主体,根据与日干关系的其他十神定位代表客体。这是根据我们的分析要求赋予信息网的定位。而在某些细节分析的时候,根据细化要求,我们可以某个干支点作为分析主体,而其余点也演化为此点对应的十神客体,令细化分析更加之丰富多彩。例如八字(乾造:庚午.戊子.癸卯.丁巳),日干癸水代表自身的主体,由此得出庚金为正印、戊土为正官、丁火为正财的三个分析客体信息。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细化正官戊土信息的时候,细节上可以把正官定位极点主体,这样庚金就成为戊土的食神,丁火就成为戊土的正印,癸水就成为戊土的偏财,由此寓意在事业上于南方(丁巳)多扶持与名望,及在南方(庚午)多福禄回报。
之上介绍的25种字学思维架构,每一种架构,都代表了一种相对独立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它们是学者们在日常八字应用当中,最容易被触及到的分析内容,本书后续的所有章节,绝大部分都会围绕着这些思维架构,来展开课题论述。特别对于初学者,了解八字中存在的不同思维架构很重要,虽然只是走马观灯式的概览,但可以在脑海里建立一个最基本的分析框架,从一开初就理清分析范围,有效地避免了思维的混乱。为步步深入探索各个理论知识点,打下坚实的概念根基。当你学会如何从不同的思维架构里,得出重叠的分析结论,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为一个八字分析高手了。
(概念篇)第五章:正确的十神定义
当准确无误地排出了生辰八字,我们将要透过这些信息,根据所掌握的八字套路知识,去了解自己的禀赋与惯性到底蕴藏着什么秘密。要实现针对性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八字中的元素先逐一定位,就好象古筮法中的卦象,要先依据五行关系配上相应的“六亲”,才能够探测到具体要针对的事情。而八字分析需要依赖的数据名称,称为“十神”。学过六爻筮法的易者,都会明白“六亲”产生的原理,就是在原来的“五行”概念基础上渗进元素“我”,再根据“我”的五行属性,与其他五行元素的生克对比,来逐一定义各个五行元素的身份,把它们演变成六亲的概念。而八字学“十神”的产生也是基于这个原理,先在含有五行的各个八字元素中,渗进“我”这个元素,那八字中哪个元素代表“我”呢?就是日干,所以日干又叫“日元”或“日主”,它是代表自身的信息符号,例如某四柱的日干为丙火,那么“我”的五行属性就是火,命主也称为“火命人”。接着根据“我”的五行属性,与八字中其他干支的五行关系对比,逐一套算出该八字的应用符号“十神”。
与筮法不同的是,八字学的缔造者,一开始就根据“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的易理,又在每一五行之中,再细分出阴阳二体,令原本单一的五行概念,就此裂变成各具寓意的重叠五行概念,并且将这十种概念贴上个性化的标签,构成了八字学的分析符号“十神”。正因为八字学的基本作用元素,由五行概念变成了十神概念,概念的变化,引发了生克作用上的重组。按原本单纯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概念,每一五行元素即使分裂,但它们自身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所以作用也只具备单一性,就好象六爻学中地支之间的彼此作用,木的五行虽然分裂成寅木与卯木两个元素,但对于其他受木影响的五行元素而言,寅木与卯木的性质彼此是雷同的,因此寅木可以生午火、卯木一样可以生午火。五行之间的影响很笼统也很直接,无非是“生我者益、克我者损、同我者劫、我生者泄、我克者控”。但现在的十神概念,其五行内部再分裂出来的这两个元素,却各自具备独立的个性,甚至彼此的特征概念也存在对立,由此构成的十神生克观念,已经细化到了实质与表面的问题,演变成为“生我者益与否、克我者损与否、同我者劫与否、我生者泄与否、我克者控与否”的性质,于是在八字学中,笼统的五行生克不再是有效的作用方式,符合“异性相生、同性相克”更有针对性的磁极原理生克,才可以在八字中真正产生奇效。类似笼统概念的“木生火”已经不再适用,只有更细化的甲木生丁火,异性相生才是真正的相生;同理,同性的相克才算真正的相克,异性的相克实质上并不能算克制,这就是八字学中千年学术怪圈的破题。过去的传统八字学,由于生克观念上,依旧遵循笼统的五行生克观念,导致对十神彼此沟通的理念一直混淆不清,实际应用受到限制,只能通过诸如细分喜忌等方法,营造出众多的从属理论,来补救概念不清引发的定性模糊,导致理论体系变得越来越臃肿与复杂。
然而我坚信,创造八字学的古代智者们,早已经看透其中的生克关窍,不然无法解释,八字学中的“十神”概念及其正偏定位,是基于什么原理产生的。磁极原理的对位生克概念,可能才是“十神”发明者的最初本意。我们仔细分析过去传统八字学的“十神”概念,就会发现,其十神的形成模式与定义分为正偏两大类,正类十神为属性偏向于利好的元素,偏类十神则代表属性不稳定的元素,它们分别是:
1、四柱中五行生日干的异性元素(阳生阴、阴生阳),称为“正印”,属于正类,简称“印”。
2、四柱中五行生日干的同性元素(阴生阴、阳生阳),称为“枭神”,属于偏类,简称“枭”。
3、四柱中五行克日干的异性元素(阳克阴、阴克阳),称为“正官”,属于正类,简称“官”。
4、四柱中五行克日干的同性元素(阴克阴、阳克阳),称为“七杀”,属于偏类,简称“杀”。
5、四柱中五行阴阳与日干相同的元素(阳见阳、阴见阴),称为“比肩”,属于正类,简称“比”。
6、四柱中与日干五行同、阴阳不同的元素(阳见阴、阴见阳),称为“劫财”,属于偏类,简称“劫”。
7、四柱中日干五行所生的异性元素(阳生阴、阴生阳),称为“伤官”,属于偏类,简称“伤”。
8、四柱中日干五行所生的同性元素(阴生阴、阳生阳),称为“食神”,属于正类,简称“食”。
9、四柱中日干五行所克的异性元素(阳克阴、阴克阳),称为“正财”,属于正类,简称“才”。
10、四柱中日干五行所克的同性元素(阳克阳、阴克阴),称为“偏财”,属于偏类,简称“财”。
之上就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八字“十神”概念。其中的正印、正官、比肩、食神、正财叫五正类,为偏向利好的正面元素;枭神、七杀、劫财、伤官、偏财叫五偏类,为偏向利差、或容易出偏的负面元素。古人还认为,生我(日干)的十神中,生我的正印是实实在在利于我的,而生我的枭神却是虚妄表面的,实际上并不利于我;同样道理,克我的十神中,真正克伤我的是七杀、表面克我实际不克我的是正官;我生的十神中,真正泄我精华的是伤官,只是表面生泄,但实际不泄我元气的是食神;我克的十神中,我真实可以克控住的是正财,只是表面克制,我实际上无法把控的是偏财;与我同一五行的十神,能帮扶我的是和我一样的比肩、与我争夺的是同五行却异性的劫财。为什么会这样呢?“异性相生不相克、同性相克不相生”的磁极式生克总纲,可以揭开其中大部分的谜团:
▲假设日干为丙火,柱中的乙木就是“正印”。因为彼此异性实际相生,使到“我”能真正受生获益,故而正印为实在的利好元素,归类为正面十神。
▲假设日干为丙火,柱中的甲木就是“枭神”。因为彼此同性实际不相生,“我”不能真正受生获益,故而枭神属于虚妄表面、实际的利差元素,归类为负面十神。
▲假设日干为丙火,柱中的癸水就是“正官”。因为彼此异性实际不相克,“我”实际上不会受克变衰弱,故而正官为利好元素,归类为正面十神。
▲假设日干为丙火,柱中的壬水就是“七杀”。因为彼此同性实际相克,使“我”会受真正被克伤变衰弱,故而七杀为利差元素,归类为负面十神。
▲假设日干为丙火,柱中的丙火就是“比肩”。因为彼此同五行又同性,就好象是另一个“我,”成为帮扶的兄弟,故而比肩为利好元素,归类为正面十神。
▲假设日干为丙火,柱中的丁火就是“劫财”。因为彼此同五行但异性,就好象是“我”的竞争对手一样,故而劫财为利差元素,归类为负面十神。
▲假设日干为丙火,柱中的己土就是“伤官”。因为彼此异性实际相生,使“我”的能量实实在在被生泄掉,故而伤官为利差元素,归类为负面十神。
▲假设日干为丙火,柱中的戊土就是“食神”。因为彼此同性实际不相生,“我”的生泄只是表面,能量没有真正被挥发,故而食神为利好元素,归类为正面十神。
到此为止,“十神”的架构与八字生克原理完全吻合,但接下来古代的“正财”、“偏财”定义却又成为谜团:
▲假设日干为丙火,柱中的辛金就是所谓的“正财”。因为彼此异性实际不相克,“我”虽然表面克“财”,实际上“我”却控不住这个“财”,无法控制得住的元素,自然会增大自己的风险,等于我在投入一个自己无法预计的项目,那么它何以为“正”,成为利好元素归类到正面十神?
▲假设日干为丙火,柱中的庚金就是所谓的“偏财”。因为彼此同性实际可以相克,“我”其实可以真正操控住这个“财”,既然财已经完全受控,那对自己来讲应该属于利好才对,为何它竟然归类到体现负面的偏类十神?
我克者为控制,所以古代把我克的元素,归类为受自己掌控的人事物,例如妻妾、财产、收入、奴仆等等。既然八字学把所有的五行元素,都细拆为两个性质各异的独立体,那么被自己所克的元素,实质上就有了“可控”与“不可控”的区别。我细翻了不少古论分别对正财与偏财的定义,似乎都是把正财比喻为原配正妻、踏实财运、循规谨慎之类;而偏财则多代表妾婢继室、风险之财、取巧投机等等,这样的话,传统正财、偏财的既定概念,与五行生克的实际原理显然是相互违背的。另外我也关注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传统八字一直把偏财比作是父亲,正印比作是母亲,理由是两者元素必定是相合的。但从正类十神代表正面、偏类十神代表负面或不稳定的角度去考究,父母都是养育自己的恩人,应该都属于利好的正面元素才对啊,把父亲定性为“偏”,显然不符合正偏类定义的逻辑,传统把偏财定义为父亲,更象是一种实践累积的经验之谈。
面对传统正偏财定义与易理的错位,难道传统定义的“偏财”其实就是“正财”?如果两者概念反转过来,“我”克同性者为“正财”,代表实际可控的稳定之财;“我”克异性者为“偏财”,代表实际不可控的欠稳定之财,无论从事实到理论,一切都将是那么顺理成章。我怀疑,古代至今正财与偏财的概念定义,可能不知道在什么时代被调包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恐怕要追索到汉唐时期了,因为连宋代徐子平先生的《渊海子平》,对正偏财也是这样的定位。传统偏财的简写是“财”, 传统正财简写反而是简化的“才”字,这个明显有违正统理念的简写符号,也着实令人费解,但也不能成为正偏财调包的举证。而正财与偏财的分析应用毕竟区别不少,为此我翻阅了近代四柱论著,发现不少名家不是将其笼统地混为一谈,就是闪烁其词,例如民国命理学家韦千里先生,实际案例中就经常把正财与偏财混谈混用。这里头是否存在什么难言之隐呢?没有人会知道答案,也可能学者们暗地里明白,但谁也不愿意冒这删改祖宗定法的“大不讳”骂名。然而长年实践经历之后的数据,令我更加深信,古人理念下的正财更应该是“偏财”,而古人定义的所谓偏财,真实身份更应该是“正财”。我发现了不少充分的佐证:
▲凡生意经商致富之人,其八字大多数是传统正财(实际上是偏财)显像,这符合偏财即是不可控财运元素的特征,只有不可控的财运突出,才会赚得无法预计的财富。
▲凡日干与传统正财(实际上是偏财)相合之人,不是喜好稳定发展,而是更喜欢风险投机,甚至有些人沉迷于稽赌好色,可见他们投契的其实是偏财。
▲传统偏财(实际上是正财)显露的人,大多数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打工人士,或以稳定收入稳健事业为主导,如果真是偏财,这些人应该更适合做财运起伏的事,例如生意营商等等。
▲四柱中传统正财(实际上是偏财)重叠之人,往往身体会比较弱,这正是偏财元素的其中一个明显特征,因为十神生克原则中,偏财是专门生七杀的元神、也是专门克伤护身正印的忌神,其“偏”就包含了身体健康出偏的寓意。
▲传统偏财(实际上是正财)重叠的人,不但身体无恙,而且学业中上事业稳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动干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