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家餐馆经理老板让我入股不投钱入股工资跟原来一样发年利润150万我跟老板需写怎样的餐馆入股协议议

Note: 有兴趣的朋友还是直接去老段的博客多看看, 能更好的知道老段说这些话的来龙去脉)

两分钟的判断的前提是几十年的思考。(老巴为什么可以两分钟做出重大投资决定, 老巴,2分钟后就能迅速决定这个公司买不买,具体的不知道他想的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判断标准非常明确和娴熟,他已经是个老猎手了。这就是我们的榜样。).

现金流,现在的现金流和未来的现金流。(有人问老巴为什么突然大手笔买入苹果)  

我一直认为 ,在负担得起的范围内,把买好东西的钱省下来是想不开的表现哈。我还见过10亿美金身价的人开着开了十几年的车也不舍得买新手机的,你这不算太坏。

用拥有10年或20年的角度看,不要想市场。

如果你觉得好的投资机会为什么只拿出5-10%呢?留钱干什么?要么就是你觉得这是投机,所以只放5-10%?

市值低于现金的公司千万要小心(和投资别的公司一样小心就好)!一眼看上去市值低于现金的公司确实经常是值得花时间去看的,但多数情况下这未必就是便宜货。


你羽毛球打得好,很赚钱,于是改打golf?大概没人愿意这样吧。任何成功都是不容易的,另觅他途的代价太大了。


你羽毛球打得好,很赚钱,于是改打golf?大概没人愿意这样吧。任何成功都是不容易的,另觅他途的代价太大了。

本分就是有所不为!说的好啊,这种话不总是能看到的。

没有现金流的东西看起来比较费劲,我没看过应该也看不懂(问比特币)


茅台还是茅台,生意模式刚刚的,10年后人们还是会说10年前那个价格真不贵。


10年后你会怎么想?如果你卖掉后钱有没有更好的去处?不要因为亏赚来决定买卖。

这和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很重要。我觉得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应该是一种成功,至于别人怎么看其实没那么重要。


投资就是买未来的现金流,投资只有这一类型,其他如果是投资的话,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不然就应该属于别的类型。


不要借钱给朋友!当然,也不要借钱给不是朋友的人

我现在花在投资上的时间一周可能不到70分钟,因为这是件对我完全不重要的事情。我妈妈这个是个案,没有统计意义。我当然希望我有我妈妈的基因,但我还是会努力做些我觉得该做的事情的。

时间花在想花的地方叫做财富自由。


所谓的“顾问”只能在如何把事情做对的地方教你一些技巧的东西。这些东西虽然也很重要,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知道什么是不对的事情,不然他们是可能把你引到死胡同里去的。

最好的捷径就是不走弯路。

老巴在回答什么时候卖出伟大公司的时候说“never”!这个never不容易懂,老巴自己花了几十年才大致明白了。(本人八次方感慨:苹果新高,再次佩服段总,我卖出苹果后有翻了一倍。 能捂住大牛股,要真功夫。 修心,悟道吧! 差距还很大!受老段启发,也曾经买过Apple, 300左右到580, 可惜呀。 再次膜拜老段。)

简单讲就是最近流行炒价值股因为最近价值股涨得比较厉害,比如茅台。会认同价值投资的人的比例大概是不太会变的,这么多年都没怎么变过。

多数人的问题是算得太多而想的太少。拿点小钱试试没啥不可,但你想试的是什么?市场的走势?

看老虎打球的视频和自己上场打是有很大差别的。知道要做对的事情很重要,要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对也非常不容易。

如果时间使用上没区别的话,公司大小就没啥区别。大公司往往相对容易了解些。一般而言大公司公开资料多,历史长。大公司'就一定业务复杂吗?乔布斯笑了哈!苹果非常简单,茅台也是。小公司业务简单吗?贾布斯也笑了。(投资大小公司哪个更好)


“性价比“其实就是为性能不够好找借口,我也是花了很多年才突然想明白的。说追求“性价比”的公司大多是在为自己的低价找借口。长寿公司大概是不太强调“性价比”这个概念的,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好货不便宜啊。

这里长长的坡其实不光指的是行业,而是包括企业本身能否长跑的,所以企业文化很重要。

很久以前试过yy的语音,不得要领。陌陌没用过,也没时间去看,躺在苹果身上很舒服哈。(本人八次方请教老段如何看待YY(买了点)和momo:老段,如何看YY、momo的业务? 请赐教! 正在看。)

卖股票和买入成本无关。

市场有效'指的是“市场”早晚会有效的,这里的市场其实指的不是市场而是企业本身!比如,假如市场就是不喜欢网易,网易的股价一直在几千万市值,然后一年可以赚20亿美金,然后股价涨了,你觉得这和“市场"有多大关系?

如果你真的明白什么叫“现金流'的话,你是会明白投资家和画家的区别的。


是的,对一个一年能赚20亿美金的公司,你花2000万买下和花20亿买下都是合算的,前提是怎么才能知道他未来能赚到20亿。

郁郁不得志的人往往都是有他们自己的问题的。只是他们自己经常不愿意面对或真的不知道而已。

从长期而言,社会还是比较有效率的,就像股票市场一样。但就个体而言,还是要明白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

Joshua Bell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很特别的个案,时间也太短了些,而且虽然他拉的是同样的音乐,但大家听到的完全不一样,因为背景不同,每个人当时注意力也不同,甚至包括拉琴的人自己的感觉也可能会不一样(虽然是同一个人,但听者听到的可能是很不同的音乐)。

我想如果他不是在rush hour的话,如果时间稍微长一点的话,他一定会被人注意到的。

老实讲,我不知道什么人适合做投资。但我知道统计上大概80-90% 进入股市的人都是赔钱的。如果算上利息的话,赔钱的比例还要高些。许多人很想做投资的原因可能是认为投资的钱比较好赚,或来的比较快。作为既有经营企业又有投资经验的人来讲,我个人认为经营企业还是要比投资容易些。(博友问:世界上有那么多“郁郁不得志”的人们在感叹时运不济,学长您认为社会这个大市场,是不是efficient的呢?)

呵呵,最失败的还要有几笔?那还能剩下啥?

从投资的角度看,往往失去的机会损失最大。

我没有投腾讯。在腾讯8块钱左右还专门去拜访过马化腾,对公司感觉也还不错,结果拖来拖去一直都没投。如果腾讯是在美国上市的话,我很可能会投的。

我没有投苹果。苹果12块多时我可是非常有兴趣的,但有些东西没搞懂,当时好像不知道要忙些啥事,就放下了,现在可是600多块啊。

这两个其实还不算太坏,毕竟我还没动手。

我损失最大的投资其实是在NFLX。多年前当nflx在9块钱左右的时候,我买了200多万股,当时我觉得看得挺明白的,觉得那个价钱实在是太便宜。结果没多久就涨到20块左右,我一高兴就卖了,到现在也没想起来当时为啥卖的。上个礼拜nflx190多,按这个价钱,我等于让我们少赚了接近4个亿美金。

那个时候刚刚开始投资没多久,有点稀里糊涂的,呵呵。

虽然这两者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但经营企业总是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错的机会小,而投资却总是需要面临很多新的东西和不确定性,而且投资人会非常容易变成投机者,从而去冒不该冒的风险,而投机者要转化为真正的投资者则可能要长得多的时间。

投资和投机其实是很不同的游戏,但看起来又非常像。就像在澳门,开赌场的就是投资者,而赌客就是投机者一样。赌场之所以总有源源不断的客源的原因,是因为总有赌客能赢钱,而赢钱的总是比较大声些。作为娱乐,赌点小钱无可非议,但赌身家就不对了。可我真是能见到好多在股场上赌身家的人啊。

以我个人的观点,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做投资,只要你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投机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这是我不太懂的领域,也不打算学了,有空还是多陪陪家人或打几场高尔夫吧。

即使是号称很有企业经验的本人也是在经受很多挫折之后才觉得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比较好了。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这些年,我在投资里亏掉的美金数以亿计,每一笔都是违背老巴教导的情况下亏的,而赚到的大钱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赚的。

作为刚出道的学生,书上的东西可能知道的很多,但融到骨子里还需要吃很多亏后才行。所以,如果你马上投入投资行业,最重要的是要保守啊,别因为一个错误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这里唯一我可以保证的是,你肯定会犯错误的。

我个人的理解是缺什么什么重要。投资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投在你真正认为会赚钱的地方(公司)。我对所谓赚钱的定义是:回报比长期无风险债券高。一个人是否了解一个公司能否赚钱,和他的学历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学历高的人一般学习的能力会强些,但学校并不教如何投资,因为真正懂投资的都很难在学校任教,不然投资大师就该是些教授了。不过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很多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如何做财务分析等等,这些对了解投资目标会很有帮助。

无论学历高低,一个人总会懂些什么,而你懂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让你发现机会。我自己抓住的机会也好像和学历没什么必然的联系。

比如我们能在网易上赚到100多倍是因为我在做小霸王时就有了很多对游戏的理解,这种理解学校是不会教的,书上也没有,财报里也看不出来。我也曾试图告诉别人我的理解,结果发现好难。又比如我当时敢重手买GE,是因为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跟踪GE的企业文化很多年,我从心底认为GE是家伟大的公司。

我说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投资”的意思是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只有‘某种人’才可以投资”的定义。但适合投资的人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可能是因为投资的原则太简单,而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难的吧。顺便说一句什么是“简单”的“投资”原则:当你在买一只股票时,你就是在买这家公司!简单吗?难吗?

我想再简单地把我目前对投资的基本理解写一下:

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同样价钱下买的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区别,上市只是给了退出的方便而已。

2、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买股票应该在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至于应该是40%还是50%(安全边际)还是其他数字则完全由投资人自己的机会成本情况来决定。

3、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算法,是思维方式,不要企图拿计算器去算出来。当然,拿计算器算一下也没什么。

4、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个人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5、“护城河”是用来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

6、企业文化是“护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很强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有个很宽的“护城河”。

“理性”地面对市场每天的波动,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自己的投资理由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好像我对投资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但这个“简单”其实并不是太简单,事实上这个简单实际上非常难。

在这里有很多问题是关于估值的,所以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利润的投资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好像芒格也说过,从来没见巴菲特按着计算器去估值一家企业,我好像也没真正用过计算器做估值。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

一般而言,赚到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绝不是靠估值估出来的,不然没道理投资人一开始不全盘压上(当时我要知道网易会涨160倍,我还不把他全买下来?)。

正是由于定性分析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当然,确实也有一些按按计算器就觉得很便宜的时候,比如巴菲特买的中石油,我买的万科。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些特例。

巴菲特确实说过伟大的公司和生意是不需要卖的,可他老人家到现在为止没卖过的公司也是极少的。另外,我觉得巴菲特说这话的潜台词是其实伟大的公司市场往往不会给一个疯狂的价钱,如果你仅仅是因为有一点点高估就卖出的话,可能会失去买回来的机会。而且,在美国,投资交的是利得税,不卖不算获利,一卖就可能要交很高的税,不合算。

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买的时候也一样。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

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我最早买网易大概平均价在1块左右(相当于现在0.25),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30-35(现在价)左右。在持有的这8年到9年当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就是用这个道理抵抗住诱惑的(其实中间也买卖过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GE和Yahoo。我会一直保留一些网易的股票的。

巴菲特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当然可能只有很少人能学会。事实上,我发现只有很少人会去真正认真地学,所以能学会的人很少就很容易理解了。

巴菲特反对的和他做的衍生品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自己用很多金融衍生品,和巴菲特的用法一样,所以比较理解他说得是什么。很难一句话解释清楚,但可以用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明。很多人用衍生品就好像去赌场当赌客,希望能够快点赚钱。巴菲特用衍生品就好像在澳门开赌场,长期而言是稳赚的。不是每个人开赌场都能赚钱,但会开的人就行。也许赌场的例子不一定合适,但道理确实一样。

投机,我也不是没有过,但就是为好玩,just forfun,只是玩玩而已。人家要跟我讨论股票,我都要跟人说清楚,是讨论投机还是投资?是for fun还是for money?如果forfun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买你喜欢的就好了,反正你也不会把房子卖了扛着钱去拉斯维加斯。我曾经在邮轮上用两百块钱玩了三个晚上,赚了两千块钱。如果你作为投资的故事来讲,三天翻了十倍,这叫什么故事!但你敢拿几百万这么赌吗?不敢。所以投资是另外的讲法。

选择一家好的公司,拿得住

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

创维和我们算是同行了,他们这个公司到底怎么样我们多少还是了解的。由于体制的因素,我个人一直认为创维是中国彩电行业里最健康的企业了。

虽然当时出了些事,但公司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因此改变。我们买创维时创维的市值好像还不到20亿(我不太记得了,也有说20出头的),我怎么想都觉得便宜,就买了。我们是买到差一万股到5%的时候停的,因为再买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黄宏生沟通一下,怕人家以为我要去抢人家那一亩三分地,呵呵。结果当时由于不太方便,最后我们就没有再买。一直到前两个礼拜才和黄老板通了个电话,道个谢,问个好啥的。

对创维而言,我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钱的概念,对他们现在的业务情况了解的也不细,所以涨上来以后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减持,现在可能还剩不到最高持有量的20%了。我觉得现在买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创维的价值,后面的钱应该是他们才能赚到的。

封仓10年是个很好的思路,选股时就该这么想。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持有苹果10年或以上。实际上我买股票时还真没有想过要拿多少年。我一般会给我买的股票定个大概的价钱,比如买GE时我就认为GE至少值20块,但我确实没想过要多少年才会到。

苹果所处的行业确实是个变化很快的行业。虽然我认为苹果在竞争中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我还是会很关切哪些变化有可能会改变苹果的地位。如果非要我给苹果定个价的话,我大概认为苹果也许某天会到600块。

理由是:以我的理解,苹果的盈利在两到三年内大概就可以达到每股40-50块/年(现在的盈利能力大概在每股25-6块/年),也就是说苹果的盈利能力会在两三年内接近double一下,再加上那时每股现金100多块(现在大概每股60多),给他个600的价钱应该不算太过分吧?当然,苹果也是有可能掉回到100多块的,反正到时大家就知道了。

今年的第一个投资的大决策就是在一月二十一号买进了苹果,把去年赚的钱都放进去了。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或多或少地关心苹果,但就是没认真分析过,大概是因为自己老是满仓的缘故。1.21由于股权到期日,要释放了不少资金出来,在压力下突然想明白了。

买苹果的灵感其实是来自博友的提问。记得前段时间我在这用苹果举过一个什么股价叫便宜的例子:如果你觉得苹果值5000亿的话,那3000亿就是便宜,虽然他曾经只有50亿的市值。其实我个人认为,苹果有可能会是地球上第一家年利润过500亿美金利润的公司(过多少不敢说)。也许苹果会是第一家市值过万亿美金的公司(这个取决于市场会有多疯狂)。

说说我喜欢苹果的一些理由。这不是论文,想到就说,没有重点和先后秩序。

1、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或消费者导向做到极致了,对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对喜欢的用户而言)。

2、苹果的平台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光软件一年都几十亿的收入了)。

3、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

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

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

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苹果产品的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

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 大规模带来的效益。

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

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分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那时很多做游戏机的都喜欢做很多品种,最后下场都不太好。

4、苹果的营销也是做到极致了,连广告费都比同行低很多,卖的价钱却往往很好。

5、苹果的产品处在一个巨大并还有巨大成长的市场里。

智能手机市场有多大?你懂的!pad市场有多大?你也会懂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苹果现在其实还处在其成长的早期,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扣掉现金的话,苹果的今年的未来pe只有12-13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当然,以上我说的这些点中的任何一点的改变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苹果,如果有苹果的股票的话,就要留心这些变化了。我想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不过,要认为苹果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自己也很遗憾为什么以前一直没花功夫去想一想。

我认为Jobs如果真请长假的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苹果的业务不会有大影响。长期而言,没有jobs的苹果可能会慢慢变成和别的同行一样的公司。但苹果的平台已经搭好,就像当年3大战役已经打完一样,jobs在不在影响都不大了。

apple还有不少特别厉害的地方,比如:品种单一,所以效率高,质量一致性好,成本低,库存好管理等等。我从做小霸王是就追求品种单一,特别知道单一的好处和难度,这个行业里明白这一点并有意识去做的不多,我们现在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比较一下诺基亚,你就马上能明白品种单一的好处和难度了。诺基亚需要用很多品种才能做到消费者导向,而苹果用一个品种就做到了,这里面功夫差很多啊。

做产品和市场,往往喜欢很多品种,好处用于不同细分市场,用于上下夹攻对手的品种。坏处搞一大堆库存,品质不好控制。单一品种需要很好的功力---把产品做到极致。难啊。因为难,大部分人喜欢多品种。就跟投资一样,价值投资简单,但很不容易。做波动,往往很吸引人。

苹果现在手里有600亿现金,去年4季度的盈利已经过60亿了。如果苹果达到500亿以上的年利润,5000亿以上的市值是非常合理的。一万亿只是一个说法,要看苹果后续的发展情况。

我决定买苹果以前主要想的是他们是不是还有可能成长,有多大的空间可以成长,威胁都可能来自什么地方,等等。我不去想他现在的股价和过去的股价,尽量用平常心去看这家企业。以我的观点看,苹果年利润有一天达到800亿或更多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觉得我买的价钱还很便宜。

苹果的上升空间当然远不如当年的网易,可当年的网易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现在就算碰上了,对我的帮助也不大。苹果这样的公司难道还要去公司看?那能看到什么?我只是somehow突然想起来要认真看看苹果,以前老觉得Jobs个人太厉害了,是个报时人,后来突然想明白其实现在他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至少在未来几年里。毕竟我们是同行,虽然差距还比较大,但有些东西容易搞懂一些。

巴菲特说过,他一生当中有很多次很集中,甚至达到100%。碰上一个是一个,反正赚钱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标(巴菲特讲一年一个主意就够了)。有时候你感兴趣的目标会自己跳到眼前的。如果你只有一只股票,而且还是满仓的,如果你真正了解你投资的东西的话,那下跌就和你无关了。

没目标时钱在手里好过乱投亏钱。如果一有钱就乱投的话,早晚都会碰上个亏大钱的目标的。有合适的股票就买,没有就闲着。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看得更好些。

其实我知道的东西少的可怜。我就知道巴菲特这条路很好,肯定可以到罗马,可老是有一堆朋友问我索罗斯那条怎么样,还不许我说我不知道。我是真的不知道。总的来讲,看准了出手就要狠。似懂非懂很难下手狠。耐心等待总是有机会的。

价格合理的股票不一定非买不可。我的观点是只有价格不太合理的时候才是机会啊。有时候可能会等得很难受,尤其是大牛市的时候。Buffett说过,最难的事是什么都不做。呵呵,他都觉得难,我们觉得难也就很正常了。

买股票当然要做定量分析,不然怎么搞?比如一个公司有净资产100亿,每年能赚10亿,这个公司大概值多少钱?大概就是你存X的钱能拿到10亿的利息(长期国债利息),再把x打6折。

如果买200亿长期国债的收入有10个亿/年,我会花200亿去买个年利10亿的公司吗?国债是riskfree(无风险)的,所以买公司就要打折。越觉得没谱的打折要越厉害,和我们平时的生意没区别。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margin of safety的来源吧。长期利率会变,我一般就固定用5%。

企业价值是未来现金流折现。这未来的玩意有点模糊。通俗的讲,假设先不谈折现率。假设我确切的知道这个企业的未来。企业的价值=股东权益+未来20年净利润之和。然后再进行折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毛估估算下就行。这种算法其实把成长性也算在内了,如果你能看出其成长性的话(这部分有点难)。

若买的公司PE是10,那即使退市,每年有10%的利润(没有计算公司的增长)。利润拿来分红也好,投资也好,比国债也高多了。这样分析对不对?问题是PE是历史数据。你如果相信他未来一定有10%就可以。巴菲特买的高盛以及GE的可转换债券就是10%加option,非常好的deal。

我在投资里用定性分析确实比较多,这也是我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区别,不然我怎么有机会啊,不能简单的单纯看数字,除非账面净现金多过股价了。pe=10意味着要10年才能赚回股价,如果你想买的话,你必须认为10年内的平均年利润要达到或超过现在的年利润。在我眼里看来,盛大游戏好像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

我一般的目标是买我认为价值被低估50%或以上,价值应该是现在的净值加上未来利润总和的折现。

老巴成功的秘诀是他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归根到底,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无论你看懂的是长久还是变化,只要是真懂,便宜时就是好机会。我有时也这么说:投资很简单,不懂不做。但要能搞懂企业就算看一吨的书也不一定行,投资简单但不容易!

我非常同意DCF(生命周期的总现金流折现)是唯一合乎逻辑的估值方法的说法,其实这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意思,不过是量化了。对投资,我想来想去,总觉得只有一样东西最简单,就是当你买一个股票时,你一定是认为你在买这家公司,你可能拿在手里10年,20年,有这种想法后就容易判断很多。

不懂不做。我始终没完全搞懂银行的业务的风险到底在哪儿。美国的一些大银行隔个10年8年就来一次大动荡,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索罗斯的东西不好学,至少像我这样的一般人很难学会。老巴的东西好学,懂的马上就懂了,不懂的看看最上面那一句话。

巴菲特有很多保险和金融的投资,我基本没有,因为我还不懂,总觉得不踏实。我投了一些和internet相关的公司,巴菲特没投过,因为他不懂。他认为可口可乐是人们必喝的,我认为游戏是人们必玩的。航空公司还是不碰为好。航空公司的产品难以做到差异化,没办法赚到钱,长期来讲没投资价值。这是巴菲特教我的,省了我好多钱。

便宜就买了。如果连老巴都不信,你还能信谁?对自己觉得真正了解的公司,很少细看报表,但了解以前会看(至少是应该看)。我一般会先了解企业文化,如果觉得不信任这家公司,就连报表都不会看的。

我只是做我认为我能懂的东西(以为自己懂也不一定就真懂了),有些可能也许正好是大家说的所谓科技股吧。我分不清什么是科技股。任何人要买的话必须自己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不然你睡不好觉的。其实当我说一只股票有投资价值时,最希望有人来挑战而不是跟进。我希望看到不同的观点。我投资不限于某个市场,主要取决于我是否有机会能搞懂。

如果A股有便宜我又了解的股票的话,我也可以买。不过现在我不太了解A股。要是那时就明白巴菲特,你就已经发达了。如果你现在还不明白,你还会失去很多机会。买一只股票往往要很多理由。不买的理由往往就一两个就够了。价值投资者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的话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

有人问过芒格,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成功?他的回答是:“rationality”(理性),呵呵,有点像我们说的平常心。问题是不用闲钱对生活会造成负面影响啊。我从来都是用闲钱的。老巴其实也是。至少你要有用闲钱的态度才可能有平常心的,不然真会睡不着觉。

我觉得对所谓价值投资者而言,其实没有那么考验。他们也就是没有合适的东西就不买了,有合适的再买,就和一般人逛商场一样。我想每个人逛商场时一定不会把花光身上所有钱作为目标吧。我的建议就是慢慢来。慢就是快。

本分我的理解就是不本分的事不做。所谓本分,其实主要指的是价值观和能力范围。赚多少钱不是我决定的,是市场给的。呵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呵呵,如果你赚的是本分钱,你会睡得好。身体好会活的长,最后还是会赚到很多钱的。最重要的是,不本分赚钱的人其实不快乐。

关于市场:呵呵,再说一遍,我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眼睛是盯着别人的。价值投资者眼里只看投资标的,不应该看别人。不过,作为投资人,我认为对宏观经济还是要了解的好,至少要懂一般的经济现象。

我个人认为大多数基金都很难真正做到价值投资,主要是因为基金的结构造成的。由于基金往往是用年来衡量考核,投资人也往往是根据其上一年的业绩来决定是否投进去。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往往在最应该买股票的时候,很多基金却会在市场上狂卖,因为股东们很恐慌,要赎回。而往往股价很高时却有很多基金在狂买,因为这个时候往往有很多股东愿意投钱进来。基金大部分是收年费的,有钱时总想干点啥,不然股东可能会有意见。

不要想去赌场赢钱,但开个赌场赚钱还是可以的。我卖puts和他做的事情是一样投机是会上瘾的,不好改。这个是芒格说的。巴菲特早就不看图看线了。看图看线很容易错失机会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巴菲特,不过大部分人都拒绝而已,唉。

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改的。再说,这个做法也不一定就亏钱,亏的是机会成本,所以不容易明白。我见过做趋势很厉害的人,做了几十年,但依然还是“小资金”。用芒格的“逆向思维”想一下,你也许就对“趋势”没那么感兴趣了。其实投机比投资难学多了,但投机刺激,好玩,所以大多数人还是喜欢投机。

我认为一个人认为自己可以战胜指数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失去平常心了。我觉得好的价值投资者心中是不去比的。但结果往往是好的价值投资者会最后战胜指数。在任何地方投资真的都一样的,你不认真了解你投的是什么都会很麻烦。价值投资只管便宜与否,不管别人的想法,找自己懂的好公司,别的不要太关心。希腊发生的事和大家有点8杆子打不着吧?

我也不知道啥时候卖好。反正不便宜时就可以卖了,如果你的钱有更好的去处的话。顺便讲一句,我个人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没有褒贬的意思),价值投资者不应该寻求抄底。抄底是在看别人,而价值投资者只管在足够便宜的时候出手(不管别人怎么看)。

对我而言,如果一只股我抄底了,往往利润反而少,因为反弹时往往下不了手,所以容易失去机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买万科时我们就正好抄到底了,郁闷啊(其实没那么郁闷,总比亏钱好),买的量远远少于我们的原计划。

对大盘的判断很简单。如果你有足够的钱把所有股票买下来,然后赚所有上市公司赚的钱,如果你觉得合适,那这个大盘就不贵,不然就贵了。(这里还没算交易费呢)分不分红和是否有投资价值无关。如果你认为公司每股收益可以长期高过长期国债利率,这个公司当然就可能成为投资目标。投不投取决于有没有更好的目标。

实际上,我买的时候是不考虑是不是有人从我手里买的。我要假设如果这不是个上市企业这个价钱我还买不买。你如果明白这点了,价值投资的最基本的概念就有了,反之亦然。不能单靠PE去推测公司未来的收益,不然会中招的。举个例子,GM(通用汽车)的PE一直都很低(以前老在5倍左右),但债务很高,结果破产了。你如果能想想一个非上市公司是否有价值(或价值是否能体现)可能就能明白你想问的问题。

宁要模糊的精确,也不要精确的模糊,呵呵,真是老巴说的?还是老巴说得清楚啊!我觉得这就是毛估估的意思。很多人的估值就有点精确的模糊的意思。毛估估。意思就是5分钟就能算明白的东西,一定要够便宜。我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自己觉得便宜才买。比方说我认为ge值20,我可能到15才开始买一点,但到10块以下就下手重很多了。重仓买到便宜股票是多少要些运气的。天天盯住股市时好像会比较难做到。

找到被低估的公司本身是一件很难的事。我做投资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来自马克恩的“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就是这家企业The WholeLife能够赚的钱折现到今天,价格就是现在市场表现出来的那个过高或者过低的玩意儿。怎么去评估一家企业是否被低估,团队我认为当然是重要的,还要看你这个公司有没有很好的文化,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文化。

所以我买公司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大的鉴别因素就是,这家公司的行为跟华尔街对他的影响有多大的关联度?如果关联度越大,我买他的机会就越低。华尔街没什么错,华尔街永远是对的,它永远代表不同人的想法。但是你要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如果自己没了主见,你要听华尔街的,你就乱了。

我的逻辑就是巴菲特的逻辑,原则上没有什么差异。差异是他熟悉的行业不等于是我熟悉的行业,所以他投的股票不等于是我要投的。去年他投了一家公司,我看了半天都没有看懂,果然,他投了以后,那支股票可能涨了50%、60%。人家问我是否着急,我说不着急。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我能赚到的钱。

反过来讲,比如我投网易这样的公司,这也不是他能够赚得到钱。再比如Google,巴菲特也没买。因为他对这个生意不了解,不了解没有赚到钱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如果你不了解也敢投,第一你也守不了那么久,80块买的,可能100块、120块也就卖了,其实你也赚不了钱;其次如果你四处这么做,可能早就亏光了。正因为没有在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和企业身上赚到钱,说明你犯的错误少。

我的很多成功的投资,好象行业根本不搭界,但是对我来说是相关的,就是因为我能够搞懂它,知道管理层是否在胡说八道,企业是否有一个好的机制,竞争对手是否比他强很多,三五年内他会胜出对手的地方在哪里……无非就是这些东西。看懂了,你就投。

比如我也曾赚过松下股票的钱,7块钱买的,涨到20多块卖了,放了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就是因为我是做这行,我做企业的很多理念来自于松下,我也拜访过他们公司,也知道他们的缺点和优点,觉得这个公司不可能再低于7块了,而20块让我觉得可买可不买、可卖可不卖。所以,你作的投资都是跟你过去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你能搞懂的东西有很大的关系。你的判断跟市场主流判断没有关系,两者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我判断的是它的未来,而市场是要等企业情况好了才会把价格体现出来。

成长率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投资的定义在我来讲就是拥有一家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最简单的概念就是“拥有”。假设某家公司去年每股赚一块,今年赚两块钱,成长率百分之百,有人说明年可能还会再涨。后年呢?后年不知道。你如果是你自己的钱,把这家公司买下来,你会买吗?你说只要后面有人买我的股票,你就会买。这就叫投机。

对于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我有一个最简单的衡量办法,我没注意到是否巴菲特也这么讲过,就是以现在这样的价格,这家公司如果不是一个上市公司你还买不买?如果你决定还买,这就叫投资;如果非上市公司你就不买了,这就叫投机。

就像我当时买网易我为什么能够在那个价格买到(那么多量),因为NASDAQ有个规定,一块钱以下的股票超过多少时间就会下市,所以很多人害怕下市,就把股票卖出来。在一块钱以下就卖了。因为他们怕下市。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怕呢?这就是我投资的道理。我买它跟它上不上市无关,它价格低于价值我就会买。步步高就没有上过市,但我因此就把公司卖了,这没道理啊,很荒唐,你说我创立公司后只是因为它不上市就卖了,那我开公司干嘛?

我自己懂一些基本财务常识,觉得大致够用。本分即自然,道法自然。克制不了自己的人如果不玩游戏也会玩别的的。借钱是危险的,没人知道市场到底有多疯狂(向下或向上)。我记得巴菲特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如果你不了解投资的话,你不应该借钱。如果你了解投资的话,你不需要借钱。反正你早晚都会有钱的。

投资不需要勇气,也就是说当你需要勇气时你就危险了。老巴的教导千万别忘了:不做空,不借钱,不做不懂的东西!做空有无限风险,一次错误就可能致命。而且,长期而言,做空是肯定不对的,因为大市一定是向上的。价值投资者是会犯错误的。做空犯错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只要你做空,总会有一次犯错的,何苦呢?

其实每个人都多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往往不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如果每个人把自己干过的不应该干的事情不干的话,结果的差异会大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可以看看芒格讲的如何赚20000亿美金的例子。芒格也许真的心里素质好,传说曾经因为用margin两年内亏掉大部分身价(大概70年代的时候)。所以有了只需要富一次的说法。芒格大概可以算富过一次半的人了。

危机大概5-8年来一次,希望下一次来的时候你记得来这里看一眼,然后擦擦冷汗,然后把能投进去的钱全投进去。千万别借钱哦,因为没人知道市场疯狂起来到底有多疯狂。

巴菲特追求的是产品很难发生变化的公司,所以他买了后就可以长久持有。但他也说过,如果你能看懂变化,你将会赚到大钱。他说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学会付高一点的价格去买未来成长性好的公司,据说芒格帮了很大的忙。

我们也不负债。负债的好处是可以发展快些。不负债的好处是可以活得长些。反正你借不借钱一生当中都会失去无穷机会的,但借钱可能会让你再也没机会了。

在理解的安全边际内,如果还有钱,当然可以再买。要注意的是,加码和想买的人多了(股价涨了)没关系,只和价值和机会成本有关。我认为Buffett花钱买BNI好过把钱放在长期国债上。BNI有很好的现金流及一定的成长和大片的地产,长期而言年回报应该能超过8%。

找到优秀的管理者和企业文化

我非常在乎企业管理层的人品!刚刚进他们网站看了一眼。居然一家中国公司没有中文网站,好像是给投资人设计的。另外,也没找到任何有关企业文化的描述。由于我不太懂这个行业,前面两点看完我就不会再往下看了。我可能又失去了一个赚钱的机会。一般而言,太把“华尔街”当回事的公司我都很小心。

好企业在哪儿的经营理念都是很相近的。美国急功近利的公司也很多,中国公司也不都是急功近利。我本人很多年前就很反对没事加班加点的。我一直认为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部门的头的管理水平有问题,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公司的老板的管理水平有问题,呵呵。

我终于找到巴菲特说的傻瓜能经营的企业的说法,其实是Peter林奇说的,巴菲特在讲话时引用过,为的是说明巴菲特投资时还是要买信得过的管理层。江湖传言好厉害啊。

头几年到处讲讲没啥坏处,企业文化是要不停的宣讲才能慢慢深入到大家的骨髓里的。当年尼克松好像讲过类似的话。现在好像马云出来的机会已经少多了。有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往往应变能力要强很多。

我们小时候不敢愤青啊!能愤青就是社会的大进步。你要觉得随和吃亏那可就说明你骨子里不是随和的人,世界上哪里都一样,最后成事的人都还是正直的人。这也是我喜欢GE的原因。GE的integrity是在所有东西之上的。

我记得去上中欧的第一天,前院长张国华训话里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有个著名商学院(我不记得名字了)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想知道非常成功的人都有什么共同特性,结果发现什么特性的人都有,但他们唯一共有的特点就是integrity。

阿里文化不如步步高文化的地方是,阿里要成为最大,步步高要本分。一百年老店不意味着他就一定活到101年。这就像不能用pe去预测明年的利润一样。雷曼好像就有150多年的历史。但你只要注意到雷曼后期的企业文化都变成什么样了的话,你就不会对他们的结局感到惊奇。

把“企业文化”真正印到企业上上下下的干部的骨子里又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了。韦尔奇的《赢》里讲了不少GE是怎么做的阿里巴巴这方面做得非常好。这是一项几十年或更长的工作,应该和企业的寿命一样长,是一项重要但往往不那么紧迫,常常被人忽略的工作。

巴菲特的意思是,如果生意模式好的话,庸才都不怕(老巴自己是很看重管理层的),出入总是有的。我在公司里是个反对派,几乎做什么我都会提反对意见。如果连我的反对意见大家都不怕时,做什么我都会放心一些。

我最怕的就是当老板说什么大家都说“好”。那时公司就危险了。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我认为我们同事很多都在许多方面比我强。如果认为自己是公司里最聪明的人的“老板”是很难认同我这个观点的。

其实是不是第一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消费者在买东西时一般并不在乎谁是第一,他们在乎的是买的东西是什么(消费者导向)。我记得当年我们买万科时就有人问过我,说万一万科假账怎么办。我说,以我认识的王石而言,他绝不是会关在房间里和财务商量个假账来蒙股东的人。其实那时和王石不熟,现在也不算熟,就是直觉而已。

从做实业与投资是有很大差别的,做事情就是要做对的事情,从做对的事情的角度来看,首先你要确定你做的是一件对的事情,再就是做对一件事情还要看你的能力,但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无论是做实业还是做投资要想取得成功的基本法则是做事情不求快,但关键是找到对的事情,把它坚持下去。发现错,马上就改。比如,有的事情现在有钱赚,但本身是错的,那你就得马上改,如果不改,那你赚的越多最后损失也越大。

广告是效率导向的,就是把产品本身用尽可能高的效率传达给你的目标消费群。最不好的广告就是夸大其词的广告,靠这种广告的公司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因为消费者长期来讲是个极聪明的群体。广告能影响的消费者大概只有20%左右,其余全靠产品本身。

营销对公司来讲只能锦上添花,千万别夸大其作用。怎么打广告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你的目标消费群在哪里。其实瞄得最准的广告大概就是搜索类的广告了,阿里巴巴这方面好像现在也挺厉害的。

本分和最大本身并没有任何矛盾!事实上,我们公司做的产品大部分最后都是国内“最大”的,只不过我们罕有提起而已。我们不提的原因是认为这不是我们用户关心的东西,但这往往是我们关心用户而产生的自然结果。

我个人认为,追求最大确实有点问题,因为他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方向,而且有可能和核心价值观产生矛盾(比如有时可能不符合用户导向等)。不过,阿里巴巴作为公司还比较新,等他真到了第一以后才能明白我说的问题何在,那时再改也来得及。

“敢为人后”的经典例子很多:苹果的iPod算是吧(之前mp3早就满大街了)?iPhone算是吧(手机不用说了)?Xbox算是吧(之前有任天堂,PlayStation等等)?Playstation算是吧(之前有任天堂,世家等)?微软的几乎所有产品,国内的例子就不举了,太多了,相信你仔细想想就能明白了。(有多少人真明白了?)

品牌溢价我觉得是一种误解。品牌只是物有所值而已。当一个品牌想当然认为其有溢价时,会很容易犯错误,大多数人买有品牌的东西时肯定不是冲着“溢价”去的。所谓品牌其实就是某种(些)差异化的浓缩。早年我开的车就是属于特别便宜的车,觉得都是代步,没必要多花钱。后来偶尔有一次试了一下“好车”,第二天就去买了一部,因为发现确实差别好大。

我们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意思是从长期来看的,套用一句俗语叫“童叟无欺”。也就是说无论消费者眼前是否理性,我们都一定要认为他们是理性的。不然的话,你经营企业就可能会有投机行为,甚至会有不道德行为。

卖股票和成本无关,不知道当时的pe,也不知道什么是pb,想的就只有所谓未来现金流的概念(连折现都好像没算过)。只有能看懂公司和生意才能做到这一点。一般买股票时会有个基本判断,就是最少值多少钱(有点像巴菲特评中石油),到了以后应该看看到底应该是多少钱。

这些年有经验也有教训。以前网易每一次到目标后我都认真重新评估一次,不然不会拿了8年多,正好一个抗战。万科到了基本价以后就没有重新评估就卖了,少赚了很多。股票掉的时候也是一个动力去重新评估自己持有的股票,看看买的理由是不是有变化(比如买过UNG,认真看过后发现买错了,就斩仓了,不然的话,留到今天要多亏几千万。)

一般来讲,“市场形势”很好时,大概就是卖股票的时候了。不过,如果真是特别好的公司,稍微贵一点未必应该卖,不然往往买不回来,机会成本大。我不知道老巴是怎么判断的,但我判断的是一般来讲,当我买一只股票时,一定会有个买的理由,同时也要看到负面的东西。当买的理由消失了或重要的负面东西增加到我不能接受的时候,我就会离场。太贵了有时会成为离场的理由。如果所有的理由不变而只有价格掉到10%的话,当然是个好机会。但如果理由发生巨变的时候,也许有可能是要离场的。

我也不是很理解他这话是啥意思。我猜他大概是认为没有人会真的出个夸张的价格的吧?我觉得如果有人出个Google的价格买步步高的话我就说服全体股东卖给他了。不过我还没出过价呢。有一次在BUffett的brunch上有人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有人问我如果巴菲特要买你公司你卖吗?我说我不卖,因为价格高了对不起巴菲特,低了对不起我们股东。

卖的都是因为对公司还不够了解。买的时候认为至少值得价钱,到了以后应该很认真地再研究一下。创维我们赚到不错利润的原因是因为不太好卖涨的还挺快。现在吸取教训,开始好好研究一下GE和Yahoo,看看是不是可以永远持有的股票。(YHOO换了新的CEO后其实风险增加了,我自己的策略还是继续卖option,但不会增加投入,实际上是慢慢在减少YHOO)

当时还在想的就是可能买银行的机会到了。可惜对银行业务不太懂,下不了重手。下次如果有机会再和老巴吃饭,一定专门请教这类问题,怎么才能搞懂银行和保险公司。老巴当年好像就是谁指点了下就明白了。

有时买之前花得多时间,有时买后还要花很多时间,尤其是当目标的已经达到基本目标价以后,对其价值的判断还是挺重要的。比如,我对网易后来的发展就花了很多时间,不然没可能大部分拿到120-140倍才卖。我认真研究了网易,发现它股价在0.8美元的时候,公司还有每股2块多的现金,当然面临一个官司,也可能被摘牌,这里面有些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多做一些咨询。就官司的问题,我咨询了一些法律界人士,问类似的官司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得到的结论是,后果不会很严重,因为他们的错误不是特别离谱。很重要的是,这家公司在运营上没有大问题。做足功课后,我基本上把我能动用的钱全部动用了,去买它的股票。敢大量买入网易的股票最重要的是对企业花了足够的工夫,对公司、产品都有深刻了解。

我在美国买了一家做租车业务的公司,当时它的股价跌到了5美元,我花了半年时间去调查研究,发现这家公司股票每股净资产有50多美元。我算了一笔账,就算把净资产打5折,还有25美元,最后我们买了100多万股,这只股票最高到过100多美元。

能够取得投资成功在于对巴菲特的理解,更在于坚持执行巴菲特的理念。“0.8美元买网易股票的不单是我一个人,但坚持持有到100美元的就不多,所以发现价值有时候要靠运气。”

投资不在乎失掉一个机会,而是千万不要抓错一个机会。在投资的对象价值大于价格时出手,这不叫大胆,而是理性。花5元钱去买10元的东西,能说是大胆吗?很多人在这个时候缺乏的是理性,而不是胆量。

投资就是找到一个最好的公司,然后把你的钱投入进去。既然你认为最好,不把钱投到这样的公司里,而把钱投到不好的公司里,在逻辑上就是错乱的。投机和投资很大区别就是:你是在动用大笔钱还是小笔钱;其二,当股价下跌时,投机和投资的态度正好相反,投资者看到股价下跌,往往很开心,因为还有机会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东西,而投机者想的是这公司肯定是出什么事情了,赶紧走人。

问巴菲特如果他买的股票一路买一路涨怎么办?如果买的股票下跌的话,还可以找到钱再去买,但后来它涨上去了,这样你就买不到更多了。他甚至认为投资的时候买到底部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你买到底部后,股价就会一路买一路涨,这样你就买不到最多的量。”真正的投资者,其实是希望,在允许的价值波动范围内,在股票一路下跌的时候一路跟着买进,也只有这样才能拿到更多更便宜的筹码。

问:我现在开一家美容美发店店年收利润在150以万以上,想给员工给股份,不知道怎么评估这个店的股份,请律师大人们给点建议,... 问:我现在开一家美容美发店店年收利润在150以万以上,想给员工给股份,不知道怎么评估这个店的股份,请律师大人们给点建议,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如果您需要员工出钱入股,就需要对美容院做整体评估,按评估值和员工出资额重新计算股比;

如果您不需要员工出钱给的是干股,就直接约定好股比就可以了,不需要评估。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没有“做号”公司拿过VC的钱?一级市场投资者,最终还是要靠上市或被收购来套现,而股票市场最终还是会考察,一门生意是否可持续。

“做号”可以是门收益多大的生意?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仅要看那些光鲜的、拿着VC投资的内容创业者们,比如一条、得到、咪蒙,水面之下的市场可能更加巨大。

农村小子、大学生、前媒体人、前腾讯员工、前阿里大牛……大家都用各自的方法分到了一杯羹。不同之处在于,做号的玩法可以非常不同,你可能年入100万,赚上1亿元,或者收割30亿。

但他们也有共同之处:不谈内容,这只是一门生意。

山东李庙村:年入百万元流量补贴

要在山东李庙村找份写文章赚稿费的工作,不难。老板李传帅曾经的招聘标准是“会打字就行”,但现在员工里有人刚来时只会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打字,干得也还行,于是招聘标准就变成了“会说话就行”。

十几名员工,大多是是村里三四十岁的女性,有的生了二胎,工作间隙随时可以去接送孩子上下学,有人直接把娃带到李家老宅改的工作室里,一只手抱着奶娃,一只手打字,旁若无人。老板李传帅对自己营造的这种自由的工作氛围颇为满意。

工作也不算难:剪辑热门电视剧片段、写剧情梗概就是日常产出。最年轻的苗苗初中毕业后,不想继续读书,被亲戚介绍来此。最近她的两篇爆文,一篇是《甄嬛传》里的穿帮镜头,另一篇是《生活启示录》里关于小三的一段视频,都有上百万的阅读量。

他们也一度运营过一个主要发布农村日常生活的头条号“一语薄言”,比如《家里喜得千金,外公不远千里来祝贺,送的礼物让人敬服》、《教你腌制简单的的咸鸭蛋,单单几步却个个冒油》,每篇都有几十万的阅读量。但从今年8月起,“一语薄言”不再更新。李传帅说,原创效率低,每人每天只能写出一两篇,还不一定是爆文。

这个村中小院,每日生产着一两千万的总阅读量——因为电视剧写起来简单,员工每天的工作量是生产五十条自媒体内容,最多的人掌管着十几个自媒体号——对应的,大公司百度给予他们“稿费”。

两年前,百度百家号正式开放注册,启动10亿内容扶持基金,百度希望以此对抗今日头条、腾讯、UC及各大新闻门户。此前,这个领域的领先者今日头条就曾推出过不止一轮的数十亿内容补贴政策。

李传帅由此得益:虽然只念到高中的他没有任何课堂之外的写作经验,但他之前做了半年的自媒体号积累下来的粉丝和阅读量,在百度百家号补贴推出的第一天,就转化成了近三千元收入。百家号开放收益后的第一个月,李传帅就自称净赚三十多万人民币,他立刻在商河县城里购入一套房子。

一个人的力量太小,李传帅决定扩大生意,开出更多自媒体号,老家的留守妇女成了好选择——种地收入不高,李传帅之前种过三年地,六七亩土地每年一茬玉米、一茬小麦,能赚得不到一万块钱,“连孩子都养不活”。

李传帅不抠:他旗下收入最高的一个员工,是大专空乘专业毕业、干了三年文员后回村生娃的路文静,一个月挣了一万五。不过收入和流量直接挂钩,收入最低的员工一个月只能挣一千多,和最高的相差10倍。所有人的工资单都被主管用一块白板醒目地挂在进门就看到的墙上,精确到个位数。还贴了许多励志的标语,“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奋斗的自己”、“马到成功”、“天道酬勤”。

至于老板李传帅,收益当然更高。李传帅曾称,这些做号工人每人每月能给他带来三万到八万元的产值——但后来他又说自己夸大了收入。

除了这些,李传帅销售自己组建团队编写的“爆文软件”,一套六百元,根据平台规则检测原创度,提供爆文高频词汇,随着各大平台规则调整的日趋严格,李传帅也会给软件升级更新。

李传帅说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能达到十多万元。李传帅生了二胎,买了宝马车,还准备再买一套在商河单价两万的大别墅。这都是短短两年之内发生的事情。

不过,李传帅近期颇受困扰。本来他被本地政府作为“带领乡亲致富”的典型,跟县乡里的一把手们建立了直接联系,常去为领导组织的本地创业大赛捧场。县长希望李传帅在自媒体文章里尽量带上“商河”两个字,多多为商河做宣传,还把他拉进了本地企业家的微信群,属于重点关照的对象。

生意红红火火,但随着被媒体报道,一切被打乱了脚步:人们指责李传帅利用农妇搭起来的是“洗稿基地”,专门生产“垃圾内容”。

“我感觉我没做错什么,我们农村人写作水平怎么就不行了”,李传帅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道,“确实很扎心,不知道为什么。”

在此之前,人们对“做号党”的抱怨和鄙夷早已有之。36氪去年也曾在《最后的角力》中写道,一家“做号”公司包下一层楼,做了100个号,并且在大公司内有眼线。但只要有基于流量的补贴,有内容APP要填满刷新feed流则“内容”不断的需求,这门生意就很难断绝。

李传帅引起关注,在于把这套生意搬去了村里。

“创新”还在发生。李传帅办培训收的徒弟中,有人是河南做AI数据标注公司的,这是另一种需要堆积劳动力的工作,虽然与最新的科技概念沾边。AI数据标注的订单不足以使几百号员工一年到头满负荷工作,于是他们来取经学做自媒体,要充分利用人力。

李传帅原本还打算“三步走”,第三步是卖本地玫瑰精油工厂的货,但面对如潮的批评,他不再接听来自外地的陌生电话,后来则干脆躲了起来,连他的员工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卖货和自媒体培训的事情也暂停了。

不过,“年入百万”、但暂时受挫的李传帅,只是一盘大棋里的初级玩家。

武汉群光广场:效率干翻《知音》,广告收入2亿元

当李传帅的员工们嬉笑着探讨标题怎么取时,一条更工业化的内容生产线,正在武汉群光广场的写字楼里高效运作。

前腾讯员工、在深圳起步的李炯选这里当自己的“内容生产基地”,很有讲究:刚好夹在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之间。武汉拥有超过八十所高等院校,仅次于北京,光211高校就有七所,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百万,但工资却比北京上海低得多。

李炯最开始做的微信公众号是“卡娃微卡”,做音乐相册的制作和分享。但他发给100多个朋友后,用户像潮水般涌来,他发现通过微信社交裂变能量无穷,随后,“卡娃微卡”开始每日推送情感类的图文内容。再之后,他成立了公司“量子云”规模化运营。

一篇发表于2017年3月的华中科技大学官网通讯,曾记录下李炯在学校里的分享讲座。在全国高校整体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之下,华中科大把与量子云的合作称为“一个双赢的决定”。直白点说,高校需要增加就业率,企业需要廉价大学生劳动力。

在华中科大读哲学系的王晋飞,就是在此期间参加了李炯的宣讲会,随后进入李炯的公司。

一份2018年6月的编辑笔试题显示,实习生要想进入量子云,就得回答诸如“你个人的情感经历如何?想对前任说些什么?”之类的问题,或者写“我们不会离婚,也不会说话了”的主题文章,还得去研究中国25到45岁的女性,也就是目标读者。

在短暂的适应期后,王晋飞很快就找到了套路。他最擅长的是数字清单类的文体,比如“女人不得不防的几种老司机”,而灵感和素材,王晋飞说“就是自己平时的积累”。不过也有媒体报道,年轻的实习生们需要靠编造来完成一天1到2篇稿件的工作量。

《有一种男人,再爱也要拉黑!》《会说话的丈夫,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生产这类文章的量子云公号矩阵,被批评者认为内容低俗、鸡汤、标题党,是没有营养的流水线产物。

“大量从流水线下来的、没有灵魂的、假装真诚的内容,已经充斥微信公众号,公众平台这个曾经近乎完美的内容生态,在商业力量的强大作用下,日显病态。”与马化腾有交情、与微信熟稔的互联网评论家Keso,代表一种互联网精英的普遍“惊讶”。

“我们就是新媒体时代的《知音》,《知音》的立意能高到哪里去?你们说我立意不高,那谁立意高呢,咪蒙立意高吗?”卡娃微卡的幕后老板一灯对36氪说。他对Keso这类批评表现得毫不在乎。

归根到底,卡娃微卡和《知音》的区别不在立意,而在用微信作为传播渠道获得的流量红利,以及生产效率。

量子云有一套自己对新人员工的培训体系,一般两三天里实习生就能上手独立写稿。实习生一天必须要完成一篇或两篇新媒体稿件,否则就领不到当天的工资。

王晋飞日薪一百三十元(本科生是一百元),还能学会新媒体的写作运营套路,这些让王晋飞觉得在量子云的实习不赖。

量子云还靠大号带小号,带出了一千多个“矩阵号”,生活、文化、音乐、读书各个领域都有涉足。矩阵号的生产成本,比“卡娃微卡”还要低得多。

量子云开发了一个叫“粮仓”后台系统:相当于一个稿库,将自己生产或获得转载的文章集中起来,再分发到不同的系统号。换句话说,近乎零成本,一稿多用。

按照销量计算可是中国顶级大刊的《知音》,已经被微信公号“卡娃微卡”们甩在了后面。

《知音》杂志能给约稿作者开出很高的稿费:一篇2016年的约稿函显示,《知音》杂志的稿费标准是按千字1000元-3000元来分级,最高级别可以领取2万元/篇。

《知音》的一个重要约稿技巧,则是面向公检法体系,征求各类案件报道,再从中挑选最富戏剧性的题材。它的另一类重要文章,则来自于对明星私生活的描画,比如采访明星的身边人。曾有知音作者称,自己一篇报道的操作时间前后跨度长达两年。

“不涉及到新闻类题材,可能不需要采访,不需要相关从业资格”。量子云的财务顾问民生证券解释其工作机制时说。稿件完成后,再用工具进行原创度检测,以规避微信的抄袭惩罚。

王晋飞也曾去过武汉知音传媒旗下一个新媒体项目。在知音实习的一个月里,王晋飞前后只写了三篇新媒体稿件,工作强度比量子云小了不少。“不像在量子云工作时那么紧张焦虑。在知音的实习更有人情味,老师对实习生很关心,不只是利益的那种。”

但知音的业绩一直在下滑。2014年知音传媒冲击上市的招股说明书曾披露,2013年营业收入已经从上一年的5.88亿元降至5.79亿元。而论发行量,当时《知音》杂志已经萎缩至3238万册——折合每期270万册。如今只会更低。

在知音陷入业绩下滑困境之时,卡娃微卡的生意则蒸蒸日上。靠着每日数篇《我们不会离婚,也不会说话了》式的情感类稿件,它已经成为微信公众号情感类中的排名第一:1600万粉丝。

这是另一个五环内人士不熟悉的世界。“卡娃微卡”虽然知名度似乎远低于咪蒙,也没有什么在媒体上的曝光,但如果按照月度总阅读数来看,卡娃微卡远高于咪蒙——根据新榜今年4月的数据,卡娃微卡是2225万+,咪蒙是310万+(咪蒙条数更少,平均阅读数和点赞数更高)。

流量就是流量,广告纷至沓来。量子云的主营业务分为移动互联网推广和腾讯社交广告两大部分。后者由腾讯后台系统统一对账,即广点通这样的公众号文章底部广告和互选广告。前者则由公司自己的销售团队来卖,主要客户是有买量诉求的中小游戏、小说公司——卖的是效果广告,而不是看中“调性”也有更高溢价的品牌广告。

2016年,量子云营业收入高达1.29亿元,而净利润则为0.87亿元。

换句话说,“50个编辑运营一千个公众号”的量子云,生产成本极低,利润极高(净利润率达67%)。

到了2017年,量子云又迈入了一个新台阶。

杭州与苏州:买号、上市,资本的游戏

在浙江杭州,一灯深居简出,但“38亿元出售公众号”一役后,江湖上自有“灯爷”的传说。

业内尊称他一声“灯爷”,将他在微信时代里的地位,比作域名和微博时代的蔡文胜——通过收购,蔡文胜一度控制了微博粉丝排名前50名的草根账号中的半数。明面上,腾讯第一产品经理张小龙是微信生态的掌控者,克制且对商业化谨慎;但在水面之下,曾经是阿里巴巴产品大神的一灯——他2013年离开阿里是M6级别的高管,阿里产品委员会第一任主席——是影响微信生态的另一种力量。

与农村小子李传帅那样在各大信息流平台做号的土味自媒体不同,一灯背景光鲜,生意规模更是远超李传帅数百倍。

超过一千个微信公众号,不去重粉丝数达到2.4亿,旗下有“卡娃微卡”、“天天炫拍”、“卡妞范儿”、“鹿姐时光记”等排进新榜微信公号500强的大号——这是一灯所投资控股的公司量子云掌控的那部分微信世界。

“我们惊觉,原来在公众平台上活得最好的竟然是它们。”互联网精英代表Keso的感叹自有道理。

在互联网从业者熟悉的VC市场上,募资轮次多、额度大的,以“一条”这样的自媒体公司为代表。2018年1月,“一条”完成C+轮融资,估值达到5亿美元,还不如量子云降价前的38亿人民币。

相比起量子云引起的具体争议,一灯更愿意谈对商业的思考,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商业leader”——既不是像李炯那样的技术型创业者,也不是像量子云的批评者那样讲新闻操守和情怀的媒体人——而商业的本质是赚钱。

或者说,一灯从来不是内容从业者,而是一个微信流量的整合者。

一灯的生意起步,是从“量子云”创始人李炯手里收购大多数股份开始的。在2016年的一次经验分享中,他说,他的公司“偶尔科技”是当时唯一一家以投资理念做微信公号的公司。演讲组织方则夸赞一灯说,“灯爷的公司几乎布局了微信公众号的半壁江山”。

“投资”两个词是关键。

一灯入局量子云的这一年,量子云同比上一年收入增长了18倍,收购是增长的重要手段。在2017年之前,微信公号的交易规模还不大,如果有人想买公号,一般都要把运营公号的公司买下来,改变工商注册信息,十分繁琐——恰如一灯购入量子云。

用买号来高效获得粉丝,一灯可谓是最早的觉醒者。

到了2017年初,微信公众号开通了账号迁移功能,流程简化顿时使参与公号交易的资金和势力陡然增加。很多人想一次性变现,买方则越来越多地集团化运作,做公号交易生意的中介也冒出了好几家公司。

2017年,量子云大肆收购的消息在公号圈几乎人尽皆知:许多公号圈的运营者都收到过来自量子云的收购邀约。

在懂行人看来,以老年用户为主的“老年粉”号便宜且质量差,根据公号内容吸引来的“汽车粉”“财经粉”贵。“纸巾粉”的意思是通过赠送纸巾扫码关注的粉丝,不精准,流失率取关率高,也是属于便宜的粉丝,类似的还有“体重秤粉”等等。

“碰上那些有支付粉的公号,闭着眼睛买就好了”。一灯对36氪说。他显然是个精明的收购者。

微信公众号中介平台万易云的一名负责人则告诉36氪,如果买家按市价购买微信公号,保持正常运营,不发生大幅掉粉或者违规封号的意外,一般6到12个月就能依靠广点通的广告收益回本,最快甚至只需3个月。

量子云在这段时期通过大量买号,迅速扩张成2017年底“981个公号,2.4亿粉丝”的规模。尽管整个行业在严重掉粉,但相比起2016年,量子云2017年度的营收和利润接近翻倍:2017年,量子云营业收入高达2.35亿元,净利润1.53亿元。

这一切在水下悄悄进行着。直到今年4月,主营农药兽药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瀚叶股份公告,称将以38亿元的整体估值收购量子云,这个水下王国才浮出水面。

换句话说,量子云已经从赚流量广告费,变成要去股票市场上套现。

瀚叶股份对量子云的收购案曝出后,微信官方也曾经去核实过量子云旗下公号的迁移流程、注册主体,“在流程上都是合规的,我们没有办法去干涉这里的生态”。

当然,这门生意也有风险。

一名微信大号拥有者对36氪说,流量型的公众号,比如卡娃微卡,其实从2017年就已经在讨论交易,“这就是退场的证明,玩不下去了。”

量子云公布过“卡娃微卡”的掉粉情况,2016年到2017年,卡娃微卡的粉丝量从1771.68万掉到了1607.74万,相当于每天掉粉4500个。那么维持这桩流量生意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第一是买粉,跟投广告一样,广点通也是一个渠道;第二就是买号。

近两年来的公号持续掉粉现象颇为严重。一个粉丝数在一百万量级的“营销号”——业内把内容粗糙、缺乏品牌价值的号称为“营销号”——掉粉速度可能是每天两三百个。

但目前,这类买号生意,业内认为还是能算得过帐:如果粉丝是最低质的老年粉、纸巾粉,按照单位粉丝3毛至1块钱市价计算,一个百万营销号每天掉粉的损失可能就有一两百元人民币。当然,一百万粉丝的营销号的广告流量收益一个月保守估计也有十万人民币,利润还是丰厚的。

不同于批评者们,一灯的同行中不少人都希望交易能顺利完成。视觉志创始人沙小皮对36氪说,“如果他们走通了这条路,对整个行业都是利好。”

紧接着量子云,今年9月,又一家新媒体做号公司寻求套现了。9月11日晚间,深交所上市公司利欧股份发布公告称,拟以23.4亿元的交易金额收购苏州梦嘉75%的股权,标的公司整体估值为31.2亿元。

公告显示,苏州梦嘉是一家主营微信自媒体的内容营销公司,目前已积累2.8亿粉丝。但另一位公号圈内大佬称,苏州梦嘉“没有IP号,都是营销号”。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梦嘉的多个公众号侵权过多或已被系统回收。苏州梦嘉创始人兼CEO顾刘成以处于缄默期为由婉拒了36氪的采访请求。

但上市之路并不顺利。上海证券交易所下发问询函,要求瀚叶股份和量子云回答与交易相关的质疑。

上交所主要询问了标的资产量子云的内容原创程度、违规记录、粉丝量变化、持续商业变现能力等情况,而恰好这些也正是公号圈内讨论最多的话题。原创度关乎内容质量和粉丝黏性,违规记录则意味着能否恰当应对政策及平台风险。

同行沙小皮开玩笑说,这份问询函简直是“灵魂十问”。

北京和深圳:“神族”的心思

关于量子云的“灵魂十问”,或者对“营销号”为主的苏州梦嘉的质疑,归根结底指向一点:这是否是一个可持续的生意?这种看似炫目的“微信题材股”是否会导致盲目的中小股民高买低卖、最终损失惨重?

这个问题,微信、百度百家号等等上游“神仙”可能也不能自信回答。

图文内容产业,主要分两大派系:微信公众号生态让创作者“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积累粉丝并对此有掌控力,因此内容产业上拿到VC投资的,无论是对一条、二更、新世相,都是从微信上长起来的,包括打算以32亿和31亿估值曲线上市的量子云和苏州梦嘉,即使被舆论批评“内容不佳”,也可以以“手握2亿+粉丝”的名头上市。

反观头条号、百度百家号的feed流派,则是平台吃肉,内容生产者喝汤。

但现在微信本身也自顾不暇。据QuestMobile数据,2018年6月,腾讯系APP用户总使用时长从一年前的占全网54.3%已经降到了47.7%,绝大部分失去的时长被今日头条系吃掉。

就在6月,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了一次iOS端的大改版。外界普遍认为,这就是一次危机之下的信息流化改版。

这立刻影响了微信公众号的整个生态。十点读书编辑部当晚就召开专门会议并讨论出了一份应对改版的报告,量子云一灯的工作微信群爆炸了,差评创始人陶伟华则感到非常无奈:“像小鸡鸡被人握住了。”

由于改版使得公众号二条以下的内容全部被折叠,这导致三条至五条的广告很难被点开、价值下降;feed流里没有置顶,公号的品牌效应也相对减弱;取消关注变得更容易,这可能导致营销号掉粉——所有微信大号运营者都在想方设法应对改版。

不过,改版过去的3个月中,微信自己也“卡住了”,iOS端的改版完成了,但安卓迟迟没有下跟上。一名微信内部人士私下对36氪承认,改版效果不佳。

公众大号们说得委婉,但实则没有积极评价。视觉志沙小皮说,微信头条和二条的打开率至少没有因为改版而提升,公号置顶的作用也不大了。“感觉今年微信有点用力过猛,步子太大了。”

一名要求匿名的原创大号直言不讳:“数据上,(微信)3、4条直接下滑30%,(微信)头条震荡变明显,以前稳定在13万,现在突然一个6万,突然一个20万。我们以前有固定人每天打开看你,现在这帮人可能找不到你了。”

这对“营销号”更不是好消息:掉粉变得更容易了。

到了9月25日,微信公众号终于再次调整。顶部新增了“常读订阅号”一栏,瀑布流中除了常读订阅号和星标订阅号以及视频内容外,其它公号的头条遭到弱化,像二条以下内容一样只显示标题和小图。

这背后体现着微信的选择:长期生产优质内容、能保持用户粘性的公号,在微信的改版中将获得更多重视和支持。

另一个体现着微信意志的案例,则是差评。

科技公众号差评在已获得腾讯领投的3000万人民币融资的情况下,引发了众多自媒体人对其做号历史上洗稿行为的激烈批评,这种批评随之被引向腾讯的投资行为在助长微信生态里的洗稿现象。而根据微信定的规则,差评的文章确实没有够上洗稿标准,因此不会触发系统的违规惩罚。

洗稿本身确实难以界定。公号“歪理邪说”的霍炬曾一纸诉状将差评告上法庭,亦没有得到法律层面对其著作权的支持判决。大量的营销号都在安之若素地拼拼凑凑生产内容,因为差评的粉丝和影响力做到了业内领先,才引来了更多关注。

在几番论战后,这个事件最终由马化腾亲自承认“业务团队并没有做号尽责调查,我们会负责任解决好”,以及差评主动退还腾讯相关投资而告终。

差评的案例,是一个特例,还是会变成越发严格的规则?

除了在微信上“做号”,在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号上做号,这门生意是否可持续,则更加存疑。山东村民李传帅的收入,还是得益于平台补贴,但一旦补贴停止呢?此外,微信、今日头条也都有“封号”的动作。

一家业内知名公号的人士对36氪透露,他曾经考虑收购一个公号,买卖双方在价格问题上僵持不下,结果第二天目标公号就被封号了。他感到一阵后怕,因为交易规模也在百万量级,如果收购之后被封号,就只能自己吞下亏损苦果。而该公号运营者则后悔莫及,在价格上的一点点坚持导致最后颗粒无收。

根据万易云方面的经验,封号与违规数量的关系不大,但如果违规的程度严重,例如大量色情、暴力、涉政内容,就容易封号。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没有“做号”公司拿过VC的钱?一级市场投资者,最终还是要靠上市或被收购来套现,而股票市场最终还是会考察,一门生意是否可持续。

纵观内容产业,报纸行业可以从捕风捉影的“小报”起步,但是做成百年老店的并不是他们——连“小报代表”《太阳报》也走上了专业新闻报道路线。中国电影业,一度《富春山居图》、《小时代》也能大卖,但是观众的口味近几年已经变得越来越刁钻。

关于量子云,瀚叶股份曾在6月回复了一次问询函,但上交所仍然不满意,立刻下发了二次问询函,要求对粉丝去重后数量等事项进行解释。二次问询函下发至今,因粉丝人工去重的工作量巨大,瀚叶股份和量子云依然没做完回函工作。

其间,量子云已经从作价38亿元,降到作价32亿。

上市套现之路,就卡在了这里。

作者:张信宇,编辑:杨轩(36氪作者乔芊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微信公众号“36氪(ID:wow36kr)”

本文由 @36氪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餐馆入股协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