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发展,到底遭遇了怎样严峻的什么经济背景

2017年,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际贸易有所回暖。在外贸带动下,中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超出市场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相机提高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市场利率有所上行。监管部门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专项治理,金融监管趋严。在上述多重因素的作用下,2017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回升,不良贷款率企稳甚至有所下降。

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相比上年同期下降0.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下降更为明显,由2016年9月末的4.10%下降至2017年9月末的3.56%。 经济企稳也带动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回升。2017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7.40%,相比去年同期上升4.57个百分点。

贷款结构改变。企业盈利好转后,商业银行对企业部门放贷的意愿增强。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1-9月,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5.51万亿,占新增信贷的比重达49%,相比去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在楼市调控升级、按揭贷款额度控制的背景下,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的占比由2016年1-9月的41%小幅下降至2017年1-9月的38%。同期居民部门新增短期贷款1.53万亿,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上涨1.9倍,创历史新高。居民短期贷款主要为消费贷款,规模激增的背后应是部分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三季度监管部门开始严查消费贷流入楼市。

金融去杠杆成效显著。金融业的杠杆主要通过资本约束,衡量指标为资本充足率。 过去几年,银行业通过加久期、表外扩张等方式变相加杠杆,也拉长了资金链条,加剧了金融风险。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通过抬升市场利率、升级MPA考核、银行业整顿等方式,降低了杠杆水平。

受多重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扩张速度减缓。2017年9月末,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为10.6%,相比上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从上市银行看,中信银行、招行、中行等多家银行季度环比“缩表”。同业和理财方面,银监会数据显示,至9月末,银行业同业资产比年初减少2.6万亿元;理财产品增速连续八个月下降,9月末降至4%,比去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

2017年二季度,银监会相继对“三套利”、“三违反”、四不当”等金融乱象进行整治,银行资金空转减少,经过治理后,至9月末SPV(特定目的载体)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7个百分点。

金融科技的发展持续重塑银行业态。电子渠道替代率上升,客户对物理网点及人工服务的需求下降,财报显示, 截至2017年6月末,工农中建四大行员工合计160.40万人,相比2016年末减少 2.57万人。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传统银行的内生产品链正逐渐演变成全社会的产业链,银行的基础业务正被外部细分的金融机构和公司分割,如第三方支付对支付市场的抢占、货币基金对存款的分流。

2018年将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预计金融改革将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监管将继续趋严,金融去杠杆将持续,商业银行通过做大资产规模盈利、空转资金套利的空间越发逼仄,只有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方能行稳致远。

基于上市银行2017年前三季度业绩透视银行发展趋势

受金融脱媒、息差收窄的影响,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微幅增长甚至负增长,但净利润仍保持了一定增速,这主要来自2015年以来银行不良预期改善带来的拨备利润释放。(见图一)

受MPA考核、同业整顿影响,部分银行“缩表”,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均出现萎缩,银行在资产端、负债端都面临不小压力。从结构看, 主要是贷款开始回暖,同业资产规模大幅下滑。

负债端压力巨大。2017年,银行业存款流失问题更为严峻。除四大行稳健增长之外,中小银行存款压力巨大。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25家A股上市银行及邮储银行存款总计新增6.27万亿元, 同比少增近2万亿元。8家上市股份行平均存款增速年化比率仅为2%,远低于2016年7.8%的全年平均增速。

2017年,随着宏观经济出现复苏迹象, 银行资产质量趋稳。多数上市银行呈现了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不良率下降的情况,这为银行转型带来了基础和时间窗口。银行纷纷提出向“大零售”转型的理念并开始付诸实践,从2016年的地产加杠杆,到2017年的消费加杠杆,商业银行正在寻找零售金融转型的途径,意图摆脱对公业务的不良压力。(见图三)

从2013年到2018年六年的过渡时间内,中国银行业将逐渐实行新的巴塞尔协议III,大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要求比以往多了3.5个百分点。在此情况下,一方面银行业务、上市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可转换债券成银行重要的资本补充手段,这一情况此前罕见。2017年以来,已有11家上市银行公布发行或者拟发行可转债的相关公告,计划募资共计2195 亿元。

总体看,银行业监管环境趋严,市场环境在2017年发生显著变化。2017年以来,银监会密集出台了多个监管文件,包括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银行业风险防控、弥补监管短板,以及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等。对商业银行而言,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已远去,在资产、负债、利润、资本约束等全方位压力下,如何转变经营思路,走出有特色的银行之路,将是今明两年管理层所需思考的重大课题。所幸,宏观经济回暖、消费升级等给了银行业这一宝贵的时间窗口,“白银时代”由此启幕。

 温程辉 ?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2382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升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主旋律,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高资本消耗、高信贷投放、高成本运营”的传统经营模式难以为继,经营转型成为商业银行与时俱进、以变求存的共同选择。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商业银行外延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中国商业银行走出了一条“融资→放贷→再融资→再放贷”的典型外延扩张路径。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银行业长期以来经济高增长带动信贷高投放、以信贷高投放促进经济高增长的经营环境渐行渐远。

“融资→放贷→再融资→再放贷”外延扩张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其次,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经受挑战。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巴西、智利等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业都遭受了较大冲击,甚至有部分银行破产倒闭,中国商业银行亦不例外。

第三,金融市场深化发展,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冲击。随着“金融脱媒”加剧,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逐步趋于下降。可以预计,商业银行将面临优质客户分流、贷款增长受限、负债不稳定性增加等诸多考验,存、贷、汇等传统业务增长受到渠道分流的巨大挑战。

第四,审慎监管成为主流,商业银行外部资本约束日趋强化。我国将在目前“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系基础上,逐步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引入监管新工具。

第五,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格局难以持续。中国商业银行无论规模大小,都具有很强的“做大做全”倾向,经营呈现高度同质化的特征。

最后,客户需求深刻变革,商业银行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商业银行亟需加快产品渠道创新,来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满足客户对银行服务需求由单一到复合、由标准化向定制化的重大改变。

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方向

其一,成为客户的全方位金融“管家”:由管理信贷资产为主转变为管理客户金融资产为主。财富管理业务以其高成长、高收益、低资本、低风险的特性,迅速成为商业银行的瞩目焦点和转型方向。

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财富来源地,2015年中国家庭财富总值达) 品牌合作请联系:2 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严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