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如何看待p2p爆雷国家不管吗

导语:如今,P2P的雷暴还在持续。一个庞大的中产投资人群体开始浮出水面,在雷暴声中,他们哀鸿遍野。他们惨遭清洗,只是因为他们傻、贪吗?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对似乎近在眼前的巨大风险视而不见?

“一夜之间,全都爆了。”7月底开始,许多P2P平台的投资人发现到期的资金不能够兑付,甚至有平台直接发布通知,平台暂停服务、老板跑路。P2P爆雷潮席卷而来。成千上万的爆雷潮“难民”焦急地投诉、报案,不少QQ群聚集了大量的“难友”。而在线下,大量投资人顶着烈日与暴雨,涌入到上海、杭州、北京等P2P企业集中分布的城市,希望找回丢失的财产。

过去几年,年化利率从近10%到20%不等的P2P理财平台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人。不少中产阶级将上万甚至上百万的积蓄投入到了P2P平台,另外有一些年轻人不惜从信用卡、网贷、亲朋好友手上套现借款投资P2P。P2P爆雷之后,一切梦幻都破碎了——有些人的积蓄血本无归,有些人一夜间债务缠身。

不过,就在“难民们”焦急地找寻追回资金的办法时,许多局外人却开始对受害者们加以指责——或嘲讽他们傻,对显而易见的风险视而不见;或斥责他们贪,竟然倾其所有甚至不惜高举外债进行投资。就连官媒也开始提醒投资者“擦亮眼睛”,“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博傻’”。

如今,P2P的雷暴还在持续。人们感叹,海水退去后,人们才知道谁在裸泳,同时一个庞大的投资人群体也开始浮出水面,在隆隆的雷声中,他们哀鸿遍野。但这些投资人遭遇的悲剧,真的只是因为他们又傻又贪吗?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对似乎近在眼前的巨大风险视而不见?

“我工资收入一万左右,对我来说,这些损失也是一笔不小的钱,要好几个月才能挣出来,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 在这场P2P雷暴中,Jack丢了至少3.8万元。对于这一笔损失,他只跟媳妇说了“不影响生活”,但万万不敢告诉她具体的数字。

2011年,P2P刚刚起步。刚毕业于北京某211大学财会专业的Jack从贴吧上敏感地注意到了P2P的广告,开始试水,“投了1w人人贷,那时候年化收益率13.5%,赚到了。”

P2P,即person-to-person(或peer-to-peer)的缩写,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属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一种。在中国,最早的P2P网贷平台成立于2006年。到了2012年,中国网贷平台进入爆发期,网贷平台数量扩大到2000余家。这一年,国内含线下放贷的网贷平台全年交易额已超百亿,在那之后的几年里,P2P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人。

Jack对P2P显然也是做足了功课,“首先,p2p模式是从外国引进的网络借贷模式,盈利主要来自于利息差和手续费;其次,和权益类投资不同,我们拿到的是固定收益;然后,我们承担的投资风险主要是财务风险,也就是债务人破产导致的风险。”

充分了解P2P原理的Jack没有冲动地投入过量的资金。“我个人是属于风险厌恶型的。而且我是一名会计师,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要学习相关的知识。我之所以投资P2P,是因为我觉得债权投资风险相对比股权投资风险小的多。”也就是说,将P2P选作自己的投资方式,已经是Jack理性考虑过后,做出的相对保守的选择了。

面对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作为并不富裕的中产,不敢也没有能力投资房地产等“大项目”,又不甘心把钱放在银行里任其贬值,P2P投资似乎是最折中的方法了。而P2P平台正是瞄准了这一群体进行“精准打击”。

稳妥起见,Jack还给自己设置了一整套的保险方案。首先,他在选择P2P时给自己划了三条红线:第一,必须有银行存管;第二,必须有大型企业的推广或入股;第三,投资回报率不能超过15%。另外,为了降低风险,他还采取了“分散投资策略,在不同的平台投资相对较低的金额。”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但所有的篮子都在一个车里,然后车翻了。” 雷暴来临,Jack才意识到再怎么小心,风险都很难避免,“银行存管就是个笑话,平台完全有能力绕开所谓的银行存管;然后这次我遭暴雷的平台基本都是小米推广的,小米却甩锅不管;至于第三条,面对这种连环雷暴,也是根本无效。”

“过去我相信,向P2P贷款的小微企业就算信用度再低,也是企业,企业有资金周转,就会有收入,本金损失都可以接受。”但这场雷暴改变了他的想法,“这行业并不正规,相关的法律框架并没有建立完善,所以最大的风险,是道德风险,而非投资风险。”

Jack无奈地自嘲道:“可能是因为读书读傻了,才低估了道德风险吧。”

但Jack再理性,仍然忽略了,P2P模式的财务风险系数,由于急功近利的产品营销以及整体经济环境的不景气的而被放大了。P2P平台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加速扩张,一边向投资人承诺高收益,一边向借款的个人与企业降低借款门槛,这意味着有大量信用度低,从银行拿不到贷款的个体转向P2P民间借贷。而P2P平台则指望着这些人付出高比例的贷款利息,以满足他们对投资人的承诺。然而,在实体经济不景气、P2P信用体系缺乏完善的背景下,P2P平台坏账率居高不下,一些平台甚至拿后来投资者的资金来补足前面投资者的收益。在国内经营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年轻创业者阿杰表示:“现在的经济环境,没有什么生意能够达到10%以上的盈利,一些P2P却给出了将近20%的收益率,这根本不靠谱。”

白星也是这次雷暴的受害者。2016年,正是P2P平台e租宝非法集资案爆出的那年,P2P还很火爆。当时30岁的白星通过亲戚第一次接触到P2P投资,“最早也是不信的,比较谨慎。我有亲戚在H大金服上班,亲戚说他们自己都在投,没什么问题,我就投了。” 很快,白星就尝到了甜头,“那时候投了大概30万,利息是8%一年,第一次就拿回了本金利息两万多。” 回款次数变多,就慢慢放下了戒心。

不得不提的是,白星还是一名资深的“米粉”(小米产品的粉丝),而这一层身份,正是促使他扩大P2P投资的重要因素。“我投的掌悦理财和小米有合作,说是只有拥有小米手机的、并在小米的软件市场里下载才能获得专属福利平台。”

在过去的几年,小米产品的销售和P2P的推广深度捆绑在一起。比如,MIX2S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官方商城要抢购,很难买到,但是如果购买了理财产品就有机会获赠。另外,不少P2P理财平台直接嵌入小米互联网生态链服务中,如小米手机的“小米运动”APP和小米VIP的每日任务,广告中标注了“米粉专享”、“每日福利”等字样,小米用户完成下载、注册等任务后,就能获得奖励。

白星对小米的信任,是长期以来培养起来的。“说真的,上网随便搜索都能看到利息10%以上的P2P产品,我都不会相信,但小米推过来的平台我还真就没多想,看他们这么大力宣传还是米粉专享的,肯定没问题。毕竟我是比较老的米粉了,手机刚出的时候我就有购买,现在家里的净化器、扫地机器人还有父母的手机都是小米的。”

出于对小米的信任,白星甚至没有再仔细审查P2P另一端。“掌悦有说是保本保息的,还有三方的担保公司,并且接入了网银存管。风险提示我之前还真没看到,爆雷之后再回去看,才发现背景上写的风险提示,而且在很不起眼的地方,很小。”白星表示,自己曾经用天眼查查过借款的公司,确实有实体,但是更多的信息就需要花钱买权限了,“况且你借出去的标都是被打乱的,不可能每一个公司都去看。”

不过,就算投资人足够仔细看到了那一行小小的“投资有风险”的提示,哪怕他们在“天眼查”之类的地方查到了借款人的公司实体及股权信息,他们仍然难以辨识真正的风险。为了吸纳更多的资金,本应当承担信息中介的P2P平台在承诺高收益的同时,却刻意地掩盖投资的风险。比如,这些平台只会告诉投资人“预期回报”,但不会写清楚“预期回报”是如何计算的,更不用说详细披露底层资产的性质,对于产品违约之后的赔付问题更是少有提及。

曾经,白星一度通过P2P投资实现了财富自由,但如今,小米推荐的P2P遭遇大规模爆雷,白星一下子损失了80万。现在,白星加入了一个小米维权QQ群,群友自主统计,截止到8月2日,小米推荐的P2P平台爆雷率高达76%。

“小米在宣传他们的产品时有没有对公司的背景进行审核?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小米现在这么高的暴雷率,说明这些问题平台就是冲着小米庞大的米粉资源去的。” 在白星以及群里的群友们看来,小米应当赔偿他们的部分损失。

借助中产对投资的巨大需求,P2P在过去几年疯狂生长,并在各大互联网渠道疯狂投放广告。2017年,P2P几乎霸屏主流网剧,比如口碑极高的网剧《白夜追凶》里钱站与爱钱进两家P2P平台的创意中插广告;又如《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出现了悟空理财、现金借款、爱钱进三家网贷平台;近日被立案调查的唐小僧的广告就曾出现《琅琊榜2》等多个热播剧中。

风险信息的刻意掩盖,推广宣传的疯狂美化,使P2P为自己塑造出了“安全投资”完美的形象,为投资者强行灌下了放心药。但推广者、融资人、生产商的利益紧紧绑定、债权股权暧昧不明、借款人无力偿还债务……这一切,投资人不会知道。

早在2013年底开始,P2P平台的危机就已经开始显现。随着投资需求不断高涨,不少创业资本开始涌入互金行业,在P2P领域,一个刚刚上线的平台,一天之内吸纳个几十万甚至百万并非难事,一批平台居心不良,在上线的几天甚至半天内,圈了一把投资人的钱就拍拍屁股走人。截至2014年12月,出现提现困难、倒闭、跑路等问题的P2P平台达到338家。更为震撼的案子出现在2016年,一家名为“e租宝”的P2P平台非法集资700多亿元,其庞氏骗局本质被坐实,受害的投资人规模多达90余万。

但吊诡的是,P2P领域已经爆发的集体性危机仍然没有击垮后来投资人的信心,主流媒体的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因为国家和媒体的站队所以才那么多人入坑的。要不随便看到路边搭个台子说年收益10%,您相信吗?”白星回忆,两年前他在媒体上看到过大量鼓吹互联网金融的新闻报道,“就是国家之前的拼命推广,让很多人忽略了风险。”

实际上,P2P这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火爆,与当下的金融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近年来,在去杠杆的政策引导下,传统金融机构对于贷款审批不断紧缩。在某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做信贷审批的小刘表示,“因为央行提高了银行准备金率(注:银行需要提留一定比例的存款,以保证储户提款,其余的存款才能用于放贷或投资,这部分存款叫银行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高银行准备金,减少银行贷款,抑制经济过热。)这两年银行在个人信贷、个人抵押贷款还有企业贷款的业务上都在收紧。”在另一家城市银行工作的小妮也表示:“我们银行从去年开始走保守路线,坏账金额太大了,银行不看好市场,不敢放款。”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规范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也正是因为如此,民间金融借贷的生意也红火了起来。银行小刘对此也深有体会:“很多民间借贷企业出现了,他们经常通过各种方式试图接近银行工作人员,希望能够接触到那些贷款遭拒的人的信息。我是不敢,但据我所知,我有同事就曾经向外售卖过这类信息。”

金融借贷业务就这样被进一步地去中心化并彻底地交给市场。而这些P2P的投资人,大多只看到了包装精美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看到了主流话语对该行业的普遍看好,却根本难以看到自己投入的一笔笔生活储蓄,从一开始就被拿去消化整个金融系统的债务危机。

当P2P平台不断透支着信用向投资人们打造着P2P“安全投资”的形象,加之主流舆论的支持,我们可以说,这些投资人对于风险的漠视不是因为傻和贪,而是被不断市场化的金融世界制造出来的。

在这一波P2P爆雷中,受害者不是资产富足的上流社会,也并非袋中羞涩的社会底层,而是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P2P平台正是看准了的“新中产”,更准确地说,是这群人的家底。

白星说,他损失的80万本来是要在成都买房付首付的,“这下子计划全泡汤了”。受爆雷影响的还有他的家人,“就昨天,我姐姐投的60万也暴了。这些我都没敢跟父母说,他们年纪大了,怕他们担心。” 白星因为这笔损失,压力很大:“如果有什么维权活动,我会去的。”

Jack说,“3w多损失追肯定是要追的,但是我并不打算去闹事,也不会参加集会活动。我能做的就是报警,工商投诉,信访办留言,然后等事情告一段落,联合起诉小米。我不会做任何违法或涉嫌违法的事,因为一旦被抓,前途就完了,不值当的。”这次事情之后,“只会考虑保值,不会再考虑增值了,因为风险完全不可控。以后可能要将90%的资金放在国债上了。”

而把近35万储蓄投入到P2P里的阿紫因为这次雷暴陷入了绝境。“我生活本来就挺糟的,被坑了后跌入谷底了。我家里重男轻女,我父母我弟弟有什么开始都找我要钱,否则就到外面去说我不孝。加上我离了婚,还带着一个孩子,现在经济不好,我三十多了,工资太低,赚不了那么多,经济压力很大,才拿去投资。本来就指望这点存款,未来算有点看头,但现在钱没了,我打算把孩子还给我前夫,我活着也没啥意思了。”

被收割的中产投资人们成千上万,如今正躁动不安:在雷暴之后,我们这些中产,还是中产吗?

原标题:平均每天爆雷5家,95%的P2P注定倒闭?

到公众号回复“早茶”,领取每天精神食粮

口述/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六月以来,全国P2P平台“惊雷滚滚”。

根据媒体统计,6月1日~7月18日,全国共有231家P2P平台出现了逾期、跑路、倒闭、经侦介入等情况,相当于平均每天有5家P2P平台出现问题。

其中4家交易规模超过百亿的平台——钱爸爸、牛板筋、银河网和投融家已经全部倒闭了;4家高返现平台——钱宝网、雅堂金融、唐小僧、联璧金融也相继阵亡了;就连背靠“网贷之家”的投之家也已被立案侦查。

2018年的盛夏,是P2P行业的阵亡季。

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2018年6月底,P2P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是1836家。

而中金公司在其报告中称,近期P2P网贷平台关停数量还会不断增加,预计关停潮仍将持续2~3年,3年后正常运转的平台将不超过200家。还有业内人士认为,3年后的P2P平台将只剩下100家,关停的数量将近占到现有的95%。

中国的网络贷款业务试水于2007年,首家P2P平台是拍拍贷,属于纯信息中介模式;

2009年,红岭创投诞生,发明了本金先行垫付模式;

2011年,平安集团的陆金所上线,传统金融机构开始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

在后来的两年多里,美国的LendingClub模式被引入——这家企业于2014年12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市值高达85亿美元,迅速引爆了中国的P2P产业。

在2013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只有230家,到2017年底猛然增加到了2600多家。而在2014年7月,借着P2P的热浪,e租宝平台上线了。它通过广告轰炸和人海战术,以年化14%为诱饵,进行大规模的民间吸储。不到一年,就迅速跻身百亿级平台。在2015年,类似e租宝这样的公司如野草疯长。

P2P泡沫的破灭也是从2015年开始的。当年,云南的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成为第一个被踩中的大地雷。这家号称世界最大的稀有金属交易所,以“为国收储”为名,用各种手法变态吸金,最终资金链断裂,20多个省份的22万投资者受害,430亿元资金难以讨回,引发多次抗议游行事件。

而在2015年12月底,e租宝的创始人丁宁被公安部门控制,e租宝的狂欢也结束了。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P2P行业遭到了全国性的大整顿。

如今,P2P行业再次经历一场过山车式的惨烈洗牌。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呢?

一方面,在中国经济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市场流动性正在整体收紧。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时间拉长、成本抬高,债务性投资品面临更大的压力,违约风险也陡然提高。

另一方面,去杠杆又遇到了强监管。资管新政之后,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还是P2P投资产品,都在强调打破刚性兑付,投资者承担投资理财实质性风险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

除了上述两个外部因素之外,内因更是导致P2P平台终极风险的根本原因。

P2P属于民间小额借贷,简单来说就是信贷公司做中介,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借款人和投资者对接起来。其中,借款人支付利息,投资者赚取利息,信贷公司则可以收取管理费和佣金。

整个过程看起来清晰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走向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原因如下:

第一,从P2P平台借钱的用户,大概率是从银行贷不到款、或是拿不出抵押物的企业。也就是说,在银行贷款系统中,这些都属于高风险用户,存在着还不起钱的风险。

第二,P2P平台在吸引客户资金时,靠的不是优质的标的资产,而是用刚性兑付和高额利息来诱惑投资者。但是P2P平台做的是资金流生意,借贷难免会遇到违约,所以为了不影响其承诺的刚性兑付,P2P平台一般会在将要违约的时候选择借新还旧。

这就类似于庞氏骗局里的拆东墙补西墙,只要资金链不断裂,有新的用户冲进来,那么游戏就能继续玩下去。但是如果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血液输入平台,P2P平台的结局就会是倒闭或者跑路。

第三,P2P是一个竞争非常惨烈的行业,必须打出高收益才能招揽到客户。一旦某些平台降低利率,客户马上就会转移资金,这就使得P2P平台必须保持高利率的刚性兑付。

因此,表面上看,P2P平台是在去杠杆、严监管和防风险这样的大趋势下导致的爆雷。但实际上,从借款方资质、投资标的质量、承诺刚性兑付和高收益这几个方面来看,P2P的最终崩溃似乎是一件命中注定的事情。

上个月,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8陆家嘴论坛”上曾说: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好损失全部本金的风险。这一番话,可以说是对所有普通投资者的一个警示。

今天,这篇文章的话题来自“每天听见吴晓波”本周的音频。【点击此处,立即收听】

本周吴老师聊了聊以下几个话题

点击图片,就可抢先试听哦

康德·拉基耶夫的康波周期可以分为四个子周期,分别是复苏期、繁荣期、衰退期和萧条期,全球经济就在这四个子周期中循环往复。

本期音频,吴老师讲了讲为什么会出现有规律的长期经济波动。

经济学里有一个“一度效应”,就是气温相差1℃,商品的销量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本期音频,吴老师讲了“一度效应”是怎样影响产品销量的

互联网经济与制造业的碰撞,是一场严肃的路径之争,更是一场巨大变革的开始。而董明珠的“挺身而出”,让人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希望。

本期音频,吴老师讲了讲董明珠是怎么看待中国制造的。

在贸易战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日本和欧盟签署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边贸易协定。

本期音频,吴老师讲了讲日本为什么要联手欧盟对抗贸易战。

音频策划 | 刘若兰| 音频运营|盛雨薇

音频主编 | 孟 洁|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吴晓波频道服务号终于开通上线啦

今天扫码进入“吴晓波会员中心”

领双重福利,参与抽奖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看待p2p爆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