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兴商是什么理论?对制造业理论的产品创新有什么帮助?

记者从深圳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了解到,11月5日-7日,全球工业设计第一展——2017第五届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以下简称“大展”)将于深圳会展中心2号馆盛大开幕,本届大展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承办,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协办。

本届展会总面积保持15000平方米,延续历届聚焦国际前沿设计,瞄准现代工业设计创新与变革趋势的主题风格, 以“全球智造·设计未来”为主题,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践行深圳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展示来自中国、日本、荷兰、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意大利、芬兰、丹麦、克罗地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0余件创新设计精品。

展览同期,三十五场现场活动嗨翻天。两场主题高峰论坛,东西方文化共融探讨全球设计未来发展趋势;一场设计师之夜暨SZIDF创新设计奖颁奖典礼释放设计师灵感风暴;一场CONVERGE 2017创新设计大会,打造设计、科技、工业与工程跨界融合;一场工业设计支持政策推介会,为工业设计保驾护航;二十四场国际新品发布会,国内外设计品牌引领世界设计风尚;六场设计工作坊,知名科技人带你现场搞定“黑科技”,设计界领军人物打响扶贫第一枪。另为参展商精心安排20余场产业对接会,为设计产业化、产业设计化提供对接与合作平台,真正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盛会。

国际展团创新高!7000余件设计精品同台争艳

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自2013年举办首届以来,不论是展览规模、展商品质、现场服务、专业化水平以及国际化程度均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主席路易莎·博切多在参加过大展后表示:“大展展品质量非常高、令人印象深刻!大展的诞生地——深圳,正在成为世界工业设计的先锋城市,是最适合设计师实现梦想的地方。”

不仅展览规模在全球设计专业展览中遥遥领先,本届大展海外展品数量较去年提升40%,涵盖协同设计、精准供应链管理、智能终端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现代物流、智能家居、云服务平台、数码娱乐终端设计、3D打印、机器人、其它新技术与材料等领域,许多展品首次在中国进行展示,如:增加自然浮力,减少对动作阻碍的婴儿游泳装;全球唯一一款可以勾勒 3D 曲线并导出数据到 CAD 软件的尺寸标注工具;克罗地亚第一个使用太阳能供电的超高速电动汽车充电站;掌心大小的“盒子形状”的个人助理机器人等国际领先设计作品。

大展还邀请到来自德国、意大利、韩国、荷兰、澳大利亚、丹麦等七个国家的八大展团,共计24家企业组团加盟。丹麦设计国家馆、德国绿色设计奖、意大利A'设计大奖赛、佛罗伦萨设计周、荷兰设计国家馆、澳大利亚国际展团、韩国设计振兴院国家馆等国际展团同台亮相,创下国内设计展国际展团数量新高。

两岸三地共交流!全球联动共享设计力量

我国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推动两岸同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并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本届展会坚持开放创新原则,采用全国联动,深港台三地设计共享模式,汇聚各省及两岸三地设计力量,吸引到了来自国家商务部、台湾、河北、武汉、中山工业设计协会等全国各地的展团参展,将有超过30家参展商亮相大展,并且汇集深港台设计资源,来自台湾的奎艾特设计、台湾创新设计中心展团,来自香港的易通设计,来自深圳的晟邦、inDare、月步、佳简几何、设际邹、三诺、白狐等两岸三地设计资源同台亮相。

除此之外,大展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积极推动中国工业4.0践行,特设智能智造展区。具备智能AI语音交互功能的地铁边检机器人;能够指纹识别、摄像头拍照、即时存储的智慧印章;能够进行人机情感对话的家用智能物联网音箱;全国首台智能便携翻译机;实现语音控制、拟人化人机交互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听”头戴式智能设备;能够自动侦查移动和声音,专门为宝宝定制的智能摄像机;一把为年轻化妆者而设计的智能梳妆镜等智能创意作品将亮相大展。

中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各界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设计师、设计企业及行业组织代表共同探讨在2020年全民脱贫要求下,工业设计行业作为先行者,如何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强化工业设计前瞻性研究和脱贫工作相结合,推动脱贫工作接轨创新设计文化,打响设计界扶贫第一枪!

除此之外, PLEN桌面机器人公司首席运营官富田敦彦、德国绿色产品奖创始人尼尔斯·贝德、玛莎创意工作室创始人及设计总监玛莎·维克曼微克、德国创新设计公司indeed产品开发总监史蒂芬·弗赖塔格、意大利知名创新设计公司emo design创意总监阿莱西奥·阿卜德拉希等来自日本、德国、克罗地亚、意大利的知名科技人士还将开设针对机器人、绿色设计、智能设计、以人为本的创新和未来设计等领域的五场工作坊,带领参与工作坊的观众一起动手制作,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

东西文化论设计!近200名设计巨匠齐聚鹏城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四大发展理念要求我们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工业设计作为构成现代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性产业,也是推动各项创新的重要推手。

本届大展引入国际资源为设计创新提供驱动力,助力深圳设计发出国际强音,设置国际设计大师展区,最成功的荷兰设计师之一理查德·霍顿,以及世界著名的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强势加盟,举办大师终身成就展,西方天马行空创意与东方和风禅意面对面碰撞,共同诠释当代工业设计之美。两位还将在大展配套活动“全球智造·设计未来|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上同台演讲,并共同担任本届SZIDF奖评审嘉宾,从不同角度诠释工业设计,论述东西方设计文化在智造时代下工业设计发展路径。

除黑川雅之、理查德·霍顿两位设计大咖出席大展外,iF设计大奖全球执行总裁拉夫·威格曼,英国工业设计大师迈克尔·杨,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工业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伊恩·王,国际著名设计公司大略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监莫里茨·路德维格,丹麦大卫·刘易斯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丹麦皇室御用奢华视听品牌B&O的主创设计师陶思腾等近200名国外设计大师将出席大展,上演巅峰设计对话。

设计商业促融合!中外最强设计思维同台论剑

设计驱动型品牌提出者之一童慧明教授在其理论中提到,2010 年以来密集出现的成功案例表明,设计创新的巨大能量正获得爆炸性释放,设计已成为顶层战略思维与面向未来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一个全球性的“设计驱动型品牌”时代正在来临,将成为催动中国消费升级、市场升级、产业升级,拉动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工业设计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附加值,设计是对需求变化的预知和把握,是潮流的引导,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晟邦设计继去年在大展现场进行了中国首个轻奢级产品设计众创平台物设的全球合伙人招募发布会、全球首提 “D2B+C”的发展模式大获好评后,本届大展将持续聚焦“设计思维”理念,带来“设计兴商,实业兴国—暨海河集团恋恋优家智能家居产品发布”及“设计创新,未来已来—物设战略投资暨设计创新产品发布”两场重磅活动。晟邦设计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设计咨询公司之一,首创“设计兴商”理念,其独特的“设计×品牌”深度服务商业模式在业内一直备受青睐,坚持以设计思维为核心,深度融合产业链,持续提出“以设计思维为核心构筑品牌”,向客户支持品牌核心支撑、品牌核心定义、品牌传播管理等服务,并联合全球知名的上千家优秀投资机构对接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协助企业品牌资本化。用设计手段为商业赋能,以设计驱动商业创新。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关注“以人为本的设计”,聚焦市场化思维和全产业链发展,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增强企业竞争力,加速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动力。

本届大展也特邀来自德国、丹麦、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设计公司CEO、设计大师等同台演讲,举行设计驱动品牌高峰论坛。在中国设计研究工作室总监林衍棠的主持下,莫里茨·路德维格、陶思腾、连联设计集团创始人及CEO吴迪、加拿大InstruMMents公司创始人及CEO穆拉登· 巴巴拉克、德国吉尼电信集团首席技术官杰夫· 卡茨、意大利知名设计公司哈贝茨设计公司创始人伊诺参多·莱福诺、丹麦赛登法邓设计公司创始人及创意总监特勒尔斯· 赛登法邓、意大利新锐设计工作室罗多维科·贝尔纳迪工作室创始人罗多维科·贝尔纳迪分享以设计思维创新商业模式,设计驱动型品牌这一风口该如何把握。

行业融合新趋势!首场CONVERGE 2017创新设计大会引爆全场

去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圳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技术革命正在引领行业融合,制造领域内出现了3D打印等新的制造模式,材料领域中出现了大量新材料,仪器仪表领域中诞生了遥感、传感、监测等新手段,动力领域有了新能源和新动力设备,电子领域出现了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一系列技术革命,行业跨界融合趋势不可避免。

本届大展除两场分别从全球设计未来发展趋势、设计驱动品牌角度探讨的高峰论坛外,大展还将与澳汰尔强强联手,共同打造CONVERGE 2017创新设计大会,旨在探索设计与科技、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的融合发展趋势。中国工业设计(上海)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ASW工作车间、深圳市浪尖设计有限公司、Altair China等6位行业资深专家深度探讨设计与工程的融会贯通,设计界领军人物分享产品研发中的创新设计理念,资深工程师解析拓扑优化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意义,还将现场体验快速创业设计,进行立体思维演示及大师教学。

首设国外分享区!上演设计版“一千零一夜”

本届大展延续接地气特色,在深圳工业设计中心展区特设分享区,国际展团现场分享工业设计案例。来自澳大利亚国际展团和荷兰设计国家馆两大国际展团将于6日全天开展两大设计分享活动:“澳大利亚工业设计论坛”以及“设计在荷兰”,现场解说设计故事,打造设计版“一千零一夜”,并且设置观众互动环节,国际设计师与观众展开互动交流,国外设计大师们与设计爱好者们共同探讨设计理念,分享两国工业设计精彩案例。并将在现场开展一对一配对活动,针对国内有需求的制造业厂商进行合作洽谈,促进中外产业对接。

为凸显展会的专业性程度,今年大展还在中心展区搭建直播间,线上邀请中国领先的设计媒体设计癖在各大直播平台实时直播展会现场及配套活动,与专业观众、设计师一起打造线上大展;线下设计癖专业主播将降临展会现场,带领观众一览特色展会,在现场与设计师交流互动,了解设计背后的秘密,并且将会邀请数位国内外设计大师、行业推手开展主题交流,设计师及设计爱好者可以在直播平台上与各位大咖在设计专业领域进行实时探讨。

1. 科大讯飞智能驾驶车载——小飞鱼

以手机为基础,去掉屏幕,去掉按键,让用户仅仅通过语音,就可以顺畅、安全地进行车内交互。无按键,解决在车内人触碰到按键时的风险干扰;无屏幕,解决使用手机时不停获取信息的习惯带来的风险隐患;只需连接一次,后续每次进车后会自动连接,不管扔在哪儿,跟手机的交互都不受影响;植根于科大讯飞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在高速行驶的复杂环境下识别准确率仍可保持在90%以上。

对于“小飞鱼”的产品设计初衷,晟邦表示汽车内的体验需要从功能性到智能性进行迭代升级,让汽车具备情感、个性化。小飞鱼设计荣获中国好设计奖项,开放购买仅8分钟黑色款即全网售罄。

与传统和现有的游泳辅助产品不同,该泳装按客户的需求研发,衣服的正面和背面加入了自动气胀式气囊,让孩子们可以自由地享受他们在水中的第一次冒险。

由铝雕刻而成,通过滚动来获取物体维度尺寸,通过手机来记录信息,可以通过邮件、微信等方式转换和分享结果。01 是唯一一款可以勾勒 3D 曲线并导出数据到 CAD 软件的设备。它是获取截面形状、关键曲线和轨迹路径到 CAD 软件的最快捷解决方案。

ELEN Leaf包括带有太阳能板的檐篷,超高速充电器和一个可识别的图腾。空间站的设计灵感来自于驱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生物“生产”过程--光合作用,处在重要位置的是叶子,通过叶子的设计,充电站能够准确地传达生态方面的信息。叶子上的绿色阴影梯度提示车辆充电过程。

它的主要功能是拥有360度头部旋转和面部跟踪的手免费数码摄像机,远程物联网家庭设备控制器,以及语音识别的云服务通信器。

可应用于地铁站、火车站、机场等场所,采用业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具备智能AI语音交互功能,支持中、英、粤等语言,能够实现与人们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帮助边检人员维护秩序,还可以为人们提供购票引导、周边文化讲解、语音乘务咨询、免费打印照片、安全出行播报、交通信息展示等多元化服务,让人们的出行与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同时,它的造型酷似警察,身姿挺拔,线条简约流畅,并采用宽大的液晶显示屏,不仅方便了人们的信息浏览与咨询,还给人可靠、安全、亲切的感觉,极具现代科技感。

7. 智慧印章——解决现实生活中印章被私刻、盗用、滥用等问题

相比于传统印章,智慧印章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指纹识别,身份唯一性确认;摄像头拍照,用印文件一目了然;用章记录即时存储,历史信息可查询;保护用章安全,现有印章装入即可轻松使用,可灵活移动办公;15项国家专利,全面覆盖智能印章应用领域,形成知识产权壁垒。

8. 小雅智能语音音箱——能够进行人机情感对话

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小雅智能物联网音箱,它能够让用户通过语音指令直接控制音箱实现相应的操作,例如播放并购买音乐、有声电子书以及其他音频节目,还可以进行天气、交通状况等信息查询以及网上购物、智能家居控制等功能,甚至可以进行人机情感对话。

9. 晓译翻译机——全国首台智能便携翻译机

晓译翻译机面向市面消费者,解决其出国旅游,访谈会议等语言障碍,避免了昂贵的人工翻译成本。水波的涟漪与声波纹的传递设计元素,增强人机交互识别性,可实现在线语音识别、转写、合成与翻译,后壳设有安全呼叫按键,紧急情况下可以一键安全呼叫。

10. Cupcake Baby Monitor——能够自动侦查移动和声音,专门为宝宝定制的智能摄像机

通过与手机,平板等连接,可以随时了解宝宝在家里的情况,并可以随时进行双向语音通话,增加与宝宝的互动。同时具有提醒喂食、提醒睡觉、提醒吃药等功能,规划好宝宝的每一件事情。

11. inMirror轻智能柔光镜——为年轻化妆者而设计的智能梳妆镜

根据人物化妆的环境,可以作脸部灯光补充。一键亮灯,或者长按选择不同亮度的灯光。背部嵌有手持式凹面镜,满足化妆时对脸部细节的刻画。底座带有收纳的凹槽与软插槽,可放置化妆笔、修剪工具或者首饰。梳妆镜造型圆润饱满,具有亲和力。采用活跃的颜色风格,满足不同性格的用户。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as an example 研究生姓名: 答辩日期:2009年6月摘 要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只注重技术创新,但这只是企业创新的初级阶段。从科技和经 济结合的内在要求来看,技术的研发往往因为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缺乏和其它相关要 素的衔接,很难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环境的动荡、竞争的激烈和顾客需求的变 化都需要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竞争,比竞争对手以更快速度响应顾客全方位的需求,这就 不仅要求企业技术创新,而且必须釆取整合创新,把企业不同创新要素的创新能力、创 新实践、创新流程和竞争力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的竞 争优势。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整合创新的战略发展模式。整合创新是指以一种创新为核 心对企业各方面创新工作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融合,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对企业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 以文化创新为核心、技术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为保障、知识创新为推动力的整合创新 体系,并通过整合创新体系形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传导路径与促进机制;在此基础上, 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知识创新四大层面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系统 分析,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中国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知识创 新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建议;最后,对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通 过整合创新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案例分析。 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是对企业创新战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的理论探索, 另一方面,为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通过创新机制来推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因此,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在理 论发展层面,还是在具体的执行操作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灞桥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优先和项目带动战略,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过去的五年,我区先后荣获国家、省市级奖项43个,连续三年在全市目标考核中位居优秀行列,对外形象和影响力极大提升,为全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全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速持续领先,经济总量屡创新高。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32.28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4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均水平不断跨越新台阶。2015年我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4510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2.9%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面对多年积累的结构性和转型发展的压力,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2015年全区三次产业比为5.6:43.8:50.6。与“十一五”末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4.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趋向优化,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节能设备推广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2%

      三是产业发展质量提升。区域产业定位逐步明晰,产业发展格局逐步转换,以现代都市农业、新型工业、现代商贸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已然形成。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现代都市农业优化升级。累计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果业、花卉苗木10.5万亩,培育了恒绿净菜、秦灞果蔬等知名品牌,灞桥樱桃、葡萄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品牌战略效益凸现。引进农业示范园28个,创建省、市级农业示范园10个,白鹿原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成为全市亮点。

---工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现代纺织产业园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轻纺工业基本实现转型升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工业企业40个,回天血液、国水风电、泵阀总厂、西安纺织集团新厂区等一批企业建成投产

---服务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全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税收的主要来源。一大批商贸服务业项目相继实施,京东商城西北基地入驻我区,东大明宫、东城高端汽车主题公园建成运营,华夏世纪城、京都国际、半坡国际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华润万家、苏宁电器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我区,堡子村商圈等核心商业区初具规模。201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3.27亿元,实现了五年翻两番,年均增长36%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半坡国际艺术区引进文化创意机构100余家,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基地。

四是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投资拉动战略,有力支撑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194个,实际利用内资25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1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9亿美元,中国中铁、广州富力、中华地产等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入区发展。狠抓项目落地建设,投资规模跨越发展。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20多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5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6倍,年均增长29%以上。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全面开放,西纺集团新厂区投产达效,高端汽车主题公园玛莎拉蒂等84S店建成营业,新丝路大东市等项目顺利推进,区域整体形象全面提升。

五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强化服务配套功能,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建成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30平方公里扩大到115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十二五”期间,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4.8亿元,新建、改扩建市政道路80公里、交通道路192公里。城东客运站建成营业,堡子村盘道改造即将竣工,地铁网络逐步形成,路网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白鹿原水厂、纺织产业园污水处理厂、110KV变电站建成投用,累计铺设雨污管网100余公里、点亮道路120余公里、落地架空线缆50余公里城市服务功能稳步提升。

---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建成数字化城管平台,实行网格化管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四城联创工作扎实推进,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国家文明城市考核验收。积极开展缓堵保畅工作,城东交通枢纽周边、地铁出入口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实效,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文明化程度不断提高。

六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始终保持领先于全省、全市的增长态势。2015年分别达到38000元和18500元,分别是2010年的1.8倍和2.1倍,年均增长12%16%。从2013年起三年共实施区政府挂牌督办的惠民实事103项,得到群众广泛好评,广大群众的消费能力和幸福指数明显增强。旧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启动了三棉自建村、纺正街两侧棚户区改造,完成了南程村、柴马村等10多个村整村拆除,实现了枣园刘村、新市村等5个村顺利回迁

七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坚持生态强区战略,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渭河灞桥段综合治理全面完工,浐河治理工程全面推进,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世博园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灞河两岸建成绿色生态亲水宜居的风景线,白鹿原城市生态公园、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生态休闲旅游新景点。高标准完成了洪庆山、白鹿原直面坡绿化,累计造林1.2万亩,新建绿化广场30个,栽植大树2万余棵,新增绿化面积1000余万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大水、大绿、生态宜居成为灞桥对外的重要名片。

八是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新增财力的80%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得到有效落实。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1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考核。基础教育不断巩固,铁一中滨河学校建成招生,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27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平稳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大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8家,农村幸福院31家,我区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社区健身广场、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专项整治,“平安灞桥”创建活动成效明显,连续两年荣获陕西省平安建设“三无”区称号。

“十三五”时期,是灞桥区实现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任务艰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是国家发展新战略的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深入实施,国家对西部地区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西安的发展定位做出了新的战略指引。灞桥是西安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发展空间最大的主城区,空间优势明显,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西安加快打造“一带一路”创新高地和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步伐,对灞桥区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区域经济的外向度带来了巨大机遇。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倒逼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东部地区企业继续保持西进趋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很好的机会,加快了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这为灞桥建立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战略机遇。

三是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推进作用。西安浐灞生态区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着力打造高端服务业聚集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西部最大的内陆港,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前景广阔。在全域灞桥理念指引下,我区可充分整合两个市级开发区发展带来的交通、产业、人口、城市建设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四是前期的投入和积累到了价值兑现期。近年来,灞桥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山水森林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全市高度认可,政府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灞桥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美誉度不断提高,前来投资兴业的企业不断增加,这些都是灞桥区未来发展的坚实支撑。

一是总量不大,产业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灞桥区经济增速虽然保持高位运行态势,但经济总量在全市7个优化发展区中排名最后,总量小、产业弱的情况没有根本性变化。

二是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压力增大。近几年我区投资效率不断下降,加之国家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单一依靠投资拉动的模式难以为继,而改革释放的活力和创新对经济的驱动效应尚未显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压力增大。

三是社会风险不确定性增加。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征地拆迁、分配格局调整等引起的矛盾相互交织,使得社会治理的难度加大。

四是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新常态要求全区干部突破思维定势,转变工作作风,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创新理念深化改革、破解难题、推进工作,我区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与新形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总体来看,灞桥区已经站在历史的新高点,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加快发展,仍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

第二章  发展原则和总体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和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创新高地的机遇,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树立全域灞桥理念,以加快发展、创新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品质立区、产业强区、生态优区、文化建区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治理方式改进,全力打造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区。

1.坚持创新理念,实现加快发展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外向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区交通便利、业态多元、宜居宜业的优势,在商业模式、产业业态、融资方式、政府服务、社会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创新,通过市场配置、政策扶持、平台建设,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释放潜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加快发展。

2.坚持协调理念,实现滚动发展

全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促进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协同发展,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城市亮点,实现改造一片,建成一片,梯度推进,滚动发展。

3.坚持共享理念,实现差异发展

坚持全域灞桥,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发挥自身在交通区位、山水景观、人文历史资源上的优势,突出生态特色,促进灞桥区和西安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壮大自主产业,做好产业配套,实现差异发展,共建共赢。

4.坚持绿色理念,实现科学发展

把绿色作为科学发展的优先选项,倡导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不断提升灞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美丽灞桥。

5.坚持开放理念,实现合作发展

借西安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之势,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拓宽视野,打破限制,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新战略,促进生产要素跨空间流动和配置,发挥我区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优势,形成全方位的主动对外开放格局,建设开放灞桥。

总目标:建设“人文灞桥、生态之都、宜居新城”。

阶段性目标:到“十三五”末,灞桥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确保两突破三优化”阶段性目标(“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见附件1)。

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见附件2)。

一是经济总量实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以上,2020年突破500亿元,力争达到520亿元。

二是居民收入实现突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分别突破6.1万元和3万元。

一是经济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服务业占比超过55%;市场活力不断提高,非公经济占比达到60%以上;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千米。

二是生态环境优化: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5%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0天以上;河流地表水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三是社会治理优化:建立完善社会治理统筹协调机制,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内部结构,健全基层社情民意收集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一是品质立区战略。牢固树立“品质为先”理念,不断完善交通道路、市政设施、地下管网、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设计,科学布局公共空间,着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使灞桥成为“深绿色”城区,成为品质西安建设的新样板。

二是产业强区战略。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着力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农事产业,积极构建以园区为依托、以集群发展为模式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产业对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是生态优区战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提升工程,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做强生态产业,做靓生态名片,使生态成为立区之本,不断扩大灞桥的独特优势,增强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四是文化建区战略。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弘扬区域特色文化元素,彰显灞桥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精心策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具有独特韵味的人文生态城区。

二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积极争取并用好国家支持棚户区改造的政策,以东三环等城市主干道沿线、纺织城核心区、城市出入口周边和重点发展区域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老旧街区、厂区、居民区、城中村改造工程。完善供水、供气、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承载力。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长效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数字城管,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三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 “扩三强二优一”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并举,滚动发展与产业布局协同,着力推动现有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规模化和园区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生态农事产业,做大培强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基础。

四是推动共建融合发展。树立“全域灞桥”“合作共赢”发展理念,进一步巩固与开发区的合作基础和共建机制。发挥灞桥区行政资源优势,加强对开发区在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环境上的服务保障工作,全力支持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深化共建共赢水平,加强与开发区在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对接融合,借势借力带动周边区域快速发展。

五是大力改善保障民生。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均衡发展,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着力建设食品安全示范区。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养老服务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继续办好惠民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章 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全面实施产业兴区战略,按照“扩三强二优一”的思路,把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石,全力打造,聚力发展。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努力推动工业提质增效,构筑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农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事产业,全力打造具有灞桥特色的布局清晰、业态丰富、融合开放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关系见下图)。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通过“绿色城市及互联网+”的有效整合,推动物流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商贸、文化旅游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金融会展、研发设计、商务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业体系,建设西安东部服务业新高地。

1.繁荣商贸服务业。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完善地铁沿线商业设施的规划和开发,在长乐东路、纺渭路沿线积极发展一站式、体验型购物中心,引导专业店、专卖店、特色休闲餐饮设施沿商业街区布局,将特色商业街打造成为我区城市形象的名片。充分发挥东三环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的优势和良好生态环境,延伸汽车服务产业链,大力发展汽车旅馆、特色餐饮、康体休闲、时尚娱乐等产业,实现交通大通道向黄金经济带转变。

2.优化房地产业。不断优化住房结构,以提高品质、满足中高端需求为重点,沿河建设低密度、高档次滨水型住宅;探索开发“地铁+地产+产业聚集区”模式,积极发展地铁地产;完善老年社区配套设施,政府与企业共同打造单体、多体大型老年综合社区,积极发展养老地产。坚持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居住区公共建设配套设施先行,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由居住功能向满足多种生活功能转变。

3.做强现代物流业。引导物流资源向园区集中,实施西安铁路物流集散中心等项目,加快现代物流园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以京东集团西北运营中心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物流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物流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和西安港的口岸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外向度。

4.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真正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互融发展。整合汉三陵、半坡文化创意区、半坡遗址、古灞桥遗址、灞柳风雪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商业、旅游、地产、景观等多种维度挖掘品牌,打造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文化旅游服务产品,推动旅游定制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人气聚集,城市形象提升,产业发展。

5.壮大运动健康产业。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 以我省举办第14届全运会为契机,规划建造一批体育运动场馆,提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体育运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融合发展,策划实施白鹿原、洪庆山山地自行车赛、马拉松赛、马术运动、攀岩、滑雪和灞河水上竞技等综合性、集体性体育运动项目;大力引进民间资本投资医疗、教育、养老等产业,不断提高健康产业市场化水平。丰富老年旅游服务供给,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

6.培育新兴服务业。依托浐灞金融商务区和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建设,积极培育配套产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大力发展为生产全过程提供服务的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融资租赁、创意设计、会展传媒、会计审计等新兴业态,重点引进一批金融机构、咨询公司、法律中介、财富管理公司,吸引资产评估和交易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物联网研发中心等新兴企业沿浐灞河两岸聚集,推进我区服务业向信息化、高端化迈进。

二、全力促进工业提质增效

依托现代纺织产业园和洪庆新城,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速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不断提高工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全力促进工业提质增效,推动新型工业集群化发展,打造灞东工业走廊。

1.提升轻纺业。依托现代纺织产业园现有企业,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工业相结合,加速信息技术与轻纺业的融合,延伸纺织产业链条,全力支持西纺集团、五环集团发展壮大,引导路安特纺织品、凡高家居用品等企业走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使纺织产业园成为新型轻纺产业集聚地。

2.壮大装备制造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加快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工艺水平,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加快发展以国水风电、泵阀总厂为依托的风电设备、输配电设备、矿产采掘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加速推动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

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航天四院、庆华集团等大企业技术研发优势,积极发展军用民品产业;瞄准前沿和高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型新兴产业,鼓励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工业生态经济企业进驻园区,将洪庆新城打造成为军用民品生产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事产业

将农业生产与生活性服务业深度结合,满足市民多种消费需求,提升农业内涵和附加值,促进农业向集农业生产、旅游、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农事产业转变。

1.推进规模化经营模式。依托白鹿原现代农业的示范效应,大力吸引社会资本,不断壮大现代农业园区数量和规模,加快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新型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花卉苗木、观光农业,打造旗舰型精品园区,争创国家级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加快形成“园区+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长效机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2.凸显名牌带动效应。强化品牌意识和农产品质量认证,申请注册“灞桥”统一果品商标,重点培育白鹿原葡萄、东李樱桃等2-3个国家级名牌产品,发展培育一批品质好、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果品品牌,开发高端果品市场,提升市场化水平。大力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流通模式,打造区域乃至全国性的农业品牌,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

3.实现一三产交叉融合。利用白鹿原、洪庆山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深度挖掘历史遗迹、农耕文明、民俗文化内涵,开发建设白鹿仓、樱桃谷、汉三陵等休闲旅游项目,把历史人文资源、自然特色景观、农村民俗活动和农业生产活动结合在一起,促进农业与、健康养老产业等深度融合,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构建完善的都市休闲旅游农业体系。

第四章  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

按照灞桥区地域特点和发展基础,立足资源优势的彰显和空间布局的优化,综合考虑灞桥区在西安发展中的定位,划分确定全区城市功能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屏障保护三大板块战略定位,结合浐灞生态区金融商务、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功能与我区自身优势和特点,构筑产城融合、错位互补、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发展新格局。

根据灞桥区南北狭长的区域特点,结合现状和发展基础,充分考虑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定位,划分确定中部、北部、南部三大板块的战略定位。(附图1:灞桥区发展战略定位图)

(一)  中部城市功能提升战略

区域范围:北绕城高速公路—港务南路东延伸段(规划路)以南、洪庆山以西、白鹿原—南绕城高速公路以北的区域,含浐灞生态区的灞桥区部分,面积约120.2平方公里,包括纺织城、十里铺街道的全部和席王、灞桥、洪庆、红旗街道的部分地区

发展定位:以加快城市建设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为重点,拉大城市骨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全力推进纺织城旧城改造,建设城市商圈、服务业聚集区和宜居之城,打造城市形象靓丽都市新区。

(二)  北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区域范围:北绕城高速公路—港务南路东延伸段(规划路)以北,渭河以南的区域,含西安国际港务区,面积约88平方公里。包括新筑、新合街道的全部和灞桥街道的部分区域。

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西安国际港务区丝绸之路物流大通道交通枢纽和渭河生态景观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力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新兴服务业,打造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电子商务示范区和健康休闲养生基地。

(三)  南部生态屏障保护战略

区域范围;白鹿原、洪庆山、南绕城高速以南的红旗街办以及灞河和白鹿原坡脚的川道区域,面积约123.8平方公里。包括狄寨街道的全部和席王、洪庆、红旗街道的部分地区。

发展定位:以生态保护和景观提升为重点,完善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着力发展生态农事产业、运动健康和休闲旅游产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人文与生态相互融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田园都市新区。

在三大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构筑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的“一带两线四区五园”发展布局。(附图2:灞桥区发展空间布局图)

灞河城市段全长约9公里,历史上有名的广运潭和灞柳飞雪景观均在此段,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立足生态保护与治理,进一步完善滨河湿地建设,打造集河道防洪、景观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绿色休闲生态长廊;围绕 “水、桥、柳”文化,唱响灞河历史生态文化品牌,沿河建设高尚休闲居住区、商业步行街、高档星级酒店。到“十三五”末期,将灞河城市段打造成生态效益凸显、人居环境优美、旅游商贸繁荣的水岸生态经济带。

(二)两线——商业发展聚集地(附图3:灞桥区路域经济、地铁商圈分布图)

发挥东三环和区内4条地铁的交通便捷优势,依托地面交通和地铁双层交通架构形成商业聚集带。利用东三环沿线汽车4S店密集的产业基础及水岸东方、十里锦绣、高科麓湾等大型社区日渐成熟带来的旺盛人气,高起点规划开发商业项目,以路兴商、以商聚人、以人促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沿线地区高标准建设市政配套设施,强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完善教育、卫生、文化、通讯等设施,提升城市化水平。充分利用地铁带来的密集人流资源以及土地升值潜力,合理开发房地产,发展楼宇经济,凝聚人气、带动商机;精细规划商业布局,引导商贸、餐饮、娱乐、金融等服务业加速聚集,实现东三环、地铁线由交通走廊向商业聚集带的转变。到“十三五”末期,东三环重要节点和地铁重要站点均有特色地标建筑,沿线区域成为现代服务业特色发展聚集地和灞桥城市风貌集中展示区。

(三)四区——先导示范区(附图4:灞桥区四大先导示范区地域规划图)

纺织城是国家上世纪50年代投资建设的老纺织工业基地,面积约5平方千米,随着传统纺织业整体性衰落,纺织城改造势在必行。以纺织城老工业区列入“国家级老工业区整体搬迁试点”为契机,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老厂区搬迁工程。保护和利用旧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有选择的保留和保护纺织城已有的苏式建筑和工业遗存,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以企业破产改制为突破,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到“十三五”末期,将纺织城核心区建设成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0万,金融、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商贸娱乐、文化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繁荣的区域中央商务区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机制体制改革创新试验区。

洪庆地区西邻灞河,东部有洪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国务院批准的科工卫星城,也是西安五大城市组团之一。该区域拥有航空航天、兵器制造、信息工程、新材料、能源科学、核技术应用等众多技术和人才优势,是西安市科技力量和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打造平台,实现项目就地转化,企业就地生根,人才就地安置,努力创造科技转化条件,推进军企民品开发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洪庆山生态保护及提升力度,到“十三五”末期,将洪庆地区建设成面积36.9平方公里,人口20万的宜居宜业的山水科技新城。

3.白鹿原生态旅游示范区

白鹿原是西安城区东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灞桥境内面积约66.6平方公里,以汉文帝霸陵和狄青在此安营扎寨闻名于世,是省级农业开发示范区。该区域优先完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配套,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精心开发集文化体验、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白鹿仓项目,高标准打造一批关中民俗特色浓厚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着力建设特色美丽乡村。用好白鹿原地貌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环塬马拉松赛、环塬自行车赛、户外攀岩、滑雪等体育赛事及大众运动项目,打造西安休闲体育产业基地。到“十三五”末期,将白鹿原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景观优美、品牌知名度高,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体育运动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特色文化高地。

4.渭河健康养生产业区

渭河经过“十二五”期间的综合治理,已成为横贯关中的最大生态公园、最美景观生态长廊和最长滨河大道,其中我区约5.7公里渭河沿岸已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新选择。渭河南岸区域依托丰富的水域资源和生态景观,重点发展亲水型高品位环保住宅、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建设体现原生态特色的大型康体游乐项目、水上运动中心、康复疗养及治疗中心、丝绸之路欧亚民俗文化街等,带动区域居住、消费产业提升和快速发展。到“十三五”末,渭河南岸9.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滨水住宅人气集聚,健康养生产业初具形态,生态旅游影响扩大,能够承接以水上运动为主的大型体育运动项目,逐步形成我区乃至西安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五园——特色产业聚集园(附图5:灞桥区五大特色产业聚集园分布图)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为重点,大力发展精纺业以及生物制药、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加速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积极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的研发中心建设,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创新产业孵化基地,形成多业并举、充满活力的现代创新工业园区。

利用灞桥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承接西安主城区三环内物流企业外迁转移,重点吸引原西安铁路货运东站仓储、物流中小企业入驻,扶持西北金属物流园、中源汽配城等物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速物流产业聚集。以京东集团西北运营中心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为入驻企业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物联网建设,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实现加工制造、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与国际港务区融合一体、与渭北工业区相互呼应的物流产业集聚区。

抢抓国家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机遇,用好用活优惠政策,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整合东城高端汽车主题公园及东三环沿线汽车4S店,加大招商力度,集聚一批新能源汽车技术服务推广、动力电池、汽车电机及电控系统产品应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销售与维修、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企业,全力打造集新能源汽车销售、产品推广、技术服务、客户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复合式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园区。

4.半坡遗址文化创意产业园

依托国家4A级景区西安半坡博物馆及半坡国际艺术区,将6000年历史文化遗迹与60年工业文明遗址相融合,建设集文化教育、文物保护、艺术创作、文化体验、剧场演艺、工艺制作、艺术品鉴赏及交易为一体,将半坡遗址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将艺术创作与文化消费有效结合,将文化工程、文化服务、文化市场融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紧抓洪庆作为西安城市组团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洪庆工业园作为省级开发区形成的产业基础,在西临快速干道两侧,豁口十字周边约20平方公里区域内,依托庆华厂、向阳公司、航天四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走新型工业与高端军工制造业相结合的路子,坚持规划引领、创新驱动、基础先行、项目带动、集约高效,大力发展航天科技、现代装备制造、光机电一体等优势产业,形成特色显著的中小企业聚集区,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打造军民融合、业态多元的科工贸创新示范园。

第五章 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

全面实施基础优区、特色建区战略,树立人性化、便捷化、服务化理念,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加强城市地下管廊和地上市政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一、构筑综合交通体系(附图6:灞桥区交通骨干路网布局图)

以“扩容、衔接、升等、网化”为重点,加快实现对外交通、区内交通、公共交通、静态交通的合理高效配置,使交通结构更科学、交通网络更完善、交通组织更高效、交通服务更优质。

(一)加快对外交通连接

一是提升连接中心城区的道路通畅能力,加快城市快速干道建设,增加道路、桥涵密度,实现与市区便捷连接。高标准完成韩森东路、长乐东路改造提升工程;按照城市垃圾专用道规划,启动实施咸宁东路拓宽改造工程;配合纺织城火车站改扩建和西安地铁5号线建设,规划并启动纺织城南部与东月路、航天大道骨干路网连接工程;加强与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的规划衔接,实施灞桥区中部、北部连接中心城区的主干路和跨线跨河桥涵建设。

二是发挥灞桥区作为西安“东大门”的区位优势,强化道路交通向周边区县的辐射和连通功能。完成秦汉大道工程,实现灞桥区北部东西大通道的贯通;完成纺渭路北段与高陵鹿苑大道的连接工程;规划实施区内骨干路与临潼凤凰大道的连接工程和西韩路市政化改造工程;加快浐河上游路网建设,按照二级公路标准延伸浐河东路至长安界;完成灞河右岸堤顶路及灞柳一路与蓝田的连接等道路工程。

三是主动协调、积极配合西安向北、向东城际铁路和城市轻轨建设,强化陕沪高速、连霍高速、京昆高速、绕城高速等高等级路网与区内道路的高效组织、快速衔接,实施增加出入口、扩建收费站及匝道连接工程,结合西临高速临潼收费站外迁,提升完善纺渭路出口功能,完成杏园立交改扩建工程,建设陕沪高速田王立交,满足区内与外埠的长途交通需求。

(二)提升区内交通网络

一是开工建设一批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灞河新区路网结构,启动世博大道、白鹿大桥、洪庆新城骨干路建设。实施纺东街、纺四路、纺八路等一批道路拓宽改造项目,完成堡子村枢纽改造,进一步提升纺织城核心区道路承载力。

二是着力改善白鹿原路网结构。开工建设风光北路、风光南路,贯通白鹿原旅游环线。提升改造鲸鱼沟旅游观光路,完善鲸鱼沟景区基础设施水平;按照市政化标准,同步配套电力和雨污水管网,实施水安路、半引路、霸陵路改造工程。

三是加大洪庆地区路网建设力度。实施洪庆中路(二网路)和洪庆山森林公园旅游步行道工程,加快各支路与二网路的连接,进一步完善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区域路网。

(三)优化公共交通网络

一是强化地铁1号、3号线、6号线及纺织城至临潼轨道交通主干网的城市骨架功能和对城市交通方式的引导作用,通过干线公交与支线公交的组合,实现区内公交系统的便捷顺畅。

二是以城东交通枢纽为中心,完善其与洪庆、白鹿原、北部地区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公交通行能力。增强公交辐射范围,以地铁1号线浐河站、半坡站、纺织城站为节点,覆盖主要社区,开设纺织城地区公交微循环线路,打通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

三是持续推进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加强与地铁、公交、出租车的无缝对接,扩大覆盖范围,科学布局租赁点,加强长效管理,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提升改造现有公交中巴车辆,提高群众乘车舒适度。

(四)完善静态交通系统

一是结合旅游景区、滨河湿地,建设人行步道、自行车专用路线等慢行系统,并与城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连通,构成连接全域的慢行网络。

二是规划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加快停车场建设,规范管理道路停车泊位,提高停车设施利用率。在重点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周边主要交通枢纽站点建设“停车-换乘”设施,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到2020年,初步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匹配的停车系统,公共停车位总量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0%以上。

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按照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对现有体系进行改造、完善和调整。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提高立体空间利用率和城市承载力。

给水系统:将灞桥区给水管网纳入西安市给水系统,实施纺织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连接东南郊水厂给水管网,将李家河水库作为灞桥区今后的主要水源,确保居民用水安全。

排水系统:进一步加大城市排水管道改造建设力度,加快城市基础排水工程建设,提高排水能力,实现雨、污分流。建设白鹿原污水处理厂,加快实施区内污水管网和截污退水工程,有效合理利用中水,探索建立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建设海绵城市。

燃气系统:加快天然气管线建设,加大城市气化建设步伐,控制燃煤污染,扩大区域供气能力,大力发展天然气用户,力争建成区气化率达到99%

能源系统:构建以电能为主,以天然气、石油、热能为补充的能源体系,积极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加快实施新合110KV变电站及灞东12号高压线落地工程,确保区内的电力供应。

供热系统: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合理利用灞桥大唐热电厂的热源优势,优化供热管道网络的合理布局,扩大嘉盛热力、华佰利热力中心供热面积,实施西纺集团空压机热回收技术改造项目,力争城市集中供热达到50%以上。

信息系统:整合区内各种信息基础设施,统筹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支持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光纤普及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物质、能量、资金、人力交换流通效率,打造数字化产业园区,建设智慧城市。

环卫系统:完善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垃圾压缩站以及道路垃圾桶的规范设置,提高城市公共场所的清扫覆盖率,不断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建立与城市环卫系统衔接的有效机制。

照明系统:加快实施重点街区、城市主干道、城市出入口周边的亮化工程,不断提高照明设施的完好率和点亮率,推广太阳能等新型节能光源的利用。

应急系统: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的原则,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建设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提高应急处突的能力。

灞桥区城市建设承担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双重任务,重点是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建设步伐,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环境承载、生活居住等整体功能的发挥,积极兑现城市价值。

牢固树立全域灞桥理念,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和新型城市化要求,坚持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健全、建筑疏密有度、城市特色鲜明的原则,加快以灞河为轴心的新一代新城建设。

水岸生态新城:依托灞河两岸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华清路和长乐东路、祥云路之间的区域建设水岸生态新城。支撑的重点项目有普华浅水湾、中铁琉森水岸、高科绿水东城、东城新一家、华阳国际、江浩国际商城等。

洪庆科技新城:发挥现代纺织产业园和航天四院的产业支撑和科技优势,在洪庆山和灞河之间的区域建设洪庆科技新城。支撑的重点项目有新丝路大东市商贸中心、西纺集团新厂区、西安畅隆物流、富力白鹭湾等。

浐灞商务新城:依托西安浐灞生态区的发展,在灞河以西、陇海铁路以北的区域建设浐灞商务新城。支撑的重点项目有西安金融商务区、领事馆区、欧亚论坛永久性会址、中新浐灞半岛、香江湾等。

北部物流新城: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在北绕城高速公路以北、纺渭路以西的区域建设北部物流新城。支撑的重点项目有西安华南城、西安综合保税区、铁路集装箱站、西北医药和出版物流基地、京东商城西北总部、铁职院新校区等。

按照基础改造、产业转型、保留遗存、改善民生的思路,用好用活国家支持老工业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的政策,加大力度,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纺织城核心区、东三环等城市主干道沿线、城市出入口周边和重点发展区域内的旧城改造工程。

一是旧城区改造。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创新机制,重点对旧城区建筑、土地、道路进行结构性调整,对老旧街区、厂区、居民区进行综合改造,保护和利用旧城区历史文化特征,有选择的保留和保护纺织城已有的苏式建筑和工业遗存,避免大拆大建,有效增强城市的社会文化内涵。实施唐都医院周边改造,完成西北一印、三棉、四棉、六棉等旧厂区整体改造,改善城市环境,打造现代化的都市形象。

二是棚户区改造。完成三棉自建村、纺正街两侧、六棉自由区、汽配厂的棚户区改造,高标准配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结合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灞河湿地公园周边五个村、东三环沿线的五星村、穆将王、三殿村等集体土地上的棚户区改造,加快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范围内的长乐坡村、黄家坡村、安邸村、西王村、深渡村等整村拆迁和综合改造,创新安置模式,探索村集体经济管理新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不断探索城市管理新举措,使“互联网+”成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和精细化的有效手段,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一是创新城市管理机制体制。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依法管理,文明执法,深化“城管+商户”共建共管模式,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系,探索将城管执法向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双延伸”。

二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企业管理数字化建设,完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交通道路违法监测与分析系统,构建智能交通数字资源中心及出行信息服务体系。

三是综合施策推进缓堵保畅。合理增设信号灯、交通标志标识及机非隔离护栏,加强占道施工管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加强联合执法,持续治理乱停车现象,坚决清理取缔各类占道经营、出店经营现象;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远程执法及管理能力。

四是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燃煤锅炉提标改造,不再新建、扩建燃煤设施,积极开展扬尘、露天烧烤、汽车尾气、挥发性有机废气专项治理;加大黄标车淘汰报废力度,加快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打通城市通风廊道“引风穿城”,严格控制通风廊道范围内的建筑物高度。

一是加强规划控制。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人口密度、功能划分等规划控制区域开发强度、建筑高度,推行生态建筑、生态社区,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二是突出城市美化。坚持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把绿化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做好重要城市出入口、城区主干道的景观建设,合理配置乔、灌、花、草,形成绿浓、花艳、景美,错落有致的城市绿化景观。扩大街边绿带,见缝插绿,减少大规模硬铺装,增加绿地广场、绿地停车场,扩大城市立体绿化、屋顶植绿,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是塑造特色风貌。突出人文和生态特色,在城市出入口和重要节点规划建设地标建筑和城市雕塑,规划设计建筑物外立面和街区风格,突出城市公共空间特色风貌,构建山、水、塬、城互为映衬、和谐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观格局,彰显灞桥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第六章 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

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为核心,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实现产业集群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城乡生态环境协调

在城乡区域范围内统筹产业布局,协调城乡环境保护与整治,并在城乡之间设置农田保护区、景观林带和绿化带,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和乡村生态系统相互融合、统一协调。

(二)城乡基础设施共享

强化城乡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农村客车通车率达100%,使得城乡人员、货物流动更加便捷畅通;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光纤宽带网络建设,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推进热力、燃气、污水处理等市政服务不断向乡村延伸,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

(三)城乡社会事业统一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布局,引导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科技服务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衡配置,促进城乡社会事业统一协调发展。每年建设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不少于6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100%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推动城市现代化、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个性鲜明、城乡一体的城市化发展路子。一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强化规模效应,建设;二是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完善城市功能,培育城市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三是突出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共处,建设宜居城市;四是坚持城乡统筹,把向农村延伸,把向农村覆盖,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

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规模化经营,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和保洁力量配置,宣传和推广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逐步改变农民生活习惯,引导传统村庄向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转型、传统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型,加快乡村现代化进程,为灞桥区统筹城乡发展增添亮点。

(一)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一是不断增强城市化发展动力,引导人口向重要发展节点和轴线集聚,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活力,以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进程。二是做好纺织城火车站周边、东三环等城市主干道和浐灞河沿线、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范围内等重点发展区域的棚户区改造工作,按照主城区建设标准,坚持市政配套和社会公共服务同步建设,不断拉大灞桥城市骨架。三是有效配置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推进城中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副产品加工、农事体验、观光旅游、特色餐饮等项目,提高农业效益。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以“互联网+农业”为手段,加强农产品供需信息网络化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三)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镇村综合改革步伐,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保护和传承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新农村。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捆绑村庄整合、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资金,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三是强化社区日常运行和管理,规范新型农村社区名称、标志和内容,拓展街道工作中心下移,让群众办事不出村,彻底打通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四)  建设美丽乡村

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总目标,发挥西张坡村“西安最美乡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浐河上游区域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强化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精做强特色产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村庄经济繁荣、社会管理规范、村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新亮点,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五)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一是健全创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公共服务,改善返乡创业市场中介服务,引导返乡创业与万众创新对接。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创业企业在所得税、增值税等税费方面予以适当减免并优先提供融资支持。三是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农民致富创收能力。四是构建区、街、社区三级“一站式”服务体系,在全区9个街道建成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实现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全覆盖。

(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合理规划城乡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布局,科学核定教师编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二是根据常住人口合理配置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三是以住房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扩大保障房供给规模、优化供给结构,不断推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享有保障性住房,使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租赁补贴等惠及农民工。

(七)实现全面脱贫任务

搭建和完善好社会扶贫平台,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鼓励、引导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洪庆山和白鹿原部分地区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扶贫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确保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第七章  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以建设美丽灞桥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以生态规划、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管理六大体系建设为重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一是修订区域总体规划。按照生态城区要求,修订完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加快调整完善财政、产业、建设用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二是完善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各园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在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方面突出绿色、循环、低碳,在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突出生态性,让生态由靠山沿水向城区和园区扩展。

三是细化各专项规划。进一步细化城建、交通、园林绿化、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明确开发边界,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及耕地、林地、河流、湿地的保护边界,形成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协调一致、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的生态规划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新技术。利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强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落后技术设备;全面推广能源梯级利用,运用价格和税收手段,鼓励企业实施节电节煤、锅炉改造、工业用水再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降耗改造项目,实现工业生产节能降耗。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减少化肥、地膜等农用品的使用。

二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强《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宣传,依法推行工业领域清洁生产。鼓励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企业率先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争创绿色企业。加大对大唐热电厂和集中供热锅炉使用煤质的监管力度,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工程,提高生产清洁度。加大工业废气治理力度,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推进农村环保工作,解决农村清洁能源供应、秸秆资源利用、养殖废弃物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三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资源再循环利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形成舆论导向与利益导向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将循环经济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建设一批高效益和高效率的示范工程,带动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运动健康、休闲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低碳化,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一是提升浐灞渭河综合治理水平。完成浐河右岸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改善浐河生态环境,开发建设高品质原生态配套景观,展现城中河的靓丽形象。完成灞河左岸祥云路至蓝田界综合治理工程,使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有机融合,打造集河道防洪、生态保护、休闲游览于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做好渭河堤防、林带、河道疏浚等工程建设,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形成体现原生态特色的生态景观。

二是推进白鹿原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白鹿原生态林管护,继续开展白鹿原直面坡绿化提升,巩固大绿工程成果,完成唐家寨水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四期工程,不断改善环境面貌。

三是加大洪庆山生态保护力度。以特色果林、生态林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直面坡绿化工程建设,做到山体绿色全覆盖,打造秦岭北麓新的生态景观展示区。

一是深入实施“蓝天行动”。开展治污减霾工作,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确保大气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组织开展“碧水行动”。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的能力。加强水资源管理,积极推广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三是大力推进“绿色行动”。开展街头绿地建设活动,积极实施屋顶绿化、建筑外立面绿化及拆墙透绿工程,增加社区和单位绿色植被面积,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区。实施农村“三化一片林”工程,扎实推进绿色家园建设工作,提高村庄绿化整体水平。

四是全面推进“清洁行动”。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推广工作,实现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工作。

五是扎实开展“宁静行动”。加强对各类噪音的管理和控制,开展“宁静小区”创建活动,使城市声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一是弘扬生态文化。将生态资源与文化优势相结合,积极保护霸陵遗址、半坡遗址等历史遗存并改善周边环境,在灞河生态湿地公园内建立青少年环保生态教育基地,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二是实施绿色细胞工程。大力开展生态街道、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推广机关事业单位、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实行无纸化办公、LED节能灯改造,普及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等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

三是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及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转变更新居民生活、消费、出行观念,不断增强居民节能减排意识,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一是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定期编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报告,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

二是严格能评环评审批。严把企业环保、能耗准入审批关,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入区,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力推广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结合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行动和新建项目能评审查,开展项目节能交易。建设项目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是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按照使用者必须付费,所有者必须收费的原则,加快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运用市场机制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

四是建立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和生态环境损害情况为依据,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

第八章  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实现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努力提高就业与收入水平

牢固树立就业是最大民生的理念,全方位关注就业形势变化,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保障劳动者权益,力争“十三五”时期全区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

一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政策,创建白鹿原大学城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法务援助等服务,不断增强其自主创业能力。全面落实中小微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返乡创业,增加农民就近就地转移机会。加强就业援助,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新征地农民等群体的就业再就业问题。

二是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坚持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城乡居民租金、利息等增收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建立可持续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体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以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为主要方式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各类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完善工资协商机制,保护合法收入,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将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保障,推进教育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城中村改造、成片开发的城市新区上,合理规划,优先配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探索名校办分校、强校带弱校的办学路子,破解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构建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到2020年,全区学前三年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8%,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20所,每个街道确保有2-3所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数量达到50%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工程”,改善生活设施,满足学生营养餐需要和留守儿童学习、寄宿需要。到2020年,实现高中教育全免费,省级示范高中不少于20%,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教育入学率达到98%

二是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成以区职教中心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工作,巩固全区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和省级示范职校成果,建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

三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享。加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发一批具有灞桥特色的网络精品课程和课件,在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数字图书馆。建立健全教育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全区教育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三、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

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灞桥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精细谋划、整体布局,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促进文体事业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

二是改革文化体育事业体制机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推进经营性和公益性文化体育单位体制改革。

三是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文化场馆社区全覆盖。加大全民健身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广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力度,让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四是不断丰富人民文化体育生活。大力开展广场文艺演出、文化进社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精心办好“洪庆山山地自行车赛”等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四、加快发展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

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巩固健全区、街、社区(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疗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等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执行人口计生政策, 有效、有序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二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成十里铺骨科医院搬迁,建设西航社区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纺织产业园、灞桥火车站等4个卫生服务站。加大区中医医院及基层中医建设投入,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加强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和培养专业人员,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实施乡村医生资格准入制和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制。

三是全力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现新农合工作信息化,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积极探索新农合与民政医疗机构救助的“一站式”服务,不断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做好新农合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切实解决看病贵和因病致贫问题。

四是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疫病防控力度,加强突发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增强卫生应急反应能力,提高预警和防治能力,确保辖区无重大疫情发生。

五是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合理引导二胎生育,加强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生育服务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五、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社会保障投入增长新机制,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做到全民参保,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全面覆盖。

一是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全力推进“五险”和农村保险改革,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创新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大力推进工伤保险,稳步推进生育保险,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险。

二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白鹿原养老康复中心、灞桥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等项目,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和养老服务能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是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做好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资助等救济工作,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正常生活。建立城镇贫困残疾人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补贴制度,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四是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坚持低收入和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重点保障原则,加大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努力使低收入家庭住得上廉租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完成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搬迁工作,确保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全部迁入新居。

五是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全面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促进妇女创业就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以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稳步推进财税改革,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努力构建财政事权清晰、服务社会公共需要、管理科学规范的公共财政体系。

一是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构建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政府全口径预算体系。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评价,合理配置财政资源。

二是建立健全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和权限,建立财政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和财政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完善财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

三是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财政对农业、社保、卫生、文化、教育、环保等公共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七、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全社会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到2020年,年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数分别达到800件和400件,全区拥有市级以上自主创新产品100个。

一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培育扶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专利示范企业创建工程,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二是提升科研机构服务能力。积极协调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和重大技术成果转化。

三是实施统筹城乡科技促进行动。统筹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信息化网络和农技110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特色产业科技服务站点5个,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100名。

四是加强知识产权工作。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强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普及,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强化政府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造业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