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度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飞速发展,“中国制造”、“make in China”等中国制造业的标签席卷全球。从规模上看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然而国内的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却远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曾言:“制造业的利润已经比刀片还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飞速发展,“中国制造”、“make in China”等中国制造业的标签席卷全球。从规模上看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然而国内的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却远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

富士康作为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2017年的总营业收入达9300亿人民币。利润为160亿人民币,利润率不到5%。雷军也曾在小米集团上市前豪言:小米硬件的综合率未来不会超过5%。

中国的制造业正处于升级转型的重要阶段,整体利润率水平不高。目前国内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居多,高端制造业上,如芯片、航空发动机、半导体等较少,对国外依赖性强。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兴事件,生产被美国扼住喉咙,导致公司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停产状态。中国制造业将引领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国内制造业急需转型升级,制造业的未来何去何从?

从创造价值的过程上看,制造企业无非是要在产品创造更多的价值,附加更高的价值,把利润创造出来;生产流程中对生产更高效的把控,把利润节省出来。

加大技术投入,在中兴事件掀起的芯片热潮中,格力集团豪掷五百亿进军芯片行业,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增加话语权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小米同行业的三星、苹果的硬件利润率都接近百分之二十左右,技术投入与产品价值的增长成正比。相关文章:中国制造业将引领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二、把利润省出来——控制生产成本

1.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大规模使用。自从2011年起,富士康就提出在未来5至10年内实现装配100万台机械手臂,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兴起,2016年富士康率先推出“无灯工厂”生产线,该生产线完全使用机器人代替原有的员工进行生产。先进机器设备的投入使用会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短期内投入的成本虽然较高,但是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慢慢地体现出来。

2.制定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工厂的利益来源于员工的辛勤劳作,必须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更多的人性化激励机制。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以便大幅度提高工厂的凝聚力。在员工利益方面多一些投入,产生的正能量最终会使工厂获得多倍的利益回报!

明确岗位职责,培养员工规则意识,企业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付诸实施,严格执行。管理者要注重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

3.现代工厂管理软件的合理使用。控制工厂的生产成本一般会涉及到材料费的控制;人工费用的控制;制造费用的控制;废品损失的控制等等。诸多工厂管理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会有产能、进度、物料数据把控难;生产计划多而紊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会给减少生产成本腾出较大的空间。“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工厂管理也应该现代化。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使得工厂管理“透明化”,把控细节,把利润从细节中节省出来。 带领中国制造业成就未来

总而言之,未来国内制造业必将脱胎换骨,利润的提高既是创造出来也是节省出来的。制造业的未来需要生产设备、规章制度、管理软件齐头并进。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印发《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年》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七月三十日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

  一、珠三角产业发展环境与现状

  (三)产业布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

  (四)优势传统产业

  (一)总体空间布局

  (二)重点产业布局

  (三)重大项目和基地布局

  (一)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

  (二)构建统一开放的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

  (三)构建资源共享的科技和智力支撑体系

  (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合作平台

  (五)加强组织落实

  附表一: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的有关定量目标

  附表二: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的“530”产业体系

  附图一:珠三角产业总体布局图

  附图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产业定位示意图

  附图三:珠三角各市产业定位示意图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重大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既面临产业集中在价值链低端、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也面临内生动力显著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的有利条件,以及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不断推进、世界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等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既是珠三角优势互补、凝聚合力、率先转型、增创新优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发挥珠三角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先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我省经济特别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战略举措。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未来一段时期,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定位是: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规划纲要》要求,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珠三角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率先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粤发〔2008〕7号)明确提出了建设“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的构想,要求珠三角各市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要求,统筹区域内产业发展规划、定位和重点,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把珠三角建设成为核心竞争力强、高端产业集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全省、辐射华南的现代产业示范区。

  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制定和实施《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范围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9市为主体,辐射环珠三角,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规划期至2020年。本《规划》制定的依据主要是《规划纲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年)〉的决定》(粤发〔2009〕10号)及《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粤府办〔2009〕38号)等。

  一、珠三角产业发展环境与现状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平衡增长模式,使出口导向型国家稳定出口难度明显加大。西方发达国家反思过度“虚拟化”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能源、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博弈新焦点,西方发达国家纷纷作出跨越国际金融危机的先导性战略安排,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科技与低碳经济的浪潮。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筹划其研发、投资、贸易、生产、服务、融资、人才等经济活动,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出现新变化。产业融合化、服务业知识化、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产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

  这些变化,必将对珠三角参与全球竞争和世界产业分工产生重大影响。珠三角要实现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就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改变过去主要靠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老路,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整体经济及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外需拉动向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与此同时,国家把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相继批准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再到黄河三角洲地区,我国正逐步形成新的区域经济版图,呈现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新局面。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珠三角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有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以聚集区域内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强大动力。

  (三)产业布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去三十年,珠三角坚持改革开放,快速实现了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腾飞,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近年来,珠三角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正逐步改变长期以来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配套体系逐渐完善,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已成为推动珠三角乃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珠三角制造业总体上呈现出“两走廊、多基地”的发展格局,形成了珠江口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珠江口西岸的优势传统产业走廊,以及各具特色的装备、汽车、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基地,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四市制造业产值占珠三角的80%.服务业总体呈现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多点集聚发展态势,两个核心城市服务业产值占珠三角的60%.现代农业总体呈现非均衡分布状态,广州、肇庆、佛山、江门、惠州等地农业产值占珠三角的85%以上。三次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分工协作体系初步形成。城市之间竞合关系逐步确立,初步形成了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

  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目前,珠三角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凸显:一是各自为战的经济发展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以行政区划为特征的经济形态有待进一步打破,争资源抢项目现象仍大量存在,要素配置效率不高,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二是产业布局比较分散,经济集聚效应不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协同效应不强,整体竞争力不高。三是产业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结构趋同,同质化竞争比较激烈。四是自主创新支撑和引领发展能力不强,技术和市场对外依存度过高。五是污染比较严重,环境约束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总体上,珠三角仍面临着由行政区划经济向基于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转变的艰巨任务。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推进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打破行政体制机制障碍,整合资源、集约发展,构建特色突出、错位发展,分工协作、互补互促,空间集聚、布局优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提高珠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高端发展,引导增量、优化存量,促进资源向优势地区和重点产业集聚,以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及现代农业为基础,形成空间集聚、产业集群、功能集成、高度协作、合理高效的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把珠三角建设成为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带动粤东西北和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重点带动原则。坚持以“点”带“面”,明确核心城市和三大经济圈产业发展定位,突出抓好核心城市和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形成核心突出、支撑力强、辐射面广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区域产业加快发展。

  融合发展原则。坚持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加强产业横向错位融合、纵向分工协作,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与非农产业相融合,推进珠三角与港澳地区产业相融合,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统筹兼顾原则。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统筹协调城市与城市、存量与增量、供给与需求、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区域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体制创新原则。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建立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破除行政和市场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为产业布局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

  ——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产业跨行政区划空间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到2015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达到55%以上和28%以上;到2020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60%以上和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重要的主导产业。

  ——产业分工合理:形成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协作体系,围绕大企业、大项目的上下游配套能力显著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区域布局协调:形成各市、各经济圈之间产业整体融合、错位关联、互补互促、合理竞争、共生共荣的产业空间布局,区域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资源配置高效: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实现无障碍流动,配置效率明显提升。到2012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5万元/人,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GDP产出达到4.75亿元/平方公里;到2015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5万元/人,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GDP产出达到5.6亿元/平方公里;到2020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00万元/人,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GDP产出提高到6.6亿元/平方公里。

  ——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确立以自主创新为依托的产业竞争新优势,实现从“参与全球分工”到“整合全球资源”的转变。

  ——生态环境优化:能耗水平显著下降,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12年,万元GDP能耗下降为0.63吨标准煤;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6吨标准煤以下;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57吨标准煤以下。区域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具体见附表一。

  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优先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等5大领域30个重点产业,构建布局一体化的珠三角地区“530”产业体系。具体见附表二。

  (一)现代服务业。

  以知识化和高端化为取向,全面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合作和引进,引导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教育服务、会展服务、流通服务、外包服务、旅游服务及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把珠三角建设成为国际航运、物流、信息、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高端服务业基地。

  1.金融服务。加快建设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推进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推进文化产权交易、远期商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多样化、比较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省属金融控股公司,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企业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专业保险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组织),推动各类股权(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后援服务产业和金融信息服务业。积极开展金融业务创新,探索金融企业综合经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大力发展私人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推进深交所和港交所的互联互通,探索粤港合作开展商品期货市场交易,稳健创新三地人民币业务,继续降低港澳资金融机构进入广东门槛,探索推动金融从业人员资格互认工作和加强人才交流。

  2.信息服务。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近距离无线互联及物联网关键技术,推进基础通信网、应用网和射频感应网的融合,先行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促进影视娱乐和交互性多媒体等数字内容服务业发展,建设基础数据库、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和网络数据中心,发展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业;推进电信网、互联网与广电网“三网融合”,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移动商务;扩大软件网络化服务,发展“云计算”服务,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和新兴信息网络系统,引领新一代网络经济发展。

  3.专业服务。突出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培育节能环保、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知识产权、科技孵化、科技风险投资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针对企业和个人的管理、法律、会计、审计、税务、评估、咨询、广告、知识产权、就业和劳务、公共关系、经纪代理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业。扶持一批立足本地、辐射全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4.教育服务。重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高起点举办一批面向全省招生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努力建成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地带和南方重要职业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技能培养培训和技能鉴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合作,促进珠三角教育服务与国际接轨。

  5.会展服务。以国际化为导向,重点发展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会展,打造国际会展品牌。以专业化为导向,依托优势产业,鼓励发展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会展。重点扶持电子、通信设备、家电、陶瓷建材、珠宝、家具、服装、家用纺织品、花卉等专业会展品牌。以促进投资贸易为导向,依托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一批地方会展,培育区域品牌。大力发展为会展业提供专门服务和配套的专业服务业。

  6.流通服务。积极推进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打造一批现代化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发展各类物流和配送分拨中心,着力发展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国际分拨及国际配送业务。推进市场组织、经营方式和管理创新,依托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批大型中高级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和规范发展大宗商品网上交易,加快形成大宗商品“广东价格”。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动流通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推进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积极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餐饮等流通服务业,大力提升小城镇流通服务业水平,完善社区和农村流通网络。

  7.外包服务。提升企业接包能力和质量,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积极发展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应用管理、设备托管、技术培训、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外包(ITO)和研发设计、金融结算、财务处理、跨国采购、客户服务、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等商务流程外包(BPO)业务,以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外包为重点,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市场,打造离岸外包交易中心。

  8.旅游服务。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构建区域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完善区域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促进粤港澳旅游服务融合,重点发展都市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把珠三角打造成为国际重要的都市旅游和商务休闲目的地、重要的国际游客集散中心。鼓励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和医疗保健旅游等。

  9.文化创意。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培育一批创意产业集群,建设珠三角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动漫游戏开发、新闻出版创意、广播电影电视及音像制作、广告与咨询策划、文艺创作与表演等。深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以深圳文博会、港澳文化创意会展和动漫博览会(东莞)为推广平台,共同打造“亚洲创意中心”品牌。

  (二)先进制造业。

  做强做大以装备制造业和大石化、精品钢铁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交通及海洋装备、通信设备、电力设备、通用和专用设备、石油化工、钢铁等产业,将珠三角打造成为世界级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10.交通及海洋装备制造。以低排放和创建自主品牌为导向,发展以汽车为主的整车及零配件行业。突破汽车节能、车用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控制集成等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自主品牌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船舶制造及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海洋工程装备、港口物流机械等制造业,延伸产业链,发展大型铸锻件等配套产业,支持发展游艇制造及零配件产业。通过大型企业的引入及本土企业的培育,发展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1.通信设备制造。以智能化、集成化为导向,重点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全球卫星导航设备,以及北斗星系统、智能交换系统、通信核心网系统、综合接入系统、智能终端等,强化国家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心地位,建成在全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通信产业基地,重点打造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和数字集群通信产业基地。

  12.电力设备制造。以成套化、智能化为导向,发展核电、风电和光伏发电、输变电和配电设备制造,包括110kv以上电压的各类输变配电开关设备及线缆、汽车用电机、控制用步进电机、稀土永磁电机、无刷直流微电机及智能化电机、电力电子与变频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万千瓦核电及配套装备、核岛主设备,风电成套设备中的风力发电机、兆瓦级以上变浆、变数风力发电机组、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

  13.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以工作母机为主体,数字化、自动化为导向,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及系统、锻压及成形设备、激光加工设备、农机装备、货币自助设备、楼宇及起重设备、医疗器械等,以及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发展升级一批专用制造设备。数控机床及系统重点发展具有世界技术水平的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重型装备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专用设备、大型施工设备、铸造与压铸设备。电子机械重点发展精密封装、组装、检测和片式器件生产设备,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关键设备。农机装备重点发展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智能甘蔗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等。提升模具和精密机械组件的制造能力,重点发展与汽车产业配套的大型模具,以及气动、液动、电动等精密组件和关键部件,提升整体装备制造水平。

  14.石油化工。以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导向,依托炼油和乙烯炼化一体化龙头项目,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等石化中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乙烯、丙烯、丁二烯、芳烃等基本有机原料及中间体,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新型合成材料,聚碳酸酯(PC)、尼龙(PA)、聚甲醛(POM)等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化工新材料、添加剂、助剂、粘合剂及高档专用涂料等精细化工产品,以及子午线轮胎、汽车制造业专用橡胶制品。积极勘探开采海洋油气资源。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15.钢铁。以精品化发展为导向,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不锈钢板、汽车板、彩板、镀涂板以及特种制管等钢材后加工。加大研发、设计和应用力度,促进钢铁产业与装备制造、造船、石化、汽车、家电、金属制品等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加快钢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打造辐射全国、国际一流的钢铁交易平台。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

  坚持科学技术引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国际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重点打造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培育形成一批先导性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亚太地区和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业聚集区。

  16.电子信息。以创建自主品牌和掌握自主可控技术为导向,重点突破平板显示技术瓶颈,在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有机材料、显示部件配套、驱动电路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中大尺寸OLED面板、LED背光控制模块。围绕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推动原材料、驱动电路、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及专用装备等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加强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专用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设,着力培育自主品牌计算机产品。加快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升级换代。提升创新能力,发展卫星导航产业。以基础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工业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为重点,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家庭等产业,发挥网络升级和内容创新带动作用,加快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和3C融合产品的发展。

  17.新能源。推进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制造,鼓励电动汽车新能源装备和配套设备的制造,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双模电动汽车整车和车用动力电池,着力突破电动汽车电机、电控、电池三大核心技术。发展商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电站和小型家用电站。着力发展薄膜太阳能光伏领域的材料、装备、电池制造,以及光伏逆变器、控制器等太阳能电站辅助设备和关键部件,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材料及光伏建筑组件、屋顶光伏电源系统。发展LED和OLED新光源技术,重点发展LED生产装备、中高端封装产品及芯片、外延片、LED照明应用等。大力发展环保技术与装备,推广节能降耗、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发展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推进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18.新材料。加快新型电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研发,重点发展OLED材料、电子纸材料,半导体照明芯片、封装和散热材料,半导体光伏材料,光通信材料,信息存储材料,精细化工与高分子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非晶合金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稀土新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先进电池材料和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等。

  19.生物医药。加强干细胞、转基因、生物信息等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大力发展生物医学、生物育种等产业。重点发展高科技基因诊断、医学影像诊断、放射治疗等医疗器械以及诊断试剂产业,大力发展核磁共振(MRI)、正中子断层照相(PET)、肿瘤放射治疗装置等以核技术为基础的大型诊断医疗设备;研究开发治疗用重组细胞因子为主的基因工程多肽等基因药物;发展创新药物、头孢类等系列产品、重要药品新制剂等;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提取开发抗病毒、抗癌、抗衰、抗心血管疾病等新药产品。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改善和提升中药研发和生产工艺水平,加快新药开发和名优品种二次开发,打造优质中药材品牌和“大广药”品牌。依托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加快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中药产业整体水平。

  20.海洋产业。坚持以高技术海洋产业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加强医用海洋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积极开发农用海洋生物制品、工业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品。推进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建设较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强海洋化工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推进产品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拓宽应用领域。积极培育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

  21.航空产业。以发展公务机、水陆两用机、轻型涡桨飞机及大中型地效飞行器等航空制造业为主导,关联产业制造为延伸,航空服务为支撑,重点发展飞机总装、飞机部装、飞机零部件生产、发动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飞机附件生产、机载设备制造、航空材料制造、航空维修、航空服务和航空物流等项目。加强航空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微小卫星应用的产业化,促进遥感遥测产业发展,积极引进无人机项目。

  (四)优势传统产业。

  坚持名牌带动、以质取胜,重点发展家用电器、纺织家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金属制品、造纸等行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一批知名品牌龙头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22.家用电器。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整合国内外智力和技术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强化工业设计,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世界级品牌,促进产业从跟随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重点发展智能网络和3C融合家电产品,智能和节能环保型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以及新型小家电,打造全球家电设计中心、制造中心和营销中心。

  23.纺织家具。以高档化、品牌化、国际化为导向,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档面料、新型功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和家纺产品;强化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鼓励品牌创建,发展个性化、时尚化、艺术化及功能型服装产品。开发绿色环保家具,高档时尚家具、办公家具、特殊功能家具以及多功能、高附加值的家居新产品、家纺饰品、工艺装饰品等。

  24.食品饮料。以品质和标准为导向,重点发展特色食品、功能保健品、酒类、茶饮料、功能饮料、瓶装饮用水、运动饮料、方便食品、特色食品添加剂及食品配料,积极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促进传统食品工艺现代化,推进岭南饮食品牌国际化。

  25.建筑材料。以优质高效低耗为导向,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环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建筑陶瓷、智能节水卫生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特种陶瓷、新型涂料,优质浮法玻璃、智能玻璃、信息工业玻璃、汽车玻璃等产品,以及各种功能性新型建材、装饰装修材料,打造世界建材研发生产基地和品牌聚集中心。

  26.金属制品。以高附加值为导向,大力开发精深加工生产技术,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实现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重点发展大型工业铝型材、轨道交通用高性能金属材料和铝复合材料、受力构架铝材等高附加值产品,高精度铜板带材、铜合金、铝镁合金及新型日用五金制品,强化金属制品中心的地位。

  27.造纸。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导向,加强技术改造,推动节能减排,重点发展中高档文化用纸、纸板、高档生活用纸、包装用纸、新闻纸和轻涂纸,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种纸。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蔬菜和优质稻、畜禽和水产,以及花卉园艺和观光休闲农业,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8.蔬菜和优质稻产业。加强优质蔬菜良种选育及推广,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以产业化理念推进水稻生产能力建设和粮食产业发展,实施优质稻产业工程,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到精深加工的现代粮食产业。

  29.畜禽和水产业。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重点发展瘦肉型猪、优质奶牛、优质家禽等现代畜牧业。引进和培育优质水产养殖品种,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提高综合效益,积极推广应用养殖新技术,提高海水和淡水养殖水平。推进生产基地规范化、规模化建设,发展产品深加工。

  30.花卉园艺和观光休闲农业。应用现代生产技术,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开发和推广园林绿化苗木和名贵花卉品种,发展高档木本切花、鲜切花和盆栽花卉。促进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大力发展体验式休闲农业和城郊观光型农业。

  (一)总体空间布局。

  珠三角产业布局,按照“引导增量、优化存量”的思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优化提升现有产业,整合优势产业,打造珠江口东岸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带、珠江口西岸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带、珠三角沿海的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形成“A”字型产业总体空间布局。见附图一。

  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带:广州东部和中部—东莞—深圳等东岸地区,重点布局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形成服务化、高端化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带。

  西岸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广州北部和南部—佛山—中山—珠海等西岸地区,重点布局发展汽车、轨道交通、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及输变电设备、通用专用机械、航空等装备制造业和家电、金属制品、纺织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以及外包服务、教育服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自主化、集成化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带。肇庆作为西岸腹地,重点要延伸沿岸产业链,成为重要的配套产业基地。

  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惠州—深圳—珠海—江门等珠三角沿海地区,重点布局发展石油化工、精品钢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油气勘探开采等先进制造业,以及商务休闲、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临港产业带。适当布局发展现代农业。

  强化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合理布局。广佛肇经济圈以广州为中心,重点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深莞惠经济圈以深圳为中心,重点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珠中江经济圈以珠海为中心,重点布局发展以重大成套装备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依托优势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大经济圈适度布局发展现代农业。见附图二。

  发挥中心城市在资源整合、产业集聚和功能提升中的核心作用。广州依托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优势,着力打造国际产业服务中心;深圳依托经济特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优势,着力打造国际产业创新中心;珠海依托经济特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市的优势,着力打造国际重大装备制造业中心;佛山、东莞依托制造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国际产业制造中心;惠州依托大石化优势,着力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中山、江门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肇庆依托区位优势和国土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和重大装备制造配套基地。见附图三。

  (二)重点产业布局。

  1现代服务业布局。

  加强与港澳台及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辐射效应,以广州中新知识城、南沙,深圳前海、河套地区,珠海横琴新区等主要园区为载体,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和对外辐射功能区,尽快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多基地为支撑,辐射全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布局。

  (1)金融服务。以广州、深圳两个区域金融中心为主体,以佛山、东莞和珠海等城市为节点,整合金融资源,着力建设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形成“两中心、三节点”的总体空间布局。

  广州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引导金融机构集聚发展,重点建设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等金融核心功能区。深圳重点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规划建设南山深圳湾金融商务区,完善蔡屋围、福田、南山金融中心和平湖金融产业基地等重要金融功能区;同时,加快与香港金融业深度对接,在前海、河套地区建设深港金融创新服务区,开展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综合试点。佛山重点以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为依托,大力发展金融后援服务产业,建成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东莞建设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聚集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建设全省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先行区。珠海充分利用连接港澳的地缘优势,在横琴新区建设跨境金融市场,与港澳共建国际金融研究机构,构建重要的金融合作智力平台,建设横琴金融创新先行区。肇庆加快与广佛对接,建设现代金融产业拓展区。中山以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建立城乡金融一体化服务体系。

  (2)信息服务。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率先构建全覆盖的“无线城市”,建设基于“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服务体系,重点打造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和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将珠三角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和全球重要的信息服务和网络经济聚集区。

  以广州、深圳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传输、内容服务和技术服务三大领域,壮大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经济信息平台。重点发展以数字娱乐为主的数字内容服务基地,以及信息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基地。依托物流枢纽和产业优势,加快建设“物联网”和RFID技术服务产业基地。积极探索发展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服务模式,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佛山依托信息服务产业优势,重点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以及数字家庭服务、数字音视频、数字多媒体和移动电视等交互式多媒体内容服务信息平台。东莞依托莞城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数字内容、网络新媒体和软件信息服务基地。珠海重点建设数字娱乐、信息技术咨询和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肇庆重点推进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设计、数据库和技能培训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惠州大力建设科技园区技术创新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中山加快建设广东(中山)软件和数字家庭产业孵化基地、服务业信息化孵化中心、特色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

  (3)专业服务。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着力建设全国领先的科技服务中心和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两核多点”的总体布局。

  广州以中新知识城、科学城、国际生物岛、天河软件园、大学城、南沙资讯科技园等为载体,重点打造集教育、培训、研发、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创新区;大力发展技术评估、专利服务、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服务机构。深圳以大学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产业联盟等为依托,创建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的产学研专业技术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专业技术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佛山以服务产业创新为主,重点建设平板显示、家用电器、建筑卫生陶瓷等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东莞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家具、食品饮料等行业的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惠州重点推进与产业相关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中心、区域创新体系和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珠海重点加强与港澳合作,建设国际化的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中山以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建设装备制造业、照明灯饰、家用电器、五金卫浴、纺织服装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江门重点推进与产业相关的工程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肇庆加快构建与广佛接轨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

  (4)教育服务。重点打造一批领先全国的教育培训中心,积极推进与港澳合作,促进珠三角教育服务与国际接轨,发展国际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为龙头,佛山、东莞和肇庆协同发展的总体格局。

  广州、深圳重点依托大学城、职业教育基地、“虚拟大学园区”和网络教育培训,建设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珠海重点发展与横琴新区澳门大学的教育服务合作,促进教育服务与高技术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建设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佛山重点依托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高校与科研机构,建设为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肇庆依托省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全省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东莞重点依托松山湖大学园区和周边院校,建设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中山依托省级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优势,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实用技能人才。

  (5)会展服务。着力建设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共同发展的珠三角国际会展产业带,形成“两核多点一带”的总体布局。

  广州要充分发挥广交会品牌效应,加大中博会品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琶洲核心区会展功能和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配套,充分规划利用流花展馆,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会展品牌和著名会展企业集聚地。深圳以高交会、文博会为龙头,以会展中心和华南城国际会展中心为依托,建设世界重要的高新技术产品会展中心。东莞、惠州整合两地电子信息会展资源,共同打造国际性电子信息技术和工业产品博览交易会展基地。佛山重点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专业会展,建设国际家电、家具、建材陶瓷及卫浴博览交易中心。珠海重点打造国际航空航天博览基地、积极培育打印耗材和游艇会展品牌。中山重点打造照明灯饰、游戏游艺、休闲服装、红木和古旧家具、花卉苗木博览交易基地。江门重点打造摩托车博览交易基地。

  (6)流通服务。以大型国际空港、海港和公路、铁路综合枢纽为支撑,构建以广州、深圳、佛山为核心,其他城市为节点,辐射全国、世界一流的现代物流中心,形成“两核多点”的总体布局。

  广州大力推进白云空港、广州港等一批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与现代物流业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构建多层次配送网络,建设成为华南地区多式联运枢纽,打造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国际采购中心和主要商品集散地。深圳加快建设深圳机场保税物流中心、前海湾保税港区、盐田港现代物流中心、深圳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等重点工程,依托高新技术和汽车等优势产业和港口物流,建成立足珠三角、面向全国、连接海外的国际物流中心、工业品和农产品分销中心。佛山重点依托特色产业和物流园区,构筑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打造区域性制造业物流中心;积极发展家电、陶瓷、家具、纺织等专业批发市场和金属材料、塑料、机械装备、汽车配件等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东莞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保税物流、城市配送和铁路物流,组建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珠三角制造业物料供应和产成品仓储转运中心、生活资料后勤供应和储备基地。珠海以横琴新区和高栏港的开发建设为契机,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发展保税物流和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惠州加快港口、机场大型专业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以石油化工、电子数码、农副食品等为主的现代物流基地。江门重点发展为临港工业及外向型经济服务的港口仓储运输物流业。肇庆以西江港口物流基地为重点,建成辐射粤西北和我国西南地区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中山重点建设港口物流、金属切割加工配送、医药物流和城市配送中心,加快发展保税物流基地,打造国家物流示范城市以及依托特色产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批发零售市场。

  (7)外包服务。依托广州、深圳、珠海等国家级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进行总体布局,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构建产业集中度较高、关联密切、特色鲜明的珠三角现代外包服务产业集群。

  广州以中新知识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天河软件园、黄花岗科技园等服务外包示范区为依托,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基地,拓展离岸服务外包市场。深圳以国家软件产业园为依托,加强与香港的合作,重点发展以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和以金融服务、物流管理为主的商务流程外包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动漫设计与现代中药研发等高端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珠海以国家南方软件园为依托,培育外包服务品牌,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佛山积极建设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8)旅游服务。建立珠三角三大经济圈旅游业一体化合作机制,依托资源优势,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协作配合,加强旅游项目对接,在广州、深圳、珠海兴建国际邮轮母港、停靠港,大力发展高端邮轮旅游,与港澳地区共同打造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知名旅游区。

  广州、深圳率先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旅游中心城市,建立大型现代化游客集散中心,重点发展现代都市风貌风情、商务、节庆、文体、主题公园及现代工业、生态农业、医疗保健、娱乐休闲等产品,以广州番禺片区、深圳华侨城片区为发展重点,新建一批旅游景点景区,积极推动观光型旅游产品向度假型旅游产品转变。珠海重点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着力打造海岛、温泉、高尔夫三大特色旅游产业基地,加快横琴新区开发建设,发展新型旅游景区。佛山重点发展都市型时尚休闲产业,积极打造岭南文化旅游基地。肇庆以城区为中心,重点发展养生、森林、体育、文化等新型旅游产业基地,建成具有国内外影响的国际化休闲旅游之都。惠州突出生态休闲旅游特色,重点加快“两湾”、“两湖”、“两山”建设,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打造高端休闲旅游品牌,建设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著名滨海旅游目的地和粤港澳地区一流滨海休闲度假基地。江门以碉楼、温泉、海滩为依托,充分发挥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和上下川岛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品牌效应,建设国际性文化旅游城市。中山发挥名人文化优势,重点推进孙中山故居、南区詹园5A级旅游景区建设,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9)文化创意。以广州、深圳、佛山为中心,辐射带动东莞、珠海、中山,打造珠三角工业设计圈;以广州、中山为龙头,打造珠三角动漫游戏游艺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广州、深圳两大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形成“一圈两基地”的总体布局。深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以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新区等为载体,共同打造“亚洲创意中心”品牌。

  广州以中新知识城、科学城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等为载体,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要素的高端聚集,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创建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圈核心区。深圳继续深化“设计之都”的品牌开发建设,加强深港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加快推进与香港共同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重点建设深港“创意圈”。佛山加快产业向高端转型,重点建设广东工业设计城、国家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顺德)基地、佛山创意产业园和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基地。东莞重点建设创意产业中心园区、松山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和虎门时尚创意基地。中山重点建设小榄文化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工业设计试验基地。

  2先进制造业布局。

  依托大型生产和制造中心、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细化产业分工,完善产业配套,形成珠江口东西两岸和沿海产业发展轴“三轴”联动、协同发展的一体化布局。

  (1)交通及海洋装备制造。汽车产业重点构建“两核一圈”的基本空间布局,打造华南国际汽车制造基地。依托广州和深圳的轿车整车生产及核心技术研发,辅以广州、佛山、东莞的客车、载货车和专用车生产,形成以广州和深圳整车为核心,辐射带动佛山、珠海、中山、惠州、东莞、肇庆、江门,以及粤东西北的清远、韶关等地汽车零部件供应圈的配套发展格局。以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为契机,以广州为中心,江门为配套发展轨道交通车辆总装、维修及配套装备制造产业,建设服务华南、辐射全国的轨道交通制造产业集群。整合提升摩托车产业,以江门为核心,强化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扶持江门建设“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以广州、中山、珠海、江门为主,各有侧重、错位发展的珠江口千万吨级修造船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带。广州加快建设以中船南沙龙穴造船基地为龙头,以国际三大主流船型和高技术船舶,以及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等船舶关键配套装备为重点,总装、配套与维修联动发展的大型船舶制造基地;中山建设以成品油轮、化学品船等高科技船舶及海洋工程大型铸锻件生产为主的临港船舶制造基地;珠海建设以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及游艇制造为主的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基地;江门重点发展中小型船舶、特种船舶、中高档游艇和船舶修拆等产业,建设广东中小型船舶及配套产业基地。

  (2)通信设备制造。以深圳为龙头,广州、惠州、东莞、佛山为支撑,构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和创新基地。以深圳为核心、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包括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的智能交换系统、通信核心网系统、综合接入系统和通信导航系统等基础通信设备产业带;以惠州、深圳、广州、东莞为中心,打造辐射带动粤东西北的新一代通信终端设备产业基地;以深圳、广州为中心,打造涵盖惠州、东莞等地的数字对讲和数字集群调度系统的专业无线通信产业带。

  (3)电力设备制造。完善产业链条,强化产业联系,建设以广州、佛山为核心,辐射带动全省的电力设备产业集群。重点构建以广州南沙、江门台山核电核岛设备制造为龙头,珠三角其它地区为配套的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中山风电设备制造为龙头的珠江口西岸风电产业带;以广州、佛山和肇庆的高压、超高压输变电重大成套设备为核心,延伸发电设备下游环节,带动中山的分马力电机、中低压输变电设备,深圳、珠海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和微、特电机,东莞的光纤、光缆,江门的中低压输变电设备、电气控制和电线电缆集群发展,并进一步辐射带动粤东西北的汕头、清远等地相关设备制造业发展,推动形成产业链完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电力设备制造业分工协作格局。

  (4)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构建以广州、佛山、深圳和东莞为主要节点的通用和专用设备产业带。重点建设华南地区数控系统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以广州为主,辐射带动佛山、深圳、东莞的数控系统及机床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引导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带动中山等地的锻压及成形设备产业链;形成以深圳、广州为中心,与东莞互补互促的激光和激光加工设备产业布局一体化格局;构建和完善以广州为中心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链;依托重点企业,形成以广州整梯生产、立体停车设备制造为重点,辐射带动中山、佛山南海的高速电梯制造,推动形成楼宇及起重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货币专用设备及相关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以深圳、东莞为主的精密封装、组装及检测设备,以肇庆为主的片式元器件生产设备的电子专用设备产业集群;引导形成以佛山为主的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和建筑工程用机械产业集群;以深圳、江门为重点,发展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业;以佛山为重点,发展纺织机械产业集群;以广州、肇庆、中山为重点,建设印刷包装机械、气动元件和真空设备产业集群;以广州、中山为重点,建设食品饮料加工机械产业集群;以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为重点,建设塑料加工机械和大型及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深圳高档医疗设备生产基地,形成以深圳为中心,辐射带动佛山、珠海以及粤东西北的医疗设备产业集群。

  (5)石油化工。强化石油化工产业空间集聚,延伸和完善下游产业链,构建以惠州炼化一体化为龙头,辐射带动珠江口两岸地区精细化工差异化发展的格局。惠州重点建设大亚湾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高度集聚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区,并向东莞延伸产业链。广州重点发展有机化工原料深加工、功能性新材料、生物化学品等高技术精细化工产业。珠海做大做强PTA(精对苯二甲酸)产业,重点发展环境友好的新型专用化学品和新型材料,加快建设临港化工基地,并向江门延伸产业链。深圳重点发展高性能电子化学品、生物化工、高分子新材料,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细与专用化学品基地。佛山依托涂料、变性淀粉和塑料助剂等产品发展优势,建设新型涂料和助剂发展基地。中山大力发展胶粘剂、汽车涂料和家用卫生用品等优势产业,建设国内领先的专用化学品生产基地。东莞以立沙岛精细化工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以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基础有机化学品为主体的石化深加工产业群。江门重点发展为造纸、塑料、印染等多行业配套的化学专用助剂产品。

  (6)钢铁。抓住宝钢重组韶钢、广钢的契机,建设以汽车、家电和造船用钢为主的广州高端板材制造基地,与湛江千万吨级现代化钢铁基地一起,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钢铁产业新格局。

  3.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布局。

  以深圳和广州高技术产业集聚区为核心,以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载体,建设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高地,尽快形成由深圳、广州两个核心城市,佛山-广州-东莞-惠州-深圳高技术产业密集带构成的“两核一带”的总体布局。

  (1)电子信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产业集聚辐射功能,提升珠江口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水平。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形成全球电子计算机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汽车电子制造、娱乐玩具电子制造等五大基地,以及广州、深圳、珠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区。

  加快形成和完善珠三角平板显示产业链,打造世界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以广州、深圳和佛山高世代平板显示项目为龙头,以彩电整机、平板显示面板模组、平板显示关键配套件、平板显示专用制造与测试设备为重点,完善上下游产业在珠三角的配套,形成辐射带动全省、梯度合理的区域布局。

  力争在高性能服务及产业化、3C融合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集成电路等领域关键技术和国家重大技术专项上取得突破。深圳主要承担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研发和制造环节,重点建设创新研发基地。东莞不断提高产业生产制造能力,建设高性能计算机及周边网络设备、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产业基地。惠州重点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由OEM向ODM转变。广州加快形成以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等三大片区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高地。肇庆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光电产业的要素集聚,做大做强新型电子元器件基地和“广东省光电产业基地”。珠海重点建设印刷线路板产业基地。

  以深圳、佛山、东莞为重点,推动产业集聚,加快自主研发的大尺寸OLED基地建设,形成完整的OLED上下游产业链。依托广东OLED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产学研技术合作平台,大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以深圳南玻、东莞彩显为重点,加强OLED材料研发;以东莞宏威和肇庆中导为重点,大力发展OLED设备制造,使我省OLED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力争成为全球OLED面板生产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

  (2)新能源。以广州、深圳为重点,加快建设电动汽车生产基地;以深莞惠和佛山、中山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技术产业基地;支持深圳率先建成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低碳经济先锋城市,支持江门开展低碳经济城市试点,支持肇庆建设低碳经济实验区,加快建设低碳经济强省;促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环保节能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世界级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基地。

  ——新能源汽车。依托深圳比亚迪、广州广汽集团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深圳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珠海银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珠海广通新能源汽车基地,发挥广东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联盟的作用,积极开展电动汽车整车研发与生产,大力发展佛山、惠州、东莞汽车电池生产基地和测试中心、中山电机控制系统及镍氢动力电池等配套产业,在珠三角地区形成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积极在深圳、广州开展电动汽车应用试点,使广东成为全国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应用和出口重要基地。

  ——太阳能光伏。以深圳为重点,东莞、佛山、珠海为支撑,形成梯度布局。在研发和生产方面,重点建设深圳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佛山三水区广东薄膜太阳能产业基地、顺德国家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在应用方面,重点建设顺德光伏应用产业基地。支持深圳杜邦太阳能薄膜电池板项目、深圳拓日工业园项目、东莞宏威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项目、粤电集团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电站项目等大项目建设,推进有自主品牌和技术的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加快发展,使珠三角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LED新光源。加快LED产业发展,构建以广州—深圳为主轴,深莞惠、广佛和中江国际级LED新光源产业一体化发展,产业链向珠三角和全省延伸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加强深圳光明新区LED新光源产业基地、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晶科电子芯片生产基地、惠州科锐公司LED芯片生产基地、佛山欧司朗生产研发基地、广东新光源产业化基地、东莞LED产业基地、江门高新技术开发区绿色光源(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和中山新光源高新技术应用基地建设,形成珠三角LED新光源上下游一体化产业带。深莞惠、广佛以高端研发制造为主,江门、中山以制造、应用和销售为主,推动LED产业链条的横向整合和纵向延伸,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LED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LED产业集群。

  (3)新材料。广州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基地和碳纤维生产应用三大基地,形成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重要基地。深圳重点依托有关产业基地和重点企业,加快建设光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新型特种功能材料基地。佛山重点建设先进金属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基地;东莞重点建设电子基材研究生产基地;肇庆重点建设高纯稀土金属、电子信息、金属和特种功能材料基地;中山重点建设新型电子材料、特种功能涂料、环境友好材料基地;江门重点建设纺织化纤、稀土发光、磁性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基地,形成分工合理的珠三角新材料产业发展布局。

  (4)生物医药。以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药健康产业园、珠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和肇庆星湖科技产业园为支撑,打造国家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重大创新产业基地。广州加快国际生物岛、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建设,以广州药业、白云山等一批医药上市公司为龙头,推动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创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深圳重点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及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器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世界知名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5)海洋产业。以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为重点,依托国家南方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和深圳国家级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化基地等载体,支持发展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开发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广州以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基地、生物岛以及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中心等基地为依托,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与保健品产业,建成我国重要的海洋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基地。深圳重点推进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工作,建设大规模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和滤膜法海水淡化技术装备生产基地,积极培育海洋化工、海洋环保、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基地。

  (6)航空产业。依托珠海航空产业园,以通用飞机产业基地为核心,打造集飞机制造、发动机和机载配套一体化发展的航空制造产业链,形成展览、维修、培训、保障服务等服务业配套发展的华南航空产业集聚区。广州、深圳依托临空产业和优势产业园区,配套发展航空零部件加工、机载电子、航空材料和航空装备制造等产业,形成以珠海为龙头,广州、深圳为依托的“三角形”航空产业空间布局。

  4.优势传统产业布局。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优化提升、高端集聚,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快形成“一核多极,辐射全省”的总体空间格局。依托佛山在多个传统产业的突出优势,促进其发展成为传统产业发展对外辐射的核心区;支持珠三角其他市在特色优势传统产业或产业链重要环节形成产业集群,成为多个发展极。大力推进珠三角优势传统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向粤东西北地区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家用电器。重点构建“一带一基地”的空间布局。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以佛山顺德和南海大小家用电器、珠海空调器、中山空调器及小家电为主的珠江西岸家用电器产业带,打造全球制造中心、设计中心和营销中心,引领带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出口家电产品生产基地,以及粤西经济型家电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延伸,引导家用电器加工制造环节由珠三角逐步向粤东西北扩散和转移。

  (2)纺织家具。以广州、深圳总部经济和时尚设计创意,以及中高端时尚服装和品牌服装制造为龙头,辐射带动其他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分工合作、上下游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广州重点打造珠三角服装交易、展示、信息发布中心,大力发展服装业总部经济。深圳打造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中心。佛山着力建设完善针织服装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档面料、家纺布艺产业,形成纺织服装上游配套供应中心。东莞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纺织服装信息中心、生产中心和贸易中心。中山重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休闲服装、内衣、牛仔服装加工制造集聚基地。惠州重点打造丝光棉生产基地。江门重点打造特种纤维生产基地。

  以佛山、东莞、深圳三大家具制造基地为重点,以中山、江门的办公家具、红木家具和古典家具为支撑,加快发展家具总部经济,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把珠三角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家具研发基地和全球采购中心。

  (3)食品饮料。重点构建以广州、东莞、深圳、佛山、肇庆为主的饮料制造集聚带,以广州、佛山、东莞、江门、惠州、中山为主的食品加工制造集聚带。发展一批广东凉茶、啤酒、饮料、保健功能食品、添加剂、调味品、肉制品等为主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和集散地。

  (4)建筑材料。建设形成以佛山、深圳为中心,辐射国内外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佛山世界级现代陶瓷产业基地,强化总部经济功能,辐射带动肇庆、清远、河源、江门等地陶瓷产业发展;形成以深圳玻璃技术研发为中心,辐射带动广州、东莞、佛山、中山、江门的玻璃深加工,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合作、紧密衔接的珠三角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品集群。发展以中山为中心的管桩建材和木地板产业集群。

  (5)金属制品。建设形成珠江口西岸的佛山、江门、中山、肇庆以铝型材、不锈钢产品、小五金、集装箱制造为主,东岸的深圳、东莞以集装箱制造、五金模具和五金制品为主的集聚化发展格局。重点建设珠江口西岸国家级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产业基地,努力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材料与制品研发、制造、会展交易中心,并以此辐射带动粤东揭阳、粤西阳江、粤北云浮等地的五金不锈钢深加工产业群加快发展。

  (6)造纸。推动产业集聚和技术升级,形成以广州、深圳、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为主的纸制品集聚区,东莞、珠海、中山和佛山为主的包装纸板集聚区,广州和江门为主的新闻纸和文化用纸集聚区,江门、东莞、中山为主的生活用纸集聚区。重点建设东莞的高档包装纸板生产基地和纸制品出口生产基地、江门的银洲湖高档纸和纸板生产基地、肇庆的纸制品生产基地。

  5.现代农业布局。

  以肇庆、江门、惠州为重点,加快发展面向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和绿色食品流通中心、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中心,形成“一环多点”的总体布局。以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中山为重点,建设新兴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以广州花都、佛山顺德为重点,建设花卉观光基地;以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建设畜牧良种工程基地;以江门、广州、惠州、佛山及肇庆为重点,建设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以广州、佛山、肇庆、惠州、珠海、江门为重点,建设水产养殖基地。整合港澳台物流、技术和信息资源,打造两岸四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

  (1)蔬菜和优质稻产业。重点建设肇庆万亩优质供港蔬菜水果示范基地、广州蔬菜良种选育及繁殖基地、佛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江门(鹤山)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优质蔬菜种植基地,形成以广佛肇为主的优质蔬菜产业带。以惠州博罗、惠东和龙门,广州增城,肇庆德庆和怀集,江门台山为重点,建设优质稻生产基地。

  (2)畜禽和水产业。以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门和肇庆国家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开平马冈鹅养殖生产基地等为依托,打造珠三角优势畜牧业产业区。加强大型养殖场建设,以佛山、江门、肇庆为重点发展生猪养殖业,以广州、深圳、珠海、肇庆为重点发展奶牛养殖业,建成优势畜禽产业基地。依托广州特种水产种苗基地、佛山顺德和南海优质鱼养殖基地、中山脆肉鲩鱼养殖基地、肇庆罗非鱼产业园区和罗氏虾产业园区,建设广佛肇综合开发型、都市型渔业产业带。加快建设深莞惠优势海水种苗生产基地、龟鳖类养殖基地和珠中江大宗优势鱼类、观赏鱼养殖基地。

  (3)花卉园艺及观光休闲农业。以广州国家级花卉标准化示范区、佛山海峡两岸农业(兰花)合作试验区、顺德和南海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中山花卉苗木标准化示范基地、龙门台湾农民花卉基地等为依托,建设优势特色现代园艺产业带。以广州从化花卉生产与旅游综合示范区、肇庆凤凰、沙浦生态观光基地、江门新会“自然生态游”现代农业基地,以及珠海金湾台湾农民创业园等为重点,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三)重大项目和基地布局。

  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构建统一开放的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以及科技智力支撑体系、产业合作平台,引导产业发展从竞争向竞合模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从行政区划经济向区域经济模式转变。

  (一)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

  在省实施《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的框架下,设立实施《规划》专责工作组,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珠三角九市分管副市长、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办公室设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由该委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重点协调解决珠三角区域整体发展战略、投资新建重大产业项目和重要产业基地布局及其涉及的经济利益等重大问题。珠三角各市在落实本规划过程中,要做好与本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有关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

  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切实加强对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的引导。抓紧制定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探索建立有差别的产业准入机制;制定和实施跨地区的税收分成和经济指标统计办法,对企业跨行政区域的横向经济联合、投资或产业转移等经济活动,相关地方政府可按一定比例共同分享产值和利益收入;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资源环境保护而牺牲发展利益的地区给予应有的经济补偿;科学评估重大项目、重要产业基地布局对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影响,适时合理调整各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分配;推动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符合本规划方向的产业和项目给予积极支持;省现有各项专项资金,要根据本规划的产业布局,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引导形成产业集聚;支持产业重大项目、重要产业基地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无形资产质押等融资工作;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效益好的省级重大项目和投资超过10亿元的产业项目,其用地计划由省统筹解决。

  (二)构建统一开放的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

  加强珠三角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进交通管理一体化,促进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一小时生活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间互联网络的交换能力,实现信息互通互享的“同城效应”,促进珠三角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流动,为产业一体化提供基础支撑。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扩展服务网络,开展异地贷款业务。整合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加快产权交易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引导、支持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地区集中。推进珠三角各类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系统的联网贯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管理办法,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一体化发展。推动珠三角率先实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区域统筹和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放宽珠三角城镇户籍限制,支持有条件的本地农民进城居住。

  (三)构建资源共享的科技和智力支撑体系。

  大力推进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支持省市、各市和企业之间开展科技合作与技术联合攻关。加强科技园、科技成果孵化器和中试基地建设。加快产业集群、专业镇的工业设计、检验测试、数字化信息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情报、知识产权、技术评估、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加快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等载体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打造一批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孵化基地。

  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急需的创新科研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鼓励与国外机构合作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实现海外引才引智常态化。建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用技术性本科教育、技术型专业硕士教育的完整链条,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学校与企业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培训基地,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快人力资源职业能力开发评价体系建设,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建全国首个国家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建立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制度;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简化人才流动办理手续,促进人才合理高效配置。

  (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合作平台。

  建立“珠三角产业园区联盟”,推进各园区公共技术、检验检测、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加强创新人才、信息等资源交流,加快形成产业园区资源共享机制。研究探讨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的治理作用;鼓励珠三角各市依据产业链和专业化分工共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物流园区。落实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合作共建省产业转移园责任,大力推进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北地区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合作,把产业转移园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产业的配套基地。认真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用好CEPA赋予我省服务业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引导港澳台科技和产业资源与珠三角对接,促进珠三角与港澳台产业合作。以泛珠三角经贸合作洽谈会、中博会为重要平台,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探索深化与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合作的新途径、新机制。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带动配套产业转移。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国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五)加强组织落实。

  珠三角各市政府要根据本规划,抓紧组织制订本地产业发展规划或实施本规划的具体方案,特别是重大项目和重要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评估和督促,及时提出有关政策意见。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监测指标体系,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关于“改革开放30周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的调查报告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人们喜欢用“沧海桑田般的巨变”来形容1978年至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种种变迁,许许多多新的事物正在蓬勃兴起。

我们的故乡是在湖州,那里人民生活朴素,笑容和蔼,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的城市。这个小小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时不同往日,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这是我们亲身体会到的。

以我所在的俞家田村为例,30年前村子上的人们生活得并不好。记得我小的时候,村子里都是破破烂烂的砖房,一到下雨天屋顶便漏水,滴答滴答地一个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乡下,住的是老房子最靠墙角的小屋子。小得只有几平方米,冬天那个风,呼呼的刮着,直冷到人的心里。最忍受不了的是,雨后,那平时就坎坷不平的泥路,更是黏糊,不管是车辆还是行人,黄黄的泥土粘得车轮或鞋子上满是。听奶奶们说,在八十年代,人民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是贫穷。现在,村子里建了新的水泥路,一到夜晚,一行整齐的路灯会照亮大路。新的健身器材上天天有老人去锻炼身体,家家家里都装上了空调。年夜饭时,每户人家都烧好一大桌美味的佳肴,我们孩子吃都来不及。连我奶奶也说:“改革开放饿,人民致富了,生活越来越好了!”

改革开放30周年调查问卷


1、80年代初,您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单位:元)

2、目前,您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单位:元)

3、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您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高等教育已经走入家庭 B.有变化,专业技能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主导

C.有变化,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D.变化不大,义务教育无法完成 E.完全没有任何改变

4、1978年时,您或家人的主要休闲方式是:(可多选)

A.外出活动 B.看书 C.看电影、看戏 D.无其他休闲方式 E.不知道 F.其他

5、目前,您的主要休闲方式是:(可多选)

6、您对改革开放这项基本国策所持的观点是?(可多选)

A. 是一项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国策,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是一项伟大壮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有着重要意义 D.是中国与外界加强联系,增强交流的一个绝好契机,为中国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E.必经之路,但不要说得那么夸张 F.不太清楚 G.其他

7、您认为改革开放30年给您的生活带来的不好之处是什么?

A.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发展不协调 B.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 C.生存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 D.外来经济冲击过大,造成国有企业破产,而变为私有企业 E.其他

8、您认为改革开放中的一些政策实施情况是否满意?

9、若您不满意,是对哪些政策实施情况不满意?

A.医疗保障,慈善 B.医疗,教育,住房! C.物价太高,尤其是房价,天天听大人谈这个 D.证券市场 医疗保障 低保....

10、您认为政府对于继续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应在哪些方面开展工作?(可多选)

A.提高人的素质和文明意识 B.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C.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存环境 D.提高医疗卫生水平,降低药价,使百姓看得起病 E.缩小贫富差距 F.降低房价,解决民众住房问题 G.其他

11.总体而言,你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

12。你认为改革开放最成功的方面是什么?

A、经济体制改革 92% B、文化教育事业 6% C、其他 2%

13。你认为改革开放最有待加强的方面是什么?

A、经济体制改革 14% B、文化教育事业 80% C、其他 6%

14。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进步最明显的地方在哪里?

15。你认为改革开放下一步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哪一方面?

A、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16% B、大力推进改革,加速民主进程 22% C、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60% D、其他 2%

经过我们一个上午的调查,完成了约30张左右的调查问卷,我们制作了一张调查表,如下:

 由此可见,生活在80年代前后的爷爷奶奶们对社会的改革开放是比较满意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们认为社会还需要治理环境污染,提高医疗卫生水平,降低药价,降低房价,这样,老百姓就会真的满意了!

这是一些曾生活在改革开放前的人的故事:

那是1967年的冬天,姥姥用全家人的布票给爸爸做了一条棉裤,做好了他嫌肥,自己又把它改得太瘦了,没办法,只好又给他买布做。姥姥说:“不要怪他,人人都有爱美心。”快过年了,家里没有钱和布票了,姥姥就把我们三个孩子的衣服拆了,买了一袋染料在大铁锅里染了染,又翻过来缝上。

 “我们也有新衣穿了!”孩子们很高兴。

现在的孩子们一出生就有了不知多少套纯棉的秋衣秋裤,而我是直到1980年上大学才穿上了秋衣秋裤,在这之前是穿把妈妈单位发的劳保手套拆了再手工织成的线衣线裤。一个严寒的冬天,姥姥把过去的旧毛衣拆掉给我织了条围巾,那些毛线太旧了,是姥姥一点点边织边搓织成的,直到上大学,家里才给我买了一斤半化纤毛线织了件毛衣。也许是年轻时穿够了黑的蓝的灰的了吧,这几年我陆续买了十几件羊毛衫,红的,绿的,黄的,五光十色。服饰不仅仅是遮体和御寒,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不是吗?别的不说,就连人们用的背包也在诉说着文明意识的复苏和长成。过去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草绿色的挎包,现在,你看看小小的包包也是魅力四射。圆角的柔美温和,长方形的大方、朴实、庄重。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大人们天天为吃得发愁:“唉,这个月又不够吃了。”我们一家人每人每月凭证供应14公斤粮食,60%是粗粮。我们正在长身体,而且那时候学校几乎天天组织到农村、到工厂参加劳动,从我十三岁开始,有时一个月就要吃20多公斤粮食。姥姥的手巧,把高粱面和白面做成金银卷,红薯面轧成饸饹,就是洋槐花和苜蓿草都能做成菜饼子吃。想想老人真得是太不容易了!现在到超市里我们可以买到馒头、面条和各种菜的半成品,那时候一切要从原材料开始做,我就经常和老人一起去郊区的磨房把高粱米、玉米磨成面。做饭是要用火的。在县城的时候是烧柴灶。我和妹妹放学后也和农村孩子们一样去地里拾柴禾,做一顿饭弄得满屋里都是烟,再爱干净的姑娘、媳妇也没有办法。后来搬到市里后是烧煤球,满屋子烟不说还特别慢,捅开炉子没有20分钟火根本就上不来,你再着急也没有用。春节来临了,家人也更愁了,只有一斤肉、半斤白糖、半斤花生、一斤带鱼,平时借别人的钱呀、米呀的也该还了。那时候家家户户入冬的时候都要买上三百五百斤的大白菜,一家人一个冬天就是白菜、箩卜、咸菜和土豆子。过年了,一家人终于可以吃上顿饺子了。

现在,我有时也为家人的饭菜“愁”,不是愁没的吃,而是愁花色品种太多,好东西都吃腻了。每天我问丈夫和儿子:“想吃什么?”“不知道。你自己看着办吧。”这就让我犯了愁:“昨天吃的虾仁和烧茄子,今天再吃什么呢?做一次米粉蒸肉?”“你最好这一周不要和我谈肉好吗?我都吃怕了。”儿子这么一说,我只好上网查最新菜谱了。

2006年,我家终于搬进了110平方米的新楼房,大客厅、大厨房、大落地窗,天然气进家,一年四季有热水用,卫生间里有大浴缸,可以躺在里面洗澡,那象小时候去公共浴池洗澡,人象下饺子一样在一个大水池里洗,水都变黑了,上面飘着厚厚的脏泥了,新进来的人仍在下去洗,有什么文明可言?

搬进新家的第一天我激动得睡不着觉,往事如电影般在脑海里上演。我十岁之前,我们家一直在租民房住,而且频繁地搬家,好在东西不多,两平板车就解决了。 60年代,我家五口人住在一个农民的柴草房里,只有十二个平方米,吃喝拉撒全在里面,一盘土炕,睡着姥姥、妈妈和我们三个孩子。姥姥爱干净爱美,她几乎天天都要用洗衣盆在那里洗呀搓的,衣服床单大件小件,一洗一大盆。但是不论怎么洗,就那一间房,煤炉子就在睡觉的土炕边,任你怎么爱干净那烟尘那煤灰,你能有什么办法?刚出生的小弟弟就睡在热沙土裤子里,弄得满炕都是沙土。70年代,我们全家从县城搬到了沧州市,爸爸机关分配给了两间平房,我们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家。爸妈带着弟弟住一间,妹妹住餐厅兼客厅的外间,我和姥姥只好住头都抬不起来的厨房了,要做饭只好再在小院子里自己盖一间小土房。现在我们姐弟三人都成了家也都买了上百平方米的大房子,卧室是卧室餐厅是餐厅,还有了书房,小区里四季有鲜花和绿草。爸妈的房子位置和设计最好。勤俭一生的他们,买房子却要买我们这里最贵的。现在不少人都知道了“隐私权”这个词,在住大杂院的时候,在一家老少三代住一间房子的时候,何谈隐私权?何谈住的文明?

我的老家在离县城60华里的农村。记的第一次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爸妈借了两辆自行车,把我和妹妹放在两个大竹筐里竹筐绑在自行车后架上,爸妈骑车回老家。后来县城里有了大货车改装的客车,我们也很少“坐”(其实是站,车上没有座位),因为一个人六毛钱爸妈舍不得。

出远门是一件很重大很艰苦的事情。上大学的第一年回家我就没有赶上当天的夜车,改签第二天的车后,在候车室整整站了一夜。那是让人很难忘怀的一夜,人挤人到什么程度?你的脚站麻了,抬起来休息一会儿,再放下来时就没有地方了。现在我去石家庄、天津、北京办事,坐早班车走,当天就能往返,因为火车提速了,车好了也多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我市到石家庄到北京都是三小时车程,到天津只要一个半小时。弟弟妹妹都开上了自己的轿车,我爱人也要买车,我不同意:“ 这倒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我认为我们都在市区内上班,骑自行车才10多分钟,买了车要有地方放,要保养它,要烧掉大量汽油。我认为我们国家是不应该提倡小轿车进家庭的,13亿人口,2.8亿家庭,一家一部车,那还要再修多少高速公路?还有车库呢?停车场呢?空气污染呢?再占上亿亩农田够吗?所以我就是不主张买家庭轿车。走走路,骑个电动自行车挺好的。我们有什么事就会毫不犹豫地打的,因为打的的费用比自己养车要少得多,为什么不打呢?一向节俭的父母也每年安排一两次旅游,谁叫现在的交通这么方便呢?“庐山秋色分外美”,今年他们要去庐山看看。

一、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就业问题是谁帮助解决得最多?是民营企业,7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岗位是在民营企业中,很多城市中的税收主要是民营企业提供的,我们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民营经济的兴起调动了许多人创业的积极性,大大地加强了社会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人民在党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人们开始为四化建设努力工作、劳动,不管是工人、农民、老师、学生、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个城市出力、出汗,为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而不懈努力着。党的政策好,方针好,家乡才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中国的飞速发展,就像是腾飞的巨龙。社会的繁荣昌盛,也让我们期待着新的明天,让我们为中国喝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密集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