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富昌电子有公众号,采购者可以直接看电视的微信公众号在上面搜索电子元器件现货库存,是真的吗?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是的,关注富昌电子公众号,点击“走进富昌”栏目中的“官网搜料”,输入你想要的产品料号,就可以在官网在 线搜索。搜到富昌电子北美和亚太仓库的现货库存情况。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是的,关注富昌电子公众号,点击“走进富昌”栏目中的“官网搜料”,输入你想要的产品料号,就可以在官网在 线搜索。搜到富昌电子北美和亚太仓库的现货库存情况。

    中国集成电路芯片在很多领域的技术实力仍然落后欧美巨头,整体在全球市占率不到10%;在芯片上游最重要的原材料方面,中国在全球市场占比不足1%;然而,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在进步,比如海思、展锐,长电科技,

汇顶科技,以及中芯国际等,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里都取得了很多进步。CEDA为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对接国内外授权分销渠道,欢迎联系我们分享需求,共同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腾飞。

    海思半导体、中兴微电子、紫光展锐、全志科技、华大半导体、大唐半导体、智芯微电子、杭州士兰微、国微技术、中星微电子、紫光国芯、国民技术、欧比特、中颖电子、澜起科技、北斗星通、北京君正、兆易创新、格科微电子、中国电子、韦尔半导体、同创国芯、复旦微电子、艾派克微电子、汇顶科技、联发科、集创北方、同方微电子、中天联科、圣邦微电子等。

    海思(Hisilicon)在大中华区的授权分销商有:深圳市群方电子、深圳市淇诺实业、晓龙国际、威健实业、中国电子器材、深圳市智宇鹏电子等。紫光在大中华区的授权分销商包括:Arrow,中豪,力同科技,泰发科电子,普浩国际,Mornsun,国华,厦门建益达,昱博科技,CEACSZ,WPG等。全志科技在大中华区的授权分销商有:君行科技,蓝欣电子,易新泰科技,方糖电子等。兆易创新(GigaDevice)在大中华区的授权分销商主要有:科通,淇诺,鼎芯和中电器材等。联发科(MediaTek )在大中华区的授权分销商有:北高智,芯智,联发博动科技、联发软件设计、联发通讯科技、厦门齐昌晟电子、ATM Electronic Corp、富利佳、新芯国际电子等。

    台湾主要有联发科、敦泰科技、义隆电子、神盾科技、凌阳、威盛等。

    中能硅业科技、中环半导体、晶龙集团、新特能源、西安隆基、中硅高科、阳光能源、奥瑞德光电、天宏硅业、上海申和热磁(日企独资)、国盛电子、江丰电子材料、有研亿金、北京达博、上海新阳、安集微电子、有研新材料、湖北兴福电子、江化微、金瑞泓等。

    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微电子装备、拓荆科技、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中微半导体,七星华创、华海清科、深南电路、睿励科学仪器、上海微电子、达谊恒精密机械、汉民科技、琦升机械设备、上海康克仕商贸等。

    中芯国际、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华润微电子、华虹宏力、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台积电(台湾)、华力微电子、西安微电子、和舰科技、联电(台湾)、力晶(台湾)、武汉新芯、君耀电子、吉林华微电子、上海贝岭、苏州固锝、扬杰科技、士兰微、东晨电子、先进半导体、无锡纳瑞电子、芯原股份、西安航天华迅、高云半导体,方正微电子等。三星电子(Samsung)在大中华区的授权分销商包括:泰科源、深圳升邦电子、深圳市万瑞尔、爱施得、昆山锦腾贸易、成都欣诺通讯科技、深圳市科辉特电子等。SK海力士(SK Hynix)在大中华区的授权分销商有:超联科技集团、深圳升邦电子、深扬电子(深圳)、深圳市茂凯科技等。Intel (英特尔)在大中华区的授权分销商有:Avnet,Arrow,大联大,Mouser等。高云半导体(Gowin)在大中华区的授权分销商有:群策电子科技,致远达科技,算科电子,欣华隆科技,北高智,晶立达科技。

    通富微电、天水华天、南通华达微电子、威讯联合半导体、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海太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江苏新潮科技、安靠封装测试(上海)有限公司、晟碟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日月光半导体、矽品、力成、南茂等。

    IGBT是半导体分立器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全球有70%IGBT模块市场被日系企业控制,德系的英飞凌在独立式IGBT功率晶体领域拥有查看并购买小批量多品种的电子元器件,让研发阶段的采购变简单。CEDA会员Heilind(赫联电子)授权代理的产品线包括:3M,Adam Tech,Alpha Wire,American

    科通集团、中电器材、深圳华强、好上好控股、新蕾电子、商络电子、泰科源、世强、贝能国际、路必康、维时信、利尔达、润欣科技、亚讯科技、力源信息、英唐智控、韦尔半导体、丰宝电子、梦想电子、天涯泰盟、芯智科技、淇诺电子、卓越飞讯、驰创电子、鼎芯无限、信和达、周立功、捷扬讯科、雷度电子、元六鸿远、基创卓越、晶川电子等。

帕太集团、骏龙科技、创达电子、首科电子、创兴电子、三全科技、鹏华电子、百特集团、赫连德亚太区(香港)有限公司、至高电子、金丰捷电子、蓝柏科、扬帆科技、创意电子、时捷集团、威柏电子、棋港电子、易达电子等。

电子元器件行业背后的一股强大力量:日本(信息量巨大)

1. 日本电子元器件表面落寞,可背后已强大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动不动都占全球一半份额。正视其元器件现状我觉得有多重意义,思考再三后,决定发出此文。

2. 越小、越精、越准是他们攻坚的方向,低调、垄断、暴利、隐身到大家不易察觉的行业上游是他们显著的特征。 

3. 日本电子帝国由“四道防线”构成:第一道是消费电子产品;第二道是IC以及被动元器件产业;第三道是精密设备制造产业;第四道是材料相关的核心产业。

4. 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Apple公司采购过的日本元器件公司数量已超过865家(是除美国本土外最大规模的国家),总交易额超过3兆6千亿日元。第二个事实是,中国是世界上进口日本产电子元器件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

1986 年, 日本的半导体产品占世界 45%  , 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1989 年, 日本公司占据了世界存储芯片市场53% 的份额, 而美国仅占 37% 。截止1990年,前10大占6位,前20大占12位,达到鼎盛时期

2016全球前20大半导体厂商只剩下3家

半导体明显落寞,整体份额下降到不足10%,可是在大家看不见的源头——半导体生产设备和半导体材料,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生产半导体芯片需要30多种设备、19种材料。只要1种设备或1种材料无法供给,就无法完成半导体芯片的生产。

3. 三分天下的半导体制作设备

半导体生产设备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半导体产业价值链顶端的“皇冠”,从全球范围看,美国、日本、荷兰是3大强国,日本份额为37%。从每个设备的份额来看,日本拥有10种超过50%以上份额的市场垄断性设备。

4. 绝对领先的半导体材料

从材料领域来看,日本半导体材料的总体份额超过了66%。在这19种材料中,日本拥有超过50%份额的材料就占到了14种!

MarketsandMarkets最新报告表明IGBT 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2.56亿美元, 2015年到2020年以9.5%的复合增长率增长,预估了未来全球十大IGBT厂商,日本将拥有占据五席地位。


显示屏上日本每况愈下,仅剩下2个大牌:

可在上游材料供应上又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2. 140亿美元偏光片市场占据过半

目前全球偏光片市场主要被日韩台企业垄断。偏光片上游的主要原材料TAC 膜和PVA 膜更是被日本企业牢牢掌控。

3家日本公司偏光片产能超50%

2015偏光片企业产能统计(数据仅供参考)

三菱一家占据全球超50%份额,加上日立、日东、王子预计超60%。

翻看数据,2015年全球电容江湖TAM(Total Available Market)约为165亿美金,超过被动元件武林半壁江山。细看电容江湖,陶瓷电容大哥大,实力占比47%(77亿美金上下)。铝电解电容是二哥,占比25%(40亿美金上下)。

1. MLCC: 全球TOP5,日本占三席,村田、太诱、TDK三大巨头占57%份额。

3. 薄膜电容:全球TOP5日本占两席;

4. 电感:全球TOP5,日本同样占三席,村田、TDK、太诱三家占有率也接近40%。

5. 其他--晶振:日系Epson、NDK、KDS三家占比近40%,若加上日系晶振品牌京瓷、西铁城、River、精工等,日系厂商又要独霸60%份额。

下表:美日台陆商--廠商/應用矩陣分析,可见日本连接器覆盖最广

附註:◎表主力布局;△表次要或淡出;○表未來方向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全球前10大工业机器人日本占据5席。

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部件之一是工业机器人专用配套轴承,其是工业机器人关节系统转动和运动的核心部件,作为承载元件,其整体性能的优劣对系统的安全、高效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3年全球10大轴承企业,日本占5席


美国、欧洲、韩国、中国台湾等半导体厂商使用着占世界份额37%的日本产半导体生产设备、超过世界份额66%的日本产半导体材料,生产着约占世界80%的半导体芯片。

总而言之,部分人对日企“衰落”的印象可能源自第一道防线,而忽视了后三道防线的强劲势头。退一步来讲,即使日本退出成品生产,却仍然掌控着全球的电子产品成品生产的走势,毕竟,对成品的组成部分——面板、芯片、驱动电机、元器件等的掌控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再说得直白一点,日企并未出现所谓的“衰退”,它们只是换了一种赚钱的策略而已。见贤思齐,为了追赶这位邻居,拥有像他们一样严谨的布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务实的华强北贸易商朋友来说,日本的元器件质量很好,份额好,加之日本为岛国,自然环境不是很稳定,从而天然具备很强的贸易商属性。

最近在华强北,听说比较多的日系元器件为

4. 其他就是夏普的光耦,torex的电源芯片,EPSON的晶振等

感觉日系产品没有欧美品牌那么多,其实可更深入看看,未来在IBGT、机器人、耗材等领域相信会有很多机会。

六、日本知名元器件企业一览  

最新消息!国家大基金首次投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

近日,中国电子(CEC)旗下深圳中电国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电港)完成B轮融资,总融资额达人民币12亿元,成功引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简称“国风投基金”)、中电坤润一期(天津)股权投资基金(简称“中电坤润基金”)。原国有股东中国电子器材有限公司以其母公司中国中电国际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中电信息”)及员工持股平台同步进行了增持。

这是中电港继2016年9月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A轮融资)后的又一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B轮融资完成后,中电港将汇集各方优势资源,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应用创新,打造元器件供应链生态圈领跑者,服务中国制造2025,助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为应对元器件行业新变化与新机遇,以及互联网、大数据对传统分销行业的新挑战,中国电子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打造了国家级元器件产业应用创新平台——中电港, 通过专注元器件授权分销的中电器材(CEACI)、服务设计链的萤火工场、发展智慧供应链的亿安仓三大业务板块,为行业提供以元器件为核心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探索和实践以应用创新为牵引,以体系服务为支撑的“新分销”商业模式。

本轮融资顺利完成,是各投资方对中电港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认同,也是健全元器件产业链应用创新的重要布局。

中国中电国际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健表示:作为中电信息旗下富有活力和激情的骨干企业,中电港从一个国有独资企业变身为混合所有制的“技术+市场”的轻资产专业化公司,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跨越。B轮融资顺利完成后,希望中电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努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助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股东、国家做出新的成绩和贡献。

大基金唯一管理人华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路军指出:中电港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销售与技术服务平台,业务范围涵盖国内外集成电路知名企业和产品,长期致力于为国内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专业的市场与技术服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此次投资中电港,是实现国家赋予大基金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在帮助中电港发展壮大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带动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推动国产芯片的替代进口。今后,大基金将与CEC集团携手,为中电港提供更多支持,共同为产业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中电港CEO刘迅说:"通过此次B轮成功融资,中电港引入了强大的产业资源,我们有信心、有责任通过资源整合,在“新分销”的理念指导下,以应用创新为牵引,以体系服务为支撑,为国内外元器件厂商、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更多价值服务,进一步实现互利共赢的生态局面。"

中电港三大业务板块介绍

元器件授权分销是中电港最核心的业务,主要由中电器材(CEACI)实施运营,拥有百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元器件厂商授权、广泛的客户覆盖和专业的技术服务,以提供产品和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为主要方法,在目标市场及行业中,持续推动各类元器件技术增值、服务创新和产品销售。

中电港的国内外代理线大概各占,国内品牌有海思、展讯、华大、熊猫、南企、复旦微等,国内外32个办事处,140+技术工程师。

萤火工场是设计链服务的运营主体,聚焦于智能硬件设计链,服务于创新创效,以应用为牵引,以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驱动,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精专业、高效益的设计链整体应用服务解决方案,衔接上游元器件企业和下游电子产品制造商,实现元器件产品的应用落地。 

目前萤火工场的“方案中心”可提供1000多种方案,1万多个型号的样片库存,全国4个实验室可供免费使用。

亿安仓是智慧供应链的运营主体,创新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服务,以仓储物流和资金能力为基础,以高效信息化平台为核心竞争力,发展电子信息产融数据平台,高效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满足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需求,构建网络化供应链生态体系。

4家营收超30亿!国内元器件分销上市公司最新收入出炉!

又是一年财报季,国内几大元器件分销上市公司已陆续公布了2017上半年业绩。

受沽空和”博通取消代理权”传闻影响,科通芯城2017上半年收入低于预期,不过仍有8.30%的涨幅,营收达61.21亿元,净赚2.71亿,位列所有国内上市元器件分销商榜首。

在小编所列的几家上市公司中,力源信息是唯一一家涨幅破400%的分销商,营收高达35.81亿元,将去年同期排名第二的深圳华强甩在身后,暂列第二名。

英唐智控上半年营收32.87亿,涨幅达127.93%,位列第三;深圳华强则以30.98亿的营收成绩,排在第四位。芯智控股和韦尔半导体2017上半年营收双双出现下滑,分别减少了13.90%、12.45%,位列第五、六名。

润欣科技、利尔达分别实现营收8.29亿、7.41亿,依次排在第七、八名。天涯泰盟营收虽仅为830.75万,但相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4.41%。

除以上九家外,另两家元器件分销上市公司商络电子已从新三板退市,而淇诺科技目前正在申请退出新三板。

8月31日下午,国内元器件分销龙头科通芯城发布了中报。财报显示,科通上半年实现营收61.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3%;净利2.71亿,同比增长33%。上半年总商品交易额(GMV)达12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9%;交易客户数目达25,240名,按年增长达68.8%。

2017对于科通芯城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受沽空公司做空及博通取消代理权的传闻影响,其第二季度自营业务销售额低于预期,但引力金服业务却带来可观收益。预计科通2017年全年GMV与Non-GAAP盈利能力将不低于2016年全年。科通方面也表示,集团将在2018年会恢复高成长。

虽然营收低于预期,科通仍稳坐国内元器件分销龙头宝座。

前不久,科通还首度入选福布斯《2017亚洲上市公司50强》,并成了亚洲区内表现最好的绩优股。据悉,入选该榜单的公司年收入至少要达18亿美元,并且高负债率、处于亏损的公司一律没有资格入选。

几起重大并购,让力源信息一举超越了深圳华强,暂列国内元器件分销上市公司第二名。

2017上半年,力源信息实现营收35.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2.12%;营业利润1.89亿,同比增长12.78%;利润总额达1.9亿,同比上涨673.30%;净利润1.53亿,同比增长597.24%。

按行业分类:IC元器件代理分销营收34.45亿,收入占比96.19%;电力计量采集解决方案营收1.16亿,收入占比3.25%;外协加工1292.70万,收入占比0.36%;其他营收721.32万元,收入占比0.20%。

按产品分类:主动器件营收24.92亿,收入占比69.58%;被动器件营收7.25亿,收入占比20.23%;结构模块器件营收2.28亿,收入占比6.38%;用电信息采集及控制系统产品营收6301.85万,收入占比1.76%;嵌入式软件芯片及套件营收2769.30万,收入占比0.77%;外协加工营收1292.70万,收入占比0.36%;其他产品营收2564.15万,收入占比0.72%;其他(补充)营收721.32万,收入占比0.20%。

按地区分类:国外子公司共实现营收23.87亿,收入占比66.64%;国内公司营收11.88亿,收入占比33.16%;其他(补充)营收721.32万,收入占比0.20%。

自2013年起,力源信息分别收购了鼎芯无限(100%)、南京飞腾(100%),又于今年3月6日,正式完成对武汉帕太100%股权收购。

据悉,武汉帕太是索尼、村田、欧姆龙、罗姆和JAE等多家著名原厂在中国区最重要的代理服务提供商。成功收购武汉帕太后,力源的代理产品线从上市时的意法半导体(ST)、安森美(ON)、英特矽尔(Intersil)、威世(Vishay)、德州仪器(TI)为代表的几家欧美主要品牌,增加到以华为海思、紫光瑞迪科、思威特、兆易创新、泰斗为代表的国产系产品线,以及以索尼、村田、欧姆龙、罗姆和JAE为代表的日系产品线,产品种类从最初以IC为主的主动器件,扩展到现在的被动元件,实现了从产品线到种类的初步覆盖。

另外,力源的下游客户也由原先的工业控制行业扩展到能源互联网行业及大体量的消费行业,这些都让力源由一家普通规模的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的上市公司迈入本土IC分销行业第一梯队。

8月29日,英唐智控发布2017年中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87亿元,同比增长127.93%;净利润为7616.00万元,同比下降24.3588%;每股收益为0.07元。

据悉,英唐智控2017上半年电子元器件产品实现营收31.96亿,收入占比高达97.22%;生活电器及其相关智能控制产品营收7019.30万,收入占比2.14%;平衡项目营收2121.50万,收入占比0.65%。

2017年8月,英唐智控旗下联合创泰科技有限公司与百新技术(香港)有限公司达成业务合作,正式获得北京兆易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产品的代理权。

今年初,英唐智控通过收购联合创泰股权,成功获得了全球著名的主控芯片厂MTK的代理权,同时还获得了全球三大存储器供应商之一的SK海力士的代理权。子公司获兆易创新代理权后,使英唐智控进一步夯实了在微处理器和MMC(微存储)等领域的地位。

深圳华强上半年营业收入30.9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39%;净利润1.96亿元,比上年增长51.94%。每股收益为0.27元。

按行业分类:电子元器件线下分销实现营收23.72亿,收入占比76.57%;其他物业经营营收2.51亿,收入占比8.10%;终端产品线上分销营收2.16亿,收入占比6.97%;电子元器件及终端产品线下交易平台营收2.11亿,收入占比6.81%;电子元器件线上交易平台营收4797.43万,收入占比1.55%。

按地区分类:境外实现营收15.55亿,收入占比50.19%;境内营收15.43亿,收入占比49.81%。

2017上半年,深圳华强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出现较大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板块的规模提升。

据悉,深圳华强已完成了对鹏源电子70%股权的收购,并且华强电商也在不断强化产品运营和营销策划能力,新拓展了美的环电、凯仕乐、松下等品牌业务。至于已被华强收购的湘海电子,也成功获得展讯、日本理光等重要产品线授权。

目前,已被华强收购(控股)的元器件分销公司有湘海电子、捷扬讯科、鹏源电子、淇诺科技以及香港庆瓷等。

2017上半年营收:2.9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亿左右,鉴于汇率波动,数据仅供参考)。

芯智控股上半年实现营收2.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39亿美元减少13.9%;净利润543.6万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加13.3%。

芯智控股方面称,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智能媒体显示产品的销售额减少了5340万美元。2017年上半年,媒体显示产品市场进入调整阶段,吸纳去年超额生产的媒体显示产品数量,导致市场需求下调。

韦尔半导体上半年实现营收9.15亿,较上年同期减少12.45%;营业利润4.03亿,利润总额5.58亿,净利润0.59亿,较上年同期减少14.57%。


营收分析:电子元器件代理及销售营收74180.85万元,收入占比81.11%;半导体设计及销售营收30339.8万元,收入占比33.18%。内部抵销-13067.91万元,收入占比-14.29%。

韦尔半导体是国内主要半导体产品分销商之一,主营业务为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电源管理IC等半导体产品的研发设计,以及被动件(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结构器件、分立器件和IC等半导体产品的分销业务。

目前,由韦尔自行研发设计的半导体产品(分立器件及电源管理IC等)已进入小米、金立、vivo、酷派、魅族、乐视、华为、联想、摩托罗拉、三星、海信、中兴、波导等国内知名手机品牌的供应链。由于韦尔的客户大多是手机厂商,因此经常被对方压货款,乐视就曾拖欠韦尔967.58万美元的货款。

作为一家Fabless,韦尔的代工方为上海先进半导体、华虹宏力以及中芯国际等;封装测试则交由江苏长电、通富微电、苏州固锝。除此之外,韦尔还是一家典型的技术型半导体授权分销商,在香港、深圳、北京、苏州以及上海等均设有子公司。

据悉,韦尔半导体分销业务主要由子公司香港华清、北京京鸿志、深圳京鸿志物流、深圳京鸿志电子、苏州京鸿志、上海灵心、深圳东益等主体经营,共分为境内/境外采购两部分:境外采购主要由香港华清、香港灵心、香港东意等进行;境内采购则由北京京鸿志及其子公司、上海灵心、深圳东益等进行。

7月28日,润欣科技发布2017年中报。报行期内,润欣科技实现营业收入8.29亿元,同比增长33.82%;净利润为2883.53万元,同比增长23.77%;每股收益为0.10元。

按产品分类:Wifi及网络处理器营收2.61亿,收入占比31.45%;射频及功率放大器件营收1.99亿,收入占比24.03%;电容营收1.01亿,收入占比12.23%;一体化结构件营收6523.33万,收入占比7.86%;音频及功率放大器件营收5252.70万,收入占比6.33%;无线连接芯片营收4359.51万,收入占比5.26%;连接器营收1642.63万,收入占比1.98%;传感器芯片营收1028.52万,收入占比1.24%;微处理器芯片营收362.56万,收入占比0.44%;其他产品营收7619.51万,收入占比9.19%。

按地区分类:大陆地区营收5.95亿,收入占比71.79%;香港地区营收1.89亿,收入占比22.82%;海外地区营收2844.44万,收入占比3.43%;台湾地区营收1631.94万,收入占比1.97%。

润欣科技是国内领先的IC产品和解决方案分销商,下游客户主要是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商,上游供应商则主要是IC设计制造商。

2017年1-6月,利尔达实现营业收入7.41亿元,同比增长14.58%;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81.09万元,同比增长86.81%。

利尔达上半年利润增长的原因主要因为营收增加导致毛利也随之增长,其次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上升趋势,致使其上年同期增加汇兑收益901万元。

利尔达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235.88万元,主要系电子元器件全球市场缺货,公司启动战略备货,造成期末存货较上年同期增加6254万元,且部分供应商赊销额度超出上限部分需全额预付货款所致。

利尔达于2015年3月24在新三板挂牌,以做市方式转让,主营物联网嵌入式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电子元器件的销售。

截止2017年6月30日,天涯泰盟营业收入为830.7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41%;净利润为44.91万元,同比减少1.8%;基本每股收益为0.09元,上年同期0.09元。

天涯泰盟是一家混合型分销商,成立于2000年10月25日,2015年新三板挂牌上市,专注于为国内电子制造企业提供电子元器件销售、开发工具销售、设计开发服务、供应链金融等服务。主要产品有中央处理器、微控制器、逻辑控制单元、存储器、运算放大器、驱动器、电源管理、外围监控电路、接口芯片等类别。

元器件分销10亿俱乐部排行榜,看看都有谁

元器件分销市场,从欧美安富利,艾睿,富昌等巨头跨度到台湾大联大,文晔等新势力,花了30年时间。随着电子制造业迁移到中国大陆的契机,本土元器件分销强势崛起,涌现出了科通、中电器材、好上好等本土新贵!经过10几年的发展,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形势一片大好。下面,混迹江湖多年的板爷就来给大家拆解一下这些新贵的成名之路吧。

 首先,10亿俱乐部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以上企业大部分都崛起于90年代至2000年左右,这也是中国电子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候,更是元器件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时候。所谓时势造英雄,这和安富利,艾睿,大联大的崛起如出一辙。没有这个本土场景,没有10多年以上的蛰伏和锤炼,没有中国大工厂的支撑,没有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的兴盛,就没有今天的10亿新贵。

       除了中电器材,其余企业都来自于民企。中电器材得天独厚,天之骄子,自不必多说。而其余的企业,大部分创始人来自于原厂或者代理商,本身从师父手里学会了18般武艺,诸多资源集于一身。可见,民企的体制与灵活性才是分销的魂魄,才能赋予分销更多的创造力和发展空间。

       都以分销国际知名元器件品牌产品线为主。这是中国创造和创新之痛,也是IC大基金急红眼的地方,但每年超过2300亿美元进口的事实,说明中国本土分销的资源掌控在老外手里,只有本土元器件产业崛起,中国分销才有机会一窥王座。

20强的大客户几乎都是国内外知名的EMS和OEM大厂,说明元器件供应链之间也是需要门当户对的。无可否认,大客户才有大需求,大订单,这确实是一条显而易见的真理。比如富士康,比如华为,每一家企业采购的元器件都超过了100亿美元。当然,这些客户也是半导体原厂拼杀最为激烈的主战场,分销反而沦为了物流和金融配角。当然,业绩是一定好看的,至于利润,那就不一定如愿了。

 20强中,只有6家是上市公司,说明中国分销落后的主因,其实是因为缺乏资本的助力。台湾半导体分销的崛起,除了电子制造业西移因素以外,更大的原因还是台湾的分销商可以方便快速的从资本市场上获得成长基金。加上台湾政府的产业扶持,辅以灵活的抵押和借贷方式,活跃的投资人和银行共同发力,这才有了WPG这个东方巨无霸的成功崛起。当然,随着元器件电商的崛起,资本市场开始关注这个重度垂直市场,元器件分销的春天也即将来临。

 本土20强规模差距不大,商业模式基本雷同。由于20强的商业模式基本一样,大都是采取代理分销+IDH模式,所以很难拉开相互之间的差距。而全球分销50强,有传统代理模式,也有目录分销模式,还有电商模式,更有混合分销和贸易模式。这样的百花齐放,这样的经营创新,全方位提升了国际分销的渗透力和国际竞争力。

简介:科通集团创建于1995年,是中国最大的IC元器件分销商。总部设于深圳,并在香港和上海有分公司。科通为国内的OEM厂商、ODM厂商和EMS厂商提供范围广泛的电子元器件,其应用涉及无线通信、电信设备、企业网络、数字媒体、家庭娱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等众多领域。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84亿元

简介:中国电子器材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是一家著名的专业技术产品分销商,中电器材还是工信部首批认定的电子元器件可信供应商,在亚太区设立了18个办事处,业务范围覆盖到中国及东南亚地区。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70亿元

简介:泰科源成立于1999年,是业界“高品质产品、供应链服务及工程设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本土杰出代表和领军企业。产品涵盖手机/PAD、PC相关、机顶盒、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市场。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65亿元

简介:路必康电子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深圳,是专业的电子元器代理商和系统方案供应商,路必康以消费类手机通讯、医疗、汽车等电子行业市场为服务对象,专注于为中国国内知名生产厂家提供全面的优质电子元器件产品、产品应用支持、方案设计、售后技术及物流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50亿元

产品线:中华映管,利顺精密,宜扬科技,瀚宇彩晶,奕力科技,笙泉科技,联咏科技,SensorDynamics,晶晨半导体,思立微科技,深超光电,唯捷创芯,兆亿创新等。

简介:深圳市唯时信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电子元器件代理商,公司成立于2009年,公司建立初期即与夏普建立合作关系,在通讯终端产品领域都有着超过10年的工作经验,长期从事手机通讯行业元器件销售。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41亿元

简介:帕太电子始创于1998年11月,2001年在香港投资1000万港币成立帕太集团有限公司。2002年1月投资成立帕太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目前注册资金500万美元。2011年,投资50万美元成立帕太国际贸易(深圳)有限公司。是国外多家著名电子厂商在中国区最重要的代理服务提供商,产品涵盖家电,通信,汽车,安防等领域。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40亿元

简介:厦门信和达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多年来专业从事电子元器件代理销售业务,在全国设立了深圳、福州、苏州、杭州、上海、南京、温州、宁波、武汉、重庆、成都、西安、天津、北京、青岛等营业联络点。

销售额:年营收-约37亿元

简介:芯智公司成立于2005年2月,主要从事数字电视、数字机顶盒、移动互联、接入、存储等领域产品线的代理贸易和技术增值服务。

销售额:年销售额-约34亿元

简介:深圳市北高智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芯片代理商和方案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00年,总部设在深圳,销售网络覆盖香港、上海、北京、青岛、西安、成都、厦门、广州等20多个国内主要城市。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32亿元

简介:亚讯科技成立于2000年,公司总部设在深圳,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电子元器件代理商之一,亚讯科技是全球三十多家著名电子元器件品牌在中国区的重要授权分销商,产品业务广泛覆盖通信设备、移动电子、工业电子、照明电子、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31亿元

简介:世强既是全球数十家著名半导体企业在大中国区的战略合作分销商,同时也是众多大型电子制造和研发企业的重要供应商。产品业务广泛覆盖工业电子,通信设备,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手机应用等重要领域。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25亿元

简介:武汉力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著名企业。2011年2月,力源信息成功登录创业板,成为中国本土电子元器件服务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股票名称:力源信息,股票代码:300184)。2014年成功并购深圳鼎芯无限科技有限公司,并参股上海云汉电子有限公司(云汉芯城)。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20亿元

简介:深圳华强于2015年收购湘海电子和捷扬讯科之后,华丽转身为一家多元化的上市公司,尤其在分销领域的潜力不可低估,这可能是最大的一匹分销黑马!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18亿元

简介:英唐智控(股票代码:300131)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一家创业板公司,公司自成立以来主要从事智能控制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收购华商龙和深圳柏健、海威思之后,诡异变身为分销巨人!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17亿元

简介:上海韦尔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主研发、销售服务为主体的半导体器件设计和销售公司,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总部坐落于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深圳、台湾、香港等地设立办事处。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15亿元

简介:贝能是国内专业的IC产品授权分销商及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为客户提供提供IC产品,IC应用解决方案和现场技术支持等多层面技术支持服务。总部位于香港,在福州,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青岛,成都等地设有19个分公司或办事处。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13亿元

简介: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广州,代理销售产品从传统的单片机,发展为ARM7/ARM9、Cortex-M0/Cortex-M3、FPGA、DSP、汽车电子、智能识别、电源器件、模拟器件、存储器件等整套微控制器。2001年,周立功先生又投资5000万注册了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开始自主研发的征程。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12亿元

简介:利尔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提供物联网嵌入式技术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总部位于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2015年3月24日,利尔达科技集团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简称:利尔达证券代码:832149)。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11亿元

简介:上海润欣科技创建于2000年,是中国本土领先的,专注于通讯行业的半导体芯片和方案提供商。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高科技园,在北京、深圳、香港、台湾等地设有研发机构和分/子公司。润欣科技于2015年12月登陆创业板,成为本土第二家上市纯粹的代理商。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10.5亿元

简介:上海丰宝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于1998年5月,总部位于上海,在北京,深圳,苏州,香港,台湾设有分公司,并在广州,东莞,厦门,南京,杭州,武汉,沈阳等14个城市设有办事处。公司主营电子元器件世界品牌在中国大陆的代理销售,并致力于代理芯片产品的应用设计开发,整体解决方案在通讯,家电,工业控制得到广泛应用。

销售额:2015年营收-约10亿元

八家领军分销商回顾行业十五载变迁

走过十五年光景,分销行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五年为一个节点来看,2000至今,中国电子元器件分销市场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年,陆续进场、无序竞争阶段。在新千年初,北美三大巨头大多借道香港陆续进入中国,香港分销商因为地缘因素进入时机早,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影响力远超过今时今日,台湾地区的分销商也随着台资制造商的迁移将服务拓展至大陆,本土分销商则零星成立,相对实力弱小。由于彼时信息的透明度较低,行业难免充斥着无序竞争、利用炒作信息来赢取超额利润。

年,跃进、百家争鸣阶段。这个期间,艾睿、安富利、大联大纷纷展开大型并购案,一举实现中国市场网络覆盖迅速扩充的目标,一些小有名气的港台分销商往往是巨头狩猎的目标,他们的名字渐渐隐退而去。本土分销商在缝隙中生存并壮大,增长虽属野蛮,但草莽已成英雄,并且通过投资IT系统改善业务流程,使业务更符合本地化的灵活需求。这一时期,电子产业迅速发展,市场容量不断膨胀带给每家分销商的增长率都是相当高的,机会很多,各家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年,优胜劣汰、行业成熟阶段。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中国电子行业供应链的竞争加剧,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有些分销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增长动力,有的分销商则因为保守或冒进遭遇了发展瓶颈,行业越来越呈现格局稳定、竞争充分、服务水平和能力水涨船高的态势。

年的分销行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试着用三个关键词来诠释对未来趋势的看法:首先是资本,几年前已经有力源、鼎芯为代表的本土分销商初登资本市场,通过上市、投资优秀分销同行的方式来获取行业增长带来的红利,并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扩增区域覆盖、人才建设、增加产品线、备货库存等。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分销商登陆资本市场,并在投资上下游资源、合纵连横同业、搭建电商平台等机会上有所作为。

其次是两极分化。同已经走过所有进化阶段的北美市场一样,中国电子元器件分销市场的未来可能逐渐向两极化状态靠拢,即大者恒大,规模远远甩出竞争对手N条街的节奏,但同时,小而美的、专注利基市场的小型分销商也会活得比较滋润,而中等规模的分销商则在尴尬中前行,增长率受到掣肘,又不得不同时征战多个市场以扩大规模,匹配组织管理、降低运营成本、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节奏等等都成为严峻考验。

第三是共生性。产业链分工明晰、立场不同产生利益相争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不再是非此即彼、完全对立,而是变为利益共同体,分销商更注重与原厂、客户搭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上下游的关联性更强,更讲究打造良好生态圈。同时,产业交叉投资的现象将更为普遍,创客、众筹、硬件孵化器等多个项目的风行,将越来越深刻影响过去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解读中国大陆元器件分销15强——崛起的狮群

中国本土电子元器件分销起源于80年代。从最初的中国电子器材进出口总公司和赛格集团的国家队引领,到各种外资,合资,民营,电商的陆续介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了全球分销的一支生力军,具有东方元素的的新狮群。

   该榜单排名第1的是安富利,年销售额超过254亿美元,排名第9的是E络盟,年销售额约为14亿美元。而我们中国本土最大的分销商科通集团,年销售额也不过是11亿美元,这个23倍的差距显然是巨大的。它不但反映出中国和欧美综合实力的差距,也印证了中国重视和积极全速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正确性。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本土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实力差距。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是高通,年销售额191亿美元,而中国本土最大的半导体公司是海思,销售额约23.7亿美元,全球排名约在11,12位,差距约是8倍。当然,如果与行业老大英特尔的508亿美元相比,相差21倍多。

  从数字来看,中国本土元器件分销虽然差距貌似很大,但如果和30年前相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配角到小三(第一美国,第二台湾,第三中国),中国本土分销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下面我来解读15强崛起背后的那些故事:

  一、榜单15强几乎是清一色的代理和IDH方案公司。每家公司都有自己代理的国际大牌产品线,从TI,NXP,freescale,xilinx,高通,博通等国际一线品牌,到韩国,日本,欧洲以及台湾等二三线品牌。这也说明,唯有与大企业合作,才能有大的跨越。由于大公司体积庞大,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高,容易推广销售,这也是这些代理公司可以凭借抱大腿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15强成立的时间大多在90年代,说明一个强者的崛起,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积累的。90年代,是中国电子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电子元器件需求进入旺盛的起步阶段,更是全球电子元器件分销瓜分和布局中国的绸缪阶段,抓住了这个黄金时段,就等于抓住了15强的一张VIP船票。

  三、15强的大客户几乎都是国内外知名的EMS和OEM大厂,说明元器件供应链之间也是需要门当户对的。无可否认,大客户才有大需求,大订单,这确实是一条显而易见的真理。比如富士康,比如华为,每一家企业采购的元器件都超过了100亿美元。当然,这些客户也是半导体原厂拼杀最为激烈的主战场,分销反而沦为了物流和金融配角。当然,业绩是一定好看的,至于利润,那就不一定如愿了。

  四、15强中,只有科通和武汉力源是上市公司,说明中国分销落后的主因,其实是因为缺乏资本的助力。台湾半导体分销的崛起,除了电子制造业西移因素以外,更大的原因还是台湾的分销商可以方便快速的从资本市场上获得成长基金。加上台湾政府的产业扶持,辅以灵活的抵押和借贷方式,活跃的投资人和银行共同发力,这才有了WPG这个东方巨无霸的成功崛起。当然,随着元器件电商的崛起,资本市场开始关注这个重度垂直市场,元器件分销的春天也即将来临。

  五、本土15强规模差距不大,商业模式基本雷同。由于15强的商业模式基本一样,大都是采取代理分销+IDH模式,所以很难拉开相互之间的差距。而全球分销50强,有传统代理模式,也有目录分销模式,还有电商模式,更有混合分销和贸易模式。这样的百花齐放,这样的经营创新,全方位提升了国际分销的渗透力和国际竞争力。

  总而言之,面对全球电子元器件需求量最大的土壤环境,伴随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跃居世界第二的产业环境,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我们中国本土元器件分销的潜力还很大,机会还很多。只有勇于改革创新,敢于自我否定和打破枷锁,借用互联网的东风,才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否则,15强失去的不仅仅是排名,还有可能是未来。

马拉松与元器件互联网+|【老司机跑步时在想什么】

昨天边跑边听罗振宇VS罗永浩《长谈》,讲老罗创业做手机这五年的种种,尤其伴着这瓢泼大雨,漫漫长路,特别应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跑到18公里左右听到的那段,讲老罗为啥非要进入手机行当。

老罗说:他在任何时代,一定要做软硬件结合的最大平台的东西,就是计算平台,这个时代指电脑、手机、平板等;下个时代也许是AR,VR眼镜。他的梦想是做最大的计算平台,并且在平台革命的时候参与或领导一次,这是他的终极梦想。 

然后提到了关于前沿技术与元器件的事,基本意思是:前沿技术被巨头引入到它的产品里,将技术转化为元器件,实现软硬件创新,在推广产品的同时,带动元器件成本的下降,继而促进该技术的普遍应用。这让我想到了手机的指纹识别,柔性屏幕,想到了人工智能的GPU,FPGA等等。

 计算平台也好,前沿技术也好,总离不开咱们所扎根的元器件行业。海量的元器件组成了这些硬件实体,软件跑得快,需要硬件带。这背后,一定是我们电子业者巨大的机会所在。

说实际点,回归到我们所在的元器件分销业:

在这波变革中,又有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这两年越演越烈,众说纷纭的元器件互联网+,到底路在何方呢?

    前面很多年,靠市场红利驱动,咱们行业赚钱真的不太难,比如老司机之前写过的《那些年,我们炒过的货》。因此在过去那些年,整个行业对于新工具、新方法的采用意愿是很低的。想法往往是:我有好渠道,好客户,钱也赚得还可以,我为什么要冒风险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和改变呢?

     但是,这事已经在慢慢发生了变化:大家已经很难获得利润的高速增长了,甚至不增长。我有个做贸易的朋友,现在她一年赚的钱和十年前一年赚的钱是一样的。十年前那些钱够她买半套房的,现在呢?连个首付都交不起。这几年同行碰头聊天,一定都会说生意越来越难做。而到了这种时候,必然就有一部分人开始很迫切地想办法要提高效率,创新服务,降低成本了。


这是老司机朋友圈昨天好几个同行贴出来的图,其中有六家是半导体企业。

换个角度看,不也是中国最依赖的美国公司吗?

    而且,2017年1月6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表了《确保美国在半导体领域长期领导地位》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芯片业已经对美国相关企业和国家按照造成严重威胁,虽然目前中国芯片产业仍然落后,但有机会通过产业政策缩小与美国的技术差距,再通过更低的价格取而代之。建议美国总统对中国芯片产业进行更严密的审查,目前,中国集成电路的进口产品有接近50%来自美国。

    结合2016年的海关数据: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2271亿美元,连续4年进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与原油并列最大进口产品。与此同时,集成电路出口金额为613.8亿美元,贸易逆差1657亿美元。

    另外,2013年开始,中国政府决心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出台《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同时,包括国家大基金、地方政府基金在内,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总额已经超过4600亿元。

危与机并存,落后就要挨打,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全速前进,但根据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规划,到203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实现跨越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一规划中,中国企业至少还需要10年多时间去学习、追赶。

    那么对于分销业者来说,这种感觉是慢性病:钱能挣到些,但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的那种纠结感会长期相伴。


那么说到提高效率,创新服务,具体又是什么呢?我认为一定是互联网化和数据化。

想想我们行业,至今的供求数据,库存数字和价格信息都还藏在各公司的ERP里,或者各个业务人员的本子里,还是非常封闭的状态。现有的线上数据也还非常不准确。另外,移动互联网在这个行业基本尚无用武之地。从好的方面来说,互联网化和数据化在我们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不过,一定还需要相当的时间,3-5年至少吧。

元器件互联网+怎么玩?

老司机隔壁老王的口头禅比较简单粗暴:不能帮赚钱的芯闻都是耍流氓。这是老司机和老王对于提高效率,创新服务最直白的认知。

回到老司机上上周的文章《终于有人把芯片元器件贸易商彻底说透了!》中对行业的拆解:这行业其实只有两类人:


(1)有上游芯片元器件资源的
(2)有下游终端客户资源的。
那么提高效率,创新服务,无非就是:
更快地帮有上游芯片元器件资源的,多卖货,多赚钱。

更快地帮有下游终端客户资源的,买到货,买好货。

TIPS:文章转载所得,感谢原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以直接看电视的微信公众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