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大中国联合工程 正式编制试验公司有多垃圾

我是建筑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想了解一下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民用建筑院和浙工大建筑设计院的实力、效益和待遇情况,这两个公司去哪个更好啊?小弟我现在好纠结啊,望大哥大姐们给点意见... 我是建筑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想了解一下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民用建筑院和浙工大建筑设计院的实力、效益和待遇情况,这两个公司去哪个更好啊?小弟我现在好纠结啊,望大哥大姐们给点意见吧,谢谢了!!!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工大院曾呆过,就设计院实力来说应该还可以的,名用建筑特别是酒店,学校这块做的还可以的,住宅做的蛮多但最近的项目在杭州的不多。效益的话我在的那年,一个13个人的所的年产值大概在1300万左右吧(这个并不确信),不过要注意的是工大院的建筑所就全部做建筑的,所以这1300中结构等相关专业有没有进来分成我不知道。待遇么反正就是产值的30%。你能做多少也要看你本事的。

中联呢以工业建筑起家,在杭州的工业建筑领域绝对的老大,但依托其强大的实力在民用建筑市场有良好的口碑,中联的项目看上去都很不错的,实力上应该是中联强很多。效益怎么样我并不清楚,但想来应该是不错的,有个学长从工大院跳到中联据说还不错。


中国联合啊 看排名 实力 效益都是CUC的好啊 进了设计部门虽然累但是听说薪水很高,我才拿到中联的OFFER,不过应届本科啊,进不了设计院,因为要求硕士,但是2流的重点院校的硕士生不会考虑的,竞争大啊。

中国联合较好,浙大设计院很好,浙工大设计院一般吧

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 
、邱介山、、高自友、、汪家道等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1 个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 个
冶金学院、材料学院、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商学院
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佳山校区)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

、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创建;

专区工业学校(部分)并入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

1960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升格为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升格为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

1961年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合并组建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

1962年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部分)并入安徽机械学院,更名为

1975年11月14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呈交了同

意和支持冶金部关于建立“马鞍山钢铁学院”的请示的报告。不久由于

”的破坏,此事被搁置下来;

1977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升格为马鞍山钢铁学院;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批复(85)冶教字第1297号文件,将马鞍山钢铁学院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

1983年马鞍山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同年马鞍山联合大学创建;

1992年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马鞍山联合大学合并组建安徽商业专科学校;

1995年安徽商业专科学校更名为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决定撤销冶金工业部;

正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划归安徽省教育厅,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截至2017年3月,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部,78个本科专业,

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培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备注:(★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重点建设新专业;◎省级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 [6]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有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专业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省级重点学科。

钢铁冶金、冶金工程(省级重大建设项目)、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热能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会计学、数量经济学

硕士、博士学位学科及授权点
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设计学、光学工程、土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化学

应用数学、分析化学、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

矿冶二次资源工程、材料化工与技术、能源利用与管理、冶金环境安全与工程、工业设计、社会管理、公共经济管理、社会政策与社会法、知识产权创造与管理、商务英语研究

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法律硕士、工程硕士(涉及各工程领域)、金融硕士、应用统计学硕士、翻译硕士
以上表格数据截至2018年08月30日,参考资料: [6]

据2016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个、安徽省特色专业8个、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7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3个、安徽省重点建设新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

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个:

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会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行政管理。

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7个: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软件工程、物流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

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3个:

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经济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机械工程。

安徽省重点建设新专业5个: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物联网工程、光源与照明

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

2013年以来在校学生申请专利数588项(授权512项),在“挑战杯”等科技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国际奖励21项,国家级奖励334项,省级奖励1465项,

学校连续成为“挑战杯”全国赛事的联合发起高校。学生创业典型不断涌现,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5%。2014年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报告”评估显示,学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最高达95.6%,校友满意度、推荐度分别高出全国非“211”本科院校6个和8个百分点。2015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为99.16%,2015年安徽工业大学名列全国创业型大学百强榜78名。

1999年,华东冶金学院42个项目获得安徽省级教学成果奖。

2001年,安徽工业大学8人获得安徽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

2005年,安徽工业大学12个项目获得安徽省级教学成果奖。

2008年,安徽工业大学14个项目获得安徽省级教学成果奖。

2010年,安徽工业大学7个项目获得安徽省级教学成果奖。

2012年,安徽工业大学11个项目获得安徽省级教学成果奖。

2012年09月24日,安徽工业大学冷护基教授发明的《带源式缆索质量检测机器人》荣获了第七届“

2013年,安徽工业大学推荐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等6项成果获2省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资助项目“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奖项数和获奖等次综合排名位于全省高校前列。

2013年10月16日,安徽工业大学召开2013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实施推进会。

截至2017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97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09人、副高级职称460人,具有博士学位508人。

博士生导师42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皖江学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百人计划”省级教学名师等82人,有安徽省高校人才团队5个、科技创新团队22、教学团队10个,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37人次。

学校还聘请了包括13名两院院士在内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兼职教授。教师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有170余人,从海(境)外聘请的兼职教授有50余人,并邀请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来校讲学交流,国家以及安徽省外专局遴选的外国专家、外籍特聘教授定期到校工作,促进了学校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

教学团队(截止到2012年9月18日) 

截至2016年9月,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与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教师国(境)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及海外研修访学、海外教学研究团队引进和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联合培养、交换培养等工作。学校接受本、硕、博三个层次来华留学生,同时开展留学生非学历教育;常年聘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国家和省外专局遴选的外国专家、特聘教授定期到校工作,促进了学校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

据2016年12月图书馆信息显示,安徽工业大学校图书馆舍由佳山校区图书馆(湖东路)、秀山校区振华图书馆(马向东路)组成。现有馆舍面积61000平方米(其中佳山校区图书馆17000平方米,秀山校区振华图书馆44000平方米),阅览座位5000余席(其中佳山校区馆1500席,秀山校区振华馆3500余席)。秀山校区振华馆各库室及公共区域设有有线上网接入点并提供无线上网服务。

截至2016年5月底,馆藏纸质文献205.09万册。

馆藏印刷型书刊计173余万册;电子图书89万余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3万种(其中中文电子期刊10000余种,外文电子期刊187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71个。年订购中外文纸本期刊1500余种,纸质图书10万册。

根据2016年12月安徽工业大学校园网资料显示,该校有多种学术期刊:主要包括:《

》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自然科学版)》:是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冶金、材料、化学、化工、机械、控制、电气、计算机、信息、数学、物理、建筑、土木、环境、

等学科及其交叉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本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安徽省优秀高校学报,所载论文或摘要被10余家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1984年创刊,后为双月刊,大16开。获安徽省高校学报优秀 期刊一等奖,全国理工农医优秀社科学报。

截至2016年9月,学校建有国家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9个,与企业建立了38个联合研究中心。

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

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分子工程与应用化学研究中心、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

安徽省公司治理与运营研究中心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安徽省冶金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金属材料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重点实验室

安徽工业大学煤转化与副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2011计划:冶金资源洁净高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质量检验中心1个:国家钢铁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生物膜法水质净化及利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液压振动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

安徽省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效建筑用钢工程研究中心、安徽工业大学分子工程与应用化学研究所(材料方向)等。

2016年上半年,共组织14个类别纵向课题 443 项的申报,其中 自然科学项目 295 项,人文社科项目148。具体情况如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4项;省重大专项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41项;省重点实验室建设2项;重点实 验室开放基金4项;省国土资源科技项目1项;扬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35项(包含后期资助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2项(含专项任务项目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7项,国家旅游局项目1项,省领导圈定课题8项,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14项,马鞍山市社科联项目 28 项。到6月 30日为止,新增纵向项目12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09项),新 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1项,其中50万元以上的项目13项。

科技奖励和专利申报:2016年上半年申报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14项,其中:申报安徽省科技奖12项,申报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1项,申报上海市科技奖1项。2016年上半年申报专利131项(其中发明专利106项),授权78项(其中发明专利66项)。

2010年增加各类纵向课题179项,其中,获准国家级项目29项。新增横向课题近20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完成省部级成果鉴定与验收项目16项。授权发明专利20项,申请发明专利35项。全年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及国外期刊发表论文超过500篇,SCI、EI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论文366篇。出版专著30多部。成果推广应用40余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务院部委项目等213项,安徽省各类科技项目292项;与企业建立了38个联合研究中心,授权发明专利数连续两年居安徽省属高校第一。

1、校徽图案由外圆内方两层构架组成,外层内容为学校中英文规范名称,内核为校徽基本形。

2、基本形主要由安徽工业大学英文名称缩写大写字母“A”、“U”、“T”变形组合而成。其中“A”变形为一片广袤的天空及天空下的一组相辅相成、竞相发展的参天大树;“U”变形为一本摊开的书籍;“T”则是众多大树的巨大根系。

图案寓意为:在良好的教育大环境下,安徽工业大学与时俱进,扎根于知识的土壤,不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蓬勃兴旺;形象化地展现出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学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育人”宗旨。

3、图案中心的一组大树在设计中错落有致地排列,竞相生长支撑起辽阔的天空。寓意为: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和支柱,多学科交叉融合、并重发展,共同提升办学水平、创造学校教育事业的美好前景;也形象化地展现出安徽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法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校争创省内一流、国内外有影响的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校徽图案的论证设计和公开使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了学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一贯倡导。希望该图案及其蕴含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广为宣传、认同,能够深入人心、凝聚人心,共同推动安徽工业大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无论你来自何方让青春在这里飞扬无论你走向哪里让理想从这里起航精工博学不息自强厚德敏行百炼成钢团结求实勤奋创新安工大校风代代传扬遨游知识海洋采撷科技之光描绘最美画卷播种明天的太阳遨游知识海洋采撷科技之光肩负祖国希望实现中华复兴伟大梦想无论你来自何方让青春在这里飞扬无论你走向哪里让理想从这里起航航从这里起航。 [28]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沙钢集团常务副总裁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外部董事
山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 原联想集团副总裁、国内著名的汉普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国内著名电商平台中驰车福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31]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31]
山东省第十一届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正厅级) 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
立白集团副总裁、财务总监 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天津市质量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 搜狐公司副总裁人力资源及行政高级总监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宿州市市委常委、埇桥区区委书记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31]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导
马鞍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1]
上海宝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院长、校长助理
上海宝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导
浙江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
马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31] 北京科技大学有色系副主任
马钢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理学院力学与工程系主任、博导 上海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科学技术处处长
马钢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博导、研究员 上海宝钢集团安全生产监督部部长
铜陵市人大常务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学术带头人。

天津大学教授、博导、天津大学引进杰出人才天津市和国家

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党委书记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31] 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化学与工艺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宝钢)汽车用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上海宝钢股份公司财务总监 上海宝钢集团人才开发院院长
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江苏沙钢集团原总工程师 [31]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 [32]

安徽工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现有佳山、秀山两个校区

,共占地2467亩,校舍建筑面积近78万平方米。主校区位于霍里山以北,奥体中心以南。校内包含雨山湖等多个湖泊,东边是一排小山,常年绿色,整体环境优雅、环保。

: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 即安徽工业大学校本部,安徽工业大学校本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规划对山体、绿化等环境要素加以合理利用,建筑布局悉心安排,营造出连绵一体的绿色开敞空间,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道路布置结合现状,顺应地形,便捷而顺畅。校园南侧规划为佳山风景绿化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将延续并发展这种优势,创造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校园环境。

: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向路新城东区,规划布

局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构图形式,以两条轴线串联各功能区组成总体框架,结合水面、山林和园林步道构成既有几何秩序又有自然秩序的格局,各功能区围绕教学实验区布局,体现其他各功能区与之便捷的联系,将顺应城市主导风向的以山林水面为主体的校园主体绿化休闲区,自东部、南部引入并渗透至教学实验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及其它功能区。规划注重校园环境塑造,并使其与城市、自然紧密融合,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兼具为社会服务或对外联系较多的项目,如体育中心、外事接待中心、行政办公等均设于临街或离校门不远的地段,保证对外联系的方便,减少对校园内部活动的干扰。校园功能区共划分为六个:教学实验区、 行政综合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休闲活动区、外事接待区。

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馆舍由校本部(湖东路)图书馆、东校区

安徽工业大学新区图书馆

图书馆组成。有馆舍面积61000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图书馆17000平方米,东校区图书馆44000平方米),阅览座位5000余席(其中校本部1500席,东校区3500余席)。东区馆各库室及公共区域设有有线上网接入点并提供无线上网服务。馆藏文献资源按文献类型和学科分类布局,全开架管理。两校区图书馆共设有27个借(阅)室(其中东区馆18个;本部馆9个)、4个研究室、2个学术报告厅、2个自修室;服务台提供图书的借还及咨询服务。截止2010年10月底,馆藏印刷型书刊计148余万册;电子图书72万余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3万种(其中中文电子期刊10000余种,外文电子期刊187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43个。年订购中外文纸本期刊1500余种,纸质图书10万册。

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更多信息来源: [19]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引用日期]
  • 6. .安徽工业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精品课程网[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精品课程网[引用日期]
  • 12. .安徽工业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16. .安徽工业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国际外事学院[引用日期]
  • 19. .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21. .安徽工业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22. .安徽工业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23. .安徽工业大学[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科研处[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科研处[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引用日期]
  • .安微工业大学[引用日期]
  • 31. .安徽工业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32. .安徽工业大学官网[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后期与基建管理处[引用日期]
  • .安徽工业大学后勤与基建管理处[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联合工程 正式编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