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来联手去哪儿抢占经济制高点高考经济

党的十九大制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出台了补短板系列措施。

6月5日,设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7月5日,成立了投资合作委员会;

8月7日,增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处;

11月15日,成立了硬科技创新产业局;

11月29日,成立了西安市特色小镇推进中心等新机构。

举办了“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

“全球程序员节”等活动

“全球硬科技之都”“丝路文化高地”

昨日的市委常委会上,研究成立西安市新经济产业发展局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局,标志着我市在新经济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保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充分体现了西安市对发展新经济的重视,彰显了西安市发展新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让西安成为了全国第一批

如何让新经济成为大西安发展的新引擎?

西安又有哪些发展新经济的优势?

盘点了西安新经济发展的重大利好

政策因素 完善顶层设计通盘规划

顶层设计成为了市工信委副主任韩博、市投资委主任邢欣和市科技局副局长杨铭均给出的首要因素。

据邢欣介绍,为切实推动我市新经济产业发展,适应新形势,紧抓新机遇,成立了西安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作为统筹全市新经济发展的议事协调机构,这个委员会负责研究审定新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综合研判新经济产业发展形势和重点发展方向,协调解决新经济发展中重大问题。委员会下设西安市新经济产业发展局。负责有关新经济的政策拟定、组织实施;统筹推进全市新经济产业发展;负责流动经济、物流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产业发展工作等。

韩博表示,进行顶层设计,成立专门机构,可以使我市上下一盘棋,通盘规划促进新经济发展。

产业因素 西安新经济具备先发优势

产业是新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支撑。如今的西安已经具备云计算及大数据、硬科技、物流、文创、电竞等新经济业态的先发优势。

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链条基本完整

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高新区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创新与服务示范园区、国际港务区“一带一路”物流信息基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国家级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区和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基地等核心园区。

今年以来,京东云运营中心、腾讯云大数据中心、西安-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等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项目纷纷落户西安。据统计,我市目前已聚集的大数据、云计算企业超过200家,其中云计算中心、研发中心22家,行业应用150余家,主要集中在工业、医疗、旅游、交通、金融、信息安全等领域,产业链条基本完整。

硬科技:“八路军”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西安硬科技“八路军”发展势头良好。硬科技“八路军”,即八个当前最核心的硬科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在西安的发展潜力巨大。例如,经开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合作就是我市发展硬科技的典范。据经开区经贸发展局副局长辛娟介绍,经开区对于西北有色的服务不只局限于已经落户经开的产业化项目,“我们不仅支持落户项目,还支持研究院的基础研究。”她说,正是因为这种良好的合作,西北有色先后将28家公司在经开孵化。这些将自身定义为“达到国际先进,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材料公司,为经开区带来了过100亿的产值。

11月7日,西安举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大力发展硬科技产业,就是西安发展实体经济,发力先进制造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物流产业:“中国孟菲斯”已初具规模

地处中国中心,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西安,发展物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为了促进物流业与一二产业联动,今年我市专门成立了由陕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任组长的市推进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京东全球物流总部、海航现代物流集团、中通西北电商物流产业园、传化智联西北运营总部……西安作为全国航空、铁路、公路枢纽城市的区位优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物流大佬纷纷抢滩,“中国孟菲斯”已初具规模。

文创产业: 底蕴深厚 长足发展

作为文化大市的西安,正在全面提升文化自信、打造丝路文化高地。音乐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的建设,给西安增添了更多可触摸可感受的文化魅力。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主营收入稳步提升。“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西安千古情”大型演出、碑林历史文化街区、小雁塔历史文化街区、渼陂湖水系修复工程等项目加速推进……

未来我市还将深入挖掘汉唐盛世文化,实施文化复兴工程,唤醒中华儿女共同历史记忆,建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标识地之一。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

电竞产业:挖掘“新蓝海”潜能

目前,我市网络游戏(电竞游戏)产业聚集企业200余家,拥有纷腾互动、至尊网络、游久数码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培育了西安热玩电子、奥创网络等一批垂直化、平台化的发展企业,引进了大唐网络CMEG(全国移动电子竞技大赛)、英雄互娱等国内主流电竞运营平台。从业人员达10000余人。

我市将充分挖掘电竞产业这片 “ 新蓝海 ” 的无限潜力,激发电竞产业强大动能,抢占新经济发展制高点,让西安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市场因素 新经济成长具备内生动力

如同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合适的土壤,新经济的发展壮大也需要有合适的市场环境。当市场需求和内生动力形成,新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在邢欣看来,我市的一二三产业已经为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准备好了市场环境。

在农业领域 ,西安已经形成的“七大农业板块”,为以互联网+、物联网(农产品溯源)、电子商务等为依托而发展农业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等新经济业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工业领域 我市的汽车制造、智能手机、集成电路等战略新兴产业飞速发展。韩博表示,下一步我市还将围绕这些智能制造领域采取产业基地、园区、小镇等多种培育方式进一步做大。

在服务及商业领域 ,以华为、中兴软件、克瑞斯半导体等新经济龙头为代表,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产业、“新服务”业蓬勃发展,加速产业体系实现新旧动能转化。

环境因素 强力吸引新企业新活力

“西安现在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对于创业者的扶持也越来越有力,这让我们看到无限的发展前景,也有机会接触更多更强大的合作伙伴。”起步成长于西安的“蒜泥科技”,如今已是拥有多家子公司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联合创始人谢雯雯对于未来的西安充满着期待。

今年,京东千亿元总部项目花落西安,京东物流首席执行官王振辉这样形容, “西安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和集散中心,是电商企业和物流产业进行全国乃至全球性布局的战略要地,京东物流落户这里是必然选择。”

不管是像“蒜泥科技”一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京东这样的物流巨头,同样作为新经济产业的代表,他们愿意选择西安同时看好未来,都绝非偶然。在西安,这些投资者们看到的,是当下城市环境的改善,是经济发展的繁荣,是全球资本进入带来的投资热潮。

一个个活跃着的市场主体,是西安经济蓬勃发展的最好体现。 今年12月9日,西安迎来市场主体总量突超百万的历史时刻,全市累计在册市场主体达到100.2676万,西安成为全国第七个市场主体总量超百万的副省级城市。 激活这份活跃力的,正是今年以来西安不断深化商事制度和“放管服”改革,大力开展 “三大革命” ,推动 “最多跑一次” 承诺落地,倾力奉献 “五星级店小二式服务” 等等一系列举措。

今年,西安所呈现的惊喜也是叠加的。华为、中兴、比亚迪、海康威视、吉利、京东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西安或加大投资。数据统计,今年1-10月,全市实际引进内资2047亿元,完成全年指标115%;实际利用外资41.89亿美元,同比增长20.23%,这样的成绩在西安是多年未见的。

“沉甸甸的数字背后反映的是西安今年招商引资的巨大变化。”市投资委主任邢欣说。今年来,西安紧盯外资、内资、民资、央资、融资等“五资”,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聚焦发力,做到每个区县,每个开发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明确每周一为招商日,每个月1日或每周一要抓重大项目的招商、抓重大项目落地的协调、跟客商进行洽谈,调动各方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对标发达地区成立西安市投资合作委员会,统筹管理协调招商引资工作,从全市各部门抽调100名优秀干部,并成立24个专门招商分局,组建招商“特种部队”。首届世界西商大会、全球硬科技大会等重量级会议成为招商引资的新平台。累计培训招商工作人员350余人次,将招商工作做细、做小、做实,帮助企业第一时间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突破123点。截至11月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成为第7个市场主体破百万的副省级城市。签约合同项目491个(其中工业项目96个),投资额过30亿元以上项目122个,投资额过50亿元以上项目70个,投资额过100亿元以上项目36个。 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华侨城、海航、吉利、华润、万达等 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新经济需要更良性的服务监管体制,这也与今年以来西安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优势高度吻合。”邢欣表示,今年以来西安尊商重商氛围十分浓厚,除了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强力推进,同时深入开展了“三大环境建设”(生态宜居、投资服务、生活品质)、“行政效能革命”和“千人亲商助企”等活动,推出十二项活动并出台十八项政策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努力打造关心重视企业家和企业家创新创业的双示范城市,让西安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投资兴业的热土。

人才因素 人才流入量直升全国前四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要发展新经济,人才不可或缺。今年以来,西安通过用实招引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抢人、用感情暖人等多种方式,尽最大努力加快人才聚集,汇聚了新经济发展的“众力量”。

今年5月,我们出台了《西安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力度空前的23条人才新政。

9月,出台了《西安市创新招才引智工作意见》,提出了7个方面20项招才引智新举措。

11月,成立了招才引智委员会,发布了《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的十三条措施》《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和成果转化奖补政策兑现的实施细则》《“西安伯乐奖”实施细则》《技术转移机构资助政策兑现实施细则》等6项升级版人才政策。

12月,出台了《西安市人才安居办法》,未来5年筹建22万套安居房,住宅用地20%用于公租房人才租赁房建设,进一步强化了西安的人才新政。

今年以来,我们相继打出了“人才新政”“户籍新政”“创新创业新政”引才育才“组合拳”,截至11月底,我市新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10名,国家级领军人才32名、地方级领军人才59名,共落户18.6万人,同比增长408.9%,按照户籍新政落户122423人,其中学历落户人数合计98724人,占户籍新政落户总人数的80.64%。

西安具有培育新经济的沃土

今年以来,西安从人才培养高地向人才集聚高地转变,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成就梦想的沃土。5月8日,市委市政府出台西安人才新政23条,其定位就是“在全国有力度,在全球有影响,能形成对海内外各类人才的强大吸引和聚集”。

通过深入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5531计划”,今年海外、省外人才纷纷回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沈八中是人才新政实施后第一批签约的专家。这位曾经的美国硅谷精英高管,毅然放弃了优厚待遇选择回国,他坦言,“西安是我的故乡,建设发展大西安义不容辞,更感动我的是西安市的礼贤下士之风和急人才所急,想人才所想的风气。”

政策开路缔造新经济人才链

除了“抢来”顶尖人才、稀缺资源外,发展新经济需要完备的人才链,这其中挖掘、留住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关键,而这与西安的人才资源优势高度吻合。

“不走了!”来自上海的女博士焦珣感慨,“西安在召唤,我听到了。”只身来到西安的焦珣,想要把家安在西安,可又担心自己条件不符。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她咨询了西安市人社局。结果是:一天内做了人才认定,三天内买到新房。对此,她评价:“政策给力、服务热情、点赞西安”。

西安市现有各类人才261.41万人,特别是科技人才、技术工人群体数量庞大。本着不能让人才等政策的原则,今年,西安市人社局率先发力,为加快落实新政,加紧制定细化办法,及时为新政中各类奖励补贴和待遇保障提供必备要素,同时推出12个具体实施办法与市级各部门出台的措施办法共同构建起人才工作政策链,让政策更加立体。在政策利好的吸引下,西安市人才流入量直升全国前四。

打出引才育才“组合拳”

12月25日,“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活动西安交通大学专场”举行。记者了解到,今年西安大力发展“校友经济”,推介我市以“人才新政”“户籍新政”“创业西安行”为核心的引才育才政策“组合拳”,并于11月24日举办西安市招才引智委员会成立大会,进一步强化西安的人才新政。

一系列利好政策,让青年才俊留在西安创新创业的热情无限释放。从今年3月到11月底,9个月时间西安共迁入18.6万人,同比增长408.9%。随着人才的持续引进、人口的不断增长,将支撑我市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

不但要起得早,还要跑出加速度

才能实现聚集效应,形成发展新优势

要尽快布置、及时跟进、持续用力

一是 出台一批新政策。制定一系列我市支持和促进新经济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和意见,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二是 支持一批新企业。建立新经济企业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做优、做精、做强。尤其是要挖掘潜在的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力争实行“一企一策”,全程跟踪服务,助力企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三是 搭建一批新平台。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交流与沟通,调动高校院所转移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努力在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四是 营造一批好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减低准入门槛,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公平竞争机会。实行包容性管理和审慎性执法,为新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使人才、资本等资源要素向新经济聚集,使各种生产要素配置更加便捷高效。

五是 打亮一批新名片。继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丝路文化高地后,集中力量在流动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文化创意等新经济方面重点发力,努力让新经济发展成为西安的一张新名片。

编辑:宽宽丨审核:何砾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现在,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建议稿起草过程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建议,阐明党和国家战略意图,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描绘好未来5年国家发展蓝图,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事关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

  为此,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十三五”规划建议,成立由我担任组长,李克强同志、张高丽同志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的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建议稿起草工作。

  1月28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十三五”规划建议征求意见的通知》,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和建议。2月10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建议稿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从各方面反馈的意见看,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三五”规划建议问题并提出建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大家普遍希望,通过制定建议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特别是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提出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文件起草组在起草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真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文件起草组成立9个多月来,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修改。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7月底,建议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建议稿。

  从反馈情况看,各地区各部门对建议稿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建议稿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建议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建议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和重要举措,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议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更加深入和更具前瞻性的分析概括。二是建议进一步突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三是建议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将优势资源集聚到重点领域,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四是建议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在“十三五”规划全部指标中的权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五是建议重视促进内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六是建议更加注重通过改善二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明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举措,把更多公共资源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全面汇总、逐条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

  二、建议稿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建议稿的起草,充分考虑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第一,“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制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

  第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古人说:“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为此,建议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对建议稿进行谋篇布局。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第三,“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此外,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另外,考虑到建议通过后,还要根据建议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两个文件之间要有合理分工。所以,建议在内容上重点是确立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思路、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而一些具体的工作部署则留给纲要去规定,以更好体现和发挥建议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

  在建议稿起草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二是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三是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既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又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举措。四是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既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的约束力和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做到虚实结合。

  在结构上,建议稿分三大板块、八个部分。导语和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一部分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总结“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二部分讲“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提出并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三至第七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属于分论,分别就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进行阐述和部署。第三部分讲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7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讲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4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6个方面展开。第六部分讲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6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8个方面展开。

  第八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第八部分讲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从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6个方面展开。结束语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三、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问题

  建议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要求和重大举措。这里,就其中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建议稿提出今后5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主要考虑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到2020年翻一番,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至少也要达到6.5%。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利于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加切实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化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保持较高增长速度难度不小。考虑到正向引导市场预期和留有一定余地,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建议稿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潜在增长率为6%-7%。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今后要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但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比较多。这是因为,未来一个时期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将持续乏力,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形成新的市场空间需要一个过程。在经济结构、技术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资源安全供给、环境质量、温室气体减排等约束强化,将压缩经济增长空间。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风险,如杠杆率高企、经济风险上升等,都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制约。同时,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会相应慢下来,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第二,关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直接反映城镇化的健康程度。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预测,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按201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5.9%计算,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年均需转户1600多万人。现在,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问题是这7.5亿人口中包括2.5亿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在城镇还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带来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

  建议稿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这1亿人主要指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

  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意义重大。从供给看,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对稳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成本、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看,对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这个目标,既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是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力度,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这一目标实现。

  第三,关于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据测算,若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今后,脱贫标准所代表的实际生活水平,大致能够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基本水平,可以继续采用。

  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2011年至2014年,每年农村脱贫人口分别为4329万、2339万、1650万、1232万。因此,通过采取过硬的、管用的举措,今后每年减贫1000万人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具体讲,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第四,关于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这既有利于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8月,我们确定要抓紧实施已有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核电站、新药创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已经部署的项目和新部署的项目要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国家实验室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诸如美国阿贡、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国家实验室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均是围绕国家使命,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急需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主要考虑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第五,关于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健康发展。现代金融发展呈现出机构种类多、综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结构复杂、交易频率高、跨境流动快、风险传递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国家均加大了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力度,核心是提高监管标准、形成互为补充的监管合力和风险处置能力。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产品结构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综合经营趋势明显。这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加强金融监管提出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的改革任务。近来频繁显露的局部风险特别是近期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说明,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也再次提醒我们必须通过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主要经济体都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做法是统筹监管系统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负责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审慎管理;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统、清算机构、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机构等,维护金融基础设施稳健高效运行;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通过金融业全覆盖的数据收集,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第六,关于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实干才能见效。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就是一项硬措施。这就是说,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的强度。这项工作做好了,既能节约能源和水土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现在看,这样做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根据当前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在继续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的基础上,水资源和建设用地也要实施总量和强度双控,作为约束性指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合理分解落实。要研究建立双控的市场化机制,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场手段实现双控目标。

  第七,关于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一些地方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当前,国内粮食库存增加较多,仓储补贴负担较重。同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国家可以根据财力和粮食供求状况,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试点,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休耕,对休耕农民给予必要的粮食或现金补助。开展这项试点,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为前提,休耕不能减少耕地、搞非农化、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同时,要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增加国内农产品供给。耕地轮作休耕情况复杂,要先探索进行试点。

  第八,关于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使环保责任难以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大量存在。综合起来,现行环保体制存在4个突出问题:一是难以落实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二是难以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干预,三是难以适应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的新要求,四是难以规范和加强地方环保机构队伍建设。

  建议稿提出的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主要指省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市(地)县的监测监察机构,承担其人员和工作经费,市(地)级环保局实行以省级环保厅(局)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县级环保局不再单设而是作为市(地)级环保局的派出机构。这是对我国环保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这项改革要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力争“十三五”时期完成改革任务。

  第九,关于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高龄少子特征,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现在的生育主体是80后、90后,他们的生育观念变化了,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增加了,同时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了,养儿防老的社会观念明显弱化,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一方面,据调查,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来,全国符合政策条件的夫妇有1100多万对。截至今年8月底,提出生育二孩申请的只有169万对,占比为15.4%。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2014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岁以下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这种趋势还在继续。这些都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可以通过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这是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家卫计委等部门经过认真测算,认为实施这项政策是可行的。

  同志们!讨论、修改、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是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指导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引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要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议稿提出的目标、理念、任务、举措,认真思考,深入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建议稿更加完善。最后,让我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凤凰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抢占经济制高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