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佛事对联台商投资区闽南佛事金纸批发,初二十六拜拜金,天公金,本人在白沙路口


前浯村志:凡例 一、 本志突出前浯特色、时代特征、行业特点,按照资料性、地方性、时代性的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翔实地记述前浯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并对未来做适当预测。 二、 本志记述的地域即前浯村现行行政区划范围。时间上限事物发端,下限截止 2014 年 6 月 30 日。记述以纵贯古今、翔今略古为原则,着重记述新中国成立后及改革开放以来至翔安建区以来各项事业发展的 翔实情况。 三、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等体裁为主,图、表、录为辅。全志采用平列式排列,概述置于前 言,统摄全书。大事记纵述事物,由远而近。主体为专业志,以类系事,横排竖写、纵横结合,全面记述史实。 下设章、节等层次,志前置地图、相关照片随文插入。篇末为附录、编后记。 四、 本志人物坚持生不立传,立传以正面人物为主,按人物生年为序排列;对有贡献有影响的在 世人物本着以事系人的原则,事迹载入有关专业志。 五、 本志采用语体文、记述体,不用文言文,只述不论。概述、章下无题概述夹叙夹议。志书以 文字为主,图表并行,用第三人称记述。 六、 本志纪年采用历史习惯用法。民国以前年份历史正称,先书朝代年号,后括注公元纪年;民 国年份用阿拉伯数字,后括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均用公元纪年。本志所称“解放前(后) ,系指 1949 年 9 月 19 人前浯地区解放前 (后) ” 。 所称 “建区前 (后) , 系指 2003 年 10 月 19 日翔安区正式成立前 (后) ” 。 七、 本志历代组织机构和职官等名称,均按当时名称记述。地理名称均按当时当地习惯记述,有 的括注今地名。 八、 本志中姓氏篇中对已逝者敬称为公,如林氏开基祖钦万公,由于篇幅有限,族谱中只记录男 性,除非存在入赘等特殊情况才会记录女性。相对完整族谱见《前浯族谱》 。 九、 本志中对事物、事件的叙述,由于来源众多,如书中记录、如听人传闻、如实地考察,争取 多种意见存在,对双方意见相对,影响他人声誉不宜采用。对未定事件除语言表达为“大约、估计、不完全统计、 据说”外,其余宁缺毋滥。 十、 本志中信息来源,书中记载除特殊情况,一般不注明出处,所参考书籍列于书后相关资料汇 总;听人传闻,一般不指出何人所言。 民俗篇之敬祖祭神活动日 前浯属于农村,大部分从事农耕劳作,敬祖祭神活动一般是在农历过,对公历国家法定假日如五一、国庆关注度 不高。本文以农历为主,参插一些公历节假日。总体来说一月、四月、七月和十二月会比较多节假日。 正月 初一:春节迎新年,凌晨拜天公,全家大小穿新衣,早上敬祖宗,参加迎春活动或向亲友贺年,村里一般会组织 如拔河、猜谜、篮球比赛等相关群众活动,本地禁忌:当天扫地、倒肥、说脏话、向人讨债。 初二:女婿日,已婚妇女和女婿回娘家给生、养父母拜年,晚上敬土地公。 初三:旧时禁忌出门往来,有时有老人会拿扫把把门口,把人扫出,现在风俗有改,很多同学都选择在初三开同 学会。 初四:俗称“神落天” ,为迎神节,敬土地公,烧文旦公像或神马。 初五:敬祭祖宗一般延续到初五,迎春活动也延续到初五,俗称“破五” ,本日后很多人会选择外出打工等活动。 初六:清水祖师圣诞,部分村民会去香山参加庙会。 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家家户户宰鸡鸭、煮猪肉敬天公,祈求年丰人寿,晚上全家分享。 初十:开闽尊王-王审知圣诞,村民都会到鼓锣岩寺烧香拜佛,参加一年一度的庙会,如果轮到前浯操办庙会, 则村老人会会组织人员到鼓锣岩寺举行相关活动,如跳神等,村民会置办宴席宴请宾客。 十五:上元节,又称“元宵节” 、 “灯节” ,孩子迎灯,妇女听香,看烟火表演等。 二月 初二:龙抬头,做头牙,土地公福德正神生日,煮蚵仔煎、油饭祭拜。以后每月的初二、十六两天都要“敬土地 公” ,在家中烧香拜土地公,做生意的称“做牙” 。 十四:同安瑶头玄天上帝公圣诞,村民会备糕点到武公堂烧香放鞭炮祭拜,有时村老人会也会组织村民开车去同 安区西柯镇瑶头村瑶头大元殿进香请火。 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有村民会参加组团到浙江普陀山祭拜活动。 三月 初三:原为寒食节,现俗称“三月节” ,包吃博饼,祭拜屋中各位神仙。 清明节:公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为法定祖先扫墓,一般是前三天、或三天,全家族扫墓、献纸,祭拜祖宗,同姓 氏的老人会集体祭拜本姓的开基祖等祖先。如果刚好碰到三月节,则会因两者对冲忌讳而取消扫墓。

初十: “开漳圣王”陈元光圣诞,村民会备糕点到英烈堂(即顶宫)烧香放鞭炮祭拜,有时村老人会也会组织村 民开车去漳州漳浦县威惠庙进香请火。 十五:镇江宫“六姓王”圣诞,每年的今天村老人都会组织村民去晋江市白沙镇镇江宫进香,俗称“白沙请火” , 早期是步行加乘船,后改为乘船去,现在则是组织车队去,一般早上去,下午归,回来还要环社活动。 四月 初一:灶君公生日,旧时有村中有种麦子,本日会将自产的麦子磨粉煎成麦兜敬灶君公。 劳动节:公历五月一日至三日,俗称“五一节” ,在外打工、上班者会放假,回乡、出游都有,对务农者则无多 大影响。 十九:封建日,是武公堂中的“六姓王”圣诞,村民除到武公堂烧香拜佛祭拜“王爷”外,请戏班子来演两三天 戏,还会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可以说是所有节日中最热闹的。 五月 初五:端午节,俗称“五月节” ,旧时家家户户常于大门首插榕枝、裨谷以辟邪求福,古俗小儿以五色丝线系臂 曰“长命缕” (系至七夕方解去) ,小孩钻高粱地预祝小孩快长大,男子要饮雄黄酒,洗兰汤去邪驱瘟,今皆废除, 只剩下包吃粽子了。 六月 十八:半年节,制糯米圆(俗称搓圆)祭祖先并祀土地公,预祝下半年丰收。 该日也是池王爷圣诞,村民会到武公堂(旧时在顶宫)烧香祭拜。 七月 初一:地藏王开门口,敬门口祖,在门口摆放一条长板凳,煮的菜蔬一碗一碗的摆在凳子上,碗间搁五双筷子, 筷子头朝外、尾向内,筷子头要伸出凳沿,然后点燃香,烧银箔纸钱,烧时要把香拔起放在纸钱堆里一起烧,还 要抓一把米撒在火堆里。 初七:俗称“七夕” ,妇女要过“乞巧节” ,这天一大早,女主人就会让孩子去采摘还带露水的、清新、洁白、娇 嫩的芝麻花(有时改为石榴花) ,七朵串成一吊,要求三吊,傍晚时分,在厅堂口靠近天井的地方摆上案桌,放 上油饭、花生、红枣、桂圆、面线和芝麻花(或石榴花)以及早就买来的胭脂粉,焚香奉祭“七星娘妈” ,大约 半个时辰,女主人打开胭脂粉包,把银元大小的香粉掰开两半,取出胭脂涂抹女孩的脸颊,连半块香粉包起来扔 到前厅的屋顶上。晚上全家在天井或屋顶观看牛郎星与织女星,以期待两人鹊桥相会。 十五:中元节,七月半节,包粽子敬神(门口祖等) 。 十八:普渡日,要摆放普渡公画像,村民烧香放鞭炮祭拜,演木偶戏和歌仔戏,旧时在入村的路口“点路灯” , 今已废,该晚,家家户户还要请客“吃普渡”看戏。 廿九:关鬼门日,各户敬门口祖,与初一同。 八月 十五:中秋节,博状元饼(不流行) ,听香,敬土地公。 九月 初九:重阳节,也称“老人节” ,登高秋游,煮“兜面” ,为父母粘骨头,村老人会慰问高龄老人,如举行座谈会、 发放物品等。 国庆节:公历十月一日至七日,在外打工、上班者会放假,回乡、出游都有,对务农者则无多大影响。 十月 立冬:有时在十一月,那一天(或者立冬前后)要“补冬” ,就是吃鸡鸭炖补药如四物、洋参、良等进补,听说 立冬那一时刻,即使喝白开水也能“补” ,此时的气候不冷不热,确实是进补的好时机,进补可以为即将开始的 秋收冬种准备好“气力”的。 十一月 冬至:俗称“冬节” ,家家煮汤圆敬祖公;古时村民轮值“做冬” ,要上祖祠祭祖,并举办“吃冬”活动,即值东 的户要请族内堂亲,今已废。 初四:九万堂(即下宫)元帅公圣诞,村民会请木偶戏来演戏,家家户户都会备贡品去烧香拜拜。 廿九:顶宫普庵祖师的圣诞,村中喇叭播放戏曲,村老人会请来木偶戏演古代戏,早上至下午村民到武公堂烧香 放鞭炮拜佛,下午三点送天公,老人会成员将普庵祖师从顶宫请到武公堂,师公设道坛蘸、念经,村民把祭拜的 贡品分列在武公堂前的石埕上,师公做法分饼和折纸。 十二月 初八:释迦摩尼成道日,旧时民俗是吃“腊八粥” ,以红糖、红豆、桂圆、红枣、花生、生姜等八项作料配糯米 熬粥而食,有驱寒暖胃之药效。 十六:即尾牙,旧时村民备办“三牲”供奉土地公,俗称“做牙” ,做生意的则宴请长工,决定去留,发放红包

廿三:送神节,即送土地公、灶君公上天向天公汇报,各家贴文旦公烧神马,煮兜面或蚵阿煎敬神。 初二至廿四:家家户户要“年兜” “扫尘” ,叫做扦囤,内容是大扫除,搞卫生。要把房梁屋顶墙壁上的蛛丝灰尘 打扫干净,擦拭家具,洗晒衣被,重点是厨房的锅、灶、碗筷、案板等,还有就是置办年货。 十六至廿九:村中嫁出的女儿要在过新年前的“年兜边”给娘家父母“分年” ,由女婿操办,目的是让女儿对生 身父母表示孝心,让女婿慰问和恭贺岳父岳母,礼物主要是猪肉面线,猪肉给父母改善生活,面线即“抽寿”之 意,娘家一般要以春花、香粉答谢,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泉州佛事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