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很多便利店紧密优相邻便利店

  日本便利店一向被公认为业界典范,它紧跟社会形态的变化,深刻改变了城市人群的生活。每天有接近日本一半人口数的消费者会去一次便利店。通过这一流量巨大的入口和网络节点,便利店集小餐馆、面包房、咖啡馆、洗衣、报刊、物流于一体,甚至集聚了金融、娱乐、电商、票务等高端消费产业的功能。同时,便利店还对食品、日化等上游产业进行了整合。

  7—11(天津)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宫地正敏在2016便利店大会上表示,中国消费者正逐渐从物质的消费转变到价值体验的消费,与价格相比,他们更重视商品的安全、健康和新鲜,也更加追求创新性的体验和优良的商品品质,而且80后、90后的女性是带动消费的主力,便利店需要做的是把顾客的需求具体化。

  以成品菜为例,7-11观察到消费者想节省做饭时间,因为食材种类多,制作费时费力。同时,7-11还洞察到消费心理——既然要花钱购买成品菜,就不要太家常的菜,而是需要那些价值高、味道好的菜。基于这些诉求,7-11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家庭调查和餐厅调查,其商品开发负责人和日配工厂的开发负责人组成团队集思广益进行开发。除了商品部之外,各部门的人员反复进行试食与制作试验,以推出新的商品。宫地正敏说,7-11推出的成品菜之一八珍豆腐在天津市场就很有人气,这道料理需要白身鱼、鱿鱼、螃蟹、猪肉、鸡肉、虾仁、木耳、豆腐8种食材。另一款商品泰汁鱼块使用了略带甜味的智利辣酱汁,调制出受年轻人欢迎的泰国口味,7-11还顺势推出了干锅土豆片与泰汁鱼块搭配食用。在成品菜的销售上,7-11做了阐释新产品价值与便利性的提案,一方面,店员对消费者耐心地进行商品说明,提供试食;另一方面,通过微信的手段向没有到店的顾客进行商品介绍与促销,不断向顾客提供新的体验。

  罗森便利店虽然采取的是以加盟为主的发展模式,但公司总部并不是单纯地为加盟店提供商品,而是维系着一种双方各自承担职责的合作伙伴关系。据罗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三宅示修介绍,加盟店主要做的是员工管理以及对其商圈的了解,总部的功能主要是产品开发、物流、系统支持、人员培训等。因为是合作关系,所以总部并不是从加盟店的销售额里提成,而是从毛利中进行利润分配。而且总部主要的职责是构建供应链,包括从原材料到专用工厂、物流等整个流程。“罗森并不只是便利店,而是小商圈制造型零售业。”三宅示修说。

  和供应链构建同样重要的是CR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罗森在日本有6000万会员,总部会针对每一家店铺的会员进行数据分析,这样门店可以知道顾客需要的商品是什么,卖不掉的是什么。虽然供应链管理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两大板块对便利店来说非常重要,但三宅示修强调,便利店最关键的还是商品,商品不好,没有顾客会进来,因此“必须把成功率高的商品提供给加盟商”。

  对于商品开发,罗森一般从假设开始,接下来进行市场调查,了解需求,再做商品策划。这些策划出来的商品首先放在直营店里进行试销,试销结果好的商品才会在加盟店里展开全面的销售。“在商品策划中,如果有300个商品,最终在店铺全面展开的其实只有1个。”三宅示修说。

  在日本,罗森的商品开发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健康的追求,还有一个是对地区的贡献。日本的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所以在这些疾病的预防领域市场需求特别大。一般来说,加工食品的健康与口味成反比,但美味是销售的必要条件。针对这一问题,罗森与制造商、农民进行了一系列合作,通过技术革新,开发出既美味又健康的产品。例如麦麸面包,比小麦粉制造的面包低糖,还富含膳食纤维,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罗森麦麸系列商品2015年销售额就达100亿日元。在地区贡献方面,罗森利用各地优质食材推出了“乡间美味”系列,例如用口感良好的宫崎大米做饭团。三宅示修表示,罗森非常注重食品原材料的安全,目前在日本拥有23个农场,将来准备在中国也进行类似的投入。

  此外,日本的便利店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它也可以实现多样化、多业态的发展。“核心还是在于怎样将便利的理念传达给更多的消费者。”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乡裕说。据乡裕介绍,日本一些大型的零售业态开设小型店、进入小型业态来进行多样化经营的趋势非常明显,与便利店形成了差异化经营。例如无印良品旗下的MUJI to GO就是超便利型业态,专门针对外国游客与出差人群,选址多为机场与车站,其售卖的商品有60%是共通的,40%的商品来自各门店独自的品类。MUJI to GO提供了不一样的商品附加价值,让无印良品在与其他便利店的竞争上实现了差异化经营。

据日本经济新闻8月26日报道,在中产阶级人口日益庞大的中国城市,中日两国便利店企业正竞相开店,展开近身肉搏。

便利店这种商业形态最初于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出现。从整体来看,便利店是超市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后,从超市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尽管起步较晚,但是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便利店在我国取得了较快发展。

据一项市场调查发现,日本便利店品牌仍然比我国的本土品牌更受欢迎。其中7-11最受欢迎,有20.4%的受访者说他们经常在该店购物,这一数字比去年第四季度的数字高出1.1个百分点。另外两个日本连锁品牌——全家和罗森的受欢迎程度同样有所提升,分别上升了0.8和1.2个百分点。

仅就观察者网所在的上海地区来说,日系品牌全家、罗森和7-11近些年加速扩张,而国内品牌好德、快客、可的、喜士多、良友、光明在规模上也不遑多让。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资料显示,2015年底我国62家便利店企业合计开设门店数量为8万3千家,是日本的1.5倍,同比增长近10%。合计销售额增幅达15.2%,与百货店(减少0.7%)和超市(增长4.1%)形成鲜明对比。据推算,2016年我国便利店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日本的15%。虽然受网络购物影响,很多实体商店业绩惨淡,但便利店并未受此影响,市场呈现快速增长。

日系的罗森便利店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可以说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便利店品牌。当时的合作伙伴是中国国有零售商“百联集团”。虽然在合资公司成立之初罗森出资达70%,但之后其认为应该借助百联的强项来扩大店铺网点,因此在2003年反而转为由百联掌握过半股份。2011年9月,罗森重新收购了合资公司一半以上的股权,中国罗森便利店开始转由日方主导。

罗森计划2016年内在中国新开设270家门店,将中国门店数量增至922家。罗森还将在上海周边、大连、武汉和重庆等地增设门店,到2020年构筑3000家店铺的规模。此外,罗森还将引入日式的物流和服务等。会长兼CEO玉塚元一表示,“中国中产人群不断扩大,一、二线城市以外的地区市场也很有潜力”。今年3月25日,在上海崇明岛北门路和八一路交界口,一家罗森便利店正式开业,做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便利店,罗森第一个开进了崇明岛实现上海全覆盖。上海罗森副总经理何韵民表示,今年在长三角地区,罗森的目标是新开店150家。

日本另一家便利店企业“全家”则通过携手台湾企业来拓展中国大陆业务,但仔细观察,其引入的也是日本模式。在顾客服务、产品线和店铺设计方面,最大限度利用了熟悉大陆习惯和文化的台湾企业的经验,但其基础则仍是1988年进驻台湾时的经营模式。可以说,其日本模式经由台湾进入中国大陆。为了满足简餐需求,“全家”还在店内设置餐饮区,或者将货架的一部分改成了有质感的木纹格调。每天中午,在上海的全家便利店内,排队购买盒饭的景象司空见惯。据负责全家便利业务的顶新集团便利、餐饮事业董事长魏应行透露,在大陆,全家一天就能卖掉30万份盒饭,而便利店“贴近性”和24小时营业的特点,让它成为为数不多的不受电商冲击的商业业态。据了解,“全家”以连锁加盟方式在华运营约1600家门店。计划2016年新增门店273家,仅上海就将净增94家,居全国首位。此外,“全家”还将在成都和广州增加门店数量。

在位于北京市中心地段的7-11建国门店,一到中午时分,以“安全、安心、健康、美味”为宣传口号的“日式便当”柜台前便挤满了人。麻辣香锅醋溜圆白菜、川味鸡丝凉面、鸡蛋土豆沙拉。相对于动辄15-30元的午餐行情,这里的价格更加平易近人,在短短的午休时间里,人们可以在自己的办公桌前轻松享用这样的便当。“很便宜,又方便,更重要的是好吃”,在附近一家外企工作的20多岁女性购买了一份猪排咖喱便当,匆匆返回了办公室。生产这些日式便当的是“Warabeya日洋”公司,该公司在日本拥有向7-11供货的工厂。日本7-11通过与Warabeya日洋等成立的合资公司,去年在北京市郊外建立了一家工厂。该工厂每天向北京的140家店铺供应5万份便当。

日本7-11执行董事、中国法人总经理井上富实夫说:“(在中国)对安全和安心的关注正在高涨,日式便当受到青睐的土壤正在逐渐扩大”。今后,该公司计划利用在北京取得的日式便当的成功经验,即所谓的“北京模式”拓展至中国全国市场。北京模式”可以说是中国版7-11取得胜利的方程式。其战略是通过提供早餐、午餐以及下班后的晚餐,吸引消费者顺便购买饮料和小点心等,进而提高消费单价。7-11便利店在华拥有2240家(包括香港)店铺,在日系便利店企业中居首,据悉7-11将在广州和北京等地增加门店数量。

在另一方面,我国便利店企业则是在大城市推进垄断优势。运营8300家“美宜佳”店铺的中国最大的便利店企业,将在湖南省等地增加门店数量,以每年500~1000家的速度开店。

运营“红旗连锁”品牌的成都红旗连锁公司、以上海为中心运营“快客”的上海联华快客便利店公司等约10家企业,分别运营1000~2000家店铺。上述企业均在优势地区集中开店,加紧扩大规模。

但据了解上海便利店竞争情况的业内人士介绍,我国便利店经营水平距日本便利店品牌仍有差距。一些年纪较大的店员服务态度缺乏热情,店内装修风格、光线、货品摆放等还需提升。这反映出我国便利店企业在管理等方面距日本仍有差距。

日本经济新闻在报道中不无忧虑地表示,虽然日本企业在服务和备货方面占据优势,但是中国本土便利店品牌也在不断改善经营。由于选址和租金的平衡对便利店至关重要,因此了解房地产动向的中国本土企业占据优势,两国便利店企业的竞争在今后或将愈发激烈。

日本人在一个小地方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优点,还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相邻便利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