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海南南下干部养老选择哪里好

  今年是东阳解放65周年,也是山东南下干部入东65周年。

  在有选择的读了《山东南下干部入浙》、《山东南下干部到东阳》及部分南下东阳的老同志回忆文章后,边学习边思考,感到南下精神确实应该大力倡导和发扬。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道德、精神容易产生迷茫的情况下,大力弘扬南下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温南下那段历史,学习南下精神,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做好史志工作的自觉与自信大有益处。

  南下干部是一个英雄群体,形成了南下精神。概括起来就是“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乐于奉献”这四句话。南下精神在新时期仍有着巨大的精神价值。作为史志工作者,应将南下精神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来,自觉树立史志干部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史志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新泰南下干部入东接管和建政过程

  组建中队。解放战争后期,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华东局从山东老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随人民解放军南下浙江等新解放区,接收、管理、建设新区政权,为新区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到东阳工作的是以山东省鲁中南区党委二地委新泰县干部为主的第十大队第二中队的90余名干部。

  1949年春节之后,新泰县委开始动员干部南下,从新泰县机关及围山、青龙等9个区选调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共计96名,组成一个南下干部中队。

  渡江南下。1949年2月19日,新泰南下干部在县委召开动员大会后,新泰县随军南下干部中队正式编为第十大队第二中队。

  2月21日,南下干部从南辰出发,3月底继续乘火车南下,在长江北岸集中待命,准备渡江南下。4月23日南京胜利解放后,从长江北岸扬州近郊的六圩乘小木船横渡长江,天亮赶到丹阳县华村。再从华村乘火车到苏州,转乘民用小木船,由四五人一组轮流拉纤,不分昼夜行军南下。

  5月3日,浙江杭州解放。5月7日,南下干部纵队抵达杭州,待省委分配。期间,机构和人员进行了调整,十大队和三大队合并为第三大队,到金华地区工作的新泰南下干部中队改为第三大队第二中队。5月12日夜,乘坐棚车于次日到达金华,待地委分配。19日,中共浙江省第八(金华)地委决定,山东省鲁中南随军南下干部纵队第三大队第二中队骨干为基础的90名干部到东阳工作,并宣布成立中共东阳县委员会,戴光任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周永山任县长。

  接管建政。5月23日,县委副书记戴光率领三大队二中队90名干部从金华搭乘棚车到义乌下车、宿营。24日,抵达东阳县城。27日,县委、县政府机关各部门及各区委、区政府相继建立或作调整,并公布了负责人。全县下辖7个区,除县委等机关留下部分,其余都分配到各区工作。

  南下干部到东阳后,与本地干部一起在县委的领导下,坚决执行省委和地委的指示,建立各级党、政、军组织;接管城市,稳定社会秩序;积极发动群众,征粮支援前线,开展剿匪反霸斗争,清查潜伏特务和反动党团骨干,组建乡村政权和群众组织,轰轰烈烈地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和抗美援朝命等运动。

  南下精神的内涵解读

  “顾全大局”是南下干部精神风貌的基础条件。新泰南下干部与其他南下干部一样,在原地有温暖的家庭,有刚分得的土地,有新的工作,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但一旦革命需要,他们立即放下一切,听党指挥,放弃解放区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告别亲人,来到条件十分艰苦的东阳,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南下干部刚到东阳时,由于群众尚未发动,国民党政权地方势力没有完全摧毁,南下干部与地方干部之间互不熟悉,加上社会上的谣言,南下干部与地方干部关系不融洽。针对出现的特殊情况,县委及时加强对干部的教育,提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增强南北干部的团结。县委领导以身作则,与干部群众同甘共苦,逐步打开工作局面。大家互帮互助,克服困难,南下干部很快就融入到东阳社会,开展工作。南下干部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在东阳大地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艰苦奋斗”是南下干部精神风貌的发展特色。南下一路上困难很多,南下干部冒着敌机轰炸、敌军和土匪的袭击,但仍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奔向南方。

  二中队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戴光回忆:“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大概在25日傍晚我们从扬州横渡长江。当晚天下大雨,彻夜步行到江苏省镇江市与军管会接洽,却答复此地危险,命令马上离开。因雨天路滑,行军一夜直到天亮,才赶到丹阳县华村暂休一天。不出预料,随后国民党军队大批飞机狂炸镇江油库。如果不及时离开镇江后果真是不堪想象。”

  新泰南下干部到达东阳后,担负起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密切联系群众,学习东阳方言,了解东阳风情,冒着生命危险和匪患,用鲜血和生命支援着新东阳建设,帮助东阳人民迅速根除匪患,恢复生产,建设家园,发展了各项事业,

  “勇于牺牲”是南下干部精神风貌的永恒标志。南下初期,东阳地区国民党反动基础雄厚。1949年6月,解放东阳的35师奉命进军大西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妄想推翻人民民主政权,到处敲诈勒索、烧毁桥梁、残杀基层干部及其家属和无辜群众。

  7月30日夜11点钟,驻泗溪乡工作的湖溪区政府突遭残匪韦和衷部约150余人包围。湖溪区干部、战士21人,在区委书记刘笃兴(南下干部)等带领下,顽强抗击,与敌激战达三小时之久。战斗中,牛文恩、王成美(南下干部)等五同志负伤,其中牛文恩战斗开始即伤,但仍与敌坚持战斗,直至击溃敌人。9月,南下干部上卢区副区长兼粮库主任鲁法周和通讯员、区中队战士等4人,从县城领给养返回途中,被混入区中队的土匪杀害。

  面对严峻形势,南下干部发扬不怕牺牲,在县委领导下,与全县人民一起在解放大军的配合下开展剿匪斗争,取得最终胜利。应该说,无论是在接管建政、改革旧社会和建设新东阳的各个阶段,南下干部始终保持与东阳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经受住了各种考验,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东阳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了一切。

  “乐于奉献”是南下干部精神风貌的归宿。南下干部对家乡都有深厚的感情,那里有生他养他的土地,那里有他们的父老乡亲。

  然而,为了解放全中国,巩固新解放地区的人民政权,他们舍小家,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新区,一切从新开始,把对故乡和父老乡亲的爱与情,无私地献给了东阳新区和东阳人民。南下到东阳的新泰干部中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扎根东阳,用百折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铸造了南下精神宝贵财富的内核,用鲜血和生命传承了南下精神的优良传统。

  南下精神对史志工作的几点启示

  2014年,是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之年。在大力弘扬南下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按照“234”工作目标,提标准、实举措、鼓干劲、优作风,使史志工作上一新台阶。

  以东阳党史二卷编写为重点,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东阳具有光辉的革命历史,是党史资源大市。要以党史二卷编写为重点,拓宽研究领域。

  一是按照既要突出东阳地方特色,又要保质保量加快进度的要求将《中国共产党东阳历史》第二卷(1949—1978)打造成精品力作,争取2015年建党94周年前夕出版,向党献礼。

  二是结合市委、市政府当前的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现实资政服务。借助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资料编撰成果,为《浙赣战役》剧本提供素材借鉴;以东白山革命游击根据地陈列馆建设为契机,全面开展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工作,为“强市名城”建设提供服务。

  以市志年鉴编写工作为平台,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史志办肩负盛世修志的光荣使命,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恪守“勇于吃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甘于清贫”的修志理念,认真做好二轮修志和年鉴的编纂工作。

  一是加快修志进度。以“创精品、修名志”为目标,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抓好《东阳市志》编纂工作。

  二是推进年鉴创优。按照品牌化管理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东阳年鉴(2013)》的出版发行。同时,组织开展《东阳年鉴(2014)》的编纂工作;启动历年年鉴数字化整理工作。

  三是做好地情资料的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古籍旧志整理,出版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标点本);走访境内现存的古村落,组织编印《东阳古村落》;发挥历史文化研究会和谱牒研究会作用,开展地情资料征集和研究活动。

  以“一馆一网一刊”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丰富宣教载体。一是抓好东白山革命游击根据地陈列馆二期工程建设,做好陈列馆室内装修及附属工程的建设;适时启动三期布展项目的前期各项筹备工作。

  二是启动东阳史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展示东阳党史和地方志文化,借助网络信息化的手段,及时将史料纪实、研究成果、历史文化、地情资料等推向社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情资源库,以全面提升史志影响力。

  三是办好《东阳史志》季刊。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资政服务,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用东阳地方党的伟大成就激励全体党员干部,从而广泛地宣传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

  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要出色完成上级党委政府对史志工作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关键还是靠史志部门自身的努力,要有一支过得硬的干部队伍。

  下一步,市史志办要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抓手,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着重在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下工夫。通过“双四一”活动(即每周一学习、每月一汇报、每季一分析、年终一剖析和读一本经典、写一篇文章、出一个点子、讲一堂历史课),努力打造一支吃得了亏、干得了事、放得了心的史志干部队伍。

  同时,要大力弘扬南下精神,把“苦差事”干得有声有色,抓住当前从中央到省市各级对史志工作高度重视的好势头,激发广大史志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将史志工作提升到新水平。

  如今65年过去了,“山东南下干部”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历史群体,载入了东阳历史。

  他们抛家舍业、别妻离子,离开挚爱的家乡和熟悉的工作岗位,克服了南北生活习俗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在远隔千山万水的东阳忘我工作。

  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南下精神,在新时代仍有着巨大的精神价值和教育意义,对今天的人们也依然有着巨大的灵魂震撼力量。

  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优良传统,应该世代弘扬,永远铭记,并永远载入东阳史册。

  (作者系市史志办、三改一拆办主任 陈建强)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专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1949511平湖解放,一星期后,一支接管队伍随解放军南下来到平湖, 接管地方政权工作 。今天地方党史记载这支队伍时,冠以一个特定的名称,谓之“南下干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同来的50多位干部,至今还健在的已不多了,但他们的历史功绩将留给我们永远的记忆。

一、“南下干部纵队”的组建

1948年秋,当三大战役还在激战之中,党中央就着手准备全国胜利后的接管工作。淮海战役结束后不久,中共中央就于194923发出《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并批准了华东局制定的《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 遵照中央指示,华东局“从鲁中南区党委和渤海区党委调集了13个地委及40余个县区委的全套干部,加上财政干部和济南华东大学的学员共计8000余人组成南下干部纵队,随军南下接管江南。”首批来平南下干部队伍就是在中央关于组建“南下干部纵队”的指示下建立起来的。

据首批来平的南下干部们回忆,1948年底,他们就根据组织的通知,从山东各地陆续集中到华东局党校集训。 当时,陈庆林、刘宜敏等同志是鲁中南四地委的,他们在接到上级通知后,分别在当地领导郑洪佩、李坚等同志的带领下,从邹县和曲阜出发,步行来到四地委所在地滕县集中。数天后,又由地委领导带队,坐火车去济南,再转车到青州。那时青州是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所在地,也是华东局党校驻地。

党校的开学典礼非常隆重,那天华东局和党校的主要领导陈毅、饶漱石、曾山、康生、黎玉和温阳春等都到会,陈毅同志作形势报告。参加第一期开学典礼的学员约有5000多人,主要学习形势和有关新区工作的政策方针,以及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文件。学习班上还发了一本介绍浙江地情的小册子,每天读一篇,

1949423,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一二天后,奉命接管嘉兴地区的南下干部纵队鲁中南支队第八、第九大队、青年大队和的渤海支队第一大队等部陆续过江,随军南下。到平湖的干部都属第八大队,在队长金韬(后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长)的带领下渡江。

 5月初,浙北地区各县相继解放,中共浙江省第一地方委员会(10月改称嘉兴地委)建立,地委书记钱敏,第一副书记吕志先,第二副书记汪星。奉命接管嘉兴的南下干部已先后到达湖州。根据省委指示,除南下干部以外,还抽调原苏浙皖边区工委的部分干部及活动于嘉兴地区的各地下党组织共同接管浙北各县。“南下干部纵队”在湖州停留时间不长,就由地委宣布分配去各县的班子。据19495月统计,嘉兴地区当时地、县、区三级党政干部共912人,其中南下干部859人,他们是嘉兴接管和建政工作的主要力量。    

二、接管平湖的工作经过

根据部分老同志的回忆,地委在确定平湖县领导班子时,有个变动过程。戴奎、方建烈本来都不是安排来平湖的。戴奎原安排任地委秘书长,方建烈是安排去海盐任县长的。因为两人以前在山东进行地下斗争时共事过,这次在湖州碰面可谓喜出望外,故商量再度共事,一起去平湖工作。地委批准了他们的请示报告。这样,戴奎改任平湖县委书记,方建烈改任平湖县长。

5月17日上午,接管平湖的南下干部在部队(一个班)的护送下,从湖州坐轮船出发。据葛德中同志回忆,他与左成君等同志是在平湖组出发前,由组织临时从吴兴组抽调加入的。那天因海盐组的轮船在半途遭土匪伏击,为安全起见,去平湖的轮船晚上在加兴过夜。18日上午,戴奎、方建烈在加兴参加一个会议后,下午由部队派车送到平湖,与先期接收平湖的部队取得联系。其他南下同志仍坐船去平湖,当晚在平湖县城西门外过了一夜

此前,514,解放军三十一军九十二师政委张英带领一支部队已到达平湖接防,并建立起秘书处和社会、军事、宣传、财粮4个科,开始对国民党旧政权的接管工作。戴奎等县委班子到达后,就会同驻军全面开展接管工作。

首批南下干部进城后,当晚就在北弄3号原国民党的一个训练所(后改为公安局看守所)过夜,第二天到孔庙(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集中开会。会上由张英政委报告平湖形势,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秦泽甫宣布区乡和县直属单位的班子名单。初建的区乡政权班子,主要由南下干部、部队干部和原平湖地下党员组成。工作的重点是完成对国民党政权的接管、建立新政权和做好征借粮草、支援前线部队的工作。

根据县委的工作分配,第二天,到基层的同志在部队的护送下分头下去。当时,平湖刚解放,农村土匪多,社会还很不安定。到新仓区的干部是由部队派车送行的,经乍浦,绕全公亭再步行到新仓。到其他区的同志,大都是步行到达的。

对旧政权的接管工作,首先是按《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和《约法八章》的要求,责令国民党各级政府人员要各安职守,服从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的命令,负责保护各机关资财、档案等,听候接收处理。平湖由于国民党起义县长楼正华的积极配合和地下党组织前期做了大量工作,接管工作比较顺利。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大部分的国民党政权机关人员能服从命令,留守岗位,听候安排处理。

南下干部下去后,由于人数较少,情况不熟悉,语言又不通,工作中困难较多。但他们怀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工作干劲,会同驻平部队,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对旧政权的接管工作和支前征粮等应急任务。以后,随着土改、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的深入开展,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后,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分子,选拔、充实到区、乡、村各级班子中去,使各级基层政权组织更加巩固。

三、首批来平的南下干部名单及去向 

  根据当时的县委书记戴奎带来的首批南下干部名单,现经多次调查、核对、补充,至今明确有58人为首批来平南下干部(名单人员与实际有变动)。其中分配到县机关(包括领导)的有27人;到区委、区政府的有12人;到乡镇机关有11人;去基层单位的7人,还有1人分配去向不清楚。为完整记录平湖地方党史,并便于知情人提供补充资料,现将他们来平的首任工作职务及目前的去向附表载录(见附表)。

  从平湖解放到现在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当年接管平湖的首批“南下干部纵队”的年轻人,现在都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多数同志因工作需要先后调离了平湖,不少同志已经作古。这些当年的年轻干部,为了党的工作和革命事业的需要,远离家乡,不畏艰难,长途跋涉,随军南下,他们为平湖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平湖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首批来平湖南下干部名单(1)

 首批来平湖南下干部名单(2

 首批来平湖南下干部名单(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南下干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