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面是高山,西面里青城后山宾馆,南面是山窝房子在半山腰。房子可以高过青城后山宾馆吗?

& 你喜欢青城山的前山还是后山?据说后山是近几年新开发的,推荐去爬吗?
你喜欢青城山的前山还是后山?据说后山是近几年新开发的,推荐去爬吗?
时间有限,估计是没时间同时爬的前山和后山了,据说后山是近几年新开发的,推荐去爬吗?
[题主采纳]我喜欢前山;的主体部分,文物古迹比较多,几乎几百步就有一座庙宇道观,阁楼等,坐落在深山茂密的植被下,格外的幽深静谧。这里的有名的景点有建福宫,朝阳洞,祖师殿,上浩宫等。上浩宫是观赏圣灯最佳观赏处,所谓的圣灯就是山中的磷氧化燃烧的结果,因此也有个传说,说是的神仙点的灯笼,所以叫作圣灯,也叫神灯,凡事被冠上神仙的名号,总有那么些神秘的感觉,也多了些看头。总之这里的景色是毋庸置疑的,可以感受古人吟诗作画的氛围。 青城后山;多为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很有代表性。的气候极好,平均气温约15度,热天可以来避暑,而最冷的天不过零下6、7度,这里植被相当丰富,地质风貌也可追溯到侏罗纪时期。后山的主要景点有泰安寺,五龙沟,又一村等,后山还有上山的索道,坐在索道上便可以欣赏到青城后山的大多数的景观。这里还生产清朝时期被列为贡茶的茶叶。
[题主采纳]我喜欢青城山前山;青城山的主体部分,文物古迹比较多,几乎几百步就有一座庙宇道观,阁楼等,坐落在深山茂密的植被下,格外的幽深静谧。这里的有名的景点有建福宫,朝阳洞,祖师殿,上浩宫等。上浩宫是观赏圣灯最佳观赏处,所谓的圣灯就是山中的磷氧化燃烧的结果,因此也有个传说,说是青城山的神仙点的灯笼,所以叫...&
[题主采纳]我喜欢前山;的主体部分,文物古迹比较多,几乎几百步就有一座庙宇道观,阁楼等,坐落在深山茂密的植被下,格外的幽深静谧。这里的有名的景点有建福宫,朝阳洞,祖师殿,上浩宫等。上浩宫是观赏圣灯最佳观赏处,所谓的圣灯就是山中的磷氧化燃烧的结果,因此也有个传说,说是的神仙点的灯笼,所以叫作圣灯,也叫神灯,凡事被冠上神仙的名号,总有那么些神秘的感觉,也多了些看头。总之这里的景色是毋庸置疑的,可以感受古人吟诗作画的氛围。 青城后山;多为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很有代表性。的气候极好,平均气温约15度,热天可以来避暑,而最冷的天不过零下6、7度,这里植被相当丰富,地质风貌也可追溯到侏罗纪时期。后山的主要景点有泰安寺,五龙沟,又一村等,后山还有上山的索道,坐在索道上便可以欣赏到青城后山的大多数的景观。这里还生产清朝时期被列为贡茶的茶叶。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青城后山,前山主要是道观,适合那些喜欢研究道教文化的人去。后山主要是观景,山顶是佛教,虽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但是路上的景色要比前山好很多,门票要比前山便宜,路程也比前山长,前山徒步爬上去大约1个小时左右,而后山即便做索道也要1个小时左右,徒步的话估计要2-3个小时左右。而且山脚下是泰安古镇,也有一些农家乐,适合居住一晚。成都周边来说青城后山还是比较推荐去的,尤其是夏天很多人都会去这边避暑。对于前山和后山其实因人而异,道教的道观就好比佛教的寺庙一样,对于那些信佛,愿意了解佛教文化的人来说,去寺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对于那些不信佛只看景色的人来说,寺庙里没啥好看的。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青城后山,前山主要是道观,适合那些喜欢研究道教文化的人去。后山主要是观景,山顶是佛教,虽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但是路上的景色要比前山好很多,门票要比前山便宜,路程也比前山长,前山徒步爬上去大约1个小时左右,而后山即便做索道也要1个小时左右,徒步的话估计要2-3个小时左右。而且...&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青城后山,前山主要是道观,适合那些喜欢研究道教文化的人去。后山主要是观景,山顶是佛教,虽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但是路上的景色要比前山好很多,门票要比前山便宜,路程也比前山长,前山徒步爬上去大约1个小时左右,而后山即便做索道也要1个小时左右,徒步的话估计要2-3个小时左右。而且山脚下是泰安古镇,也有一些农家乐,适合居住一晚。成都周边来说青城后山还是比较推荐去的,尤其是夏天很多人都会去这边避暑。对于前山和后山其实因人而异,道教的道观就好比佛教的寺庙一样,对于那些信佛,愿意了解佛教文化的人来说,去寺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对于那些不信佛只看景色的人来说,寺庙里没啥好看的。
我是成都土人。后山也早开发了,只是由于512地震的影响,后山比前晚整治好,重新开放时间比前山晚几年。青城前山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教名山,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后山就是普通风景。个人认为,去,当然是走前山。那才是意义之所在。道观、青城天下幽之美誉秘在。后山很普通的风景,成都附近超过后山景致的山太多了,比如:天台山、西岭雪山等。只是人家用的是&青城后山&,用了青城光环。
我是成都土人。后山也早开发了,只是由于512地震的影响,后山比前晚整治好,重新开放时间比前山晚几年。青城前山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教名山,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后山就是普通风景。个人认为,去青城山,当然是走前山。那才是意义之所在。道观、青城天下幽之美誉秘在。后山很普通的风景,成都附近超过后山景致的山太...&
我是成都土人。后山也早开发了,只是由于512地震的影响,后山比前晚整治好,重新开放时间比前山晚几年。青城前山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教名山,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后山就是普通风景。个人认为,去,当然是走前山。那才是意义之所在。道观、青城天下幽之美誉秘在。后山很普通的风景,成都附近超过后山景致的山太多了,比如:天台山、西岭雪山等。只是人家用的是&青城后山&,用了青城光环。
后山也开发很久了 我小时候很早就去过了 只是前山是双遗产 名气大一些 前山主要是道教文化 一天上下山时间充裕 后山自然景观比前山好看些 有瀑布 完全走完的话需要2天 可住在半山腰的又一村或者靠山顶的白云寺 而且后山门票比前山便宜很多
后山也开发很久了 我小时候很早就去过了 只是前山是双遗产 名气大一些 前山主要是道教文化 一天上下山时间充裕 后山自然景观比前山好看些 有瀑布 完全走完的话需要2天 可住在半山腰的又一村或者靠山顶的白云寺 而且后山门票比前山便宜很多&
后山也开发很久了 我小时候很早就去过了 只是前山是双遗产 名气大一些 前山主要是道教文化 一天上下山时间充裕 后山自然景观比前山好看些 有瀑布 完全走完的话需要2天 可住在半山腰的又一村或者靠山顶的白云寺 而且后山门票比前山便宜很多
后山是自然景观,前山是文物古迹,我去爬过后山,有点累,一天时间到顶没有问题,这个看个人身体素质了,而且后山自然风景是很不错的,主要是看你喜欢什么,文物古迹还是自然景观,自己选择
后山是自然景观,前山是文物古迹,我去爬过后山,有点累,一天时间到顶没有问题,这个看个人身体素质了,而且后山自然风景是很不错的,主要是看你喜欢什么,文物古迹还是自然景观,自己选择&
后山是自然景观,前山是文物古迹,我去爬过后山,有点累,一天时间到顶没有问题,这个看个人身体素质了,而且后山自然风景是很不错的,主要是看你喜欢什么,文物古迹还是自然景观,自己选择
前山后山都有览车,很方便。后山也是开发了很多年了,只是去的人比较少,外地人都去前山。如果我一个人去,我就去前山,慢慢感受道教文化。如果同家人或朋友就去后山感受她的幽静。
前山后山都有览车,很方便。后山也是开发了很多年了,只是去的人比较少,外地人都去前山。如果我一个人去,我就去前山,慢慢感受道教文化。如果同家人或朋友就去后山感受她的幽静。&
前山后山都有览车,很方便。后山也是开发了很多年了,只是去的人比较少,外地人都去前山。如果我一个人去,我就去前山,慢慢感受道教文化。如果同家人或朋友就去后山感受她的幽静。
很多年很多年 后山去了很多次 &每次从前山大门过 都没进去看看喜欢后山,不过专门来的一定是在前山,和大家说的一样自然景观很多地方都有 但是人文是特有的。
很多年很多年 后山去了很多次 &每次从前山大门过 都没进去看看喜欢后山,不过专门来青城山的一定是在前山,和大家说的一样自然景观很多地方都有 但是人文是特有的。&
很多年很多年 后山去了很多次 &每次从前山大门过 都没进去看看喜欢后山,不过专门来的一定是在前山,和大家说的一样自然景观很多地方都有 但是人文是特有的。
喜欢前山多一些。也许是后山的风景只要哪里有山都是一样的风景吧,这个和川西山山相比,有写山还更好看,最开始以为是后山可以转过去是前山,后面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的
喜欢青城山前山多一些。也许是青城山后山的风景只要哪里有山都是一样的风景吧,这个和川西山山相比,有写山还更好看,最开始以为是青城山后山可以转过去是前山,后面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的&
喜欢前山多一些。也许是后山的风景只要哪里有山都是一样的风景吧,这个和川西山山相比,有写山还更好看,最开始以为是后山可以转过去是前山,后面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的
前後山都去過更喜歡前山道教那種清淨的文化氛圍,樹木蔥蘢靜謐,嗯,上清宮牌匾還是蔣公書寫。後山泰安古鎮適合休息避暑,並不是近幾年開發在06年就已經很成熟了曾經在那住了一個月。
前後山都去過更喜歡前山道教那種清淨的文化氛圍,樹木蔥蘢靜謐,嗯,上清宮牌匾還是蔣公書寫。後山泰安古鎮適合休息避暑,並不是近幾年開發在06年就已經很成熟了曾經在那住了一個月。&
前後山都去過更喜歡前山道教那種清淨的文化氛圍,樹木蔥蘢靜謐,嗯,上清宮牌匾還是蔣公書寫。後山泰安古鎮適合休息避暑,並不是近幾年開發在06年就已經很成熟了曾經在那住了一個月。
严重推荐去后山,风景比前山美,特别夏天去,好多幽谷瀑布,适合玩水避暑,门票才20元
严重推荐去后山,风景比前山美,特别夏天去,好多幽谷瀑布,适合玩水避暑,门票才20元&
严重推荐去后山,风景比前山美,特别夏天去,好多幽谷瀑布,适合玩水避暑,门票才20元
后山90年代就开发了亲,你的基本信息都没给,要怎么推荐?( ’ - ’ * )
后山90年代就开发了亲,你的基本信息都没给,要怎么推荐?( ’ - ’ * )&
后山90年代就开发了亲,你的基本信息都没给,要怎么推荐?( ’ - ’ * )
有时间最好都去下,后山的风景很美,泰安古镇也是值得一去的
有时间最好都去下,后山的风景很美,泰安古镇也是值得一去的&
有时间最好都去下,后山的风景很美,泰安古镇也是值得一去的
前山人文景观,后山自然景观,看你自己喜好了吧;
前山人文景观,后山自然景观,看你自己喜好了吧;&
前山人文景观,后山自然景观,看你自己喜好了吧;
喜欢自然风光就去啦,炎热的夏天去青城后山避暑
喜欢自然风光就去啦,炎热的夏天去青城后山避暑&
喜欢自然风光就去啦,炎热的夏天去青城后山避暑
前山是87年去的,后山还没去,不好回答。
前山是87年去的,后山还没去,不好回答。&
前山是87年去的,后山还没去,不好回答。
你喜欢青城山的前山还是后山?据说后山是近几年新开发的,推荐去爬吗?
领取成功!扫描领取180元新人红包
打开app在[我的]-[我的优惠券]查看并使用发现信息价值
改革开放前的时代老百姓不愁住房?事实并非如此。
15:55 转帖发表在
本文是“腾讯”网“今日话题”专栏(历史版)第48期的专栏文章,原文地址是: 近日有报告称,我国人均住房面积为36平方米。不少网民认为这个数字偏离了自己的实际感受,自嘲“又被平均了”。 网友感叹“被平均”,折射出住房的两极分化。住房的两极分化不是现今才有。改革开放前的时代政府向干部职工提供福利房好让人们居有其屋,可是政府无力不断地建房满足民众所需,官员又在福利房分配中占了大便宜,所以民众住房环境十分破败不堪。本来要让民众居有其屋的制度,最后不但没有给民众带来福利,反而变成权力的分赃。 改革开放前的时代老百姓的真实住房状况 在计划经济的时期,政府消灭了商品房市场,包揽了房屋的建设和分配,不过政府把大量资源投入重工业,无力建房,造成了房屋的紧缺。因而建国后三十年里,人们的住房条件非但没有改善反而下降。 建国后30年,政府给干部职工分配福利房子,但投入建房的资金很少我国住宅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 从1949年到1978年,除了少部分历史遗留下来的私有房产外,超过90%的住房投资是由国家提供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一直强调“先积累后消费”,把大量资源投入重工业,很少投资建房,从1958年到1978年住房改革之前,住房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一直就没有超过8%,其他国家,诸如日本、苏联、美国和法国等国,其住房方面的投资占到期总得基本建设资金的15%~30%。相比之下,中国的住房投资严重不足。政府解释说:“国家如果拿出这样多的钱来修建职工住宅,就势必挤掉工业化,挤掉社会主义建设,这样做是不符合全国人民最高利益的”。(《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问题的历史考察》,张群,社科院博士论文,2008) 福利房一直紧缺,78年人均居住面积3.6平米,约一张床大小,还不如49年(数据来源:转引自商业部:《调研资料》1981年第56期) 政府无力建房,许多民众的住房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56年9月,全国99个城市中,要求解决住宅问题的职工有110万户,加上到1956年底截至新增加的缺房职工,估计有250万人左右,若按照五年计划前四年职工住宅平均造价57元每平米计算,要投资28亿5千万。这些钱相当于1956年工业建设投资的44%。”(《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问题的历史考察》,张群,社科院博士论文,2008) 建国后30年,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可谓没有明显改善。30年人均住房投资不足300元,年人均住房投资不足10元。到1978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从1949年的4.5平方米降至3.6平方米。”(中国城镇住房制度变迁中政府行为目标的逻辑演进,张丽凤,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09) 国家还一再压低福利房的标准,但一方面随意建奢华的机关大楼 资金捉襟见肘,国家为建更多房子,便一再降低住宅标准:“‘文化大革命’中,城市住宅标准设计每户建筑面积从年的五十多平米降为三十多平米,每平米的造价从一百元降低为三十多元。大庆出现‘干打垒’住宅,建住宅不用砖瓦木材。” 但是政府一方面又随意建奢华的机关大楼。“比如在今天都还称得上相当奢华的北京西郊招待所(今友谊宾馆)、北京市委大楼(位于崇文区台基厂,1955年设计,1956年完成,全部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平均造价160元/平米)、景山后街的两栋机关宿舍大楼,其建设和竣工时间都是在百废待兴、勤俭建国的1950年代。在住房极为紧张的重庆、哈尔滨、广州等市,书记院、高干楼如雨后春笋。”(《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问题的历史考察》,张群,社科院博士论文,2008) 民众不满住房环境要求改善,被政府批为无理取闹:“申请不到房子就大吵大闹” “1952年,北大分配给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博士周一良的是原燕京大学外国教员保姆的住房——燕东园24号。这处房屋终年不见阳光,楼梯狭窄、坡度过高。周一良夫妇在这里从39岁住到82岁,多次摔倒骨折。”“二十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即使在清华园中,三代人的四口之家,只能长期蜗居于一间十一二平方米的宿舍中(集体公用厕所,炉灶拥挤在走廊上)。这里虽然没有出现两对新婚夫妇同住一间房的情形,但同在清华工作的新婚夫妇只能分居而分不到一间宿舍的现象,却曾长期存在。”这是当时知识分子住房环境的写照。(蓝旗营的三个家庭,曾昭奋,《读书》,2007年第6期) 大学知识分子住房环境糟糕如此,普通百姓的苦况就可想而知了。民众不满住房环境,要求改善,却被政府批评为无理取闹:“有些职工要结婚,要接家属,申请不到房子就大吵大闹,说是政府不顾全自己的困难,有的夫妻不在一个城市住,两三年不见面,就大闹情绪,说是无情的银河,把他们隔绝了。”当时政府为减轻住宅压力,一方面限制农民进城,一方面把职工家属下放农村,使夫妻分居合法化:“可以不来城市的职工家属,鼓励其留在农村;不需要住在城市的职工家属,可以动员其回乡生产,减轻城市人口的压力。对于家属不住在本市的职工,可规定适当的休假制度,让其回家团聚。”(《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问题的历史考察》,张群,社科院博士论文,2008)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民众的住房条件依然没有改善,据1985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40%的居民住在不到4平方米的空间,而一对年轻夫妻通常和一对老夫妻以及孩子们住在一个房间。60%的家庭内没有下水道设施,71%以上的居民没有厨房。1995年武汉市有40%的居民住房困难,具体如下:12岁以上的子女与父母同住一室的占11.9%;12岁以上的异性子女同住一室的占4.0%;老少二代同住一室的占4.2%;己婚子女与父母同住一室的占2.6%;床晚上架起白天拆除的占6.5%;客厅单放床的占8.6%。(中国住房双轨制改革及其不平等性,李基铉,《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3期) 官员没跟民众“同甘共苦”:有权的“妻离子散”,无权的“四世同堂” 当时政府官员负责制定福利房的标准,他们很轻易为自己制定更优厚的住房标准。譬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市就按照行政级别将各级干部住房划分成了十几种待遇标准:“特甲级可享受200公尺以上的“大花园精致住宅”;特乙级可享受190—195公尺的“大花园精美住宅”;1级可享受180—185公尺的“大花园精美住宅”;2级可享受170—175公尺的“独立新式住宅精美公寓”;3级可享受160—165公尺的“上等住宅公寓”;4级则只能分得“半独立式普通住宅中等公寓”;5级只能分得“120—135公尺的新式里弄住宅”;6级只能分得100—115公尺的“有卫生设备的普通里弄住宅”;7级只能分得80—95公尺的“无卫生设备的石库门房屋”;8级只能分得“老式立柱房屋”;9级以下只能分得“板房简屋”。 尽管那时房屋短缺,官员并没跟百姓“同甘共苦”,干部住房条件与民众的差距越来越大,民众编写顺口自嘲:有权的“妻离子散”,无权的“四世同堂”。1983年国务院文件承认问题,并下发通知整改:“全国城镇建设了大批住宅,住房紧张状况有所缓和。但近两年来,许多地区和部门擅自制订住宅标准,任意突破国家有关规定,为领导干部新建的住宅面积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脱离了我国国情,脱离了群众。”“为了加强对住宅标准的管理”,该文件还特意规定各级别的住房标准:“一、严格控制住宅建筑面积标准……一般职工家庭为42-50m(均为建筑面积,下同);县、处级干部及相当职级的知识分子的住宅标准为60-70m,厅、局、地委级干部及相当职级的知识分子的住宅标准为80-90m。” 1983年政府只承认了官员住房“超标”,并没有向自身的住房特权开刀,因此这份文件并没有解决干部与民众之间住房差距的问题。1988年中国社会调查系统于北京市对1000户居民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调查发现住房分配存在以政治身份和行政级别为基础的群体差异:(1)干部与工人的差异。机关干部和企业干部的住房状况明显好于企业工人和商业职工,干部的人均使用面积是8.1338平方米,比工人(包括商业职工)高出2.1331平方米。(2)党员与群众的差异。党员的人均使用面积为8.133平方米,比群众高出1.188平方米。(3)中央和地方的差异。中央机关干部的人均使用面积为9.123平方米,比市属机关干部高0.187平方米。”(中国住房改革制度的分割性,李斌,《社会学研究》,2002年) 官员还掌管福利房的分配,民众为分到房子不时给领导送礼的、递条子 官员不但福利房的分配标准,还掌握着福利房的分配,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从中寻租。民众为了能分到房子,经常得给领导送礼的、递条子。 1983年研究者记录了某研究所福利房分配过程:“住房调配方法采取上下结合、全所平衡,公布方案,征求意见,最后由所务会议讨论通过,党委审定,行政领导签发,发榜公布。然而,在分配过程中,有些并未照此执行。如有位造反派头头,共有四口人,两个孩子最大的才上初中,自报还有两个临时户口,第一批分配时,一榜方案上分配给他一个朝南十二平方有阳台、煤气、大卫生的单间套,加一个朝北两间二十余平方有阳台、煤气、大卫生的小套,群众意见非常集中,非常强烈,多数意见反对这个方案,因此,在第一批分配时不得不撤销这个方案。当时有的群众就说:“这不过是个缓兵之计,看着好了,最后领导还会分配给他的。现在不报恩,以后没机会了。”有的则说:“不会吧?领导不能那样无视群众意见,一意孤行吧。”然而,在第二批分配时,果然上了第二榜,而且,说明不再发第三榜,抛开所务会议一锤定了音,这种做法在干部群众中,影响极坏。”(公房怎样分配得公平合理——M研究所分房情况剖析,黄勤,《社会科学》,1984年02期 ) 1993年调查显示,民众认为分配不公平,工人和干部或领导意见等不应成为分配的条件 对于福利房的分配制度和实际结果,多数民众认为分配十分不公平的。1993年研究人员对上海和天津民众的调查显示,“认为您单位的住房分配是否公平?”将回答中表示“很公平”或“公平”的个案加起来,天津为36%,上海为25%。很显然,大多数人对此持不同的看法。民众认为,住房分配一系列标准当中,最重要的次序分别是:1、住房困难程度;2、婚后无房;3、等房结婚这三项。此外,天津市民将职工年龄和工龄也列为主要的标准之一。(中国住房改革制度的分割性,李斌,《社会学研究》,2002年) “在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工人和干部或是不是党员这样的政治条件不应该成为住房分配的前提条件,领导人的意见也不应该是重要的分房依据。但是人们还是承认,“与单位领导人搞好关系”,特别是“与分房委员会领导搞好关系”是能否分到住房的重要因素。同时还认为,与直接领导搞好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说明,一方面人们一般不喜欢在单位分房中掺入人为的因素,而另一方面,现实地看,处理好这些人为的因素又是得到住房的重要条件。” 结语 1、福利房既不“福利”,也不公平,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一个缩影。 2、买房难和住房两极分化是当下极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但因为这个现实,而去怀念“公平”的“福利分房”时代,则未免太滑稽了。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大家都在看
沙田仔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访问本页面,您的浏览器需要支持JavaScrip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城后山宾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