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对雷军和雷军与董明珠的赌局10亿赌局有何影响

雷军董明珠10亿赌约,不如随风而逝 - 小米,雷军,董明珠,格力 - IT之家极客微软苹果资源内容字号:段落设置:字体设置:搜索精准搜索请尝试:雷军董明珠10亿赌约,不如随风而逝来源:作者:汐元责编:汐元日,,至此,这家中国手机行业明星公司、全球排名前列的科技独角兽真正迈出了上市的第一步。随着招股书的公布,8年以来人们一直讨论、估计、猜测的小米公司详细运营数据也在这一刻呈现在公众眼前。其中有一点不容忽视,2017年,经营利润122.15亿元。其实这个数据不意外,去年11月,雷军就对外透露过小米当年的营收达1000亿。为什么大家很关注小米的营收?IT之家小编觉得这其中不无对“10亿赌局”结果的关注。小编查了一下格力电器2017全年财报,发现格力2017年全年营业收入1482.86亿元;归属上市股东的净利润为224.02亿元。从营收数据上来看,两者已经相当接近了。2018年是最后期限,鹿死谁手还不好说,尽管从成长性或趋势上来讲,小米确实要高于格力,毕竟在赌约产生当年(2013年),格力已经跻身“千亿俱乐部”,而小米当年销售额只有316亿元。不过在看到小米数据的那一刻,小编忽然觉得,时至今日,讨论“10亿赌局”谁胜谁负,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小米已不完全是五年前的小米我们回顾“10亿赌局”当时的语境,可以发现雷军和董明珠对赌的是营业额,但背后讨论的核心在于商业模式和未来趋势。格力代表的是重资产的传统制造业,而小米当时代表的是轻资产的互联网思维模式。注意,这里用的是“当时”。五年过去了,如果还用纯粹的互联网模式来定义小米,可能有些不准确了。“10亿赌局”诞生之时,雷军推崇的互联网模式在外界来看更多集中在互联网营销、粉丝经济,郎咸平也曾调侃其就是“互联网上卖手机的。”而用雷军当时的话说就是“没有工厂和店面,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产品研发和用户交流上”。然而,现在小米也开店了,根据今天招股书的数据,截至日,小米在中国大陆已经有了331家小米之家。不仅如此,小米也不只是当年我们认知中的“手机公司”了,中间一度被调侃为“杂货铺”。同样来自招股书中的数据显示,小米2017年智能手机收入占比为70.3%,而2016年和2015年分别为71.3%和80.4%,降低的收入让给了互联网服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你可以理解为新零售),考虑到小米投资或孵化的超过210家生态链公司,用“互联网手机公司”来定义小米早已不合适。雷军都说,小米是一家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恐怕在五年前,没有人会这么认为。当然,并不是说小米变了,小米还是那个小米,还在运用着互联网思维,只是“小米模式”也在调整、完善,不然,为何即便小米做线下渠道,也没有效仿OV那样利用传统渠道和经销商打好关系?新零售的趋势下,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都要面临商业模式的重构,在这种背景下,追问当年语境下的一场赌约的结果,意义不大。该赌的,应该是核心技术小编很认同郎咸平教授曾经提出的任何制造业都需要具备“6+1产业链”的理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制造),小米不掌控这条产业链中的“产品设计”这一环节,会成为诸多问题的来源,而产品设计这一环节包含的产品的设计、研发、软硬件基础技术掌控能力等等。坦白来说,好的商业模式或许可以让一家科技企业繁荣一时,但如果掌握核心技术,能够让一家公司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而目光所及,当前中国科技公司、特别是智能手机企业中,真正掌握基础产品设计能力或技术的,几乎没有。中兴本次面临的危机就是给国内科技企业甚至是科技产业敲响的一记警钟。小小一枚芯片就能让30多年的老企危在旦夕,让中国百万亿级电子科技产业神经紧绷,而我们恰恰不具备控制这枚芯片的能力,我们不能控制的关键技术还有很多,但我们眼下无能为力。我们的手机、平板、电脑虽然卖到全球,但如果有一天高通停止供应芯片,联发科停止供应芯片、索尼、三星停止供应传感器……我们连生产手机的能力都没有了,那个时候用什么拯救我们的科技产业?用互联网模式?用堆积满街的共享单车?用直播间里网络红人的“双击666”?还是用让人瞠目结舌的销售额数据?都没用。所以,2018年,小米提刀上马IPO,“世纪赌约”将到期,但这个巧合的时间点,IT之家觉得,关于赌约,不如让它“Gone with wind”,随风飘逝吧——这一阵风,你可以理解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之风,或者说,如果当真要谈“赌”,那就对赌谁的技术先领先于全球,这意义胜于一切。相关阅读:《》《》《》《》《》《&》分享:相关文章:|||||||软媒旗下软件:|||||||||||||||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董明珠输掉10亿赌局,造车又落后雷军
面对“劲敌”雷军,董明珠即将输掉的不仅是著名的“10亿赌局”,也有造车之役。毕竟,“战斗”刚刚开始,董明珠“倾尽所有”才换取了出场资格,而小米雷军却是微笑着被众人簇拥着走上前台。
董明珠:与雷军的10个亿的“赌资”早已投入造车
12月2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出席活动时表示,一定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打造出中国制造的品牌,并将“不惜成本的投入,而不是先想到回报”。
自去年格力电器拟以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受阻,董明珠“愿意拿所有的资产投入到银隆中去”,并将王健林、刘强东拉入战壕之后,再也没有人怀疑董明珠造车的决心。
董明珠所谓的“倾尽所有”,被指其个人投资银隆10亿元。巧合的是,10个亿也正是她与雷军“5年之约”的巨额赌注。
在2013年度经济人物典礼上,当雷军表示5年内如果小米模式营业额击败格力,愿董明珠赔自己1元时,自信满满的董明珠当即回怼:“不可能,要赌不是1亿,我跟你赌10个亿。”
那一年,小米的营业额为316亿元,格力的营业额为1200.43亿元,天地之差。但截至2017年10月,小米营业额已突破了1000亿元;格力前3季度的营业收入则是1120.27亿元,由此,小米很有可能在2018年实现赶超。
虽然董明珠自信满满:“我相信我能赢”,但却松口表示:“其实要不要钱真的不是太重要”。
为什么不重要?因为董明珠和雷军已经换了赛道,转向动辄百亿投入、价值万亿的造车行业。
董明珠决定跨界造车,其实是传统制造业的格力向互联网制造发展的必然,也是将家用电器向商用、移动化应用的必然。因此她公开认为格力的部分股东反对入股银隆是:“只看到眼前,鼠目寸光”。
然而就目前看来,入局造车领域的董明珠要面对三方面的挑战:
首先,格力自身的跨界能力。
不得不承认,格力还是一家以空调为主业产品结构非常单一的上市公司,在家电范围内的多元化并不成功。就算为推销手机“重新定义了两米”、“拒绝”与不用格力手机的人拍照、抨击“小米质量不行”,但格力的多元化危机却一直存在。
其次,汽车空调竞争力不足
一位传统汽车大佬曾告诉牛车网:“董明珠想造车,倒不如先把汽车空调做好。现在汽车的空调都被国外垄断,为什么格力不在这方面努力呢?”
董明珠对此也曾经表示:“格力的汽车空调已研发数年,产品非常不错,但由于汽车空调行业的封闭性,此前格力一直未能找到好的突破口”。
但事实上,“封闭性”并不是阻碍董明珠将格力空调从室内空调延伸到汽车业务的借口,产品竞争力才是。因此,董明珠想将格力空调率先应用在银隆客车以及未来的乘用车上,打造格力的生态布局。
第三,珠海银隆的前景仍值得商榷。
银隆一直以来的主营业务都在客车领域,如果转战量级乘用车市场,其面临的挑战也十分巨大: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的硬伤如何解决?供应链、品牌、营销推广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雷军:其实我很低调,尤其对于“造车”这件事儿
12月21日,在一篇采访雷军的文章里,雷军这样评价自己:“大家老觉得我很狂妄,其实我挺低调”。的确,与董明珠的高调不同,每每小米被曝出要“造车”,雷军都极力掩藏自己的野心。
早在2015年初,雷军就宣布有可能制造汽车之后,小米也被指是中国首家提到要制造整车的大型科技公司。但随后,小米对此的一贯反应却是:辟谣。
不过,虽然嘴上说不“制造”,但小米的行为却很诚实。12月13日,外媒曝出小米已向印度监管机构提交的一份申报文件中表示,它可能在印度销售“各种交通、传送和其他运输设备,包括部件、备件,无论这些车辆是基于电动、其他任何动力还是机械动力”。
今年7月,北汽集团徐和谊董事长在雷军陪同下,出现在小米之家。小米还与北汽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被传与车载硬件、车联网有关。
至于具体的汽车制造和销售,雷军曾排除了“今后3到5年”这么做的可能性。不过有媒体指出,小米正计划在2018年积极推进IPO事宜,这也许会成为雷军高调入局汽车制造的关键契机。
可以说,对于极具互联网思维的雷军来说,小米的未来有成千上百种活法,汽车市场作为移动互联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小米业务的自然延伸。无论是硬件制造还是软件系统,雷军的吃相都可以很好看。
但对于传统制造业代表的董明珠而言,格力涉足造车是企业转型的一个重大节点,单靠空调支撑下的格力电器急需下一个极具量级的新市场。而为自己奋斗了一生的企业寻觅一个新蓝海,是董明珠目前最重大的任务。
因此,在抢占万亿级的汽车市场角逐中,对于董明珠和雷军来说,10亿赌局早已过去,他们目前迎战的一个不可估量却又险象环生的汽车市场,谁能先走一步,会直接决定他们人生的“下半场”,也会影响各自企业未来十年的生死存亡。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关注牛车网(www.niuche.com)——汽车牛人平台!
为您解决汽车圈的信息不对称!
今日搜狐热点钁f槑鐝犳挙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军和董明珠的10亿赌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