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联重科风控专员待遇做营销怎么样,求大神指导!!!

||||网络114走向全面创新,引领下一代互联网模式,所有创新均拥有国家知识产权,请勿模仿!
>> &
中联重科塔吊辽宁销售分公司中联重科塔吊辽宁销售分公司经营模式:生产商企业主营:
&&&所在地区:辽宁 盘锦市 详细地址:辽宁省盘锦市文祥小区3区10栋1单元301代&加&工:否
年 产 值:
人民币 1 亿元以上员工人数:1000 人以上成立时间:厂房面积:
0.00平方米联系人:
谈云联系电话:
中联重科塔式起重机厂家直销,销售QTZ40、63、80,型号TC5610-6、TCT5010-4、TCT5510-6G以及施工升降SC200/200的等欢迎广大业界朋友来电洽谈谈云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公司是中联重科旗下主要事业部之一,主要从事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系列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自成立5年以来,凭借雄厚的产品开发制造能力与信誉卓著的品牌实力,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年产值超过30亿元,国内塔机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可生产从63tm到5200tm的锤头式、动臂式、平臂式三大系列四十多个型号塔机产品,同时还是国内唯一能即时提供各种产品设计及解决方案的塔机装备制造企业。公司拥有中联重科常德灌溪工业园、长沙麓谷工业园、江苏江阴生产基地、广州生产基地、北京大兴生产基地、上海升降机生产基地、西安、沈阳生产基地等八大生产基地。其中常德灌溪工业园,投资5亿元、占地30万余平方米,生产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投入了预处理线、后处理线、长达5000米的自动呼叫悬挂链涂装系统、松下焊接机器人生产线、数控水下等离子下料机、精密镗床等大批高精尖设备,是目前全球最大单一塔机制造生产基地。郭学红:“中联重科现在有能力跑得更快!” ——访中联重科副总裁、工程机械集团营销总公司总经理郭学红先生
近年来,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中联重科“苦练内功”,寻求新突破,全面实施产品4.0工程,不断推进型谱优化、模块化设计与智能化研究,打造精品,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中联重科近期发布的2017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05%。在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等关键产品市场领域,中联重科持续保持绝对领先优势,中联重科的烘干机、小麦机等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保持行业数一数二。
2017年,工程机械行业复苏回暖,在中联重科副总裁、中联重科工程机械集团营销总公司总经理郭学红先生看来,“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与研发创新,如今的中联重科更有能力继续领跑行业,并且跑得更快!”
提速:智能化护航,“产品4.0”创领价值
BICES 2017展会上,中联重科携旗下起重机、混凝土、基础施工、路面机械、工业车辆等13款高端绿色产品盛装参展,为全球观众带来了“4.0”产品系列的创新成果。其大气靓丽的产品涂装,卓越的性能表现,展现“大国重器”的全新风貌,获得了广大客户的青睐。
为满足全球客户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中联重科率先提出“产品4.0”工程,以“模块化平台+智能化产品”为核心,深度融合传感、互联等现代技术,创新研制智能关键零部件,全新开发整体性能卓越、作业安全可靠、使用绿色环保、管控智能高效的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发展不仅成为中联重科持续发展的新引擎,还起到了深化国际化品牌内涵与客户需求、行业趋势的粘性关系,成果斐然。
郭总介绍,本次中联重科展出的13款产品是“新品+精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其8款4.0产品中,100吨汽车起重机、ZR360C旋挖钻机等4款4.0产品为首发新品。另外,中联E管家、智慧商砼ERP两个产品智能管理平台也在展会现场与大家见面,体现了中联重科在“互联网+”时代打造产品互联物联的成效,也传递其用更具价值的解决方案服务好市场用户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行业发展的先锋军,智能化无疑是中联重科产品4.0的一大核心。”中联重科的产品智能化使得产品能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让设备有大脑,能感知外部信息,会主动思考;而其产品“互联物联”的构建则重在重构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实时、在线、主动的服务,实现从“做设备”到“做设备、管设备、养设备”的全新转变。“通过中联E管家APP,客户可以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轨迹和运行参数,对设备进行监测和管理;同时中联重科通过后台大数据检测,也能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能够为客户提供实时、在线、主动的服务,帮助客户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推进:蓄势待发,将发力土方机械
2017年来,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增幅超出预期,保持平稳增长或将成为工程机械行业5年内的“主旋律”。对于当前行业欣欣向荣的盛况,郭总表示,对于中联重科这样具备一定体量和规模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而言,能够在这个重要的拐点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与前面几年的沉淀和积累,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持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加强与终端用户之间的沟通纽带,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近两年,中联重科实行市场变革,将原来的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调整为大区制,由公司高管亲自挂帅任大区负责人,对各区域市场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解决,方便各区域沟通协作,提质增效。”郭总表示,“接下来,中联重科将继续深化产品‘4.0’工程,持续保持强大的技术和竞争优势,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做强做精。中联重科现在有能力跑得更快!”
产品研发战略方面,郭总表示,中联重科将在细分领域持续深耕,“挖掘机需求量大,可以说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晴雨表。中联重科将抓紧机遇补齐土方机械的短板,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研发新一代中联挖掘机。”
引领:强化外功,树“走出去”新标杆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中联重科除了苦练内功,还强化外功,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企业国际化和产品“走出去”。目前,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的中联重科,已凭借技术、资金实力在意大利、德国、荷兰、白俄罗斯、印度等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工业园或生产基地,并拥有20个海外贸易平台、多个境外备件中心库,产品出口到31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合作共赢中开创国际化道路新局面。
“海外市场和中国市场无本质的区别,都是实现本土化的过程。” 郭总认为,为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的战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联重科不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建立生产基地,不断提升海外服务能力。对此,中联重科在不断完善配件中心库,优化地区服务网点布局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提升身队伍建设,加强海外本地化人才招聘,以实现更为快速、高效的响应,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未来,中联重科也将持续加快海外市场战略布局,把握历史机遇,在共赢理念和本土化战略引领下,深化产业布局,塑造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标杆。”
每一次世界级的革命,都是基于产品的发明与创造。不管什么时代,颠覆市场的往往不是花俏的营销手段与品牌推广,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创新。如今,沉寂多年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春风”阵阵,更是各大品牌比拼产品力的关键时机。只有绝对的产品力才是绝对的竞争力。而真正的产品力来自于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和对市场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融合,受价值、技术和质量三者的共同影响。中联重科“产品4.0”工程,不仅为行业提质增效,更是带动行业从“制造”加速向“制造+服务”转型,为市场用户适应市场变革带来更具科技含量的价值效益,也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迎战转型升级期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中联重科在80个国家建立销售平台 海外业务增长行业第一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率高管发表新年讲话。)
(中联重科起重机公司常德园区举行开门红发车仪式。)
(中联重科营销将士出征。)
  红网长沙3月3日讯(通讯员 李箐箐 时刻新闻记者 喻向阳)今天上午,全球领先装备制造企业中联重科在2015年“开门红”仪式上透露,2014年,中联重科海外业务增长有望位列全行业第一。    2014年,中联重科先后完成对德国M-TEC公司、荷兰Raxtar施工升降机技术公司以及奇瑞重工的并购;成立印尼子公司和财务公司;海外公司巴西服务中心也于当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资料显示,中联重科目前已在近80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平台。    早在2013年,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就指出,行业收缩期事实上也是难得的发展机会。一方面,企业可以借此放慢脚步,实现自我整理,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思考一下未来的发展战略,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4年,中联重科推进经营战略的转型、经营管理的变革和经营质量的提升。在经营战略上,中联重科通过“跨界”发展,成功地由一家大型工程机械企业转型为集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金融服务等多板块业务于一体的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同年10月,专注于成为“国内领先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中联重科重机公司正式启航,强势进军4000亿农业机械大市场。    “一家企业只有经历了三次以上的经济危机,才可能成长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詹纯新借用彼得·德鲁克的话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升竞争力,持续攀登,正是中联重科迈向卓越继而伟大的必然路径。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成长的中联重科,需要精心呵护与培植‘工匠’的精神,需要在每个员工的意识深层扎根‘极致’的思维与行动。”詹纯新说,“当每一名战士都坚守自己的阵地,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中联重科的发展必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春节前后,“一带一路”成为2015年地方“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分析认为,“一带一路”是全球化4.0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是我国解决工业过剩产能、获取资源、开拓战略纵深提升国家安全及主导区域经济贸易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受益的装备制造方面的龙头公司,中联重科目前已与众多中字头的大型施工企业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中联重科分管海外业务的高级总裁张建国介绍,“未来三到五年,中联重科海外市场收入将提升至30-40%,同时中联重科也已做好与行业巨头在其欧美家乡市场展开正面竞争的准备。”
( 08:36:41) ( 10:07:03) ( 10:07:49) ( 10:05:10)中联重科销售造假真相调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余晚平 陈小天
第1页:纽约举报材料牵出订单玄机
第2页:千万级合同要素不齐 部分已售产品尴尬“寄存”
  [提要]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墙被推倒,入眼的真相让人难以置信。真相的主角,是位列深证100的蓝筹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江苏、浙江、上海三地对客户、客户所在公司或搅拌站、中联重科在各地的保障中心进行了持续近十天的暗访和调查,调查结果可以确认,中联重科在华东大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的一线销售中存在大量造假。[][]
  中联重科销售造假真相调查(下):千万级合同要素不齐 部分已售产品尴尬“寄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余晚平 陈小天江苏、浙江、上海摄影报道
  随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的深入,中联重科的实际销售情况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
  暗访中联重科客户时,有客户告诉我们,其合同购买的产品至今还在中联重科的仓库里;也有客户说,中联重科为了冲销售,有些货可以先不付钱,且能开发票;还有客户提供了销售合同,这些合同显示,其与中联重科曾在一日之内签订金额数千万元的合同,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大幅“缩水”。
  暗访中联重科客户的搅拌站,记者发现停放在某搅拌站里的中联重科产品仅有一台,这一数据获得了该公司多名员工的确认。但该公司总经理此前公开对当地媒体称,与中联重科的订单确有其事,采购中联重科设备金额约8000万元,与记者实地调查的情况相矛盾。
  暗访中联重科多地保障中心,记者寻找到了举报材料中所述的多台处于“未交付、未使用、在总部或大区保障中心寄存”的设备,主机编号完全一致,这些设备至今仍停放着在中联重科的多个园区,未形成真正的物权转移。
  类似这样的销售合同,如何实现真正的销售回款,并为公司创造利润,恐怕中联重科很难给出令投资者信服的答案。
  销售案例之一
  南京恒晟:一天签约数千万 目前兑现仅一成多
  记者获得了中联重科与南京恒晟的三份销售合同,但南京恒晟一位高管证实,其与中联重科曾在一日之内签订金额达数千万元的合同,然而这些合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幅“缩水”,且多项关键内容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
  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三的江苏省,是名副其实的混凝土销售大省。来自权威渠道的统计显示,江苏年产混凝土总量在2亿立方米以上,全省混凝土企业接近1000家,均占全国1/7左右,无疑是混凝土机械销售市场的必争之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连日来在南京、淮安、常州等地奔波、暗访调查发现,中联重科销售造假的情形让人难以置信。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去年下半年,中联重科曾在一日之内与南京恒晟混凝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恒晟)签下价值数千万元的合同,但截至目前,其实际兑现的金额,不过几百万元。
  “新华东大区未达终端客户明细”的举报材料显示,中联重科和南京恒晟于去年签订了分期付款方式的采购合同,但发货时间定于去年11月7日至11月30之间的3辆泵车、1辆车载泵和6辆搅拌车,仍处于“未交付、未使用、在总部寄存”状态。
  尽管中联重科此前对举报材料一再否认,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暗访这家公司了解到的情况,却与“未达终端客户明细”透露的情况相吻合。
  近日,一位接近南京恒晟的知情人士向记者提供了一份中联重科的《产品买卖合同》,这份合同显示,中联重科和南京恒晟签订合同的时间为日,交易的产品分别为1辆ZLJ5530THBK型号泵车,总价700万元;3辆ZLJ5417THB型号泵车,总价1080万元;1辆ZLJ5121THB型号车载泵,总价50万元;11辆ZLJ5310GJB型号搅拌车,总价550万元。该份合同总金额达到2380万元。
  但记者注意到,这份总页数为4页的买卖合同虽然同时盖有中联重科合同专用章和南京恒晟的法人专用章,但却是一份极其简易的合同。除第一条中约定了买卖产品的名称、型号、数量、价款等项目,第九条约定了分期付款方式,其他多项重要信息并未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如:第七条运输费用由谁承担、第十一条交货验货地点、第十五条担保方式等,均未填写。
  在分期付款一栏,合同写道:“买受人在本合同签订即日起10日内付定金7万元;64米泵车首付70万元后按订单生产发货,从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在每月25日前支付21万元,其他所有设备收定金7万元后锁GPS发货,日前付161万元,从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在每月25日前支付50万元,在日前支付62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一步暗访发现,该份合同在执行过程中明显“缩水”。
  南京恒晟一位高层对前来暗访的记者明确表示,的确与中联重科签订了上述合同,但目前 “只接了(中联重科)5辆搅拌车。”
  记者几经辗转,获得了一张南京恒晟购买中联重科搅拌车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以发票上显示的每辆价税合计49.40万元的金额计,5辆搅拌车总价大约200多万元。这一“实际执行”的金额与上述买卖合同的数额相比,缩水近九成。
  显然,上述合同签订的搅拌车产品总计11辆,如果“扣除”已经明确发往南京恒晟的5辆,还剩6辆“未发货”,而这在数量上与“新华东大区未达终端客户明细”的搅拌车数量完全一致。“未达终端客户明细”中显示,这6辆搅拌车的主机编 号 分 别 为H9、H0、H5、H7、H8、H9。
  不仅如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拿到的材料还显示,同在去年10月25日,中联重科与南京恒晟还签订了另外两份买卖合同,但根据南京恒晟高管的描述,这两份合同截至目前也都未执行。
  记者手中的材料显示,其中一份为搅拌站买卖合同。采购内容为2×HZSE180、HZSE180搅拌站各一辆,总价分别为456万元和230万元,总金额686万元。然而,这份合同除了约定第一条产品名称等内容,其余几乎都为空白,甚至连第八条付款方式及付款期限都显示未填写。
  另有一份泵车买卖合同,买卖产品为中联重科ZLJ5270THBK、ZLJ5300THBK、ZLJ5400THBK型号的泵车各1辆,价格分别为204万元、248万元、360万元,总金额为812万元。合同中约定为分期付款,“买受人在本合同签订即日起10日内付定金3万元;日前支付首付款82万元(含定金);支付定金后锁GPS发货,从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在每月25日前支付24万,日前支付34万即全部付清。”
  对于上述3份合同,南京恒晟上述高管对前来暗访的记者坦承确有其事,但除已经收货的5辆搅拌车,这3份合同中提及的其他产品,到目前为止没有接收,也没有付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南京恒晟停车场暗访时,见到了新买的5辆中联重科ZLJ5310GJB型号搅拌车中的一辆,制造日期显示为2012年10月。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这辆搅 拌 车 的 出 厂 编 号H3,与举报材料中提及的“未交付、未使用、在总部寄存”产 品 的 编 号H0、H5等,仅是末位数不同,且接近相邻。
  销售案例之二
  金海宁:搅拌站现场仅一台中联泵车
  记者实地走访该公司及搅拌站,发现停放在金海宁园区的中联重科产品,仅有一台。这一数据获得了该公司多位员工的确认,但该公司总经理此前公开对当地媒体称,与中联重科的订单确有其事,采购中联重科设备金额约8000万元,与记者实地调查的情况相矛盾。
  在举报材料中,南京金海宁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海宁建材)大量的进货与退货行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发货明细表显示,截至2012年10月,中联重科向金海宁建材共发货泵车18辆,退货5辆;发货搅拌车55辆,退货55辆。
  记者查询金海宁建材的工商资料发现:该公司法人代表庞小志,注册时间为日。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是否有能力在一年内消化18台泵车?
  2月2日,记者赶到了位于南京六合区马鞍镇朱家山附近的金海宁建材。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搅拌站,工厂内停放着十余辆泵车及搅拌车。记者粗略统计,总计4辆泵车和13辆搅拌车。4辆泵车分为两种类型,红色臂架泵车3辆,车牌号分别为苏AC8339、苏AF1089,苏AC8369,记者查看后确认,均为徐工集团的产品;另外一辆是白色臂架的泵车,车牌为苏AC8533,则为中联重科CIFA产品。记者上前察看这台中联重科CIFA产品的泵车铭牌,发现是一辆臂架长度为49米的泵车,车辆识别代码为JALY9F5Y6C700779。
  多位现场施工工人称,这座搅拌站是去年才建立的。“去年5月新建,7月投产,目前大约有上百名员工。我们有20辆搅拌车和5辆泵车。”工人李为贵(化名)说,还有一台泵车出去打混凝土了。但当记者问及是否向中联重科购买多辆泵车产品时,他表示不知。对李为贵的说法,记者随后得到了另外一位工人的确认。
  随后,记者走进金海宁建材的办公室,在办公楼一楼楼梯口,张贴有一份公告,称“由于公司发展需要,于日,公司名称由&南京金海宁建材有限公司&更名为&南京金海宁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变更后,业务主体和法律关系不变。”
  记者到达时,该公司总经理庞宾已经外出。但金海宁办公室一位员工证实了前述工人的说法,“我们算六合区(规模)最大的搅拌站,现有的设备是搅拌车20辆、泵车5辆。”
  “这些车从哪里买来的?”记者问。
  “车都是徐州来的。”
  “我刚才看见一辆中联重科的泵车?”
  “对,就这一台。”他表示,这台白色臂架的泵车,是从中联重科买来的。
  记者发现,金海宁建材搅拌站里的中联重科产品与此前庞宾按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明显不符,也与发货明细表中的数据相差甚远。
  在香港《明报》刊发中联重科财务造假的报道后,1月11日,南京当地就有媒体援引金海宁建材总经理庞宾的话称,与中联重科的订单确有其事。金海宁建材去年采购中联重科设备的金额约为8000万元,2012年6月那笔3000多万元的的订单应是执行的一部分。其并强调,“我们采购设备只有老板和总经理参与决策,其他人无法知晓。”
  不过,记者查询资料发现,金海宁建材旗下在南京市江宁区江宁科学园还曾拥有鑫茂中联混凝土站,但现在,鑫茂站已经转让给了中国建材旗下的中联水泥。针对庞宾对媒体所说的与中联重科合作,是否其去年曾以鑫茂的名义与中联重科签约发货,目前不得而知。
  就上述相关情况,记者试图联系庞宾欲作求证,但截至发稿,未有结果。
  销售案例之三
  华石:去年基本没新增设备
  日前,记者以客户身份致电举报材料中提及的负责向华石建材销售泵车的中联重科业务员,他表示去年华石建材确实购买了新的中联重科泵车。然而华石建材一位高管却称,去年基本没有新增泵车设备。
  记者在中联重科常州金坛工业园发现的这些“寄存”的新车,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对照举报材料,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端倪。
  2012发货明细表中显示,中联重科在日就将前述四台泵车发货给江都市鑫耀运输有限公司,但“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中对应的上述主机编号的四台车却注明状态为“未交付、未使用、总部寄存”。表中还特别注明,“首付50万元停GPS发货 (编者注:GPS为制造商控制该机器的重要系统,不开通GPS不能作业),余款3930万元分24个月平均支付,每月付款日为25日前,从开通泵车GPS时开始支付设备分期款。”
  从上述合同付款条件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江都鑫耀这三台车至今仍“寄存”在该园区。
  另外两个“采购方”海盐安泰混凝土有限公司和南京金海宁建材有限公司与上述公司的情况极为相似。
  发货明细表显示,海盐安泰混凝土有限公司两台车的发货时间分别为5月29日和5月31日,而“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中则显示,这两台车的状态为“未交付、未使用、总部寄存”,同时注明为零首付,没有银行按揭的分期合同;南京金海宁建材有限公司的发货日期为日,同样为“未交付、未使用、总部寄存”,注明为分期合同。
  “采购方”华石建材的问题则更为严重。发货明细表显示,该公司2012年从中联重科购车的数量达到41辆,其中有40辆标注了为“C类销售”。而“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显示,华石建材处于“未交付、未使用、总部寄存”状态的车辆高达31台之多。而记者在中联重科常州该园区见到的三台车就在31台之中。
  在“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中,这些车均在合同付款条件一栏注明“零首付发货,停GPS,2012年8月付首付款,首付金额为总金额的10%即680万元,余款6120万元从9月开始分18个月分期支付,付款日期为每月25日前。日更改为,零首付发货,停GPS,2012年11月付首付款,首付金额为总金额的10%即680万元,余款6120万元从12月开始分18个月分期支付,付款日期为每月25日前。”
  实际上,对华石建材从中联重科采购如此庞大的新车数量,早有人持怀疑态度。江苏一位长期关注华石建材的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据我了解,这家公司两年前就有20辆左右的泵车,以它年产(混凝土)量200万立方米的规模算,这些泵车足够用了。”
  记者曾以客户身份致电举报材料中提及的负责向华石建材销售泵车的中联重科方面业务员谭某,他表示,去年华石建材确实购买了新的中联重科泵车,但具体数量和操作模式,是商业机密,无可奉告。
  然而,1月31日,以谈业务名义前来的记者见到了华石建材一位高层,其对记者表示,2012年之前,他们就已有20辆左右的泵车,去年基本没有新增,“可能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与中联重科置换了一两台”,但绝对没有几十辆。
  “确认销售的财务准则有几条,其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其二,物权已转移到购买方;其三,售出方货款已收回或货款已确认有收回保障;其四,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其五,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一位财务人士告诉记者,而这些新车均寄存在中联重科的总部或区域保障中心里,显然没有真正形成销售。
  销售案例之四
  多地保障中心的“存货”
  在实地的走访调查中,记者寻找到了举报材料中所述的多台处于“未交付、未使用、在总部或大区保障中心寄存”的设备,主机编号完全一致,这些设备至今仍停放在中联重科的多个园区内。
  在举报人提供的 “未达终端客户明细”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统计发现,截至日,包括泵车、搅拌车、车载泵等产品共计约500台,绝大部分处于“未使用、未交付、总部寄存或大区保障中心寄存”的状态。
  为了求证这一情况,记者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中联重科保障中心进行了暗访。
  1月29日晚上,记者来到中联重科杭州保障中心。该保障中心位于杭州郊区,保障中心里面是中联重科的办公楼。记者径直走了进去,围绕庭院走了一圈,看见大约有十几台新旧泵车停放在里面,其中几台新车还没有上牌。
  记者乘乱钻到车底,拍到了三台全新泵车的铭牌,铭牌上刻有车子的主机编号。记者发现,这三台车铭牌上标注的出厂编号分别是H、H和H,制造日期均为2012年10月。随后,记者从举报材料中查到了这三个主机编号,发货明细表显示,这三台车已于日发货给常州嘉华混凝土有限公司。
  无独有偶。两天后,《每日经济新闻》另一路记者在保障中心发现主机编号为H、的未上牌新泵车,这些主机编号在举报资料中显示的“采购方”亦为常州嘉华混凝土有限公司。
  2月1日,记者致电该公司负责人于凤华,询问是否采购了中联重科的泵车,他言语含糊,称要问下其他人,接着挂断了电话。记者又试图向该公司副总经理胡彬核实情况,胡同样表示不清楚。
  1月31日,另一路记者到达常州中联重科金坛工业园。
  一位常州当地人向记者透露,中联重科在这里停放了多台泵车、搅拌车,实为“寄存”。“这个园区后面有个搅拌站,老板顾建明最初只是建这个搅拌站,后来想做中联重科的配套,从外面看去,这个工厂像是中联重科的,但实际上是顾建明的。”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底,顾建明旗下的常州联泰重工与中联重科签约成立了中联重科金坛工业园。在江苏元泰集团官网,常州联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等同于中联重科金坛工业园。
  当日,记者“潜伏”进这个园区,对停放在这里的中联重科的新车进行了粗略统计,发现共存放着为14辆泵车和20辆搅拌车,均未上正式车牌。大部分新车的铭牌上,布满了厚厚的灰尘。
  不过,记者最终从拍摄到的照片上确认,主机编号为H、H、H、H的泵车均出现在举报材料上,对应的“采购方”为江都市鑫耀运输有限公司 ; 主机编号H、H在举报材料上同样有显示,对应的“采购方”为海盐安泰混凝土有限公司;主机编号H对应的采购方则为南京金海宁建材有限公司;主机编 号 分 别 为 H、H、H则与“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中发货给淮安市华石建材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华石建材)的3个主机编号完全吻合。
  不仅如此,记者还从上述这些新车的临时车牌上发现了 “异常”,在多台新车上,都贴上或写上临时车牌,如湘A12684、湘A12431等,但截至目前,大部分临时车牌已过有效期。记者从湖南省当地的车管所查询得知,上述车牌在车管所系统中均没有记录。
  事实上,除了常州,中联重科在南京、淮安等多地的保障中心也停放着多辆泵车和搅拌车新品。在淮安保障中心,记者看到了大约20辆新泵车,但由于安保严密,未能进入园区察看,而南京保障中心同样停放着十辆上下的新车。
  记者手记
  浮躁的中联重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闻殊
  中联重科被举报涉嫌财务造假的报道始作俑者为香港某报,1月上旬,该报道出炉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中联重科是位列深证100的蓝筹公司、工程机械行业排前两名的龙头企业,还排名“2012年50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的第16位。
  这样一家公司,怎么会铤而走险财务造假?
  当晚,中联重科就发布了澄清公告,因此,这一线索一开始并未引起记者的足够重视。
  然而,更大的风暴却在酝酿,1月中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接到来自纽约的一份长达100多页,由7份文件组成的举报材料,里面有中联重科在新华东大区2011年和2012年的发货明细表以及未达终端客户明细表。
  这份来自专业为企业量身订做的SAP系统文件,似乎不是可以凭空捏造出来的材料,经过深入的研究与判断后,记者决定展开调查。
  经过多天的调查,奔赴华东三省市的各路记者陆续反聩回来的信息让人震惊。
  首先,举报材料中提供的线索和基本信息,记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都得到了印证;其次,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多个城市对客户、客户所在公司或搅拌站、中联重科在各地保障中心的暗访结果,可以确认其在华东大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的一线销售中存在大量造假的情形。
  比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联重科与多家大客户之间出现“发货-退货”的销售关系;还出现诸多“发货-退货-再发货”的销售情形;此外,或许是由于中联重科手中持有曾在香港融资150亿港元现金的原因,其2012年的一线销售颇为激进,与客户签订零首付合同,分期付款合同的情况并不少见,价值几百万元的泵车首付1万元就可以发货,搅拌车首付2000元可发货&&
  中联重科的浮躁尚不止于此。
  细翻报纸,近来可谓中联重科的多事之秋,尤其是产品质量问题频频被媒体揭露。2012年的最后一天,中联重科的塔吊在上海地铁施工现场坍塌,造成多人死伤,尽量上海方面尚未发布调查的结果,但中联塔吊已多次出事却是不争事实。
  中联重科成长路径比较特殊,其依靠多次并购获得快速发展,崇尚轻资产的中联模式,主张研发外包、产品外包,目前尚不能判定其频曝质量问题是否与这种模式相关。
  造成中联重科浮躁的根源,或许至少有如下两点:
  其一,2012年是中联重科20周年庆,中联重科的管理层想在2012年交上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这并不是主观臆断。因为早在2011年10月起就有公告称,中联重科宣布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1年以内(含1年)”、“1~2年”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由5%、10%大幅下滑至1%、6%。略懂财务知识的人会知道,坏账计提比例的降低,就意味着利润的大幅提升,进而为业绩的靓丽锦上添花。
  其二,被资本绑架。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中联重科的二股东(弘毅投资)和三股东中联管理层持股公司均于2012年上半年选择了减持。在中联重科业绩超过龙头的前夕,管理层股东的减持行为让人意外。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日,一方科技(中联重科管理层持股公司)仅有股,减持股;同时,作为中联重科仅次于湖南国资委的第二大股东,弘毅投资旗下控股公司佳卓集团减持股,弘毅投资同样减持股。
  一位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这种反常,“中联重科2012年前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其渐入佳境并已超越竞争对手,但股东特别是管理层股东的减持行为却让人不解,因为他们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最为了解。”
  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郭儒逸)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联重科外省驻点营销职业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