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申请公屋,但不知道怎么填写南沙雇员薪金标准表证明书,申请人

假说预警~~&br&&br&&b&具象的想象做不到,因为我们想象不出没有见过的世界。&/b&&br&比如我说,我有一只狗是绿色的。你说你没有见过,但是可以想象出来啊~&br&其实呢,狗你见过,绿色你也见过。你可以组合罢了。&br&但如果我说我有一只狗是你从没见过的“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之外的一个全新的颜色,你就傻眼了。因为你想象不出那个全新的颜色。&br&区别就在这里。&br&&br&&b&不过不要气馁,具象的想象无法进行,抽象的想象却是可以的。&/b&&br&我们可以用我们见过的东西,去构建一个类似的模型。&br&慢慢说,长文预警!!&br&&br&让我们先从0维开始。什么是0维呢?可以理解为没有空间。&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src=&https://pic2.zhimg.com/50/977faa02aed96fa6faa0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977faa02aed96fa6faa0a_r.jpg&&&/figure&就像是一个点,一个想象出来的点。&b&因为没有空间,所以它没有体积,没有大小。它即存在又虚无,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b&&br&那现在我们想象在它的右边出现了一个空间,这个点突然可以往右移动了。那么恭喜你,一维空间出现了。&br&&br&&b&一个点,从A移动到B,无论多长的距离,只要它动了。OK,这就是空间。&/b&&br&所以一维空间是一条线。而一个无限大的一维空间,就是一条无穷无尽,不知从哪里开始,也不知到哪里结束的直线。&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src=&https://pic3.zhimg.com/50/a04fd84f4ba6fea064d6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a04fd84f4ba6fea064d67_r.jpg&&&/figure&&br&我们可以快速地进阶。现在想象一下有一个生物,它的概念里面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因为它生活在一维空间中,永远只能在一条直线上移动,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br&&br&&br&比如一个一维空间的直线AB,假设A点是北京,B点是上海好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7a00d9f81264cfaae22e8e07dca2013f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7a00d9f81264cfaae22e8e07dca2013f_r.jpg&&&/figure&&br&&br&&br&有一天这个空间在更高维度的空间,也就是二维空间上,发生了扭曲。变成了一个二维的图形,然后A点和B点重合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782af4b8af94ca79a2f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e782af4b8af94ca79a2f_r.jpg&&&/figure&&br&&br&但是生活在直线上的一维生物并没有认知到二维。&br&那么在他们眼里世界发生了什么呢?有一个住在A点的人,他同时出现在了B点!A点B点都有他的存在,但是又只有一个他。于是所有人都为他献出膝盖,膜拜这个大神……&br&&br&现在我们再进化到中学时期那个让我们无比头痛的平面几何中来。两条直线就能构成一个二维空间。&br&&br&比如说直线X上的生物,X就是他们的世界。而对于直线Y上的生物来说,Y就是他们的世界。现在这两条直线在O点相会,于是就构成了一个二维的世界。&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src=&https://pic2.zhimg.com/50/104e5efc1df319fb49775bae59f98c5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104e5efc1df319fb49775bae59f98c5d_r.jpg&&&/figure&&br&然后这些生物开始在二维空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br&&br&不过好景不长,一个三维空间的生物,突然沿着Z轴进入了这个平面。这哥们先在A点着陆,然后像一只鸟一样跳跃到了B点。这是一个在三维空间的运动。&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f8fdd0fbe2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f8fdd0fbe2_r.jpg&&&/figure&&br&那么对于二维空间的人来说,这个家伙的运动意味着什么呢?&br&&b&他从A点莫名其妙的消失了!然后又突然出现在了B点!&/b&二维空间的低等生物绞尽脑汁也想象不出这只鸟是怎么运动的,他们只能把这个三维空间的生物叫做不明飞行物,也就是UFO。&br&&br&好了,从零维到我们熟悉的三维都很好理解。在我们开启第四维之前,首先得开一个脑洞,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后面的维度。&br&&br&&b&接下来假说预警!!脑洞预警!!科幻预警!!玄学预警!!&/b&&br&&b&如果你是严肃的物理党,请当作假说。如果你是普通的好奇党,请当作脑洞。如果你是严谨的数学党,出门左转……&/b&&br&&br&让我们回到一维空间的直线X。现在假设这条直线从下往上运动,于是有了Y轴。&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src=&https://pic4.zhimg.com/50/be3b3b3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be3b3b35_r.jpg&&&/figure&我们需要把Y轴涂成难看的黄白渐变色。&br&&br&&br&现在,生活在直线X上的低等生物A先生,它的世界还是一维空间,所以它认知不到一个完整的Y轴。&br&&br&&br&&b&那条Y轴,在他的世界里永远都只是一个O点。&/b&&br&&br&那么当X轴从下往上沿Y轴运动的时候,在A先生的眼里,左边的O点不是白色就是米色或者黄色。&br&&br&所谓管中窥豹,所谓坐井观天。&br&&br&OK,第一个脑洞开完,再回到我们最熟悉的三维空间。这个空间你可以想象成你的卧室,或者是整个宇宙,what ever,这不重要。&br&&br&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要把你的卧室想象成一个点,排除掉暂时不虚要考虑的上下左右和前后。&br&&br&那么如果我们的这个三维空间正沿着某一个轴运动的话,我们看到的就会如同A先生所看到的Y轴那样,一个白色的三维空间,慢慢地变成了黄色。&br&&br&&br&&b&比如说你卧室里逐渐泛黄的墙壁,或者是窗外昼夜交替的天空。&/b&&br&&br&&br&也许这是一种比较好理解的方式。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其实是在沿着一条线,从原点开始朝着固定的方向在运动。&b&我们可以把这条维度理解为时间t。&/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f85e7fcba3d8bc5f59dc5de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f85e7fcba3d8bc5f59dc5de_r.jpg&&&/figure&&br&&br&&br&&br&&b&物理学里面,可以把时间t轴作为一条维度去和其他的XYZ轴一起运算,并且在运算的过程中还可以和另外三条维度相转化。&/b&那这不是另一条维度是什么呢?&br&&br&&b&以至于很多抽象的宇宙模型都把时间作为一个维度去分析,不过它又不能等价于欧氏几何的维度。它很特殊……&/b&&br&&br&简单一点说吧,我们的三维世界可以理解为一个漂浮在河水上面的落叶,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而这条河的名字叫做时间。&br&&br&不过它和其他的体积维度不同。我们没有能力逆流而上,而是只能沿着t轴的一个方向,从过去向未来运动着。&br&&br&&br&反观我们这些三维生物,对于这样一个高维度的认知,就如同刻舟求剑。&br&&br&比如著名的双缝实验:&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a997abce4a56da4eeb09cc_b.jpg& data-rawwidth=&192& data-rawheight=&1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2&&&/figure&我们朝一个双缝发射一枚光子或者电子。按照传统的粒子观点,它要不走左边,要不走右边。&br&&br&&br&虽然我们用各种不同的实验,都无法观测到最终那个确定的结果。不过所有的实验观测都还是间接地指向了那个假想,&b&这枚粒子同时穿过了两条缝&/b&。&br&&br&它没有把自己一分为二,而是在那一时刻,它即在A缝,又在B缝。并且依然是一个完整的个体!&br&什么意思呢?科学家也不知道。&br&&br&但是我们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开一个脑洞。&br&&br&假设一个情景好了。现在有一个一维的点,它在二维的直线上面相对于我们以光速飞行,从A点到B点。&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0cd41c8830130aae28d59b30a57a514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0cd41c8830130aae28d59b30a57a5145_r.jpg&&&/figure&尽管理论上光速飞行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畅想一下。&br&那么按照相对论,这家伙的时间相对于我们就静止了。也就是说,如果这家伙12:00从A点出发,同样是12:00就到达了B点。&br&&br&&b&同一个时刻,它处在A点到B点的每一个点上。&/b&&br&&br&相对于我们在t轴上一分一秒地运动的生物来说,他在t轴上静止了。&br&结果就是一个零维的点,现在变成了一条一维的线。它升维了……&br&by the way……我没有说双缝实验的电子就是在以光速运动……这里只是提供一种如果。&br&&br&再换一个脑洞好了。&br&&br&我们现在需要把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想象成一条线。上下前后忽略掉暂时不需要考虑。&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7a00d9f81264cfaae22e8e07dca2013f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7a00d9f81264cfaae22e8e07dca2013f_r.jpg&&&/figure&现在,比方说A是左边的缝,B是右边的缝好了。&br&如果我们熟悉的三维空间,在更高维度中扭曲了,会发生什么呢?&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782af4b8af94ca79a2f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e782af4b8af94ca79a2f_r.jpg&&&/figure&是的,那个即在A点存在又在B点存在的神一般的哥们又出现了。&br&那这个空间通过扭曲进入的那个新的维度,可能是时间。&br&但是……但是了啊!!&br&&b&这个扭曲的高维度,也可能是另外的维度哦~&/b&&br&&br&于是我们的思想就进入t轴之外的,某一条维度。&br&&br&还是要把我们的三维空间想象成卑微的一个点。我们沿着时间轴t,从A点出发。&br&假设A点是午夜十二点好了,然后我们一起等待凌晨一点钟的来临。这是四维空间。&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f85e7fcba3d8bc5f59dc5de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f85e7fcba3d8bc5f59dc5de_r.jpg&&&/figure&&br&&b&&br&那么有没有可能存在两个时间轴,比如t1和t2呢?&/b&&br&我们或者按部就班地沿t1轴走到B1点,也可能不走寻常路,沿着另外一条时间轴t2,走到B2点。&br&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个小时后之后到达B1,也可能在同样一个小时后到达B2。&br&&br&B1和B2都是凌晨一点,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40af26a7b047de17fa2440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40af26a7b047de17fa2440_r.jpg&&&/figure&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五维空间呢?&br&&br&而第五条维度,专业一点的人叫它“速率指向”。拓展到宏观上面,通俗一点的话……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反正至今仍然没有确切的结果。&br&&br&我们姑且叫它……“可能性”?&br&may be&br&&br&简单地说,宏观地说。现在不是粒子,是你。你曾经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成为工程师,另一个是成为会计师。如果你选择走T1的话,你就是工程师。而如果你选择走T2,那么你就是一个会计师。&br&&br&于是乎,对于一个生活在五维空间的生物A的话。他就能同时看到那个工程师的你,以及会计师的你。&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04b0ea4e1b126e744feabe526b802c89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04b0ea4e1b126e744feabe526b802c89_r.jpg&&&/figure&&br&这个脑洞深入下去会变得更加诡异。我们还是把三维空间想象成一个点。那么四维空间就是一条直线。&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eb6e0c1dd7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eb6e0c1dd7_r.jpg&&&/figure&&br&&br&A点是你出生的时间,B点是你死亡的时间。&br&&br&现在我们把t1轴扭曲一下,A点和B点在更高维度也就是五维空间里面重合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a321dc72e4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a321dc72e4_r.jpg&&&/figure&&br&&br&那么此时的你,就同时处在A点和B点。&br&你此时既处于A点的生存状态,又处于B点的死亡状态……&br&&br&&br&你看,大名鼎鼎的&b&薛定谔的猫&/b&来了。&br&&br&事情是这样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发现,某一个电子,在被某种射线照射的情况下,有一定概率被激发出来,也有一定概率不被激发出来。&br&&br&这和我们一般理解的概率不一样,&b&这枚电子的状态不是或,而是且!&/b&就像是一枚硬币,它既是正面朝上同时又是反面朝上!&b&这是一种没有因的结果。&/b&只不过我们观测不到而已。&br&&br&牛逼的来了。&br&&br&这枚电子,&b&它同时处于激发与不激发这样矛盾的,神一般的存在!&/b&&br&&br&反常识吧?著名物理学家&b&薛定谔&/b&也觉得这个理论太他妈扯淡了吧。甚至包括爱因斯坦也表示质疑。比如那句“上帝不会抛骰子”的话……&br&&br&然后呢,薛定谔给出了一个反例。或者说悖论。&br&他假设有这样一个仪器:如果这枚电子激发出来,那么这个仪器就发出毒气,毒死一只猫。反之如果这枚电子没有被激发,那么就不发出毒气,喵星人依然欢快地活着。&br&&br&那么,你们这些量子物理学家所说的电子处于即激发并且又不激发的情况。&b&是不是等于在说,这只猫现在处于即活着,同时又死了的状态呢?&/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89e3aa5fd11caafb3ca2c60e2d7d0ff_b.jpg& data-rawwidth=&322&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2&&&/figure&&br&&br&&br&你们确定不是猴子请来的逗逼吗?&br&&br&然而量子物理学家们也很无奈啊,他们认为通过实验结果,得到的推论就是这样啊!&br&&br&然后这个脑洞今天成为了量子力学的入门小故事……&br&&br&&b&其实双缝实验也好,薛定谔的猫也好。我们今天也不确定这些实验和高维度到底有多少联系,只不过他们的现象和我们关于高维空间的脑洞如此类似。。。&/b&&br&&br&&br&比如说。。。我们回到双缝实验中来,见证一个更加更加更加诡异的奇迹。&br&&br&激发一枚电子或者光子,前方有个双缝AB。我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实验仪器来检测它到底走A还是走B。比如量子擦除实验。&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9c1b9dab316a192e492b9e64ff9a6114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9c1b9dab316a192e492b9e64ff9a6114_r.jpg&&&/figure&实验比较复杂,我也记不住……&br&总之,我们如果开启这个仪器,这枚电子就无耻的不让我们测量它的粒子性了!然后我们就无法知道它到底是走A还是走B!&br&&br&如果我们不开启这个复杂的实验系统,它就老老实实的保留它的波粒二象性。但如果我们开启了这个复杂的仪器,它就羞羞地压抑自己的天性,只表现波性或者只表现粒子性!&br&&b&这枚粒子就像是有思想一样,它在干扰我们的实验。&/b&&br&&br&&br&也就是说,在我们现有的水平上。如果我们没有测量它,推导结果就是它同时处于A和B的位置。&b&但如果我们去测量它到底是走A还是走B,它就改变实验结果!“塌缩”为确定的A或者B。&/b&&br&而且我们无法观察到这个过程到底是怎样的&b&。&/b&&br&&br&什么意思呢。。。&br&&br&回到我们的主题高维空间来。&br&现在有一个三维生物O,羞耻的被我们视为了一个点。&br&然后有代表第四维度的时间轴t1和t2。&br&这样两条t轴就构成了一个五维空间。&br&为了方便我们想象,这个五维空间被视为一个平面。&br&那么接下来,一个四维生物:“e”,就应该是一条直线。如图:&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5aa2938eebcdf01269a5ddad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5aa2938eebcdf01269a5ddad_r.jpg&&&/figure&现在四维的e,在这个五维空间里面就和t1,t2各有一个交点A&B。那么同样是一点钟,在t1上它是B状态,但是在t2上它是A状态。&br&&b&这两个状态都存在,但是我们这些愚蠢的三维生物只能苟且地观察到一种状态……&/b&&b&非A即B。&/b&&br&&b&因为我们只能在这条四维的直线上观察。&/b&&br&&br&假设我们不服,试着在同一个时间去观察AB两种状态的话,e就会“塌缩”到我们的三维空间来,成为我们世界中那个确定的A点或B点中的一个。而另外一个遥远的交点,它依然存在,只不过是在高维空间中。&br&&br&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你就在我身边我却不知道——泰戈尔&br&&br&&b&就像是薛定谔的猫,如果我们打开那个仪器,猫就要么活着要么狗带。但如果我们不打开那个仪器的话,猫就是生并且死的状态。&/b&&br&&br&还是莎士比亚说得好啊。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br&&br&你看question来了吧。那么answer是不是就是:电子和光子其实就是生活在高维空间的物体呢?&br&&br&不知道……&br&&br&&b&因为以上的所有解释都只是假想而已&/b&。仅仅是我们试着用想象中的高维空间来解释那些粒子实验中反常识的现象。但是法治社会,我们却没有证据……&br&&br&爱因斯坦自称证明了时间轴的存在,我们姑且相信他老人家。&br&&b&不过很遗憾的,目前还没有实验及观察能证明在时间之外,第五条维度的存在。&/b&&br&&br&&br&其实我们甚至连真正的一维二维空间,都没有见过!&br&&b&所以,上面的一切,从零维到所有维!都只是没有证据的假说。&br&&br&&/b&&br&说白了就是科学家自己编的一套理论,仅仅是在逻辑和概念上成立而已。并没有得到验证。&br&&br&好了不要累觉不爱。。。至少我们还可以继续在逻辑和概念上,再开启一下六维空间。&br&&br&还是一个低等的三维生物,自觉地被我们视为卑微的一个点。&br&假设在下图A点的时候,上帝抛了一枚硬币。走t1的话他就当工程师,走t2的话他就当会计师。&br&多出来的这个人生的岔路口就形成了一个五维空间。&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797af22ba091b53f3616a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797af22ba091b53f3616a_r.jpg&&&/figure&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岔路口只能从这个方向长出来吗?如果上帝抛的不是一枚硬币,而是一个骰子呢……&br&比如这样:&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3de72fba069cdbb62959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3de72fba069cdbb62959_r.jpg&&&/figure&那这大概就是我们对于六维的理解。&br&依然是所谓的“速率指向”,不过我们刚才起了个更通俗的名字叫做“可能性”。&br&&br&他还是你的各种可能,比如警察,比如黑社会。然后有一个胖子跟你说,路怎么走,你自己选。最后你说你还是想做一个好人……&br&&br&但是这些都在第六维中。&br&&br&接下来还是不要深入了……&br&&br&因为在你看完上面的内容,并且接受了一切反常识的现象之后。&br&我们似乎可以继续把六维空间再视为一个点,那么它再继续沿一个未知的轴移动,那就是第七个维度。具体我就不展开了。&br&&br&总之这里面有无数个你,无数次出生又无数次死亡。然后他们不是你的可能,他们是确定的另外一个你。&br&&br&你可能是工程师,可能是会计师。他们也可能是工程师师,或者会计师。不过那些工程师也好会计师也罢,并不是六维空间的你,却依然是七维空间的你。。。&br&&br&慢慢体会……不要绞。&br&&br&那么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在另外的方向再来一条直线啊,就像五维到六维的过程一样。那这不就是周杰伦的专辑《八度空间》了吗?&br&&br&八维空间终于来了,一切却并没有结束。我们完全可以再把它视为一个点啊,然后再来一条直线代表九维空间,就这样无限叠加下去……&br&&br&宇宙是不是就是这样无限叠加下去的无限维度呢?&br&&br&&b&答案依然是不知道……&/b&&br&&br&虽然现在有大师自称找到了十一维。但是很难说这个构想将来会有怎样的变化。&br&&br&所以呢……如果你和我一样,并不是一个专注于基础理论的孜孜不倦的学者,那么就停留在卑微的三维好了。&br&把剩下的都看做脑洞,然后洗洗睡吧。&br&&br&毕竟明天还要上班。
假说预警~~ 具象的想象做不到,因为我们想象不出没有见过的世界。 比如我说,我有一只狗是绿色的。你说你没有见过,但是可以想象出来啊~ 其实呢,狗你见过,绿色你也见过。你可以组合罢了。 但如果我说我有一只狗是你从没见过的“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之…
好吧,我说说我所见到和听说过的,可能不全面,各位见谅。&br&&br&所谓国外黑帮的谈判,有大有小。小的选一家路边大排档,一瓶老村长,就可以谈。但我要说的是顶级毒枭的谈判。&br&&br&毒枭的谈判,是很不讲理的。&br&&br&1999年,中国四川籍毒枭谭晓林在缅甸,卖给中国广东毒枭陈炳锡一批一百多公斤海洛因。交货顺利,陈炳锡拿到货以后,把货车开到仓库,卸毒品。这个时候,跟踪的中国警察冲上去,把货和人全抓了,当然,抓的只是小弟,并不是陈炳锡。这批货抓掉以后,警方在检查仓库的时候,意外在隔壁一间仓库里,一下查获了12多吨的冰毒。&br&&br&这12吨冰毒是陈炳锡出钱,另一个制毒界旷古奇才刘招华制造出来的。也是陈炳锡的货。这下陈炳锡不干了,一下损失了十多吨冰毒,这损失就太大了。这要找谁呢?当然是谭晓林,因为警察是谭晓林的那一百多公斤的海洛因带来的。&br&&br&陈炳锡从香港台湾找人,去缅甸和谭晓林谈判。这个时候,最好玩的是,还有很多世界各地的毒贩也来了,明显是跟着陈炳锡来找谭晓林碰瓷的。既然是碰瓷,理由总是千奇百怪。&br&&br&“那批货是卖给我的,现在被中国警方查了,谭晓林你要赔我钱”&br&&br&“刘招华造那批货的时候,我有投资,现在被中国警方查了,谭晓林你要赔我钱”&br&&br&“那批货被中国警方查了,我媳妇被吓早产了,谭晓林你要赔我钱”&br&&br&谭晓林是很郁闷的,本来就做点生意而已,大不了我那一百多公斤的海洛因不收钱了好不好?可现在十几吨的冰毒,你砍死我我也赔不起啊。&br&&br&然后双方谈判。&br&&br&地点在缅甸瓦城最大的五星级酒店,被整体包了下来,不是包场,而是彭家声派军队带着枪炮包起来的。&br&&br&这次谈判对象是一干黑社会和毒枭,谭晓林压力很大。&br&&br&谈判双方分别是碰瓷的毒枭和黑社会VS谭晓林。&br&&br&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个重量级人物居中调解。这是高级谈判所必不可少的。这个人需要黑白通吃,有足够的力量摆平双方,还要双方都给面子。还有谁比彭家声更合适呢?&br&&br&彭家声,时任缅甸果敢地区领袖,早年在中国接受培训,终成金三角一代毒王,政商黑白通吃。&br&&br&好了,谈判双方和居中调解的人到齐了。五星级酒店也里三层外三层的被包围起来。&br&&br&谈判开始。&br&&br&其实挺没有意思,无非就是唇枪舌剑,吵来吵去,维权的维权,让步的让步,碰瓷的碰瓷,坚持的坚持。&br&&br&最后,真正的牛逼人物彭家声发话了。&br&&br&谭晓林送货疏忽,应当赔偿一部分。但是12吨冰毒数量巨大,也不能让谭晓林一个人赔。&br&&br&结束,皆大欢喜。&br&&br&但是还没有真正结束,这次谈判真正的受益者,是彭家声。&br&&br&如果身在中国的你,还不明白这个道理,那可算白活几十年了。
好吧,我说说我所见到和听说过的,可能不全面,各位见谅。 所谓国外黑帮的谈判,有大有小。小的选一家路边大排档,一瓶老村长,就可以谈。但我要说的是顶级毒枭的谈判。 毒枭的谈判,是很不讲理的。 1999年,中国四川籍毒枭谭晓林在缅甸,卖给中国广东毒枭…
&ul&&li&写在前面的话&br&&/li&&/ul&&br&这个问题是我这几年思考较多的,题目中的文章甚至在我本科毕业前就读过多遍,如今再次看到相关讨论,感慨万千。&br&&br&我想把我这两三年来的思考和观察整理一遍,供各位参考。答案免不了有主观成分,希望各位聚焦在事实部分,不要纠结于观点部分。每个科研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至于科研圈子外的,权当是看了个行业八卦好了。&b&很多事情,都是小马过河,非亲历者不足道也。&/b&有志科研的,无志科研的,都不应该被外界的说法所左右,都应该勇敢地去尝试自己的想法,不管是走进去还是走出去,我相信能正常读完一个博士学位的孩子,都有足够的执行力为自己的(可能的)错误买单,没什么大不了的。&br&&br&再次强调,这只是个人的观察和感受。下文很多涉及到的背景是基础物理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不可能代表整个科研群体,也不可能代表各个学科。我慢慢写,你们慢慢看。&br&&br&&ul&&li&关于薪金&br&&/li&&/ul&&br&科研人员的薪金低是一个长期以来的热门话题,中外皆是。这里的科研人员指的是有永久教职(tenure)的教授,研究机构的永久雇员(如国家实验室的research scientist),广大的博士后,以及更广大的研究生。后三者,是当下科研的绝对主力军。绝大部分真正的「活」(购买仪器、搭建实验、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文章、甚至撰写经费申请书等),都是由他们完成的。而第一类群体,更多充当的是领导的角色,也就是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主要负责领导该负责的东西(决定研究项目,研究方向,资源调度,成果审查,经费申请负责人,项目失败负责人等)。我们所说的科研人员薪金低,指的是中间两类。以美国为例,PI的收入是不低的,大部分出于收入中位线附近或偏上(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除外),但普遍低于工业界同等学历收入。研究生有工人和学生双重性质,不适合讨论。而广大博士后和科研雇员的薪金,是低于收入中位线的。&br&&br&补充一点,所谓的tenure,是指一旦受雇,非不端行为和主动离职,一般无法解雇,理论上光拿钱不干活也可以,工作绝对自由(理论跳实验实验跳理论随便你),是一个一直管到死的超级铁饭碗(没错,退休后工资一样)。Tenure在美国一般是指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Professor),这两个级别薪水有高低,但都是永久教职。在Tenure之前,还有一个所谓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阶段,为期最多不超过七年,期限内拿不到tenure就必须走人。这三种教授职位都可以做PI。Tenure的隐性福利还包括,享受大学的医保社保,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机会(比如上附属中小学,以及优先录取本校,优先考虑本校奖学金。如果是一个哈佛教授,你感受一下),以及一个很多人都忽略了的极高质的交际网。&br&&br&APS物理博士起薪统计:&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aps.org/careers/statistics/phdsalary.cf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ypical Starting Salaries for Physics PhDs&/a&&br&&br&我说的是总体情况,请用统计的眼光看待以上叙述。所有美国公立大学雇员的薪金全部可以公开查询,私立大学我不知道,美国之外的情况我只了解概况,大体差不多。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美国人收入中位线wiki便知,我好人不做到底。&br&&br&而我的看法是:&b&这些人的薪金确实偏低,但并没有被低估;我们为人类探索未知,在市场经济里,就值那么多钱。&/b&&br&&br&重点在「市场经济」。一般人在讨论劳动力价格的时候,总是混淆了两个概念:内禀价值,以及交换价值——我不是经济学家,术语使用可能不周,见谅。内禀价值,就是这项工作内在的价值,对人类长远的价值。内禀价值高的工作,就是科研,工业界的例子有特斯拉。而交换价值,反映的是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解决别人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别人有一个「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而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恰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那么你提供的就有交换价值。举个很粗浅的例子,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特斯拉这么高大上的企业,市值只有300亿美元;而一个发发短信的WhatsApp,居然能卖180亿,这个世界怎么了?没怎么。特斯拉的工作固然出色,但是它所针对的问题,有很多燃油汽车解决,所谓的能源危机,只是一个未来的危机,并未实际发生在当下。而WhatsApp解决的问题——降低信息交流成本,庞大的客户群——却是实实在在的。内禀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必然一致。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作为一个内禀价值极高的行业,交换价值极低,它所解决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或「未来问题」,并非「实际问题」和「当下问题」(当然,工程学中也有很多针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换而言之,科研天生带有公共投入的性质,因为如果没有公共投入,这个行业根本无法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只能沦为贵族和有钱人的兴趣爱好。而公共投入决定了,科研人是不可能有高薪的。&br&&br&我写这段,是写给两类人看的。第一类人为科研工作者鸣不平,明明是为全人类谋福利,为什么收入这么不公。第二类人觉得科研工作者矫情,明明饿不死却老是充低收入群体。我的看法是,科研人的确是中等偏下收入群体,但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这个价格非常地公平,无可抱怨。&br&&br&所以,你选择了科研,也就等于选择了自己未来的收入预期。&br&&br&&ul&&li&科研是什么&br&&/li&&/ul&&br&首先要明白的是,科研的骑士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以前几个人单枪匹马可以支撑起一个学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偶有所见,但基本上都是大集团军作战,尤其是所谓的「大科学」、「大项目」。典型如CERN,我现在工作的地方,ATLAS实验组和CMS实验组分别有三千人左右,随便写篇文章,作者名单比正文长的比比皆是。以至于诺贝尔奖在粒子物理实验(对撞机实验)领域基本是个笑话——根本没办法把一项杰出的工作浓缩到三个人头上。所以2013年物理学奖给了理论学家(但也名正言顺),规避了这个问题。当一个人身处如此庞大的项目之中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产业工人」感。我们所做的,不过是一个庞大项目中小小的一部分罢了,所谓的「全景图」(big picture),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做过科研的都知道,科研,尤其是实验科研,必须掌握一切细节和这些细节所针对的目的。从原理,到仪器的组成,到算法的实现,到每一行代码,到作图,到其反映的科学意义,等等等等。每多一个遗漏,就多了一份产生错误的潜在危险。科研需要极强的自洽和自我审查。但是身处大项目中,工作中所涉及的海量细节,不是一个普通人在合理的时间内能掌握的。你所能做的,只能是依赖于集团军,依赖于别人的工作,然后做好你手头的事情,然后期望在日后的漫长岁月里,把落下的部分,一点一点地吃回来。&b&科研,其实是一件有工序的、按部就班的事情&/b&,虽然它鼓励灵光一现,但那是建立在你熟练掌握全景图的基础上的。更多的灵光一现,不过是更好地实现某道工序的灵光,切勿产生自己有机会迸发出类似古典大师般灵感的浪漫期待。往往你会失望的。&br&&br&我知道其他学科的情况没有这么极端,但是,随着学科的细化和探索的问题的复杂度的上升,这是一个趋势。请用全局的眼光看待这个陈述,我不排除个例。&br&&br&其次要明白的是,「科研」是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实际上各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使用的方法,都千差万别。实际上研究所用的手段和方法论的风格,对从业者影响很大。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对有些人来说甚至并不重要。有些学科需要整天编程,有的需要纸笔演算,有的需要整天螺丝扳手,有的甚至要跑到荒郊野岭风餐露宿。你要明白你喜欢的东西,到底是问题本身还是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有些方法很形式化(formal),有些是靠大量的编程模拟,有些则简直跟穷举一样简单粗暴。这些内禀的气质,一定会跟你本人的性格和口味产生契合,甚至影响你在这个领域呆下去的决心。&br&&br&所以,选择科研,哪怕是在某一个学科内选择科研的方向,要像选择工作和行业一样细心,别以为科研都一个样。&br&&br&&ul&&li&回到问题&br&&/li&&/ul&&br&我之所以写那么多跟问题关系不大的东西,是想厘清定义:我们到底讨论的「科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做过科研的相信明白定义明晰的重要性。&br&&br&其实我觉得,提问者对文章总结的三点都不太到位。我自己的总结如下:&br&&br&&ol&&li&科研人员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质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的家庭生活。&/li&&li&科研人员供过于求,谋得永久职位的概率不大。&/li&&li&得到永久职位前,在PI的影响下,要做很多跟兴趣相关但并不直接相关的课题。&/li&&li&得到永久职位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与科研无直接相关的工作上。&/li&&/ol&&br&我一个一个分析。&br&&br&&i&1. 科研人员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质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的家庭生活。&/i&&br&&br&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同观点的分水岭,在于你有没有恋爱或结婚,有没有一个经济独立的小家庭。当你从单身变成有一个或几个想拼命保护的人时,你之前的观点甚至能被自己全部推翻。当然,也有些人本质上天生爱自己,或者有志同道合的伴侣,或者有甘愿奉献的家庭,或者能安心啃老。总之,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但不同的家庭和经济状况,极大地影响着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要为科研献身可以,但搞清楚这个「身」是你自己的,还是包括了老婆孩子父母的。&br&&br&博士后,几乎已经成为了走学术道路的科研人的标配。大部分人在找教职前,都会做一期到两期博士后,时间从一年到六年不等。少数领域如粒子物理,两期六年博后才是标配。这意味着从本科毕业到寻找教职,中间有个长达7到12年的培养周期。这是一段不短的人生。&br&&br&我们来看看一个典型的美国博士后生活图景。一个典型的博士后,领着税前$35,000 - $50,000 的年薪,绝对买不起房,只能租价格中等偏下的房子。这个收入是大学行政低级雇员(如教学秘书)的收入级别。博士后一般在28岁到40岁的年龄区间,大部分已婚,小部分已经有孩子。如果妻子不工作,这份收入绝对要领政府低保才能保证孩子的基本生活和教育。好学区基本无缘,从幼儿园到小学只能上公立(熟悉美国国情的都知道,大部分公立学校就是个坑,坑孩子的坑)。旅游只能穷游,车子基本二手。而最要命的是,博后的合同一般是一到三年,而且下家的位置并无规律可言,找到哪家是哪家,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家庭问题:夫妻两人面临长期两地分居,甚至是两大洲分居。业内通称为Two Body Problem。有家庭的人都明白,分居对夫妻感情和孩子的成长是个多么严重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准单亲家庭。要避免分居,只能是夫妻其中一方牺牲自己的事业,每两三年就连根拔起一次,孩子转学,房子重找,然后一切重来。这种居无定所的漂泊感,和收入所带来的拮据感,以及对家庭众多亏欠所带来的负罪感,无一不折磨着广大已婚博士后。就我所知道的这类家庭,往往都过得不是很幸福,离婚率很高。当然,单身率更高,无暇无精力使然。所以能坚持下来到tenure的,都不是一般人和一般家庭。&br&&br&至于欧洲粒子物理博士后,情况更惨。除了少部分富裕国家,大部分欧洲学校给博士后的行情是税前一个月2000欧元左右,福利保险另算。以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税率和消费,这个钱仅仅够养活一个人,多一辆车都不行。所以找博后,大家还是挤破头往美国跑。&br&&br&感谢&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c8b5e9627& data-editable=&true& data-tip=&p$b$c8b5e9627& data-hash=&c8b5e9627& data-title=&@锡安& data-hovercard=&p$b$c8b5e9627&&@锡安&/a& 在评论中指出:&br&有一点与作者商榷:据我了解,在欧洲,2000欧的博后工资养两个人,甚至于一个小家庭,也是可能的。我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欧洲社会的高福利政策,另一方面则和当地知识分子的传统消费观念有关。——注意,我在这里所指的“欧洲”,是以欧洲大陆主要城市(如巴黎、柏林、罗马、阿姆斯特丹等)为代表的地区;其生活水平无疑是较其他地区为高的。事实上,就我个人经验而言,2000欧在欧洲属于中低收入没错,但作者忽略了其社会中占比巨大的失业和低收入人群。总之,现实情况就是,博士后的工资足以使其过上较为体面(但是绝对称不上富裕)的生活。&br&&br&你想想,同样是28到40岁,仍无一个稳定职位,生活没有稳定预期,家庭孩子跟着自己颠沛流离,而同龄同学历的人大多数都已经是公司中层或者小老板了,家人孩子至少衣食无忧、教育尚佳、其乐融融。自己苦无所谓,但是带着家庭一起受苦,能不能过自己这一关?这种取舍,是十分令人痛苦的。&br&&br&稍微好一点的是科研雇员,他们往往受雇于一家固定的单位,但只是长期合同,并非永久职位,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如grant中断),仍然要面临下岗的威胁。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合同期限长一点的博士后。&br&&br&有人争论,别的行业也有这种现象。那问题就简单了:吃的苦一样多,收入却差至少一倍,少掉的这些收入,以及它所意味的给家人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你用来换了什么?它值得吗?它道德吗?&br&&br&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而博士后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干脆不拿教职不恋爱不结婚,有的实质上是吃软饭(靠对方收入支撑家庭),有的把孩子扔给父母带,有的做科研外还搞搞投资,有的干脆quit。更多的,是隐忍下来,暂时不去思考未来,两个人苦苦支撑,也许守得云开见明月,也许撑到哪天算哪天。&br&&br&在这种长期的、慢性的压力下,我们慢慢学会了自嘲,和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乐观。结局不一定是悲惨的,但过程绝对不轻松。选择科研,就意味着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你的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必须依靠个人或者家庭的共同牺牲来帮你度过。只有你拿到永久职位或者在工业界找到工作,才是上岸的那一天。&br&&br&如果你觉得科研不应该是这样子,完全不介意低收入给你和家人带来的后果,坚持要做下去,那很好。如果你觉得科研对个人生活前景影响太大,想退出,那也很好。坚定要继续的,动摇要退出的,这对科研和科研人都有好处。我写到这里,目的不过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这条道路的代价是什么。至于愿不愿意付,以及怎么付,是你自己的事情。&br&&br&所以,&b&科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b&&br&&br&&i&2. 科研人员供过于求,谋得永久职位的概率不大。&br&&/i&&br&供过于求这么显然,甚至都不用论证了,以至于有阴谋论者指出,「博士后」这个职位阶层的创建本身,就是为了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同等的科研产出,本质上是一种劳动剥削。话固然极端了点,但看看事实就知道并不轻松。Katz教授指出&&i&American universities train roughly twice as many Ph.D.s as there are jobs for them&/i&.&——注意,文章写于1999年;2014年的情况,还要惨烈得多。而且我坚信,Katz教授已经把博士后算作了&jobs&。具体的统计数据,如果是物理的,各位可以参考APS网站这个统计:&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aps.org/careers/statistic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atistical Data&/a& 其中的每一个报告,都值得深入读一读,至少把表格看一遍,自己体会一下现状到底如何,我就不做分述了。总结起来就是,大部分拥有高等学位(硕士及以上)的人,最终拿到永久职位的比例非常小,最终大部分人都转去了工业界。「最终」的意思是博士后算作临时性过渡工作。如果你需要具体例子,我所在的CERN,绝大部分的博士后最终都去了工业界。&br&&br&很多人误解了教授在科研行业中的地位,继而误解了获得教授职位的难度。他们以教授的收入做判断,认为教授可以类比为工业界中的普通职员或者项目经理,都是本行业的中级职位。其实,做到教授级别,正确的类比是VP,甚至CEO。你可以去咨询公司问问,离职的教授愿意加入咨询公司的话,起薪是多少,职位是什么。从研究生到教授的职业道路,实质上就等同于你进入一家公司,从基层做起,一直做到高管。这种类比才是恰当的。博士后拿不到永久教职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不可能每一个项目经理都可以变成VP;&b&糟糕就糟糕在科研行业的退出选项(exit option)不佳甚至极差,如果被淘汰,连转行都是个非常艰难的话题&/b&。因为你被训练的能力中,并不包含太多可以立即用于业界的技能,遑论管理能力。大家的转行,基本上都是各显神通,没有通用公式。&b&所谓科研的工作稳定,是以退出选项的低劣换来的,综合风险收益比一点也不比别的工作高。但必须指出,从事应用研究和工程研究的科研人,如果项目跟业界有很大联系,甚至资金直接来源于业界的,则不在此列。&/b&&br&&br&选择科研,就意味着选择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职业道路,每一次毕业,每一个进阶,都会淘汰掉一大批人,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行,确实是位置不够——指责被淘汰的人能力不够是极其不公平的,这是一种往伤口上撒盐的行为。更进一步地,一旦你被淘汰,你面临的险境会比一般行业要严重,因为你的退出选项完全依赖于你个人的积累、人脉和能力,&b&行业能带给你的帮助非常少。&/b&&br&&br&有人有不同观点,指出他们看到的情况没那么惨淡,很多人出路都不错。我提醒两点,&b&第一,注意幸存者偏差,不要看到将军凯旋就觉得打仗原来也不难。第二,不同领域不可一概而论。&/b&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被命运眷顾的一方。&br&&br&所以,&b&科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b&&br&&br&&i&3. 得到永久职位前,在PI的影响下,要做很多跟兴趣相关但并不直接相关的课题。&br&4. 得到永久职位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与科研无直接相关的工作上。&/i&&br&&br&&br&3和4关联较大,我连着一起讲了。开宗明义,从博士后往上,科研的工作自由度仍然是最大的行业之一。tenure后,学术上的自由是绝对的,理论上一个物理系教授跑去研究佛学都不会有人管。所有的「不自由」,都来源于同辈压力和理想追求。当你tenure后,体制不会逼迫你去做这些事情。以下讨论是基于这个前提。&br&&br&其次要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是要钱的,做大事要的是大钱。科研用的钱,除了仪器设备差旅费,绝大部分是用来发工资给招来的人的,也就是人力成本(国内的一个恶劣风气就是忽视人力成本)。除了比拼个人能力的少数方向(纯数学或纯理论研究),搞不来钱的后果,是招不到人干活,你的研究就会举步维艰,然后落败于同方向的竞争者,然后更搞不来钱,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取决于你在哪个学科。有的学科不差钱,想做什么做什么。有的学科捉襟见肘,非但博士后,连PI都只能抱大腿才有肉吃。&br&&br&站在PI的角度,他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其实不是科研。作为PI,他对他手下的研究人员负责,因为非永久职位(博士后、research scientist等),是严重依赖于专项基金(grant)的。因为他们不是学校雇员,本质上,是为了做某个项目而招进来的长期合同工。PI的首要工作,是保住grant,以及争取新的grant,否则grant一断,这些人就得立刻卷铺盖或者找下家。PI是这些人的衣食父母,责任重大。人多,意味着人力资源丰富,能做的事情就多,做出来也快,拿到grant的几率就高。丢失一个grant,几乎可以算是一次重大职业事故,不仅别人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下一次申请变得困难,连别人来投奔你都要三思一下。可想而知PI的压力有多大。大学招收永久教职时,取得grant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所以PI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写grant proposal,马虎不得。有的PI想做的项目拿钱难度极大,为了自己的科研理想,只好做着另一个能拿钱的项目(俗称吃饭项目),然后用得来的钱招人养人,然后再带着这帮人做前一个。而项目做完还远远不算完,还有个流程叫「验收」。你做完了,有什么成果?发了几篇文章?评价如何?做出了什么可以量化的贡献?培养了几个博士?这些都要在长篇累牍的报告和评估检查中不停地提起——千万别嫌麻烦,声音不够大的结果,就是下次没奶吃。而做项目过程中的资金分配和记账,人员调动,寻求合作,哪个不需要亲力亲为?这么一算,你有多少时间留给科研?所以成为PI后,还能保持高产的,都是超人。这些人的能力,个个都是中小公司CEO级的。&br&&br&站在非PI的角度,grant对你的科研兴趣的影响甚至在你挑选PI前就已经显现:你感兴趣的方向的PI,可能根本没有钱,也就招不起你。而有的PI可以做你感兴趣的方向,但是为了吃饭,你必须同时做吃饭项目。如果PI兴趣转移,或者grant断了,总之你不得不找下家时,并非所有你感兴趣的地方都恰好需要招人的。为了生存,你只能不停地做相关的东西,说无关吧也有关,说有关吧又关系不大。就这么吊在半空。当然,还是有很多人能找到感兴趣又有钱的项目的,但在招人面前也要面临一种竞争:有人对这个项目也感兴趣,而且起步比你早,做得比你好。所以所谓的兴趣,也带有妥协,大多数人都会做好几个方向的,一是兴趣分散,二也是备好退路。&br&&br&而把给钱的人称为「资助者」还是「分配者」,我觉得意义不大,文字游戏而已。本质上这是一场市场竞争:资源有限,谁做的项目有前景,谁做的工作(一旦实现)意义重大,谁提出的项目能带来行业影响力,谁过往的成功率高,都成了参考标准。刚入行的小PI,或者做交叉项目的PI,或者竞争惨烈学科的PI,很多在申grant时只能依附于大组、大项目,以联合申请人(Co-PI)的身份去搞钱。所谓的「学阀」就是这么产生的,中国美国都是。在科学界外,这是科学共同体跟国会的斗争。在科学界内部,就算是一个学科内部,比拼的就是行业影响力,尤其是领头人物的影响力,玩的就是政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里面的水很深。&br&&br&以粒子物理为例,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都不怎么好看。&br&远的有1990年,SSC(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超导超级对撞机)事件,堪称美国粒子物理衰落起点。SSC的设计指标非常高,你知道现在LHC(Large Hadron Collider,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设计对撞能量是14 TeV,而SSC设计的对撞能量是40 TeV,如果建成,那么发现Higgs就没CERN什么事了。但是在花了2亿美元挖地道挖了1/4的时候,国会决定中断资金,把钱投入ISS(国际空间站)。此事的直接结果是大量科学家失业,不得不转行,同时世界粒子物理的中心,也从美国转移到了欧洲。用我们系一位泰斗级教授的话来说,此事标志着&America decides not to be the No.1 in this field&痛心疾首溢于言表。&br&近的有费米国家实验室的Tevatron加速器关闭,同样大批人不得不转行做其他原来不擅长的项目。为什么关闭?因为经济不好,资金有限,欧洲有比你更高能量对撞机的情况下,没理由支持你,你们想继续的都去欧洲,不想去就做别的。为什么欧洲有更牛的对撞机?不好意思,当年你们的大杀器被我砍了……你看,这江湖就是这么恩怨情仇。&br&&br&&b&但是我必须强调,每一个领域的情况都千差万别&/b&。有的领域未必如此。你要自己去调查,不要以偏概全。&br&&br&&b&我还必须强调,有的人就是适合这个行业&/b&,做得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做科研多少是需要有点耐心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遇到问题慢慢解决,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一个一个坎迈过去,这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磨练的。剩下的,真的是天赋异禀,祖师爷赏饭吃。&br&&br&&ul&&li&为什么有人说科研是有钱人玩的&/li&&/ul&其实这个说法不对。前面我说过,科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带有公共投入属性。&br&现代科学的特点就是需要高投入,因为只有高投入才能把最重要的资产——人才——留住,只有高投入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别无他途。骑士时代打仗可以自己出钱置办盔甲兵器,而集团军作战,是需要整个国家的财政在后面做支撑的。既不能乱花纳税人的钱,又要开出足够的条件留住人,这考验的是各个政府科研管理者的良心和智慧。哪怕你辩解说我做的是理论研究,有没有资助都可以开展,那在同行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你需不需要开会?总需要差旅费的吧?&br&&br&所以,正确的说法是,&b&科研是耐得住长期中低收入的人和家庭玩的&/b&。你不需要折腾自己的钱,你的收入虽然不足以完全支撑一家的体面生活,但也不至于饥寒交迫,如果另一半有支持,那也算是个小康之家。虽然居无定所,但一张稳定的餐桌还是有的。除此之外,如果你想得到更多,那得自己想办法。如果你的志向非常远大,而现实又不是那么如意,你可能还需要那么一点点自私,把家庭(夫妻、孩子、父母)置于第二位的自私。&br&&br&&ul&&li&不算总结的总结&/li&&/ul&为什么现代科研变成了这样子?其实也没有什么,这说明它成熟了,从小作坊变成了大工业。只要研究的问题在演化,变得更深更难,科研早晚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没什么可感慨的。&br&&br&我不想再说科研的好处和坏处了,都是些老生常谈。说点别的。&br&&br&我们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因为公共投入,这项以前的贵族游戏,变得触手可及,寻常百姓,只要智力正常,努力学习,肯于钻研,就能在这个行业中谋生。这种参与程度,前所未有地推进了这个行业的发展。&br&&br&但放开这个宏大叙事,我们看到的也是一个科研人迅速白菜化的时代。人才的供过于求,不仅降低了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准,影响到了职业前景,甚至开始反作用于准从业人员了(比如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这好比IT业。产业的飞速发展,让人看到其中的无限机会,而且只要愿意,你仿佛也能从中分一杯羹。但这个庞大而繁荣的产业,其从业者既有扎克伯格比尔盖茨这类行业翘楚,也有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富士康工人。中间夹着的,还有很多码农、经理、美工、小老板。这是一个连续的光谱,有的人想出去,有的人想进来,形成一个动态平衡。&br&&br&惨淡吗?风光吗?我不置可否。你所选择的,你自己承担。就像「一将功成万骨枯」,同一句话,有的人盯着的是「功成」,有的人想的是自己会不会是那个「枯」。你只能找自己学科或方向的行业报告、行业统计来看,了解一线从业者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最终去向,调查你要做的工作的本质、目标、方法,调查你的职业方向有什么退出选项,尤其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仔细权衡,或者全然不顾,然后做出一个决定,然后坚定地执行,直到成功或者失败。但成败的节点是没人告诉你的,你得自己思索,设下底线或目标,然后执行,就像你所从事的工作一样。这跟从事其他行业没什么分别。&br&&br&&b&科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b&&br&&br&而从事科研的你,前路通向扎克伯格还是富士康小工呢?慢慢咀嚼这句话吧。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个问题是我这几年思考较多的,题目中的文章甚至在我本科毕业前就读过多遍,如今再次看到相关讨论,感慨万千。 我想把我这两三年来的思考和观察整理一遍,供各位参考。答案免不了有主观成分,希望各位聚焦在事实部分,不要纠结于观点部分。每…
包括最高的答案都没有说明白所谓【对外援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br&&br&【什么是对外援助】&br&&br&首先最容易引起误解的是:所谓&援助&并不是白送钱给其他国家!从马歇尔计划以来,所谓的“国际援助”,绝大部分是&b&贷款&/b&,主要是低息或者无息贷款,而不是我们印象里援助灾区那种免费发钱发物。&br&&br&这些贷款及利息怎么偿还呢?有钱的自然要还钱,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大款不会“援助”能还得起钱的国家(那些国家只能申请世行、IMF、地区发展银行、以及各国银行等银行商业化的贷款)。那些还不起钱的国家怎么办呢,他们用来偿还“援助”款的就是&b&矿山开采权、土地使用权、港口铁路管理权&/b&这些了,对于大款来说这里面的利润比偿本还利要划算得多,越还不起本利的国家,大款们越欢迎。这是其一。&br&&br&其二,这些“援助”款用来干嘛了,多是用来&b&跟“援助”国本国的企业签订合同&/b&搞建设了(除了被援助对象政府贪污掉的部分),相当于左手交右手,不管是中字头的企业还是各国的类似企业,都是这么搞,帮助发展本国企业促进就业还得了上面说的利润丰厚的经营机会,何乐而不为?&br&&br&为什么中国在非洲相对成功,“援助”的效果好些?因为这些左手交右手的买卖中受援国账面上欠的钱等同于各项目的成本,在所有大款中中国人工最便宜成本最低,同样质量的“援助”受援国账面上欠的钱最少,同时要求的政治回报又低,自然受各亚非拉穷国欢迎。那些直接“援助条道路”、“援助个港口”甚至帮助训练军队的“援助”,理论上都是这个道理,不过在账面上走一圈都省了而已。&br&&br&另外就是政治回报,从不计成本的几十年前到现在,相对于经济回报来说中国收到的政治回报都是稳定且丰厚的(对某流氓国家除外),美国战后对欧洲的援助收到了巨大的政治利益,而在其他地方则好坏参半,现在这方面模式已经很成熟稳定,不再多言。&br&&br&综上,所谓“援助”,不是显阔充大款,而全部是高风险但高利润的好买卖,有机会要做,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做。&br&&br&【为什么不能用来补贴农村?】&br&&br&第一条很多答案提到了:对外援助是外汇,外汇不能用在国内,而且大部分的外汇其实对应着国内市场的人民币,多一美金外汇就多了几块钱人民币的国内供应,这笔钱已经变相变成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即便可以直接”补贴农村“,也等于是印人民币发福利,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是不可行的。&br&&br&更重要的一点,现在政府补贴农村(主要讲贫困地区)的政策远远好于那些对外的“援助”,大笔不用还的财政补贴,各种低息免息贷款政策随时都有,&b&落后地区&/b&&b&缺的根本不是钱,而是用资本创造财富的能力&/b&。换句话说,对外“援助”这些钱,即便能花在补贴农村上,也根本不解决任何问题。
包括最高的答案都没有说明白所谓【对外援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什么是对外援助】 首先最容易引起误解的是:所谓"援助"并不是白送钱给其他国家!从马歇尔计划以来,所谓的“国际援助”,绝大部分是贷款,主要是低息或者无息贷款,而不是我们印象里援助灾区…
1. 民主被称为普世价值,但从来没有人说“公投”是普世价值。“公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制度,也是传统上民主的核心环节。然而在现代政治社会,公投是一种非常边缘的制度。&br&&br&2. 民主制度的传统理想要求公民积极参加政治生活,比如经常性的投票、担任公职、担任陪审员。在这个过程中,公民有责任了解政治知识,为自己的政治活动负责;当然反过来不断参加政治活动,也可以培养政治知识。而在现代社会中,公民不需要关心政治生活,也不被要求经常性的参加政治活动,而国家的政治事务则被完全委托给另外一群专业人士。如果一个公民每隔几年能够拨冗投票选总统,就算是模范了,许多人根本连投票都懒得去。讲的再直白一点,现代社会的政治运作和普通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在这种背景下,“公投”自然是一种非常边缘和不常见的制度。&br&&br&3. 如果大而化之的说,一个人的权力和责任是需要有一定对应关系的。如果一个人的权力大,那么就要求这个人拥有与运用这份权力相同的能力和技能,反过来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不足,那么他的权力相应的也比较有限。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政治知识和能力是极其薄弱的,普通人事实上的政治权力也很有限,仅限于每隔几年投票选选总统、选选议员。真的不去投票也无关紧要,因为一个国家的人实在太多了,每一张票的价值非常低。&br&&br&4. 当然,有些时候还会存在权力和责任对应不上的情况。比如在某些特定投票中,会发现有些重大的决策取决于大量显然不具备决策知识和能力的公众。处理这个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既然公众缺乏决策能力,那就别参与决策了。这种精英主义的思路是普遍的,但听上去不好听,所以只是偷偷做,不能挑明说。另一种是培养公众的决策能力,比如提供更好的有关政治的教育,或者让公众有更多机会参与政治生活。&br&&br&5. 事实上,培养政治能力最简单的途径就是让公众不断参与政治生活,并且让公众意识到自己的负责任的行动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正面结果。这个思路道理上很合理,操作中却非常困难,因为这一切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既要求国家投入金钱、提供制度;也要求每个公民投入不小的成本花时间学习政治知识、花时间参与政治生活。而现实是,国家没动力做这些,普通人更没动力抛开自己的私人生活,花精力参与政治生活。&br&&br&6. 我在别的地方写过一篇文章&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refer=polis2016&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zhuanlan.zhihu.com/p/21&/span&&span class=&invisible&&375028?refer=polis201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讨论的是美国立宪时,“共和国”范式的变动。文章的结论是:“从结果上看,联邦党人在有意无意之间根本性地改变了共和二字的含义,公民依据美德的要求直接参加公共事务的旧范式在18世纪末被转变为个人根据自己的私利以投票选举的方式间接地影响决策的新范式。”这篇文章也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澄清其他一些答案中出现的概念的混淆。&br&&br&7. 有些人既主张公众应该拥有越来越多的事实上的政治权力,又不提出方案如何培育公众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他们认为政治运作和判断不需要知识,只要公众凭借基于自己私利的粗糙判断和好恶就足以让民主制度有效的运转起来,这些人和以为念了咒符就可以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没两样。亚当斯密表示,这锅不背。&br&&br&8. 最后吐个嘈,还有一种对待民主的态度:如果民主投票的结果令自己满意,就主张投票的结果是民意的体现;如果投票的结果令自己不满意,就抱怨是多数人暴政。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机会主义的态度背后是一种极端傲慢和自负的心态,即认为自己的利益和观点是真实的/正确的/有价值的/应该被认可和尊重的,而与自己相悖的利益和观点则是错误的/不应该被认可的。&br&&br&&blockquote&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在他们那短促的自由时刻里,他们运用自有的那种办法,也确乎是值得他们丧失自由的。&br&
——《社会契约论·第十五章 论议员或代表》&/blockquote&
1. 民主被称为普世价值,但从来没有人说“公投”是普世价值。“公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制度,也是传统上民主的核心环节。然而在现代政治社会,公投是一种非常边缘的制度。 2. 民主制度的传统理想要求公民积极参加政治生活,比如经常性的投票、担任公职、担…
&p&应该说,香港错失了多少机会。&br&1,“八万五”政策,董建华当初力推的政策,目的是每年增加“八万五千套住房”争取10年内能够让香港7成人士拥有住房,在魔都,帝都如果搞这个政策,绝壁一大群死大,底层支持。在香港则是中产上街反对。最后因为压力而取消,现在香港人又说楼价贵,当初呢?如果这个政策推广成功,则能够促进香港经济良性发展,减少泡沫,也降低年轻人的生活,创业成本。可惜我现在看到香港很多人还是对这个政策极度反感。&br&&br&2,“数码港”,这个政策也是董建华提出来的,当时全世界互联网都是在创业初期,谷歌还是小公司,FB,推特也还没有影子。国内互联网企业如163,新浪也在艰苦创业。而当时的香港政府就提出了数码港鼓励互联网产业。那时候是98年,香港在软件(可以吸引全世界和国内人才),硬件(比当时国内更优越的宽带环境),资金(非常完善的资金渠道),都比国内强。为了配合这个政策,李嘉诚之子李泽楷还购入了腾讯20%的股份(小马哥现在股份还不到10%),第二年就卖了。如果不是那么短视的话,凭着腾讯这个平台,香港和李泽楷将会在国内互联网上拥有最高的话语权,而李泽楷则可以稳居华人首富。但是这个项目最后在李家的短时之下股份被出售,数码港也搞成了房地产开发项目&br&&br&3,“矽港”,这个政策还是董建华提出来的,从台湾台积电出来的张汝京想在香港搞半导体芯片制造厂,双方一拍即合。但是香港人又坚决反对,说是来炒楼,炒地皮。张汝京说,那么我不买地,租地方总可以了把。香港人还是反对。最后上海跑出来对张汝京说,要不你来上海办吧。最后张汝京去了上海,办了一个企业“中芯国际”&br&&br&4,“中药港”,董建华提出,就是利用香港的严格规范质检体系,采购药材在香港研发,深加工,推广中医。但是后来还是无疾而终。现在大陆游客去香港买外国药。。&br&&br&5,此外还有”红酒交易中心“(建立离岸红酒贸易,最近数据是中国红酒销量逐年增长)”生物谷“(生物技术)”鲜花交易中心“(花卉交易)&br&&br&可以说97年至05年对于香港来说是非常多机遇的一段时间,大陆刚刚入世,香港则还拥有最好的国际环境。上面的住房政策,经济政策,如果香港人民能够有决心,不短视,不追求眼前的利益。积极转型。何至于今日只能靠卖奶粉,搞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呢?韩国就是在那段时间转型成功的。如果香港能抓住上面几个机遇,亚太互联网中心、半导体中心,生物制药中心都可以让香港现在财富分配更合理。&br&==============&br&补充,我们不举韩国的例子,就举香港旁边的深圳吧。曾经的深圳就是香港的小弟,在97金融危机之后深圳也曾经面临困境,港资转移,制造业内迁,当时有一篇文章很出名《深圳,你被谁抛弃》。就是指出深圳的面临的困境。但是可以说深圳人咬着牙坚持下来,华强北的山寨机老板,科技园里的程序员,坂田努力的华为人,水贝的珠宝商人,他们在面临转型的时候能够坚持,能够努力把握形势。最终缔造了深圳重新崛起的机遇,现在深圳有优秀的通信企业华为、中兴,有互联网企业腾讯,制造业的康佳、创维,生物技术的华大,物流业的顺丰,能做电动车的比亚迪,制造业有富士康,中集,金融有招商、平安,地产有万科等等。这些企业你只要仔细看看历史,发展都是在97~05年这段时间,可以说这是最大的机遇。可是香港却因为很多原因,错过了这个机遇。&br&==============&br&二次补充,香港人很讨厌董建华,实际上董建华可以说是不错的选择,本身属于大财阀大富豪,不必屈从财阀压力或者金钱压力。第二,董建华家族是香港少数几个地产商色彩较少的大富豪,主业是全球海运,而不是房地产。董建华下台之后,曾荫权上台,这人和富豪关系密切,香港房价突飞猛进。加大了香港年轻人的创业成本。&br&===============&br&三次补充,有些人说香港地小搞不起这些产业。再举深圳的例子吧,深圳的比亚迪以前就是个电池厂,后来业务扩展到一些手机零配件。03年说做汽车,结果被汽车业内嘲笑不务正业,瞎搞。现在呢?&br&===============&br&四次补充,&b&有些朋友认为这是民主的局限性,实际上这个本人不是很认同。香港拥有充分的自由体制,媒体和市民都能充分发表意见,但是行政首脑却是非民选。这样既不能像专制体制那样强硬推行政策。又不能像民主体制那样以代表大多数利益群体以民选领导人的身份来推进决策。&/b&这样变得体制异常畸形。再加上香港毕竟只是一个城市,这样少数人的声音往往被放大,而媒体也容易被操纵炒作。八万五住房计划的时候我看香港的媒体,全都是在嘲讽,攻击董建华,指责他导致房价下跌。&br&实际上三任香港首脑都不能真正说得上代表大多数。&br&1,董建华,代表了大财阀利益,但是能考虑底层,但是和公务员团队关系很差。很多政策没能推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一些政策背离了大财阀的利益,被大财阀抛弃,被胡总点名批评。最后被迫辞职。&br&2,曾荫权,同样代表大财阀利益,和公务员团队关系密切。可以说任内最大功绩就是让香港房价崛起。&br&3,梁振英,代表中产,(代表大财阀的唐英年被选举时候出现意外,导致被最高层抛弃)。这样导致梁振英成为最弱势的一届,即不能和大财阀一路(曾经有财阀扬言梁振英当选就离开香港)。又不是真正最高层一开始意向的人选。和公务员团队又不密切。所以梁的做法很简单,讨好民粹。如奶粉限购,限制双非,打击水客,限制自由行等等。这些政策实际上不符合大多数香港人的利益,但是能够迎合喊的最大声的那部分人的所好。&br&==================&br&五次补充,什么叫做敢于决策,上海90年代初才真正意义上搞改革开放,当时的一个口号就是要成为世界级航运港口,但是香港媒体没少笑话这个,因为那时候香港是远东第一大港口,上海还是刚刚准备起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上海的海床浅,不适合搞深水港口,地质环境不如香港。上海怎么做的?直接向中央把浙江的洋山岛弄下来,修了一条大桥,然后把整个洋山岛填成了洋山港(可以去谷歌卫星上看看这个工程有多夸张)。现在上海在港口方面已经不亚于香港了。而香港现在还为该不该修多一条机场跑道在扯皮。&br&===================&br&六次补充,&b&有些人认为香港是民主的失败。其实这是错的,实际上三任特区行政长官都不是民选首脑,实际上如果是真正民选首脑的话决策的时候可能会更强硬,更果断些,因为他代表民意。&/b&举个民主社会的例子吧,德国现在在欧盟经济一枝独秀,可以说是欧盟的经济发动机,在欧盟现在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出色的表现。再看看其他的希腊,西班牙等。德国今天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前总理施罗德的贡献,他2003年的任内实行了几项改革。其中最关键一点就是社会福利保障改革,核心就是削减社会福利。其实这种福利体制不利于经济和就业,很多领导人都明白,但是这东西一动,等于断送了自己政治前程,欧洲几个大国家领导人只有施罗德才真正敢下决心动手,代价就是施罗德选举失败,让位给默克尔。到了今天回过来看,试行高福利的欧洲国家面临经济问题,敢于削减福利,进行劳动制度,鼓励创新的德国则活的很好。&br&===================&br&七次补充,实际上香港的政治体制非常畸形。&br&1,行政长官并非民选,而是小圈子选举,甚至这个小圈子的大多数意见都不一定能有用(如果有用就是唐英年做第三任行政长官)。&br&2,行政长官没有政党资源,香港立法会本身已经是畸形产物,但是作为行政长官,实际上并不属于立法会的任何一个政党。连所谓亲政府的民建联也不是真正梁振英的团队,与其说听梁振英的还不如说听中央的。而其他国家、地区的行政长官往往拥有政党资源,属于政党里面的一号人物。&br&3,香港不是美国那种猎官制,行政长官对于公务员的人事安排影响力很弱。【承袭英国的体制,关于英国政客和公务员关系推荐神剧《是大臣》&br&这种畸形的体制造成的结果,是一,行政长官不代表大多数,甚至可能连代表谁都不知道。第二,没有政党资源,一些基层组织活动,媒体舆论引导,沟通各个利益阶层,政策的推广和协商都需要政党资源,需要政党的基层动员,组织活动。(安德伍德:怪我咯)。第三,公务员团队也不一定能够买账。&br&&b&简单就说,香港的行政长官,你说他专制独裁,但是他属于弱势群体,什么资源都没有。你说他民主象征,那问他代表香港哪一个阶层,估计他自己都说不出。你叫行政长官要怎样施政?&/b&&br&&b&=====================&/b&&br&八次补充,香港为什么没办法能进行有效经济转型和改革。在这个问题上曾经和以前香港的同事沟通过。大致有这几点&br&&b&1,执政的行政长官非常弱势。&/b&既没有办法对抗财阀阶层的权贵(香港最顶层的几个大富豪从邓小平时代就可以直接和中央最高层对话,香港行政长官(除了董)在他们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又不能真正控制公务员团队,立法会里面的建制派随时也可以把自己给卖了。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施政。你去看看曾和梁你会发现他们根本没有什么经济政策上的施政。&br&&b&2,财阀门没有变革的意欲&/b&。你看日韩台财阀很多都是以银行为核心,然后衍生至制造业,形成规模产业链。但是香港财阀大部分都是大地产商,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大陆投资都是以房地产为主。因此没有什么变革意愿,因为大陆市场很大,香港财阀在大陆进行资本输出而获利很容易。(你看过港企在大陆搞房地产,没看过美企,日企在大陆搞房地产吧,李嘉诚囤地皮能囤个十年八年翻几十倍,你看国内开发商哪个敢这样囤?)。&br&&b&3,社会上并没有占形成大多数的中产&/b&。刨去香港数目庞大的富豪,你会发现香港的数字并不光鲜,基尼系数非常高(国内是城乡二元化,但是香港已经是完全城市化了),纸面上看香港人的收入很高,但实际上这个很高是对比大陆人的收入的结论,并不代表他们就是中产阶层。真正香港能够跻身为中产阶层的基本都是专业人士,如金融从业者,法律从业者,医疗从业者,高级的建筑师,高级公务员,高级的教师等。这种群体在香港属于少数的精英。你仔细发现香港这种除了公务员之外都属于于一个人都能过的很好的技术行业,并不需要依赖一个大中型企业,完全可以单打独斗(香港医生可以个人执业)。这种情况下中产人数少,而且在香港这样的社会体制下依然获得不错,所以也同样没有变革意愿。&br&&b&4,政党大量不理性的斗争内耗。&/b&香港立法会里大体上分成建制派和泛民两派。但是实际上派中有派,就算同属于建制或者泛民,但不代表立场就一支,自己人搞自己人的例子不少,这种前提下就更不用说派系对抗了,政府提出的政策,泛民一些激进派系就不管是对是错坚决反对,人数不够就搞拉布扯皮。再如泛民里面内斗,激进的派系搞了社民联,后来社民联里更激进的又搞出了人民力量。香港又是小选区制,僧多粥少,甚至出现过泛民内斗,结果建制派捡便宜的事情。这种不理性的内耗,诉求又不统一,又不存在单一独大的政党。导致的结果就是任何一个决议都会有人反对,反对不了就拉布扯皮。严重消耗政府决策资源。【&u&补充个例子,香港民主派里的司徒华,(详细维基,我曾经过两次面,我很敬重他)香港人称呼他为华叔,他后来觉得这种政治生态太不良性了,尝试推动和中央沟通,双方协商走出一条路子,但是突然确诊了癌症,临死前一直都尝试走双方共识的路子,这样的人在死前住在病院的时候,同时泛民派系的激进派,组织了一大群小屁孩在华叔住院的病院门口大肆辱骂华叔老人痴呆,活该癌症上脑,这人一生为香港和中国的民主运动贡献良多,可见香港政治生态的畸形,这人死后,香港泛民已经没有一个能够有足够威望整合派系并且能和中央沟通的人了&/u&】&br&&b&5,底层阶级固化严重。&/b&香港的底层可以说是真底层,说句实在话除了中六合彩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国内你看外面的乞丐,分分钟钟比你还有钱,但是香港那些收纸箱的老伯老太是真的可能就是买纸箱的钱就是今天饭钱了(有人说没看过香港老太卖纸箱,我可以说我看过很多次,我以前还送给一大板纸箱给老太,地址就在新界粉岭乐业路丰乐工贸中心楼下,还有香港的退休金【香港说法是强积金】2000年才开始弄【还是董生】,老头老太没退休金很正常,不是年轻不努力)。PS:强积金我同事觉得很坑,说是政府强迫屁民买股票。&br&&u&一,知识垄断,香港只要少部分人才能享受高等教育&/u&,大多数人能读到中六(国内的高三)算不错了。香港的大学录取率非常低,能上大学享受高等教育,要么是家里非常有钱让子女出国留学。要么是一般中产出钱能让孩子去读私立学校或者去上补习社(香港补习社是高大上的行业,估计以后国内也会这样)。&br&&u&二,资本垄断,高昂的房价洗劫个人财富&/u&,在香港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都是一个巨大的支出,这让底层能够有富余的资金进行创业和投资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大陆很多人嘴里说没房,但是父母至少有一套房,大城市没有老家也有一套。香港人说的没房是真没房,三代人租房住过几十年的例子很常见。&br&&u&三,&/u&&u&政治垄断,选票基本没有办法对抗利益阶层,&/u&这个不细说,你们懂的。。&br&&u&四,法制垄断,封堵了灰色道路&/u&。香港是英美法系,遵循的是判例原则,司法裁量是参照案例扯皮。国内是大陆法系,在国内就算不是法律人士,但是如果涉及一些法律纠纷,你只要肯花少许时间,百度一下相关法律条文,基本上能明白个大致,法官判决也是基于这些条文下判决。香港这种则完全不可能,遵循的英国,美国数以万记的各种案例,不要说一般人了,新手律师都容易抓瞎,我曾在香港看人打官司,双方律师上台都都是带着一大叠案例资料,打官司途中律师还要不时翻书,翻案例。这种意味着这司法成本昂贵。你很难知道自己在面临一些事情的时候是合法还是不合法。一般人也不敢触犯法律,哪怕再轻微的,因为随时法官扯各种案例帮你加大罪行。最简单一点,国内底层再搓,去混个摆地摊,只要不遇上城管,也能挣不少钱。香港你去做无牌小贩试试看。。&br&所以为什么香港底层的民粹那么严重,混黑社会的那么多。因为怨气真心大,还有就是混黑社会算是底层逆袭不错的道路。。。&br&【答主是深圳人,但是多年在香港经商,在香港开设物流公司,所以对香港的一些情形有自己旁观者的立场,答案陆续补充吧。。】&br&=====================&br&九次补充,香港几所大学个人觉得排名实际上有些虚高,水分不少。有几年排名比出了几个诺贝尔奖得主的东大还高,连我认识的香港人都觉得不可能。另外前面也说了香港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这是真的,,可以去搜一搜香港的一些招聘网站。。&br&=====================&br&十次补充,个人推荐大家如果去香港的话,去一个地方,中环的“威灵顿街”。比什么旺角之类强多了。而且这一带大概是这个地球上米其林美食店密度最高的一条街吧。。&br&=====================&br&十一次补充,想看香港底层的环境可以去看《穷富翁大作战》,非常不错。我期待国内也能拍一些这些片子。&br&=====================&br&十二次补充,可以看见很多香港的朋友提出各种质疑董政策方案可行性,这个可以理解。但是我个人观点,很多时候应该用于尝试。另外推荐一个与个人观点接近的文章,因为在墙外,所以很不要脸的转载了,是一个老文章。&br&&br&&/p&&p&那一個曾蔭權﹐之前在&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dailynews.sina.com/bg/chn/chnpolitics/mingpao/.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答問大會&/a&上﹐在現在樓市已出現炒風﹑不少人連自置物業也有困難之際﹐提到政府資助市民置業﹐還要諮詢五個月...&/p&&p&看著這個只懂耍政治滑頭的曾蔭權﹐我忽然間想起了八萬五﹐又忽然間想起了董建華。&/p&&p&八萬五﹐一個曾經用來嘲諷董建華的政策﹐現在終於看到它的實際功效了。&/p&&p&當時董建華推出八萬五﹐正是樓市炒風過熱之時﹐他期望透過增加樓市供應量﹐令樓價軟著陸。&/p&&p&然而﹐一場亞洲金融風暴的到來﹐打亂了八萬五政策的陣腳。&/p&&p&董建華為了挽救樓市﹐便宣佈八萬五政策「不存在」了。&/p&&p&不能否認﹐董建華宣佈八萬五「不存在」時﹐是一場政治公關災難。然而﹐八萬五政策的「不存在」﹐實在是逼於無奈。&/p&&p&因為這一場亞洲金融風暴﹐殺傷力不在於當時索羅斯衝擊港元﹐而是這場風暴令香港泡沫經濟爆破。&/p&&p&事實上﹐香港自八十年代工業北移開始﹐實體經濟已出現挖空化現象﹐只靠金融業﹑轉口物流這類「買辦服務」﹐以及旅遊服務業支撐著。&/p&&p&香港到了後過渡期﹐經濟更加迷失了方向﹐大家醉心在樓市﹑股市炒賣﹐炒賣獲利者帶動著內需消費﹐從而產生經濟滴溜效應。&/p&&p&直到亞洲金融風暴來襲﹐人們經濟信心被打亂﹐炒賣造成的樓市﹑股市泡沫失去了承托力﹐開始爆破﹐從此香港進入經濟低迷。&/p&&p&然而﹐即使當時樓市泡沫爆破﹐樓價急跌﹐對一般打工仔來說﹐當時的樓價其實也不低。&/p&&p&問題是樓市泡沫爆破帶來了負資產和通縮﹐通縮帶來了減薪和裁員潮﹐不少已經上樓的中產﹐在減薪或失業下無法定期償還按揭﹐走上了破產或自殺的路。&/p&&p&中產無力償還按揭而破產﹐又增加了銀行的呆壞帳﹐打擊香港的銀行業。&/p&&p&由香港兩大經濟支柱﹕銀行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都因為經濟泡沫爆破大受打擊﹐而香港的實體經濟還沒有其他出路的時候...&/p&&p&不挽救樓市﹐香港經濟有可能徹底崩潰。&/p&&p&因此﹐董建華為了穩定樓價﹐取消了八萬五後﹐後來還停建了居屋﹐甚至停止過賣地。&/p&&p&可是﹐如果當時沒有亞洲金融風暴﹐又或者香港能夠挨過那一陣痛﹐泡沫爆破後尋找到新的出路﹐堅持著八萬五政策的話﹐回歸十多年後的今天﹐應該已興建了過百萬個單位。&/p&&p&當初董建華希望全港七成市民能夠置葉的目標﹐未必是空話。&/p&&p&更重要的是﹐當時董建華除了八萬五外﹐亦嘗試提出過香港未來的經濟出路。&/p&&p&當時﹐他就提出發展高新科技﹑科研﹑第四產業和中醫藥研發的發展方向…數碼港﹑中藥港這類名詞﹐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p&&p&雖然不少人曾經批評董建華提出的數碼港﹑中藥港計劃﹐是「假大空」的構想。然而﹐這些構想本來可以不是「假大空」的﹐只是香港政府願不願意直接插手干預經濟的說。&/p&&p&君不見南韓十多二十年前﹐汽車工業﹑家電工業﹑高新科技業乃至電影業﹐都遠遠落後於日本嘛﹖人家是怎樣發展到今天的成就呢﹖&/p&&p&靠的就是政府直接注資﹐建立國營及公私聯營的企業去進行開發﹐等待這些產業發展日漸成熟之時﹐才國退民進。&/p&&p&因為尋找經濟新出路是燒銀紙的玩意﹐燒銀紙很多年才開始轉虧為盈﹐所以由國企或聯營模式開發﹐才有機會成功。&/p&&p&現在大陸的輕﹑重工業發展﹐也模仿著南韓模式經營著…而事實上﹐大陸在IT和高新科技領域上的發展水平﹐突飛猛進。&/p&&p&香港呢﹖董建華有長遠的經濟構想﹐但香港人又迷信經濟自由主義﹐政府又堅持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自己綁手綁腳。&/p&&p&如果香港走南韓模式的話﹐不是有一幫信奉佛利民的龜孫子破口大罵﹐就會有一堆政客在鑽空子﹐說政府官商勾結…&/p&&p&事實上﹐在泡沫經濟重臨香江的今天﹐我們更見到董建華當年的遠見。&/p&&p&董建華的經濟構想﹐如果能依照南韓模式去開發的話﹐經過回歸十年的打造﹐現在成績已經出來...&/p&&p&正是因為這些構想變成了「假大空」﹐現在香港的高新科技已落後於大陸﹐珠三角在製造業開始向內陸省份遷移之際﹐已在搞經濟轉型﹐同時發展第三產業和第四產業。&/p&&p&大家不妨看看騰訊的股價作價多少﹖每年除稅後純利還有多少﹖大陸製的手機﹑電腦的技術含量...有哪一點現在的香港比特來﹖&/p&&p&雖然在高新科技和IT產業上交了白卷﹐但中醫藥成藥研發方面﹐我們也開始看到一些成果來。證明瞭﹐其實董建華的經濟構想﹐本來就不是假大空。&/p&&p&董建華﹐他只是政治公關上的一個白痴﹐但他絕對不是一個老懵董。&/p&&p&我至今依然認為﹐董建華是一個好特首。&/p&&p&可是﹐在這個所謂的資訊年代﹐控制著媒體話語權的人﹐主導著社會的輿論。&/p&&p&一個政治公關白痴的人﹐就會被人認為他是一個無能用者。&/p&&p&樓市為何炒風再現﹖八萬五為何最終會不存在﹖居屋為何會停建﹖「假大空」為何始終是「假大空」﹖香港經濟為何除了炒賣繼續迷失﹖地位逐漸被邊緣化﹖&/p&&p&為何一個有政治遠見的領袖會被一群傻蛋趕了下臺﹐換來了一個世界仔﹖&/p&&p&是我的老朋&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oon-image-castle.blogspot.co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aito&/a&說的「香港地運已盡」﹖是港英政府回歸前建新會展﹐設了靈龜入海之局﹖&/p&&p&都不是&/p&&p&一切﹐都只不過是香港人作的業&/p&&p&=============================&/p&&p&十三次补充。必须推荐中环一代威灵顿街啊。去香港旅游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不要老去旺角吃小吃和购物了,旺角吃这块在香港根本就是一般水平,店家更是坑爹。强烈推荐路线是&/p&&p&去了星光大道和海港城之后,从中间的码头坐天星小轮到中环(几元港币就可以坐船看维港)&/p&&p&到了中环出来走一下是IFC,要买苹果的可以顺路,IFC地下有添好运分店(这个分店没有进入米其林,但是没时间去总店尝试的可以试一下)楼上有正斗粥面专家也是米其林推荐店。从IFC最右边的门出去有一个上山天桥,沿着隧道走一点就到了威灵顿街了,下天桥路边有蛇王芬,米其林推荐店,叉烧饭非常赞。然后转入为威灵顿街,粘仔记的云吞可以试试。莲香楼和镛记闻名中外,王府的北京菜不错,还有个越南菜和一个日本拉面也是米其林推荐店(名字忘记了)。整个中环有21家米其林店,其中三家米其林三星。中环大概也是这个世界上米其林和米其林三星最密集的地方吧。。&/p&&p&=============================&/p&&p&十四次补充。关于政改其实结局并不意外,唯独一个建制派退场的插曲增加了不少谈资。其实作为一个对香港过客来说,个人觉得其实泛民实际上应该讲究策略,用支持政改方案,换取废除功能组别,议员全部按照选区直选。这样就可以诞生一个让中央满意,又有一定民意基础的特首(如果公民提名投票选出让中央不满意的特首,只会导致双输),而泛民可以利用立法会的优势监督政府,维护民主。中央有台阶下,泛民可以取得立法会优势,香港可以走出了民主选举的第一步,给国内做个示范。&/p&&p&=============================&/p&&p&十五次补充。一个近距离观察香港青年样本机会。&/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ea029a6adeabd9dc1cb73e5a_b.jpg& data-rawwidth=&541& data-rawheight=&4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1& data-original=&https://pic4.z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雇员薪金贷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