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本立方配资公司真假配资有什么窍门吗?

在配资中创造不平凡
今年以来A股大盘&千点行情&点燃资本市场热情,两大资本力量&产业资本和期货资本成为吸引眼球的新资金。其中,PE资本采用与上市公司合作方式,成功打造一条&牛股生产线&。
面对这利好消息,林先生决定在自信阳光网做股票配资业务,从而把握住这次机会。与前次不同的是,操作便捷了许多。妇孺皆知,自信阳光网集签约、入金、提现以及操盘于一身,资金实现第三方托管,投资者只需网上一点完成即可。当你签订完电子合同,保证金入账后,操盘账户则在一个小时后即可使用,让你减少线下转账风险的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无疑,自信阳光网股票配资令很多像林先生这样身在异地的投资者眉欢眼笑。回到正题,在利好情况下,我们如何炒股才能赚钱呢?不妨看看以下分析。
首先,不要把时间、精力浪费在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上。针对股票投资,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当前对我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能做的正确事情是什么?&记住,保护资本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面对不确定的股市,要冷静思考、独立判断,并形成明确的投资决策。为做到这点,你需要警觉自己潜在的决策动因,只要是基于&希望、恐惧&,往往都是错误决策,比如,&我希望股价能回到多少,我就出场&,&我怕股价会跌成怎样,于是我就&&&。问题是你判断它会怎样才是重要的,并且有勇气相信自己的判断。
第三,成为股市赢家你需要建立起自己正确的投资哲学与方法,但你不能简单地去&修正错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回归价值投资理念,坚持长期持有成长性好的股票才是正确的理财之道。记住,投资股票要考虑三个基本要素:收益、风险、成本。
第四,不要同众多散户一样在恐惧中抛售股票,因为这样你的股票往往会卖个地板价。一般而言,在股市的关键点上,和他们采取相反的策略是正确的做法。股市的内在逻辑就是如果要割肉的人都割了,也就调整到位了。
最后,不论盈亏,都要成为一个快乐的股票投资者。我们相信有钱可以使自己做想做的事,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进一步讲是想使自己生活的更快乐。但是,如果我们在股市投资,是以健康受损害和心灵受折磨为代价,那就没有意义了。可以说,在股票投资过程中感知乐趣、心境平和才是投资的至高境界。
Copyright ◎2017 JRJ.COM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狗问问-搜狗旗下最大互动问答社区
你来晚了,这个页面已经找不到了
您可以刷新重试,或继续浏览其他内容
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
已解决问题:262,007,030
&&&&&&&&&&&&&&&&&&&&&&&&&&&&&&
(C) 2018 Sogou Inc. 京ICP证050897号关注微信客服
关注微信公众号
&&当前的位置:&&&&
一文带你读懂股票配资世界
作者:&&时间: 14:34:47
股票配资的世界一直都很火热,基本我已经接待了不下二十家机构和个人来咨询我关于股票配资的事情,缘由估计大抵是因为我是国内最早投资这个领域的人吧,2013年开始起,陆陆续续配资公司,没想到迎来了2014年7月份以来的大牛市,着实火了一把,我这个人很短视向来没有大志,在我看来能拿到眼前的几百万,一定不要未来的几个亿,所以,差不多就陆陆续续的都在后续的并购交易中,撤了出来,也就刚好趁这个时候来总结下我自己对这个行业的一些看法,讲的不对的地方,各位海涵。1股票配资的风控问题我在13年7月份,在北京一个峰会上做演讲,提到P2P的问题,核心弊端在于无法解决资产的风控问题,看过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对P2P个体存活概率的悲观一直未曾改变,只要找不到好的风控手段的东西,一旦P2P化了,压根就死路一条,完全靠资本堆积或者团队运气进行维持,这种路线一定会生存下不少还不错的P2P,但是大部分一定是死的,所以我对P2P的判断是整体有意义,个体很悲哀,投资角度看,这种模式,真要投资的话,只能铺开足够的数量来投资,或者就是准备好足够的钱,扶出一家好公司。两种模式都需要钱,很多的钱。那之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资产是安全的?能否在市场上发现这样的资产,能屏蔽风控能力的模式,才是可以被规模化和商业化的前提,我对任何依赖能力判断的东西都一概否定,我文章提到过很多类似的说法,因为我无法判断你的能力能否维持,也怀疑能力是否可以批量复制,所以见过很多团队之后,基本都否定了投资,除了最早期几个P2P,因为实在价格便宜,所以,我做了些小投资外,其他的我都屏蔽了。后来我自己整理出几个我认为可以屏蔽风控能力的债权标的,分别是四个层面的东西。第一个是银行债权,我相信在当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是银行兜底的债权理论上都是可以屏蔽个人风控能力的,第二个是票据资产,票据资产的背后就是银行的信用背书,可以等同第一条,而且中国拥有庞大的票据地下流通市场,也间接证明了票据资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经过仔细的研究和调研,我屏蔽了票据的资产,大家可以去看下我写的《为什么看上去安全的票据资产会出问题》,票据的问题在于流程风险太大,这个环节就是因人而异也是无法规模化的,同时票据的收益率太低,在P2P市场无竞争力。第三个是政府资产,也就是后来比较流行P2G的模式,我当时的确投资了一家类似的公司,后来因为管理团队的矛盾问题,没有做起来,我也从头到尾看他们闹矛盾,也从未介入过他们之中的纠纷,每次来问我,我就说我就当亏了,你们不用管我,爱怎么办怎么办?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我说,我总共就投资一百多万,占比也就不到10个点,我去处理他们的纠纷干什么呢?处理好了,也就是10%的股份,大钱也不是我赚的,而如果处理不好,估计还若了一身的腥,何必呢?有这个时间去介入纠纷,不如再找个好团队继续投资就行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事情上,因为你的时间和精力很宝贵,有时间浪费在垃圾事情上,只能说明你的时间不值钱,这个也是我为什么自认为很好人缘的原因,我每次坐出租车都会多给司机钱,至少十块起步,这样司机心情就会好很多,然后也就会降低脾气暴躁带来的很多不好的事情的可能性。我见过有人为一块钱跟司机吵架,大打出手的状况,有时间浪费在小事情上的人一定赚不了钱,因为他的时间不值钱。不好意思扯远了,第四个我认为是安全资产的就是股票资产,我2013年在港股买腾讯,当时接到一个电话问我是否要融资买入,我就问了些细节,然后想起了融资融券的业务,然后回到国内约了很多人谈这个事情,发现了不少民间机构都在做这个业务。而且存活了至少十年以上,换句话说,这个业务的风控其实是被时间证明了的,而且线下某些公司交易量极为惊人,完全是大体量的业务,从我自己对金融的理解角度来看,金融的真正风险,并不是在最终的业务风险上,而在于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最好的东西自然就是有价证券了。有价证券符合几个互联网金融的基本要素,风控简单直接,不需要认为判断,到了点位直接砍仓就可以了,小学毕业就可以了,压根不要技术含量,相比房产抵押、车辆抵押,存在的各种需要能力判断的基础,这个明显风控更简单,而且在处置上也是如此,房产、车辆的处置毕竟还是需要周期,而有价证券是不需要处置周期的随时就可以抛售,相当的简单。所以可以是可被标准化资产,另外一个就是金额大,我当时调研下来,整个民间的配资规模,至少在2000亿左右,而同期整个P2P规模大概不到1400亿,所以,我个人认为配资一定会是将来一个重要的债券来源基础,而且我当时也写文章提出未来P2P要纵深发展,一定会走到差异化产品中去,差异化,无非就是切入某一专业领域,形成专业性优势,然后建立壁垒,大而全的P2P只能是大资本的天下,差异化才是小资本的机会。而就配资这个行业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风险非常的标准化,对能力依赖度极低,整个配资的风险点其实就是两点,第一个是连续暴跌超过两个跌停板,直接击穿,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当然有了,但是概率并不大,但是碰到会很危险,正常的做法一般就是通过极大的做大规模,分散股票,然后来规避的,而且实践来看一个股票哪怕跌了50%,事实上客户的本金损失也就是不到40%左右,如此极端的情况下,还能最大程度保障客户本金,应该是风险极小的业务了。第二个是停牌风险,你永远不知道那个股票第二天会不会停牌,所以有时候一个客户买了某只股票之后,停牌也将出现很大风险,但是这个风险跟第一个一样,出现的概率很低,你只要在后台设置好足够的分散可能性,基本上都可以把风险屏蔽在一定幅度之内。其实这两个风险在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其实是极大的风险点,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之后,你就会发现实际的风险反倒降低,确切说规模越大,意味着风险是越低的,这个判断基本上是可以下的,我自己看来为了规模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自有资金还是要足够大,尽可能的多准备些钱来对抗这种可能性,度过最危险大阶段之后,也就问题不大了,这里自然衍生出要介入这个行业还是要一定的资金门槛的。2配资的法律风险分析觉得可行之后,我就梳理了下法律风险方面的问题,发现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法律风险,事实上,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个也是目前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为什么陆续退出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但是我的思考点是这样的,也当是我给证监会或者相关部门,一些个人的看法。第一个层面是存在即合理,我们过去的监管一定是有问题的,所以出现了很多法律法规之外的极大空白地带,当一个市场存在了将近2000亿规模的时候,一定不是这个现象不对,而是我们的监管有问题的原因了,如同我的民间借贷将近二十万亿,也一定反应了我们现行监管体系的弊病,一个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不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法外之地。需求的存在一定意味着通过打压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合理疏导应该是王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就是金融相对自由化,机构数量的放开,我也注意到目前证监会其实在这个层面上是做了不少工作,2014年3月份就说逐步放开券商牌照的审批,以及今年不断放开对互联网公司的牌照审批,都是非常积极正确的做法。而我自己想的事,一旦金融相对自由化,很多基础性需求就能被合理解决,那么按照这个逻辑,金融自由化之后,谁最容易被是自由化的受益者呢?一定是业内的原先被隐在线下的从业机构了。所以很多人都说,有一天券商进来了,配资就不能操作了,我感觉逻辑是错的,我们的券商一直存在也一直在操作,但是配资业务从未停掉过,说明只能是机构数量不多的问题,所以,我当时对配资机构的一个想法是,有一天金融自由化了,配资机构完全可以申请牌照,主动纳入监管,为什么不可以呢?第二个层面,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一个新的事物出现,是对市场是起到好的作用还是坏的作用呢?我就自己调研,认为配资的互联网化其实是好的作用大于坏的作用,原先线下配资的成本普遍在1.8分左右,也就相当于年化24,部分的确至少30%以上,而且中间层层扒皮,大量收益被中间商赚取了,许多线下配资公司利润极为惊人,也间接证明这个观点。但是互联网最大的意义其实就是打掉中间层,至少可以降低成本五个点以上,实践也是如此证明了,目前很多配资网的利息仅在12%左右,互联网的逻辑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大降低了配资成本,来获得足够的用户多方式,从而改善了整个业态。第三个层面,我当时很顾虑的时候互联网金融从整个政策层面上来看其实是要要引导资金进入实体,而配资则明显是引导资金进入虚拟市场的,所以,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态度明显背离,但是随着我自己对金融的理解,当然也跟某领导沟通了之后,我感觉股市的发展只会对整个国家是有好处没有坏处的,这个可以从2014年7月份股市飞涨可以看的出来,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其实是对实体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就这个观点,我都可以写上一篇文章来论述,为什么会如此。实际的情况其实是我国的资金泛滥到了实体所不能承受的阶段,需要一个宣泄口,原先是高利贷和房地产,现在这两个都无法承担了,需要新的出路,二级市场和其他虚拟市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宣泄口,结合最近某领导的说话,这个态度好像还更明确了。如果还有第四点的话,我还是觉得,配资才是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资金池的可能性,配资的一比一操作可以非常透明化的呈现,每个借款人都可以进入股票操作方的账户进行查看资金的余额情况,直接就打掉来互联网金融形成资金池的可能性,我自己对配资平台的定义其实是典型的信息中介,配资网站只是把愿意借钱炒股的人跟愿意出资金给人炒股的人对接起来,平台是不依赖收取利差为生的,而配资公司其实是靠利差而生的,这个直接点区别,使得同样看上去是一件事情的商业模式最终产生了极大的区别,这个我们放到后面去谈。配资公司如果恪守信息中介的职能,理论上法律风险是极低的,而且我自己对刑事犯罪的理解是两个核心,第一个是主观上故意,第二个是客观上实现。主观故意指动机上有非法侵占他人财务的想法,客观上实现是实质达到了非法侵占的结果,两个合一才是刑事犯罪,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建立一个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客户的资金都是清晰明确的,只要确保平台不碰资金,那么刑事犯罪的可能性总不大吧,我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有个阐述,如果按照我们现行的法律定义,那么所有的P2P都是违法的,这点本质跟配资的P2P没有任何区别。这里最后想谈其实是账户问题,配资因为是独立双方交易之外,他匹配了双方的信息之后,然后双方资金都是放在网站的账户上的,网站作为第三方接受委托进行账户监管等行为,这里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是账户问题,根据我们目前的法律环境,这个是个死结,一直无法解决,法人账户不能出借,但是个人账户一直是没有办法明确规定的,而且我国规定一个人不允许开设多个股东卡,这种情况下,就会需要不断去借账户来扩展业务,但是总归非持久之计,于是,业务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受限,最近恒生的homus系统大放异彩,也是在这个前提下出现的。但是无论则样,最终都是解决不了账户本身归属的问题,还是带有很大的法律边缘地带的。这个问题如何深究呢,很难,如同宜信,都是通过唐宁个人买入资产,然后做成债权包转让,他把自己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方和债务方一样,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这个死结还真很难打掉,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然后等着监管出最终意见,我自己感觉单纯从账户放开的角度来看,出资方授权第三方监管账户的模式,法律上是没有瑕疵的,但是会有争议,至于非法集资问题到是相对好解决。3为什么线下配资公司很难线上化我在2013年准备投资配资网站的时候,我找过四五家配资公司,让他们转型,但是都被拒绝了,拒绝的原因一般是两个,第一线下日子很好过,即使在2013年这种不是很好行情的日子里,他们很多利润都是过千万的,甚至有更高,他们没有动力进行转型。很多线下公司因为账号资源的稀缺,他们都很少操作一千万以下的单子,所以线下公司的规模都很大,但是人员都很少,大概三五个人就能做十几亿的盘子,事实上由于监控一个十万的单子,跟控制一个一个亿的单子的能力和人力都差不多多情况下,很多线下公司都不接小单子。成本算不过来。第二个原因深究起来就是个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线下配资的公司讲究性,每一笔钱的投入都是老板自己的投入,所以他务必要求每笔都赚钱,也就单纯从投入产出角度考虑,都必须使得每笔单子都赚钱,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线下的市场也留出了很多的空白地带可以被切入。很多线下公司当初跟我说,你做哪些小单子干什么,又苦又累又不赚钱,我跟她们说,再苦再累再烦,我给他们钱,他们就不累了。其实这个世界上苦点、累点,但是能赚钱,还是不少人会来做的,线下公司不做小单核心原因不是苦、累,而是因为不赚钱,那么资本是做什么的,资本看的不是现在,资本如果认为一个商业模式是有未来的话,那么就根本不会计较现在盈利与否,最终变成的情况就是亏钱抢,于是我们发现资本投资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就演变成了,那未来的盈利跟现在的人打,而对运营的人来说,这种行为往往意味着是拿没成本的钱跟有成本的人打,这种情况下,竞争难度其实是不大的。我自己当初从风险角度以及商业价值出发,我坚决不做大单,我要求配资网站,只做五百万以下多小单子,因为互联网的价值一定在于解决零碎的、小额的、高频的业务,平台的价值则在于两头都无法控制交易过程,从而对平台产生依赖的价值,任何一头过于强势都会使得平台本身没有价值,只有两头都不强势,才能被平台控制,形成对于平台的依赖,而一旦形成依赖,盈利问题只是时间问题,
扫一扫,关注千层金《万辰投资》公众号
上一条:下一条:
&nbsp地址:&&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112号历东大厦
&&CopyRight (C)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by 山东万辰投资有限公司&&&&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香港房价7次暴涨和6次大跌始末-财经配资门户_股票配资_配资门户
您好!欢迎来到我的博客!
财经配资门户:有着最新最全的财经新闻,股票资讯。
当前位置: >
香港房价7次暴涨和6次大跌始末
在人类近100年的历史进程中,重要经济体一共爆发过3次房地产大崩盘。 第一次是1926年美国房地产崩盘,后续直接引发了上世纪30年代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第二次是1991年日本房价崩盘,导致日本经济进入长达20年的滞涨期。目前东京的房价,也尚未恢复到历史最高峰值,而这二十几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的房价却已经上涨了十几倍。 第三次是1997年香港楼市梦碎,六年多的时间里,香港房价跌幅一度达到70%,导致出现几十万的“百万负翁”。无数人因为破产而跳楼、吞碳。因为楼市崩盘而破产的人中,最著名的应该是香港演艺明星钟镇涛。 在这三次楼市崩盘的历史中,其中关系最复杂、和我们渊源最深、离得最近、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应该是香港1997年的楼市崩盘。 今天,我们就从历史上香港房价的7次上涨和6次下跌谈起,探讨一下为什么香港的房价能够走到今天的世界第二。 【01
第一轮涨跌:1945年-1953年】 1945年之前的香港,仅仅是一个人口大约50万人的小城市。一切的改变,发生在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后,中国国内战争爆发,无数国民党高官、政府要员、土豪乡绅、大资产家带着万贯家产和家眷纷纷涌入香港。短三四年时间,香港人口从50万暴涨到200万。当时,大陆最著名的逃港人,应当非上海第一帮派头目杜月笙莫属。 同时,加之在二战中房屋损坏严重,香港住房问题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张,房荒随即爆发。稀缺的住房,不差钱的新进入者,两相碰撞,香港的房屋价格和租金价格随即大幅上涨。这是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第一次感受到房子的威力。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香港转口贸易受到严重波及,经济陷入萧条,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进入下降通道。 【02
第二轮涨跌:1953年-1960年】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亚太地区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香港得益于港口地缘优势,经济开始快速复苏,同时,受益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市场在低迷了3年之后,也逐渐恢复活跃。 这时,吴多泰和霍英东在这个时候发明了“分层出售”和“分期付款”这一史无前例的销售新模式,将房屋买卖的主体由之前的大公司整栋购买,扩大到个人分层分户购买。随即,房屋交易量陡然暴增,“炒楼花”一词第一次出现在香港人的视线里。 市场买卖的活跃,尤其是个人可以买房产生的“炒楼花”现象,带动了价格的大涨,一年时间内,核心地段的地价上涨超过一倍,房价上涨超过2倍。面对短时间出现的暴涨,港英政府出手调控,提高交易税费,打击炒楼花行为,随即楼市转冷。1958年,没有夯实的香港房价闻风受惊,出现大跌,两年内下跌约三成。 【03
第三轮涨跌:1960年-1968年】 这一时期,整个亚洲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四小龙开始登上国际舞台。作为四小龙之首的香港,工业化快速推进,社会财富迅速积累,居民收入大福增加,香港第一次吸引了全球资本的关注,国际资本和炒家纷纷涌入香港。这是香港制造业的黄金时期,李嘉诚的第一桶金,就是在这期间通过长江塑胶厂赚到的。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从1960年开始,香港的楼市再次繁荣起来,地价房价快速上涨,一时出现供需两旺的局面。不过,第一次面对国际资本的香港,经验不足,很快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1965年香港爆发银行信用危机,信贷紧缩。严重依赖贷款的楼市被抽水,购买力迅速下降,房地产价格随即大跌。 【04
第四轮涨跌:1968年-1976年】 1968年,香港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在政府的主导下,产业结构也开始转型,制造业逐渐萎缩,而旅游、金融和商贸业迅速发展。香港政府也开始启动新市镇开发计划,香港迎来了经济转型的大发展,GDP快速增长,每年都超过10%,被称之为香港奇迹。 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制造业巨头纷纷转型房地产,长江实业、新鸿基、新世界等地产公司纷纷跑马圈地。 这时,大量国际热钱也快速流入香港,多重因素促使楼市迅速升温。居民炒楼花、开发商捂盘惜售、大资本疯狂扫货,投机的味道弥漫整个楼市,进而传导至股市,股市一路狂飙,从二百多点大涨至最高的1774点。物极必反,1973年疯狂的股市泡沫破灭,一年内跌到150多点,跌去九成,股市哀鸿遍野,无数人倾家荡产,跳楼自杀。紧接着,房地产价格也遭受重挫,最大跌幅超过四成。 【05
第五轮涨跌:1976年-1985年】 1976年,在政府的干预下,香港经济逐渐企稳,股市也从谷底逐渐回升。这时,香港政府重新调整香港的城市发展定位,现代金融中心被首次提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颁布实施,比如实行资金自由往来,税费减免等。随即,一大批国际金融机构、世界500强公司纷纷到香港成立分支机构掘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渐凸显,人口也首次突破500万大关。 500万人口的总量在当时的亚洲仅次于日本东京,在全世界也能挤进前十。同时,香港开始修建地铁,拓展城市半径。在一系列大利好之下,香港楼市迅速复苏。 而长江实业、新鸿基、新世界等地产巨头乘机纷纷上市,诞生了身家数十亿上百亿的地产富豪李嘉诚、郑裕彤等。1981年底,世界经济动荡,同时中国开始和英国谈判97香港的回归问题,国际资本闻风纷纷撤退,人们对香港的前途充满担忧,楼市在持续的火爆会后快速转冷,连跌3年。 【06
第六轮涨跌:1985年-2004年】 面对大众对香港的信心危机,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特别是大陆提出的50年不变政策,逐渐稳住了国际资本、香港富人和普通民众对香港发展的信心。1985年,楼市开始逐渐升温。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轮即将到来的楼市大涨,会持续整整12年。 1986年,港币随着美元贬值,银行利率大幅降低,甚至出现罕见的负利率,这比美国负利率还早了整整20年。在这种环境下,楼市被极大地刺激起来,尤其是投机炒作资金快速流入香港楼市,房价势如破竹,大涨12年一直到97香港回归,中间虽然有过短暂的喘息,但很快空头就被多头打的体无完肤。 尤其是香港回归之前的两年间,房价进入疯狂的冲刺阶段,短时间就实现了3倍的涨幅,因为所有的香港人都坚信,回归之后的香港,一定会成为大陆有钱人向往的天堂。13亿大陆人,哪怕是前1%的富人涌入香港,也会将香港的房价托上天。 巨大的财富效应加上负利率,尤其香港人脑海里潜在的1300万大陆最富裕的接盘侠,让所有的人都加入了购房大军,甚至很多低收入人群,也背负数百万的房贷,所有人都坚信,香港的房价还会涨,不买房就是傻子,一个月涨10%稀疏平常,巨大的赚钱效益让香港楼市陷入完全的疯癫之中。12年间,香港房价涨幅超过6倍。 那时候,所有的香港人,关心的都是房子,大家完全没有心思工作,每天见面聊得最多的就是谁家的物业这个月又升值了多少,哪里又有新的楼盘要开盘了,谁谁谁通过买楼赚取了千万身家。 由于买房人太多,房子供不应求,开发商不得不实行摇号购房,而摇号购房引发的后果就是摇到一套房,转手就能赚取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的差价,一套房的利润超过无数人十几年的工资收入,于是更多的人在赚钱效应的驱使下加入排队摇号大军。 因此,香港在1996年就进入了全民摇号买房的时代,比成都足足早了21年。1997年香港灏景湾楼盘开盘,排队购房的大军连绵3公里看不到尾。 而长江实业、新世界、香港置地、九龙仓等地产巨头也没闲着,他们利用在资本市场上融来的钱,大肆在土地市场上买买买,一时间,土拍疯狂、地王频现,面粉价格逐渐高过面包价格。所有人都坚信,房价必涨无疑。所有人也坚信,1300万大陆土豪会来接盘。 香港永远涨深入人心!十年后,财上海在他的菜场经济学理论中,也提出了核心观点:京沪永远涨。 然而,坚持了12年持续上涨的香港房价,在1997年嘎然而止。对于香港楼市,1997年发生了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任何一件都可能在楼市引发七级地震。一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二是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任特首董建华上任。 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虽然在大陆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香港没有像泰国韩国一样被索罗斯等国际资本割韭菜,但是香港经济本身仍然元气大伤,这直接刺破了香港楼市的巨大泡沫,房价在一年之内直接腰斩。 但如果仅仅是金融危机的话,尚不足以将香港楼市彻底击垮,因为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和美国的房地产都出现过短暂的下跌,但是在中国4万亿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下很快就恢复过来并再创新高。 而真正改变当时香港楼市的,应该是董建华,因为他彻底击溃了香港人对香港房价永远涨的信仰。打击了比黄金还珍贵的信心。 1997年的香港,高房价引发了极大的民愤。所有人都在谩骂高房价,骂。 买不起房的人骂政府,因为他们想买房;只有小房子的人也在骂政府,因为他们想买大房子;有大房子的人,还是在骂政府,因为他们想有更多的大房子。穷人骂政府,富人也在骂,所有人都在骂。所有人都抱怨买房难,而所有人又都在倾其所有加入买房大军。 当时出现过的一个盛况是:没有新楼盘开盘时,香港人就聚集在一起,骂政府管控房价无力,让香港人被房子压得喘不过气来,高房价严重制约了人的创造力,创新力,不利于社会发展。而一旦有楼盘开盘时,所有人又转身就聚集到售楼部加入浩浩荡荡的排队购房大军之中。 董建华作为大陆认同的第一任特首,应该说还是特别希望干出一番政绩的,毕竟作为首任特首,更容易名留青史。同时,董建华也不想让中央政府失望,毕竟香港刚刚从英国哪里收回来,治理好了,是给大陆长脸,治理不好,就是丢脸。 雄心勃勃的董建华提出,在他担任特首的十年内(他以为自己能连任满10年),要让七成的香港人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对于实在买不起的,轮候租房的时间由5年缩短到3年。 为实现这个目标,董建华提出每年新建不少于八万五千套廉价住房的计划。董建华这么承诺,也是这么干的。第一年开工建设数量就达到10万套,第二年8.5万套,第三年10万套,第四年9万套。 从2000年开始,廉价住房开始入市,一次十万套的巨大供应,立刻对楼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金融危机后刚刚有所复苏的楼市再次跳水。而且后续几年廉价住房源源不断入市,香港居民对楼市永远涨的信心彻底被击垮了,房价一泻千里。 到2004年时,最高已经跌去七成。这也是香港楼市有史以来跌的最惨重的一次。几十万高位购房的人,没有等来大陆的接盘大军,却把自己硬生生变成了百万“负翁”。无数人破产,其中就包括香港明星钟镇涛,据说钟镇涛在楼市上共计亏损超过2亿元。 当政府以为打败了高房价,香港市民会拍手叫好送锦旗的时候,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日香港回归六周年时的50万人大游行。香港人游行,不是庆祝香港回归,也不是庆祝终于可以买到便宜房子。 他们游行,是要董建华下课滚蛋,是要政府救楼市。 因为,房价的下跌,影响到了曾经高价位买房人的利益。尤其是很多不顾自身实力,疯狂举债炒楼的人,面对腰斩的房价,只有破产一条路可走。很多炒楼破产的人选择了自杀。 可能连董建华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替香港人击败了高房价,最终却被香港人指着鼻子骂。甚至那些只拥有一套小房子的人,也在骂。因为他们也不希望自己那套小房子跌价,哪怕是他知道他的下一代能够买上便宜的房子也不行,他们考虑的只是眼前自己利益是否受损。 这时候香港人才发现,他们不是真的希望房子价格越便宜越好,他们只是想自己买的时候便宜,一旦到自己的手中之后,就不能跌价。说到底,他们希望的是通过洗劫别人的财富来达到让自己富裕的目的,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当年是因为贪婪而高位买入房产的。他们把一切原因又都推给政府,骂政府。他们呼吁政府挽救负资产者,拯救香港中产阶级。 在人类历史上,让房价涨第一次理直气壮。 据说,当时新上任的温相是准备在香港停留三天庆祝香港回归7周年的,结果,50万人的游行骂街,气的温相参加完上午的庆典下午就匆匆回京了。 面对汹涌的民意,董建华八万五计划停止,紧接着,政府开始急剧压缩土地供应,香港房价逐渐企稳。应该说,香港原本可以彻底解决高房价的机会,最终还是被香港人自己给葬送了。2005年,董建华黯然离场,八万五计划,也成为他政治生涯最大的败笔和离任的导火索。 【07
第七轮上涨:2004年至今】 八万五计划停止后,香港市场上的廉价房屋逐渐退出,同时,有董建华悲惨的先例在那,香港后续的接任特首充分吸取了教训,再也没有一个人提出恢复廉价房屋的计划。 不仅如此,正常的商品房土地供应也逐年压缩。目前全香港每年新上市商品房大概只有2万套,这个供应在香港特首zyq当政期间更少,年均大约为1万套,最低是在2007年,全港只有8000套新房供应。 8000套供应是个什么概念?这个数据放在同等人口规模的内地城市重庆,也就是两周的成交量。香港这种极端的供应简直令人窒息。 与窒息的供应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旺盛的需求。目前香港大约有本地居民750万人口,对应家庭大概为200万个。因此,这两万套新房供应,住房的供需比约为1%,本地居民都完全满足不了。这种巨大的潜在刚性需求,使香港楼市具备极为疯狂的涨价基础。 这种现象与目前的北京极为相似,目前北京每年的新房供应量较最高峰时期已经减少了七成,而且新房供应大多位于五环之外,因此有人预言,五环之内的北京,将和香港看齐,不是没有可能。 推动香港楼市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全球输入性的量化宽松。由于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资金来去自由,金融自由也导致了其紧盯美元的货币政策,而不像国内有人民币的汇率管制,可以确保相对稳定的汇率。 因此,只要美国一放水,香港金融就跟着发洪水,这一点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表现的尤为突出。公开的官方数据显示,自2009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流入香港的国际资本高达1500亿美元。 同时,香港在住房上是不限购的,理论上只要你有钱,就可以无限买,因此,这1500亿美金有很多都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香港的楼市,推动着香港的房价屡创纪录。而前段时间爆出来的最牛香港业主坐拥15645套房正是一个最好的注脚。 当然,在推动香港楼市不断刷出新高的多重因素中,有一股力量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大陆富豪的持续涌入。 1997年回归之前的两年,香港楼市加速冲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香港人坚信人傻钱多的有钱大陆人会在香港回归后冲过去接盘,然而结果并未如他们所愿。当时大陆的有钱人没有冲过香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严格的金融管制,当时正是铁腕总理朱相当政期间,外汇的管制非常严格。 二是1997年时香港的房价相对于大陆来说实在是太高了。当时全港的房屋均价经过12年的上涨,已经达到7万元每平米,是同时期纽约的2倍,而北京四环内和上海内环内房屋的均价也才三千多不到四千。 当时香港房价对于北京上海人民来说也是天价。那时候北京上海看香港,类似于今天银川西宁看北京,不吓的尿裤子就算是人中龙凤了。 同时,那时候大陆还没有进行各种花式私有化,以某生物公司老板为代表的一批新贵们还只是月收入一千多元的国企职工;演艺界的一姐刘晓庆最大的一份合同也没有超过五十万;阿里巴巴要1999年才成立,马云还只是一名英语老师。 一切的改变,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可以看作是大陆富人和资本陆续流入香港的一个分水岭。四万亿政策之后,国内的财富分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陆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富裕起来的新贵们,突然发现香港的房价已经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甚至在很多人的眼中,是那么的便宜。 就在李嘉诚等香港本土富豪大举撤退西游之时,大陆的科技新贵、私企老板、体育明星、演员艺人、隐形贵人却纷纷涌入香港购置物业。同时,香港政府在2006年也适时推出了优才入境计划,吸引外地人来香港定居,大陆很多体育明星和演员都通过优才计划移民香港,而移民香港之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买房。 科技新贵、私企老板、体育明星、演员艺人、隐形贵人在港置业大多瞄准的是香港的顶级豪宅,一出手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亿几十亿。虽然成交套数占总量不算多,但是成交单价和总价高,不断刺激着大众的神经,起到了推高香港房价的鲢鱼效应作用。 据统计,最近五年,香港成交的顶级豪宅,超过60%都是被内地买家买走的。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4年至今,香港的房价已经实现了连续15年的上涨,中间尚未经历一次像样的回调。目前,香港全岛均价已经突破25万,三四十万一平米的房子随处可见。 香港的住房价格目前已经是全世界第二高,第一名是摩纳哥,每平米超过40万。因此,就像1997年香港人坚信大陆人会涌入香港接盘一样,现在,几乎所有的香港人都相信,香港的房价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至少要超过40万一平米的摩纳哥吧? 全文完。感谢你的阅读。
往期文章 ■成都已死,杭州已疯…… ■海航的明天更美好。 ■姑娘,听,那是户籍坚冰融化的声音! ■人民杀死了人民——中国地产30年! ■房价已经癫狂的杭州,为何逃过了住建部的约谈? 【请八哥喝茶】相关拓展:公屋简介公屋,即香港公共屋邨,是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香港房屋协会兴建的公共房屋,惟以前者占大多数,本文亦针对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其前身兴建的公屋。现时香港一半的居民均居于公屋。
下一篇:没有了
8514717访问次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恒生资本配资属实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