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车县汉族有多少种棉户每亩水费160元,原本现在种棉花就不挣钱,收如此高的水费农户还能种吗?

帐号:密码:下次自动登录{url:/nForum/s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url:/nForum/nlist.json?uid=guest&root=list-section}
贴数:1&分页:garfield发信人: frankrick (garfield), 信区: Picture
标&&题: 2015 南疆行 —— 看看新鲜、真实的新疆!(之一)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Mar&&9 12:33:10 2015), 站内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Xinjiang 讨论区 】
2015 南疆行 —— 看看新鲜、真实的新疆!(之一) &&
&& 前言 &&&& 告别W楼和紫荆食堂、到新疆工作快两年了,一直待在北疆的乌鲁木齐,总觉得对新疆
不算了解。所以在2015年寒假,我在南疆游走了大半圈,南疆五个地州:巴州、克州、
喀什、和田、阿克苏,或多或少都停留了一下。从1月27日离开乌鲁木齐,到3月1日返
回,历时整整一个月。 && 说老实话,从2009年“7.5”以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新疆出的事情不少,有时甚至
把事儿闹到了疆外,新疆似乎成了中国最不安全的地方。不光疆外人有这种成见,就在
新疆之内,民族间的误会和隔膜也在逐渐加深。 && 以我工作的乌鲁木齐为例:它的北半部主要是汉族聚居,南城主要是维吾尔城区。生活
在北城的汉人,普遍都不愿到南城去,觉得乱和不安全。有时你在北城打个出租车去南
城,汉族司机都嘟嘟囔囔的不愿意。其实我上班和居住都在南城,时常到维族聚居的小
街里面吃饭、游逛,觉得这里生活一切如常,没什么好怕的。 && 在北疆,汉族人口占多数,而在南疆,维吾尔族人口占多数,而且是越往西南角的喀
什、和田走,汉人数量越少。所以北疆汉人眼里的南疆,也是很那啥的。以我身处的学
术圈儿为例,这里大学、研究所下基层搞调研,都是先和地区、州、县的党政部门联系
好,由他们派车送到乡下,再请乡、村干部介绍情况,找来“信得过”的老百姓问话、
填调查表,全程都在国家机关的掌控和保护之下。有跑南疆经验丰富的老同事嘱咐我:
到了南疆的县里,一定要住县政府的招待所,别的不安全。 && 有了这些背景,在我出发之前,也把南疆想象得颇为神秘,似乎充满紧张和冲突,甚至
有去了就回不来的准备。 && 可事实恰好相反,在我游走南疆的一个月里,遇到的维吾尔族或其他民族老乡都极为热
情,尤其是在偏僻的乡村,随便和路边一位老乡聊几句,都会热情地招呼你到他家吃
饭、睡觉。一圈走下来,微信和QQ里多了一串维吾尔、塔吉克、柯尔克孜朋友。我结交
的,有憨厚的农人、牧人,有好学上进的青少年学生,有公职人员,有不务正业的匪类
之徒,当然也有各种职业的汉族。 && 把这些经历拼合起来,便是一个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南疆小全景。 && 再说说我旅行和观察的“方法”。出发之前,我在单位开了个“调研”的介绍信,但到
了南疆,主要还是背包客式的旅行,住店、吃饭都自己找地方,在没旅店的乡村,偶尔
也在老乡家投宿和蹭饭吃。老乡们问我跑来干啥,就回答“旅游,玩玩”,基本是没有
官方身份的私人旅行,老乡们也都拿我当一个随便游走的汉人旅行者而已。 && 当然介绍信也有用,有些偏远的乡村,尤其是靠近边境的,对外来者查得相当严密,没
介绍信很难通行。在有些山区乡,我就在乡政府住宿,跟值班的工作人员睡一个屋子,
顺便也能看看基层政府的运作。 && 曾有人建议,可以先通过乌鲁木齐的关系,事先联系一些当地人,到了每个地方时,可
以听他们讲讲本地的情况。我尝试过这样,可听到的大都是关于征地、拆迁补偿、官员
贪腐之类的抱怨,和内地大同小异。所以后来我没采取这种办法,就作为一个旅行者游
历,从新结识朋友。 &&&&&&&&换言之,我这次出游,不是用旁观者的姿态描绘静态的南疆,而是自己参与一个
实验:把一个陌生汉人扔进维吾尔人的生活世界,看看究竟会发生些什么。 && 还有语言问题,南疆的维吾尔、塔吉克、柯尔克孜老乡,会说汉语的不多,而且越往乡
下走越稀少。我就知道几个维语的常用词,你好、谢谢之类,买东西用的数字,只能说
到二十以内。但在行程中,语言倒没成为太大的障碍,因为老乡们的汉语能力,一般都
比我的维语要好点,他们人热情,你在街上问到个一句汉语不会的,都会很快跑来一个
热心人充当“翻译”。有些东西可以边说边比划,比如说“树”,用手指比个碗口粗
细,再往天上一指,听的人往往就明白了。 &&&&&&&&有人会问:你说的南疆这么祥和,为什么新闻上老出乱子啊?这些问题我也在
想,这个游记的结尾处会做一些总结。而游记本身,只能忠实记录我的此次见闻,确实
没任何危险和不爽。 && 再说说这次游记的“体例”。 && 和以往不同,这次我不打算按时间顺序写。因为多数人并不了解南疆地理,一串地名上
来,很容易把人搞晕,再者,我经常走“8”字行程,重复访问某些地方,细说起来更
乱。 && 学过中学地理的都知道,南疆是个盆地,四周是大山,中间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山里
融化的雪水流出来,在出山口附近的沙漠、戈壁上形成一些绿洲,人就主要在绿洲里生
活。南疆盆地一个圆圈,有大大小小不少绿洲,它们中间被沙漠隔开,但地理结构、生
活方式基本相似,所以没必要逐个介绍。 && 我想重点展示的是,一,绿洲上游的深山;二,绿洲中央的繁华城镇;三,绿洲下游末
梢、与沙漠为邻的乡村。这几个因素加起来,便是一个完整的南疆绿洲环境。 && 这种观察方法,是从上世纪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那里学来的。他是研究中国边疆的
天才,我这些年游走藏区,最终到新疆工作,便是受拉铁摩尔的影响。 &&&&&&&&&& 照片太多,全贴过来太麻烦,所以下面只是文字版。图文都全的,在我的空间: &&
&&&&&&&&&& 一, “遗老”气质的喀什 && &&&&&& 这次行程里,我到过喀什两次。第一次是一个人逛,第二次是和一位同事,尤努
斯江教授,一起逛。 &&&&&&&& 在维吾尔历史文化里,喀什一直被放在中心位置,它曾是规模最大的维吾尔都
市,出过很多文化人,据说各种手工业也最发达。现在新城区扩大了很多,老城区也保
留了一些,下面是老城中心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喀什的代表景点。维吾尔人很认这个地
方,别管是大学的教授,还是县里、村里的老乡,到了喀什,总爱在这附近找旅馆住。 &&
&&&&&&&& 冬天不是旅游季节,老城不太拥挤。尤努斯江教授带着我逛,现存老城不算大,
走路半天就基本逛完了。尤努斯江教授边走边指点:这里曾经是喀喇汗王朝的王宫,那
里是叶尔羌汗国的清真寺和经学院…… &&&&&&&& 老城里有各种手工业的铺子,陶器作坊的招牌就有很多。下面是个卖陶瓷器的门
店,不像是在这里烧制的。 &&
&&&&&&&& 此外还有很多门店,如打造铁质农具的,制造车马具的……很多都锁了门,开门
的也比较冷清。 &&&&&&&& 说老实话,现在用工业流水线的方式生产这类东西,要比手工作坊质量好、成本
低。这些作坊都在喀什老城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方,顾客却都在农村,盈利恐怕连房租
也抵偿不了。尤努斯江教授说,这些门店大都是老板自己的,不用考虑房租问题,才能
维持。而且,这些手艺现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旅游业支撑着。 &&&&&&&& 下面是紧邻老城的另一处“景点”,高台民居,就是一片黄土高地上的居民区。
中间白色是结冰的吐曼河。 &&
&&&&&&&& 高台民居,汽车不易开进去,就在外面建了这个停车场。车应该都是当地居民
的,这季节没有游客。 &&
&&&&&&&& 高台民居的特色,是各种“私搭乱建”,楼上盖楼,甚至连街道的空间都占用
了。尤努斯江教授说,以前的高台民居,其实就是喀什的贫民区,所以才有这种景观。
以前有钱有地位的,都住在老城那边。 &&
&&&&&&&& 在2000年前后的十来年里,喀什老城和高台民居曾是南疆很重要的旅游景点,
2005年,日本NHK电视台的《新丝绸之路》纪录片,压轴的一集就是介绍喀什老城,那
时旅游业正火。但现在,别管是老城还是高台民居,已经有很多倾颓乃至废弃的。有些
已经改建成了新房,有些还在拆除之中。 &&
&&&&&&&& 喀什老城给我的感觉,还是旅游业的味道太浓,街道和民居虽然还是传统式样,
但已经自觉转向了旅游业的定位。这有点儿像北京后海的老胡同。而且近年来新疆局势
紧张,很多游客不敢来了,喀什老城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真不好说。相比之下,南疆
很多县城,不像喀什有这么多历史遗产,或者说历史包袱,就显得更从容。 &&
&&&&&&&& 上面是我住的旅馆。我不想住汉人多的新城区,也不想住旅游味道太重的老城
区,就在老城北边找了这么一家,但也有点失策,这附近是一家很大的“人民医院”,
医院附近的小饭馆,都是糊弄那些进城求医问药的老乡的,很差劲。 &&&&&&&& 一个晚上,在附近逛夜市,小吃摊上认识了一对塔吉克父子,儿子在喀什郊县读
中学,现在放寒假,父亲来接他回家。父亲几乎完全不会汉语,儿子则能说一些。下面
是两人跟我回旅馆聊天时的照片。 &&&&&&&& 说来也奇怪,牧人都有一张坦诚、直率的气质,别管是什么民族。在夜市的喧闹
中,我立刻感受到这父子俩不一样的“气场”。他们家在塔什库尔干县县城附近,距离
喀什三百公里,还邀请我去家里做客——后来真实现了。 &&
&&&&&&&& 喀什街头的安保很严,武警的防暴车一直在巡逻,城郊公路上则是拉着武警的绿
蓬军卡。 &&&&&&&& 下图是喀什附近的疏勒县城,面包车带着一队穿迷彩服的“民兵”在巡逻。民兵
都是维吾尔族。好像在三个月前,这个县城发生了一起投掷爆炸物的大案。&&&&
&&&&&& 南疆的公路上,还有很多检查站,坐长途班车的话,每经过一个县,至少要经过一
座检查站,当地人用汉语称之为“卡子”,班车上的人都要下去刷一下身份证,老人一
般不用下车,妇女有时也不用,执行标准也不是很严格。 &&&&&&&&&& 从喀什去莎车县,要经过一片沙漠。下面是在长途车上眺望南疆铁路。高速公路
上汽车很少,经常跑一两分钟,对面也见不到一辆来车,火车则更稀少。南疆地区人少
而分散,经济总量也不大,运输量估计喂不饱一条铁路。 &&
二,&&在莎车县 —— 荒地镇的巴扎 && &&&&&& 莎车县属于喀什地区,但离喀什市已经有点远了。莎车是古称,汉唐时期这里的
小国名。从宋代开始,南疆逐渐改为说突厥语的地区(汉唐时候,南疆人说什么语,其
实没有标准答案,似乎各种语言混杂),地名也发生了变化,这里叫做“鸭儿看”,这
是蒙古人很直白、准确的翻译,文雅点儿的汉译叫“叶尔羌”。再到晚清时,新疆建
省,同时要建立县的制度,又把汉唐时期的“莎车”古称翻了出来,变成了现在的县
名。南疆地区,这种从汉唐史书中复活过来的县名不少,比如疏勒、温宿、于田、皮
山、焉耆等等。 &&&&&&&& 莎车县城颇大,街市繁华,生活舒适。这里人们总自豪的说,莎车是新疆最大的
县城。另外,莎车曾是历史上叶尔羌汗国的都城。这个汗国,是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帝国
解体之后的产物,存在于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是一支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小国,他们
语言上已经维吾尔化了,也改宗了伊斯兰教,鼎盛时期基本统治了整个南疆的范围。而
在整个明朝,中原都不能控制新疆。 &&&&&&&& 到清前期,来自北疆草原、信喇嘛教的准噶尔蒙古把叶尔羌汗国灭掉了。之后准
噶尔蒙古又被清朝乾隆帝灭掉,南北疆才再度处于中原政权的统治下,一直持续到今
天。 &&&&&&&& 莎车街头的安保也很多。主城区每个街口都有警务点儿,巡逻车也多,我坐出租
车,在街口等一个红灯的时间,就陆续开过去三辆巡逻车。 &&
&&&&&&&& 找了家维族人开的旅馆,叫“图玛热色招待所”,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标间一天
八十。装修很有民族风格,富丽堂皇。 &&
&&&&&&&& 旅馆前台的小伙子,叫艾比布拉,旅馆是他堂哥开的,他在一个建筑公司上
班,冬天没事儿,就在旅馆工作,一个月一千多块钱。再加上公司的冬休费两千,有三
千多块钱收入。这儿很固定的客源,是来自和田卖玉石的,每周末都会过来一批,似乎
还没住过汉人顾客。 &&&&&&&&&& 我选择莎车的原因,是这里在日,曾发生过一起不小的事件。当时
的情况是,一伙人从艾力西湖镇出发,沿着公路冲到荒地镇,沿途裹挟遇到的村民,在
公路上设路障,烧车辆,一辆满载四川民工的大巴车被全灭,还有两位去墩巴格乡上班
的维族乡干部也遇害(参见下面的地图)。之后政府迅速调兵设卡,扑灭了这次动乱。
具体过程有兴趣的可自己搜索。 &&&&&&&& 我想去看的,便是去年出事的艾力西湖镇和荒地镇。 &&
&&&&&&&& 莎车县城大,长途客运站有好几个,我要坐的乡间巴士都在城北客运站。这几个
乡镇里,艾力西湖镇设防最严,镇街两侧都装了铁栅栏,大街上有武警巡逻,公路沿途
还能看到好几个驻扎着武警的大院子。 &&&&&&&& 我先坐车到了最尽头的墩巴格乡,再依次往回返。这一路最热闹的是荒地镇,因
为这天是巴扎日。巴扎就是内地的乡间大集,我老家的集市是按阴历算的,比如逢二、
七日子起集,巴扎则都按星期计算。 &&&&&&&& 这个巴扎市场在荒地镇去往艾力西湖镇方向,离镇中心还有约两公里距离。各村
老乡们都是赶着驴车前往。镇上还有四轮“公共马车”,花两元钱可以坐到巴扎,我也
坐了这种马车。顺便说一句,新疆和中原传统上的都是两轮马车,四轮马车应该是从俄
属中亚传进来的欧洲款,但结构已经大大简化。 &&&&&&&& 这是巴扎外景。市场有围墙,墙外用来停车,摆摊的也不少。 &&
&&&&&&&& 这是牲畜市场,卖羊的最多,驴子次之,牛也有一些,没见到马。 &&&&&&&& 这是巴扎里面,远处是服装摊档。 &&
&&&&&&&& 这是卖蔬菜食品的区域。当地人很热情,我在一个小吃摊要了碗羊肉汤,结果老
板娘比划着不肯收钱,旁人翻译说:说只喝了汤、没吃馕,不能要钱。 &&&&&&&&&& 整个巴扎里,我就见到了一个汉族,是个摆服装摊儿的四川人,也是我这天出县
城后遇见的唯一一个汉人。他说,从去年七月出事之后,很多在莎车做生意的汉人都吓
跑了,包地种棉花的也跑了,到秋里,满地白白的棉花没人采摘。他自己倒采取了一种
听天由命的态度。 &&&&&&&& 当地男人喜欢戴黑色皮帽子,我在巴扎里显得有点突兀,为了不引人注目,我也
买了顶黑皮帽子戴,砍价到了五十块钱。这应该是最低档的皮帽子了,皮子没硝好,一
股羊膻味,在头上捂时间长了,就升级成臭烘烘的味,熏的我头昏脑涨。但带上这帽
子,在人堆里立刻不招人注意了。 &&
&&&&&&&& 这是巴扎外的“停车场”,专门停电三轮的地方,请一位老乡给我照了一张。下
面是专门停驴车的地方,密密麻麻一片,很壮观。 &&&&&&&&&&&&驴车在传统维吾尔社会很普遍,但现在正在被电三轮、摩托三轮取代掉,目前
在喀什地区,驴车还算比较常见,到和田、阿克苏等地区,就不多见了。再过几年,也
许驴车会在新疆绝迹。 && 图片 &&&&&&&& 一群在“停车场”玩耍的小家伙们,大人估计都在巴扎里卖东西呢。 &&&&&&&& 另一面就不那么祥和了。下面是个大通缉名单,里面多是八零、九零后。(按,
这个照片是在另一个比较偏远的乡——咯群乡拍摄,但全县应该都是一样的。) &&
&& &&&&&& 从去年的7.28以来,莎车县的网络、手机短信就全切断了。我到这里第一天,刚
开通了手机短信,维汉老乡们都很兴奋,传言网络也将开通,但事实是一直没开。所以
当地人正在抛弃智能手机和电脑,警方老查手机和电脑里有没有极端、恐怖视频,他们
觉得麻烦,索性不用。 &&&&&& 还有奇怪的地方,不知何时何地,空中会飘来一丝无线信号,手机的微信消息会多
几条,再想往外发就不行了。我先后在莎车住了五六天,碰到了两次这种事儿。 && &&&& 最后,还想说说莎车去年的那次“728事件”。 &&&&&&&& 一个月的行程里,我到过莎车两次,路线并不一样。这两次之间,我听到过关于
那次事件的一些民间版本,和官方版本最大的不同,就是死亡人数。 &&&&&&&& 按照官方新闻,那次遇害的群众,和被军方击毙的乱党,都是几十人规模。但我
中间去山区游历,听到有些汉人的说法是,遇害的人数更多,被军方镇压击毙的也更
多,足足有两个村子,不分男女老幼,全被飞机大炮给消灭了。我没当面反驳,但实在
没法相信。第二次到莎车县后,又找机会向当地的维族朋友求证,他们的说法居然大同
小异,只是更正说,说被飞机消灭的当地人不是两个大队(村),而是荒地镇旁边的两
个小队。但说这话的人也承认,这只是听来的传闻,不是亲身所见。 &&&&&&&& 我自己到两镇游逛过,对荒地镇更熟悉,对上面那些传闻,只能持否定态度。
汉、维双方的传闻里都提到了“飞机”,其实就是喀什地区天上常见的米-171运输直升
机,搞例行巡逻的,出事儿那次应该是用来运兵和巡逻警戒,这飞机飞来飞去,给老乡
们的心理震撼很大,所以产生了“飞机灭村子”的谣言。平定民间动乱这种事儿,其实
根本用不上武装直升机——如果真的动用了飞机上的火箭弹,老乡们的传闻肯定会更加
五花八门。 &&&&&&&& 至于谣言为什么会产生,维、汉老乡都乐于传播,我想,夸大自己人方面的伤
亡,是寻求悲情之感,夸大对方的伤亡,则是获得安全感和胜利感。生活在南疆、乃至
新疆的汉人都胆子小,更需要这种“大镇压”的神话来给自己壮胆。 &&&&&&&& 由此我甚至想到,关于王震当年在新疆如何如何的民间故事,肯定也是基于这种
心态编造出来的。事实是,维族其实是个很顺从、很容易管理的民族——乾隆皇帝早就
做过这种评价了,他们抵制共产党进疆这种事儿,在史料中(包括当年亲历者包尔汉等
人的回忆录)全没有记载,我在南疆转悠一圈之后,也全然不相信。 &&&&&&&& 当然,莎车为什么会发生去年的动乱,也有它背后的原因。先不说各种社会问
题,就说这些维吾尔老乡,其实都是很没文化,容易盲从的人,绿洲的环境都比较封
闭,信息交流不畅,很容易滋生各种谣言,晚清民国来新疆的西方探险家,如斯坦因、
斯文·赫定,对此都有过很生动的描绘。 &&&&&&&& 这种非理性的骚乱,也是新疆乃至中亚绿洲历史的一大特色,本地的历史也常因
此改写。我联想到了一个事例,是春秋时候的宋国,曾有一个大贵族华氏家族,长期操
控国政,名声很臭,但没人敢跟他作对。某一天,都城里出了一条咬人的疯狗,人们拿
着棍子追打这条狗,疯狗走投无路,跑进了华家大门,众人随之追了进去。结果华家以
为是全城人造反了,连忙从后门逃出,跑到了国外,华氏的统治由此倒台。 &&&&&&&& 春秋时候的中国,人口比现在要少上百倍,所谓诸侯列国,都是些不大的农业聚
落,被辽阔的荒野分隔、包围着,和新疆这种绿洲格局很像,所以看春秋史事,经常让
我联想起中亚和新疆绿洲,这里也常有某位汗王被一次骚乱赶走、倒台的故事。当然,
这种非理性骚乱引发的“改朝换代”,都属于小国各自为政的时代,现在完全不同,他
们面对的,是人口超过这里上百倍的中原,以中国的庞大国力,这种绿洲小骚乱实在不
会有啥好结局。 所以莎车这次骚乱,我觉得可以比作晚清的“义和团” —— 被“刀
枪不入”的神话鼓动起来的一群没文化老乡,结果在洋枪面前一败涂地,本质是一种浸
透了荒诞色彩的悲剧狂欢,犹如《百年孤独》。 &&&&&&&& 但仍有责任可追究。 关于死亡人数的谣言之所以产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
府没有公布一份死者名单,如果名单有了,死者家属能从中找到自己家人的名字,一切
谣言都会不攻自破,或者说,根本不会产生了。以前在甘川游历,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
石流,我都听到过老百姓对官方死亡数字的质疑,实质原因,都是缺这么一份名单。
2014年末的上海踩踏事件,最后出了死者名单,这是地区治理水平的差距,也让中国的
西部显得更洪荒,超现实。 &&&&&&
三,&&莎车的老城区 —— 回城 && &&&& 莎车县的主城区,大概汉、维比例是四比六。据说7.28之后,汉人已经跑了很多。
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来这县的四川人多,四川人是个很聪明、好玩的群体。 &&&&&& 第二次到莎车县的时候,我才听说,原来莎车还有个老城区,当地叫“回城”&& —— 稍懂历史的人会知道,这个回不是回族,而是清代时对维吾尔族的称呼,因为那
时还没有“维吾尔”这个词,对一切信伊斯兰教的都称回民。 &&&&&& 现在,老城还是很纯粹的维吾尔族聚居区,本地的汉人一般不到这里逛。我连着逛
过好几次老城,因为在春节里,新城区的汉人饭馆大都关门了,维族不过春节,所以老
城一直热闹(他们过的年,是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可惜老城没有旅馆,我没能搬过
来住。 &&&&&&&& 老城的街巷,很多这种电三轮,有自家用的,也有出租车。 &&&&&& 和新城区相比,老城一大特色,是没那么多军警巡逻。当然也不是没有安保措施,
很多街口都设了栏杆,不让汽车进入,还安排几个当班的老乡执勤,反正也没什么事
儿,就是懒洋洋坐着。 &&&&&& 再插一句,南疆各地,都有很多叫“兰干”的地名,维族老乡说,是关口、卡子的
意思。我猜,这应当就是汉语的“栏杆”,被吸收进了维语。乾隆时占领新疆以来,特
别是1870年代左宗棠再次收复新疆以来,汉人对这里的控制越来越强化,各地设的关卡
很多,使这个词都进入了维语。 &&&&&& 南疆绿洲受地理隔绝,历史上的传统,是各地显贵家族控制下的半自治状态。只有
到晚清,汉人开始用中原那套很严密的制度管控这里,比如府县乡制度、户口登记,一
百多年来,这个进程一直在进行,有成果,也有问题,结尾处我会专门总结。 &&
&&&&&& 老城里有条街道,画了很多宣传画,看落款,是出自各小学的美术老师之手,大概
也是政府的宣传手段之一。 &&&&&&&& 有些画像人物会被涂抹,破坏。比如上图中间那位,应该是汉族形象,眼睛就被刮
掉了。开始我还想,是不是汉族形象才会被破坏?后来发现不是。比如下面的。总体规
律是:离清真寺近的画,容易被涂抹。 &&&&&& 伊斯兰教义不准刻画人或动物的形象,原意是禁止偶像崇拜,但没文化的老乡们又
生出很多新说法,比如,到晚上,画像人物会变成妖怪,跑出来为非作歹,把它眼睛敲
掉就好了。所以在新疆这儿,破坏石窟佛寺的雕塑和壁画,也是一大传统,许多著名佛
窟壁画,人物眼睛都被刮去。 &&&&&& 这种往墙上画画,或者涂抹墙上的画,都近似儿童的游戏恶作剧,没必要太较真
&& 1,晨逛老城 && 图片 &&&&&& 老城里电动自行车、电三轮非常多,脚蹬的自行车完全没有了。维吾尔人喜欢懒
散、闲适的生活,有省力气的方案绝对不会放过。我周游南疆一个月,只见过一个骑自
行车的人,而且是个汉(回)族。 && 图片 &&&&&& 逛莎车老城,我又把皮帽子戴上了,但和逛巴扎的效果不同:巴扎里人多热闹,戴
上帽子便没人注意;老城街道没那么拥挤,戴这帽子反倒引人注目,因为我明显不是当
地维族,他们看见外来的汉人戴这帽子,都会开心一乐。一位摆摊的大妈甚至朝我
喊:“这才像我们新疆人!” &&&&&& 这正好提供了聊几句和拍照的机会。否则,贸然给陌生人拍照,显得很唐突,没礼
貌。我一直当不了那种专门走街拍人像的“人文摄影师”,就是觉得自己脸皮不够厚,
不好意思贴近了给人拍照。但在南疆,我也能“人文”一把了。 &&&&&& 下面照片比较多,没兴趣的可以略过。 && 图片 &&&&&& 卖馕饼的摊位。馕是当地人主食,便于存放,就着茶水吃,最省事儿。农家自己做
的馕,又跟这种卖的不太一样,好像是发面的,更厚实,朴实无华。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这老兄主动请我给他拍一张。 && 图片 &&&&&& 卖羊头的,羊头经过烧燎去毛,燉熟便可以吃。 && 图片 && 图片 &&&&&& 这老汉的形象非常酷,眼神深邃而忧郁。其实在下一秒的照片,他就是开怀的笑
了。但我更喜欢忧郁的这张。 && 图片 &&&&&& 传统中亚风格的建筑。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铁器铺子,当时没注意下角这个走街卖馕的小家伙。 && 图片 &&&&&& 乐器,好像叫都塔尔。 && 图片 && 图片 &&&&&& 卖儿童摇床的店铺,和老板。 && 图片 &&&&&& 开五金店的一家。 &&&&&& 后面就离开了主街,进入了居民区的小巷子。 && 图片 && 图片 &&&&&& 一个转角楼,别有风味。 &&&&&& 在南疆和中亚,传统的城市街道,几乎都没什么南北方向。一般都是:老城区中心
一座大清真寺,几条大街呈放射状向外伸展,小巷子又从大街分出来。如果从卫星地图
上看乌兹别克斯坦城市街景,这种风格更明显。 && 图片 &&&&&& 几个做馕的小伙子。 && 图片 && 图片 &&&&&& 开出租三轮的大妈。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三个花头巾的姑娘。脸型颇似蒙古人,这里是叶尔羌汗国的都城,蒙古裔统治者最
终也被融合到了维吾尔族之中。 && 图片 &&&&&& 逐渐走到城乡结合部了,大树下的一个铁匠。《世说新语》记载,魏晋竹林七贤
里,嵇康就喜欢在大树下面打铁。当初我还怀疑,生炉子岂不把树考死了?看来是真实
的。 && 图片 &&&&&& 这老兄站在一个及膝深的坑里,便于操作。看见我来拍照,他叮叮当当敲打的格外
卖力。产品是当地的农具,坎土曼。这种地方看到铁匠铺,让人觉得很自然,喀什老城
中心那种,则不然。 && 图片 &&&&&& 卖煤的一家子。 && 图片 && 图片 &&&&&& 再走下去,已经是乡村的感觉了。这是一家人合影。 && 图片 && 图片 &&&&&& 又往城里方向走,一群儿童指着我大喊:“坏蛋!”——我戴皮帽子的形象,确实
像坏蛋,“偷地雷的”。 && 图片 &&&&&& 这个清真寺旁边,有很多商店和摊点,在这儿吃了点午饭。 && 图片 &&&&&& 卖炸鱼的夫妻。老板娘脸上应该是白癜风,却极为开朗乐观,拉着害羞的老公合
影。 && 图片 &&&&&& 这种大块的炸鱼,在南疆很多地方都常见。 && 图片 &&&&&& 一个主动请我照相的帅哥。游走中,听老城的人说,这里马上要拆迁了,重建以后
估计和新城区没啥区别,老城的面貌将一去不复返。这些照片,估计是老城最后的影像
记录了。 &&&&&&其实,南疆缺的是水,不是土地,政府规划新城,实在没必要把老城拆掉,给老城
居民翻新自己住宅的自由就好。这种传统的街巷,和里面的生活,是比十二木卡姆、
《福乐智慧》之类更鲜活、珍贵的遗产。没有了原生态的生活空间,一切艺术都会变成
没有生命的化石,犹如今日汉地的京剧。 &&&&&& 后来,把相机里的照片给艾比布拉看,他很吃惊,因为从没听说一个汉人敢跑到老
城去,还逛了这么久,让我着实得意了一下。 &&&& 2,“回城”的麻扎和清真寺 &&&&&&&& 在老城游走,无意间走进了一处“麻扎”——墓地。民居和墓地和平共处,在各地
的维吾尔老城都很常见。这里叫“加拉提汗尼木麻扎”,还是文物保护单位,我不搞新
疆本地历史,不知道有什么来历。有当地人说,这是叶尔羌汗国时期一个王族大臣的家
族墓地,此人掌控朝政,被称为“杀人王”,据说曾杀人多得“让鲜血推动水磨”。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墓地内,一位老人正蹲着念诵古兰经,不知有何用意,他一直念的入神,我也不好
去打扰。 && 图片 && 图片 &&&&&& 老城还有一座古老的“阿孜那清真寺”,本地人都说该去看看。我两次去这儿,都
是黄昏时分。 && 图片 && 图片 &&&&&& 院里。一直没过进厅内。第二次来时是周五,穆斯林做礼拜(乃玛兹)的时间,有
个中年男子指着院子角的梯子,说可以上到屋顶看看。我踩着很陡的梯子往上走,透过
墙上一扇窗户,看到了礼拜堂内景,几位年长的男子正站着诵经,穿的是老式条纹长
袍,头上裹着缠头巾,和十九世纪俄国人在中亚拍的照片一样,让人顿觉时空穿越。
(清朝常给维吾尔族叫“缠回”,便是来自缠头巾。现在的回族则叫“汉回”) && 图片 &&&&&& 屋顶上。那些半球是大殿的小穹顶,一个穹顶便是一根柱子。据说这个大殿的柱子
数量是个谜,有时数是四十根,有时则是四十一根。 && 图片 &&&&&& 最高的“牌楼”,和俯瞰老城居民区。 && 图片 && 图片 && 3,“回城”夜市 &&&&&& 夜幕降临,灯光亮起,老城的主街喧闹起来,各种小吃摊点的三轮车从小巷里浩浩
荡荡驶出来,大街上顿时热闹起来。这是老城最欢快的时节。 && 图片 && 图片 &&&&&& 卖冰激凌的摊子,小杯的一块钱,还有露天的桌凳,是休闲好去处。 && 图片 &&&&&& 这是老城的一个饭店。有次在里面吃饭,发现邻桌居然有个说英语的老外,问了
问,好像是英国人,在中国搞快递业务的,在新疆也有分支机构,他带了个自称满族的
女朋友,当然是完全汉化的那种,还有两个喀什的维族朋友,四人开车从喀什过来的。 &&&&&& 老外去过塔什库尔干县,所以跟他聊了阵子塔吉克人的话题。听说我搞历史,他连
说历史好玩,我说不光好玩,在新疆这儿,历史和现实 ——&&我两手十指做了个抱合
的动作,意思是交融在一起了,这意思说起来太麻烦,我英语又不好。老外很羡慕我的
职业,说他也想当大学老师,可以到处游逛。 && 图片 &&&&&& 卖烤包子的少年。 && 图片 &&&&&& 这就是著名的“新疆切糕”了。有不同的质地,比如核桃、芝麻、葡萄干,都是切
成半个烟盒大小的块儿,根据材料,一块卖一元到四五元。我最爱吃的是葵花籽切糕,
通常是一元一块儿。新疆的维族,从来没有用卖大块切糕讹人的。 &&&&&& 至于在内地,”切糕讹诈“为什么会很普遍,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 &&&&&& 第一,维吾尔族和汉族相似,都是农耕民族,社会伦理规范,都是在老家的熟人圈
子里有效,到了陌生环境里,就有点为所欲为了,你看汉人出门、出国的那些事儿,在
飞机上都打架,一个道理; &&&&&& 第二,汉人传统思维,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把外族人(尤其是相貌不一样的)
都视作不讲理的化外蛮夷,自己先怕了,也给了那些闯世界的切糕党勇气。 &&&&&& 第三,当然就是法制不够啦。 && 图片 &&&&&& 马肉摊档。 && 图片 &&&&&& 这是烤鸡排和烤鱼的。我做这儿吃了块儿烤鱼,和油炸鱼的风格又不一样,更鲜
嫩。 && 图片 &&&&&& 瓜摊老板娘。 && 图片 &&&&&& 隔壁摊主的小女儿,很漂亮。 && 图片 && 图片 &&&&&& 烤好的鱼肉,十块钱一份。 && 图片 &&&&&& 这俩还是马肉摊子。我老家保定有吃驴、马肉的传统,所谓”驴肉火烧“是也。和
牛肉相比,驴马肉肉质更软,味道更香。我又来了十块钱马肉,站着吃光。 && 图片 && 图片 &&&&&& 这是”烤鹅蛋“,蛋清紧致瓷实,蛋黄大而香,八块钱一个,蘸盐和胡椒面,吃着
过瘾。 && 图片 &&&&&& 这是烤蛋的工艺,其实是用热灰煨熟。小的是鸡蛋。我在乌鲁木齐还见过用铁架子
烤的。 &&&&&& 以上是在莎车县的走马观花。 &&&&&&&&
三,&&草湖镇: 兵团的一个团场 && &&&&&&&& 南疆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四地州,各有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农业师,但和
田的师好像只有一个团,算是没建立起来,其他三个都是各有十余个团。 &&&&&&&& 喀什地区的兵团主要在东北部,靠近阿克苏地区,在喀什地区腹地,其实兵团数
量不多,只在疏勒县有两个团,我去一个31团看过,团部所在地称为“团场”,近年刚
刚建成了“草湖镇”。 &&&&&&&&&&名曰兵团,其实都是农户的生活,镇上主要是汉人,听到最多的是河南话和四
川话。到草湖镇时,我已在南疆游逛了十来天,满目凄惶异乡景,悲凉最是晚来风,忽
然进了这汉语世界,不禁万念交集。再往后,在南疆游逛一个月之后,我却有点乐不思
蜀了,绿洲上闲适的生活,友好的民风,让人觉得长住此地亦可乐。 &&
图片 &&&&&&&& 草湖镇街景。这个团下面有若干个连,以前每个连都像一个村子,最近在镇上统
一建了楼房,把分散的各连农户都集中了起来。听说这新房子是白住的,不用花钱。 && 图片 && 图片 &&&&&&&& 草湖镇上的菜市场。天上时而飞过巡逻的直升机,从俄国买的米-171运输机。前
面已经提到,直升机在当地老乡中有很大的声威,流传着很多它消灭整个村子的谣言。 && 图片 &&&&&&&& 草湖镇偶尔也能见到维族人,据说在毛泽东时代,建设兵团也会招募一些维吾尔
族职工,这些人就是他们的后代。但九十年代以来,兵团就只从内地招汉人了。 &&&&&&&& 兵团职工种地,要交纳“包地费”,直说就是地租,好像每亩两百元,此外还有
水费一百元,机耕费几十元,此外,收获物要统一交给兵团,价格都比市场价低,所以
兵团底层的职工,都尽量找机会离开,父母一代是兵团人的,子女辈一般都不会继承父
业(能当官当然除外)。于是兵团继续去内地招新职工。 &&&&&&&& 下面这个是来自河南的老李,在兵团种了几年地,觉得收入不理想,又把地退掉
了。他自称没上过学,不识字。我以前在内地,还真没见过不识字的人,来新疆后则见
到了好几个。 && 图片 &&&&&& 后来在阿克苏,还曾途经一个5团团场,新建的沙河镇,但都没有停留过夜。在乌
鲁木齐的同事、朋友里,也有些兵团二代,即父母一代是兵团职工,子女这辈出来在外
面工作。和兵团人或兵团二代聊起兵团生活来,普遍有种愁苦哀怨之色,他们土地不是
自己的,又受各种管制乃至盘剥,称作”国家佃农“可能更确切。 &&&&&& 南疆的另一种汉人农户,就是不属兵团、直接落户在地方县、乡的,就很不一样
了。我在莎车坐乡间巴士进山,碰巧和另一个河南的老李同坐,聊了半路,他是落户在
了莎车县的一个乡里,又在县城买了房子,冬天都在县城过,两个孩子,一个在喀什上
学,一个在莎车县上学,这次从县城回乡下,是因为家里养着几条看门狗,得定期回去
喂狗。他还有两个兄弟,都在莎车做生意,一个卖调料,一个卖农药。 &&&&&& 关于种地,老李说他开垦了一百多亩土地,种植果树:核桃、大枣、苹果和桃,他
说一亩地能收入一万多,核桃和枣子最好,因为一时卖不掉也不会坏,桃子就棘手些。
他这个村子几十户人家,都是从内地迁来的汉人,山东、甘肃、河南、江苏、四川的都
有,他说南方人聪明,会过日子,北方人比不了。 &&&&&& 现在种地没什么费税,要交的主要是水钱,他们这种户口迁的本地的,用水便宜,
每方几毛钱,每亩一年也不到一百块钱,如果是没户口的人承包地,水费就要贵三倍以
上了。还有一个小开支,是每户每年交一百钱的“义务工费”,因为南疆农村有派义务
工的做法,就是传统的劳役,冬季农闲,政府会调维族农民无偿修路、挖渠、平整土
地、种树等等,连饭食也不提供。汉族农民不愿干这活儿,就交一百块钱代役。而且,
汉族村有平整土地等工作,都是让邻村的维族来出义务工,老李说起来显得很得意。另
外,村里也有维汉通婚的,当然数量不多。 &&&&&& 按老李的说法,他这年收入有一百多万,我很怀疑,种果树也没这么大利润,他可
能夸大了三倍左右,但一年能挣二三十万也很可观。关键是他乐观、昂扬的生活态度。
可惜当时我急着进山,不然随他去村上看看住住,应该有点意思。 &&&&&& 我发现新疆的汉人有个特征,就是在北疆和兵团,汉人聚居,接触不到什么维吾尔
人,汉人的日子都过得萎靡消沉,不知进取,还是甘肃汉人生活状态的延伸。但那些零
散分布在维吾尔乡间的汉人移民,好像发现了致富的新大陆,生活热情一下子全迸发了
出来。这个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
四,&&库车县的维族老城 && &&&& 旅行的后半段,我到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已经经历了拆迁和重建,维族传统的
老城都拆没了,新城区大街上汉人居多,但也不繁华,春节里更显得了无生气。所以我
没在阿克苏市多待,直接到了三百公里外的库车县(属阿克苏地区)。这是因为曾听一
个同事说,库车是个很有味道的县城。 &&&&&& 阿克苏地区的一大特色,是街上标语口号多,都是关于维稳、反暴恐的,旅游的话
也算一景儿。我在阿克苏市见过一个大幅标语:“暴恐分子的最终下场是下火狱,并永
居其间!”很有古兰经的语气和架势。至于库车的标语,比阿克苏市花样更多,更值得
看看。 &&&&&& 库车县也分老城和新城。新城在东,维汉杂居,老城在西南角,全是维族。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公交候车亭上的标语。这儿不光墙上、广告牌上有标语,花坛上、乃至商户的招牌
上都有。 && 图片 &&&&&& “宁为真理儿屈辱,不为罪恶而光荣”,意思似乎有点不通,让人光荣的东西,还
能叫罪恶吗?让人屈辱的东西,也不配叫真理吧? && 图片 &&&&&& 这是不让在农田里做礼拜。在喀什郊外公路边,常见立着个小木牌子,贴张A4纸,
用维、汉语写着:“此处禁止做礼拜!”没这里正式。 && 图片 &&&&&& 这个标语的内容我也存疑,为什么“最难的是民族团结问题”?我觉得,民族不团
结是症状,而非病因,根源在于社会是否公正、公平。和新疆的各族人聊起来,普遍都
说,民族出问题的根源是腐败,腐败问题解决了,民族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 &&&&&& 老城有不少维吾尔传统风格的民居建筑。临街的招牌都统一换了新的,把标语口号
加了进去。 && 图片 && 图片 &&&&&& 比如这个摩托店,下面不光加了句标语,还有军警的造型。别的商店都如此。 && 图片 &&&&&& 卖面条的也有责任维护社会稳定。 &&&&&& 这种统一换招牌、加标语,简单化了点儿,而且不知道是否要求商户出钱了,如果
因此让老百姓掏钱,就很不应该,且有腐败的嫌疑。 &&&&&& 至于什么样的标语才算好,下面这个有点年头儿的老标语可以算样板——民求我
应,民需我做,民难我帮。这才是公仆应有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而不是像大爷一样
指着满街老百姓的鼻子发号施令。新疆这地方,专制的土壤本来就比内地深厚,维稳局
势吃紧以来,很多官员的行为是更独断、更无所顾忌了。 && 图片 &&&&&&算了,不提那些闹心的东西,来看看老城的优雅建筑吧。 && 图片 && 图片 &&&&&& 在一个小饭馆吃饭,老板儿子拿妈妈的手机给我照相。 && 图片 && 图片 &&&&&& 饭吃完,小家伙还依依不舍追出来。 &&&&&& 阿克苏地区的物价水平,要比和田、喀什便宜。比如馄饨(维语叫蛐蛐儿),和
田、喀什多十块钱一碗,库车这里只要六七块;烤全羊一公斤,和田喀什是140元,库
车只要110元。住旅馆,价钱也差了三分之一。 &&&&&& 另外,阿克苏介于南疆东、西交通的中央,居民的外貌特征也有过度特征,喀什和
田那边的维族,深目高鼻的特征较明显,到阿克苏地区,就多了一些黄种人特征。我想
如果再往东边的吐鲁番、哈密,黄种人特征应该更多一些。 &&&& 图片 &&&&&& 一条河分隔了老城和新城,这是河边的一座大清真寺。 && 图片 &&&&&& 清真寺前,总少不了闲坐的老人,这里也是老年人的活动中心。 && 图片 && 图片 &&&&&& 清真寺内景。 &&&&&& 这天碰巧是巴扎日,桥下河滩上都是摊位。 && 图片 && 图片 &&&&&& 上面是在干啥?斗鸡! && 图片 &&&&&& 这些是斗鸡的卖家。据说库车人以爱玩能玩著称。 && 图片 &&&& 图片 &&&&&& 时不时便会来一场较量。看惯了拳击散打再看这个,觉得更过瘾:动作比人快,跳
得高,不光用嘴啄,还用爪子抓,用脖子互相压制。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这小伙子想买斗鸡,全身看个遍。好像屁眼儿可以判断鸡的年龄,菊花颜色越浅,
就是年纪越大。 && 图片 &&&&&& 老汉是卖家,好像砍价不顺利,交易没成功。 && 图片 &&&&&& 这是羊市。在这儿见到了唯一一位汉族大妈,其实很可能是回族,想买只羊回家
养。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这是榨石榴汁的摊子,十块钱一瓶,好东西,常喝。 &&&&&& 县城的游记至此。下集,该看看塔吉克人的高原了。 &&&&&& [upload=19][/upload][upload=20][/upload]
※ 修改:·bigmiao 于 Mar&&9 10:58:07 2015 修改本文·[FROM: 59.108.95.*] && 有3位用户评价了这篇文章:[+5]sum41:这个是亲身经历,必须要支持,民族问题要理性看待,不能一棒子打[+5]ardoal:图版难得的好帖,有营养。[+5]easi0n:写得很好,拜读!文章数:1&分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库车县属于哪个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