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P累计利润变动率率如何求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服务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正由资本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转变,但服务业增长却一直备受效率较低的困扰。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服务业效率较低是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性服务业未发挥带动作用所致,部分学者认为市场化竞争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改进,从而带动服务业效率提升,现有文献对重庆市研究结论与前者说法形成差异,对后者说法给予支持。针对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发挥带动作用,它的效率情况如何,本文以重庆市为切口,考虑到重庆市独特的产业发展特征,在把握重庆市产业投入产出特征,采用重庆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后修订数据的基础上,对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量。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具有一定异质性,文章从细分行业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影响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TFP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此为重庆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提高与集约型增长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借鉴生产性服务业与TFP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文章利用投入产出表对重庆生产性服务业的&
(本文共73页)
权威出处: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单位总投人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人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可以揭示经济增长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科技进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2007年10月份,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790号),正式批准实施《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年)》,新的《总体规划》明确重庆市的五大定位:“重庆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厉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未来十年是重庆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大实施“科技兴渝”战略是实现重庆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缩小与其他直辖市差距的关键,也是实施好《总体规划》的关键。测定重庆市的全要素贡献率,有助于分析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动态...&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一、引言2007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共同宣布了60家我国大中型水泥企业作为重点扶持企业,并给予包括环保政策和重点扶持在内的诸多扶植政策。这体现了对于主要原材料之一的水泥制造商的发展的关注。因此,在中国水泥行业经历了2005年的全行业亏损、年的景气度恢复、提升的背景下,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格局中,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而这又需要去研究其增长的源泉和本质。目前的研究多是简单的从传统的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角度研究,或者从技术创新、规模扩大等单一纬度去探求企业生产率提升的动因。这些并不能全面而系统的印证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变化并提出最有效的行动准则。希望能通过对相关理论成因的分析得出实践中切实可行的相应对策。二、文献综述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最先提出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是丁伯根(Jan Tinberger)。1948年,巴顿(Barton)和库拍(Cooper)研究了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几...&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0引言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是反映特定区域配置和运营科技资源能力的重要指标。创新效率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也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资源严重不足。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创新资源的总量投入,更要注重其效率。各区域迫切需要科学、合理、高效地配置和运营有限的科技资源,以有限的财力和人力,争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区域创新效率是区域创新投入产出的转化率,以往文献对创新效率的考察[1-6],多数只关注区域层面或者对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的效率值,对于影响因素的考察也局限于有限的几种因素。对于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较少,对其影响因素系统全面研究的就更少。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既存在资源投入不足的瓶颈制约,又受到资源配置机制的刚性束缚,从而导致其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高。有必要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不高的深层原因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构成了现代经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动力和增长方式,对于探索和认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以便于促进地区经济朝着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地区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对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研究分析,找出重庆市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庆市地处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直辖以来,其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然而作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老工业基地,重庆市经济发展是较大程度地依赖要素的投入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的,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如何积极有效地预防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在各项国家优惠政策的引导下,继续发挥地区特色优势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可能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即时...&
(本文共67页)
权威出处:
一、引言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记为TFP)是衡量要素投入以外的因素对产出水平的贡献,度量生产率水平的重要指标。索洛用技术进步解释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之外所导致经济增长的剩余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要素生产率被引入到农业中测度农业生产效率。早期的研究多运用生产函数,将技术进步作为解释农业增长的主要来源,〔1〕〔2〕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以及贡献的体现。〔3〕之后的学者对这种方法进行了修正,通过放弃完全效率假设和构造生产前沿面来将全要素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消除了之前研究将生产单位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生产的假定,更适合发展中国家。〔4〕同“索洛”的算法相比,这种分解更有利于揭示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及变动规律。林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大“五位一体”的理念下,肩负着“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责,面临的经济、生态、社会压力日益突出,用技术替...&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物质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是我国
时间: 4:48:42
赵志耘等: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内容提要: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投入型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率低,是低效的。为研究这个结论是否成立,本文构建一个区分设备资本和建筑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提出判断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三个基本命题。结合这三个命题,本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中过去和目前都存在着明显的体现在设备资本中的技术进步,年间该形式的技术进步率至少在511%—10%以上,并且中西6部地区这种技术进步并不必然低于东部地区。这充分说明,物质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高投入式增长并非一定是低效增长。关键词: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动态融合生产函数&&&&近十余年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直是我国决策层和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速经济增长,各界似乎已形成一个基本的先验判断,即这种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特别是资本的高投入,技术进步率偏低,因而是低效的、不可持续(金碚,2003;卫兴华、)。的确,这种高投入驱动型增长方式往往会造成大量物质消的侯为民,2007&&&&①耗,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李德水,2005),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有其客观规律的。第一,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近300余年的历史长河来看,大规模资本投入阶段或资本积累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第&&&&②二,这一阶段的完成大致需要经历10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分必&&&&要,但要真正转变增长方式并非一日之功。&&&&我们暂且不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规律,仅就我国目前存在的高投入式增长意味着技术进步率太低这一论断提出质疑。首先从我国的两个重要的经济现实来看。刘世锦等(2006)就曾发问,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仅仅是“粗放”“低效”,那么为什么中国吸引外资的数量会位于全球和的前列?同时,白重恩等(BaiChong2Enetal,2006)以及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经济观察课题组”&&&&(2006)通过对中国年间资本回报率的估算(结果见图1),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平均&&&&资本回报率明显高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也高于很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如果说这其中&&&&3赵志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38,电子信箱:zhiyunzhao@istic.ac.吕冰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邮政编码:100084,电子信箱:lvbyang@gmail.郭庆旺、贾俊雪,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邮政&&&&(05编码:100872,电子信箱:guoqw@ruc.edu.cn。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财政金融安全”ZD008)和中国人民大学&&&&(2006XNZD00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十分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建设性修改意“985工程”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公共产品的供给研究”&&&&见和建议,文责自负。&&&&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数不胜数,本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②波特(2002)曾将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我&&&&国过去几十年和目前正处于投资驱动阶段,而所谓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从投资驱动阶段转变到创新驱动阶段。&&&&18&&&&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3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赵志耘吕冰洋郭庆旺贾俊雪&&&&一、问题的提出&&&&&&&&2007年第11期&&&&没有大量的技术进步,上述现象不可能出现。&&&&图1年间中国资本回报率&&&&其次从技术进步率的估算方法来看。目前,学术界估算技术进步率的普遍做法是基于索洛模型测度全要素生产率(TFP),即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以外得到的残差,即索洛残差。大量学者借助索洛残差法对中国经济TFP增长率进行估计,结论一般倾向认为中国经济TFP增长率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低(谢千里等,2001;黄勇峰、任若恩,2002;Wooetal,1994,p.410—),并据此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437于要素投入,技术进步程度有限。但是,基于索洛模型估算的TFP是否能很好地度量技术进步水平呢?依据新古典生产理论,TFP应该是仅限于非体现的、外生的、希克斯中性的技术进步,并且在具体测算中常常包含着要素替代弹性等于1的假定。这些假定对处于工业化水平迅速上升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显然过于严格,而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技术上无法对要素特别是资本投入质量加以区分,因而基于索洛模型估算的TFP增长率仅仅反映了非体现的技术进步率(郑玉歆,1999;易纲等,2003;郭庆旺、贾俊雪,2005;林毅夫和任若恩,2007)。所以,在我们看来,之所以会产生“高投入式增长意味着技术进步率太低”这种与我国经济现实明显不符的论断,关键在于人们把“资本投入(积累)”“技术进步”与完全割裂开来,忽视了资本投入(积累)中本来就蕴涵着技术进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这一重要事实!那么,如何观察和判断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我国在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率到底有多大?这正是本文聚焦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二、简要的文献综述&&&&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来看,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经济增长到底主要归因于物质资本积累(以下简称资本积累)还是技术进步(或称知识积累)。在古典经济学家当中,除斯密指出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外,李嘉图、穆勒等人更着重强调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家,他们在寻求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和摆脱贫困的出路(时,不论是“大推进理论”Rosenstein2Rodan,1943)、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Nelson,1956),还是““临((界最小努力理论”Leibenstein,1957)“经济增长阶段理论”Rostow,1960),都认为要摆脱贫困、、实现用。&&&&19&&&&经济增长,就必须大幅度提高投资率,从而不可避免地凸显出经济增长“唯资本论”的特点。而20(Romer,1986)、(Lucas,1988)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立和发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卢卡斯展的且在国际学术界盛行的内生增长理论,更多地强调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赵志耘等: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然而,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很可能是相互融合的,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实,马克思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即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范畴。当然,最为直接地研究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相互融合关系的是Solow(1960),他明确提出了“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概念,①从而掀起了“体现的技术进步”“非体现的技术进步”与对经济增长率影响的研究热潮(比如,Phelps,1962;Denison,1964;Johansen,1966;Bardhan,1969;Hall,1971;Triplett,1983)。到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越来越意识到体现的技术进步在提高生产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主要得益于Cole等(1986)和Gordon(1990)提供的关于机器设备价格中质量成分的大量证据。特别是Greenwood等(1997,p.363—)382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包含在资本积累中的技术进步的两部门最优增长模型,充分揭示了体现的技术&&&&②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内生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当中,Howitt和Aghion(1998)也认识到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融合关系,他们构建的“垂直创新”增长模型表明,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不应当被认为是增长过程的两个不同驱动因素,而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为新的技术几乎总要附着于新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要使用这些新技术,就必须积累这些资本。可是,在现实中,如何准确度量附着于新的物质资本的技术进步?这是国际学术界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做法。第一,通过考察资本价格变化来测度资本③质量的改善,进而估算出体现的技术进步水平,如Hulten(1992)和Pakko(2002)。第二,以包含体现的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通过数值模拟估算出体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④如Greenwood等(1997,p.363—)和Licandro等(2001)。382在我国,虽然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对中国TFP增长率进行了测算,但对中国体现在资本迅速积累&&&&⑤进程中的技术进步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为此,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区分设备投资和建筑投资的内&&&&生增长模型,在此框架下提出判断资本积累中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的三个基本命题,然后对中国设备资本中体现的技术进步进行实证分析,阐明中国高投入式增长并非就是低效增长。&&&&三、资本积累中的技术进步:三个基本命题&&&&可以看出,本文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衡量资本积累中的技术进步。为此,我们从数理分析角度,确定现实观察中能反映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并且能够很好量化的经济变量。(一)资本积累中技术进步与资本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假定t时刻投资品分为建筑投资品is和设备投资品ie两类,并且它们的生产率不同。进一步,我们假定存在着一类基准资本品i(t),它的生产率水平最低。按照Fisher(1965,p.263—)资本188品“好即是多”的思路,资本品内在技术含量高低可以用资本品数量的多寡加以度量,则两种形式的投资品的生产可以表示为:&&&&((embodied①技术进步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分别为“不体现的技术进步”disembodiedtechnicalchange)和“体现的技术进步”technicalchange)。“不体现的技术进步”是指在没有任何新投资情况下,利用不变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产出,也就是说,技术进步没&&&&有体现在新生产出来的资本品或新训练、教育出来的工人上。不体现的技术进步的典型是Hicks中性生产函数。所谓体现的技术进步,是指它能对产出增长率起作用之前,它必须在物质上被包括在新生产出来的资本品之中,或者同新训练和教育出来的工人结合在一起。因此,资本和劳动力都不能再假定为同质的(郭庆旺,1994,第132—页)。对各种技术进步类型的分类可参阅巴135罗、萨拉伊马丁(2000,第19—页)。20②事实上,Greenwood等(1997)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考察具体投资中体现的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Krusell,1998,p.131—;Wilson,2002,p.285—;K141317ogan,2004,p.411—431)。③他们同时还利用传统的增长核算法估算出体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④他们分别用这种方法估算出体现的技术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8%和69%。⑤黄先海、刘毅群(2006)曾估算过我国工业的物化性技术进步,即本文所强调的体现的技术进步。&&&&20&&&&&&&&2007年第11期&&&&ie(t)=qe(t)i(t)is(t)=qs(t)i(t)&&&&(1)(2)&&&&其中,qe(t)和qs(t)分别为设备投资品和建筑投资品相对于基准资本品i(t)的生产率①。如果生产投资品的技术是线性的,那么可以将i(t)视作是投入,qe(t)和qs(t)则分别表示生产这两类投资品的技术。提请注意的是,按照技术的分类,这种生产技术是资本体现的技术,即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品的质量提高。假定t时刻建筑投资品和设备投资品的价格分别是Ps(t)和Pe(t),那么当市场处于竞争均衡时有:&&&&Ps(t)is(t)=Pe(t)ie(t)&&&&(3)&&&&((1)式、2)式和(3)式可得:由&&&&ie(t)=qe(t)Ps(t)i(t)=q(t)is(t)=is(t)(t)sqsPe(t)&&&&(4)&&&&因此,设备投资品相对建筑投资品的技术水平q(t)可以用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来表示。进一步,可以给出设备投资品相对建筑投资品的技术进步率(γq(t))为:γq(t)=γPs(t)-γPe(t)&&&&(5)(5)式为我们度量设备投资品体现的技术进步水平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由于生产建筑投&&&&资品的技术水平相对比较固定,因而设备投资品的技术进步率几乎可以代表整体经济的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率水平。如果将建筑投资品的技术进步率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技术进步率视作一致,那么也可以通过比较设备投资品价格与其他物品的价格来计算设备体现的技术进步率。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观察设备投资体现的技术进步水平的命题1。命题1:设备投资中的相对技术进步率等于建筑投资或产出价格变动率与设备投资价格变动&&&&②率之差。在经济学界,将资本价格与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水平联系在一起经历了一段认识过程。早在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推出不久,Griliches(1961,p.137—)和Hall(1968,p.34—)就曾观察到19646资本质量变动影响着资本价格水平,但当时经济学界正热衷于运用“索洛残差法”计算TFP,对此回应较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Hulten(1992,p.964—)从理论上考察了资本质量变动与资本价格980之间的关系,Greenwood等(1997)进一步将资本分解成设备资本和建筑资本两部分,加之TFP核算&&&&结果往往与现实不符,人们才对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引起足够重视。目前,从资本相对产出、消费品等的价格变动入手已成为经济学界观察资本体现技术进步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DeLong和Summers(1991,p.445—)指出,那些具有最高经济增长率的国家通常都是设备投资最高的国502家,而且也正是在这些国家,设备的相对价格下降得最快。Bakhshi和Larsen(2001)在对英国信息和通信部门技术进步研究中,发现信息和通信部门价格下降速度很快,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20%—%可归因于信息和通信设备体现的技术进步。30(二)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路径&&&&在(4)式中,我们将设备投资体现的技术进步与资本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但是并没有给出它们在经济增长中的变动路径。下面通过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来说明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路径。假定经济中一个具有无限生命的典型行为者的一生效用贴现总和为:&&&&382)的说法,is(t)=(1∏(t))?e(t),1∏(t)代表着用建筑品qiq①上式可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如按Greenwood等(1997,p.363—&&&&②&&&&衡量的生产单位设备投资品的生产成本。而按照Cummins等(2002,p.243—284)的定义,上式表述形式为:ie(t)=q(t)is(t)。其含义是设备投资品ie可以用建筑投资品is生产出来,其生产函数为:ie(t)=F(is(t))=q(t)is(t),q(t)代表着生产技术。&&&&Greenwood等(1997,p.363—382)、Hercowitz(1998,p.217—224)在不同的设定下,也有类似的表述。&&&&21&&&&&&&&赵志耘等: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U=&&&&∫u(c,l)e&&&&0&&&&∞&&&&-ρt&&&&dt&&&&(6)&&&&)其中,u(c,l)=θc+(1-θln(1-l)为对数效用函数,c为消费,l为劳动投入,0θ1为消费ln的边际效用,ρ为贴现率。&&&&假设典型行为者利用劳动投入l、建筑资本ks和设备资本ke进行生产,且采用的是规模收益不变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技术:αα1-α-αy=F(ke,ks,l)=Akeekssles,0α,α,α+α1eses其中,y为产出,A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参数。典型行为者面临的资源约束方程为:&&&&y=c+ie+is&&&&(7)(8)(9)(10)&&&&其中,ie表示设备投资,is表示建筑投资。建筑资本和设备资本的积累方程为:&&&&ks=is-δks,0δ1sske=qie-δke,0δ1es&&&&①其中δ、e分别为建筑资本和设备资本的折旧率,假设均为常数,且在一般情况下有δδ。在sδes&&&&(10)式中,我们引入了一个核心变量q,并用它来度量目前设备生产技术状态,进而决定单位产出&&&&可购买的设备数量,因此不妨假定q0。q的提高意味着设备生产技术提高,从而使得单位产出能够购买的设备增多。在内生增长模型中,通常假定消费、投资以及政府支出等变量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Greenwood等(1997)最早引入了变量q。此后,Krusell(—)和K141ogan(2004,)等纷纷采用这种方法分析投资中存在技术进步时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p投资品的相对价格。现定义一个汉密尔顿函数:-ρtH=u(c,l)e+λ(ieq-δke)+λ(is-δks)+v[F(ke,ks,l)-c-ie-is]eess其中,c是控制变量,ks、e是状态变量,λ和λ为汉密尔顿乘子,v为拉格朗日乘子。求解典型行kse为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可得一阶最优条件为:&&&&1&&&&c&&&&-ρt&&&&TVC条件为:&&&&(由(12)式、13)式和(15)式可得:&&&&上式意味着经济增长率由设备投资中技术进步率和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决定。与其他内生&&&&增长模型得到的结论不同,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设备投资体现的技术进步水平。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设备投资中技术进步的路径,由(13)式可得:&&&&①例如,依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为10年,房屋的折旧年限为20年,则年均折旧率分别为10%和5%。&&&&22&&&&进一步,由(4)式可知,1∏q也可视作是设备投资品相对产出或建筑投资品的价格,简称为设备&&&&(11)&&&&?e&&&&θ?-v=0&&&&(12)(13)(14)(15)(16)&&&&λqe-v=0&&&&λ-v=0s&&&&λ=λe-vFkeδeeλ=λs-vFksδss&&&&-ρt&&&&limλkeee&&&&t→∞&&&&=0,limλkses&&&&t→∞&&&&-ρt&&&&=0&&&&γ=c=qFke-δ-ρce&&&&c&&&&(17)&&&&&&&&2007年第11期&&&&λeγq=q=vλqve由(13)式和(14)式可得:λeδλ=e-qFkee&&&&(由(14)、16)式可得:&&&&(18)&&&&(19)&&&&λsvδ=λ=s-Fksvs&&&&(合并(18)式、19)式和(20)式可得:&&&&q=qFke-δ+δ-Fksesq&&&&(20)&&&&(21)&&&&整理上式有:&&&&q=qFke-(Fks-δ+δ)qse&&&&2&&&&(22)&&&&上式是一个二阶线性微分方程,也称贝努利方程,可求得:1q=,m是待定系数Fke(F-δ+δ)tksemes+Fks-δ+δse&&&&FkeFks-δ+δse&&&&(23)&&&&不妨假设t=0时,设备生产和建筑生产技术水平相同,则有q=1,待定系数m=1,于是q的表达式为:&&&&q(Fke,Fks)=&&&&11FkeFks-δ+δsee&&&&(F&&&&ks&&&&-δ+δ)t&&&&se&&&&+&&&&FkeFks-δ+δse&&&&(24)&&&&由5q∏Fke0可知,设备投资中技术水平与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成正比。这比较直观,技术进步的5一个自然结果就是提高要素边际收益水平。进一步,求q(Fke,Fks)关于Fke的二阶导数可得:&&&&q〃0Fk&&&&e&&&&(25)&&&&上式含义是当设备资本边际收益提高时,说明新设备中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于是我们得到有关设备投资中技术进步的命题2。命题2:设备投资中的技术进步速度与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成正比。命题2的意义在于,由于设备中的技术进步无法直接观测,我们需要寻找其他能够分析出来的变量来间接观察它。在命题1中,我们找到价格变量,但由于价格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为便于经验研究,我们需要寻找其他变量以进行综合判断,这就是命题2给出的设备资本边际收益变量,通过分析它的变动可以发现设备投资中技术进步趋势。在命题1中,通过简单的市场均衡分析,得出设备投资品中相对价格变动与投资中技术进步有关的结论,但是考虑设备投资品的相对价格是个比较值,它的变动自然不能仅由设备投资品的技术水平决定,因而需要进一步分析影响其相对价格变动的因素。令a=Fke-δ,b=Fks-δ,则a和b分别为扣除折旧后的设备资本和建筑资本的净边际收es益,一般有a0和b0。现令&&&&Fkea+δeδ=Fks-δ+δb+ese&&&&r=&&&&(26)&&&&23&&&&&&&&赵志耘等: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在得到判断设备投资中技术进步的三个基本命题后,我们就可以结合中国的资本积累状况,具体考察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水平。(一)中国资本积累中存在技术进步的现象观察11设备资本与建筑资本的存量增长率比较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从设备资本存量增长状况入手是观察资本积累中是否含有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从行业角度来看,黄勇峰和任若恩(2002)曾对我国年制造业15个行业中全民所有制企业设备资本和建筑资本存量进行估计,根据他们的估算结果,我们推算出两种资本在各行业的增长率情况。在图2中,年各行业设备资本存量增长率年均为1411%,远高于建筑资本存量年均713%的增长速度,也远高于年均1017%的经济增长速度,说明在此期间这些行业都在大量地购置设备。其次,从地区角度来看,吕冰洋(2007)最近对年各省建筑资本和设备资本的存量进行了估计,根据他的估计结果推算,这一期间各省平均设备资本存量增长了917倍,而建筑资本平均增长了611倍。一般来说,与旧设备相比,这些新增设备将具备更多的技术含量,设备资本占总资本比重的上升将推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TFP时,由于很难对新增设备和旧设备进行质量上的区分,一般会忽略掉新增设备的体现式技术进步水平。21设备引进中的技术引进对中国这样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技术是不需要独自进行研究开发的,从国&&&&24&&&&由于a∏b代表着设备资本净边际收益与建筑资本净边际收益的比,为研究方便,我们将r表述为“调整后”的设备资本净边际收益与建筑资本净边际收益的比。这是因为δ为常数,r的大小e对r求偏导可得:&&&&Pr=(1-e&&&&(b+δ)t&&&&e&&&&仍由设备资本与建筑资本之间边际收益的差距决定。由于1∏q也可视作是设备投资品相对产出或建筑投资品的价格,于是根据(24)式,我们得出设备投资的相对价格为:(b+δ)te(27)P(r,b)=(1-r)e+r&&&&)0(28)&&&&可见,调整后的设备资本和建筑资本的边际收益差距与设备投资品的相对价格成反比,其差距越大,新投资的设备相对价格越低。于是我们进一步可以得到命题3。命题3:设备资本与建筑资本的边际收益差距和设备投资品的相对价格成反比。命题3的意义在于从生产函数中发现影响设备投资品相对价格变动的因素。它隐含的意思是说,如果用设备投资品相对价格变动来分析其中的技术进步,其重要前提是假定建筑投资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否则观测设备投资中的技术进步就会被低估,Bakhshi和Larsen(2001)以及Cummins等(2002,p.243—)的经验研究就忽视了这一点。284上述三个基本命题的关系密切,各有侧重角度。命题1是从设备投资品的相对价格变动角度分析其中蕴含的技术进步水平,比较直观,但是由于经济运行中价格受供求关系、经济周期等多种因素影响,短期内用价格变动来分析存在一定的误差。命题2是从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角度观察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水平,它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设备资本边际收益率比较,动态地观察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速度是在上升还是下降,但是该方法需要进行生产函数估计。命题3进一步指出用设备投资品相对价格来分析其中的技术进步应注意的前提假设,说明如果建筑投资技术水平上升,设备投资中实际技术进步水平应高于用设备投资品相对价格估计的值。&&&&四、中国资本积累中的技术进步水平&&&&&&&&2007年第11期&&&&图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设备资本存量和建筑资本存量增长率比较&&&&外发达工业化国家引进成熟的生产技术更能节省成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的规定,技术引进的内容包括:(1)工业产权的转让或许可合同;(2)专有技术许可合同;(3)技术服务合同;(4)至少含有前三项之一的合作生产合同和合作设计合同;(5)含工业产权的转让或者许可、生产线、关键设备进口合同;(6)其他。实际上,前四种引进方式在历年技术引进中&&&&资料来源:根据黄勇峰、任若恩(2002)提供的数据绘制。&&&&所占比重并不高,从建国初期开始,设备引进就一直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采取鼓励软件技术引进的政策等原因,以技术为主的合同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总体而言,在中国的技术引进中,设备引进仍是主要方式。如年中国技术引进的结构中,有6年设备引进保持在83%以上,纯技术进口(许可+咨询+服务)所占比重在大多数年份不足15%。&&&&1996年后技术引进的统计口径变动较大,且统计数据没有连续性,无法与前期比较,但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在2003年和2004年国外技术引进中,设备费支出占总合同金额的比重仍达,&&&&116项,耗费外汇总额约27亿美元。年,随着中苏关系的日趋紧张,中国转向与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和东欧国家的技&&&&到2913%和3015%。显然,在大量的设备引进中,必然含有明显的技术进步因素。我们注意到,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内,都曾将设备引进作为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韩国年设备进口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达到了3218%,在年仍达到3311%。在Young(1993)、im和Lau(—)的研究中,结论是东亚新兴经济体技术进步K271增长缓慢,但是在他们对技术进步的测算中,基本没有考虑这种体现在资本积累进程中的技术进步程度,所以他们的结论难以让人信服。通过上述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备资本积累速度明显高于建筑资本积累速度,并且广泛采用以设备引进为主的技术引进方式,因此我国资本积累中必然蕴涵着大量技术进步因素。下面,我们将结合设备资本价格和边际收益的变化,进一步详细考察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程度。(二)设备资本的相对价格变动分析11总量资本的相对价格变动从命题1可知,观察技术进步是否体现在资本积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观察设备的价格&&&&①年,中国的设备引进主要有与前苏联签订成套设备引进合同304项,与东欧国家签订的成套设备引进合同为&&&&是否处于下降趋势。鉴于目前学术界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技术进步水平的高低存在着明显争议,且由于数据限制,因此我们考察的样本期为年。以1990年为起点,我们分别通过以下两个指标来判断设备投资中的技术进步:&&&&术引进,共使用外汇约3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218亿元,占90%以上(陈慧琴,1997,第291页)。&&&&25&&&&&&&&赵志耘等: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PIY=设备投资价格指数∏DP缩减指数GPIS=设备投资价格指数∏建筑投资价格指数&&&&其中,各年价格和缩减指数是以1990为1的累乘,通过分子分母相除,消除了通货膨胀因素,计算结果见图3。&&&&图3年全国设备投资的相对价格变化&&&&(199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各卷。&&&&&&&&这一方面表明2005年与1990年相比,设备投资中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建筑品与整体产出价格变动基本保持一致,意味着体现在建筑品的技术进步率很低。根据命题1,PIY和&&&&PIS倒数的增长率视作是设备投资中技术进步程度,利用复利法计算,可以认为年中国&&&&设备投资中年均技术进步在511%—10%左右。考虑到此间其他部门技术水平肯定也会提高,那6么根据命题3,设备投资中年均技术进步速度应高于该估计值。尽管设备资本年均技术进步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总体的技术进步率,但这种在TFP测算中很难反映出来的技术进步,无疑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21区域设备资本相对价格的变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东部一些地区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而中西部一些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前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显然会影响设备投资中所体现的技术进步水平。现在我们比较各地区PIS指数,以1991为基点,即设在1991年建筑投资品价格和设备投资品价格相同,观察到2005年时PIS值,值越小,说明设备投资所体现的技术进步水平越高。由于缺少广东、海南、西藏数据,重庆数据不完整,因此这里不对这四个地区进行比较。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结果见图4。从图4可看出,如果以1991年为基点,2005年各地区PIS值平均为57185%,设备投资价格下降&&&&26&&&&程度较大。根据命题1和命题3,各省中年均技术进步最快的北京至少高达519%,最低的河南省也至少达到119%。在图4中,各地区PIS值分布很不均匀,中西部某些地区如江西、湖南、四川、贵州、陕西、宁夏等,技术进步幅度并不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与当前一些利用TFP研究的结论有所不同。当前学术界在对我国区域经济技术进步研究中,不论是通过CD生产函数计算的各地区TFP,还是利用数据包络分析、随机生产前沿函数计算的各地区纯技术进步率,都显示经济越发达地区,技术进步率越高。为什么图4显示一些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程度不低于东部地区呢?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更符合资本积累进程中技术进步规律。由于中国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因而技术进步主要不是通过本地区技术创新而是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的。各地区体现在设备资本中的技术进步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与发达地区的技术落差,二是那种能够推动技术进步的投资需求。对发达地区来说,推动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力量在于&&&&由图3可以看出,PIY和PIS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PIY下降了4115%,PIS下降了4712%,&&&&&&&&2007年第11期&&&&图42005年各地区设备投资价格∏建筑投资价格(以1991年为基点)&&&&(199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各卷。&&&&&&&&其中,K代表建筑资本或设备资本存量,I代表投资,δ代表折旧率。对于δ,依据我国规定,建筑资本的年折旧率为5%,设备资本的年折旧率为10%。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只给出了1981年以来的设备投资和建筑投资数据,因此我们以1980年为基年。考虑到年间设备投资占建筑和设备投资之和的比重较为固定,基本保持在24%—%之间,平30均值为2717%,所以我们采取分摊办法,即利用历年该比重的平均值平分1980年的全国资本存量从而确定基年设备资本和建筑资本投入。其中,1980年全国资本存量来源于张军、章元(2003)的估算。此外,我国缺乏年间各种固定资产投资的价格指数,因此我们按照张军、章元(2003)的方法,1990年前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用上海市该指数代替,进一步拟合年建筑投资价格指数和设备投资价格指数,具体方法是先计算年这两种投资价格指数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比值平均值,然后分别乘以年上海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图5给出具体的估算结果。21区分设备资本和建筑资本的总量生产函数估算按照通行的做法,假定我国总量生产函数形式为CD型生产函数:ααβ(30)y=F(ke,ks,l)=Akeekssl,0α,α,α+α1eses公式中各符号同本文理论分析保持一致。取对数可得:Lny=c0+c1×Lnke+c2×Lnks+c3×Lnl+ε&&&&(31)27&&&&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规模较大,外商直接投资多。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推动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力量在于工业化水平低,不少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前期,不但与发达国家技术落差大,同东部沿海地区也有不小的技术差距。而在一个大国内部,技术转移成本相对较低,技术相对发达地区通过对技术相对落后地区进行投资建厂、设备出卖,以及更宏观意义上的产业转移,必定会促进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但是这种体现在资本积累进程中的技术进步却很难通过计量分析分离出来。因而尽管通过经济增长核算可能发现欠发达地区TFP增长率低,但是它们的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并不一定低。从中也可谨慎地得出政策建议,即要推动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扩大市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措施推动欠发达地区设备投资,似乎是更有效的选择。(三)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变动11设备资本和建筑资本存量估算在本文理论分析中,提出观察设备的技术进步可以从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变动入手,这就需要在通行的新古典生产函数模型上,区分设备和建筑资本投入,因此我们需要给出我国设备资本和建筑资本存量的估算,采用的估算公式为:)(29)Kt+1=It+1+(1-δKt&&&&&&&&赵志耘等: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图5中国历年建筑资本和设备资本存量(1978年价格)单位:亿元&&&&我们的目标是从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技术进步,利用系数c1的回归结果,根据(30)式可以得到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为c1×y∏ke。(31)式中各个变量具有随时间增长趋观测方程:Lnyt=c0+c3Lnlt+SVt×Kt+ε,t&&&&2ε~i.i.d.N(0,σ),SV=[c1,c2],K=[Lnke,Lnks]′εt2&&&&势,为防止伪回归问题,我们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结论是各变量属于一阶单整系列,且至少存在三个协整关系,为节省篇幅,我们省略这两种检验结果。由于(31)式中参数代表要素产出弹性,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各要素增长速度并不一致,所以要素产出弹性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值。为了能准确地反映要素产出弹性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我们采用如下形式的时变参数模型来估算(31)式:&&&&状态方程:SVt=SVt-1+vt,vt~i.i.d.N(0,σv)扰动项分布:(ε,vt)′N~t&&&&00,&&&&2σ&&&&0&&&&0&&&&R&&&&ε、t为扰动项,假定它们为独立同分布且为正态分布,R为协方差矩阵。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tv时间变动的趋势,这比假定为常数更为合理。计量回归结果为:&&&&Lnyt=&&&&在于假定设备资本和建筑资本的要素产出弹性遵循一个随机游走过程,这样,参数就能反映出它随&&&&-×Lnlt+SVt×Kt,)(4136)(32)&&&&上式中,Likelihood为极大似然估计值,AIC和SC分别为赤池和施瓦茨检验信息,可变参数SVt&&&&是一个随时间变动的值。根据(32)式回归得出的设备资本产出弹性结果,我们计算出年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并与设备资本年均增长率相比较,见图6。图6显示我国设备资本边际收益在20世纪80年代较高,但是起伏剧烈,90年代后设备资本边际收益处于下降趋势。并且,80年代设备资本增长率与边际收益基本保持同步,90年代后两者呈相反的趋势。这些正好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按照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资本边际收益处于递减趋势,设备资本积累速度确实应与其边际收益成反比。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是从一个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高度扭曲、技术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起步的,后发优势的存在使得我国可以通过设备引进和外商投资获得巨大的体现在设备中的技术进步,这使得在设备资本存量增长同时,设备资本边际收益仍保持较高水平。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看,我们从1984年开始启动工业改革,1985年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设备引进速度加快,开始改变当时舆论关注的国有企业设备“带病运转”情况。从图6中可看到,正&&&&28&&&&Likelihood=20130AIC=-SC&&&&&&&&2007年第11期&&&&图6我国年设备资本边际收益和增长率&&&&是年,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较高。1992年后,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出现新的一轮设备投资高潮,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又处于上升趋势。但随着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落差缩小,后发优势的利用空间逐渐缩减,此时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出现递减趋势是必然的,设备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必定会变缓。尽管如此,我们看到,中国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在2000年后仍保持在27%以上,即使是扣除年均10%的折旧,边际收益也在17%以上,这远远高于世界范围内一般为5%的有形资本平均收益率(Prescott,—),设备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仍然非常可观。在学术界进行TFP实证研551&&&&FDI投资一直处于高位,因为国际资本属于“用脚投票”如果资本收益率不高,FDI不可能持续高速,&&&&究中,普遍发现90年代中期后中国TFP处于递减趋势,但是又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增长。或许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解释这一谜团。&&&&五、结语&&&&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分析主要集中在TFP估算上,对要素体现式技术进步特别&&&&是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本文构建了一个区分设备资本和建筑资本的内生增长模型,提出判断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三个命题:设备投资中的相对技术进步率等于建筑投资或产出价格相对设备投资价格的变动率;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与设备投资中的技术进步速度成正比;设备资本与建筑资本的边际收益差距和设备投资的相对价格成反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积累中的技术进&&&&步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在现象观察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备资本积累速度远高于建筑资本积累速度,并且广泛采用以设备引进为主的技术引进方式,这些事实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较高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其次通过将设备投资价格指数与建筑投资价格指数和GDP缩减指数比较,发现年中国设备投资中年均技术进步率至少在511%—10%以上,并6且一些中西部地区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也较高。最后通过对我国总量生产函数的计量分析,发现设备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尽管波动剧烈,但一直比较高,说明设备资本中蕴含着巨大的技术进步。总而言之,就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而言,技术进步进程往往是与资本积累进程动态地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通过TFP的计算很难观察出这种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水平。中国过去高投入式增长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一个阶段性现象,TFP低也是以技术模仿为主、以设备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历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况且,即便过去20多年来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是高投入型增长,但因在这种高投入中的设备资本投资包含着我们没有考虑到的技术进步,因此,中国经济高投入式增长未必就完全属于“粗放型”增长,更不一定就是低效增长,否则,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因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鉴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存在&&&&29&&&&&&&&赵志耘等: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客观事实以及为完成尽快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在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还不能忽视促进资本的有效积累,努力优化资本投资的结构,特别是还应鼓励技术(包括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含量高的设备投资。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只是从既定的假设和模型推导出体现式的技术进步的三个基本命题,以期抛砖引玉,尚待利用多个典型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历史资料和截面数据进行经验检验;同时本文主要论证的是如何发现经济增长中的体现式的技术进步,没有深入比较分析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和非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度,而这两个重要问题将留待我们今后作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巴罗、萨拉伊马丁,2000《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波特,2002《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陈慧琴,1997《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郭庆旺,1994《现代经济增长模型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郭庆旺、贾俊雪,2005《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算》:《经济研究》6期。,第黄先海、刘毅群,2006《物化性技术进步与我国工业生产率增长》:《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期。,第黄勇峰、任若恩,2002《中美两国制造业TFP比较研究》:《经济学季刊》2卷第1期。,第蒋云、任若恩,2004《中国工业的资本收益率测算》:《经济学季刊》7期。,第金碚,2003《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3期。,第李德水,2005《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求是》21期。,第林毅夫、任若恩,2007《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经济研究》8期。,第刘世锦等,2006《传统与现代之间——:—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吕冰洋,2007《中国资本积累:路径、:效率和制度供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卫兴华、侯为民,2007《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路径》:《经济研究》7期。,第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王莉,2001《所有制形式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期。,第易纲、、樊纲李岩,2003《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8期。,第张军、章元,2003《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经济研究》7期。,第郑玉歆,1999《TFP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经济研究》5期。,第中国经济观察课题组,2006《中国资本回报率:事实、:原因和政策含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Bai,Chong2En,Chang2TaiHsiehandYingyiQian,2006“TheReturnofCapitalinChina”NBER,WorkingPaper,12755.,,Denison,EdwardF.,1964“TheUnimportanceoftheEmbodimentQues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54.,,Gordon,R.J.,1990,TheMeasurementofDurableGoodsPrice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Hercowitz,Zvi,1998,“The‘Embodiment’Controversy:AReviewEssay”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41.,Bakhshi,H1andJ1Larsen,2001“Investment2specificTechnologicalProgressintheUnitedK,ingdom”BankofEngland,Workingpaper.,Bardhan,P.K.,1969“EquilibriumGrowthinaModelwithEconomicObsolescenceofMachines”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83.,,ComputerProcessorsandSelectedPeripheralEquipment”SurveyofCurrentBusiness,66.,andMacroeconomicConsequences”ReviewofEconomicDynamics,5.,DeLong,B.J.,andL.H.Summers,1991,“EquipmentInvestmentandEconomicGrowth”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6(2).,Hall,RobertE.,1968,“TechnicalChangeandCapitalfromthePointofViewoftheDual”ReviewofEconomicStudies,35.,&&&&Vol.87,No.3.&&&&FederalGovernment:Review,AppraisalandRecommendations,NewY: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ork&&&&Change,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EconomicGrowth,3.&&&&30&&&&Cole,Rosanne,Y.C.Chen,J.A.Barquiu2Stolleman,E.Dullberger,N.HelvacianandJ.H.Hodge,1986“Quality2AdjustedPriceIndexesfor,Cummins,JasonG.andGiovanniL.Violante,2002“Investment2SpecificTechnicalChangeintheUnitedStates(1947—,2000):MeasurementFisher,FranklinM.,1965,“EmbodiedTechnicalChangeandtheExistenceofanAggregateCapitalStock”ReviewofEconomicStudies,32.,Grillches,Zvi,1961“HedonicPriceIndexesforAutomobiles:AnEconometricAnalysisofQualityChang”inThePriceStatisitcsofthe,,Howitt,PeterandPhilippeAghion,1998,“CapitalAccumulationandInnovationasComplementaryFactorsinLong2RunGrowth”Journalof,&&&&Hall,RobertE.,1971“TheMeasurementofQualityChangeFromVintagePriceData”ZviGriliches,ed.,PriceIndexesandQuality,,in&&&&Greenwood,Hercowitz,andKrusell,1997“,Long2runImplicationsofInvestment2SpecificTechnologicalChang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7年第11期&&&&Hulten,CharlesR.,1992,“GrowthAccountingWhenTechnicalChangeisEmbodiedinCapital”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2,No.,4.Johansen,DaleW.,1966,“TheEmbodimentHypothesi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74.,&&&&JapaneseandInternationalEconomies,Volume8,Issue3.&&&&LeibensteinH.,1957,EconomicBackwardnessandEconomicGrowth,WileyPress.UniversityInstitute,WorkingPapers.&&&&WokingPaper.&&&&Sciences,1959,Stanford,CA:StandfordUniversityPress.&&&&MurrayF.Foss,ed.,TheU.S.NationalIncomeandProductAccounts:SelectedTopics,StudiesinIncomeandWealth,Vol.47,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Wilson,Daniel,2002,“IsEmbodiedTechnologytheResultofUpstreamR?IndustryLevelEvidenc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D,&&&&Focus”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18.,EuropeanEconomicAssociation,Helsinki.&&&&(a:InstituteofScientificandTechenicalInformationofCb:SchoolofPublicPolicyandManagement,TsinghuaUc:SchoolofFinance,RenminUniversityofChina)&&&&Abstract:ThereisawideconsensusamongtheacademiainChinathatthehigheconomicgrowthinthepastbroughtlittletechnologicalprogress.Therefore,thislowefficientgrowthmodelisnotsustainable.Tinvestigatethevalidityofthisconclusion,othisarticlepresentspropositionstojudgethecapitalembodiedtechnologicalprogressbyconstructinganendogenouseconomicgrowthmodel,inwhichequipmentinvestmentisdifferentfrombuildinginvestment.Usingthethreepropositions,theauthorsfindthatthereexistsmanifesttechnologicalprogressembodiedinequipmentcapital.Thisformoftechnologicalprogressrateisatleast511%—10%over.Inaddition,theprogressrateinmiddleandwesternprovincesisnotcertainlylowerthanthatinstylizedfactinChina’economicgrowth,whichalsosuggeststhatthehighinputgrowthmodelisnotnecessarilylowefficient.sKeyWords:TechnologicalPCapitalADynamicIProductFunctionJELClassification:E22,O30,O41&&&&theeastprovinces.Thesefindingsprovethatthedynamicintegrationofthecapitalaccumulationandtechnologicalprogressisa&&&&Licandro,Omar,JavierRuiz2CastilloandJorgeDurá,2001“TheMeasurementofGrowthunderEmbodiedTechnicalChange”Europeann,,Lucas,R.E.,1988,“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2.,NelsonRR.,1956,“ATheoryofLowLevelEquilibriumTrapinUnderdevelopedCountries”AmericanEconomicReview,12.,Phelps,EdmundS.,1962“TheNewViewofInvestment:ANeoclassicalAnalysis”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76.,,Prescott,EdwardC.,1998“Needed:ATheoryofT,otalFactorProductivity”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39(3).,Romer,PaulM.,1986,“IncreasingReturnsandLong2RunGrow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94,no.5.,RostowWW.,1960,TheStagesofEconomicGrowth,Cambridge:CambrigeUniversityPress.Solow,RobertM.,1960“InvestmentandTechnicalProgress”inK.Arrow,S.KarlinandP.Suppes,eds.,MathematicalMethodsintheSocial,,Rosenstein2RodanPN.,1943,“ProblemsofIndustrializationofEasternandSouth2EasternEurope”EconomicJournal,19.,Triplett,JackE.,1983“ConceptsofQualityinInputandOutputPriceMeasures:AResolutionoftheUserValue2ResourceCostDebate”in,,Young,Alwyn,1993,“LessonsfromtheEastAsianNICS:aCoutrarianView”inPaperPresentedattheEightAnnualConferenceofthe,&&&&Woo,W.,W.Hai,Y.Jin,andG.Fan,1994“HowSuccessfulHasChineseEnterprisesReformBeen?PitfallsinOppositeBiasesand,&&&&Pakko,M.R.,2002,“Investment2SpecificTechnologyGrowth:ConceptsandRecentEstimates”TheFederalReserveBankofSt.Louis,&&&&KJong2IlandLawrenceJ.Lau,1994,“TheSourcesofEconomicGrowthoftheEastAsianNewlyIndustrializedCountries”Journaloftheim,Kogan,Leonid,2004,“AssetPricesandRealInvestmen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73.,Krusell,Per,1998,“Investment2SpecificRandtheDeclineintheRelativePriceofCapital”JournalofEconomicGrowth,3.D,&&&&OntheDynamicIntegrationofCapitalAccumulationandTechnologicalProgress:AStylizedFactinChina’EconomicGrowths&&&&ZhaoZhiyun,LüBingyang,GuoQingwang,JiaJunxue&&&&abcc&&&&(责任编辑:唐寿宁)(校对:晓)鸥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速度变动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