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硕士发展方向?主要就业和博士或者男朋友是海外留学博士方向

  很想请教大家  这样的专业背景,如何规划职业?  但是不想做老师  ps:是女生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果然死读书读死书,我们本科毕业出来就都规划好了,你一个博士硕士,连路怎么走都不知道,悲哀啊~~~~~
  呵呵 天涯上不是出现一个两个这样的博士了 都懒得和他们说了
  在事业规划上,博士本来就没有比本科生有任何优势  你凭什么说别人是读死书,好象自己有多活  上面那两个不知道在悲哀些什么 不说就不说,有什么了不起    我虽然没什么好的建议  不过提醒lz ,首先把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再多了解社会,社会跟学校是不一样的  另外,金融的博士,如果有足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考人民银行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难度比较大
  我不是这个行业的,但是有个忠告,既然你是博士,就一定要发挥这个优势,不要实打实的和比你学历低的人竞争。争取一个高起点。
  我的建议,一是当老师,二是考公务员。想进企业基本上希望不大,因为这样的背景肯定竞争不过那些有理工背景的金融硕士,甚至名校的金融本科。
  to 4楼的hangliji :  博士也是从小一点点长大的,有没有事业规划和你读不读博士没有关系,和年纪倒是有那么些关系。就算你一直在读书,只要眼睛往外面看一下,同学、朋友、身边的人,总会有些反思吧,这样自己的职业规划就出来了。  既然说到这里了,那我就说说我自己吧。我本科是学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老实讲自己并不喜欢,反倒喜欢物理学。毕业后考了物理学的研究生,呵呵,现在想想还真是孩子气。但是人毕竟要经历一些事情,不能总是长不大。到了研二,我发现自己外向的性格并不适合与科研工作,我更愿意和人打交道。经过与周围的人交流,呵呵,记得一个朋友这样对我说:宏川,我相信你肯定能拿到Ph.D,但你在科学上的贡献可能也只能到这一步了。于是我开始问自己是不是这样,该怎么办,未来我到底能做什么?经过比较我开始读一个金融学的硕士。读金融我倒并不十分想进什么金融机构,兴趣也主要在企业金融这一块儿,特别是融资上市上。当时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我父亲的公司正处于上升期,大约到2010年会有上市的要求,那时候可以去帮一把。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感觉到将资本的电子商务系统将在未来将是大有潜力的。到这个时候,我相信自己找到了未来的事业方向是什么。当然,不排除存在微调的可能,但这种微调最多是技术层面的,而不会是方向性的。我开始和资本与IT两方面的朋友交流,现在已经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另一方面,做资本的电子商务系统也把我之前所学的学科结合了起来,但这在开始时却是无心的。  这就是我的事业规划的过程,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清晰可见的,但我很庆幸自己在26岁的时候找到了那条路。一个在金融界混的很好的女孩子对我说过:大学毕业后的3年对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选择比较的时期,不论你是读书还是工作了。你一定要在这段时间内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她三年换了三个工作,投行、咨询再到投行。每一次的跳槽事业都让自己上了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更加清晰了。  yaoyao2007读完硕士再读的博士,我想也应该过了26岁吧,你既然更换了专业,特别是在博士阶段更换了专业,按道理应该是有所规划的,但怎么还是这么迷茫呢。我的看法是,如果一个人读到博士还从没想过自己的事业方向,那就是读死书!我也要读博士,人生就活一遭,最高的学位我还是想要的。但我的规划是到35岁以后再读,不读Ph.D了,而是去拿一个DBA。  
  曾经看过一条广告语,我觉得对处于选择期的朋友很有借鉴意义。  当我们迷茫的时候,请轻声的问问自己: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当你找到答案的时候,你就不会再迷茫...
  非常赞成楼上的话.
  宏川同学,每个人经历,经验不一样
r>  你们家是搞企业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  我父母都是教师,从小到大只听到读书两个字  我女朋友家是搞商业的,人比我活络的多    不是每个人都能象你一样想换专业就换专业,有的人家里连饭都吃不饱咧,很多农村里出来的,即使读了大学,因为小时侯各方面培养不够,起跑线上输太多,还是找不到工作(这里指大部分情况),你忍心去怪他们读死书??    另外,读死书也没什么不好咧,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逍遥快活,不用阿谀遛须,不用看别人脸色,咱就要精神,不要物质
  读死书确实没什么不好,不过要有个前提基础,就是没有可以改变你目标的顾虑条件。  
  任何时候都不能读死书,死读书!  不是说做学问就是读死书,不做学问就不是死读书了  关键在于自己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身的条件是什么,不能迷迷糊糊的,特别不能到27、28岁还迷迷糊糊的。  你真要做学问,OK 没问题,那也说明你找到了自己人生道路。    “另外,读死书也没什么不好咧,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逍遥快活,不用阿谀遛须,不用看别人脸色,咱就要精神,不要物质”   呵呵,你这段话可有点显的幼稚了。你呆在象牙塔里就不需要和人打交道了?特别在中国,那个是如此。我读研的地方一个是国内知名的研究所,一个是顶尖的大学。都算是象牙塔了,但和外面的社会也差不多。有些事情就算你自己想躲那也是躲不了的,当然,你躲到国外去除外。不是都说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可以再说说我自己。不错,我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但也就和你差不多,是部队知识分子家庭。唯一的差别就是我家人对我未来放的比较开,我想做学问也好,想做生意也罢,他们都不干涉。    现在国内有些地方两极分化严重,很多农民工上不起学,呈现低龄化的趋势。那是另一个问题,但就同样上了学以后,如果能在一个大学那就说明各类的学生都差不多了。就算是出过这样需要钱的事情,也可以通过申请国外奖学金解决。我大学时一个寝室室友家里条件就不好,但学习成绩特棒,虽然后来放弃了读研的机会,但人家在工作中表现仍然很出色,现在被派驻海外,出去工资每天100美金补助拿着。他至今是我的榜样。所以你有真本事也是能找到好工作的,至于别人是不是靠关系那是另一回事。    呵呵 说到这里 已经有点偏题了,不知道yaoyao2007会不会介意呢  
  这段话显幼稚没关系咧, 把你那个&呵呵&用个双引号引起来,也很显幼稚的咧  每天100美金,听起来象华为    你能在江湖里混 挺好的,你过的好就行  别人混的不好,不一定是天资不如你,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社会的力量无穷
  对别人的回帖我都要回复的  但上面这几句话我委实不知道该怎么说...  呵呵(再幼稚一下)
  不想做老师也还是做老师去吧
  谢谢hangliji和楼上所有的回复  出差去了很久,刚刚才看到贴子,倒是很有些 感慨.  有个情况补充一下,目前是公务员在职读博  其实不是没有目标和规划,只是有时侯发现,想和做之间的差距太大  没有牵挂,自然可以想得很多,做得更多  可是,喜欢的人在的地方是一个内地的城市,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广阔  很多时候我是比较害怕,想象和现实的差距  对于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既然我转换了专业  那么总是需要一个过程,而且相信也会越来越清晰
  Sigh~  所以说很多时候人面临最大的坎儿就是 是否拥有勇气~  呵呵 一点感慨
  我听说公司还是需要金融的博士的,不过具体什么方向不是太清楚。  就你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如果找不到满意的公司,先呆在学校也不错,等到自己积累了一些人脉,或者有了好的机会再去公司也不迟。不一定要当一辈子老师的,如果你有心往公司这方面去,平时多留心,总会有机会的我想。  下面说说我的情况就当给lz一个参考吧,本人是数学系一小硕,现在打算读金工的博士。其实前一段时间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考博,考虑到自己的背景,我觉得还是考博更好些,因为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衍生品市场还非常不发达,投资者风险管理意识也不强,所以社会上需求这方面的人也很少。一般都是一些国外投行,或者国内顶级证券公司才会招数学系的硕士去从事衍生品的研究与开发(听说的,不知道符不符合实际情况,望知情者点拨)。因此读博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美式期权,将来有好的机会可以进公司,如果没有好机会呆在学校也不错。呵呵。不过我想只要有心,平时多留意,从学校跳槽进公司应该不是太难。
  stormever作为数学的硕士,学金融确实有优势的  我们现在的课程和论文很多都是模型和计量,我大学四年,研究生两年半都没学,现在看书晕死了  至于规划,我自己想去公司一点,投资和外贸都比较符合我的背景,但是在内地,好象这种机会很少  各位以为呢?  
  yaoyao2007 从专业背景来讲 投资和外贸确实可能更适合你 但性格方面呢 也是需要考虑的  女孩子家确实很多问题比较现实,特别是牵扯到家庭更是如此。我的看法,如果你BF的在内地工作的前途还不错,你还是委屈一下自己,找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好了。前面朋友说的大学老师和你现在的公务员职业都不错的。  否则的话你还是和你BF商量一下吧,一起出来。但是这样机会成本可能会很高,还是要慎重考虑。  一般来说男人的理想是事业和女人的两全其美,而女人就只能择其一了。  
  单纯说是金融,妳是哪个研究方向的嘛?  金融方向很广的。。。。。    可以试一下外资银行。。。。。
  呵呵,同意宏川的观点。可以加我q吗?希望和你交个朋友^_^  我的q:
  个人觉得,楼主这种情况还是去人行这种地方好  另,就你的专业背景看,可以发挥外语的优势  但是人行不一定接受在职招聘  
  我怎么发不了帖子啊?
  宏川大哥可以交流一下看法吗?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无法发信给你!我联系方式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1.随宋逢明教授识海外华人金融学家
2.what do you know about Finance Engineering?
3.一篇对经济学各专业介绍和评论的文章
4.李斌:从牛顿到金融危机zz
5.一个外行的计量经济学学习之路一
6.一个外行的计量经济学学习之路二
7.一组可转债经典论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要
这几天读了一些帖子,逛了几个论坛,渐渐的对经济和金融有了更加深一层次的理解,经济、金融的知识体系结构比我想象中要复杂的多,里面的假设、定义、概念、模型、公式、公式推导都看不懂,许许多多知识点都是刚刚看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太不一样啦。一直感兴趣的点是金融工程的定量金融分析,在业界,定量金融分析人员叫“矿工&,经常要用到的知识应该是B-S定价模型吧,看到研究的内容那么复杂,现在倒是有点犯怵了。也许在自己老本行呆着能轻松加愉快些。经济下的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劳动经济具体研究的内容也大体了解了。对以后要做什么还是不明确,也许会是尽量去个大点的企业(平台)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想了解某一行业的工作情况的话,多关注关注行业内工作的人写的博客和帖子倒是很好的一条路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随宋逢明教授识海外华人金融学家
& & & &清华大学伟伦楼。宋逢明博士略显凌乱的办公室。香烟淡蓝色的氤氲。偶尔传来的电话铃声让这个寂静的夏日黄昏越发显得寂静了。
  宋逢明博士,金融学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与金融系主任,被媒体誉为中国金融工程学科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香烟,清茶,听宋老师如数家珍地谈着他所珍爱的金融工程学科以及他接触过的海外华人金融学名家。宋老师的言词舒缓、带着点上海口音,目光接触温暖而谦和,肢体语言自然而内敛,平凡、亲切得一如隔壁的上海阿叔,初见之时竟让记者想起《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太史公谈起对飞将军李广的印象:“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惯看了成功的组织的领导者象摇滚明星一样到处得到媒体和公众的狂热追捧、以至自己也开始学着象摇滚明星一样“作秀”,宋老师的这种平凡和低调不能不让人感觉有几分意外。吉姆. 柯林斯[Jim Collins,商务畅销书《基业常青》(Built
to Last)和《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的作者]提出的第五级领导力(Level 5 Leadership)——领导力的最高层次——的两大特征是“专业意志”(professional will)和“谦卑”(humility),宋老师可谓暗合此中的真谛——意志,使得已届知天命之年、又是半路出家的他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将西方的金融理论与教育引进到中国、建立并领导了清华大学的金融学科,自己也是著作、译作等身;谦卑,则在于尽管记者对宋老师的经历与成就满怀敬意与好奇,一再想从宋老师身上多发掘点他自己的故事出来,宋老师却不愿多谈自己,只是毫不吝惜地将全部赞美之词留给我们这次访谈中所提及的海外华人经济学家、清华金融学科的团队、还有自己寄予厚望的学生们。
  《当代金融家》:几年前,国内几乎没有什么人听说过“金融工程”,而现在,“金融工程”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公众流行语汇,您也被媒体誉为“中国金融工程学科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当时您是如何发现这个学科、对它产生兴趣、并矢志将其移植到中国的呢?目前,金融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如何?
  宋逢明博士:如果媒体的朋友称我为中国金融工程学科的开拓者,我深感荣幸。其实我们所做的主要是一些引进、介绍性的工作:将西方的金融学研究引进中国,同时也努力将中国的问题介绍给国际金融学界。我们经常同国际金融学界的一些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在这方面,清华的优势在于其国际化办学的传统:从建校伊始,清华就一直保持着“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惊醒,正是这种传统使清华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始终处于国内学界前列。
  我一直对金融相关学科很感兴趣。离开清华去美国做博士后研究的时候,清华正筹建金融学科,为此我也有任务去了解美国金融学界的研究情况和学科设置。清华是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社科和人文方面有一定劣势,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分支可以让清华扬长避短,金融工程恰好符合我们的构想。
  “金融工程”作为一个学科,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这背后牵涉到如何对“金融”本身来界定。从狭义上来讲,“金融”就是在“时间”和“风险”两个维度上来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时间”维度涉及到金融财务计划方面的问题,而“风险”维度上就涉及到金融工程了。实际上,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的一些学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将“金融工程”和“金融风险管理”等同起来,主要目标是通过结构化金融产品的设计来实现风险维度上的优化配置,这就是狭义上的金融工程。从广义上来说,任何金融产品——金融产品本身的定义也可以极宽泛——和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都可以视为金融工程。现在,在发达国家,“量体定做”的金融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始流行起来,使得整个金融市场日渐完善、有效起来。
  即便在美国,金融工程也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大体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我在美国时适逢金融工程发展的早期。甫一接触,我就感觉到这门学科特别有生命力,是金融学科中的“高科技”。尤其是金融工程带有工程思维的特色,特别适合清华的传统和优势;此外,它本来并不是学者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起源于产业界,因此同金融实践紧密相连、并同产业界保持密切联系。
  确立金融工程作为金融的一个独立分支的标志性事件是1990年国际金融工程师协会[IAF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nancial Engineers]的成立。当时我结识了这个协会的共同创始人和执行主席约翰. 马歇尔博士[John F. Marshall]。马歇尔博士是将金融工程从业界介绍到学界的一位先驱,当他得知我欲将这门学科介绍到中国的意愿后,对我的想法颇为鼓励,还将他的著作《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A Complete Guide
to Financial Innovation, John F. Marshall & Vipul K. Bansal, New York Institute of Finance, 1992]送给我。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深,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各种衍生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掉期等。后来我们翻译、出版了这本书。
  很巧,回国后适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要做一个同金融相关项目,我利用这个机会推荐金融工程,这样就有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下设“金融工程”课题组,金融工程学科开始在中国发展起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改革的深入,以及保险、多种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的发展带来了对金融工程专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使得这个学科在社会上一下热了起来。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关于金融工程的很多问题还只是停留在学术探讨的层面上。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繁育,监管当局对很多金融产品的创新持非常审慎的态度,使得金融创新、尤其是产品创新受到诸多制约。此外,在制度上,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还缺乏一些基本的制度保证,例如,目前国内连“卖空”制度都还没有建立,固定收益市场、衍生产品市场都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这使得金融工程要想真正在中国金融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一段路要走,因而,我们目前的金融工程教育和学术研究主要还是为未来做准备,可以说依然带有一定的超前性。
  《当代金融家》:早听说清华大学同中信集团合作创办的金融工程实验室。能请您介绍一下清华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吗?
  宋逢明博士:我们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已经运作了一段时间,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也为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如证监会做过一些项目,还为新加坡作过一个新的外汇衍生产品的市场模拟实验。建立这样一个实验室的基本出发点在于,金融学的发展不仅需要理论和实证研究,也要象自然科学一样,做大量实验室工作,因为在我们看来,实验金融学是金融学科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致力于将这个实验室发展为一个公共研究平台,为政府部门进行政策研究、提供决策支持、为金融机构、企业作新产品开发实验等。
  目前我们的实验工作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模拟金融市场,比如模拟市场对新的金融产品或政策法规的反应。例如,现在我的一个学生的博士论文就是用计算机模拟股市坐庄过程、试图发现什么样的监管制度会对庄家有影响。实验中一个很有趣的发现是,任何政策法规限制——例如涨/跌停板、限制交易量、不准卖空等——对庄家其实都没有什么影响。对庄家有影响的是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和壮大,机构投资壮大了,庄家就玩不动了。象这类实验和发现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政策法规制定就很有意义。
  这个实验室目前全部是由我们自己的学生运作的。清华的学生真是聪明——来访问的外国学者看到我们的教学大纲都很吃惊,因为我们本科四年级的课程在深度、难度上已经相当于国外的研究生课程!把责任交给他们,不必担心难度,他们肯定都能完成!
  《当代金融家》:这类的实验室即便在美国好像也不多见,其中颇负盛名的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工程实验室。很巧的是,麻省理工金融工程实验室的主任安德鲁. 罗[Andrew Lo]博士是一位华人。能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宋逢明博士:我们的实验室其实很多地方就是从麻省理工那里学来的。罗博士同我们有很多交往,我们往往称呼他的昵称Andy。罗博士中文名字叫罗闻全,堪称华人中最顶尖的金融学者,是特别值得向国内金融界介绍的一位学人。罗博士祖籍上海,出生在香港,幼年时随母移居美国。小时候的Andy是个神童,有点像国内中科大少年班的那些天才少年。他本来是读经济学的[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数学学士,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来转入金融学领域。
  罗博士最大的学术贡献在于,在90年代,他同其他几位新锐金融学者——包括现在执教于哈佛大学的约翰. 坎贝尔博士[John Y. Campbell]和执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克莱格. 麦金雷博士[Craig MacKinlay]——一道创建了金融学的一个新的分支“金融计量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etrics],也就是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金融市场。他们做了很多令学界瞩目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金融市场作了大量经验实证研究来检验一些重大的金融理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检验“有效率市场假说”[EMH,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有效率市场假说认为金融产品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基于这一假说,股票价格变动也因而是随机游走的[random walk],因为影响股票价格的新的信息总是随机出现。这一假说最早由芝加哥大学的尤金. 法马博士 [Eugene Fama]提出,长期以来都是金融学界的主流。但Andy和同事们却从实证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同这一假说冲突的地方,并由此深入研究。关于有效率市场假说曾经有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by Burton G. Malkiel,
PhD],Andy和同伴反其道而行之,将荟萃他们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命名为《华尔街的非随机游走》[A Non-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by Andrew W. Lo & A Craig MacKinla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由于Andy和同事的工作,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在金融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逐渐成为主流,形成了新的学科分支“金融计量经济学”。
  《当代金融家》:的确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到今天,有效率市场假说虽然仍是金融学界的经典,但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流派,如您刚刚提到的金融计量经济学,还有行为金融学等。您个人对这些流派有什么看法?
  宋逢明博士:传统的金融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到现在只有五十年左右的历史。它的肇始我认为应该追溯到肯尼斯. 阿罗[Kenneth Arrow]的一般经济均衡理论[General Economic Equilibrium Theory],此后有莫迪利阿尼[Franco Modigliani], 卢卡斯[Robert Lucas], 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 米勒[Merton Miller], 夏普[William Sharpe], 布莱克[Fischer
Black], 法马[Eugene Fama]、默顿[Robert Merton]、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罗斯[Stephen Ross]、杜菲[Darrell Duffie]等大师们的薪火相传,才最终构建起来。很多人以为所谓金融学无非就是几个数学模型,其实远非如此——理性金融经济学自有它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将瓦尔拉[Leon Walras]最初的一般均衡理论向不确定经济延伸,建立了金融市场的均衡理论。此外,福利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被引入金融经济学。这样,到了80年代,理性金融学——或者说新古典主义的金融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就基本建立起来。
  这里我们就得提到另一位中国学者,来自台湾的黄奇辅博士[Chi-fu Huang]。黄博士是最早在美国名校学习金融的中国人之一,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后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黄博士曾经从事过多年学术研究,后来离开学界,从事对冲基金管理,曾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 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主要合伙人,负责亚太地区业务,坐镇东京。据黄博士告诉我,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鼎盛时期,其旗下管理的资产甚至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相上下,他本人给任何一个亚太国家中央银行的行长打电话,行长都会亲自接听,称得上是国际金融市场真正的“弄潮儿”。
  虽然在“下海”之后作的学术研究比较少了,但黄博士同李兹森伯格[Robert Litzenberger]合著的《金融经济学基础》[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Economics, Prentice Hall, 1998]迄今为止仍是金融学科的经典,在北美和欧洲是金融学研究生入门的第一本教科书。此外,他还在同斯坦福大学的杜菲博士合著的一篇论文中论述了金融经济学的第三基本理论。虽然这并非他们的原创,但他们做了很好地总结、归纳工作,用严谨、规范的数学模型给予严密的论证,可以说他们参与完成了金融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构建。
  在华人金融经济学家中,黄、罗两位堪称是前辈了,虽然罗博士年纪还很轻,黄博士也比我年轻。
  回到我们关于金融学派的话题。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问题在于它的两个最基本的假设前提。其中一个是“完美市场”假设,即市场是无摩擦的,比如说没有交易成本。第二个假设,也就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经济人”[REM, rational economic man]。从整个市场的长期角度看,这两个假设可以说是基本上正确的,但也正因为这两个前提,新古典经济学也经常同现实不相吻合,出现了一些传统的理性金融学不能解释的现象。比如说第一个假设,如果要达到完美的市场,就需要很多制度上的刻意设计,这就使得了新制度经济学向金融经济学的延伸,形成了“新制度金融学”,构成了对传统理性金融学的一个主要挑战。针对“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学者引入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市场的一些异象,这样就有了行为金融学。
  华人学者在行为金融研究方面最突出的大概当属黄明博士,现任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黄明博士曾获康乃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和斯坦福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时好像是师从杜菲博士,毕业后曾在芝加哥大学工作一段时间,又回到斯坦福大学任教。他本来也是从事理性金融学研究的,后来转向行为金融学,曾经将“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引入他的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在新古典的框架之下,也有学人在研究中引入了制度和行为金融分析。很值得一提的华人学者就是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的王江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金融学博士],我们的特聘教授和清华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主任。王江博士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在于他从博士论文开始,对量-价关系——即股票交易量和价格的关系——的研究。虽然这个研究方向有点窄,但王博士堪称这方面“开宗立派”的宗师,有很多学人追随他的研究方向,在学界很有影响,已经开始有学术领袖的气象了。
  然而,尽管包括新制度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在内的新的流派在过去的几年中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经常能够更深入地解释一些金融市场现象,但第一,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流派建立了足以同新古典主义金融学相抗衡的完整、精密的理论体系;第二,在金融经济学中一直有一种“市场进化论”或“市场达尔文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指出,虽然市场的参与者在学习做决策的过程中可能会是非理性的,但一旦达到了均衡,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一定是理性的,因为在市场竞争中,非理性的行为必将被理性行为所淘汰。这很符合直觉,是吧?随着市场的日益完善,非理性的行为乃至制度性的缺陷都会逐步得到弥补。
  可以说,直到现在,新古典主义还没有遭遇到最根本性的挑战。
  《当代金融家》:谢谢宋老师给我们展示一幅金融经济学发展和演进的完整图景。能请您再给我们介绍一些近年来国际金融学界出色的华人金融学者吗?
  宋逢明博士:在公司金融方面做得很出色的有现在执教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张春教授[美国西北大学决策科学博士]——张教授此前已经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讲席教授了。现代金融学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即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和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在我看来,前者是核心,因为在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围绕着公司的价值的——评估公司的价值、为公司的所有权(股票)和债权定价,在市场上交易。但公司金融比较难做,研究的人也不多,张教授堪称是这方面最出色的华人学者。
  陈志武博士[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任教育耶鲁大学]在资产定价方面颇有建树。
  曹泉伟教授[芝加哥大学金融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在衍生产品方面做得很出色。
  周国富教授[美国杜克大学经济学博士],在金融市场的计量经济学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执教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王坦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学博士],在实证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很出色。
  在经验实证研究方面非常值得推许的一位学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何佳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何教授曾任中国证监员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委员和深交所综合研究所所长。他作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很多论文,对共同基金的研究堪称一流。
  黄海洲教授[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企业经济学与财务博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级经济学家,在货币经济学方面很有心得,对中国的货币政策经常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
  何华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管理科学博士]是中国学人中较早从事金融学研究而且颇有建树的一位,曾执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转去华尔街,在固定收益交易方面做得很成功。他对我说过,相比于学术研究,他还是更喜欢在金融市场进行实际操作。
  还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朱煜教授。朱教授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博士,在华尔街工作过很长时间。何、朱两位教授在学术上都很有建树,但后来更多是在产业界发展,学术研究相对也就做得少了。
  特别值得我们感激的是在统计学方面对金融研究有重大贡献的一位前辈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刁锦寰教授[George C. Tiao]。刁老师是有世界影响的统计学大家、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和美国统计学会名誉院士,也是将统计学方法用于金融和管理研究的先驱。刁老师曾经帮助台湾清华大学建立金融学科,又主动来到大陆,表示愿意帮助我们。当他看到我们的教学计划时,大为赞赏,感叹没有想到大陆已经有了很先进的金融教育。回到美国后,刁老师即召集全美华人金融论坛,我们也应邀参加。在论坛上交流的第一份教学计划就是我们的。刁老师呼吁海外的华人金融学界“帮助中国最好的大学建设最好的金融专业”。现在,刁老师对北大和清华都非常热心。
  刁老师在海外华人金融学界地位尊崇、年高德劭,很多在美国的华人金融学者、包括Andrew Lo对刁老师都执弟子礼,所以,刁老师自然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现在,我们的特聘教授组真是可谓“群贤毕至”,囊括了众多国际金融学界的华人精英:有曹泉伟博士、高滨博士、黄海洲博士、梅建平博士、王江博士、王坦博士、张春博士、周国富博士等。他们的加盟使得我们得以开设许多国内本来没有能力开设的高端课程,比如说金融经济学、Continuous Time Finance、计量经济学、公司金融等方面的高级课程等。这些学人的学术成就、爱国心和热情都令人仰慕。他们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金融经济学研究理念和方法。我们主要是向他们学习,让我们的学生从模仿入手,逐渐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学科体系,着眼于未来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除了聘请这些客座教授,我想向你们特别介绍真正引进到我们这里工作的“海归”学者。我建议你们如果有机会一定要采访一下杨汝惠博士,我们新来的一位年轻讲师。来自台湾的杨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牛津大学任教的机会,加入我们,是非常优秀的一位年轻学者,人也很漂亮。还有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李志昆博士,在公司金融方面的研究做得非常好,可能很快即有机会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此外还有目前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任高级讲师的李东辉博士也会加入我们。
  《当代金融家》:感谢宋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这么多出色的华人金融学者。其实我们觉得您的经历也会对我们的读者很有启发:在文革期间大学毕业,在一间工厂里工作了近十年后才重新回到学术界。能和我们谈谈您个人的经历吗?
  宋逢明博士:其实我个人没什么好说的。记得很清楚,去上海交大读硕士的第一天,我们的总支书记接待新入学的研究生——文革后的第一批,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这一代人是要做‘铺路石’的。”做“铺路石”是件好事,因为后面的人可以踏着我们前行。
  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文革”的那几年算是耽误掉了。“文革”耽误了不止一代人,算来我们还算幸运,毕竟文革结束了以后,我们还有机会搭上末班车、重返校园、读研究生、出国。我读完硕士的时候已经35岁了,读完博士已经年过40,做完博士后研究就已经50岁了。我的主要工作只不过是50到60岁之间的这十年间做的,如果我能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还有机会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国外先进的金融学理论介绍进来,将国外新的金融学理念在国内传播,有机会带好几个学生。
  清华大学金融学科现在有二十几个研究生,都非常有才华、有前途。到现在,我们中国本土培养的金融人才还没有人能够在国际领先的金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也许我们的学生当中不久会有人实现这一突破。他们在十到十五年内做出一些重大的成就不是不可能的。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有所成就,将来成为中国金融学界的中坚和银行金融业界的脊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hat do you know about Finance Engineering?
十年的发展期间内,金融工程学从难以招到合适的学生、华尔街用工人数大幅减少,到现在各家银行和对冲基金踏破各大商学院的门,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并给他们的金融工程毕业生开出六位数薪酬。甚至一些已经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人也返回学校攻读金融学硕士学位,他们说“拥有博士学位你肯定能去华尔街就业,但金融工程学学位让我更受欢迎了。”从事留学行业多年的我不禁想起中国的一句老话叫“风水轮流转”。
美国的金融学项目对印度、法国、中国和韩国等国定量分析方面最优秀的人才有着巨大吸引力。那么什么是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呢?金融工程Finance Engineering是研究如何监督,管理,评估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机构的一门学科。如果你缺乏一个直观的认识,那么举几个金融工程/数学金融里面的题目框架出来——研究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以及模拟证券投资(simulate equity investment)的基本理论;依据公司的财务金融数据(股价,公司债券价格等等)研究公司(corporate)
和证券市场( security market) 的关系;研究非营利机构的金融管理;评估的方法,理论,发展。
与此类似的,计量金融(Quantitative Finance)是专为金融市场而设的一门应用数学。计量金融本义上与金融经济学的范畴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前者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狭隘,理念也比后者抽象。一般而言,若金融经济学家研究一所企业当前股价的结构性原因,数学家(或计量金融学家)所做的便是利用当前股价作参考,利用或然率微积分去计算并取得相关衍生工具的公平价格(应值价格)。
& & 金融数学毕业生之所以走俏华尔街,掀起华尔街的高薪就职之风,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金融工程学项目执行董事琳达o克莉兹曼(Linda Kreitzman)的话来说,“他们终于认识到,为了推出按揭和资产抵押证券以及信贷和股票衍生金融品等更加复杂的产品,他们需要在金融学、数学和电脑模型分析等方面有深厚功底的学生加盟。”据了解,该校寻找实习机会的58位金融工程学学生全都在花旗(Citigroup)、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美林(Merrill Lynch)这样的华尔街大公司找到了接收岗位。他们的实习项目包括信贷组合评估、人工智能交易模型以及结构性固定收益产品等。
概况地讲,金融学硕士学位的人在衍生金融产品定价等方面具备更多的金融应用知识,有很强定量分析能力,包括博士和硕士毕业生都深受广大企业的喜爱,而企业的种类也并非局限于传统金融和咨询行业,而是延伸到奢侈品营销和医疗保健管理。金融数学硕士学位的专才尤其热门,甚至与老牌工商管理硕士的用工需求相提并论。例如,卡内基o梅隆大学称,去年申请攻读其计算金融学硕士学位的增加了48%,今年又增加了21%。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泽西罗杰斯大学以及明尼苏达大学等院校都新增了定量金融学硕士点。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萨隆管理学院,一个专门面向MIT的工程学、数学及自然科学本科生招生的金融学硕士项目已经建立。  
其实,申请者需要注意,商学院还不是推出这类教学项目最多的地方。许多大学的数学系及一些工学院也设立了这类项目。以纽约的巴鲁克学院为例,它的金融工程学项目就隶属于数学系,而授课教师则是来自金融服务业的学者和教授。
卡内基o梅隆大学是首先推出计算金融学硕士项目的院校,该项目的跨学科特点十分明显。这分别在纽约和匹兹堡授课的项目将四所学院结合在了一起,它们分别是卡内基o梅隆大学的数学和统计学院、海因茨公共政策和管理学院以及特普尔商学院,普尔商学院负责具体管理这一项目。该项目开设随机微积分、期权和资产定价、概率和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卡内基o梅隆大学这一项目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生只需再学一个学期的课程就能获得这一计算金融学硕士学位。
金融数学项目某种程度上是架设在传统型商学院毕业生和博士研究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如果说华尔街公司过去常常为自己的定量分析部门招募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的毕业生,那么现在他们更青睐金融数学项目的毕业生,这些学生在金融学方面有更直接的训练。美国的就业市场一片大好,其实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回国发展一样非常具有前景和潜力。
最后,相信很多申请者已经对选择金融数学专业毫不怀疑,那么选校你是否指导窍门?中国教育服务中心美国商科留学申请专家指导你如何在学校之间做出选择:
1,课程设置是否符合专业需要和你的需要 
课程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数学,计算机,金融,是否可以为你以后的就业,提供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如果你本身金融知识薄弱,可以重点看那些通过选课,增加金融理论和应用课程学习的学校。
2,理论和实践的时间安排
课程是否包括了理论和实践(真实案例)两部分,并有机结合在一起?
3,院系实力
排名如何?是否有很有实力的教授讲师。今年是否有高质量的论文/学术成果
4,资源和配套设施
网络资源,图书馆,软件,数据库等等
5,实习机会
学校是否提供实习计划,是否有知名公司来该校应聘
一个强有力的校友会,会拓展你的视野和思路,也给你很多信息和机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篇对经济学各专业介绍和评论的文章
金融和世界经济:
至少在10年内,金融(包括保险和金融工程金融管理),世界经济应该是前景相对好点的专业.我一个同学考上了中山大学世界经济,中大世界经济的各个方向都是关于国际企业管理方面的,出路非常好.
第一:当前我们国家金融系统缺乏具有扎实的现代金融学的研究生和博士,有的人说金融已经饱和了,绝对不是这样的,饱和的是本科专科层次,研究生层次不仅需求旺盛,而且硕士本身也是少数,而且金融的研究生现在出现分流现象,很多跨国公司和国内的大公司对金融专业的研究生开始出现比较强劲的需求.就连TCL,海儿,海信都非常重视能做定量分析的金融研究生(尤其是风险管理方向),金融工程的研究生尤其占有优势.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内,金融研究生需求肯定不会出现太大的下降的.而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停止扩大金融方面的招生规模.所以,选择金融仍然是个很好的选择.金融已经连续热了好多年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的东西大家都看得见!!
第二:世界经济和金融一样,仍然前景非常看好.世界经济虽然说是理论上的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我们国家把她划到理论经济学,这有失合理性.现在的很多学校的世界经济专业其实很重视理论和实务的融合,复旦,中山大学,南开都非常重视这方面.南开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戴金平有好几个研究生去了北京汇丰银行,其中一个在那里做了一年就跳到 了福建兴业银行做了总行行长助理,很快做了副行长.世界经济的研究生在国际金融和业务以及国际贸易和业务方面都有很强的理论功底,无论是做实务还是做分析都是很适合的.当前以及未来的若干年,我们国家最敏感的问题就是汇率问题和贸易顺差问题.这两个东西是相互交织作用的.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因此对这个专业需求最多的是公司企业.如果想在企业战略管理和咨询以及国际金融实务和外汇管理方面有所作为的话,选择世界经济是非常明智的.
产业经济: &当前各国政府和企业对产业组织越来越重视
很多同学不了解产业经济学是什么东西,只是道听途说,一窝蜂的的去报考.西方国家没有产业经济学这个专业,他们研究的是产业组织,其实就是企业理论,国内的企业管理大同小异,只不过产业组织比企业管理更有深度.比如就象有一位网友提到的: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比企业管理有更深的经济学理论功底,企业管理知道产品定价,但是产业经济(产业组织)的知道这个价格是如何定的..
大家可以参考经济学科学出版社的一本&产业组织&,叫什么什么&...海 &写的.你看看目录就知道产业组织是学什么的了.
复旦大学有产业组织这个专业,其中有张军这样的牛导!产业(经济)组织是非常有前途的.企业管理太热门了,如果想从事企业管理而又不想失败的同学,可以选择产业组织学这个专业.但是国内有产业组织这个专业的只有复旦一家.他们研究得很细.其实上财的产业经济学也是主要在搞产业组织.中山大学,人大都不错.大家可以去各个学校查一下.
大多数非名牌院校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产业经济学上,就是什么产业结构调整啊什么的,很宏观的,跟国民差不多.如果你想走政府机构和银行,证券公司的话,道是个不错的选择,他们需要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来做行业分析,宏观经济走势分析,也就是所谓的基本面分析.在中国,相对资本市场技术分析来说,基本面分析更加重要,因为中国的宏观调控实在太厉害了!!!
国民经济学
跟传统产业经济学差不多.主要是产业发展,宏观调控,经济建模和经济预测.进政府部门,也可进银行证券公司做基本面分析.但是有的学校比如人大复旦上财,他的国民经济学专业里还有投资经济方向,很不错的.
西方经济学跟政治经济学:
很多人一窝蜂报考西方经济学,却忽视了政治经济学.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在这两个专业上各个学校都差不多.出来就业也差不多,都还可以,当然名校就更好了.
特别提出的是,西经和政经里有微观层面的方向.西经里有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以及企业理论,公司治理这些很好的方向.而政治经济学里也有企业理论,证券投资等很好的方向.其实专业不是很重要,专业方向才是最重要的.用人单位不是很看重你的专业,尤其是银行证券公司,他们更看重你什么专业方向和什么学校.
劳动经济学:
绝大多数同学都太小看这个专业了!!!!!!总以为劳动经济学就是研究劳动,研究干苦力活!主要是听起来不爽.大概是因为很多人都鄙视劳动的原因.可以说,劳动经济学跟金融工程一样,是个非常有前途的专业,当前的就业现状趋势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劳动经济学实际上是研究如何设计企业的激励机制设计,人力资本投资,社会保障等方向的.各个学校都招得很少.竞争不激烈.大家一定要抓住社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来选择专业.在这里,我想特别把这个专业的问题提出来.
这个专业可以说是更加理论一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它比人力资源管理更有理论深度.大家都知道,一个企业,一个公司,几百号人,几千号人,甚至几万号人,你如何去监督他门卖力向你干活,实现你的利润最大化?说得难听点,你如何想方设法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大家都知道,工资是企业的主要成本.马克思的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绝对是个经典,大家不要认为他是个疯子!!!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肯定会下降,而当前又工资普遍看涨,那么企业如何提高利润或者至少保证不要下降得太多呢?大家恐怕不知道,中国的制造业的利润率只有2%到5%啊!或许就象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说的,中国的汇率政策漏洞太多,美国一旦找准时机搞点汇率攻击,**全部全国利润全部被吃光!我们的国际收支账户上多了近2000亿外汇来路不明。这些钱不是国际抄家的热钱还是什么浚浚?br
因此,资方和劳方关系怎样来实现调节呢?企业如何通过这样的协调来保证自己的利润率呢?这就是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公司治理的任务了.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劳动经济学跟产业组织和企业管理里的公司治理是一脉相承的.
劳动经济学也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很多企业不愿意投入人力资本,因为它很可能会成为沉淀成本.大家有机会可以去人才市场感受一下,你看那些一般的企业会不会招聘应届生(尤其是应届研究生)?他们不会,或者很少,要么就给你800一个月,你干不干?.而大的公司,有远见的公司就会储备人才.但一个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企业绝对不是一个好企业,是个没有前途的企业.但是到底如何设计这项任务?这是劳动经济学的任务.不是简单的招聘一大堆人来存起就算数!!!
从上面两方面来说,劳动经济学通常进企业,咨询公司.
劳动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社会保障.劳动是光荣的,我们即使将来成为了白领,金领,也只不过是在劳动,只不过我们从事的是复杂劳动.劳动需要得到补偿.当前我们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非常不完善,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40%的国民储蓄居高不下,关系着内需,关系着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关系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系着经济的后续发展力.这些都是很专业的问题!!在这里不多罗嗦了.从着方面来说,劳动经济学可以进政府经济管理部门
总的来说,这个专业一般进咨询公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这里的企业包括一般的生产性企业和金融系统的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以及政府部门.
我所知道的一个人大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很好的咨询公司,主要就是为企业提供咨询.这样的工作比较轻松,而且拿了钱也不负责的.企业做好了,是你的功劳,做亏了,是他自己经营不善!!呵呵.真的是这样!
关于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
有的同学很关心这两个专业.可以说这两个专业没什么大的区别,更多的是名字不一样,根据我的了解,统计学比数量经济学更好就业,因为数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才成立不多年,而且有博士点的学校很少,就大概18所的样子,而且招的很少.很多用人单位都没听说过,也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
大家都知道现代经济学金融学的发展方向是定量分析..这一点是对的。
不过可以这样说,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更多的是在学数学,有的学校甚至过多的拘泥于数学,而常常忽略了经济含义.这一点上跟金融工程有点差异,金融工程其实用不着很高深的数学。很多学校在数量经济学专业上也只是照本宣科,这个专业确实很年轻,国内做得好的就是清华,吉大,华中,人大,现在有个上财经.上财原来也不错,现在进来了个田国强.不过田国强带领那帮海龟要做出成果恐怕也不是短短几年能实现的.中国啊,跟西方不是 一回事,而且那帮海龟也太年轻了(好像郑旭比较强,在华尔街做了几年),几乎都是刚刚博士毕业的,也不了解中国的国情.
数量经济学里的什么复变函数,泛函分析,测度论.......都是数学专业的主干课.很难.因此考数量和统计的几乎都是数学专业跨过去的.数量和统计在研究生阶段学起来很辛苦,要学好更难,很多同学一遇到数学课程就晕了.不但要学数学,还要会编写程序,建立数学模型,熟练掌握那几个应用软件.我曾经问过统计学院的一个博导,他说数量经济学不一定要用到复变函数,泛函分析,测度论.......但是如果要学好,要建模方便的话还是要用到的.不过复变函数,泛函分析,测度论也只是高等应用统计的基础.
数量经济学实际上是比计量经济学更广泛一点的计量经济学,在西方没有这个专业,数量经济是中国人自己安的.数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遇到了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跟现实完全相反.很多经济学家开始怀疑数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数量(计量)还在缓慢的逐步的发展当中.
毕竟,经济学不是数学.很多经济学家说,经济学不是数学,数学只是经济学的一个工具而已.但是我们发现,西方经济学家过多的用到高深的数学.在国内,CCER的陈平甚至把物理中的线性动力学都套进去了.绝大多数行业内人士不赞同.而林毅夫可谓是中国最牛的经济学家了,他却是反对滥用数学的.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它实际上是在研究经济关系,经济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过多的运用数学,会让经济学失去它本身的含义.斯密和马克思以及科斯等很多经济学家对数学都是很精通的,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没有用到高深的数学,科斯这个经济学历史上的顶级大师在证明他的科斯(产权)定理的时候也没有用到一点数学,但是他的那篇论文逻辑非常严谨,没有丝毫破绽.马克思的资本论被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认为是过时了,没价值,是在胡说.其实不是这样的.没有完整的读过和领会资本论的人就觉得那是胡扯,过时什么的。西方的经济学家现在是越来越重视资本论,越来越认同他的很多观点.因为西方经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本身价值取向的错误,遇到了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美国,经济学家太多,他们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而又要靠这个吃饭,因此就刻意设计很多高深的数学模型来发表论文,拿奖.而实际上,很多模型都没什么实用价值的.在中国就更不用说了.中国和美国更多的是不同的国情.比如,很多西方经济学模型拿到中国这样14亿人口的大国,就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交通领域,一到节假日,人员流动突然爆满,你没办法控制的....妈哟.扯远了.呵呵
选择了数量和统计,等于就是选择了一辈子跟数据和数学打交道,这两个专业从事的工作通常就是分析研究工作.如果想做经济学研究,在大学任教,个博士最好.世界上的经济学大家,诺贝尔奖得主几乎都是学数量的.我看过他们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硕士论文,满篇的数学符号,方程,积分,......晕了!
除了保险精算,数量和统计是所有经济类专业里门槛最高的,尤其是数量.因此,想报考这两个专业的同学先考虑清楚,你的数学基础如何?你对数学有兴趣吗?没有兴趣恐怕很难学好的.你喜欢成天跟数字和数学模型打交道吗?你做好了辛苦的准备了吗?女生特别要慎重考虑.
数量和统计的就业方向一般是大学任教,研究机构做研究,近两年银行和证券公司也开始有了需求,应该说,就业还是可以。
专业不等于职业,这是过来人常常说的一句话。专业并不决定你去什么样的单位,主要看个人能力,只要大方向正确了就行了。我们知道证券公司一般要金融证券,法律,会计,计算机专业的,但是产业经济,国民经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一样有很大的需求。这些专业进去做市场调研,做基本面分析;而且如果你学的是这些专业里的投资经济方向的话,你一样可以做技术分析。用人单位不会多么在乎你什么专业。别人在乎的是你实际能力和学校,你的基本面分析能力,技术分析能力,英语水平以及管理协调的能力。当然有时候根据岗位特点,个人仪表也是比较重要的。学校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学校里,即使你专业不是很热门的,但是你可以根据你的兴趣去选那些你感兴趣的课程来提升自己,毕业论文也可以自由选择。在名校里,经济类的硕士毕业论文70%是关于金融方面的。还有就是一个好的学校经常有大人物来演讲授课,他们给你的更多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大家(经济学家,企业家,银行家)的思维和理念。这才是素质教育!!你会受益匪浅的,也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很多好点的企业在乎你什么学校出来的,这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劳动经济学也可以进银行证券公司的,主要是人事管理。
其实产业经济,国民经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进银行证券公司相对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更懂基本面分析,而在证券投资和银行的各种业务中,技术分析有时候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要靠基本面分析。当然,如果进企业、政府部门,产业经济,国民经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就更有优势了。
专业冷热是相对的,世界经济和金融确实不错,但是这并不代表产业经济,国民经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就差。关于数量和统计,并不是说它不好,其实也是不错的,刚才说了,个人能力最重要。不过这两个专业学起来相对是最难的,要报考这两个专业的同学来说,要做好吃苦和忍受枯燥的数学和模型的准备,就象保险精算一样。
很多同学很关心哪个专业热门,哪个专业报考的人多。想考热门的,因为他们相信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不愿意承担报考相对冷门的专业将来可能会后悔的风险。个人觉得完全没必要。很多人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也不想承担风险。如果真的是这样,恐怕他们并不适合学经济学。因为经济学尤其是跟投资有关的,就是在跟风险打交道。
所以建议大家直接咨询经济系的老师,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专业。
有的同学喜欢微观层次的,就可以选择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里的企业理论、产业组织;产业经济学里的产业组织以及管理;金融里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公司金融和金融工程;劳动经济学里的人力资源管理;如果数学够好,又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的话,可以选择数量经济学里的金融计量和金融工程。
有的同学喜欢宏观一点的,就可以选择西经,政经,国经,产业经济,世界经济,财税,区域经济里的相应的宏观的方向;也可以选金融里的证券投资,数量经济学和统计里的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和运用、经济预测等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斌:从牛顿到金融危机zz
作者:李斌 南开大学物理系本科,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博士。现在硅谷从事技术工作,并兼做金融信号处理(Financial Signal Processing)的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从通信技术, 物理、和投资的关系谈起
你是否曾在投资中有过损失?你知道牛顿对投资损失是怎么想的?牛顿的想法又是如何预示着当代定量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当代定量投资又是与近年来发生的西方金融危机有什么关系?西方金融危机是和房地产泡沫破灭有关联的,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又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些投资泡沫是否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西方定量投资的先驱者詹姆斯o西蒙斯(James Simons)和大卫o萧(D.E.Shaw)等人是如何看待科学投资?许多人对上述问题都感兴趣,本文对此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希望本文对受过系统科学训练的读者在投资方面有启发。
一、 从牛顿投资说起
谈及科学,从牛顿说起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开始。牛顿对现代科学的许多方面有奠基性的贡献。他通过发展微积分、经典力学和万有引力理论,成功地计算了行星的运行。从个人生活方面来说,他比较入世,曾担任当时英国皇家造币厂厂长。值得一提的是他赶上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投资泡沫。
当时,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据说发现了大油田,消息经过炒作,人们疯狂地涌向这家公司去投资。许多人拎着钱袋,排队夜宿街头,挣抢着给这家公司的投资代理商送钱。一时,尘嚣四起。
等尘嚣散去,像所有的投资泡沫一样,许多人亏了钱。折合成今天的币值,牛顿亏了大概超过一百六十多万英镑,约一千七百多万人民币。如果你有朋友在中石油最高点(或上证指数6000多点)时被套牢,你可以安慰他,“至少,你不比牛顿差”。
事后,牛顿说了一句话:“我可以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道,但不能描述人们的混乱和疯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vement of the star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men)。这样看似有些气馁的话,实际上显示出牛顿的超人远见之处。因为他体会到了,要描写人们的疯狂混乱,需要经典动力学以外的概念。第一个需要的概念就是:熵。
二、 玻尔兹曼熵
热学,这个发源于研究基本的热传导现象的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在19世纪成为一个奠定在分子运动论基础之上的比较严谨的科学。其中集大成的是玻尔兹曼及另外一些人提出的熵的统计解释。
简单地讲,熵是描述一个多体系统的混乱程度。举例来说,一个打碎了的杯子比完全相同的没打碎的杯子所具有的熵更大,因为打碎了的杯子的结构更混乱一些。
一个系统越混乱,它包含的微观态就越多,熵就越大。
熵,这样一个极其基本的描写多体系统混乱程度的量,没有直接进入到投资领域。(如果牛顿知道熵的概念,大概就不一样。玻尔兹曼远不如牛顿入世,大概没有尝试过把他的理论运用到投资中)。实际上,熵是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才进入投资领域的。
上篇回顾:
一、从牛顿投资说起
二、玻尔兹曼熵
上篇摘要:“我可以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道,但不能描述人们的混乱和疯狂”,在遭遇一次严重的投资泡沫后,牛顿有此番感慨。他体会到,要描写人们的疯狂混乱,需要经典动力学以外的概念。第一个需要的概念就是:熵。
三、现代通信技术和香农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军方大力发展现代通信技术。战后,他们仍然大力支持通信技术的研究。先后在贝尔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学习的香农(Claude Shannon,)在20世纪40年代末,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现代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香农对通信技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和原创性的,这里简单介绍几个贡献。
一个通信系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有一个发送端、一个接收端、一个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通路,通常称为信道。通常遇到的实际通信问题是,发送端不断地发送很多信号,接收端接收到很多信号,由于信道常常有噪音,信号在信道中传输常常有损失和扭曲,导致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和发送端发的信号很不一样。通信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何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恢复发送端发出的信号,以及给定一个信道,如何能通过这个信道在一定时间内传输尽可能多的信息。
举例来说,大家上网常用到的宽带DSL服务,它有两端:一端是位于用户端的DSL Modem,俗称“DSL猫”;另一端是DSLAM,归各种电信运营商管理。连接“DSL猫”和DSLAM的电话线就是信道。宽带上网的网速就是指DSL系统的传输速度。
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用到的无线业务,手机是一端,基站是另一端。连接手机和基站的空间就是信道(追根求源的话,这个信道的特性就是电磁波在空气以及介质,包括墙壁中的传输特性,应该求解麦克斯韦方程在复杂介质和边界条件的解,同时要考虑别的干扰。如一个手机信号对邻近的手机,一个基站信号对临近的基站就是干扰。但在实际应用中,信道的特性常常是测量出来的,而不是通过求解麦克斯韦方程)。
通常,如果有可能,人们都是想要更高的传输速率,无论对于有线还是无线传输都是如此。香农对通信技术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一个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的上限
这里,B代表频段的宽度,S代表信号强度,N代表噪音强度,S/N代表信号噪音比。
一个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的上限是由通信频宽和信噪比决定的。这个公式对于通信技术是很基本的。通信技术经常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系统的性能,使它的传输效率尽可能地逼近理论上限(2)。
举例来说,在DSL技术之前,电话线上的数据传输技术通常是音频段的modem技术(voice band modem)。这种技术只用一个很窄的频段,通常只有4千赫兹。最高传输速率只能达到56千比特/秒。早期的DSL技术,ADSL1用了1.1兆赫兹的频段,把实际最高传输速率提高到几兆比特/秒。ADSL2+用了2.2兆赫兹的频段,把实际最高传输速率提高到24兆比特/秒。ADSL的后续技术,VDSL2+用了17兆赫兹的频宽,可以提供30~100兆比特/秒(用户能够达到的实际传输速率还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DSL modem
和 DSLAM的距离)。
从上面来看,好像通过拓展频宽来提高传输速率是很容易的,而实际实现上远没有这么简单。早期DSL技术,单是斯坦福大学的John Cioffi教授和他的学生就投入了近十年时间的研究。从早期DSL发展到今天的VDSL2+,用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
提高通信速率的另一个方面是提高信噪比。通常信号强度是有限制的,不能无限制地提高。这是由于,一方面,高的信号强度会给“周围邻居”造成更大的信号干扰,这在无线通信和许多有线通信应用中都是需要控制的;另一方面,高的信号强度意味着更高的能源消耗,在当前世界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这也是需要避免的。对于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高的信号强度意味着更短的电池工作时间。因此,在给定信号强度时,人们通过各种技术降低噪音,来提高通信速率。还是以DSL技术为例,VDSL2+之后,为了提高速率,一种基于协同处理的降低噪音的技术正在被研究,并被融合到相关的国际标准。用了这种最新降低噪音技术的DSL技术称为“矢量DSL”(VectorDSL)。由ASSIA等公司推动的这项技术,会进一步提高通过电话线的数据传输速率,使之可以达到数百兆比特/秒。这与常用的光纤接入技术性能上相似,但成本却只有光纤接入解决方案的几分之一或更低。
这种数据传输速率对频段和信噪比的依赖,一样适用于无线通信。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常常使用不同的频段,以及有特定的信噪比。对于无线通信,频段是稀缺资源,不同的运营商,不同的技术常常为一个频段的使用权发生争吵。
说了这些应用,就是为了说明香农定理对于通信技术的贡献是多么的重要。这样一个对通信技术极为根本的定理,香农是通过研究香农熵得到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香农熵。一个记者到现场看世界杯决赛,西班牙队对荷兰队。为了能尽快在比赛结束时把消息发出去,这位记者比赛之前提前写好了两条短消息:“西班牙队赢了”,“西班牙队输了”,并准备在比赛结束时从中选择一个发出去。香农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记者将要发出去的消息包含的信息量是多少?比赛之前,由于不知道哪一个结果会发生,我们不知道哪一条消息会被发出去,只能假设两个结果都有一定的概率发生,并来研究将要发出去的消息包含的平均信息量是多少。
我们把这两个结果发生概率记为:p0,p1,p0+p1=1。对这个例子,香农发现可以用如下定义的H来描写每条消息包含的平均信息量,
这个H就是香农熵(在我国大部分热学教科书上香农熵写为信息熵)。
对于一般的一个通信系统,需要发送的消息(symbol)有多个,假设每个消息可能出现的概率是pi,那么它的香农熵是:
如果对比公式(1)和(4),就会发现香农熵和玻尔兹曼熵的确很相似。这种相似不仅显示在数学表达式上,它们的统计意义也是非常相似的。一个系统越混乱,它的玻尔兹曼熵就越大;一个系统越混乱,它包含的信息量越大,它的香农熵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热力学第二定理——熵增原理,可以理解为信息量增加原理)。
为什么一个系统越混乱,它包含的信息量越大?这可能有些与直觉相抵触。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解释它。有一张方格纸,它可以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全部格子都涂成同一种颜色,比如蓝色。另外一种状态是每个格子的颜色都是完全任意随机的。那么从感官上,第二种状态比第一种状态“更混乱”。哪种状态包含的信息量更多呢?第一种状态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少的,因为为了完整地描述它的状态,我们只需要说全部格子都是蓝色。第二种状态,为了完整地描述它的状态,我们需要给出每个格子的颜色。这个例子又是现代数字压缩技术的理论基础,被广泛地应用到存储、图形和图像的压缩传输。一个系统可以被压缩的最大程度取决于它所包含的信息量。
香农不仅仅导出了一个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上限公式(2),还定义了我们通常说的信息量的单位“比特(bit)”。由于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比特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也许你已无意识地时常在用这个词了。比如,你会说:“我用的宽带上网ADSL的速度是24兆的,我的3G无线上网的速度是1.5兆的,或我买了一个的20G的移动硬盘”。这里,24兆就是指24?106比特/秒,1.5兆就是指1.5?106比特/秒,20G就是说移动硬盘的存储容量是20?109字节(byte),一个字节有8个比特。这个移动硬盘存储容量是20?109?8=160?109比特。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了,上面的例子中比特既被作为通信传输的单位,又被作为计算机存储的单位。实际上,正是它搭建了沟通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桥梁。
那么,一个比特是如何定义的?在我们举的例子中,如果西班牙队赢和输的概率都一样,p0=p1=1/2,代入公式(3)就会算出:H=1比特。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这个记者将要发出去的消息包含的信息量就是一个比特。回到物理学的例子:对于一个真空中的自由电子,它只有两个微观态,自旋向上或向下,这两个微观态发生的概率都是一样的,p0=p1=1/2。那么这个系统的香农熵是H=1比特,玻尔兹曼熵是S=kln2=0.-23焦耳/开尔文。由于香农熵和玻尔兹曼熵都是关于系统混乱的描写,他们是一样的,所以
(5)式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出现在左边是信息量的单位,出现在右边是能量焦耳和温度开尔文的单位。这说明了信息和能量温度是可以转换的。如何理解这种转换呢?有待进一步地研究。
香农除了对通信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外,他对于股票投资也很有兴趣。
上篇回顾:
三、现代通信技术和香农熵
上篇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军方大力发展现代通信技术。战后,他们仍然大力支持通信技术的研究。先后在贝尔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学习的香农(Claude Shannon,)在20世纪40年代末,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现代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香农对通信技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和原创性的。香农除了对通信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外,他对于股票投资也很有兴趣。
四、香农和股票投资
香农做股票投资,当然会和普通人不一样。他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股票投资。香农没有发表过任何他关于股票投资研究的文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过两个关于股票投资演讲。我们知道,香农和他的一些学生很早(20世纪70年代)就开发过一些试图用于股票投资的算法和计算机程序。
特别是他仔细研究了一个投资策略,持续重新平衡组合(Constant Re-balance Method)。这种策略的一个简单形式是,对一个投资组合,举例来说,一个包括几十支股票的股票基金,如果投资人不断地“抛高吸低”,就是说,把基金中表现好的股票卖掉一些或全部,买进一些基金中表现差的股票,那么,长期而言,这种投资策略一般会有很好地回报(对于香农他们当时研究的投资市场)。这种“抛高吸低”的频率可高可低,如果选择用比较高的交易频率,这就演化成高频交易的一种策略。(除了股票价格,持续重新平衡组合还可以依照一些别的投资参数进行重新平衡组合)。
香农本人的投资实际上并没有用到上述方法,因为他发现,持续重新平衡组合需要频繁交易,要花很多交易手续费,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都不成熟,对于具体应用这一策略也有难度。我们后面要提到,进入八九十年代后,这个方法被许多定量高频对冲基金(Quantitative High Frequency Hedge Funds)采用了,并融合到他们的投资策略中(对冲基金是投资基金的一种。与一般的基金相比,它们受到的监管比较少,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投资手段、方法和技术。比如可以做空,可以做高频交易,以及投资我们后面要提到的各种金融衍生物)。
即便如此,香农本人的股票投资是非常成功的。因为他在工业界有广泛的联系,他选择了投资一些朋友的公司(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投资“团队”)。香农本人的投资主要包括惠普(HP)、Teradyne这样一些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同期,他的投资回报率超过了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香农本人虽然没有用通信理论的方法做投资(持续重新平衡组合和香农熵实际上是有联系的),但他影响了很多人把通信理论应用到投资领域。我们这里提几个有代表性的人,凯利(J.L.Kelly)、爱德华·绍帕(Jr.Edward O.Thorp)、欧文·伯莱坎普(Elwyn Berlekamp)和汤姆·库沃(Thomas Cover)。
五、凯利和投资中的资金分配
凯利是香农的朋友和同事,20世纪50年代初在贝尔实验室研究通信技术。他发现,通信系统可以等价地用一个连续赌博系统来研究。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判据,被称为凯利判据。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凯利判据。如果有一种赌博(或投资)机会,你可以不断重复下注。假若你赢的概率是p=0.6,输的概率是1-p=0.4。如果赢了,你用来投资的钱就翻倍;输了,钱就全部损失了(Double or Nothing)。那么,你每次应该用你手中资金的多少去投资以便达到最好的回报?显然,一次就把全部钱都投进去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如果赌错了,根本就没有再捞回来的机会。
正确的答案是:2p-1=0.2。 & & & & & & (6)
你每次应该用你手头资金的20%去赌。你可以期待,平均每赌36次,你手里的钱就会翻一番。(一般而言,如果赢的概率是p,并且p&0.5,这个问题的答案是2p-1;如果p&0.5,就不应该参与。)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与投资有关的问题,但是凯利是在研究通信理论中的公式(2)时发现的。大家可以看的出来,这个判据对于基金管理中资金分配是有意义的。因为,如果基于某种模型和历史数据,基金经理对于一种投资策略“赢”的概率有一定的估算,那么这时凯利判据就告诉基金经理一次应该投资多少资金。
凯利本人是否把他的方法用于个人投资就不得而知了,但受香农影响的另外几个人却对投资领域有知名的影响。后面几章陆续做一下介绍。
上篇回顾:   &
四、香农和股票投资&
五、凯利和投资中的资金分配
上篇摘要:香农尝试用科学方法研究股票投资。他本人股票投资非常成功,同期投资回报率超过沃伦o巴菲特。凯利则发现,通信系统可以等价地用一个连续赌博系统来研究。并由此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判据,被称为凯利判据。  &
六、汤姆·库沃、爱德华·绍帕和欧文·伯莱坎普&
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汤姆·库沃(美国工程院院士)进一步深刻地研究了如何把香农熵应用到投资领域,并提出了一个有意思和有争议的“普适组合”(Universal Portfolio)理论。他从理论上论证了“普适组合”是一种最优投资方法,虽然他并没有给出在实际投资中应当如何构建“普适组合”。
这个“普适组合”在通信理论界是被大家认可的,库沃教授为此得到了通信理论领域最高奖——香农奖,但这个理论却遭到了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 )的强烈批评。库沃教授曾尝试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开过一个对冲基金,关于他的这个对冲基金,人们了解得不多。
爱德华·绍帕是早期成功定量投资的先行者之一,他把凯利判据应用到投资中,也办过对冲基金。后来,绍帕写过许多定量投资的文章。这是不多见的,因为大部分对冲基金的管理人员对他们的投资策略是避而不谈的,即便他们离开他们管理的基金已经多年。
欧文·伯莱坎普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退休教授,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是一个研究领域非常广泛的人。他在通信领域、密码学和数学等许多领域有广泛的贡献。举例来说,他发明了通信领域中非常有用的Reed-Solomon编码的解码方法。他成功地开创了一个密码技术公司,并把公司做上市。他的最新研究领域是有关围棋中终盘(又叫“官子”)的数学理论。2009年元旦,作者在旧金山举办的江铸久杯围棋赛上遇见了伯莱坎普教授。在一盘棋后问他:“你的围棋理论研究对你比赛有没有帮助?”,他说:“到收官时,我已经落后太多。”言下之意,到收官时如果不是落后太多,那可就不一定了。关于伯莱坎普和围棋,江铸久和芮乃伟曾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喜欢围棋的数学天才欧文·伯莱坎普博士》。研究围棋的数学理论有什么意义呢?对国际象棋的计算机研究曾经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图灵在1947年,香农在1949年发表的关于国际象棋的计算机研究是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奠基性的工作之一。伯莱坎普教授本人在1962年发表的这方面的工作也是计算科学中的重要工作。由于计算机已经可以战胜人类国际象棋大师,这方面的部分研究就转移到关于围棋的数学理论的研究上了。为什么要研究围棋的终盘呢?因为围棋太复杂了,终盘是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的一部分。历史上,国际象棋的计算机研究也是从对终盘的研究开始的。
这里提及伯莱坎普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和大名鼎鼎的文艺复兴基金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 联系。
七、文艺复兴基金和詹姆斯·西蒙斯
文艺复兴基金公司是目前为止最成功的定量对冲基金公司之一。文艺复兴基金公司是由詹姆斯·西蒙斯于1982年创办的。这个公司中最成功的基金叫大奖章(Medallion)基金。大奖章基金在过去二三十年有着非常优秀的回报。西蒙斯凭着少许的资本,依靠大奖章基金多年优厚的回报,目前个人资产有85亿美元之多(《福布斯》2010年3月的数据)。大奖章基金是由Axcom Trading Advisors设立的。伯莱坎普对Axcom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曾经是它的最大的股东和总经理(President and CEO),并制定了它的投资策略。伯莱坎普在1991年把Axcom基金以不菲的价格卖给了文艺复兴基金公司。(可见,伯莱坎普做的非常数学的研究,诸如编码、密码理论和算法研究都给了他丰厚的经济回报,不知道他目前研究的围棋终盘的数学理论,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回报?)
西蒙斯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数学家,多年来担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数学系主任。他博士毕业后,曾在伯克利大学和陈省身先生工作过一段时间。他们一起提出的陈—西蒙斯不变量在微分几何、量子场论和超弦理论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另一个非常成功的对冲基金的创始人大卫·萧(D.E.Shaw)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一个第一流的学者,用真正科学的方法做(炒股)交易,很少有人像他那样。(He is a first-rate scholar, with a genuinely scientific approach to trading. There are very few people like him)。”大卫·萧自己创立的对冲基金也是非常成功的,从少许的资本开始,他目前也有25亿美元的身价(《福布斯》2010年3月的数据)。大卫·萧获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在创立对冲基金前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理教授。
投资成功之后,西蒙斯和大卫·萧都热衷于捐款和公益事业。比如,西蒙斯曾多次捐款给杨振宁先生所在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系及布鲁克海文(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大卫·萧热衷于捐款支持基础生命科学的研究。顺便提一下,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亚马逊公司的原始的思想是当时大卫·萧公司的一个员工Jeff &Bezos提交 给公司的一个内部建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蒙斯曾经做过三年的密码学的研究。文艺复兴基金公司还聘用了多位做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专家。熵在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段语言中包含的信息量与这段语言的熵是紧密相关的。
西蒙斯、大卫·萧和绍帕等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投资。按照西蒙斯的话,这种投资的特点是:“依照基本面的(炒股)交易让我难受,因为我懂科学(Fundamental trading gave me ulcers, Science, I understood)”,并依照科学的办法来投资。并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工种“矿工(Quant)”。近年来,大批物理、数学、统计、计算机、电子工程专业的博士和专业人士转行做了“矿工”。其中,许多人都在定量对冲基金工作。
一般而言,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和方法都是对外保密的。但我们前面提到的持续重新平衡组合,凯利判据和高频交易至少一度曾被多家对冲基金所采用。
追溯历史,起源于热学研究的熵,通过通信理论进入到了投资领域。许多人也许依靠建立在上面的一些方法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并开创了定量投资的方向。但另外一个与热学相关的方程,对现代西方金融体系有着更大的影响,甚至与发生自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介绍这个方程,我们先得介绍一下股票期权的概念。
上篇回顾:
六、汤姆o库沃、爱德华o绍帕和欧文o伯莱坎普
七、文艺复兴基金和詹姆斯o西蒙斯
上篇摘要: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汤姆o库沃(美国工程院院士)进一步深刻地研究了如何把香农熵应用到投资领域,并提出了一个有意思和有争议的“普适组合”(Universal Portfolio)理论。
文艺复兴基金公司是目前为止最成功的定量对冲基金公司之一。文艺复兴基金公司是由詹姆o西蒙斯于1982年创办的。这个公司中最成功的基金叫大奖章(Medallion)基金。西蒙斯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数学家,另一个非常成功的对冲基金的创始人大卫o萧(D.E.Shaw)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一个第一流的学者,用真正科学的方法做(炒股)交易,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大卫o萧自己创立的对冲基金也是非常成功的,从少许的资本开始,他目前也有25亿美元的身价(《福布斯》2010年3月的数据)。大卫o萧获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在创立对冲基金前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理教授。
西蒙斯、大卫o萧和绍帕等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投资。一般而言,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和方法都是对外保密的。但我们前面提到的持续重新平衡组合,凯利判据和高频交易至少一度曾被多家对冲基金所采用。
本篇提要:
追溯历史,起源于热学研究的熵,通过通信理论进入到了投资领域。许多人也许依靠建立在上面的一些方法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并开创了定量投资的方向。但另外一个与热学相关的方程,对现代西方金融体系有着更大的影响,甚至与发生自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介绍这个方程,先得介绍一下股票期权的概念。
八、股票期权和热传播方程
简单地讲,股票期权是一种权力,拥有它的人就是拥有一种在未来可以行使的权力。这种权力的最简单的形式是在未来某个特定的时间,可以用一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所对应的股票。股票期权最原始的用处是人们为了预防对未来不确定的一种保险。
举例来说:一只股票A,今天的价格是28元/股。你计划在今后三个月或六个月投资这只股票。为什么不在今天投资呢?可以有非常多的原因。举例来说,目前资金不到位,或三到六个月后,你的商业运作需要你持有这只股票;甚至更简单,你认为这只股票今后会涨,但你不想现在就进入市场,以便保持资金的流动。可是,你又想做些什么来预防这只股票今后涨很多,你丧失以后买它的机会。股票期权的原始用处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设置的。你可以到股票期权市场看看这只股票的期权(call option,又称看涨期权,买方期权)的价格。(股票期权交易在西方金融交易市场是很普通的,国内暂时还没有开放股票期权交易,其原因与我们下面要讨论的金融衍生物的风险是紧密相联系的。有鉴于国内有可能近期开放股票期权交易,我们举例仍然用元做货币单位,而不用西方货币单位)。
你会发现如表1所示:
表1的第一行是股票的目标价格,第二、第三行是不同时间到期的期权的价格。比如说,你花了1.18元/股购买了三个月后目标价格是28元/股的期权,这样你就有了权力,在三个月后,可以用28元/股购买这只股票,而不论这只股票当时的价格。这是一种权力,你可以行使它或不行使它。如果三个月后,股票价格低于28元/股,你就没有必要去行使这种权力。如果三个月后,股票价格高于28元/股,你就可以去行使这种权力。举例来说,如果三个月后,股票价格是35元/股,你仍然可以用28元/股去买进,因为你有这种权力。
举一个幸运买家的例子。
出于商业需求,你决定购买10万股三个月后目标价格是40元/股的期权。按照上面的表,这个期权的价格是0.02元/股。这样,你只需要付出.02=2000元就可以购买这样一份权力,容许你三个月后,用40元/股的价格来购买10万股股票。我们进一步假设,由于股票市场表现非常好,加上这只股票有出人意料的重大好消息,这只股票三个月后的价格涨到了50元/股。由于你拥有40元/股的买方期权,你就可以行使这个权力,用40元/股的价格买进10万股这只股票。这样你的投资回报就是-40)=1000000元。由于你动用的资金是2000元,你的投资回报率是0=500倍。(为了简单说明,我们忽略了一些期权交易手续费用。由于期权和保险的相似,这个幸运买家的投资回报,又可以解释为,花了2000元买了一份保险,保险公司后来为此赔给了这位买家一百万元。)作为对比,如果你不是用股票期权,而是直接购买股票的话,购买10万股股票,需要资金=2800000元。三个月后,由于涨到了50元/股,你的投资回报是-28)=2200000元,你的投资回报率是%。虽然说,三个月就有78.57%的投资回报率是非常优秀的,但仍然和使用期权获得的500倍的投资回报率相差悬殊。
这个例子说明股票期权的一个重要特点:杠杆效应(用武侠小说中的话就是“四两拨千斤”)。你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对未来有较大的控制影响。股票价格本身一个较小的变化,可以导致股票期权价格一个较大的变化。
这个例子引出了两个有意思的问题。
第一,这个股票期权的价格是怎么决定的?
第二,你只用了2000元购买股票期权,三个月后你赚了一百万元。那么,明显的是卖给你股票期权的一方(卖家)亏了钱(成为不幸的卖家)。那么卖家为什么要卖给你这个期权?
第二个问题比较容易解释,我们先回答它。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三个月后,股票价格没有涨到40元/股(例如股票价格涨到了39.99元/股),到时,这个期权就没有价值。你就会损失你最初的2000元的投资,这2000元就进了期权卖家的腰包。期权卖家认为,三个月后,股票涨到40元/股以上的概率非常小,他承担的风险很小,所以他就愿意用很低的价&#元/股卖这个期权。如果他认为三个月后,股票涨到40元/股以上的概率比较高,他承担的风险较大,那么对同一个期权(三个月后,目标股票价格是40元/股的期权),他的要价就会比较高。当然,如果他的要价过高,就没有买方了。
可见,这里面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给一个特定的期权定价。从直观上看,一个股票期权的价格f取决于这只股票此刻的价格S,这只股票未来的目标价格S(t),时间间隔t,利息r以及这只股票价格未来走向的不确定程度s(volatility又被翻译成波动性)。上述几个因素中,股票期权的价格依赖于时间间隔,是由于未来越远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正如俗话所说“夜长梦多”。股票的期权依赖利息,一方面是由于涉及未来的投资,原始资本可以看成是从银行借来的;另一方面,利息影响人们的投资。举例来说,如果银行的存款利息非常高,那么人们就更愿意把钱放到银行,去追求无风险回报,而不是去购买期权。
那么,一个股票的期权是如何依赖上面列的因素呢?
答案就是大名鼎鼎的Black-Scholes-Merton方程,而这个方程就是热扩散理论中的一类热扩散方程。这个热扩散方程根源于爱因斯坦研究过的布朗运动。为什么股票的期权价格遵循一个热扩散方程?因为股票价格本身的变化遵循一类布朗运动(至少理论上可以通过这样的模型来研究)。认识到股票的期权价格遵循一个扩散方程,对股票期权理论的发展和理解都很有影响。
这个Black-Scholes-Merton方程现在常见的一个形式是:
方程(7)中,股票的期权价格f是作为时间t和股票本身价格S的函数,f=f(S,t)。利息r和不确定程度s 被假设为与时间无关的常数。如果利息r和不确定程度s是时间的函数,上述方程需要做些简单修改。
给定合适的边界条件,通过求解这个方程,可以给出一个股票期权的“合理”定价。
Black-Scholes-Merton理论对于金融理论和当代西方金融业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我们前面举的例子中的股票期权仅仅是西方金融行业中常用的金融衍生物中最简单的一种。不仅仅股票可以有期权、股票指数、大宗商品(如原油,金属)期货都有期权,他们都是金融衍生物。各种简单的金融衍生物又可以组合成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物。每天,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物都在世界许多金融市场上交易。正如,单一股票期权的交易需要有合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外留学博士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