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住房问题工程我们这里没有,如道路,住房。

  日前,全椒县石沛镇联盟村农民正在采摘销往南京、上海等地辣椒。近年来,该县共为近30000多农户办理了农业保险,让农民放心种田。 本报记者袁家权摄  本报记者 周晓东  编者按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推动发展。实施民生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作出的重大决策。省政协一直高度关注我省民生工程建设,近3年来,每年都组织委员由两位省政协副主席带队深入基层巡视督查民生工程实施情况。作为今年省政协重点工作之一,11月27日,省政协推进民生工程专题座谈会召开,委员群策群力,纷纷建言献策,以更好地推动全省民生工程的实施,确保民生工程发挥实实在在的惠民功效。  记者在省政协推进民生工程专题座谈会上了解到,我省自2007年实施民生工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400亿元,惠及全省6000多万群众。民生工程已成为我省改善民生最为有效的政策平台、最受欢迎的制度安排、最具特色的工作品牌。  在充分肯定我省民生工程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委员们也指出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尤其是在民生工程实施中还存在政策措施不系统完善、效应发挥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民生工程长效机制,让民生工程发挥出最大效益。 民生工程不是“大箩筐”  当前,一些干部曲解民生工程内涵,凡与民生相关的皆视为民生工程,造成个别地方耳闻目睹全是民生项目。省政协常委杨增权说,民生工程成了一个 “大箩筐”,造成工作分不清主次、分不清轻重缓急;“保障基本”与“改善生活”优先等级不明确。  各地情况不同,群众对民生工程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省有关部门应综合考虑各地不同情况和群众意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置民生工程项目。对此,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呼吁亟待完善民生工程项目选择机制。  关键是我省每年的民生工程项目进退尚缺乏一个标尺。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认为,往往领导重视的、部门积极争取的项目能列入民生工程,而群众期盼的、急需的项目容易被忽视。因此,省里应研究制定民生工程项目的标准和进退办法,形成项目进退机制。此外,当年的民生工程项目计划要尽早提前下达,如在6月底前还不能确定的,不宜列入当年的民生工程。 谨防“惠民”变“伤民”  “部分民生工程项目特别是工程类项目的实施,必须同整体规划相衔接。如城乡结合部户用沼气池建设,因规划等原因,出现前面建后面拆,建的时候项目上给钱,拆的时候政府又要拿钱,可谓劳民伤财。 ”省政协委员王发文说,像农民的培训项目,本来就是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把部门的日常工作纳入民生工程,这本身就不尽合理,而且现在对农民的培训部门很多,有农委的、有人社的、有旅游的、有农发的、还有妇联的等等,为了完成任务,各部门都拉人头凑数,搞得老百姓不知所措。  民生工程切忌举债建设,尤其是盲目和重复建设。 “以医院为例,来自卫生部相关机构数据显示,全国5311家县级公立医院中,36.7%的医院存在资产负债,为有资产负债数据以来最高值,其中基本建设和设备负债占73%。 ”省政协委员毕良学说,高负债将再次催生患者看病贵现象。这样的民生工程不仅没有给百姓带来实惠,反而增加了百姓的负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省政协委员徐诗举也说,一些城市的人才公寓建设项目,只集中在一个地点,而且地点相对较偏、公交线路偏少,显然不利于青年人才在居住地与上班地点之间的往返。 “大手大脚”不可取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把加强财政管理摆在突出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毕良学说,民生工程支出不能“撒胡椒面”,要选准最佳投放模式,把更多的财力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如解决百姓住房难问题,政府不应力不从心地花大量财力去满足百姓买得起房的需求,而应花力气去解决百姓住得起房的需求。可以大力推行廉租房补贴措施,这样政府既不需要花大量资金建房,又能在较短时间解决百姓住房问题,避免浪费社会资源。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一个是各部门都想方设法把本部门的工作挤进民生工程,一哄而上,如杨增权指出的,这就造成有的项目存在点上过剩、面上不足的情况,有的甚至成了“盆景工程”。一个是有些地方发生过因为没有考虑地方财力和民众感受,强行实施的“宏大工程”最后沦为 “半拉子工程”。如毕良学指出的,造成铺张浪费。如果民生工程超越地方财力支撑,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就难以实现良性发展。 重建设更重管养  实施民生工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省政协委员马昭华建议,项目管养需要资金投入,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对于纯公益性、无收入来源的项目,由财政投入;对于自身可创收的项目,规范其合理收费,逐步提高自我供给能力;对于可市场化运作的项目,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省政协委员王承华进一步补充说,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清洁工程,可以引进市场化机制,通过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工程建设;也可以通过招投标形式,与有资质的公司签订作业承包合同,按合同约定,对后续运转作业进行检查考核,兑现承包报酬等。  省政协委员蒋劲华说,应建立政府主导、群众自主的管养格局,鼓励通过外包、购买服务、政府补贴等方式推行市场化运作。如通过招标将镇区农村保洁和垃圾清运承包给专业物业公司,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承包给沿线群众,确定承包基数,按月拨付经费。  当前最为迫切的是,各级政府要把民生工程的管养与民生工程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建设”和“管养”并举。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建议,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管养工作制度,明确管养主体和责任,落实管养经费和人员;加强管养工作检查和督查,把管养工作列入民生工程考核内容;积极探索和总结市场化管养模式和办法。从制度上保证民生工程发挥长久效益,杜绝“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旧区改造,这是我们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 06-专题-解放日报
& 06:专题
让繁华背后的逼仄少一点再少一点,黄浦“十二五”旧改任务提前完成――
旧区改造,这是我们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
日 & 06 :专题 &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
&&&&■本版撰文/陆绮雯 唐烨  门牌号码是南京东路XX号,光看地址就知道在上海的市中心,但你料不到,住在这个门牌号下的居民还过着每天倒二次马桶,洗澡还要去公共浴室的日子。  视线再转到新天地,这也是上海的地标,改造一新的石库门建筑典雅大气,但你可能看不到,动辄几万元一平方米的太平湖景豪宅边上,还有居民挤在十几平方米的亭子间,阴暗潮湿,难见阳光。  同在市中心,繁华紧贴着逼仄,这是黄浦区最大的现实:区内二级以下成片旧里,总面积在市中心位居第二,单位面积位居第一,人口密度高居首位,旧改必然也必须是黄浦最大的民生工作之一。  提到旧改,很多人第一直觉就是房屋征收,拆了房子,居民搬离。对于黄浦来说,旧改是项系统工程,房屋征收不是旧改的全部,旧改除了要让居民通过搬新居改善居住条件外,也要兼顾不搬迁的居民如何住得更舒心、更安全。  在二级旧里,居民们最高兴见到的当然是征收人员,征收人员来了,就意味着他们能够告别旧居搬入新房。然而,由于黄浦区旧改任务重,即使按照目前“全速”和“超速”的进度,至少还需要有三个五年计划才能接近收尾。黄浦区委、区政府领导认识到,虽然旧改是个长期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老百姓改善居住困难的迫切愿望,可以缓,可以等,所以,除了拆,黄浦也通过改、留、修并举,解决居民呼声最强烈的居住困境。  对于那些暂时照不到征收“阳光”的旧区居民来说,改善居住房屋的内外环境是当务之急。比如说,在房屋内安装抽水马桶、洗浴设备,改造电表、排水系统,提高房屋安全等级等;再比如说,整治房屋周边的马路菜场、无证摊贩,修整坑洼马路,拆除违章建筑,增设健身步道等。这就是“两条腿”走路,房子不搬,生活同样要改善,房子不搬,也要让居民的感觉好起来。  这一包含多层次内涵的旧区改造在黄浦切切实实翻新着老城厢的“里子”和“面子”,老百姓感受到,房子更整洁美观了,身边的绿地多了,脏乱差的犄角旮旯没有了,可以说,所有事关居民居住质量的事都不会被忽略。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从原先的房管局局长,到如今的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任,洪继粱始终奔波的旧改一线,在同福里、在太平桥,不单是居民认得他,他见到不少居民也是直呼姓名,对基层情况如数家珍。这样接地气地进行旧改工作,居民的签约率、满意度就是在不断沟通中越来越高。  黄浦区旧改年度目标提前完成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的这本著作堪称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黄浦区委书记翁祖亮最近正在研读的案头书,他是在为黄浦的城市更新寻找更多思路吗?  11月中旬,黄浦区传来好消息,签约户数超5000户,“确保4000户,力争5000户”的旧改年度目标提前完成。到今年年底,全区“十二五”期间共启动(生效)17个房屋征收项目(其中8个土地储备项目),收尾36个项目,受益居民超过2.6万户,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3万平方米,这也意味着“十二五”旧区改造专项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据黄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区启动了太平桥118街坊、老西门新苑1-4、1-5地块、21街坊(北块)、160街坊风貌保护改造项目、轨交14号线区间段、豫泰确诚地块等6个房屋征收项目,其中5个已经顺利生效。特别是轨交14号线区间段项目于10月28日正式启动第二轮签约征询,至11月15日签约率突破90%;豫泰确诚地块11月13日启动第二轮征询预签约,目前签约率已超过86%。  自我加压5%  自2012年实施房屋征收以来,黄浦区启动的房屋征收项目二轮征询生效比例一般为80%或85%。对于较大规模基地,在二轮征询生效后,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收尾户数,工作推进困难重重。为此,旧改建设系统在总结近几年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政策覆盖、房源筹措、群众工作等保障要素的评估,并上报区委、区政府研究决策后,在今年四季度启动的14号线穿越段项目、豫泰确诚地块提出第二轮征询协议生效比例从85%提高至90%。  从85%到90%,看似不过5个百分点的提升,但这背后既有居民的各种纠结,也有征收人员的甘苦自知。  5%看似跨度不大,但落实到房屋征收的地块,可能要涉及上百户居民。既有基地的签约规律也表明,居民签约率从85%提升至90%存在一个较长时间的僵持或停滞期。  这5%协议生效比例的提升让急切盼望改善居住的居民们焦虑,会不会过了85%却卡在90%以下?那么,黄浦又为何偏偏要自己给自己加压呢?  洪继梁给出答案,这是主动应对收尾难这一瓶颈的工作重心前置之举。事实证明,有了这个自我加压,相关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在前期开展大量细致工作,充分做好签约准备,14号线穿越段项目在19天时间内签约率达到90%,得到绝大多数居民的认可和欢迎,黄浦旧改实现了全新突破。  而且,旧改工作越来越透明。征收事务所通过座谈会、动员会、补偿方案案例解读会、听证会等各种形式,实事求是与居民沟通,与居民面对面、点对面交流,了解社情民意,对于居民与政策不符的诉求也及时回应。针对老城区人户分离情况突出、旧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旧改部门和征收事务所分别设立微信公众号,利用新技术、新模式,让正确信息直达每一位居民。只要智能手机扫一扫,征收信息一目了然。  提高货币化安置  这两年,房屋征收另一大显著趋势,是货币化安置比例越来越高。多年战斗在房屋征收一线的黄浦区第一房屋征收事务所负责人张国潘担馐蔷用衩亲约核阏怂愠隼吹慕峁绻醣一仓媒鸲罡叱霭仓梅吭吹募壑担用衩堑比桓敢庵苯幽们  今年以来,国务院发文要求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住建部要求进一步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市旧改办也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同时,根据全市房源配置比例下降、房源价格提高的客观情况,黄浦区从政策设计着手,在保障居民基本安置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差别化的政策,引导居民通过市场化手段选购房屋。实践下来,被证明是一个双赢的好做法。  今年黄浦区启动的征收项目货币化安置比例达到40%-45%,相比“十二五”初期的30%有了大幅提高。14号线穿越段项目和豫泰确诚地块房源配置比例明确为1:1.8,也低于前几年1:2.1的比例,目前的签约进度说明,政策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  保护好历史文脉  黄浦是上海中心城区风貌保护区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共有优秀历史建筑289处,占到市中心总量的27%;风貌保护道路31条,风貌保护街巷36条,占到市中心总量近一半;四处历史文化风貌区,总占地5.81平方公里,占黄浦区陆域面积的31%。  鉴于这样的实际,黄浦区在旧改工作中,必然要把历史文脉保护放到突出位置,统筹好“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与“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内在活力”之间的关系。  此前闹出过风波的金陵东路骑楼正是一例。金陵东路属于历史风貌保护道路,骑楼是体现沿街历史风貌的重要元素之一,而14号线轨交车站要在金陵东路上建设。为了不破坏骑楼,建设方案将多方听取专家及公众意见,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充分考虑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  此外,通盘统筹,黄浦区还成立了区历保委,并将城区风貌塑造要素集中绘制在一张蓝图之上,将涉及地块、保护内容、保护对策、重点项目及控制指标等内容分类分级梳理录入,在这个标准化的资源库上构建一个协调平台,全面指导今后的风貌塑造协调。  “十三五”旧改再发力  尽管已经快马加鞭,但黄浦旧改任务仍然艰巨。至“十二五”末期,全区还有二级旧里以下房屋108万平方米,无卫生设施的家庭8.2万户。站在“十三五”的门槛上,黄浦区已经明确,进一步加大旧改推进力度,努力筹措资金房源,尽最大努力让更多居民群众享受旧区改造成果。  “十三五”期间,旧改工作将遵循四个优先,即“优先考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最差的地块、优先考虑与重点功能区建设直接相关地块、优先考虑市区重大建设项目、优先考虑毛地处置项目”,坚持“拆、改、留、修”多策并举,继续全力以赴推进旧改。  “十三五”期间,将继续保持每年不低于5000户的推进规模,计划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0万-4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5万户以上。在具体项目安排上,将按照“确保一批、储备一批、争取一批”的目标,聚焦重点,分类实施,努力构建太平桥地区基本建成、董家渡地区初具规模、豫园地区加快推进、建国东路地区全面启动、沿苏州河地区深化布局的总体态势。  【相关链接】  四大历史文化风貌区针对性保护对策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外滩金融集聚带北段,具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具有鲜明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街道空间,方格网街坊格局特征明显。外滩以整街坊改造为实施单元,以“重现风貌、重塑功能”为原则,加强老大楼的维护与修缮。  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南京路-人民广场功能组团核心,体现了上海20世纪中心城繁荣辉煌发展轨迹及中西合璧居住文化演变历程。对策上,注重保持环形标志性公共空间和文化设施的集聚,并加强成片、特色居住里弄类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方式探索。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豫园-老城厢周边地区功能组团核心,是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色的风貌区。对策上,加强整体空间格局的保留保护,主要包括传统街巷空间,适当放宽对建筑本体的保留保护。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淮海路-新天地功能组团核心,具有上海近代居住和公共活动场所的风貌特征。该风貌区保护保留的建筑品质相对较好,后续侧重维护和修缮,以促进建筑功能升级与品质提升为主。  “房子不拆,环境也要整治”  东街旧货市场,位于南外滩附近,全长约500多米,路宽4米多,人行道几乎没有。  在这条小马路上,从早到晚旧货摊占据了这条马路的大部分,余下一米多宽的马路给自行车、行人混杂而行,经常险象环生,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工作与生活。  今年9月,黄浦区启动了东街旧货市场清退关闭工作,并开展了东街、学院路沿线社会治安、违法搭建、占道设摊、无证无照经营等顽疾的大规模整治,预计在年底前完成东街旧货市场的关闭清退,实现“还路于民、还环境于居住”。  这只是黄浦区旧改中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在一步步推进旧改的过程中,黄浦区认识到,旧改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不能缓、不能等,所以,除了拆,黄浦还通过改、修、管并举的方式,多渠道改善老百姓居住条件。  “房子不拆,但环境要整治、老百姓生活要改善,要真正为民利益。”黄浦区城管执法局局长徐文虎说。  内部环境改善:政府补贴“能改尽改”  老城厢的外部环境看着顺眼了,居民居住的内部环境更要舒服。  在调查过老旧房屋现状和收集群众诉求后,黄浦区将老百姓呼声最为强烈的卫生设施改造、综合性改水、房屋全项目大修等“三大工程”、与电能计量表前供电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光明工程)作为重点,并形成了“以成片旧式里弄房屋为主、以直管公房为主、以‘三大工程’为主”的老旧住房修缮改造工作格局。  南京东路146弄是一处老旧小区,正门开在南京东路上,对面是一家阿迪达斯旗舰店。小区居民81户,多年家中都没有卫生设施。今年夏天,小区启动了卫生设施改造工程,只要房屋自然条件允许、房主与邻里都愿意,就可以安装上现代化的卫生设施。  “居民只要支付100元购买一只洁具,其他费用全部是政府出。”在南京东路146弄侧门12号的王伯伯家中,宁波路居委会工作人员张美丽这样说。60多岁的王伯伯此时正在家门口的弄堂里悠闲地用电脑看碟片,老伴和几个邻居在房间内搓着小麻将。  在王伯伯家中,十几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一角,用磨砂玻璃门搭建出了一个卫生间,里面有洁具、洗手池,还有一个花洒。“以前想洗个澡要到外面的洗澡房,趁着今年政府给我家改造卫生设施的机会,我自己找人安装了热水器和淋浴头,现在随时可以在家里洗澡了。”据悉,这个小区里有60户居民在此次改造项目中受益。为了能为居民装上现代化的马桶,施工队要安排管线、做引水排水等工程,政府平均要为每户居民补贴1万元。  “十二五”期间,黄浦区在“三大工程”上财政投入资金达5.7亿元,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增设卫生设施10500户,综合改水39900户,累计受益居民达到5万户。“十三五”期间,预计房屋综合修缮面积将达到150万至200万平方米,“三大工程”受益家庭超过5万户,特别是对卫生设施改造,努力实现符合条件的“能改尽改”。  外部环境整治:形成常态长效机制  今年8月以来,黄浦区开展了20多次较大规模的“补短板、攻顽症”市容环境和社会治安集中整治行动,彻底根除了瞿溪路1079弄弄内设摊现象、实现四牌楼路面焕然一新等等。  四牌楼路是一处远近闻名的“美食街”。短短百米的道路上,摆了近80个各类食品摊点。“美食街”不仅影响市民出行,环境也特别脏乱差。今年7月底,上海市委主要领导暗访老城区,走过了这段拥挤不堪的小马路,强调“城市顽疾治理核心是补短板”。  现在,再去四牌楼路看到的已是另一番景象:沿街的流动小摊贩早已没有踪影,一些路边店铺的违章搭建也被拆除,路面坑坑洼洼早已经被填平、沿街店招店牌进行了统一布局。“四牌楼路要成为老城厢环境整治的样本,成为为民、利民的明星工程。”徐文虎说,福佑地块共7万多平方米都在环境整治范围内。  城市管理顽疾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黄浦区将推进常态长效机制的形成,总结出四牌楼路整治跨门与无证无照经营多发路段治理模式、厅西路“五个周边”管理顽疾划线定位治理模式等经验,向全区推广复制,让更多居住在老城厢的老百姓的周边环境得到提升。  心中已是一片晴天  “仅用了10天就完成了90%的签约率!”“14号线穿越段”房屋征收创造了一个神奇的速度。  上周五,一个阴雨天的下午,我们来到位于黄浦区金陵东路的一处地铁“14号线穿越段”房屋征收基地。  前来查询与咨询的居民仍络绎不绝。  征收基地大厅中的两面墙壁上,贴满了征收决定、经适房申请办法等有关文件,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看得很仔细。一位律师端坐在大厅办公桌前,不时有居民向他咨询法律问题。  “我来看看阿拉邻居家里的补偿情况。”大厅内的三台电子触摸屏机器前,半个多小时里,来此查询的居民没断过。  “这套系统内置征收信息公开系统,导入所有相关政策法规和旧改范围内的所有被征收房屋的房屋坐落、建筑面积、家庭人员、评估价格等信息。每家每户的签约情况、补偿方案全部晒在‘阳光下’。”黄浦区第一征收所经理单珏雯介绍。  在大厅的一角,几户已经签约的居民正在讨论着什么,看到单珏雯走过来,便围住她,七嘴八舌向她“诉苦”。  有居民说,最好能宽限到明年春节后再让他们搬家,同时要享受到最多那档的搬迁奖励费;有居民要求,预支一部分安置费,让他们用来租房……  原来,按照原定方案约定,征收签约期是三个月;居民签订了协议、协议生效后第一个月搬迁有最高额奖励、第二个月奖励减少3万元,两个月后搬迁没有奖励。  “居民家中交出钥匙办理后的一到两个月内,安置款会下发。”单珏雯耐心地再一次向他们解释现有政策。  在一旁从头听到尾的一位居民说:“大家都以为还要再待一段时间,但没想到签约率那么快就达标了。现在每个签约户都在烦恼着搬到哪里、如何搬……不过,这些都是幸福的烦恼。”  还有居民,在向福南居委书记姚恒衡抱怨,“为什么不发点搬家用的纸壳箱”。姚恒衡一边倾听一边记下。“正是因为有太多期待,居民们才会提出更多要求。这需要我们的工作做得更细致一点,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更温情一点。”她说。  走出房屋征收基地,来到马路对面的福南小区,这个小区也在“14号线穿越段”房屋征收范围中。  东看西看,七拐八拐,走进了黄快乐阿婆的家。“如果不开灯,邻居大白天在楼梯上面对面,都看不见对方。”今年64岁的黄阿婆一边说,一边打开走道上的开关。  昏暗的灯光下,一段陡峭的木质楼梯,楼梯下面有个年久失修的水槽,墙上订着三排积满灰尘的电表,数一下,竟然有16只。一时不敢相信,如此狭促的小楼内,竟然住着16户人家。  黄阿婆的房子,在这个单元的三楼。  而所谓的一层楼,就是爬上一段最多两米长的楼梯,站在一个仅够一个人转身的平台上,然后走进木质小门,可以看到沿着一条走廊两边分布着四户人家,每户人家的居住面积最多也就十多平方米。  “地理”条件好些的人家,可以在走廊里支个煤气炉子、烧烧饭;位置差些的人家,只好将灶头摆在房里。  卫生设施?显然没有。整整24年,黄阿婆每天拎着马桶,沿着陡峭的楼梯上下两次。去年,不慎跌下楼梯,摔伤了脚,至今拎着马桶上下,都心有余悸。  说起这次房屋征收,黄阿婆激动地差点落泪,直说“开心”。  黄阿婆说,自己原本住着一间房,十几年前花了6万元买下楼下邻居的一间房。在这次房屋征收中,征收所估算她的房子分别价值230万元与270万元。女儿帮她看中了离这里不远的蒙自路上一套40多平方米的老公房。“是一楼,有厨房、卫生间,价格是230万元。相当于用现在住的一套房换了那一套房。”说起新房子,黄阿婆喜不自禁,“位置还在市中心,自己和老头子住住,出来进去看毛病什么的都方便。而且不要额外贴钞票,居住环境不是改善了一点点哦。”  对另外一套房子估算出的270万元,黄阿婆说,自己和老伴都是工薪阶层,觉得这些钱以后可以用来安心养老了。  从黄阿婆家中出来,外面的雨还在下。不过,相信很多像黄阿婆这样即将搬离老城厢的百姓,心中已是一片晴天了。  繁华背后的逼仄  一面是高楼大厦云集、商业商务繁荣,一面是旧房密集,居住环境的天壤之别成为大城市中心城区“二元结构”的现实存在。这就是上海最中心城区黄浦区的现状。努力破解“二元结构”,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成为黄浦区最大的民生工程。  愿想实现的快乐  从“二元特征”最显性的旧区改造着力,实现“拆、改、留、修、管”并举,黄浦全力探索出了一条破解中心城区“二元结构”的创新之路。对于那些暂时还无法实现征收的居民来说,改善内部居住环境也是他们的迫切诉求,在黄浦的决策者看来,这样的愿想不能缓、不能等,而要管起来、解决好。
友情链接:
解放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当前位置:&&&&&&&&&
我市加快推进住房保障民生工程
  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住房保障民生工程,截至11月底,已超额完成保障性住房各项任务指标,其中基本建成保障房27296套,完成供应21417套。
  住房保障是备受市民关注的民生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点,被列为今年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
  2015年,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新开工1.5万套,基本建成2.7万套,竣工1.5万套,供应1.8万套,完成总投资90.18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9.17亿元和社会投资61.01亿元)。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保障性住房工作进展顺利,截至11月底,全市已经超额完成保障性住房各项任务指标。其中,今年供应保障房21417套,超计划供应3417套。
  土地和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保障房建设速度和规模的瓶颈。为破解资源瓶颈,今年以来,我市采用施工总承包、BT、BOT等方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保障房建设,破解资金瓶颈,目前全市保障房建设中社会投资比例高达70%以上。
  我市还通过城市更新强制配建保障房;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房;借鉴香港地铁与周边物业配套开发的模式,将地铁、保障房和商业物业开发统筹考虑,利用地铁车辆段上盖和公交场站综合开发、集约利用建设保障房;鼓励各类园区及所属企业利用配套土地建设保障房等办法,破解土地瓶颈,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坚持住房保障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才是城市竞争力的第一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不断加大人才安居支持力度,通过租、售、补相结合,全面推进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新毕业大学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等群体的住房保障,以扩大人才安居覆盖面,助力我市“人才立市”、“人才强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发展战略。今年我市供应房源中共有6188套定向分配给企事业单位。
  专家点评
  市住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蔼贫:近年来,我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到目前,今年全市保障性住房的各项目标任务均已超额完成。今后,我市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房供应规模,保障房安居工程的建设任务依然任重道远,还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让更多的市民受益保障性安居工程。
  个人感言
  龙悦居公租房住户余致辉:刚来深圳时租房住,一个月一半以上的工资收入都交了房租。而入住公租房后,租金支出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经济压力大大减轻了。希望政府在保障房交通等配套上加大投入,让住户生活更加方便。(深圳特区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住房是最大的民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