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洗煤厂安全生产检查资料试题洗选煤过程中,如何去除煤炭中红胶泥?谢谢

古镇春秋完整稿件
一、历史沿革 1、古镇远史 在距今大约二千余年的东周末期(周赧王坐庆阳时期),在沮河中游的桥山脚下,居住着以农耕为生的四户人家,他们分别姓史、王、李、董。那时从甘肃庆阳往东,沿沮河到上畛子,再经过这里往今黄陵县和宜君县形成了一条繁忙的商业转运通道。甘肃客商由这条通道贩运布匹、药材、木材等到翟地(今渭北至陕北以南的地区古称翟)进行交易,四户之村成为马帮必经之地。于是四户人家在这里盖起茅草小客店,接待过往客商,其中的史姓客店客舍宽敞,店主又热情好客,接待周全,各方面堪为四户之首,因此客商多住此店。那时这里没有村名,客商只记得北头第一家是史家店,遂以“店头”相称。时间久了,这“店头”叫熟了,就成了这个四户之村的代称。后来“店头”作为四户之村的村名便世代流传下来,这就是店头名称的来由,不过那时店头只是一个小村庄。岁月流逝,朝代更变,自秦汉历魏晋,店头之归属几经变迁——从属阳周县辖到置翟道县,改涣县,复置翟道县,设狄道县,置利人县,归泥阳县,时间走过了七百多年...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始置宜君县,店头属宜君县辖(《宜君县志》1989版)。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始归升平县辖。据《元和郡县志》载:“升平县东至坊州(治所在中部县,即今黄陵县)九十里,天宝十二 1年宜君刺史罗奭奏割宜君县西北三乡置,去宜君县三十五里。”升平县治所在今腰坪乡石家村。北宋熙宁五年(1073年)撤升平县置,店头又归宜君县管辖。自唐以后历经八百余年的变迁和发展,到了明朝中期,当初的四户小村——店头,已经成为一个百十户人家的集镇。许多山西、河南、山东人迁居此地,陆续在店头办作坊,开店铺。到了清代,这里已有烧坊(酿酒厂)、油坊、香坊(制佛香厂)、粉坊、糖坊、绳坊等二十多家手工作坊和十多家商号店铺。那一时期商贸活跃,加工业发达,人口也大量增加,城镇规模相当可观。《宜君县志》(雍正版)载:“店头镇,县西八十里,镇旁有七里坡,故又名七里镇。”七里镇名称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盛行一时。当时七里镇属宜君县北区,后改为四区。该镇除了加工业和商贸业发达,小煤矿开采兴起,所产白酒、线麻、煤炭名扬四方。七里镇成为宜君县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地区。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店头已成为南通关中北达延安的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党非常重视店头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从1932年起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店头地区坚持革命活动。1936年“西安事变”后,陕甘省委、省政府工作团进驻店头,1937年1月在店头成立了“八路军驻中宜洛办事处”。1937年3月中共陕甘省委、省政府迁至店头,在办事处的掩护下,领导了陕甘省对敌斗争。1940年国共合作破裂,4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八师包围进攻店头,办事处人员突围撤到双龙坚持斗争。店头办事处在店头坚持斗争三年多时间里,认真贯彻了党的抗日统一路2线政策,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壮大了革命力量,形成了以店头为中心的中宜抗日民主根据地,一度被誉为模范后方根据地。 日西北野战军解放店头。1956年3月延安专署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店头划归黄陵县管辖至今。(撰文:高阳)参考资料:《宜君县志》(1989版)《陕西分区简史》(朱正浩)《宜君史志资料选编》(第1集)《宜君文史资料》(第1集)《黄陵县志》(1989版) 2、建置沿革 据省市文物考古部门专家对黄陵县沮河流域多次发现的仰韶时期出土文物研究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前40世纪-前21世纪),我们的先祖便在沮河流域、桥山之麓繁衍生息。在与大自然进行的生存斗争中,构筑了自己的家园,创造了原始氏族公社文化。夏、商(前11世纪):店头地区属古桥国地域。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店头地区属白翟地,后为晋国占据。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前405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河套以南地区尽归魏国。魏置上郡(今榆林),前330年雕阴(今富县)之战败于秦,其地归秦,店头归秦上郡辖。3秦统一六国(前221年):全国推行郡县制,始置阳周县(县址在今黄陵县仓村),属上郡。店头归阳周县辖。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撤阳周县,置翟道县,治所在今黄陵县西北20公里店头镇上城,辖区约为今黄陵、宜君二县西半部。因春秋时期始有白翟族部落居住,且境内有秦直道,故名翟道县。翟道县属左冯翊(故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管辖。王莽新朝(公元9年):将翟道县更名为涣县,县治仍设今黄陵县店头上城,辖区仍为今黄陵、宜君二县西半部。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5年-55年):撤销涣县,辖地并入礻殳
礻羽 县(治所在今耀县河东堡)属左冯翊郡,店头属礻殳 礻羽 县辖。曹魏文帝(曹丕):撤礻殳 礻羽 县,改设泥阳县(治所在今耀县北泥阳堡),店头属泥阳县管辖。魏、晋时期(210年-445年):历经235年,店头仍属泥阳县管辖。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撤泥阳县,改宜君护军为宜君县(治所在今耀县三堡村),店头改属宜君县辖。宜君属北雍州(治所在杏城,今黄陵县南城村)辖。北魏太武帝正平元年(451年):复设翟道县,辖区仍为今黄陵、宜君二县西半部。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在翟道故城设狄道县,沿用翟道旧名而换其字,辖区依旧。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分北地郡置宜君郡,狄道县属宜君郡。北周(557年-589年):狄道县制撤销,改设利人县,利人县属宜君郡。4隋开皇元年(581年):废利人县,店头归宜君县辖,属宜君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宜君郡为宜州(故址在今耀县)。店头属宜州宜君县辖。唐天宝十二年(753年)12月:宜州刺史罗奭奏割宜君县西建庄、店头、仓村三乡设升平县(治所在今腰坪乡石家村),店头归升平县辖。宋熙宁五年(1072年):降升平县为升平镇,辖地复归宜君县辖,店头复归宜君县辖。宋、金时期:宜君县属坊州(治所在今黄陵县上城)辖,店头属宜君县辖。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坊州撤销,宜君县改属延安路鹿阝州(今富县)辖。明、清时期:宜君县仍隶属延安路鹿阝州。清朝时期宜君县下辖东西南北四个乡,店头为西乡,后改为七里镇。民国初期:宜君县属榆林道,后撤道设专员公署,宜君属洛川专员公署。此时宜君县下辖东西南北中五个区,七里镇为北区,下辖四个保:一保石家险、二保仓村、三保店头街;四保厚子坪。解放初期(1948年3月宜君解放):宜君先属黄龙分区,后黄龙分区撤销,宜君县划归延安专区。此时宜君县下辖六个区,七里镇为四区。四区下辖六个乡:仓村乡、关村乡、店头乡、集贤乡、腰坪乡、建庄乡。1956年6月陕西省进行区划调整,将宜君县所辖的建庄、腰坪、店头、仓村四乡划归黄陵县辖。1958年11月黄陵县成立店头、隆坊、桥山三个人民公社(当时称大 5社)。店头公社下辖四个乡:建庄乡、双龙乡、店头乡、仓村乡。1958年12月根据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市县行政区域调整方案”,黄陵、宜君两县合并,称黄陵县,治所设在黄陵县。1959年2月全县成立18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店头公社下辖四个管区:建庄、店头、仓村、双龙。1961年10月黄陵、宜君分县。黄陵县调整为11个公社,店头公社辖15个生产大队,34个生产队。1968年9月黄陵县改人民公社管委会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店头公社革委会管辖范围未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人民公社开始实行党政分设。1980年恢复人民公社管委会,店头公社管委会管辖范围未变。1984年4月人民公社管委会改为人民政府,店头公社改为店头镇人民政府。店头镇下辖15个行政村:七丰、瓷窑沟、厚子坪、集贤、曹家峪、车村、张湾、河腰、关村、新城、百子桥、鲁寺、白石、寺湾、长墙。5个居民委员会:七丰、西门、张湾、南川、幸福沟。2002年9月,为了适应小城镇综合改革形势,撤销了原来的五个居民委员会,新设置了两个社区:南川社区、北川社区。社区下辖小区,南川社区辖五个小区:草房沟、火焰山、梦泉沟、瓷窑沟、中心街。北川社区辖五个小区:西门、高皇庙、上城、幸福沟、市场。2011年6月按照“延安市撤乡并镇安排”,黄陵县政府决定将腰坪乡改为腰坪社区,辖地并入店头镇。至此店头镇共辖29个行政村,61个村6民小组和3个社区。(撰文:高阳)参考书目:《宜君县志》(1989版)《宜君县志》(雍正版)《宜君史志资料选编》(第一集)《黄陵县志》(1989版)《中部县志》(嘉庆版)《富县志》(1992版)《宜君文史》(第一辑)《黄陵文史》(第二辑)《陕西百科全书》(1992版)《陕西分区简史》(朱正浩) 3、村名溯源 百子桥 轩辕黄帝陵寝桥山下的沮河中游有条长四十多华里的山沟,沟的正中有个村庄叫百子桥。放眼望去只见四周是山,山高而秀丽,环村有水,水甜而清澈。春天,微风掠过,柳林泛青,变得真绿,绿得仿佛无瑕的翡翠;夏 7天,柳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绿色的柳林上好像盖了一层轻薄的瑞雪。风一吹,鹅毛般的柳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整个山沟笼罩在柔软的柳花里;秋末冬初,柳树落叶,露出了蓬勃向上的丫枝,笑迎冬日的风寒。它的枝条头年被割用,第二年又发出新芽,长出新的枝条,而且越发越旺,越割越发,焕发着顽强的生命力。不知哪年哪月哪日,谁也说不出它的确切年代。从南梁山上走下来两个逃荒的人。男的担着担子,女的背着包袱。据说他们是江南遭了水灾,逃难到北山的。因盘缠用尽,食宿没有着落,便逃荒要饭路过这里,只见这儿花草丛生,蝴蝶飞舞。于是,他们在这儿安下了家。男的姓朱,排行为三所以叫朱三;女的姓李名春。小俩口男耕女织,和和气气,勤勤恳恳,日子虽不富裕,但也平安无事。不久妻子怀了孕,第二年生下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当年妻子又怀了孕,来年又生下个男孩。就这样三年生两个,一连生下十个男孩。孩子们一个比一个高一头,齐朴朴的十分惹人喜爱。转眼间,二十几年又过去了,朱三夫妇给孩子们成起了家。不知不觉又过了十多年,十个儿媳每人就又生了十个儿子。这一年,正遇上天下了四十九天连阴雨,门前的小河涨了洪水,简直成了一条大河,整个山沟成了水的世界。村对面山台地的庄稼田地眼看被荒芜,人们不能过河去耕作,全家人焦急得不得了。年迈体弱的朱三更是熬煎得不得了,忧虑成疾,卧床不起。这时,十个儿子便在一起商议,决心修一座桥,一来便于过河耕作庄田;二来解除老父心中的愁苦。8主意已定:他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工具,带领自己的一百个儿子,凿石运土,经过一个月的奋战,终于在村子中间箍起一座石桥。竣工那天,朱三当即从炕上爬起,拄着拐杖,被一群小孙儿搀扶着前去现场观看,果真一座石桥修起畅通无阻。他高高兴兴地看看十个儿子,又看看十个儿子的一百个儿子,捋捋胡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由自主地大声喊:“百子桥,百子桥??”。从此,这里就得名叫百子桥。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的老黄母牛吃了灵芝草,下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牛犊,突然小牛犊死了,他放声痛哭,抱着死去的小牛犊紧紧不放。朱三醒后,急忙穿衣奔向牛圈,开门一看,果然老黄牛下牛犊了。仔细一看,眼前并不是头牛犊,而是个身形象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有尾巴的小麒麟。朱三想,麒麟乃是祥瑞之兆,觉得十分惊喜。这麒麟虽然不会说话,却能懂得人的语言,遇事能按人的意思办,懂得该怎么做。它通人性又有责任感,与主人们朝夕相处不离不弃,办事从不拖空。朱三家得麒麟的事很快传到京城,被皇帝知道了,皇帝得此消息,很为忧虑。他想“十子百孙”。百孙就可繁衍成千上万个后代,这样发展下去非常危险,对皇权威胁极大。家中又出了珍稀的麒麟,将来一旦得势,岂不要夺寡人的江山?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于是,下了一道圣旨:派三千兵马前往北山围剿。将朱姓人家满门抄斩,砍尽杀绝,以除后患。9三千兵马把百子桥围了个水泄不通,逢人便杀,见苗就斩,直杀得人头滚滚,血肉横飞,尸堆如山,血流成河。朱家有一个怀孕的孙子媳妇,是段树村段姓的女儿,名叫段梅,正逢回娘家,闻得家人惨遭朝廷的屠杀,哭得死去活来。忽然麒麟来到段家门前惨叫三声,这段梅明知麒麟是叫她返回家园,但她哪敢回去。父母疼女心切,于是陪同女儿,三人骑上麒麟回到百子桥。在父母的帮助下,她掩埋了亲人的尸体,重新整理家园,开始孤独的生活。到了第二年,段梅生下个男孩,怕朝廷问罪,再也不敢姓朱,就改姓跟她姓段,她给婴儿取名叫段续。常言有苗不愁长,眼看着段续长成一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她给儿子娶了个聪明伶俐的媳妇。十年后,儿媳又生了四个男孩,百子桥炊烟袅袅上升,又有了姓段的一大户人家。又过了几十年段续老了,临终前他把四个儿子叫到身边,安排了后事,把家产分成四份,让他们一人占一份,各奔前程。这时老二打问到他的祖宗是江南人,就偷偷地背走了家谱,回到了江南,就又姓起他的朱姓来了。老三搬迁到沮河川河腰村舅父家居住。只剩下老大和老四,他们把百子桥的村庄从中间划分为前村和后村,老大住前村,老四住后村,土地和家产一人一半。后来,百子桥都是老大的老四的后裔。前村的人,人们称为大份;后村的人,人们称为四份。迁到江南的老二和河腰村老三的后代每年过春节还回来祭祖。二十一世纪,百子桥一百多中学生考上大学,分布在各条战线。出10了两名地师级;五名县处级;光科级干部就有五十多名;还有一般干部、工人也在百人以上。(撰文:段富荣) 马连口 马连口在黄陵县店头镇东南约10公里。顺沮河而下,过了新庄科村,沮河在此向北拐了个大弯,川道突然开阔,河边上一村落,便是马连口。马连口其实不叫马连口,应该叫马兰沟。据说,此地有一沟壑,皆生马兰花。盛夏马兰花开放时,满沟涌动着犹如紫色的云,清风徐来,清香四溢,数里外可闻余香。又说“民国”十八年闹饥荒,一支难民逃到此地,便不肯离去,落下脚来。因这伙难民中姓马的人多,与马兰花中的“马”正契合,于是,他们认定在马兰沟定居便是踏入了风水宝地。但那时兵祸连天,他们的生活依旧没有着落,不得不觅野物充饥,马兰沟里的马兰花自然也难逃厄运。马有口不能食,为示吉祥,他们才将马兰沟更名为“马连口”。这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时光荏苒,世事变迁。现在,马兰花却奇迹般地复活了,萧条的沟壑又恢复了生机。兰花盈盈,紫雾腾腾,似在诉说人事的沧桑,释放着被压抑的绵绵情思??马连口村东建有煤炭计量站,过往拉煤车辆一律要进站过称计量。这几年这里又得到扩建。自从建了计量站,沉寂的山沟一下子红火了起来。马连口因离城镇较远,计量站附近变成了人们交易的“小镇”。运煤车排队计量时,他们所开设的饭馆、摊点就成了司机们吃饭歇息的“站 11口”。 马连口人这多年也富起来了,家家新建了平房、楼房,再不是过去的穷模样了,村名也改成了“新城村”。(撰文:曹俊发) 关村 关村距店头5.5公里,属前川,村子坐北面南,由关村和石腰子组合而成。盛姓为该村大户。121户、503口人。早先曾有关姓人居住,旧居尚在。说来也巧,正像人们意想的那样是个——关口。南边的香房山和村后的山梁向村子延伸,使公路变得狭窄,站在新庄科回望,俨然是一个险峻的关口。据文化部门考证,清代时村里有个姓范的女人,家道清贫,靠它的勤劳俭朴,收养了别人的一个孩子,供他读书上学,最后孩子考上状元,当了大官造福店头一方。后人为了怀念范氏的贤德,为她立了一座碑,以示纪念。现放于村头,因年深月久,风化脱落,字迹还依稀可辨。由于受范氏道德品质的影响,关村人普遍孝敬老人、关爱儿童,特别重视开展人生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方面的教育。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了发展经济,让村民尽快富起来,建起蔬菜大棚200亩,人均收入6000元。为了休闲观光,办起了农家乐,同时还修了一条3公里的水泥路,直通山上的“大悲寺”。更值一提的是这里又是远近闻名的石腰子棍棍面的发源地。(撰文:段靖奇)12河腰村 河腰村,距店头镇4.5公里坐西面东,黄畛公路穿村而过,风景优美、山环水抱。因位于沮河的半中腰故而叫——河腰。从沮源关到交口河全长128公里,河腰正好位于64公里处。全村由相柳和河腰两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80户,410人。90年代初率先办起了蔬菜大棚,带动了前后川的蔬菜大棚产业的发展。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大棚蔬菜收入。以种玉米为主,兼有豆类作物。该村重视教育,每年考入大学的学生人数都在增长,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撰文:段靖奇) 张湾村 张湾村坐北面南,位于沮河中游,距店头镇1.5公里。相传很早有个姓张的人在村湾居住而叫——张湾。后来有董、王、林、彭姓人长期居住,成为该村老户,现有410口人。张湾村紧靠黄畛公路,交通方便,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鼓励人们致富,投资1000多万,在马蹄沟兴建蔬菜大棚,并修了村庄路,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的村庄焕然一新,成为店头镇的一个亮点。(撰文:段靖奇) 13车村 车村地处店头镇最西南的石牛沟口,西与腰坪社区的段家湾村接壤,南隔南川河与洪家院相望,东与秋林子相接。辖车村、陈家沟、秋林子三个村民小组,距店头镇区7.5公里。全村共261户1398口人。车村背靠子午岭支脉,沮河第一大支流南川河从村南绕村而过,然后向东北流过陈家沟村和秋林子村。村对面从石牛沟伸出的又一座山与南川河相接。在地理上形成店头与腰坪的界线。在气候上也是泾渭分明,冬季雪后天晴,山头西南段公路上还是白雪皑皑,而山这边已雪化路干。两条山中间石牛沟纵深16公里,比附近其他沟道路宽阔平坦,难怪先辈们来往店头要选择此处。东周末期(公元前314年至前256年),历史已进入战国时期。据传说东周最后一位天子周郝王姬延偏安庆阳期间,动员全国的车辆出石牛沟经车村往返店头拉煤。返回时,总要在沟口的车村歇脚、喝水、吃饭、喂牲口,特别是须把车辆检查维修一番,以防路途抛锚误事。尽管如此,路途车坏误期的事屡见不鲜。为此,周天子派了一位能工巧匠随队修理。经他修理的车很少再坏,但仍不能彻底解决,坏车之事时有发生。再说人跟着来回奔波身体吃不消,修理材料有时也不齐而误事。于是周天子命这位工匠不必随队,而驻地维修。这位工匠心灵手巧,善于琢磨,不仅很快保证了经他修的车辆往返不坏,同时在空闲时间经过深入思索,认真研究,重新设计在对原来车辆进行了大胆改进的基础上,制造出轻便灵活、结实耐用、不怕山路颠14簸、不怕拥挤碰撞,还适用于战场的新型车。一时间名声大噪,远近闻名。来找这位造车的人络绎不绝,当时仅五六户人家的沟口小村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人们不知道这位工匠的姓名,只知道他善造车,便称他为车大哥。后来周天子念他修造车辆有功,于是赐姓“车”。当年周天子在此初设马车驿站时,当地村民纷纷献地让房,天子感动,命史官记载,史官问此村何名,周天子说:方圆沟口庄子甚多,名字不可重复,此庄停车造车,于国有功,就赐“车村”吧。到公元前249年,东周被秦所灭。往庆阳运煤也停止。因车工匠造的车比其他六国的战车更富有战斗力,被秦王召至咸阳造车。后无音信,不知去向。车村停车造车虽成历史,但那段辉煌历史永记人们心中,全村人爱车用车、善驾车的习惯却沿袭下来。至60至70年代初期,仍见车村一姓胡人家经常驾驶着胶皮轮胎的马车跑运输。如今车村现代化的建筑一排接一排,各种机动车辆穿梭如云,谁也难想象当年的样子,历史一去不复返。当年姓车的无人,老户除姓胡的外,尚有唐姓、田姓、吴姓、郭姓的人口居多。(撰文:薛先宏)参考资料:《陕西黄陵县地名志》 曹家峪 曹家峪村位于店头镇南川,距店头镇区约3公里,北与陕西红石岩煤矿相连,南与秋林子村相接,东邻陕西黄陵煤化工园区。15传说早年这里住过一曹姓人家,就在今曹家峪村西一条深沟口。沟者亦称谷或峪,即两山之间的地带,据说此沟深有10多里,前段叫曹家峪,后一段叫罗家峪,此村便因最早有曹姓人家居住,而名曰曹家峪。曹家人最早开发了曹家峪,后来不断有外地人迁居此村,户面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而当初的曹家人都逐渐减少,时至今日曹家峪已没有了曹姓人。如今的曹家峪以白姓(祖籍宜君)、张姓(祖籍四川)、于姓(祖籍汉中)人家居多,已经历了数10辈,成为曹家峪的老户。曹家峪村煤炭资源丰富,不仅曹家峪、罗家峪沟内,而且沟外村庄地下有大量煤炭资源。改革开放以后,曹家峪办起煤矿,村民依靠煤炭富了。特别是前多年村里将埋藏村子地下的煤炭进行开采,办起露天煤矿,使村民一夜暴富。接着在原村址上重建了曹家峪新村,村民家家住上了两层别墅式庭院。村庄规划超前,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并建有村委会办公楼,食堂、商店、文体广场,村前建有人工湖,成为店头镇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黄陵县新农村建设的耀眼亮点,并且号称“陕北第一村”,而名扬四方。近几年由于陕西黄陵煤化工园区的建设,征用该村土地,村中年轻人都被招工录用,当了工人。曹家峪有30多中学生考上大学,工作于各条战线,还出了5位地师级、县处级干部(如杨国林:兴平县委书记,张宏霖:延安市副市长,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等)。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曹家峪村将迎来更好的明天。(撰文:高阳)参考资料:《陕西黄陵县地名志》16集贤 集贤村位于店头镇南川,距店头镇区约2公里,北与厚子坪村相接,南与红石岩煤矿相连,东与陕西黄陵煤化集团公司相邻,店(头)后(烈桥)公路沿村东穿村而过,交通顺畅便捷。该村西靠大山,东依南川河(沮河第一大支流),可谓依山而傍水,得天独厚。传说,大约在明朝末年,陕北发生大饥荒,整个陕北地区竟然“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庄稼颗粒无收,成千上万老人妇女儿童饿死,尸骸遍野。而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强征暴敛,百姓纷纷远逃他乡,以求活命。这一年冬天集贤村来了一家逃荒要饭的陕北人——一家四口,刚进村一对年幼的儿女便昏倒在村头一家人门口。这家主人看见瘦得皮包骨头的要饭人,赶忙回家拿来几个黑面馍,让两个孩子吃下,孩子吃完馍不一会苏醒过来,孩子的父母见孩子被救活了,十分感激,连声喊:“谢谢救命恩人!”说完即双膝跪地连连磕头。一双儿女也连喊:“爷爷真是好人,多谢爷爷,多谢爷爷??”主人见孩子衣衫单薄,冻得直打哆嗦,就把这四口人让到家里,叫孩子上炕暖身子,又叫老伴给他们做饭。后来这一家逃荒的人没有再离开这个村子,被这家主人安排住下来,在村里落户安家了。逃荒的人后来才知道这家主人姓集(村子叫集家村),村子里共有6户人家,有5户都是前些年逃到这里被集老汉救下,收留到村子里。被救的人对集老汉感激不尽,都说集老汉是个“大好人、贤良人”。这集老汉虽不富有,却是靠着他夫妻二人勤劳、能干、善于经营, 17日子过得倒还不错。集老汉的儿女也都很孝顺,他们一家又都乐善好施,凡得到他们接济的人家,都对集老汉家感恩不忘,见人就说集老汉一家的好处和集老汉的能干,不久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集老汉是个好人、能人。有文人说集老汉是“贤人”、“贤良之人”,他家是“集家人贤”,人们不知道集老汉叫什么名字,却都知道他是“贤良之人”,他们全家是“集家人贤”。后来有人把“集家人贤”简称成“集贤”,并用“集贤”称呼集老汉。有一年集老汉过世了,全村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全村男女老幼都为他披纱戴孝,哭声震撼了山川??“集贤”老汉走了,但“集贤”二字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们便把这个村子起名叫“集贤”,以纪念这位可敬的老人。据说集老汉的后辈后来迁居到宜君县杜村,那里是集家的祖居地,到那里归宗认祖了。今日之集贤村已是有近百户人家的大村庄,村庄的面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建的集贤新村整齐的平房、楼房排列成行,小轿车一辆接一辆,行驶在村中水泥大道上??而今集贤村的老户要数傅姓、杨姓、廖姓、刘姓、白姓等族人家,他们的祖籍都在外地,很可能就是早年被集老汉收留的那些逃荒人的后裔。本来集贤村就得天独厚,托集老汉的福,集贤村如今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了。后来村子附近办了几处小煤窑,集贤村人靠着煤窑富了,村子里“腰缠万贯”的大款就有十来户。村里还出了几位县处级干部(白18兴武:曾任渭南地委书记;刘子修:兰州干休所所长;刘树仁:甘泉县县长;杨向春:县农牧局长等),如今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有六、七十人之多。祝愿集贤村的明天更美好。(撰文:高阳) 厚子坪 厚子坪村地处店头镇西南部,距店头镇区约1公里,西南与集贤村和陕西黄陵焦化园相接,东北和瓷窑沟村相邻,与镇区连通。店(头)后(烈桥)公路横穿全村。全村共158户780口人。据传说,北宋年间辽邦兴兵犯境,朝廷比武选帅。杨门之后杨文广和杨金花年轻气盛,抱打不平,夺得帅印。皇帝下旨命穆桂英挂帅出征。穆桂英重披戎装,点兵十万,命杨文广为先锋,焦廷贵、孟怀远分别为左右军,杨排风和杨金花亦随军出征。辽兵探知穆桂英挂帅,早已闻风丧胆。宋军一路夺关斩将,所向披靡,一直将辽兵赶出沮源关外,穆元帅即命快马报捷京师。辽将始知杨家将威风不减当年,自感无力回天,于是主动提出息兵罢战,永结友好,双方暂各后退五十里,缔约结盟之事待萧太后旨意下达后议定。穆桂英深感事关重大,须奏明朝廷。再者将士们连战数十日也须休整,暂且应允。于是命焦廷贵原地守候监视辽兵,孟怀远整修其父孟良原驻扎的城堡,并在此驻防。自己率领中军沿白石岭秦直道向东南方撤退。
19不消一日,行至山头,眼前一片开阔,三条大川交汇于此,山下一集镇人来人往,甚是热闹繁华。杨排风言道:“此地乃杨元帅所赞的店头。”穆元帅喜出望外连声赞道:“甚好,甚好,一关扼三川,就此安营扎寨,不可扰民。”说话间下得山来,穆元帅四处环顾后,指着一座山说:“看那座山威武而沉稳,象把太师椅,满山翠柏与对面秀丽玲珑的南山青松相互映衬照应,珠连璧合,又象一只拖儿带女的老虎向东方行走顿足昂首,略回头目视东南方。东南方一片开阔平川,远方两座几乎相接的山头象道屏风,东边高塬与西方突出山头象两道屏幛守护着稳坐中央的虎山。川道里两条河象两条白龙在此约会嬉戏,尔后并肩蜿蜒奔向东南方,宛然二龙戏珠。”穆元帅情不自禁连声赞道:“美哉,美哉,真正藏龙卧虎之地也。”山下的一村庄背有靠,前有照,两边有幛,真乃风水宝地,庄前平地作为练兵场极佳。下令元帅大帐就设在庄前的平地。不到一个时辰,大帐搭毕。穆元帅着即升帐。命杨文广携带关于辽邦求和的奏章和军师绘制的宋军驻扎布防图快马星夜赶往开封上奏朝廷。排风、金花领兵操练。一日穆元帅在帐中与军师议事。旗牌官来报,几天无仗可打,有军士手痒,问何时见分晓。穆元帅答道:“吾儿未归,圣旨未到,稍安勿燥,继续操练。”众将答道:“吾等候旨便是。”皇帝阅完奏章,龙颜大喜,着即下旨命丞相准备缔约之事,并令其前往劳军。顺手拿起布防图边看边问文广军情。文广将大帐驻地山水地形如实回答后又说:“此庄民风淳朴,民情善良,邻里和睦,庄上住有吴、郭、王三姓十几户人家,大军方抵,庄民无不箪食壶浆,欢呼雀跃。大20军现在士气高涨,操练候旨。”皇帝喜上眉梢,问:“此庄何名?”答:“尚无名”。皇帝随口说:“如此佳境,厚道之民,焉能无名!”顺手御笔一挥在图上写了三个字“候旨坪”。明清以来,庄上人口渐多,先后有薛、李、赵、孙、陈、吴、高几大姓人家从外地慕名迁来,大家以善为本,童叟无欺,相敬如宾。该村就以善良厚道远近闻名,不知何年何月,因村民的朴实厚道,将候旨坪渐渐叫成了厚子坪至今。(撰文:薛先宏)参考资料:《陕西黄陵县地名志》 瓷窑沟 瓷窑沟村东靠店头镇区,西南与厚子坪村接连。全村大部分人居住在面东的一条沟内和沟口。全村共114户508口人。相传轩辕黄帝曾去西方崆峒山问道广成子返还时,欲去仓村视察粮仓,经店头扎营于瓷窑沟山上,命军士埋锅造饭。兵士报说前次力牧、应龙两将在此造的炉灶尚存可用,完好无损。黄帝好生奇怪,经察看果然炉灶原封未动,经日晒雨淋、流水冲刷,没有损坏痕迹,用手敲发出“咚咚”响声,拨去上面的灰和泥土,露出了红色和黄色。问当地村民,回答说:这是红胶泥土和黄胶泥土,这儿满山都是,当地人祖祖辈辈用来抹锅台和炕棱,火一烧又光又硬。黄帝若有所思,唤来陶正说:似曾先辈用此土制成器物。陶正回答“然也。”黄帝命陶正在此与这位村民一 21起试制。数日后,几十件烧制好的大小不等的盆、碗送到黄帝面前。黄帝命人在每件内先后装满凉水、开水,点滴未漏。黄帝大喜,用此盛饭盛水很好。赏赐了陶正,命陶正招募技术人才,多建窑炉,扩大规模,不仅为军队,还要为黎民百姓烧造些实用器物。于是陶正根据地形地势进行规划设计,在沟西侧和沟掌的土崖上打窑建炉,整出一块块平地,盖起一排排阴干毛坯的草棚。将招募的人根据各人的技术特长,分为挖料、运料、制坯、烧窑、修补等几个小组,各自分工,互相协作。工效大大提高,产量成倍增长,不仅满足了本部落需要,还用剩余的产品与炎帝蚩尤部落交换其他物品。陶正富于心计,肯动脑筋,善于思索,他看到因草棚漏水很多毛坯损坏,这时丢弃在地上的许多被打碎的缸盆碎片下边的土未湿,使他眼前一亮,把制作盆用的泥分别做成方块状和片状,烧后照样坚硬防水。于是用方块砌墙,薄片盖在草棚顶上。后来的砖墙瓦房从此诞生。随着花色品种增加,用途越来越广,用量急剧增大。为此,黄帝决定此沟作为专业制地,并赏赐给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代代世袭,免除这些人家的瑶役,专心从业,并在沟外开垦耕地,赏赐给这些人种庄稼维持生活,免征税赋。促使其向专业化、大规模发展。天资聪明的陶正,眼看产量一天天上涨,需求也不断增大,为防原料出现供不应求,于是他在店头周围探寻新的料场。在张湾马蹄沟、太白山、鲁寺东沟等地发现一种白色与现用料差不多具有胶性的土。带回后和成泥浆,先涂在个别土坯上试烧,烧出的新产品令人喜出望外,色22白光滑,比未涂的坚硬,接着又全部用此土制了几件,烧出后颜色鲜艳、结实耐用,大出所料。黄帝闻讯,龙颜大悦。问及陶正未起名字。黄帝说此两种均你发明,就叫陶吧。新出的比原来瓦的瓷实,在瓦之上,就叫瓷吧。黄帝看了看沟内一排排整齐的窑炉、晾棚,别无他物。感慨地说,真乃瓷窑沟也。又想起初见的那位村民,黄帝说,功劳不小,理应赏赐,叫陶老吧。星转斗移,物是人非,时间过了数千年。换了一代又一代,但陶瓷业在该村从未中断,而且技术不断进步,质量和数量前人不可想象。至今该村还有从事这方面的人和产品,姓陶的尚存。如今瓷窑沟老户以薛姓、张姓、樊姓人口居多。到了民国时期,店头的陶瓷生产集中于瓷窑沟村,已形成相当的规模。1958年黄陵县在瓷窑沟村建成县办陶瓷厂,采用机械化生产,陶瓷业规模空前扩大,产品质量极大提高,产品已远销到黄陵县周边的宜君、洛川、富县、甘泉、延安等地,瓷窑沟村也因此名扬四方。(撰文:薛先宏)参考资料:《陕西黄陵县地名志》 七丰村 七丰村处于店头镇中心区域,是镇政府所在地。西与鲁寺村接壤,东和仓村乡为邻,东南与张湾村相接,南和瓷窑沟村接壤。黄五公路穿村而过。店桐、店后两条公路从这里起始。黄陵矿区运煤铁路专线沿沮 23河贯穿东南和西北。是全县最大的行政村,全村下辖七个村民小组,现有656户2856口人。七丰村原名店头街,形成集镇已有千年历史,并因此而闻名于世。有关店头古镇的渊源和变迁也就是该村的历史。从古至今,该村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据考证发现秦直道“辅道”经该村上仓村塬直通黄陵县城。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历史上曾五次在此设置县制(翟道县-涣县-翟道县-狄道县-利人县),民国时期一直是镇公所所在地,解放后是乡、区政府、人民公社和镇政府所在地。七丰村名称的由来始于新中国建立后的农业合作化时期。以当时农民居住所在地为依托,组织了若干个农业互助组,继而先后转为初级、高级农业合作社。全国开始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管理体制。店头镇成为店头人民公社,各村改为生产大队,比较大、人口多的村分成若干生产小队。店头街自然成为生产大队,同时按照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居住范围和人才资源配置,在原来合作化的基础上,分成七个生产小队。据一些老年人回忆讲“七丰”名称由来主要原因大概有:一是叫店头生产大队或店头街生产大队均不确切,且与公社名称有重复,如今分成七个小队,“七”有“启”和“起”的谐音,不仅吉祥,而且一目了然;二是该村无论从人口数量、居住面积均为全县大村之首;三是该村人民无论在解放前闹翻身、求解放、反侵略的斗争中和解放后的清匪反霸、维护治安、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时期都立下了不朽功勋,在人民心中树起一块丰碑;四是该村人民自古以来以宽阔24的胸怀,海纳百川,吸纳容留了八方来客,使店头人才济济,有了今天的发展局面;五是该村四面环山、森林茂密、地域辽阔、土地肥沃,适宜各种作物种植,山上有泉,川道有河,旱涝保收。有农谚说:“天旱有川道地,天涝有坡台地,三年不下雨还有幸福渠灌区的几百亩水浇地。”历史上几次年馑,该村均无大碍,物阜天华,人杰地灵,配以“丰”字名副其实。同时农民也盼望年年五谷丰登。因此取名叫“七丰生产大队”。1984年店头批准为建制镇后,七丰生产大队改称七丰行政村至今。如今的七丰村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平坦,店面整齐有序,街道两旁树木成荫,花草成行,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群众住房宽敞明亮,水、电、气、暖、电视、电话、网络到户,移动电话普及到人,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小康生活。原先农村旧貌荡然无存,一个现代化新型城镇展现在眼前。(撰文:薛先宏) 鲁寺村 鲁寺村位于店头镇西北1.5公里处无量山脚下,是店头镇较大的一个村庄,村民分居在前村、后村及南台三处,南与黄陵矿业集团公司相毗邻,西与白石村相接,黄畛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传说清朝道光年间(年)鲁寺有一座“鲁班寺”,是为纪念木匠始祖鲁班而建的,寺内有一口大铁钟,钟上刻有“鲁寺”二字,该村以此得名鲁寺村。后来一场洪水淹没了该村,寺庙坍塌,大铁钟也 25被洪水冲走,村子也被洪水吞没,村民只好迁到附近山坡上居住。山坡上长满高大的柳树,此村后来被人叫作柳树村,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一直这样称呼。到了解放后该村规模扩大,一部分人陆续在后村安家,该村也恢复了原来的村名——鲁寺。另一种说法说,古时候该村佛教兴盛,曾建有六座寺庙,即有六寺之说,该村也被人叫作六寺村,久而久之,演变为鲁寺,取代了六寺,成为该村的村名。该村村名有三种传说,哪种应该准确,有待进一步考察论证。该村居民以陈姓(祖籍甘肃)、张姓(祖籍黄陵鲁村)、杨姓(祖籍宜君石堡)、贺姓(祖籍黄陵真村)居多,为该村老户。鲁寺村所处位置得天独厚,由于毗邻店头镇区和矿区,近年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村庄建设也焕然一新。(撰文:高阳)参考资料:《陕西黄陵县地名志》注:在轩辕黄帝庙内,有一口大铁钟,重1600斤,此钟铸造于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钟上铭文清晰可辨,此钟铸造工匠记载为:“逯寺村金火匠陈秀、陈景方、陈志成、陈福禄”,其中逯寺村即今鲁寺村,明清时写作逯寺村。此钟距今已有500多年,为鲁寺村陈氏族祖所铸造,陈氏后裔应感到骄傲。这也证明500多年前,居住在黄陵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采煤、炼焦、冶炼、翻砂、铸造等技术。能够一次铸造出重达1600斤的大铁钟,其工艺、设计与制造当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确实是了不起的。26白石村 白石村北接鲁寺村,东与黄陵矿业集团公司相毗邻,距店头镇区约2.5公里,黄畛公路穿越村前,沮河自西向东流过村中,将白石村分隔成南北两块,河南为老村,河北为新村。村后有一山峰,为古石堂山向南延伸之支脉,因山体由白色岩石构成,故名白石山,白石村因白石山得名。白石山上有白石洞,因盛产白玉而闻名天下(白石玉的故事详见“古镇揽胜·白石洞”)。白石村名的来由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古时候该村寺庙遍布,其中名气最大的当数建在白石山上的一处寺院,名曰白寺。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盛产白莲,佛祖经常于白莲花丛中打坐修行,终成正果,尊为佛祖。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中所供奉的佛祖,都是端坐于莲花台上,双目微闭,默诵佛经,其形象魁梧高大而睿智深沉。白色在佛教中象征清净纯洁,备受尊崇,该寺得名白寺其意不凡。可惜白寺却毁于兵燹,不复存在,然而白寺之名却流传后世。没有了白寺人们习惯称这个村子叫白寺,久而久之却演变成“白石”——成为该村的村名,流传至今。白石村村民以常姓、杨姓、倪姓居多,为该村老户。近几年由于黄陵煤化工园区在该村筹建,土地被征用,村庄迁建,该村已在新村旧址上建成多栋居民楼,村民将搬离老村旧舍,迁入新居,指日可待。(撰文:高阳)参考资料:《陕西黄陵县地名志》 27寺湾村 寺湾村位于李章河沟口,东与白石村毗邻,西临白石岭,距店头镇区约3公里,沮河从村后流过,黄畛公路绕岸而行,交通十分便捷。传说元代这里建有大片寺院,成为丛林寺院。因为这些寺院集中建于村北一处呈弧形的沟湾间,寺院各有其名,当地人称此沟湾为寺湾。到了清朝同治年间,由于清廷实行残酷的民族歧视政策,引发回民暴乱,延续12年之久。传说一支回民暴动军队由甘肃东进到此,放火烧毁了寺院,以报复清廷和汉人,冲天大火连烧数日,寺院化为灰烬,这里只留下一个村名,叫寺湾。古时候寺湾村西白石岭上有秦直道,是连通北方上郡地区和甘肃的交通要道,而寺湾村北有李章河镇,是通往鄜州(今富县)和延州(今延安)的重要驿站,寺湾位处二者交汇之处,成为天然要塞,因此寺湾一度曾经相当繁荣,不仅寺庙遍布,而且商贾云集,在唐、宋年间成为一处佛教胜地和商贸中心,延续数百年之久。寺湾村居民以薛姓(祖籍韩城)、阮姓(祖籍韩城)、宁姓(祖籍蒲城)、樊姓(祖籍山西)居多,为该村老户。近几年,由于黄陵煤化工园区在该村筹建,耕地被征用,村庄面临搬迁。新建村庄将迁至店头镇区南端中心街旁,居民住宅楼正在紧张施工之中,届时寺湾将被整体搬迁到新址,现址上的寺湾将从此永远消失。(撰文:高阳)参考资料:《陕西黄陵县地名志》28 桑园村 桑园,位于沮水中游,东距店头镇4公里,属子午岭山脉,天然次生林区。北望,柏林层层叠叠,山岭相接,岭去成峰。南眺,山峰成波浪式,如象形文字里的“山”字。松树参天,林涛阵阵,这儿一个大大的转变,像一轮上弦月一样迷人,桑园村就坐落在月儿的正中心。一条沮水穿林而过,与黄畛公路并行相临,傍山依水,负阴抱阳,真是个风景秀丽的村庄。古时候,桑园本没有村名,现在的村名桑园据说和嫘祖种桑养蚕有关。这里是嫘祖娘娘的养蚕基地,她教人们纺线织布,种桑养蚕,费尽了千辛万苦,随大臣踏遍了黄陵的山山水水,最终在此处止步,看到这里川道开阔,自然环境优越。抬眼望去,村庄院落,田间地头,道路两边,桑树一簇簇,一行行,在阳光的照耀下,手掌大的桑叶发出翠绿的闪光,叶圆、肉厚、纹细,抚摸反转,光滑柔软,有如丝绸在手的感觉,放在鼻子闻闻,还有股淡淡的清香。嫘祖娘娘赞不绝口,爱不释手,立马把这里定为养蚕基地,起名桑园,号召人们大面积种植桑树。随行大臣欢呼雀跃,一致赞扬嫘祖娘娘英明果断,顺天意,和民情。后来,人们分析研究,实地考察,为什么就这儿的桑叶大、厚、鲜,而又发芽早,适宜种桑养蚕的原因何在?天不负苦心人,辛苦的努力很快有了结果。从寺湾的村头到长墙的村尾,正是一个大转弯,人们形象地比作上弦月,东边挡住了店头迎头入侵的寒流,西边顶住了双龙扑面 29的强风,桑园正好位于这个避风港。尤其在树木发芽的早春二月,这儿气温正常,从而使桑叶早发芽10-15天。近年来,东南边的白石老村庄,改造大自然,叫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削平了半个山头,东升的太阳,喷薄而出时就直射在桑园的土地上,增加了日照,提升了温度,有利于桑叶的生长,时至今日,桑叶依然翡翠欲滴,令人悦目爽心。(撰文:刘淑萍) 长墙村 黄陵县店头镇西北方向,有一个村叫长墙,传说早年村中有堵很长的墙,故而得名长墙。古老的槐树证实了其悠久的历史。站在南梁陵坡眺望,村子的形状酷似凤凰展翅。到了夏天,槐花溢香,浓荫罩地,日出蝉唱,月升蛙鸣,其景致竟似陶渊明笔下的情韵。自然景观的诱人自不待说,文物古迹也随处可见。古庙、古戏楼错落有致,驼峰似的山峦,两石相压,三石一叠,悬崖石洞相连,是游山揽胜者的绝好去处。而这里还有一段瑰丽的传说。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马鸿魁的队伍从甘肃到双龙,路经河浦时问一老者:“前面是什么村子?”老者答道:“长墙,长长的一堵墙。”马鸿魁怒冲冲地说:“跳过去!接下来呢?”老者灵机一动说:“丧冤(桑园)、死完(寺湾)、白死(白石)。”马鸿魁心想,地名犯不得,跳墙冤枉死,凶多吉少。便立即命令队伍撤回,长墙村也因此免了一场大劫难。 30长墙村段、陈、张三大姓平分秋色,各领风骚数十年。明朝末年三姓的族长在方圆百十里号称一代强人。他们在智慧上比强弱、道德上见高低、实力上决雌雄。段家24孔砖窑,陈家两层24间楼房,张家24头清一色的白蹄骡子。后来,张家的骡子患了瘟疫,陈家祭祖不慎,香火焚化了楼房,唯有段家的砖窑屹立在村子西头,雄姿不减当年。张家的族长弥留之际告诫子孙:宁置金钢板,不置水上漂。后世吸取古训,不置浮财水上漂。村上没有木料建造的房子,再没出现过骡子。富户修砖窑,穷户打土窑。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百分之九十的人住进了平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有旋耕机,点种有播种机,交通运输有汽车,日子过得比蜜甜。(撰文:段靖奇) 31二、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店头镇位于黄陵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沮河上游,地处东经108.8°-109.1°,北纬35.3°-35.8°,东与仓村乡、桥山镇相接,西与双龙镇毗连,西南与咸阳市的旬邑县为邻,北与富县相接,南与铜川市的宜君县、印台区相邻。总面积487.5平方公里(含腰坪社区),全镇共辖29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66个自然村,3个社区。辖区内有省、市、县驻店厂矿企事业单位119个,总人口5.4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3648亩。 店头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秦直道的辅道穿越全境,直通黄陵县,是南北往来客商必经之地和驿站。黄(陵)五(里墩)公路穿越镇中心往西,经双龙镇、上畛子与甘肃宁县相通,店(头)后(烈桥)公路往西南经腰坪与铜川焦坪相接。店(头)桐(树底)公路往东经仓村乡、隆坊镇、阿党镇与包茂高速公路和210国道相接。秦(家川)七(里镇)铁路贯通前川,并与红石岩煤矿、黄陵矿区两条运煤铁路专线相连接,交通方便。店头是陕西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31个重点示范镇之一。 2、地形地貌 店头的地貌属黄土梁峁状丘陵。西部子午岭作西北东南走向,其支32脉统称桥山山脉,海拔左右,主峰高1687米。是陕甘两省的省界线。黄陵境内有三条支脉自子午岭向东延伸。西有白石岭从子午岭东伸到店头境内,将店头分隔成南北二川。东有与仓村塬相连的太白山、火焰山三条支脉,形成东西两道天然屏幛,使店头、双龙、腰坪处在四面环山的盆地中央。居民世代依山傍水沿沮河川道而居。其地形地貌的基本特点是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境内沮河、南川河(又名建庄河)分别自北川、南川流至店头镇,于镇西南汇合,其流向与地势倾向基本一致。镇区处于三川两河的交汇处。黄土梁峁承袭了下伏基岩古地形的基本特征。受基岩古地貌以及现代流水侵蚀的影响,该地区岭谷交织、山峦重迭。由于森林遍布,植被覆盖良好,流水侵蚀缓慢,水土流失微弱,是黄陵县的水源涵养林区。 3、气候水文 店头地处内陆,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大气环流、森林植被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区域性小气候。店头属黄陵县西部温凉半湿润地区。日照时数自西向东比全县年平均2528.4小时平均减少200小时左右。气温自东向西逐渐降低。本区东南部偏高,平均9.3 ℃,其余地方8.6℃;≥10℃秋温℃,东南部偏高。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23日-27日,东南部偏早;终日为10月7日-11月15日,东南部偏晚。平均无霜期145-168天,东南部长于西北部。本区东南部多暴雨,西北部多冰雹,年平均降水量东 33南部775毫米,西北部为626毫米。按四季分,春季由4月11日至7月16日,共96天,易出现寒潮、霜冻、大风等天气,昼夜温差大,大风日数占全年的42%,平均降水量为113.6毫米,仅占全年总量的18%;夏季由7月16日-8月11日,共26天,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日最高气温可达30℃以上,为全年最热时期。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1%,是主要的降水期,暴雨、冰雹及八级以上阵风时有发生;秋季由8月11日至10月6日,共67天。气温下降较快,风速增大,连阴雨不断出现,3-5天以上连阴雨几乎年年都有。季平均气温在10℃以下,11月下旬开始平均气温在0℃左右,10月下旬即有霜冻;冬季由10月6日至4月11日,共177天,季平均气温在零下3-4度,降水量仅占全年的6%。店头境内地表水主要有沮河和南川河(建庄河)两大河流。沮河流经境内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262.5平方公里。作为沮河一大支流的建庄河,全长44.2公里,流域面积464.0平方公里。另有中、小型水库、塘(坝)12处,库容面积187.5万平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018亩。西部林区地下水水位埋深数米至100多米,泉涌量均小于12吨/日,地下水分布不稳定,含水性不均匀,可解决居民生活用水。(撰文:薛先宏)参考书目:《黄陵县志》(1989版)《黄陵年鉴》《黄陵文史资料》 34三、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店头属华北陆台的鄂尔多斯地台的一部分,鄂尔多斯地台也称陕北构造盆地,店头镇位于这个盆地的中南部。处在形成贮备着丰富煤藏的海陆交替相沉积的地带上。煤炭。由于中石炭纪、三迭纪、侏罗纪的气候变化,陆相沉积,使店头及以西地区约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煤藏。据1983年12月《陕西省黄陵矿区总体规划设计汇报提纲》载“已探明储量27.3亿吨,可开采量21.8亿吨”。据《黄陵国土资源》载“已知进入黄陵矿区规划的煤田面积为508.2平方公里。其普查地质储量27.7985亿吨,详查地质储量为24469亿吨。另有南川露天部分地质储量718.8万吨。”而进入矿区设计的有店头、建庄两个煤田,其中店头区面积353.2平方公里,建庄区面积155平方公里。其煤田面积占总面积的58.82%,且具有埋藏浅、易开采、中灰、低硫、低磷和高发热量(大卡/公斤)的特点。是优质化工、动力及生活用煤。2012年原煤产量达2750万吨,是陕西省主要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石油。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在店头地区钻探发现石油。并由国家组织开采,产量不详,开采持续三年之久。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根据有关部门普查与详查的统计资料显示,初步探明店头北川至双龙上畛子,南川至腰坪、建庄大范围内有石油、天然气显示,储量 35可观。长庆油田、延长油矿、中石化参与开采。2012年生产原油1.4万吨。2013年将完成探井150口,生产井240口,天然气探井30口,生产原油5万吨,产能达10万吨。石油有望成为黄陵第二大支柱产业。稀有元素。据208地质勘探队在店头及周围地区勘探,店头地区地下蕴藏有锗、铀等放射性元素,属核能资源。其储量、范围正在作进一步探明。铝土矿。店头镇2-3号煤层间,有一层0.5-1.3米厚的灰白色泥岩——铝土矿。从古至今就一直为当地陶瓷工业所用,亦为铝冶炼原料,目前尚未实施开采。要沮河流域蕴藏不少石灰石矿藏,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原料。 2、森林资源 店头镇全境系桥山山脉范围,遍布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属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桥山林区。据1985年西北林业勘察设计院调查表明,桥山林区有林地面积为201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为6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84.1%。这些森林除县林业局辖部分森林外,其它均分布在县西部。其中店头镇辖区内有延安市桥山林业局下属的建庄林场、腰坪林场、店头林场和黄陵县林业局下属河寨林场。林区主要乔灌木树种共46科、94属、184种。主要有松科:油松、落叶松、华山松、雪松。豆科:刺槐、国槐、合欢、紫藤等。36芸香科:花椒、臭檀。苦木科:臭椿、苦木。木槭树科:五角枫、复叶槭。木犀科:连翘。无患子科:栾树。柏科:侧柏、刺柏。杨柳科:山杨、毛白杨、小叶杨、旱柳、垂柳等。杉科:水杉、云杉。胡桃科:野核桃、核桃。桦林科:白桦、黑桦。银杏科:银杏壳斗科:麻栎、辽东栎。榆科:黑榆、黄榆等。桑科:桑树、蒙桑。蔷薇科:山樱桃、水楸、山楂、苹果、山杏、山桃、木土梨、李子等。胡颓子科:胡颓子。 3、动植物资源 饲养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狗、家兔、鸡、鸭、鹅、鸽等。37野生动物:兽类:松鼠、黄鼠、西藏鼠、兔、狼、狐、豹、黄鼠鼬、虎鼬、狗獾、水獭、野猪、狍(羊鹿子)等。乌类:麻雀、山雀、喜鹊、乌鸦、燕子、斑鸠、布谷、画眉、杜鹃、啄木乌、百灵、云雀、山鸡、山鹰、黑鹤、大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谷子、糜子、高粱、小麦、荞麦、黑豆、黄豆、绿豆、江豆、薯类,其中玉米历来是主要作物,腰坪的不仅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尤以它的口感好,备受人们的青睐。油料和蔬菜: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大麻、芝麻、胡麻、荏籽、蓖麻。蔬菜品种较多,特别近几十年来,大棚温室的发展,蔬菜品种迅速增多,而且基本保证一年四季有鲜菜上市,供应居民。经济作物:主要是线麻和烟草。烟草过去种植老叶和小叶旱烟。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发展了一批烤烟。线麻是店头农业上传统的经济作物。相传明代就开始种植,兴盛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总面积达到4000亩左右,亩产最高160斤。除用于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外,大量销往延安和关中地区各县,主要用于在煤矿生产中以麻绳代替钢丝绳和纺织、造纸。店头线麻皮薄色白、韧性强、耐磨蚀,民间素有店头线麻“赛过丝”的美誉,成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形成店头农业生产上的主要产业,是当时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果树主要有:桃、梨、核桃、枣、杏、葡萄、梅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开始栽培苹果、草莓。野生植物:中草药植物主要有:茵陈、槐米、连翘、柏子仁、桃仁、38枣仁、薯芋、黄柏、黄芪、柴胡、地骨皮、党参、板兰根、远志、牛黄、丹皮、生地、黄芹、茴草、寄生、苍术、甘草、冬花、马斗铃等。(撰文:薛先宏)参考书目:《黄陵县志》(1989版)《黄陵年鉴》《陕西省黄陵矿区总体规划汇报提纲》《黄陵国土资源》西北林业勘察设计院有关桥山林区的调查资料 39四、经济建设 1、工业概况 店头的工业起源于手工业作坊,商周时期就有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唐宋时期出现砖瓦,元明时期出现铁器加工、制香、榨油、酿酒和煤炭的开采。到了清代这些手工业已初具规模,民国初期日渐兴旺,当时已有酿酒作坊(烧科)10多家、香坊5家、油坊、毡坊、挂面加工等多家作坊,煤矿6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手工业作坊走上联合发展的道路,个体分散的手工业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组、合作社。到1956年底在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建成了一批国营企业。1956年成立地方国营黄陵县店头酒厂,1958年成立地方国营黄陵县店头煤矿,同年新建店头陶瓷厂、店头造纸厂,与此同时,店头铁业社、店头木业社、店头麻绳社等一批合作企业相继组建成立。1971年店头电厂成立,年发电量751万度,1975年北京援建的黄陵氮肥厂在店头曹家峪村建成,年产合成氨3000吨(1978年因亏损停办)。1978年黄陵县贯彻执行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使资产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工业生产跨入一个新时代。黄陵县芋园煤矿、黄陵县露天煤矿、黄陵县南川一号煤矿相继建成投产。铜川基建公司仓村煤矿、红石岩煤矿、延安市车村煤矿、黄陵矿业集团煤矿、瑞能煤业公司等一批省、市属煤矿相继建成投产。上世纪80年代一批乡镇、村组相继在店40头地区开办煤矿,随后个体私营煤矿也纷纷办起。店头地区各类煤矿已发展到一百多家。店头地区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煤炭成为黄陵县的主导产业,一直一枝独秀。酿酒、陶瓷、木材加工、发电、建材业等也都有较快的发展。本世纪初,根据中央指示,乡镇及私营煤矿进行兼并重组,煤炭企业数量大减,但煤矿规模和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国营大型煤矿却迅速发展,2010年6月陕西煤业集团建庄矿业公司(即建北煤矿)在店头南川新村建成投产;2010年12月陕西建新煤化工有限公司(即建新煤矿)在店头南川闫庄建成投产。煤炭深加工循环利用是煤炭资源开发的必由之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12年底大型煤化工企业——陕西黄陵煤化工有限公司(即曹家峪煤焦化园区)在店头镇曹家峪村建成投产,另一个大型煤焦化工园区正在店头镇白石村和寺湾村开工建设。截止2012年底,全县23家煤矿全部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标准,2012年生产原煤2750万吨,生产焦炭58万吨。全县煤炭生产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主要煤炭企业简介:(1)县办煤炭企业:黄陵县芋园煤矿芋园煤矿位于店头镇芋园,始建于1959年,1972年建设规模为10万吨/年,1975年12月建成。1980年开始10-21万吨/年扩建,1985年建成。平峒开采,断面11.4平方米,架线式电机车牵引固定矿车运输,工作面运输巷配备40型刮板运输机,自流式排水,边界式抽风,装备 4170B2-12型轴流式扇风机2台,配28千瓦电机,地面架设刮板溜槽筛选系统,6千伏单回路供电。主采2号煤层,井田面积7.8平方公里,矿井面积储量2849万吨,可采储量1994万吨,煤层平均厚度3米。至1996年闭坑,共生产原煤约300万吨。由于煤炭资源被周边小煤窑开采而枯竭,2003年6月企业被迫拍卖。 黄陵县店头煤矿黄陵县店头煤矿位于店头镇芋子渠,始建于1963年,1967年10月建成投产,地质储量814万吨,可采储量560万吨。1985年提出5-15万吨/年扩建设计。由于乡镇、个体煤矿快速发展,资源大量蚕食,扩建工程未能实施。1997年矿井停产闭坑。1998年店头煤矿改制为金龙煤炭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被车村煤矿兼并,组建为车村煤业集团二号井口。店头煤矿从1990年-2008年共生产原煤196.11万吨。黄陵县露天煤矿黄陵县露天煤矿位于店头镇南川陈家沟,始建于1975年,1978年建成投产,生产能力9万吨/年。井田面积0.54平方公里,地质储量544万吨,可采储量330万吨,后因矿井地面建筑、河床占压储量214万吨,红石岩煤矿工业广场占压储量86万吨,曹家峪行政村土地范围内占压储量150万吨,并开了一处村办露天矿,使露天煤矿仅剩秋林子村土地范围约40万吨可采储量。露天煤矿从1990年-1998年共生产原煤21.81万吨。后于2003年3月经黄42陵县法院裁定破产。黄陵县南川一号煤矿黄陵县南川一号煤矿位于黄陵县店头镇南川结子沟行政村。始建于1988年,1994年元月建成投产,井田面积11.50平方公里,原设计地质储量3221万吨,可采储量2430万吨,服务年限58年,1996年经县政府同意,划出660万吨,给店头煤矿石牛沟井口,实际地质储量2561万吨,可采储量1820万吨,服务年限43年。1994年投产后,产量递增,但未达到设计年产量,该矿井是当时延安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的矿井,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特别是采煤工作面,按长壁工作面设计,要求生产组织工作严密,采掘关系协调,对第一线生产工作技术要求较严,后因市场销售不理想,外欠债务无力偿还种种原因,2002年1月经县政府批准,以880万资金将矿井及部分资产转让给浙江华东矿山建筑有限责任公司,矿井名称仍沿用南川一号煤炭实业有限责任公司。(2)省市办煤炭企业:陕西省红石岩监狱煤矿陕西省红石岩监狱煤矿(简称红石岩煤矿)位于店头镇南川曹家峪村、集贤村之间,1968年原上畛子劳改农场为解决农场自用煤,在店头南川建成红石岩煤矿,斜井开采,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1984年改为司法部直属煤矿,2004年全国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实行监企分开,红石岩煤矿和红石岩监狱实行了分离。红石岩煤矿井田面积26.3平方公里,2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地质储量7326万吨,可采储量4933万吨,服务年限59年。431997年改峒式开采为壁式开采,装备高档普采工作面,皮带化运输方式,副井装备皮带,一次性将原煤运至地面卸载。地面设筛分楼和装车仓,备有铁路专运线和大吨位卡车装车系统。2006年5月,经省发改委同意,将红石岩煤矿生产能力核定为120万吨/年。矿井设计为“一综、一高”两个工作面,即四采区装备一个综采面,九采区装备一个高档普采面,井下运输大巷沿煤层布置,胶带输送机运煤系统。矿井供电改为双回路供电系统另掘边界风井,改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式通风方式。2009元月19日上述扩建工程竣工通过验收,正式投入生产。陕西煤炭建设公司苍村煤矿(简称苍村煤业)陕西省煤炭建设公司(铜川基建公司)为解决职工生活安置问题,在店头地区建设了仓村平峒、一号井、二号斜井、双龙斜井。仓村平峒矿址位于店头镇中心街,1970年开工建设,平峒开拓原设计生产能力为45万吨,2003年3月和苍斜二号井重新组合成立陕西苍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开始采用长壁炮采,木柱支护,后经几次改进,1992年改为高档普采至今。煤矿一直采用钻爆掘进,支护方式除开拓巷道外,回采巷道采用裸体巷道,准备巷道为棚子支护。1990年采用锚杆支护,掘进运输主要是轨道矿车运输方式。矿井主排水为平峒自排水,采用集中水仓,离心双泵排入大巷至地面。矿井供电形式为双回路供电,一回路来自店头110KV变电站,一回44路来自黄陵矿业集团公司110KV变电站。矿井属低瓦斯矿。矿井设有可靠的通风系统,配备充足的通风瓦检员和通风管理机构,瓦检仪器齐全。2000年矿井又装备了通风安全监控系统,是一个抗灾能力较强的矿井。陕西瑞能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瑞能煤业)陕西瑞能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黄陵县店头镇鲁寺村,前身为苍村煤矿一号斜井,井田面积4.47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417万吨,可采储量938万吨,煤层平均厚度2.1米,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服务年限23年。1990年2月建成投产。2003年1月企业改制后,组建为陕西瑞能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煤炭品种为低灰、低磷、特低硫肥气煤,是良好的动力用煤和炼焦配煤,产品供不应求,深受用户欢迎。瑞能煤业公司自2003年重建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连续四年被陕西煤炭建设公司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06年4月、2008年5月先后两次被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延安市车村煤矿延安市车村煤矿位于店头镇南川车村,属国家投资,煤归统配的地直国有企业,是延安地区开发南煤的第一个工程。始建于1983年5月,1985年正式建成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年,2004年核定为30万吨/年。矿井主要煤层为2号煤层,工业储量1615.7万吨,可采储量1225.4万吨,服务年限42年。矿井建设总投资2193.77万元。矿井采用长壁式走向炮采采煤工艺。矿井提升为主斜井(倾角16度,断面8.9平方米,长171米),采用双钩串车提升,担负全矿提煤及辅提升任务。副斜井仅作行人和敷设管道 45与通风之用。大巷运输7吨架线式电机车牵引1吨固定矿车运输。地面设选煤楼。矿井通风系统为中央并列式,通风主式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主斜井通风、副斜井回风。矿井供电方式为双回路供电。一路电源引自店头张湾110KV变电站到腰坪乡案角村的35KV变电所,长度10.5公里。另一路引自距矿部斜对面550米处的黄陵店头电厂。矿井地面生产、生活、福利设施配套齐全完备。陕西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黄陵矿业)黄陵矿业有限公司是陕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大型现代化核心企业。黄陵矿区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20项兴陕工程之一,是国家能源投资体制和煤炭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拥有总资产65亿元左右,矿区规划有两对生产矿井,即一号煤矿和二号煤矿,一号煤矿于2001年11月投产,核定能力500万吨/年,平峒式开采,盘区式布置,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二号煤矿2004年开工建设,2009年2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700万吨/年,采用斜井开采,盘区式布置,长壁式采煤方法,大采高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矿区拥有一座13MW的煤矸石电厂,一条49公里运输能力2000万吨的铁路专用线。公司现有职工4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680人,下设一部一室十处,15个基层单位,其中有5个股份制公司。黄陵矿业集团公司,位于黄陵县店头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南距省会西安192公里,省道黄(黄陵)畛(上畛子)公路穿越矿区,46直达甘肃境内,向东28公里至黄陵县城与201国道及铜(铜川)黄(黄陵)高速公路衔接,西(西安)延(延安)铁路从矿区东部通过,矿区拥有铁路专线50公里,在秦家川车站与西延铁路接轨。黄陵矿业煤田总面积561平方公里,地质储量是15.7亿吨,可开采储量11.4亿吨,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平缓、便于开采。煤种为低磷、低灰、低硫、中挥发分、高发热量的弱粘煤,1/2中粘煤和气煤,是国内少有的符合环保标准要求的优质动力煤、气化用煤和配焦煤。现已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黄陵一号”和“黄陵煤”两个品牌,产品畅销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并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区。受到广大用户好评,许多国内大型电厂将黄陵煤列为免检产品。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价值,按照以煤炭开采为主体,以煤化工为主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构建煤炭开采、洗煤加工、煤化工、铁路运输、发电建材六大产业板块,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煤、化、电、路综合发展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公司规划到2013年,煤炭产能达到1600多万吨,焦炭产能达到500万吨,化工产能达到100万吨,发电量达到40亿度,铁路运力达到2000万吨,企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盈利能力达到30亿元以上,黄陵矿区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陕西煤业集团黄陵建庄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建北煤矿)陕西煤业集团黄陵建庄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建北矿井及选煤厂是延安市2005年招商引资项目。公司是由陕西煤业集团蒲白矿务局、华电煤业 47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恒立信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2.8亿元,总投资约8.6亿元。公司位于店头镇南川新村,距黄陵县城60公里,可采面积为4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3.115亿吨。可采煤炭为中灰、低中硫、低磷、高热值、富的低变质弱粘煤(RN32),是良好的动力用煤和气、液化等化工原料。矿井设计是按优质、高效、生态环境型的现代化矿井,生产能力为240万吨/年,建设项目概算投资8.6021亿元,主斜井777米,倾角14°,断面16.8平方米,副斜井2242米,倾角5.5°,断面18.9平方米,回风斜井620米,断面17.8平方米,倾角20°,服务年限61.9年,建设周期为33个月,已于2010年6月投产运营。陕西省建新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建新煤矿)位于店头南川闫庄。建新煤矿由陕煤蒲白矿业有限公司出资51%,陕西黄河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49%合资组建,年设计生产能力150万吨,项目总投资9.156亿元。矿井工程项目于2006年11月开工建设,日生产。公司下设十三个机关部(室)和八个生产区队(厂),现有员工约1070余名,高、中级职称20余人,工程技术人员80余人。建新井田煤炭储量丰富,煤质优良。井田东西长约10.5公里,南北宽约6.4公里,面积约为41.9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1443亿吨,可采储量1.4306亿吨。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平缓,便于开采,煤种为长焰煤,主采煤层为4-2煤。矿井采用斜井、立井混合开采方式,全井田划分为648个盘区,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采用中央分裂抽出式通风系统,主斜、副斜井通风,回风立井回风;矿井主提升采用钢丝绳芯胶带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φ3.5绞车和胶轮车运输。陕西黄陵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即曹家峪焦化园区)陕西黄陵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黄陵县店头镇曹家峪村,北距延安170公里,南距西安192公里。交通运输条件顺畅便捷。公司由黄陵矿业集团、成尧工贸公司、安徽长钢集团、江苏永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公司发挥股东各方资源、管理、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优势,致力于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世界先进的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黄陵煤化工项目按“一园两区”规划建设,分曹家峪、白石两个园区,采用国内先进的5.5米侧装煤捣固焦炉生产工艺,配套建设化产甲醇、合成氨等项目,园区建设规模为年产4×100万吨焦炭、60万吨甲醇、20万吨合成氨等项目。计划总投资55亿元人民币。日曹家峪园区开工建设,日白石园区开工建设,2011年底,曹家峪园区焦炉化产系统建成投产。截至2012年底,已生产焦炭58万吨,化工产品5万吨,产值达12.26亿元。公司秉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框架构建经营管理体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责任制,负责黄陵煤化工建设“投资、质量、安全、工期”四大控制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黄陵煤化工建设,是黄陵矿业集团实施煤能转化、转变发展模式、 49调整产业结构、落实循环经济战略的重大项目,是成尧工贸公司做大产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点项目,是三大钢铁集团实现协调、健康发展的战略投资项目。陕西黄陵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构建的煤化工循环经济企业。(3)煤炭营销企业:黄陵县煤炭工业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6月份黄陵县第一批企业改制时将黄陵县煤炭工业公司改制为黄陵县煤炭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原煤炭工业公司1985年5月组建成立,地处店头镇中心街。公司共有员工327人,固定资产1400万元,公司以经销煤炭为主,兼营煤炭生产、汽车运输、汽车修理、物资供应、劳动服务,集产、供、运、销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实体,是我县在店头最早经营地方统配煤炭的国有企业。从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发运煤炭312万吨,年累计企业自产原煤80万吨,实现利税3500万元,连续十年被黄陵县评为先进企业,被延安市政府评为创利在百万元以上的十五个骨干企业之一。1991年10月经地区经委、质协评审验收,省经委审定批准,公司为全面质量管理合格企业。2000年9月,煤炭工业公司改制为黄陵县煤炭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后,干部职工的思想理念、经营行为不能适应股份制企业管理的要求,新牌子旧机制的管理模式在企业运行管理中仍然存在,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煤炭市场的急剧变化。2003年,煤炭价格上扬了10倍以上,发运户50头由原来的10户增加到80多家。经销煤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困难:一是企业经营实力减弱,物资、供应等生产经营项目纷纷倒闭;二是企业多年没有资本积累,订购煤炭没有流动周转资金;三是企业隐藏的深层次矛盾全面凸现,人员多、包袱重、负债高成为突出问题;四是企业运销体系和自身优势基本丧失,市场占有份额逐年缩小,独家经营计划单列的优越条件已经无法存在。针对公司的实际现状和存在问题,企业被迫于2003年12月停产放假。2007年12月拍卖,黄陵县中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560万元中标。黄陵县煤炭储运有限责任公司黄陵县煤炭储运有限责任公司(原名黄陵县店头煤台),地处店头镇前川,黄陵县煤炭储运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原店头煤台改制的国有控股企业,与七里镇火车站毗邻,秦七铁路直达煤台,矿业集团运煤专线、红石岩煤矿运煤专线穿场而过。公司各项制度健全,管理严密,效益逐年提高,2005年取得省级重合同守信誉企业称号,2005年取得市级先进中小型企业称号。(4)煤炭洗选:原煤经过洗选后,可有效降低灰分、硫分等有害物质,提高热量,减少运输量。店头原煤经洗选后,灰分降至10%以内,硫分降至0.5%以内,可作为优质的配焦化。店头的煤炭洗选行业从2000年以后逐步发展,洗精化的优良品质和环保效益得到广大用户的普遍认可,市场需求逐年增加,特别是利用空气运输浮法洗煤工艺的使用,提高了精煤回收率,使煤炭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在店头地区的洗煤厂有:黄陵县新城洗选 51有限公司、黄陵县店头镇洗煤厂、黄陵县马连口洗选有限公司等多家洗煤厂。最大的洗煤厂是黄陵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洗煤厂,于1997年建成投产。2001年投资3000万元,对洗煤厂进行全面入洗工艺改造,年入洗能力由140万吨/年,提高到240万吨/年,原煤处理能力达到500万吨。日二号井洗煤厂入洗能力为700万吨/年,通过国家验收。全公司入洗能力达1000万吨以上。(5)煤矿灾害:煤矿灾害主要有水灾、火灾、瓦斯爆炸、塌方冒顶等,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自然或人为造成。店头地区煤矿灾害时有发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教训深刻。日,南川河秋林子段河床煤柱被小煤窑采空塌陷,南川河断流,河水流入采空区,通过龙首乡和康崖底乡煤矿进入车村煤矿采区,导致工作面停产报废。日,黄陵地区普降暴雨,南川河又因采空区塌陷,河水断流,洪水通过采区进入红石岩煤矿和车村煤矿,形成较大淹井事故,造成重大损失。北川河流的河浦、长墙、寺湾一带河床被小煤窑采空毁坏,河水流入井下,导致几处小煤窑停产。2000年水沟煤矿和牛武煤矿边界煤柱打通,大量地下水通过水沟煤矿采空区进入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井下,导致一号煤矿停产8个月,一号煤矿为了封堵地下水,在运输大巷保安煤柱内进行注浆封水,共打孔121个,注浆1549立方米,随着注浆高度提高,水位也在上升,2001年12月,水位上升到946标高。导致鲁寺村150户居民家中渗水,院子水深盈尺,房内地板松软,潮湿无法居住。 52年十年间,发生10起瓦斯爆破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2次。日金咀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死亡32人。日太贤乡天龙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3人。2000年以后,由于执行了国家关井压产政策和治理整治行动,煤矿数量减少,安全状况有所改善,共发生瓦斯爆炸事故2起。日,花家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死亡5人。日,七丰沟西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2人,矿主和当时煤炭局隐瞒事故引起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对本次事故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了严格的处理。店头工业门类较多,除煤炭开采加工为主,还有酿酒(详见:古镇轶事·店头酒史话)、陶瓷(详见:古镇轶事·店头陶瓷史话)、发电、木材加工、建材业等。近年来石油的勘察取得重大突破,在店头的南川、北川已发现多处油气田,油气的勘探工作仍在进行中。上世纪50年代店头地区就发现石油,并实施开采,持续约三年。近几年长庆油田、延长油矿和中石化进入店头地区,实施开采,已具规模。2012年已生产原油1.4万吨,2013年将完成探井150口,生产井240口,天然气探井30口,原油产量将提升到5万吨,将实现产能10万吨的规模,石油有望成为黄陵第二大支柱产业。(撰文:孙玉怀)参考资料:《黄陵县志》(1989版)《黄陵县煤炭志》 532、农业概况 远在新石器时代,居住在店头的先民就已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由川道、河谷扩展到塬区。秦汉时期,土地得到大规模开发。西汉文帝(前175年)时,店头地区已成“村落相望,阡陌相连”的农业区。唐代开始引水灌溉农田。以后农业衰落,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明代以来,随着戌边屯田和笔直徙民富边政策的实施,农业又有了一定发展,形成固定的生产区域。清代、民国时期农业虽较前有所发展,但因地瘠民贫,人畜耕作,农业一直靠天吃饭,生产水平很低,产量增长不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店头人民积极贯彻执行党的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机械,改良培肥土壤,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作物种植:店头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主要有:玉米、小麦、水稻、谷子、糜子、高粱、荞麦、大豆、绿豆、小豆等。民国前夕,店头粮食作物面积逐年减少,产量不高,平均亩产35.9公斤。产量低而不稳,遇灾即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农业发展,经过艰难曲折,粮食向丰收高产方面增长。1954年总产提高,单产57公斤。1958年随着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开展,工作指导上的失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遭受严重挫折。1960年粮食播种54基本稳定,由于60天大旱,川道粮食总产单产都有所下降。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全党动员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积极推行“农业八字宪法”,粮食生产才在调整中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又逐步回升。1965年粮食总产提高,单产达到66.7公斤,1966年至1976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影响,粮食产量一直徘徊不前。1979年在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县普遍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恢复了生产者的自主权,粮食生产又一次得到稳步发展,产量不断增加。1980年到1983年粮食总产普遍提高,平均亩产达到170多公斤。1989年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526公斤。玉米是店头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店头在沮河流域,水肥充足,最适宜种玉米,因此产量逐年上升。1949年平均亩产49公斤,1957年平均亩产80公斤,1974年平均亩产151.1公斤,1989年平均亩产374.5公斤,有些好地亩产可达1000公斤,是产量最高的一年,但由于工矿企业的发展面积逐年减少。玉米良种化:在店头农家玉米有老二齐、老马牙、火玉米,其次有洋玉米、白玉米、红玉米。1956年引进推广金皇后,1957年引进辽东白、红心白马牙。1965年引进双交种维尔156,1969年引进陕玉661和中杂33,1971年引进玉米单交种陕单1号、试验1号。1972年引进黄白双交陕玉683、陕单1号、陕单5号、白单4号、武单早。1977年引进大单1号和中单2号,实现了玉米品种杂交化。使玉米产量不断提高,很多田块出现了吨斤田。55小麦种植在店头仅次于玉米。也是店头地区人民生活中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店头种植小麦一直沿袭旧的种植方法和古老品种,产量低,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业体制变化和种植技术的提高,良种、化肥的应用,小麦生产取得了显著提高。1949年到1978年29年间种植面积不太稳定,产量上下波动较大,平均亩产超过50公斤的有8个年份,50公斤以下有21个年份。年小麦生产每隔3-4年上一个台阶,平均亩产69公斤,1983年平均亩产138.25公斤,1986年亩产上升到162公斤,1989年亩产上升到186.5公斤。水稻:水稻主要栽植在南川的曹家峪、秋林子、陈家沟、车村,向后腰坪一带。北川鲁寺、白石、寺湾、长墙一带,前川张湾、河腰、关村、马连口、新城一带,但面积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号召多种水稻,好多旱地变水田,水稻面积扩大,1958年平均亩产135.5公斤,此后面积逐年下降,1965年平均亩产191.75公斤。1990年后由于煤炭企业的开发,稻田缺水,或受污染,再没有栽种水稻。优良品种有梗稻、农林1号、天津早丰等。谷子、糜子:谷子、糜子是店头地区的传统粮食作物,川、塬、山峁都可播种,以山坡瘠薄地种植较多。其颜色有黑、红、黄、白之分。平均亩产约在100斤左右。豆类作物:店头地区大多都种黄豆、绿豆、黑豆、小豆、江豆等,这些豆类可单独播种,也可间作套种,主要套种在玉米地。江豆、小豆、绿豆大部分种在山坡地和瘠薄地带。大豆是传统的肥地作物。豆类是营56养价值较高的粮食作物,可作豆腐、泡豆芽等。经济作物:店头经济作物种植种类有油料(油菜、油麻、花生、蓖麻、芝麻、向日葵、荏子等)、线麻、烟草(烤烟、旱烟)、西瓜、甜瓜等。油菜是店头油料作物的主要品种,1967年以前油菜生产一直沿袭传统的种植方法,和荞麦混种作为夏、秋倒茬作物。面积、产量很不稳定。1973年以后,油菜面积产量随着油菜专种技术的推广和以油顶麦(油菜抵顶小麦征购)提高收购价格等政策的实行,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并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店头出现了村村种油菜,因此七丰的榨油业很兴盛。80年代后逐渐减少,90年后因矿业开发,农村失地太多,再无有耕种油菜。线麻是店头的主要经济作物。(详见:古镇轶事·店头线麻)烟叶生产:店头栽培烟叶历史最长的是小烟叶(俗称旱烟),多为自己吸用,零星分布,种植面积很小。1973年开始引进烤烟,由于初次种植,烘烤技术不高,经济效益低,发展缓慢。1984年黄陵县委、政府决定把发展烤烟生产作为一项富民政策,大抓烤因技术培训,提高烤烟质量,使烤烟生产迅速增长。八十年代后期停止种植。西瓜、甜瓜。店头素有种西瓜、甜瓜的习惯,各村都在种植,面积不大。特别是前川的河腰、关村一带种植较多,北川的寺湾、长墙也种,南川的厚子坪、车村一带也种,七丰也有,但都面积不大。西瓜、甜瓜的种植上世纪七十年代已停止。蔬菜:57历史上店头蔬菜处于自产自食状态,多数为家庭院落种植为主,出售量极少。解放后店头开始有菜农,但蔬菜销售量不大,面积很小。店头传统的蔬菜有:茄子、辣子、韭菜、大蒜、黄瓜、芹菜、红白萝卜、白菜、菠菜等。1957年蔬菜生产体制发生变化,对专业菜田实行计划生产,集体种植,交由国营菜店管理,店头镇七丰队及周边个别队建立固定性专业菜园。1979年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和蔬菜供应制的改革,工矿企业的急剧增加,蔬菜需求量愈来愈大,促使蔬菜向专业化发展。现在店头的张湾、河腰、关村、新城、厚子坪等村都建立相当规模的蔬菜大棚。到目前为止,全镇粮食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全镇粮食总产量达到3800吨,实现产值576万元。蔬菜种植扩张提效,以前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继续巩固完善和提升温室蔬菜种植规模和科技水平。目前,全镇共有温室大棚82座,塑钢弓棚420座,竹竿棚90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蔬菜总产量达到7000吨,实现产值980万元。养殖产业规模壮大:坚持稳定牛羊、壮大养猪、扩大养鸡思路,积极扶持张湾、鲁寺、集贤鸡猪养殖大户,通过改变饲养模式,更换养殖品种,扩大养殖规模,不断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本地市场的占有率;同时,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提升沼畜配套率和“三沼”综合利用率,高密度开展畜禽防疫。全镇200座沼气池共投放生猪600余头,沼畜配套率达到100%。投资20万元,在百子桥修建鱼池5座,占地20余亩,投放鱼苗2500斤;全镇大家畜存栏220头,羊只存栏140头,生猪存栏5000头,家畜存笼5万只,预计实现产值354万元。58店头镇在农业发展上,正向“规模化、市场化、特色化、组织化、高效化”上发展,全面推进店头地区群众的经济收入,为建设经济强镇做出贡献。(撰文:孙玉怀)参考资料:《黄陵县志》(1989版) 3、城乡建设 店头集镇的形成已有近千年历史,然而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迅速崛起,使店头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被列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镇、全省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全省31个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以来,为店头城市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机遇。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目前店头镇区已具有规划合理、设施齐全、建设超前、功能完备、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城镇。(1)科学规划
分块实施从1987年起,店头镇政府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先后三次编制、修编了店头镇总体规划,规划镇区总面积10平方公里。依据总体规划,结合全镇境内地理、资源、经济、文化建设实际,划块详规,分区实施,各有侧重,整体推进,已形成七大区块。镇中心区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物流、商贸服务、交通运输的中心,也是重点建设区。北川寺湾、白石化工园区正在筹建,改河工程已完成。黄陵矿区办公和职工家 59属生活居住小区已基本建成,矿区并承担修建山体公园和部分沮河景观工程,已动工修建。南川曹家峪焦化园区已建成投产。以厚子坪为中心,镇中心区至焦化园为物流仓储、第三产业服务中心区。前川以火车站为主的运输中心区。另外前川除张湾村外,其他几个村形成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生态农业区。为保证规划切实得到实施,2002年3月将原来的县城建局店头办事处、店头镇市政管理办公室和店头镇环卫处三家合并成立店头镇城乡管理站,下设“三办一队”,即综合办公室、市政环卫办、规划办公室和监察中队。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店头镇区的规划、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的管理。(2)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大街。2004年建成,总投资1176万元,全长1500米,总宽36米,其中主干道(机动车道)宽12米,设两条非机动车道,各宽5米,两旁人行道各宽5.5米,两边绿化隔离带各宽1.5米。路面为混凝土结构,设置路灯76盏,配置垃圾箱65个。中心大街具有宽、直、平、长的特色,是黄陵县乃至陕北地区乡镇级最好的街道,成为店头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河滨路。2006年建成,总投资1000万元,西邻沮河,与中心街并行一致,全长1300米,宽20米,人行道各宽3-5米,路面为混凝土结构。北与黄五路和矿区路相通,南与店后路和黄五路相连,是南北过境车辆的通道。河滨路沿沮河岸设置水泥护栏,配置垃圾箱30个,路灯58盏。北一路。东与中心街,西与河滨路相接,东西走向,全长205米,60宽20米,人行道各宽3-5米,路面为混凝土结构。北二路。东与中心街相连,西与河滨路相通。全长170米,宽20米,人行道各宽3米,路面为混凝土结构。南川路。东接中心街,西联河滨路直通南川大桥与店后路相接。全长200米,宽20米,人行道宽3米,路面为混凝土结构。南川大街。位于南川厚子坪村,北接河滨路,南通店后路。全长1500米,宽26米,人行道宽3米。南川大街过境路正在施工,此路北接黄店路、黄五路,南至店后路,估计年内可建成。主要桥梁。北川从桑园村起到前川相柳村至,跨沮河共建混凝土大桥16座。桥长20-25米,宽6-8米,桥上均设护栏。居民住宅小区:公建住宅:大多建在机关厂矿单位驻地,多为四层以上单元式楼房。几年来先后有陕西苍村煤业有限公司、煤炭公司、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张湾火车站、店头煤台、红石岩煤矿、延安市车村煤矿、瑞能煤业公司、黄陵矿业集团等单位分别在本驻地建起职工公寓、家属楼和服务功能齐全、设施较完善的居民小区。另外曹家峪新村、秋林子新村为村上投资修建,已入住。寺湾小区、白石小区、七丰七组小区正在紧张施工中,不久可建成入住。私建住宅:位于中心街的中天佳苑小区,位于原煤炭公司的幸福苑小区,均由私人出资建成,已入住。另外由私人投资的鲁寺村雅和家园小区(12层,14000平方米,72套)、原物资站的秦盛小区已分别完成主体和地基处理工程。61(3)供水排水供水。1986年建成水厂一座,供水量200吨/日,水厂有大口井1个,最大出水量500吨/日,容量400立方米,高位水池1个,输水管网5.8公里。主要供镇区居民和部分单位。省、地、县驻店厂矿企业均自建供水管网。由于水源逐年不足,人口增长,需求量增大,原供水难以满足现实。2006年镇水厂管网与矿区自来水接通,使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优质水。供水范围逐年扩大,现在镇区及附近村均用上自来水,供水量1000吨/日,年供水量36万吨,供水管网达到20多公里。排水。从1996年开始,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芬雷选煤公司洗煤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