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波:为什么人们开始对媒体对人们的影响"经济学家"产生反感

当前位置: &>&
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孙建波离职开私募,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或有新动向
  每年春季会出现的券商明星分析师“转会”大潮,眼看要持续至夏季。
  记者刚刚获悉,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日前已从银河证券离职,而他的新去向是一家名为中阅资本的私募机构,这家机构成立于今年3月份,孙建波为发起人之一,并在这家私募担任总经理。
  至于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早一个月前,券商中国记者获悉的消息是,潘向东或将跳槽至另一家中型券商,带领团队做卖方研究。不过,5月11日潘向东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这一去向“还不确定”,而且其还未离开银河证券。
  首席离职不只银河一家
  事实上,大券商首席或知名分析师离职潮一直未停止上演,只是近两年似乎更来势凶猛。此前的原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加盟中泰证券,新财富最佳宏观经济分析师任泽平,去年从国泰君安证券转投方正证券,都给业界留下深刻印象。这一次轮到了银河证券。
  据银河证券研究部官方团队介绍资料显示,潘向东曾在中信建投证券和光大证券任职,2008年获得第7届“远见杯”中国经济预测第二名,2014年获得第13届“远见杯”中国经济预测第一名。曾连续四届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孙建波于2011年3月加入银河证券研究部,全面负责研究部策略团队工作。时至今日,其在银河证券工作已有6年时间。
  据记者了解,潘向东或离职的消息一个月前已在银河证券内部有传。而券商中国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的消息显示,潘向东或会加盟北京的一家中型券商,带领整个研究团队做卖方研究。这家券商并非近两年对明星分析师挖角凶猛的几家证券公司,而是一家想借此机会开始在卖方研究领域加大布局的券商。
  不过,截至目前,潘向东并未从银河证券离职,对将跳槽至另一家券商的说法亦表示“还不确定”。
  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银河证券员工的年度奖金已于4月底发放。
  与今年来离职的其他明星分析师不同,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的下一站并不是券商,他选择了去创办一家私募。
  今天,孙建波向券商中国记者确认了其已从银河证券离职的信息,在“下家”中阅资本担任总经理职务,孙建波的微信名已加上“中阅资本”字样。
  据公开信息显示,中阅资本全称中阅资本管理股份公司,成立于日,经营范围包含投资管理、资产管理、项目投资、投资咨询(中介除外),注册地在北京房山。这家公司的发起人包括两位自然人股东吴天星和孙建波,及两家企业法人:山东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及苏州科乐创宇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明星分析师跳槽中小券商成趋势
  近两年,明星分析师的离职已频繁引发业内热议,去年至今,原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加盟中泰证券,新财富最佳宏观经济分析师任泽平,去年从国泰君安证券转投方正证券。今年3月份,中信建投研究部门两员大将先后离职,连续三年包揽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军工行业第一名的冯福章离职加盟安信证券,“国改君”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君离职加盟华创证券。
  券商中国此前做过统计,明星分析师在跳槽去向上,多是舍弃了实力雄厚的大券商,奔向成长迅猛的某几家中小型券商。而诸如天风证券、中泰证券、华创证券此类近两年则频繁从大券商网罗新财富获奖分析师。
  据券商中国此前报道,中小型券商研究所大刀阔斧招人建团队,并拟实行类合伙制或股权激励的并不少见,包括东吴证券、天风证券、太平洋证券等,都有这类动作。
18-07-02 09:38
18-04-24 23:02
18-01-24 10:23
17-11-24 09:16
17-08-23 10:20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想了解更多关于《 》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
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孙建波:振兴东北不是扶贫,是要重振东北雄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首席看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引言:
  首先申明,最近有关东北的评论,只是个人的研究兴趣,既不代表前单位,也不代表现单位,第一次通过“家族财富管理50人论坛”的微信公众号发表了小范围批评文章,措辞过激,在此向“家族财富管理50人论坛”表达歉意。只是,祖国的白山黑水,和东北三省上亿人民,对共和国长子的使命感的认识,让我个人很关注这个话题。
  今天早上看到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付教授的回应文章称,和东北具有人口优势,工资也比较低,要发展轻纺。殊不知,“所谓的轻工纺织,很多已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了。例如,矿泉水是轻工业,但农夫山泉在吉林靖宇县的工厂有多少工人?纺织服装产业,除了服务加工是劳动密集型,其他纺、织、染环节都是资本密集型的;家电制造现在很多都是自动化产线;电子信息除了最后的组装环节是劳动密集型,其他环节都是资本密集型。”可见,即便不考虑配套、成本等外部因素,由于机器人和自动控制的广泛应用,现代轻工纺织业大部分环节已是资本密集型。
  据说,学术界的争议是很正常的。观点的交流是为了有更好的结论。毋庸置疑,团队的《吉林报告》从理论角度提出了很多好的产业政策。尽管我并不赞成其对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速的判断,但这不影响我对林毅夫教授及其新结构经济学的敬重,走进国际社会的林毅夫教授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骄傲。我本来只是希望小范围讨论东北是要避短还是补短,以及某些具体政策是否适合东北的地情。原以为小范围的讨论可以随意一些,没想到自媒体很快发酵,掀起巨大反响也是始料未及。在此,诚挚向林教授及其团队致歉,对报告中的很多值得肯定的理论分析,本人也一直是怀着崇敬之意在学习。
  国家要振兴东北,不是因为东北穷,而是因为东北的基础本来很好,但最近十多年塌陷了,全社会都期待东北有更大的担当。全社会如此关注东北不是为了扶贫,而是希望东北为中国经济争光。振兴东北不是扶贫,而是国家振兴的高科技工业寄托。这好比的底特律,汽车工业走下坡路,你能叫他从初级加工制造业重新起步吗?
  东北也不是没有人没有企业家。东北曾是中国最重要的机械工业基地、军工产业基地,也是精密仪器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祥地。但是,东北几个老国有企业醉心于2003年后的数量型增长,把产业升级丢了,近十年来产品与市场严重脱节,导致每年亏几亿几十亿。而东北也有一批民营企业,十多年来聚焦核心产业,和下游不断打磨,目前已经在突破道路上,我们近年来接触了一批这样优秀的企业。目前,投资东北,缺的只是对东北营商环境的信任。而这一信任,也正在恢复,目前无疑是投资东北最好的窗口期。
  东北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我本不该掺和学术界的纷争,我只是在几个学术群里潜水的学术爱好者。但我深爱着祖国的白山黑水,看到群里转发的《吉林报告》,希望能通过群内讨论,探寻正确的道路。感谢所有关心东北,关心吉林,参与讨论的经济学家和研究爱好者。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只要到东北走一走,都会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期待这里成为超越瑞士的休闲养生圣地,科技与金融宝地。大家也都素不相识,每个人都是一份拳拳之心。本文的思考,不代表所在单位,仅是个人浅见。如有不当,恳请谅解。
  针对《吉林报告》,学术界也掀起了大讨论。关于分析东北经济的分析视角、适用理论以及东北的症结,张可云、宋常铁、、文等学术界领袖均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认为,新结构经济学很好地解释了中国过去40年的成功,这是一种解释国家如何起飞的理论,不能用来解释起飞之后的国家,当然更不应该用来指导某个重工业基础雄厚地区的发展。
  东北振兴,需要一个彻底的改革。需要高瞻远瞩的产业政策,也需要大魄力大格局的改革。有市场人士否定产业政策的重要性,提出要靠金融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在其微信群中指出:“金融的本质是杠杆和挣钱。如果东北不需要制定什么产业政策,那也不需要什么区域金融中心。两者基本是互联的,打断骨头连着筋。产业不强起来,企业借不起钱,借多了只会把金融拖下水。其实东北真的需要来一次80年代深圳式的改革。”本人自2004年起接触东北企业家和东北项目,对其观念变革的紧迫性,感同身受。
  为了东北振兴,“首席看市”和“家族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两个微信公众号将保持长期研究跟踪,但不再针对《吉林报告》做任何评论。毕竟,有针对性的评论,有其不妥乃至不敬之处。我个人的新微信号叫“whensilence”,也是希望自己少说话。
  一、东北到底要不要补短?
  毕竟资源是有限的,财政补贴也是有限的,中央财政支持也不是无限的。如果“补短”的效率低于“扬长”,就应该集中资源优势,集中财政财力,集中向中央要政策,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我非常敬佩《吉林报告》团队的敬业精神,朋友转来了他们的文章《对&吉林报告&有关评论的简短回应》(下称《回应》)。回应文章数据翔实,旁征博引。但我看了更是忧虑。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投资总监说,如果方向错了,越努力,可能就越失败。
  《回应》称日韩乃至北欧在发展早期都曾经依赖轻纺家电做原始积累。可是,东北是处于早期的原始积累阶段吗?东北很贫穷吗?显然不是。东北是重工业在新一轮转型中没有及时升级,辜负了社会对共和国长子的期待。振兴东北不是扶贫,而是要重振东北雄风。
  吉林,乃至东北,该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本来应该是交给市场来选择的。但这次不一样,东北振兴,要花大量财政的银子,如果这些钱用错地方了,对的产业就没有更充分的资金。这样的话,不仅不能带动东北振兴,反而会让东北再次错失发展的机会。要知道,往往都是错误的产业投向更费钱,会变成无底洞。
  我在第一篇文章里并不是要批评《吉林报告》没有认识到吉林的优势产业。该团队重申“《吉林报告》的建议是扬长补短而非只发展轻加工业不发展其他产业。”这句话本身就是分歧所在。你们认为资源是无限的吗?财政资金是无限的吗?能够在发展优势产业之余有用不完的资金给你补短吗?对吉林的优势,《吉林报告》是有详细分析的,这个所有人都没有分歧。分歧在于:扬长避短,还是扬长补短?
  没有必要刻意补短,一个地区只要把长项做好了,有钱了,难道还怕兄弟省份不卖商品过来?所以,不用种水稻,海南不用搞重工业,就连江浙也并非所有产业都要搞。即便是国家,也不用种橡胶。但国家还是要有一些基本的民用产业的,无论北欧还是韩日,早期也要发展轻纺,毕竟基本温饱不能都靠外贸啊。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是扬长补短,只是兼顾一下而已。等优势产业发展了,国际贸易发达了,短板产业会进一步放弃,或者做成有文化的精品产业,而不是简单地去补。
  一位经济学教授给出了四点分析:(1)即使根据新结构主义经济学,东北地区没有原材料的优势、没有纺织服装制造的技术优势,发展轻纺工业是违背东北的比较优势的。林毅夫教授自己讲过,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要么没有成本优势,要么没有技术优势,也就谈不上;(2)在一国国内,劳动力是能够自由流动的,在其他地区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获得较高收入的同时,让东北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不现实的;(3)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差,具备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条件;(4)从要素条件和国内需求变动趋势看,健康产业、先进农业是符合其比较优势的。发达经济体也并不都是工业国,比如、。
  也有人说,不要这么一竿子打死,可以先试验试验嘛。地方经济发展容不得试验,从美国的经济发展史来看,每一轮经济地理革命(交通革命),都带动了一轮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中国正在进入高铁时代,如果这一轮吉林和东北没有抓住机会,就会失去这个时代。
  二、补贴该怎么补?
  记住,任何产业规划的决策,都必须要牢记一点:可用的资源和财政资金是有限的,所以必须要考虑效率。
  先不谈《吉林报告》对产业结构的论证,先来说说补贴怎么补吧。为什么先说补贴的事情呢?因为这对企业家的行为选择有影响,对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有影响。
  补贴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补贴开办成本、固定投入和研发费用,降低项目的开办风险和财务风险;二是补贴产品,降低企业的产品变动成本,降低项目的市场竞争风险。在实践中,前者的方法包括无偿或低价给土地,对固定资产投入给补贴等形式;后者的做法通常是产品流转税收的减免,也有针对产品销售量给补贴的。除此之外,甚至连所得税也减免了。
  这两种补贴,第一种补贴对于招商来说无可厚非。但第二种补贴,就必须要考虑,何时补贴能退出,产品能具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力。如果总是不退出,财政是受不了的。如果补贴一撤,产品价格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了,则说明补贴是失败的,产业也是失败的。所以我们一直认为第二种补贴要慎重,这种补贴往往只是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对当地发展和(,)都没多大好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将来会看到负面效应。
  我们一直倡导,如条件具备,政府最好不要直接补贴企业,改为组建产业引导基金,投资企业或项目的股权。其效果类似第一种补贴,降低了项目的开办风险和财务风险。但效果更好,让财政的资金活了,财政资金不再是肉包子打狗。
  一个地区基础弱,产业配套差,政府是要给第一种补贴的。这是落后地区进行招商引资的规定动作。但是,不代表引进的产业可以没有市场竞争力。给予前期的支持之后,企业必须具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带动当地发展。
  东北振兴,国家一定要多投入。但投入的资金,一定要引来自身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公司。这和养孩子一样,不能供他读书,供他娶老婆,还要供他将来养家糊口。那样的话,东北就又回到老路了,财政资金就掉进黑洞了。
  往往,资金黑洞型产业,会以就业与稳定的名义,吃掉更多财政资金。这样,反而没有资金用于优势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了。
  三、东北就业靠什么?轻工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吗?
  《回应》认为:“2016年的人均GDP为54266元,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53980元,2016年末有2700万人口、其中16-59岁的适龄劳动人口占68.65%、农村人口占比44.03%这样省情的,是绕不过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阶段的。”
  轻工纺织一定能带动就业吗?轻工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吗?一位网友说:轻工在都已经开始被机器人替代了,林毅夫还想让它带动吉林的就业呢,岂不谬哉。
  有专家直言:“所谓的轻工纺织,很多已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了。例如,矿泉水是轻工业,但农夫山泉在吉林靖宇县的工厂有多少工人?纺织服装产业,除了服务加工是劳动密集型,其他纺、织、染环节都是资本密集型的;家电制造现在很多都是自动化产线;电子信息除了最后的组装环节是劳动密集型,其他环节都是资本密集型。”可见,即便不考虑配套、成本等外部因素,就现代轻工纺织业大部分环节已是资本密集型。《回应》的作者对此缺乏基本的常识性认知。
  即便这些轻工产业中都有低端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但那也不是东北所需要的。东北虽然“塌陷”,但人均GDP仍然高于全国平均。农村人口占比44.03%所体现的城市化率也并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适龄劳动人口占比高也不一定要让他们搞纺织、家电。
  《回应》进一步指出:“目前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比重,是40.27%、是28.19%、而吉林省只有区区5.73%。”
  吉林的发展任务也绝不能是为了完成制造业就业指标这个数据。低水平的就业提升,并无多大意义。如果一个地方更加适合发展第三产业,却偏要考量他的制造业就业指标,这个指标变高了反而是倒退。
  即便要发展就业型制造业、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吉林或东北有没有自己有优势的产业,能够吸纳劳动力?听不少朋友说,东北的(,)、药品就是好,但不敢买,品牌不敢信任,加工太粗糙。也有朋友反映,在东北的最大感受是,服务总是缺那么一点。吉林是中国难得的生态旅游大省,做精做深生态旅游、健康养生、文化体育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不会比几个纺织厂、电子厂差吧?
  这个问题,不仅仅东北如此。有一位内蒙人士就坦言:“人人都向往呼伦贝尔大草原,但呼伦贝尔没有发展起能够高质量接待游客的产业基础,导致每年来的人都不会再来第二次了,呼伦贝尔除了景色,其他配套产业严重缺失。”
  吉林是生态农产品大省、中草药大省,更是全球人参主产地。如果在以上领域,吉林发展出面向全国的农产品品牌集群、中医药产业集群、人参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产业集群,无论是就业,还是收入,都不会比不上纺织厂和电子厂吧?有必要用纺织厂和电子厂来补补就业吗?
  拿人参来说,的人参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形成了丰富的产业链。目前中韩关系紧张,正是吉林利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发展人参相关产业的大好时机。吉林有上市公司(,),更有中华老字号人参品牌“皇封参”,如果不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将来追悔莫及。
  《回应》还认为:“以重化工为主导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非常弱,为了解决就业利用劳动力资源禀赋,目前吉林省就需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从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来看,为啥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社会就业却没有恶化呢?反而衍生出了更多第三产业出来。这是因为,第二产业的效率提高了,解放了劳动力,也提高了收入水平。更高级的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多了,就业人口收入上升了,就会带动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如果去发展低收入水平的产业,反而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改善。
  东北的问题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多了,而是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弱了。这才是塌陷的原因。张可云教授在其微信公众号文章中直言:东北不是欠发达区域,而是发达之后的萧条区域。这类似美国的底特律,汽车工业走下坡路,你能叫他从初级加工制造业重新起步吗?
  有个常识是:第二产业不断高端化之后,吸纳就业靠第三产业。也只有第二产业高端化,才能发展出活跃的高质量的第三产业。如果第二产业走低端路线,第三产业也就无从发展,就业必然受损。直观一点说,挣钱了,才能有更多服务业需求。你看看很多低端工厂那么多工人,带动了第三产业了吗?有进一步衍生的引致就业吗?当地老百姓获益了吗?
  四、东北拿什么反哺轻工业?需要反哺吗?
  《回应》指出:承接江浙轻纺工业转移的方式也需要在转移过程中发挥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技术装备改造以及产品质量升级,即转进。这意味着吉林省还可以发挥重工业的基础反哺轻工业,与此同时也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你以为江浙的轻纺都是低端的?吉林的装备技术能够给他们升级?如果东北的装备制造真的能给纺织工业升级,那么,江浙乃至全球的纺织工业都会来采购,东北就不会出现“塌陷”了。中国所谓“机器的机器”、“制造业的制造业”,目前很多靠进口。东北的装备制造业正是在竞争中失利了,才落得今天的局面。
  反哺是什么意思?是现在发达的产业,回馈过去做出牺牲的产业。东北其他产业确实做出了牺牲,但东北的重工业呢?《吉林报告》团队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所谓东北塌陷,正是指东北的重工业失去了竞争力,导致东北经济失去了顶梁柱。而其他产业长期缺失,社会活力一下子就塌陷了。
  《回应》指出:出口导向型轻工业还可以提升吉林省的出口以及带动物流、销售、金融等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力发展――而这些正是吉林省的短板。
  这一论断忽视了中国的发展阶段。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出口导向发展中,已经形成了非常稳定和高效率的出口性生产服务业体系,吉林没必要补这个短板,直接利用现有的高水平的服务就可以。只有利用兄弟省份的优势,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也才能走得更远。
  一个省区发展,切不可什么都自己做,一定要利用其它省区的优势,借力发展。发达省份带动落后省份发展,也绝非把自己的产业分一点过去,而是要分析帮扶对象的产业比较优势,扶持其优势产业,培育其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如果帮扶只是搞点淘汰产能的转移,能帮出一个经济强省出来?
  五、东北的优势很多,没必要偏要找个短的来补
  东北的基础是非常好的,即便被认为塌陷了,人均GDP还是高于全国平均。所以,过去广东和江浙制造业迁移没有来东北,而是去了劳动力成本更有优势的重庆和等地,还包括东南亚国家。该类产业的转移,是过去十年该讨论的,今天已经时过境迁。
  东北的优势太多了。东北的塌陷并不是说东北穷,而是说东北的发展距离社会的期待有差距。东北的基础也是很好的。
  拿工业基础来说,不仅有完善的重工业基础,还有高精尖的强势产业。如机器人、飞机制造、机车制造、数控机床等,还有大连的软件产业集群。这就好比一个部队,你都用上现代化装备了,还要搞点小米加步枪来补补吗?当然也可以说是新步枪,还能与现代装备联动啥的,但有必要吗?
  东北的生态资源太丰富了。、吉林是全国的生态粮仓,中医药资源也非常丰富,(,)、大小兴安岭,美轮美奂。但旅游的设施与服务均滞后,农产品缺乏品牌支撑,大多数中医药产业止步于原料加工。这些产业,说还有十倍空间,不夸张吧?
  就拿电子产业来说,也没有必要去承接什么制造业转移。东北在现代领域不乏优秀的企业,不仅在民用领域有着一席之地,在飞机制造、机车制造等领域也有非常优秀的配套供应商。有必要去承接什么家电、电子的制造业转移吗?
  要说偏题了。东北的优势和长处,不胜枚举,大家都没啥异议。但是,我们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有必要补轻纺家电的短吗?毕竟这也是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
  东北是否要补低端制造业之短,思考的逻辑出发点应该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东北是不是这些产业转移低端制造产能的最合适的地方。
  六、东北的崛起要靠企业家――来自知乎网友的观点
  有一位知乎网友Lian
JIAN授权中国研究院微信公号发布《我从林毅夫的机构来,但我要说出被吉林“药方”遮蔽的中国升级之路》,指出:刨去那些冗长文字,直接切入林团队所说的药方:一、“吉林省轻纺工业提振计划”工程;二、“长春-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联合转型升级计划”工程;三、“吉林-广东家电与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升级计划”工程。
  Lian JIAN认为这三大战略均不可行,分析如下:
  第一,林毅夫团队对纺织工业现在发展到什么技术水平不太了解。中国纺织工业,在90年代中后期就过剩了,这次发展期,出现了纺织业的成衣以上环节迅速机械化的阶段,迅速变成技术和资本支配的结构。成衣业,在广东等地火爆了一阵,现在大量转移到这样的国家。吉林再怎么穷,比孟加拉国没法比,孟加拉国是给口饭就干的地方。两个环节,一个变成科技资本密集型,一个劳动和交通,吉林怎么搞?这几年,很明显,纺织业确实是中国占支配地位,主要逻辑是中国的轻工纺机收购欧洲老牌机械商,然后把设备卖到东南亚、南亚、东非去,这事情市场说了算。
  第二,“长春-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联合转型升级计划”工程不可行。天津的电子信息产业,就是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在当时全球化进入高潮的历史时代,基于靠近的逻辑(拜麦肯锡们忽悠外企所致),由摩托罗拉,IBM等外资跨国公司,和天津本地的国企合资建立的生产性企业。天津电子信息产业最好的时候也就是靠合资带来的分红,现在又要重新升级还没思路。这样一种基于外资的生产基地的合资产业,和吉林联合升级只能是纸上谈兵。
  第三,“吉林-广东家电与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升级计划”工程也是一厢情愿。广东企业为什么要去东北?即便要北移,我也要去河南乃至啊。显然该团队对于地理经济缺少敏感。山海关外和山海关内不是同一个概念,这就是愿意布局河南,河北乃至山西而不去东北的原因!
  Lian JIAN分析道:中国真正的升级是怎么发生的,请看北到山东(,),南到深圳若干红色产业链的一系列电子产业公司,共同特点是:多为中国工程师的本土民营科技型企业,老板坚持钻研,善于进行跨越式产品研发并爆发式投产。这样才及时拥抱了智能手机这一轮超级红利。电子产业要升级,核心企业家,人才,地理交通,市场机遇缺一不可。
  还是我那句老话,东北的崛起,要靠企业家。东北的优势产业很多,人参、中草药、生物制药、机器人与精密仪器、软件产业、军工与飞机制造……如果每个领域出一两个优秀的企业家,例如:带动吉林的人参超越正官庄;中草药和生物制药赶超(,);机器人追赶爱普生和安川;软件外包服务赶超的印孚瑟斯,塔塔科技,威普洛,萨蒂扬;军工和飞机制造赶超美国的希德―马丁公司。如果真的以上领域都能有几个优秀的企业家做到了,不仅是东北之幸,也是中国之幸运。中国的崛起,不仅需要腾讯、阿里,更需要以上占据全球科技最前沿的工业。毫无疑问,东北的基础最好,东北该有这份担当。
  再强调一句:国家要振兴东北,不是因为东北穷,而是因为东北的基础本来很好,但最近十多年塌陷了,东北应该有更大的担当。振兴东北不是扶贫,而是国家振兴的高科技工业寄托。
  七、东北要补的短,是投资不出山海关的社会潜意识
  在资本市场十来年,投资界的老一辈几乎是年年都谆谆教诲:投资不出山海关。不过,也不忘加一句,某某公司例外,高管不错,和政府也没啥瓜葛。然后,就是列举负面的案例一桩桩,让后辈谨记:投资不出山海关。
  从2004年开始,我就开始接触东北的项目,十多年过去了,不评价东北的营商环境,只说身边各类人的潜意识,总是会有人对我提醒:“投资不出山海关啊!”
  当然,我在东北遇到的企业家、官员,都是非常好的。但即便他们自己,也在感叹:“投资不出山海关啊!”
  可见,东北真正要补的短,是“投资不出山海关”的社会潜意识。东北的政府,要从投资界十多年来口口相传的这些负面案例中,总结教训。
  因为深爱,所以深思。夜深了,惦记着祖国的白山黑水,惦记着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最后,还是用我前天的一段话来结束。
  《致东北》
  亲清的政商关系是法制和服务,不是说好话不办事。
  经济自由的前提是法制和秩序,不是放任不负责任。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长避短,不是短板都要去补。
  只有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才能让地方更富强。
  只有破除“投资不出山海关”的社会潜意识,才能让东北经济活跃、繁荣。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首席看市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孙建波:振兴东北不是扶贫,是要重振东北雄风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staff.hexun.com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交媒体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