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勤家人做保险销售业绩怎么样?

上市险企2016年报火热出炉,在去年资本市场波动加上低利率的大环境下,各家上市险企业是否逆袭?业绩究竟怎么样?
分享专题至:
A股四大上市险企去年业绩报告日前披露完毕,净利润大幅减少、投资收益下降等成为关键词。
随着新华保险、太平洋保险年报同日披露,截至3月30日,A股上市的四大保险公司2016年业绩公布完毕。记者统计发现,去年四家险企共实现净利润985.2亿元,同比下降14.5%,相当于日赚2.69亿元。
对于业绩,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万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2016年,我们提出转型发展目标,虽然存在一些困难,但困境中执着坚持不动摇,遇到各种阻力,依然向前推动转型,各项指标超出预期。
上市险企陆续公布2016年年报,从各家保险公司数据来看,投资收益数据不佳导致多家险企利润大幅下滑,而得益于保费、成本控制、投资等良好表现,中国平安实现了净利润增长。此外,上市险企寿险保费增速普遍低于行业均值,但结构优化明显,期交业务快速增长成为亮点之一。
2010年,太平洋保险放弃银保业务冲规模的思路,大力发展“大个险”业务,这一战略选择让公司放弃低价值业务,也牺牲了速度;但它带来的效果是近6年来该公司新业务价值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2%。
3月27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开业绩发布会。报告期内,人保集团总保费收入4398.7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98.1%;人保寿险一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53.1%;人保健康一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8.6%。
3月23日,中国平安2016年年报发布,营业收入7744.88亿元,同比增长11.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23.94亿元,同比增长15.1%。
3月27日,又一家上市公司——人保集团发布2016年年度业绩。年报显示,去年人保集团实现总保费收入4398.74亿元,同比增长约13.3%。交叉互动所产生的规模保费由2015年的261.75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317.91亿元,涨幅为21.5%。
鼎宏保险(月27日发布年报,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6亿元,同比上升108%;净利润1367万元,同比上升31%;基本每股收益0.27元。
对于掌管2.4万亿投资资产的中国人寿而言,2016年是艰难的一年,其净利润下降了44.9%,主要原因是受利率下行及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
3月24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如期在京、港两地召开2016年年度业绩发布会。
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2014年,公司新班子到任以后,明确制定‘重价值、强队伍、优结构、稳增长、防风险’ 的发展战略。这三年来,公司狠抓落实,已在上述方面取得了优于预期的成绩。”
月23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其2016年年度业绩。2016年,中国平安总资产约5.5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0%;偿付能力充足。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23.94亿元,同比增长15.1%。
华成保险(月23日发布年报,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63.97万元,同比上升199.53%;净利润2807.42万元,同比上升624.91%;基本每股收益0.54元。
上市保险公司的2016年年报披露已收官,保险四巨头净利润增速不一,交出了“一正三负”的成绩单。身处同一大环境下,保险板块为何会出现业绩分化?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又有哪些故事、细节可挖?
2012年10月份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放开投资信托产品。截止到去年年中,有关信息显示,险资投资信托金额约为5000亿元。
3月中旬以来开始,首批上市银行年报迎来了披露期,A股上市银行新兵吸引了众多目光,此外,在香港上市的邮储银行的首份业绩答卷同样备受投资者期待。
资料显示,中国平安代理人队伍规模超过110万,较年初增长27.7%。保费增速上升与代理人团队的扩张或不无关联。
对于盈利不佳的原因,中国人寿在年报解释称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受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等影响,致总投资收益下降;二是,受投资收益下降,以及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更新的影响,致净利润大幅下滑。
3月24日消息,今日中国人寿副总裁赵立军在2016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去年投资收益率下滑主要是受到资本市场波动影响。2017年中国人寿投资策略将坚持配置为主,坚持固收为主,坚持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为主。
股价已经连续趴在40元下方的中国平安(601318.SH),终于在2016年年报发布当日坐不住了,对外宣布要加大派息力度,以提振低迷的估值。
姚波表示,自中国平安上市以来,集团利润稳步增长,目前旗下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处于相对充足的水平。所以,集团管理层对公司盈利增长、股息派发充满信心。
  六家上市险企个险增员超百万人
平安寿险营销员人均月收入6016元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苏向杲&
截至昨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中国人保6家A、H股上市险企的2016年年报已悉数披露,备受市场关注的上市险企寿险的个险发展情况也得以窥见。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显示,2016年,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个险保费分别增长24.9%、25.3%、 33.9%、20.3%、18.9%、45%。与之相关的个险人力方面,上市险企营销员均实现不同幅度增长,6家上市险企合计增员超过106万人。其中, 中国人寿增员最多,达51.6万人。
个险保费快速增长
从个险规模保费来看,中国人寿个险渠道规模保费达 2821.36亿元,同比增长24.9%;平安寿险个人业务规模保费3533.80亿元,同比增长25.3%;太保寿险代理人渠道保费收入1154.1亿 元,同比增长33.9%;新华保险个险业务收入734.66亿元,同比增长20.3%;太平人寿个人代理队伍分销保费641.85亿港元,同比增长 18.9%;人保寿险个人渠道保费355.59亿元,同比增长45%。
从衡量寿险公司关键业务增速的个险新单保费来看,已经披露相关数据的公司中,太保寿险代理人渠道的新保业务收入为373.93亿元,同比增长45.5%;太平人寿个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长39.1%。
在衡量业务质量的个险期交保费方面,尤其是长期期交业务方面,各上市险企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表现尤为突出。
以近年来推动个险力度较大的中国人寿来看,年报显示,去年中国人寿个险首年期交保费同比增长57.0%,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同比增长59.6%,五年期及以上和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占首年期交保费的比重分别为86.20%和62.17%。
个险期交保费的快速增长,拉动国寿整体的期交业务增长。年报显示,2016年国寿新单保费中,首年期交保费达939.45亿元,同比增长51.8%,自 国寿上市以来首次超过趸交保费;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达513.78亿元,同比增长59.0%,上述两项指标均实现了两年翻一番。
平安寿险代理人渠道的新单期交保费则由2015年的694.34亿元增至2016年的942.76亿元,增长约35.78%。
中国太保则在2016年年报中提到,太保寿险代理人渠道保费收入1154.1亿元,同比增长33.9%;代理人渠道的新保业务收入为373.93亿元,同比增长45.5%;续期业务收入780.17亿元,同比增长29.0%。
正处于转型攻坚期的新华保险则提到,2016年个险渠道聚焦期交业务,主打健康险、年金险等保障型、高价值产品,全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34.66亿 元,同比增长20.3%。其中首年期交保费179.48亿元,同比增长39.6%;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139.20亿元,同比增长24.3%;续期保费 527.87亿元,同比增长17.5%。
营销员增长迅速
上市险企个险保费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人力的支撑。
年报显示,2016年中国人寿保险营销员增长51.6万人;平安人寿增长23万人;太保寿险增长17.1万人(月均保险营销员);新华保险个险人力增长6.9万人;人保寿险增长4.8万人;太平人寿增长3万余人。6家上市险企合计增长106万人。
具体来看,寿险“老大哥”中国人寿2016年年末保险营销员队伍规模达149.5万人,同比增长52.7%,保险营销员季均有效人力同比增长 67.1%。中国人寿提到,通过大力实施组织架构改革和扩量提质的队伍发展策略,强化有效新增,加强主管培育,公司进一步提升队伍产能,夯实队伍发展基 础,优化队伍质态。
平安寿险的数据显示,个人渠道在发展队伍规模的同时,队伍规模和产能稳步提升。截至2016年12月底,其代理人数量超110万,较年初增长27.7%;人均每月首年规模保费7821元,同比增长8.1%;代理人每月人均收入6016元,同比增长17.4%。
中国太保提到,公司坚持人力和产能“双轮驱动”,不断强化有效增员,大力推动新人“首月健康、首季转正”,通过完善考核方案牵引队伍结构改善,持续加大 连续健康和绩优人力推动力度;全年月均人力达到65.3万人,同比增长35.5%,营销员月人均产能5084元,同比增长6.4%;月均健康人力和绩优人 力首次分别突破20万人和10万人,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新华保险提到,截至2016年年末,个险渠道规模人力32.8万人(2015年 为25.9万人),同比增长9.0%,增员6.9万人。月均举绩人力15.3万人,同比增长29.0%;月均举绩率54.1%,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 月均人均综合产能5798元,同比增长3.8%。截至2016年末,个险渠道月均举绩率54.1%,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月均人均综合产能5798 元,同比增长3.8%。
在队伍建设方面,新华保险表示去年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和“三高”(高举绩率、高产能、高留存率)销售团队。管理 队伍实行聘期责任制和末位淘汰制,强化后备干部梯队建设;营销队伍着重能力建设,完善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和《个人业务保险营销员管理基本办法》制度,强化制 度经营,重点关注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中国太平提到,寿险个人代理人数量由2015年的23.18万人增至2016年的26.19万 人,增长3.02万人。其中,高产能(30万元人民币期交保费以上)人力同比增长36.5%。太平近年来增加代理人数量的举措,为代理队伍渠道奠定坚实基 础。代理人人均保费持续稳定,2016年度内每月人均保费为19233元(2015年为19573元)。个人代理第13个月保费继续率分别为95.0%, 第25个月保费复合继续率则为88.6%。
人保寿险的年报显示,人保寿险个险渠道聚焦价值期交业务,销售人力继续快速增长,营销队伍销 售能力明显改善,实现期交首年规模保费倍数增长,中高价值业务占比大幅提升。2016年年末的营销员为18.9261万人,营销员月人均首年规模保费为 5323元,月人均寿险新保单数目1.49件。
  上市险企2016年拟分红283亿元
分红比率为近三年最高
分红派息力度加大主要源于险企内含价值持续增长、偿付能力充足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刘敬元&
A股四大上市险企2016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出手“大方”的利润分配方案受到不少关注,至少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两家险企都被明确问及分红派息率提高的原因以及未来的趋势。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四大上市险企2016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合计为985.2亿元,同比减少14.50%,其拟分红金额(含税)为283.34亿元,同比下降10.03%,但分红与年度净利润之比所得的平均分红比率达28.76%,为近三年最高水平。
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表示,派息力度加大主要源于公司内含价值持续增长、偿付能力充足,并称未来将为股东提供更多回报。
分红金额两升两降
根据各险企的2016年度利润分配方案,A股四大传统上市险企拟在2016年派发现金红利(含税,下同)共计283.34亿元,同比下降10.03%。其中,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拟分红金额总数相较2015年有所下降,中国平安和新华保险拟分红数额同比增长。
中国人寿2016年拟向全体股东派发现金股利每股0.24元,共计约67.84亿元。其2015年利润分配方案为,每股派息0.42元,共计分红118.71亿元。
中国平安拟派发2016年末期股息每股现金红利0.55元,共计100.54亿元,而此前其已派发2016年中期股息每股现金红利0.20元,共计 36.56亿元。因此,中国平安2016年度拟派发红利每股0.75元,合计137.10亿元。而中国平安2015年每股派息0.53元,分红数额共计 96.88亿元。
中国太保2016年拟根据总股本90.62亿股,按每股0.70元进行年度现金股利分配,共计分配63.43亿元。2015年,中国太保现金分红数额为90.62亿元。
新华保险拟向全体股东派发现金股利,按已发行股份计算每股0.48元,共计14.97亿元。2015年新华保险每股派息0.28元,现金分红总计为8.73亿元。
分红比率均提升
从现金分红数额占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率(下称“分红比率”)看,四大险企2016年平均为28.76%,为2014年以来的近三年最高,此前四大险企在2015年、2014年的平均分红比率分别为27.33%、25.90%。
同时,各家险企2016年的拟分红比率均有所提升。其中,中国人寿2016年拟分红比率为35.47%,2015年为34.21%;中国平安2016年 为21.97%,2015年为17.87%;中国太保2016年拟分红比率为52.61%,2015年为51.12%;新华保险2016年拟为 30.29%,2015年为10.15%。
对于分红派息力度加大一事,中国平安首席财务官姚波在公司2016年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自中国平安上市以来,集团利润稳步增长,目前旗下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处于相对充足的水平,因此,集团管理层对公司盈利增长、股 息派发充满信心。姚波称,未来中国平安将保持目前的派息比例水平,也会考虑提高股东现金回报水平。
而有券商机构分析师的纪要显示,中国 太保相关负责人也在2016年年度业绩的机构分析师发布会上就此称,2007年公司上市时每股内含价值9.71元,2016年每股内含价值27.14元, 内含价值持续增长。且公司各年度分红稳定,年约为每股分红0.3元,年每股分红0.35元左右, 年每股分红0.4元以上,而2016年公司建议每股0.7元分红,主要是考虑到公司偿付能力充足。2016年现金股利分配后,太保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由 294%变为287%,仍保持较高水平。太保表示,未来公司会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回报。
  上市险企“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统一降至5% 集体下调尚属首次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刘敬元&
常规的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数据之下,暗藏着上市险企精算假设甚至评估方法的重大调整。
在2016年年报中,各家上市险企计算内含价值以及新业务价值时所用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普遍为5%,较此前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下调幅度在20个至 50个基点,同时,中国人寿还下调了风险贴现率假设。这印证了《证券日报》此前的独家报道(详见本报日B2版《多年沿用偏高“投资回报 假设”内含价值遭质疑&上市险企2016年报中或下调50个基点》)。
此前,长期投资回报率5.5%的假设已沿用多年,而在市场将处于 长期低利率环境的预期下,这一投资回报率假设被认为偏高,进而上市险企用此测算的内含价值亦“虚高”。因此,是否需要下调相关假设,并使内含价值更具可信 性,在去年被寿险业频频研讨。而这次集体下调长期回报率假设,更是四大上市险企格局形成以来的首次。
长期投资回报假设统一下调
根据各家险企年报数据,截至日,中国人寿内含价值6520.57亿元,同比增长16.4%;中国平安内含价值总额为6377.03 亿元,同比增长15.6%;中国太保集团内含价值为2459.39亿元,同比增长19.6%;新华保险内含价值1294.50亿元,同比增长17.0%。
2016年新业务价值方面,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分别为493.11亿元、508.05亿元、190.41亿元和104.49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56.4%、32.2%、56.5%和36.4%。海通证券研报称,各家增速均较2015年的高点进一步扩大,4家险企合计新业务价值同比增 长51.0%,增速再创新高。
2016年各家险企内含价值实现较高增长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在其下调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20个至50个基点的情况下测算出的结果,因此被认为可信度进一步提升。
中国人寿2016年年报内含价值报告显示,所用的投资回报率假设从4.6%开始,每年增加0.2%至5%后保持不变。而此前,中国人寿投资回报率假设为 最近年度从5.1%开始,以后每年增加0.1%至5.5%后保持不变。即,中国人寿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从5.5%下调50个基点,为5%。
中国平安则假设非投资连结型寿险资金的未来年度每年投资回报率为自4.75%起,第2年增加至5.0%,此后保持不变。此前,中国平安的投资回报率假设为自4.75%起,以后每年增加0.25%,至5.5%并保持不变。
中国太保对长期险业务的未来投资收益率假设为%、%,以后年度保持在5.0%水平不变。此前则为“%,以后年度保持在5.2%水平不变”。
新华保险对不同类型产品账户设定不同的长期回报率,对传统险和分红险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都为5%。此前,新华保险的投资回报率假设为,传统非分红账户 2016年5%,以后每年增加0.1%至5.2%不变;分红账户2016年5%,%,%,2019年及以后5.5%。
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万峰在2016年度公司业绩发布会上介绍说,下调投资回报率假设,对公司内含价值的影响约为6%。
多年来,无论市场利率水平如何,几大上市险企测算内含价值始终使用5.5%的较高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太保为5.2%),至少自四大上市险企格局形成以来即是如此。因此,这是2011年以来上市险企对长期投资回报假设的首次集体下调。
风险贴现率假设分“三阵营”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编制内含价值和一年新业务价值报告,能够从两个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公司的有效业务价值代表了按照所采用假设,预期未来 产生的股东利益总额的贴现价值。一年新业务价值提供了基于所采用假设,对于由新业务活动为投资者所创造的价值的一个指标,从而也提供了公司业务潜力的一个 指标。
某上市险企总精算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说,去年寿险行业内对于是否要调整投资回报率假设、风险贴现率假设等话题的讨论明显增多, 而确定投资回报率和风险贴现率假设的复杂性在于,不能简单地从数值上就得出投资回报率假设和风险贴现率假设偏高或不合理的结论,事实上,通过这两个指标的 联动可以实现对一家险企业务价值评估的平衡。
风险贴现率假设也被用于评估保险公司的未来每个年度有效寿险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
他举例称,简单地讲,如果认为投资回报率假设过高,面临的投资风险较大,那么设定较高的风险贴现率,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回报率假设较高下对内含价值的测算结果,解决投资回报率假设较高带来的问题;反之亦然。
对于风险贴现率假设,此前,4家上市险企分为“两大阵营”,其中新华保险采用的是11.5%,而其余3家险企均采用11%。而在2016年年报中,四大险企分为“三大阵营”,分别采用了三档不同的风险贴现率。
其中,中国人寿下调了风险贴现率假设,采用的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降为10%,其余3家维持不变,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均为11%,新华保险仍使用最高的11.5%。
中国人寿下调风险贴现率假设至10%,被认为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下调对于内含价值规模的负面影响。而采用11.5%的最高风险贴现率假设的新华保险,测算出的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则相对保守。
而各家险企同时指出,保险公司计算内含价值的精算标准仍在演变中,迄今并没有全球统一采用的标准来定义内含价值的形式、计算方法或报告格式。因此,在定义、方法、假设、会计基准以及披露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在比较不同公司的结果时存在不一致性。
  四上市险企2016年高管年薪排行榜:
中国平安陈德贤税前年薪1286.57万元居第一
2015年陈德贤曾以1286.38万元的年薪成为“两市第一高薪”获得者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苏向杲&
上市险企2016年年报披露完毕,险企高管年薪情况也随之出炉。根据《证券日报》记者对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高管人员(董事、监 事、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梳理显示,薪酬最高的前十大高管平均年薪为843万元,中国平安的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以1286.57万元的税前年薪位列第一。 而在2015年,陈德贤曾以1286.38万元的年薪成为“两市第一高薪”获得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因关联方单位薪酬保密义务未提 供”、在“关联方获取报酬”等原因,上市险企年报中未提供部分高管的薪酬数据,因此此次统计也未纳入相关高管的年薪数据。另外,虽然四大上市险企均披露了高管薪酬数据,但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均表示,公司董事长、总裁等高管的最终薪酬尚在确认过程中,最终数额待确认之后再行披露。
平安包揽薪酬前十高管
千万元年薪高管达三人
从薪酬排名来看,税前年薪前十的高管均来自中国平安,分别为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年薪1286.57万元),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首席保险业务执 行官李源祥(1003.34万元),常务副总经理、首席信息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陈心颖(1003.34万元),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马明哲(968.49万 元),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首席财务官、总精算师姚波(953.34万元),副总经理、首席稽核执行官、合规负责人兼审计责任人叶素兰(780.13万 元),执行董事、总经理任汇川(711.44万元),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孙建一(700.85万元),副总经理陈克祥(510.89万元),执行董 事、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蔡方方(509.75万元)。薪酬最高的前十大险企高管平均年薪为843万元。
上市险企在披露高管薪酬的同时,也披露了高管总体薪酬支出情况。
中国人寿在年报中提到,2016年关键管理人员(董事、监事及公司章程中列明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总额为1800万元(最终薪酬正在确认过程中)。 2015年度薪酬已经获得监管机构最终审批确认,薪酬总额为2500万元,其中包含尚未支付的延期支付部分合计约500万元。
中国平安提到,2016年,在公司任职的董事、职工代表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人员合计17人从公司结算的税后报酬总额合计5882.84万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合计4118.06万元。
新华保险提到,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报告期内从公司领取的税后报酬总额为2420.21万元,缴纳个人所得税总额为1382.31万元。
高管也要考核:
年初签订绩效目标合同
高管在拿高薪的同时,也需要签订绩效目标合同。
在高级管理人员考评及激励情况方面,中国人寿在2016年年报中表示,公司全面实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每年年初,董事长与公司总裁签订绩效目标合同,总裁与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签订绩效目标合同。
“绩效目标合同是科学分解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目标分解和压力传导,提高公司的执行力,保障全年经营目标的顺利达成。高管人员个人绩效目标合 同中的考核指标,一部分为与公司经营目标挂钩,一部分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制定。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主要由岗位薪酬、绩效奖励、福利性收入、中长期激励等构 成。”中国人寿表示。
中国人寿还提到,公司建立面向基层、育用结合、分级负责、统一规范的员工队伍管理机制,业绩导向、纵向考评、横向排名、注重应用的绩效管理机制,以及以岗定薪、按绩付酬、注重激励、倾斜基层的薪酬分配机制。
中国太保也提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工作主要由绩效考评方案订立、过程跟踪、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四个环节组成。年度绩效考评方案由董事会根据公 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确定。公司定期对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年度结束后,董事会根据全年经营管理目标完成情况确定绩效考评结 果。考评结果与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薪酬等挂钩。公司已建立了以岗位为基础、业绩为导向、市场为参考的市场化薪酬绩效管理机制,并对绩效薪酬实施延期支付, 以引导高级管理人员为公司创造长期效益。
  中国太保净利跌逾三成 总投资收益下滑
时代周报记者 胡秋实 发自上海
3月30日,中国太保发布2016年年报,2016年中国太保保险业务收入2340.18亿元,同比增长15.1%;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20.57亿元,同比下跌32%。中国太保表示,净利润下滑主要受到投资收益下降及准备金折现率变动的影响。
在投资端,2016年中国太保实现净投资收益466.07亿元,同比增长17.1%,但是受权益类资产市场的波动,总投资收益实现444.73亿元,同比减少20.5%。年报中显示,证券投资与公允价值变动有巨幅下滑。
中国太保管理层在2016年年报业绩会上表示,集团净利润下滑高于寿险、产险下滑幅度,是因为资产管理公司发行部分产品以及房地产等方面的部分数据在会计处理上产生的差异;投资配比上,依旧是以固定收益为主,占比超80%,由于权益类市场波动,所以在非标资产的投资上有不少侧重。
寿险业务增26.5%
太保寿险保险业务收入达1373.62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个险渠道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154.10亿元,同比增长33.9%,在总保费中的占比达到84.0%,代理人渠道收入373.93亿元,同比增长45.5%。
保监会数据显示,进入2017年,太保寿险前两月原保费收入536.23亿元,相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
统计显示,2016年寿险方面原保费收入排名,太保寿险位列第三,第一、二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原保费收入分别是4306.07亿元、2751.82亿元。
保费规模的增长与销售团队扩张不无关联。2016年,太保寿险营销员月均人力达65.3万人,同比增长35.5%。
另一方面,太保寿险投资收益404.44亿元,同比减少8.1%;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净额、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有大幅度增加,与上年相比增幅达57%、53.6%。
产险增速放缓
产险方面,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99.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综合赔付率为61.2%,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2016年中国太保财险原保费收入960.71亿元,同比2015年微增1%,位列国内第三位,排名第一、二者是人保财险、平安财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104.53亿元、1779.08亿元。
保监会数据显示,进入2017年前两个月,太保财险原保费收入170.2亿元,相比2016年同期168.81亿元,略有增长。
太保产险实现投资收益55.92亿元,同比下降21.7%。中国太保解释称,主要是证券买卖价差收入减少所致;与寿险不同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净额、提取保费准备金降幅最大,高达118%、148.9%;支出增长最大的源自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及管理费同比增长25.4%、19.9%。
截至2016年年末,太保产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66%,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96%。
拓展另类投资
投资端方面,中国太保投资资产实现净投资收益446.07亿元,同比增长17.1%。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规模达到2936.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8%;管理费收入8.02亿元,同比增长22.8%。
截至2016年年末,中国太保管理资产达12353.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6%。
中国太保表示,2016年国内经济缓中趋稳,股票市场维持震荡行情,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仍在相对低位。积极应对股票市场变化,努力通过主动操作降低权益市场波动造成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配置非标资产等寻求提高整体投资收益率。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投资收益率方面,2016年权益类投资收益率仅4.7%,相比2015年20%收益率大相径庭。
不过,相对整个市场而言,除了中国平安净利润上涨了15.1%之外,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净利润均出现下滑。其中,中国人寿去年下降幅度最大,其2016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191.27亿元,同比减少了44.9%。
面对市场整体利率下行,权益类投资收益大跌,中国太保在另类投资业务开始有所拓展,重点围绕政府主导的重大基建、棚改、保障房项目开拓市场。2016年,太保资产全年注册另类产品11个,合计注册规模217.71亿元。截至2016年末,太保资产管理的第三方另类业务资产达到717亿元。
  新华保险万峰掌舵周年考 转型初见效
时代周报记者 胡秋实 发自上海
3月29日,新华保险发布2016年年报显示,2016年营业收入1461.73亿元,同比下降7.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42亿元,同比减少42.5%。这是万峰掌舵新华保险后交出的首年成绩单。
对于过去的一年,3月31日,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在业绩会上向媒体表示,由于在保费结构上进行调整,所以出现下滑。万峰表示,2016年上半年是真正的阵痛期,但就个人和公司而言,2016年表现是超出预期的。
据了解新华保险的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万峰自中国人寿调任新华保险也有很大压力,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新华保险的保费质量有较大改善。
银保渠道收缩
2016年初,万峰就任新华保险后,提出整体规划,第一步是转型期,从年,新华保险要以期交和续期保费增量逐步替代趸交保费,初步建立期交和续期拉动业务发展的模式;第二步是收获期,从年,这一时期将完全形成续期拉动发展的模式,着重发展长期期交业务,加大业务结构调整。
数据显示,2016年保费结构上,首年保费476.79亿元,同比下降8.9%;续期保费648.81亿元,同比增长9.0%。
险种分布上,新华保险也有较大调整。新华保险在年报中表示,2016年着力发展保障型产品,健康保险保费达到235.09亿元,同比增长42.3%;意外保险保费13.02亿元,同比增长18.4%。同时,因主动收缩银保渠道趸交业务,传统型保险保费386.77亿元,同比下降12.5%;受分红型保险续期保费下降影响,分红型保险保费490.33亿元,同比下降1.9%。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前2月,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235.55亿元,相比2016年前2个月的334.56亿元,同比下滑29.59%。
万峰表示,今年与去年一样,前三季度都可能出现保费下滑,至四季度实现保费持平或略有增长。
权益类投资将倾向港股
投资端上,投资资产规模为6797.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9%;实现总投资收益322.79亿元,同比减少29.2%,总投资收益率为5.1%,较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不过,净投资收益321.36亿元,同比增长6.5%,较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
新华保险表示,公司根据保险业务的负债特性及资本市场的波动周期,以追求绝对收益目标为原则,制定投资策略,优化资产配置,保持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数据显示,定期存款798.45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为11.7%,较上年末下降8.4个百分点;债权型投资4368.10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64.3%。
其中,权益投资方面坚持防御策略;截至2016年末,权益资产投资额1122.68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为16.5%,较上年末下降1.5个百分点。
债券投资方面,重点配置国债和金融债。非标投资方面,主要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金融产品。
新华保险在年报中表示,股权性投资下降原因是受资本市场行情影响,持有股票和基金的浮盈大幅下降,部分呈现浮亏。
在2016年年报业绩会上,新华保险管理层表示,目前港股的估值还是一个价值洼地,未来的权益类投资会在深港通、沪港通方面有所侧重,针对大型的蓝筹股有较大分红、现金流充足的企业进行投资。
转型超预期
就在年报发布前后,3月23日,龚兴峰就任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秘书,获得保监会审批通过。此前3月8日,保监会已核准杨征担任新华保险财务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至此,万峰的人事安排基本全部已通过保监会审核。
自万峰进入新华保险,2016年7月就曾有消息传出,根据新华保险内部公开选拔工作方案,新华保险确定了3名拟任副总裁人选并于内部进行了公示,分别为李源、龚兴峰、于志刚。万峰的人事布局还包括从中国人寿带来的3名老部下。
新华保险第六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决议,龚兴峰兼任公司总精算师、公司董事会秘书;聘任岳然、苑超军、朱迎、刘起彦、王练文担任公司总裁助理。其中,岳然兼任公司首席人力资源官,朱迎兼任公司首席风险官(暨合规负责人)、审计责任人。
2016年11月,新华保险开放日活动,万峰首度携公司副总裁黎宗剑、杨征、李源、龚兴峰、于志刚及总裁助理王练文等新面孔亮相,此举也标志着新华保险新一届管理层已开始全面发力。
彼时,万峰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2017年仍将保持1100亿元左右;预计2017年十年期保费规模占比将达90%,2018年后保费规模每年将实现20%的增长。
2017年年初,新华保险确定2017年工作,提出坚持稳中求进、深化转型发展。万峰部署2017年重点工作安排:一是努力超额完成业务计划;二是深入推进管理体系建设;三是大力夯实队伍基础;四是完善自主经营;五是加强子公司管理;六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七是稳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对于转型目标的预期,万峰在业绩会上表示,三个目标是期缴占比70%,10年期以上的占期缴的70%,保障型产品占总保费比70%。第一个预计明年就能达到,而第二个目标预计要一两年的时间,第三个问题就需要较长时间去推进。
每经记者 袁 园 每经编辑 姚茂敦
作为财险市场上的领军者,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截至上周末,在财险市场占有率位居前三甲的财险公司相继发布年报。
相比于2015年牛市带来的红利,2016年财险三巨头的业绩稍显暗淡。数据显示,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2016年净利润分别是180.2亿元、123亿元和45.4亿元,同比下滑17.5%、2%和14.8%。而导致下滑的主要原因皆跟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率相关。
与此同时,随着车险费改的推行,财险三巨头在赔付率方面均呈现下滑趋势,但综合成本率却一路上升。相关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财险领域,车险的收入占了总保费的大头,也是财险企业主收入之一,但随着商车费改的逐步推进和一些中小险企加入,险企在这方面的竞争必然会更加白热化。
三家净利润均有所下滑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公司9266.17亿元,同比10.01%。在整个行业高增的大环境下,财险三巨头的保费也实现了高增长。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人保财险实现原保费3104.53亿元,同比增长10.5%;平安产险实现原保费收入1779.08亿元,同比增长8.7%;太保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61.9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巨头的保费之中,车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均贡献了大部分,占比均达7成以上。年报显示,2016年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车险总保费收入分别是2258.77亿元、1485.01亿元和761.77亿元,在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73%、83.5%和79.2%。
与保费高速增长不同的是,2016年三巨头的净利润均出现了下滑。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的净利润分别是180亿元、123亿元和45.4亿元,同比下滑17.5%、2%和14.8%。
其中,以人保财险净利润下滑幅度最大,2016年人保财险净利润180亿元,较2015年的218亿元缩水38亿元。对此,人保集团副总裁盛和泰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收益率的下滑,而这主要是由于低利率环境,以及资本市场的不利波动和自然灾害的频发造成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投资环境低迷不只导致人保财险利润下滑,也是其余两家下滑的主要原因。以平安财险为例,2015年平安财险的投资收益高达104亿元,2016年缩水18亿元,为86亿元。
此前,在保监会年度业绩交流会上,保监会统计信息部调研员、副处长段海洲曾就保险业投资收益下滑给出分析。其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整体低利率的环境,导致固定收益率产品收益下降;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震荡和低迷状态,导致尤其是股票和证券投资这部分的收益下降超过2000亿元,导致行业整体收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平安财险综合成本率三连升
除了投资收益,险企综合成本率尤其是车险综合成本率的上升,也被看做是导致三巨头利润下滑的原因之一。
随着2016年商车费改在全国的推行,险企在车险领域的竞争更加白热化。有业内人士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表示,商车费改之后,险企在在车险方面的赔付率确实在逐步下降,减少了险企的运营成本,但前端获客渠道等方面的投入增加,使得险企并未直接享受到车险改革带来的红利,反而导致综合成本率不降反增。
上述人士的观点在三巨头的年报中得到充分体现。数据显示,2016年,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产险的赔付率分别是63.5%、54.4%和61.2%,除了人保财险略上升为外,其余两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安财险更是连续三年赔付率呈现下降趋势。
对于人保财险赔付率上升的原因,人保财险方面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大灾损失大幅增加所致。”从具体的险种来看,2016年人保财险的车险赔付率为59.5%,同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非车险领域的农业保险、企财险的赔付率都有较明显的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赔付率的下降并未让三巨头的综合成本率同步降低,相反,综合成本率普遍是在逐步增加的。虽然太保产险的综合成本率略有下降,但仍是三家之中最高的。年报显示,2016年,太保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则为99.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车险的综合成本率为97.2%,同比下降了0.8个百分点。
而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的综合成本率则别是98.1%、95.9%,同比上升1.6%和1.3%。事实上,平安财险综合成本率已经连续三年上升。2016年,平安财险综合成本率为95.9%,其中,个人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为97.9%;2015年和2014年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5.6%和95.3 %。不过,两家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均在100%以下。
浙商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曹杰表示,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上升相对较多,主要原因是保险扩展较快,赔偿比例控制压力增加;平安财险则属于正常波动。
业内:今年车险竞争依旧激烈
从财险三巨头的年报来看,财险综合成本率依旧较高,但在业内人看来,综合成本率上升的趋势短时间内难以扭转,这种趋势今年仍会延续。
保监会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财险公司原保费平均增速为10.35%。老三家竞争风云再起,平安产险前两月保费增速高达21%,其市场份额增长近两个百分点;而老大人保财险保费增速在6%左右,市场份额也下滑了1.23%;太保产险保费增速不足1%,市场份额亦出现下滑。
“前两个月的数据不会代表一年的趋势,等3月份的数据也出炉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季度数据,就会发现太保财险的市场的份额并未下降。“人保财险高管在2016年业绩发布会上就前两个月的保费收入给出回应,其认为年初太保产险主要是做了一些业务调整,一季度的数据出来后,才会有定论。
虽然,太保财险相关人士并未直接点出保费下滑的原因,但从三巨头的竞争来看,财险机构的竞争显然是越来越激烈。
有媒体报道,2016年车险承保盈利较2015年分化更加明显。同业交流数据显示,2016年老三家贡献车险承保利润近110亿元,受累大部分中小险企车险承保亏损,拉低行业总承保利润至65.58亿元。其中,只有14家公司车险承保盈利,共计盈利129亿元;41家公司车险承保亏损,共计亏损63亿元。亏损最严重者中华联合,亏损额度近10亿元。
作为国内最大的财险险种——车险无疑是国内财险市场中的最知名险种。“虽然车险前期盈利是大问题,但是财险机构也必须要切入,这毕竟是财险领域的大头,比起意外险、健康险来说,更能看到前景。”某险企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尤其是在二次商车费改即将开推之时,车险的竞争更加扑朔迷离。
“二次费改很有可能会把费用打到极致,双0.75是很有可能的。”另一大型险企高管表示,这样一来,险企就必须用更完善的服务、更优的效率来获得更多的客户,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姚茂敦
受资本市场低迷致投资收益下降以及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下调影响,去年寿险巨头盈利普遍下滑已成共同特征。以6大上市寿险公司业绩表现来看,平安人寿可谓一枝独秀,2016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24.26亿元,同比增长18.4%。此外,中国人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1.27亿元,同比下降44.9%;太保寿险为85.42亿元,同比下降19.3%;新华保险为49.42亿元,同比下降42.5%;太平人寿净利润为51.34亿港元,同比下降23.3%;人保寿险为4.52亿元;同比下降87.3%。
虽然在净利润表现不佳,但寿险巨头们发力“个险”的决心异常坚决。除个险占比已高达86%的平安人寿,其他上市寿险去年进一步提高了个险业务的比重,如太保寿险的个险占比提升了4个百分点达到84%,已向平安人寿靠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受益业务结构改善等因素的影响,5家上市寿险退保金同比下降,仅人保寿险退保金上升。此外,其净利润下降幅度也最大,去年净利润仅4.52亿元。
中国人寿多项个险指标追上平安
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带动了新业务价值的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原本在个险业务上并不占优的“老大”中国人寿去年交上了一份“优异”的个险答卷。以代表寿险业务“含金量”的一年新业务价值指标而言,中国人寿同比大增56.4%至493.11亿元,几乎赶上平安人寿的508.05亿元。
2016年,中国人寿的市场份额跌破20%,而“底线”在哪儿,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强调“坚守市场份额第一就是中国人寿的底线”,希望守住“量”的地位;另一方面,暗暗在“质”的方面发力提升,2016年中国人寿在多项个险指标上发威,猛追“个险一哥”平安人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一年新业务价值、一年个险新业务价值、新单期缴等多个指标上,中国人寿的增长势头强劲。不仅上述一年新业务价值指标与平安人寿差距仅剩15亿元,一年个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0.6%,新单期缴同比增长51.8%,高增长之下两指标分别达到463.26亿元、939.45亿元,与后者仅有一步之遥。
作为个险“含金量”的关键指标,“一年新业务价值”增长的背后是人力的较量。中国人寿代理人数量一度原地徘徊,2011年~2013年,中国人寿的代理人数量分别为68.5万人、69.3万人及65.3万人。平安人寿代理人队伍的平稳增长,给个险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随着中国人寿重振代理人队伍,于2015年猛增至97.9万人,2016年最新个险人力数据显示了超五成的增长,代理人规模达到了149.5万人。
其他寿险巨头代理人规模的增长虽不及“老大”中国人寿,但也均有增长,部分公司人力增长也十分抢眼。平安人寿个险人力同比增长27.7%至110万人,太保寿险增长35.5%至65.3万人,人保寿险增长33.6%至18.93万人。对此,一位大型险企人士指出,2016年代理人队伍的增长是整个行业的趋势,而这一趋势有望在未来几年持续下去。
仅人保寿险退保金继续增长
2016年盈利下滑是保险公司,也是寿险公司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平安人寿是一个例外。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将净利润下滑总结为“投资收益下降以及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下调”的影响,而同样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平安人寿如何保持盈利不降反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其财务数据注意到,平安人寿净利润逆势增长主要表现为:一是其保费收入增长提高了营业收入,其已赚保费一项为2880.64亿元,同比增长33.6%,均高于其他上市同业公司;另一方面在于递延税资产变动的影响,税金及附加一项为7.9亿元,较2015年同期的29亿元大幅下降。
人保寿险是另一个极端,去年净利润仅有4.52亿元,下降幅度高达87.3%。其财务数据显示,造成人保寿险净利润大幅下降的影响因素,包括投资收益由210.46亿元下降157.2亿元,此外,给付及赔付净额由979.96亿元增长至1091.87亿元,对盈利影响也较大。人保寿险在年报中对给付及赔付净额的增长,总结为“主要是退保金等增长所致。”
事实上,人保寿险是2016年上市寿险中唯一出现退保金增长的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受益业务结构改善,中国人寿2016年退保金下降30.7%至739.22亿元;太保寿险退保金同比下降46.31%至135.38亿元;新华保险退保金同比减少19.4%至437.77亿元,公司称主要原因是“银行保险渠道高现金价值产品及分红产品退保减少”。此外,太平人寿退保一项为268.16亿元,同比减少12.5%。
相比其他上市同业,人保寿险仍面对退保压力,与其银保业务占比仍然较高和业务结构调整的力度密不可分。
2016年,除个险占比已超86%的平安人寿,五大上市寿险公司均提升了个险占比。太保寿险提升约4个百分点至84%,中国人寿提升3.5个百分点至65.5%,新华保险提升10.7个百分点至65.3%,太平人寿提升3.9个百分点至58.16%,人保寿险提升6.4个百分点至33.8%。从业务结构而言,人保寿险银保渠道仍占大头。对比“大个险”战略较为典型的太保寿险,其银保业务占比从2010年的54.9%下降至2016年的5.3%。
此外,虽然人保寿险2016年在银保的期缴首年保费录得数倍增长,但趸缴业务占长险首年业务的比例高达88.9%。人保寿险2016年的内含价值为575.58亿元、同比增长了4%,在上市同业中均排名最末。
  险企高管薪酬大PK:国寿太保盈利下滑薪酬反升 平安最土豪 前10排名占9席
上市险企高管薪酬并未都与盈利挂钩,国寿和太保尽管盈利下滑超过三成,但是薪酬却有了不小的涨幅;新华保险则成为唯一一家高管降薪的公司;高管薪酬前10名单中,中国平安最豪爽,占了9个席位
《投资者报》记者 潘亦纯
2016年,A股四大险企均盈利几十亿、上百亿元,那么在上市险企中担任高管到底一年能赚多少钱呢?哪家保险公司最慷慨?保险公司中哪个职位最赚钱?这些答案随着上市险企2016年年度报告的发布逐渐披露。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虽然去年一些保险公司出现了净利润下降的情况,但实际上高管层薪酬并未发生明显的降低,有的反而有所提升。
总体来看,来自中国平安的首席投资官陈德贤以732万元的年薪(除中国人寿外,薪酬均为税后)居于上市险企管理层薪酬首位。上市险企董事长中,平安马明哲以552万元年薪居于四大险企首位,其次是新华保险万峰,年薪达285万元。中国太保的高国富,年薪仅有88万元。这与中国太保属于国有企业有关,公司高管薪酬受到相关规定的制约,董事长薪酬较低。至于另外一家国企——中国人寿,其董事长杨明生的年薪则并未披露。
负相关:国寿太保盈利下降薪酬反上涨
值得关注的是,保险公司管理层薪酬并不一定都与净利润表现情况相关。例如,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净利润下降,但高管薪酬却同比有所上涨。
据Wind资讯数据,2016年中国人寿净利润同比下降45%,达191亿元,但公司2016年高管层税前薪酬却逆势增长,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管理层总薪酬上涨17%,税前达1752.5万元。公司总裁林岱仁、职工监事詹忠、监事史向明、监事会主席缪平及职工监事王翠菲等薪酬水平排名公司前五,税前收入大约在138万元到164万元不等。公司职工监事詹忠的薪酬涨幅较大,同比上涨86%。
中国太保2016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2%,虽然董事长薪酬较低,但公司2016年高管层税后薪酬同比上涨4个百分点达1849万元。 总精算师张远瀚、副总裁曹增和、审计总监陈巍、董秘马欣及助理总裁俞斌以320万元、185万元、144万元、136万元及135万元的年薪排名公司前五。
正相关:新华、平安增幅与盈利一致
相比之下,新华保险、平安保险的高管层薪酬升降与公司2016年度净利润正相关。中国平安2016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1%,公司管理层人员薪水也随之上涨,而新华保险2016年净利润下降超四成,整个高管层降薪幅度也比较大。
据《投资者报》记者统计,2016年中国平安总薪酬上涨幅度高达800多万元,那么到底哪些高管涨薪了呢?据Wind数据显示,除公司首席执行官、董事长马明哲、非执行董事林丽君、职工监事潘忠武2016年薪酬较上年有所下降之外,其他职位的高管薪酬均较上年度有所上涨。上涨幅度最大的为公司的首席信息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陈心颖女士,涨幅为80%,税后年薪高达574万元。
据公开资料显示,陈心颖自2013年起担任公司首席信息执行官一职,并于2013年年底出任公司首席运营执行官,在加入平安之前,陈心颖就职于麦肯锡公司。
新华保险是四大上市险企中唯一一家薪酬总额下降的公司,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管理层税后总薪酬达到了2425万元,同比下31%。多个管理层薪酬下降,例如公司董事长万峰,同比下降9%至285万元,副总裁刘亦工、副总裁李源等较2015年同比降幅则达到了21%。
薪酬TOP10: 平安高管占9位
由于中国人寿方面并未披露管理层税后薪资,因此目前可比较的只有平安、新华、太保3家上市险企。数据显示,2016年,来自中国平安的陈德贤依然是A股上市险企中赚得最多的高管,税后薪资高达732万元。
实际上,平安出手阔绰在业内已人尽皆知,据《投资者报》记者统计,2016年保险业高管层薪酬排名前十的高管中,就有9位出自中国平安,包括合规负责人、总经理等职位的高管层,其中,陈德贤、陈心颖等5位高管税后年薪突破500万元。
前10名中,仅有一位出自中国太保。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太保总精算师张远瀚薪酬高达320万元,排名行业第9。
事实上,上市险企中,税后年薪高达上百万元的高管也并不多,占比大约30%左右,主要分布在投资等核心部门。在其余近七成高管年薪并未达百万元队伍中,也有一些岗位比如独立董事等,年薪仅有10万元左右,由此看来,保险公司此高管与彼高管之间的差别也是很大的。■
  上市险企2016年拟分红283亿元
分红比率为近三年最高
分红派息力度加大主要源于险企内含价值持续增长、偿付能力充足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刘敬元&
A股四大上市险企2016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出手“大方”的利润分配方案受到不少关注,至少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两家险企都被明确问及分红派息率提高的原因以及未来的趋势。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四大上市险企2016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合计为985.2亿元,同比减少14.50%,其拟分红金额(含税)为283.34亿元,同比下降10.03%,但分红与年度净利润之比所得的平均分红比率达28.76%,为近三年最高水平。
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表示,派息力度加大主要源于公司内含价值持续增长、偿付能力充足,并称未来将为股东提供更多回报。
分红金额两升两降
根据各险企的2016年度利润分配方案,A股四大传统上市险企拟在2016年派发现金红利(含税,下同)共计283.34亿元,同比下降10.03%。其中,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拟分红金额总数相较2015年有所下降,中国平安和新华保险拟分红数额同比增长。
中国人寿2016年拟向全体股东派发现金股利每股0.24元,共计约67.84亿元。其2015年利润分配方案为,每股派息0.42元,共计分红118.71亿元。
中国平安拟派发2016年末期股息每股现金红利0.55元,共计100.54亿元,而此前其已派发2016年中期股息每股现金红利0.20元,共计 36.56亿元。因此,中国平安2016年度拟派发红利每股0.75元,合计137.10亿元。而中国平安2015年每股派息0.53元,分红数额共计 96.88亿元。
中国太保2016年拟根据总股本90.62亿股,按每股0.70元进行年度现金股利分配,共计分配63.43亿元。2015年,中国太保现金分红数额为90.62亿元。
新华保险拟向全体股东派发现金股利,按已发行股份计算每股0.48元,共计14.97亿元。2015年新华保险每股派息0.28元,现金分红总计为8.73亿元。
分红比率均提升
从现金分红数额占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率(下称“分红比率”)看,四大险企2016年平均为28.76%,为2014年以来的近三年最高,此前四大险企在2015年、2014年的平均分红比率分别为27.33%、25.90%。
同时,各家险企2016年的拟分红比率均有所提升。其中,中国人寿2016年拟分红比率为35.47%,2015年为34.21%;中国平安2016年 为21.97%,2015年为17.87%;中国太保2016年拟分红比率为52.61%,2015年为51.12%;新华保险2016年拟为 30.29%,2015年为10.15%。
对于分红派息力度加大一事,中国平安首席财务官姚波在公司2016年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自中国平安上市以来,集团利润稳步增长,目前旗下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处于相对充足的水平,因此,集团管理层对公司盈利增长、股 息派发充满信心。姚波称,未来中国平安将保持目前的派息比例水平,也会考虑提高股东现金回报水平。
而有券商机构分析师的纪要显示,中国 太保相关负责人也在2016年年度业绩的机构分析师发布会上就此称,2007年公司上市时每股内含价值9.71元,2016年每股内含价值27.14元, 内含价值持续增长。且公司各年度分红稳定,年约为每股分红0.3元,年每股分红0.35元左右, 年每股分红0.4元以上,而2016年公司建议每股0.7元分红,主要是考虑到公司偿付能力充足。2016年现金股利分配后,太保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由 294%变为287%,仍保持较高水平。太保表示,未来公司会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回报。
  上市险企“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统一降至5% 集体下调尚属首次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刘敬元&
常规的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数据之下,暗藏着上市险企精算假设甚至评估方法的重大调整。
在2016年年报中,各家上市险企计算内含价值以及新业务价值时所用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普遍为5%,较此前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下调幅度在20个至 50个基点,同时,中国人寿还下调了风险贴现率假设。这印证了《证券日报》此前的独家报道(详见本报日B2版《多年沿用偏高“投资回报 假设”内含价值遭质疑&上市险企2016年报中或下调50个基点》)。
此前,长期投资回报率5.5%的假设已沿用多年,而在市场将处于 长期低利率环境的预期下,这一投资回报率假设被认为偏高,进而上市险企用此测算的内含价值亦“虚高”。因此,是否需要下调相关假设,并使内含价值更具可信 性,在去年被寿险业频频研讨。而这次集体下调长期回报率假设,更是四大上市险企格局形成以来的首次。
长期投资回报假设统一下调
根据各家险企年报数据,截至日,中国人寿内含价值6520.57亿元,同比增长16.4%;中国平安内含价值总额为6377.03 亿元,同比增长15.6%;中国太保集团内含价值为2459.39亿元,同比增长19.6%;新华保险内含价值1294.50亿元,同比增长17.0%。
2016年新业务价值方面,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分别为493.11亿元、508.05亿元、190.41亿元和104.49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56.4%、32.2%、56.5%和36.4%。海通证券研报称,各家增速均较2015年的高点进一步扩大,4家险企合计新业务价值同比增 长51.0%,增速再创新高。
2016年各家险企内含价值实现较高增长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在其下调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20个至50个基点的情况下测算出的结果,因此被认为可信度进一步提升。
中国人寿2016年年报内含价值报告显示,所用的投资回报率假设从4.6%开始,每年增加0.2%至5%后保持不变。而此前,中国人寿投资回报率假设为 最近年度从5.1%开始,以后每年增加0.1%至5.5%后保持不变。即,中国人寿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从5.5%下调50个基点,为5%。
中国平安则假设非投资连结型寿险资金的未来年度每年投资回报率为自4.75%起,第2年增加至5.0%,此后保持不变。此前,中国平安的投资回报率假设为自4.75%起,以后每年增加0.25%,至5.5%并保持不变。
中国太保对长期险业务的未来投资收益率假设为%、%,以后年度保持在5.0%水平不变。此前则为“%,以后年度保持在5.2%水平不变”。
新华保险对不同类型产品账户设定不同的长期回报率,对传统险和分红险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都为5%。此前,新华保险的投资回报率假设为,传统非分红账户 2016年5%,以后每年增加0.1%至5.2%不变;分红账户2016年5%,%,%,2019年及以后5.5%。
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万峰在2016年度公司业绩发布会上介绍说,下调投资回报率假设,对公司内含价值的影响约为6%。
多年来,无论市场利率水平如何,几大上市险企测算内含价值始终使用5.5%的较高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太保为5.2%),至少自四大上市险企格局形成以来即是如此。因此,这是2011年以来上市险企对长期投资回报假设的首次集体下调。
风险贴现率假设分“三阵营”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编制内含价值和一年新业务价值报告,能够从两个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公司的有效业务价值代表了按照所采用假设,预期未来 产生的股东利益总额的贴现价值。一年新业务价值提供了基于所采用假设,对于由新业务活动为投资者所创造的价值的一个指标,从而也提供了公司业务潜力的一个 指标。
某上市险企总精算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说,去年寿险行业内对于是否要调整投资回报率假设、风险贴现率假设等话题的讨论明显增多, 而确定投资回报率和风险贴现率假设的复杂性在于,不能简单地从数值上就得出投资回报率假设和风险贴现率假设偏高或不合理的结论,事实上,通过这两个指标的 联动可以实现对一家险企业务价值评估的平衡。
风险贴现率假设也被用于评估保险公司的未来每个年度有效寿险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
他举例称,简单地讲,如果认为投资回报率假设过高,面临的投资风险较大,那么设定较高的风险贴现率,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回报率假设较高下对内含价值的测算结果,解决投资回报率假设较高带来的问题;反之亦然。
对于风险贴现率假设,此前,4家上市险企分为“两大阵营”,其中新华保险采用的是11.5%,而其余3家险企均采用11%。而在2016年年报中,四大险企分为“三大阵营”,分别采用了三档不同的风险贴现率。
其中,中国人寿下调了风险贴现率假设,采用的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降为10%,其余3家维持不变,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均为11%,新华保险仍使用最高的11.5%。
中国人寿下调风险贴现率假设至10%,被认为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下调对于内含价值规模的负面影响。而采用11.5%的最高风险贴现率假设的新华保险,测算出的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则相对保守。
而各家险企同时指出,保险公司计算内含价值的精算标准仍在演变中,迄今并没有全球统一采用的标准来定义内含价值的形式、计算方法或报告格式。因此,在定义、方法、假设、会计基准以及披露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在比较不同公司的结果时存在不一致性。
  四上市险企2016年高管年薪排行榜:
中国平安陈德贤税前年薪1286.57万元居第一
2015年陈德贤曾以1286.38万元的年薪成为“两市第一高薪”获得者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苏向杲&
上市险企2016年年报披露完毕,险企高管年薪情况也随之出炉。根据《证券日报》记者对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高管人员(董事、监 事、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梳理显示,薪酬最高的前十大高管平均年薪为843万元,中国平安的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以1286.57万元的税前年薪位列第一。 而在2015年,陈德贤曾以1286.38万元的年薪成为“两市第一高薪”获得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因关联方单位薪酬保密义务未提 供”、在“关联方获取报酬”等原因,上市险企年报中未提供部分高管的薪酬数据,因此此次统计也未纳入相关高管的年薪数据。另外,虽然四大上市险企均披露了高管薪酬数据,但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均表示,公司董事长、总裁等高管的最终薪酬尚在确认过程中,最终数额待确认之后再行披露。
平安包揽薪酬前十高管
千万元年薪高管达三人
从薪酬排名来看,税前年薪前十的高管均来自中国平安,分别为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年薪1286.57万元),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首席保险业务执 行官李源祥(1003.34万元),常务副总经理、首席信息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陈心颖(1003.34万元),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马明哲(968.49万 元),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首席财务官、总精算师姚波(953.34万元),副总经理、首席稽核执行官、合规负责人兼审计责任人叶素兰(780.13万 元),执行董事、总经理任汇川(711.44万元),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孙建一(700.85万元),副总经理陈克祥(510.89万元),执行董 事、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蔡方方(509.75万元)。薪酬最高的前十大险企高管平均年薪为843万元。
上市险企在披露高管薪酬的同时,也披露了高管总体薪酬支出情况。
中国人寿在年报中提到,2016年关键管理人员(董事、监事及公司章程中列明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总额为1800万元(最终薪酬正在确认过程中)。 2015年度薪酬已经获得监管机构最终审批确认,薪酬总额为2500万元,其中包含尚未支付的延期支付部分合计约500万元。
中国平安提到,2016年,在公司任职的董事、职工代表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人员合计17人从公司结算的税后报酬总额合计5882.84万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合计4118.06万元。
新华保险提到,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报告期内从公司领取的税后报酬总额为2420.21万元,缴纳个人所得税总额为1382.31万元。
高管也要考核:
年初签订绩效目标合同
高管在拿高薪的同时,也需要签订绩效目标合同。
在高级管理人员考评及激励情况方面,中国人寿在2016年年报中表示,公司全面实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每年年初,董事长与公司总裁签订绩效目标合同,总裁与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签订绩效目标合同。
“绩效目标合同是科学分解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目标分解和压力传导,提高公司的执行力,保障全年经营目标的顺利达成。高管人员个人绩效目标合 同中的考核指标,一部分为与公司经营目标挂钩,一部分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制定。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主要由岗位薪酬、绩效奖励、福利性收入、中长期激励等构 成。”中国人寿表示。
中国人寿还提到,公司建立面向基层、育用结合、分级负责、统一规范的员工队伍管理机制,业绩导向、纵向考评、横向排名、注重应用的绩效管理机制,以及以岗定薪、按绩付酬、注重激励、倾斜基层的薪酬分配机制。
中国太保也提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工作主要由绩效考评方案订立、过程跟踪、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四个环节组成。年度绩效考评方案由董事会根据公 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确定。公司定期对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年度结束后,董事会根据全年经营管理目标完成情况确定绩效考评结 果。考评结果与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薪酬等挂钩。公司已建立了以岗位为基础、业绩为导向、市场为参考的市场化薪酬绩效管理机制,并对绩效薪酬实施延期支付, 以引导高级管理人员为公司创造长期效益。
  中国太保净利跌逾三成 总投资收益下滑
时代周报记者 胡秋实 发自上海
3月30日,中国太保发布2016年年报,2016年中国太保保险业务收入2340.18亿元,同比增长15.1%;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20.57亿元,同比下跌32%。中国太保表示,净利润下滑主要受到投资收益下降及准备金折现率变动的影响。
在投资端,2016年中国太保实现净投资收益466.07亿元,同比增长17.1%,但是受权益类资产市场的波动,总投资收益实现444.73亿元,同比减少20.5%。年报中显示,证券投资与公允价值变动有巨幅下滑。
中国太保管理层在2016年年报业绩会上表示,集团净利润下滑高于寿险、产险下滑幅度,是因为资产管理公司发行部分产品以及房地产等方面的部分数据在会计处理上产生的差异;投资配比上,依旧是以固定收益为主,占比超80%,由于权益类市场波动,所以在非标资产的投资上有不少侧重。
寿险业务增26.5%
太保寿险保险业务收入达1373.62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个险渠道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154.10亿元,同比增长33.9%,在总保费中的占比达到84.0%,代理人渠道收入373.93亿元,同比增长45.5%。
保监会数据显示,进入2017年,太保寿险前两月原保费收入536.23亿元,相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
统计显示,2016年寿险方面原保费收入排名,太保寿险位列第三,第一、二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原保费收入分别是4306.07亿元、2751.82亿元。
保费规模的增长与销售团队扩张不无关联。2016年,太保寿险营销员月均人力达65.3万人,同比增长35.5%。
另一方面,太保寿险投资收益404.44亿元,同比减少8.1%;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净额、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有大幅度增加,与上年相比增幅达57%、53.6%。
产险增速放缓
产险方面,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99.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综合赔付率为61.2%,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2016年中国太保财险原保费收入960.71亿元,同比2015年微增1%,位列国内第三位,排名第一、二者是人保财险、平安财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104.53亿元、1779.08亿元。
保监会数据显示,进入2017年前两个月,太保财险原保费收入170.2亿元,相比2016年同期168.81亿元,略有增长。
太保产险实现投资收益55.92亿元,同比下降21.7%。中国太保解释称,主要是证券买卖价差收入减少所致;与寿险不同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净额、提取保费准备金降幅最大,高达118%、148.9%;支出增长最大的源自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及管理费同比增长25.4%、19.9%。
截至2016年年末,太保产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66%,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96%。
拓展另类投资
投资端方面,中国太保投资资产实现净投资收益446.07亿元,同比增长17.1%。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规模达到2936.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8%;管理费收入8.02亿元,同比增长22.8%。
截至2016年年末,中国太保管理资产达12353.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6%。
中国太保表示,2016年国内经济缓中趋稳,股票市场维持震荡行情,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仍在相对低位。积极应对股票市场变化,努力通过主动操作降低权益市场波动造成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配置非标资产等寻求提高整体投资收益率。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投资收益率方面,2016年权益类投资收益率仅4.7%,相比2015年20%收益率大相径庭。
不过,相对整个市场而言,除了中国平安净利润上涨了15.1%之外,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净利润均出现下滑。其中,中国人寿去年下降幅度最大,其2016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191.27亿元,同比减少了44.9%。
面对市场整体利率下行,权益类投资收益大跌,中国太保在另类投资业务开始有所拓展,重点围绕政府主导的重大基建、棚改、保障房项目开拓市场。2016年,太保资产全年注册另类产品11个,合计注册规模217.71亿元。截至2016年末,太保资产管理的第三方另类业务资产达到717亿元。
  新华保险万峰掌舵周年考 转型初见效
时代周报记者 胡秋实 发自上海
3月29日,新华保险发布2016年年报显示,2016年营业收入1461.73亿元,同比下降7.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42亿元,同比减少42.5%。这是万峰掌舵新华保险后交出的首年成绩单。
对于过去的一年,3月31日,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在业绩会上向媒体表示,由于在保费结构上进行调整,所以出现下滑。万峰表示,2016年上半年是真正的阵痛期,但就个人和公司而言,2016年表现是超出预期的。
据了解新华保险的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万峰自中国人寿调任新华保险也有很大压力,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新华保险的保费质量有较大改善。
银保渠道收缩
2016年初,万峰就任新华保险后,提出整体规划,第一步是转型期,从年,新华保险要以期交和续期保费增量逐步替代趸交保费,初步建立期交和续期拉动业务发展的模式;第二步是收获期,从年,这一时期将完全形成续期拉动发展的模式,着重发展长期期交业务,加大业务结构调整。
数据显示,2016年保费结构上,首年保费476.79亿元,同比下降8.9%;续期保费648.81亿元,同比增长9.0%。
险种分布上,新华保险也有较大调整。新华保险在年报中表示,2016年着力发展保障型产品,健康保险保费达到235.09亿元,同比增长42.3%;意外保险保费13.02亿元,同比增长18.4%。同时,因主动收缩银保渠道趸交业务,传统型保险保费386.77亿元,同比下降12.5%;受分红型保险续期保费下降影响,分红型保险保费490.33亿元,同比下降1.9%。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前2月,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235.55亿元,相比2016年前2个月的334.56亿元,同比下滑29.59%。
万峰表示,今年与去年一样,前三季度都可能出现保费下滑,至四季度实现保费持平或略有增长。
权益类投资将倾向港股
投资端上,投资资产规模为6797.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9%;实现总投资收益322.79亿元,同比减少29.2%,总投资收益率为5.1%,较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不过,净投资收益321.36亿元,同比增长6.5%,较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
新华保险表示,公司根据保险业务的负债特性及资本市场的波动周期,以追求绝对收益目标为原则,制定投资策略,优化资产配置,保持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数据显示,定期存款798.45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为11.7%,较上年末下降8.4个百分点;债权型投资4368.10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64.3%。
其中,权益投资方面坚持防御策略;截至2016年末,权益资产投资额1122.68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为16.5%,较上年末下降1.5个百分点。
债券投资方面,重点配置国债和金融债。非标投资方面,主要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金融产品。
新华保险在年报中表示,股权性投资下降原因是受资本市场行情影响,持有股票和基金的浮盈大幅下降,部分呈现浮亏。
在2016年年报业绩会上,新华保险管理层表示,目前港股的估值还是一个价值洼地,未来的权益类投资会在深港通、沪港通方面有所侧重,针对大型的蓝筹股有较大分红、现金流充足的企业进行投资。
转型超预期
就在年报发布前后,3月23日,龚兴峰就任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秘书,获得保监会审批通过。此前3月8日,保监会已核准杨征担任新华保险财务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至此,万峰的人事安排基本全部已通过保监会审核。
自万峰进入新华保险,2016年7月就曾有消息传出,根据新华保险内部公开选拔工作方案,新华保险确定了3名拟任副总裁人选并于内部进行了公示,分别为李源、龚兴峰、于志刚。万峰的人事布局还包括从中国人寿带来的3名老部下。
新华保险第六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决议,龚兴峰兼任公司总精算师、公司董事会秘书;聘任岳然、苑超军、朱迎、刘起彦、王练文担任公司总裁助理。其中,岳然兼任公司首席人力资源官,朱迎兼任公司首席风险官(暨合规负责人)、审计责任人。
2016年11月,新华保险开放日活动,万峰首度携公司副总裁黎宗剑、杨征、李源、龚兴峰、于志刚及总裁助理王练文等新面孔亮相,此举也标志着新华保险新一届管理层已开始全面发力。
彼时,万峰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2017年仍将保持1100亿元左右;预计2017年十年期保费规模占比将达90%,2018年后保费规模每年将实现20%的增长。
2017年年初,新华保险确定2017年工作,提出坚持稳中求进、深化转型发展。万峰部署2017年重点工作安排:一是努力超额完成业务计划;二是深入推进管理体系建设;三是大力夯实队伍基础;四是完善自主经营;五是加强子公司管理;六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七是稳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对于转型目标的预期,万峰在业绩会上表示,三个目标是期缴占比70%,10年期以上的占期缴的70%,保障型产品占总保费比70%。第一个预计明年就能达到,而第二个目标预计要一两年的时间,第三个问题就需要较长时间去推进。
每经记者 袁 园 每经编辑 姚茂敦
作为财险市场上的领军者,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截至上周末,在财险市场占有率位居前三甲的财险公司相继发布年报。
相比于2015年牛市带来的红利,2016年财险三巨头的业绩稍显暗淡。数据显示,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2016年净利润分别是180.2亿元、123亿元和45.4亿元,同比下滑17.5%、2%和14.8%。而导致下滑的主要原因皆跟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率相关。
与此同时,随着车险费改的推行,财险三巨头在赔付率方面均呈现下滑趋势,但综合成本率却一路上升。相关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财险领域,车险的收入占了总保费的大头,也是财险企业主收入之一,但随着商车费改的逐步推进和一些中小险企加入,险企在这方面的竞争必然会更加白热化。
三家净利润均有所下滑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公司9266.17亿元,同比10.01%。在整个行业高增的大环境下,财险三巨头的保费也实现了高增长。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人保财险实现原保费3104.53亿元,同比增长10.5%;平安产险实现原保费收入1779.08亿元,同比增长8.7%;太保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61.9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巨头的保费之中,车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均贡献了大部分,占比均达7成以上。年报显示,2016年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车险总保费收入分别是2258.77亿元、1485.01亿元和761.77亿元,在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73%、83.5%和79.2%。
与保费高速增长不同的是,2016年三巨头的净利润均出现了下滑。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的净利润分别是180亿元、123亿元和45.4亿元,同比下滑17.5%、2%和14.8%。
其中,以人保财险净利润下滑幅度最大,2016年人保财险净利润180亿元,较2015年的218亿元缩水38亿元。对此,人保集团副总裁盛和泰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收益率的下滑,而这主要是由于低利率环境,以及资本市场的不利波动和自然灾害的频发造成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投资环境低迷不只导致人保财险利润下滑,也是其余两家下滑的主要原因。以平安财险为例,2015年平安财险的投资收益高达104亿元,2016年缩水18亿元,为86亿元。
此前,在保监会年度业绩交流会上,保监会统计信息部调研员、副处长段海洲曾就保险业投资收益下滑给出分析。其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整体低利率的环境,导致固定收益率产品收益下降;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震荡和低迷状态,导致尤其是股票和证券投资这部分的收益下降超过2000亿元,导致行业整体收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平安财险综合成本率三连升
除了投资收益,险企综合成本率尤其是车险综合成本率的上升,也被看做是导致三巨头利润下滑的原因之一。
随着2016年商车费改在全国的推行,险企在车险领域的竞争更加白热化。有业内人士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表示,商车费改之后,险企在在车险方面的赔付率确实在逐步下降,减少了险企的运营成本,但前端获客渠道等方面的投入增加,使得险企并未直接享受到车险改革带来的红利,反而导致综合成本率不降反增。
上述人士的观点在三巨头的年报中得到充分体现。数据显示,2016年,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产险的赔付率分别是63.5%、54.4%和61.2%,除了人保财险略上升为外,其余两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安财险更是连续三年赔付率呈现下降趋势。
对于人保财险赔付率上升的原因,人保财险方面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大灾损失大幅增加所致。”从具体的险种来看,2016年人保财险的车险赔付率为59.5%,同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非车险领域的农业保险、企财险的赔付率都有较明显的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赔付率的下降并未让三巨头的综合成本率同步降低,相反,综合成本率普遍是在逐步增加的。虽然太保产险的综合成本率略有下降,但仍是三家之中最高的。年报显示,2016年,太保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则为99.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车险的综合成本率为97.2%,同比下降了0.8个百分点。
而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的综合成本率则别是98.1%、95.9%,同比上升1.6%和1.3%。事实上,平安财险综合成本率已经连续三年上升。2016年,平安财险综合成本率为95.9%,其中,个人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为97.9%;2015年和2014年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5.6%和95.3 %。不过,两家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均在100%以下。
浙商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曹杰表示,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上升相对较多,主要原因是保险扩展较快,赔偿比例控制压力增加;平安财险则属于正常波动。
业内:今年车险竞争依旧激烈
从财险三巨头的年报来看,财险综合成本率依旧较高,但在业内人看来,综合成本率上升的趋势短时间内难以扭转,这种趋势今年仍会延续。
保监会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财险公司原保费平均增速为10.35%。老三家竞争风云再起,平安产险前两月保费增速高达21%,其市场份额增长近两个百分点;而老大人保财险保费增速在6%左右,市场份额也下滑了1.23%;太保产险保费增速不足1%,市场份额亦出现下滑。
“前两个月的数据不会代表一年的趋势,等3月份的数据也出炉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季度数据,就会发现太保财险的市场的份额并未下降。“人保财险高管在2016年业绩发布会上就前两个月的保费收入给出回应,其认为年初太保产险主要是做了一些业务调整,一季度的数据出来后,才会有定论。
虽然,太保财险相关人士并未直接点出保费下滑的原因,但从三巨头的竞争来看,财险机构的竞争显然是越来越激烈。
有媒体报道,2016年车险承保盈利较2015年分化更加明显。同业交流数据显示,2016年老三家贡献车险承保利润近110亿元,受累大部分中小险企车险承保亏损,拉低行业总承保利润至65.58亿元。其中,只有14家公司车险承保盈利,共计盈利129亿元;41家公司车险承保亏损,共计亏损63亿元。亏损最严重者中华联合,亏损额度近10亿元。
作为国内最大的财险险种——车险无疑是国内财险市场中的最知名险种。“虽然车险前期盈利是大问题,但是财险机构也必须要切入,这毕竟是财险领域的大头,比起意外险、健康险来说,更能看到前景。”某险企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尤其是在二次商车费改即将开推之时,车险的竞争更加扑朔迷离。
“二次费改很有可能会把费用打到极致,双0.75是很有可能的。”另一大型险企高管表示,这样一来,险企就必须用更完善的服务、更优的效率来获得更多的客户,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姚茂敦
受资本市场低迷致投资收益下降以及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下调影响,去年寿险巨头盈利普遍下滑已成共同特征。以6大上市寿险公司业绩表现来看,平安人寿可谓一枝独秀,2016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24.26亿元,同比增长18.4%。此外,中国人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1.27亿元,同比下降44.9%;太保寿险为85.42亿元,同比下降19.3%;新华保险为49.42亿元,同比下降42.5%;太平人寿净利润为51.34亿港元,同比下降23.3%;人保寿险为4.52亿元;同比下降87.3%。
虽然在净利润表现不佳,但寿险巨头们发力“个险”的决心异常坚决。除个险占比已高达86%的平安人寿,其他上市寿险去年进一步提高了个险业务的比重,如太保寿险的个险占比提升了4个百分点达到84%,已向平安人寿靠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受益业务结构改善等因素的影响,5家上市寿险退保金同比下降,仅人保寿险退保金上升。此外,其净利润下降幅度也最大,去年净利润仅4.52亿元。
中国人寿多项个险指标追上平安
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带动了新业务价值的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原本在个险业务上并不占优的“老大”中国人寿去年交上了一份“优异”的个险答卷。以代表寿险业务“含金量”的一年新业务价值指标而言,中国人寿同比大增56.4%至493.11亿元,几乎赶上平安人寿的508.05亿元。
2016年,中国人寿的市场份额跌破20%,而“底线”在哪儿,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强调“坚守市场份额第一就是中国人寿的底线”,希望守住“量”的地位;另一方面,暗暗在“质”的方面发力提升,2016年中国人寿在多项个险指标上发威,猛追“个险一哥”平安人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一年新业务价值、一年个险新业务价值、新单期缴等多个指标上,中国人寿的增长势头强劲。不仅上述一年新业务价值指标与平安人寿差距仅剩15亿元,一年个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0.6%,新单期缴同比增长51.8%,高增长之下两指标分别达到463.26亿元、939.45亿元,与后者仅有一步之遥。
作为个险“含金量”的关键指标,“一年新业务价值”增长的背后是人力的较量。中国人寿代理人数量一度原地徘徊,2011年~2013年,中国人寿的代理人数量分别为68.5万人、69.3万人及65.3万人。平安人寿代理人队伍的平稳增长,给个险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随着中国人寿重振代理人队伍,于2015年猛增至97.9万人,2016年最新个险人力数据显示了超五成的增长,代理人规模达到了149.5万人。
其他寿险巨头代理人规模的增长虽不及“老大”中国人寿,但也均有增长,部分公司人力增长也十分抢眼。平安人寿个险人力同比增长27.7%至110万人,太保寿险增长35.5%至65.3万人,人保寿险增长33.6%至18.93万人。对此,一位大型险企人士指出,2016年代理人队伍的增长是整个行业的趋势,而这一趋势有望在未来几年持续下去。
仅人保寿险退保金继续增长
2016年盈利下滑是保险公司,也是寿险公司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平安人寿是一个例外。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将净利润下滑总结为“投资收益下降以及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下调”的影响,而同样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平安人寿如何保持盈利不降反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其财务数据注意到,平安人寿净利润逆势增长主要表现为:一是其保费收入增长提高了营业收入,其已赚保费一项为2880.64亿元,同比增长33.6%,均高于其他上市同业公司;另一方面在于递延税资产变动的影响,税金及附加一项为7.9亿元,较2015年同期的29亿元大幅下降。
人保寿险是另一个极端,去年净利润仅有4.52亿元,下降幅度高达87.3%。其财务数据显示,造成人保寿险净利润大幅下降的影响因素,包括投资收益由210.46亿元下降157.2亿元,此外,给付及赔付净额由979.96亿元增长至1091.87亿元,对盈利影响也较大。人保寿险在年报中对给付及赔付净额的增长,总结为“主要是退保金等增长所致。”
事实上,人保寿险是2016年上市寿险中唯一出现退保金增长的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受益业务结构改善,中国人寿2016年退保金下降30.7%至739.22亿元;太保寿险退保金同比下降46.31%至135.38亿元;新华保险退保金同比减少19.4%至437.77亿元,公司称主要原因是“银行保险渠道高现金价值产品及分红产品退保减少”。此外,太平人寿退保一项为268.16亿元,同比减少12.5%。
相比其他上市同业,人保寿险仍面对退保压力,与其银保业务占比仍然较高和业务结构调整的力度密不可分。
2016年,除个险占比已超86%的平安人寿,五大上市寿险公司均提升了个险占比。太保寿险提升约4个百分点至84%,中国人寿提升3.5个百分点至65.5%,新华保险提升10.7个百分点至65.3%,太平人寿提升3.9个百分点至58.16%,人保寿险提升6.4个百分点至33.8%。从业务结构而言,人保寿险银保渠道仍占大头。对比“大个险”战略较为典型的太保寿险,其银保业务占比从2010年的54.9%下降至2016年的5.3%。
此外,虽然人保寿险2016年在银保的期缴首年保费录得数倍增长,但趸缴业务占长险首年业务的比例高达88.9%。人保寿险2016年的内含价值为575.58亿元、同比增长了4%,在上市同业中均排名最末。
  险企高管薪酬大PK:国寿太保盈利下滑薪酬反升 平安最土豪 前10排名占9席
上市险企高管薪酬并未都与盈利挂钩,国寿和太保尽管盈利下滑超过三成,但是薪酬却有了不小的涨幅;新华保险则成为唯一一家高管降薪的公司;高管薪酬前10名单中,中国平安最豪爽,占了9个席位
《投资者报》记者 潘亦纯
2016年,A股四大险企均盈利几十亿、上百亿元,那么在上市险企中担任高管到底一年能赚多少钱呢?哪家保险公司最慷慨?保险公司中哪个职位最赚钱?这些答案随着上市险企2016年年度报告的发布逐渐披露。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虽然去年一些保险公司出现了净利润下降的情况,但实际上高管层薪酬并未发生明显的降低,有的反而有所提升。
总体来看,来自中国平安的首席投资官陈德贤以732万元的年薪(除中国人寿外,薪酬均为税后)居于上市险企管理层薪酬首位。上市险企董事长中,平安马明哲以552万元年薪居于四大险企首位,其次是新华保险万峰,年薪达285万元。中国太保的高国富,年薪仅有88万元。这与中国太保属于国有企业有关,公司高管薪酬受到相关规定的制约,董事长薪酬较低。至于另外一家国企——中国人寿,其董事长杨明生的年薪则并未披露。
负相关:国寿太保盈利下降薪酬反上涨
值得关注的是,保险公司管理层薪酬并不一定都与净利润表现情况相关。例如,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净利润下降,但高管薪酬却同比有所上涨。
据Wind资讯数据,2016年中国人寿净利润同比下降45%,达191亿元,但公司2016年高管层税前薪酬却逆势增长,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管理层总薪酬上涨17%,税前达1752.5万元。公司总裁林岱仁、职工监事詹忠、监事史向明、监事会主席缪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特勤的预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